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

2024-10-05

扎根理论(精选8篇)

扎根理论 篇1

从诉诸宏大理论到扎根具体背景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科学主义 生态主义 教学情境

论文摘要 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通常诉诸宏大理论,忽视具体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教师、儿童的个性特征,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种种困境。生态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强调回归具体的教学情境,为教师专业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使教师有充分的机会积累教学智慧与实践经验,实现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平衡。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未有今天这么清楚。大到整个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到某个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改进,管理层都强调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途径或策略。然而,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层面的深入推行,各种问题、困惑和矛盾纷至沓来,这也引发我们开始思考,如同其他一些学前教育问题一样,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也应该从唯科学主义逐渐走向生态主义。

一、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诉诸于宏大的“先进”理论

长期以来,寻求“客观真理”的唯科学主义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一直是统治性的话语制度,大部分研究者一直力图把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到对学前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们通常把学前教育研究统称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这种“话语”体系的结果是,研究不仅在普遍性、抽象性和客观性的意义上构筑了“科学儿童”或者说是“抽象儿童”的概念,而且在此基础上将诸多学前儿童教育的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并概念化、抽象化,从而构建了许多宏大的抽象的学前教育理论。在这些宏大理论中,研究者和实践者们还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试图找到和确立“先进的”或“最好的”教育理论。而这些宏大的教育理论所构筑的一套客观的教育“真理”也就成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应以这些理论作为改变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

在这种思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也呈现出科学主义的技术理性特征:教师被认定为宏大教育理论的消极实施者和执行者,是学者们所提供的抽象理论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记忆、理解、运用和掌握这些理论,教师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这些客观的理论,需要努力实现这些教育理念向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化。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被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教师由此简单地成为了所谓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传声筒和“技术执行者”。于是乎,教师按照“他们应该怎么教”而施教;他们总是疲于追随一拨又一拨的所谓先进理念,似乎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追赶上这些理念,那么自己的教育教学就是成功的:他们在写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时,也总是习惯于空泛地堆砌和抄录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或者硬给一个案例冠上一个教育理论的帽子,似乎这样就获得了专业上的成长

事实上,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领域相当普遍且根深蒂固,以致于即使今天在实施着眼于具体教学情境的园本教研时,园长和教师们仍然一时跳不出这种诉诸宏大理论的思路,他们不断地在发出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园本教研中,教师应如何较快提升自己的理论?”“我们进行某个问题讨论之前,都要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讨论和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教师总有‘心中有,笔下无’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办?”

二、对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的质疑

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信奉宏大的抽象的理论,而这些理论正是通过“去背景”的过程而获得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被证明的。但是,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的实在物体。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由特定的教师在特定地点、时间、条件下对特定的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故每一次教育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不可能重复出现,也难以重复检验,因而是难以从中发现带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的。这正如克拉克、洛托、阿斯图托(Clark.Lotto&Astuto)等研究者所建议的,单个情境的独特性将永远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

应该看到,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因此,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的、且是不可预料的,这就决定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技能技巧可以被简单套用的,这也就决定了尽管教师知道很多抽象的理论。但仅仅依靠这些去情境化的理论是不可能奏效的,有时还会因为这些所谓的正确理论,反而妨碍了教师的正常行为。真正有效的教学,还必需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智慧,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作出自主的判断与选择。

应该看到,教师自身也不是抽象的个体,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成长历史、知识观、信仰、价值观、兴趣以及性格等,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显现出自己的背景特征和个性。研究证明,尽管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理论被一味推崇,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信念一定是深受他们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的,因此,剔除文化背景因素、一味倡导某种所谓客观的先进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是值得思考的。参与“三种文化下的幼儿园比较新研究”的美国学者薛烨就指出:“有少量研究开始借用现成的工具量表测量不同国家,包括中国的幼儿教师的信念,并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尽管如此,大量的事实显示教师的信念理念与其说是职业的不如说是文化的。我和我的同事在国内、美国和日本所做的比较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信念和理念首先是文化的和历史的,职业的理念不可能从这当中分离出去。幼儿教师的职业理念或教育理念的改进,虽然受到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显著推动,但是,它是植根于教师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和日常活动的经验中,并随情景演变和发展的。换言之,新旧理念的交替与新理念的演进是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文化过程,体现在其文化实践中。”因此,他特别强调文化实践对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认识发展、理念改进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如果把教育教学归结为遵循某种标准化理论的理智活动,那么它就成了冷漠的抽象。但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同任何真正的人类活动一样,无论好坏,都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活动,其中会融入教师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然而,在科学理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不得不压抑自己特殊的才华和个性而一律服从所谓的理论以及由那种理论所规定的标准,他们被要求采用当代人时的方法,被强迫达到本不是他们自己的标准。

我们也应该看到,种种事实和改革的经验教训证明,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完全可以指导教师实践的“最好”理论来供所有的教师贯彻实施,理论的适用基础同样需要考虑各不相同的背景因素。例如,美国学者伊莫·墨索林(Elmore McLaughhn)指出“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及各国不同地方的工厂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但 教育体制中基于同一假设的改革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教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整个复杂的过程是在相当不同的情境下进行的,没有一个假设可以解决这么多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好”的理论,都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和体系,它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只能被用于解释和指导特定的现象和事件。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因此,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地考虑是否与某种所谓“正确”的理论相符。这也正如美国学者伊德·拉宾罗威茨(EdLabmowlcz)所指出的“问哪一种是‘正确的’,这种提问是不恰当的。一种理论的价值在于其解释和预见的能力,有的理论比其他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某些行为。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理论是没有的。所以,最好说在某种应用上,哪一种最好。”

三、走向生态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扎根于具体的“背景”

由以上的种种质疑,我们不难发现,科学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由于追求普遍化的、去情境化的“理论”而忽略“背景”的重要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现实、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摆脱这种缺陷,我们必须开始关注和适应“背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把它当做资源来对待,这也就是要逐步走向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

生态主义的教育研究与科学理性不同,它恰恰主张去除实际情境的教育研究是没有意义的。相应的,以生态主义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范式主张教师将目光从那种超脱于不同幼儿园、不同教师和不同幼儿之外的理论上移离开来,回归到实践中去研究,并在研究中实践,借助教育研究现场这个平台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进教师对儿童、对自己、对其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应对千变万化的实践情境的能力。

在这种范式下,教师不再是标准化理论的“应声虫”,相反教师被允许显露“他们是谁”,而不是掩盖和淡化他们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和主观价值,教师形成的教育主张也应当是价值有涉而非价值无涉的。一位幼儿园教师在某一次园本教研活动后的一番感慨就能很好地反映生态主义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这一特征,“以往大家对课程的评价是在追求一种完美,今天,大家的评价更多融入了每个教师自己的理念、风格和偏好。虽然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活动很难,但是我始终觉得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些自己的个性。”

在这种范式下,教师并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某种或某些“先进理论”,而是通过对话和反思去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们并不是要去点评或认同孰是孰非,达成某些“共识”或规律性的理论,而是要在对话和反思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

当然,仍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从科学主义走向生态主义,并非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这里只是批判“全部地诉诸于理论”,而不是说要完全抛弃理论。我们相信,仍然还是有一些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前教育理论可以被事先开发,并可以和相应的学科知识一起教给教师,虽然这些概括化的理论并不总是能够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但它们还是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一定的基础的。我们希望看见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能在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 八上地理论文

★ 管理论文

★ 科学小论文

★ “中国笔王”:从“制造大王”向“品牌为王”的嬗变

★ 绩效管理论文

★ 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薪酬管理论文

★ 幼儿园管理论文

★ 企业战略浅析管理论文

扎根理论 篇2

一、扎根理论溯源

扎根理论的产生有其不同的学术渊源, 具体说来, 分为以下层面:第一, 量化研究的单一性。受自然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者对具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严格的调查方式、通过样本反映总体的量化研究亦十分青睐。然而, 大部分量化研究, 其资料收集是研究者的自我报告, 是一种简介的、被动的行为测量方式, 无法真正洞悉社会现实中人们的行为, 使得资料流于表面化、简单化, 难以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 也无法解读回答者具体、细腻的生活场景。第二, 质化研究的限制性。为了解决量化研究中的“强迫选择”、“削足适履”等诸多问题, 质性研究方法沿着另一条路径进行探索, 即通过尽可能全面、直接的观察及访谈, 收集具体、详细的质性资料, 获得效度较高、更为可靠的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发展解释模型。当然, 质化研究也存在着若干限制, 如研究的信度偏低, 偏差不易察觉, 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 普遍化、通则性程度较低等, 使研究局限于“此时此地”的诠释。第三, 美国的实用主义, 尤其是杜威、米德、皮尔斯的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注重对问题情境进行处理, 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强调理论应当来源于实践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反对空洞、抽象的理论。第四, 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50年代, 假设人们运用共享的符号 (如语言、服饰、手势) 通过社会交往、互动交流以建构现实。符号互动理论提出在探讨符号形成与意义解释时, 要关注人在社会与文化世界中的活动与互动关系。此外, 该理论强调某些与日常生活的经验问题有联系的中层关怀而不是宏大理论。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形成中层理论来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就是从符号互动理论中汲取的。

鉴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扎根理论”在研究设计与资料搜集方式上采用质性手段, 而在资料分解、分析过程中吸纳量化分析手段。扎根理论同时借鉴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理论的精髓, 其研究过程是一种归纳的过程, 是一种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进行浓缩的过程, 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主题, 不断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 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的过程。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是在逻辑一致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旨在形成理论的方法 (见下页图1) 。其主要思想是界定对象、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交互进行, 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 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 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 据此进行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直至达到理论饱和, 即新的资料中再没有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出现。若理论未饱和, 则需要重新审视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 进行相应的资料补充, 使理论达到饱和。由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 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1. 资料收集过程。

扎根理论方法收集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有文字资料形式, 如田野调查材料、临床个案记录、历史材料、组织报告、自传、服务日志等, 也有口头资料形式, 如访谈录音等。研究者在资料分析过程中自我反思的备忘录、已存的文献、参与者的反馈以及其他观点均可构成资料的一部分。访谈是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由于在扎根理论研究中, 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同步进行, 意味着最初收集到的资料左右分析结果, 而分析出的结果又会影响后续资料的收集, 引导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2. 资料分析过程。

扎根理论研究中, 资料分析是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和归类来实现的, 资料的逐级编码是最重要的一环。编码过程既是思考资料意义的过程, 又是不断追问问题、指导后续资料收集及形成理论类属的过程。根据抽象程度可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编码、二级编码即主轴式编码、三级编码即核心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现象加以命名与类属化的过程, 其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打散, 赋予概念, 还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予以操作化。开放式编码主要包括若干步骤:赋予现象标签—发现类属—命名类属—概念化类属。这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 尽量悬置个人偏见和研究界定见, 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主轴式编码目的在于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 以充分体现资料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研究者每次只能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 并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相关关系,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 有关不同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越来越具体、明晰。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 研究者还需要继续分辨主要类属与次要类属。所有的主从类属均建立起来以后, 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因此, 轴心式编码是把零散的资料以类属和关系的形式组织起来。核心式编码是在所有已分析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此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式编码的具体步骤:明确资料的故事线, 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纬度进行描述, 检验已经建立的初步假设, 填充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 挑选出核心类属概念, 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

3. 撰写备忘录。

撰写备忘录是编码与初步分析完成的中间环节。备忘录是对资料分析过程的反思性记录, 它包含先前的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反复出现、使用的码号以及对这些码号的分析、提炼过程。记录下哪些观点有资料支撑、哪些只是推测, 然后对所推测的观点加以检验。备忘录可以帮助研究者捕捉到资料的观点, 提炼出类属, 确定不同类属之间的关系, 增强分析资料的信心与能力。

4. 理论抽样与理论饱和。

“理论的扎根”有待于运用更多的资料来验证类属与关系。理论扎根的过程是“保持资料与理论间来来回回的互动性, 不断将来自现实世界的资料转化成较高的抽象层次的类属、维度与概念, 并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 直到理论性饱和为止”。研究者在不断提炼和发展类属并把它们逐步形成理论的过程中, 总是不断地反省现存资料是否缺乏、理论上是否存在漏洞, 然后重新收集资料以弥补这些概念上的漏洞以及所缺乏的资料。理论抽样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确定类属的特征, 确定它们存在合理性的相关背景, 说明其形成、继续存在以及变化的条件, 了解其发展方向。当发现搜集的新鲜资料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见解, 也不再能揭示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 类属就“饱和”了。此时, 研究者在完善初始理论的基础上即可着手建构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

三、扎根理论的共识与分歧

迄今为止, 扎根理论已经形成了三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流派:Glaser最初提出的扎根理论原始版本, 即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由于三大流派之间的长期争论, 扎根理论方法论也被称为社会科学中使用最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三大流派的共识在于, 扎根理论是归纳性的质化研究方法, 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三大流派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编码的过程。如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步骤, 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则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后者的三级编码过于程序化, 反而不利于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研究过程中, 则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 并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关系, 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在资料和初稿之间来回反复多次, 逐步深化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扎根理论在得到广泛的运用的同时, 也存在着自我局限性, 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扎根理论方法过于关注理论建构, 忽视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刻揭示。扎根理论方法虽然注重参与者经验, 但这些资料均作为建立理论的证据, 其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参与者真实经验的揭示。第二, 扎根理论方法强调理论必须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 然而大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 其过分依赖研究者概念上的技能。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抽样, 而能使用的样本较少, 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 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 将实证主义与符号互动理论相结合, 其试图调和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 然而, 这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也导致了扎根理论方法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第四, 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理论, 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扎根理论法建构出的理论是由实际经验一层层概括提升而来, 这充其量是一种“中层理论”, 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由此可见, 理论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须具有超越性,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式的描述上, 而是要提出批判性的意见。

四、扎根理论的应用范围

扎根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展社会学理论, 特别适合对微观、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该方法基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 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洞见, 在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健康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性别研究等等 (Glaser, 1995;Glaser&Holton, 2007) 。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 心理学家开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心理学相关问题, 该方法在健康心理学、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管理学者们在组织 (Turner, 1981) 、营销 (Goulding, 2002) 、战略 (Browning etal., 1995) 、创业 (李志刚、王迎军, 2007) 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 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 (楼连娣、庞伟国, 2006) 、商业模式 (陈文基、申志伟, 2011) 、产业集群风险 (王伟毅、李乾文, 2005) 、企业战略定位 (韩炜, 2008) 、金融国企高管薪酬影响因素 (李燕萍、贺欢、张海雯, 2010) 、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 (曹爱华, 2008) 等等。

目前, 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模式不断涌现, 大学生创业同样屡见不鲜。李志刚、刘银龙 (2006) 曾运用扎根研究方法分析连次创业现象, 研究表明, 裂变创业动机、战略资源转移、产业经验积累等要素在创业行为发生发展、多次转换和绩效获取中发挥关键作用。扎根理论在质性研究中吸收了量化研究的优点, 以严谨、系统的研究程序, 运用演绎归纳法解决了质性研究存在的缺乏推广性、复制性、准确性、严谨性与可验证性问题, 在质性研究中实现研究的“科学性”, 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大学生创业现象, 在方法论以及研究对象上都是一个全新和深入的探索, 作者将会另外著文分析。

摘要:扎根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 对其起源、研究方法、分歧与共识进行全面梳理, 指出该理论尚待完善之处, 并提出其未来可能的应用范畴与方向, 为其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创业

参考文献

[1]张家军.扎根理论之于课程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0) .

[2]牛静.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的运用[J].东南传播, 2010, (4) .

[3]费小东.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 2008, (3) .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篇3

摘要:近几年,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国内外管理学研究中逐步兴起,运用这一方法有助于开发出扎根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理论。文章在简介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渊源、发展的基础上,就其基本思路、思维逻辑和根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对扎根理论研究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在思维逻辑及在管理研究中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推动这一质化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研究方法;质化研究

近几年,在国内外管理学研究中逐渐兴起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扎根理论研究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按照这一方法提供的原则和操作流程,管理学者能够开发出“扎根”于现实资料中的管理学理论,从而推动管理知识的发展。当前,国际管理学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中的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视(Wright et a;,2005),因此,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有必要与西方主流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对接,甚至会对源于西方的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拓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管理研究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对本土管理知识尚缺乏充分的归纳和总结(徐淑英、刘忠明,2004)。在此背景下,主流学者呼吁,扎根理论研究法等归纳式研究方法是当前中国管理研究“必要且适宜的研究工具”(徐淑英、刘忠明,2004)。因此,在当前条件下,结合研究问题的需要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开展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

一、扎根理论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已久,最早源于Glaser&Strauss;(1967)的著作《发现扎根理论》。之后,两位作者及其合作者不断对这一方法加以发展。例如,主要的扎根理论作者共开发了四部关于扎根理论方法的著作:Glaser(1978)、Strauss(1987)、Strauss&Corbin;(1990)和Glaser(1992)。虽然扎根理论目前有不同的版本,但总的来说,扎根理论方法的使命非常明确: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Strauss&Corbin,1997)。如今,扎根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展社会学理论,特别适合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St-rauss&Corbin,1997)。扎根理论之所以不断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关键在于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具有过程性和互动等特点。管理学以各类组织和各种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张玉利,2004),研究的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的互动过程,因此,管理学研究非常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

从应用角度看,扎根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例如Glaser&Strauss,1968;Glaser,1976),之后扩散到健康护理、妇女研究、管理学等领域。管理学者们已经在组织(Turner,1981)、营销(Goulding,2002)、战略(Browning et al.,1995)、创业(李志刚、王迎军,2007)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其他的质化方法(比如案例研究方法)而言,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使用还比较少见。特别是国内,运用扎根理论的管理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这并非因为扎根理论不适合于管理研究,而是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界缺乏足够的传播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扎根理论的主要思路与思维逻辑加以阐述,以推动该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其基本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与量化实证研究不同,研究者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前并不提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进而发展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提升为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直接扎根于现实资料的理论便是其成果的体现。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不是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资料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观点(陈向明,1999),发现新的互动与组织的模式(Suddaby,2006)。

扎根理论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开放性译码fopen Cod-ing)、主轴性译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译码(Selective Coding)这三重译码过程中。(1)开放性译码就是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解,针对资料里所反映的现象。不断比较其间的异同,进而为现象贴上概念标签,再把相似概念聚拢到一起,提炼出更高一级的概念——范畴,从而把资料概念化、范畴化。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比较资料的异同,并根据逐步显现出的概念、范畴来进行理论采样,进一步搜集资料,再把新的资料与原有的资料和提炼的概念与范畴进一步比较,从而发展出主要的范畴。(2)主轴性译码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主要范畴间的各种联系,从而展现资料中各部分的有机关联。在Strauss&Corbin;(1990)的版本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典范模型(Paradigm Model),即所分析的现象、条件、背景、行动与互动的策略和结果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按照这个模型,研究者可以把主要范畴间的关系按照这个逻辑予以展现。于是,资料就又被组合到了一起。(3)在选择性译码阶段,研究者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来梳理和发现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与其他的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的互动来完善各个范畴及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

三、扎根理论的思维逻辑

1扎根理论的认知逻辑。通过上述译码过程可以看到。扎根理论对概念、范畴的提炼以及理论的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同我们人类最初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一致的。例如,新生儿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他,她们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或事物(例如某个桌子、凳子或者奶瓶之类的东西)。在他,她们最初的意识中。没有将这些对象进行联系和归类,更无法直接看到多个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比如他们会召唤小猫或小狗却不知道它们是抽象意义上的“动物”。但是随着与这些具体对象的不断接触和了解,他们开始会用语言和自己的逻辑来对具体对象的属性、维度等等进行提问,通过答案将一些简单、相似对象进行归类,提取出范畴。例如,虽然他/她看到的邻居家的那些像“桌子”样的东西的长度、高度、颜色、形状等(属性)各个方面和他们家的那一个有差别(维度上的),但是他会根据这个“东西”有四条腿、一个台面等基本特征而把它归为和他们家的那个桌子为同一类东西。以此类推,儿童随着成长逐步认识到什么是家具,什么是财富等等更为抽象的范畴。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对概念进

行比较、归类,进而形成对更高层次的概念或范畴的认识,在对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范畴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和加深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儿童对事物形成深入的认识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期间我们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不断地提问。这是他/她们在对各种认知对象进行编码、发展范畴以及联系范畴的过程。因研究时间所限,我们对一个新问题的研究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来获得对对象的认识,而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我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对问题的比较深入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仿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问题、做比较,进行分类、建立联系和发现理论的过程。

这一过程伴随着归纳和演绎两种认识方式。我们对不同的概念进行归类并范畴化的过程即是归纳的思维,而我们根据现有范畴与资料推断范畴之间可能的联系时,就是个演绎的过程,我们再通过进一步搜集资料,找到更多的证据去证明或证否我们的推断,从而逐步建立起理论。因此说。在实证资料和形成中的理论的不断比较过程中,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是交互进行的,但以归纳为主,这在扎根理论中被称之为“分析式归纳”(Analvtic Induction)。正是这两种思维的并用和互动,使得运用扎根理论理论方法开发出来的管理理论是被暂时验证过的理论,是得到丰富的证据支持过的实质理论。

2扎根理论与量化实证方法的思维逻辑的比较。在我们看来,自下而上的归纳式扎根理论研究与主流的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实证研究在思路上是相互映衬的。在演绎式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基于理论和文献提出理论假设,这些理论假设是有待验证的建构(Construct)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研究者需要对这些建构进行操作化定义——比如,定义成若干可测变量,之后是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再通过搜集实证数据来验证建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演绎式思维的研究过程。

而扎根理论正好相反,所谓的建构和建构间的关系在最初我们是不知道的。也是不能预设的。研究开始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资料,然后再从丰富的现实资料中提炼出概念,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这样,经过开放式译码和主轴译码的逐步比较和归纳,就得到了我们主轴译码里面的几个主要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资料实际上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可测变量的取值,提炼出的概念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那些可以测量的变量,而最后得到的主要范畴及其关系则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建构及建构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量化实证研究中的演绎式逻辑和扎根理论研究中的归纳式逻辑正好相反,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益的互补。

四、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根本特征

扎根理论具有几个明显而独特的特征,是否同时具备这些特征是扎根理论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唯一标准。这些特征包括:连续比较、理论采样和强调理论触觉。

1连续比较(Constant Comparison)。连续比较是扎根理论方法的精髓。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法也被称为“连续比较方法”(Glaser&Strauss,1967)。连续比较是指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是同时进行的,即搜集到资料以后,立即对资料展开分析,寻找新的资料中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的异同之处。所以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即,新的资料中再没有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出现。这种连续比较的方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别,后者在研究中往往把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截然分开,在研究成果的写作体例上也保持这样的特点。

2理论采样(Theoretical Samoling)。理论采样是指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指导着研究者下一步要采集什么资料、从哪里采集,等等。这与量化的假设检验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者往往采取随机抽样原则,依据理论演绎而来的假设来抽样,更多地从研究效度角度考虑如何确保抽样合理有效,如何有助于对变量的有效测量和对变量间关系的证实或证否。因此,在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可以明确地确定要抽样的总体、样本和详细的抽样方案等一系列问题。但在扎根理论里,由于采取理论采样,研究者在研究设计时很难对从哪些人或来源来采集资料等问题进行具体化,这有赖于研究者对于资料的分析,以及正在出现或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初的采样往往采取的是目的性采样(Pumoseful Sam-piing)的方式。例如,当我们研究企业家创业经历对于其再创业成功率的影响时,我们首先访谈的最合适的对象显然是企业家本人,而不是研究者随意在其创业企业中碰到的某个员工。因此,找对“看门人”是很有必要的,这也保证了研究的效率。

3强调理论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扎根理论研究法非常强调理论触觉,Glaser甚至专门写了一本《理论触觉》(1978)来论述它。所谓理论触觉指的是研究者的一种个人特质,一种能够察觉资料内涵、意义的精妙之处的能力(Strauss&Corbin;,1997),也就是我们透过现象挖掘其深层次内涵的能力。理论触觉对于扎根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选择研究题目,还是选择问题的切入点,或是在译码过程中把资料转化为概念、范畴,乃至建立理论,都需要研究者具备理论触觉,才有可能开发出高品质的扎根理论成果。应该说,量化实证研究也需要理论触觉,但量化研究更加强调资料的客观性、程序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扎根理论研究涉及对资料的主观理解、解释,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于关乎创意和灵感的理论触觉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Strauss&Corbin(1997)的著作中,作者提出若干策略来帮助研究者提高理论触觉,例如问问题、作比较、摇红旗,等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扎根理论(特别是Strauss&Corbin的版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方法、流程和技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理论,但扎根理论并不能保证研究者就一定能开发出合适理论(Goulding,2002)。因为,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结束语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篇4

——大学生村官演讲比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余秋雨说过,选择你爱的事业,爱你选择的事业,并用百倍的信心和努力去浇灌,无论将来成功与否,你都能说:“我终身无悔!”

在人生最美的时光里,我选择了基层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我要说,这是青春最坚定的注脚,人生最无悔的选择!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勇猛的战将、贤丞良相只有来自基层,才能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方针和政策。

进入村工作后,看到村干部们的表情,我感受到了他们扎根基层的笃定;看到他们穿梭在羊肠小道的身影,我想象到了他们不畏繁琐、勇于吃苦的艰辛;听到他们为给自己的计生贫困户争取救助时倒出的那种饱含深情的解释,就知道他们真正的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了心上。和他们同行,我体会到了奔走于千家万户被百姓熟知后的慰藉。

山西平遥旧县衙的门前有这样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我们必须牢记,自己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只不过我们的岗位让我们成为了有些许决策权的人。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检验群众立场的标尺在于我们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交往的是最朴实的人民群众。为他们办理一份的医保、缴纳一份养老统筹或开具一份证明,群众都会感激不尽,永远忘不了你的好。

基层工作小中见大,一个小小的成就,一句简单的道谢,都是我们全情投入的印证。既然选择了,就要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洒下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足迹,铸就自己的人生。

我们选择了基层,就要坚定信念,为基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我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和责任感,经受锻炼,接受考验。要积极主动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把理想、信念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的了解基层,让这一段经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达到磨砺我们心智的目的。因为经历了基层的磨砺,所以我们更懂得感恩;因为体验过基层的艰辛,所以我们更懂得珍惜。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砺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新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我们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村官”的责任和对基层工作的执着与热爱,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新时期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之歌!

扎根乡村 实现梦想 篇5

王海英

扎根乡村 实现梦想

王海英,女,汉族,1998年9月一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扎根乡村,为我的梦想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在农村教育战线上走过了17个春秋。我17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小学里的科目我都教过,我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扎根到哪里。我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事,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一、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就像阳光一样洒遍每个角落,送上温暖,又像甘露一样浸润着每一棵草,每一棵花。即使这样,也会出现弱小的、生病的花草。这就像班级里的问题学生,需要老师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及时的发现,并且给与帮助。17年来我每年都能碰到这样的学生,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小末,她家四个孩子,最小的他是个男孩,一家人眉开眼笑,可好景不长,由于子女多,爸爸长年累月外出打工,累的疾病缠身,当他读到六年级的时候,突然噩耗传来,他的爸爸病逝在工地。他来到学校抱着我嚎啕大哭,我轻轻抚摸着他,让他尽情的哭了个够,最后他擦干眼泪,问我:“老师,我该怎么办?妈妈和姐姐们都没了主心骨,我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当时我的心灵为之一颤,这么幼小的心灵就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我告诉他:“孩子不用怕,有老师在你只管好好读书。”从此后我每天中午让他来家里吃,做他喜欢吃的饭菜,坚持每天晚上都到他家给他复习功课,并且不断的鼓励他,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帮他从阴影里走出来,小升初时他取得了全镇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他已读高一,放假有时间还经常来看我,向我汇报他的成绩,遇到的爱情难关,我还开玩笑的对他说:“你这英雄可得过去那美人关。”他挠挠头皮,敬了个礼:“MR wang请为我指点迷津。”就这样,他每次遇到坎,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陪他一路走来,17年来类似这样的事情枚不胜举。我感谢他们,让我和她们一起成长。

二、政治思想的动力——入党

2005年成为正式党员。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素质,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三尺讲台,我积极的勇往直前。我的座右铭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 政治思想的动力——入党,当我梦寐以求的入党申请书摆在我眼前时,我有点恍恍惚惚的感觉,我真的能入党了吗?瞪大眼睛看着校长,校长微微一笑,自己掐自己一下,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预备党员一年后,当我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后,我更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教好书,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手把手地教,耐心的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年我的成绩都在全镇名列前茅。从此以后,我每天看着新闻联播中的国内大事新闻,学习着党中央的每一个方针政策的应用,以及学习报道中多位杰出先进劳动模范和杰出的领导人们。

三、团结同事,专心钻研。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我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我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哪位老师有事都挺身而出,心甘情愿为其分担,时间长了大家都叫我“王管家”。记得有一次,我们住在学校的这几家中张老师的爱人因为单位有事出了交通事故,造成重伤住进了医院,可张老师的孩子还小,我抱着孩子边哄孩子边着急,来到医院安定下来以后,我又给张老师买来饭,劝她吃下点,有力气才能照顾病人,就这样,我陪着她在手术病房外等待着消息,终于手术室的门开了,医生出来了,看着医生开心的微笑,我们提到嗓子眼的心放到了肚子里,她爱人脱离了危险,我们高兴的抱在一起,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医院照顾爱人,我在家里给她照顾孩子,替他上课,那段时间我也感觉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不过一看到学生求知的欲望,灿烂的笑容,我又打起精神开起三尺讲台的“列车”驰骋在课堂上。

扎根基层,放飞梦想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工作在农村的村官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叫张亚平,现任景村镇何沟村村主任助理。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工作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扎根基层,放飞梦想》。

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响应党的号召,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农村浓缩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舞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担任村官工作以来,我深刻认识到在基层的工作锻炼意义重大:

通过基层来了解和熟悉社会,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真正理解并有效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乡镇其实就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只有在基层,切实了解百姓所需,将来的工作才能少走弯路,少出偏差。通过基层工作锻炼意志。只有面对社会,体味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培养出周到细致的办事能力,遇难则上的精神品质,才有可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过观察村干部的一言一行,我发现,做群众工作切入点在一个“实”、方式方法重在一个“度”。老百姓讲的是实在,重的是实效,我们应该本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弥补村两委班子年龄、知识结构上的失调,宣传国家新政策,当好村干部和乡政府之间沟通的纽带,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只要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让我们把农

村基层作为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立足点,把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带到需要我们的人民群众中去!让农家小院能够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大到修桥、铺路、建学校,小到走街、串巷、去填表,都洋溢着我们年轻人身上的工作热情。努力做一名细心观察,乐于助人的好村官。做一名急人之急,解人之难的大学生村干部。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生活的节奏也很单一,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同仁们,拿出我们的热情,用生命践行诺言。相信勤能补拙,诚能感民,作为一名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村官”的责任和对“三农”工作的执著和热爱,站高一点,看远一些,踏实一步,用汗水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新时期大学生的奋斗之歌!让我们携起手来,听从责任的召唤,让使命与生命同行,扎根基层,放飞梦想!

扎根理论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扎根理论,营销资源,研究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是Glaser和Strauss于1967 年在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的研究的策略》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近些年,国外的学者如Corbin等对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扎根理论就是“使用一套系统的程序,建立或发展出归纳性地导出的关于现象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国内学者还将其引入管理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扎根理论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系统分析定性数据。它通过分析和概念化的方法运用于多种学科来分析所研究的对象。Corbin与Strauss认为质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通过三步编码程序完成: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二级编码(轴心编码,又称关联式编码)、三级编码(选择式编码,又称核心式编码)得以加强。在一级编码中,研究者为所有关键的概念注以标志。然后把这些开放式登录作为共同主题,在关联式登录中检验。第二级编码在共同主题中再进一步提炼,形成第三级编码。最后,第三级编码需要进行关联式检查。Corbin与Strauss强烈推荐这三步程序,该研究的这个过程由两个独立的编码员完成,其可信度为0.87。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数量的迅速增加、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生源萎缩等等,都给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高职院校应该运用现代营销观念,合理利用营销资源,提升竞争力,赢得生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分析“高职院的主要营销资源有哪些?”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一系列开放式问题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院15 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附录一),了解在高职院招生宣传信息中他们选择高职院校考虑的因素、原因、所在高职院营销资源的满意度以及了解信息途径等信息,以获得第一手研究材料。

针对高职院学生的访谈记录,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进行定性分析,探索“高职院的主要营销资源”,通过“开放编码”、“关联编码”和“核心编码”对访谈资料的因果、条件、脉络等进行分类整理,试图在自上而下形成层级理论架构的同时,探析高职院的主要营销资源。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编码

首先采用“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对材料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开放编码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对资料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登录,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达到饱和。对经过确认的访谈数据,采用“逐字- 逐句- 逐行- 逐段落”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尽量使用当事人的原话赋予码号,对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本研究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共39 条,详见表格2 所示。

二、二级编码──关联式编码

通过“关联式编码”将主要类别与次要类别进行关联,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别”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基于此就可形成对现象的全面解释。根据对本文访谈资料“开放式编码”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分析研究,笔者整理出如下三条关联式编码。

1.有形资源

资料来源:根据访谈数据整理

有形资源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被人们利用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营销资源,主要包含地理位置、财务资源、各项设施、校园环境等指标。通过对相关一级编码的分析研究与关联关系建立,我们可以得到如图1 所示有形资源关联式编码。

2.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是指那些非物质性的、看不见的营销资源,主要包含专业设置、声誉、就业情况等指标。通过对相关一级编码的分析研究与关联关系建立,我们可以得到如图2 所示无形资源关联式编码。

3.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所拥有的用以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营销资源,主要包含师资力量、管理服务服务人员水平等指标。通过对相关一级编码的分析研究与关联关系建立,我们可以得到如图3 所示人力资源关联式编码。

三、三级编码──核心编码

三级编码是对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别经过系统分析后归纳和精炼“核心类别”的过程,与其他类别相比较,核心类别必须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具备“提纲挈领”的作用。在选取核心类别时应遵循如下准则:(1)这个类别必须核心,在所有类别中占据中心位置,它可以连结其他的主要类别;(2)它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研究的对象对这个概念都会有所指;(3) 由概念衍生出来的解释架构是合乎逻辑且具一致性的,决不是把资料硬塞到解释架构中;(4) 用来描述核心类别的字词应具备足够的抽象性,进而发展出更具普遍性的理论;(5)随着不断地统整,这个概念也相应地增加了深度与解释力。[9]经过对上述3 条关联式编码的分析,我们构建了如图4所示的理论模型。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高职院的主要营销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有形资源主要包含地理位置、财务资源、各项设施、校园环境等指标。无形资源主要包含专业设置、声誉、就业情况等指标。人力资源主要包含师资力量、管理服务服务人员水平等指标。高职院校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十个指标对高职院的主要营销资源认识其主要营销资源,以合理利用营销资源,提升竞争力,赢得生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美)菲利普·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3]冯生尧,谢瑶妮.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1,6:51-53

[4]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5]石玲等.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及建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7-120

[6]庄贵君.市场调查与预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让文艺扎根民间 篇8

傍晚,漫步新安县城,世纪广场上音乐流畅,距此不远的文化中心灯火璀璨,青年学生拍手、扭腰、跑步、压腿,人头攒动,笑语欢歌。在农村文化大院,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将身边的新鲜事、高兴事编成戏剧、快板等节目,唱出了对新生活的赞美。

如今,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为新安的发展奏响了和谐乐曲。

理念

新安的文化早在唐代就因杜甫的《新安吏》而名扬四海。后来随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新安再次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文化圣地。据统计,全县共有文化古迹50多处。

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文化大县为文化强县,县委书记王敬林说:“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必须研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走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的路子”。随后,新安提出了“跳出文化看文化,站在全局看文化”的工作思路,大力兴办文化产业,壮大文化实力。

新安县将文化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2008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1887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37.74元。

文化设施是一座城市品位的象征。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新城世纪广场东侧规划建设占地35亩、投资18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的县文化中心。新建的图书馆总面积4400平方米,内设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14个服务窗口,藏书量增加到10.3万册。

在完善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新安县把重点逐步向乡村倾斜。2005年至今,新安11个乡镇全部建成单独成院的文化站,并配有图书、书柜、彩电、电脑、投影仪等十多种文化器材。目前,全县250个村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其余48个村正在加紧建设。

品牌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新安县早在唐代就盛产澄泥砚,其质坚如石,温润细腻,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经过几年的设计开发,澄泥砚品种已达120余种,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特制的家砚引起了很大轰动,2002年获全国文房四宝协会和全国名师砚博览会金奖。

如何将澄泥砚产业做大做强?县长张生伟说:“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赢得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下大力气培育造就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形成优势和特色。”

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新安县组织企业进行专利申报,并挖掘、创新澄泥砚制作工艺,联系国内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进厂指导,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全县澄泥砚生产厂家已达4家,砚台品种230余种,产品远销海内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澄泥砚之乡”。

与此同时,该县还加大对黄河奇石的开发力度,累计投资1200万元,在石寺镇下孤灯村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奇石一条街,为群众发展奇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该村有黄河奇石展馆86所,共藏石10万余立方米,被誉为“奇石之乡”、“特色文化产业村”。

改革

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但长期受旧体制、机制的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潭死水。出路在哪里?改革。

曲剧团是新安的专业艺术团体,为激发内部活力,盘活外部经营,县里进行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邀请河南曲剧名角李天方担任名誉团长、技术总监,并吸纳一大批优秀年青演员,使专业演出队伍进一步壮大,并精心策划、排练了一批大型古装剧、现代剧和综艺节目,演出水平享誉豫西地区,被邀参加中国首届曲剧艺术节展演,获优秀剧目展演奖、优秀组织奖、观众喜欢剧目奖等殊荣。

对县电影公司,按照程序使其稳妥地转制为企业,并合理整合资源组建了11个数字电影放映队,轻装上阵。进村巡回放映,每村一月一场,使电影重新走进了百姓生活。每年放映场次达4000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也实行以岗定责、竞聘上岗、末位待岗培训等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实现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制度,以制度创新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

改革迸发出无限活力,刺激了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现代戏《答辩》在洛阳市剧本评奖中夺魁,并代表全市参加河南省农村题材戏剧大赛获一等奖,戏剧《撞车》已由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美丽黛眉》、《梦幻山水》等20多首歌曲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服务

开展文化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百姓。据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新安每年夏季举办的“爱我家乡-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新安文化的一张名片。

新安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之初主要在夏季演出。后来,“夏季歌”发展成“四季歌”,由“要我演”发展成“我要演”。演出地点也由城市延伸到了农村,内容也由单一的戏曲发展到歌舞专场、相声专场、小品专场、音乐专场等。县委、县政府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送图书下乡活动,县财政对每场演出给予一定补贴,全县设立的16个基层图书流通点,年均更新量达8000余册。

上一篇:PPP政策解析及制度建设试题及答案100分下一篇:妇女节贺词祝福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