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现状调研

2024-09-01

城市建设现状调研(精选8篇)

城市建设现状调研 篇1

老年协会建设现状调研

老年协会建设现状调研

根据省老年学学会关于开展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专题调研的工作部署,我市老龄办、老年学学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于20**年6月至8月在全市范围内选取50个村(居)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年协会基本情况

基层老年协会在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至今,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壮大,已基本覆盖全市乡镇(街道)、村(居)。据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年底,三明市共有基层老年协会1870个,其中,乡镇(街道)老年协会117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2.4%;村(居)老年协会1753个,占村(居)总数的92.6%。全市老年协会会员15.6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39.5%。

(一)组织建设情况

本次调查的50个村(居)在80年代成立老年协会的有4个,90年代成立的有31个,2000年以后成立的有15个。向民政局备案的有5个协会,仅占10%,其它都未向民政局登记或备案。这些协会都建立了协会理事会班子,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的28人,占56%;由村(居)主干兼任的19人,占38%;由回乡离退休干部担任的2人,占4%;由其他人员担任的1人,占2%。大多数会长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热心老龄事业,并相应设立了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等职务,进行工作分工,健全了协会工作班子。绝大多数协会建立了老年协会章程和学习、活动、财务管理等有关工作制度。内设夕阳红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的有8个协会,老年学校的有**个协会。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人口数14790人,协会会员11**0人,占75.25%,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加入了协会组织。由本人申请入会的有17个协会,占34%;到龄老人均为会员的有33个协会,占66%。有15个协会向会员收取5~10元的会费,占30%。

(二)经费情况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协会均建立了一定的活动经费,近三年平均年活动经费达到53.6万元,多的每年有4-5万元,少的每年有1000-2000元。经费来源中,靠村(居)拨款34.24万元,占63.88%;创收基地收入**.88万元,占24.03%;社会捐资0.96万元,占1.79%;其它收入5.52万元,占10.3%。表明老年协会经费来源以村财投入和协会创收为主。协会的经费支出约70%用于组织老人开展活动和慰问,20%用于日常管理开支,10%作为协会的宣传和办公费用。

(三)场所建设情况

调查的50个村(居)老年协会均有办公和活动场所,总面积21655平方米,其中,使用村(居)场所6655平方米,占30.73%;利用仓库等旧房244平方米,占1.**%;利用祠堂800平方米,占3.69%;新建场所2716平方米,占**.54%;其它活动场所1**40平方米,占51.91%。此次调查的老年协会中正常组织开展活动的有37个,占74%;活动开展不正常的有**个,占26%。大多数老年协会活动设施普遍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协会缺少必要的设施器材,只有一些社区的老年协会近年来通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改善了老年人室内外活动场所,设置了“三室一校”(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和老年学校),配备了图书、报刊杂志、电视机、棋牌桌、乒乓球桌、跑步机、按摩椅、课桌等设施器材,有条件的还配备了电脑,设立电子阅览室。

二、老年协会发挥作用情况

城乡社区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老年群众组织,在参与社会公益事务、维护老年人权益、组织老年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及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次调查的老年协会参与发展经济、社会治安、调解纠纷、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组织文体活动、为老服务等方面的人员共有5854人,占会员总数的52.6%。

(一)积极参与村(居)“两委”工作,当好助手。村(居)老年协会是最基层的老年群体组织,根植于民间,对广大老年人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有代表性和发言权。此次调查的老年协会会长及成员大多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办事公道,说话有份量、有威信,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动员力,在村“两委”决定重大问题、治理村落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村民纠纷、落实有关政策、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都成为村“两委”的得力帮手。

(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己的组织,是老年人自己的家,老年人的心里话愿到老年协会来倾诉,老年人有困难找到老年人协会能得到帮助解决。多数老年协会能积极宣传《老年法》,宣传老龄政策,监督各项惠老政策的落实,开展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协调家庭纠纷,化解家庭矛盾,对有赡养纠纷的家庭,帮助签订《赡养协议书》,为老年人撑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特别在对贫困老年人的扶贫帮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老年协会将孤寡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经常走访看望,及时向村“两委”反映情况,并积极向社会募捐或动员老年会员捐款捐物、结对帮扶,给予困难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多数老年协会还建立了老年人生病、遇灾、生日时上门慰问制度,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形成了“生病有人望、亡故有人送”的惯例。

(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的老年协会以老年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有的老年协会定期组织老年人外出游览,开阔眼界。由于老年协会重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和活跃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多村没有成立老年协会之前,老年人的健康文化生活处于空白状态,有的老年人甚至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老年协会建立后,老年人被组织起来,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健身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身心健康。

(四)关心教育好下一代,发挥传、帮、带作用。多数老年协会利用老年人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等优势,对一些劣迹青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他们改邪归正。此外,还通过担任校外辅导员以及举办未成年人研讨会的形式,主动到学校或邀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村干部参加,共同商议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对策,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老年协会普遍做到自觉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在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黄赌毒、移风易俗中发挥带头作用,在配合计划生育宣传中发挥促进作用,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中发挥监督约束作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良师益友作用。

老年协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老年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基层老年协会以“六个老有”为目标开展工作,成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托,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形成老年人靠协会、爱协会、有事找协会,社会关注、支持老年协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老年协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老年协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体制不规范。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谈到老年协会的法律地位定位问题。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老年协会应按规定到民间组织管理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合法地位。但按照有关规定,社团组织要有3万元以上人民币的资金等条件才能进行登记,大多数老年协会都不具备此条件,以致无法登记,不利于开展活动。

(二)缺乏经费保障。多数老年协会的经费靠村财拨款,而村一级本身没有多少经费来源,给予的支持也就不多,个别条件好的老年协会通过收取场地租金等形式筹措经费,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开展活动、慰问等的开支。同时,老年协会负责人没有像村、社区干部一样有相应的补助,会费收缴也相当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三)活动场所较少。虽然被调查的老年协会都表示有活动场地,但都面积狭小、规模小、设备老化、功能不全,而且多数是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合在一起,很难于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自身建设不规范。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叫“老人协会”,有的地方叫“夕阳红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管理不健全,个别老年协会内部管理还未跟上,在调查时发现,有些地方老年协会在财务管理方面只有会计,没有出纳,或者会计、出纳为同一个人,这在制度上存在漏洞。

(五)协会作用发挥还不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年协会常年开展的工作大多是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项目,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职能职责作用,造成了老年协会工作上的错位。特别是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老年人居住分散,如果老年协会仅仅只是组织一些时间空闲、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则完全失去了建立老年协会的真正价值。

(六)城乡老年协会建设发展不平衡。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呈现出了城镇老年协会建设速度快、标准高、活动开展好,而农村普遍建会率低、入会率低、活动开展单

一、活动少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全市基层老年协会的整体创建工作。

四、推动老年协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老年协会是基层老年人组织,在基层社区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关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强化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重视是老年协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推动老年协会发展必须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把基层老年协会纳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建设范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配套组织,并且与村(居)委同步换届。二要将老年协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范畴,从宏观政策制度方面为老年协会发展提供依据。三要将老年协会建设纳入党政工作目标管理,与其他工作一起进行考核考评。基层老年协会作为老龄办的重要工作载体,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是老年协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同级党委政府对老年协会领导的同时,要明确业务工作应由县区级老龄办进行指导和主管,在登记管理上应接受县区级民政局的管理,业务范围应坚持“四自”为中心,科学地确定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四要明确基层老年协会的定位。村、社区老年协会是在村、社区“两委会”的领导下,实行自我管理的面向老年人的群众组织,对他们不能像其他社团一样,要求进行社团登记,可以由所辖镇办批准成立,报县区老龄办备案。镇办建立的老年协会可以在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接受接区老龄办的业务指导,规范管理。

(二)加强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协会人才队伍。发展农村老年协会,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年协会领导班子的决策、服务、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老年协会的发展。建设高素质的老年协会人才队伍,首先,要选好配好老年协会带头人,要注重从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或有较强能力的老同志中选出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正、工作经验足、精神状态好,且愿意为老年人尽心服务的带头人。其次,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广大老年群众的监督下,依照老年协会章程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公示协会活动、财务和重大事项,做到“众人都当家、众人都监督”。再次,要建设能力强的骨干队伍,通过建立完整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协会领导班子和骨干的业务知识培训及法规、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老年协会在执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三)规范程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老年协会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老年人参加文娱、体育项目,最核心的更是要实现老年人的“四自”。加强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第一是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协会活动、财务管理,到支援建设、公益援助、互助帮扶服务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都要围绕实现“四自”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要坚持换届工作制度。严肃选举纪律,严格按照老年协会的《章程》要求,定期组织召开会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和会员大会,及时通报协会财务运行、活动开展、帮扶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情况,认真听取每一位会员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估机制,上级老龄办要对每个老年协会的工作情况,进行统一考核评估,对会员意见较大、民主测评很差的协会班子或骨干,要建立相应的惩戒或诫勉办法;对工作突出、能力较强的同志要进行表彰通报;对班子建设好、管理有序、整体工作突出的协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多策并举,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多元化投入机制是解决老年协会经费问题的关键。一是老年协会要多向基层党委政府争取重视和支持,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推动财政部门定项拨款,保障协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经费。二是通过开办棋牌室,或向一些单位、学校、企业等提供有偿宣传或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加协会经营性收入,实行自我创收,利用这部分经费搞好老年人福利。三是利用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庆典或宣传的时机,以及在组织日常各类活动中,向一些企业和单位争取赞助,以此补贴或奖励协会突出的个人和群体。四是积极做好为老服务工作,开辟一些公益性强、社会效应好的为老服务项目,争取社会各界对每个项目捐款,帮助困难老人、空巢老人、五保老人提高生活水平。

实践证明,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一个“家”。依《章程》选举产生的协会领导集体及其会员就是这个“家”的成员。老年协会在管理老年人事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老年人参与基层管理、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老龄工作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只有充分认识老年协会存在的各类问题,认真面对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经费保障、协会建设、工作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予以加强,才能真正发展好基层老年协会,化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类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现状调研 篇2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广西常住总人口为4768万人,其中乡村居住人口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63.76%。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房屋建设(包括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情况如何,居住条件是否改善,农民生活是否有质的提升,都需要进行实地调研,直接收集及时、确切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更好地指导广西各地农村住宅建设。

2 调查信息研究分析

根据广西各地气候、经济、环境、资源等不同状况,调研小组在2009年4月~6月期间对桂南、桂中、桂西、桂东等地的10个地级市的34个村屯的村委和村里新农村建设典型户进行了现场走访,调查范围包括村屯居住房屋、禽畜房舍、能源利用、人畜饮水、生活污水排放和电气化设施等。

2.1 住宅房屋

2.1.1 住宅房屋建设规模

住宅规模归纳为四种形式(见表1):

(1)单户庭院楼房,一般房屋占地面积90m2~100m2,庭院占地面积200m2,部分村屯由于宅基地占地面积宽裕,单户占地达到1~2亩以上;

(2)联排多户楼房,每户占地面积约100m2;

(3)独户楼房,占地面积有80m2~100m2、100m2~150m2、150m2~250m2等几种规模,其中以占地面积100m2~150m2的住宅居多;

(4)围合楼房,占地面积350m2~700m2。

2.1.2 存在的问题

(1)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农民的“盖房热”势头迅猛,有些房子规模布局适度,造型美观、功能完善,既满足住户宽裕生活需求,也符合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建设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规划主管部门的贴心服务。但是有些地方也存在由于条件限制,规划建筑设计与农民建房的需求之间有不甚合理的断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房屋建设片面追求“高、大、洋”,占用大面积土地建设空心房(户主很少居住,在城镇另有房产),形成空心村(村民常年出外务工居多,旧宅基地荒置);有些村由于无统筹规划建设,或是村委会管理不到位,乱盖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房屋外观参差不齐,村容村貌不容乐观。

(2)外墙材料一般采用本地砖厂生产的实心烧结红砖,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状。有少数村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山石加工成的空心砌块,但是质量也不能保证。实心黏土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不仅大量破坏土地,消耗能源,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空心黏土砖同样消耗土地。国家墙改“禁实禁黏”政策已经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基本落实,但是在广大农村由于诸多原因仍然未能落实。

(3)屋面未做隔热层,夏天炎热时节最上层房间由于室内温度高不适合居住,当作一层架空层,可兼做仓储室。

2.1.3 几点建议

(1)由于农村住宅最大的特点是纳生产与生活于一体,因此住宅建设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理环境等)、风俗习惯,修建符合农民新农村组织结构方式、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房屋。屋面可考虑设置隔热层,根据农村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民需求设计高、中、低档住宅。

(2)政府主管部门可实行乡村“禁实”试点,选择一些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节能省地农宅,由墙改办提供激励机制,补贴农户一定费用,推进农村“禁实”工作。同时,加大对砖窑厂的整顿力度,从源头上截流,关闭粘土砖瓦窑厂,利用墙材专项基金支持转产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

2.2 可再生能源利用

2.2.1 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

目前,农村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主要是制备沼气。调查中发现,以养殖为主的村屯或是自养禽畜的家庭一般都建有沼气池,有集中式、分散式两种。集中式沼气池规模一般在70m3以上,分散式沼气池规模有8m3和10m3。农村沼气一般用于家庭炊事、沼气灯照明,大型养猪场的沼气池可以供应村镇企业的集体食堂炊事。调查点沼气入户普及率见图1。

分散式沼气池生态模式是在农户庭院建地下水压式8m3或10m3沼气池,池顶坐落至少10m2猪舍,养猪不少于两头,侧面建1m2厕所,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所产沼气用于家庭炊事、照明。这种以沼气池为核心,改厕、改厨、改圈的“一池三改”模式,通过养殖牲畜,沼气入户,沼渣(液)用于农田、果园施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立体综合生态链,既可为村民提供能源,改变农民砍树伐林、燃烧薪柴的破坏生态习惯,又使村容整洁,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农民积极使用沼气的原因有几点。

(1)由于沼气灶的热效率约是煤炉灶热效率的3倍,所以1m3沼气相当于3.3kg原煤,可使65kg水从20℃煮沸,能使一盏沼气灯(亮度相当于60瓦电灯)照明6个多小时。一个8m3的沼气池常年运行,可产沼气350m3以上,满足一家四口日常炊事、照明的需要。

(2)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持村、户周围的环境卫生,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能有效地实现村镇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另外,利用沼气做生活用能,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干净卫生,减少了家务劳动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属于国家省地市县乡扶持资助的沼气池建设项目,农户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和500~1500元的资金,乡镇派沼气建设服务队进行指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投产见效。

但是在沼气后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方面的科普知识,技术力量薄弱,后续管理较差。沼气池的后期管理,关键在于沼气池的日常维护。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有关沼气池的科普知识,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个别农户甚至放弃沼气池的使用。

(2)农户建造沼气池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对一部分农户而言,筹集建沼气池的资金有一定困难。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不仅影响沼气池的发展速度,而且也影响在建沼气池的质量。

除沼气池外,在农村还以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薯杆、薪柴、林业加工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生物质在气化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即以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产生高品位优质气体燃料,用于炊事、取暖、发电等。此工程系统规模通常从几十户到上千户,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在武鸣县太平镇七星屯,由生物质裂解气技术服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支持,试点开展了利用当地材料木薯杆(渣)进行生物质气化提供全屯燃气工程。

2.2.2 太阳能利用

在广西农村太阳能主要应用于制备生活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具有节能、方便、安全、无污染等优点。相对于城市房屋,农村住宅不仅可利用光照资源更好,而且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采光面足,应用范围广,安装也更方便。农村房屋以庭院为主,很少有高层及小高层,所以,绝大部分农村住房具备安装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条件。

调查发现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家庭比例极小,一般应用在家庭富裕、生活给水管网配套完善、水压稳定的农户。

太阳能热水系统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于:

(1)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及外出务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这部分的收入在减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导致其购买力下降,所以太阳能农村市场将会面临很多困难。

(2)我国广大农村水质环境与城市差距很大。农村用水多为打井取水,水质硬,且未经净化处理,含泥沙、腐蚀性氟、氯离子较多,导致太阳能不锈钢内胆易腐蚀,严重的两三年会锈穿漏水,这需要企业生产出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产品。

给出的建议:

(1)可以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户自购的方式,让农户只需花很少一部分钱就能用上太阳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2)将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先行试点,然后推开。同时出台具体政策,设定每个农户购买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的补贴数额,或者把太阳能热水器等纳入家电下乡的品种,统一运作;

(3)在村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房屋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问题。

2.3 生活供水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活用水的供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地下水井取水,供应各户或几户合用,利用手压泵或电动水泵取水,各家屋顶设置不锈钢水箱;二是村里集中挖水井或是取用水库、山泉和渠道水源,通过高位水塔、水管网供应至每户用水点;三是少数条件好的农村采用市政自来水。村屯生活给水方式见图2。

存在问题:

(1)水文环境条件差,易形成苦咸水。防城港市鲤鱼江村通心坝屯地下水受海水影响,水质不稳定,酸咸化,村民饮水安全没有保障;

(2)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3)设施老化,缺乏维修,供水能力不足;

(4)一些村屯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存在。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用水城市化,应该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2.4 电力建设和用能情况

2.4.1 调查现状

调查中发现,除一个边远山村未通电,只能依靠小型发电机供电外,其余村屯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获得实惠,切实改善了农村用电环境,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网电费同网同价,执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分时电价。家庭电器在农村日益广泛使用,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彩电等几乎家家齐全,部分富裕农户还安装了分体空调。村民家里照明使用白炽灯和日光灯比较普遍;部分村屯公共道路安装了节能型路灯。与乡镇较近的中心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到位,一些偏远村宽带安装仍是空白。农户用电费用情况见图3。

2.4.2 存在问题

(1)在一些村夏季用电高峰期会出现电容量不足,空调跳闸现象,这是因为原安装电气变压器容量偏小,随着村民家庭电器化使用程度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用电负荷的要求。

(2)目前国家所推行的“农村电气化”并不涉及到农户住宅内的电气设计,农电只管户外,不管户内。而室内电气设计这一部分,划归建设系统进行管理,但是农宅基本上都是在宅基地上的自建房,从设计、施工到采购、用料,均由农户自己完成,无专业技术指导,因此农宅电气安全管理上仍存在隐患。

2.4.3 几点建议

(1)合理配置电网资源,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少的先进农网。

(2)组织人员对农村电网危险点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安全状况较差的中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对老化严重的配电盘、电容盘进行维护更新。对存在表箱锈蚀严重、供电半径过长、配电超负荷、中低压供电设施老化和电压低状况差等问题彻底解决。

3 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直接收集新农村村镇建设相关基础资料信息,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提出参考意见。为探索广西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规划建设,统筹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运用适宜的生态策略的后续行动提供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研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师资队伍 现状 对策

目前,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如何?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抽样调查法,以镇江市技工院校为核心,涉及周边江苏、广东、上海等地技工院校,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2892所技工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422.8万人,在职教职工26.7万人,其中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13万人、生产实习教师6.6万人、兼职教师4.3万人。在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共129753人)中,高级讲师34708人、讲师47311人、助理讲师36345人;在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共66461人)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8104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4051人、二级实习指导教师12621人、三级实习指导教师6952人,技师、高级技师19072人,一体化教师64282人。

二、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虽然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所增强,但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仍然偏低,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未达到70%,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一体化教师缺乏。在大部分学校中,一体化教师的比例低于60%,有的学校一体化教师的比例仅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3%。

(3)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所占比例未达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教师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4)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缺乏,且影响力不足。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传统专业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高

(1)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仍有32.9%的教师经常采用一堂课一人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并且没有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传授的知识对将来就业是否有用”这一问题上,有20.4%的学生认为“老师教授的知识过时了,没有用”。

在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有31%的学生认为班级内仅有少数几个学生被教师提问,仅有51.5%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角,48.5%的学生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远远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师生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次数和深度有限;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缺乏主动性和有效的方法。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在“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要方式”的问题上,有40%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没有交流。

在“学生爱听的课”这一问题上,学生最关注的是“举例贴近生活”“教师注意与同学互动”,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1.2%。在“更希望老师加强哪些方面的培训”的问题上,学生选择最多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素养。

(3)教师自我评价不高。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满意,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应该加强学习和培训。但在如何更好地规划自身发展方面,教师的主动性不够,大部分教师希望由学校或管理部门出面组织。调查显示:26.8%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高达52%的教师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基本能或者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在教学业务能力上,只有23%的教师表示能够完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缺乏一体化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缺乏所需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不能适应一体化课改的原因中居前两位。

3.培养现状不理想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各大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的类型,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校本培训、兄弟院校培训、企业实践、出国培训、高等院校学历提升培训等,但在培训的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培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师资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技工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或本科毕业生,他们从普通高校直接到技工院校,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缺乏技工教育的相关经验。而对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员工来说,技工学校缺乏吸引力。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学校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培训效果不理想。在对培训效果的调查中,近50%的教师表示培训对自己帮助有限,甚至没有帮助。高达75%的教师认为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上,48%的教师认为当前综合素质中亟待提高的方面是工作责任心。而目前技工院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多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教学和科研的培训,培训量占到70%。在“比较喜欢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调查中,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以函授的方式学习居前两位。

(3)培训保障不力。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技工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培养缺乏比较系统的模式和流程,缺乏依托高校、大中型企业培养培训教师的基地,多数师资培训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只重视业务培训而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培训技能不对口,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动有限,教师很少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先进工艺,无法准确地把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1.构建技工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

对技工院校教师能力要求进行全面梳理、科学界定,提出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教师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到个人综合素质,从“看得见的” 能力到“看不见的”能力,构建技工院校教师能力素质模型,为技工院校师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构建完备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政府和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并强化培训保障,使得技工院校的师资培训有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将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应当包含培训、继续教育、下企业锻炼、青年教师培养、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录用考核聘用等内容,每一方面应包括实现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步骤等,既有指导作用,又有可操作性。

3.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技工院校要突出一体化教师的培训,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在教师引进上,提高从企业引进优秀技能人才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了解先进工艺和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当然,这需要各个学校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深化合作层次和力度,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政府的大力推进。

(作者单位:镇江技师学院)

水利工程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4

**县国土总面积2394km2。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长江同马大堤上起湖北段窑,下至望江周家湾,全长62.822km,按防御“54年型”洪水标准全线达标,保护境内复兴、洲头、汇口、佐坝、孚玉、五里、九姑、千岭、许岭、下仓、程岭、高岭、长铺、河塌等14个乡镇124个行政村,保护人口40.64万人,土地42.54万亩那一世小说网 http://。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四大湖泊,水面总面积776.4km2,底高程9.5~10.5m(吴淞零点,下同),正常蓄水深1.5~2 m。二郎河流域面积597km2,干流长66.3km(县城防洪堤长9.64 km),涉及北浴、陈汉、柳坪、隘口、二郎、破凉、孚玉、五里、佐坝、千岭等10个乡镇;凉亭河流域面积289km2,干流长49.5km,涉及趾凤、凉亭、河塌、长铺、高岭等5个乡镇。千亩以上圩堤24处(其中万亩以上圩堤8处),圩内耕地25.95万亩,圩堤总长198.5km,基本达到了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涉及汇口、洲头、复兴、千岭、九姑、五里、下仓、高岭、长铺、孚玉等10个乡镇。圩内居住人口20.69万人,受益人口30.45万人,劳力14.85万人。其中长江外护圩(永天圩)圩堤长13.1km,堤顶高程21.5~23.97m;内湖圩堤堤顶高程17.2~18.5m,其中建立了复兴洲区永久防洪堤,我县境内长27 km。中小水库44座,其中中型(钓鱼台)1座、小

(一)型3座(黄大口、东门山、新河)、小

(二)型40座,总库容1.23亿m3,涉及陈汉、趾凤、河塌、凉亭、破凉、北浴、柳坪、二郎、佐坝、孚玉、五里、九姑、长铺、程岭、许岭等15 个乡镇。小水电站10座,装机15台3750千瓦。两大灌区控制面积991.3km2,其中花凉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现状受益面积12万亩,干渠全长36.5km,沿线支渠23条(其中万亩以上支渠8条),河塌、长铺、高岭、程岭、许岭、下仓等6个乡镇受益;钓鱼台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7.87万亩,现状受益面积12万亩,干渠全长50.5km,沿线支渠20条(其中三千亩以上支渠12条),隘口、二郎、破凉、凉亭、河塌、孚玉、五里、长铺、九姑、千岭、程岭等11个乡镇受益。塘堰23800处,蓄水总容量7116万m3。40马力及30千瓦以上固定机电排灌站145座,装机198台12652千瓦(其中复兴洲区西排涝站装机5台2500千瓦)。

以上水利工程中有同马大堤、县城防洪大堤、钓鱼台水库、两大灌区和复兴西片防洪排涝工程分别成立了管理单位,除长江河道管理局划归省直管外,全系统在职职工298人。

我县2006年启动了全县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县人民政府以松政[2006]31号文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县管的5个工管单位进行了定性、定编、定岗。2008年,县级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基本支出100万元,从以工代赈、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7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洪标准低。千亩以上圩堤防洪标准没有全部达到20年一遇,堤身质量差,多为砂基,穿堤建筑物隐患多,共有穿堤建筑物162处,其中,排灌站36座,折合装机8819.6千瓦,自排闸52座,自排涵73座。闸站工程中,钢筋砼结构的占57处,圬工结构的占104处。仅99年后兴建的洲头西电排站等21座穿堤建筑物工程满足20年一遇湖水位渗径长度条件。二郎河、凉亭河等两河堤防标准低,建筑物多为圬工结构,河道弯曲多变,局部淤塞或深泓逼岸,桥梁等阻水障碍物多,影响河道行洪。水库病险问题多,44座病险水库仅有26座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计划,但由于国家投入不足,病险问题得不到彻底的根治,除险加固过程中,部分乡镇施工外部环境干扰大,配合不力,工程进展缓慢。二是除涝抗旱能力差。沿湖圩口上的穿堤灌排工程设施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工程标准低,装置效率低,设备陈旧不全,沟系紊乱、淤积严重等问题,排涝能力不足五年一遇。两大灌区建筑物严重老化,干渠渗漏、堤身塌方严重,支渠建筑物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率低。小水库及当家塘堰调蓄功能不强,不仅存在横山、凿山、严恭山和二郎河以西等灌溉死角,连两大灌区末端灌溉效益也在逐年萎缩。三是农村饮水存在不安全问题。主要是受血吸虫污染严重、苦咸水、水量不达标及用水不方便等影响,通过近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已解决12.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还有18.8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2、工程管理不顺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除以上重点防洪排涝灌溉水工程均设立了专门工管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外,其余水工程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乡镇负责。各乡镇水工程虽然明确由村或组负责专管,但由于管理没明确到人、或报酬没得到落实,导致管理单位形同虚设,工程无人管理的局面。各乡镇均设立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了水利站,但由于乡镇水利站改革不到位,人员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工资无保障,在乡镇还要兼顾许多地方行政工作,加上管理投入不足,使得水工程管理缺乏监管,工程设施破坏严重,维修不及时。二是位置分散,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农作物价格上涨,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违章种植现象严重。湖滩多头管理,河道、圩堤堤身肆意种植,没有专管机构,靠县级水行那一世小说网 http://政主管部门无法管理到位。部分新建农饮工程管理不善,没有运行管理人员和经费筹措渠道,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新脱险水库和闸站管理制度不全,无管理设施,甚至无人管理;两河沿线违法采砂、侵占河道现象时有发生,当地乡镇村不管,县水政监察大队力量薄弱,不能实施及时全面监管。当家塘因管理体制不顺,手段落后,导致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形成管理死角。三是水利执法手段软弱。水利工程管理范围除同马大堤和钓鱼台水库管护用地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外,其余工程均没有办理,城镇建设、群众占用管护用地,处理难度大。四是用水观念不强。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税费改革,有旱不抗、偷水抢水、水费难收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正常的用水秩序,致使工程效益逐步萎缩。五是人为破坏水工程设施现象增多。沿江、沿湖地区排涝抗旱站变压器被盗连年发生,两大灌区抗旱设施毁坏严重。近年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注重当前利益,不履行相关建设程序,任意开发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河床淤塞、渠道毁坏,新的水工程隐患不断出现。汛前检查发现,许岭镇政务新区建设,堵塞了花灌干渠的蔡小屋泄洪河,严重影响干渠泄洪;北浴河因四吉村境内矿山开发、马厂村境内修建公路,弃土直接堆放河内,河道被堵塞,行洪不畅。六是防洪抗旱意识淡薄。汛前,洲头乡德化东圩永久防洪堤线五昌庙段被当地窑厂挖开了近60米宽的口子,至今未能恢复;复兴洲区永久防洪堤和西湖圩堤身违章植树多,农作物栽遍堤身。二郎河县城河段,高速桥维修加固和105国道桥改建,建筑垃圾堆弃在河道内,影响河道行洪,加重了堤防的防守压力。陈汉乡把新街开发在钓鱼台泄洪主河道上,一旦水库溢洪,后果不堪设想。以上问题不迅速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全县的防洪排涝和供水灌溉安全。

3、系统自身能力弱

一是技术力量不足,我县是水利大县,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任务十分繁重,目前仅有7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名财务人员,且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满足不了当前水利工作的需要,而且形成了水利人才的断层。二是系统经济困难,由于2003年水费征管体制改革的影响,水管单位连年经济滑坡,许多职工只有外出打工谋生。水管体制改革县级尽了很大努力,解决了部分“两费”不足问题,但远没有按照水管体制改革方案标准兑现。目前工管单位人员工资仅能兑现一半,职工养老保险分文未缴。

三、对策与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松政[2006]31号文出台的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逐年足额兑现水利工管单位水管体制改革“两费”,稳定职工队伍,工程维护经费有保障。按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改革的总体方案,尽快启动乡镇水利站水管体制改革,定岗、定编、定责,解决乡镇水利员的工资待遇和后顾之忧。

2、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理》等水法律法规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水工程管理规定,出台《**县水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按照工程规模和区域划定管理权限和职责,落实工程运行维护费用,规范全县范围内水工程管理秩序,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3、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近年,国家对我县重点防洪排涝灌溉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给予了一定的投入,通过除险加固建设,解决了部分防洪排涝灌溉工程的安全隐患。但现有的投入与我县水利工程防洪抗旱需要还差距很大,亟待建设和加固的水利工程设施还很多,必须争取国家和省、市、县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对我县水利建设的投入。

4、启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受现阶段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综合财力的限制,要根本改善我县水利基础设施防治水患条件,必须“系统规划、统筹安排、先急后缓、分年实施”,科学规划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逐年更新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达到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

5、强化水行政执法。通过认真学习和宣传水法律法规,吃透与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的法律法规条款,掌握依法行政的环节和过程,壮大执法队伍,充实执法装备,利用水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行为规范,用法律手段从严从重打击全县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占地、违规建设、蓄意破坏水工程设施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县城建设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篇5

一、XX县城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城市的建设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说,XX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县城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县城建设管理工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县城市建设和发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人口由XX年的5万多人发展到7万多人(含流动人口)。城市规划工作有较大提高。编制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形成了“一核两轴、一城两区、一河两岸”的县城规划布局,并编制了七个地块的控规,为今后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建起了南园大桥,南园新区快速形成。先后完成了建设路、滨河东路、解放路、滨河西路一期等重点道路建设。衙前河综合治理初显成效。县医院、中医院住院大楼和天际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城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在城市管理方面,成立了市容局和综合执法局,管理力度逐年加大。

在充分肯定我县城市建设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县城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是专业规划(详规)相对滞后,县城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不够,且执行规划不够严格,建设随意性较大,致使城市用地布局较为混乱,功能分区不够明确。特别是老城区工业、商业、居住、行政办公等用地混杂在一起,布局零乱,建筑密度高,绿地面积少,人居环境欠佳。

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相对落后。表现为道路通而不畅,停车无序,居民休憩无序,贸易有市无场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老城区东西方向交通仅靠一条建设路,道路堵塞情况时常出现。

三是周边山体自然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城市品位不高,建筑没有特色,个性不强,形不成风格。

五是城市环境质量较差。乱搭乱建、乱修乱占、乱停乱放、乱贴乱挂、乱倒乱泼等现象大量存在,“脏乱差”问题较为严重。六是零星用地和建设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县城周边农民在集体土地乱建房屋、私自开发买卖“小产权房”现象屡禁不止,统建工作推进较为缓慢。

二、XX县城建设与管理的几点设想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举措推进县城建设与管理。

一要确定目标。近三年县城建设管理的目标概括来讲,是三句话,即: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一年打基础”,就是20xx年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拉开县城框架,使县城发展的基础更加夯实;“两年上台阶”,就是到XX年县城的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三年大变样”,就是到XX年,“一河两岸”、“一城两区”的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展现,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一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基本形成。

二要明晰思路。一个城市如何发展,最核心的是要确立这个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是要体现这个城市的风格是什么,是要展示这个城市的特色是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上有清晰的思路和定位,才谈得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那么,XX县城的“灵魂”是什么呢?我认为,XX是革命老区,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们城市的灵魂就应该体现出老区的精神气质,并要体现开放创新文明的时代精神风貌。XX县城的风格,必须体现我们与其他山区县城不同的鲜明个性,包括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城市布局、人文内涵等必须成为XX县城与众不同的标志,打造独树一帜的“皖西南山城”形象,XX县城的特色,就是我们的山城特色、生态特色、旅游观光特色。

因此,在县城发展思路上,应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发展框架与体系,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打造新亮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县四面环山、一水穿城、植被良好等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条件,并充分利用“大别山烈士陵园”和独立二师等红色文化,积极营造和谐统一、独具匠心的城市环境景观,以彰显XX山城的特色和魅力。

三要强化措施。首先,要抓好硬件建设。

一是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三道一桥”工程建设,即完成城关至莲云快速通道、天堂西路主体工程建设,力争完成南园大桥至建设桥滨河西路二期建设,完成金山桥改造等。“三道一桥”的建设将全面拉开县城发展骨架。《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今年要推进或完成“四场、二中心、一站、一气、一楼”建设,即完成山货大市场一期、城西菜市场、金太阳广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开发区到县城污水管网铺设和南园、回龙、开发区垃圾中转站工程,开工建设县职教中心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中洲小学迁址建设,整合资源,启动县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县城新客运站、管道天然气和县医院综合楼、公厕、健身场所建设。以上重点市政工程建设若能如期完成,必将为县城的加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好城市景观建设。XX年,请国内一流的设计专家来我县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我认为必须体现XX县城市的“灵魂”、风格和特色。具体来讲,将县城的各主干道两旁的风景树,用我县的杜鹃花和茶树,并配以石雕。那一棵棵燃烧的杜鹃花是XX红土地的象征,是XX老区人民的精神气质的体现;一簇簇葱绿的“XX翠兰”茶树是XX蓬勃向上、开放创新的精神风貌的体现;一座座造型不同的石雕是XX山区人民纯朴、勤劳、勇敢的精神形象的体现。这就是XX县城的“灵魂”,而且与众不同,个性鲜明。同时,不同街道的路面、路灯、风景树、楼房等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县城的每座桥也风格迥异,力求一路一景、一街一色,充分展现XX的个性和特色。特别要科学利用好XX的山水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山水相依、城在绿中、水在城中、路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态旅游城市形象。

其次,要抓好软件建设。

一是抓规划编制。即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不同阶段建设重点,分片区、分阶段推进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坚持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适度超前、管用有效”的原则和“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程序,改进规划编制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力求有品位、上档次,既科学、又可行。

二是抓管理执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垃圾清理、门前“三包”、城市绿化等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经营归店、集贸归市、垃圾归桶、建筑归线、广告归栏、人车归道、停放归点和无垃圾死角、无乱泼污水、无乱倒垃圾、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修乱占、无乱停乱放与“七归八无”的规章制度,并在“包、查、罚”三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违规开挖山体、河道取砂、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拆除的坚决拆除。三是抓责任追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每年初,由县政府统一下达目标计划,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得力、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不成的,实行责任追究。

三、XX县城建设与管理的保障

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有力的保障措施。要突出抓好三项保障:

一是要抓好土地保障。城市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要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必须舞活“土地”这个龙头,确保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最佳效益。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土地储备。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应新机制,彻底根治多头分散批地、管地、供地的现象,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强化国有土地储备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区域内新增存量国有土地、非法占地、违法供地情况等进行清理,分类处置限期收回,并规范供地行为。凡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按计划组织征用收储,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擅自征购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对城市建成区的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规划的经营性土地、旧城改造用地等依法统一收回或收购,纳入政府储备。

二是要抓好投入保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广开融资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化筹资机制,采取依托项目争一点、城投公司贷一点、本级财政挤一点、盘活存量土地筹一点、动员社会集一点、市场运作融一点的方式,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用好项目,争取各级对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同时,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旧城区“退二进三”步伐。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6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认为,近几年,特别是“xx”规划以来,我市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xx”以来,我市共筹措建设资金6389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资金29072.4万元,自筹资金34827.4万元)。共下达通畅工程计划项目723个,1673公里,通达项目22个,42.8公里,渡改桥项目21个(其中永久性桥梁16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到目前为止,已实际完成通畅工程750个行政村,通车里程达到1737.95公里,通达工程完成91.3公里,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到82%,渡改桥项目完成永久性桥梁14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在建桥梁2座,已完工85%的工程量。全市20个乡镇750个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

(二)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的出行。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1800多公里,全市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畅率均达到了100%.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乡与市、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与周边市市的通行。交通的便利不仅增强了市域经济的辐射能力,而且也带动促进了乡村经济城乡统筹发展。

(三)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的步伐。“要想富,先修路”,我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相当一部分村座落在山上,在未通公路前,农民出行只能靠步行,农产品的外运和生产资料的运入只能依靠“肩挑背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目前我市的农村公路硬化大部分是以以前的机耕路为基础,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部分只考虑自身出行方便,导致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坡大弯急、车辆难行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段成了“断头路”、“迂回路”.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因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累。上级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很低,4.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7万元,3.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12万元,资金缺口少的在20万元/公里以上,多的则达30万元/公里以上,除了国家投入的这部分资金以外,由于我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安排配套资金,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因此,落实缺口资金的压力只能全部由村级承担了。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的现状,很多村便不惜举债建设,对于一些负债运转的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是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大规模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缺少施工经验,对砂石级配和水灰比的规范要求知之甚少,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想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从技术等级来看,农村公路普遍等级低,道路宽度不够,按规定,3.5米的硬化路面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车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按规定设置,一到车流量大时便造成车辆堵塞。同时,道路硬化以后,与之相配套的路肩基本没有配套到位,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在路窄、弯急、坡陡处没有设置相关交通标志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完善的管养措施。由于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市、乡(镇)、村三级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管养人员没有落实到位,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置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如湄江到七星的通乡公路建成以后,由于一些严重超载的大货车长期自由通行,致使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损坏了公路路面,在短短几年内,该公路已是面目全非。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中没有履行招标程序的项目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国省补助严重不足,要求村级自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殊性,有相当部分项目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而是由村级组织自行确定施工单位。加之大部分村的当初上报并经批准的补助里程小于实际设施的里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承包项目,便承诺只要村级筹措自筹资金,国省补助由其向交通部门争取,而交通部门的计划是早已定下来了的,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已经实施了项目却得不到国家的补助,导致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无法到位,从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六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利用率很低,侵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已经掀起,已经到了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便不管国家的补助能否到位,也不经过交通、国土、规划部门的批准,便自行筹资动工修建公路,这样,势必造成耕地的侵占以及公路的私有化,而一些私有化的公路平常基本上没有车辆通行,这样势必造成公路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建议及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乡镇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的工作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当前,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做好“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突出重点。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使规划得到上级的认可,确保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国家对我市“xx”建设规划的规模和总量确定后,根据各地实际将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上。要按照国家关于“xx”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乡镇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及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工程的编制工作。增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边缘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主干村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解决更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可采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在外人员捐献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国家、省、市扶持、乡(镇)主体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交通、扶贫、农开、退耕还林、土地开发等项目中所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标准一致,项目资金从一个口子出,工作同步,避免同样的建设,出现不同的补助标准和项目重复实施的现象发生。

(三)精心组织,加大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证。一是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施工。市交通职能部门要严格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必须报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实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项目,除由国土、规划等部门从严处罚外,交通等部门坚决不予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改变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侵占耕地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明确施工单位、乡镇以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对主要材料要从严把关,建议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由农村公路管理局提取样品,由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从严要求,确保相关配套设施到位。对已建成路段的错车道设置、路肩培土、急弯和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补救到位,对在建的路段要求在实施时同步到位。四是要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四)建管结合,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办法,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后续保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数量和公路里程的增加,若不切实改善这种重建轻养、失管失养状况,将会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违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养路、护路思想培养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是要责任到位,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方式,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是相关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将清理路障、治理超载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有损农村公路的行为,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要确保养护经费的到位。采取市财政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拨一点,乡(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城市建设现状调研 篇7

浙江是建筑业大省,2006年浙江省建筑业产值达5 590.93亿元,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18.6%,创利税335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然而,浙江省建筑业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信息化在建筑行业的推广与使用还比较落后。鉴于此,2006年4月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浙江省建设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浙江建筑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并获成功。

本项目旨在研究该省建筑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使该省建筑企业自身认识信息技术在本企业的应用现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在本企业中的不足及信息技术在本企业中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给该省建筑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近一年的对浙江省建筑企业调研和参与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课题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浙江省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6年7月和12月,课题组针对浙江省建筑相关企业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此次调研了大约150家企业,调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建筑企业基本情况、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

1.1 调研个案分析

某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于1978年10月,目前拥有正式员工523名,计算机专业人员仅1名。2005年度利税收入6 860万元,2006年末资产总额32 899.1万元。

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于2001年才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目前该企业投入的建筑类软件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室内外平面三维设计软件、安全监测系统软件等。该企业目前没有自己的公司网站,没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普遍认为“有电脑就是信息化”。此外,调查中发现,在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未来几年中,该企业会建设公司网站,还会购买或开发一些实用软件,如建筑设计类软件、工程管理类软件等。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ERP,OA等,使企业的内部信息更方便地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1.2 浙江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发展现状

建筑行业是浙江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浙江省建筑行业中起步较早,浙江省建筑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80年代末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CAD,PKPM辅助设计和绘图,目前浙江省建筑企业计算机的出图率达到100%,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并开始开发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近几年,GIS,MIS,OA等在城市规划管理、地下管网管理、城建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在建筑企业中普遍应用,传真机、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复印机等办公自动化装备也开始进入施工现场,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人力,减少工作误差,而且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不可否认,浙江省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的开发和使用上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2.2 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普遍建筑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差,信息化设备、从业人员素质还较低。3)已经实施信息化的建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还不够深入,如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度较低,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类信息孤岛。4)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如Internet普及率、电子商务、安全机制、法律环境等还没有完全解决。5)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有待提高与优化,同时,企业管理不规范也使信息化方案难以见到成效。6)建筑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开发建筑类软件,建筑软件开发商开发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建筑企业个性化要求。

2浙江省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特点

目前浙江省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1)提高认识,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既重视硬件的投入又不忽视软件的开发应用。2)强化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把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到一个较高的高度。

1)建筑企业属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2)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理解有偏差。

3)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建筑业从业人员观念落后。

3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类与主要内容

3.1 建筑企业信息化分类

浙江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分为3种情况:1)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2)项目管理的信息化;3)行业内的商务信息化。目前,浙江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正在起步,行业内的信息化主要在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三者之间还没有实现相互间信息共享与互动。

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多数用的是PROJECT,PKPM和梦龙等软件,此类软件主要包含的部分首先是项目经理的全过程管理,再细分,则包含:合同管理、文档管理、招投标管理、项目管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施工管理、开车管理,其中,项目管理又包含: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估算和费用控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费用/进度综合控制等。在这一系列的管理过程中,几乎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将能够使项目管理的各部分、项目管理各方,充分融合、沟通,促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2 浙江省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

1)建立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包括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2)以管理模式为依据,建立起企业的总体数据库。该总体数据库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基本部分则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3)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情况,建立起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些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构成企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4)要建立公司的网站。通过Internet,企业可以获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向外发布企业生产经营等公开的信息。

5)建筑企业信息化实施条件。a.企业要有信息化的内在需求;b.要有一个信息化的总体规划;c.要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d.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e.企业信息化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f.要有一个信息主管来决策;g.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实现。

4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4.1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引领作用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导向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着重解决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立健全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标准和体系。2)大力引导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和激发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识。3)抓示范工程,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4.2 建筑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领导应该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将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的有机结合。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领导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调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信息化系统,推动信息化应用,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传统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实现企业创新,加快企业生产与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

4.3 拥有一支适合建筑业特点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这支队伍既要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知识,还应有建筑行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深入持久进行,才能满足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的需要。

4.4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要求

1)要有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建筑信息系统框架,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相结合。在企业需求、企业特点、企业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先进、统一、通用、共享资源和易于使用的信息系统框架。

2)采用数据库/应用/客户端三层体系结构。

数据库层实现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服务器,用来维护企业数据。应用层与数据库层和顶层客户端通信。应用服务包括资源计划系统(ERP)、财务管理系统(F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决策支持系统(DSS)、项目管理系统(PMS)、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等。

3)要使各种应用模块有机集成。

通过最新的软件技术,使得工程数据、商务数据及企业数据能够在工程项目范围内到企业范围内得到集成,这将使工程行业极大地现代化,并进一步实现局域网范围内或者远程范围内的多人协同工作。

4)企业也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

组件技术是开发分布式应用的先进技术。XML技术实现异构网络间的信息交换。Java技术开发可移植性网络应用,提高应用开发效率。这些技术使企业信息系统模块化、功能化,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

5结语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传统建筑企业获得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建筑企业的共识,相信通过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能找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未来几年浙江省建筑业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

[2]戴恩民.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的思考[OL].国研网,2003.

[3]郝峰.工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03(6):33-35.

[4]李立新.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1):23-24.

[5]项建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研 篇8

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那么,眼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如何看待融资?日前慧聪研究通过对大量企业管理层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000份),充分了解企业对各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态度与接受度,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出以下几种表现。

1.约70%的企业有扩大资本的需求。在HCR此次调研中,接受访谈的企业接近70%对资本有需求,主要目的用于技术创新,扩大产能等,说明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见图1)

2.企业最关注的还是融资额度和利率的灵活性。在融资需求的调研过程中,融资额度和利率水平的灵活性是企业金融服务中最关注的因素,成为最核心的问题。相对于核心问题,评估指标的简单合理、融资成本的高低也进入前几名,说明企业主也比较关注融资的便捷性。(见图2)

3.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就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言,通常采用的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占85%以上。(见图3)

银行虽然是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哪种性质的银行进行融资,企业的选择各有不同。总体来看,企业主要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融资,比例占到43%;通过股份制银行的企业占到29%;通过地方银行贷款的企业占到22%。(见图4)

4.非银行金融机构更便捷,效率更高,但融资额度较低。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过程中,企业的看法不一。例如,银行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风险的合理性都要高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且逾期还款的惩罚和处置要缓和得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变更处置的便捷、放贷速度和工作人员的效率等。另外,中小企业主不选择银行,而选择其他融资机构进行融资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其他融资机构融资贷款的易获得性高,并且办理融资贷款产品的流程手续比较灵活。

5.联合体融资、IPO等是新兴的融资方式。国内从1990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及正在逐步完善的新三板市场,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各个层次。

当问到企业对于新兴融资方式的看法时,最感兴趣的是企业联合体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见图5)

众多的企业也比较关注IPO融资,在调研的企业中,有上市计划的企业占42%,其中启动上市计划的企业都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IPO专业辅导。

企业IPO过程中各种问题较多,例如赢利能力和持续增长能力、独立性、企业长期以来的管理不规范、对IPO程序和注意事项不了解等,其中19%表现为对IPO流程及证监会审核要求的不了解。企业在上市过程中,IPO专业辅导成为有上市需求的企业最迫切的需求,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才能有效顺利地上市融资。(见图6)

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转型升级关键期,企业的发展战略进入多元化阶段时,为扩张企业规模,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要有正确的融资理念,不可盲目融资。在启动项目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项目融资,避免不切实际的投资行为和融资活动,融资额不能远大于偿债能力,做好融资策划工作。这样,融资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企业融资必须从企业内在质素、外部环境出发,规范企业融资制度、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明确企业融资渠道建设,以优化企业未来发展之路。

上一篇:入职个人自我评价下一篇: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