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教育思想

2024-10-02

理想国教育思想(精选8篇)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1

《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科学还没有以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哲学家又往往是教育家。柏拉图也是如此,他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个时候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可是在他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充分彰显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过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

一 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即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存在的根据,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

2.柏拉图的认识论和知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相”论之上的。他认为,对每一具体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3.柏拉图的政治学说

3.1柏拉图的正义论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心灵的各个部分(理智、激情、欲望)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理智)领导着,被领导的(激情、欲望)被领导着[1](P154)

3.2“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提出,要改革贵族政治,实现正义的国家——理想国,最根本的条件和途径就是哲学家当国王。实现哲学王的目的是让有 知识的奴隶主贵族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3.3城邦及其理想国家的制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因素,勇敢和节制服从智慧的指导,他们分别代表统治者、护卫者、劳动者,这3种人各就其位,各尽其责,3种美德以及城邦中的3个等级之间 的这种关系就是正义之所在,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 家。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不得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实现共产制度,取消家庭,实行共妇、共子,不准把公有的东西说成“这是我的”。

4.柏拉图关于人的学说

4.1关于人的等级性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3个部分组成,相应地,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3种品德。他把全社会的人分成金、银、铜铁3类,各类人皆具有相应的品德和职能。第l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通晓“善”的理念,具有智慧的品格,有更多的闲暇去掌握治国的知识和才能,是国家的统治者。第2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其品格是勇敢和意志,应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第3类人是用铜铁做成的,其品格是节制,他们处于社会最下层,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国家提供产品。同时柏拉图也相信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金银父生铜铁子,铜铁父生金银子,那么就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4.2男女平等的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古希腊人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

辅助者的观点。“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1](P215)。柏拉图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给女子与男子同样的音乐、体操教育和军事教育,女子也可以在健身房里赤身裸体地和男子一起锻炼。

二.教育思想基础——教育哲学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不仅是选拔哲学王的过程。同时也是鉴别人才,培养道德的一种方法。惟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培养道德与学识,而使每个人的内心不期而然地合乎正义,城邦里的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和培养。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 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1](P143)。他把人用于学习的器官比作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 必须转向变化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

[1](P277)。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努力促使灵魂转向”,使心灵排除可见 世界变幻无常、纷纭莫测的干扰,从感性事物中解脱出来。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去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柏拉图极力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只把那些好的正义、勇敢、节制的知识教给他们,这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教育的目的论

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柏拉图一直在追寻的乌托邦——理想国由3个阶级的人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这3种人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按其天赋各做各的事,不相互干扰,各安其位,各从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人民就成为正义的人民,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教育的目标定格为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在这个总目标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卫国者,塑造灵魂的内在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的神与英雄作为榜样。以提高青年人的热情和精神;也不是通过神话以及诗歌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柏拉图根据其哲学的基本理念,主张要培养善的理念,就要让认识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它不是去告诉人们相是如何的。而是要使人的灵魂从关注可见世界转向可知世界。教育的过程就是灵魂的转向过程,逐渐脱离可见世界,向上升到相界,获得相的知识。

2.3教育阶段论

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是柏拉图教育阶段论的基础,受到那时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把人受教育的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并且从教育组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分别对各个阶段进行了阐释。

首先是幼儿教育阶段。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那么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幼儿时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塑成什么形 式。所有的幼儿从开始就由政府负责保育和培养,幼儿阶段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并通过游戏的精神去感染他们的心灵。然后,从10岁开始学习初等知识,主要是音乐和体育;到了21岁的时候,学习高等科学知识,主要是算术、几何学和其他预备性科

目,直到31岁,才正式学习辩证法,5年过后,参加实际工作锻炼。到5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这也体现了柏拉图的终生教育的思想。

2.4道德教育论和艺术教育论

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衰败是由于人们的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又是因为教育的不当引起的。柏拉图的道德感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只有对最高善的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不知何谓善,何谓不善,懵懂糊涂地跟从先例或习俗行事,即使能中规中矩,也不算是道德行为。“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善”的养成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虽然柏拉图在批判诗歌、故事、音乐等对人道德形成的不良影响,但是他也很注重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柏拉图主张只有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被视为有教养的、值得尊重的人。城邦道德状况的好坏,公民精神状态的优劣,都要归于诗歌艺术的影响。柏拉图认为除了法律等严格的行为规范外,人们耳濡目染的艺术是人道德观念赖以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凡是倾向于使人的审美情趣变得高尚的东西,就同样会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柏拉图主张用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他认为接受音乐教育能够使“节奏”与“和谐”深深地侵入人的心灵,变得温文有礼,就会厌恶丑恶的东西,赞赏优美的东西,使人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而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

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从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设想

1.1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1.3高等教育

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但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不管他们的父母是否乐意。

2.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教育和培养”是国家当政者应当注意的大事。然后从教育对国家的作用谈起,阐述了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道理,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对教育这种大事不能等闲视之。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对于国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处理所有的事情会遵循一个原则,即“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便会融洽,国家秩序也因此稳定。其次,教育可以不断改善国家公民的素质,从而使国家“象轮子转动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进步”。第三,教育可以防止音乐的“翻新”,从而防止国家制度的变更。一方面,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坚决反对音乐的变革。他认为,音乐对政治的影响力量是:“别的害处是没有,只是它一点点地渗透,悄悄地流人人的性格和习惯,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它终于破坏了公私方面的一切。”音乐改变了,国家制度也就随之改变了。柏拉图强调,国家的领袖们必须认清这一点,不要让“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败坏了”。第四,教育可以养成人们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说:“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他们就会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就能自己去重新发现那些已被前辈全都废弃了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规矩。例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第五,教育可以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从而维持国 家良好的政治秩序。他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不要把气力花在不停地修改和制定法律上,而要在培养人们的美德上下工夫,因为美德是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如果政治秩序不良,“法律和宪法是无济于事的。”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2

关键词:《理想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日益凸显,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生命线位置和覆盖面的错位甚至出现许多真空地带等问题, 由此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改革需借鉴柏拉图《理想国》这样一朵在西方哲学和教育学界盛誉极高的奇葩。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认同、学习积极性方面呈现破碎化的趋势, 并相应地带来了理想信念的失落、道德行为失范的行为, 所以我们要极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以求找到借鉴之路。

(一)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缺失

理念决定出路, 思维决定办法, 何种教育理念就会形成何种教育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陈旧一味地遵循传统而缺乏创新。例如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意识和心理从儿童心理变质而来又急速地向成人水平发展, 因而中学生心理具有鲜明的过渡性, 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学生社会性成熟还不充分, 表现是多样且复杂的, 尤其表现为突发好动性、随即多边性、自我独立性、社会实践性, 一味地沿袭传统而缺乏新意的教育势必徒劳无功。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缺乏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植根于生活世界, 如:高中必修教材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 又受制于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欲在理论上说服教育但更注重在实践上说服, 但是不少中学生认为教材只是成为了考试的工具而并非知识的象征, 并且在实践生活中毫无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理论与实践是孪生兄弟,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断裂, 都成为了思想上和课本上的巨人生活中的小人导致思想政治目标退守到了道德的底线。这是时代精神精华的丧失, 也是国民素质和国家理想的下滑。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贫乏和泛化

思想政治教育在民众的思维力更多幻化为政治, 使其内容窄华。[1]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和人格独立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很多人借着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无限地拓宽其内容与功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糊, 内容流于形式, 被庸俗化。

二、《理想国》的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国家, 并系统阐述了其教育理念和方式, 在其教育思想中, 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被认为是保证国家合于“理念”的决定因素, 柏拉图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品德, 使社会各阶层的公民都能够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整个国家达到一个至善、正义、公正的状态。

(一)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体系

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教育体系是一个人灵魂转向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和推理的过程, 从而引导人寻求“善”与“美”。

1. 走进《理想国》的教育方式

柏拉图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因为这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 缺乏追求精神和创新的动力, 使人沉迷于简单到简单的模式之中。就像[2]柏拉图认为教育不能把灵魂里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一样, 好像不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一样。在新课改和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注重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以事实为依据, 时事政治为补充, 构建一种师生、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平台, 理论与实践互相辩证、剖析的道路。

2. 走进《理想国》的教育过程

金质的、银质的和铜铁质的事物都有属于自身的属性。《理想国》三个阶级各守本分, 每一类人按其天性从事分内的事, 而不得干预他人之事。全体公民无例外地, 都天赋适合做什么, 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 以便各就各业。而对于不同品质的人其所受的教育也应该不同, 也就是中国式的因材施教。运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思维速度、智力方面都有差异, 因此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 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差的天赋还要坏。现在的教育千篇一律, 很多学校、教师与家长都一味地要求孩子埋头苦读, 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本身的资质、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 所以如果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变革就要以此为戒。

3. 走进《理想国》的教育内容

在《理想国》的教育思想中强调德育思想, 崇尚“善”追求“善”。在柏拉图看来“善”是人先天的一种内在存在, 没有不可教化的学生, 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最终使公民成为拥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道德品德。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过程中要以“成人”为目标、“成才”为支点, 着重培养中学生“智慧”的品德、“勇敢”的品德、“节制”的品德。这种德育思想是实现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杠杆, 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保障。

(二) 柏拉图《理想国》的终身教育理念

柏拉图从重视胎教开始, 对各阶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而且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优秀治国人才, 他还第一个提出了人工作后还需要继续受教育的思想。[3]柏拉图将人生分为众多阶段如幼年至17、18岁这一阶段要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 形成灵魂的和谐美与身体的形态美, 从而使灵魂的理性部分和激情部分协调一致。20岁至30岁这一阶段主要学习科目为算术、几何、天文学、谐音学为学习辩证法做准备。30岁至35岁这一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35岁至50岁这一阶段主要担任指挥战争和其他公务, 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接受各种考验。这时柏拉图的哲学王培养完毕, 真理和权力合二为一。

终身教育理念尤其适合知识爆炸和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当今知识的老化现象极其严重, 我们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也需借鉴柏拉图终身教育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就应该是是非判断能力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巩固, 大学阶段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理念的形成。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完善, 又是对人成为合格公民的锻造。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智慧的奇葩, 应该有选择性地接受其教育思想并汲取精华, 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培育“四有”新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岚.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归因于超越[J].湖北.理论与改革, 2011.

[2]张艳霞, 王小丁.走进《理想国》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J].四川.教育百味, 2009.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3

关键词:《理想国》 教育伦理 善的理念

[FL(K2] 一、教育要与政治相结合,主张道德治国

柏拉图主张教育要与政治紧密结合,培养哲学王,这是他教育伦理思想集中体现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一方面从希腊历史上各种奴隶主国家整体崩溃的反面教训中,强调治国者本身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另一方面,又强调统治者必须抓好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一,柏拉图主张道德治国。依次考察了古希腊历史上奴隶主国家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专制政体。认为这四种政体一个不如一个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道德的堕落。政体不同就像人性不同,人性有若干种,政体也有若干种,国家是由人组织而成的,国家如何,政体如何,是由国人的品性决定的。柏拉图的亲身经历使得他看清了道德治国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在当时也引起了强烈地轰动。

第二,柏拉图认为智慧是统治者的美德,统治者最大的责任是抓好教育和道德教育。柏拉图极端重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一是他的人治思想,只有培养一批品行优秀的统治者,才能建立一个公正的国家。国家是否理想关键在于能否造就理想的国家统治者,这对于建立理想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统治者必须以智慧为目的,而学习有利于统治者们完成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二是哲学认识论上的“心灵转向说”的观点。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洞喻”,说明只要通过艰苦努力和学习,人的心灵是可以由对可感世界的认识,达到对可知理念世界的认识的,然后把握善的理念。三是柏拉图自己的实践。他半生坎坷,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选择了创办柏拉图学园,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实现其理想的道路。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优秀的国民,则各行各业都能安分守己而不乱。真正的政治家,不以修订法律为要务。不良之国,有法律也无用;完善的国家,人民有了良好的教育和品德,自然能够遵守法律。

第三,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国家教育制度,统一管理国家的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控制,教师应该由国家统一聘请,教什么内容应该由国家审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培养出建立正义的理想国所需要的不同阶层的人才。他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之上,柏拉图把居民分为三等:哲学王、军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因此正义的国家需要三种美德:少数统治者应有智慧;军人要勇敢,具备辅助统治者的能力;而一般贫民则应具备节制的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柏拉图这一思想同其政治思想紧密联系,他把教育作为实现其理想国的工具。因此他提出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管理权应该归国家所有。柏拉图的城邦教育还提倡男女平等,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

第四,柏拉图最为鲜明的观点就是他主张培养哲学王,让哲学家来统治国家。他用充满了神话寓言色彩的“心灵转向说”描述了“哲学王”的培养过程,可谓希腊哲学和教育思想的皇冠。他的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符合当时政治专业化、知识化社会分工理论的要求。解决道德善恶问题固然是知识,但必须首先认识到宇宙本质和知识的真伪。他的这種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纰漏,即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精英教育,使其成为哲学家。

二、重视音乐和体育,并赋予教育以道德伦理的内涵

以音乐陶冶心灵,体操锻炼身体。柏拉图对此也很重视,把他们作为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柏拉图规定教育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音乐,二为体育。塑造“精神与魄力”兼备的理想人格,音乐要先于体育,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柏拉图的音乐是指广义的人文教育,泛指艺术及文学等各个方面,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他提出的教育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他提倡早期教育, 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 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一般说,儿童在不能参加体育运动之前就听成人讲文学故事。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格,使人辨别美德。那种淫秽、卑劣、颓废、荒谬可怖的故事传说,以及荷马的诗歌应一律废除。应教人节制、勤劳、勇敢、虔诚和公正。军队更需要有振奋精神的歌曲,以鼓舞士气。

《理想国》在论述体育教育时, 很多是在和音乐教育的对照中说明的。体育在于强身,培养坚毅、吃苦耐劳和勇敢的精神。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单凭一个好的身体, 不一定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相反, 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 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 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身体上的完善,不能使品格完善, 而高尚的品格, 才能使身体完善。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 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 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 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 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柏拉图认为, 音乐和体育都要对青少年( 未来的城邦护卫者) 的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三、柏拉图教育伦理思想的目的:善的理念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且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使全国人民皆能敬神、孝亲、爱友。他在教育思想中所确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其理想国需要的哲学家。

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是其理念论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把理念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独立本体,整个世界的“影子”。可感世界只能产生“意见”而不能形成知识,而只有理念是理性的认识对象,对理念的追求,才能获得真知识,达到真理,达到善。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它是构成现实道德善的根源。不仅如此,善的理念还是使人具有识别善恶能力的本体。《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的善”。可以看出,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事物的本体,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他的理想国同样也是把对善的理念的追求看作是最终目标。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一定的品德的基础之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去伪存真”,实现心灵转向,发现灵魂中本身具有的善德,这就实现了对善的理念的追求。“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现灵魂中本身所具有的善,从而使人实现心灵转向。“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一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个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轉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总之,《理想国》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部巨著,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教育伦理思想也极具特点。柏拉图从性本善的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就是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德性,追求善的理念,为此,就应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从个人来说,个人也可以用理性控制激情与欲望,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实现个人的正义。柏拉图的教育伦思想反映了他作为奴隶主统治阶给成员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但是,由于其理论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虚幻的理念基础之上的,他的这种力图以道德教育治理国家的思想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柏拉图关于教育内容与目的的论述也是对我们今天极富建设意义的。提出应该重视文艺作品等内容的道德性,重视这些作品对儿童的影响,应净化这些文艺作品的内容,抛弃不道德的文艺作品,代之以有道德内容的作品去教育人。他强调治国者必须要有较高尚的道德品质,对我们今天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也具有启发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建设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可以说,《理想国》作为一个思想宝库,值得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它、借鉴它,使它在今天散发出思想与智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民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版.

[2]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1)版

[3]高雅,曾金山.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J].科学纵横,2008,(1).

[4]赵华明,杨胜.试论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涅尔谢相茨著, 蔡拓译, 董果良、赵振福校, 古希腊政治学说[M].商务印书馆, 1991.

理想国思想解读 篇4

《理想国》所读所感

第一次听《理想国》书名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了桃花源,想到了乌托邦,现在看来,那真的只是纯粹的字面上的联系甚至误解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令人愉快的导演约许你循着一条长着鲜花的途径走进哲学,逐渐导入最高的、柏拉图的哲学。但长着鲜花的路径很快走完了。看吧,于是就来到最高的部分,关于“一”与“多”,“有”与“非有”的研究。„„那么,你就会来到那真正的辩证法和思辨的思想„„让自己为这些行而上学的荆棘所扎”,这时,不轻易退却,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思辨的力度,我才发现收获真的很多。接下来,我就按照《理想国》原文的脉络,按先归纳思想脉络,再谈所思所感的顺序展开。

关于正义

文中一开始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于“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苏格拉底面反驳道: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即强者的;一切技艺都是为了求取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强者的利益。接着,他们继续以提出观点在反驳推到或论证的方式,考察了正义的方方面面,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之为正义,无论在国家在个人都是一样的,正义之相只有一个,他的摹本可以无数。因而找到了国家中的正义,个人正义自然也就找到了。他的正义观不在于给出外部行为的定义,而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

他将国家对应于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三个等级,他们若能各尽其职,互不干涉,城邦秩序就会井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人的灵魂也有三个部分,即理智、激情和欲望。理智会与欲望发生冲突,欲望要激起的行为如果对人产生不利的后果,理智就会制止他。激情与欲望也会发生冲突,激情表现为一些情绪,如愤怒,如果欲望不合乎理智,而且胜过了理智,激情就会愤怒。激情一般是倾向于理智的,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抵制理智,虽然并不多见。

国家的正义在找到了三个阶级的比例、地位和关系之后就达到了,同样,个人的正义也需确定灵魂三个部分的美德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当理智成为灵魂的领导者,激情辅助理智,他们一起统治者欲望,也就达到了灵魂的正义。

从《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讨论,我们开始感受到其高度的思维深度和严密的辩论技巧。他不局限与个人的正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而将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统一起来,在对于正义的解释中不局限于具体的行为,即怎样做是正义的,怎样是邪恶的,而从一个国家结构和灵魂剖析的角度解释正义,同时也找到了正义实现的途径。从这里,我们走进了这个思维瑰丽的“正义的城邦”。

女权问题

对于妇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她们应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且提出她们在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与教育后,能从事同样的管理城邦、国家以及军事作战的职业,这一看法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论,苏格拉底坦承需要借助辩论之舟,运用类比之法,指出女子与男子的差异在于生理,而对于职业的禀赋并无不同,从而成功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苏格拉底以公犬和母犬作比,指出人类对待公警犬和母警犬并无差别,母犬并不只负责生育,公犬也并不只负责守卫,除了人们认为母犬在守卫能力上比公警犬稍差,其他素质与天赋二者是相同的,因而一切工作二者同干。然而,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子与女子是禀赋各异的,让禀赋各异的人干同样的职业则是不合理的,对此苏格拉底以秃头的男鞋匠和不秃头的女鞋匠作比,之处二者虽禀赋各异,却职业相同这一事实。从而,更进一步的说明禀赋差异与职业差异之间的关系,禀赋的差异不是绝对无限制的,禀赋的差异只有与职业相关时,才会引起职业的差异,而男性与女性禀赋在差异则体现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而与职业相关的品质才能则自然地同样分布于女性和男性,因而女性与男性能从事相同的职业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对于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和男性,自然也要接受相同的训练和教育。适合于男子的音乐与体育训练一样适合于妇女,女在护卫者也必须裸体操练,这不仅在当时甚至是现在看来,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她们以美德做衣服。她们必须同男人一起参加战争,以及履行其他护卫者的义务,这是她们唯一的职责。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因为女性的体质比较文弱”。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对待教育和职业上苏格拉底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这在当时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雅典城邦中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苏格拉底有女权主义或推崇女权至上,在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等处都表示了女性稍弱于男性的观点,这不同于现代的女权主义,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其男女平等的思想有其理性的光辉。

妇女儿童公有

继男女平等之后,苏格拉底又提出了他独特的有关婚姻哲学的理论。在他看来,男女婚配应是绝对理性的,任何违背理性而产生的结合都被认为是恶的,亵渎神明的,应与以制止。为了整个城邦的发展,男女婚配应按照优生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在男女在最适宜婚配的年龄结合,才能产生最优的后代。

在苏格拉底看来,妇女和儿童公有对于城邦来说,是最大的善。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是兄弟姐妹或父母儿女乃至祖孙关系中的一种,家庭伦理帮助护卫者促进彼此的关系,使他们更加团结。这样,消灭了小家庭,大家荣辱与共,苦乐相连。没有什么是“我的”,“你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因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为整体一部分在感觉。因而人人为公,人人为国家的统一和谐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种理想的公有社会,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典籍中的“大同”社会,“众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且“路不拾遗”,无人偷盗。虽然二者所描给的社会理想图景有很在的契合,但他们的实现途径却迥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来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希望通过教化而实现社会风气的改变,使人人为善,大公无私;而苏格拉底则给出了从生育年龄、婚配方法以及儿童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形式,给出了他所认为的构建理想社会的具体途径,认为妇女儿童的公有即可促进社会风气的善。

苏格拉底所谓的生育婚配方式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其产生至善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但其中所彰显的“少一点私必,多一点为公”的思想却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反思。太多的充斥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全部在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一切为自己着想,这样的社会难免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却精神匮乏的,正如公主日记里的那句台词“too many stupid times we thought I„”,是的,我们真的应学习下理想国中的思想,少一点“我”,多一点“我们”,一切都会和谐美好很多。

哲学家:城邦的治理者

当苏格拉底提出城邦的治理者应该是爱智的哲学家时,再一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驳与质疑,对此,苏格拉底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得出结论。他首先定义了知识和意见,归纳出爱知识的人(哲学家)和爱意见的人,指出在知识上哲学家比爱意见的人多,并指出如果在品德和经验上爱智者也更好的话,无疑应该是城邦的统治者。然后利用事物的联系相关性,说明哲学家同时也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并有美德的人,应该将国家交给他们管理。

首先,苏格拉底说知识对应的是存在,无知对应的是不存在,完全存在的东西是完全可知的,完全不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知的,接着探讨了界于完全可知与完全不可知之间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意见是一种能力,但它是不同于知识的能力,它也与无知不同,因为意见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而知识却是完全的真,因而意见就是界于知识与无知之间的东西,对应界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

由此,界定了爱智者与爱意见的人,爱意见的人看到的许多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他们把真实的事物的相似物当作真实本身,一生无论是睡是醒,都似在梦中一般,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哲学家能够区分相和有相的事物,能够认识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知识上比爱意见都要优秀得多。

接着,苏格拉底说哲学家热爱完全的真实,追求全部的知识,而人天生会珍惜一切与所爱之物天性相近的东西,而“智”与“真”最近,因而爱知者从小即追求一切真理,而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时,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上的快乐,因而哲学家肯定是节制的,不贪财的,依次推论,苏格拉底证得哲学家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优良的品质。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国家的治理者理所当然只能是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或正当权的那些人受到神的感召,真正爱上了哲学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当然,这样的哲学家应是真正的哲学家,而并非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非但不知真善,反而只会互相争吵,充满敌意,并且进行人身攻击,他们造成了大家对哲学家的误解,是应该杜绝的。

相论:太阳和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划分了两个世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分别有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即太阳和善。其中,太阳是善的儿子,因而统观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统治者就是善自身。而这些阐述就是《理想国》中的相论,相在柏拉图看来具有更高的伦理价值与认识价值,相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有秩序的等级结构,在这结构的顶端,就是善的相。

善的相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是高于存在的东西,在尊荣与能力上高于可见世界的太阳。柏拉图提到了两种对善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善是快乐,另一种认为善是知识。第一种看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以个体的感觉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以愉快的感受为个体追求目标,而智慧等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这种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有些快乐本身或他的结果也是恶的,那也就是说恶也是善,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种看法将善看做同

一、连续的“一”,与柏拉图的看法较为接近。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相,是相界的太阳,是相存在的根源,是伦理与政治的唯一标准与规范,但他并没用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用柏拉图的话来说,他觉得这并不容易,更愿意从善的儿子——太阳说起,为此,他用了三个比喻,将善的解释变得生动形象。

一为“日喻”,将善的相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同可见世界的关系,说明善的相对可知世界的作用和最高地位。二为“线喻”,柏拉图以此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比例关系,分为影像,可见的事物,几何学、算数研究的对象和最高一级的相,他们的真实程度是递升的。三为“洞喻”,以洞穴比喻可见世界,以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从洞穴到地面世界并看清楚上面的东西代表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也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柏拉图的相论堪称独到精辟,也引人思考,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弄得眼花缭乱,只见外表,不明本质。就拿闹钟来说,大概做成各种外形,各种颜色,看的见表盘,看不见表盘的都有,但抛去可见世界的纷繁之像,闹钟的本质只有一个。相论教会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的思维。然而,相论中也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存在相,但柏拉图同时有否认如毁灭的东西有相等。当然,取之精华于我们还是十分有益的。

堕落的城邦形式

苏格拉底认为,有五种典型的政治,按产生顺序依次是贵族政制、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没有一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不幸的,也没有一个城邦比王者统治的城邦更幸福的”,书中第二卷到

第七卷所说的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即通过选拔有智慧的哲学家当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李向东王政型政制或贵族政制。

荣誉政制的主要特征是统治者为一些单纯而勇敢的人,崇武好战,爱财好富,“好胜而爱荣誉”,在教育上轻视音乐教育而对体育过分重视。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产生出来的,以财产而不是才能和品德为标准来选择领导者,“心灵的自身和谐一致的真正的至善,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民主政制的特点是人们获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苏格拉底称其为一种“花哨”的制度,它“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否值得。最后一种僭主制度的特征就是民主制度的绝对自由导致了集权政治的后果,灵魂充满了极度的不自由,受着恶劣的非理性的奴役,心灵永远在疯狂的欲望的控制下,充满了混乱、悔恨、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政制制度都与之相应的人性论基础,而政制的过渡和变迁过程是伴随着人性格方面的变换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在政制体制的分析中加入性格人性的分析,最终将灵魂与正义结合起来,“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至善的和各自范围内的最真的快乐。”因此,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应是“有理智的人”的生活方式,在心灵中培养起节制、智慧、正义等高贵品德的学问,不受贪婪的引诱,以城邦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理智的追求真正的善和快乐。

对模仿的批评

《理想国》第十卷一开始就讨论模仿,文中设想了三张床,分别是神、木匠和画家造的,木匠造的床可以看成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造的床则可以看成木匠的床的模仿,画家的床和木匠的床之间隔着两层,与实在或本质相隔甚远,画家却靠模仿来赢得爱戴。由此,苏格拉底从人性论的角度批评了模仿,他说人们在从事不同的活动时用的是心灵的不同部分,有时运用的是理性的部分,有时则是感觉的部分,理性的部分才是高贵的、接近于真实的,而模仿这是模仿那些可变的部分,心灵中的不平静给模仿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因而模仿是非理性的,“模仿术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它的作用在于鼓励、培养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

苏格拉底从理性与感性的部分批评了模仿,如今信息时代的人看到“模仿”一词应该也是百感交集,虽然二者的含义不严格相同,但也有着一定的可比性。柏拉图的“模仿”是木匠、画家对事物的再造或在现,这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不叫模仿,现代模仿与创新相对,然而,如果把神的创造比作创新,那么现代模仿的含义是不也跟当时一致呢?这么一来,我们今天也很是抨击的缺乏创新,只会复制也正是苏格拉底所抨击反对的。

然而,我又不禁想起大家对腾讯QQ的一个似贬实褒的评价“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腾讯将各种东西集成在自己的平台上,邮箱、购物、微信、空间原本都不是它的首创,然而它借鉴集成以后,却依靠其强大的顾客平台将其做大

做强,以致不可超越。那这是否体现了模仿的优越性呢?其实,即使我们承认腾讯的每一项单独业务都不是首创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他这种先有客户,拓宽平台的策略是独一无二的,集成式的创新不也是创新的一种吗?当然,我们不应只满足与这种创新,毕竟是很有限的,一味的模仿而不会走创新之路,终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与威胁。

《理想国》一书读下来,从最初不着边际的幻想,到最终深入其中的理解,又跳出文字的思考,虽然思考的深度也许还很有限,但欣喜的是,从中获得了哲学的启蒙,学到了一种架构式的、辩证式的思维方式,爱上了这们爱思考、爱智慧的学问。

参考文献:

[1]周新廉、彭琦,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

《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汇报 篇5

有幸听了黄海梅老师在党校课堂上的讲课《理想、信念、追求》,颇有感触的。除了老师谈到的我们党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以及一些国家甚至国际上对理想不明确而造成的错误,并且用深刻的历史事实告诉了我们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党永远不变的理想,也应该是全部热爱这个会的人的共同追求。细分析,深探讨,道理一层层清晰,我们的理想一下子变的很明确了。当我们站在党的高度,就知道当共产主义被作为理想和追求来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动力很足,本文来源虽然它的实现需要时间和很多困难的考验,可是只要一份信念不倒,相信水滴石穿的惊人结果也能真正的成为现实。在黄海梅老师陈述挺多的现实例子中,印象颇深的是老师在课上提到的她在福州大学读书当班长时候的一次学军任务。活动中,她带领着大家一起克服困难,步行去连江的丹阳,还翻山越岭的。他们当时都很辛苦,可是老师作为干部,她记住自己的职责在自己很累的情况下仍然鼓励全体的同学一攀登,良好的组织使得学军任务胜利完成。听了这一段描述,既觉得贴近校园生活也真实的感受到了老师心中的那一份热忱。相信这个就是课上不断重申的--人生是需要理想、信念、追求的。老师的这样一股劲让大家都受到了鼓舞,想像一下那样的时刻,真的应该还很温暖吧。毕竟大伙一起达到了一个目标,做了一件很具挑战性且很有意义的事情。当青年人心中有美好的信念和追求的时候,能爆发的魄力真的不可小觑。

曾经 没有对理想这一神圣的词的含义作过深探究,总觉得船到船头自然直,信念和追求意识是相对单薄的。如今可是真的知道了。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社会都是需要理想的,无论是什么时候,这个是把握方向的关键点。苏联解体的社会大变动就是很实在的例子,一个政体要是没有好好的稳稳的把住方向是很容易摇摆,容易受周遭的不良势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是就很大可能的出现不理想的混乱的局面。作为简单的个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雷锋说: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的更好。从这样的话里不难看到他那光辉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追求了。朴朴实实的,可是却凝结了心灵上最真、最纯的为了人民奉献一切的伟大理想,真的很感人,实在是我们所有青年人都应该好好思考和学习的。

人生是短暂的,可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念的芳香,然后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的去奋斗和追求真正多彩、高尚的人生目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奋斗,向共产主义这个美好的方向前进前进再前进!

这些都是听了《理想、信念、追求》这一课后的心灵触动。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6

敬爱的党组织:

近两次党课,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关于理想信念、文化、国家、政党、大学等方面的话题。还看了一次电影,也是关于中国探索发展的历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发展进步,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虽然走了不少的错路、弯路,但终究在摸索中缓慢前进。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是理想鼓励着他们不断努力,是信念支撑着他们不断向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坚定的信念和不畏困难的态度面对生活,用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信念而伟大。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到达光明的彼岸。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唯有树立远大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这足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大学时期是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确立怎样的理想和信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方向的小船,在生活得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和探索人生新的航程。

一.理想与信念指引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

二.理想与信念提供大学生的人生前进动力。

三.理想与信念提高大学生的人生精神境界。

大学时期,我们将要面临一系列人生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和信念是错误的。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科学理想坚信不疑,才能坚定自己的向往与追求,并落实到行动上。对于自己的国家,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和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勇于奋进的精神。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7

在古希腊人看来, 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核心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仅可以锻炼公民的身体, 从而塑造公民健康的体魄, 更重要的在于, 古希腊思想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更可以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 从而使公民获得良好的德性。体育教育本身是塑造公民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 这种教育理念自身又是从塑造公民德性的先行取向出发而获得的。对公民德性的培养和塑造为体育教育提供了观念上的指导和一般目标, 而体育教育则为公民德性的塑造提供了一条具体途径。本文试图以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体育教育思想为例, 来探讨这种以培养和塑造公民德性为旨归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观念, 并厘清在体育教育与德性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而从中生发出可供我们今日的体育教育以借鉴的思想。

在古希腊, 体育并不是公民生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领域, 体育训练也并不是只存在于公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进行体育训练是每个古希腊成年男子公民的公民义务, 接受体育教育也是每个古希腊男子的应尽职责。虽然这种公民义务和职责并没有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形成明文规定, 但却是存在于古希腊城邦的习俗 (ethos) 之中的。在古希腊诸城邦中的成年男子公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在体育场内进行训练, 这尤其体现在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之中, 并且在斯巴达城邦中表现得更为极端一些:在斯巴达人那里, “家庭生活受到严格的限制, ……男童在母亲身边住到7岁, 从7岁到30岁他们要接受适当的公共军事教育与操练。女童也同样要接受精心安排的体育锻炼。”体育训练构成了公民的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对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重视, 虽然有为了应付各城邦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的军事需要目的, 但更重要的却与古希腊人崇尚身体健美的风俗习惯相关。在古希腊人看来, 外表英俊、身体康健是一个人生活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 能对公民的身体素质进行检验和展示的体育赛事在古希腊城邦受到人们高度的尊重和推崇。这些体育赛事不仅有在全希腊范围之内举行的、各个城邦都会参加的泛希腊化赛事, 也有在各个城邦之内举行的赛事。城邦间的赛事主要有四个, 即:创办于公元前776年的奥林匹亚赛会, 这也是古希腊最古老、同时也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创办于公元前581年的伊斯特米亚 (Isthemia) 赛会;创办于公元前573年的尼米亚 (Nemea) 赛会;创办于公元前582年的帕提亚赛会。对于在城邦之内也举办的体育赛会, 比较著名的就是在雅典举行的泛雅典娜节的体育赛事。在古希腊, 这些体育赛事的举行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固定的模式, 这主要表现在各个赛事举办日期的仪式化和周期化上:奥林匹亚赛会和帕提亚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尼米亚赛会和伊斯特米亚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于是,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 每年基本都会有重大的体育赛事举办。

在上述各项体育赛事中, 奥林匹亚赛会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以其为中心, 同时还举办了相关的文艺活动。比如在古希腊就会有很多文学家为胜利的运动员谱写赞歌, 品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由此可见, 体育赛事的影响不仅仅在体育领域之内, 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在古希腊人的城邦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绕着奥林匹亚赛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其中浸透和体现着古希腊人对俊美、健康、强壮的热爱和推崇。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古希腊人曾经用以奥林匹亚运动会作为标志和节点的纪年法。比如, 我们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就可以看到他对各个哲学家的生平记述就采取了这种纪年法。比如, 他曾这样记述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平, “阿波罗多洛在其《编年史》中说, 在第58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二年, 阿那克西曼德为64岁, 不久之后, 他就去世了。”而这种记述广泛存在于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之中。

其次, 奥林匹亚赛会作为一个在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的国际性赛会, 它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各城邦的支持。众所周知,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它由许多小城邦组成, 在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各个城邦之间却一致约定, 在奥林匹亚赛会举办期间, 古希腊范围内的所有战争一律停止, 从而确保运动员和观众能够安全参赛和安全观赛。“这意味着战争虽未停止, 但赛会仍可对战争置之不理, 正常举行。”古希腊人对奥林匹亚赛会的这种热爱, 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时更鲜明的表现了出来, 即使面临波斯这个强大的敌人, 奥林匹亚赛会却依然正常举行, 古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和重视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 众所周知, 奥林匹亚赛会的获胜者得到的奖品是象征性的由橄榄枝编成的头冠。这只是荣誉性的表彰。但是这种荣誉却会得到全希腊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柏拉图在《申辩篇》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从侧面向我们描述了奥林匹亚赛会冠军这项荣誉的力量。当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法庭为自己的罪名做出辩护之后, 按照惯例他可以提出一项处罚要求以替代原告的惩罚请求时, 他说:“雅典的人们, 给我这种人最合适不过的, 就是在政府大厅里用膳, 你们中谁在奥林匹亚运动会中用一匹马、两匹马, 或四匹马的马车赢得了比赛, 我比他都更适合在那里吃。”在古典时代, 能在政府大厅用膳, 只是少数拥有特权的极少数人的事情, 贵宾一般只包括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得胜者和其他少数人。

古希腊人对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重视来源于他们对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的喜爱。在古希腊人看来, 拥有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是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评判标志, 或者说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因素。虽然拥有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并不一定能使一个人幸福, 但是如果一个人外表丑陋、身材臃肿的话, 那么这个人却必然是不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1099b1~5中对此表达得相当直白:“还有些东西, 如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 缺少了它们福祉就会暗淡无光。一个身材丑陋或出身卑贱、没有子女的孤独的人, 不是我们所说的幸福的人。”

幸福这个概念在古希腊文中是eudaimonia, 这个字的字面意思是受到神保佑和庇护的, 其实就是“吉星高照”的意思。在古希腊人的一般观念中, “幸福”的本义更接近于well-being, 而非happiness。这也就是说, 幸福并非是一个人主观的内心感受, 而是有客观标准的, 这些标准包括有很多内容, 比如:良好出身、朋友众多、拥有财富、子女众多、身体健康、外表俊美等等。我们看到, 在幸福的组成要素中, 身体健康和外表俊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希腊人的一般观念中,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构成幸福的诸多要素, 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幸福的。不过, 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个人拥有了这些外在要素, 只是获得了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和要素。在他们看来, 仅仅拥有这些要素并不足够使人获得幸福, 幸福的获得就是要让人实现自己的德性 (arete, excellence) 。

Arete这个词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 它的本义是指体格健壮、孔武有力。这种品质也就和“好” (g o o d) 关联在了一起。在《荷马史诗》中, “好”通常就是和武士关联在一起的, 和身体方面的优秀相关。不过, arete最初也并不专指人, 它可以使用与一切有功能的东西上。只要这个东西将自身的功能发挥的好, 那就可以说它具有arete。在这种意义上, 只要马跑得快, 那么马就也是有德性的。由此, arete就是“优秀”的意思, 它实际上就是指功能发挥的好, 那使得功能发挥得好的素质, 以及使功能发挥得好的状态就是arete, 也就是德性。到公元5~4世纪的时候, 古希腊人认为德性是一种功能、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有能力去帮助朋友、有能力为自己赢得名誉, 权利和财富, 那么他就是有arete的。

因此, 在古希腊一般人的观念中, 德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们的身体方面的优秀和卓越, 后来它也和人的家庭出身以及拥有的财富相关。但是苏格拉底将德性专指身体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转换, 他认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一种状态, 从而使德性普遍化了, 这就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如何, 都可以培养自己的德性。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有关德性的这种思想, 他认为, 人的德性在于人的功能发挥得好, 而人的功能发挥得好就意味着人的灵魂中的三个部分, 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处于各安其位、各就其职、彼此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正义的人。而《理想国》全书的主题就是在探讨“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生活过得更好更快乐”的问题, “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对于柏拉图本人来说,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正义的人就是人的德性实现得好的人, 所以, 正义的人的生活要比不正义的人的生活更好更快乐。

那么, 这种正义的人应该如何培养呢?正是以上文所述的对人的德性和功能的理解的基础上, 在培养正义的人的目标指引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他认为, 体育不仅可以培养公民健康的体魄, 它更可以培养和塑造公民的心灵的品性, 从而塑造公民的德性。柏拉图的这种以德性的培养为视野或旨归的体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一个理想城邦的护卫者的教育模式的阐述之中。

在柏拉图看来, 塑造一个理想城邦的合格的护卫者, 首先需要让他们从童年开始获得良好的文艺教育, 这种文艺教育包括经过删定了的音乐、戏剧和诗歌, 与文艺教育同时或稍后, 护卫者要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 这种训练乃至要持续一生。这种严格的体育训练不仅包括时间上的保证, 同时也包括质量上的保证。这种对体育教育的质量上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这种体育训练并不单纯指训练人的身体的基本技能。它同时需要与文艺教育结合在一起或者说要以先行的文艺教育为基础。因为在柏拉图看来, 一个人有了好的身体, 并不意味着同时能拥有良好的心灵以及良好的品格。但是如果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文艺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话, 却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相比于体育训练, 文艺训练更关注于一个人内心品性的训练, 在柏拉图看来, 要想培育一个护卫者, 最好的办法是从他的童年开始对他进行文艺训练, 从而在他的内心培养起节制等美德, 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教育相应地只关注或只能够训练人的心灵, 而体育教育只关注或只能够训练人的身体。相反, 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甚至并不主要在塑造人的身体方面, “在不畏艰苦练身体的过程中, 他的目的主要在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 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因此, 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以培养和塑造公民的心灵为目标的。柏拉图认为以文艺教育为基础, 再结合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 就不仅会使人获得身体上的健康, 同时也会获得心灵上的健康。

其次, 因而, 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需要以一定的调配比例被结合起来, 共同来训练人的心灵。在柏拉图看来,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灵魂中的三个部分, 即理性、激情和欲望都得到合适的训练, 从而三者才能够安守本分,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因此, 教育的目的最终的目标是指向人的心灵的陶冶和教化上。他在《理想国》中对理想城邦的设计都是做为一个比喻最终指向这个问题的。因而, 在他看来, 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体育教育, 其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塑造人的心灵, 培养人的德性就要从此入手并以此为目标。体育教育和文艺教育要同等重视, 不可单纯地侧重于其中的任意一种, 要在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之间进行合适的搭配, 让它们以一种适当的比例来作用于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灵魂中的激情部分, 使得人的激情能够得到合适的训练。

那么, 这种合适的训练是什么意思呢?何种程度的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是合适的呢?

正如上文所说, 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塑造和熏陶人的心灵, 更具体地说是要培养人灵魂中激情部分的德性。而激情部分的德性指得是那能够将激情部分的功能发挥得好, 或者说发挥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就是“中道” (methon) 状态。说德性是一种“中道”状态的意思是说, 德性就其本质和有关它的陈述来说, 是一种中庸, 但是就最好的条件和最好的结果来说, “中道”却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的意思是说德性发挥得好。比如, 说马的德性是跑得快, 那么当一匹马实现了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就是它跑得快而且躯体处于最佳的状态。对于德性的状态来说, 可以区分出不足、过度和中道三种状态, 唯有当德性实现了自己的中道状态时, 才可以说这种德性得到了实现。就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来说, 合适的体育训练就是能够将人的身体状态发挥到最好, 并且能够让人的灵魂的激情部分的德性处于最佳状态, 这种最佳状态就是让人处于勇敢状态而非野蛮和粗暴状态, 也不是处于软弱状态。野蛮和粗暴状态是德性的过度, 而软弱状态是德性的不足, 唯有勇敢状态是德性的中道状态。当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能够一方面让人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另一方面能够让人的灵魂中的激情部分处于最佳状态时, 即实现了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柏拉图才认为这种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是合适的。

由此, 柏拉图认为:一种合适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既能够训练人的身体, 让人拥有健美的身材, 又能够并且应该训练人的心灵, 让人的心灵中的激情部分的德性得到最合适的发挥。当然, 体育教育只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却不是他教育思想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恰恰相反, 这一部分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是能够培养和塑造人的心灵的德性的。在柏拉图那里, 人的心灵的德性就是人的德性。如果人的心灵的德性能够得到合适的发挥, 那么, 人的身体的德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实现出来。

人的心灵的德性, 也就是人的德性在柏拉图看来是灵魂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之间的各安其职、和谐相处。其中, 理性部分处于统治地位, 激情部分处于从属地位, 对于一个有德性的人来说, 激情部分要帮助理性部分来控制欲望部分。当这三部分都发挥出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人的心灵的德性才能够实现, 一个人才能够成为正义的人, 从而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而在培养人的德性的过程中, 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训练和陶冶人的激情部分, 使人的激情部分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德性, 另一方面亦和文艺教育一起塑造人的理性部分的德性, 使得人能够正确地发挥自己的激情和理智, 喜爱值得喜爱的事情, 厌恶应该厌恶的事情, 从而保持自身在欲望方面的节制, 以及在激情方面的勇敢, 在此基础上, 人才能在理智上去追求那真正真实的东西——即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的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念立足于人的德性的培养, 坚信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能够将人的功能和德性发挥出来, 从而使人处于最优秀的状态, 这种最优秀的状态不仅表现在人的身体健康、外表俊美, 同时更表现在人的心灵之内的和谐, 以及心身之间的和谐。当这一切都实现之后, 也就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条件、准备了基础。在古希腊人那里, 人的德性的实现和幸福的获得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占有的多寡来实现, 它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追求实现人的德性, 让人之为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好, 从而使人的心灵很身体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终达到心灵和谐、心身和谐的基本目标。这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摘要:体育在古希腊的城邦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为古希腊诸城邦提供身强力壮的战士。更与古希腊人崇尚身体健美的习俗有关。本文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为例, 探讨了以德性培养作为着眼点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这种体育教育思想与人的德性塑造之间的关系。指出古希腊的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而更是为了塑造和谐的心灵, 从而实现人的德性, 最终获得幸福生活。

关键词:体育,德性,和谐,心灵,柏拉图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古希腊]柏拉图[著], 吴飞[译].苏格拉底的申辩[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4][英]奥斯温﹒默里[著], 晏绍祥[译].早期希腊 (第2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理想国教育思想 篇8

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是技工学校思想教育的主要方面,为了培养“四有”人才,首先是抓好理想教育。技校學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自觉”时期,思维和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开始探讨人生,更多地把自己的志向、理想与向往的职业相联系,这个时期的理想教育可以说成是“理想的联系阶段”。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理想联系阶段”能不能做好技校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关系重大。做好教育工作,学生会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学习有动力,工作有热情,精神面貌可大大改观,思想政治工作会有良好的基础。否则,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就会走入歧途,各种违纪现象也会多起来,甚至还会出乱子。

从学生思想实际看,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学生在入学初期,其专业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较好,因高考落榜而进入技校,认为自己是“不幸者”;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不甚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和职业不合乎自己的愿望,而感到失望,这部分学生可称为“失望者”;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心切,把考技校作为就业的一块跳板,他们中有的人准备毕业后干上两三年驾驶或修理后另谋他业,这部分人可称“过桥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他们可称为“稳定者”。很显然,“不幸者”“失望者”“过桥者”都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就是“稳定者”在对专业和职业重新认识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种种认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造成思想混乱,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在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的正确思想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的实践才能形成,但现在应该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对这些教育往往有“逆反心理”,有的学生认为教育是说教,越是反复讲的道理他越不大愿意听,越是大力宣传的人和事他越不在乎。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其中教育方法不当,跟不上现代青年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要改革。在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学生树立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的观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工程师、学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而且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施他们的设计和创造,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并完善他们的创造以造福于人民。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没有社会的物质文明。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当前社会不可能也做不到人人有大学文凭。社会主义事业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热爱本职,安心工作,刻苦努力,即使是工人岗位也能做出大贡献。

2.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思想对学生的影响

意识形态领域两种思想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校不仅是教学、教育的阵地,同时还应该成为社会信息集合、加工、移值、深化的场所。教师理应担当宣传、灌输正确思想的重任,并成为抵御不良思想的尖兵。

3.注意家庭对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的干扰

近几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贪图安逸,追求物质利益的思想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对职业已经定向的技校生,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入学后家庭对专业思想的干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入学后的各个阶段加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坚定专业思想。

4.注意利用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作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的好教材

“寓专业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一条经验,技工学校要使这一教育有成效,必须使教学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即在理论和技术课中,要尽可能与企业生产、技术业务以及革新相联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教育有所指向,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效益、文化和安全牵动着每个职工的心,同样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如何及时、有效、生动地将这些信息作为教材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思想教育活动之中,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5.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

学校环境、设施、教学活动必然反映某种职业特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模拟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生活,才可能培养学生热爱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职业熏陶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技校要办出专业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汇报材料结束语下一篇:第三铺小学校车安全工作自查自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