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

2024-11-03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精选4篇)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 篇1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

2011年10月31日09:02

来源:《党建》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推动我国文化复兴做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完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完全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精神家园的共同意愿,完全体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必将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

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特别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不断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推介力度,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但特色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青海文化软实力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推动青海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深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遵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强,实现青海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体现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青海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呼应、与各方文化相交流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高原特色文化体系,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绚丽画卷。从地理地形看,青海中东部属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西部、南部属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渊源使青海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化留存和积淀都极为丰富,昆仑山、三江源、青海湖、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草原、山脉、戈壁、大漠等各种文化承载物绚丽夺目。从历史发展看,中原的汉文化、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与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这里长期碰撞、交融,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多元和谐,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从自身特点看,青海文化既有浓郁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又有厚重的中原文化特质,既具有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也具有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建构形态的独特性、发展融合的包容性和传承创新的时代性等鲜明特点。然而,青海的文化虽然丰富独特,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弘扬的力度相对滞后,文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甚至因为落后使各族群众产生了文化上的自卑感,制约着青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青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省情的再认识,树立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深入解放思想,为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思想保障。近些年来,青海全省下下通过深入解放思想,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省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一些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仍然存在。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不断破除只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商品属性和消费功能的观念,树立文化也是重要生产力,也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新理念;就是要不断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片面观念,树立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理念;就是要不断破除小文化意识,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统筹谋划,不断树立文化发展的大战略、大观念、大使命,有效克服文化发展上不敢作为、不敢抢先、不敢竞争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充足活力。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因此,树立文化自信,推动青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要立足省情实际,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和提炼青海历史文化的精华,尤其是要进一步挖掘高原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宝贵资源,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不断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方面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又要准确把握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发展大势,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敏锐的眼光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合理取舍、择善而从、创新提升、为我所用,不断从文化发展的创新性方面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总之,虽然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只要像重视矿产资源开发一样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不断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青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形成特色,取得成绩。

增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它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党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正是有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当前,青海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正面临着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繁重任务。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既是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进一步增强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关键要把握好改革创新和推动实施两个重点。

在改革创新方面,要把握规律,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今年以来,青海就文化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正在制定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和编制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深入查找文化发展改革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加快改革速度,提升发展质量。一是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管理和运营新模式。二是着力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点做好专业文艺表演团体、非时政类报刊社、广播电视资源整合等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抓住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利时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总之,要通过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推动实施方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合力。一是坚持把加快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地区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切实做好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二是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加强组织协调,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大文化管理模式,整合部门职责,统筹管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连续性,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坚持以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不断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推进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目标。只有真正实现文化自强,才能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重要源泉,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本需要。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全省上下立足省情实际,突出特色,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坚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基本形成了青海的文化优势,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建设文化名省的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现青海文化的自强,就是要进一步打造提升青海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着力打造昆仑文化品牌。昆仑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共同追寻的精神家园。通过挖掘、整理、继承、丰富昆仑神话和文化资源,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昆仑文化成为青海最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宗教文化品牌。整理、保护好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好以塔尔寺、瞿坛寺、东关清真大寺等为载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和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宗教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着力打造河湟文化品牌。河湟文化绵延两千多年,留存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和喇家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青海开发建设和民族团结融合的灿烂历史。如今,河湟地区农耕文明和耕读文化的气息依旧浓厚。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屯垦戍边为重点的河湟谷地开发建设史和民族关系史,选择重大事件发生地、文化遗迹和历史人物等,建设文化设施,彰显河湟文化底蕴。四是着力打造格萨尔文化品牌。格萨尔是世界最长的活态史诗,在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等众多民族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2009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格萨尔传承体系,使其成为藏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五是着力打造“两弹一星”文化品牌。青海是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以原子城为依托,全面展示“两弹一星”在艰苦条件下研制、生产的过程,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宣传青海在祖国国防建设中的杰出贡献,是青海革命传统文化品牌打造的重点,也是重要优势。此外,还要倾力打造吐谷浑文化品牌、热贡文化品牌、青海花儿品牌等,不断形成青海特色文化品牌体系,推动青海特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实现文化自强,还需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做保障。针对青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的实际,按照中央《决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搞好布局、统一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大文化载体、设施、硬件的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传统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超前规划高科技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改造省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省级文化重点工程。二是加快建设具有青海地方、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设施,扶持各州市地县建设数字影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推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改造提升基层文化设施。三是加快建设西宁青海影视文化产业园、日月山唐蕃古道博物馆等一批展示青海特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四是不断突破薄弱环节,拓展青海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占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五是弥补历史欠账,对城镇发展中拆迁的文化设施,在建设中予以重建;对过去拆迁中未能重建的,通过调查摸底后对相关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努力使青海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夺目的奇葩。

(责任编辑:秦华)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 篇2

一、提高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民族、国家、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文化自觉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程度的高低。

纵观中国的历史,由于近代国人饱尝屈辱,国人对这段2000多年的“文明史”进行了反省和批判,对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革命”。应该承认,这是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一次觉醒。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文化社会价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先进文化的选择还处于朦胧探索阶段,缺乏本质的认识,也就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文化自觉才真正得以显现。从1921年7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一个政党的本质同先进文化融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崛起的价值所在。这标志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种文化自觉。

放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最大的特性品质就是靠文化自觉来引领前进方向,并且使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正是紧紧依靠这种文化自觉,党才能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文化决定着经济的目标,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凝聚着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全过程进一步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如果离开这种文化自觉,就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调控发展状态,就很难凝聚民族精神,就不能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行。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和巩固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二、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包容并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有文化自觉,还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性品质和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进而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成文化强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了解,其实国人的文化自信曾经历了从自满到失落再到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不说四大发明,也不说贞观之治,单说康乾盛世,足以令国人为之骄傲了,自满情绪便油然而生;然而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国门,于是,国人在惊讶国外文明之余倍感失落,“弱势文化心理”随之产生。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表现出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国人才在这群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口碑,完全彻底地颠覆了中华民族在外国人眼中和心里的印象。于是,中国人又重拾了文化自信。

当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信的文化系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各种族、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我们党建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这充分说明,中华文化拥有把不同制度凝合在一起,相容共处的伟大力量。

当今的中华文化激荡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伦理和情感,像太阳一样,具有相对恒久的旺盛生命力。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全球化的涤荡下,全世界的各种观念不断涌入,现代元素不断进入,但中华文化并没有被其他文化所消解,依然保持着千年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尽管新兴技术如通讯、交通等技术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但人们依旧会在中秋佳节举家团圆赏月寄情,依旧会在大年三十前千里迢迢赶回家里过大年。在这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文化基因,永远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

每当人们走进电影院享受饕餮视听盛宴时,能否想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每当人们手捧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能否想到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当人们走在海外大街上惊诧于当年“叽哩呱啦”的“洋鬼子”竟纷纷用汉语与自己交流时,能否想到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想到这一切,人们还能有“弱势文化心理”吗?

三、实现文化自强推动民族复兴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所谓文化自强,就是指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创造力竞争力。

走向文化自强就是要加快建设与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

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其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缺乏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华民族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全党全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其二,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如今的人类社会,文化影响力业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这个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第三,激发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富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需要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要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同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要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强国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可见。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通过巴彦县文化的改革、发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对一个县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可造人才,不断壮大文化创作队伍和不间断地开展文化活动,是近年来我县文化界最大的变化。从2012年初开始,我县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层面,增加投入,加大了“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力度。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协会的检查验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授牌仪式。“中国书法之乡”的成功创建,让全县人民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结晶,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了巴彦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文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我县“中国书法之乡”的创建行动,也带动了周边兄弟县市纷纷组织各种文化创建活动,这无疑对整个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向着理想的文化自强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篇3

大家下午好!

能站在这里做一个演讲,我感觉到非常荣幸。首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叫***,来自***学院***专业。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梦想照进现实”!

演讲开始前和大家分享一小段温馨的话:

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每月给学生定期清洗床单;

不是所有的大学,3月8日都给女生发放毛巾;

不是所有的大学,图书馆一次性可以借7本书;

不是所有的大学,寝室都有提供微波炉、电熨斗、自动售货机;

······

去年6月学校曾展开专项校园调研,调研中,针对“在你心目中川大的定位”的问题,44%的同学认为四川大学属于中国名校,并以母校为自豪。55%的同学认为川大与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高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川大的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名校学生应有的名校自豪感。

那么到底为什么川大的学生会对母校缺乏自信,对自己缺乏自信呢?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川大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川大人因为缺乏文化的自觉,所以有了论文的抄袭、图书馆的占位、自习室的走后不关灯、公共场合的热吻、校车的你拥我挤。

文化的自觉反映在于自我意识与觉醒上。中华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给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是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的不可比拟的。现在崇洋媚外风气很盛,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内部也遇到许多问题,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段特殊阶段,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在意识上觉醒,勇敢地站起来,承担文化复兴的义务,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不会再历史的长河里湮灭。

文化的自觉需要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与认同感。古人教育我们要知书达理,礼待谦让。当我们自觉地把这些优秀的传统精华纳入到我们的骨髓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了前人高德、圣贤遗风。

文化的自觉是思想的高度,但是我们还需要心灵上的满足,也就是需要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秀后,从心灵层面上会不自主地升起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文化的底蕴,是文明在时间轴上的积淀。正如歌星王力宏的《我是龙的传人》一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已忘却了理由,只由留下最朴素的敬意。

华夏民族的自信,也不是拒收一切外来文化,盲目复古,同样也不是全盘西化,依葫芦画瓢。例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全人类优秀的思想,90年前,正是共产党吸收了这一优秀思想,才给水深火热的中国带来了希望;而“文革”时期的按部就班、教条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惨痛的教训;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历史经验,推陈出新,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面对扑面而来的文化大浪潮,我们应该要找准方向,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坚持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在多元化的是是非非中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看待事物,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才是川大人应有的自信气度。

其实,说到底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自信就是为了实现文化的自强。

有了思想上的自觉与心灵上的自信,我们还需要实际上的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做人上,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做事上,我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在做学

问上,我们坚持自我,追求卓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途中,我们坚信,总有一天,世界会看到另一样的中国。

强卫: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实现文化的自强 篇4

深化廉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是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承担着树立廉洁理念,弘扬崇廉风尚,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任务。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坚持文化自觉,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作用是重点

其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敬廉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其二,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整体合力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责任追究,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变“要我抓”为“我要抓”。其三,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进一步整合基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

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延伸廉政文化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条件。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视野与思路是关键

其一,廉政文化内容要体现通俗性,着力喜闻乐见廉政文化。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构建廉政文化工作网络,扎实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廉政文化教育月活动,以领导干部讲党课、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举办廉政知识考试、进行廉政谈话、廉政文化观摩、开展廉文荐读、传唱廉政歌曲、悬挂廉政警句格言等多种形式,营造廉政文化教育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其二,廉政文化形式要体现生动性,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廉政文化园,使土生土长的“墙头文化”变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解说员”。

其三,廉政文化载体要体现融合性,构建单位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党风廉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好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走向文化自强,进一步探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模式是保障

其一,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廉政文化的“内化”效果。围绕时代特征,针对不同群体、阶层受众的心理基础、知识结构、道德素养和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探索分类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内涵丰富、完整系统的廉政文化理论体系。其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强化廉政文化平台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类教育基地,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筑平台、拓展空间,形成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其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廉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廉以养德,文以化人。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推动廉政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提升廉政文化活力与吸引力,使反腐倡廉建设保质

上一篇:在检察院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下一篇:建筑空间1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