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2024-10-24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图

3、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材100-103页

教学目的: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自己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具准备:小棒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 引入新课

1、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生找后口述

3、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

1、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 比一比 量一量的方法

3、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1、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 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

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 黑板 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2、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3、指导学生看书103-104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1、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 锐角和钝角吗?

2、用纸折角

3、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五、练习

六、课后记

教学内容:教材105页

教学目的:

1、认识平行四边行的特征

2、会辨认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竟,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同学门观察了楼梯扶手,防盗栏,篱笆等实物,请你们说说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生活中,到处可见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

平行四边形到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用纸条做长方形后拉一拉,看有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交流

全般汇报

课后记: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108-109

教学目的: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平图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完

2、出示各种图形

3、出示各种图形平成的实物图片

二、讨论观察

1、大树叶子想什么?树干呢?

2、鱼和帆船,象什么图形,你会拼吗?

3、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我们学国的图形拼成的?

4、学生交流

三、操作实践

1、学生动手拼图形

学生展示评价

2、学生用三角行拼正方形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七巧板

介绍七巧板

学生用七巧板拼图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记: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辨认、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 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建立空间观念,树立美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童话情境引入,激发求知的兴趣

童话中感受数学美。

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住着一对美人鱼公主,听说她们的家园可美了,大家一起去瞧瞧吧!(出示主题图)

师:在美人鱼的家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建筑物和风景,感受图形的美。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美丽的童话世界。

二、自学新知,感知表象

1. 抛却图画中非本质属性,获取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在这幅美丽的图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图画中的平面图形,配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平面图形,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五种图形。学生也许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称,但只要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来,就行了。让学生带上数学的眼睛,切入本節课的学习主题,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2. 融入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作铺垫。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不错,可是这些图形摆放得好乱啊,没关系,老师有办法将它们整齐有序地放置。

课件展示:

师:这样放置之后,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处?(整齐,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将杂乱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渗透分类的思想。

3. 引导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师:这些图形在同学们的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例如,圆圈、三角尖等。你们知道吗?这些图形在数学上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名称,请大家翻开数学书,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准确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

师:大家都来说一说,你们对这些图形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从书中你们还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画下来的吗?

学生充分表述自己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观察书中画面,汇报:是用各种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把物体压在白纸上,用笔沿着物体的轮廓描下来的;也可以用印泥来得到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书永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要引导学生看书进行自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别人告诉的,远没有自己的主观获取来得印象深刻。

4.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小组分工合作,每位同学不重复地各画出其中的一个图形,然后探讨出每种图形的特征。(发给小组操作单)

要求:1. 请各小组分工明晰。

2. 填好操作表。

3. 小组各成员轮流发言,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为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提升一个团队的力量,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给他们一个规范的合作学习形式,不要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利用立体图形来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体”中抽象出“面”,领会几何中面构成体的关系。

师:大家来汇报各种图形有什么特征?

不要求学生能说得非常完整,只要能初步地认识这些图形,达到辨认、区分的水平就可以了。

5. 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

建议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去寻找,然后再回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感知,到动手创造出平面图形,这时候,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有提升的。作为教师,教学中给学生发一张走向分数的通行证的同时,一定要记得给学生发一张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只有将知识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知识的运用才是有生命的,有价值的,通过对身边物体表面特征的辨认,也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掌握。

三、图形组合,展示数学的美

师:同学们今天认识了这些新图形,也发现了它们的特征,现在你们能利用学具,自己组合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让他们小组合作,拼出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能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拼出来的,并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图形的特征与生活的实例相联系,亲手拼组漂亮的图案。但这只完成技能操作的层面,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其中学习的情感是最应该调动的。

师:各个小组的同学们都拼出了美丽的图案,也在汇报中表达了图的意思,很有创意!你们知道吗?如果将你们组的图案拼组起来,就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小故事!来,老师边讲故事,你们边将故事的主人公请过来,贴到黑板上,行吗?

配合教师讲童话故事,各个小组将自己手中的图案配合故事的情节,组成一个完整的挂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将各个独立的图形拼组出一个身边熟知的图形,再将各小组的成果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挂图。一是为了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二是在拼组中,感受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组合美;三是在运用中,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在大脑中完善关于图形的知识。一幅完整的童话故事挂图,具有让人欣赏的功能,可以让学生爱数学,喜欢上数学课。

四、梳理总结,内化新知

1.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掌握了它们的特征?

3. 在这节课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的总结,是在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本节课的知识,让点状的知识成为线状知识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请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解决“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先做什么,又做什么?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反思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二)教学内容

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2.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4.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教学准备 各种积木、挂图、纸张。

第一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画图、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教学准备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柱的物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

(板书:认图形)

二、教学新知

(一)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1)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长方形(有四条边,都是直的,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2)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板书:正方形(有四条边,都是直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3)观察三棱体,观察三棱体的底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三条边首尾顺次连在一起)(4)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圆的周围是弯曲的,不是直直的)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二)找一找

1.依次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在教室里、身边、生活中找一找那些物体是这些形状。

学生自由交流 指名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展示各种物体,让学生说说那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那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那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那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三)围一围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四)画一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涂涂数数 请你涂一涂,数一数

提示:不要将颜色涂到外部,涂出后就不是原来的形状了。2.“想想做做”第4、5题:画一画

用同一个正方体,选择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比一比画出的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用一个长方体画长方形,能画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细心观察,看哪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把你看到的和你身边的人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安全提醒:

森林防火安全:

不许玩火,不许私自带火山上;不接触易燃易爆物品,不随便燃放烟花爆炸;文明祭祀,不烧香、纸、烛;小学生不参与森林救火。

第二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练习四1—6题及“动手做”。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填一填、折一折、剪一剪和拼一拼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剪刀、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图形,谁来说说有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它们。

二、巩固练习1.摆一摆

(1)出示第1题,要求仔细观察

(2)说说是如何摆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的。(3)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成什么图形。(4)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折一折 A.练习四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B.练习四第4题

(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2)学生独自操作。(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C.练习四第5题(1)学生独自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2)介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想的? 3.画一画 A.练习四第3题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按照要求动手画。交流感受。B.练习四第6题

观察发现规律,再照样子往下画。4.数一数 思考题

(1)读图,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帮助学生理解,并提示不能遗漏。

5.拼一拼 练习四“动手做”

(1)师: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行吗?(2)学生动手拼一拼,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安全提醒: 春季传染病预防: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2.在教师、家里要常开门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勤剪指甲、理发,勤洗、晒衣服被褥;

4.不挑食、偏食,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5.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6.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于疲劳;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三角形 „„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 生2:角 „„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 生2:2号也不是角 生3:3号是角 生4:4号是角 生5:5号也是角 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 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生1:它有两条边 生2:它是尖尖的 生3:它是直直的 „„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 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 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 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 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2.角的读写

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 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 生1:三角尺 生2:黑板 生3:剪刀 „„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1:有

生2:不知道 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 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 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 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 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 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

(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三种角,以及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2)复习巩固角的相关知识。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感与态度

体验“角”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直角三角板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关于角的初步认识,即角的特征及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同时简评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好,小朋友们,我们可以把人分成小孩、青年人和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其实呢,角也有分类的。那,它们究竟可以分成哪几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二)主题活动 1.直角的认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出上面最大的一个角。生:找到啦,是这个

师:好,那小朋友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1:角 生2:直角

师:对,它是一个角,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角——直角。那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在哪些东西上看见有直角呢? 生1:窗户 生2:课桌 生3:数学书 „„

师:好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直角,那我们怎么来表示它呢?首先我们得画出一个直角,老师在黑板上画,小朋友们拿出小手在空中跟着老师画。

看,我们用这样的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即“¬”,它正好和直角的两条边组成了一个小正方形,注意不要把它画成了“¸”。来吧,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

2.锐角及钝角

除了直角,我们的三角板上还有另外两个角,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呢? 生:比直角小

师:对,它们比直角小,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但有些锐角只比锐角小一点点,很难用肉眼看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一量。那么,怎么去量呢?下面同学们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探讨一下,并量一量教材第69页上“找一找”的第2个和第3个图形,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找到量的方法。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提供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陆续有小组举手说他们发现了测量的方法,教师待所有小组都进行了探究之后结束讨论,请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生1:我们觉得注意要把这两个角的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比较它们剩下的一条边,如果它的另一条边在直角三角形的里面,它就是锐角。生2:我们也是 „„

师:好,其他小组的同学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或者说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3:我们量出第三个图形比直角要大一些,它是什么角呢?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认真的参与了小组合作,并且很积极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怎么测量的,再来看看那个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好吧?

生4,你们这一小组怎么测量的,到投影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带上你的直角三角板吧。

(生4上台展示的同时,如有需要教师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师:好了,生4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测量方法,要注意三角板的上直角的顶点和要测量的那个角的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也要对齐。(教师再次在黑板上演示)

刚才我们量的是第二个图形,生3那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第3个图形比直角大,但不清楚它叫什么名字。那么,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呢? 生5:钝角

师:不错,生5小朋友预习得很好。对,比直角大的角就叫钝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记一记: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板书(分别在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图形下板书):它比直角小,是锐角。它是直角。它比直角大,是钝角。

3.直角、锐角以及钝角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PPT展示张口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一组角,判断是什么角。提问:从这一组图形里,我们可以得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1:锐角小于直角,直角小于钝角 生2:锐角<直角<钝角

师:其他小朋友赞成他们的说法吗? 生:赞成

师:好,那聪明的小朋友得出了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即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那么,老师想考一考你们,锐角+直角=? 生:钝角

师:很好,掌握了它们三个的大小关系,那锐角+锐角=?呢? 生1:钝角 生2:直角

生3:有可能还是锐角 师: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在思考,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好。那老师出几个判断题,聪明的小朋友来抢答好吗? 生:好

师:1.有的锐角大一些,有的锐角小一些。生:对

师:有的直角大一些,有的直角小一些。生:错。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有的钝角大一些,有的钝角小一些。生:对

师:任何钝角都比锐角大。生:对

(三)延伸活动

师:很好,孩子们都准备的判断出了结果。我们知道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那么,看看教材70页上的练一练,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能不能在5分钟以内把它写完。现在开始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学生做练习的情况,有学生陆续举手示意做完了,待都完成时开始评讲——投影展示部分学生做的结果)

小朋友们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好,说明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在上课,都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眼睛去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是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好的,这节课就到这吧,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比较以及随堂小练习等方式,达到对三种角的分辨的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但缺乏学生评价老师的环节。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延伸活动做得不够详尽和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长。

课时三: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的相关知识以及锐角、钝角直角的大小关系的基础之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也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探索出长方形与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教学理念】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发现其特征。2.数学思考

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3.情感与态度

放手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后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三角板、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纸片、能容下长方形纸片的信封、剪刀(学生自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角的初步认识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还记不记得好吗?

„„

好了,孩子们都还记得上节课学的知识,那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聪明的孩子们去探索探索他们边角的秘密,好不好?

(二)主题活动

1.剪下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剪刀,翻到数学书后面的附页2,把上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保护你们的小手哦。

(注:学生在剪的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受伤。整个过程约5分钟)2.小组合作探索并分享边、角秘密

师:好了,孩子们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了,现在就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一起来探究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哪些秘密呢?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某些小组的同学暂时找不到“发现”的方法,教师就要及时的给予指导:比如通过折一折或量一量等方法,可不可以试一下呢? 整个过程约10分钟)

好,老师看见孩子们都完成了探究。那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呢?

生1:我们发现了长方形有4条边,这条和这条是相等的,这条和这条又是相等的。

师: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呢?能不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呢? 生1:我们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发现的。(到投影上展示量的过程)

师:好,他们小组发现了长方形有两条边是相等的,另外两条边也是相等的,其他小组发现了没有呢?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好,孩子们都很细心。其实呢,我们把这两条相等的边称作一组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画出一个长方形,标出相等的边,说明对边相等)那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发现呢?

生2: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发现的。你看,把它对折之后,这两条边就重合了,这两条边也重合了,说明重合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很好,他们不但找到了方法,还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们发现了长方形边的秘密,那么,它的角有什么秘密呢? 生3: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师:哦,你们发现了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3:我们是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量出来的。你看。

师:很好,这个小组的同学善于利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灵活运用。其他小组的同学认可他们的说法吗? 生:认可

师:好,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边、角的秘密,那么,正方形有什么秘密呢?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4:我们小组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都是相等的,还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出了它的四个角也是直角。

师:好,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折的好吗? 生4:好。(上台展示,将正方形对折)就是这样的。

生5:不对,他们只能说明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不能说明这两条边也是相等的。师:嗯,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那你说说怎么才能证明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呢? 生5:这样折。(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再沿对角线对折)

师:哦,他们是这样折的,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生:他们做的很好。

师:好,大家都认同这种方法,那你们发现了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吗? 生:发现了,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量一量。3.总结边、角秘密

师:嗯,很好。大家都在积极的思考并参与小组合作。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有哪些秘密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好,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孩子们,把它记在你们的教材上吧。

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刚才发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秘密,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秘密呢?

生1:它们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生2:它们的对边都相等。

师: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都相等。但是,长方形只是对边才相等,正方形不但对边是相等的,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那是不是说明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很好,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好吗?

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个长方形,我们先把这个长方形拉出来一点点,现在它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再拉出一些呢? 生:还是长方形 师:那现在呢? 生:正方形

师:为什么变成正方形了呢? 生:它四条边都相等了

师:对,我们把长方形慢慢的往外拉,当它的四条边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那我们再往外拉一点呢? 生:又变成了长方形 师:很好。

(三)延伸活动

师:那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哪些正方形和长方形呢? 生1:门 生2:地板 生3:被子 „„

师:好,孩子们都很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秘密,祝贺你们。希望孩子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这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勇敢的探索,用自己思考后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吧,下课。

【设计反思】

本课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秘密”为线索,引导学生展开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探究。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占了很大部分,因而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较为缺乏,这一点还需进一步改进。

课时四:平行四边形与欣赏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征的基础之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

【教学理念】

见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发现其特征以及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区别。2.数学思考

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3.解决问题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以及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4.情感与态度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后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同时结合所学,欣赏和设计出自己的图案。难点在于结合生活实际,解释一些与此相关的现象。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活动长方形框架、七巧板(学生自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出活动长方形框架,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你们确定是一个长方形吗? 生:确定

师:好,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了,(教师拉动活动长方形框架,使之变成平行四边形)看,现在它还是不是长方形呢? 生:不是

师:那它是什么图形呢? 生:平行四边形

(二)主题活动

师:对,它是平行四边形。但之前小朋友们说它是长方形,那现在小朋友就和同桌利用你们手中的七巧板,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呢?它们的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在哪。大概5分钟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了解学情,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好了,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们讨论的结果啊? 生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2: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

师:很好,孩子们能沿着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思路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呢?

生:能。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师:好,我们把它记下来。(板书)那通过对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的总结,再结合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你们能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直角,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

生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都是相等的 „„

师:好,那长方形、正方形可不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又可不可以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可以

师:那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呢? 生1:学校门口的伸缩门 生2:楼梯上的扶手 „„

师:很好,孩子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伸缩门要制成平行四边形的吗? 生:因为它可以变形

师:对,因为它可以变形,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不稳定性”,正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我们才可以方便的打开和关闭伸缩门。

(三)延伸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表现很好,那老师要送给大家一组漂亮的图片作为对你们这节课的奖励,请看屏幕:

(PPT展示一组与本单元相关的漂亮图案)

其实呢,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做出这么漂亮的图案的,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孩子们了,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来设计属于你自己的图案。最后10分钟我们将展示你们的作品,同学们互相评价。开始吧„„

„„

【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创造设计为主体,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通过所学创造属于自己的图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与学习数学更有兴趣。

同时,不光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互评的过程和环节,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如, “认识图形”一节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 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 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师:老师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 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积木, 把它的一面画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你画了个什么图形, 好吗?

(学生互相说, 教师出示图形屋)

师:大家看, 这是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的。

生2:正方形的。

生3:圆形的。

生4:三角形的。

师:对!这些屋子真漂亮啊, 你们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房子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漂亮的家。

(学生分小组上来, 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的屋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片断二:自主探索, 发现特征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来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 你们发现了它们的什么秘密?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 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师:大家真能干, 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秘密。

片断三:实际应用, 探索创新

师:你们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图形, 它们的用处可大了。这些图案你们认识吗? (出示人、自行车、树、鱼的图案)

生:认识。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图案都是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拼成的。

师:你的眼睛真亮啊!这些图形还可以拼出很多漂亮的图案呢!大家试试看。

(学生拼图)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的双手都非常能干。那么, 除了这些, 你们还会拼其他的图案吗?

(学生发挥想象、自主拼图案)

【教学感想】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在教学中, 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思考和探索发现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由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 鼓励积极探索。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设了大量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其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学生学会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都从众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 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 在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 如“片断二”中,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 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我还通过“在教室里找出这些平面图形”这一活动, 创设了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供再创造的空间, 锻炼创新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 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 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认识图形》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一、 平行线易错问题

1. 忽视平行公理的特殊情形致错

对平行公理的理解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形,如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须分析这一点所在的位置可能在已知直线上,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理,不死记硬背,才能避免出错.

例1 判断题: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错解】正确.

【错解分析】如果该点在已知直线上,就没有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了,平行公理应特别注意前提条件“经过直线外一点”.

【正解】错误.

2. 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因思维定式致错

对常用概念、性质或判断方法的考查,看起来很简单,却常常容易忽略细节问题,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判断错误.

例2 判断题:同位角相等.( )

【错解】正确.

【错解分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仅仅反映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前提下才成立,没有前提,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正解】错误.

3. 错认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在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或性质时,常常因为没有掌握好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出现辨认上的错误.

例3 如图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因为∠2=∠4,所以AD∥BC.

B. 因为AB∥CD,所以∠1=∠3.

C. 因为AB∥CD,所以∠B+∠BAD=180°.

D. 因为∠1=∠3,所以AD∥BC.

【错解】A或B或C.

【错解分析】本题图形较复杂,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认真细心,在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性质进行推理时,必须弄清楚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和∠4是直线AB、CD被直线AC所截得的内错角,故由∠2=∠4只能判定AB∥CD,反之,由AB∥CD,得到内错角相等,只能是∠2=∠4;∠B与∠BAD这对同旁内角是直线AD、BC被直线AB所截得到,所以∠B+∠BAD=180°只能由AD∥BC推得.

【正解】D.

二、 图形的平移易错问题

1. 平移概念理解不透

平移属于全等变化,判断其是否属于平移的关键是看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特别应注意空间上的平移.防止错误的方法是:对平移的意义要深入地理解,在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有平移关系时,容易忽略“在同一平面内”或“沿某一个方向”这两个条件而出错.为避免出错,一定要准确理解平移的概念及特征.

例4 分析以下现象,是否属于平移?

(1) 值日生扫地时,将课桌向后拉0.5米;

(2) 在球面上爬行的七星瓢虫;

(3) 上课前,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到讲台前,并面向大家时;

(4)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5) 海浪的运动;

(6) 沿圆形跑道跑步的运动员.

【错解】6种现象都属于平移现象.

【错解分析】错在忽视了平移是“在同一平面内”或“沿某个方向”两个条件.(2)球面是曲面而非平面;(2)(3)(5)(6)没有按同一个方向运动;而(1)和(4)符合平移定义.

【正解】(1)(4)属于平移现象.

2. 平移距离把握不准

找准题中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例5 如图2所示,请将图中的“蘑菇”向左平移6个格.

【错解】如图2所示.

【错解分析】蘑菇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都为已知,只要将构成蘑菇的8个关键点分别平移即可.但应注意关键点与对应点间距离为6个格,而不是原图形与所画图形最近点相差6个格.

【正解】如图3所示.

三、 三角形中易错问题

1. 分析解答时忽视隐含条件

分析这类问题时,不能仔细观察图形,准确应用几何定理,容易忽略题目中隐含条件的作用.

例6 如图4,在Rt△ADB中,∠D=90°,C为AD上一点,则x的值可能是( ).

A. 10°B. 20°C. 30°D. 40°

【错解】因为∠BDC=90°,

所以∠DBC+∠DCB=90°.

又∠BCA为△BCD的外角,

所以∠BCA=∠DBC+∠DCB=90°,

即6x=90°,所以x=15°.

【错解分析】这种解法在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时,没有注意“不相邻”;而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正解】由图可知: 90°<6x<180°,从而15°

2. 多选题漏解或多解

一题中有多个选项,要判断几个是正确的,有时不能很好地研究每一个选项,靠猜测解题,容易漏解或多解.

例7 若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斜边c上的高是h,给出下列结论:①以a2、b2、c2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②长为a+b、c+h、h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③长为、、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其中所有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

【错解】①②③.

【错解分析】①中的条件满足a2+b2=c2,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③中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若分别为3、4、5,但

2+

2≠

2.

【正解】②.

由勾股定理有a2+b2=c2,且ab=ch,因为(a+b)2+h2=a2+b2+2ab+h2=c2+2ch+h2=(h+c)2,

即(a+b)2+h2=(h+c)2,所以②正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上一篇:房产中介规章制度下一篇:镇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