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基本标准

2024-10-07

(ICU)基本标准(精选13篇)

(ICU)基本标准 篇1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基本标准

一、ICU设置基本原则

㈠ICU床位一般按全院总床位的3~5%设置。

㈡ICU设置应与各医院功能要求相一致。一级医院不设ICU;二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不设置专科ICU;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综合性ICU,或设重症监护中心下的专科ICU。综合性和专科性ICU应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综合性和各专科ICU床位总数不超过全院床位总数的5%。

㈢ICU应有固定的医护人员。ICU医护人员应按标准配备,并经相关的专业培训。二级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以下医院医护人员应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修学习三个月以上。

㈣综合性ICU和专科ICU,均应符合ICU建设的基本标准。

二、ICU基本标准

㈠ICU床位及单元设置

二级医院一般设置4—8张ICU床;三级医院ICU应分隔单元设置或分组管理,每个ICU单元设置8—12张床位,或每组设置8—12张;ICU床应分隔成单间或双间;每张ICU床位面积不小于15M2;电源、负压吸引、空气和氧气等应设置在吊塔或电、气源隔离带上。

㈡仪器设备

1、监护仪:每张ICU床位配置1台监护仪,至少具有监测心电、呼吸、无创和有创血压、氧饱和度的功能。

2、呼吸机:每张监护床配1台呼吸机,其中有兼有无创模式的有创呼吸机一台,或另有无创呼吸机(仅有无创模式)一台,呼吸机应具有压控和容控下:A/C、SIMV、PSV、PEEP等基本模式,每张ICU床配备1套简易呼吸器。

3、体外除颤仪1台。

4、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5、心电图机1台。

6、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1台。

7、临时心脏起搏仪1台。

8、降温毯1台。

9、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气生化分析仪。

10、设有6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血液净化机(CBP)。

11、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1台支气管镜。

12、设立重症监护中心(科)并下设两个及两个以上ICU单元(专科ICU)的要求配备1台床边X光机和床边B超。

13、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中央输液管理系统一套。

14、设有8张床位的ICU要求配备心肺功能监测仪一台。

15、SICU和MICU要求配备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一套。

㈢ICU的感染控制

医院院感控制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ICU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测和管理。ICU一旦发现耐药菌感染如:MRSA等,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所有操作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每床边应设一套洗手盆和干手装置。ICU生活办公区、病房非污染区、病房污染区必须分开设置洗拖把池和洗抹布盆,各池(盆)不得混用。

㈣ICU的噪音控制

ICU应安装噪音检测装置,白天的噪音控制在45分贝(A)以下,傍晚40分贝(A)以下,夜间20分贝(A)以下。

㈤ICU医护人员配备

每张监护床位:医师:护士=1:1:3。根据需要配备护理员和卫生员若干名。

㈥具有开展以下监护诊疗技术能力

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氧饱和度监测术。

2、氧疗术。

3、气管插管术。

4、机械通气术。

5、深静脉置管术。

6、心肺脑复苏术。

7、电复律术。

8、肠内营养术。

㈦ICU规章制度

ICU应建立以下规章制度:

1、医护人员值班、交接班制度。

2、ICU患者出入登记制度。

3、三级查房制度。

4、消毒隔离制度。

5、抢救制度。

6、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7、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

8、ICU诊疗护理常规。

9、ICU质量评估上报制度。

10、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㈧ICU的物流通道

要有合理的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和污物医疗垃圾流向,设置三个不同的进出通道,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㈨ICU的采光和照明

ICU的天棚灯光要柔和,晚间要有地灯。

㈩ICU的区域设置

ICU的生活区和办工区必须与病房区分开设置。ICU的位置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麻醉科、影像科、输血科、检验科等。

(十一)ICU用房

ICU的医疗用房和医疗辅助用房面积比为1:1.5。

三、综合性ICU分级标准

㈠A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仪器设备:至少2台监护仪可开展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监测;具备中央监护工作站、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床≥1台、简易呼吸器/床≥1台、心肺功能监测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支气管镜、床边血液净化仪、中央输液管理系统、肠外营养配置净化装置、血气生化分析仪、体外除颤仪、心电图机、临时心脏起搏仪、降温毯、颅内压监测装置、胃PHi监测装置、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监测仪等。

3、医护人员:每张监护床专职医生≥1名,专职护士≥3名。

4、具有承担所有急危重病患者抢救能力。

5、具有开展下述诊疗技术的能力:⑴气管切开术;⑵胸腹腔引流术;⑶肠外营养术;⑷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监测术;⑸系统与分级监测术;⑹床旁血液净化术;⑺支气管镜诊疗术;⑻呼吸力学、呼气末CO2监测术;⑼体外心内膜临时和永久起搏术;⑽开胸心脏按压术;⑾低温治疗术;⑿床边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的能力。

6、能培养危重症专业中、高级人才。

7、具有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能力和承担省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能力。

㈡B级ICU标准

1、具备ICU基本标准。

2、具有承担部分急危重病救治的能力。

3、具有开展A级ICU开展的十二项诊疗技术中的三项以上。

4、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开展学术活动。

5、具有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

(ICU)基本标准 篇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人工气道吸痰护理治疗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64例, 最高年龄71岁, 最低年龄58岁, 平均年龄64~65岁;女性患者36例, 最高年龄73岁, 最低年龄59岁, 平均年龄65~66岁。其中5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人工吸痰方式进行吸痰治疗, 作为对照组, 剩下的50例患者采用优化后的人工吸痰方式进行吸痰治疗,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详细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注:P>0.05, 无显著性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优化护理方法

1.2.1. 1 最佳吸痰时间的选择

护理工作人员一方面因通过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进行吸痰时间的判断, 另一方面护理工组人员还应该通过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判断, 通常当患者出现粗糙的呼吸音、正常呼吸过程中伴随着噪音、患者的脉搏出现异常的加快或减慢、血压出现升高或降低、呼吸音拉长等临床表现时, 均应考虑给患者进行吸痰治疗[2]。护理工作人员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生理状况的不同, 合理调整吸痰计划。对于脑部损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 还应密切的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值的变化, 一旦患者出现生理指标不稳定的状况, 则考虑适时的将吸痰时间延后。

1.2.1. 2 吸痰技巧

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时, 不应按照传统的稀释方法——加入0.9%生理盐水进行痰液的稀释。而应该通过其他途径确保患者的机体可以得到足够的水分, 此种方法将有利于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痰液的清除。在对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补充治疗时, 应考虑尽可能选择使用HME法, HME法可以极大的减少患者的护理费用, 而且湿化过程中, 护理人员无需处理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 因而在具有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 需进行严格的灭菌操作, 即吸痰前后应正确的吸收, 操作过程中应佩戴无菌手套, 以免造成患者出现细菌感染[3]。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应参考可靠的临床研究资料, 以避免出现吸痰管对患者气管黏膜造成刺激性损伤。患者吸痰过程中, 应先给予患者2min的持续高浓度吸氧, 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

1.2.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吸痰过程顺利进行, 且气管内的痰液清除充分, 整个吸痰过程患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吸痰结束后, 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显效:患者吸痰过程顺利进行, 且气管内的痰液基本清除, 整个吸痰过程患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吸痰结束后,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效:患者气管内的痰液未被清除, 临床症状较吸痰前无明显改善,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症状恶化的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5, 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指标。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详见表2。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ICU患者进行有效的吸痰治疗,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通过建立ICU患者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 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吸痰有效率。目前Joanna Briggs推荐的人工气道吸痰最佳实践标准已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并同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式使用[4]。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在此标准的基础之上均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以期得到更加有效的吸痰效果, 本人也在此标准基础上上结合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经验, 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接受优化护理方法吸痰的患者的有效率为92%, 而传统的护理方法的吸痰有效率为75%,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05) ,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进一步证明了Joanna Briggs推荐的人工气道吸痰最佳实践标准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及开展进一步的吸痰方式优化的必要性。通过建立统一的ICU患者人工气道吸痰的最佳护理实践标准, 可极大的提高ICU患者的吸痰有效率, 从而拯救ICU患者的生命。

总之, 临床上开展ICU患者人工气道吸痰最佳实践标准的优化、制订和实施对于ICU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超, 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2) :18-20.

[2]韩平.人工气道吸痰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2) :40-42.

[3]张文强, 丁倩.人工鼻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1) :9-10.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 篇3

会议指出,建部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指示精神和部门职责,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增加;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会议提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需要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后期管护、权属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运用土地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进行规范,以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会议强调,要加强日常监测,实时更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统一标志。

二甲医院ICU收治入室标准 篇4

1.急性、可逆、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到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具体的收治标准详见《重症医学科患者收治标准》。

ICU不适合收治的病人:

1.脑死亡者;

2.合并急性传染病或有精神异常的病人; 3.无急性症状的慢性病病人; 5.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6.外科原发病未处理且对继续治疗有不利影响者; 7.疾病终末期治疗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抢救者; 8.急性传染病; 9.持续性植物状态。

ICU具体收治标准

一、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经抢救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心律,应收入ICU继续进行监护与治疗(要求心率、律、血压基本稳定,适合搬运转移。不包括病程晚期的心脏停博如肿瘤晚期、疾病终末期的心脏停博者)。

二、休克

(一)各类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经积极液体复苏及初步病因治疗后,生命体征仍不平稳。或伴下列情况者: 1.意识障碍;

2.血压依赖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3.少尿6小时以上,无尿2小时以上; 4.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三、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一)临床有明显呼吸困难或紫绀的急性发作,危及生命,需要呼吸机治疗 抢救;

(ICU)基本标准 篇5

诊所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住院病床(产床),只提供易于诊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一、人员

(一)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二)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三)设医技科室的,每医技科室至少有1名相应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二、房屋

(一)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

(二)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处置室。

(三)每室独立且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其中治疗室、处置室的使用面积均不少于10平方米;如设观察室,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

诊桌、诊椅、方盘、纱布罐、诊察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药品柜、紫外线消毒灯、污物桶、高压灭菌设备、处置台。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四、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五、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口腔诊所

一、口腔综合治疗台

至少设口腔综合治疗台1台。

二、人员

(一)医师。

1.至少有1名取得口腔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口腔诊疗工作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2.每增设2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口腔医师。3.设4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至少有1名具有口腔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护士。

1.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

2.每增加3台口腔综合治疗台,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

三、房屋

(一)设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2台以上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每台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二)诊室中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三)房屋设置要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

四、设备

(一)基本设备。

光固化灯、超声洁治器、空气净化设备、高压灭菌设备。

(二)急救设备。

氧气瓶(袋)、开口器、牙垫、口腔通气道、人工呼吸器。

(三)每口腔综合治疗台单元设备。

牙科治疗椅(附手术灯1个、痰盂1个、器械盘1个)1台,高速和低速牙科切割装置1套,吸唾装置1套,三用喷枪1支,医师座椅1张,病历书写桌1张,口腔检查器械1套。诊疗器械符合一人一用一消毒配置。

其中,临床检验、消毒供应与其他合法机构签订相关服务合同,由其他机构提供服务的,可不配备化验室和消毒供应室设备。

五、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

六、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卫生所(室)、医务室

简历基本写作标准 篇6

2、简明:要求简历一般在1200字以内,让招聘者在几分钟内看完,并留下深刻印象。

3、准确:要求简历中的名词和术语正确而恰当,没有拼写错误和打印错误。

4、通俗:语言通俗晓畅,没有生僻的字词。

5、诚实:要求内容实事求是,不卑不亢。表现自然。

突出个性展现风采

每个人的特点及经历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简历不能千篇 一律,在简历中要反映出个性和创意。如果简历没有新意 ,无法做到“与众不同”,就无法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画龙点睛做小结

(ICU)基本标准 篇7

标准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等相关部委, 组织汽车、电力、电工等相关行业企业不断推进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目前我国已发布电动汽车标准75项, 涵盖电动汽车基础通用、整车、关键总成 (含电池、电机、电控) 、电动附件、基础设施、接口与界面等各领域。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 可以基本满足我国现阶段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发展的需要。

在加强国内标准体系建设的同时, 我国积极参与并致力于推动全球电动汽车标准法规的协调发展, 并在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 (WP29) 的电动汽车安全 (EVS) 和电动汽车与环境 (EVE) 两个工作组中担任副主席, 承担着电动商用车和整车防水安全等内容的制定工作。在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下, 我国的直流充电方案已和美、日、欧等共同成为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 并正在主导《电动汽车换电站》系列国际标准的起草。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发布了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充换电站等30多项标准, 直接带动了相关国际标准的立项和制定。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已基本处于国际前列。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篇8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 是一种主观经验。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成色、质地、手感、气味、防伪标记、质量等方面鉴别它们是正品,还是属于伪劣仿冒产品。尽管各种物品的鉴定方法和具体标准不一样,但是任何鉴定活动都是在比较中完成的,即鉴定者在充分认识鉴定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属性的基础上,确立一定的鉴定指标、标准或要素,然后对照被鉴定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相应的鉴定结论(图1、2)。

从实际鉴定情况来看,鉴定古陶瓷比鉴定日常生活中的钞票、烟、酒、电器、衣服等物品要难很多。日常中的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常接触,并不需要特别学习,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懂得如何鉴别它们的真伪、优劣。古陶瓷鉴定与其他物品的鉴定一样,只有“识真”,才能“辨伪”。然而,由于中国古陶瓷其历史悠久、窑口众多,各个窑口、各个时期的产品五彩斑斓,表现在胎、釉、造型、工艺与装饰上的特点各不相同,要全面认识和熟悉中国古陶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这样的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其实就是“识真”的过程,通过对各个窑口、各个时期器物的认识,从而确立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在头脑中形成“数据库”(图3、4、5、6、7、8)。 因而,传统眼学鉴定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它同时又是“科学的”。 许多人常常感觉学习古陶瓷鉴定很难,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识真”不仅要求掌握各个窑口、各个时期陶瓷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将实物对照起来,形成直观的印象,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特征,而是要多摸多看,将器物背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学习的古陶瓷著作、图录与实物标本,必须真实可靠,否则等于是确立了一个错误的鉴定标准,危害极大(图9、10、11、12)。

古陶瓷“辨伪”的前提在于“识伪”。学习古陶瓷鉴定需要深入市场与赝品打交道,要善于归纳和分析,不仅要熟悉假东西的基本特点和常用作伪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最新的造假动态。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对假东西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即使不知道真东西是什么样的,遇到了真东西,也能感觉到它与假东西不一样,从而将真东西从假东西中鉴别出来。一些初学古陶瓷收藏的朋友,在书店买上几本带彩图的古陶瓷书籍,然后就按图索骥地开始在古玩市场中买东西,头脑中毫无赝品的概念,误以为和书本图录上差不多的东西都是真品,这样买来的东西差不多都是赝品。事实上,传统眼学鉴定,对古陶瓷鉴定者的学识和经验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掌握较全面的古陶瓷知识,所谓见多识广,对历代真、假陶瓷接触较多,拥有较多的实物标本,长期从事陶瓷鉴定与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规律和特点,才能得出可靠的鉴定结论(图13、14、15、16)。

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古陶瓷鉴定的标准问题。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即从哪些方面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与年代。冯先铭先生在《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一文中,提出可以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支烧方法等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实际上文章中提到的鉴定标准有八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彩、制作工艺、款识和支烧方法。之后的许多古陶瓷鉴定著作和文章,大多都遵循冯先铭先生的体系或略有阐发。冯先生提出的八大标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在实际的陶瓷鉴定中,由于造假手法日新月异,花样翻新,有的甚至将现代高科技手段用于古陶瓷的仿制,以致任何现有的经验和总结都显得有些不足。事实上,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经过归纳总结,并经实践检验,都可能成为古陶瓷鉴定的标准之一。

依据笔者近年来的鉴定和研究经验,认为古陶瓷鉴定中比较常用和适用的标准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标准为古陶瓷的时代与窑口特征,包括胎、釉、彩(色料)、造型、纹饰、款识、工艺(包括制作工艺和装烧工艺)、底足、窑疵和艺术风格等;第二类标准为古陶瓷的历史痕迹,包括胎釉的老化、伤残、开片、使用痕迹、保存环境等;第三类标准为器物的新仿作伪特征,包括作旧、臆造、违背历史常识、自相矛盾等。

古陶瓷鉴定的标准虽然较多,但不同的标准在鉴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如书画鉴定将鉴定的依据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包括作品的时代气息、书画家的个人风格、笔墨特点等,辅助依据包括纸绢、印章、题跋、装裱、旁证材料等。主要依据在鉴定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鉴定工作的重心,辅助依据起辅助证明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辅助依据有时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古陶瓷鉴定的主要标准,同样也是在于器物本身,其中第一类标准,即器物的时代与窑口特征是鉴定工作的重心,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因为器物的胎、釉、彩、造型、纹饰、款识、工艺、底足、窑疵和艺术风格等是构成器物的基本要素,一件器物成为真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它所具有的时代与窑口特征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古陶瓷鉴定的第二类标准,包括胎釉的老化、伤残、开片、使用痕迹、保存环境等,属于古陶瓷的历史痕迹,即经过一定的历史岁月后在外观和理化性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它们附属于古陶瓷器物之上,同时由于自身质地、保存环境、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类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古陶瓷鉴定的第三类标准,是从仿品角度提出来的,知己知彼,识伪方能辨伪。

在具体的鉴定实践中,不同器物的鉴定要领是不一样的。许多现代高仿品对所仿对象的各种特征都精心模仿,尽力做到一模一样,然后通过作旧制造出各种“老旧痕迹”。对于这类高仿品的鉴定,如果仅局限于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就很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仿品与真品虽然相似,但它们之间在“细微之处”肯定存在差别,只有经过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图17、18)。古陶瓷鉴定最可靠的方法,是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道理很简单,现代仿品要仿制出器物的某些特征,在某些方面以假乱真是很容易的,而要完全仿制出器物的所有特征,在所有方面都达到以假乱真,则很难做到。仿制水平无论有多高,它也是“仿”,在仿制的过程中,会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限制。客观因素,诸如在材料上难以做到与真品完全一样,在技术上很难完全复原古代的工艺等。主观因素,一是仿制者头脑中有蓝本,因而在造型、纹饰、款识以及艺术风格上虽能做到形似,但要做到气韵生动却很难;二是由于仿制者对真品的认识程度有限,因而在仿制过程中有时忽略真品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有时又人为地夸大某些特征,甚至画蛇添足,自相矛盾,反而为鉴定提供了明显破绽。另外,有的仿品虽然在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能做到与真品一样惟妙惟肖,但是它却缺乏历史的痕迹,因而也较容易鉴别。有的搞收藏的人,抱着明显的新仿品研究半天,指着底足的火石红、花纹画法或土浸、气泡等这些所谓的特征,咬定自己的藏品是真品,正是陷入了只看局部特征不重视整体的误区。因而,在古陶瓷鉴定中,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是非常重要的。

从事古陶瓷鉴定与收藏通常会遇到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器物,对于不熟悉的器物,有时很难一下给出鉴定意见。原因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缺乏一个鉴定的标准,没有对比的依据。不可否认,它们之中既有臆造品,也有真品,将它们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不能给出准确鉴定结论的器物,不妨先存疑,待证据充分后再作结论。中国古代陶瓷窑口众多、产品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尚未认识的窑口和器物,这是很正常的。

在古陶瓷鉴定中,并非所有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新仿品,也并非所有看似与真品相同的东西都是真品。没有见过的东西,也许是鉴定者认识上的局限;看似相同的东西,也许是仿制水平比较高明,而差别却在细微之处。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不管赝品的仿制水平有多高,如何乱真,只要在鉴定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运用古陶瓷鉴定的各种标准,通过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总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 篇9

三级综合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较大规模的医院;是区域性的医疗、康复、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医疗技术中心。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500张以上。

二、科室设置

(一)一级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中医科。

(二)二级临床科室。内科:至少设7个科室,下列科室中的5个为必设科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外科:至少设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专业科室。妇产科:应设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专业科室。儿科:应设儿内科、新生儿科等专业科室。以上每个二级临床科室至少设置床位30张。(计划生育科室除外)

(三)医疗技术科室:至少设有药学部、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营养科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四)其他科室:预防保健科、消毒供应室、病案科、信息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学工程科。

三、人员配备

(一)每床至少配备1.3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10%。

(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且实际从事临床工作的在编护理人员数不少于卫技人员总数的50%。

(三)各级临床科室至少应具有一名主任医师职称的医师,并具有明确的专科技术团队,三级医师数量配备合理。各医疗技术科室至少应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至少配备一名临床药师。

(五)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

四、房屋

(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86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门诊每诊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骨科牵引床、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手术显微镜、开颅动力系统、微量输液泵、抢救车、自动洗胃机、麻醉机、麻醉监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血液回收装置、床旁血液净化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脑血流图机、肌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系统、超声心动图机、超声诊断仪、彩色超声诊断仪、彩色经颅多普勒、血管彩超、血管造影机、X光机、移动式X光机、CT机、内窥镜系统、鼻咽喉镜、支气管镜、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食道镜、前列腺电切镜、输尿管镜、内镜消毒设施、妇科检查床、万能产床、母婴监护仪、产程监护仪、新生儿黄疸治疗仪、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吸痰器、婴儿保温箱、婴儿体重计、裂隙灯、检眼镜、眼压计、视力表、直接/间接眼底镜、视野计、验光仪、耳鼻喉治疗台、电子测听仪、口腔综合治疗台、CO2激光治疗仪、肺功能仪、物理治疗的基本康复设备与器材、生物显微镜、血球计数仪、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凝血分析仪、血糖测定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血沉仪、凝血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分析仪、全自动细菌仪、特种蛋白分析仪、洗板机、分析天平、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电冰箱、低温冰箱(?40℃~?80℃)、储血专用冰箱、-20℃以下储血浆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储存专用冰箱、2-8℃标本储存专用冰箱、血小板保存箱、专用血浆解冻箱(融浆机)、血型血清学离心机、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系统、恒温水浴箱、热合机、恒温培养箱、干燥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切片机(含冷冻切片机)、组织包埋机、组织脱水机、快速消毒器、高压灭菌设备、蒸馏器、紫外线灯、毁形机、救护车。

(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信息化设备及条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医院信息系统。

(四)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规章制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皮肤科基本标准 篇10

一级综合医院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皮肤科诊室。

(二)床位:可不设皮肤科床位。

二、人员

至少有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以及护士1名负责护理工作。

三、设备

应有真菌镜检等设备。

四、规章制度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规定或认可的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工作规范、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

二级综合医院(含县区级及部分地市级综合医院)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独立的皮肤科门诊,至少设2间诊室、1间治疗室和1间皮肤科检查室。

(二)床位:皮肤科病床至少3张。

二、人员

(一)至少有3名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增加床位后,每床至少有0.5名医师。每10张床至少有1名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20张床至少有1名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科室主任应当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门诊至少有1名护士。病房护士可与其他专科护士共用,每床至少有0.5名护士。

三、设备

(一)专科设备。

紫外线治疗仪、CO2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高频电刀、液氮储存罐、真菌镜检设备等。

(二)基本设备。

1.门诊:消毒设备,抢救车或抢救柜等。

2.病房: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及消毒设备。

四、规章制度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规定或认可的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工作规范、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

三级综合医院

一、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设有独立的皮肤科门诊,至少设2间诊室、1间治疗室和1间皮肤科检查室。

(二)床位:皮肤科床位至少10张。

二、人员

(一)至少有5名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二)每增加10张床位,至少增加4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科室主任应当具有皮肤与性病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每床至少0.5名护士,其中至少有1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10张床至少有1名护士具有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设备

(一)专科设备。

必备设备:伍德灯、紫外线治疗仪、CO2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包括氦氖激光或半导体激光)、手术床、无影灯、显微镜、洁净台、真菌培养箱等设备。

(二)基本设备。

1.门诊:消毒设备,抢救车或抢救柜等。

2.病房:氧气、吸引器、监护仪等。

3.手术室:手术床、急救设备、皮肤外科手术器械、紫外线消毒灯、无影灯、必备的消毒设施。

4.开展诊疗项目所需的其他设备。

四、规章制度

论基本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标准 篇11

关键词:基本权利;基本权利冲突

一、基本权利的定义

权利和义务是法学中相当重要的一对概念,而基本权利对宪法学而言,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中规定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而我国《宪法》就在第二章“权利与义务”中对公民基本权利加以规定,日本、爱尔兰等国宪法中也对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加以规定,在宪法中规定基本权利已经是各国的普遍做法,由此更可见基本权利的重要性。那么基本权利是什么呢?所谓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权利。[1]由此可知,基本权利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基本权利的分类

基本权利的分类方法反映着划分者不同的宪法价值观。基于权利主体的不同,基本权利可以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法人的基本权利等;基于权利性质的不同,基本权利可以分为绝对的基本权利和相对的基本权利、超国家的基本权利和实定法上的基本权利等;根据基本权利的内容也可以把基本权利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这也是各国宪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我国《宪法》就从基本权利内容的角度,采用列举式的设定方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既符合权利发展的要求,又能更方便地对权利进行救济。具体而言,从基本权利内容角度划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类型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监督权和请求权;特定主体权利。[2]

三、基本权利的冲突

1.基本权利冲突产生的背景

想要正确、全面认识基本权利冲突问题,当然要了解这一问题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宪法属于公法范畴,其一方主体为国家,主要调整私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私法调整的是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这一角度来说,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应该是私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但随着宪法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都已经认同基本权利不仅不能被国家侵犯,也不能被私人侵犯,也就是说,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扩展到了私法领域。而根据理论界的普遍观点,基本权利冲突出现的背景就是基本权利的性质从公民的主观公权逐步变为客观的价值体系与相应的制度,而基本权利的效力适用于私法领域后更是加剧了基本权利冲突的产生。

2.基本权利冲突与基本权利竞合

何为基本权利的冲突呢?说到基本权利的冲突,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相关概念:基本权利的竞合。某一基本权利主体在一个事件中同时主张几项基本权利,这种现象被称为基本权利的竞合。比如,甲因参加示威游行而被逮捕,这时他可能主张人身自由权也可能主张集会自由权。而基本权利主体之间的几项基本权利的冲突,则属于基本权利的冲突。基本权利冲突是指复数的基本权利主体在同一事件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向国家主张相反的基本权利要求的现象。[3]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基本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时和其他法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基本权利冲突,基本权利冲突一定发生在基本权利之间。

3.基本权利冲突产生的必然性

基本权利的体系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也并非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基本权利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权利,在国家强制力的保护下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因为基本权利反映着基本权利主体在利益上和价值上的期待,当不同权利主体之间产生摩擦时,基本权利之间当然会产生冲突。因此我认为,从这一角度来说,基本权利冲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基本权利冲突产生后必然有一方要作出适当的妥协,主张一种基本权利的同时牺牲另一种基本权利也往往是基本权利冲突的直接后果,不过经过调和后不一定要完全排除另一种权利。

4.基本权利冲突产生的普遍性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近几年,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基本权利冲突都十分普遍。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针对罗伊诉韦德案作出反对德克萨斯州以法令禁止堕胎的判决后,引起了美国社会关于孕妇隐私权和胎儿生命权的长期讨论;而信仰佛教地区的儿童在选择九年义务教育还是佛寺教育时,也会出现受教育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权之间的冲突;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书信,“得由其家长或监护人拆阅”[4],这体现了通讯秘密自由和监护权之间的冲突;美国法院和德国法院在面对类似的言论自由和人格权冲突时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更是引人深思。

四、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标准

1.基于宪法解释方法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5]在利用宪法解释方法解决基本权利的冲突时,应该从哪个更符合制定宪法的目的和精神、哪个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哪个更能体现宪法的规范力等方面对基本权利进行比较,对更能体现宪法价值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在利用宪法解释方法进行判断时,我认为还要考虑具体性规定和概括性规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宪法中具体规定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要比从概括性规定中总结出的更具合宪性,也更符合立法目的。因此,当基本权利主体之间权利主张发生冲突时,具体性基本权利具有优先于抽象、概括性基本权利的重要性,而应该予以优先考虑。[6]

2.基于权利价值位阶原则

一般情况下,对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价值应给予同等保护,但在基本权利之间发生冲突时,就要从价值体系上进行协调。适用权利价值位阶原则解决基本权利冲突,是指司法机关在基本权利的体系中,对基本权利背后所保护的价值进行衡量,有较高位阶价值的基本权利优先于有较低位阶价值的基本权利适用。一般情况下,法律的价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义,秩序,但并不绝对,而且还有其他法律价值的存在。因此并没有对哪一基本权利背后的价值更高的明确规定,对基本权利背后价值的判断更多地依赖于法官在具体案件中对其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因此法官在进行主观判断的时候必须有合理依据并审慎对待。

虽然没有对哪一基本权利背后的价值更高的明确规定,但其他国家法院在法理学基础上的一些衡量标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案例表明他们认为: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言论自由高于艺术自由、职业自由等。

3.基于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手段与目的的限度及过度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制止过度地侵犯人权,因此也被称为过度禁止原则。[7]比例原则是一种在公法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原则。在利用比例原则解决基本权利冲突问题时,主要是看一权利主体行使其基本权利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分制约或者侵害其他权利主体的基本权利的现象,即使某一基本权利背后的价值较为优越,对其他基本权利的侵害也不能逾越必要的程度,其采取的手段和目的也不能过度。我认为运用比例原则解决基本权利冲突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两个基本权利之间利益的平衡。因为有时并不一定要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两种利益经过调和往往能够合理存在。

4.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在任何社会都有着弱势群体的存在,而且我国《宪法》权利与义务部分也体现着对妇女、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犯人等特定主体权利的保护,因此我认为在解决基本权利冲突问题时也应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加以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往往因为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和合理的权利,而对其他人产生仇恨心理,有些人甚至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后走上了破坏社会秩序的道路。而因为在社会上难以自立,弱势群体往往也非常渴望获得权利。与其再发生因受到不公平对待引发的事件,不如防患于未然,在解决基本权利的冲突时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权利,综合考量,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基本权利。

五、结语

总体而言,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标准有时更多地要结合个案进行综合运用,而我国此前发生的基本权利冲突方面的案件和别国的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除了综合运用比例原则、权利位阶原则、宪法解释方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也应该在解决基本权利冲突时有所体现。基本权利冲突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但我认为着手解决就是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的一种体现,而且我相信通过法官对更多案例的思考和社会对热点案件的充分讨论,基本权利冲突问题也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许崇德.宪法学:中国部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5]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李震山.基本权利之冲突[J].月旦法学教室:公法学篇,2001(1).

[7]郑贤君.基本权利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 篇12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为管理对象, 因此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 还有其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2,3,4,5,6,7,8,9,10,11,12,13]。

2 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借鉴“标准化”的ISO/IEC定义, 林业标准化可以定义为:林业标准化是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 供共同和重复使用, 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 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这里的森林产品, 包括生态服务、森林文化产品等公共性产品和一般林产品。

通过林业标准化, 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加, 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 缓解资源危机;为人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消除生态危机;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缓解人类社会危机[1,14,15,16,17,18,19,20,21,22]。

3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 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 李鑫等于2003年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初探》中提出了“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8项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以及“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随后, 李鑫等于2005年又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其修正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接下来, 我国一些农业标准化学者又将上述原理归并为“农业标准化一般原理” (基本原理) , 并提出“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基本原则) 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

林业标准化原理, 是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是林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指导林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理论因此, 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 应在更大范围内, 遵循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 结合林业的特点, 运用林业标准化原理, 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 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 促进林业标准化理论包括林业标准化原理本身的不断发展。

与农业相比, 林业虽有较高的相似性, 但是林业具有许多农业不具有的突出特点, 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 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 而且具有多功能性, 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因此, 其标准化活动遵循的原理在相似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 林业标准化活动除了要遵循标准化一般原理 (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 [2,19,22]和农业标准化原理外, 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19]。

3.1 生态优先原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 就是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优先保障生态安全, 按照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区域发展规划, 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确保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 科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业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通过林业标准化, 改变目前人类与自然界的寄生关系, 转变为互惠的共生关系。

3.2 功能多样性原理

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 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品质高、数量丰富的林产品、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景色优美的森林景观, 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需要。

3.3 生物性原理

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 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 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 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 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 在可适用性范围内, 因地因时制宜, 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 及时消除威胁森林健康的有害因子, 使其顺应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 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及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生态补偿原理

由于林业的广域性和经济低效性, 使得森林经营管理风险大。此外, 森林为社会提供了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 借鉴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 和科斯 (Coase theorem) 手段, 社会就必须付出足够量的劳动专门用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社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劳动量最低标准是要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补偿量、补偿范围等的确定, 可以运用生态容量的理论和方法, 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 制定补偿管理办法[4,6]。就目前而言, 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尽快缓解、消除生态危机, 修复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 促进森林生态健康。

摘要:总结了林业的特点及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并从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及生态补偿原理4个方面对林业标准化原理进行论述, 以期促进我国林业标准化发展。

标准基本理念、内容(范文模版) 篇13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目前,全国31万所普通中小学的校长,带领着1000多万专任教师,教育和影响着近2亿中小学生。针对当前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校长的专业素质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由5个基本理念、6项专业职责和4方面实施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组成。这个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专业理念的高位引领。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5个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要求。“以德为先”是校长的道德使命,也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育人为本”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力为重”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是对校长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是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过去,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从业务的角度必须主要抓好哪几方面工作,很多校长的认识不太全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不太明确。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由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和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等三个方面组成,具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上一篇:心情不好的说说伤感句子下一篇:工商管理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