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群众(精选4篇)
扎根群众 篇1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是民族的灵魂,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更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践行“中国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的传播发展, 是新时期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一件惠及城乡群众的民心工程。
近年来, 各地都兴起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 激发广大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形成“比奉献、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展示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笔者以“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耕种者”的先进事迹被推荐评选, 经层层展示评比, 有幸被评为“浙江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闪光言行:共产党员创先争优, 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 就是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努力播种本土传统文化。
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对民族管弦乐有较深造诣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在参加工作中的十几年岁月里, 获得了大小不等的荣誉达50多个, 其中有全国性竞赛奖项5个, 省市县荣誉证书四十多本。作为一名对群众文化工作有着浓厚感情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把全部心智和精力都投入到农村群众文化的传播发展上。
在30多年来的演艺实践和基层文化工作岁月里, 用热情和执着, 扎根基层, 默默奉献, 甘当文化传承发展的耕种者。为传统文化戏曲、音乐、传统木偶戏、文物非遗等的继承、传播、发展, 为繁荣群众文化, 作出不懈努力。然而, “播种”传统文化是笔者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请教名师指导, 痴心学艺
16岁那年, 村里邀请了提线木偶戏剧团演出, 在那精彩的演出情景, 优美动听的民乐, 起伏跌宕的京剧声腔的熏陶下, 激发了笔者对民族音乐、京剧艺术的喜爱, 从此, 笔者与民乐、戏曲结下不解之缘。拜师学艺, 开始了学习戏曲和民族乐器演奏生涯。在那时, 白天上学, 晚上学艺。两年之后, 便开始跟随一些木偶剧团下乡演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磨练, 技艺有了进展, 被应聘为剧团乐队演奏京胡等乐器。为了提升自身技艺, 积极创造条件, 寻师访友, 得到了胡正文、周景义、支臻康等知名音乐老师的悉心指导。曾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1986年的全县音乐培训班, 虽只有一个月时间的学习培训, 最后, 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 这给我带来极大推动和鼓舞, 对学习民乐戏曲倍增信心和决心。机会总是青睐勤奋者。1988年凭借较扎实的民乐功底, 顺利考取了南溪乡文化站, 从此, 开始了26年的基层文化工作生涯。在工作实践中, 以积极的学习心态, 不断进取, 通过3年的温师院文化艺术学习, 对文艺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从而, 拓宽了文艺知识视野, 充实了自己知识宝库。由于热爱京剧艺术, 喜好京胡演奏, 曾专程赴京选购京胡, 向著名京胡制作家、中戏琴师刘正辉请教琴艺, 后又得到著名京胡演奏家李祖铭的指导, 琴艺获得长进。
二、文艺技能竞赛, 成绩优异
文艺, 让人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 在民乐戏曲方面潜心研习, 注重实践, 讲究实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后参加各级民乐、戏曲等文艺赛事, 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金、银奖项, 为我县的民乐、戏曲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荣誉榜
全省“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耕种者》
浙江省第四届民乐“香溢杯”比赛二等奖
浙江省首届乡镇 (街道) 文化员才艺大赛表演艺术器乐银奖
文学作品《当前“非遗”工作之我见》一等奖
2007首届京胡北京邀请赛优秀演奏奖
温州市首届农艺节器乐比赛一等奖
首届温州市乡镇 (街道) 文化员才艺大赛器乐演奏一等奖;书法作品三等奖
温州市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银奖
辅导并操琴的京剧节目《锁麟囊—春秋亭》《锁麟囊—刹时》, 参加第十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温州选拔赛, 选手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作品《锁麟囊—春秋亭》在第十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 选手获中国京剧“票友奖”;该作品被选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业余戏曲邀请赛, 选手荣获个人演唱银奖。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泰顺县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金奖、银奖
·第二届泰顺县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金叶奖
泰顺县2011年度“十佳文艺人才”
第二届感动泰顺人物提名奖
三、文艺传承表演, 极力推广
一直以来, 对文艺的痴情和热爱从未削减, 干一行爱一行, 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平凡, 但给人带来是高雅美好的, 是光荣而神圣的。一直守望着所喜爱的传统文化, 在实施戏曲、音乐等文化业务过程中, 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1. 各类创建和培训辅导是播种“文化良种”的必然要求
通过努力, 于2007年7月, 泗溪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并使用, 且通过了“金海岸文化明珠”项目的验收, 添置了各类活动设施, 为群众开设学习音乐、戏曲、舞蹈、科普等培训活动场所, 创建了KTV、图书馆、远程教育活动基地;创办各类文艺团队, 开展辅导培训, 传授技艺, 为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加大对音乐、戏曲、民族器乐的推广力度, 带动了身边一批民乐戏曲爱好者一起加入到了学习中。除了在中青年人群中物色、培养戏曲苗子外, 还经常与学校交流, 将民族文化带到中小学生当中。优秀文化在农村基层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2. 组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是群文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将泰顺当地的民间风俗和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笔者先后多次主持策划、组织实施, 开展指导、编排、参演, 举办了很多大型文艺活动, 如, “乡村文化展示周”越剧、木偶戏、布袋戏展演及文化遗产、山水泰顺图片展等内容;富有地方时代特色的“新泗溪新形象”大型文艺晚会、节庆文化泰顺县“庆八一迎奥运”、泰顺县“庆祝建国60周年”戏曲晚会;组织策划举办了“欢度国庆, 喜迎十八大”浙闽边京剧票友联谊晚会、“首届龟湖禳神文化节”文艺晚会。前后协助乡镇文艺活动, 亲自登台演出累计达70多场次。参与上述各类演出的节目均是获奖作品京胡独奏《夜深沉》《迎春》、京剧节目《坐宫》《锁麟囊》《智斗》等, 以及其它所编排的民乐、戏曲、歌舞等十几个优秀经典节目。
3. 国遗提线木偶戏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 多次组织提线木偶传承人组成演出团体, 开展以“木偶展演贺新春”、“国遗木偶戏进社区”为活动主题的传播展演活动。为发挥自身擅长优势, 组建了泗溪木偶剧团, 经过组织、策划、编排、培训, 分别进农村、社区、校园, 连续演出达半个月。演出剧目为深受农村群众敬仰的非遗保护名录项目——民间文学传奇故事:手持拐杖的铁拐李、倒骑毛驴的张国老、白面书生吕洞宾、笑容可掬的荷仙姑等“八仙”木偶;《平妖传》的陈十四娘娘脚踩“七彩云”, 演绎以“降妖除魔, 避祸祈福”等等;还有经过编排的木偶剧折子戏《辕门斩子》《求寿》等剧目深受农村群众喜爱。前后组织木偶戏演出共60多场次, 每场演出观众近千人, 中老年居多, 也有中小学师生们加入到观众席中。该团体一直活跃在泰顺、福鼎等地农村城乡舞台, 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组织木偶戏演出, 给农民带来休闲、快乐和精神文化的熏陶, 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是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国遗木偶戏“文化品牌”, 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4. 开展文化“走亲”是提高技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笔者在组织实施文化活动工作中, 结合实际, 注重学习交流, 加大横向联系, 在戏曲文化方面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 多次与福鼎、苍南、平阳等周边县市, 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传播国粹京剧、国遗木偶戏艺术。各地京剧票友戏迷热情高涨, 纷纷表示今后还将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加大往来,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提高技艺, 形成京剧、提线木偶戏文化“走亲”, 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添砖加瓦。
四、文艺队伍创建, 精心筹措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时下, 人们缺乏学习民乐、戏曲的积极性, 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笔者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优势, 认为创立一个创新健康的民乐队, 为弘扬传承民乐戏曲艺术, 播种本土文化, 繁荣农村文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是很有必要的。
2009年7月, 笔者经过认真调研, 精心组织策划, 从本县民间著名艺人、文艺精英、在民乐戏曲技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功底的中青年业余文艺工作者中, 精选14人组成, 创办了一个综艺团队“泰顺兴艺民乐队”。为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艺队伍建设, 民乐队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整合与创新, 已集民族管弦乐、戏曲、传统吹打乐、民歌小调为一体, 以民乐合奏、独奏、齐奏、戏曲 (京剧越剧等) 独唱、对唱、联唱等形式, 打破农村以往陈旧、简陋、单一模式, 让优秀文艺作品占领农村文艺市场。为了提高乐队整体水平, 树立精品意识, 组织队员开展辅导培训、传授技艺, 指导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乐戏曲曲目近百曲, 积极继承传播民乐、戏曲文化。
创办乐队也经过了多种坎坷艰难, 诸如队员来自不同乡镇, 文化基础、技艺水准参差不齐等因素。但最为感动的还是队员们热爱执着的精神。组建乐队初期, 队员们每个周六、周日都要赶来集中训练, 练完之后又匆匆回去, 就这样来来回回, 一直坚持学习排练两年多时间。队员们不但没有感觉到辛苦, 而且还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美感, 使人健康、乐观、愉悦、开心等功效。
民乐队很快就发展成一支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的品牌文艺队伍,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赏。自组建以来, 受农村社区节庆民俗文化活动邀求先后演出60多场次, 多次为我县文艺演出选送节目十余个, 其中指导编排的器乐合奏《迎春》、《采茶舞曲》、京剧《坐宫》, 参加泰顺县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 分别获金奖和银奖。
五、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贯彻
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最美的木拱廊桥——泗溪溪东桥、北涧桥, 又称姐妹桥;南阳桥、霞光桥;包氏宗祠、木偶戏、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等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民俗等文物非遗单位。笔者已多年的工作实践, 积极做好文化遗产普查、宣传、保护管理工作, 为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应有作用。
在加大“廊桥品牌”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管理宣传力度的同时, 开展“一镇一品”的中国廊桥文化节、国遗木偶戏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廊桥文化展厅、图片、文字、讲解的形式展示宣传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发展序列;发表论文《当前“非遗”工作之我见》《构建廊桥生态文化, 推进农村协调发展》《浅析国遗提线木偶戏现状和发展对策》《泰顺做好廊桥文化文章》等, 充分体现泗溪廊桥等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价值, 提高民众长期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为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文明程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在扎根基层文化工作中的十几年岁月里, 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干一行爱一行, 用热情和执着, 努力播种本土传统文化。痴心学艺, 积极参加文艺赛事;创建文艺队伍和开展文艺传承和表演活动, 为戏曲、音乐、传统木偶戏、国保文物非遗的继承、传播、发展, 繁荣群众文化, 发挥自己应有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创建,文艺竞赛,文化活动
扎根群众 篇2
——我的成长观
到沾化县下河乡人民政府工作的这么多年时间里,时光如白驹过隙,回想当初青涩、无知、茫然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用蜕变一词毫不为过。在我心里,踏入基层,才算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事到物、到人,再到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一瞬间原有的价值观、方法论甚至世界观受到猛烈冲击,无奈、怀疑、失望种种难过之情将我包围,在跌跌撞撞中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强烈的愿望:要适应!要改变!于我而言,适应的过程残忍但值得,如蝴蝶破茧般破而后立的豁然开朗,让我看到了另一番美景,在新的起点,再次扬帆起航。
在这段日子里,有一位最好的老师:群众,有一本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最好的指导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对工作、对岗位有一些感悟。
通过基层工作,我总结了一些较为良好地办事良方,其中之一便是:以情动人。基层工作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用理论行事会遇到很大阻力,只有用感情去工作,才能找到正确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农村的群众,一方面是单纯的,在他们的心里,像我这样的国家公职人员是他们的父母官,我们在这边土地上为他们守护一方安宁,为他们的愿望奔走呐喊,为他们的生活点亮希望。另一方面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嫉恶如仇,敢于对不公平发出抗议,一些极端的群众会上访、聚众闹事,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农民素质低,不会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等等,而我看到的是他们内心的坚定,一个连正确手段都不会使用的人,连自己的行为到底会不会受到保护都不知道的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是他们这样的热情和盼望感染了我,让我明白这个岗位对我而言是一份工作,对老百姓而言却是一份寄托和希望,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岗敬业,更多的是带着感情来工作。其实群众的要求往往是很淳朴很简单的,他们希望我们能走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今年收成好不好,走到他们屋里坐一坐听他们讲讲屋里老小,1为他们想一想理解他们生活的困难和艰辛。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用一份真情去办事,工作中的困难就小了,他们就从不讲道理、难以应付变得同情达理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的情谊悄然而生,也正是这份情谊让我感到工作的快乐,付出的价值所在。
办事良方之二:做人之本,以德修身。做人做事都要讲良心,工作要有公德,做到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在面对群众时唯有光明磊落才让我敢于直视他们干净的眼神,说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是我的行为准则。每当埋怨加班,埋怨工作量大,想要懈怠时,回头望望办公室外,艳阳天下辛勤劳作的他们,我就感到惭愧,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还有什么理由要去埋怨,只有认真对待工作,办好每一件事,做一个像他们一样勤劳正直的人。讲道德就要讲求事实,注重实效,决不能为了迎合检查应付工作,甚至弄虚作假夸大事实,我们群众的生活是什么样就汇报什么,敢于说出真实的现状,为切实改变路不通、发展落后、产业不强的现状破坏自己的形象,争取最迫切的支持。
办事良方之三:立岗守则,以廉为公。物质充裕带给人的满足是表面的、暂时的,精神充实才能带给人高尚的、永恒的满足感。我告诉自己要懂得知足,对目前的报酬、环境、条件感到满足,多看到自己的幸福之处,多想想更多人的苦,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自己要学会珍惜,管住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口,清清白白工作、堂堂正正做人。要学会学习,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群众的眼里,一个我就是全体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群众赋予我们权力、信任我们,同时也希望在我们身上看到公平、正气、廉洁,这些不仅仅是让群众相信我们的理由,也是让他们相信社会、相信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的理由。
扎根群众 篇3
一、内资刊物定义
内资刊物顾名思义就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刊物。与市面上公开发行的报刊的根本区别是内刊不能公开销售, 但可以公开赠阅。即单位内部自办的刊物, 多为报纸、期刊或者杂志。内资刊物有着特定的目的和内容, 而不同性质的刊物, 不同办刊目的又决定了刊物的内容和形式。群文系统内资刊物中, 有的侧重于群文理论研讨、国家文化政策的解读、目的是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工作指导;有的侧重于展现群文工作者风貌、宣传群文工作所取得成果等, 目的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的是综合性的刊物, 目的也是服务多个层面, 无论是哪一种,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本单位工作服务。
二、内资刊物特点
1. 群文系统内刊的办刊宗旨及定位
群文系统的内刊的特点是专业性强, 图文并茂。笔者参加工作后, 一直从事群文系统内刊的编发工作, 以笔者所在的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内刊《文化广角》为例, 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文化广角》, 是由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3月18日核发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每年6期, 每期印刷2500册, 大16开本, 每期24页。《文化广角》是在秦皇岛群众文化工作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诞生的, 前身是《秦皇岛群文信息》创办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 初期名称是《群艺报》, 1993年更名为《秦皇岛群文信息》。
《文化广角》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 交流全市群众文化信息、群文工作经验, 研究探讨全市群众文化系统的理论调研文章, 引发文化思考, 为领导决策和开展现实文化工作服务, 为推动文化建设与提高大众文化素养而努力, 逐渐成为宣传、了解秦皇岛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文化广角》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撰写和刊载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理论文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本反映群众文化建设的刊物, 《文化广角》始终把视角对准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将刊物作为指导群众文化发展的课堂, 展示群众文化发展成果的主阵地和交流文化发展经验的桥梁。
2. 领导重视, 编辑人员素质较高
单位的内刊是单位文化承载的载体, 也是单位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普遍也得到了本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通常由领导担任主编, 某些重要稿件甚至由领导亲自撰写。
虽然各单位内刊编辑管理机构形式不一, 但是几乎都有专人负责, 这样也能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行。
编辑水平和刊物质量紧密相连。文化艺术具有可视性, 文化艺术刊物具有可读性, 文化艺术刊物一定要在提高人们的鉴别与欣赏能力上下功夫。但群文系统的内刊也有一定特殊性。作为秦皇岛市群文系统内刊, 《文化广角》编辑部的编辑们都是本行业的专业人员, 处理起本行业的稿件得心应手, 但对编辑出版流程不是很熟悉;而专职编辑对文化艺术知识也不掌握。因此, 编辑部为提高编辑水平, 经常组织各类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提高对各种艺术门类的认知水平和鉴赏水平,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同时积极研究编辑业务, 努力提高刊物质量。同时及时与其他文化单位联系, 及时反映本市乃至国内外的最新文艺动态和研究成果简介, 增加了刊物的可读性和拓展性。
3. 创新办刊形式
内资刊物作为单位为服务其特定目的而在群文系统内部发行的刊物。其发行量固定、经费来源固定, 内资刊物不存在向社会公开发行期刊面临着的社会、经费、收益等诸多影响和压力, 但是也有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很多内资刊物也在积极探索新时期下的发展思路。众所周知, 内部期刊不同于公开发表的外部期刊, 属于内部资料, 主要以赠阅的方式用于文化领域的工作指导和信息交流。怎样才能搬出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可读性的优秀文化内部期刊, 是所有内刊编辑的共同话题。
曾经有人质疑过内资刊物的必要性, 说政府机关的刊物根本没人看, 为何还要继续做下去。这也是当前内资刊物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内资刊物没有可读性、内容单一、版面形式单一、乏善可陈。“可读性”是一个含义很丰富的词语, 可读性几乎是所有报刊杂志追逐的最终目标, 每一份杂志报刊想要成功, 就必须在“可读性”上下功夫。而这也是编辑部一直关注的事情。
为了更加贴近群众, 做出样式新颖的刊物, 让内资刊物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群文系统的内刊的编辑要多开展座谈活动, 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 要建立专门的专家作者库, 主动向市内的知名学者、专家及各县区信息员约稿。同时, 编辑部还应意识到, 要提高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就必须要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爱好者的热情,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 建立与全市基层文化社团和广大群众文化爱好者的紧密联系, 鼓励热爱文化的市民们及时投稿, 用群众爱好者自己的笔触和视角, 表现最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变迁和鲜活事例, 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 除了要在每期刊物上刊登征稿启事外, 内资刊物的编辑部也应该寻求各县区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支持, 在各基层文化馆站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除了被动约稿, 刊物编辑也应走出办公室, 深入厂矿、乡村、社区, 记录下所思所感和工作的点点滴滴, 应及时关注各地的演出活动, 捕捉最生动的素材, 如果有条件的话, 要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诉求。只有在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发动下, 稿件的来源得到了保障, 办刊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4. 建立通讯员队伍
各单位普遍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 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通讯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刊物封面的设计、主题的确定、风格的把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从事内刊编辑工作。通讯员是信息的传递者, 要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传递到文化馆, 再由我们的内刊表现出来, 离不开优秀的通讯员对信息的及时上报和整理。基层通讯员所了解到的事儿, 他所采访到的新闻, 从时效性到真实感, 从语言到行动, 最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群文内刊采用这样的稿子, 更能拉近与读者们的距离。闭门造车不可取, 写的再精彩, 老百姓们不爱看, 嫌距离太远;有了通讯员队伍的参与, 文化信息落地生花巧点缀, 就更能吸引各个方面受众的眼球。通讯员队伍是一支省工、省时、省费用的“轻骑兵”, 利用好这只队伍, 才能次次打胜仗。
要提高和保持通讯员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需要建立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年度优秀通讯员评选制度, 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也可以为通讯员购买专业书籍, 让他们能及时了解各种文化动态和新闻写作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提高大家写作的积极性。还要积极发展各县区、村镇文化站的信息员队伍, 把最基层的信息及时收集整理, 反应最底层人民的文化诉求, 让文化真正扎根民间, 为人民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 内刊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 出刊周期长, 信息传递不及时
现在的群文内刊多为双月刊或者季刊, 过长的出刊周期与时效性的信息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群文内刊的受众, 群文内部工作人员及基层文化工作者们迫切的想了解群文动态, 特别是在当今各种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了解各类信息的愿望不断高涨, 双月刊的制约也显现出来。
2. 资金短缺, 质量不高
群文系统内刊除了定期出刊以外, 还要保持基本的活动, 比如稿酬、优秀通讯员奖励、通讯员的培训工作和各种内刊宣传工作, 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 而现在各个文化馆的资金并不充裕, 办刊经费不足, 很多文化馆刊物只是几张报纸甚至是一张纸, 经费的缺口根本不能满足群文刊物的日常需求。
3. 编辑人员缺乏
很多单位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刊编辑部, 内刊编辑往往是“身兼多职”, 他们工作量大, 而且很多也不是编辑出身的专业人员, 因为资金不足, 缺少相应的奖励和业务培训机会, 导致编辑队伍不够稳定。同时各单位领导对内刊编辑工作十分重视, 高标准、严要求, 这也无形中给予了编辑队伍巨大的压力。
始终扎根基层 反映群众心声 篇4
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天津电台“记者在基层”在“走转改”中深化》一文上,对天津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批示,指出:
最近一段时间,天津新闻战线按照中央要求,广泛深入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重大举措。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坚持6年开展“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使报道水平和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种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群众是报道的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牢记神圣使命,始终扎根基层,感受百姓冷暖,反映群众心声,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群众,把版面和荧屏留给基层群众,通过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切实履行媒体责任,体现新闻价值。希望全市新闻战线建立健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社科、出版、文艺工作者也要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创作出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富有生活气息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报记者陈杰整理)
【扎根群众】推荐阅读:
把公安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06-15
活学活用让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企业扎根基层05-31
扎根“土壤”07-06
扎根课堂07-28
扎根理论10-05
扎根理论方法07-13
扎根理论研究11-19
扎根边疆教育心得06-05
扎根基层砥砺前行07-21
扎根基层风险农村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