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2024-05-12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共8篇)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1

编制我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一项关系到贯彻科教兴国方针,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新特点,立足我区实际,认真搞好编制“十二

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是保证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能如期完成的基本前提。经过研究讨论,制定了前期调研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调研工作指导思想

《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大局出发,抢抓实施“城南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按照教育部、市教委有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区强势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务本求实的工作作风,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为编制符合区情、体现特点的“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服务。

二、调研工作基本思路

前期调研工作既是编制我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系统各方面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参与,把握实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措施的过程,调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一)总结基本经验

结合本职工作,面对我区教育发展实际,回顾“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各项主要目标的落实情况,认真总结推动我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同时研究我区教育实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短板,总结教训,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

(二)摸清教育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和新趋势,在总结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在两个方面摸清未来五年区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一是在未来五至六年的时间内,在充分考虑新建小区人口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部分择校学生流入、流出等前提下,通过调研和统计测算,按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成人等不同阶段,对我区接受教育的总人数和各学以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内接受教育的人数,做到底数基本清楚,为区政府保证教育需求的有关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二是摸清我区人民群众和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对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要求和期望。

(三)把握基础状况

“十一五”以来,我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是编制“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起点,我们必须对我区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十一五期间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落实情况。

第二、我区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及水、电、气、热、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增加及保障情况,包括新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第三、全区各校(园)办学条件达标、硬件配置、安全保证等落实情况及存在的差距。

第四、总结“十一五”期间,包括区财政教育拨款、教育费附加、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及预算外资金等在内,教育经费保障的基本情况,统计和研究教育经费增长比例,在适当留有余地的前提下,对“十二五”期间教育经费的保障情况做出预测。

第五、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是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关键之一,必须把握教育系统学校(园)及直属单位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其一,对教育系统各部门、对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现有在编人数、超编人数、缺编人数等具体情况作出统计的基础上,对未来五至六年期间内,教委系统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达到提前离岗年龄人数、达到正式退休年龄人数做出逐年统计。其二,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按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规定,达到任职年限需要轮岗的人数做出逐年统计。其三,根据十一五期间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结果,从执法意识、领导水平、管理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做出基本分析。

第六、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是编制教育发展规划之本,必须把握教育系统学校(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其一,对教育系统学校(园)及相关单位教师的总人数、各学段具有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职教专业教师人数及逐年退休人数,按照北京市规定对应学校班额,确定当前教师总数是否超编。其二,在未来五至六年期间,对照逐年学校调整合并增减等情况、学生人数和不同学科教师人数以及学校的实际需求,确定逐年需要补充不同学科师资的人数。其三,确定当前各教育阶段和各学科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2

教育部把今年教师节的主题确定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庆祝人民教师的节日,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充分展现人民教师的巨大贡献, 全面反映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结合实际情况,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教师节前夕掀起喜迎教师节、欢庆教师节的热潮, 营造出庄重、喜庆、尊师、重教的节日气氛。9月10日晚, 中央电视台将在综合频道播出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教师节专题晚会, 晚会将集中展示广大优秀教师的风采, 表达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祝福。

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并结合自身实际, 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教育部将会同中央媒体推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召开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活动, 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向社会公示“教师之歌”优秀歌曲, 接受网民投票, 从中推选出最能反映当代教师精神风貌、群众最喜爱的优秀歌曲, 同时, 教育部将举办“感念师恩”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祝福老师”、“我身边的好老师”、“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等话题, 征集展示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中小学生对老师的祝福。要动员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 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图片、访谈、署名文章等形式, 表达感念师恩、祝福老师的深情厚意。

教师节期间, 要认真研究制订本地区、本校走访慰问活动方案。各地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带头通过各种方式看望慰问教师, 重点走访慰问农村一线教师、特岗教师、离退休老教师、贫困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 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要与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相结合, 通过座谈会、主题演讲、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 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一次主题鲜明、广泛深入的师德教育活动。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试行) 》, 要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工作, 广泛开展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大讨论。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师德素养, 努力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把为教师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组织教师节活动为契机, 深入基层、深入调研, 认真倾听教师的意见建议, 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认真落实绩效工资等各项政策, 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全员培训项目, 在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把尊师重教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要集中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工作的新举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以及庆祝教师节的各项活动。要坚持正面导向, 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认真总结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情况, 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阶段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安排,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认真做好改革试点, 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发展项目, 狠抓作风建设, 切实提高执行力, 确保落到实处, 见到成效, 使人民群众得实惠。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3

杨慧文详细介绍了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编制原则和基本架构,以及关于规划的几个重要问题。《规划》共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开头语,主要是描述教育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依据。第二板块是主体部分,从11个方面阐述“十三五”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用了“11个新”来展開。第三个板块是规划的组织实施,主要从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测评估、主动接受监督、广泛学习宣传、支持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杨慧文强调,《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的五年教育规划。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任务分工。同时,建立完善教育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对相关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4

(2010-2018)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六枝特区教育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我乡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力打造教育强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将我乡建成一所标准化中学,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一所农村标准化幼儿园的学校格局。多方筹措资金,基本实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达规定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位运行,逐年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成人教育工作,并配套相应的设备设施。

三、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学区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以学区为单位,实行管理、课程、研训、资源配置充分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下放权力,全面加强学校内教育管理、培训、研训等工作,促进学区内学校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深入推进盟校、并校、新建校等“三种模式”。根据学校布局规划,加快新建优质学校,并在教学设施、师资配置等方面坚持高标准,使学校在投入使用时即为优质资源。进一步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以乡内教师交流促进师资均衡、以师资均衡促进班级均衡、以班级均衡促进校际均衡、以校际均衡促进区域均衡的具体路径,推进义务教育深度均衡发展。

(三)积极创建特色学校。

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发展战略,按照一种文化引领,体育、艺术两个爱好培养,德智体美四项发展,规范化、艺术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五化”校园,重点打造德育类、语言类、学科类、科技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的特色学校。

(四)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农民。整合各领域、各行业的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培训制度。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社会各阶层多样化教育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以《教育法》、《教师法》为依据,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首位,抓好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自考、远程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立足于现状,在现有师资水平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校长、骨干教师参加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

1、深入开展教师系列教育活动。强化爱与责任的核心师德,提高教师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重点实施师资培养行动计划。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能力的培训。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深入开展学习型团组建设,完善盟校团组、学科团组、班级团组等各类团组建设机制,推广团组建设经验,促进团组均衡,提高培训效果。加强校长队伍培训,加快推进校长职业化。建立有利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3、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完善骨干教师对口帮扶和巡回支教等制度。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制。

(六)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开设音、体、美和社会实践课程,拓宽素质教育渠道,创新素质教育载体,增强素质教育实效。坚持以教材开发为突破,以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教研和社团活动中,做到“三化一跟进”:即教材化、课程化、常态化和评价跟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将“减负”列入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坚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七)教育创新

1、深化“校本教研”。继续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巨大引擎。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系统培养的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八)教育管理

1、学校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坚持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积极开展“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制定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明确学校管理内容和流程,真正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教学管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音体美及通用技术等课程。强化教学管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建立数据分析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反馈、教学研究与改进的指导系统。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教师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考试、辅导等环节的落实。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有效教学。

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实行教研员上示范课、公开课制度,促进教研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强化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扎实推进微观课题研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完善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举办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增强教科研工作实效。

4、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师生安全教育,落实每天放学一分钟、每周放学十分钟、节假日放假半小时、每月一演练的安全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学校安全等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范及救助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校方责任险的全覆盖。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警校共建,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九)教育民生工作

1、完善资助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家庭经济困难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保证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大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域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使其达到或接近健全儿童少年的水平。

四、发展规划的具体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团结协作

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去,树立执教为民的思想,勇于进取,敢于开拓,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集群体智慧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才干,要让他们当家做主,具有主人翁意识,同心协力,强调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教育使命。

(二)建立组织,分工明确

要成立发展规划管理和咨询委员会,对规划的具体实施进行监控,及时调整相关措施,并对学校规划目标阶段性达成进行评估验收,促使发展目标高质量达成。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各项任务和措施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三)健全制度,深化改革

不断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和办学行为,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分工到学校、到个人,坚持用教育法规约束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将规划实施进行责任分工。要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的规章制度和考评奖惩机制,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做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教师。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奖励机制,要依据科学严谨的考核办法,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充分调动名特优教师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开源节流,保障发展

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积极争取经费,对我乡现有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消灭危房。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积极主动地多方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努力克服重重阻力,保障学校发展的资金到位。

(五)加强教育督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扎实开展对县级政府督导评估。创新督导机制,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中小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推动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督学责任区的建立和实行,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5

(征求意见稿)

(2011年——2015年)

晋江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晋江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普通中学54所(其中民办4所),独立职校3所,小学291所(其中民办14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幼儿园(点)361个。在园幼儿6247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35594人);在校生:小学149843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95112人)、初中51935人(含外来农民工子女21785人)、普高27279人、中职11244人,公办教职工11360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795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全市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接受不同类别、层次、水平的教育需求,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1 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首批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对县督导”,获“省教育工作先进市”表彰。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主要指标实现大幅跃升:

独立幼儿园的比例从2005年39.4%提高到2010年秋54%;高中毕业生本科总上线率从2005年41.63% 提高到2010年59.33%;

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从2005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 15.63万人;

全市中小学校园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平方米;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从2005年**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秋 **平方米;

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三级达标以上高中从从2005年 **所提高到2010年14所;

专任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公办幼儿园大专以上从35.1%上升至71.4%,小学大专以上从47.8%上升至79.8%,初中本科从36.9%上升至78.1%,高中本科以上从91.7%至95.3%;

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学校从12所发展到18所,民办学校各学段学生占总生数的比例从6%提高到8.52%;

小学“十配套”镇从2005年的6个提高到2010年的18个;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积极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市”。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 2 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望相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当前教育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正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费缺口依然较大,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市财政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社会各界积极捐助教育事业,但学校规模总量庞大,建设与改造任务繁重,要实现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到2012年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每个镇(街道)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任务,经费投入缺口依然较大。

二是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学前教育三年制独立园比例不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占3.88%;小学平均规模偏小,300人以下的小学有105所;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办学效益良好,但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与协调提升上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发展不均衡,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尚有差距。优质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市区和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城乡、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学校之间,在校园校舍、经费投入、仪器设备、优质师资等资源配臵上还不均衡,在内涵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软件水平上还有差距;幼儿园“入园难”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仍然存在;外来农民工子女分布的不均衡,导致部分镇(街道)容量不足、资源告急,另一部分镇(街道)生 3 源不足,资源闲臵。

四是城市建设提速,给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晋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展开,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和新建组团集聚,城市的规划建设随形势不断变化,给全市学校规划、布局设点、资源整合、师资配臵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难题。

五是理念差距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学校未能按照规定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快乐自主学习和体质体能下降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水平、高素质、有影响的知名校长、知名教师和领军人物数量偏少;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的行为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六是教育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在教育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有待扩大和深化。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三)发展预测

1、在校生预测:

(1)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数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比2010年秋的6.2万人增加0.8万人;预测2015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5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4.5万人。

(2)小学本地户籍学龄人口在5.6万上下小幅波动,外来生持 4 续平稳增长,预测2013年小学规模约为16.6万人,比2010年秋的14.98万人增加1.82万人;预测2015年小学规模约17.4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11.6万人。

(3)初中在校生将在2011年到达谷底,预测2011年初中在校生规模约5万人,比2010年秋的5.1万人减少0.1万人。2012年起开始回升并基本稳定在约6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3.5万人。

(4)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将在2014年到达谷底,预测2012年在校生约2万人,比2010年秋的2.7万人减少0.7万人;预测2015年在校生约1.8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约0.18万人。预测2015年,中等职校在校生约1.3万人。

2、师资预测

(1)预测2013年学前教育规模约7万人,2015年在园幼儿7.5万人,按现行市区班师比1:3.5 ,农村1:3的标准,按每班30人,需要公、民办幼儿教师7000人至7500人。现有公办幼儿教师304人,民办幼儿教师2855人。

(2)2013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6.6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预测17.4万人;按师生比1:19.5计算,需要小学教师8513人至8923人。现有小学公办教师5243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377 人,共6620人,现在至2013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1893人,至2015年需补充小学教师公办及合同教师2303人。但因班生规模问题,实际需求量应少于理论需求量。

(3)2011年,初中在校生预测5万人,2015年,初中在校生预测6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初中教师3704人至4444人;现有初中公办教师3382人,合同及过渡合同教师199人,共3581 5 人。现在至2011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122人,至2015年需补充初中公办及合同教师863人。但由于结构性失衡,除紧缺学科外,不应补充新教师。

(4)2012年,普高在校生预测2万人,2015年,普高在校生预测1.8万人;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普高教师1481人至1333人,现有教师1846人。不考虑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普高师资富余365至513人,原则上不应补充教师。

(5)2012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万人,2015年,中职在校生预测1.3万人(综合考虑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中职的可能性增加),按师生比1:13.5计算,需要教师741人至963人,现有教师532人,需增加中职教师209人至431人(含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

二、晋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为我市经济强市、品牌之都、园林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对全市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优化配臵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 6 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建设教育强市的主要指标和我市教育发展目标,优先发展教育,适度超前规划;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布局,既着眼未来发展又立足现实可能,既注重全面规划又注意轻重缓急。

3.布局合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优化配臵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均衡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4.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原则: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力争达到城乡学校的发展基本均衡:一是校园环境基本均衡,二是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均衡,三是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四是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五是满意程度基本均衡。

(三)规划目标

根据《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晋江城市空间发展“构建一个框架,强化两翼发展,突出三大走廊、实施多区联动”的战略,本规划重点对“十二五”期间各类教育布局和建设提出构想。

1.总体目标:

至2015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整合拓展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布局规划,改善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做强以就业为导向并与晋江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中等职业教育,做大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优势。力争2012年首批通过省 “教育强市”验收,2015年部分指标达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海峡西岸的教育中心之一,晋江现代教育品牌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突出亮点。2.主要目标:

——高水平做活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按每0.9万左右人口规划设臵1所幼儿园的标准,科学布设幼儿园(点)。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大镇级公办园建设力度,规模较大的镇(街道)至少要有2所镇级公办中心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华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幼儿园,引导集团化办园、企业办园等新模式。

切实提高独立园比例。全市独立园设臵要达70%以上,镇(街道)辖区内独立园设臵至少要达60%以上,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达20%以上。

着力提高入园比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以上。

积极探索婴幼教育。城镇区、新社区、工业园区积极建立3周岁以下的早教机构,初步构建0-5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成早教研究中心。

——高标准做实义务教育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9%和97%以上,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单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保持99.9%,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市区低于2%,农村低于3%。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力争基本完成验收任务。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的均衡配臵。

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形态。按“总量相对稳定,局部分类优化”的原则,合理优化全市学校布局:在外来农民工子女聚集的镇(街道)加快学校的新建与扩容力度;在生源不足的镇(街道)统筹整合中小学资源,继续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在新城区和小城镇建设等城建组团区域,预留教育用地,适时增设或扩容,以适应入学需求;完成特教学校搬迁,并通过“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验收,加快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的建设,力争在常住10万人以上的镇(街道)特教辅读班实现全覆盖。

妥善解决流入人口入学。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管理,依法保障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高质量做优高中教育

提高高中普及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率达90%以上;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85%以上。

做优普通高中。力争2015年前,季延中学、晋江一中成为省示范高中。积极支持紫峰中学等高中达标升级。优化普通高中布局,9 深化内涵建设,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通过深化结对共建、挂职锻炼、教学协作等形式,使全市高中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高效益做强职业教育

打造职教品牌。发挥市职教中心统筹作用,构建“四轮驱动”新格局。加强较高水准的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的建设。扶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争创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兴职业中专学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晋江市职教中心争取列入中央重点扶持的1000个县(市)级职教中心之一。新增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达到4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普职比趋向合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家长、学生对高中教育的期望,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计划,通过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多种渠道,使普职比趋向合理。

广泛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继续拓展“晋江职教论坛”等平台,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交流、联合办学等国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选派一定数量的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学科教师外出培训、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支持在一级达标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开设国际班或国际通识教育选修课。

——高要求做好终身教育

全面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大力发展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升格晋江电大为社区学院。支持文技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教育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早幼教育到老年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链。

——高起点做大高等教育

着力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力争建成2所高职高专院校和1所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专业数达15个,打造3-5个优势专业,建设更为完备的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站;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专业总数控制在30-35个,发展壮大车辆工程品牌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准、具有示范性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5%,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60%以上。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教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等学科领军人物占全市教师的比例达15%。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名校长、名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全力全速推进校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园改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生均指标;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分期分批,配臵、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功能室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开出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继续每年将40所薄弱校改造等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投入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机制,加大对财力相对薄弱镇(街道)的扶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12 协调发展。重点保证全市镇属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所需的建设资金;同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财务决策民主化。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依法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确保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改革教育投融资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捐资助学和参与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探索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三是健全弱势群体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各界支持、全民参与”弱势群体资助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病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学生就读、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残疾、留守、流动等弱势群体物质与精神帮扶,促进群体间平等、和谐成长。

3.依法治教、加强管理,进一步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切实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教育督导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服务功能。坚持对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 13 度,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市、镇两级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随机督导和专项督查,推动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办出水平和特色。

二是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和用法,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努力实现领导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依法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不断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涉及教育的违法案件,全面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4.推进改革,创新体制,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坚持 “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市、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对现有民办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和外来工子弟学校,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学校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学校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模式,逐步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结合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考核制度,形成与聘用(聘任)制度相适应,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监督权。不断完善公办教师公开招聘和市区学校“凡进必考”机制。建立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足额保证教师职工培训经费。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四是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推行“德育实践计划”,继续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2011年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继续打造“情源晋江”活动品牌。推行“书香校园计划”,推动校园文学创作,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化,提升学校文化竞争力。推行“科技创新计划”,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评选、奖励机制。推行“乡土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挖掘南音等富有晋江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行“阳光体育运动计划”,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齐上好体育课,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办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学前教育要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防止“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完善“中考七率”等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职业教育要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实现中高职对接直通车;高等教育要增强应变能力,加强闽台合作,对接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臵,以实用型专业为主,兼顾学科型专业,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研、培训、管理一体化保障机制。

5.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有教育管理能力的年轻领导干部梯队。继续委托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异地名校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 16 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各项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把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化政风行风评议、校务公开等工作,规范财务运作,保持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区域教育的统筹规划,合理配臵教育资源;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把学校的规划设臵作为城市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建设中确保落实;编制、人事、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中小学校类别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师资需求配臵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结合;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强和村(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6

总体目标

实现教育结构合理发展,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教育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发展,全体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到2010年,在我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层次与结构明显升级,终身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学习型组织初步建成,区域教育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进一步实施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项目,根据我区城市建设布局和生源预测,结合市教委对各类学校编制要求,将我区学校数量调整为:幼儿园14所左右,小学25所(含残障特教1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7所;其中恢复打造历史名校2所,再创建示范性幼儿园1至2所、优质高中1至2所,新建中小学3至4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实施政策支持、情感关注项目,抓住“机制、师资、投资”三个环节,给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政策倾斜和多角度关注,注重学校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在学校管理、教学装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实施示范性高中综合实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示范性引领作用,使我区高中示范校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实施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发展0―6岁学前教育成果,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和教师培训模式,支持和鼓励示范校办好国际部。

(二)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职业技术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我市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和我区“两个服务区”的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确立专业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施教学,推进工学结合,推行灵活学制,实施学分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将城市职业学院与渤海职专整合创建天津首批中职示范校。充分发挥我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优势,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组建河北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职教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我区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直接高职的链条,做大做强职教品牌。

(三)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

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载体、以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德育学科化建设、主体化实践和网络化运用;切实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工作机制。

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落实课外文体活动和“2+1”项目,加强学校文体项目特色建设,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形成行之

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

(四)实施“教研兴校、科研兴教行动计划”

进一步唱响“以教研为先导,向教研教科研要质量、要人才、要效益”的口号。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形成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团结互助、专职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校本研究格局,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实,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之中。制定“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规划,完成国家、市、区、校等各个级别的课题立项,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在区、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实施“构筑教育人才高地行动计划”

认真研究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继续以良好师德回报社会活动为载体,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提高师德水平和层次,精心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师风优良、师能高超、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新型教师。

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培训机制,做强区域培训,强化校本培训。认真实施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层次教育,搞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教师的不同资历和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人格”、“品格”、“风格”等分格培训,使不同层次教师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专家组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深入实施名师工程,搞好名师评选活动,形成“十一五”期间名特优骨干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规划。鼓励名特优教师积累经验、著书立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到2010年,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全区专任教师的5%,其中名特教师达到2%,一定数量的名特优教师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

以“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继续完善建设中小学校园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电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支持示范性高中创建数字化校园,加强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和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和使用水平。

全面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使全区教师都能掌握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基本技能,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上勇于探索,取得突破。

(七)实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行动计划”

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优化整合全区成人教育资源,面向区内全体公民,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等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老年大学,增多办学点,扩大规模,提高老年教育覆盖面。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多样化社区学习型组织,扩大各类学校向社区的开放,努力使教师成为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与实践者。区政府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完善我区终身教育体系,开创社区教育新局面,创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努力提高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提高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教师工资足额到位。

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投资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支持教育市场开发,振兴校办经济,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严格经费预决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创建节约型教育机关和节约型学校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益。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办学格局

坚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为重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进行“两助校”体制改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扩大和优化民办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金举办高质量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民办普通高中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完善民办学校的监管机制,建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信誉监测系统,促进民办教育学校健康发展。

(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

依法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努力构建以现代法人制度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师生、家长和社区广泛参与管理、监督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深化学校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健全优劳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形成与校情紧密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推进依法治教

建立以服务和管理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服务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强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推进教育普法工作,保证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依法加强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师申述、受教育者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强化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学校“三年发展目标”的综合督导评估和必要的专项督导。

(五)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保证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着力抓好两级中心组的学习,促进和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完善教育系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不断创新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我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7

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医学生认识自身特性和潜在优势, 进行全面定位, 从而实现与职业的匹配;帮助医学生确立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坚定职业理想与信念, 做好就业准备, 从容、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 现状分析

2006年9月, 笔者在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

(1) 学生对职业规划含义非常了解的占2.5%, 比较了解的占18.9%, 了解一些的占61.8%, 只是听说过的占15.7%, 1.1%的学生一点都不了解。笔者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规划含义的了解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2) 制订学业规划的学生占49.8%;未制订的占14.8%;正在考虑制订的占27.2%;8.2%的学生很迷茫, 不知如何制订。

(3) 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占11.8%, 认为比较必要的占53.3%, 认为没有必要的占34.9%。

调查表明, 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3 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

3.1 方案内容

3.1.1 构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1) 利用主课堂 (3年总计24学时) 讲授理论知识。第一学年: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共12学时, 主要讲授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第二学年:就业前指导, 共12学时, 主要讲授求职相关知识。第三学年 (实习期) :个性指导 (主要是实习与就业的个案跟踪) 。

(2)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讨论、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第一学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相关技能训练。如自我剖析、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定。第二学年:训练实施。模拟招聘会、面试会现场, 举办自荐书大赛等活动。第三学年:实际指导, 就业信息远程传递, 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招聘会并做现场指导。

3.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化解学生职业困惑

(1)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 并将相应内容上传至校园网。专题包括:青春期与青年心理卫生、人际交往与群体和谐、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完善、情绪与人的健康、恋爱与婚姻观。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定期运用SCL-90量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纠正他们的情感、认知及行为障碍;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 使学生能够识别异常心理现象;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活动, 如挫折情境体验、远足拉练、严寒体验, 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3)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新生入学后, 举办相应医学学科讲座和报告会, 使学生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化解学生的职业困惑。在学生毕业实习前, 进行为期2周的心理素质训练, 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训练。

3.1.3 以职业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搭建学生职业发展平台

(1)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内容, 其宗旨是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和谐社会。

(2) 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医学院校应把长期积淀下来的办学理念、校风及传统文化等构筑成校园文化, 并以此来熏陶、引导学生, 使其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养分, 彰显个性。

(3) 培养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重点, 紧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 促进学生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3.2 考核与监督措施

为避免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原有目标, 达不到预期效果, 需制定监督与考核措施。

3.2.1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档案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纳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附有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自查评语和校级评语;组织竞选年度就业、创业明星活动, 在校园网公示创业技能“得星”结果, 并载入学生档案。

3.2.2 建立就业星级评比考核办法

建立就业星级评比考核办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达到如下目标: (1) 独立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2) 制订在校期间学习计划书; (3) 独立完成求职推荐书; (4) 完成专业拓展技能; (5) 能报送创业项目。其中, 完成第3点, 星级级别为一星;完成第2、3点星级级别为二星;完成1、2、3点, 星级级别为三星;完成1、2、3、4点, 星级级别为四星;全部完成, 星级级别为五星。

4 研究结果

通过对2006级 (2009年毕业) 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 与2008年毕业生相比, 学生就业满意度明显提高 (见表1) 。

由表1可知, 2009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明显高于2008年毕业生, 说明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5 结论与分析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以达到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与创业的基石, 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剖析了自我,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使学习潜能得到挖掘, 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6 应用情况

我校现结合研究结果逐渐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事业部规划方案 篇8

我国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发展。在政策带动和市场拉动下,生猪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国生猪存栏 4.5亿头,出栏7.1亿头,猪肉产量5487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种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生产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定点屠宰逐步规范,猪肉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生猪养殖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疫病隐患凸显,价格波动加深,在产量高起点上实现突破难度加大,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规划》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考虑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规划》确定了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四个区域,要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区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是稳定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约束发展区主要是京津沪和南方水网地区,生产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养殖总量保持稳定,发展现代生猪产业;潜力增长区在环境承载力、饲料资源、地方品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猪肉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适度发展区生猪养殖基础薄弱,主要是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生猪产业。

《规划》提出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深入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提升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华系”杜长大种猪品牌。二是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酶制剂等新型饲料添加剂,推广精准配方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兽药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强兽药检验机构检测能力建设。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四是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五是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提高生猪屠宰现代化水平。六是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控制,加快建立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构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体系。七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生猪” 发展战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八是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加强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种猪场疫病净化。

“十三五”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将以《规划》出台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生猪生产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健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框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农民日报》

上一篇:党员廉政教育发言稿下一篇:区建新拆旧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