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2024-08-13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通用9篇)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1

库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库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4年开始筹建,2005年正式动工,2007年试运行,2008年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以职业学历教育为主,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人教育、企业上岗培训、干部继续教育、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培训、劳务输出培训为一体的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级别为副县级。近期,县人事局认真组织人员对库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制和农村实用性型人才培训情况展开专题调研,现作调研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办学理念:自建校以来,学校以“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办学宗旨,以“让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一样荣耀、一样自信”为办学理念,以“为社会输送掌握一定技能、手艺、有职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培养目标。结合县域产业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骨干专业、师资、实验实训等三大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有一定谋职专长的技能型劳动者。几年来,学校先后被上级有关单位命名为县级管理示范校、地区级花园式学校、无烟单位、卫生红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于2010年4月和5月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德育达标学校评估和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及复检。

2、基础设施:学校座落在库车县东城自治区级化工园区内,规划占地面积近500亩(教学、办公与生活区200亩,实训基地近300亩),计

划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学历教育学生6000人,年培训人数可达1万-2万人。目前,由县财政投入资金8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硬化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万余平方米。2010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自治区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一后,国家计划投入资金6290万,将校舍面积扩大为7万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学历教育学生4000余名,年培训人数近2万人次。

3、专业设置:学校紧密结合县域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化工、旅游、涉农、服务”4大门类,以培养学生对电工、焊接、车床、铣床、拆装、搬运等的基本认识和动手能力为基础,开设了石油化工、煤矿开采、化工工艺、电气自动化、电工技术、机械自动化、化工机械、民航英语、旅游管理与导游、护理、艺术、纺织、食品工艺、保安等专业。

4、实训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近500万元配置了通用电工、电工电子、维修电工考核实训设备52套;普通车床5台,普通铣床5台,数控车床、铣床各一台,以及一套数控车铣刨磨床考核系统;增设了40台三屏豪华模拟驾驶舱,20台教练车;有2间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和教学白板的驾训理论教室,4间多媒体计算机房共200台电脑;建设了3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汽车驾驶考试场地、100亩驾驶培训教学训练场地、2间各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实训大棚、1.1万平方米的园林实习基地。

5、学校建制:自建校以来,领导岗位设置为校长一名,书记一名,副校长三名,下设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培训处五个岗位。现校长是由教育局局长兼职,书记没到岗,副校长四名(其中一名从乡下借调),中层领导只有一名由县委组织部任命,其余是教育局和学校任命。

学校现定编为80名,目前在职人员65 人,其中专业教师21名,高级教师1名,中级教师4名,民族教师17名,研究生学历教师2名,其余教师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平均年龄为27岁。

二、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情况

学校综合培训楼——志远楼:这是一栋集培训、办公、住宿,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楼,主要用于各级各类培训。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每年培训量可达1-2万人次。楼内功能齐全,可为我县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优质的服务。学校至2007年试运行以来就开始承接县上各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总培训人数达6.4万人次,其中,承担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达40多期,培训人数近10000人。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主要是:农办、林果业培训,畜牧业业务培训,农业高效膜水滴灌培训,农村户用沼气、卫生、厕所改造、暖圈建设培训,抗震安居工程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林业有害生 物 预 测 报与 防 治方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林果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防治培训等。

学校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根本,综合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和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职业教育模式,力争用5-8年的时间,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名牌院校,成为南疆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下发以来,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建筑竣工面积不断增加。为充分发挥墙体材料革新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全面了解各地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现状,以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等,更好地担负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房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决定对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情况进行调研。

这次调研的内容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墙体材料革新管理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法规制度建设情况,标准规范建设情况,生产和应用情况等。主要包括墙体材料生产企业个数、生产能力、实际产量,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本区域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新型墙体材料在城镇新建房屋建筑中的应用比例等情况。本区域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任务,重点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和技术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返退和使用情况。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有关人士强调,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调研工作,要于9月3 0日前完成对本区域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情况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于9月1 5日~1 0月3 0日期间组织人员分别在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方式进行调研。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篇3

一、我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

(一)高度重视,高起点谋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开发作为根本大计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健全领导机构。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xx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意见》(彭委发[2003]45号)、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2003—2012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的通知》,成立了组织、人事劳动、农业、财政、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健全联系制度。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农村实用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同时要求各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本地实用人才,征求意见建议,为他们排忧解难。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人才开发培养工作纳入全市组织工作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我市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固本强基,高标准打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入,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加强培训主阵地建设。先后投入330万元建立了各级培训基地。

(三)创新机制,高水平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四)搭建平台,高效率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

加快创业载体建设,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形式,为人才发挥用武之地搭建舞台。一是发挥人才在科技传播、技术推广上的作用。几年来通过各类人才在主导产业发展及农产品经营中发挥作用,带动蔬菜67万多亩,中药材5万亩,水果5万亩,创办农业生产加工企业60多个。二是发挥人才在引领创业、带动致富上的作用。两年来,通过培养的农村经营能手,向省内外输出有一技之长的各类农民2000多人。同时依托产业带头人,发挥实用人才技术优势,带动农民办厂创业。三是发挥人才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上的作用。支持人才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3家,培育农村经纪人3000多人,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90万亩,规模养殖场23个。

(五)规范管理,高品位保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对培训项目实行合同管理。项目领导小组与培训机构签定培训目标合同,坚持定期检查,及时纠正问题。二是对培训资金进行严格审计。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管理,严格审计,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三是对培训人员实行分类登记,建立了实用人才数据库。

二、我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

(一)通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速了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

范文网

一是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掌握。二是先进设施开始应用。三是高产优质品种得到广泛利用,高效种养模式得到普及推广。近几年来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广泛开展课题攻关,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性难题。

(二)通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了我市农民依靠科教兴农的责任意识

通过培训,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切身感受,增强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与责任意识。

(三)通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加入,共同规避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如九尺镇高林村党支部书记杨长福通过参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项目科技培训,带头成立了xx市九尺高林大棚蔬菜产销合作社,建立了xx市第一家农民田间学校,引领大家参加培训、参与市场,走共同富裕之路。

(四)通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xx市xx镇xx村果业协会会长xx通过参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项目科技培训,组织大家开展技术培训,发展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了农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4

情况汇报

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直接关系到全乡经济的发展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就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县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通知下达后,按照相关要求,就我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乡在注重培育的思想指导下,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全乡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944人,其中,种植能手105人,养殖能手112人,加工能手19人,农村经纪人117人,农机作业能手89人,运输能手59人,建筑能手153人,服务能手19人,农村企业经营人才35人,农村经济人73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带头人15人,农村文艺类人才26人,优秀村干部23人,外出务工人才73人,创造型人才7人。在全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党员235人,占总数的24.8%。35岁以下323人,占总数的34.2%。36--45岁312人,占总数的33%。46岁以上309人,占总数的32.7%。大学本科学历的3人,占总数的3.1‰。大专

学历的5人,占总数的5.2‰。中专及以下936人,占总数的99.1%。被评为省市县乡拔尖人才的有3人。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乡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我乡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与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数量和素质存在较大差距。从当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水平看,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处于中文化以下,虽然不断开展科普活动,但由于知识更新太快,很多农业问题没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引进,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很难得到推广、实施,难以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从根本上讲,现有的农村教育是在为城市培训高素质人才,现在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人才都选择了到外地打工。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由于在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农村的年轻人很多都到城市工作,留在当地的所剩无几,农村实用人才流失严重。

(三)管理服务不到位。当前,我乡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给人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农村实用人才问题还没有引

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缺乏规划,统筹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较差,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在培训、人员、经费保障方面均显不足,对其管理的思路、办法和方式滞后,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还处于比较松散的状况。虽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停留在宏观上的引导,提要求多,提供服务少,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服务也相对滞。

(四)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不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乡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靠的是十年、几十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高,绝大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且从事专业杂乱,技术种类繁多,培训专业的设置很难适应实用人才培训的需要,致使对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带有共性专业的培训上。而对农业技术等方面培训力度仍不够大,经费仍不够多。

(五)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及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部分实用人才在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也仅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

三、主要对策

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熟悉本地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较好地适应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一)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要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管理网络,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我市人才队伍的管理之中。要加强制度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二)完善培育机制,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土生土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影响着实用人才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提高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为主的服务上,将实用人才的培育纳入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实用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使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更新、充实和深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活力。一是政治上激励。鼓励农村实用型人才投身“双争双创”活动中去,在生产用地、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倾斜和扶持,为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农村实用型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农业推广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要优先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之中。二是待遇上激励。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逐步把实用人才纳入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使昔日“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份,并落实相应的待遇,增强其责任感。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创评活动,树立好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和重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前一阶段,我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赴市有关涉农部门和部分辖区就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审议参考。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4.2%。

(一)农业生产发展总体平稳。一是夏熟麦油减产减收。受不利天气影响,全市农业生产接连遭受重创。夏熟麦油总体呈现减产减收状态,全市夏收粮食面积为82.4万亩,比上年减少5.7万亩,同比下降6.5%,夏粮亩产达335.5公斤,比上年下降4.5%。二是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我市家禽出栏2255.2万羽,同比增长2.7%,家禽存栏1233.1万羽,增长2.7%。生猪出栏42.3万头,增长5.5%,生猪存栏42.7万头,下降1.2%,家禽价格逐渐走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三是渔业生产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5.7万吨,与上年相比持平。全市渔业现价产值为35.1亿元,同比增长6.8%,渔业现价增加值为15.5亿元,同比增长6.5%。四是灾后复产有序进行。6月下旬以来的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市农业大面积严重受涝,农作物受涝面积89.5万亩,绝收15.2万亩,渔业受灾34.3万亩,绝收19.8万亩,死亡畜禽176.8万羽(头),农业受灾经济总损失达29.73亿元.面对灾情,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全力开展农业抗灾复产工作,目前各项抗灾复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去年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在全国308个示范区中名列14位,在地级市中位居第二,今年继续稳居全国前列。上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95万亩,累计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60.7%。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5万亩, 高效设施渔业0.59万亩,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到20.7%,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超过31%,新增各种大型农机620台,稻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0%。 9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2亿元,利税5.37亿元,带动农户136.1万户,分别同比增长8.04%、5.05%、5.09%。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升级工程,上半年全市各农游景点接待游客400万人次,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7%;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淘宝网上建立我市首家农产品OTO店,目前入驻企业360多家,入驻产品16.45万件。

(三)水利现代化工程有序推进。一是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孟河、新沟河等流域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启动,长江大堤防洪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新闸防洪控制工程改建等4项城市防洪提升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二是农村水利建设深入开展。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小农水重点县任务全部完成,项目进度达50%。三是防汛工作有效推进。汛前抓相关责任人防汛知识培训,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开展汛前大检查,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汛期抓科学指挥,科学调度,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临一线指导,启动防汛Ⅲ级、Ⅱ级应急响应,一线军民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努力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一是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上半年,全市38个镇514个应确权的行政村全面启动,完成权属调查的村488个,占94.94%,完成审核公示的村413个,占80.35%,完成签订承包合同的村273个,占53.11% ,签订承包合同26.48万份,已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26万份。二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出台了我市《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辖市(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种类型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28家,465家合作社列入政府优先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开展合作社星级认定和公示工作,进一步促进合作社提档升级。四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培育示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共有74家家庭农场进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库,2399家家庭农场进入江苏省家庭农场运行管理系统。五是继续做好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引导各地开展农业保险,确保主要种植业承保面达90%以上,上半年承保小麦、油菜各80.32万亩、7.58万亩,共为农民提供3.52亿风险保障, 承保高效实施农业10.26万亩,为参保农户提供5.33亿元风险保障。

(五)农村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党政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市有关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目标责任制。二是建档立卡。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溧阳市、金坛区低于8500元,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低于10000元的人口作为我市新一轮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三是全面部署推进。出台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产业扶持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加快建立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其建议

(一)农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农业发展除了受到宏观环境影响和共性因素制约以外,也受到自身资源条件、发展方式、要素瓶颈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资源约束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紧缺,农业发展空间持续受到挤压;农业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种养脱节、农牧分离现象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以及市场营销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受到不良天气和水灾影响,导致今年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呈现三减,农民减收,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弱质属性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等。建议政府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空间保护。要以1185功能布局规划(100万亩水稻、100万亩生态林、80万亩高效园艺、50万亩特种水产)为引领,充分发挥规划的发展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有效保护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集聚集约发展。二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上来。三要加强农业风险保障工作。完善农业风险应急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多方参与的农业风险分散体系机制,推动农业防灾救灾方式由政府救济向保险理赔转变,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四要总结水稻生态补偿实施情况。水稻生态补偿已经实施二年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二年来水稻生态补偿实施情况及其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对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认真听取各方面尤其是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二)水利现代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今年6、7月份,我市又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52.6亿余元。与去年不同的是,这次洪涝灾害,重点受灾地区主要是农区,大部分在环湖及沿河的圩区及集镇,充分暴露了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这一薄弱环节。建议政府要在认真总结、深度剖析、深刻反思连续二年抗击特大洪涝灾害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统筹城乡水利一体化发展。城市防洪工作固然重要,但农村水利工作也同样重要,水利工作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沿江、沿湖、沿河、沿库等重点区域,而这些重点区域大部分在农村,要坚持城市防洪排涝和农田水利建设一起抓,逐步解决好城乡水利建设发展不平衡、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当前要重点做好受毁圩堤修复加固工作,加大力度推进标准圩堤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水系,崇尚人与水和谐相处。保护好我市江南水乡的历史原貌。同时要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全市水利建设规划,针对我市目前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北排不足、下泄不畅等薄弱环节,加快研究水出口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解决水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的困惑。三是要坚持统筹协调,科学治水。要切实树立管水有责、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的要求,树立按规律办事、可持续发展、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治水合力,为确保我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积极作为。

(三)基层涉农服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基层涉农服务队伍人手不足、年龄老化、青黄不接问题日趋突出。全市区划调整后,部分辖区在功能定位上发生了一定变化,新增了农业板块,而这些辖区涉农部门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称。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防洪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辖区要配备相应的人员,保证履行公益性涉农职责。建议进一步加强部分辖区三农工作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配备上给予适当加强,为我市依法治农、实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

(四)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建设亟待加快进度。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建设工程项目于9月进行了立项,市财政总计投入6000万元资金已分批下拨金坛区,金坛区政府也于今年3月通过了建设方案,但前期工作进展缓慢,至今仍没有开工。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市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建设步伐的审议意见,但由于多种原因,推进效果不明显。在今年洪涝灾害期间,全市死亡禽畜176.8万羽(头),由于没有无害化处理场所,只能采用深埋的处理方法。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程,争取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能够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6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形式即各地普遍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由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再到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民主选举则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笔者对东昌府区4个乡镇的换届选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通过与乡镇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并收集77份调查问卷。经过历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选举的政策、法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完善, 大部分村能选出符合群众意愿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1. 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参与积极性提高。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经过四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以及历次选举前的宣传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群众普遍认识到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意义, 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维护自己的民主权益, 认识到选票的重要性, 选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当家人”。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大部分群众能积极参与到选举中来, 比较关心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但是, 也存在部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分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被问及“会不会去参加选举”时, 大多数表示会去, 但是如果家里有事情, 比较忙, 则不会参加, 选择弃权。说明民主选举过程中, 或是由于选举制度本身的缺陷, 或是选举程序不到位, 造成部分群众对选举的不认可, 影响到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二是村民参与竞选村干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怕在工作过程当中得罪人;第二怕因工作耽误自己的时间, 影响自己的收入;第三因为工资待遇低。由于以上三个原因, 部分村村干部参与竞选的积极性不高。

2. 民主选举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 普遍实行“海选”模式, 即两轮直选, 第一轮直选确定候选人, 第二轮直选确定村委会班子成员。与以往的提名候选人方式不同, “海选”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群众意愿。经过四次“海选”过程, 村委会换届选举程序日益健全完善, 选举过程操作基本规范, 程序基本健全。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推选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 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直接提名候选人, 差额选举, 无记名投票, 设立秘密划票处, 公开计票, 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等。每步程序都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选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书记员代写选票过程中, 歪曲选民的投票意愿, 不按选民意见如实填写;代投委托票数量过多, 多达十几张;提前颁发选民证, 给贿选以可乘之机;流动票箱容易出问题。这些程序的疏漏, 都会对选举过程以及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3. 村干部人选缺乏。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优秀村干部的选拔比较困难。东昌府区2004年换届选举, 选出的村主任当中,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3.52%, 初中学历的占67.63%, 高中学历的占27.4%, 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45%。人才是强国之本, 要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农村人才外流, 一方面不利于优秀村干部人选的选拔, 另一方面即使村干部想带领群众致富, 人才的缺乏也只能使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利因素。对此, 可以以选拔“大学生村官”为契机,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地向农村流动, 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4.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家族问题。

在中国农村宗氏家族观念较为普遍, 对四项民主制度建设, 尤其是对民主选举产生深远影响。有74%的人认为家族势力是影响选举公正性的首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村民也表示谁的家族大谁在选举中占优势。村中出现势力相当的两大家族时, 选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在这种情况下, 一村选举两个村主任, 每个村主任管理一个家族, 村里各项事务共同协商决定。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村委会换届选举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 民主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打破了过去只能上不能下,

一干几十年, 死水一潭的局面, 使每个有能力的村民都有机会竞选村干部。经过村委会换届选举, 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文化学历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被选进村委会领导班子, 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 素质提高,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 拉近了干群距离, 密切了干群关系。

村干部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村民对自己选出的干部人选比较信任, 没有了过去那种抵制猜疑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会积极配合。村干部由于是民选产生, 改变了过去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过程中, 既要考虑上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又要考虑村民的利益, 真正实现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统一。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干群关系得以缓和, 干群矛盾减少, 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方面, 村民倾向于选出有能力、有知识, 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干部;另一方面, 民选村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各项工作容易开展, 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性。干部群众一条心,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发展过程, 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 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1. 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建设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四项民主制度建设中来。尤其在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及宣传发动阶段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 使其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 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 投好神圣的一票。

2. 加强对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项民主制度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是根本内容。只有后三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才能使民主选举有序进行, 否则, 民主选举不但没有真实意义, 反而会带来选举过程中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甚至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或不认可。

由于民主监督的不到位, 村务尤其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 造成群众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不信任, 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 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不认可, 在选举时, 部分村民就不能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票, 又由于碍于情面, 使得候选人拉选票现象得以产生。因此, 进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一方面, 消除村民对干部的抵制猜疑心理, 使村民端正对待选举的态度, 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选好村干部。另一方面, 使候选人端正思想, 使其认识到当村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而是为大家服务, 使其当好村干部。

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程序, 取消投票选举过程中的代写书记员, 采用对候选人进行编号或贴照片的办法, 方便不识字的人参加投票选举;严格控制委托票的数量;建议取消流动票箱。同时通过选举前的村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以及选举后的建章立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

3. 试行“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

在2005—2007年的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中, 已有17个省份试点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 即“一票直选”模式。“一票直选”降低了选举成本, 节约选举时间, 扩大了选举透明度, 比较适合农民外出务工、不愿耗费太多时间投票等情况。

观察员制是在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等社会知名人士中选聘若干代表, 组成观察员队伍对选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方式, 有利于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

“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试点或实行,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也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可以考虑在我区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选举程序的完善, 固然可以避免选举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也可以选出好的村委会班子。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应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四项民主制度应当同步前进, 平衡发展, 其中任意一项民主制度建设的滞后, 都会影响到整个管理民主、村民自治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金太军, 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傅伯言, 汤乐毅, 陈小青.中国村官[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

[3]陈洪生.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J].中国政治, 2006, (4) .

[4]郭奔胜, 等.农村选举“隐性贿选”查办难[J].内参选编, 2006, (48) .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7

——法学人才在河南的就业及其利用状况

中原地区雄厚富饶的物产基础,才俊辈出的人文底蕴,成就了其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殊荣,无可厚非的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时至今日,丰富的资源,充盈的人气仍是这方土地仰仗的优势。

要在河南做调查,省会城市郑州自然应当走在最前面。头顶着中国中部地区商业枢纽的花环,使其拥有了庞大的就业市场,许多全国甚至世界闻名的企业纷纷落户于此,宇通客车,郑州日产尼桑等等龙头企业极大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们首先来到了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其人才招聘的详细内容将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报纸电视公告等传统平面媒体予以公布。2006年该单位的计划招聘人数为10人,招聘流程如下:

报名:符合招聘条件即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到指定地点报名,报名表上需注明具体应聘单位(如二七区检察院或管城区检察院)。初审:初审内容仅为是否具备报名资格。笔试:笔试根据具体单位的不同有一轮或两轮之分,一轮是只仅参加省公务员统一考试即可,两轮是指除上述考试之外单位自行进行命题。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单位将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按实际录取人数与参加面试人数1:2的比例来确定参加面试的人员名单。面试:面试考官由市组织部、本检察院及其他如市人大、司法局等权威机构选派人员担任。面试内容多为考察行政能力、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案件的能力等。个人气质,衣着打扮等也占部分比例的分数,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试后,考官将综合考虑笔试和面试成绩以1:1.5的比例确定进入体检的人员名单。体检:到指定地点体检,体检内容会通过上述渠道提前予以公告。政审:对体检合格的应聘者,该单位将选派人员前往该生学校询问其辅导员和同学,了解在校表现等并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司法系统的人才招聘看似独立,但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如今年河南省各地所下发的“军转干部安臵计划”,要求对原籍河南以及在本省驻军的非河南籍转业军人予以接收。河南省作为一个驻军大省,今年总接收人数为1200人左右,其中郑州市需接收30人,仅郑州市检察院在仅招聘了10名大学生的情况下,接收军转人员20人。

空缺职位少,就业压力趋大。司法系统的人员流动多为在原有工作人员退休的情况下才会招收新一批的司法人员。而我们所调查的市检察院在有200多个编制的情况下已有300多名工作人员,据受访者预计,未来5年内不会再有象今年一样一次招收10人的规模。

单位与专业对口的学校间缺乏沟通,也是导致在河南省每年有100余人考入政法大学的情况下回乡者却寥寥无几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受访者称,在该单位不仅没有我校学生在此工作,甚至在报名应聘者中也鲜见我校同学的身影。当问及是否参加过我校招聘会时,受访者摇了摇头,称对我校学生回河南就业并无信心,这也与学生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有关,但在河南省法制建设亟需完善的今天,他们很希望这些受过良好法学教育的学子能来到中原大地,推动其法律环境的改良

和发展。

待遇问题也是引进人才的一个瓶颈。在国家社会学校都在号召广大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同时,各级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提高待遇以吸引优异学子支援中西部建设。但由于政策仅具有号召性,并不具体,且地方政府为了地方政局稳定,也安臵了一大批当地本科学历以下的待岗人员,对人才引进根本就无暇顾及,这在汝洲市劳动局的调查走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郑州市检察院等均无特殊待遇,如职工宿舍等都无法解决。这也使得毕业生望而却步。对高学历优先的质疑:争相考研使得本科普通学历再次提升值得提倡,但现在考研仅仅成为谋求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就值得我们思考了。在本次调查中,以市检察院为例,研究生包揽了今年的10个招聘指标,但据受访者介绍,这只是由于本科生基本功不够扎实,所以在笔试中被淘汰出局。但在进入单位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并无不同。

女生在基层单位应聘中处于劣势。据对各单位调查显示:在招聘单位招人标准中并无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之分。

如果说河南省占据着中原地区的半壁江山,那么囊括大型油田的濮阳市更是将中原地带人才汇集的盛观展现到极致。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以法学专业人才流向作为切入点,深入政府企业相关部门以及专业针对性强的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在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下,通过查阅详备的行业资料,了解就业渠道各环节的设臵以及咨询相关人员,将全局把握和具体事务串联起来,勾勒出濮阳地区法学毕业生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就业概况

从大处着手,政府人事局作为这次调查活动的首站帮助我们在整体上全面认知濮阳地区近几年大学生分配走向。基于返回原籍的大学毕业生档案暂时由人事局保管,接收单位在提档后流经人事局的档案都会有严格的纪录,我们期望在此获取调档学生的流向和学历情况。在暑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段,主管这部分业务的教育培训科正值数据收集和资料整理阶段,这为我们搜集这部分信息提供了最佳契机。就我校在濮阳地区就业情况来看,从03年至今共有7人,女生5人,男生2人,到我们调查时为止,只有两人分别在市法院和人事局培训中心的就业记录,均为女生。

就濮阳地区司法机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调查走访了华龙区基层人民法院相关人事部门,与法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旨在有针对性地了解政法类专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供求现状和录用趋向。依据多次调查整理我们获悉在每年并不固定的时段里法院会在官方网站以公告的形式发布招聘信息,这是外界了解人才录用方面资讯的最重要途径,碍于濮阳的地理位臵和交通局限,派员到各大院校直接招收的形式往往不被采用。接下来的人才筛选工作主要由两人以上的资深法官,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上级机关的纪检部门派员参加,以面试的程序设计完成初步审查的工作。在硬件衡量的标准中本科毕业是基本要求,并不像大城市中有对进入公检法等机关公务员身份的要求。但通过司法考试同样是最终也是最有力地证明其优势的法宝,应聘者往往因此享有优先权和更大的就业机会,一经录用无需试用期即成为法院正式员工。在完成以上流程后便进入相应的人员编制阶段,一般来说职位首先定位在书记员,最快在一年后可因突出的专业素质和优秀的业绩表现升任为法官等执法人员,月薪一般在一千到两千元,在濮阳地区处于中层收入水平。至于职位的升迁调动均有内部的硬性规定和评估办法,主要形式有投票选举,指任结合自荐等。法院作为国家整个司法机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奖惩机制公正透明,报酬福利以及社会保障都相对稳定

保险,所以便成为法律人才择业的首选。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需要培养自己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重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凭借自身较强的学习能力攻破司考大关,努力成为全面型人才。综上我们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法官队伍并不庞大,事务繁多却人员缺乏。由于法院本身并没有扩充人员的权利,只能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分配,所以导致瓶颈效应;2.司考是司法机构的敲门砖,相对学历次要;3.公安司法机关虽然没有公开性别歧视观念,但女职员即使成绩斐然仍很难得到重用。

律师在法律界也是法学人才争相竞逐的职业归宿,律师事务所作为包容这些法学精英的汇集地,也是我们这次政法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濮阳优诚律师事务所在业内有较好的口碑,在这里我们采访的王岚星律师是濮阳市为数不多兼通法学和医学的市房产局法律顾问。由于自由度相对较大等律师特有的职业性质,律所对招收法律人才的要求区别于司法机关,例如只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对具体院校没有过多要求;司法考试是律师资格的前提,所以在律师行业司考的重要性更甚。在律所工作的现实境况是一般本科毕业生实习两年,但在这段时间报酬较低,处境尴尬,大概在一千元左右,而且无论学士还是硕士。虽然在律所学历的优势不明显,但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做律师的能力普遍反映较强,法律基本功过硬,较其他法学专业学生还是起步较早。濮阳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律所林立,涉足律师职业并不困难,但对于优诚这样的大律所门槛却是很高,要求能力较强,对实际操作能力尤其看重,往往要求毕业生在一定的实习阶段过后才有应聘资格。王岚星律师对现在大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状态表示担忧,建议我们在学好专业并通过司法考试的同时,培养自立能力,可以尝试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实务性较强的职业考试,为学业与职业的衔接做足准备。在濮阳地区律师业的人才供过于求,但普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高强度职业律师的工作,亟需有综合素质高的法律人才进驻律师业,提升濮阳律师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单位的代表,列入我们调查对象的范畴。从他们提供的一份招聘简章可以看出诸多端倪。首先他们的发布日期相对稳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最终期限吻合,一般维持在八月中旬。应聘条件对于大学生最苛刻的主要是对工作经验的限制,对于法学功底更提出高标准要求,但对于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应足以胜任。面对不拘泥于法律工作,象金融保险等相对多样性的职位类别,我们更多的应该看重法学与经济学贯通之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不仅做到学以致用也要活学活用,事实证明法学人才素有的思辨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观念正是现今经济运行法制化迫切需要的人才素质,所以在保险公司进行融资的证券投资岗位法学专业需求量很大。再就简章中工作职责分析可以发现,在保险业中普遍存在的代位追偿,拒赔案件等完全是法律程序的运作,协助分公司贯彻总公司合规要求以及日常法律咨询培训工作也与法律知识密不可分。可见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法律领域,这恰为我们从事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择业目标和用武之地。

从以上材料分析和实地调查得出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基本上涵盖了濮阳地区信息来源渠道,从中我们也总结了法学本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相互作用的牵连关系。在初步了解本地区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针对自身情况可以给我们择业明确一个方向。

社会实践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培养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我们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我开始重新认识自我,产生一

种紧迫感,从而更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增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希望能将社会实践深入下去,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调查人:陈培培(民商)

李鸣(民 商)

孟松翠(民 商)

朱岩(民 商)

王威(国 经)

范勇(马克思)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8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情况及“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邓州市大力宣传贯彻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狠抓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三抓”带动(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四轮”驱动(中小企业、城镇建设、市场流通、特色农业),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走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农业总产值7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19.7%,粮食面积213万亩,总产达69.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跨入全省10强,全国200强县市行列。现就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和“中央、省、市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29个乡(镇、办),572个行政村,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86万,按现有土地承载能力计算,农村需要劳动力约30万人,除去现有30万外出打工人员,尚有近30万人亟待转移。去年以来,邓州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培训,狠抓输出,打造品牌,从而使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1500名,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名,转移1358人,培训转移率达90.5%。2005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0人,引导性培训4000人,目前已召开会议,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已认定的10家培训机构正在填写上报项目申请书,项目招投标工作将在近日举行。预计7月上旬可全面启动今年的“阳光工程”工作。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亲自抓。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培训工作,先后下发了《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邓政[2004]18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业局等部门2004―2010年邓州市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邓政办 [2004]39号)文件、《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邓政文[2004]37号)文件。制订了《“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从而形成了由农业局牵头,财政、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参与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有培训单位参加的工作现场会,由各单位汇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介绍本单位在培训输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由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订下步规划。在召开现场会的基础上,定期编制简报,印发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各乡镇办。

3、强化监控,确保效果。我们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操作规程,实施监控。首先,实行招生汇报制。培训基地每招一个专业或一期新生,必须及时报“阳光工程”办公室,“阳光工程”办公室对招生简章、收费标准、合同等进行审查,对不按规定招生的限期改正;其次,实行月报制。每月月底,培训基地要按时上报培训台帐和就业台帐,同时汇报下步培训计划,培训措施。第三,实行点名制。培训基地自开学之日起五日内,由“阳光工程”办公室派专人进行点名,每次点名情况都有培训基地负责人签名备案,并以此做为拨付经费的一项重要依据。第四,实行跟踪服务。“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提供的培训就业台帐,定期进行电话采访,并记录在案。第五,严格奖罚。“阳光工程”办公室规定,对培训基地实行硬性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监控,如培训转移率不低于85%,达不到这个指标,按比例扣减补助资金。对于培训转移速度慢的基地在11月上旬调减培训指标,分配给转移培训工作好的基地。

“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邓州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州市已把劳务经济列入中心工作之一,“四大家”各抽出一位领导分管此项工作。目前,我市劳务经济专题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市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劳务经济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和《邓州市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从6月20日开始,全市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劳务经济宣传月活动,可以说,邓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热潮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邓州市财力有限,致使“阳光工程”办公经费落实不足,办公条件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由于“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刚刚起步,管理和培训单位缺乏经验,致使工作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对象不够准确,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1、以规范操作为重点,加强全过程监管服务,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以“阳光工程”为引导带动,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力量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输出质量。

3、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阳光工程”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劳务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掀起邓州劳务经济新热潮。

二、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2004年以来,我市把”三农“工作当作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邓州市委、市政府对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精心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抽调干部1766人,分别派驻29个乡(镇、办)的578个行政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周”活动。主要负责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宣传落实好“中央一号”、“省委一号”文件,并发放“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有关宣传资料。二是走访贫困户,并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所包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公路建设规划。

(二)积极落实支农政策,全面兑现惠农政策

为确保国家支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免税和直补政策的落实。为了保证粮食直补发放到户,市政府多次抽调纪检、监察、农负办、农税办等有关人员,分赴全市29个乡镇督促检查落实。2004年降税后,亩均减税25.9元,人均减免42.1元,全市总计减税5800万元;在减税的基础上粮食每亩补助11.18元,全市补贴2489万元;同时,认真做好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作,全市补贴金额达20万元。2005年全省开始免征农业税,我市免除农业税1.35亿元,并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的政策不变。至5月底前,我市粮食补贴资金2508万元已全实到户;又经多方筹集大型农机补贴3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345万元,已全部到位,良种补贴项目已基本得到省农业厅确定,预计补贴500余万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谋划思路,制定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培育壮大林、牧、烟、棉为主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优质麦种植已发展到135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林业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林业总面积达47万亩,板材加工企业103家。林业产业化的格局已初现雏形。畜牧、棉花、烟叶等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按照“城乡一体,优势互补,以城带镇(乡)促城”的思路,做强做优做美市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和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在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规模项目占地优惠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彻底放开放活。为扶优扶强,我们选择了六和饲料公司等规模骨干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挂牌保护。四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了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在全市农口系统抽调百名技术人员分包100个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近几年,全市培训绿证学员1.3万人,这些学员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领头人。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抓好村村通工程。全市规划村村通油路工程435个行政村1399.99公里。计划今年完成全部路基工程,铺油或修筑水泥路面800公里以上,2006年完成所有遗留任务。目前,全市已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674.909万元,已处理路基1278公里,已修通328.6公里(其中:水泥路178.5公里,沥青路150.1公里)。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用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旱保1.3万亩,小流域治理60平方公里,节水浇灌 1.5万亩,新增除涝5.6万亩,解决人畜吃水1.1万人。三是投资40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四是实施村村上网工程。全市已发展农村电话11.96万门,57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宽带可接入行政村145个,光纤可覆盖行政村318个,可拨号上网的行政村545个,通过整合广电、电信网络资源,电信、电视、计算机、远程教育四网融合,预计年底可实现村村上网。五是积极发放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我们积极协调市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农民“不用请、不用送,只凭一张信用证”,即可申请到小额贷款。到目前,我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1亿元,支持农户8000户,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资金难问题。

三、贯彻落实“市委一号”文件情况

今年以来,邓州市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市委一号”文件,大力推进了邓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基地建设,形成适度规模

邓州市把搞好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集中精力抓基地、强支柱、兴特色。2005年夏收优质专用小麦135万亩,总产达4.5亿公斤,“双低”油菜17万亩,总产0.25亿公斤,秋播优质专用玉米20万亩,优质脱毒红薯15万亩。种植棉花45万亩(其中彩棉2万亩),花生55万亩,.芝麻10万亩,蔬菜61万亩(其中小椒35万亩,莲菜2万亩),烟叶5万亩,药材4万亩,已发展林地47万亩,其中速生杨树37万亩,畜产品产量达13.87万吨(肉8.5万吨,蛋5.1万吨,奶0.27万吨)。

(二)面向市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邓州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当作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力培植壮大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主要有南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正兴纺织有限公司、邓州金叶公司、久友面粉有限公司等,扶持其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其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能力。二是大力培育有雏形、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如油料加工企业邓州市永盛油脂公司、饲料加工企业六和饲料有限公司等,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使这些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成 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大力引进新兴龙企业。如彩棉加工的雪阳彩棉有限公司,板材加工的北园胶合板厂、穰东纸业有限公司,新建秸秆发电厂等,这些企业的建立,开辟了邓州市农产品加工新领域。

(三)加大培育力度,完善市场体系

基本情况和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情况调研材料 篇9

1 沂水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1.1 教学装备落后

近年来, 政府对农机化学校的投入较少, 使教学手段得不到加强, 教学、教具等设备不能满足现阶段培训需求。比如:前几年每年培训新机手10~12期, 平均每期培训学员80~100余人, 全年总计不超过1 500人, 用3辆教练车就可以满足培训需要。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大大提高, 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加培训学习人员越来越多, 常规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反而在下降, 原因是拖拉机不再是农民朋友跑运输发家致富的唯一出路, 因此农机教育培训也不能只停留在常规培训, 而是向多层次扩展。随着沂水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大力推广, 培训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3辆教练车教学, 甚至其中还有即将达到报废年限的老爷车, 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培训需求。同时, 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一些教具早应该更新换代。

1.2 培训内容陈旧

多年来农机教育培训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新机手的培训, 培训内容没有新的拓展, 培训的范围长期较窄, 缺乏创新和开拓。随着新机具、新技术的大力推广, 农民朋友对新生事物缺乏了解, 只是根据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迫切需要进行新机具、新技术教育培训。

1.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人员缺少教学经验, 专业知识单一, 对农业机械应用、新技术推广具体接触少, 缺少实践经验。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 造成他们知识面不广, 跟不上现代农机化发展的步伐, 有时甚至教师的水平赶不上农机手的水平, 这是非常尴尬的现状;其次, 由于机构的精简, 近十年来基本没有进新人, 能够参加教育培训的教师只有2~4名, 其中包括有临时人员, 并且女教师多, 男教师少, 具体实际操作得不到保障。

1.4 资金投入少, 难以保障农机化培训任务的完成

近年来, 虽然沂水县农机培训机构的教学设施比原来有所提高, 但仍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培训需求。因此, 要加大投入, 更新知识、更新机具、更新教具、扩大规模、创新业务、多方合作, 真正办成面向农村、适合农民的超前的技术化学校。

2 对农机化学校今后发展及教育培训的建议

2.1 加强领导重视, 多方争取政府支持

县级农机化学校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基地, 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机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1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要把农机教育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上扶持农机教育, 在实际中要抓落实, 提高农机校的作用;

2.1.2 理顺管理体制

要把农机监理、推广、培训和机具补贴与农机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确定学校的任务和地位, 使学校充分发挥培训职能;

2.1.3 领导担当

农机部门领导要脚踏实地抓落实、干实事,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2.2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不断补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管理方面要对其政治思想、业务能力以及具体的实际操作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加强, 要有激励教师工作的长效机制, 以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要为创造良好环境, 鼓励教师刻苦钻研, 注重教学方法研究, 改变落后的工作作风, 创新教学模式。单位要舍得投资经常进行知识更新学习, 要学会走出去、引进来方式方法, 拓宽知识面, 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改变落后教学模式。

2.3 广开门路, 寻求农机教育的新思路、新特点

新时期农机教育培训学校应该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农机化工作目标及重点, 全面分析农机教育培训所面临的形势, 突出农机培训特色, 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探索农机培训新路子, 要带领广大教师队伍把农机化学校建设成知识渊博、队伍庞大、设备现代、技术先进、业务精通、资金雄厚的基层农机服务队伍。

2.3.1 搞好教育培训与农机监理工作的结合

以监管促培训, 以培训保证监管质量, 要充分利用农机检验、执法、推广、补贴等其他有利时机对农机手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培训。

2.3.2 搞好培训工作与农机推广工作的结合

对新机具和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 使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技术, 保证新机具的正确运用和操作安全。

2.3.3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的机遇做好培训工作

近几年来, 国家加大了购机补贴力度, 带动了广大农户的购机积极性, 农机化学校要利用这一良好的机遇, 对机手进行交通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教育, 讲解普及农机科技新知识, 提高机手技术水平, 增强农机校的活力。

2.3.4依托“阳光工程”开展大农业培训

在做好“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 开展“职业技能”等培训,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培训工作, 提高参训学员培训质量, 坚持合格发证、带证转移、持证上岗的全程服务, 以此增加农机校的生源, 提高农机校的社会地位。

2.3.5 与农机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利用办理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 增加经济效益, 有好的服务就有高的回报。

2.4 面向市场, 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2.4.1 在教学方式上

要突破单一的办学模式, 做到灵活多样, 要多和业务类相同的培训单位合作, 共同利用资源, 互利共赢, 立足“实际、实用”的原则, 兴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2.4.2 在培训方式上

突出为基层为机手服务的主题, 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路子, 利用乡镇农机站的作用,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 方便机手参加培训, 扩大农机校知名度。

2.4.3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要把招生和就业结合起来, 即替企业输入技术人才, 让学员学有所用, 为学员就业提供保障, 既扩大了生源, 又服务了社会, 还增加了学校收入。

上一篇:17.长城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