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2024-08-05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精选7篇)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篇1

区教学研讨活动在新区实验学校成功举办

3月21日下午,区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如期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区体育教研员陈延武主任、师院附小王素芳校长以及区内其他学校体育教师20余人,本次教研活动采取先听课后评课的形式,在听课环节中,新区实验学校的王敏和朱传颂两位老师为大家展示耐久跑的同课异构,从两节课的质量来看两位老师为了上好课都下了很大功夫,从教学手段的运用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作了精心的准备,切切实实把本次活动作为交流与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平台。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陈主任与各位听课老师针对这两节课的亮点与不足都做了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两位上课老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优化了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为我区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形成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良好氛围。

淮阴师院附小新区实验学校 王敏

20xx.3.22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篇2

一、怎样听课

听课时, 要认真观察课堂, 思考教学中的问题, 做到”听、看、记、思”相结合。

1. 听什么?怎么听?

主要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合理, 听教师是否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法和要求, 听本节课的重点是否突出, 讲解是否详略得当, 听教师的思维是否活跃, 学生的发言是否积极准确, 听教师语言是否流畅, 表达是否清楚, 听课堂上教师是否有创新的地方等。

听课时, 为便于观察课堂, 听课者最好坐在教室的左右两旁, 或面向学生。

2. 看什么?怎样看?

一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师生双方活动的配合, 师生的思维是否同步和谐, 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 教师是否能注意指导学法, 处理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或突发事件是否灵活,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等。

二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 全体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逐步养成,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进一步得到提高等。

三看教学效果。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知识是否得以理解和掌握, 学生智力是否得到开发, 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3. 记什么?怎样记?

一是教学实录。听课者除了记录班级、学科、课题、执教教师和日期外, 还要记录教学过程与听课随感。要边听边记, 随时分析执教者设计的每一教学环节的优缺点, 可用符号标记, 如优点打“√”, 缺点打“○”, 疑点打“?”。要记下课堂上重要的情况 (可用“○○”表示) 和自己的意见 (可用“△”表示) 。

二是教学点评。对于教学的某一环节, 教师设计的某一问题, 或某一学生的发言交流等, 要随听随记, 随记随悟, 随分析随评议。

4. 思什么?怎样思?

听课者要思考执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换个角度行不行;思考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出现错误的原因, 并能预测对学生产生的相关性影响;思考本节课是否反映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水平, 如果没有听课者, 教师是否会这样上;换位思考, 若我是学生, 我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 若我来上这节课, 应该如何改进等。

课堂上听课者的看与思要兼顾, 如教师讲解和学生演练时, 应以听、看为主, 学生做练习题时就应以思为主。

二、如何评课

评课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录来评, 抓住本节课的亮点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评议。主要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对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等四大方面进行评析。同时, 评课者还要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及今后改进教学的设想等。具体来说, 包括评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及目标达成度, 评对教材的处理及运用情况, 评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情况, 评学生参与情况;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恰当, 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等。

评课切忌面面俱到, 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 要抓住课的特点, 善于发现执教者的教学特色, 不要就事论事, 罗列优缺点, 更不要空洞抽象地说教。

2. 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研专题和当前该学科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研讨, 提出指导性建议。

3. 评课应突出一个“实”字, 倡导一个“导”字。一定要实事求是,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成绩找够, 缺点说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从研讨的愿望出发, 热情帮助执教者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紧紧围绕新课改理念, 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以提高执教者及全体参与人员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4. 评课时对不同性质的课要区别对待, 同时还要考虑到执教者、学生来源和学校基础情况等问题。对执教者采取“一支持, 二保护”的方针, 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评议, 既指出存在的问题, 又考虑到执教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达到评课的目的。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篇3

【关键词】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学生参评

教研活动是教学研究的基础,中小学校教研活动以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为主要载体,听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评课是听课的关键,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充分发掘自身资源,在校内有效的进行教研是提升农村学校教研质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农村学校被动教研,低效教研的局面难以打破。在繁杂的教学活动中,教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负担,而听课、评课成为个别农村教师的负担,听课、评课的过程仅仅为形式,而如何简单有效地提高教研质量、如何提高听课、评课效率是提高教研活动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注重教师、学生、多主题参与评课,更多从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引领教师在反思中前行成长,在听课的过程中让教师之间碰撞出教学的灵感,激发教研的兴趣,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一、怎样去听课,怎样有效地进行听课,为评课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该按照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前准备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通过听课老借鉴学习,就必须努力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设想自己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难点、重点如破,如何导入等,这些都是听课教师必须要准备的。对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平时埋头教学工作,忽略了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起点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借助网络了解前沿的教育理念,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更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和对教材资源的挖掘,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状态,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随笔”,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如何进行有效评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抓起

1.课后自评,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

授课教师课后自评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而课后自评应和课后说课相结合,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等入手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重现,从说课的过程中,让听课教师更深层次的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对学习方法的安排情况,进而形成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说课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自评。自评,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况进行评述,自评更多的应该是对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课堂教学得失。通过自评逐步养成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习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驾驭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养成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的习惯,在反思和教学随笔中对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轻松恰当的对应,对于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在教师中形成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提升的成长秘籍。

2.小组互评,开启教评相长的新局面

评课是对听课环节有效性的落实,也搭建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之间要摒弃只唱高调的习惯,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评教态、评框架的层面,而要真正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为评课关键。在平课前可以把教师分成小组,首先进行组内互评,让教师在组内主动、有效地进行评课。小组教师评议时要引导教师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评析。组内评课结束后可以指定教师发言,这样既可以打消个别教师对评课过程中提建议而尴尬的念头,也可以更完善各自的指导建议。组内评完之后就是互评。互评过程又是评课教师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发展的过程,他打开了教评相长的通道,开启教学智慧的大门。

3.学生参评,洋溢童真的心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在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参与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不仅体现着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更能通过学生的切实感受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劣和不足,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变换教学策略、发展教学智慧。学生参评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让学生在谈课堂中教师留给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参与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还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参与评课。通过学生反馈,来获取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

通过听、评的活动让教师逐步养成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分备学情的习惯,通过评课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让教师成长在相互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周茂生.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听课、评课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09(2):23-23.

[2]于丽娟.新课程理念下听评课的有效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141-142.

听课评课稿集合 篇4

听课评课稿1

今天观摩了体育课《灰太狼来了》的“原地侧向投掷”的投掷教学。整堂课所用器材独巨匠心(彩色的弹性球),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学生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为情境,加上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晰,衔接有序,使观者清楚的明了设计者的教学主题,尤其是三个方面更为突出:

1.积极避免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课堂安全性

体育教学课堂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特殊课堂,教学环境的多边性与学生技术的不稳定性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充满着许多能预设但未知的可变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教学程序,也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降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沈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处理的非常的细致。在热身游戏“红绿灯”的部分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交通知识与遵守规则安全参与的意义,并将这种安全意识在“原地侧向投掷”的主要环节中作为学生练习的前提,将安全教育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营造了一个令人安心、放心的学习氛围,还体育课堂一个健康快乐的空间,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减少消极时间的出现

队列调动是体育课堂的一大特色,多变的队列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是考验师生配合的一大难题。老师的这堂课中依次出现了:一路纵队热身跑、四路纵队发放器材、圆形集合讲解、四列横队投掷练习等四种队型变换,令人目不暇接。但沈老师在每一个队型变化之间只用了几个简洁却准确的指示性口令就快速地调动了队伍,整个场面井然有序、收放自如。由此可见,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由衷的佩服!

3.设置问题,让学生的探索有明确的目的性

现今的教学机制一直提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行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方式。这种方式能通过合作性的学习提高同伴间的交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如果操作不当,对于心理年龄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很容易成为一种无组织的散漫行为。可是,沈老师通过一张“打狼秘籍”就轻易解决这个难题,他将“原地侧向投掷”的技术重点设置成“秘籍”的内容,通过学习“武功”的过程,使学生有目的性地研究、探索问题,避免了学生无目的性的“瞎碰乱撞”,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寻求答案之路。

在这里借助浙江师范大学的王章明教授的一句话作为这堂课的一个小建议:“假如我们将体育课堂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主体,它要有呼吸,有节奏,有高潮。”而纵观这堂课,学生的学习节奏平和,技术难度一般,练习密度偏低,很难设定课堂的高潮在哪个部分。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第一兴奋点”的刺激虽然能达成,却无法通过更高刺激的调节顺利地过渡到“第二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停留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之间,对于技术技能的强化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将成为本课的一个小遗憾。

听课评课稿2

课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张萍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如同她的人一样:朴实、真实,给每一个听者都带来极大的启发。

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使我们每一位走进《晏子使楚》的听者的共识。张老师以“子”字破题,介绍晏子,交待故事的背景。为学生扫清了学习的障碍,特别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教学环节。其次,张老师以楚王的“傲慢”侧面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进而又完成了对文章顺序的梳理。更加为学生真正地走近人物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张老师又以晏子反击的妙语,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近晏子,感受晏子的机智。令人欣赏的是,张萍老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巧妙地对文本进行补白,使得学生对于晏子机智的感受进一步升级。

这一切都是在教师娓娓道来中,徐徐展现出来的。每字每句都渗透着教者的一种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令人欣赏不已。整节课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教者面对文本中“看了看”的处理。在这一点上,完全显现了一个优秀语文老师身上可贵的语文意识。这句看似并不起眼的人物提示语,实际上对于帮助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晏子的机智,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确,这不是简单地一看,这是带有思考的一看,这是计上心头的一看,这是为了国家尊严、个人尊严的一看。简简单单的“看”字背后,拥有着及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王老师常说: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警觉,就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语文意识。

质朴,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闻,令人欣赏不已。可以说,质朴——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但我个人经过思考后,认为在此教学的基础上,还有提升的可能。

首先我认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应该的可以更具体、准确些。

例如:春秋末期,楚国简直成了各国的霸主,齐国想与楚国联盟。楚灵王为人残暴,所以齐国的大臣都不愿出使楚国。正在齐景公为难的时候,大夫晏子主动请命,虽然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次出使,楚灵王一定会刁难齐国的使者,但是晏子仍然胸有成竹地前往楚国。

这样,便为本文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准确的基调。其实就是在为故事造境,此乃:“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次,教者在学生没有亲近文本、没有整体感知的时候,就急于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思考,效果不是很好。此时,学生在完成文章顺序梳理的时候,自然是茫然的。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课,是完美的吗?答案一定是“否”。而是能给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听者(当然也包括学生)带来思考,这就是一节好课,有价值的课。

感谢张萍老师,通过她的教学实践,引发我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听课评课稿3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读了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_;读了______,我不理解_______。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已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对课文的朗读是否可适当加强。因为这是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文章语言很美,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很高尚。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感悟,从而感知美,体味美。课堂初,全班齐读之后,老师的评价是:读得比较整齐、响亮,但行道树的感情没有读出来,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那么在分析完了行道树的形象,体会了行道树的感情之后,如果再组织学生朗读的话,和前面也有前后呼应的感觉。

二是尽管老师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进行选择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的是第三个句式,都是提问题的,质疑探究的比较多,欣赏、品味、想象、抒情的比较少。

听课评课稿4

本课的第一课时是以生字教学为主,因此,亚玲采用了长久没有用的集中出示生字的方法,可能是长久没有用这个方法教学,学生对这种方式教学很有积极性,能很踊跃的发言,为了能让学生在上课时候积极参与进来,采用回忆的方式回忆之前所有学过的识字方法总结一下:如加一加,减一减,想象,画一画等,再通过引导,认识新的方法。

老师范读之后,发现在后阶段的教学当中,学生都是模仿老师读的方式进行朗读,不怎么读,却能大体上读的很整齐,总结:教师的范读是课文学习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三四段的教学时,亚玲采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严肃”让学生表演一下,指名请几位“唐老师”来读一读,接着齐读;“唐老师,你们严肃的跟你们的学生说吧!”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唐老师的角色之中,在朗读时能比较好的读出感觉来,当然教师的范读也是很关键。第五段采用的是表演的方式完成教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为什么呢?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睁得大大的是因为唐老师说的话很惊讶,摸口袋是干么呢?是因为想要找找唐老师说的丢东西自己是不是丢了,结果怎么样呢?(都没有丢掉)。同学们是怎么回答唐老师的呢,一起喊:“唐老师,我没有丢东西!”通过四五自然段的学习,我结合两个自然段的特点,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请了三位同学当同学,请一位当唐老师,还有一个读旁白的,总共请了两组,第一组效果不明显,第二组相对比较好。再是师生一起合作的方式,男生同学,女生唐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致比较高,效果相对应该是不错的,参与到学习是高兴。最后进入写字环节。一节课时间35分钟,教的内容也是很有限。

听课评课稿5

每次听姚老师的课都会有许多启发。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她既像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母亲,让人不禁陶醉于她的课堂。

这次听了姚老师上的《行道树》,同样也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三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姚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 ”,我体会到了“ ”。C、读了“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姚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

二、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刚开始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学生齐读课文后,姚老师及时作出评价:读得整齐,响亮,但是行道树的感情没有很好体现出来。这一评价其实也渗透着朗读方法的指导。相信这些学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会受益匪浅。

三、关注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课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姚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能够和文本有机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她首先设计了第一个小环节: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学生当堂写并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不仅能以读促写,也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深刻地领悟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小环节:社会上有没有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呢?这是对前面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延伸:由对行道树内心和品质的领悟延伸到了无私奉献这一类人,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是谈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不成熟的体会,还望在座各位老师指正。

听课评课稿6

徐老师针对我的课提了三点要求:

1、继续加强教材、文本的研读,了解语文本体目标是什么

2、熟悉课程标准:低段、中段、高段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或者针对语文知识,或者针对句子内容的了解、句式的模仿)

叶老师意见和建议:

1、2—4段每一段的结构都是总—分,第一句总起句概括了下面内容的意思。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对这种段落结构有所了解。

2、第二段读句子,层次、目标不清晰。比如:第一次读“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读让学生想象着画面,读出感情。也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师生合作读文。第三次把两个句子比较读,找出相似的结构。再让生用填空的方式,背诵这两句优美的句子。第三步进行仿写:“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徐老师教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记叙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和段落结构是重点:

1、学字

通过抽学生(特别是朗读水平不太好的)读课文,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2、学词

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或者创造语境,也可以设计一些语境,帮助让学生了解掌握。

3、学句

第一步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说说在讲什么?有的会说是讲“银杏树叶子”,有的会说讲“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也可以围绕“五彩缤纷”让学生选一种颜色说说“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第一次读句子,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第二步可以从表现形式出发,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红色”给枫叶,“黄色”给银杏树,“金黄色”给田野,“橙黄色”给果树?注意搭配的习惯性和科学性。第三步可以积累写“银杏叶”、“枫叶”的句子,从填空的形式直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背诵。

(1)仿写环节,也应该由易到难,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4、学段

以第二段句子为例,请学生读一读写“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先写银杏叶的句子,再写枫叶的句子。(从夏天的炎热到冬天的凉爽)

听课评课稿7

《真分数和假分数》听后反思

今天听了一节张老师的课,本节课真可谓是我听过的所有课里面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一节自主高效的.新授课。

说学生讲的好,倒不如说学生预习的好,刚开始我就被学生的表现深深吸引了,张老师请一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靠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前一天老师布置好预习的内容,然后讲课的内容是与学生的预习相吻合的,本节课老师仅仅用多媒体打出了两个题目:

1、什么叫真分数,真分数有何特点?

2、什么叫假分数,假分数有何特点?

下面就是学生展示阶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全部到讲台上面,并且分工明确,你讲那个知识点,我讲哪个知识点,他讲那个知识点。在讲的过程中问题意识特别显眼,比如:我想画3/4,谁能来帮我完成?有问既有答,每名学生都认真参与,并且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格,提出的问题有好多是让班里最后几名差生回答(后来老师解释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是不看成绩的,即使成绩很差,也不影响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这样差生在小组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催促其积极向上)。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展示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来回的巡视学生听讲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跑偏时,当学生经过合作还未解决问题时,当学生总结不到位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

我还听到了一点,当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有学生讲解完毕后,不要忘记再找一名中下游的学生起来再叙述一遍。(特别是总结方法、解题规律)

最后老师与我们做了短暂的交流,关于预习表的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的问题的引导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写写是怎么解决的。最能打动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我相信老师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张老师说刚开始时学生一节课提不出一个问题来,而现在学生是带着问题在上课、听课的。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准备向张老师学习,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名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听课,我觉得带着问题来,将它解决了,学生就高兴了,自主高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听课评课稿8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学习上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因此,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陈如如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体验着快乐和活跃。特别是她的识字教学环节,每处都体现出“以趣为本”的思想。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陈老师就把画面定格在美丽大森林。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增长,课堂的情趣多了些许期盼。而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数学题引入、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形式,调动兴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在在本堂课上,陈老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数学题目,捉迷藏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找寻构字规律,乐于发现。

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陈老师的识字课堂就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用数学的方法识记汉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他们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而这种方法竟能让他们认识那么多新生字,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同。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而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同样,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四、阅读巩固识字,延伸课外。

听课评课稿9

打造活力高效课堂

-----暨市属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相互提高,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我校于11月26日隆重举办了湖州市属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教育局、各校领导、兄弟学校和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本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活动于当天的上午与下午分别举行。上午伊始,各校数学教师均参加了相关开课教师的听课活动。下午,数学教学研讨会在综合楼阅览室准时召开。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我校开课教师沈立英,蔡飞庆,葛晓荣各自先具体介绍了备课的准备过程,针对学生的多层次状况,立足现实,从资料的查找,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资源的有机整合等方面,介绍了自我设想与预期目标。随后研讨会就进入了评课阶段。发言的老师认真思考,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与会的教师聚精会神,不

时做着记录,沉浸其中。整个研讨活动的交流形式新颖,发言热烈,气氛融洽,在轻松愉快而又不乏严谨的氛围中进行,不知不觉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探讨研究。

此次教研交流活动为各校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各方面等等,同时各位发言教师的精彩点评,也让所有在场教师都受益匪浅,整个研讨会在意犹未尽中徐徐落下了帷幕。

听课评课稿10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任雪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观察学生的,对学生的观察我首先找到了以下一个切入点:

1.参与程度

2.学生的地位。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情绪是否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教师教学方式、技巧等的是否会根据学生的课堂的反应的变化而变化。

3.学生情感。学生情感表现在回答问题和同学间的相处情况等方面。

4.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程度。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和所提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性,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5.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主要涉及这些方面:举手的次数,学习速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转注程度。

6.水平差异。

7.文化差异。教师应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对学生不专注行为的观察:

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不专注的行为

1、打瞌睡

2、说废话

3、干扰别人

4、不参与

5、等待

6、个人需求

有了这几个方面我在观察的时候做到了学生学习和听课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当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读写小红马的话时,由于老师给的时间不充足,积极参与者只有5人,茫茫然着有5人,其余的人都看着老师的表情,不知道该说什么。当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同桌交流的时候,大部分进行认真交流,但是有的在说闲话,说笑话,其中有四人不参与,在玩耍。当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在沙漠中,因为小骆驼的脚掌,所以,积极举手者3人,其余的学生也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最后老师让学生讲本课的故事的时候,积极参与者只有3人,不参与者35人,玩的有15人。总之,从这节课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容乐观,还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

听课评课稿11

品题时从《天净沙·秋思》引入,叶老师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江南味道,一种淡淡的思乡的味道,甚为巧妙。披情入文,很快地理清了行文的脉落,找到了分别描写“流水”“小桥”“人家”的段落,为何先写流水,再写小桥和人家的一问,让学生感受到,有了流水,小桥才依水而建,有了流水和小桥,才有了人家。叶老师从“自然风光”“童年趣事”“太平生活”三个板块,让学生融入作者生活的场景。接着又引入作者生平的资料,让学生引用文中语言,说说作者爱的是故乡的什么,让那份思乡的情怀萦绕在课堂中。

这样诗意的课文,又是略读课文,而且是抒情散文,对教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王老师评课后,我仍然有很多解不开的疑惑。

疑惑之一:略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得“意”?

按王老师的说法,略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粗知大意。但这个“粗知大意”的维度有很多,如主要内容、总体印象、写作顺序等方面。那么,对于此文而言,要从哪一个维度进入,让学生得“意”呢?哪一个方面,才与文章的特点相吻合?再者,这“意”,到底是什么“意”?意思的意?意象的意?意味的意?意韵的意?王老师说的这个意,我现在真有点不得要领啊。况且除了整体的粗知大意,还要牢牢抓住语段粗知大意,这不是难上加难吗?语段完了后,应该还要“走一个来回”,回归整体吧?那又该怎么做呢?

疑惑之二:既是略读课文,又是抒情散文,如何设计得“形散而神聚”?

本文的“神”是思乡,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美妙的文字如珍珠洒落一地,如何以“思乡”为线,把它们串连?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教也如散文一样“神凝”?是把小桥、流水、人家分开讲,每次都回归到“思乡”上?这样又如何避免块状、平面的推移,体现层次的提升呢?既然不像精读课文那样品词品句,又抓住哪一个点来体会“思乡”呢?我真是越来越疑惑了。

疑惑之三:今后的略读课文怎么教?

现在我总算清楚了一点,那就是略读课文要上出“略读”味,要上出文体感。但是,到底怎么操作?今天《小桥流水人家》是抒情散文,要抓住“神”,那明天要是换一课,我又该抓什么?王老师说要对文本细读,要对文字有“一种敏感和警觉”,可略读课文又不必深挖词句,那文本细读又到底要读什么呢?

写到这里,看了看,上文已经有十余个“?”。我仿佛看见自己的头顶上全是飘浮在半空中的问号,像豆大的雨点般一古脑儿向我砸来。本来是想借写评课整理自己的思路的,没想到一整理,却如雾里看花,迷惘越来越多。看来,要把王老师的话解读明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叶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研究机会。古人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我就亲自去山里走走,去云深处走走吧!我决定,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再做一回“小白鼠”,把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进行到底。咱们《珍珠鸟》见!

听课评课稿12

《开天辟地》这篇神话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怎样设计出高效率的问题来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正是本堂课的研究主旨。《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主要是描写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从宇宙的一开始“昏天黑地”,到盘古醒来以后的“开天辟地”,不让天地合拢的“顶天立地”,以及最后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改天换地”。四个“ 天 地”的成语清楚地贯穿起了整篇课文,学好了这四个成语,就意味着学好了课文,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四个成语,再准确地去理解、体会就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主线,也就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主要问题。

于是,任老师在读课题之时,便已让学生积累“ 天 地”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便提问学生“刚才积累的哪些成语可以用在这个故事中呢?”,再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本文的重要主线,即“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四个成语。下面的所有教学都紧紧围绕着这一根教学主线,带领学生在朗读、体验、想象等多种形式中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体会盘古坚忍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

听课评课稿13

一、复习检查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菊花开得可好看啦!这节课,我们和小作者再去公园——看菊花。齐读课题

【导入语活泼生动,且与课文自然联结。】

1.不过,我们得先准备好门票。读好词语的小朋友就可以拿到门票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被新颖的话吸引住了。】

2指名读词

公园听tīnɡ许多许的第二笔是什么笔画?

舍不得好看

3齐读词语,大家都可以拿到门票。

二、精读课文

1、我们去公园看菊花啦!

出示课件一朵朵的菊花

你瞧,菊花好看吗?哪儿好看?

生:颜色好看姿态好看

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菊花吗?

【既有说话训练,又挖掘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2、今天,孙老师采集了一大片菊花,带回了教室。

出示菊花图

出示句子:黄huánɡ的白bái的淡dàn绿lǜ的紫zǐ红的①师范读

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试。

②指名读。师评价,并再次范读。生齐读。

3、师指图:你看这朵,正伸展着每一片花瓣,再看那朵,马上就要开放了,呦,这一丛是金黄色的,那一丛是紫红色的。放眼看去,这一片片菊花都成了花的海洋。

②出示:一朵duǒ朵一cónɡ丛丛一片piàn片

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教师有感情地解说,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

4、师引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①现在就是深秋了。打点深秋寒风

早晨,寒风吹在你的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冷的感觉。

②寒风嗖嗖地吹,而菊花却昂首挺胸,迎着寒风竞相开放。

③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寒风刺骨的感觉,更能让学生理解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5、小朋友们,有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这句话这么长,你有信心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你喜欢菊花吗?谁来夸夸菊花?

【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菊花,可以与文中相呼应,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7、师引读: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了离去。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

8、我们还没有看过瘾呢!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读得这么好听,你能背下来吗?

①自己背②老师考考大家谁能根据提示,背这一段?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白的,紫红的,一朵朵,一片片,它们正迎着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

指名背齐背

9、爸爸说了什么?自由读课文

重点理解“许多花谢了”。指名说

10、师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拓展延伸

许多人也喜爱菊花,他们写下了许多诗。

出示《秋菊》

指名读,齐背。

【古诗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也体现了教师随堂积累的教学特色。】。

四、学习生字

菊花姐姐带来了几个生字朋友,想认识吗?

1、出示“放听许”

2、菊花姐姐为什么把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呢?(左右结构的字)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练习。

【评价】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来看,教者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既有课文朗读的指导,又有口头表达的训练,把读课文和说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2、本课除了赞美菊花的美丽,也歌颂了菊花不怕冷的品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能够仅仅扣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的真实体会出发,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自然会轻而易举了。

3、生字教学往往会成为课堂的冷场,因为这部分内容与课文联系不大。但是教者几句导入和提示语将生字又和菊花姐姐发生了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高亢。

4、生字出示是很有讲究的。苏教版识字量教大,教者将它们分类出示,便于学生学习,符合学生识记规律。

听课评课稿14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在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悲壮。黄老师教学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品文,真正融入课文内容,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一、通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老师用手直观形象演示老天鹅扑打在冰面上,体会“重重地扑打”、“像石头似的”,从而感受到老天鹅勇敢奉献的崇高精神。黄老师还运用了“腾”字的字理演变来诠释“腾空而起”的意思,由字到词的字理析词,生动形象,入情入理。对于“劳动号子”的理解老师则大大方方地哼起了劳动的歌谣,学生在老师优美的号声中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记忆深刻。

二、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到位。黄老师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天鹅们的伟大壮举。例如:“谁来做老天鹅的代言人”,“你为什么不请别的年轻的天鹅来破冰?”“老天鹅是跟什么在斗争?”“如果你是一只小天鹅你还会在旁边呆呆地看吗?”……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层层深入,让天鹅们勇敢奉献、团结拼搏地伟大形象逐渐在学生们的心中丰满起来。

如果老师能在品读词、句、段的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指导朗读,将课文中赞颂天鹅们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精神的同时所透出的悲壮也表现出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就更完美了。

听课评课稿15

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现在了课堂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达到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非常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很高。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表述概括的能力等等。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能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轻松好懂。学生答题能力强,可以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篇5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

传统的听课评课,目标指向为献课者。有时,献课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得不到尊重。更有甚者,在大型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参与面广,耗时多,效益不高,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包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这样,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一堂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观课议课新文化及其实质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一种说法,实际上词的变化就是文化和灵魂的变化。(列奥·施皮泽语)

所谓观,强调用人的多种感官以及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透过眼睛的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会成为感受的对象。它更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味课堂。

所谓议,是围绕观课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一个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要改变教师在评课中的.被评地位,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改进,求得发展,强调集中话题,深入对话,目的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可见,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悟课堂信息,围绕共同话题进行对话和反思的活动,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观课议课的目的,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空间。促进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发展自己。

三、观课议课的具体方法

(一)以学论教

观课议课时,应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状态作为焦点,以学的方法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教的水平,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中心放在学生上,,重心放在学习状态上,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

这就要求观课者要坐在学生中间,以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息,要深入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这样,在议课时才会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提出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发展的对话话题,真正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正视问题

正视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精神。因此,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便是问题。我们要充分尊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议课时更要与人为善,坦诚相待。

(三)平等对话

观课是捕捉话题,议课是进行对话。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必须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倾听、理解。应把平等的对话关系纳入观课议课。

《去年的树》公开课的评课稿材料 篇6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就执教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体会小鸟的真情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它讲述了: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她 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

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

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又不失时机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续写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不管( ),都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此时,学生就有了自己多元的感悟。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①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②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 篇7

“健康第一”作为新课程当中的指导思想, 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基本理念得到坚持与促进;在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基础上, 也要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足够重视。只是因为一些教师对于指导思想理解不到位不深刻, 反而可能导致教学里面出现问题或者偏差。如今不少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继而忽略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 以至于体育教学达不到应该达到的目标与目的。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学理念的体现, 以免再次发生上面所述的教学错误。体育教学理念确定以后需要在听课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表现制定教学目标。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体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完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归宿点还是要完成教学目标。检测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是以, 当听评课的时候, 听课老师不但要检查老师设计的课堂内容是否合理、教学计划是否可行、教学内容是否适宜, 也要检查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理想的新课程体育教学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地参与、学习、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听课方式来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针对教学目标需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三、关注教学策略的选用

新课改中愈来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可以使得学生借助于活动让自己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在听课的时候, 要对教学策略有所关注, 注重教师是否可以以学生年龄特点与学识水平作为基础与依据, 做到灵活选择与合理运用, 并且科学组织, 从而促使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够“勤、 乐、善、会”地进行学习。

(一) 自主性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其自主性的教学策略的关注重点在于,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的解放, 学生有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做相关的练习和自我表达, 在老师适当引导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

(二) 探究性教学策略。新课程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原来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练习的体育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主动学习。对于听评课, 应该要对教师能否做到组织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进行合适引导让他们能够以探究、自主研究的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 实现接受课堂知识和自主探究的相互融合, 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评价性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来自于课堂的评价会对其起到导向、诊断、反思、激励与提升的作用与效果。是以在听课与评课的时候, 应该注重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在第一时间内的评价, 使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若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则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 尽可能多表扬表扬学生, 而不是一味批评惩罚。

四、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想获得实效, 离不开他们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与对于体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在进行听评课的时候, 需要能够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在听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如何, 也注意学生投入体育活动时候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 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问题。

(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实施之后, 老师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以前都更多了, 也更注重学生的讨论合作与探究, 活跃了学习的氛围。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面向于全体的学生, 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思考。

(三) 关注学生的交往情况

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老师在听课评课的时候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民主、平等与和谐与否的问题。学生要在学习期间可以科学合理的相互合作, 要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要能够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学习观点,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

在体育教学当中可能有很多未知情况会出现, 教学应该将过去为了教学而写教案的心理, 对教学预案要做到精心设计, 从而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案的调整。

(一) 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从而能够自主探究学习, 对新环境可以适应, 对新环境可以接纳。

(二) 课堂流程要灵活。老师在设计课堂流程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继而设计出科学、灵活的教学流程,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能够被完全的激活。

(三) 课堂练习要精心。老师来设计体育课堂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的结合, 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形式需多样化,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习的效果和目的。

六、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

老师教学的根据来源于教材, 其更是将教学学生, 课堂内外以及知识方法、能力发展等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新课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 不但要能够将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与拓展, 并且要传递新教材当中新内容。在体育教学时, 教师需要更有积极性, 教学的内容要更丰富、形式要更新颖。是以, 进行听评课的时候, 应该注重体育教师是否可以做到依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孙飙, 姜文凯.江苏成年人体育生活部分情况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2]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 1998 (2) .

上一篇:十项专项整治自查报告下一篇:如何让你的简历吸引面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