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通用12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1
《认识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 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具:课件、几个实物 教学活动 :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他是谁呢?喜欢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 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鞋盒、奶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骰子;一 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筷子;一堆是球、弹子。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 圆圆的球。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滚一滚、推一推。请同桌的小朋友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它们的名称。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巩固训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这节课没上成功,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对课件应用不熟练,导致播放时不顺畅。由于教师组织不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语言表述不完整,引导不够。我打算在今后工作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多向其他同事交流,沟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2
一、通过曲面与平面的引入, 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
儿童的生活是多彩的,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 这种多彩、这种感性铸就了儿童天真烂漫的一面, 这种多彩、这种感性也决定他们很难对多彩的世界进行理性的剖析, 当我们试图把学生从多姿多彩的世界带到客观理性的世界时, 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 更多地考虑知识所呈现的逻辑。
例如, 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教学。该课是小学生第一次在书本中接触“几何图形”, 而在这之前, 学生已有了大量的“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如球类、魔方、卡片、饼干盒等, 只不过他们还处于“了解事物属性”这一认识层面上, 即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怎样用等。为了把学生带到数学的世界, 也为了对学生进行“图形启蒙”, 我在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实物入手, 一步一步慢慢地将他们带入数学世界, 并帮助他们从感性认知层面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我先呈现一个球形积木, 让学生看、让学生摸、让学生说, 当学生通过“看、摸、说”的环节得出“滚圆”或“圆”的结论时, 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图形概念:“同学们, 这种‘滚圆’或‘圆’的特征, 在数学上叫作‘曲面’。”接着, 再呈现一个长方体积木, 再让学生看、让学生摸、让学生说, 在“看、摸、说”的环节中, 我先让学生感知“平平”的认知, 再导出“平面”的概念。最后我再通过圆柱体积木的呈现, 帮助学生细分“平面”与“曲面”。这样, 就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 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世界”里。
二、通过单面向多面的过渡, 体现知识呈现的逻辑与学生发展的规律
苏教版教材在编排时采取了“先体后形”、“先简单后繁杂”、“先感知后学习”的策略, 并在一年级“图形认识”中, 有序地安排了常规的四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我觉得, 这样呈现的次序还是有一点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 于是我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大逆转, 从球入手、到圆柱、再长方体与正方体。
从计算的角度来说, 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计算最难, 而正方体最容易, 但从感知的层面来说, 球的感知应是最原始的: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头是圆的、眼睛是圆的……更重要的是球只有一个曲面, 最容易感知, 而长方体与正方体却有六个面, 为此我在教学时, 先从球的感知入手, 当学生从球的感知中认识到“曲面”后, 我再引出“圆柱”的图形, 帮助学生产生“曲面”与“平面”的认知, 再接着, 通过“长方体”的呈现, 帮助学生生成6个平面的感知, 最后再引出6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正方体。这样以“面的变化”为线索, 从曲面到平面, 从1个到6个、再到特殊的6个, 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性的内部联系。
三、通过变式与对比的手段呈现, 帮助学生生成立体图形的原始判断
变式与对比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 更是图形教学必备的策略。变式就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对比就是通过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比较,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性认识。为了让学生在启蒙阶段生成正确的图形判断, 我在教学时, 充分地运用了变式与对比的手段, 帮助学生生成立体图形的原始判断。
在“圆柱”认识的教学中, 我先通过不断地变换圆柱的位置、大小、外形、颜色等元素, 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从而让学生感知出:这些元素的变化, 丝毫不会影响它是一个圆柱, 从而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剔除这些非本质的圆柱特征;接着通过不断地变换圆柱上下底的大小, 以及侧面的形状, 让学生感知出:这些方面的改变, 就会将其变成一个非圆柱的东西, 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圆柱特征的本质认识。而在“长方体与正文体”的教学后, 我充分地运用“对比”策略, 首先呈现一对长方体与正方体, 让学生先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区别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长方体的六个面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 而正方体的六个面大小一样。接着, 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缩小与扩大的对比, 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通过对比, 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正确判断。最后, 我对一年级的认识图形的内容又进行一个拓展: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对比, 帮助学生从具体实物的感知基础上, 并通过与平面图形的比较,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立体图形的判断。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3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4
详细介绍: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教学设计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b.生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
第 1 页 具)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a.活动:按教师的提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b.汇报。
老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祥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教师按学生所说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老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第 2 页 c.揭示概念。
教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d.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学具篮)
[评析: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莫生,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如果让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教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2.摸──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
①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②汇报。
教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第 3 页 学生:①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②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③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第34~35页内容,认识图形
(一)。
一、设计思想
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进行观察、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
(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掌握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根据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系统的学习来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的形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五、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六、教学难点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设计意图: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使一年级的小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掌握立体图形知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年龄特点采用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九、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学具,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学生活动„„ b、说一说。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把哪些东西都放在了一起? 生答:我们把牙膏盒、牛奶瓶、墨水盒、纸巾„„放在一起。把皮球、弹弹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这样分,你们同意吗?(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首先向学生出示熟悉的实物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发扬民主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物体的形状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形状特征,如“把长长的,又长又方的”放一块等等。
【设计意图】创设动手实践的活动,能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c、揭题。
师:原来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都是立体图形。(板书题目:立体图形)学生齐读题目
而且给形状相同的,还起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32,认识这几个朋友。课件依次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d、师:认识了四个朋友的名字以后,你们还记不记得谁对谁啊?(记得)现在请你们举起长方体;师又举起粉笔盒等实物问“这是什么形状?”
e、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问,并请其它学生答。f、抽象图片
刚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也想看看它们的大照片,我这就有几个,谁敢出来把它们的照片对号入座。
2、摸一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分完以后,想记住它们的样子吗?(电脑显示摸长方体的动画)请大家拿起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老师边说说示范摸)
学生活动。
师:谁能以最大的声音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角、有棱等特征时,要及时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摸一摸,亲身体验体验。
b、同样方法感知其它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想认住什么立体图形,也拿起来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动态课件)学生自由摸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流。c、质疑:你觉得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吗?
(老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异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是每个面都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反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d、数一数
师:认住它们的样子后,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智慧狗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特点及如何数。(教科书 P36练习五第2题)e、猜一猜游戏
让一个学生摸箱子里的礼物,然后描述礼物的特点,让其它学生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注意老师要先示范玩)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加直观地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认识,学会区别。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摸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
a、想一想,玩一玩。
师:请大家往后看,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车轮子推到前面来。b、说一说。
师:智慧爷爷又想考考大家: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你能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吗?
生答:易拉罐是圆柱形的,球都是球状的„„ 师补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什么立体图形,马上说出它的名字来。
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帮了我们大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c、搭一搭,师:你看人类这么聪明,会跟立体图形交朋友,那你们会不会也用你们的小巧手搭出好东西来呢!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讲一讲: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新知,加深认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长的,方方的,直直的,圆圆的,6个平平的面,6个平平的面,有2个面,自由滚动。大小不一样,每个面都一样大,上下一样粗,不能滚动。
不能滚动。
横着能滚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能把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显示出来,又能一眼比较出它们的异同。
十一、教学反思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篇6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4个部分)
1、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4—35页的内容。
2、教材编写意图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40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呢?我主张让学生在“玩” 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愉快式教学法、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体验新知,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
四、整体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按照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部分展开,其中认识图形采取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收集了许多小时候你们玩过的玩具和见过的物品,想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想。
教师展示篮球、魔方、水杯、牙膏盒、包装盒、橡皮、桂圆八宝粥包装筒、墨水瓶盒、小皮球、色子、肥皂、铅笔盒、茶叶桶、乒乓球、玻璃球、纸巾盒等。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激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学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迅速高涨,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民主导学,自主探究
(这部分是整堂课的重头戏,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看一看、分一分,揭示概念
(1)、让学生分成9个4人小组,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的按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有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4类,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让学生看得一目了然。
(3)、揭示概念,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这样安排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了,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迅速活跃起来了,不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发现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有的发现正方体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有的发现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有的发现球圆溜溜的。
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首先进行设疑,问:“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进行第二次尝试,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辩认。这一节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花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4、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后,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有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正方体有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圆柱有蜡烛、灯管、铅笔„„球有皮球、足球、玻璃球„„这样举例,学生的思路开放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5、活动巩固,进一步体验特征
我安排了3个环节:
(1)、滚一滚,比一比,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桌上滚一滚,比比看,谁滚得最快?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不会滚,而圆柱只能前后滚,球可以四周滚,最会打滚。教师马上追问,谁站得最稳?让学生明白正好是相反的,最不会滚的也就站得最稳。
(2)、猜一猜,抽学生上台摸大箱子里的礼物,把摸到的感觉说一说,下边同学猜是什么。也可以让下面同学先描述图形的样子,上面学生按要求摸出实物。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知道到底藏了什么好东西。
(3)、搭一搭,让小朋友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用学具搭出各种美丽的造型。
以上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并且感受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三)、检测导结,效果反馈
(一)检测设计:
1、下面图形中,正方体的是(),长方体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2、(1)从左边起,第()个是球,第()个和第()个是正方体。
(2)说一说圆左边的一个是(),右边的一个是()。
(3)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圆柱有()个。
(二)、集体讲评批阅,反馈信息。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物体都立体图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认识和了解它们了吗?有什么收获,同桌相互说说。
五、说板书设计
我整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运用鲜艳的欢快的色彩吸引学生,引起注意,把美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充分体现本节课所学内容。
附板书: 认识物体和图形
长方体 :长长方方、6个面、不易滚动
正方体 :四四方方、6个面一样大、不易滚动
圆柱 :上下一样粗细、上下底面是圆、易滚动
球 :圆圆的,易滚动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7
一、根据所涉及的图形间的关系特征创设立体图形载体
在一些立体几何题目中只知道已知条件所涉及的基本图形间的关系特征,而它们之间确切的位置关系比较抽象,给学生思维设置了障碍。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已知条件中基本图形间的关系,把已知蕴含其中,在载体图形的大环境下解题,增强思维的直观性。
例1已知异面直线a、b成60°夹角,直线a丄c,则直线b与c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浅看这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遥不可及,此时教师点拨:将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角,这三条直线可以看成是共点的三条直线,再结合a丄c,引导学生联想,三条共点直线可放置到一个“墙角”图形中去。如图(1)c与a是“墙角”的两个共点棱,b是过公共点的空间的动直线,通过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当a、b、c都共面时,b与c的夹角最小为30°;当b保持与a夹角60°,并绕公共点转动时,b与c夹角慢慢增大,而当b落在另一“墙面”上时,b与c夹角最大为90°。所以b与c所成角的范围是[30°、90°]。
例2 AB、CD、EF是三条两两垂直的异面直线,BC是AB、CD的公垂线,DE是CD、EF的公垂线,FA是EF、AB的公垂线,BC=5,DE=4,FA=3,则线段AD的长度是多少?
此题的已知条件涉及到三条线段,且三条线段两两异面垂直,而且给出了三对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教师稍加分析引导三个量的位置关系特征,学生联想到长方体,并将已知条件蕴含到长方体中去。如图(2),AD即为长方体的对角线,所以AD=。
二、根据所涉及的几何图形的由来创设立体图形载体
在有些立体几何问题中,已知条件涉及到的量构成的图形本身就是一些较为熟悉的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局部图形的由来,复原蕴涵这些图形的载体,在更熟悉更形象的载体图形中解题,让学生感到更自然,思维更流畅。
例3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是1、7,一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棱台的高分成两线段之比为2:1(自上而下),则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连结O1C,O2C1,O3C2,形成梯形O1CC2O3,梯形O2C1C2O3。如图3,由已知条件可知,学生自然联想到三角形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于是将棱台复原成棱椎。此题迎刃而解。
例4在三棱锥P—ABC中,已知PA=BC=,PB=,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V。
本例若直接计算,则需要求三棱锥的高,但确定三棱锥的高有困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点A、B、C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然后连结PA1、PB1、PC1,将小三棱锥复原成一个大三棱锥。如图4,将三棱锥P—ABC置身于一个大三棱锥P—A1B1C1之中,而P—A1B1C1的体积易求,大小锥的关系易求,问题迎刃而解。
三、根据所求量的本质特征进行等量转换创设立体圈形载体
在一些立体几何中,直接求一些量时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求量的本质特征,经过等量转化,创设适当的立体几何图形载体,使复杂的较难解决的问题转化到等价的易求解的问题中去。
例5如图5,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GC=2,求点B到面EFG的距离。
本题中如直接求点B到面GEF的距离,显然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已知条件通过特征量的等量转化,将求B—EFG的距离转化成求棱锥B—EFG的高。于是学生创设出立体图形载体棱锥B—EFG。
设B到面EFG的距离为h,连BF、BG。
例6如图6,已知棱长都为a的正三棱柱ABC—A1B1C1,求异面直线A1B和AC1所成的角。
本题是求异面直线A1B和AC1所成的角,而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本质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即如何将其中的一条直线经过平移后与另一条相交。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一个结论:完善正三棱柱为直四棱柱ABDC-A1 B1 D1C1,在此载体图中,学生清楚地看出异面直线AC1与A1B所成的角,即为AC1与C1D所成的角。而求此夹角只要将它放到现成的三角形AC1D中即可。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看看喜欢吗?对这个好朋友就是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拼搭出来的,想不想自己也拼搭一位你喜欢的好朋友啊!那这节课就要好好学习。
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有8个尖尖的角,有6个面,并且每个面的大小一样。
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也有8个尖尖的角,有6个面,每个面的大小不一。
球:圆乎乎的,没有平面,在平面上可以往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长长的,直直的从上到下,粗细相同,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平面,平躺着时可以滚动,竖立着时不能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师:还记得老师上课前给你们带来的好朋友吗?这位好朋友是利用什么物体拼搭成的呢?
4、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桌子上拿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篇9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
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
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全面的认识。】
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
(板书:几何体的分类)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随堂练习:第6页第1题。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
2.游戏:我说你摸。
(1)请出两位学生,其中一位说出某种几何体的特征,另一位闭上眼睛从一堆几何体模型中摸出相应的几何体,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2)教师说出某种几何体的名称或特征,请学生摸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
a.球;b.锥体;c.柱体;d.几何体所含有的面都是平的;e.几何体所含有的面中,至少有一个面是曲的。
3.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请学生归纳总结。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互评、师评,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初步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作业:
课本第4页习题1.1
图形的认识——四边形 篇10
【名师箴言】
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和、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计算;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进行证明及其与其他几何图形、函数相结合的综合问题是中考的重点.
矩形、菱形、正方形在中考中主要考查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边长、周长、面积等有关计算,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利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进行证明以及与其他图形、函数相结合的综合题也是中考的热点,综合题主要以条件探索题、几何动态题为主.
二年级数学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篇11
本节课我抓住两个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中的梳理知识脉络,并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述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将小学部分所学的所有立体图形进行梳理,沟通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这一点主要集中在对一个教具上,通过学生自主建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复习空间图形相关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积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何能?并将几种切法作了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改进之处:
上完这堂课,总觉得自己在很多细节之处处理得不够好。我认为本节课在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要明显地揭示出来。
我在这节复习课上都没有明显地揭示课题,这样往往到最后有些学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就像这节课最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不知所语,这就与没有板书课题有关。我只是在课件里出示课题,这远不如板书来得有效。
2、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
这一堂复习课,更多的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梳理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设计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对于一些中下学生,可能效果不明显。因为本节课没有在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中进行具体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填空、判断等应用性练习穿插在课内。
我的困惑是:一节复习课要如何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体现具体的应用?
3、侧重对特征的归纳,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应用。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篇12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难点: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教师:北京2008年奥运会游泳比赛的场馆——“水立方”.你还记得“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几何体? 学生:它是一个长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比较常见的几何体,那生活中除了长方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几何体呢? 学生:有圆柱. 学生:有球体.
学生:有正方体和圆锥. 教师:还有吗? 学生:还有棱柱和棱锥.﹙同学们用实物作一一展示﹚
教师:很好,这些几何体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我们把它们简称为“体”.
教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中去,从“水立方”中抽象出一个长方体,请问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 教师:面与面相交形成了多少条线? 学生:形成了十二条线.
教师:线与线相交形成了多少个点? 学生:形成了八个点.
教师:很好.通过问题的回答,你有没有什么启发?
学生:通过刚才的问题我发现面与面相交可以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可以形成点. 教师:非常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4)思考:“流星划过天空”、“汽车挡风玻璃上雨刷的运动”以及圆锥生成(直角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分组展示
1、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移动时,就能画出线,说明了_________,时钟秒针旋转时,形成一个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三角板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2、圆柱是由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成.
3、长和宽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的长方形分别绕长和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两个几何体,哪个几何体的体积大?(学生先思考,然后学生代表板演答案)
四、探究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图形的构造:图形是由,构成的,面面相交得,线线相交得,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线分为
和
两种,面分为
和
两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3、长和宽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的长方形分别绕长和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两个几何体,哪个几何体的体积大?(学生先思考,然后学生代表板演答案)
四、探究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图形的构造:图形是由,构成的,面面相交得
,线线相交得
,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线分为
和
两种,面分为
和
两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推荐阅读: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06-27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0-16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08-17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09-22
立体图形论文10-28
立体图形教学策略07-18
第三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07-20
总复习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0-05
认识图形的教案设计06-26
北师大认识图形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