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学案)

2024-11-07

机械能(学案)(精选8篇)

机械能(学案) 篇1

教科版

初中物理

学案

第一节机械能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3、结合定义寻找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能量的例子,初步具备从能量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清单

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_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_有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跟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大小主要和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5、通常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把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统称为机械能。

三、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小朋友沿着滑梯匀速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A.他受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B.他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C.他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D.他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2、如图是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火箭上升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B.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火箭升空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火箭升空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具有______能,拉开的弓具有________能,高举的重锤具有________能.2、探究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观察木块被推得远近.(1)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时,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_______越大,把木块推得越______,表示钢球_______越大.(2)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钢球质量越大,让木块推得越______,表示钢球的______能越大.(3)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______;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______.3、关于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运动的物体一定只具有动能;B 火车的动能一定比汽车的动能大 C 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D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4、当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时()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B 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C 动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D 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5、飞机在高空沿水平方向匀速行驶,同时空投救灾物资,空投过程中飞机的()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C 动能、重力势能都增加 D 动能、重力势能都减小

6、老鹰和小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则()A 老鹰飞得快 B 小燕子飞得快

C 老鹰和小燕子飞得一样快 D 无法判断

机械能(学案)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研究

学案教学, 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 就是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导”的技能, 增加学生“演”的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案教学法包括“目标引入——自主预习——合作展评——启发解疑——探究达标——学习小结”等六个环节。

以“基本几何体——圆柱体”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一) 目标引入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 要具有可检测性, 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不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 不能过细和多而杂, 而应该使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故此, 本节的学习目标为:

1. 能说出圆柱的形体结构及圆柱的视图特征

2. 会画圆柱三视图

3. 重点要会在圆柱表面上求点

(二) 自主预习

学案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树立“先学后教”理念, 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预习内容时, 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 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 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教师把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研究, 所以, 问题越细越好, 越具体越好,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材、练习、甚至网络等资料逐步消化知识点,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给予辅导、指点, 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所学内容。“基本几何体——圆柱体”一节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了以下六个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

1. 圆柱体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 圆柱面是怎样形成的?

3. 当圆柱轴线垂直于水平面时分析其三视图的投影有何特性?

4. 圆柱三视图的作图步骤是什么?

5. 在圆柱表面上求点的投影一般利用投影的什么性质来作图呢?

6. 已知A点在V面投影a, 分析A点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

同时要求学生把需要自主预习的6个问题分写在6张卡片上, 在课堂上由各团队队长抽取所要回答的题目, 各团队先讨论并统一所抽取的题目答案, 再选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并进行讲解, 讲解后若其它小组有异议可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讨论, 然后展示本团队认为正确的答案, 最后由老师点评, 评出一节课的明星团队, 获得明星团队的学生可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

(三) 合作展评、启发解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高潮之一,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都来探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对问题的研究、讨论, 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上采取“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 进一步释疑解难, 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不求甚解的地方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 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又锻炼了应变能力和交流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四) 探究达标

每个知识点学完后, 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 练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属基础题, 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 难度、灵活度较大, 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 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钻研精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探索精神。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所选难度不可太大, 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五) 学习小结

结合学案,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回顾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效果。梳理储存知识, 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 建构思想方法。当堂形成知识网络, 及时复习, 力避遗忘。最好学生自我总结。时间不可太长, 3、4分钟即可。

在学案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经常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 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 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同伴的互助,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同样要采取讲解的方式, 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 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 诱导, 所以学案教学轻讲授、重自学、重合作、重能力培养。

机械能(学案)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 导学案 机械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0-01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但却与实际应用联系深远的学科,限于实际教学条件,本门学科通常以理论讲授为主。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较为排斥;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的阶段,教学方法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一堂以“学案导学”法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实际教学效果让笔者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将学案导学法应用在职业教育“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堂由原先的单调乏味变得生趣盎然,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分享“学案导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精心设计导学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对于导学式课堂,导学案的质量对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效果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存在条件以及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原则;明确学习的重点:①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尺寸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②认识机架选择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③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确定学习的难点:铰链四杆机构各杆长度关系的分析和对曲柄存在条件的理解。这一步骤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偏离教学中心。

第二步,围绕目标,在学案中创设情境,举现实生活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缝纫机、筛分机、起重机,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上述三副图中机构运动形式一致吗?2.各根杆件的运动形式一样吗?3.有曲柄存在吗?4.最短杆名称是什么?5.它们又各是何种机构?

第三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基础、进阶、拓展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基础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概念性的知识要点:如存在曲柄且满足杆长之和条件的四杆机构有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进阶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单选、多选的形式呈现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如:

判断图示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

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

拓展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需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的知识点,如:

请描述“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

第四步,设置课堂综合检测练习。练习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探究——专注过程,师生互动

导学式课堂,课堂依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导学案、智慧的教师、热情的学生,这三者对于高效课堂是缺一不可的。导学案好比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就如同导演,学生就是主角,教师导得好,学生入“课”深,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

(一)情境激趣,学生自学

教师播放缝纫机、起重机的运动轨迹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关注度。教师适时的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与导学案相结合。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结合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基础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完成进阶任务及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收集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扣问题核心进行讨论,由分组组长记录问题、分析得出的问题观点、小组结论,做到有的放矢。自学环节,不以学生完全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为目的,主要意图在于:①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否整体把握;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评价:A.拓展自如;B.进阶通关;C.基础达成。

(二)精讲明义,教师点睛

学生借助导学案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形成的认知,因为有疑义、有不确定,所以并未完全转换为学生的新知。教师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精讲解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所授与自学阶段的所学结合建构为新的知识体系。如本课的“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这是原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教师就可以结合原理举实例,详讲、精讲,让学生能够理解与熟记公式,掌握解题思路、规范解题过程。

(三)实战精练,锦上添花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学与教师的精讲,对于新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这个体系必竟根基尚浅,要让根基牢固,有针对性的精练,对学生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教师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检测,对自己的新知掌握程度进行再次评价,体验成功。

三、课后巩固——在总结中成长

教育不是一件可以一直埋头往前赶的事,需要走走停停,在总结中前行,在总结中成长。每一节课后,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导学案收取上来进行详细批阅,针对每位学生的学案掌握情况给予有引导性与实施性的评语,增强学生的信心及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教师通过学案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学生对经教师批阅过的学案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及时订正错题,对理解存在偏差的知识点重新消化吸收。

机械能(学案) 篇4

编写人:杨春旺 校审:物理科备课组 校订:胡雪飞

§9.6 合理利用机械能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定义。

2.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势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习要点

1.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简称。2.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做,前者叫做,后者叫做。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叫做。3.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 和 有关,越大,越大,物体具有的 就越大。

4.物体被举的越,质量越,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5.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

学习过程

一、认识机械能

活动1 列举几个物体做功的例子:。

概念: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简称。2.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举例:。

物体由于被举高具有的能叫做,举例:。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做,举例:。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叫做。

二、探究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想一想:同一辆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具有的动能大小相同吗?汽车、摩托车与列车如果速度相同,它们具有的动能大小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和、有关。活动2探究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器材:木球、钢球、斜面、木板。(2)阅读课本第174页“加油站”1,2.(3)交流讨论,谈一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实验中注意什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1.质量相同时,速度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2.速度相同时,质量 的物体具有的动能。(6)反思:实验中我们应用了哪些物理方法?

三、探究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 活动3探究重力势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器材:质量不同的砝码两个、小方桌、沙子、大烧杯(2)阅读课本174页“加油站”3

(3)设计实验,谈谈你们小组的做法。实验中注意什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机械能(学案) 篇5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简谐运动的描述

(1)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___,它描述了物体振动的____________,是振动系统____________大小的象征,____________越大,系统的____________越大.(2)简谐运动的频率(或周期)由____________所决定,与振幅____________,因此又称为振动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3)物理学中,不同的____________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导学

学习本节前,先对上节内容的重难点复习巩固,通过简谐运动的定义来认识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简谐运动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有关振幅的基本知识,再结合上节内容加深对振幅的理解.学习简谐运动的表达式时,先观察简谐运动的图象,结合有关数学知识来理解简谐运动的表达式.我们学习本节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知道不同性质的运动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疑难突破

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剖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通过对称于平衡位置的A、B两个位置时的一些物理量具有对称性:

(1)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以相同可以不同;(3)加速度、回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从位置A点直接到达平衡位置O点的时间与从平衡位置O点直接到达B点相等.典题精讲

【例1】如图11-2-1所示,是一个质点的振动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各问题:

图11-2-1(1)振动的振幅;(2)振动的频率;

(3)在t=0.1 s、0.3 s、0.5 s、0.7 s时质点的振动方向;(4)质点速度首次具有负方向最大值的时刻和位置;

(5)质点运动的加速度首次具有负方向最大值的时刻和位置;(6)在0.6 s和0.8 s这段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况.思路解析:(1)振幅为最大位移的绝对值,从图象可知振幅A=5 cm.(2)从图象可知周期T=0.8 s,则振动的频率: f=11=Hz=1.25 Hz.T0.81(3)由各时刻的位移变化过程可判断:t=0.1 s、0.7 s时,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上;t=0.3 s,0.5 s时,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下.(4)质点在0.4 s通过平衡位置时,首次具有负方向的速度最大值.(5)质点在0.2 s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时,首次具有加速度负方向的最大值.(6)在0.6 s至0.8 s这段时间内,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质点沿负方向的位移不断减小,说明质点正沿着正方向由负向最大位移处向着平衡位置运动,所以质点做加速运动.绿色通道:解决这类问题,首先从图象着手,从图象中读出振幅、周期,根据波形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变式训练1: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11-2-2所示,由图可知()

图11-2-2 A.质点振动频率是4 Hz B.t=2 s时,质点的加速度最大 C.质点的振幅为2 cm D.t=3 s时,质点所受合外力最大 答案:BC 变式训练2:如图11-2-3所示,一个弹簧振子在A、B间做简谐运动,O是平衡位置,以某时刻作为计时0点(t=0),经过1/4周期,振子具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那么如图11-2-3所示四个运动图象中正确反映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图11-2-3 答案:A 【例2】图11-2-4(a)是演示简谐运动图象的装置,当盛沙漏斗下面的薄木板N被匀速地拉出时,摆动着的漏斗漏出的沙在板上形成的曲线显示出摆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板上的直线OO1代表时间轴.图11-2-4(b)是两个摆中的沙在各自木板上形成的曲线,若板N1和板N2的速度v1和v2的关系为v2=2v1,则板N1、N2上曲线所代表的振动的周期T1和T2的关系为()

图11-2-4 A.T2=T1 B.T2=2T1 C.T2=4T1 D.T2=T1/4 思路解析:设ON1=ON2=s,则由图示知

ss=T1,=2T2,v1v22 又知v2=2v1,得:T1=4T2.答案:D 绿色通道:解决此类问题要明白周期的定义,能在图中找出一个完整的周期,根据T=s/v可求得结果.变式训练:如图11-2-5(a)所示简谐运动,它的振动图象如图11-2-5(b)所示,设向右为正方向,则

图11-2-5(1)OB= _________cm;

(2)第0.2 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3)第0.7 s时,质点位置在____________点与____________点之间;(4)质点从O运动到B再运动到A所需要的时间t=____________s;(5)4 s内完成____________次全振动.答案:(1)5(2)负方向运动 零(3)O B(4)0.6(5)5 问题探究

问题1:一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周期为T,根据Δt=(t2-t1)与T之间的关系,探究t1与t2时刻分别对应的振子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弹簧长度之间的关系.导思:该问题是考查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及振子位移、加速度变化特点.关键是对周期性的正确、全面的理解,注意t1、t2两时刻的时间间隔为特殊值时,质点振动情况的比较,可总结如下:

(1)t2-t1=nT,则两时刻振动物体在同一位置,运动情况完全相同.(2)t2-t1=nT+T/2,则两时刻物体的各物理量(x、F、a、v等)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t2-t1=nT+T/4或t2-t1=nT+3T/4,则若t1时刻物体在平衡位置,t2时刻物体到达最大位移处;若t1时刻物体在最大位移,t2时刻物体到达平衡位置处.探究:在同一个全振动过程中,选取质点先后经过平衡位置同侧的同一位置的两个时刻t1与t2加以分析,当该两时刻t1与t2间隔时间小于T/2时,对应于两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中,一时刻为向远离平衡位置的方向振动,另一时刻为向靠近平衡位置的方向振动),当该两时刻t1与t2间隔时间相差一个周期时,则对应于两时刻质点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加速度也应相等;当该两时刻t1与t2间隔相差半个周期时,由于对应于两时刻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两侧,弹簧形变量相同(其中,一时刻是压缩弹簧,另一时刻是拉伸弹簧),但弹簧长度不相等.问题2:怎样确定相位和初相?

学案编制格式设置要求导学案模式 篇6

1、页面设置:选16开(18.4 * 26cm)

上、下、左、右都空1.5cm; 页眉空1.2cm

页脚空1.3cm

2、书眉:用5号楷体

页码:用5号(Times字体)居中

3、标题设置:

第一大标题:用小二号大标宋 第一章标题:用三号黑体加粗 第一节标题:用四号黑

再次节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

4、正文设置

正文用5号宋体(阿拉伯用Times字体)行距:固定值20磅(上、下行空都为0)标题行距用单倍行距 备注:

7月底前完成上期“导学案”的编写,12月底前完成下学期“导学案”的编写,交教研室陆智勇处。

机械能(学案) 篇7

一、学案设计方面

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素材, 也是平台, 因此学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要提高学案的“质量”, 在学案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要“精”“准”

通过学案,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发现自己的疑惑点、难点, 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探究, 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要抓“准”核心问题, 问题设计要“精”。在设计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方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在学习“基因突变”这部分时, 对“随机性”的理解上教材叙述的比较笼统、抽象, 不好理解。因此, 在学案上把“随机”具体到“点”, 即“随机”包括“时间上”和“部位上”, 这样把概念的核心问题, 精准的体现出来了。

2.学案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来处理。为此, 学案编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水平, 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有层次性, 有梯度, 要先易后难, 要有区分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A、B、C、D四个层次, 即再现、延伸、应用、拓展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案在反馈练习上要注意“典型题”与“易错题”的选择

“学案”在选题上要精, 要有代表性, 不能搞题海, 要贴近高考选择易错题和典型题, 这样既锻炼思维能力, 又节省时间。这就要求在学案设计上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精通考点,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程度, 把教材和考纲吃透。

二、学案应用教学方面

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 相互启发、补充,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应用“学案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重“教”轻“学”

学案教学不能把完成学案当成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给学生一个方案, 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要把学案当成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 并不是做完学案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教师还要点拨、引领、反馈。点拨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仍未解决的疑点, 教师参与, 适时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 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针对其疑点, 抓住重点, 讲清思路, 把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学案设计要有“预设”和“生成”

学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设计学案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预设到学生的变化, 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案”在思路和问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在学案中我特意设定了个区域, 名为“我的疑惑”, 给学生空间思考、总结。例如, 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开篇就是节选的科学发现史,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没有完全给出, 因此在达尔文实验和詹森实验之间学生无法理解“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因此, 我在学案设计时, 就把这部分给出,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我的思考是画竖线, 这样生长的部位就会出现虚线。课堂学生广开思路, 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学生还思考是否可以画出“等间距的横线”这样生长后间距会变大, 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3.素质教育要注重学法指导

在学案中要注重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指导, 在思维的障碍点、知识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 提示资料,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在《细胞核》这节课, 课前有四条资料用于学生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如果平铺给学生, 显得资料繁多又有些难度, 没有逻辑性, 学生读完一点思路都没有, 我把这些资料设置成两个实验题, 即如何探究细胞的控制遗传的功能?如何探究细胞核的控制代谢的功能?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学生澄清了两个极其相似的问题, 通过学案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实验的一般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引导”把规律套入前两个资料, 最后再独立分析后边两个资料, 这样学生由浅入深, 记忆深刻, 掌握规律。再来分析资料就很容易, 而且也便于记忆。

总之, 学案应用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学生学习时依据学案,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等有效手段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教师的深刻思维的展示。

摘要:“学案导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学案在设计和教学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学案,学案教学,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8-92.

[2]崔金波, 赵家琛“学案教学”初探教学与管理[J].1999, (3) :66-71.

[3]温廷金.中学生物课启发式学案教学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出版社, 2000, (2) :55-62.

[4]严建农.“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学, 2005, (8) :78-93.

“丧家狗”学案 篇8

孔子自比“丧家狗”,或别人把他比作“丧家狗”,故事不见于《论语》与《左传》,也不见于任何先秦著作。“丧家狗”故事最早见于汉初两种著作,一是《韩诗外传》,二是《史记·孔子世家》。这两个文本差别很大。

《韩诗外传》的作者韩婴,是汉文帝时(前179~前157年)的博士,早于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八章记载:

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汙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汙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

文章开头,姑布子卿就称孔子是“圣人”。后面虽称孔子“羸乎若丧家之狗”,却又一再对子贡说“子何患焉?”颇似仪封人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文章最后,孔子把这“丧家之狗”比喻为乱世担“当”者(举丧人家的看家狗)也即乱世圣人。对这称号,他“辞”不敢受,一再说“丘何敢乎?”显然,《韩诗外传》的“丧家之狗”是褒义的,故孔子一再“辞”让。这与孔子生前一再推辞“圣人”称号的作风完全一致。

《史记·孔子世家》说法不同: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文章没有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对“丧家之狗”这个诨号“欣然笑”纳,可知《史记》的“丧家之狗”没有褒义,而有贬义。因为孔子谦虚,不可能笑纳具有褒义的称号,至少在表面上是不可能的。“累累若丧家之狗”,语似《老子》第二十章“累兮如无所归”(疲惫得像丧失归处)。《史记》的“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它没有什么社会义务需要担当。

这两个文本的“丧家之狗”,由于存在一褒一贬的差别,可知“丧家”二字的含义有所不同。《韩诗外传》的“丧家”明显是“举丧人家”、“丧者之家”的意思,丧字是形容词,读平声;《史记》的“丧家”应该是丧失家养的意思,丧字是动词,读去声。司马迁崇拜孔子,能收录这个调侃孔子的传说故事,體现了可贵的实录精神。李零采用《史记》文本,称其“丧家之狗”是“流浪狗”,甚确。

韩婴早于司马迁,《韩诗外传》可能早于《史记》,但是,《韩诗外传》的“丧家之狗”故事鲜为人知,后世只流传《史记》的“丧家之狗”故事。究其原因,除了《韩诗外传》的权威性不如《史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故事本身。把人比作狗,就人们的普遍感受而言,总是一种贬称,甚至是带有侮辱性的贬称。《韩诗外传》以“丧家之狗”比喻乱世担当者,是以贬称喻褒义,显得不伦不类,使人感到别扭,难以接受。《史记》用“丧家之狗”来调侃孔子,是以贬称喻贬义,显得顺理成章,比较自然;尤其是孔子笑纳这个诨号,自嘲为“丧家之狗”,显得风趣横生,令人喜爱。再加上《史记》文本的文字简洁,语句清通,不像《韩诗外传》的文本那么拖泥带水,难以卒读。由于这些原因,《韩诗外传》的“丧家狗”故事后世默默无闻,《史记》的“丧家狗”故事独传于世。

《史记》的裴骃《集解》引三国时魏人王肃的话来解释《史记》文本。王肃注云:“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韩诗外传》曰:‘丧家之狗,既敛而槨,有席而祭,顾望无人’也。”王肃引《韩诗外传》的“丧家之狗”来解释《史记》的“丧家之狗”,有张冠李戴之嫌。王肃与裴骃可能都不明白这两个文本的 “丧家之狗”含义不同。今本《辞海》“丧家狗”词条“引王肃曰”,删去《韩诗外传》那四句话,是正确的。但说:《史记》“本谓有丧者之家的狗,丧读作平声,比喻沦落不遇的人……后人读丧作去声,以为无家可归的狗,比喻穷迫无归的人”。《辞海》此说不够确切。因为《史记》的“丧家之狗”本来就是“无家可归的狗”,其“丧”字本来就该读去声,不是“后人”把它读变了。看来,该条目作者也与王肃、裴骃一样,没有搞清楚《韩诗外传》的“丧家之狗”与《史记》的“丧家之狗”的区别。

《韩诗外传》与《史记》的“丧家之狗”,有褒贬之别,“丧家”的字义也有不同,至于故事情节差别就更大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看相者、看相缘由等都不相同。同一个故事,差别这么多、这么大,使人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如果确有其事,传说异辞要受事实限制,差别不会很大;如果是民间传说,可以随意编造,不受事实限制,差别自然就大。《史记》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个人走散掉,这也不大可能。孔子出门应有学生陪护,怎么可能走失呢?个别学生可能走失,老师是不大可能走失的。《韩诗外传》就没有这个不合情理的情节。

两书也有两个相同情节:一、都是子贡把别人关于“丧家狗”等话转告给孔子。这恐怕也不真实。尤其是《史记》的“丧家之狗”,是贬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怎么说得出口?即使是转述别人的话,也难以启齿。子贡善于辞令,最会恭维,更不可能当面把老师比作狗。二、两书都说孔子有古圣贤的部分骨相,又有某些缺陷。这倒可能是当时民间传说的底本,两个文本的不同故事情节可能都是根据这个共同底本演化而来的。

上述诸问题是“丧家狗”故事的几个疑点。“丧家狗”故事的最大疑点还是它的晚出。这故事有趣生动,尤其是《史记》,说孔子自嘲“丧家之狗”,是人们乐于传颂的佳话。《论语》喜欢记载孔子师生生动有趣的生活小故事,这么幽默诙谐的故事怎么会漏掉呢?墨子是鲁国人,就学于孔门,如果真有其事,不可能不知道。他后来反戈一击,成为中国最早的反孔大专家。《墨子》书里充满反孔、反儒内容,就是找不到“丧家狗”形迹。道家反儒喜讲故事。“丧家狗”故事,既生动幽默,又容易写成讥孔主题,为何不利用?为什么到了汉初,尊孔时代到来之际,突然冒出这个故事?笔者猜测,它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的产物,原故事是讥讽孔子,称他是“丧家之狗”,原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到汉初作了修改。《韩诗外传》的故事把“丧家狗”写成举丧人家的看家狗,比喻乱世圣人。《史记》的故事添上孔子的自嘲,化腐朽为神奇,这办法最巧妙,修改不多,而风趣横生,孔子成了正面人物。这些都是猜测之词,不足以成定论。不过,它的疑点的确太多,对它不必重视,如果用“丧家狗”三字来概括孔子的一生,更是万万不可。

李零读《史记》“丧家之狗”的“丧家”为丧失家养,是对的。但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丧家’怎么读” ,则不对。问题的关键,不在“丧家”二字,而在一个“狗”字。不管是“举丧人家的狗”,还是“丧失家养的狗”,都是狗,都是畜生。我不知道欧美的宠物狗有多高贵,只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人比作狗,都是贬称,带有侮辱性,除非自嘲。《韩诗外传》以“丧家之狗”比喻乱世圣人,未能被人接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史记》写孔子自嘲为“丧家之狗”反而受人喜爱,因为自嘲与嘲人性质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曲阜孔府收藏的彩绘《圣迹图》,把《史记》记载的这则故事绘成图,取名为《累累说圣图》。李零援引这个例子,为《丧家狗》书名辩护 。人们不禁要问:此图为什么不取名为《丧家之狗图》?而且加了一个“圣”字?为什么去“狗”添“圣”?

马相伯(1840~1939年)是中国近代的孔夫子,百岁华诞之后,弟子胡愈之前来拜访,他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些话,只有他老人家自己说得出口,胡愈之等弟子是绝对说不出口的。如果有人写一本马相伯传,书名采用马老的话,叫《一只会叫的狗》,不知李零感觉如何?

上一篇:新农村新面貌调查报告下一篇:钢筋原材料检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