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5-01-02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第一场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

2、雪下得大。

3、雪后景美。

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蜻蜓点水, 过快了

“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 快速初读后即刻引导学生直面文本, 逐段分析, 在一堂课中全部解决本该由浅入深分课时去落实的教学任务。

回忆我曾经试水的第一课时, 也犯了这样的毛病。当时, 我教学《小动物过冬》, 整堂课引领孩子围绕三个环节的“读”展开:一读:读通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再指导读带生字的词语, 并教学了两个生字的书写) ;二读:读熟课文, 扫描文章重点 (引导学生快速找出“一天, 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读:直奔重点, 了解过冬方式 (扣词品读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并抓住关键字词进行了分角色朗读) 。

反思这一次教学, 当时觉得很成功, 课堂似乎一气呵成。但事后发现这堂课其实是失败的, 本应重点强化的初读却只是学生自读了一遍, 认了几个词语, 就走过场了。而将课堂的天平偏向了本应下一课时完成的课文感悟理解, 这样的课堂流于形式, 空洞而不扎实。

二、剑走偏锋, 过偏了

“剑走偏锋式”的课堂则有意淡化一些读生字、读词语、读课文的传统形式, 抓住文本一部分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深挖细凿, 以力求教学更能博得眼球。如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早》, 教师以古诗《梅花》引入课文, 并总结诗是分三个角度描写了梅花, 分别是梅花的花期、花色、花香。接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快速浏览, 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则花了浓墨重彩品读梅花, 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很快便找到了描写梅花的句子。接下来教师的教学便围绕着梅花细细展开, 找出了梅花的花香 (纯净疏淡) 、花色 (白里透黄、黄里透绿) 、花质 (润泽透明) 、花韵 (冰清玉洁) 、花期 (小寒节气) 。

这样对梅花的大量剖析, 似乎有些剑走偏锋。《早》字一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 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 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倘若在课文品读阶段去赏析梅花这些特质以赞扬鲁迅未尝不可, 而在初次学文时就直接零碎地解读梅花的花香、花韵、花质等, 让人感觉课堂走向有些偏颇, 值得反思。

三、拔苗助长, 过深了

“拔苗助长式”的第一课时课堂往往出现的是教学三级跳, 一些教学环节出现在文本理解后的环节显得水到渠成, 但放在初读文本时, 却显得“拔苗助长”了。如有位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就拓展了: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出《周易》;孔子在遭到困厄时写下了《春秋》,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司马迁想到这些人物时, 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便进行了写话训练。

这样的拓展本意是丰厚文本, 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但在初读课文中出现还是为时过早, 把文本解读得过深, 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大跨越,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以上几种“早熟”现象, 必然让第一课时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字词不过关, 学生读文不充分, 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 教学推进跌跌撞撞, 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更像第一课时, 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基于实践观察,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三位”原则。

一、课时目标要定位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 更要有明确的分课时目标, 哪些目标应在第一课时达成, 需要我们从年段、学情、教材等几个维度综合考量, 以做到科学合理。

1. 由年段目标来定位。

根据年段特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低年级以认读生字、新词, 反复朗读课文, 确保读正确、读流利为重点;中年级则要学会在读顺、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理清脉络,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在读熟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后, 能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并对文质疑, 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精读, 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由学生学情来定位。

在确立第一课时目标时, 教师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对作者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更要了解学生对文本、对作者能知道多少、把握到什么程度, 从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 明确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就能较好的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早熟现象了。

3. 由文本整体来定位。

要让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出现上文阐述的“剑走偏锋”现象, 我们还应从文本整体来定位整堂课的目标, 避免把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

二、识字读文做到位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明确指出:不管哪个学段, 在初读课文阶段都要让学生把书读得正确连贯, 所谓“正确连贯”指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和教师的激励, 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 逐渐实现不错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 正确、连贯朗读课文。在观察实践中我发现一些策略值得借鉴, 它能让第一课时的识字读文做到位, 有效达成“正确连贯”的要求。

1.预习先行, 识字读文前伸策略。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 它能无形地将课堂初读前伸, 增强识字读文效能。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石榴》的第一课时前就下发了“预习单”, 内容大致包括: (1) 生字你能读准确了吗? (2) 你能说说这些生字怎样记,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3) 请读通课文, 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破句, 读完后请给自己打上星。 (4) 你知道“玛瑙”、“驰名中外”的意思吗? (5)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吗?之后教师展示的课堂教就围绕这份“预习单”进行个人、小组的交流来展示这几个预习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 字、词、句、篇层层过关, 让这样的初读扎实有效。

2.由字及文, 识字读文循序策略。为了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读熟读透课文, 我们不妨由字及文, 每读一遍设不同要求, 让学生循序进入课文, 达到读通读顺课文的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时这样引导学生由字及文, 循序渐进去初读课文。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对照生字表把生字读准, 再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目。 (学生读后教师抽读生字新词, 完成第一层记生字的目标) 接下来教师又按排了这样的任务:再读, 句句入心, 难读的做记号, 多读几遍。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难读的句子, 达到了读通句子的目标) 最后同伴分小节朗读, 读完后进行评价。 (这时的同伴互读互评, 能让全体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这样由字及文, 步步引领, 让学生会真真正正去读书, 并且每遍都不会让学生觉得厌烦。

3.字文同行, 识字读文整合策略。字文同行, 随文识字的初读整合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它能做到字不离文, 使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紧密联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执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整日思索”的意思, 又强化朗读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 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我这样进行了三次引导:每天早晨, 睁开睡眼, 雷奈克一定在想——— (一生读句子) ;每天中午, 吃饭时分, 雷奈克依然在想——— (另一生读句子) ;每天晚上, 临睡之时, 雷奈克还在想——— (全班齐读句子) 。在三次朗读中, 学生对这个句子已经能准确朗读, 这时我顺水推舟:一天到晚一直在想, 今天想, 明天想, 这个词语就是——— (出示词卡:整日思索) , 并指导朗读好词语。

这样的字文同行, 实现了学字、解词、读文的互长互进, 有效地推进了第一课时的实效, 避免了第一课时的“虚脱”。

三、文本精读不越位

考虑到孩子的年段特点, 中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中, 在扎实落实识字读文的任务的同时, 可适当选择一部分文本进行精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 以顺利过渡到下一课时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中去。但是这一过程切忌跨越式地全面解读课文, 以免让第一课时太早熟, 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不越位。第一课时教学中所需精读的文本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确立, 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牢记这是孩子第一次直面文本, 不可操之过急。

2.立足文本不越位。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第一课时的文本精读要以文本为准绳, 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片面挖掘都是不可取的。

3.立足初读不越位。不论在哪个年段, 第一课时中文本初读和文本精读的天平始终应该偏向的是初读, 只有把初读工作做扎实了, 才能进行品读和美读。

4.立足整体不越位。第一课时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 因此第一课时必定要立足整体。像在上文中谈及的《早》一课的教学, 这位老师就未能立足整体, 直接指向了梅花的剖析。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教师要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 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 让学生去感悟理解, 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雨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这是一首反应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

①随文识字;②情景说词;③开心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识新偏旁。

3.体会夏日儿童玩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學习、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愉悦心情,并能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文朗读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夏天”一词。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说说在夏天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找寻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吧(播放孩子雨后广场踩水玩耍的视频)!师: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踩水)?从他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快乐)?

3.师: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雨后,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一群正在踩水嬉戏的孩子。她被眼前的情景逗乐了,不禁提笔写下了一首有趣的小诗。题目是——雨后(出示课题,学生齐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过渡。师:这首诗着重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自由地读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字典。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汇报。这首诗着重写的是小哥哥和小妹妹雨后踩水的故事,体现了广场上一群孩子雨后玩水的快乐。

三、识字学词、诵读课文

1.过渡:小哥哥最淘气,让我们先去看看描写小哥哥的段落吧!

2.出示第二节。⑴慧眼识生字。①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本小节生字。”②学生汇报并读生字。③分析“劲”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去掉拼音,指名读。⑵动脑学生词。联系生活理解“使劲”的意思。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会用上“使劲”这个词?能用动作表现吗?练习用“使劲”说完整的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师: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突出“使劲”“溅起多高”,指导学生读出踩水时快乐的心情)。

3.出示第三节。过渡:正当小哥哥使劲踩着水花时,突然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小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指名找生字。②请小老师带读生字。③分析“奋”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指导认识“身字部”及“射”字书写,比较“身”字与“身字部”的区别,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认真书写。⑤出示去拼音的生词,请学生齐读。⑵动脑学生词。①理解词语。②练习用“糟糕”这个词说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①指名读。②齐读。

4.出示第四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教学方法同上。②学习“矢”字部,学习“短”字书写。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词义。⑶用心读课文。表演读。过渡: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风光(出示雨后美景图片)。课文如何写雨后美景呢?出示第一节。⑴慧眼识生字。教学方法同上,分析“梢、赤”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树梢”的意思、练习说话。⑶用心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听师范读,提出质疑

过渡:看见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加入进来,欢迎吗?

1.师生配乐轮读。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学贵有疑,相信课文读到这,大家一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学生汇报。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可心里却那么兴奋与骄傲?为什么小妹妹怕自己摔跤,还希望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呢……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小问号留到下一节课再学习吧。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歌,是你们让我知道了,拥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那么多生字,动脑筋学新词原来那么有趣,用心读课文才能发现文字的美,学会质疑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它会一路伴你我同行,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下句型进行口头交际: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2.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技能。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新学期的问候:

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让几位学生描述他们的summer holidays。

(教师亲切的问候,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新学期学习英语的热情。)

呈现(Presentation):

①引入新课

T: Is today a special day?(引导学生回答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

T: What are your new term’s resolutions?(引导学生回答: I’m going to get good grades.)

T: Last term, Nicky and Fish got good grades in English;let’s ask them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T: Nicky, how do you study for an English test?

(通过和学生的简短对话引入新课—how to study for a test。)

②教学1a.T: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板书标题)

S:I study for a test read the textbook.T:Oh, you study for a test by reading the textbook.(让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强调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教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

(1)展示一些学习实物,如抽认卡,磁带,教科书和词汇表等介绍1a中的一些学习方法。(新知传授环节,利用实物引出,简单明了。)

(2)掌握了语言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后,学生补充他们自己的两到三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3)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两到三个学生讲出他们的学习方法。(叫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起示范作用,同时让二位学习稍差的学生表达,以便能发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帮助纠正典型错误。)

③教学1b.1b(listening)谈论图片所表达的信息。

(1)让学生看着图画,说出图画中所指的学习方法:

by making flashcard, by listening to cassettes, 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

(2)听对话,写出相应的字母编号。

(把听的任务与说的任务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综合运用。)

④教学1c.首先,让一对学生朗读书上的示范对话。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然后,学生两人之间互相询问,交流学习方法。

最后,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Small competition: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能够用所学结构verb+by / with gerund列出最多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以竞赛形式出现的任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有效巩固了所学语言结构。)

②Make a survey: 在讨论和列举了一些英语学习方法之后,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 How do you study...? I study by+v-ing.让学生采访班上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不同科目擅长的同学,他们怎样学习这些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词汇及语法问题,特别是对目标语言的运用。)最后让几位学生向全班同学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老师适当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Homework):

1.复习1a中的英语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5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上海着名美育特技老师王圣民的一次课堂日记,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当知道自己要执教第一课并且是第一个上场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砰砰砰”直跳了,因为自己一直是个很胆小很怯场的人,所以想到要面对众多双眼睛的注视,心里就发毛。但害怕归害怕,硬着头皮也还是要上,于是从那时起我就海量的收集信息,频繁地观看他人的教学视频,由此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课上我主要的教学目标是:

一、解决本课生字词;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内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按照计划实施下来。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些地方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至少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那就是我的教态很自然,我不再怯场,能从容地面对十来双审视的眼睛,心理素质提高了,这可以说是我的一大进步,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公开课打下最直接的基础。其次,在教授生字、新词的时候抓得比较牢固,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带读、跟读、开火车读的方法开展。

不过,虽然设计时花了很多心思,教学时也稳扎稳打,但是教学终归是遗憾的艺术。上完课的第一感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状况,前面讲授生字词时花的时间足足超过2/3,而后面进行对课文理解部分则因时间不足而作草草收场了,而且教学目标亦未能很好地达到。如果从教学细节上说,问题更是突显。第一,没有让学生做预习,这让学生在读通课文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根本达不到准确、流利的预期目标。第二,仅仅以课文的两幅图片进行导入,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讲解生字词的时候不够深入,难读的字怎样读没指导好,难写的该怎样写没指导到位。第四,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少了,特别是从一开始的时候采用让学生默读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而且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读,那对下面开展教学或许会更顺畅。第五,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整节课都好像是学生按着老师设计好的路子走,而老师却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或者说改变一下教学策略。第六,评价语言单薄,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一直的肯定,没有适当的点出他们的不足。

从存在的诸多不足可知,今后我在各方面还需要加倍的努力。首先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对于教学准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的检查,详细的列出每一个环节。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牢固教学中的重难点,明白一堂课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再想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其次多向其他的老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看些课外的书籍。比如:名师课堂、课堂实录……最后在教学设计做到更加的符合学生,不仅考虑到文本还要充分为学生考虑。

痛定思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文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北团电力希望小学 罗蔚萍

【教学背景】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教学课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良”等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认识9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分析】

《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手法,抒发了一个小朋友要用神笔给小树以阳光雨露,给小鸟以米粒,给不幸的西西一双好腿的强烈心愿。这首诗共有4节。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每一节都由三部分组成,先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始,再说用它于什么,最后说为什么这样做。第4节只有一句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使本课内容意味悠长,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整首诗内容浅显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好教材。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依托文本,拓展延伸;仿照课文,创作儿童诗。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看《神笔马良》的故事,交流。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播放动画片)看完动画片,我们知道了马良有一支神笔,画什么就有什么,非常神奇。有一个小女孩呀,也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她想用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边读边想:小女孩用神笔都画了些什么?

一、检查生字词

1.读了课文,你知道小女孩用神笔画了些什么?(板书:太阳、谷粒、好腿)2.生字会读了吗?开火车读、指导读、齐读

3.生字没难住大家,这些词语你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4.指导:同学们,其实,词语也是有感情的,齐读红色的词语,你感到心情——(生说:高兴、开心)。齐读蓝色的词语,你的心情变得——(生说:伤心、难过)

男女生分别读不同颜色的词语。

二、品读感悟

1.你们不仅读对了生字的音,而且读出了词语中的情,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小女孩的心。

2.品读感悟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节。(教师评价:你读的正确、流利)(2)指导读:寒冷的冬天到了,你听——(课件播放北风声)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树被刮的摇摇晃晃,冻的瑟瑟发抖。(指名读)

请同学们起立做着动作读一读(表演读)

(3)师生情境对话: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脖子?(„.)小树,你怎样叹息?(„)小树,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4)瞧,小女孩用神笔送来了——(教师课件显示太阳图片)(5)小树,让我们快活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感悟第二节(1)看图饥饿的小鸟: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教师评价:听出来了,你实在是太饿了!/你等的真苦啊!)

(2)同学们,你们有饿哭了的经历吗?(学生交流)背景音乐起,教师渲染气氛:没有饥饿的你们是幸福的,而小鸟却是可怜的,每天,鸟妈妈要去寻食,她飞呀飞,飞过(„),飞过(„),飞过(„),飞到遥远的地方。一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在远方寻食,(女生读句子),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孩子遥远的地方寻食(男生读句子)。天黑了,小鸟饿了,但是还没盼到妈妈回来(全班读句子)

(3)、此时,神笔就在你手中,你最想干什么?

小女孩也是这么想的。(指名读并评价:你读出了谷粒的香甜/小鸟吃饱了好开心啊。齐读)

4、品读第三节

(1)有了谷粒,小鸟是快乐的,有了游戏,你们也是快乐的,看,你们在玩什么?(课件出示:课间游戏图片)

(2)你们玩的多开心啊,当你们在操场上尽情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叫西西的男孩,只能坐在轮椅上,(看图)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西西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学生想象说话)

(3)是呀,西西多想有一双好腿啊,来,把你们的祝福送给他,指名读课文,教师评价:谢谢你的祝福。/西西一定会开心的。

(4)让我们一起祝福西西早日站起来,齐读。

5、主题升华

多动情的朗读啊,多美好的祝愿啊!从小女孩的三个愿望中,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心了吗?(板画:爱心)小女孩对小树、小鸟、朋友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关爱,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五、拓展创作

1、亲爱的孩子们,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送给谁呢?课件出示,仿照诗歌练习说话。

2、你们有着小女孩一样闪亮的爱心,但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地方还有一些这样的孩子,(课件出示:

一、山区的孩子

二、饥饿的孩

三、失明的孩子)你想为他们画些什么?

3、孩子们,你们真让我感动,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上,还有一些这样的地方——河流污染严重,小鱼纷纷死亡;树木严重破坏,沙尘暴正吞并更多的城市和村庄;还有可怕的地震和战争,孩子们,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做成一首最动人的诗。(学生仿写诗)

4、我是小诗人,课堂展风采。与大家分享你的精彩诗句。(学生配乐朗诵创作的诗歌)

5、孩子们,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那句话——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播放《爱的奉献》)

【教学反思】

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泉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自然事物有观察的欲望。教学中通过图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他们感受济南的泉的特点, 并说说自己的所见和所想, 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阅读中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和提高体验能力。通过阅读来调动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谈论;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从而丰富认知与情感。在对话交流中,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会表达生活中的美及对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记、理解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行文脉络和语言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和感受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会学会用, 学会迁移, 在阅读、理解和表达中提升学生对祖国自然美的热爱与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巩固旧知, 联系导入

谈话1:上一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什么? (《虎门销烟》) , 就这个题目, 我们怎么理解呢? (“虎门”是地方, “销烟”是事件。) 我们其实还可以补全———林则徐虎门销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泉城) (生读课题)

谈话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这个城市以泉出名) , 那么我们知道哪个城市被称为“泉城”呢? (济南) 由这个题目, 我们推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自主阅读, 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写了哪些泉?是怎么写的?每个泉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概括。)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从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 学会概括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1.问题探讨:小组讨论, 说说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 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学法点拨:我们要得出这一段写了什么, 就要分清楚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最终得出第一段的内容。 (三句话, 分别写了济南有七十二泉, 泉多;济南的泉美和济南的泉著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句子的主要内容, 能够整体和局部地分析段落, 学会概括段意。

3.品读“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这句话, 探讨问题:

(1) 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 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共有4个小分句, 写得比较优美逼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等。)

(2) 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四个分句都是比喻句, 显示出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准确凝练。)

(3) 作者是从泉水的哪些方面写的呢? (前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泉的样子, 后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泉的声音, 是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的。)

4.拓展延伸。

小结:同学们, 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首先认真观察了泉水的形态, 仔细聆听了泉水的声音, 并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以及生动的表达, 把泉水写得栩栩如生, 让我们过目难忘, 记忆深刻, 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 老师觉得还有一点很妙 (以诗歌形式出示这段话) , 就是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一首小诗。范读 (作者用了四个“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让句子更加的工整, 读起来也更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过渡:想把这美妙的泉水记在心里吗?

(1) 朗诵比赛。自己先朗诵, 先在小组内比一比, 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 参加全班比赛;

(2) 再读第二句, 感受“有的……有的……”句式特点;

(3) 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来写一段话, 用上“有的……有的……”句式。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打篮球, 有的在跑步, 有的在跳绳, 可热闹了。”) 如果四年级的我们还写这样的句子, 能不能代表我们的水平?我们能不能也像泉水的作者一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修改?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你追我赶地踢足球, 好像一匹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你拍我抢地打篮球, 好像一只只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在比赛跑步, 个个如离弦的箭;有的在玩花样跳绳, 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借助这样的仿句造句练习, 提高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腻精准描写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论:同学们想想除了在操场上我们可以用“有的……有的……”进行造句, 还可以针对其他场合和对象用吗? (小组讨论, 如用学过的“台湾的蝴蝶谷蝴蝶真多呀, 它们……”写生活所见, “天上的白云姿态万千, ……”)

四、课堂小结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映示视频、解说)同学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一种庞然大物,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恐龙》。(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 (课件映示“漫游”)谁来读读这个词?什么叫“漫游”?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是啊,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游玩,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这就是——漫游。

2. 齐读第1自然段。要求:注意读准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

3.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它向我们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生活的环境。(板书:生活环境)

4. 分别读课文第2—6自然段,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第2-6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5. (出示“型”)谁再来读一读这个生字?(强调后鼻音要读准)“型”字是上下结构,土字底,上面这个是“刑法”的“刑”字。

6. 文中用“型”字组成的词语有两个,(出示:脸型、轻型)这个“型”是类型的意思。比如,脸有不同的类型吧,有圆脸、方脸、国字脸等,各具特点。像飞机根据它的结构重量等特点可分为轻型和重型的。

7.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读“xínɡ”呢,是哪个字?(出示:形态)这里的“形”字,就是形状的意思。

8. (出示:匕首、利剑)谁会读这两个生词?匕首和利剑都是武器,(课件映示图片)这两张图片中,哪一把是匕首?剑有长短之分,短而锋利的剑或者刀,就称为

“匕首”。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采用“以一带串”“画面比较”“联系语境”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识字,联系实际、联系文本,准确理解、积累、运用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学习的趣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 快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相机板书: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 下面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恐龙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雷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

①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理解“庞然大物”)(板书:大)

② 还有什么特点?(重,板书:重)从哪些词句看出它的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究竟有多重?(师说明:一头成年大象约重6吨,那6头大象重36吨,相当于1500多个像你们这样的学生加起来的体重)作者在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写出了它的重,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一起来读出它的重。

③ 播放雷鸣,感受雷龙步伐之重。作者把雷龙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比作雷鸣,多形象生动啊。这个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板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感受雷龙又大又重的特点。

▲梁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又大又重,作者通过打比方、作比较,把它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那么,梁龙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呢?

① 体长“足有二十多米”:有五间教室连起来这么长。(板书:长)

② 哪里还写出它的长?“它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映示吊桥图片)梁龙的身体就像是悬吊在半空中的一座巨大的桥梁,所以,给它取名为——梁龙。

▲剑龙。(出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梁龙的特点与众不同,所以,人们给它们取的名字和它们的特点紧密相关,剑龙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剑龙背上长着像剑一样的板和尾刺,非常奇特,所以,科学家根据这一形态特点,给它取了“剑龙”这个名字。

▲三角龙。(映示图片及文字)三角龙的外形奇特是什么呢?

① 演示一米的长度,感受角的气势。

② 看着三角龙这样的脸型,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害怕)一看到它就害怕,这叫“望而生畏”。哪个字是“害怕”的意思?(“畏”,课件变红色)“畏”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田”在古时候,人们用它表示“鬼的脸”,下面部分表示“老虎的爪子”,鬼脸虎爪的样子,你见了肯定“害怕”吧。

③ 指导读好“望而生畏”及所在句子。

3. 小结:课文第2自然段围绕着第一句中心句,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恐龙的形态特点,它们真是千奇百怪呀。在说明它们各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一说明,就非常形象、生动、具体了,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一是紧扣教材特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1. 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2. 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3.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二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10个生字,(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这10个生字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可以分成哪几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每一类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重点指导:“畏”和“齿”这两个字的长横写法。

“畏”:一横写得舒展些,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到横中线上方收笔。

“齿”:一横要写长些,从横中线上方起笔,向上略斜收笔。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畏”字上部的“田”字,书字写时要注意上宽下窄。“齿”字下半部分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中间一个“人”字,捺改成点,最后写竖折竖时也要从上往下收紧。

3. 教师示范、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写字和教写字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以一带十”,即举一反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后,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畏、齿”两字,正确把握“横”在不同的字中的布局和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更为端正、美观。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以前也接触过类似的说明文,因此多数学生在理解《鲸》这篇文章的四个内容方面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对于少数不能理解的,老师会及时地给予引导或点拨。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前肢、滤出、肺、胎生、判断。

2.了解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4.理清课文条理,了解每部分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及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朗读、自悟,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鲸的四个方面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鲸,大家看图,请用一句话把你看到的鲸向大家介绍一下。

2.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们对鲸还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会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生字词方法:①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字义;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通过提示方法解决问题。

◆与同桌合作说说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写法。◆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重点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2.检查自学情况。

读音需提醒的字:鲸、吨、哺 写法需提醒的字:肺、滤、矮

词语的理解:上腭、哺乳动物、退化、胎生

3.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2.引导学生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如何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以及鲸的生长特点等方面来介绍鲸,并引导学生把鲸如何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以及鲸的生长特点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3.给课文划出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鲸非常大;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四段:(第2一7自然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朗读和思考,已经了解到课文是从4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鲸的,那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做介绍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做分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介绍给你的同学听。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PPT.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目标

教师出镜: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吧。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从《故乡》一文中感受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吧。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模块二:作者背景

常听见同学说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其实不然,在我们了解了作家,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很多问题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鲁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吧。PPT2.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幼年在家塾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13岁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被捕下狱,父亲身患重病,这使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冷眼。1898年5月鲁迅离家来到南京求学,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使他初步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这对他前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攻医学,后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作思想武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1906年起在日本开始文学活动,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介绍东欧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域外小说集》,并于1908年间写下两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阐述了要“立国”必先“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识。1909年6月由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此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感失望,根据自己的生活体察,用文言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随后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编写了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改组扩大后的《新青年》编委会,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其中《阿Q 正传》等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享有广泛的世界盛誉。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列,并在斗争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反动当局通缉,遂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转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严峻的现实斗争,促使鲁迅的思想由原先的进化论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飞跃。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面对当时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鲁迅以明确的战斗意识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同各种黑暗势力、反动文学,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自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 时期,鲁迅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他参加并领导了“左联”的工作,对“左联”和广大左翼作家的思想建设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积极主持了《语丝》、《朝花》、《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热情扶植文学新人。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多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现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大无畏的战斗气概。后期十年,鲁迅以主要精力写下了大量文艺性、战斗性的杂文,先后结成十余本杂文专集。这些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1936年还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借历史题材表达了特定的现实感受。此外,他还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与生活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功能、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等问题,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独到见解,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民族魂”三个字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的伟大和崇高。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的《鲁迅全集》(16卷本),收入了鲁迅的全部创作、论著、书信和日记,是目前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都较准确翔实的鲁迅作品汇集。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20余篇,这些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和保留篇目。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 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 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PPT1:课件展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模块三:字词学习

PPT2相信大家在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不过现在拦在同学们面前还有一道障碍,那就是字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扫除字词的障碍。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找出课文中难认难懂的词语。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如何,大家准备接受挑战哦!PPT2.课件展示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愕然()嗤笑()惘然()潺潺()恣睢()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PPT3大家会做这些题目吗?相信难不倒大家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共同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

第一题的答案很明显。凸颧骨(quán)愕然(è)嗤笑(chī)惘然(wǎng)潺潺(chán)恣睢(zìsuī)

我们看一下第二题答案是C。惘然的意思是形容失意的样子。而不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愉快。

PPT3.课件展示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quán)愕然(è)嗤笑(chī)惘然(wǎng)潺潺(chán)恣睢(zìsuī)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模块四:整体感知

通过刚刚大家对以上问题的准确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字词已经不能成为大家学习课文的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学习小说是有技巧的哦。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来了解一些小说的常识吧。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创造人物、不同于写真人真事,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塑造人物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描绘,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对话。还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在阅读小说时,一定要落实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PPT4课件展示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下面我们就来落实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

PPT5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吗?文章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读课文。尝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PPT5课件展示:

找出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PPT6.在认真地思考之后,每个同学都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PPT6.课件展示: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在这里从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PPT7.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PPT7.课件展示:

请大家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

你们得出答案了吗?那么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我们得出了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来写的。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就是PPT8.“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PPT8.课件展示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围绕“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这样划分的:PPT9.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这一部分写的是“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现在故乡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由这样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触,在这一部分交代了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我”当时回家原因及心情;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在这里作者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大家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是小说的主干部分。这一部分我们还可以为它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早晨”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层写的是 “我”到家时的情况。这里详细写了“ 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这里可以看出当年闰土的天真无畏、看出儿时的闰土和“我”之间的深厚友谊;这节还对杨二嫂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杨二嫂身上的小市民习性更厉害了。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这层写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这层是全文的重点,展现给读者的是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这一层写的是 “我”告别闰土与故乡。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本篇小说的主体部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好好的研读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本文所写的两个主要人物,就是闰土和杨二嫂。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分析这两个人物。接下去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这一部分写的是“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PPT9.课件展示

一 “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 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 “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第一层 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 “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由此看来我们已经把文章的脉络梳理的很是清晰了。相信每个同学对文章都有了自己理解和体会。那么请大家能不能初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作者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PPT10.课件展示:

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们来共同看看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相信不会难住大家。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过去和现在的闰土以及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PPT11.课件展示:

本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模块五:拓展延伸

通过刚刚的分析,相信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接下来就请同学再次自读文章,在脑中复习刚刚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准备接受老师的挑战,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文章中出现的字词掌握的如何是否弄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PPT12考考你

准备好了吗?我们来看这些问题: 第一题

PPT12.课件展示: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红活圆实 絮絮叨叨 寒噤 B.松松爽爽 化险为夷 恣势 C.细脚伶仃 面黄肌瘦 惶惑 D.无缘无故 睡眼朦胧 辗转

答案B

(这里恣改为姿)PPT13..2.根据课文填空。

①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看鸟雀来()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那鸟雀就()在竹匾下了。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从此没有再见面。

答案:这里分别填入这几个字:.①扫 支 撒 吃 拉 罩 ②须 也 但 还 也 但 第三题

PPT14.课件展示:

3.《故乡》的作者是(),文章以()为线索展开情节。答案:这题的答案是:鲁迅 以及“我”回故乡的见闻 下一题

PPT15.课件展示:

4.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答案: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教师小结:相信大家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掌握的都比较扎实了,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掌握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中的情节。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触摸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17课《触摸春天》

[教材分析]

文章描写了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安静,她虽是盲人,却能在花丛中流畅地行走,甚至能极其准确地拢住月季花上的蝴蝶。特别是她将一只小蝴蝶放飞的细节,更让人感到小女孩内心充满怜悯生命向往美好之情。她虽然失明,心灵之窗却永远开着。在她身上,作者也触摸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谁都有触摸春天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厚,感悟凝重。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小女孩的怜爱之情以及珍惜生命的情怀,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受美好,珍爱生命的好文章。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文本、生活等学习资源,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走进盲童的内心,感悟盲童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从而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感悟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進行认识与感情的升华。尊重生命,弘扬个性,触动心灵,理解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同时,注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提升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在一般人看来,盲人的世界没有阳光、没有色彩、没有春天,一片黑暗。但安静——这位可爱的盲女孩,虽然无法用眼睛欣赏到世界的美丽,却有着一颗敏感、明亮的心灵。她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触摸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为自己的内心创设—个缤纷世界。激发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引起对盲人的同情之心,品词析句来体会这位特殊盲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基本思路。另外本文情感丰富凝重,所提炼的对生命感悟对十来岁孩子来说会有些难度,除了具体感受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之外,还可适当拓展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如张海迪、桑兰、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使对文本的感悟建立在具体语言与具体形象之上,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2抓安静的行动感受其美好的内心世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安静的行动感受其美好的内心世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触摸角色,奠基情感

1看图,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出示词语:缤纷世界多姿多彩清香袅袅花繁叶茂

用上这些词更具体些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

3你认为盲人的春天又是怎么样?(板书:盲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积累词语,同时又将美丽春天与盲童生活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为下文学习创设一定氛围。这几个词是本文重点词,将词语教学落实到具体语言文字环境中,同时又与继续学习创设一定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

2你认为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自读,质疑,随机梳理问题。

2重点交流

板块一:

①“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②“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③“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自读,你想怎么读?

(2)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安静?(爱花一爱春天)

小结: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可以用自己的鼻子、双手、身体去感受春天。

板块二:

①“安静的手指哨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②“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自读,你想怎么读?

(2)“张望”是什么样的?做一做;“仰起头来张望”又是什么样的?文章中用错词了吗?安静望得到吗?望见了什么?

(3)引读“此刻……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4)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安静?(爱蝴蝶——爱生命)

小结:此时,你还觉得安静的内心是黑暗的吗?

3体会性写一写:(看图)(板书:缤纷世界)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_______。”

(设计意图:写的训练抓住文章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1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安静可以在内心为自己创造一个缤纷世界,还有许多人也可以:比如张海迪,失去双腿,可以用手中的笔创造缤纷世界(出示图片介绍)、比如千手观音的演员。失去声音可以用舞姿创造美好世界(出示图片介绍)(设计意图:拓展材料很有价值,是学生所熟识的人物,容易走进学生心里。)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谈理解,深情朗读。

2再读课题,谈理解(触摸,不仅用手还要用心)

[板书设计]

触摸春天

盲童——缤纷世界

[课后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堂课中我以读作为基本手段,也是基本目的。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表达思维中训练语言能力。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写还是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

短暂的“触摸”,长久的思索。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对生命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发自内心地进行朗诵,在情感上再次受到熏陶和感染,升华情感。教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面对课程,面对课堂生活,关注教学的常规与常态;是教师以真实的自我,体会学生心灵世界的真实,并一起步人文本和生活世界的真实,获得心灵的共同成长。

上一篇:护理学生实习个人自我鉴定怎么写下一篇:中秋节小学优秀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