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感悟语言

2024-05-28

要把感悟语言(通用11篇)

要把感悟语言 篇1

感悟语言魅力

【摘要】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散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好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散文本的字词、语句及意境的探寻,挖掘文本语言的魅力,让散文教学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

【关键词】散文教学感悟语言能力“形散神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凝聚的语言智慧以及语言情感魅力等均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那么,教师该如何根据散文的文本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言语能力水平呢?

一、聚焦“传神”字词,优化合理运用

在语文写景类散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形容词、动词等具有传神、生动色彩的词语上面鉴赏、品味上来,通过?@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体验到以上词语在表达情感、描绘客观事物等方面的艺术表达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其自身的语言素养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实践锻炼,也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增长过程。比如,在苏教版教材“槐乡五月”教学中,该篇文章属于经典写景类散文,因而文本中蕴含着诸多的语言艺术价值,十分值得学生慢慢地品读和鉴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比如,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对“花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引导学生对“浸”字进行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自主的发散性思维中体验到“浸”字的独特表达效果。“浸”其本意主要指东西泡在水中,这一过程是可以看见也可以摸到的,但是采用“浸”字用于表达槐花的香味,这一过程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因此“浸”字已明显被物化和抽象化,而这样的描写达到了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表达韵味。部分学生说道:“仿佛槐花的香味直接钻进了人的心脾里……”一些学生说:“似乎看到和摸到了槐花的香味……”而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引领学生对“飘”字等词语进行感悟和理解,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探讨,对散文语言的表达技巧、内涵等进行分析提炼,即对景物进行描写时灵活应用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可以增添表达的艺术效果。

二、利用“形散神聚”结合,进行类比转换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典型特征。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写作更为自由活泼,因此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文章的节奏感以及韵味感均比较强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散文优势为学生挖掘语言练笔的价值。比如,当学生学习到“田园诗情”文章的第四段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提问学生:“请同学们想一想,文本中除了骏马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家畜具有吸引力?”通过给予学生问题思考,而后将文章的语言排列形式进行相应转换,即将其转化为诗行的形式,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合作与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句式的表达特色以及表达效果。其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逐句逐段分析,找出相同或类似的语句,而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结构、语句整饬受带来的独特艺术美感。再次,划出某部分描写语句,如划出文中描写小鸡、山羊的词句,让学生改写该词句的句式,或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补充完整小鸡、山羊们的活动内容,当然,在这描写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对称美。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和感受到散文语言的优美、形式结构的独特美,还可以在改写、补充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言语能力。

三、环扣“传神”总结,整合回归

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借助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语言风格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挖掘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意蕴。通过紧扣文章的“神”――点睛之笔进行文本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规避学习过程中笼统、零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继而使阅读教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夯实。比如,仍以“田园诗情”为例,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全文语言文本深入分析探讨后,学生可以从中深深感受和体验到荷兰草原奶牛、骏马生活的悠闲、幸福……而后教师仅仅环扣文本末尾“这里是真正的荷兰”作为整合与回归,这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教师根据这点带领学生进行全文回顾,通过采用鸟瞰的视角审视文本,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感受真正的荷兰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在这一语言实践过程中,其自身语言储备将被充分调动出来,语言思维意识也得到最大的激活,因而其整体语言积累和体悟得到最大的发挥。通过将零散的散文意境化为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在环扣“传神”总结点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学习中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散文文本的独特魅力为学生展开有效的语文教学,进而让学生在散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感悟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毛秀芬.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学园,2014,(30).[2]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要把感悟语言 篇2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要把感悟语言 篇3

【关键词】语言训练; 语言;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59-01

语文课毕竟姓“语”,应抓住文本语言这条主根,语文教学才是最本色、最有魅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要落在实处,而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视,它是提升学生精神世界最直接的依托与载体。两者都不可偏废,就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工具性)和精神建构(人文性)紧密联系,并努力实现统一。但这几年,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片面理解,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工具性的弱化,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发展语言与建构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1吹尽黄沙始到金:阅读教学要把根留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兼顾,内化和外化兼收。

1.1咀嚼词句刍其味。 叶圣陶先生认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想培养语感,要从咬文嚼字开始,咬文嚼字,就是品尝好词佳句。咀嚼词句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反复、认真咀嚼才会感悟文句中的妙处。

如:《她是我的朋友》中的一个句子就值得咀嚼。

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让学生咀嚼这个句子,这个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阮恒的害怕?学生自由谈感受,等谈到颤抖一词时,师追问:颤抖是什么意思?你能做做这个动作吗?你能通过颤抖一词听听阮恒心里的想法吗?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送到文字中吗?最后师小结:是啊!作者抓住阮恒动作的描写把阮恒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其实文中抓住阮恒动作的描写呈现阮恒的心理活动的地方很多,待会我们好好咀嚼咀嚼……

教者在这句话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学内化,感悟阮恒越来越深的恐惧。这样,一头连着工具性,一头连着人文性,岂不妙哉!

1.2语言补白品其韵。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

如《她是我的朋友》第11段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练习:尽管阮恒极力掩饰,还是被医生察觉了,医生问:“?”

阮恒

然后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声,

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同学们,课文有一个小插曲,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忽然他又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读十一自然段,在横线上填入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这样巧妙地安排课文第11自然段的补白,让学生加入神情、动作的描写,融入了写作方法的运用,其实是对前环节语言习得的一个展示,这样的补白不但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让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2铅华落尽见真淳:语言和精神兼得

学生的精神建构与提升,只有扎根在丰厚的语文土壤中,精神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生命中生根、发芽。语言虽然是一种文化符号,但它同时承载着浓浓的情和意,学生语言的顺畅表达是需要文本精神导引的。当学生的身心完全被文本精神所浸润时,课堂才会焕发出令人陶醉的入化境界。

2.1细读文本——未雨绸缪。 细读文本,就是教师对言语此在的细读。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也就是说解读文本首先要充分尊重文本,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空前辉煌,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即习得语言,又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教师细读文本,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加以训练,又要让学生的身心完全被文本精神所浸润。而这一课的第四自然段,在深入细读文本时,你就会发现作者用分号把两部分内容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清楚地介绍出来,同时语言上非常地精确,如:登上、潜入、洞察、探索等动词搭配得当,又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所选的事例又是非常地典型。因此,解读好这一段的言语形式的秘密,就能为你的课堂增亮。

文本细读本就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是修炼自己内功、修炼自己精神生命能量的法门。“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

2.2驰骋课堂——水到渠成。 语言和精神兼得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打破了一味追寻“精神”的解读平衡,构筑起在文本语言文字丛林中走进走出,走一个来回的新解读平衡。语言和精神兼得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寻找语言和精神兼得的落脚点,设计语言和精神兼得路线图,展开语言和精神兼得阅读场,实现语言和精神兼得最优效。追寻“语言和精神兼得”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涵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语文老师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自然段的教学

2.2.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些发明和发现?用一句话来说说。2、课文仅仅介绍的是这些吗?为什么?你能举出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吗?3、这些发明和发现,能不能像作者那样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下来,中间用分号分开?4、这些发明和发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能选其中的一个说说吗?5、如果古代的王公贵族来到现代,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我在教学中安排的两处设计,是语言训练,模仿书中的语言和自由表达。可又不是纯粹的机械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说出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再仿作者的表法方式进行模仿训练,不但体会到20实际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学到了表达方式。不难看出,学生情动而辞发的语言表达中,就自然流露出20实际科技的敬佩与自豪。显然,只有当我们的教学能同时兼顾语言和精神两个方面,在语言训练中建构精神,在精神建构中发展语言,语言和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才能同构共生。

总之,我们只有把发展学生语言与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机联系与融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体现学科个性,更好地建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更有效的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宗旨。

参考文献

[1]顾燚 《让生活托稳抛给孩子的球——浅议小学语文提升言语训练的教学策略》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8

[2]钟明 《浅谈“本色语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11

[3]曹海 《言语训练,语文学习之本真》 小学教学参考 2010/27

品味窃读 感悟语言 篇4

一、与作者对话

《窃读记》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往事难忘”中的第二篇课文。“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这样三种解释,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 己。那么在“窃读”这个词中,该选②偷偷地“窃读”,就是偷偷地读书的意思了。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作者林海音为何要“偷偷地读”书呢?

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知道:在解放前的中国,(1949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 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 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 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林海音(1918~2001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

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 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

林海音之所以“偷偷地读书”,在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就是林海音童年的读书生涯。

二、与文本对话

1、了解文本思路。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放学后急匆匆去书店”“在书店‘窃读’和“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三部分内容,但是全文所写的并不是发生在一天的事情,而是她 长期在书店读书的复杂感受。如果以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定会削弱文章的情感。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 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为本文的学习确定了一个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和惧怕?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一会儿与大家交流。这个问题的解决,得 在与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基础上。同时,这一问题,既融理解与感情朗读为一体,又体现了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窃、液”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2、感悟文本语言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 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 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1)忧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书店里挤满了顾客,该是何等的嘈杂,对常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可真是糟糕!然而作者却因此觉得可以“安心了”,从这安心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 作者急匆匆赶来的路上那份没有言明的忧虑——忧人少,无人为自己做掩护,就无法“窃读”。但这份安心马上就被另一份“担忧”替代——忧自己没有看完的那本 书不要卖光了。之所以有这种复杂的心境,只为“窃读”那本书!

(2)急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一个“踮”,一个“钻”让我们看到了前作者窃读时的那份小心翼翼,而那被弄乱又不顾得整理的短发和似无礼貌的“挤”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窃读的迫不及 待。轻轻地,悄悄地,又偷偷地,只为窃得心爱的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仿佛能看到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焦急,甚至可以听到她内心深处的祈祷—— “千万不要被人买走那本书。”“啊!在这里呢!”似乎能听到作者怦怦的心跳,那是何等的惊喜!

(3)贪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急忙打开书,似乎听到了书页哗哗翻动的声音,作者说自己“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一次贬词褒用,把小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的样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4)难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环境,也许人少了,也许已经被店员警告,或者没有了藏身之处,我只知道这个小女孩因为酷爱读书 而变得知趣、敏感,她窃得这样有尊严,以至于不得不为了读完一本书往返于几家书店之间,还要花上几天时间。那份辛苦和艰难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能承受。读书 难,难到有时会丢失了尊严,在林海音的原著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 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那是一种怎样的焦急和难堪?时隔几十年以后,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林海音落荒而逃的尴尬。

(5)智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 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段文字是全文中最能动人心肠的一段了。读着这小小的“阴谋诡计”,让人不由哑然失笑。真是一个智慧的窃读者!我们好像可以看到那张可爱的小脸上那几 丝调皮、几分得意、以及忍俊不禁的微笑来,那小小阴谋得逞的开心和快乐洋溢得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但是,替小女孩庆幸的同时,一份酸楚又会涌上心头,——最令一个孩子开心的竟是下雨天,只是因为这样就可以无顾忌地尽情地看书了。

(6)苦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 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这样艰难的感受,甚至于让“我”做起了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如果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多好!两条腿累了,交替用一条腿支撑,实在承受不了 了,靠着书柜也是一种休息,蹲下一会,让疲劳的双腿改变一下承载身体重量的方式,要么干脆找一块比较干净的地方坐下一会也好。读书,在这里成了一个体力 活!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件苦事情!不能不让我们感叹:窃读背后,是怎样的一段心酸的经历啊。

(7)甜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两个小时的劳累,麻木的腿脚算什么,即使饭店飘来的菜香也不如吞咽智慧让作者感到快乐。把书放回书架,走在大街上,胸中装满了沉甸甸的智慧,那份幸福只有爱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细细品味之后,我发现作者虽然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窃读”的惧怕、饥饿、劳累等等滋味,但她的立足点在于“快乐”。因为读到书而快乐,因为得到知识而快 乐,因为获得智慧而快乐无比。因此在教学时,我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了读书忽略了其它的滋味,进而了解作者的内心。

三、与编者对话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三 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基于这个目的,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比、朗读、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 书名言,阅读林海音的作品等,让“爱书”这份感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

1、运用独白描写心境,体现求知欲望。

例如:“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用独白形式表达急于寻找昨天没读完的那本书的心理;又如用“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再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开心地读下去。这种独白的心理描写,一方面表达作者享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写出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 境,生动形象地表达“我”的心情变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运用对比描写,体验读书的担忧与快乐。

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写了“我”“窃读”有喜有忧,有快乐有惧怕。担忧、惧怕的是窃读时,被老板发现,害怕书被买掉不能继续 读。因此,读书必须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还要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借雨来读书。作者体验读书经历了担忧、恐惧和惧怕;同时还要 忍受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痛苦。快乐

与满足的是“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体现了读书的快乐和满足的幸福。文章巧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3、细腻的动作描写,突出作者读书要忍受劳累。

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这里用“跨、踮、钻、挤”这一系列 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心理。又如:“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 息。”这一句用“交替、支撑、靠、休息”等动作,说明“我”读书站的时间长,多么劳累,但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多求得知识。

4、巧用比喻的描写,突出作者贪婪地读书。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用“像一匹饿狼”来比喻“我”贪婪地读书,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5、几种窃读形式描写,意在凸现如饥似渴地读书。

如:变换环境读书。作者因为害怕被老板发现,所以常常变换环境,当不适合再读下去时,会放下书,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希望顾 客多。因为书店人多,不会被人注意;作者还采用了“隐藏”“贴在大人身边”来读书。希望大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有时故意装着皱起眉头,望着街 心,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样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里读更多的书。忍受饥饿、劳累读书。

在语言世界中感悟作文 篇5

我想问大家:一句话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在《读者》的一个故事里,我曾读到了令人震撼的善良。当旅游大巴被山石砸中落入深谷后,因欣赏风景而中途下车的一对情侣,不仅没庆幸自己险中逃生,反而痛惜地责怪自己:“假如我们没有中途下车,或许大巴就不会被巨石砸中了。”我感动于他们朴实而真切的话语。一句话,证明了那高高扬起的灵魂!

于是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种现象:面对选择,为何有的人先考虑到别人,而更多人却先顾及到自己呢?记起了一位台湾作家在《这些小事》中写过一句话,“当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你面对来自心灵的叩问,你会恍然大悟:一句话竟会如此美丽。”此时,我不再困惑,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句话,显示的正是心灵的高尚与卑微。

黄永玉先生曾回忆,他几十年前下放时,在家乡碰到表叔沈从文。沈从文先生拍拍他的肩膀,说:“要从容。”而沈从文此时也境遇不佳,但他心里却装着别人。同样,童第周先生从中科院主任位置被拉下马后,好友曾去看望他,并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他的好友刚刚经历了丧偶之痛。

一句话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一句话,可以使人熬过几十年艰难的.岁月;一句话,可以使人内心充满对世界的希望与温暖!

朋友,身处困境时,当他人遭遇挫折时,请你永远不要忘记一句温暖话语的作用。在难与易的交界线,在生与死的边缘,在自我与他人的选择之间,一句话,便是你美丽心灵的体现。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篇6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人类就是靠语言文字来创造、保存、传递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因而,我国在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实,这就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诞生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对我们的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学好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作为一名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感悟、品味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内心底里感悟到:啊,原来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如此奥妙,藏着如此多的文化啊!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呢?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努力去尝试的:

一、教育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好书写规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达到学习效果的提升。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示范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并且通过教师良好的书写习惯,因为小学生经常模仿教师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书写的规范性。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能够把握课堂节奏,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想要让他们在一堂课中完全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十分困难,所以就要想方设法,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式,吸引小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在课堂,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3.在小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本身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的活动,而且汉字有很强的美感,所以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使他们可以写出端正的字体和整齐的版面。流畅、有力的汉字书写还需要手与腕的有效配合,而小学生在这方面还不能完全把握,所以需要教师时刻对学生写字的过程进行指导,包括他们的坐姿、握笔等,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从朗读中品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我们中国的汉字,形美、音美,我时常被这俏丽的汉字打动,因而,我特别醉心朗诵,一段很美的有感情的文字,能通过我们的朗诵更具魅力。为了让学生爱上语言文字,我喜欢范读,喜欢读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给学生听。对学生而言,听我朗读、听我朗诵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因为,我在讲故事时,我总能瞧见学生那专注的眼神,对结局的期待。记得在读小英子窃读的故事时,班上安静极了,当我讲到小英子被老板发现赶出书店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也低落了。我想,不必说,这不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吗?让我们随着文字一起忧一起乐。不仅如此,我还喜欢朗诵诗歌给学生听,每教一个班,起初是学生听我朗诵,听后是惊叹声和响亮的掌声,慢慢地我每每朗诵学生都喜欢轻轻跟着我的节奏,再问时,都争着来朗诵。教师的范读,大大激起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读,用心读,就可在无形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好语文不是难事。

三、在品词析句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

一直以来我都任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几年下来,更是发现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是何其重要。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品味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中,对于作者反复推敲后才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最终用“绿”,这个字用得好在哪?从讨论中得出,原来一个“绿”字如此形象鲜活地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如此如此,学生从具体的文字中感悟到了它的魅力所在。

四、在语言运用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神

如果学生只是会欣赏,会品味语言还远远不够,只有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领悟到、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他才会由衷地对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推到语文实践的平台上,并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比如,我常常鼓励学生写日记、写读后感、写周记、写随笔,然后,在批阅时,注意学生笔下的语言,及时圈点出优美、奇妙的词句,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大力表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原来优美的语言不只是出于名家之手,自己也可以写出引人的语言。遇到好文、佳句,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当堂诵读,让这些孩子感到成功,感到骄傲。

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更是从基础着手,从拼音到普通话的规范,从组织查字典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到开展纠错别字活动,从小的方面做起。我想长此以往,学生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母语,没有理由不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激活积淀,让语言感悟充满灵性 篇7

一、激活知识积淀, 让语言感悟更鲜活

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以及学生的兴趣、智力、经历等不一, 不同的学生虽处于同一个班级, 但学习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 在教学中, 只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 学生的语言感悟才更富创造性。如学习《匆匆》一文:

师:读一读课文, 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联系学过的格言诗句, 想一想自己的感受。过一会交流。

生:读了“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想到关汉卿的“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我们正值年少, 应珍惜时光。

生:读了“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 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我想到了“百川到东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懂得了时光易逝, 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否则, 只能空空感叹。

生:“为什么偏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不愿虚度人生, 正如岳飞写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了?”人生在世, 总要留点什么, 我想到“也许, 人的生命是一场正猛烈燃烧的‘火灾’, 一个人所能做到的, 也必须去做的, 就是从这场‘火灾’中抢点什么东西出来”, 人活在世上, 就要为社会作点贡献。

生:从“转眼间”我体会到光阴似箭, “一寸光阴一寸金”, 应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一生之计在于少年时代的学习, 我们要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在对话中, 我们只有把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调动学习已有的阅读积累, 让它作为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原材料, 才能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中产生新的心理“产品”, 与此同时, 阅读积累也随着不断盘活得到充实和完善, 成为学生库存中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因子。

二、激活情感体验, 让语言感悟更丰富

语文是凝聚着情感的认识, 语文的背后是“人”, 是“生命”, 是情感世界, 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 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 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 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 而要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的有效对话, 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之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 这些情感积淀一旦在教学中被教师激活, 学生的情感就如滔滔江水, 连绵不绝。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 回味前人的文字意蕴, 体验前人的生命历程, 领悟亲情的至高无上, 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三、激活生活积淀, 让语言感悟更深刻

语文学科是人之生命表达的一种方式, 面对语言世界,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进入他人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 而生活的丰富性, 将通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得以展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 并力图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他人的体验共鸣共振, 与作品同悲同喜, 得以品尝生活的不同滋味, 形成敏锐的直觉。

如学习《钱学森》一文, 老师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钱学森急于回国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先让学生算一算, 钱学森从决心回国到最终回国历时几年几月, 抓住“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1956年5月, 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 知道他从决心回国到回到祖国, 经历了6年7个月。再引导学生思考:

师:你出门乘车去游乐园, 等7分钟车还没来, 你感觉怎样?

生:太久了。

师:等70分钟车还没来?

生:已经焦急不安了。

生:早已不耐烦了。

师:是啊, 那简直是煎熬, 可钱学森回国经历了多少个7分钟, 多少个70分钟!这是多么漫长的日日夜夜啊, 而在这段时间里, 钱学森还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这是, 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钱学森你太伟大了。

生:钱学森, 我为祖国有你而感到自豪。

生:钱学森, 你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等车, 每个学生都经历过, 让学生回忆等车的生活体验, 再联系课文感悟钱学森的强烈爱国之心, 更能走进钱学森的心灵, 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入。

要把感悟语言 篇8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一本纸张已经发黄的书——《教师语言艺术》。这本书以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实例和一针见血的点评引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我看见了自己和同事的影子。这让我重新以科学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

是的,作为老师,我们每天说话很多很多,甚至得的职业病都与说话太多有关。但是,我们真的会说话么?我们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么?我们能够把知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么?我们能够拂去学生心间的阴云么?我们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么?学生需要疏导时,需要鼓动时,需要批评时,需要表扬时……我们该如何说话呢?书中的案例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对与错;书中的点评像一盏灯,让我豁然开朗,有所感悟。

感悟一、教学语言的教研很有必要。

在很多学校,本科毕业的老师未必教得过小师范毕业的老师。为什么?这要从语言上来说啊。有的老师几句精彩的导语,一个个颇具悬念的提问,把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得高高的。学生学习起来,劲头十足。而有些老师则一味为讲题而讲,直到把学生讲瞌睡。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解释最恰当:“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由此我认为,老师在搞好文本教研的同时,加强课堂中导语、提问语、阐释语、结语的教研实在是很重要的。我们有必要从教学语言细节的研究中,提高教师语言艺术修养,继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感悟二、教育语言是一项艺术。

老师们在工作中,要处理很多学生问题。可以说,老师有时候担任的是心理师、法官、说客等角色。如何把这些角色当好,语言的艺术是关键。比如学生犯了错,老师该如何做?很多老师追求的往往是得到学生的`“认错”就了解。但真正地教育效果是很难说的。书中有很多案例,其间和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相似,看了那些老师的做法,自己很有感触,更有几句点评——“学生有了错误,单刀直入的批评与诚挚耐心地诱导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语言温和友善,批评中带有表扬,这也是学生易于接受批评的一个因素。”“对无意中犯错的学生,教师怀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用和谐友善的语言循循善诱,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我对今后的教育有了新思路,自己要多学习有经验老师的智慧型语言,将之用于自己的教育中,使自己的工作切实有效。

感悟三、反面案例要常看看。

说实话,我们很多时候在学习好的方面,却忽视了自己错误方面的修订。原因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书的附录里,列举了一些反面案例。《批评用语十忌》一文中,列举了一些不当的用语,如:“我要管不了你,就不当老师。”“我管不了你,叫你爸爸来收拾你。”“我看你早晚要走犯罪道路。”……这些语言太过于耳熟,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曾分析其弊端。而今读来,那些语言分明是一面面镜子,清晰的映现出我们的过错,让我们警醒。倘若我们多看看这些反面案例,我想,每一个老师都会约束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

要把教室布置好 篇9

(1)强调教育性,突出思想性。教室的布置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思想性很重要。布置时,可以考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培养目标;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远大理想;宣传英模人物的思想、事迹;宣传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宣传班上的好人好事等。选择内容要有个总的主题,体现正确的奋斗方向,对全班同学起到激励作用。有些内容可以较长时间不变,保留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有些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发展情况有所变化。比如名人名言,就可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2)布置教室的具体项目主要有:①班训:一般以大字标的形式出现,安放在正前方黑板上方或侧面墙壁的上方,字迹要工整、大方,多用楷书、隶书或正体美术字。②课堂常规:工整抄写,贴在黑板的一侧,字体不宜过大也不宜大小。③课程表:贴或写在黑板的一侧。④值日生名单:写在教室后黑板的一角。⑤板报:工整书写,定期更换,体现班级一个阶段的发展主题,起舆论导向作用。⑥主题宣传词:2-4条幅,不宜过多,可选自重要文献或名人名言。⑦图书角:以书架或书柜摆放,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借阅制度要清楚,严格执行。⑧卫生角:摆放扫除用具,整齐有序,设专人管理或轮流管理。

(3)布置教室要严肃、庄重中求美观。上述各项内容的布置,要有总体的设计方案,不能零敲碎打,只管局部不管整体。每项的布置,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适当加以美化。比如图书角和卫生角的柜子(或架子)上,摆放

一、两盆清新的花卉,可增加美的气氛。花卉最好是学生自己种植的,不太娇贵,易于管理。

阅读教学中语言感悟能力培养探究 篇10

(小学语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断) 师: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老天鹅是如何破冰的?生:读老天鹅以血肉之躯破冰的语句。师:这一句是什么句子?这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 (齐) 比喻句。把老天鹅比作石头。师:为什么把老天鹅比作石头?这里写出了什么?生1:这样写把老天鹅用力之重, 态度之坚决表现了出来。生2:这样写表现了老天鹅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样子。师:还有什么词能看出来?生: (小声) “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可以看出来。师:这些词表现了老天鹅的什么精神?生1:勇敢顽强的精神。生2:无私奉献的精神。师:那么, 用什么语气来读呢?生1:毫不犹豫的语气。生2:敬佩的语气。生3:赞美的语气。师:我们用敬佩、赞美的语气读。 (生读) 从以上教学实例中, 教师以讲代读, 语言训练支离破碎, 以至于学生缺乏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 冲破抽象分析的樊篱, 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是当务之急。

二、理论思考

感悟语言的能力是指学生主体通过感知、记忆、联想、表象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内化、领悟的能力, 直觉性、整体性、个性化、情感性是感悟能力具有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我认为应从训练语言的流畅感、韵律感、形象感、情意感几个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操作方法

(1) 在熟读吟诵中感悟。古人讲“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其实感悟语言也是如此, 随着学生朗读流畅感的增强, 可以深化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视觉和听觉的感知, 促进内化, 形成感悟能力。例如, 古诗《宿建德江》通篇描写的都是景物:“舟、烟渚、野旷、天低树、月近人”如何实现由景向人的情绪化的转移, 把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联结起来呢?通过“把握整体, 熟读吟诵”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流畅感, 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熟读是关键, 通过熟读, 让学生找到情感的触发点, 自觉达到“吟”“诵”的程度。如诗中“日暮、天低树、月近人”这些重点词, 我先出示挂图, 引导熟读, 学生在熟读中渐渐能吟、能诵, 流畅感和韵律感融为一体。

(2) 在揣摩比较中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 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语感训练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的文眼和主旨, 在揣摩中朗读, 在朗读中比较, 引导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如在《史记》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抓住这一句子, 通过与原文———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相互对照, 让学生深入思考揣摩, 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牢记父托、发愤著书的精神。在揣摩中比较, 在比较中揣摩, 掌握语言的深层情意, 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 在形象认知中感悟。这种认知表现为“语感图式”, 是脑中有语境, 有画面, 有声音, 有色彩。在教学中一般可以借助语言感染、画面感受、想象参与等训练语言的形象感, 实现语言材料的形象认知。如在《二泉映月》 (苏教版教材) 教学中, 当学生读到“: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 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 渐渐地,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一段时, 我在学生朗读想象的基础上, 这样描述道:“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 双目失明的阿炳, 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 虽然说了‘对不起’, 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 双目失明的阿炳, 穿件单薄的衣服, 只能在大街上卖艺, 只能挨冻受饿。同学们, 刚刚我们看到了多么漫长的坎坷, 看到了令人心寒的坎坷, 看到了悲惨痛苦的坎坷, 看到了寒冷饥饿的坎坷……就在阿炳的身上, 写尽了他的全部——— (生异口同声说:坎坷———) 可真是一段人生尽坎坷, 一片情怀付月光”。通过语言渲染,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形像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

(4) 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叶圣陶说:“唯有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 积聚得越多, 解得越深切。”在教学中, 针对课文实际, 把生活情景引进课堂, 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 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理解情意, 学生感悟的速度就更快。例如, 教学《负荆请罪》时, 当读到廉颇看到蔺相如官职比自己高而颇不服气, 处处找茬时, 我问学生:“这样做对吗?”学生回答不对, 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 接着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廉颇”, 让愿意规劝他的学生随意选课文中的一官职来说服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国王”“士大夫”等规劝“廉将军”的生活场景。

四、结束语

总之,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生活积累。离开了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王林喜.对语感及其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语文, 2007 (05) .

再难,也要把孩子留在身边 篇11

再难,也要把孩子留在身边 留守的岁月,改变了女儿

婚后不久,我和老公就去北京谋生。

冬,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二女儿也出生了。当时我们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小生意,无暇照看两个孩子,只好让婆婆把大女儿带回老家。

就这样,4岁半的大女儿开始了她的留守生涯。那段时间,我整天以泪洗面,每做一个噩梦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女儿,于是胆战心惊地给婆婆打电话。婆婆总会告诉我说,女儿很好,还让我尽量少打电话,因为那样只会让女儿更加想念我们,反而难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后来我才得知,婆婆所谓的“很好”其实都是安慰我的话,女儿刚回老家时一直哭闹。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一个只有4岁多的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恐怕是我们成年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更要命的是因为水土不服,女儿身上一年四季都长满黄豆大的水泡,奇痒难忍。每次回老家接女儿,看着她满身结脓的水泡和疤痕,我都心疼得直掉眼泪。说来也奇怪,那些在老家吃药打针都治不好的水泡,回到北京一礼拜就好得干干净净。为了尽可能让女儿少受罪,老公按照房东大叔的话,去野外弄了好多土带回老家。听婆婆说,女儿喝了用那些土熬的水就没事,一停,水泡就会又起。

最让人担忧的是,原本活泼的女儿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寒暑假接她过来,却再也看不到她往日的欢笑,脸上总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忧郁,让人看了又怜又疼。

有一次,我问女儿在学校有没有小朋友欺负她,女儿说有。我问她告诉老师没,她说没。我又问她告诉奶奶没,女儿还说没。我心疼地问她:“为什么受人欺负了不告诉大人呢?”女儿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与失落,而后闷闷地说:“我只想告诉妈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刹那间泪流满面。我傻傻的女儿啊,那时的妈妈在千里之外,就是想保护你也够不着啊!

,我们居住的地方拆迁,正好老公在河南新乡的朋友想让我们帮他看店,我们就在离老家100公里的新乡安顿下来,老公在朋友的店里上班,我则开了一家通讯器材店。那时的我正怀着儿子,二女儿还不满两岁,苦于照看不过来,一直也没能把大女儿接到身边。

真正让我痛下决心接女儿回来,是我过生日那天。叔叔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本来一家人都很开心,可中途女儿却哭了起来,问什么也不说,急得我们都没办法。最后女儿才说是因为我们第二天要回新乡,她不想让我们走,还说有一个同学老欺负她,她都不想上学了……

喝醉的老公听完女儿的哭诉,非要带着她去找那个同学的父母打架。我第一次见老公哭得那么伤心,我知道,那是他在宣泄对女儿深深的爱与内疚啊!叔叔也对我说:“接走吧,再难也得把孩子留在身边。你们不知道,有好几次我都看见她一个人躲在旮旯里发呆,问什么都不肯说。孩子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刚来的时候多好啊!再这样下去,孩子都有可能得自闭症,没有父母在身边哪有爱啊!”说着叔叔也哭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于是暗下决心,无论有多艰难,也一定要尽快把女儿接到身边。

团聚并没让女儿感到快乐

就在那年暑假,我不顾公公婆婆的反对,执意把留守在老家4年多的女儿接到了身边。我做梦都祈盼的团圆终于实现了,本以为这样就能好好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却让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失而复得的母爱并没有让女儿感到幸福,相反,女儿的性格变得叛逆。她根本就听不得我夸奖妹妹,每当我称赞小女儿乖巧或者聪明时,她就会显得格外抵触,总会冷冰冰地甩给我一句:“那你把她也搁老家4年半,看她还会不会这样!”女儿总是认为,我心里只有妹妹和弟弟,无论我怎样努力,仿佛都焐不热她的心。

记得有一个礼拜天,我让她带着弟弟妹妹在楼上写作业。一会儿二女儿就哭着跑下来了,说姐姐抓她。看着小女儿手上那几道明显的血痕,我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把大女儿打了一顿。没想到任我怎么打,她都倔强地一声不吭,这更激起了我的怒火。我问她为什么打妹妹,她说是妹妹先把她的作业本弄脏了,我听了更加生气:“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儿,你就下手那么狠?哪有一点姐姐的样子!”女儿哭着大声说:“我讨厌你,你为什么老向着她?明明是她的错,你还打我,我恨死妹妹了,才不要当她的姐姐。如果当初不是因为她,我就不会被送回老家,就不会受那么多罪了!”

原来,在女儿心里,妹妹成了害她留守的罪魁祸首。后来我发现,只要弟弟妹妹因为一件小事惹了她,她就会把他们狠揍一顿,无论我怎么说都无济于事。而每当看到我对小女儿和儿子表示亲热时,她总是一言不发,要么就是转身离开。于是我明白了,在女儿心里,留守带给她的积怨真的是太深了,恐怕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冲淡。

一天,女儿的积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没有月光的晚上,也是因为一件小事,她打了妹妹。我吵了她几句,她竟然大声与我顶嘴,我很生气地让她出去,没想到她真的打开门冲进夜幕中。刚开始我以为胆小的女儿躲在家附近,害怕了自然就会回来,直到半个小时过去了,还不见她的踪影,我才慌了神,和老公分头去找,最后终于在一个公厕里找到了正在啜泣的女儿。

看着泪迹满面的她蜷缩在那里,我又气又疼,便拉她跟我回家。可女儿执拗地甩开我的手,任我怎么哄,就是不肯回去。气急的我伸手打了她一耳光,谁知女儿竟然发疯似的说:“你打吧,反正从妹妹生下来那天起,我就没有母爱了。你知道我在老家是怎么过的吗?没有人疼没有人爱,想你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哭。别人欺负我,我不敢说话,因为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我的错!好不容易回到你身边了,可你爱我吗?你搂过我睡觉吗?只有一次还是因为我生病了!还有,妹妹寄宿一礼拜不回来,你就成天念叨,我在老家4年半,你怎么就想不起我呢?我早受够了!你知道我现在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吗?那就是死!因为我想看看灵魂到底长什么样……”

一席话让我呆在原地。这是一个9岁的孩子说的话吗?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折磨,竟然让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开始向往死亡?也就在那时,我才悲哀地意识到,当初让女儿回老家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而我对小女儿的袒护,对她又是怎样的一种刺激与伤害!

漫漫修复路

从那以后,我总是时刻照顾女儿的情绪,尽量不再当着她的面表扬小女儿,每当她有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由衷地夸赞。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花高价让她进了实验小学。

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我都尽可能多关心她。记得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郁郁寡欢,我想她肯定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于是问她怎么了。女儿还没开口说话,眼泪就流了下来。从女儿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事情的缘由:还是因为女儿身上因水土不服而起的水泡,这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却被女儿的新同桌说成女儿得了传染病,并在班里大声宣扬,还不让同学和女儿玩,结果,惹得一个班的学生看见她就躲……

我听了很生气,直接带女儿找到她的班主任,跟老师说明了缘由。老师立即让那位学生给女儿道歉,并在全班说明事情的真相。第二天看女儿回来满脸的微笑,我就问是不是大家不再躲着她了?女儿开心地说,同学们又都和她有说有笑了。我趁机告诉她,以后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也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女儿听了,认真地点了点头。从那时候起,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女儿都会回来说给我听,而我也会很认真地帮她分析,并让她尽量自己去解决。

上一篇:小学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下一篇:煤矿班组民主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