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生态(共8篇)
谈政治生态 篇1
习近平谈政治生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在集体中都会受到周围环境、风气的影响,而党员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中,最大的是来自党内。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净化政治生态十分重要。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什么强调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政治生态很容易受到污染
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2015年3月9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
★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
要把专题教育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激励领导干部积极应对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题中应有之义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 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培育新风正气
要加强纪律建设,培育新风正气,把内部风气搞得很纯正,把政治生态搞得很纯洁,凝聚推进部队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2016年8月29日,视察战略支援部队机关
★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上率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入手,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管党治党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
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016年9月29日,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
★继续纯净政治生态
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
——2017年1月1日,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
什么是良好政治生态
★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要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臶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2017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
★夯实管党治党基础
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 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5年2月13日,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重构政治生态工作艰巨繁重
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2015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16年10月,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就是要防范和清除这种非法利益关系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恢复党的良好政治生态,而这项工作做得越早、越坚决、越彻底就越好。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经过这几年持续用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要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017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
★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
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良好形象。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全党同志要严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而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
——2015年11月20日,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要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
——2015年3月6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
★要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四风”问题及其各种变异表现,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寸步不让,一抓到底。要以坚强的意志品质持续努力,推动形成良好风气和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凝聚推进部队建设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2015年7月18日,到第16集团军视察
★立“明规矩”、破“潜规则”
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2016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整改查处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 2016年3月23日,视察国防大学
★纯净部队政治生态
要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好高中级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严格按照军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纯净部队政治生态。
——2016年9月26日,视察火箭军机关
★敢于板起脸来批评
明确要求和督促所管方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的建设各项制度和规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发现不严不实问题,都要严肃指出,敢于板起脸来批评,并督促改正。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
★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问题
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
反腐败斗争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净化经济生态,有利于理顺市场秩序、还市场以本来的面目,把被扭曲了的东西扭回来。
——2016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
(记者 李贞 整理)
谈政治生态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的涵义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 意思是指家 (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其实质是对相关联事物关系的把握。
社会生态是指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存在, 生态系统是基础, 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观子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遵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 也要遵从生态规律。社会生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些子系统之间, 相依相存、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是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社会、自然”这一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中, 用生态观研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生态主体及影响、制约这一主体的社会生态要素之间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系统内各要素这间的信息交换, 促使的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状态, 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活力和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困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物质生活逐渐丰富, 在这个讲究效率与实现个人价值的经济环境中, 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如,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经济领域出现了买卖不公、假冒伪劣等信任危机现象;政治领域有些官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现象严重, 这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校生正值十五六岁的年纪, 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 这些消极因素败坏了社会风气, 冲击着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 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不良影响。
当学生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因素而出现了价值选择困惑、价值观裂变、道德缺失等现象时, 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在这些方面颇显苍白无力。用社会生态观来看待当前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不难发现原因在于其不重视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较少关注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外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要求, 在实践中与社会环境脱节, 存在着生态性困境。
(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人本主义”思想, 忽略学生的主观个体需要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被认为是教师把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外部的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是使学生单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内心对这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心理需求和认同度。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社会生态环境。而这些内容只是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根本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触及学生个体内心需要、内在认同,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低效的。我国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期, 邓小平同志曾总结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这期间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没有适应当时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注重学生主观个体需要, 才能够促进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注重理论灌输, 轻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律教育, 它依赖于学生内在主体精神的能动性。”社会所需要的人应该是人格完善的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形成健全的人格。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重视理论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社会道德规范,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规范, 而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去探讨这些道德规范的意义及价值。造成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 在社会道德的实践之中, 对于在学校所学的道德规范“不以为然”“明知故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接受各种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被动、依赖、服从, 甚至强迫性的道德人格。
(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空洞枯燥, 缺乏信仰教育
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 还需要精神生活, 需要寻找精神支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 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的、先进的思想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起到的效果甚微。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青少年群体中很多人迷惘、困惑情绪增多, 技校生更加因为在中考竞争中失利而倍感压力, 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空洞枯燥, 缺乏信仰教育, 使学生在思想的泥潭里找不到精神支柱。信仰是对核心观念、终极价值的信奉。它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撑, 使人们实现个人发展的动力。但技工学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相对比较薄弱,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价值观开始趋向功利化。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感到空虚、迷惘、困惑、无所适从等消极情绪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信仰危机。
三、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的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理想信念的灌输, 道德规范的教导等, 主要是在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因此,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生态化的重建, 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一)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念的培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的建立, 首先需要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生态化理念的认可与培养。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很重要。如果教师的思想意识中没能确立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念, 就很难在教学操作中有整体的生态观理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的成长, 但学生又存在于社会之中, 道德观念的养成与各种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并相互依存。当我们认识到这些, 就要把这些认识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并整合这些资源, 使教师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的含义, 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成为教师自觉行为。
(二) 建立生态化师生关系
生态系统强调了在系统内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置, 在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同样, 学生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个体, 具有其独立生态个体的内生价值, “生态位置”不可替代。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把学生单纯地当作教育的对象, 以灌输式或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教育中, 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的视野中, 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 它既不以教师为中心, 也不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教师作为社会道德建构的主体, 学生作为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 平等互动、共同成长和发展。师生关系从过去的单向式存在向共生性存在或关系性存在转化。师生之间是协同作用的关系, 师生在动态交流中生成道德情感, 成为内在关联的生态关系。
(三)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的教育方式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渗透”教育与“整合”教育资源, 从全方位构建学校思想教育的生态化。
第一, 通过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然思想政治课是主要方式, 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了解社会现状,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除此之外, 各学科的发展都有深远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可根据学科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理念渗透在各学科中。此外, 在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所有教师时刻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着学生的道德规范, 所以说, 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共同建设着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
第二, 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的典型方式。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对师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取向等产生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 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作用, 激发学生对学校、学生对学生的真挚感情, 在学校建立起友善、信任、互助等良好的群体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际信任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三, 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指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及整个家庭的氛围对小孩都产生很深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地方, 而且在学校的时间段刚好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学校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要调动校内各种资源,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及全员育人的观念。社会环境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就能积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化。
第四, 应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学生个体、人际交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所形成的统一有机体。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需要一个内化过程。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去实践, 促进学生感情上的体验, 通过社会调查、访谈、组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多种实践形式。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
总之,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不仅是重要的, 而且是必须的。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观,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生态化的重建,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147.
[3]刘贵华.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J].高教探索, 2001, (3) :21.
谈政治生态 篇3
关键词:特征结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
一、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式是各层次、因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稳定的组织形式,是系统的普遍属性。它除具有一般系统结构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分析和掌握这些特征对合理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特征
(一)整体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优化应遵从整体性原则,不仅要促进实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这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在任一时间段上,它的整体结构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相加之和。这种总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性质,取决于系统内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学科高度分化、综合、相互渗透、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层次、形式将越来越多,相互间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整体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忽略当中任何一个层次、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减退和紊乱。
从这一特征中可以看出,在计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从整体出发,不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组合,不能只考虑到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有侧重点,这样才能发挥出系统的总体效能。
(二)开放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影响下,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因子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在不断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因素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们不断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信息转换。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种因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中,才能使其在系统中吸收或者供给养分,才能使其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这一特征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搞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理论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尤其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因素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常运转,才能不断改进提高思想政治的质量。
(三)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朝着多样化和层次化的方向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特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目标的全面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全面化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从高校教学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发展等等多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有目的的,它的整体结构和子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组建,并根据一定目的来调整、更新。在一个目的系统中,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目的性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大不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曲折性发展而不是直线发展的。这是由于一方面,此系统虽然力求稳定,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事实上不可能完全达到稳定,当系统的某一部分不足,系统就会相应的调整以改善这种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达到目的的途径很多,而最好的方案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改正,这是曲折式的发展过程。
这一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随着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品德的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目标要清晰明确,适应时代的要求。要随着客观情况或教育对象的改变及时调整目标。
(五)有序性
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有若干支系统,个支系统之间又有只系统。支系统和子系统之间会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系统的有序性。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为了保持持续就不能绝对最求平衡,需要承认系统内部各支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差异,调整组织结构,以提高有序度。这种差异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来自社会外部环境。有与社会发展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也有与社会发展方向和政治目标不一致,甚至产生了消极的因素。它们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同的结果。
从这一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保持活力,改变系统的无序状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积极调整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最优化结构。
二、 结语
生态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把生态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对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的前提就需要清楚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特征,如: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目的性等等。只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特征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只有遵循教育的自然生态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丛彬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3).
[3]戴悦.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
[4]吕新云.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优化分析.[J].人民论坛,2009(8).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篇4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这一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严守规矩和纪律、重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
政治生态是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优化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准。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经过90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与锤炼,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政治生态出现新问题。比如,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身依附的宗派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等等,在一些地方盛行。这表明,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确实面临着“重构政治生态”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好人更好地做好事、使公共权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谋求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必须从制度、纪律、规矩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所谓“破”,就要继续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坚决的反腐败清除破坏纪律和规矩的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恃权腐败,不仅严重侵犯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内腐败分子的坚决查处,尤其对高层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先进政党。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动摇,继续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查处腐败,清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
所谓“立”,就要继续坚定不移从制度上纠正“四风”,以完善的制度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权威,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与坚持不懈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党将制度改革和完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凸显制度治党,彰显制度权威,取得了显著的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当前,必须结合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完善,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权力运行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只要我们坚持制度改革不动摇、强化制度建设不放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懈怠,就一定能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创造和保持良好的从政、执政环境。
谈谈优化政治生态问题 篇5
一、什么是政治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是基层执政、廉政、勤政、善政问题。
二、为什么要优化政治生态 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当前,党内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对现代化建设危害最大,对党群关系危害最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危害最大,对政治生态的优化危害最大,也最容易丧失民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优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优化政治生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是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实际上,当前人们诟病最多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既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上,也可以体现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违反和破坏民主集中制都应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加强和改进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二是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生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意识形态传承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形成政治生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的软性作用反而更具优化空间。从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来看,各地政治生态的差异性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差异性方面,开放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无为与有为,这些政治生态底色取决于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构成了政治生态的区域特质。由于政治文化是可以塑造的,政治文化的变迁诚然会给党在基层执政带来影响,但执政党也可以努力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一种现代的政治文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撑作用,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当前,迫切需要风清气正、昂扬奋进的文化环境,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制约中国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一是我们面临着的自然生态失衡,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社会政治生态失衡,表现为党群矛盾突出,因民主权益受损诱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改善政治生态失衡,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当前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民生的改善必须有民主作为政治保证。否则,一些重要举措和项目就可能成为官场和商场个别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目标。
2、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要充分保证。认真观察和分析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可以看到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的主要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管理、监督、知情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
3、把“两维”统一起来。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表面看是百姓在维权,政府在维稳。笔者认为,这“两维”应该 也可以统一起来。政府要引导民众维护大局的稳定,用民主的办法、以法律为准绳来进行;而政府在维稳工作中,也只有维护民众的民主权利,纠正损害民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解决“两维”统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问题,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这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保障性要素。没有廉政,就谈不上执政为民;不反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扎扎实实地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扎扎实实地遏制腐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除腐、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败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比较满意。
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6
2019年,我镇按照县委、县纪委统一部署,狠抓政治生态建设,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治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政治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以讲干事、讲团队、讲形象、争先进为总要求,以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为核心的《实施意见》,并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进行动员,号召大家牢固树立政治生态建设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参与政治生态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团结奋斗、创先争优”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我们紧密围绕《市政治生态建设2017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各项推进活动。
1.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我们组织党委委员认真学习市委领导关于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讲话,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然后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围绕“什么是政治生态环境”、“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在优化政治生态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等专题,深入讨论,充分交流,努力开创团结干事、用心谋事、和谐共事、事争一流的良好局面。
2、加强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我们按照“梳理淘汰一批、调整优化一批、配套充实一批”的要求,对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行为规范、决策程序、运行机制等内部制度进行修改完善,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制度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
3、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综合考察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把看表现、论实绩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导向,尤其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和科学发展意识强、推动“两个环境”建设有贡献的年轻干部。
4、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学校领导亲自进行培训,要求广大中层干部务必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发挥承上启下、协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我们还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邀请市委党校两位专家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素养。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以实行全员绩效管理为契机,将主要业务指标和共性工作要求作为各处室及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任务,鼓励广大教职工大力发扬创先争优的精神,进一步弘扬正气、开拓创新。
6、开展正风肃纪行动。我们开展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重申了各项工作纪律,引导广大教职工切实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我们按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和财政纪律。我们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公用房进行调整,受到了干部教师的称赞。
三、自我加压,奋力赶超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 篇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出发点,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因此,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 要受到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 这就是“人的自然的本质”[2]。因此,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强调自然界对人、人类活动的前提性的基础上, 又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自然的能动性。人和动物不同, 可以借助自己的意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促进自身的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三大生态危机, 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 形成了相互反馈并促使彼此更加恶化的循环。人口数量过大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迫使人类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由此必然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大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能源消耗。这种状况超过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时, 就会出现生态危机,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人的行为总是受其背后思想文化的支配和影响, 因此要摆脱生态危机, 校正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 就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行为模式。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通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帮助人们建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促进生态文明的高度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哲学视野中的价值是表示客体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所存在的效益关系, 而生态价值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态的价值, 即指生态所具有的价值;二是生态性价值, 即人从事对于生态有价值的活动来满足生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是从第二层意思来理解的,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生态思想和行为, 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其内涵包括三方面: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来源于价值客体———生态环境。对人类来说, 生态环境的价值表现为生态的资源、审美价值等,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基础。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取决于价值主体———人的需要。当前,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使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越来越强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 满足价值主体整体和长远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前提。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于价值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涵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生态伦理道德的接受, 不仅要内化为他们稳定的心理结构, 而且要外化为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途径。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生态危机, 我们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进行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 使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谈政治生态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自然观;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26—03
生态问题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制度政策、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连,而且还关涉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此项功能,显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近十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不少,但成果较零散。首先是研究内容有分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研究(借鉴生态学思维和方法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意义),这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涵的理解不统一;其次是大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停留于表面介绍,缺乏理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生态平衡功能之间的必要性;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立足点不明确,较少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提出实现这种价值功能的相应内容。
本文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上文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也应从中获取相关理论资源。本文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形成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探讨:马恩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首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影响、制约、改造),还包括在整个自然系统下人类社会内部诸要素关系,即处于社会中的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生态未被大多数人所关注,并不构成现实问题,生态学也还处于学科知识积累的萌芽期,所以在他们那里并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尽管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敏锐地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青年时期持续到成熟时期。伊格尔顿提到“人对自然的一种迷信,现代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与他对自然的关注紧密相连的。”[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了早期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身体观念。“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56人与自然是高度依存的内在统一关系。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物质材料,改造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2]56用“身体”一词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自然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他眼中的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原料,而且被注入了理想的、浪漫的感情,甚至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所以他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反映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也因异化劳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早期马克思从浪漫人本学唯物主义看待自然,用身体来形容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关系。显然他关注自然的方法和内容并非生态学层面的,但坚持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前提地位,对自然持有实用主义和审美意义的双重理解,人与自然不能停留在单向度无节制的“索取——供给”关系上,不应将自然视为冷冰冰的利用对象。马克思透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依存的关系,人对自然应带有热爱的情感。
(二)对“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依存的整体观念及发展的辩证思维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把视线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与批判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囊括在这个体系中,并且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显露出生态学的关怀——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思维、发展的辩证思维。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便把自然各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放在一起,把资本、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相结合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本性加之与土地私有制相结合,使城市和乡村加剧分裂,使土地肥力遭到侵蚀,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受资本力量侵蚀,进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分裂。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危害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马克思写道:“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3]875“特种土地产品的种植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这种种植随着这种价格波动而发生的不断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3]697这两段话反映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土地,它被破坏根源于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成为人类能随意处置的财产。这里隐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颠倒的忧虑。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限定性,但也应看到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4]202,208—209将劳动与社会、自然诸因素相关联,劳动被认为是“自然——人——社会”相互关系的协调中介。从劳动引起的社会现象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思维。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城乡对立及城市人口集中,继而阻碍了人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产生生态危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劳动结合,使劳动正向调节功能失效。正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反映了物质变换的自然内涵和社会内涵,即自然与人类社会进行的物质变换及人类社会内部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过程,表明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生态学思维。
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生态破坏有更直接的描述。他在论文《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回顾了19世纪以前的自然哲学观,最终认为要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自然是自组织发展的过程,“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5]15,自然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组成的前提,“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作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5]149。人较一般动物有本质区别,在于能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他列举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使原始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资源枯竭这一生态破坏的事实后,说道“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159恩格斯似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种情形,究竟一致还是对立?这种关系达到什么程度?主要由劳动的社会形式决定。这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以及发展的辩证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旨趣——培养“生态人”
(一)“生态人”的提出依据:马恩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回顾马恩相关思想,他们并没停留在纯粹自然哲学里看待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而是引入社会因素,以现实为起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行为对人自身、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人与自然相处状态的影响,在更广泛的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上阐释人、自然、社会的合理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始终坚持自然的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人类只能从自身来体验和感悟自然的一切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行动,而非持自然具有自为价值的立场。持这种观点并不等于他们赞同掠夺自然或忽视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考虑,利用自然是必要的。无论是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还是当代信息技术社会,都以自然提供的物质环境为基础,自然或多或少掺入了人类实践。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统治者,但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至于影响力的性质则视人类行为而定。现代生态学反映的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彼此有多大程度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建立在自然界各生物系统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观念之上。马恩的自然观,对自然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发展的辩证思维,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二)何谓“生态人”: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应确立其实践旨趣——培养生态人。由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还较零散,对“生态人”、“生态”的理解有分歧。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生态”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的教育实践活动,面对的是社会化的人,那么“生态”的对象就不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态,即分析个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现实诸方面的联系,关注自身内在的心态平衡。这样便将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体系内容接合在“生态”的范围内;其次什么是生态人?生态人是善于处理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6]。生态人有别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最突出的特征是个人眼光超越了社会内部,将人自身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再次是澄清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价值观,是人如何看待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内的地位、作用以及生态(社会生态)对于人的意义。从马恩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坚持自然的前提之下合理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些观点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构建,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践——培养生态人的过程有理念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的意义[7]97。促使现实的个人及群体调整思想和行为,树立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道德意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是个人及群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在处理问题时能坚持整体的、多方考虑的、开放发展的思维,取代以往只讲眼前现实利益的、单向狭隘的“零和博弈”的行为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生态人”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说,融入生态人的目标并不等于把环境教育、自然生态知识简单地添加到原有内容体系上,而是秉持人能够在自然及社会生态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与大体系的关系,反思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合理性、时代性,并着力将生态价值觀和生态思维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上,可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贯彻到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德育部分、心理教育部分。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应联系当下主流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解;而德育部分则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尊重的伦理观念,建立整体利益观念,拓宽对自然的道德认识;心理教育部分则为个人及群体重新认识自我和外部的关系,塑造人自身内部的精神生态平衡,提供新的认识角度。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应注意:第一,生态人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而且还有生态情感。无论对自我、他人、社会还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各部分,他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敬畏的、珍惜的情感。第二,生态人关注现实生活,尤其对现实问题具有敏感性。生态人能够用依存的整体思维、相互作用并发展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与其诸方面的关系,如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工厂泄漏工业废物致河道污染的社会事件、气候问题与国家间责任承担、发展模式的争论,能源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提高(这些不仅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还有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当前的自然及社会生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可见,在当今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生态与人的生存问题,应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从马恩的思想中仍能看到与生态学精神相通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目标——培养生态人,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顾智明.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J].社会科学,2004,(1).
[7]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J.克拉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之命题[J].世界哲学,1998,(4).
[11]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12]刘湘溶,罗常军.当代人格的塑造要注重生态维度[J].哲学研究,2011,(10).
[13]彭立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J].哲学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