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2024-10-20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精选7篇)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篇1

徐州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较早的省级工业园区, 开发区汇集了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设备先进、规模化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围绕特种车辆和工程机械、光伏产业、加工仓储物流“3个基地”的建设和清洁技术产业园、国际商务区“两个载体”的打造, 徐州经济开发区正在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的水平, 目前已经被列入江苏省循环经济示范点。但是由于辖区还存在一批污染严重的小型水泥厂、石灰窑、砖瓦厂等;同时, 还由于在前期的招商引资中也引进了一些或污染较大或批建不符或与整体产业工业链脱节的项目, 制约了经济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按照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思路, 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探索并实践经济与环境的互赢互进。

1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布局

经济开发区是近1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事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减排降耗, 加大发展空间的基本保证, 而科学定位更是能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徐州经济开发区的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业园, 超越周边先进开发区, 迈进全省一流开发区行列, 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努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第一增长极。”其定位不仅从经济方面考虑, 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即“生态工业园区”。徐州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也明确了“要将徐州市的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逐步建成循环经济工业园”, 特别是对于行业结构的调整, 应注意对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加以限制, 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 走特色工业园的道路。

因此, 当前及以后的任务是, 按照开发区既定的规划要求及扩展区域环评的批复要求, 进一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工业结构, 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抚优汰劣”的思路, 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过快增长,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环保部门要具有前瞻的眼光, 走在地方经济决策的前端, 从而实现地方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互赢互进。

2 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清洁生产是企业或消费者的微观行为, 而只有发展为工业或农业生态链, 实现区域和产业层面的废物和资源的自利用, 并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市场上的互动行为, 才能上升到循环经济层面。因此, 开展清洁生产, 形成各种产业及区域的工业生产链, 从而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5年以来, 徐州经济开发区共审批建设项目527个。对此, 相关部门注重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 不断提高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期间, 先后劝退了一批能耗大、污染重或国家政策不许可的项目, 涉及投资20多亿元。这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区域是一种艰难的舍弃。在投资和建设的实践中, 根据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求, 进一步整合现有企业, 并积极开展“补链引资”、“产业链招商”, 引进与现有企业能够形成资源共享, 副产品互用的产业工业链。

对于已经建成投产的企业, 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其开展清洁生产并大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环保部门还积极引导服务, 使近2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1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 培育了省、市级环境友好企业5家。为清洁生产注入了动力, 为循环经济建设融入了活力, 已逐步形成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群。

3 加大污染物总量控制实行污染减量前置

为确保良好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 为今后的经济发展留下足够的环境容量, 徐州经济开发区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污染物总量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项目把关和深度治理上努力推进“污染减量前置”。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 一是在确保荆马河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的基础上, 尽快实施二期扩建工程。二是将影响京杭运河水质的大庙镇生活污水及部分企业生产废水的治理纳入了综合治理的规划。三是逐步把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四是环保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坚决关闭、拆除沿运河的小电镀等污染企业, 并确保废水处理后排放。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 先后对16家污染大户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 拆除、改造了50台燃煤锅炉, 关闭了8家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水泥企业。淘汰了37家污染严重的石灰窑, 将属于国家政策应淘汰的21座砖瓦厂列入关闭计划。“十一五”期未计划关停21座水泥机立窑, 部分水泥厂改为粉磨站, 并积极推广新型干法水泥, 实现全行业的“调大、调高、调优”。另外, 针对开发区内工程机械企业多、喷涂工艺普遍的状况, 还对开发区内产生苯、甲苯、二甲苯的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和监控, 从而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在加大对污染物减排控制力度的同时, 还注重推行“污染减量前置”。在企业立项和新、改、扩等过程中严把项目审批关和环保准入关, 对单位产量的能源和排污强度予以严格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资源的消耗水平, 减少排污, 以实现效率最高化的生态生产、循环利用的要求。

4 以农业促进生态化建设控制农业环境污染

在经济开发区区划调整增加了两个乡镇后, 有关部门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农村环境问题, 存在着化肥、农药、塑料袋、畜禽粪便等污染;此外, 由于城乡结合密切, 存在众多围绕中心区大型企业的个体加工业、制造业等。这些个体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 几乎没有任何污染防治设施。因此, 如何结合生态镇、村的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迫切。为此, 开发区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进行区内山体绿化、复平采矿塌陷区的地面, 进行道路的疏通、河道清淤。二是将居民集中区域的生活废水统一处理。2009年建成大庙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解决了全镇生活废水及部分企业污水的处理问题。三是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 关闭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小石灰窑、粘土砖瓦厂。四是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分别处置的措施, 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及废旧电器等新型固废污染问题。五是按指标序时要求, 控制好农药、化肥、农田薄膜的使用量,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进程。

5 开展“绿色行动”形成良性互动

在企业加大深度治理, 政府实行“绿色采购”, 引导清洁生产和开展循环经济的同时, 开展全社会的“绿色行动”, 有力促进了地区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互赢互动。

在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 培养节能减排行为方面广泛而深入, 提倡“绿色消费”, 自觉抵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培养和建立购买使用节能、耐用、再利用的产品和积极搞好垃圾分类等方面尤为突出。自2005年开发区提出“二次创业”, 环保工作也“二次起步”以来, 区内己建成省、市级“绿色社区”16家, 省第一批“绿色家庭”1户, 市、区“绿色学校”10家。另外, 卡特比勒、万邦制药、小康食品等著名企业都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绿色行动”的各项指标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这种全社会的“绿色行动”, 形成了企业、政府、社会3个层面的良性互动, 从而也为实现开发区的经济环境效益的互赢互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摘要: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例, 阐述了要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共赢,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切实落实环保优先的观点。环保主管部门应走在地方经济决策的前端, 在不断加大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同时, 重视“污染减量前置”;重视“补链引资”;积极开展清洁生产, 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从而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互赢互进。

关键词:补链引资,污染减量前置,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J].循环经济, 2003.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R].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规划汇编, 2004.

[3]李博, 杨林, 林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 2005.

[4]钱易, 唐孝炎.清洁生产[J].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05.

[5]左玉辉.环境与经济[J].环境经济学, 2006.

[6]曹瑞钰.循环经济[J].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 2006.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篇2

近年来,开化从地处源头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长短结合、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化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握自身特点、找准发展定位、选优发展路径,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框架下,探索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产业生态化发展

以“产业高新”为方向,加快推进开化的工业化进程,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小县大城建设提供必要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是要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凝聚作用,按照“产业生态化”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生态化互动发展。

当前,开化县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透过这场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谁能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谁就能够获得高回报;反之,就只能做低端环节,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当前,各地正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把高新产业的发展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开化作为浙江省的硅产业基地,近年来以光伏、有机硅等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不断壮大,许多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合成材料公司有机硅单体关键技术二甲选择性高达89%,为国内之最,接近世界最好水平;万向硅峰公司生产的硅片,一直应用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代表了我国电子级太阳能硅片的最好水平,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硅片生产和检测的国家标准,等等。这些都为开化的产业高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开化应坚持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建设,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沿着高新化方向寻求更大的发展。

1、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抓不动摇,落实一票否决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产业。依托“浙江省硅产业基地”品牌,以硅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等高端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

2、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抓牢浙江省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契机,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做好以光伏、有机硅产业为主导的“2+6”产业的提升工作,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走向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主导产品走向终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坚持园区“建园”和“造城”同步推进,着力推进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和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

3、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动产业高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扶优扶强,强化“引进大项目、支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的理念,不断提高规模支撑水平。一要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能快则快、能大则大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业投入、技改投入在投资结构中比重。二要加强资本运作。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合资合作等途径,促进企业快速裂变扩张。三要注重创新。鼓励企业走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持续全面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不竭的动力。四是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看成企业的第一资源,加紧培养一支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法律法规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小县大城”的城市化模式

以“小县大城”为目标,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撑。就是要抢抓国家加快发展中小城镇的良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把县城作为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实现城乡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

从开化实际出发,走“小县大城”之路有必要、有基础、有支撑。从现代化的要求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城市化的路子,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从区域特点看,开化是个山区县,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决定了开化不可能走一些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只能集中要素把县城做大;从生态建设看,生态最好的地方往往是“无人区”,必须逐步把山区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来;从城市建设现状看,“城(关)华(埠)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关系看,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大量企业的集聚发展,必将大大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从政策环境看,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开化已形成一批有利于“小县大城”建设的规划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1、注重规划引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和“一城三区”的发展方向,遵循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环境共保原则,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修编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和平行规划之间的对接和衔接,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分布和功能配套,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2、加强城市建设。坚持把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明作为核心措施,加快推进具有开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市路网骨架为先导,完善县域交通、城际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打造城市便捷通畅的人流、物流通道。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居新区、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华沿线最佳人居集聚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两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平安开化”建设,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3、加快人口集聚。从开化城市人口集聚的途径来看,县内农村人口城镇化迁居是城市人口集聚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按照“四有”即有房可居、有业可就、有学可上、有社会保障可依的要求,全面梳理依附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逐步消除体制性政策障碍,进一步完善下山脱贫、住房供应、就业培训、创业贷款、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的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以“生态发展”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就是要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用生态理念引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突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主线,不断提高GDP中的“绿色”含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开化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称号,并正向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迈进,为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生态已经成为开化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但是,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为了下游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应当保护好这块净土。但我们不能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成为影响开化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包袱。我们必须在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又无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等,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这个保护和转化的过程,就是“生态发展”的过程。

1、构建绿色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力争今年上半年通过考核验收并获命名。认真组织开展以“四荒绿化”、“四周彩化”、“四旁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化、彩化行动,继续抓好“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推行公益景观林认建、认养制度,探索建立绿化基金会,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多渠道筹集绿化资金。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善补助政策,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控制森林资源低值消耗。

2、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的方向,依托资源禀赋条件,把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依托“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中国食用菌之乡”等品牌,深化“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名茶、食用菌、油茶、木竹、蔬菜、清水鱼等示范园区,形成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培育,扎实推进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龙顶”度假村、森林博览园等一批特色景区景点建设;依托地处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融入黄山、千岛湖、三清山等著名景区,加强区域合作,借景扬名、借景造势、借力发展。

3、严格控制污染。在招商引资中,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道重要门槛。今后,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继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治理工作。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资源化和资源有偿化改革。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篇3

关键词:医疗单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医院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原则

首先, 经济效益是关系到医院生存问题的大事, 没有经济效益医院就不能够生存, 员工不能够满意, 医院更不能够发展。但是只讲经济效益, 甚至唯利是图的医院, 其结果虽然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走得不快, 做得不大, 发展不远。因为这样的医院战略目标, 只有生存标准, 而无发展标准;只求眼前利益, 丧失长远利益。

其次, 医院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品牌管理是一门科学, 涉及多个因素的精细管理和维护, 核心部分就是社会效益的充分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就是其对社会的贡献, 医院的存在和发展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医院按照国家规定去经营就是服务社会, 但具体表现就应该是医院的公益行为。

再次, 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应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目前, 医院公益性质淡化, 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特别是在政府资金补偿不足的情况下, 要满足医院发展的要求, 医院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的, 从根本上说,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 应该同步增长, 要以提高社会效益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扩大服务对象, 创造经济效益;二是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运行成本;三是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四是运用先进的、价格合理的、适宜的诊疗技术。

二、实行成本控制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 医院在老百姓的眼里, 是救死扶伤的福利性单位。其实, 随着改革的深入, 医院已经由财政差额拨款逐步走向市场, 实行自收自支。受以前福利办院方式的影响, 医院里许多医疗项目的收费依然是“福利价格”, 因此, 医院一方面在按照“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按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 其差额若没有政府补助, 就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要增强生存与发展动力, 只有运用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思路, 加强成本控制, 努力降低医疗成本, 减轻国家、医院和病人的负担, 占领医疗市场, 才能推动医院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死扶伤”的天职。 医院实行成本控制, 其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 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减少浪费, 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

(一) 医院是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实体。

(1) 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的耗费, 必须得到相应的补偿, 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也是商品, 其成本是为进行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物品和活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 医疗成本高低, 直接反映医疗价值中需要补偿的大小, 所以, 成本控制中的核算结果, 提供了确切的数据和补偿部分的金额。 (2) 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或科室进行成本控制, 获得医疗服务的收入和成本的基础数据, 在此基础上进行效益分析, 成本控制, 为管理者提供量化的数据, 从而就会有科学的决策, 如为是否引进大型医疗设备的论证等。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提高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3) 医院通常都是将成本控制后的结果和科室或个人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使医疗服务质量通过经济效益而量化, 劳动价值和分配体制挂钩, 科室或个人责、权、利更加明确, 促使科室或个人自觉增收节支, 堵漏挖潜, 增强了自我约束机制和参与管理的自觉性, 不仅为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克服“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提供了依据, 也为奖勤罚懒创造了条件, 个人、科室、医院的利益紧密相连, 增强了人人关心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关心科室的劳动成果的自觉性, 从而起到了激励作用, 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

医院不仅要创造社会效益, 也要创造经济效益。医疗卫生统计工作要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确保医院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医院综合效益。一是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各级组织, 调整各种“委员会”组成, 明确职责及规章并加以认真落实。要完善院控、科控、自控三级医疗质控组织, 落实医疗质量定期检查考评制度。二是制定各级各类规章制度, 并狠抓落实。应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医疗安全教育检查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精神、麻醉类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等, 并加大检查落实力度。三是强化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查对制度等项医疗核心制度。各科应健全疑难、危重、大手术病人会诊和术前讨论登记制度。每月考核时严格检查各项记录, 进行奖罚;建立健全“医院查房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处方制度”等制度。强化三级查房制度。坚持院长行政、业务查房制, 每月不定期、有重点、有计划地检查各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质量目标的管理, 完善整体护理体系。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实现观念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转变, 把握入院评估、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五个环节, 提升服务理念,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保障一流的服务水平。

三、把建设服务型医院作为工作第一要务

医院要把建设服务型医院作为工作第一要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 勇于创新, 以人才立院、科技兴院, 强化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 使医院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一) 建设服务型医院, 首先要强化医院领导班子的服务理念。一是明确医院的核心工作目标, 强化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中坚力量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二是公开面向社会和全院职工庄严宣誓, 调动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鼓励员工热爱本职工作, 热情服务, 努力使医院各项工作呈现出新局面。

(二) 建设服务型医院, 其次要提高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一要在吸引培养人才和提高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 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辅导讲课、示范操作;二要合理调整岗位和人员, 不惜重金选派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到国内著名医疗机构学习深造;三要打破旧的用人机制, 让院内外群众公认的医疗技术精、政治素质好的年轻人进入医院各级领导岗位。通过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 使医院形成积极向上、崇尚学习、热情服务的好风尚, 不断涌现出患者信得过的名医名科。

(三) 建设服务型医院, 还要强化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 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强弱与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都有直接的关系。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最关键的是医院强化了服务理念, 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职工的职责使命感。

实现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赢 篇4

一.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运用与表达,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往往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 所以,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重视积累

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一定的积累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所以教师在讲析课文时,要穿插作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

1、积累典型作家的材料

高中阶段,我们所了解的作者有“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这些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气节与自尊;还有“沙场秋点兵”的豪放诗人辛弃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诗人杜甫,“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陆游……从这些作者身上,我们看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课文教学中,在讲授课文相关背景时,还能够积累到一些典型素材。

2、积累典型人物的材料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举不胜举,有一些就可以当作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蔺相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苏武传》中的苏武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理科夫,《老人与海》中顽强的硬汉子桑迪亚哥等外国优秀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而且这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也不乏一些故事新编一类的作文,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大多来自课本。可以说,利用课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素材,既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

3、积累诗词名句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名篇名句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能背会写,还应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以增添作文语言的亮点。其中,最容易把握的应属诗词了。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及必修教材中的古诗词单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优美的诗句、靓丽的语言能为学生的作文增添文采。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背诵,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重视仿写

如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40分的基础等级分列出内容、表达各20分,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不仅要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而且要尽可能的在语言上有文采、有亮点、有情感。这就要求要借助自然景物、借助人物描写来表情达意。这一点,语文课文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

1、对课文中的优美语段进行仿写

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文质兼美的范文,优美的语言不但能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模仿、借用的绝好素材。《荷塘月色》中,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的描写,优美生动。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赏析,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依照其特点仿写,如:《晨光中的校园》《月光下的小路》等,以提高学生运用修辞、调动各种感观的写作的能力。

2、对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技巧进行仿写

课文教学,无外乎要分析结构、总结特点、体味情感、品位语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分析,学生在听的时候,也许会感觉有趣味,但过耳即忘,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把课文的分析与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分析课文中吸取写作经验,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听写,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相信这种在课文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以读促写的方法能达到新课改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的目标,真正实现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赢。

罗俊,教师,现居四川阆中。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篇5

盖志毅 (以下简称盖) :内蒙古许多地区可以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如内蒙古扎兰屯市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生态农牧业。扎兰屯市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6万亩, 占总耕地的74%, 基地规模居全区第一;获“三品”认证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6个, 地标数量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连续5年承办绿色食品交易会, 成为全区绿交会固定承办地。对于生态脆弱的荒漠化和荒漠地区, 要把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 使“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

记者:鄂尔多斯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走出了一条内蒙古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产业发展地区经济, 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赢发展的独特模式。

盖:是的, 鄂尔多斯崛起不仅仅靠资源富集。鄂尔多斯市十分注重恢复地力, 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和提高农牧民生活“三生统一” (生产、生活、生态) 。并创造性地通过“一举五增” (沙柳增值、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 , 把国家、地方、企业和农牧民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 书写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和互促的典型案例。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被誉为内蒙古民营企业“第一强”, 也是斥巨资进军库布齐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领头羊”。总裁赵永亮说, “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就是钱学森院士在给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大会贺信中所说的“沙产业、草产业”, 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建设不能以绿色画句号。治理沙漠, 生态建设是手段, 发展绿色产业、向市场要效益才是目的”。东达集团搞库布齐沙漠沙柳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 共包括3项建设内容:一是投资21亿元, 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 (首期工程10万吨, 投资4.7亿元) ;二是投资3亿元, 在库布齐沙漠内建设沙柳种植基地20万亩, 10年建成;三是投资1亿元, 建设舍饲15万只白绒山羊的养殖基地, 5年达到设计能力。这些项目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绿色植被的建设尽快组合成沙产业、草产业的链条, 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帮助群众奔小康上富裕路。

记者:东达集团的实践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也探索出了一条内蒙古“绿色崛起”的路径。

盖:可以这么评价。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 他们依靠经济杠杆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每年洪水从库布齐沙漠向黄河输沙就达1.6亿吨, 曾经造成黄河断流改道、包钢断水停产。他们在库布齐选择耐旱的乡土树沙柳为治理沙害, 防风固沙护堤保护黄河母亲河的先锋树。沙柳每3年必须平茬一次, “平茬复壮”下来的沙柳, 可以用来造高档挂面箱纸板, 不污染环境, 拉起了产业链条。东达蒙古王集团在福源泉生态基地投入3000万元, 建立沙柳示范区5万亩, 已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种植沙柳, 使项目区沙柳面积达到70多万亩。赵永亮主张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三业结合”。他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生活三者兼顾。

记者:您在近期的著述里面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诠释经济学现象, 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内蒙古目前在特定的经济周期运行阶段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您怎么看这一时期的经济转型?

盖: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 就要使屏障内的负熵值的耗散程度尽量减轻。美国学者杰里米·夫卡金和特德·霍华德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系统的简述了熵定律和熵定律在经济社会的运用。熵 (Entropy) 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 是一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在物理学中, 熵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是守恒的, 不灭的,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就表面看, 这似乎是说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可以高枕无忧的滥用。但事实上, 非常遗憾的是, 物理学中还存在着热力学第二定律, 该定律表明, 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 即对人类来说是从可利用的到不可利用的状态, 从有效的到无效的状态转化。物理学意义上熵就是这种不能再被转做功的能量的关系。由于热力学二定律的作用, 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时, 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作某种功的一定能力。熵表明, 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 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 从有效到无效, 从有序到无序。熵的增加, 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无法逃避的, 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方向, 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的基础最初来自太阳的能量, 因此, 生命也不能逃脱熵定律, 有机体通过从环境中吸取负熵来生存和进化, 并不断从环境中摄取。熵是经济稀缺的主根, 一切循环活动都要耗费环境中稀缺负熵物质, 一个物质和能量上封闭的循环系统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利时著名学者、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 (I.Prigagine) 指出:系统存在一个边界, 在这个边界上它与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着持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从边界外吸收低熵的物质-能量, 通过经济过程内部的消费变成高熵的废物后, 再将其源源不断地排放出去。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 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 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下的有序结构, 就叫耗散结构。耗散结构一经形成, 它就具有抗干扰能力, 一般性的涨落 (波动) 会被耗散结构所吸收。

依照这一理论, 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把对生态屏障的破坏压缩到最低。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因此,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 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内生的、自运行的动力。要关心在内蒙古的产业原材料从哪里来 (From where) 、生产什么 (what to do) 、如何生产 (how to do) 为谁生产 (for whom) 、到哪里去 (To where) 等问题。博尔丁从“物质不灭”定律出发, 把地球比作宇宙飞船, 旨在说明地球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在其中,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应是线性关系, 而应是循环的关系。这就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仅仅将经济的目的视为创造效用并相应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狭隘视野, 重新考虑地球这个封闭系统为我们获取效用的行为所设定的限制或界限。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1970年提出“稳态经济”理论, 它不仅直接受到约翰·穆勒的“静止状态”思想的影响, 而且也是对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思想的系统化的阐释。特别是, 戴利通过“规模”概念, 提出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均衡关系问题, 在国际学术界形成广泛影响。戴利指出, 经济系统是具有有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戴利把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合理的规模”与主流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有效配置”和“产品的合理分配”并称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目标。显然, 这是一种“内外均衡”的思想。把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关系的“内部均衡”, 与反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再生产关系的“外部均衡”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一, 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角度, 统筹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关系;其二, 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大系统, 从大系统整体功能的均衡与持续出发, 来把握人类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在承认经济活动的规模受到其所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提供能力和环境容量的严格限制的前提下, 研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以功能 (资源提供、废物消纳、生态服务等) 为联系的有机整体, 以保持生态—经济大系统整体功能的和谐、稳定和协同演进意义上的广义循环为目的, 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功能的均衡和协调关系。

生态环境承载力———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将内蒙古经济发展置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内。

经济规模or人口规模

区域资源禀赋or环境容量

要实现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两个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持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的承载力之内。这就是经济系统活动必须遵循的“生态真理”。在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下, 追求资源环境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以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率”来评价与引导经济活动的水平。

记者:资源优势是相对的、动态的。目前在自治区理论界广泛研究的非资源型发展尚处于探讨阶段, 急于求成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发挥资源优势依然是根本。如何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实现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不容回避的课题。

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篇6

一、推行“校企合作”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 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 逐步形成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别教育, 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因此决定了衡量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推行校企一体化, 实行工学结合, 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校区, 把企业搬到学校, 教学工厂, 把车间当作课堂, 政府搭台整合校企资源……各地在发展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 校企合作解决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 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和明确的职业定向, 也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 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要通过校企合作, 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问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毕业生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极大地保证了职校生就业率, 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技工荒”的问题。推行“校企合作”, 让职业学校与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赢”。

职业教育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 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推行“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是要围绕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 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三是要专业化培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定向培养”与“订单培养”相结合, 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二、推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

日本与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很早就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其“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 是一种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 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这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在职业教育中推行“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要政府引导、校企联动, 多渠道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可以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 通过引进, 逐步改善师资结构, 提高师资的职业培训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 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或实践, 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 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在“理论够用, 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校企双方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 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过程, 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设计, 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 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 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动, 创新一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 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地推进实施。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程序, 明确其享受的待遇, 建立在企事业单位中通用机制。职业学校的教师刚分配时, 必须先下企业锻炼一年, 同时规定专业课教师每五年有一年企业工作经历, 将教师进企业经历作为评优、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 是一种必备的继续教育形式。企业也可加大技术人员进学校实践教学、理论提升的激励力度, 作为评级定薪的依据;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人员互动, “班组结对”、“技师结对”, “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 形成鲜明、高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三、推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实训基地共建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实训课时严重不足, 职校毕业生就业时不适应岗位的现象已成共性问题。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很多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的制约, 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小、层次低、设备更新不及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而且, 在一些实力较强的职业学校, 虽然高标准建好了实训基地, 但由于应用与管理方面教条化, 没有充分融入企业化、市场化的要素, 从价值取向和技术创新角度上未能获得最大效益, 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推行“校企一体化”, 能很好地推进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的实现资源共享, 共建实训基地, 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 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 不仅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 而且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我们引企入校、教学进企, 建设“教学工厂”, 课堂形式变了, 教学手段变了, 教学压力随之增加, 紧跟而来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 自我“增值”的不断提升, 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 通过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 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得到企业的认可。推行“校企合作”的建设实训基地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到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 实现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合一”, 即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 实训与生产合一的“学产合一”, 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

另外, 通过实训基地的共建, 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了教产学研合作, 通过开展理论研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活动, 使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并落到实处, 进一步提升了“校企一体化”程度。

四、推行“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推行“校企合作”, 就是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实践环境与资源, 产学合作, 双向参与。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渗透企业“要素”, 在课程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特色。推行“校企合作”,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 带着课题去实践, 带着感性去创业,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学生还没有毕业, 就开始熟悉企业的文化、运作模式, 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 使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职业角色。推行“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落实“定向培养”与“订单培养”。

推行“校企合作”, 也能开创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 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本, 最大效率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进行“下单”, 即“下单”时间和要求由企业灵活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考核, 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 大力营造“争做一流学生、争做一流员工”的氛围, 不断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意识, 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开展“就业、择业、爱业、创业”大讨论, 举办“技能大比武”、“发明创造大赛”、“金点子征集”等系列校企融合、特色鲜明的活动, 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从培养教育的目的出发, 要让每一名职校生都能获得成功, 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分层次、分类别、择优录用、全员就业的用人培养模式。对于企业不满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 学校可以“回炉”教育, 再推荐就业。

金融与文化的双赢 篇7

近日,公司楼下新开了一家美食书店名叫B&C Mix,名字取英文单词“BOOK”和“COOK”的首字母,立意书与美食的结合,尝试延长文化产业链,将文化产业与实体相结合。

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诸如此类文化产品实体化和版权运营综合开发地尝试屡见不鲜,文化产业与各其它行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这家书店本身的立意是文化产业与服务业结合,而其在筹备期间进行的股权文化众筹尝试,也是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结合的有效形式。

文化众筹,既能发挥文化产业的大众属性,调动大众的文化情怀,又可将大众文化需求转化为资金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借此模式,金融与文化二者可兼得。

文化众筹快速发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当前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和文化生产力不足的矛盾,而其背后急剧增长的文化产业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乏力之间的矛盾是文化生产力不足的一大原因。而在近两年经济增长减速、结构转型,发展动力转变的新常态背景下,资本市场目标正逐步转向经济转型与创新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文化产业就得到了与之前相比巨量的资金支持。

近两年是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最为迅猛的两年。2015年,股权融资、债券、众筹、新三板挂牌后融资以及上市后融资的规模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文化产业众筹规共完成约1900起,规模达到9.58亿元。9.58亿元募集资金相对于股权投资、并购、新三板、债券和信托等渠道显得微不足道,但值得注意的,约1900起众筹事件数超过了几大渠道的事件数总和,市场活跃程度很高。对文化众筹市场做更加详细的细分后可发现,文化众筹行业最热门的三大领域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乐器、玩具及视听设备制造和影视制作发行。在文化股权众筹市场,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业、影视制作发行三大领域占到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回报众筹市场中,专业设计,出版与发行,工艺美术品制造三大领域占据全年事件总数的56.70%,共发生1016起,是回报类众筹最为热门的三大领域。

不但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近两年文化众筹在“质”上也有了明显升级,出现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文化众筹成功案例。其中,在2015年夏季收货超过9亿元票房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更成为了最有代表性的成功典型。该项目获得了89名投资人募集的780万元资金,不但保证了一部好电影的宣传,更让投资人在电影成功之后获得了数倍的回报,是金融与文化融合的优秀案例。

文化众筹为何适合文化产业

虽然今年文化产业获得的资本量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但真正获得PE、VC的资金还是较少,相较其他行业仍有很大差距。同时文化产业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大众性的特征,又与利润至上的传统金融行业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大众性较强的众筹,成了联系文化和金融的桥梁。文化产业和众筹结合,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首先,文化众筹的人文情怀与文化产业有着天然联系。一般来说,金融进入其他行业的方式通常是最为直接的资本进入,资本进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收益,不会夹杂太多资本之外的“软性因素”。但是,不同于其它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软性产业”,不少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文化,并非只是为了获取利润,更想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获取到一些额外的文化收益,即投资者对于文化产业的情怀。而在文化众筹中,情怀是除了利益驱动之外另一种能够促使投资者与被投资者达成一致的关键因素,其中夹杂的这种人文情怀成了它能够在金融与文化之间搭建桥梁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文化众筹满足投资者和项目方双方的共同需求.浏览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一线众筹平台的文化众筹项目就可以发现,成功的项目或多或少地都能够看到一丝人文情怀的影子。以《大圣归来》为例,该片的片尾打上了参与众筹者的名字,这正是参与文化众筹的投资者们获得的超脱于收益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与其说是文化福利,倒不如说是回馈给投资者的人文情怀。

其次,文化众筹是文化投资项目的前端测试。文化产业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模式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前端风险很难控制。在投资和贷款中,很重要是知道项目的风险,而文化产业的存在较多难以把握未知风险,偶然性较强,因此投资者评估成功率的难度较大。借助文化众筹的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特性进行前期试水,在互联网范围内进行未上市之前的检测,测试消费者对项目的兴趣和认可度,从而减少盲目投资造成的风险,投资更加靠谱,收益更能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众筹的前期检验功能,能成为金融投资文化产业的一大保障。成功的文化众筹,可以加大投资方对项目的认可度,因为它要求项目方展现实力,以及对市场的价值和吸引力。简单来说,只有强大的团队和创新的理念才能赢得文化众筹之一前置检验,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资金青睐。

最后,文化众筹是文化项目有效营销方式。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高社会认知度,而有效的营销和宣传是提高社会认知度的有效方式。通过文化众筹,文化项目可以提早获得一些粉丝,这些粉丝会帮助项目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自我营销。现代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交化宣传的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营销宣传方式,而通过一种途径将有意向的用户聚拢到一起,并调动这些用户的积极性进行传播,自然也能为项目进行有效的营销,提升社会认知度。

现阶段文化众筹的问题

虽说众筹与文化产业的契合度很高,近年的发展势头也不错,但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金融模式,众筹特别是文化众筹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不少现实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作为一种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项目,文化众筹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管的缺失。由于众筹在国内起步较晚,也算一种新兴的金融方式,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法律障碍。当下文化众筹,特别是股权众筹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其主要原因是股权众筹和“非法集资”的划分不明,股权众筹往往会遇到“非法集资”的风险。因此股权众筹通常需花费大量成本规避法律风险,这成了股权众筹发展的阻碍。以上文提到了美食书店B&C Mix为例,其前期进行的股权文化众筹本已成功,募集资本已达到要求甚至出现了超募情況,但由于在股东人数和募集者金融资产等问题上的法律规定不明确,为规避政策风险只能放弃。因此文化众筹的长远发展,加强立法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必须的。

其次,平台的专业性不足。文化产业虽说是大众产业,但也有着较强的专业属性,因此,众筹平台也应有较强的专业识别能力,从而对项目前景有初步的认识。而现在,很多文化众筹类项目被放到了聚合型平台上进行众筹,因为这些平台的专业知识不强,导致文化众筹项目泛滥,这样不但投资者的利益无法保证,也会让许多好的项目难以脱颖而出,对项目方和投资方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平台应提高对文化众筹项目的专业性,帮助项目方和投资者披沙拣金、去芜存菁。

最后,投资回报不可预测。文化众筹虽然有较强的软性,有一定的情怀投资属性,但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项目,只有帮助投资人挣钱才有价值。现在众筹行业的盈利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众筹项目的成功性仍很难预测,使得很多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筹集不到目标金额或者项目没有成功制作出来,而文化项目的偶然性,让投资回报更加难以测算。加之现在没有完善的审核机制,在回报分配上缺乏完善的监管,这些都导致投资人回报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虽然现实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文化众筹仍是沟通文化与金融的良好桥梁。强化监管,优化环境,推动文化众筹的发展即可以为金融业找到另一个投资风口,又能发展文化产业满足大众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下一篇:机动车辆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