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作品欣赏

2024-10-25

著名诗人作品欣赏(精选8篇)

著名诗人作品欣赏 篇1

中国100位著名现代诗人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于坚翟永明王小妮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韩东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陆忆敏陈东东万夏杨黎张枣李亚伟西川海子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诗阳李元胜马永波臧棣树才伊沙余怒吴晨骏戈麦蓝蓝桑克西渡杨键徐江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孙磊木朵康城朵渔胡续冬巫昂范想廖伟棠沈浩波吕叶马兰庞培宋非杨小滨章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 李金发 〖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仍然〗〖无题〗〖秋天,这秋天〗 戴望舒 〖雨巷〗〖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李广田 〖秋灯〗〖笑的种子〗〖地之子〗

艾青

〖时代〗〖大堰河——我的保姆〗〖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妆台(古意新拟)〗〖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圆月夜〗〖声音〗 南星

〖守墓人〗〖石象辞〗〖响尾蛇〗 辛笛

〖航〗〖风景〗〖再见,蓝马店〗 覃子豪 〖过黑发桥〗〖瓶之存在〗〖吹箫者〗 纪弦

〖幻象〗〖狼之独步〗〖过程〗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出发〗〖题罗丹作《春》〗 杜运燮 〖Narcissus〗〖山〗〖秋〗

穆旦

〖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森林之魅〗〖葬歌〗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序〗 郑敏

〖Fantasia〗〖寂寞〗〖成熟的寂寞〗 唐祈

〖游牧人〗〖女犯监狱〗〖时间与旗〗 袁可嘉 〖沉钟〗〖走近你〗〖冬夜〗

牛汉

〖鹰的诞生〗〖汗血马〗〖华南虎〗 屠岸

〖纸船〗〖城楼图铭〗〖潮水湾里的倒影〗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逍遥游〗〖菩提树下〗〖托钵者〗 羊令野 〖蝉〗〖秋兴〗〖无题十二行〗

方思

〖仙人掌〗〖夜歌〗〖竖琴与长笛(节选)〗 余光中 〖芝加哥〗〖白玉苦瓜〗〖秦俑〗 洛夫

〖烟之外〗〖湖南大雪〗〖巨石之变〗 罗门

〖麦坚利堡〗〖第九日的底流〗〖观海〗 蓉子

〖一朵青莲〗〖晨的恋歌〗〖夏,在雨中〗 痖弦

〖山神〗〖深渊〗〖给超现实主义者〗

昌耀

〖花朵受难〗〖现在是夏天〗〖朝朝暮暮(五首)〗 林泠

〖阡陌〗〖散场以后〗〖不系之舟〗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错误〗〖崖上〗〖最后的春闱〗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

杨牧

〖水之湄〗〖延陵季子挂剑〗〖林冲夜奔(节选)〗 叶维廉 〖赋格(Fugue)〗〖水乡之歌〗〖追寻〗

食指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回旋〗〖从这里开始(组诗)〗 北岛

〖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死后也还会衰老〗〖城市〗 多多

〖致太阳〗〖手艺〗〖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芳香如我的消失〗〖理性析梦〗 严力

〖还给我〗〖反省创造无奈〗〖我是雪〗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易经》、你及其他〗〖诺日朗〗 梁小斌 〖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顾城

〖弧线〗〖生命幻想曲〗〖回家〗

20世纪80年代(上)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想象大鸟〗〖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于坚

〖作品111号〗〖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零档案〗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静安庄(组诗选二)〗〖黑房间〗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悬空而挂〗〖白纸的内部(二首)〗 欧阳江河〖傍晚穿过广场〗〖咖啡馆〗〖玻璃工厂〗 廖亦武 〖辞〗〖海〗〖渊〗 孙文波 〖歌颂〗〖回旋〗〖客居〗

吕德安 〖群山之中〗〖死亡组诗〗〖陶弟的土地〗 韩东

〖你见过大海〗〖沉默——歌词〗〖有关大雁塔〗 骆一禾 〖诗歌〗〖女神〗〖蜜〗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冬天〗〖这一阵乌鸦刮过来〗〖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年终〗〖出梅入夏〗 陈东东 〖未完成〗〖时代广场〗〖炼丹者巷22号〗 万夏

〖彼女〗〖渡湖〗〖度光阴的人〗

杨黎

〖鸟之后〗〖少女十四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张枣

〖何人斯〗〖十月之水〗〖卡夫卡致菲丽丝〗 李亚伟 〖中文系〗〖少年与光头〗〖秋天的红颜〗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虚构的家谱〗〖厄运(节选)〗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弥赛亚(节选)〗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田园〗〖村庄组诗(节选)〗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影子之歌(长诗节选)〗〖致半岛与太阳的影子(散文诗)〗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翻书的时候〗〖必须〗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

臧棣

〖完成〗〖个人书信史话〗〖抒情诗〗

树才

〖忘掉昨天吧〗〖对不起虚无也结束不了……〗〖多么薄,多么寒冷〗

伊沙

〖结结巴巴〗〖某日经过广场〗〖《等待戈多》〗 余怒

〖布道者〗〖衰老〗〖现出〗

吴晨骏 〖回到纸上〗〖不知名的东西〗〖断章〗 戈麦

〖誓言〗〖沧海〗〖天鹅〗 蓝蓝

〖一件事情〗〖盲者〗〖遗失〗

桑克

〖夜泊秦淮〗〖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组诗∶农场〗 西渡

〖午后之歌〗〖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雪〗〖蛇〗 杨键

〖在黄昏〗〖悲伤〗〖骰子的八面〗 徐江

〖世界〗〖写在七月的玄言诗〗〖感伤〗 安琪

〖未完成〗〖第三说〗〖之七〗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诗歌〗〖述说〗〖声音〗

木朵

〖五月的悲伤〗〖暗器〗〖十面埋伏〗

康城

〖之前〗〖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溯溪〗 朵渔

〖宿命的熊〗〖西风颂〗〖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胡续冬 〖水边书〗〖槐花〗〖蔚秀园〗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有两个不眠之夜〗〖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范想

〖车过仙鱼桥〗〖献诗〗〖春日臆想曲〗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草莓果园〗〖歌(组诗)〗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雨中抒情〗〖屋檐〗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如此纯净的夜〗〖时间加速度〗 马兰

〖一代人〗〖献词〗〖荷花少女〗 庞培

〖夜歌〗〖风中的味道〗〖蔷薇〗 宋非

〖林中路〗〖虚构图案〗〖轮回(节选)〗 杨小滨 〖灯塔〗〖音乐会〗〖四季歌〗

章平

〖远不可及的事物〗〖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我从瞬息穿过这枚镜子〗

徐志摩林徽因余光中舒婷北岛席慕容

喜欢林徽因,一定程度上因为她是最美的才女。我喜欢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

著名诗人作品欣赏 篇2

冯亦同,1941年生,江苏宝应县人。现任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诗词协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南京市诗词学会顾问、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诗作《莫高窟写意》获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男儿岛》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文学传记《徐志摩》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广播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1998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诗集《紫金花》获200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

2015年3月14日下午,天空飘着几丝小雨,打湿了温暖的大地。我们来到玄武湖畔,采访著名诗人冯亦同爷爷。

冯爷爷住在台城的对面,环境清幽宜人。一进门,冯爷爷便热情地招待我们去了他的书房。房间里到处摆放、悬挂着书画,几盆盆景给这个书香四溢的地方平添一份生机。这样的环境使我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放松,谈话自然也是轻松活泼的。

我们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冯爷爷喜欢上写作的?冯爷爷说,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家庭和学校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冯爷爷1941年出生在宝应县柳堡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哥哥和一个大两岁的姐姐。冯爷爷的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在抗战爆发后,他拒绝汪伪政权邀其回南京编教材的拉拢利诱,宁可在乡间挨饿受穷;应家乡失学青年之请,他以一人之力在水乡柳堡办起了“冯氏补习团”,学生来自四乡八镇,从开始的十几位,到后来的近百名。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他教出了许多高材生。在宝应县解放后,冯爷爷的父亲两度出任宝应县中学校长。遗憾的是,父亲在冯爷爷8岁那年就去世了。后来,冯爷爷跟随母亲定居扬州。他的母亲是新中国幼儿教育园地上的一名园丁和开拓者,为事业、为儿孙奉献了一辈子。80岁高龄后,她曾执笔数载,写了一部回忆录《烛光》,在亲友中传为佳话。冯爷爷的哥哥有很多文艺爱好,擅长朗诵诗歌、演话剧、写小说,直接引发了他的文艺兴趣。哥哥15岁时,高中没有毕业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对冯爷爷的影响也很深。哥哥在朝鲜的时候,经常跟他通信、给他寄书。他清楚地记得,哥哥回国时带的包裹里,就有一部厚厚的苏联名著———《静静的顿河》。

冯爷爷的小学时代,是在广陵路上的扬师附小度过的,那是当时扬州最好的小学。冯爷爷在上海的《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是个小笑话,叫做《头上长西瓜》,就是这篇习作开启了他的写作之路。文章发表后,冯爷爷得到了五块钱稿费,他约要好的小伙伴去吃了一顿冰激凌,又去书店买了一本诗集《生活之歌》(作者是著名诗人李季),两样“消费”只花了五毛钱,剩下的钱都回家交给了母亲。

冯爷爷的中学时代,是在扬州中学度过的。这所学校也是朱自清、胡乔木、江泽民的母校。扬中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书香气氛浓厚,冯爷爷在课外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他印象深刻的一位语文老师叫王板哉。王老师是齐白石的高徒,上课的时候,他经常以画代言,轻言慢语之间,一幅幅用以释疑解惑的图画,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黑板之上。因此,只要王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挥洒,课堂上立刻鸦雀无声。后来,王板哉老师也成了扬州的一位著名画家。

中学毕业后,冯爷爷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学阶段埋下的文学种子,在大学里开始蓬勃发芽。冯爷爷说,虽然小时候就在用稿费买来的新书上,正儿八经地写下“纪念迈向文学生涯的第一步”的字样,但对于他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是在大学期间创作的《在宇宙的大街上》。当时,他获悉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诗兴大发,一蹴而就写了这篇诗作:“白云呵,快让开大道;太空呵,敞开了怀抱……”这首诗刊发在1961年的《新华日报》副刊上,作品发表给他带来欣喜和动力,也放飞了他心中的文学梦想。他开始积极参加江苏省作协组织的诗歌活动,也结识了一帮同龄的诗友。

但是,冯爷爷的写作历程也并不平坦。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南京市第九中学教书,并将业余时间用在了诗歌创作上。不幸的是,“文革”到来了,冯爷爷也不能再教书和写诗了。学校搬迁到八卦洲后,他干起了繁重的体力活,每天要套着大车拉煤。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冯爷爷心中也一直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他与当地的风俗民情亲密接触,深入观察大自然的美和时代的变迁,也结识了一批工农群众和知识青年中的好朋友。他逐渐感悟到,真正的诗歌,是扎根在泥土中的,只有深情地俯下身来,才能呼吸到诗歌最本源、最纯真的内在。正如他后来写下的诗句:“大凡亲吻着泥土的美丽,都是从草根上走出来的。”那段坎坷的岁月,后来被冯爷爷视为一笔财富,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形成了自然、亲切、接地气的个人风格。

我们请教冯爷爷怎样才能写好诗歌。他说:“想写出好的诗歌,就要从一点一滴,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做起。首先,要多读好的作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能胸无点墨。书读多了以后,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心灵会丰富,思想感情会充沛。然后,还要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写作者首先就是观察者!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观察。有了充分的积累和丰富的感情,自然会创作出感动人心的诗歌。”

2014年12月13日,冯爷爷创作的《和平宣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上,被77名中学生诵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冯爷爷说,这已经是他第六次创作《和平宣言》了。但这次写《和平宣言》时,他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诗体———诗经体来进行创作。选择诗经体,他主要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公祭的考虑:“这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公祭,以举国之礼来祭奠亡者,这样郑重的场面只有古诗经体才能显出其端庄、严肃;同时,也能彰显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

我们询问冯爷爷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诗。冯爷爷说:“大家可能想不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雪松纪年,寒梅怒放’这八个字。喜马拉雅雪松是南京的市树,它从喜马拉雅雪山来到古城南京,起码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雪松那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记载着南京城的兴衰和中华的国耻。作为个人,我们不会永远伴随一座城市,但树木却能够长久、无声地记载着人间的沧桑。而坚韧不拔的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它在寒冬腊月开放。南京被日军占领,饱受蹂躏、生灵涂炭的那段日子,也是在冬天。雪松和寒梅,是南京的骄傲,也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说到诗经体,我们还向冯爷爷请教:“学写诗是不是应该从古体诗入手,学习古体诗的格律呢?”冯爷爷认为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认真学习,吸收她的丰富、凝练、优美和典雅,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诗歌创作而言,你可以从古体诗入手,也可以从儿歌、民谣、自由体新诗入手,哪一种形式都可以,十八般武艺,艺多不压身嘛。他说写诗最重要的还是“自由”———让内心的真善美得到“自由”的释放:自由地选择诗体,自由地抒发感情,不要无病呻吟,也不要削足适履,更不能杂乱无章。作为中学生,不一定非要选择格律严整的古体诗来进行创作。他认为,现代诗中新鲜流畅的白话、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更能够充分自然地表露情感、揭示主题。

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冯爷爷一直耐心和蔼地与我们交谈,仔细回答我们的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带着对这位老人的深深感谢和敬佩之情,我们愉快地结束了采访,在暮色中踏上归途。

小记者采 访感言

徐欣然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从冯爷爷的身上,我真正感受到“腹有诗书”而“气自华”。

邰泽雯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通过对冯爷爷的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学是灵魂的指引,是精神的火炬。多读书,一定能使我更深刻地体会文学的内涵。

李凯旋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冯爷爷送给我一句话:“与文学交朋友,将受益终身。”我会谨记在心,多阅读、多观察,交好“文学”这个有益的朋友。

相关链接

Book

《紫金花》:诗人冯亦同“在生活矿藏中聚焦,在情感喷井上点燃”(高加索语),于2007年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紫金花》。诗集分“雪落金陵”“行吟的云”“图像抒情诗”“重读长征”四辑。它充满了崇高美的情趣,奏响了新时代的旋律,彰显了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文明内涵。它体现了诗人意境亮丽、气势高扬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冯亦同著的《徐志摩》隶属于《中学生延伸阅读大家小传》丛书,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名人传记丛书,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丛书的传主都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家大师。本书讲述的是徐志摩的一生。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新月下的夜莺”。在短暂的30余年生命中,徐志摩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中如《再别康桥》《偶然》等是现代诗的经典之作,备受人们喜爱。

著名诗人与优秀诗人 篇3

要想成为著名诗人,有的是著名诗人可以仿效,可惜这方面的经验还没有充分发掘整理,形成理论,未免是一个缺失。但要想成为优秀诗人却有些麻烦,因为什么对什么是优秀的以及优秀的标准与尺度我们还缺乏研究。我既不著名更远非优秀,当然也说不出更好的意见,不过翻看艾略特《但丁于我的意义》这篇演讲,倒是感觉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提到但丁,人们往往把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两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相当。然而两个人的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其他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丁是虔诚的基督徒,对神学很有造诣,又是一位失去祖国、被迫流亡的政治人物,因此他诗中的悲天悯人全是发自内心;而莎士比亚自始至终是剧场的演员,受到欢迎,春风得意,难免将这些流露在作品中。我不是说要以此来判定人物的高下,但在才华旗鼓相当、各有擅场的前提下,各人感情的真挚与认识的深入就要起到作用了。我个人总是觉得莎士比亚太爱逞才,有卖弄之嫌。艾略特是英国人,但他对但丁的评价似乎要高于莎士比亚,这点与布鲁姆相反,布氏把莎士比亚抬得很高,因为他是用英语写作,是出于乡曲之见。如果真的是基于这一点,那么作为批评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顺便说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布鲁姆,他不过是一个学院式的批评家,带点浪漫派的情结,胸襟、气度远无法与艾略特相比,甚至比不上与之齐名的蒂利希·米勒等人。

还是回到艾略特的演讲,里面提到的但丁的三个贡献在我看来正好可以作为优秀诗人的准则。首先是对诗艺的研究,艾略特说没有人比但丁更用心,英语诗人中更是无人与之比肩。他认为莎氏过于随便,但丁有同样的天才,但这些自由他不要,从这上面可以看出艾略特的古典主义的写作倾向,但不错。但丁“传给后人自己的语言,使之比自己使用前更发达、更文雅、更精细,那是诗人作为诗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次是感情范围的宽度。“这是我所知语言中的任何诗人都不及的。使用这一比喻,我可以说,伟大的诗人不仅应该在正常视力和听觉范围上能比其他人更明晰地感觉和分辨色彩或声音;他而且还应该觉察到普通人觉察不到的振动,有能力使人们相互之间看见和听到更多,没有他的帮助,情况就不是这样。《神曲》表现了人能够经验的、在堕落的绝望和布福的灵视之间感情领域的一切,因此它总是不断提示诗人,有责任探索未被说出的东西,并寻找词语来捕捉人们甚至难以感觉到的感情,感觉不到乃因没有词语来形容。”第三点是在“发展语言的时候丰富词语的意义,发掘词语的潜力,这样做的时候,他也使得其他人有可能大大扩展感情和知觉的范围,因为他给了他们更有表现力的言语。”这一点不难理解却难以做到。

综合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创作的艰辛。诗人必须研究技艺,使之娴熟精准。“匠人”这个词一直被误解为贬义词,艾略特因庞德为他精心删削《荒原》心存感激,在献辞中称之为匠人,以示感激与赞美。这是个意大利词,正好来自但丁。但诗人不应仅仅满足于技艺,更要发掘人类更为内在和隐秘的情感,以揭示时代本质的特征。现在写作的一个误区是,诗人认为写作的个人化就是单纯地表现个人的情感,而很少能够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一个普遍的高度。同样,诗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但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也代表着诗歌本身。因为诗歌中的技艺、情感或经验最终是以语言来呈现的。诗人不仅要善于使用语言,更要为语言的净化和丰富尽到力量。可惜国内诗歌理论对语言关注甚少,在诗人间似乎也仅限于口语与非口语之争,过于皮相,大都以著名诗人自许,对这些问题也许是不屑一顾的。

世界著名诗人名录 篇4

莎士比亚

T·S·艾略特 艾·丁尼生 爱恩·哈密尔顿 奥顿 拜伦 本·琼生 勃朗宁夫人

查尔斯·托姆林森 狄兰·托马斯 菲利普·拉金 华滋华斯 济慈 克·马洛

路易斯·麦克尼斯 罗伯特·勃朗宁 罗伯特·彭斯 罗赛蒂

诺曼·麦凯格 乔弗雷·希尔 乔叟 汤姆·冈 特德·休斯 托马斯·哈代 威廉·布莱克 维·亨·戴维斯 西·希内 雪莱

约翰·多恩 约翰·弥尔顿

美国

W·S·默温 艾伦·金斯伯格 安·塞克斯顿 狄金森 杜利特尔 惠特曼

加里·斯奈德 肯尼思·瑞克斯洛斯 朗费罗

路易斯·辛普森 罗伯特·克里利 罗伯特·佩恩·沃伦 威廉·斯塔福德 沃莱斯·史蒂文斯 西尔维娅·普拉斯 约翰·阿什伯利 约瑟夫·布罗斯基 詹姆士·赖特

德国

歌德 海涅

弗里德里希·席勒 高特夫里特·凯勒 卡尔·克罗洛 卡尔·马克思 利利恩克戎 萨克斯 瓦尔特 维尔特 西蒙·达赫 伊凡·哥尔

俄罗斯

阿赫玛杜琳娜 阿赫玛托娃 勃洛克 弗兰科 高尔基 莱蒙托夫 涅克拉索夫 帕斯捷尔纳克 蒲宁 普希金 丘特切夫 施企巴乔夫 苏尔科夫 屠格涅夫 西蒙诺夫 谢甫琴科 叶夫图申科 叶赛宁

伊萨科夫斯基

法国

保尔·魏尔伦 贝朗瑞 波德莱尔 伏尔泰 亨利·米肖 吉·阿波利奈尔 拉马丁 勒内·夏尔 欧仁·鲍狄埃 普列维尔 圣琼·佩斯 伊夫·博纳富瓦 雨果

智利

伽·米斯特拉尔 尼克诺尔·帕拉 聂鲁达

罗马尼亚

米·爱明内斯库 杨·阿列柯山德鲁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迈克尔·布洛克

西班牙

费·加·洛尔伽 古·阿·贝克尔 维森特·阿莱桑德雷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密·瓜尔兑亚

瑞典

哈里·马丁松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意大利

彼特拉克 夸西莫多

欧杰尼奥·蒙塔莱 朱塞培·翁加雷蒂

新西兰

詹姆斯·K·巴克斯特

古巴

何塞·马蒂

爱尔兰

叶芝

奥地利

莱·马·里尔克

澳大利亚

朱迪丝·赖特

以色列

耶胡达·阿米查依

波兰

密茨凯维支

捷克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秘鲁 胡安·里奥斯

南斯拉夫

弗·普列舍伦

尼日利亚

沃·索英卡

希腊

阿斯克雷比阿底斯 奥季塞乌斯·埃利蒂斯 柏拉图

乔治·塞非里斯 萨福

匈牙利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1 篇5

1、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此时屈原受靳尚等人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写下《哀郢》,之后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

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表現出明顯的貶曹。但後世學者認為,這是有意的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身為詩人的他,其詩歌勢力渾厚,胸懷廣大。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徵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後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3、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的长子是早逝于宛的曹昂,而与卞氏的所生的长子是曹丕),魏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而汉室早在曹操时就已经名存实亡。曹丕一上任,法令一新,威逼汉献帝,之后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魏。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批评,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4、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东汉时的沛国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曹丕之弟。曹操与卞氏的第三子,汉末、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其才为兄曹丕所嫉,屡欲杀之,被母阻,方得免。他的作品百余篇,绝大部分是五言诗,被后人收进“陈思王集”里;其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曹植曾被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5、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擅长辞赋,为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七子之冠冕〞。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来读路边碑文,友人问他能背诵吗?王粲说:“可以。”当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乱了,王粲凭记忆著记忆,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以为他乱排,用手巾帕盖在棋盘上,请王粲在另一个棋盘上重摆一遍。王粲摆出来后,吓坏所有的人,一模一样,一个子都没错。实在很邪门。

6、蔡琰(177年-?),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乃蔡邕之女,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初嫁卫仲道,夫亡而无子,回归母家。后为董卓部将所虏,十二年流落匈奴,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赎回,再嫁陈留董祀。

传世有《悲愤诗》二篇,一为五言,一为骚体,以及《胡笳十八拍》一篇。

7、阮籍(210年出生于陈留,263年逝世),字嗣宗,是中国三国时期魏的诗人。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阮籍崇尚道教,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嗜酒成性,往往大醉。

阮籍做人非常小心,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为了防止不测,阮籍尽量避免发表任何有关政事的评论,往往他也以酒醉来推脱发表任何见解的义务。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作为司马炎的王妃,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醉60天,别人无法与他通话,最后司马昭取消了这个打算。司马昭派钟会问阮籍对世事的看法,来试探他,但阮籍总是大醉,无法发表任何看法。

司马昭想进为晋王,但假意推脱,他的士僚们就让阮籍写一篇《劝进文》,阮籍不愿,又采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最后被逼迫得没有办法,立地写了一篇《劝进文》,连改都没有改,而且文辞清壮,当时被非常看重。即使他往往冲撞其他官僚,他因此受到司马昭的保护。

阮籍所著的80多篇《咏怀诗》尤为著名,流传至今。

8、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乃“竹林七贤”之一。少年丧父,家贫而勤学。曾任中散大夫。由于康不满专权的司马氏,后被司马昭杀害。其作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为多,其中代表作有《赠秀才入军》18首。散文中尤以论说文见长,今存说文9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书信2篇。后人有辑《嵇中散集》。

9、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父抗死,时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与其弟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另外,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

10、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蒙阳中牟(今河南)人,西晋文学家。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薄等职。死于“八王之乱”,罪夷三族。

其诗今存18首,其中《悼亡诗》三首为代表作。除了诗赋之外,潘还“善为哀诔之文”,今存诔、哀辞、祭文等20余篇。明朝张溥辑《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1、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符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著名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文、赋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12、谢灵运,(385年~433年),中国诗人,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始宁(今上虞),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小名客儿、阿客,后人习称谢客。又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他与陶渊明合称陶谢,在他遗存的山水诗中,咏剡诗占量最多。可惜其诗中玄言佛理令人费解,与景物描写不甚和谐。因此,名句虽不少,佳篇却难觅。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刊刻为《谢康乐集》。

著名诗人杜甫的爱国诗句 篇6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 唐代知名诗人:杜甫介绍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知名诗人:杜甫介绍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

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今夕行 唐代知名诗人:杜甫介绍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贫交行 唐代知名诗人:杜甫介绍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送高三十五书记  唐代知名诗人:杜甫介绍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中外著名大学徽标欣赏(一) 篇7

牛津大学的校徽呈盾形。校徽主体部分由三颗王冠组成, 中间为一本展开的书, 上写“DOMINUS ILLUMINATIO MEA” (“主照亮我”) , 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对大学的影响, 强调“启示”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校徽上的王冠昭示着大学教育的高贵与荣耀。

2.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校徽设计以三本书为背景。而三本书的背景则是一个盾牌图案。上面的两本书分别印有“VE”和“RI”两组拉丁字母, 而在下面一本书上则印刻着“TAS”一组字母。三本书上的字母组合起来构成了“VERITAS”, 在拉丁语意为“真理”, 体现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

3.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的校徽主体呈盾形, 由十字架及4只雄狮构成其主要意象.1573年由当时国王授予.十字居中, 四只威武的雄师各居一方, 显示出权威和荣耀。

4. 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的校徽的主体设计是一本翻开的书, 由一个盾牌图案作背景。在书本和缎带上分别用希伯来文和拉丁文书写着校训“光明与真理”。

5.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徽是盾形, 上方的书上的拉丁文是“旧约与新约”, 下面缎带上的拉丁文是“她在上帝的权能下繁荣”——“她”自然是指普林斯顿大学。

6. 康乃尔大学

康乃尔大学的校徽设计很简洁——一本书, 两个盾牌。两个盾牌一个代表纽约州, 一个代表美国。

7.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因此,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徽主体设计是一个皇冠, 皇冠上有一个十字架——体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创建之初深受英国“政教合一”观念的影响。

8. 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的校徽由太阳、书本和十字架等要素构成。太阳和书本意在启发学生追求光明, 追求知识。十字架图案体现了一定的宗教色彩。

9.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大的校徽设计背景是一个盾牌。盾牌上方有两本书, 两本书中间的海豚设计来自富兰克林的家族徽章, 下方的三个圆盘代表费城的基督徒创校者, 而盾牌下面缎带上的拉丁文座右铭翻译成中文是“没有道德, 法律一无用处”。体现了美国历史上基督教对宪政的影响。

1 0. 悉尼大学

悉尼大学的校徽上有一只象征剑桥的皇家雄狮, 在其下方是南方十字军的标志和象征牛津的一本开启的书。徽章上文字意思是“繁星纵变, 智慧永恒”。

1 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徽的正中央是橡树枝支撑的马里兰州建立者巴尔的摩领主的家族纹章, 其上的书籍和地球象征着文学和科学研究。铭刻在徽章上的字样是拉丁语校训“真理解放心灵” (Veritas Vos Liberabit) 。

1 2.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的校徽上方是一本打开的书, 在书本的下方是一只颇具神韵的鹰.书上的文字是拉丁文校训“提升知识, 充实人生”。

1 3. 西点军校 (West Point)

西点军校的校徽上镌刻着一只目光炯炯的山鹰, 一顶闪闪发亮的钢盔, 一柄寒光逼人的短剑。绶带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西点校训——“国家·荣誉·责任”。

1 4. 伊利诺依大学

伊利诺依大学的校徽上呈现着一本书以及耕地的犁与打铁的锤子和铁砧。“学习和劳动”字样的校训环绕在这些意象的上方, 体现了该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

1 5.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校徽上, 一棵红杉树挺立在山间, 环绕在杉树上方的是其校训:”自由之风永远吹”.体现了该大学自由独立的教育理念。

1.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中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 出自《易经》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组基本上概括了《易经》的全部内涵, 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而清华大学以此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 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 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 也注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

2.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 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在这枚校徽上, “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 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 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3.吉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 中间是由“吉林大学”英文缩写组成的天鹅飞翔图案, 上方有“1946”字样, 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国·吉林大学”的英文大写, 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4.同济大学校徽理念蕴涵:一、名称—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 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 表明国际性。二、历史—在标志中加1907, 表明建校年代;前进的龙舟, 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三、文化—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 同舟共济, 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心砥砺, 同窗求索,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 济世兴邦, 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5.复旦大学校徽的来历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 下方则是“1905”字样, 意为学校建立的年份。复旦校友对此恐怕再熟悉不过了, 而鲜为人知的却是这个标志的真正来源——“复旦奠基石拓片”。奠基石的发现地正是现在的力学系实验室所在地, 上面的图案——圆形正中是“复旦”的古文字样, 上方是校训, 下方写着民国九年。尘封多年后, 在筹办80周年校庆时, 设计纪念章使用了奠基石拓片上复旦的圆形标志, 只是把民国九年改成了“1905”字样, 并且沿用至今。

6.中国人民大学一般将历史追溯到1937年, 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学校作为其前身.2003年人大正式公布由3个并列篆书“人”图形校徽图案, 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 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 三“人”并列隐含“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中国人民大学现采用的新校徽是由她的校友章叶青设计的。

7.中山大学校徽以学校发源地“大钟楼”为设计主体, 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 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形象组合成"中山"二字图案。两边的树林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 增强标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标志中间的负形形成一朵红棉花, 点明中山大学的地理位置。图形与绿色相衬, 象征着南国苍郁的康乐园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校徽庄重大方, 具有强烈的张力。

8.兰州大学校徽标志形状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 下方为“1909”字样;外圆中上方为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 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 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 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 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 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 (学士、硕士、博士) 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 ;“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9.上海交通大学校徽图案为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 砧上置四本平放的线装书和三本竖放的现代书籍, 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 融汇古今、学贯中西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 表明交通大学的创办年份。砧外为齿轮, 内部为一船舶形状, 外框像车轮, 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

英国之行成就著名诗人 篇8

Maudelle Driskell directs the Frost Place, Robert Frost’s old homestead in Franconia, New Hampshire. Recently, as she and her staff were cleaning up the house and packing away for winter, they found something odd 1)wedged into a closet under the stairs.

That crate lid, Driskell realized, was no ordinary piece of wood. It was part of the crate that Frost used to sail back from England in 1915.

Now like many American teens across the country, I memorized Robert Frost in school, you know,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But this 2)quintessential American poet was actually a nobody before he set sail to England three years earlier.

Nearly 40 years old, Frost was a college dropout, a farmer living in rural New Hampshire and a poet, sort of.

Jay Parini (Frost’s Biographer): He had one or two poems published, but only in a magazine—not poetry, but 3)poultry magazine—a magazine for chicken farmers.

Frost’s time in England, says Parini, was crucial to Frost’s entrance into the American 4)canon and it all came about on a bit of a 5)whim. Frost inherited some money, and in 1912 he sold his chicken farm and packed up his family and set sail across the Atlantic. With only a letter of introduction to an obscure British poet, Frank S. Flint, he was determined to 6)infiltrate the British literary scene. And somehow he did.

Parini: Within the space of a year, Frost had met Yeats, Ezra Pound, the poet Wilfred Gibson, the poet LaSelle Abercrombie and lots and lots of other poets and editors.

The American unknown published his first two books, A Boy’s Will and North of Boston, and was 7)heralded by his British colleagues for capturing the American voice.

Parini: Why England? Well, I think sometimes a writer needs separation to begin to hear his own voice, the accents of home. And so in the very American accented poetry that he wrote during this period, you can hear the voice of the New England farmer being miraculously transformed.

Without his experience in England, suggests Parini, it’s unlikely we’d be memorizing a poem about a road in a yellow wood. Frost left England in 1915 as World War I 8)ramped up.

Parini: When he stepped off the boat in America, walked up to the dock, he saw a copy of The New Republic which had a big story, “New American Voice, Robert Frost, Poet of the People.” And so from that moment on, Frost was Robert Frost—famous American poet, beloved American poet.

nlc202309020724

But the now famous literary figure didn’t head to New York City or Boston. No, he settled down in the quiet village of Franconia, New Hampshire, where he presumably unpacked his things, shoved them into a closet under the stairs, and, I guess, just needed a little extra shelf space.

故事从一块木板说起。

莫德尔·得利斯科尔负责打理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法兰哥尼亚镇的罗伯特·弗罗斯特故居——弗罗斯特之家。近日,她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打扫屋子和收拾物品准备过冬时,发现有一块奇怪的东西卡在楼梯底下的壁橱里。

这是一个板条箱的箱盖,得利斯科尔看出这不是一块普通的木头,它属于弗罗斯特1915年从英国坐船回来时装行李用的木箱。

像许多美国的青少年一样,我也在上学的时候背诵过弗罗斯特的诗歌,你知道的,“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但事实上,这位典型的美国诗人在1912年越洋去英国之前还是寂寂无名。

弗罗斯特当时年近四十,是一个大学辍学生,一个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农村的农民,还可以勉强称得上是一个诗人。

杰伊·帕里尼(弗罗斯特传记作者):他发表过一两首诗,但只是发表在一本杂志上,而且还不是一本诗歌杂志,而是给养鸡的农民看的关于家禽饲养的杂志。

帕里尼说,弗罗斯特在英国的那段时期对他日后跻身美国重要作家之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他去英国是出于一个偶然的念头。他当时继承了一笔钱,便在1912年卖掉了他的养鸡场,全家人一起横渡大西洋到了英国。当时他只有一封写给一位没有名气的英国诗人弗兰克·S·弗林特的引荐信,但他却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英国文学界闯出一番天地。他真的做到了。

帕里尼:一年之内,弗罗斯特结识了叶芝、埃兹拉·庞德、诗人威尔弗雷德·吉布森、诗人拉塞尔·艾伯克龙比,还有其他很多诗人和编辑。

这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人发表了他最初的两本诗集——《少年的意志》和《波士顿以北》,英国的文人们对他赞赏不已,称他捕捉到了美国的声音。

帕里尼:为什么是英国呢?嗯,我想,有时候一个作家得离开一下,才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家乡的声音。从他在这段时期所写的美国韵味浓厚的诗歌中,你能听到一个脱胎换骨的新英格兰农民的声音。

帕里尼认为,如果没有弗罗斯特在英国的经历,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背诵那首黄色树林分岔路的诗。1915年,随着一战的战火越烧越烈,弗罗斯特离开了英国。

帕里尼:回到美国,当他从船上下来,走上码头的时候,看到了一本《新共和》杂志,上面有个大篇幅的报道,题为《新的美国之声——罗伯特·弗罗斯特,人民的诗人》。从那时起,弗罗斯特成为了著名的、深受爱戴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但这位新晋的文学之星并没有去纽约市或者波士顿,而是选择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法兰哥尼亚这个宁静的村庄定居下来。可以想见,他解开行李,把东西塞进楼梯底下的壁橱,我猜,他大概是需要加多一层架子吧,所以就把行李箱的箱盖嵌在了壁橱里。

背景小知识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3—1963.1),美国著名诗人,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项及荣誉,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他的诗歌多从农村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题材,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语言质朴、清新、近乎口语化,但涵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上一篇:银行深化制度执行年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反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