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调研报告(共8篇)
保护区调研报告 篇1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调研报告
为促进**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近期,**保护区组织人员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乡的**村**屯、**河,**村,**村;**镇库区上游**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乡**村的**、**;**乡的**屯以及大山林场、**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
**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三)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为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涉及109个自然屯,3438户,15583人。但由于移民搬迁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天然水源林大幅度减少,如**河沿线集体林地由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有的群众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乱砍、滥伐、毁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景区**河右岸,群众搭棚,毁林开荒约200亩,森林植被被破坏严重,还存在蔓延的趋势。如不尽快处理,加强保护,后果不堪设想,对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影响很大。
(二)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群众生产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一是保护区范围面积的划分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用地实际不够合理,据群众反映,保护区划界时,把不应划入保护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划入保护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用地困难;二是自然保护区内有相当多集体林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32544.71公顷,占76%,且辖区内移民较多,移民生产开发用地紧张,河流的两旁大部分的天然林、水源林几乎被砍伐殆尽,据了解被毁面积约3万多亩,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经济林,杉木、马尾松、速生桉等用材树种,涵养水源差,生态效益低下。加上近年来杉木价值增涨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群众的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破坏森林行为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原保护区派出所已划归到县森林公安,对破坏辖区森林资源行为案件的查处,保护区主要是向森林公安报告案件线索,存在沟通难、查处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一些案件查处不及时,甚至久拖不断,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河的毁林行为案件,多年来都有发生,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和打击,造成当地群众有恃无恐,纷纷效仿,现**村部分群众已开路进至保护区**河山顶,欲继续开路到**河上游毁林开荒抢占林地。
(四)保护区与周边村屯的界限不够明确。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虽然已与周边村屯群众确定界限,但未埋定界碑,因此群众对辖区界限不是很清楚。同时因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在保护区内,为了自身利益,也还存在对保护区界线不认可、不了解等情况,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大。
三、对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森林资源的行为。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研究解决保护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保护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景区**河右岸毁林案件,久拖不决,政府应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慢延。同时,大力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方式,把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等,不断向社会、保护区周边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管理。政府要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原已划定界线的范围内,根据有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按照峨政发(1990)20号天峨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确认**河、穿洞河自然保护区管理面积的通知》的规定,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权证书发放到位,以利于保护区界线的进一步明确,并在醒目的地方立好界碑和宣传牌,明确责任,签订共管协议和协调管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六)多方协调,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一是2014年上半年保护区开展的辖区内人工林调查结果:**河片区目前天然林呈零星散状不连片分布,自然林面积总数不足10万亩,从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河片区目前已失去了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保护区**河片辖区内生活着7000多居民,大部分属于移民后靠安置,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利用需求很大;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林木砍伐之规定,位于保护区内的所有人工林,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都不予许可办理采伐证。为此,建议对**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必要调整,将保护区**河片区30多万亩林地调整为居民生产生活用地,不再作为自然保护区辖区范围。
二是天峨县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84.05%,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渐扩大,就保护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从2008年的254049.6亩增加到2013年的278910.6亩,很多石山弄场区域的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野生物种种群种类不断增加,保护价值不断提高。经我处技术人员实地和采用科技方法监测调查,发现该区域范围内生长着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掌叶木等和栖息着黑叶猴、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及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同时,尚有许多的兰科植物和珍稀中草药材等名贵植物有待进一步保护与挖掘。为此,建议将**镇、**乡、**乡的部分村屯,即**镇塘英社区韦家洞、**乡大槽、公昌、甲岩、龙塔和**乡龙峨、甘洞等连片30多万亩大石山弄场地区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入**自然保护区辖区内,使**自然保护区形成穿洞河片区、大山森林片区、大石山弄场片区格局。
保护区调研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喀左县从2003年在兴隆庄乡七家村进行700亩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开始, 到2008年, 全县农机系统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2009年, 喀左县政府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应用项目列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十大考核项目之一。到2009年10月底, 全县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2个, 对比示范田6000亩,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0万亩。特别在兴隆庄乡七家村、甘招乡甘招村、山嘴子镇黄家店、六管营子镇六管村等9个村基本形成了整体推进、全面推广的局面,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实施效果分析
从经济效益看, 传统耕作秸秆还田 (两遍) 后进行耕耙播, 亩作业成本为105元, 而保护性耕作亩作业费75元, 二者相比亩节省30元。实行保护性耕作亩节省化肥10kg, 按每千克2元计算, 可节支20元。实行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每亩可少耗燃油2.5L, 每升按6元计算, 亩可节约燃油15元。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每亩平均节省水电费用30元, 亩节省人工费20元。
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免耕播种与传统耕作相比, 预计每亩可平均增产粮食20kg左右, 按每千克粮食2元计算, 每亩可增收40元。以上合计实施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方式相比, 每亩可增收节支155元。
从社会效益看.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作业环节, 提高了作业效率,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良了土壤,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了抗旱保墒能力;减少了劳动用工, 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从生态效益看, 实行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地防止土壤扬尘, 是防止土壤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实行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秸秆焚烧,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 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
大旱之年, 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方面的突出优势得到了充分显现。2009年5月24日, 通过对喀左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区玉米长势及土壤墒情看, 长势良好, 在不浇水的情况下, 苗粗壮、根系发达, 土壤墒情基本满足玉米生长需要, 玉米苗长势明显好于传统种植的玉米。据测定:示范田土壤含水率比传统种植高出2个百分点。
4 保护性耕作推广模式及体会
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依托的保护性耕作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具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最了解农业生产中的需求, 农民对他们最信任, 最具有说服力, 是最好的新技术推广者。示范、带动效果好, 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机手的积极性。二是具有机具配套齐全、快捷方便、一条龙作业的团队优势。借土地流转的新契机, 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了机具利用率, 很好地解决了农忙期间劳动力短缺问题。三是作业质量有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中有许多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能人, 操作熟练, 保证了作业质量, 从而加速了新技术推广。四是合作社通过行动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的优势, 在服务中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 从而赢得市场的认同, 是推广传播新技术的一支生力军。五是农机合作社能够得到农机部门资金、技术的支持, 具有信息畅通、了解国家政策的优势, 在推广新技术时农民放心、接受快。
保护性耕作整村推进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规模效应,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而且项目实施具有可持续性, 示范效果非常好。对条件好的村, 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作用, 实行整村实施保护性耕作或集中连片播种, 实行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作业质量、统一调配机具、统一收费, 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面积, 而且利于农机部门对机具进行有序调度, 实行小范围跨区作业, 实现了机手与农户的双赢。由于地块相对固定, 试验、示范数据测试准确、科学, 很有说服力。兴隆庄七家村, 全村3100亩耕地全部实现玉米免耕播种, 为了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他们结合本村的土质条件, 村农机合作社在原有的5台50马力拖拉机基础上又更新一台福田80型拖拉机。2011年三秋作业中, 全村统一组织领导, 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调配机车,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秸秆还田, 统一免耕播种, 统一收费价格, 统一收取作业费, 增产效果显著。
5 下一步打算
保护区调研报告 篇3
泰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至今年推广面积已达40万亩。经多年发展,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传统耕作模式不具备的特殊效果逐年显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一、保护性耕作的优势
(一)深松整地,形成地下水库效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四大主体技术之一是深松整地技术。深松整地耕深达30cm以上,打破了多年形成的犁底层,增强了土壤上下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蓄水能力,建立了土壤水库,既能接天然降水,又能在干旱状态时充分利用地下水分,大大提高了土壤含水利用率,对作物生长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截至去年7月21日的16次小雨、阵雨或中雨,据检测,保护性耕作核心区的江桥、平洋、克利、胜利等乡镇较去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减少107.7mm,经过深松且作业达标的土壤,土壤含水率普遍提高2—8个百分点。在生产实践当中,试验户共同感到,从一次有效降雨过后,深松地块比不深松地块抗旱能力延长5—15天。土壤水库的建立是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一大法宝,不仅有效利用天然降水,使雨水入渗能力提高5—10倍,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20%—28%,相当于每亩多储蓄天然降水2吨。而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减少土壤径流60%,减少雨水蒸发35%,提高水的利用率达75%。
(二)减少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素之一是必须有30%以上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而秸秆还田覆盖正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玉米生产环节在秋收以后或春播之前,老百姓都把废弃的玉米秸秆焚烧掉,残茬用旋耕机粉碎掉,造成土壤板结,耕层变浅,荒、硬、瘦现象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保水保肥能力逐年下降,土壤的结构与生产能力严重受到影响。焚烧玉米秸秆时,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另外,玉米田表面被旋耕机旋耕以后,造成耕层10—15cm土壤细碎、裸露,结构严重遭到破坏,土壤颗粒极易被风蚀和水蚀,造成养分流失,而且被大风刮走后,是沙尘暴甚至是黑风暴的又一成因,对土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物的生长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覆盖,不但涵养水分,减少风蚀,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养分,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变废为宝,而且不耕、不翻、不动或少动土减少了粉尘,降低了耕层破坏,用地养地相结合,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的技术机理,从恶性循环改善为良性循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造福。经过检测: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壤中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可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达60%和土壤扬尘80%,实施秸秆还田覆盖后,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6mg/cm3。
(三)可以达到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常规玉米生产环节多,春季拖地、搂秸秆焚烧、旋耕灭茬、起垄夹肥、镇压、坐水播种,苗期喷药灭草、中耕、追肥,旱时灌溉一般2—4次,既费工又费力,大大增加了工作强度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一次性完成免耕播种,既减少了耗油量,节省了资源,减少了成本,节本增效十分突出。江桥镇艾伦村农机大户王跃文有2500亩玉米田,连续六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他算了一笔账:往年种玉米每亩作业成本为270元左右,而保护性耕作作业成本仅为190元左右,仅此节本项,他就少花了20万元。几年来的对比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平均每亩节本60—90元左右,省工25%左右,3—5年后,可增产8%—10%。
(四)建设优质高产的粮食安全工程。粮食质量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粮食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粮食的产量,同时也涉及到粮食的品质。现今粮食生产存在着重大隐患,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多不但使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化肥、农药施用使环境、水、空气等遭到破坏导致粮食的品质下降。保护性耕作由于深松、秸秆覆盖腐烂还田,使土壤原有的生机与活力逐渐得到恢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植株生长性状得到改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减少,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化肥使用量由原来的100斤减少到80斤,比常规种植模式减少20%左右。粮食的品质和产量必然得到提高,粮食安全问题不但从量上得到保证,而且从品质上也会得到改进,是促进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五)玉米秸杆畜牧饲料再利用。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可产玉米秸杆60万吨,秸杆饲料利用率约为30%,即18万吨,可饲喂肉牛5.3万头,每吨黄贮费用246.2元,节省资金3668.4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进展不快。免耕播种机在我县普遍使用的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美国满圣6行免耕播种机,价格为24万元,国补4.8万元。另一种是国产的,吉林康达4行免耕播种机,价格为10.5万元,国补3.3万元和2行免耕播种机,价格为6万元,国补1.8万元。免耕播种机价格高,补贴额度小,多数农民购置不起,泰来县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仅占玉米播种面积三分之一。同时,大型深松机和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小,农户用中小马力拖拉机作业的标准不达标,得不到国家补贴,老百姓深松积极性不高,实际深松面积小。
(二)秸秆打包机保有量太少,无法满足需要。一台小型秸秆打包机每天能打包1000包,作业面积50亩,1个作业季作业面积2000亩。泰来县现有打包机15台,实际作业能力仅3万亩。打包机价格一般在18万元左右,且配套动力拖拉机必须是90马力以上,价格约12万元左右,这些设备多数农户买不起。
三、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在国补基础上加大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拖拉机购机补贴额度,对免耕播种作业和中马力以上拖拉机深松作业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二)购置秸秆打包机,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基础。不论玉米秸秆还是水稻秸秆,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收集。为此建议对合作社和农户购置秸秆打包机给予补贴,对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秸秆打包作业给予适当补贴。
(三)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对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给予大力扶持,最终实现秸秆全部利用的目标。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耕地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4
我国耕地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十五”期间我国的GDP年均增速达8.8%,人均GDP达1000美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以及政府的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日益剧增,从而导致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末端治理”和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人地系统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如何持续保证有限耕地资源的数量、地力以及环境保护与管理,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无疑更倍受关注。
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从书本、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应该投身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利用暑假这段空闲时间,到湖北通山县的一个农村村进行实地调查,收益颇丰。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我结合文献综述将成果、经验教训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耕地现状分析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巨大的人口数目使得人均占有耕地数十分少,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10,且耕地抛荒滥占耕地仍很严重,耕地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的纪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而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鉴于我国耕地的严峻形势,耕地保护已成为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然而目前我国人与耕地关系却日益恶化,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耕地数量锐减,二是耕地质量日趋衰退。这两个原因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受到双重威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耕地质量下降造成的隐性流失,由于其隐蔽性往往不易被觉察造成很大隐患。因此有必要在追根溯源分析其原因后探寻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在农村中,我们通过向村民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当地的耕地保护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问卷和访谈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耕地总量逐年减少。根据与村干部的访谈记录,当地十年内耕地面积虽
有几年小幅提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
点:
1、耕地抛荒。由于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皆外出务工,剩下的老弱妇
孺难以从事较重的体力活,是以大多数耕地皆抛荒。
2、房屋建设占用。
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外出务工赚来的钱皆用于盖房,而土地面
积较少,人们则占用耕地盖房。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当地耕地面积越来
越少。
3、农药污染。村民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使耕地硬化、盐碱化,不再适于耕作。
4、自然灾害。每年出现的大旱天气使离水源地远的耕地
逐渐沙化,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使山脚下的耕地被碎屑物掩埋,因此耕
地面积逐年减少。
(二)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低,耕地保护意识弱,对农药
化肥的使用不加限制,使耕地质量日趋恶化,耕地硬化、盐碱化面积越
来越多。对植被的肆意破坏,使耕地沙化,因此耕地面积总量日渐减少。
(三)政府支持力度小。虽然当地政府出台过一些耕地保护政策,但执行不力,相当于一纸空文。另外,政府对耕地保护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严重
不足,水渠、水坝等基本的水利设施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
耕地收成。
二、应对策略
耕地关系着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也是攸关国家甚至是国际社会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当地耕地形势如此严峻,对耕地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我们根据调研结果,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力图对当地的耕地保护工作有所促进。具体方案如下:
(一)针对耕地抛荒问题,主要是由劳动力缺乏引起,鉴于此,我们建议尽快
施行土地流转经营制度,将分散的耕地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个组织集体手
中,实行规模化生产。这样不仅能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能提升耕
地产量,还能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给各家带来收益,是极
好的解决方法。
(二)对于房屋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特别规划出一块区域
供大家建设房屋;也可以将陈旧的危房拆除,在危房基础上建房子。这
样不仅能解决房屋建设的地址问题,规范房屋建设也有利于我国新农村
建设的发展。
(三)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耕地减少,主要应该修缮水渠等水利设施,合理调
节水源,使各地都有水源灌溉,杜绝因为缺水而引起的耕地沙化、盐碱
化;另外,政府加强植被保护措施,制度严格的树木砍伐制度,杜绝山
体滑坡现象的产生。
(四)对于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我们认为其根本就是提
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只有让他们了解过
多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再告诉他们如何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村的耕地质量必将有所回升。具体的措施包括政府开办农业知识学习小组,让大家积极学习相关的科技知识;图书馆中要多储存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便于大家随时查阅;也可以情专家下乡巡讲,普及农业科技知
识。
(五)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贯彻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另外还
要加大对耕地保护的物质投入,用于修缮渠道、水坝等相关设施。农业
机械的价格也要宏观调控,必要时可以发放农业补贴。
我们提出的策略只是针对当地的耕地保护问题,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希望某些方面能对我国的耕地保护有所借鉴。
三、经验教训
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调研地,受到当地村干部的热情接待,本以为可以顺利地进行调研,但与村干部交流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首先,他们都不会说普通话,当地方言只有一个当地的同学才会讲。连语言都不通,如何能进行详细深入的调研呢?这是我们最初选址的失误。因为我们不能与他们交流,就只好发放问卷收集资料。与村干部交谈的任务就落在那个当地同学身上了。其次,经过交流,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未预料到的问题。由于前年发大水,该村的资料全毁了,关于该村近十年来耕地的详细数据也找不到,只能凭村干部的记忆来分析。再次,我们去村民家中发放问卷时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村中全是老弱妇孺,而且十有八九不识字,我们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念给他们听,再记录下他们的答案;另外,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一些专业术语(如耕地盐碱化、硬化等)他们都不懂,我们只好耐心地解释,效率极为低下。最后,分析调查结果,又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调查地极为偏僻,几乎在深山老林,而不是在什么城乡结合部,当地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根本不存在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而占用耕地等较实际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这个地方不具有典型性,与我们的调研目的不一致,不是合适的调研地方。这是我们当初选址的失误。
虽然调研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实地调研的经验也要吸取。要调研,最关键的是选址,这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首先、要考察调研地的情况是否与我们调研的最初目的一致,去那里调研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设计问卷时要考虑调研地人的文化水平。若他们水平不是很高,在问卷中最好不要用专业术语,尽量是语言通俗易懂,这样人们在做问卷时才不会有疑惑,效率才能提高。第三、要考虑调研地的语言情况,我们去调研是否能听得懂他们的语言,是否能与他们交流。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调研产生阻碍。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首先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村中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整个村里都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气息,让人心中渐感沉重。其次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现今的中国,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乡村却仍是一副建国初期的落后景象。村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破旧,村民文化素质低,甚至还有文盲„„这都是让人心痛的问题,看过之后就难以忘记。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5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部门和产权人、使用人的保护责任,规范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行为。经过认真调查论证,按照“集中成片,规模效应”的原则,确定了4批、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确定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大历史风貌区。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核心为一元路、青岛路和珞珈山路三个街区,现存1000多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数十栋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密布其间,宛如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汉阳旧城风貌区:位于汉阳显正街地区,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筑、古刹、古树名木。武昌旧城风貌区:以阅马场、昙华林、农讲所、长春观为核心,一批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对尚未纳入保护范围而又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实行抢救性保护,市局组织了七大中心城区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对建成50年以上符合评定标准的历史建筑,全面了解其建筑艺术特色、历史沿革、质量等级和产权状况。共调查历史建筑434处,总建筑面积60.48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160处,建筑面积38.18 万平方米。发掘和整理出了一批极具特色和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如:江汉医院、老亨达利、老华康副食、友谊路电信局等,在建筑造型和建筑工艺上,均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黄陂二里、车站路8号、吴家花园等建筑,很好地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风格的糅合与交融;安徽会馆、新安书院建成较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在XX年被授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大余湾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全村现存50多户,石屋石砌,雕梁画栋,属典型的明清风水建筑格局。据村谱记载,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该村的雕匠、画匠、石匠、木匠均远近闻名。而最为有名的是窑匠,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大余湾村是古人遗存的恬静、淡泊的田园,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民俗民风。
2,近三十年成了武汉市老建筑加速消失的三十年。
截止至2011年,民俗专家刘谦定所统计的100处被拆的老房子中,76处是“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有10处是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如叶挺24师师部旧址、革命先烈施洋故居、革命先烈项英故居、俄国领事馆官邸旧址等;有6处是“被易动原址的历史建筑”;还有18处为“夷平再建的历史建筑”。张之洞鄂园、利济路电厂及江夏民居之类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相继被拆。
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曾经一度保存完好的里份,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历史。里份内,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窗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板的装饰,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里份民居也针对武汉火炉城的特点,讲究解决室内高温的设计,房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的遮阴设备。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至1949年全市共有里份208个,主要分布在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到1996年,仅有140条;到1998年,又有30条被夷为平地;XX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最大的里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
白沙洲陈家巷里曾有一栋百年老宅,名曰“卢家老宅”,始建于1892年。当时卢家是白沙洲五大竹木商之首,所建豪宅仅住房就有500多平方米,另有平行建的一方戏台。卢家老宅沿中轴线、天井层层递进、三合院泗水归堂,这是“江夏民居”最后的标本。XX年,这座老宅在被评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的前3个月,被夷为平地。
再建的历史建筑,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中苏友好宫。1956年,由原苏联援建的中苏友好宫(武汉展览馆前身)在汉建成,武汉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四大会展中心城市,撑起中国会展业的天空。1995年的一天,原中苏友好宫被实施爆破。全国共有4个苏联展览馆,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馆都还在,唯独武汉的展览馆没有了。青山区的红房子也在一片片地消失。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单
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 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罗西亚大街 北京市烟袋斜街 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古街)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单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晋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江苏省无锡市惠山老街、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街义兴甲巷、福建省长汀县店头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古街、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翘街、对照这些获选名街和不少入围的落选者,武汉的几条街还有不少差距。但我们一定要将获得一,两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的参评给予我们的振动更大,它们就是用五十年代的红房子经过两次申报而一举成功,而我们的红房子正在被当成危房而被成片地拆除。
2,利用补贴与市场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
产生负外部性(如污染)的经济主体并未承担社会用于治理负外部性的费用,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将污染成本加到企业的成本中去;而对于产生正外部性效益的经济主体,政府应给与补偿。保护历史街区产生了很大的正外部性。按照此理论,政府应对保护历史街区的民众予以补贴。在国外,大凡建筑超过50年,房屋的所有者就会向政府申请老建筑保护,并从政府领取补贴。若产权清晰,补贴的应该是房主,但我们的产权很复杂,只能将居住者视为房主。
以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为代表的产权管理思路则认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无须政府干预,通过产权明晰化,并依靠有关部门方面的协商和谈判,足可使外部性问题得以合理解决。因为,科斯认为政府的调节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他主张通过经济主体间的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只要在财产权明晰,且交易费用为零,市场机制会找到最合理的办法,并使资源达到最优状态。
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历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体现为对周边产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周边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是外部经济性的受益者。根据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地产商和商业运营者与历史建筑所有者进行谈判、协商,促使这部分外部经济效益回归历史建筑;或者直接将历史建筑以及受其外部经济性密切影响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进行合并,合并后历史建筑的外部利益自然内部化了。
上海新天地项目是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开发的典型实例,香港瑞安地产公司将上海传统里弄建筑保护和紧邻地块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运作,在开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历史建筑保护,提升了街区的区位价值,通过周边地产的升值实现了历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
“武汉蓝湾俊园”楼盘在保护历史建筑和发展现代住房的过程中,使整个楼盘得到升值。始建于1919年的商办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李子云先生创办的纺织厂,代表近现代风格,当时动工时发现此地有历史建筑,开发商将有限公司的办公楼整修成为小区会所,后来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楼盘的文化品位顿时提升。
明晰老建筑的产权有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国外相比,我国历史街区的产权问题更为复杂。很多居住者不是原房屋的所有者,而通过拆迁,他们就能得到有产权的房屋,而且居住条件也能改善,他们对拆老子有着很大的动力。这个问题如果处理?政府能否承认他们的事实产权。
政府在政策中规定老建筑不得买卖,这可能是考虑到老建筑的产权问题太复杂。对于产权清晰的老建筑。应该鼓励老房子通过市场交易而让懂它的人拥有。
3,政府规划是降低保护成本的最有力手段
在降低保护成本方面,关键是要降低土地的机会成本,国外在此方面有很成功的做法,那就是不在老城区建新城,我国的青岛,夏门等也是沿用了这一思路,据研究文献,若即要保护老城,又要在老城中建新城,则会矛盾重重。所以,要保护历史街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在历史街区建新楼,更不允许搞“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这就需要政府在规划上严格把关,从目前情况看,好像只有昙华林有这个条件。整个武昌历史文化风貌区没有大的工地,所有的高楼均在中山路以外,这就是类似于在老城之外建新城的思路。这为我们保护老城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保护好昙华林,将昙华林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这是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机会。
XX年,启动了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该街区位于武昌老城区东北部、花园山北麓,规划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里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标志性历史地段。已查明的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其中3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幢建筑列入了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册。昙华林历史街区融汇了自然生态文化、古城文化、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和街巷文化,集中展现了武昌近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按照“以重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为主,形成山、城、街巷、建筑为基本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具体实施了三期工程。一是仁济医院等八处历史建筑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二是正街西段(胭脂路—得胜桥)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三是花园山小森林建设工程。XX年,先期启动了一期工程,列入首批修缮的优秀历史建筑有原仁济医院、孙茂森花园遗址、教士公寓楼、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昙华林34号、32号、81号江夏民居、翁守谦旧居等8处,修缮历史建筑5727平方米。
四,历史风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文物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篇6
一、组织实施情况
xxx区域涵盖老城区,文物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为期近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xxx市共普查登记216处不可移动文物。xxx区占了全市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总数的40%,其中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占据全市公布名录的半壁江山。
1、为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以强化预防、落实责任、依法治理、科技支撑、基础建设、应急处置为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积极配合全市开展的安全生产建设年活动,彻查安全隐患,预防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确保安全稳定。根据市政府《xxx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建设年活动的意见》,按照市文广局《关于开展20xx年度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活动的通知》(文广新字【20xx】161号)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督查下开展了20xx年度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活动。
在此次排查整治活动中,我区认真加强文物安全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在20xx年7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行动时间,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责任人深入一线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也确保了全年安全稳定无事故。
2、根据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x文物办【20xx】154号)和市政府办公室x政办传【20xx】2号《关于切实加强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市文物局《关于20xx年春节前进行文物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宜文物字【20xx】04号)要求,为切实加强我区文物安全工作,确保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在春节前与市文物局组成了工作组,集中开展了一次文物安全大检查。
通过本次检查有效消除了辖区内文物单位消防安全隐患,重点检查20xx年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的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出的问题整改情况,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对发现的火灾隐患,研究制定科学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切实提高了文物单位的火灾防范能力,有效遏制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督查工作成果
(一)xxx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陆公布不可移动文物保存情况
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xxx辖区内共有古迹、旧址及代表性建筑8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振风塔和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分别是xxx寺、熊范二烈士专祠、南关清真寺、天主堂、xxx邮务管理局旧址、同仁医院旧址以及太平天国英王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保对象31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探花第、江西会馆、陈独秀及其两子故居读书处、圣救主座堂、太平天国望楼、徐锡麟就义处、孙中心视察xxx旧址、倒扒狮石牌坊和钱牌楼石牌坊等;其它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处。
(二)文物违法行为查出情况
20xx年8月19日,市公安局xxx分局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案,共收缴疑似文物212件。后经xxx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其中达到国家三级文物99件,一般文物33件。近日,市公安局xxx分局依照有关规定,将132件涉案文物移交给xxx市博物馆。
这起倒卖文物犯罪案件破获,受到省有关部门和省20xx年度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充分肯定,新安晚报等媒体进行公开报道,影响较大。
我区自20xx年至今未发现有擅自拆除或破坏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以及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或者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三)文物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1、现有文物古迹遭毁坏较严重。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因种种原因毁坏较严重,历史建筑的整体布局多数已不完整,亟待保护整修。如太平天国英王府,位于建新社区辖区任家坡街47号,曾因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府邸而得名,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砖木结构。该文物因年代久远,近年来先后发生多处墙体断裂、倾斜,木制结构腐朽、脱落严重,一直被街道社区列为一级消防安全隐患。英王府旧址原居住14户人家,现仍有11户、23人居住在这一危房中。
2、传统街巷整体风貌正逐步消退。人民路周边大部分街巷传统建筑在旧城改造中许多已被新建的建筑取代,如倒扒狮街巷、大南门民族一条街等历史街区风貌正面临逐步消退的危险,应抓紧整治重现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现有文物遗存遗迹。
3、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淡薄。当前,人们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文物古迹时常遭到破坏,甚至有的销声匿迹,令人痛心,群众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教育和提高。如太平天国瞭望台,座落于南水回族社区大南门9栋至11栋之间,上世纪80年代重建于原太平天国瞭望台遗址上,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该瞭望台由老式青砖灰泥堆砌而成,现基脚班驳不堪,因年久失修,顶部的竹木和小瓦时有掉落,目测有倾斜。居民反映瞭望台上的房子墙基受长年雨水冲刷,黄泥土露出在外,经常有泥块砸落在对面大南门7号楼的居民阳台上,并有随时倒塌的可能。所在街道曾根据文物局要求,召开了3次居民协调会,大部分居民都不同意砌筑,而是要求重建,市文物局施工受阻。年后又按市文物局要求,挨家挨户到居民家中做工作,也仅有4户居民同意。另陈延年、陈桥年读书处座落于南水回族社区南水关巷8号,系1910年期间陈延年、陈桥年在xxx读书生活的地方,于50年代(建国初期)重建旧址上,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管理单位为市文物局。现住有10户居民,产权为私人所有,且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装修,有破窗打洞等行为。
4、恢复建设资金筹措缺口较大。由于旧城改造的拆建比(拆迁面积和建筑面积)本来就远比新区开发的拆建比高得多,若开展旧城风貌保护性建设,拆安比与拆建比之间的差别就更大。由于市、区财力匮乏,这样客观上造成多年来我区乃至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所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也直接制约了我市文物保护、开发和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古城文物消防安全状况与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为预防和减少文物单位火灾危害,规范文物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我区多次协同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组织实施消防安全检查。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定期检查、重点抽查、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前检查,对消防安全检查、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逐项登记,逐项整改。能当场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当场立即整改的,在火灾隐患未消除前,落实防范措施,确保隐患整改期间的消防安全。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被检查文物单位填写《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登记表》,由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名后存档备查。
(五)文物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
目前我区没有文物局建制,日常工作由文广新局牵头代管,人员都是兼职,且力量薄弱,在文物保护知识等方面也有欠缺,文物保护工作有时仅停留在面上难以深入。另外由于机构不健全,文物部门许多关于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和要求有时难以得到落实。还由于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客观上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至于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受损情况时有发生。
三、措施和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在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强宣传和执行新的《文物法》、《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加强与公安、消防、工商、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联动,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2、政府要把文物保护摆到文化工作重要日程上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3、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分期分批对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
4、对辖区内文物单位实施消防安全检查和督查文物、博物馆单位实施消防安全自查,实施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工作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5、制作区文物保护文物点地图,明确文物保护属地管理概念
6、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在区级建立文物局,引进文博专业人才,加强文博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 重庆市文物保护办法
★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
★ 学校爱国卫生工作实施方案
★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材料
★ 镇政府春运工作实施方案
河北省水生态保护现状调研分析 篇7
关键词:河北省,水生态,现状,调研
所谓的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于水中, 水又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组分。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 环境中水的质 (盐度) 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 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出现使地球水循环发生重大变化。土壤及其中的腐殖质大量持水, 而蒸腾作用将根系所及范围内的水分直接送回空中, 这就大大减少了返回湖海的径流。这使大部水分局限在小范围地区内循环, 从而改变了气候和减少水土流失。因此, 不仅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重视水生态的研究, 由人类环境的角度出发, 水生态也日益受到更普遍的重视。
1 加强河北水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河北省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 地表水生态脆弱,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干涸、湿地萎缩, 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环境污染严重, 水生态、水环境状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今年河北省政协将“加强生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列为1号提案。面对现在的国情、世情, 都将节约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1.1 产业格局变化导致的水污染已威胁人的健康生活
河北省产业格局以重化工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 废污水排放量增加已严重威胁到人的生活健康。工业排出废水, 污染邻近河道, 城市人口增多, 生活废水处理也给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工业造成酸雨, 农民不合理的施肥, 打高浓度农药造成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城市内到处存在臭水沟, 路人通过臭味扑鼻而来, 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1.2 外来资本的注入需要我们改变目前河北省水生态的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 给河北省带来了许多发展良机,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在不远的将来, 将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到河北部分地区寻求发展, 那么水生态环境问题恰恰成为企业考虑投资环境、投资区域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水生态资源得不到改善, 将有可能失去一些好的发展机遇。
1.3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只有健康的神态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和助推经济向更好方向发展。而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停滞不前, 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就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经济全面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2 河北省水生态环境概况分析
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问题并存, 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 水资源保护压力巨大。目前面临的主要水生态现状有以下几点。
2.1 河流干涸、湿地萎缩
近些年来, 河北省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恶意破坏等现象, 河北省内部分湿地有所减少, 所减少的湿地达到了90%以上。从目前来看, 河北现存的任丘白洋淀、沧州南大港、秦皇岛昌黎的黄金海岸等共计七处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20世纪60年代左右, 平原湿地当时就有30多处, 到了70年代, 宁晋泊、大陆泽湿地还是常年有水。但是发展到今天,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们用水量的增加, 导致部分湿地开始出现萎缩现象, 也有个别的兰沟洼、东淀等湿地逐渐消失。
近半个世纪以来, 整个河北省的平均年降水量大约减少了120毫米。与此同时, 工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居民生活用水量递增, 这些现象的出现远远大于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 为了生存, 我们只能选择开采地下水, 但是, 地下水也是有限度的, 过度开采将会引发地下水位下降过多。大部分河流出现的干涸现象带来了湿地不断萎缩。
2.2 地下水过量开采, 形成环境地质问题
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 河北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 其中北京约为100立方米, 天津约120立方米, 河北约300立方米。地下水超采, 已经形成了很大的“漏斗区”, 地面沉降, 一些河道干枯, 很难通过回补等方式影响, 但是不做回灌、不置换地下水源, 任超采继续发展, 后果会越来越重。
水资源禀赋不足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致使河北部分地区多年来被迫超采地下水, 地下水应急储备功能多年来严重受损, 其中海河南系、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尤为严重。
2.3 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我省大多重工业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大量工业废水, 处理不当, 很多到处乱排放到河流、水库中, 在地下水中, 这些工业污染物的含量很多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 从而, 一部分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这样, 不仅恶化地表水环境的实际质量, 而且地下水水质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河北省仍有4.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每年因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也十分严重。即使按照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 河北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工作量依然很大, 形势不容乐观。水目前“水危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以及我国北方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而超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沉降、水污染严重等问题, 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么少的水资源, 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粮食主产区很多又在北方, 河北地区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十分紧迫。
2.4 荒漠化、沙尘暴加剧
在全国土地沙漠化调查中, 河北省也是全国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同样, 防沙治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全省现有沙化土地3188万亩, 占总面积的11.3%, 土地沙化已成为影响沙区民众生产生活、阻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研了解到的信息显示, 冀北山地和坝上高原两个都是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方, 更是导致京津冀出现沙尘天气现象, 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
河北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多次出现强雾霾, 涿鹿、宣化出现沙尘暴, 能见度很低。很多情况与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都有重要关系, 所以, 防治土地资源沙化和治理环境是河北省面临的突出问题。
3 探析河北省水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与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有关的因素。近些年来, 河北省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异常变化, 常年平均降水量减少, 不同程度的干旱越发明显, 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供给紧缺, 雨水作为农作物成长所需要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区域水资源的变化与雨水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要想让水资源丰富, 那么降水量就要多一些, 水资源量的多少和气候自然降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有数据显示, 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不足30%。
3.2 社会因素
3.2.1 资源开发不合理、过渡破坏环境
(1) 地表水总量逐年降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 当前, 全省地表水主要来源还是降雨, 受降雨偏少影响, 全省水库蓄水量明显减少, 平原地区主要存在浅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土壤包气带增厚, 产流总量相应减少。
从调查情况来看, 有些洼淀、河道等地方除汛期外, 长年干涸无水, 河北省中南部像邯郸、邢台个别地区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 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尤为严重;城镇使用的废水污染严重, 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和地下水水质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利;下游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入海口淤积严重。
(2) 过度开采地下水。
从全国开采地下水来看, 河北省算最高的省份之一, 更是地下水资源问题存在问题最多、最严重的省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过量开采, 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从而出现地下水漏洞现象, 地下水漏斗有浅层水漏斗和深层水漏斗之分。从有关数据分析来看, 浅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存在于山前平原及与中部平原交接地带, 深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存在于中部平原至滨海平原。
如果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将会大幅度下降, 就会造成大量地面沙化, 地下海水倒灌、田地盐碱化增强、建筑物沉降量加大、地下水开采困难、成本加大、地面沉降加大、地面构筑物安全性降低等。
3.2.2 生态水利人员比较紧缺
主要表现在:水利生态学方面的人才知识系统化程度还不够、不全面;学科单一, 经验缺乏。停留在粗浅层次的, 概念性的设计等等问题。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为因素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也在逐步显现。这些人力因素方面存在问题,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河北水生态的纵向发展。
总之, 我们要立足河北水生态现状, 根据省情出发, 河北省要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有效保护水资源, 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农业节水、工业上减少水污染、植树造林等方式解决, 才能保障河北省水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梁青武, 王秀兰.对河北省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3 (8) .
[2]施炳利.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清水秀的河北[J].河北水利, 2015, (2) .
[3]冯战洪.对解决河北水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J].水利规划设计, 2014, (12) .
[4]杭东.如何应对水生态危机[J].水利天地, 2014, (9) .
保护区调研报告 篇8
一、为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审理案件方面
(1)依法打击生态环境刑事犯罪。2011年以来,我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182件,涉及被告314人,涉案金额1358万余元。对偶犯、年老体弱以及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涉生态资源犯罪,立足于教育和感化,从轻处罚。
(2)积极化解生态环境民事纠纷。2011年以来,我院共受理涉生态环境民事案件234件,其中判决90件,调撤133件,涉案金额914.8万元。我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实行全面、全员、全程“三全调解”和法院、林业部门、基层组织“三调联动”。2011年建阳市回龙乡发生特大森林火灾,造成16名山场伐木工人不同程度烧伤。火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妥善解决灾后事宜。我院受理该系列损害赔偿案件①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受伤工人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为当事人缓免诉讼费,在充分把握案件脉络的基础上,合议庭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因案制宜,对症下药,先后数十次与原、被告进行沟通,通过释明利害关系,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林场得以迅速恢复生产,被烧山区重新披上“绿衣”。
(3)妥善审理环境保护行政案件。2011年以来,共审理涉生态环境行政案件8件8人。坚持“一案三建议”工作模式②,力促司法、行政、生态的良性循环。2012年初,在审理原告谢乌迓请求撤销被告建阳市水利局颁发给第三人白植福河道采砂许可证案的过程当中,发现建阳市水利局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存在缺陷,出现未划定禁采区等问题,容易导致滥采现象,造成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发现上述问题后,我院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书。建阳市水利局收到建议书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使得采砂管理更加有序,滥采现象得到遏制。该司法建议被福建省高院评为2012年度优秀司法建议。
(4)坚持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案件质量是衡量和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我院始终把案件质量放在审判工作的首位。一是实行量刑规范化改革。二是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机制。
(二)创新机制方面
(1)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0年,我院与林业部门共同制订了《关于建立健全涉林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并在建阳市林业局处纠办设立涉林纠纷调解室,支持、参与调解工作人员的司法业务培训工作。
(2)引入“补种复绿”机制。自2012开始,我院逐步在涉林刑事案件中引入“补种复绿”机制,针对失火案件中被告人没有赔付及履行罚金能力的,以“监管令”的形式确认被告人以“林木补种或管护”劳务方式进行赔偿和履行罚金义务;对不适宜进行补种或管护的,要求被告人按林木损失的金额,缴纳生态补偿金,由林业部门挑选重点山场进行集中改造,提升林区整体生态效果。该机制启动以来,我院共判决被告人“补种复绿”近2000亩。
(3)创新环保审判组织。针对生态环境案件专业性强、处理难度大的特點,我院积极进行审判组织改革,于2013年5月26日,成立“生态资源审判庭”,并将法律素养高、有一定环保专业知识的法官调整到该庭,专司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实现办案专业化,提升了生态环保司法水平。
(三)延伸职能方面
(1)巡回审判,深入山区林场。健全完善林区巡回法庭制度建设,加强巡回审判力度,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林区。
(2)法制宣传,坚持全员参与。2011年来,我院共集中走访林区、林区企业及基层组织、林农156人次,发放普法传单560余份,全院具有法官职称的干警全部参与。去年6月份,我院民二庭组织法官到我市黄坑镇坳头村茶叶产区进行法制宣传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3)深入基层,回应群众需求。深入开展“司法走转改”、“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2012年以来,我先后8次带队深入挂点的水吉市头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三次共拨付15万元资金,资助村里发展农村生态产业,还帮助农民周歧瑞、林满奴贷款5万余元,发展鱼塘养殖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过程中,发现审判实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林权属于一种特殊物权,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林权制度,有关林权制度仍停留在行政管理的层次,对林业民事纠纷大多是根据现实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和调整,给林业民事审判工作带来困难。
(2)缺乏规范的生态资源物证鉴定机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和机构应当经过省级司法行政部门登记,但目前生态资源刑事案件的物证鉴定报告,基本由林业部门内设的评估中心出具,达不到法律和规章的要求。
(3)村委会不规范行为是生态资源纠纷的主要根源。少数村委会至今没有落实“民主议定”原则,林业承包、林权转让程序不规范,合同标的与实际山场不符,都周期性地伴随涉林纠纷大量出现。
(4)一些基层组织人员对涉生态资源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影响矛盾化解的效果。
(5)生态资源审判作为一项新课题,由于案多人少的原因,审判人员疲于应对大量案件,对生态资源审判工作的拓展、推进思考不足,与案件相关的审判延伸工作无暇顾及,影响生态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法制宣传。结合“百名法官进百企”、“法官进园区、社区、校区、林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深入林区、工业园区和街道社区等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提高企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2)加强执法联动。加强与环保、林业、公安、检察等部门协调联动,探索建立案件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研判生态发展保护形势,研究司法对策与服务措施,形成打击涉生态犯罪合力。
(3)提高司法能力。切实做好法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选任业务水平高,办案能力强、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负责涉生态保护的审判工作。
(4)强化司法建议。加强对司法建议工作的宣传,不断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效能。针对涉生态环境案件的有关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制度上、执法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司法建议,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注释:
①其中13名工人因同林场所有人吴某胜就损害赔偿纠纷向我院提起诉讼。
【保护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集团环境保护调研07-24
知识产权保护调研报告07-10
文物保护工作调研报告08-31
环境保护活动实践报告05-25
环评报告环境保护对策06-16
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报告08-27
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08-29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报告05-29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学习报告07-24
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