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的艺术(通用7篇)
听课、评课的艺术 篇1
新课程下怎样进行听课、评课, 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多次组织并跟踪教师听课评课, 认为新课程下教师听课评课要突出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一是促进学生发展, 二是促进教师发展, 三是“以学论教”和“以学评教”。下面围绕这三个理念,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研实践谈一谈体会。
一、怎样听课
听课时, 要认真观察课堂, 思考教学中的问题, 做到”听、看、记、思”相结合。
1. 听什么?怎么听?
主要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合理, 听教师是否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方法和要求, 听本节课的重点是否突出, 讲解是否详略得当, 听教师的思维是否活跃, 学生的发言是否积极准确, 听教师语言是否流畅, 表达是否清楚, 听课堂上教师是否有创新的地方等。
听课时, 为便于观察课堂, 听课者最好坐在教室的左右两旁, 或面向学生。
2. 看什么?怎样看?
一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师生双方活动的配合, 师生的思维是否同步和谐, 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 教师是否能注意指导学法, 处理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或突发事件是否灵活,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等。
二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 全体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逐步养成,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进一步得到提高等。
三看教学效果。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知识是否得以理解和掌握, 学生智力是否得到开发, 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3. 记什么?怎样记?
一是教学实录。听课者除了记录班级、学科、课题、执教教师和日期外, 还要记录教学过程与听课随感。要边听边记, 随时分析执教者设计的每一教学环节的优缺点, 可用符号标记, 如优点打“√”, 缺点打“○”, 疑点打“?”。要记下课堂上重要的情况 (可用“○○”表示) 和自己的意见 (可用“△”表示) 。
二是教学点评。对于教学的某一环节, 教师设计的某一问题, 或某一学生的发言交流等, 要随听随记, 随记随悟, 随分析随评议。
4. 思什么?怎样思?
听课者要思考执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换个角度行不行;思考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之处, 出现错误的原因, 并能预测对学生产生的相关性影响;思考本节课是否反映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水平, 如果没有听课者, 教师是否会这样上;换位思考, 若我是学生, 我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 若我来上这节课, 应该如何改进等。
课堂上听课者的看与思要兼顾, 如教师讲解和学生演练时, 应以听、看为主, 学生做练习题时就应以思为主。
二、如何评课
评课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录来评, 抓住本节课的亮点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评议。主要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对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等四大方面进行评析。同时, 评课者还要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及今后改进教学的设想等。具体来说, 包括评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及目标达成度, 评对教材的处理及运用情况, 评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情况, 评学生参与情况;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恰当, 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等。
评课切忌面面俱到, 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 要抓住课的特点, 善于发现执教者的教学特色, 不要就事论事, 罗列优缺点, 更不要空洞抽象地说教。
2. 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研专题和当前该学科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研讨, 提出指导性建议。
3. 评课应突出一个“实”字, 倡导一个“导”字。一定要实事求是,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成绩找够, 缺点说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从研讨的愿望出发, 热情帮助执教者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紧紧围绕新课改理念, 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以提高执教者及全体参与人员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4. 评课时对不同性质的课要区别对待, 同时还要考虑到执教者、学生来源和学校基础情况等问题。对执教者采取“一支持, 二保护”的方针, 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评议, 既指出存在的问题, 又考虑到执教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达到评课的目的。
(原载《中国教师》2009.1)
听课、评课的艺术 篇2
从黄老师上“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精彩片断,欣赏他的教学艺术。
1.导入,体现了一个“趣”字。黄老师的导入可以说是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的信息,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数学的方式呈现,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奇特构思。教学时通过教师的周密安排,学生自然入境,仿佛是在玩一种有趣的游戏,其实却是教师精心安排的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拉开了在趣中设疑,在趣中体验的序幕,这样的教学—蔷20xx‘数学·1I.—真可谓苦心经营、匠心运作、一箭双雕。在新课教学中,黄老师有意地选取了19、44等特别的数字让学生说一说倍数和约数的关系,无疑又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乐趣。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他采用了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和倍数、约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约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也在学习中真正获得体验。实实在在地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练习的设计上,从唯一答案到有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学会了运用逐层递进的训练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思维,无不体现一个“实”字。
3.结尾,体现了一个“活”字。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黄老师在结束教学中的活动游戏,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依次让学号是2、3、5……的学生离开教室,有意的留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让这些同学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黄教师灵活巧妙的设计,使教学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而是进入了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学生面对教师精心设计、饶有趣味的问题,不是望而生畏,而是跃跃欲试。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主题式听课、评课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传统听课、评课的弊端
听课、评课因其直观、有效、简便易操作而成为教师日常研修的主要方法, 对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上课者而言, 同行的观察能更全面、客观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互助下诊断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听课者而言, 与同行的交流研讨, 能廓清教学中的迷雾, 在观察他人课堂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而对于该学科教研组而言, 听课、评课更是深度教研的契机。每一次听课、评课都为研修提供丰富的、情境化的素材和案例,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诊断,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下一步的深入教研提供课题。
但是, 传统听课、评课的种种弊端遮蔽了原有的意义, 听课、评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崔允漷教授将传统听课、评课的问题总结为“三无”:听课, 无合作任务, 无明确分工;评课, 无证据的推论, 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课、评课, 无研究的实践, 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可谓切中肯綮。细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也可概括为“三无”。
(一) 无问题意识
高效的听课、评课应该起于问题、终于问题。听课、评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观察, 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从实践与理论层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听课、评课因为缺乏问题意识, 导致听课、评课的目标不明确, 教师不是基于一个共同明确的问题去听课、评课, 因此听课时不同的人就会选择不同的观察点, 评课时就出现了各说各话的现象, 教师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研讨碰撞。传统的听课、评课还淡化了听课、评课的“诊断”功能, 绝大多数被听课者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把听课、评课看作是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不愿意暴露问题, 甚至不愿意听到负面评价;而评课者出于应付任务的心理以及碍于同事情面,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或者一语带过, 这样的听课、评课表面上一团和气,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教研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 无研究意识
无问题意识的背后是无研究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 评课时从现象到想象, 就事论事, 没有思考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例如评课者经常会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 但是很少会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学内容难易度不合理, 还是教学手段单一, 抑或是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怎样才能调整改变这一现象?唯有这样探究才能从现象到原因, 评课也才有深度。第二, 凭经验评课, 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例如, “本课教学目标很合理”或“如果是我教, 我就……”至于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理据是什么, 就很少能说明白了。只有从经验到理论, 评课才有高度。第三, 就课评课, 没有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听课、评课只针对这具体的一节课, 评完就算, 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没有延伸到课后做进一步的跟进研究, 只有从问题延伸到课题, 评课才有效度。
(三) 无合作意识
“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 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2]传统的听课、评课形式一般是一人上课, 多名听课者针对这节课评课, 表面看是合作互助的, 但实际整个活动的中心是指向上课者, 评课人的作用大多只是基于自己现有的水平和经验谈谈感受性的建议, 加之没有明确的研讨目标, 评课人之间很难形成专业上的思想交锋, 整个活动中评课教师获得的专业提升相当有限。一项活动没有共同的目标, 没有明确的分工, 活动前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沟通, 活动后不能使全体成员获益, 这样的活动自然不能称为“合作体的专业实践”, 其意义也让人怀疑。
二、主题式听课、评课的优势
主题式听课、评课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既定的主题进行听课、评课。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点、困惑点、薄弱点, 也可以是教学研究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即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问题或话题。主要的环节包括:课前确定主题, 基于主题上课、听课, 课后围绕主题评课。
(一) 确保听课质量, 避免盲目无重点
在听课前确定听课、评课的主题, 甚至把主题分解后分配到个人, 教师带着任务去听课, 听课时有明确的关注点, 避免了传统听课的随意性。另外, 教师为确保评课发言的质量, 听课时必然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 不会出现以往听课时注意力涣散、无趣甚至坐不住的现象, 保证了听课的高效。
(二) 使评课有的放矢, 避免零乱重复
评课者有明确的评课主题, 必须围绕自己分配到的主题发言。例如, 在听课前一位教师分配到的任务是: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那么这位教师在听课时就要重点观察教师在课堂上都做了些什么, 评课时就要重点分析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合适。另一位教师分配到的任务是:请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评课。这位教师在听课和评课时就要重点分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按时完成,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各层次学生是否均有收获。这样任务明确的评课, 自然不会重复、不会零乱。
(三) 使评课有深度, 避免流于表面
因为整个听课、评课只围绕一两个主题, 所有教师的精力都在这有限的主题上, 所以探讨自然深入。例如评课主题: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为了把这个问题谈清说透, 教师自然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都教了些什么, 而是要讨论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才合理、才合适, 这就涉及教学内容与文本特质、单元体系、学情等的关系, 评课也就走向了深入。
(四) 以评促研, 带动课题研究
主题式听课、评课可以将评课时未能充分解决的主题带到课下, 作为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 就可以延伸出“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这个研究课题。另外, 将教案和教师评课时的发言整理出来, 装订存档, 就成了很好的课例资料,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像这样将每一次听课、评课都当成是一次微型研究, 使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的品质, 日积月累, 整个教研团队就都能获得极大的专业发展。
三、主题式听课、评课的实施策略
主题式听课、评课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操作方式, 一种是多人一题, 一种是多人多题。
(一) 多人一题
本次听课、评课只确定一个主题, 全组教师都围绕这一个主题听课、评课。以语文学科为例, 在进行散文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普遍感到散文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专门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的教研活动。确定主题后, 组内教师首先进行理论层面的主题学习, 如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等, 然后安排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课后举行主题式评课, 结合本节课再深入探讨本主题;最后整理资料, 形成典型课例, 或作为课题, 开展后续研究。大致的流程是:确定主题→主题学习→课堂教学→主题式评课→整理课例→后续研究。
(二) 多人多题
将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分包”给不同的主评人, 让他们有重点地观察课堂。听课前, 教研组长先确定几个评课角度, 如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确定的角度评课、从“以学论教”的角度观察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用教材教”的角度看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等。教研组长可以把这些主题分别写在小纸条上, 听课前交给主评人。然后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课后先由主评人围绕各自的角度进行主题式评课, 其他教师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参与评课。最后整理评课记录, 执教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大致的流程是:确定主题→分配主题给主评人→上课、听课→主评人评课→讨论交流→整理资料→执教人反思。
在主题式听课、评课的实施中, 主题的确定要科学、有序, 评课要有针对性、参与面广。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 主题应来自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困惑, 应契合本节课的文本特质, 应结合上课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主题的确定要有整体规划, 呈现一定的序列性, 研讨的主题除非必要一般要避免重复, 主题之间呈现关联性和连续性, 每学期初制订听课、评课计划, 向全组教师公布, 以提高教研的针对性。评课的质量与主题研讨的实效性以及教师专业思考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因此要求教师力避评课时面面俱到、流于经验, 发言要针对既定主题, 不能脱离课堂, 空谈理论, 也不能就课论课, 没有理论高度。参与评课教师的面要尽量广, 尤其是年轻教师, 更需要鼓励他们参与研讨交流, 发表看法, 以期形成踊跃的团体教研的氛围。
参考文献
听课、评课的艺术 篇4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陈大伟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根据动机和目的,我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
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 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 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
谈新课程中教师听课评课的着力点 篇5
一、听新课导入, 评情境创设
片段
师:同学们, 都经常看篮球赛吗?
生齐答:是。
师:那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有关球赛的一个故事, 请大家注意听!某次球赛中有一方因队员受伤要换人, 教练要从以下三位队员中选其一:甲罚球20次进18次, 乙罚球10次进7次, 丙罚球25次进21次。请同学们帮这个教练想一想, 该选谁呢?
点评1从真实情境引出问题,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个方式好!
点评2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再回到生活中去探索与发现, 使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打造生活课堂, 是今日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特征, 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听课评课的着力点之一。奥苏伯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三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换而言之, 就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取决于知识间的实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和学习动机等三个方面。因此在新课程听课评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有效学习的条件来探讨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特征:一是实质性, 即情境的选取必须与本课所讲解的知识有实质性内在联系, 倘若无实质性内在联系, 再好的情境创设也会离题万里, 得不偿失;二是生活性, 即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或生动性, 生动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缺乏真实性的情境则脱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知识背景, 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三是趣味性, 即情境创设对学生会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引领他们去探索发现。《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新课程导课的情境同时考虑到以上三个特征, 就会把学生带入生活课堂, 能真正体现陈省身先生所说的“数学好玩”的境界。
二、听师生交流, 评学习形式
片段1
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18/20、7/10、21/25。然后问:大家看这三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少数几个同学答:通分。教师立即个别提问。
生甲:支吾, 答不出。
生乙:通分, 将分母化成同一个数……
片段2
教师将准备好的食品瓶、牛奶袋以及衣服的标贴一一展现给同学, 并让同学解释标贴上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学生解释完毕后, 教师马上问:大家将以上的例子综合起来, 看谁能解释一下“百分数”的含义?
生甲: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
生乙:谁和谁的比。
师立即提示:将“量”改为“数”……
点评1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后, 不应该忽视学生探索问题与总结发现的过程及其训练。
点评2解释“百分数”的含义之前, 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和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是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也是教师听课评课的焦点和难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在教学操作层面上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重在师与生特别是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而探究学习则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也称研究性学习。因此, 新课程听课评课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审查以下三个问题:一查学习任务的性质, 即学习问题是否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并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去行动;二查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般采用小组圆桌围坐方式, 一般人数为3~5人, 组成4~6组为宜, 且各组有一固定或轮值的组长;三看探究活动的过程, 即学生个体或小组积极探究、发现、交流的行动表现与过程。同时, 教师因人宜时地指导与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诚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新课程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才不至流于形式,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听学生答题, 评教师设疑
片段1
师:这里有一个带数字的成语“一分为二”, 看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
被提问的学生基本上都按成语的汉语意义解释, 而与“百分数”不能联系起来。教师及时更改提问:请大家用百分数来表示这个成语!
学生几乎都能按要求完成。
片段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甲:知道了什么是“百分数”。
生乙:了解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用处。
……
师追问:那么, 大家还有哪些疑惑呢?
生丙:我想知道, 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点评两次提问, 两次不同的回答, 而后一种提问被证明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变, 其实质是教师在设疑方面自我角色的定位, 这标志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转变教师角色, 是《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听课评课中颇具争议之处。课程实施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成为自我反思者和研究者, 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种角色的顺利转变不仅会极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而且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就问题设疑而言, 教师应树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疑问”的观念, 充当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充当知识传授者, 还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二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是“明确界定问题”的权威, 还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三是层次性和适宜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水平差异, 进行分层教学, 充当一个“组织者”, 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去研究问题对学生的适宜程度, 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开发者”。如此, 不仅能顺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提高教师应对新课改要求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四、听成语新解, 评学科联系
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成语:百发百中、十拿九稳、百里挑一、半信半疑、九死一生。然后问:请同学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上成语, 并作意义解说。
生踊跃抢答, 气氛热烈。
点评将成语转化为百分数, 便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数学学习中, 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设计巧妙, 效果良好。
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在新课程听课评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之一, 但在数理化等学科中如何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则是中小学教师至今未竟的课题。《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部分片段, 展示了小学数学课中拓展语文知识的设计思路及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受此启示, 在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精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 保证所选内容与本学科知识内涵的一致性问题, 即有共同的主题,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的前提;二要考虑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 务必保证他们理解所选知识内容,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三要兼顾学科学习的效果, 即学习不仅是对本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还应同时对相关学科知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借以达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的目的。
五、听教师争议, 评校本教研
片段
师甲:讲解百分数时, 教师将带“%”的数说成百分数, 没有涉及百分数的真正含义。
师乙:北师大版教材将百分数定义为“分母为100的分数是百分数”, 这与本教材的定义有差异。
师丙:还是本教材的定义更准确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点评教材间的差异, 一旦引起教师的争议, 就会引起大家进一步地深入探究, 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校本科研课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如何让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方式, 重新建构校本教研制度, 保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促使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到课堂教学的微观转变。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背景下, 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使听课评课成为新的教研体制, 即一种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其次是拓展校本教研的外延, 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教学, 从教材、教法到课程、课题, 都可以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去探索、创新;再次是寻找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 无论是对教材文字表述的争议, 还是对新课程课例的评论, 甚至是对科研课题的论证、审查, 都是较好的操作形式。如上述课例中众多教师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百分数”概念表述的争议, 本身就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发的一种教研形式的创新, 这种探讨与研究不仅会改进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和提高教学水平, 更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校本的教师自我发展途径。
听课、评课的艺术 篇6
“健康第一”作为新课程当中的指导思想, 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个基本理念得到坚持与促进;在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基础上, 也要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足够重视。只是因为一些教师对于指导思想理解不到位不深刻, 反而可能导致教学里面出现问题或者偏差。如今不少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继而忽略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 以至于体育教学达不到应该达到的目标与目的。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教学理念的体现, 以免再次发生上面所述的教学错误。体育教学理念确定以后需要在听课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表现制定教学目标。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体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完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归宿点还是要完成教学目标。检测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是以, 当听评课的时候, 听课老师不但要检查老师设计的课堂内容是否合理、教学计划是否可行、教学内容是否适宜, 也要检查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理想的新课程体育教学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地参与、学习、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听课方式来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针对教学目标需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三、关注教学策略的选用
新课改中愈来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可以使得学生借助于活动让自己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在听课的时候, 要对教学策略有所关注, 注重教师是否可以以学生年龄特点与学识水平作为基础与依据, 做到灵活选择与合理运用, 并且科学组织, 从而促使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够“勤、 乐、善、会”地进行学习。
(一) 自主性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其自主性的教学策略的关注重点在于,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的解放, 学生有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做相关的练习和自我表达, 在老师适当引导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
(二) 探究性教学策略。新课程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原来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练习的体育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能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主动学习。对于听评课, 应该要对教师能否做到组织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进行合适引导让他们能够以探究、自主研究的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 实现接受课堂知识和自主探究的相互融合, 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评价性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来自于课堂的评价会对其起到导向、诊断、反思、激励与提升的作用与效果。是以在听课与评课的时候, 应该注重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在第一时间内的评价, 使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若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则老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 尽可能多表扬表扬学生, 而不是一味批评惩罚。
四、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想获得实效, 离不开他们对学习的负责态度与对于体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在进行听评课的时候, 需要能够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在听课时要仔细观察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如何, 也注意学生投入体育活动时候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 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问题。
(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实施之后, 老师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以前都更多了, 也更注重学生的讨论合作与探究, 活跃了学习的氛围。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面向于全体的学生, 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思考。
(三) 关注学生的交往情况
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老师在听课评课的时候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民主、平等与和谐与否的问题。学生要在学习期间可以科学合理的相互合作, 要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要能够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学习观点,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
在体育教学当中可能有很多未知情况会出现, 教学应该将过去为了教学而写教案的心理, 对教学预案要做到精心设计, 从而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案的调整。
(一) 教学环节要科学。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从而能够自主探究学习, 对新环境可以适应, 对新环境可以接纳。
(二) 课堂流程要灵活。老师在设计课堂流程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继而设计出科学、灵活的教学流程,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能够被完全的激活。
(三) 课堂练习要精心。老师来设计体育课堂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的结合, 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形式需多样化,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习的效果和目的。
六、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
老师教学的根据来源于教材, 其更是将教学学生, 课堂内外以及知识方法、能力发展等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新课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 不但要能够将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与拓展, 并且要传递新教材当中新内容。在体育教学时, 教师需要更有积极性, 教学的内容要更丰富、形式要更新颖。是以, 进行听评课的时候, 应该注重体育教师是否可以做到依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孙飙, 姜文凯.江苏成年人体育生活部分情况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2]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 1998 (2) .
听课、评课的艺术 篇7
1、是否关注了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的角色变了, 教与学的方式变了, 我们听评课时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 要关注“课”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 关注它的实效性、科学性和个人风格。即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指向体育知识、技术、能力, 还要指向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师尽心去教技术转为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技术, 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从而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这是听评课着先要把握的。
2、是否关注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听评课时, 听课者要关注教师能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 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学目标达成可以说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 在听评课时, 听课教师自己必须先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以及本次课所授内容在教材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选择教学的方法等。
3、是否关注了教学方法的运用
看教学方法的运用, 是否灵活合理, 课的结构安排是否恰到好处,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防止与纠正错误动作、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控制, 都应是分析评价体育课的内容。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上勤学、乐学、善学、会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需要, 是否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否适时引导学生, 给学生自主的时间, 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别表达, 自己练习提高;是否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
4、是否关注了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以往的听评课活动中, 参与听评课的人多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 却没有说听课人怎样、学到了什么, 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许多听课者总是在说上课人怎样, 注意看教师的导语设计, 看教师的讲授、提问, 看教师的教学流程, 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而学生的表现则常常被忽视。“听课”光听不行, 还应该是“看课”, 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即看学生的课堂精神状态;看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要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还有, 就是听课活动每次要有不同侧重的主题, 听课要带着问题听。听课不应该比上课者轻松。要能品出课的味道, 才能评出课的水平。听课者可以多角度去看课的优劣。深入研究了文本, 要抓住要点来评;听完了, 评完了, 还要能提出“一个新的教学设计”。还要下水试试。只有下水试试才能知道水有多深, 才能培养、提高自己的“水性”, 使评课更有说服力。
5、是否关注了课堂教学过程
关注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要关注教学环节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 便于教师掌控课堂, 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使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能够适应课堂情景、接受新内容, 完成体育教学, 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活力无限。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教学过程即一堂课的基本流程。
6、是否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当今, 学生已经不满足这点东西。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要不断创新, 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 创造性的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其次, 要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有道是: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7、是否关注了场地器材的有效使用
【听课、评课的艺术】推荐阅读:
听课和评课的艺术07-19
听课评课的通讯稿08-27
关于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06-27
听课艺术08-28
听课评课05-22
怎样听课评课08-06
中学班会课的听课心得06-06
如何有效听课评课07-25
听课评课体会10-28
学校听课、评课制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