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课件(共12篇)
黄河象教学课件 篇1
《黄河象》教学反思
结合学校的“干部与课改同行”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执教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说明文——《黄河象》。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实,教师教学手段的采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时候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一些看上去有着光环的手法,只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不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
黄河象教学课件 篇2
一、言语感觉的复活———读出言语的感觉、言语的情绪、言语的节奏韵律、言语的通感
语言文字是抽象而沉郁的, 儿童的思维方式却是形象而灵动的;教师如何让小学生理解抽象文本, 又不迁就儿童, 同时还要对儿童进行理性精神的启蒙, 言语感觉是不可逾越的教学环节。
1. 视觉阅读———五彩缤纷的言语视像
(出示: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
师:还记得吗, 这五个词语在咱们这篇课文当中都是写谁的?
生:大象。
师:没错!都是写大象的。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大象的呢?我们看—— (出示课文中含有这五个词语的句子)
师:五句话、五个词儿都在写大象, 谁来读第一句?
生1: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师:也就是说大象看到人群跟没看到似的, 是吗?你不觉得这有点儿奇怪吗?第二句———
生2: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师:噢!原来大象曾经是战象, 是吧?曾经和武士们一起出生入死, 浴血奋战。好的, 第三句———
生3: (轻声、慢速地朗读) 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师:嗯, 你也读得够小心的。大象用什么给人做按摩呢?
生3:用粗壮的脚。
师:“粗壮”这个词用的好, 还有鼻子, 是吗?你想一想, 大象粗壮的大脚, 肥大的鼻子, 居然会小心翼翼地给人做按摩。你不觉得这有点奇怪?好, 继续读下一句——
生4: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师:最后一句, 谁来?
生5: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感觉阅读也叫素读。王老师首先打开儿童的感觉通道, 让文本言语进入儿童的心理空间, 唤醒文本言语所要表达的视觉空间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温度表象, 这些表象的建构为学生体察文本意境所蕴含的意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蕴伏。
2. 表情朗读———体察七情并举的言语情绪
在第一堂课中, 王老师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形式揣摩与象共舞的欢快热烈的氛围和意境, 并要求读出欢乐读出热烈的感觉。
师:好,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与象共舞”的画面。“在欢乐的音乐当中”, 起! (生齐读段落, 朗读过程中师纠正“踮脚抬腿”的读音)
师:孩子们, 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 你仔细看一看, 随着音乐的节奏, 大象时而———
生1:摇头晃脑。
师:时而———
生2:踮脚抬腿。
师:时而———
生3: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师:时而———
生4: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师:没错, 就是这样的节奏, 就是这样热烈的气氛。读一读吧, 放开声音, 按自己的节奏读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来, 谁来读一读?读出欢乐、读出热烈、读出舞蹈的节奏! (生1朗读)
师:好, 孩子们, 我们一起来!“在欢乐的音乐中, 象群翩翩起舞。” (生齐读)
课堂中的师生是有情绪的人, 好的课堂会有情绪的起伏、涨落。文本的文字是用来表情的, 是作者情绪的言语表达, 好的文本会有情绪的酝酿推进、跌宕回环。王老师深谙此理, 他始终关注整个课堂的师生的情绪生活。通过文本中心意象的捡拾, 把脉文本的情绪线索, 把文本的言语情绪和师生的课堂情绪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时而热情澎湃、时而低声吟哦, 情绪的纾解疏密有度, 学生情绪张弛得法。整个课堂经历了文本言语情韵的启航、铺陈、涵养、抒发, 而没有心急火燎地直抵意韵的咀嚼。
3. 动觉阅读:语言节奏的体会与历练, 读出言语的动感韵律
第二堂课中, 王老师缩句辨析, 扩句体会, 借音乐节奏之形还言语节奏之实。
师:孩子们, 你听一听, 你看一看, 你嚼一嚼!就这句话, 就这四个动作, 大象跳舞的四个动作, 在语言的节奏上, 你感觉哪儿是短的, 哪儿是长的?
生1:我觉得颤动着身子是短的。
师:颤动着身子是短的?你看, 哪儿是短的?在语言的字数上你看看谁长谁短?
生1:“摇头晃脑”“踮脚抬腿”是短的。
师:没错, “摇头晃脑”是短的, “踮脚抬腿”是短的, 而“前后左右颤动身子”是长的, “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是长的。你再看看, 哪儿是急促的, 哪儿是缓慢的, 在语言的节奏上。
师: (示范朗读) “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 踮脚抬腿, 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听出来了吗?
生1:“摇头晃脑”是急促的, “踮脚抬腿”是急促的。
师:哪儿是舒缓的?
生2:“颤动着身子”是舒缓的, “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是舒缓的。
师:没错, 是的, 孩子们, 这就叫语言的节奏。明白了吗?来, 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节奏, 再来读一读大象跳舞的美妙动作。 (生齐读, 较好地体现了语言的节奏感)
师:你看, 这就叫好的文字。孩子们, 相差一点点, 那个味儿可就完全不同了。作者将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融合在一起, 那真是美妙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大象跳舞的语言。
王老师虽然惜时如金, 但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品读言语的徐急、长短、高低, 儿童的感官、身体节奏与言语的表象节奏、意象节奏充分融合, 从而使小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好的文字变幻自如的魅力。
4. 通感阅读:移情置换, 读出言语的通感
其中最为精彩的是, “人”与“象”的角色置换朗读, 充分运用了通感、想象、体悟等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 对文中“观众、人群、人”加以标注)
师:记住,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人群就是我们, 我们就是人群!来, 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起! (生替换角色朗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 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 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 就在东巴乐园, 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 是吗?愿意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做大象。请你记住, 我们就是大象, 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 请把带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 (生读)
(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 对文中“象群、大象、它们”加以标注)
师:还有谁也想成为大象?来, 站起来, 我们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语言、用自己的声音和大象舞之蹈之, 起! (生全体起立, 替换角色朗读)
师:注意, 舞蹈的我们加上动作读, 预备起! (在教师指导下, 部分学生边读边模仿大象跳舞的动作)
师:你听!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
生1:朋友, 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大声地喊出来!
生1: (喊) 朋友, 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你再听, 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 朋友———
生2:好, 我们一起来吧!
这个环节的教学, 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言语通感对该语段进行了意蕴咀嚼。呈现了三个层次的意蕴:观众与大象亲密无间———我们与大象亲密无间———人象合一。
二、言语感觉的敛聚与整合
感觉表象的最大特点是断裂性、散漫性, 儿童的感觉表象被激活后, 为了凸显和理解文本的意境, 王老师着力引导儿童聚敛和整合断裂的感觉表象, 形成凝练的意象。
师:同学们, 课文学到这里, 我不知道你对“与象共舞”这个词还有没有别的理解?
生1:和大象交朋友。
生2:“与象共舞”里边的“共舞”包含了快乐地一块儿相处。
师:怎么个相处?
生2:与它一起做朋友, 一起做游戏。
师:那叫友好相处, 又叫———
生3:和谐相处。
师:好极了!
生4:是人与大象之间很亲密。
师:用一个词就是亲密无间, 又叫和谐相处。好极了, 这就是“与象共舞”的另一层意思, 也是更重要的意思。孩子们, 当你明白了“与象共舞”的另一层含义之后, 你回过头去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你就会豁然开朗。比如第一自然段———写在泰国, 看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 实际上写的是人与大象的关系是———
生1: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师:你再看第二自然段。写象是泰国的国宝, 实际上写出的人与大象关系是———
生2:亲密的感情。
师:对, 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你再看第三自然段, 写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那分明是在告诉我们, 人和象———
生3:非常友好。
师: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是吗?你再看第四自然段, 写的最有意思的是大象给人做按摩, 实际上也写出了人和象之间———
生4: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师:好极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咱们这篇课文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字都在写———
生: (齐) 与象共舞。
言语意蕴的生成经历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的意韵的咀嚼。由外而内———外在于读者的文本意象:观众与大象亲密无间;读者内心感觉意象:我们与大象亲密无间。由内而外———读者内心感觉意象:我们与大象亲密无间;文本意象的人格投射:人象合一。
三、儿童言语感觉的延展
为了沟通读写通道, 在激活和敛聚儿童言语感觉的基础上, 王老师着意拓展言语感觉视域, 把学生的视点由动物向海洋、民俗、文学作品、运动会等方面导引,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师:孩子们, 这种写法就叫“一语双关” (板书:一语双关) 。实际上, 把这个“象”字扣掉, “与某某共舞”, 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要反映的是, 与某某的关系非常亲密, 非常和谐。比如, 当你非常喜欢蝴蝶, 和蝴蝶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你就可以说———
生1:蝴蝶是我的朋友。
师:“与某某共舞”这种格式, 会吗?
生1:与蝴蝶共舞。
师:把它变成四个字!
生1:与蝶共舞。
师:好极了!与蝶共舞。再比如, 你和原本生性残忍的狼, 关系密切, 和谐相处, 你就可以说成———
生2:与狼共舞。
师:没错。其实, “与狼共舞”在那部电影当中, 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咱们在这里不说。当你爱上了大海, 爱上了冲浪, 你就可以说———
生3:与海共舞。
师:我相信咱们潍坊的孩子会对一个题目特别感兴趣, 哪个题目?
生:与风筝共舞。
师:好极了。有兴趣的话, 回去不妨写一写你与风筝共舞, 好吗?也有三字入题的: (出示) 与红楼梦共舞, 与世界杯共舞, 与奥运会共舞。
象黄河母亲一样守护童年 篇3
兰州的七里河小学王校长打电话邀我到他们学校看看走走,我不认识王校长,也没有去走走看看的念头,在电话的一头,我只是敷衍地答应着,说等到了合适的时间会去。
王校长是出乎意料的执著。在我随口答应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几次打电话或发短消息提醒我,是不是有空了,可以来走走了吗?于是,我实在没有理由再推托下去了,便应允从新疆回上海途中顺便造访七里河小学,而那已是春节前夕了,想必家家户户早已备好了年货,而每一座稍像点样子的城市也被中国红装点了起来,兰州也不例外。
王校长的执著是有理由的,因為她可能比别的校长更需要帮助。在我接触过的校长中,学习的需求越是强烈,则越是主动,也越是执著。而校长们的学习需求是怎么被激发的呢?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两条:一是当他们知不足的时候,二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成年人与儿童在学习上的动机是有些许差异的,成年人十分想学的时候总会是在认识到自己在某个领域无知的时候,而一个自以為是和从不学习的校长,他们是无所畏惧的。此外,那些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殚精竭虑的校长也对学习新知识抱着强烈的兴趣。
王校长十分执著,是因為她还有第三条、也是别的校长未必拥有的理由,她是兰州七里河区竞争上岗的校长,而七里河小学作為当地的一所名校近来合并了另一所相对薄弱的、原属于企业管理的学校。如何才能把相隔一堵墙的那所声誉一般的小学尽快融入七里河小学,又如何能保持原有的质量水平,甚至还有所超越,这无疑是个难解的题。
面对两所学校较大的文化差异,王校长到任后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统整学校文化,為此,她专门在学校设立了部门:文化建设办公室,直接隶属于校长室。整整半年,在这个办公室的策动下,两所学校原本陌生的老师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共同价值观问题。王校长如此急切地盼望着我的到来,其用意便在于,通过我这个外人,站在另外的角度上参与他们的讨论。
到达兰州后的第二天上午,在一问简陋的教室里,坐满了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在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主持下开始讨论“七里河小学学校文化草案”。对于这样的讨论,我是非常支持的,因為如果没有广泛参与,而只是由校长或专家来钦定某些美妙的语句,那产生的只能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不会成為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令我惊讶的是,那间教室里居然还有孩子们,他们被安排在了中间位置。我无法确定这些孩子们是否能听懂我们这些成年人正在说的话,那些与文化相关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不用心的话,都不一定会有兴趣。可我知道王校长的用意,是要提醒全部在场的成年人,讨论学校的任何问题,心中一定要有儿童。
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幸福”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家都认為,应该给予儿童幸福,為什么要办学校搞教育,不就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于是,七里河小学的核心理念似乎已经形成。
可是,我认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都会对幸福作出不同的解读,而即使同一类人,因為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在幸福观上也会存在差异。
我发表的观点是,在对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希望参会人员能进一步思考一个比幸福更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成年人学会為孩子们谋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并不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妙,在世俗世界,幸福是一种低程度的不幸而已。在我这样的悲观论者看来,幸福只把握在能理解生命之苦并客观而全部接纳的人手中,那些对极乐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是从来不会拥有什么幸福的。因而,教育并不能巴望着给予学生多少快乐,并将浅表的无意义的快乐错以為是幸福。
我坦承了我的幸福观,并不是要扫七里河小学的兴,我希望他们能理解,虽然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给孩子们幸福,可对幸福的内涵似乎还需要进一步体悟。
我倒是认為,真正接近幸福的,倒是儿童,他们本来就是幸福的,至少比成年人幸福。我甚至羡慕儿童,羡慕他们如此天真和单纯,他们那无忧无虑的样子,以及他们内心真正的无忧无虑,是如此动人!
儿童,也只有儿童才会如此轻盈地活着,正因為身边伴随着儿童,我们这些成年人生命中的沉重感才有可能被缓释。
其实许多成年人心中都居住着个儿童,因為他们的生命中曾经缺失过什么的话,那一定是儿童生活。我想,每个人在灵魂的最深处,都珍藏着一个儿童,也许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如今,我到了七里河小学,眼中浮现出的都是儿童的身影和脸庞,那活泼的身影和活泼的脸庞。我心底里有个声音在呼唤:请守护孩子们的童年,守护他们的童年就是在守护自己。
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七里河的老师们,孩子们的幸福也许并不需要我们替他们创造什么幸福,我们能不能不再糟蹋他们的童年?平时,我们有一千条理由去糟蹋他们的,其中有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為未来美好生活奠基!”我对这句话简直恨之入骨,什么叫做奠基?為什么我们将儿童的未来看作是他们的人生,难道童年不属于人生?难道一定要牺牲掉童年的幸福才有未来的幸福?
在小学的文化建设中,提出“幸福”理念的不在少数,但我希望七里河的老师们能更进一层,要通过对幸福观的讨论,加深对生存、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一个对幸福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的教育者能珍爱孩子们的幸福,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真心希望看到,在西北大地黄河之滨,有这样一所学校,她用智慧的耀眼光泽,照亮了每个孩子的童年,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编辑 李丰池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4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
听了李老师的课,总是让人受益非浅!
《黄河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理清文章结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具大象的化石,是1973年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挖掘出来的。你们都读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谁来说一说黄河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内容
(可以从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保留文物上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请大家读一读,并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
2、汇报预习时你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
四、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1、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再从课文里把科学家假想的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准备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给学生充分的默读画批的时间)
五、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先找出科学家假想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梳理
小结:我们带着课上提的这些问题,回去再好好读读课文,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再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骼 椎 颌 炙 烤 椭 趾 栎 羚 鸵 政 瞬
记叙的顺序:
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第二部分(2~6)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7)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8)看到的情景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二、三部分也可合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2、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3、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学生的问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读一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默读,分出层次来归纳总结。(边读相关语句边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体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假想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情况和地理环境。时间:200万年前的一天;天气情况:天气酷热(大象干渴难耐才会跑到河边来喝水,才有陷入淤泥的可能)地理环境: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容易沉积泥沙被,河床淤泥加厚,老象才能陷下去而不能自拔)。
第二层假想了老象来到河边陷入淤泥的情景。这一层写得生动、细致、入情入理,把这头老年公象的动作、心理细腻地描述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好2~6自然段: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第3自然段前两句语气要低沉缓慢,突出“扑踏扑踏” “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边形成对照。第4段更要引导学生把老象陷进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去。”是关键句。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
第三层假想了陷进淤泥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漫长的时间,尸体腐烂,骨骼和大牙变成石头一样的东西)
2、假想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那么你能找到科学假想的依据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3、小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用词的严谨。
二、文章的顺序已经理清楚了,谁能按照文章的顺序复述课文?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顺序
1、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
2、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
3、挖掘出黄河象化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4、挖掘出黄河象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四、指名按照不同的顺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生评价
【板书设计】
19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黄河象的教学设计 篇6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黄河象教学课件 篇7
《与象共舞》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泰国比较陌生。因此,课前有必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互动了解泰国人与大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题目充满诗意,一语双关。教学时可以聚焦题眼,引领学生读“舞”质疑,寻找“舞”因,感受“舞”情,深化“舞”意,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感受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读“舞”质疑
1995年,作家赵丽宏访问泰国,感受了泰国浓郁的风情。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泰国的大象。在那里,他见识了天地间的美妙奇观——人象共舞的动人场景。那一刻,他被深深打动了,与舞者们欢悦、陶醉。回国后,人象共舞的那份美好久驻心间,挥之不去。于是,他写了一篇散文《与象共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眼落在哪两个字上(共舞),是什么意思呢?(一起跳舞)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预设: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象那么笨重,怎样跳舞?)
设计意图:利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乐于贴近作者,跟随作者游走于文字之间感受泰国风情。这样,由题眼切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能唤起他们对文与题之间联系的关注。
二、深入文本,寻找“舞”因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哪一段写了与象共舞?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联系下文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先概述后分述)哪一个句子就是该段的中心句?(概述句)(2)文题是《与象共舞》,文中却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共舞”,其他段又写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构段上与第五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把各段中概述该段意思的句子勾画出来。((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2)象是泰国的国宝。(3)在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2. 解答问题,深入思考。
“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来解开这个谜。请自读课文,填一填,想一想。(课件出示自读题目)(1)在泰国,遇到象不必_______(惊奇),也不必_______(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_______(熟视无睹),它会对着你_______(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_______(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一副_______(悠闲沉着)的样子。(“熟视无睹”是什么意思?“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使你联想到什么?从补充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2)在泰国,大象曾经驮着武士_______(冲锋陷阵),_______(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_______(做工服役)。泰国人对大象存有_______(亲切)的感情。(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3)在泰国,象的耳朵_______(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_______(喷)到了我的身上。象的表情_______(非常平静),目光_______(晶莹温和),这使我_______(紧张)的心情自然_______(松弛)下来。(从所填的前四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4)在泰国,象会_______(踢球),会_______(倒立),会_______(行礼谢幕),会为人做_______(按摩),会跟人_______(开玩笑),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象竟然会与人_______(共舞)。(“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怎样?也许你会惊叹,在泰国,大象确实了不起。想象一下,每一项“会”的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和象是怎样跳舞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人和象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 交流互动,感悟和谐。
交流要点:从第(1)题补充的词语中体会象对人的亲热、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受“遇象人不惧,人来象不惊”的境界。第(2)题两句间有因果关系,因为大象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为泰国人冲锋陷阵、做工服役,长期倾力奉献,赢得了泰国人的信赖和敬仰,所以泰国人对它们存有亲切之感,象也因此而享受了国宝待遇。第(3)题“拍”“喷”让我们感受到象对人的亲昵,“平静的表情”和“晶莹温和的目光”中传递出大象对人的友好和善。第(4)题“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交流的资料,想象大象在泰国受训的画面(泰国有大象学校,大象要接受长达12年的学校教育,学习各项技能,考试合格才能参加工作。)想象大象过节的画面(每年3月13日是泰国的“大象节”),想象工作后象奴们照料和训练大象的画面,感受泰国人对大象的喜爱,感受他们为使大象适应与人生活付出了汗水和心血。第(5)题抓住“拥”感受观众与象共舞的迫切心情,感受他们争先恐后的热烈气氛,抓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挥舞”“陶醉”体会象在舞中的欢快与放松,抓住“宽阔”“混杂”“舞之蹈之”感受人象共舞的壮观场景和人象之间的亲密和谐。
4. 梳理内容,归纳小结。
泰国人信赖大象,敬仰大象,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驯养大象,使大象亲近他们,信赖他们,为他们做工服役、按摩、表演,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所以,在泰国,人与象之间没有了距离,亲密无间,和谐共处,演绎天地间人象共舞的美妙奇观。
设计意图:抓住“人象关系”这条主线,引领学生沿着人象之间“亲近→亲切→亲昵→亲密”这一线索逐层推进,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在“整体感知”中做到扶放结合,在“深入自悟”中既凸显自读自悟,又不缺失点拨与指导,体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三、角色置换,感受“舞”情
1. 入境体验,揣摩“舞”情。
人象沉浸在欢快的乐曲中共舞,人醉了,象也醉了。跟随作者步入舞之蹈之场景的你是否也醉了呢?如果你是舞蹈之中的人或象,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从人的角度预设: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功臣、与英雄共舞,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自豪之感难以抑制。又似与挚友共舞,在宽阔的舞场尽情挥洒激情,舒缓紧张的情绪,放松郁闷的心情,舞不尽心底的欢悦……从象的角度预设:时而感觉自己在与良师共舞,脑海里回放着人们驯教和照料自己的画面,想到是人们教会了自己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本领,让自己见识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过上了全新的生活。面对眼前的良师,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想尽情地舞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让他们跳得畅快,舞得尽兴。时而感觉在与益友共舞,他们敬仰我们,呵护我们,关爱我们,与他们在一起充满安全感,浑身轻松愉快,想尽兴地舞,把内心的欢悦传递给他们……)
2. 入情诵读,抒发“舞”情。
播放欢乐的音乐,课件出示描写“共舞”的语句:“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独特的笑颜。”教师引读:“带着对功臣的敬仰之意,怀着与英雄共舞的自豪之情,观众——”学生接着读:“都拥到了宽阔的操场上……每一个人。”教师引读:“抱着舞之感恩良师,蹈之报答益友的想法,舞蹈的大象——”学生接着读:“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人象共舞的情境之中,揣摩舞者的内心想法,感受彼此间的亲密友好和舞中的欢悦之情,在欢快的旋律中读出共舞的欢悦。
四、拓展延伸,深化“舞”意
1. 深究“舞”意。
题目中的“共舞”仅仅是指人与象一起跳舞吗?它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人象共舞,舞出的仅仅只是几个动作吗?究竟还“舞”出了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交流)
2. 教师小结。
“与象共舞”舞出了人对象的依赖和象对人的信赖,舞出了人象之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舞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题目中的“共舞”,所指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亲密无间、和谐美好。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共舞的经历:与书共舞、与文字共舞、与足球共舞、与宠物共舞……让我们都“舞”起来,共同营造和谐之美!
《黄河象》教案 篇8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资料导入
1、 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 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 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 检查预习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 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 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 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 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 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 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 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 课外延伸
1、 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 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 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五、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黄河象课文主要内容 篇9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得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间,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老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河——黄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教学预设 篇10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认识2个多音字:“漂、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体会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初步感受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今天先与大家进行歌曲填词竞猜。歌曲是《大中国》, 歌词是:“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请问是什么? (板书:黄河)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哪里, 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板书课题:黄河的主人。)
大家读课题。再响亮地读一次。经过预习, 我们知道课文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写的。原题是《筏子》。
【设计意图:歌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安排学生填词,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积极性;两次读课题, 锁定了阅读的重点;交流作者姓名等信息, 是对学生阅读常识的拓展。】
二、初读课文, 感知人物
1.播放课文录音。同学们仔细听, 听录音时, 请作记号。
2.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地方。请按照句式“这里是黄河, 黄河波涛汹涌”说一说。
3. 刚才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了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共同读一读这些词语:
万马奔腾羊皮筏子浊浪排空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波浪滔滔鼓浪前进专心致志
4.在这些词语中, 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险恶。生活在这里的人靠什么战胜它呢?再次观察课文插图, 在滚滚黄河激流中漂浮着一只羊皮筏子, 艄公靠什么让它破浪前行?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设计意图:词句训练很重要, 它可以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里规范语言表达形式, 强化理解和运用, 都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5.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6.正是如此, 艄公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壮观以及羊皮筏子破浪前行的壮观!我们来读一读吧。
7.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先标出序号。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 面向全体, 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落实阅读要求。】
8.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课文中的生字在认读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出示:滚、艄、浊、整、磁、凭、履、篙、吞、积、漂、系。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 再提一提宝贵意见, 纠正读错的地方。
小结:“艄、浊、整”是翘舌音;“整、凭”是后鼻音;“漂、系”是多音字, 请注意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好,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字音。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
9.指导写字。这些字在字形结构和书写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请打开课本第133页, 先描红, 并细心体会。
(教师巡视, 指导描红。)
引导交流: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用钢笔描红。哪些生字结构相同? (指名说) 说得很好, “滚、艄、浊、积、磁”都是左右结构, “整、凭、履、吞”都是上下结构。练习书写时注意字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对黄河、黄河的主人, 我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
称象教学设计 篇11
南关小学
唐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曹冲称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利用猜谜语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谁能读一读。(四根柱子挡在前,两个长牙尖又硬,左右蒲扇前后摇,一根细绳在后摆。)同学们很聪明,马上就猜出了答案,那你是怎么猜到的?回忆盲人摸象大象还有哪些特点?大象有蒲扇那么大的耳朵、一堵墙一样的身子,大象这么大,你们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自读课文,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句子。
3、读词语(开火车、找学生读)。
三、小组讨论
1、先自己找出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
2、再在你的小组内说一说。
3、最后,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准备展示。学生展示(观看PPT步骤):
第一步: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最后,再称船上的石头,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听了同学说的步骤,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时先用船载象;
再 用船载石头;
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在这句子里那些字能表达先后顺序呢?(板书)
曹冲称象时有方法和步骤,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讲究方法和步骤,比如说:
种树时,先刨坑,再种树苗,最后。
起床时,先穿衣服,再
,最后
。放学回家,先,再
,最后。
四、拓展
1、课下思考,还有其他方法称象吗?
《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篇12
——《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我以为,现在评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走入了一个新的迷茫期,走在回归的路上,但是归来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二是小学语文这门课,谁都可以评一评,讲一讲,门槛低的很,似乎没有什么专业性。
但是,既然有了课,就要评,正所谓上课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评课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评课的方式也就不同,当然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想就阿克苏市十一校的喻映红老师所执教的一堂在公开课《与象共舞》,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为别的,只为一个任务驱动,来自徐主任的任务。写一写对这堂课的点滴想法,及我所看到和感悟的在这语文课堂中所应倡导和体现的理念吧!
一、语文:走向表现
我说过,语文的问题,是谁都可以评的话题。大家批评语文教得很假,语文教得很大,语文教得很空,这些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后来,语文又走向的人文之路,课堂上情绪的渲染,情感的勃发,情味的充斥,似乎让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找到了语文的定位。可是这是语文吗?这是语文课吗?老师沉迷于对课文内容的自我阐释,一味的抒情化乃至煽情,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位积极配合听众,是一位努力参与的演员,当然语文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师生表演的舞台了。
就喻老师这堂课而言,欣慰看到,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不是导演,学生也不是演员,老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在借助文本,实现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
喻老师在理解课题之后,发问:“如果你让你写,你会写什么?”学生说会写场面,会写跳舞的动作,会写人们的和大象的欢乐情景。喻老师话锋一转,说:“可是大开课文,快速浏览,赵丽宏是怎么样?”同学们发现只有最后一段写了与象跳舞。老师接着刚才的问题发问:“如果跟刚才说的,这篇文章怎么样?”学生说:“跑题了。”
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最后与象跳舞的一段。学完最后一段,教师紧扣开始提出了的问题继续围绕表达的问题说:“学到这里你觉得还觉得跑题了吗?”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回答,说:“前面是铺垫。”好一个铺垫的回答,这就是语文,是真正的语文,学生在学习一种表达的方式。
如此这般,紧扣题眼,指向表达,教师非常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是根据自己对语文表达的理解。现在的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的最大困扰是“不知道教什么?”上了课后“不知道教了什么”。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时强调,教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引起警惕的问题。
二、取舍:走向集中
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我们的现在语文课就像一个大杂烩。一堂课,从头到尾,可讲可练之处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大小小,可以教可学之处无数,过去是字词句段篇,现在是媒体翻新,花样繁多,讲的内容几十个,泛泛而谈,不痛不痒,正所谓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有讲,这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现状。因此,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应该集中些,因为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喻老师的这堂课上,我看到喻老师的用心良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言语形式有重点的得以展开,注重教学内容的舍和得。舍的是对前面段落的大片的分析,得的是对最后一段的体会和感悟。
从教学的时间上看,这一段的教学从10:01开始,一直到10:20分左右,也就是大概花了20分钟时间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也就40分中,花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也足见教师对这段话的重视。这里可见喻老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时经过充分的取舍,这种敢于取舍的精神是基于教师对所教课文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作为基础的,是教师教教材,用教材教的体现,更是老师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的语文教学意识的体现。
这样取舍的效果怎讲样呢?我们来回顾一下课堂,教师教学这段话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指导想象:“我们没有去过泰国,可是现在我把你们当做那里的观众,我问了你为什么要拥啊?”而后问:“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信任!”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移情体验,感受到在泰国,人和像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无间,所以人才会与象共舞啊!有的老师说,那以后我们也教一段就行,不是更方便,更简单了吗?殊不知这又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体现。其实,教学内容的集中,不是简单的说只教一段就行,这背后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文本解读的支撑,一个语文老师在课程视野下的取舍。教学内容走向集中,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因为这是在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阶梯化的体现。
三、氛围:走向赏识
这一点,我不想展开的太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的氛围,其实就是体现我们营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正所谓孟母三迁,在怎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被植入怎样的理念。喻老师的这节课,教师始终抱着一种赏识的心态,基于关怀和鼓励,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不减。
如课始出示幻灯:我很棒!我真的很棒!让学生读,并让学生左右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或:“老师把我们包围了。”教师继而出示出示幻灯: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让大家大声的说,并让学生谈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给孩子鼓劲。课堂氛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中有一个学生回答的很好,喻老师说“你真是太有才的,你姓什么?”当得知姓范后,鼓励说:“以后见到你叫范有才!”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会不时的听到掌声雷动,具我在教学开始15分钟后统计掌声的次数就有10次。有一次是在教师范读后学生给喻老师的掌声。可见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赏识,得到了鼓励,教师也在这赏识中,得到了学生的赏识,受到了学生的鼓励。
我相信这种的赏识的力量,不仅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力的提升,参与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其中也体会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含义和魅力。当一个教师体会到了学生的这份感恩之情,那时是一个老师最幸福的时候,而这种幸福感,将会继续推动教师事业的进程,提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教师是否扶得偏多,放得偏少,课型的特点是否关注到?所以,课程意识,课程视野还得加强。
【黄河象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黄河教学反思10-17
黄河颂教学课件06-08
保卫黄河教学课件10-24
《黄河的主人》教学谈06-20
怒吼吧黄河教学反思05-25
保卫黄河教学设计06-29
黄河颂教学案例11-10
黄河教学设计翻转课堂08-22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10-06
黄河是如何转变的教学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