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善想 教案

2024-07-03

多思善想 教案(共4篇)

多思善想 教案 篇1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任炎珠

【教学目标】

⒈学会发散思维,尽量多想,打开思路,广泛寻找多种立论角度。

⒉常用求异思维,比较筛选,寻找新颖而又有针对性的最佳角度展开议论。

⒊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开动脑筋,学会对身边事物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论点的确立。

2、所确立的论点要观点新颖且有针对性。【导入】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也对项羽作了充分肯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复习回顾:(自学)

一、议论文: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对事实和材料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而概括、提炼出来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观点,是符合社会实际的立场、观点的,符合当前的方针政策,有着明确的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什么、驳斥什么,爱什么、恨什么,都很明确,毫不含糊。论点是贯穿全文的论述中心,大多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一般的,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为了把复杂的内容论述得更加严密、透彻,把道理讲得更全面、深刻,就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来论证。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性。论点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

②理论性。论点言之成理,是从发现的问题、论证的内容或作文材料、题目中分析得出的,不是牵强附会、片面的,有着深刻的理解。

③鲜明性。论点得集中、醒目,表现论点的语句简明、扼要,体现了材料的精髓。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递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④常用的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下面我们一起来温故知新,根据“滥竽充数”的例子看看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分小组讨论(可让学生板书):

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使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从人物角度方面分析:

南郭先生: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齐宣王:大锅饭制度,在上面听,不联系群众。

齐湣王: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能深入群众。

队长: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

队友: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三、方法导引

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情况和老师的小结,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强调总结:立论的方法

一篇议论文的立论,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头提出什么问题,最后仍要归结到什么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离题发挥,或者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分成几个部分来论证,那么,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进行。这样读者看完一部分,就能清楚地了解一个分论点;看完全文,就能清楚地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议论文讲逻辑性,论证必须紧扣中心,前后一贯,首尾一致,这是写议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则。立论的要求

1.立论的切口要小。立论要把握从小的角度论证,抓住论证的重点,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或“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论点的范围缩小了,题目也由宽变窄,易于深刻论证;由泛题变实题,易于使用材料;由大题变小题,易于全面论证;由繁题变简题,易于多角度论证。总之,立论角度小,可以能运用最少的笔墨深刻论证论点。

2.立论要符合实际。立论要符合客观实际,要保证观点的正确,不能出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违背的方面,即使是逆向思维,表达的观点也要让大多数人接受,并能自圆其说。立论不能惊世骇俗、故意语出惊人,观点出现偏颇,要保证论点的正确和材料使用的正确性。

3.立论要新颖别致。立论追求新颖,是对客观生活的升华,而不是脱离真的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的新见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独树一帜;主要对材料的新颖看法,而不是为作者阐明“独见”。立论的新颖别致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求新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角度新、思想新、境界新。

角度新

是指文章在立论方面选取全新的角度,不墨守成规,学会逆向思维,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事物是多侧面的,但选择立论的角度不能一味剑走偏锋,要注意读者的欣赏习惯,不能为逆向而逆向,使立论片面或主观。如论证“经典和创新”的题目,角度可以是经典中也有不适合现今人们思想的内容,要从新时期的角度创新;但不能说经典是过时的内容,要全部创新这样的观点。

思想新

主要着眼于提供对于事物的切中肯綮的见解和认识。如论证“近墨者黑”这个古老的观点,我们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让墨者变白”“黑的影响力未必大”等角度立论,论证我们新的认识,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境界新

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上客观实际。从特定的材料入手,变旧识为新知、使老论题有新意,拓深论题的新境界,使立论深刻、新颖、独特。如论证“勇敢和妥协”,一般认为“勇敢”是值得称赞的,而“妥协”是可耻的,这是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从历史的不同阶段得到证明,从这个角度立论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就显得没有了新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适当的妥协和必须的勇敢”的角度立论,论证“妥协也是一种处世艺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积蓄前进的力量”“勇敢不能莽撞”等,使文章立意翻新,境界全新。

四、写作练习(可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自行选择或调整)

1、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

主题之一: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主题之二: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

主题之三: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

2、根据下边材料,联系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看能提炼出几个观点,并选取一个最佳角度进行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提示:从三个人物入手)从安泰角度分析,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③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④时刻不忘中**亲的栽培。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⑤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⑥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⑦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敌人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⑨出奇才能制胜;⑩要讲究方法。如果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到空中,由此可以提炼出:⑾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⑿做什么事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⒀要不断完善自我

选择“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故事中的最佳角度。

辨析:从安泰的角度出发,“⑾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不胜;⒀要不断完善自我”这两个角度立意较新,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⑤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⑥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⑦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三个角度的内容一致,可以合并:要培养孩子的独 立能力,不能溺爱。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三个观点都强调方法,角度不同而已,“⑨出奇才能制胜”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3、阅读寓言《鲁人徙越》,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说:“鞋是供人穿用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可能办得到吗?”

参考角度

凡事应先作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因地制宜,才能成功。

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正因为那里不穿鞋不戴帽子,所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多思善想 教案 篇2

一、思改进与优化

解题开始时, 重在找到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能达到目的走点弯路也无所谓, 但是, 解出之后, 就应回头查看, 论证中有无多余的枝节可删去?复杂运算能否简化?哪些量在变, 哪些量不变?换一个角度去考虑, 有无更简单的解法?这样去深究, 解题的关键才能得以突出, 因而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在今后由此及彼的加以灵活运用。

例1:已知f (x+1) =x2+x+1, 那么f (x-1) 的最小值是_____。

分析:按常规解法, 应由f (x+1) →f (x) →f (x-1) , 求出f (x-1) 的解析式后再求其最小值。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求最小值与f (x+1) 的最小值相同, 均为, 为什么呢?深究根底, 发现f (x-1) 的图像可由f (x+1) 的图像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 他们当然有相同的最小值, 因此, 只需求出f (x+1) 的最小值即可。

例2: (2013年理)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sm-1=-2, sm=0, sm+1=3, 则m=________。

A.3 B.4 C.5 D.6

分析:设数列{an}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 则

仔细观察可发现sm-sm-1=am, sm+1-sm=am+1, 所以

二、思数形找妙法

数形结合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 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大多数代数问题都有几何背景, 若拘于常规, 会有很大的运算量, 甚至思维受阻, 若结合图形及其特征常能快速求解。

例3: (2013课标全国卷Ⅱ) 若存在正数x使2x (x-a) <1成立,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A. (-∞, +∞) B. (-2, +∞)

C. (0, +∞) D. (-1, +∞)

分析:求解此类问题仅从“数”上观察较难入手, 但如果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语言, 借助函数图像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阐明数量之间的关系, 即可快速判断参数的取值范围。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做出直线的图像, 如图。

由题意可知, 在 (0, +∞) 上, 直线y=x-a有一部分在曲线的下方。观察可知, 有-a<1, 所以a>1, 故选D。

例4: (2014江苏高考) 已知f (x) 是定义R在上且周期为3的函数, 当x∈[0, 3) 时, , 若函数y=f (x) -a在区间[-3, 4]上有10个零点 (互不相同)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分析:画出函数y=f (x) 的图像, 利用函数的图像直观判断y=a的位置, 确定a的范围。

解析:当x∈[0, 3) 时, , 由f (x) 是周期为3的函数, 做出f (x) 在[-3, 4]上的图像, 如图。

由题意知方程a=f (x) 在[-3, 4]上有10个不同的根, 由图可知

三、思引申与推广

解出一道题后, 还应常存引申、推广之心, 如改变题中条件或变结论为条件, 结论如何?还有由三角形想到四边形、多边形;由圆想到椭圆、双曲线及一般曲线;由二次函数, 想到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例5:求函数y=x2+2x-2的值域。

显然y= (x+1) 2-3的值域为[-3, +∞) , 但是如果改变条件, 变为如下问题, 则可以加以推广、引申。

(1) 若x∈[1, 2], 求函数y=x2+2x-2的值域。

(2) 若x∈ (1, 2) , 此函数还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吗?在开区间上函数最值是否一定不存在呢?

(3) 把x用“指数”或“对数”式代替, 如:求函数y= (log2x) 2+2log2x-2的值域, 再附加上条件x∈[1, 2]呢?

(4) 与三角函数相结合, 如求y=cos2x+2cosx-1的值域。

因为y=cos2x+2cosx-1=2cos2x+2cosx-2, 所以此题可转化为二次函数y=2t2+2t-2在区间[-1, 1]上求最值问题。

(5) 联想到解析几何, 如:已知点P (x, y) 在已知椭圆x2+2y2=1上运动, 求z=2x+5y2的取值范围。

以上属于同一类型的题, 而且把三角、解析几何、函数问题串在了一起, 经常做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会引导我们走向发展创新之路。

多思善想 教案 篇3

【关键词】多思善想  知识网络  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2-02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花费了很多精力讲过一些典型的数学题目,课上效果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逐渐遗忘。以后遇上相同类型的题目,却感到很陌生,仍然是无从下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解题后的多思善想,缺乏对题目中包含的知识点的反思与思考,也就是缺乏知识联系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思善想呢?

一、思联系,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当前内容的理解上,很少去想和过去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更难找到联系的“结合点”。造成知识点比较零散,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很难掌握重要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一个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设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尽可能与过去学过的知识多联系、巧联系。思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

如,在讲《对数函数》一节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指数函数》一节的联系。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联系是什么?

(2)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对数函数的图像是什么?联系是什么?

(3)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是什么?

(4)作出指数函数关于y=x对称的图像

通过以上的设计,能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定义域、值域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又能理解图像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较好地掌握新内容。

二、思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点都处在相互连接的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点都是这个体系的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内容繁多、零散,没有条理。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体系的网络化结构。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感到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方法,提升能力。

如在讲《集合与函数》时,由于本章是学生刚由初中升入中职的学习内容,和初中比较,内容很多,很不适应,若掌握不好,必然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如下。

通过以上总结,建立起集合、函数知识点的脉络关系,形成了知识的“树”形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思规律,举一反三

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其求解方法有其规律性,而相当部分学生只注意到一道题本身的解法,很少去思考、联想此题是否可以作为一般性推广或引申。一些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闭目安神”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是在思考问题。特别是当遇到一些题目时,他们能像演电影一样迅速回忆起过去是否做过这一类题目,是否和某题类似等信息,回想到此类题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技巧,解题思路是什么等等。很快地便把这种方法、技巧联想到要解的题目上,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其“共性”,进而掌握此类型题的解法,做到举一反三,会做“一串题”。

四、思错处,找错因,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好多同学都有错题本,记录了容易出错的题目,这是非常好的习惯,也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好方法。因此,在解完一道题后很有必要好好想一想是否存在什么漏洞,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将特殊代替了一般,是否有别的方法等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到学生的一般性错误,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学生易错的题,在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故意出错,精心设置“陷阱”,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并对错误进行分析,提高解题能力。这种做法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该部分内容,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

五、思“数形结合”,掌握简便方法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代數、几何、三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多数学问题,本身是代数或三角方面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可发现它具有某种几何特征。从而将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使问题获解,即在“数”上构“形”。对学生来讲,难点是如何观察到这种“特征”,如何在“数”上构“形”。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通过几种解法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法解题的巧妙之处,进而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思考。

多思善想 教案 篇4

生:“数学!”“物理!”(同学们喊叫着)

师:非常好,聪明的同学可能已经感悟出来了,老师的“有过交集”“有过碰撞”两个问题实质上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谁和老师认识(或者交往或者打过交道)?现在,我们综合刚才的问答,就可以这样总结:同一个问题,问法是多样的,每一种问法就是一个角度。说到这儿,我又想问问题:这学期我们写作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生:表达交流的内容。

师:你说的表达交流在哪里?

上一篇:公司新春晚会致辞与公司旅游发言稿下一篇:某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