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

2024-10-02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通用8篇)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 篇1

国际营销合作计划书

企业领导您好:

我是一名留学回国创业者,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虽然在国外已经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总是感到自己不能够继续在国外去享受那种安逸的生活,而更应该回国创业,把自己的所学,特长,在中国的大舞台上施展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我个人的理想抱负,而且能够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我们的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五年多的国外生活里,创业的想法始终伴随着我的思考,思考着创业项目,思考着创业模式,思考着怎样与我们的国内本地经济相结合,思考着自己的项目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定位,最终我的创业项目定位于--辅助我们中小微型企业开拓国际业务市场,于2008年一月份成立了香港远东国际营销贸易有限公司。

教育背景和工作阅历::我2001年,考入山东经济学院,就读经济学,出国留学新西兰后,就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商学院,修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产业结构,企业营销战略策划,商务谈判等等.毕业后,工作于洋人贸易公司,做汽车贸易,两年后回国,在新西兰共度过了五年.回国后,就职于青岛某石油化工进出口公司,负责国际业务,主要与马来西亚,中东合作,往返与东南亚,在此其间,在马来西亚结交了相当数量的商业朋友。于2008年一月份,与欧马,穆罕默德先生(马来西亚,前工业部企业家管理顾问),在香港合作成立了香港远东国际营销贸易有限公司,主营转口贸易,及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营销策划服务..例如,2008年5月份至今,我们受淄博某陶瓷色釉料公司的委托,帮其负责开发印度尼西亚的当地陶瓷原料市场,常驻印度尼西亚,不到一年的时间,帮其开发出客户十多家,业务也由原来每月销量的几百吨,发展到现每月的一千五百多吨,而且销量还在持续增长,已占当地陶瓷釉料市场20%的市场份额,在此其间,我与当地的企业有着和谐的合作关系,包括当地第二富有的华人-曾先生所经营的MULIA集团(其资产超过100亿美金),对当地经营环境十分熟悉..项目合作模式:以代理形式,签订地域代理合作协议。

服务项目:创造性地开发地域市场,与厂家用户建立长期商业合作关系,宣传和打造企业品牌,占据当地一定的市场份额,维护市场业务运作。

合作原则:诚信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确保双方的利益地位。

合作协议:《中间商佣金保护协议》,《委托代理合同》,《经销合作意向书》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 篇2

关键词:计划,市场,经济手段,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是人民福祉所系。然而, 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历经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探索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为重要基础, 逐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20世纪,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则走上计划经济道路。中国在推进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问题。1992年, 在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思想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道路。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激发活力, 抵御危机, 促进经济发展, 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之际, 我们需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进一步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要警惕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抬头

2008年9月,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清,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 单靠市场的经济手段是不够的。中国采取“一揽子计划”等宏观调控措施,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然而, 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成效的显现, 国内某些领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又有所抬头, 那么, 如何看待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秘诀, 是否就可以完全归功于“计划”呢?又如何看待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对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 是否就可以偏离“市场”这个改革的基本方向呢?

1、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离不开十多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扎实工作

1993年11月14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2003年10月14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 中国已经花了15年时间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国内时, 党和政府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 沉着应付, 并很快推出4万亿元的“一揽子计划”, 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形成的“底气”。同时, 中国企业已经多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历练本领, 或调整转型, 或升级改造, 其中不少企业转“危”为“机”, 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特别是粮食、蔬菜及肉蛋奶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在“外需”遭遇严重滑坡的不利条件下, 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与日益扩大的“内需”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十多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扎实工作。

2、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经济手段, 不等于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 两者具有本质区别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 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 完成了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实践表明, 在短期内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对于扩大内需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此, 有人片面地认为关键时刻还得靠计划经济手段, 甚至呼吁只有计划经济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事实上,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主要目标是稳定市场信心, 扩大市场需求, 绝不是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 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从总体上, “一揽子计划”是通过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指导功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并不是传统指令式的计划经济。

我们看到, 虽然中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并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 但是某些领域、不同程度上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依然存在, 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某些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有所抬头, 将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对立起来, 将注意力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方向上偏离开来,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反对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

3、只有始终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才能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成效

经过艰苦努力, 中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喜人态势。然而, 整个世界经济复苏的路途还比较艰险, 金融领域风险还依然存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 中国不断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效的任务还很艰巨。2010年, 中国提出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在“好”字当头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有人称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科学, 我们都应对一个问题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 在采取“一揽子计划”等措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后, 中国下一步又将如何继续地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 大规模投资计划不可能一劳永逸, 计划经济手段也不可能“一招通吃”, 只有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才能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痛定思痛, 进一步认清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各级政府首先要在转变自身职能上下功夫,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克服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不够的问题, 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尤其抓住关键的一条, 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 切实解决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不断打破一些行业垄断,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 共同发展;引导企业抢抓机遇, 自主创新,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

实际上, 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主要在于强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的经济手段发展自己。经过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的经济手段可谓已经深入人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定条件下, 人们对计划的经济手段又重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方面, 我们要警惕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重新抬头, 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另一方面, 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深入思考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不要因为长期搞市场经济而丢掉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使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能得到正确运用。

1、搞市场经济不能忘掉计划也是经济手段

中国既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为什么还要继续重视“计划”这个经济手段呢?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的论述, 是紧密结合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展开的。从理论上,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这个经济手段可以为我所用。作为经济手段, 并不关乎社会主义的本质, 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就可以大胆吸收和借鉴。二是“市场”这个经济手段不能包治百病。尤其在避免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 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 穷的愈来愈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 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这显然不是“市场”的经济手段, 而是“计划”的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问题, 但是其紧密结合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 揭示了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的互补性。

实践表明, 正确运用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即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也在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经济手段, 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邓小平同志讲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指的就是这一点。当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激发经济活力方面的基础性重要作用, 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更加不能忘掉计划也是经济手段, 注意加强宏观调控, 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运用计划手段不能陷入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

任何一种经济手段的运用, 都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及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通过改革, 中国已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 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正如前文所强调的,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虽然同为“计划”这个名词, 但是不等于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 也不能够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因为, 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计划经济体系及其制度已经不复存在, 替代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只有通过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战略性规划、指导性计划等形式实施计划, 国家计划意图才能得到实现。作为经济手段, 计划的方式方法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那么, 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有什么危害呢?主要是, 将计划经济僵化地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主要采取计划经济的方式, 而计划也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指令式计划的方式。按照这样的思维定式, 公有制经济成分越大越好,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越多越好, 完全背离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就是要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 促进思想解放。然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 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思维模式的影响还依然不容忽视。特别是, 有的地方在经济工作方面, 认为计划的经济手段用起来得心应手, 市场机制的新办法反而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计划经济思维留下“生存”空间。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彻底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定式。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种经济手段

在现代社会, 一个国家对不同经济手段的运用, 或交替运用不同经济手段, 或组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 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与技巧性。实际上,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计划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 也不限于应对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 平时也采取各种计划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同样, 市场经济也是多样化市场手段的统称, 国家之间很少见完全相同的市场经济模式。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极大地开阔了中国选择经济发展手段的思路, 一方面冲破了单一计划经济手段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各种经济手段相互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 某种具体经济手段与社会制度之间更没有必然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从而解决每个时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同具体问题。

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 不会因为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放弃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只有熟悉和驾御国际市场规则, 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市场这个经济手段的运用, 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知识产权战略和高技术壁垒等方面,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对于市场这个经济手段, 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满足。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是坚定的, 也不会因为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丢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中, 国家计划、宏观调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是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计划这个经济手段, 任何时候也不能自暴自弃。因此, 只要适合推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计划和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

三、统筹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为民谋利益

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以及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践还带给我们一些深层次的启示。那就是, 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看,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不在于具体选择哪一种经济手段, 而在于运用这些经济手段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1、以人为本是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统筹运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 对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统筹运用, 也要以此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 中国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活力严重不足, 人民生活贫穷落后。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最早喊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最早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明确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搞好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及时果断实施宏大的投资计划, 不断扩大内需, 切实保障民生, 使人民稳定了信心。没有以人为本的经济决策, 就不会赢得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历史再次启迪我们, 再精明的经济政策设计, 只要偏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就会使经济陷入危机, 只有把经济手段与人民利益捆绑在一起, 发展相信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喜人的成绩。

2、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才能为统筹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提供坚实的体制与机制基础

无论计划还是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才是经济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只有不断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破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才能为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的统筹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否则, 在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基础上运用计划与市场等经济手段, 只能是市场化程度越深, 城乡、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问题就越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就越突出;国家计划的力度越大, 部门利益、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就越明显, 各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子就越迟缓。因此, 要锁定科学发展大目标, 坚定体制改革大方向, 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手段的实施效果。

3、要善于统筹和结合, 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

从具体的经济政策层面, 我们也要加深对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思想的理解。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人们经常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割裂开来, 甚至对立起来看待。对于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之间的联系,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践说明, 计划与市场等不同经济手段之间并没有截然清晰的边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有时取决于对不同阶层或群体利益的权衡。在金融危机条件下, 某些西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政策, 一方面受到工薪阶层的普遍欢迎, 另一方面却遭到某些金融巨头以维护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为由的抵制。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计划, 对某些民营资本投资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只有善于统筹和结合, 才能找到实施不同经济政策的最佳契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应进一步吸取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 使经济手段的运用更加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埃德蒙.惠特克著, 徐宗士译:经济思想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变国际贸易为国际市场营销 篇3

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与世界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中国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我们在为世界提供产品,却没有向世界推销产品。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能力不足。

世界各国之间商品与劳务的相互交换,就是国际贸易。它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是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超越国界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国际市场营销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得国际贸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 它们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顾客,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然而,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国际市场营销是对潜在目标市场做出的选择和决定,而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家平台之上的交易。可以说,国际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细分市场上的交易行为,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顾客,而国际贸易则属于无关营销——针对同顾客给出统一解决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口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

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正是这个原因,尽管国内经济较为健康,但仍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最为关键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出口导致大规模的贸易歧视。

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企业展开所谓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很冤枉。许多产品仅仅是贴上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标签,要么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行为,要么是外国商业企业在中国的贴牌行为,中国仅仅是挣了一个加工费,巨大的利益都流入外国公司。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模式会对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造成巨大障碍,解决之道只有大力推动国际市场营销。

第二,大量的资源消耗导致大范围对中国的猜忌。

勿庸讳言,在中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只有把“世界工厂”转移到世界各地,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种矛盾。

中国在面临双重歧视的同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布局国际市场。如果说前者是外部压力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内部压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但如果没有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走出去”将更多的是愿望,很难变成大规模的行动。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实际上,中国人“走出去”的努力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际倒爷”是走出去的最初形式。

发达国家的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行为,而且是知名企业的行为,所以来势汹汹。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从国家层面看,自然是收效甚微。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尽管中国出口全球第一,中国知名企业的贡献却很小。

究其原因,中国知名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市场机会众多且竞争激烈,知名企业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从表现上看,要么从未涉足国际市场,要么有限地从事一些国际贸易。

其次,中国知名企业无论是在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上,实力都还十分薄弱,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力不从心。即使有些企业采取了行动,比如海尔、TCL、华为,但影响十分有限,更多地是一种尝试。

再次,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斥,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受到很多制约。比如海尔、华为的收购行为,都被美国政府叫停。

事实上,国际市场营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如果没有政府公关能力,很难获得优惠条件,很难得到目的国政府的支持。无论是中国政府或者中国地方政府,都对外来投资敞开了怀抱,但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外国企业得到了支持。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道理大致相同。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推动国际市场营销的努力,必须在国家全球化战略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取得理想的业绩和有效的进展。或者说,它首先是一个国家行为,然后才是企业行为。

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图谱

很少有企业能够一步到位地推动国际市场营销。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涉足到全面推进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路线图大致可以概括为:国内营销→出口营销→国际营销→多国营销→全球营销。目前大部分国家处于国际营销阶段,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全球营销阶段。

1.国内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企业经营的目光、焦点、导向和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内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企业来说,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已经很难做到只对国内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就很难进行纯粹的国内营销了,但从“经营范围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这个角度看,仍然是存在的。

2.出口营销

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经营活动仍然主要针对国内消费者,但营销目光已经开始瞄准外国目标市场,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开始向国外市场销售,开始满足外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也是最传统的路径。

3.国际市场营销

从将满足国内市场的产品向国外销售,到以外国消费者为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制定;从集中在国内市场到国外国内市场并重,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活动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二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

4.多国营销

所谓多国营销,指的是企业在营销组合上,不仅国内国外不一样,而且对不同的国家也开始进行区隔,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营销策略和战略。

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反映了国际市场营销的意识得到深化和加强。

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三步。

5.全球营销

它是以全球为目标市场,公司的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还仅仅是表面现象,从内在观察,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在需求差异把握和满足上,都完成了过渡,企业所在国反倒降为次要因素。

这是企业跨国营销的最高阶段。至此,企业最终发展为真正的跨国公司,企业营销在全球范围全面展开——利用全球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为全球顾客服务。(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 篇4

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国际市场的营销。

第一,语言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传说全球人类都说一种语言,人们想建立通向天堂的金字塔,这让上帝很害怕,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让人类说不通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最后金字塔没建立起来,上帝也就安全。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类沟通的重要性。据统计全球有上千种语言,这种现象使人们不能自由自在的进行沟通,要想搞好国际市场营销,必须第一步通过语言关。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对方的语言,以致不能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会招致失败,影响外贸公司和国际金融投资机构的利润。

翻译是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失败的因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翻译错误大体可分为两类:多义词方面和习惯用语或成语方面的问题。一,多义词也就是说一个词有多种意思,甚至在不同的国家一个词代表的意思完全相反。Tropilana公司在迈阿密州努力促销其生产的橘子汁时声称这种产品是“jugo de Chian”其中“China”对波多黎各人来讲是橘子的意思,但是对迈阿密州的古巴人来讲却不是这个意思。古巴人人为是中国生产就对这种产品不感兴趣。二,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习惯用法,所以在这方面的翻译是最难的。一家美国公司在为其产品广告时,向西班牙听众宣称没有穿过他们生产的袜子的人“一条腿都站不住”,但在翻译时却成了“只有一条腿”。因翻译错误影响了多少跨国公司的利润,甚至会影响公司在当地的形象,对无形资产造成莫大的损失。

第二,宗教信仰、民族图腾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崇拜。如果你不小心冒犯了国际市场营销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图腾,你一定在当地不受欢迎,造成自己的无形资产的损失,甚至在其他国家也不受欢迎,因为有许多民族是跨国界的。

例如,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精明的商人可以利用宗教为其服务。过去,由于伊斯兰传统的影响,照相机在沙特阿拉伯的销量并不好,然而,宝丽来快照可以使阿拉伯男性在他们家里私下里给他们的妻子和儿女照相,而无须到照相馆让陌生人来拍照。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照相机的销量大增。

曾经有这样一个广告这样在中国市场广播:一个西方人穿着他的产品运动鞋在长城上打败了中国龙。这个广告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抗议,这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了百年耻辱,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邪恶殖民统治。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是任

何人和任何国家不可战胜的。这个广告很快引起公司高层的注意,很快撤销这个广告,避免了事态的扩展和蔓延。民族性格也会影响国际市场营销。不同国家的人民,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英国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中国人的谦虚和美国人的乐观。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性格,会唐突外国人,使贸易谈判失败。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对自己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对待方式。如果你伤害了一个民族情感,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的公司不可能在当地市场生存。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百年耻辱特别敏感,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议坚持一意孤行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深地伤害,全国各地掀起一阵阵抗议,使日本商业人士非常担心,害怕中国人抵制他们的产品,造成巨大损失。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在国家的认同感,具体是对国家元首的尊重和一点崇拜,特别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你可以谩骂英国首相和日本首相,但你绝对不能谩骂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日本天皇,否则你会后悔莫及,极有可能会引发全国抗议。

第三,价值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的一种评价标准,包括了人们对时间、对财富和物质享受、对新事物和对冒险等的态度。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种社会文化中,有时候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主体文化和次级文化同时存在。次级文化群也就是亚文化群是指在主体社会文化集团中的较小的团体,亚文化群也可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它们有一些世代承传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例如,有些地区的人喜欢张扬个人的财富,有的则隐藏个人财富。提倡“节俭观”地区的人们对高消费商品和服务等会起了抑制作用。而崇尚“享受观”地区会直接影响到新产品和新的消费方式潮流的更替速度,奢侈商品和高档名牌商品的销售规模等众多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是种美德,崇尚“享受观”和“先出后入”的消费观念。他们比较注重追求个人享受和悠闲的生活,平时工作他们很勤奋,假日便出游。导致对文娱性产品和服务的大量需求,也刺激体育器材,海上游乐产品,游乐中心及酒店等旅游事业的发展。第四,风俗习惯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风俗习惯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它在衣、食、住、行、用、时间、空间、数字、颜色、图案、物质、文化、友谊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心理特征、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

例如,黑色在美国和欧洲是哀悼时候使用的颜色,而在日本和远东白色才是此场合使用的颜色。在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的一致意见也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因为他们在谈判的时候更喜欢谈一些与生意无关的事情。

在饮食习惯上,各国的差异很大。食品行业的跨国企业,如果要想立于国际市场的不败之地,千万不能忽视东道国的饮食文化。作为快餐巨头的肯德基,在这个方面做得就比较成功。从老北京鸡肉卷到油条,从皮蛋瘦肉粥到“烧饼”系列„„近年来,肯德基不断有中式食品推出,而近日肯德基更是推出了两款“米饭”食品,大有要把“中式”进行到底的架势。肯德基叫卖米饭,一方面彰显了肯德基“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一贯策略,将本土化与创新研发相结合,将中式传统融入西式快餐,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美食冲击;另一方面,也在全方位发展产品体系上再进一步,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也要让中国消

费者在肯德基吃得更舒服。

第五,全球法律体系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全球法律体系可分为大陆法体系和英美法体系他们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在同一个法律体系,国别不同法律也不同。各国都会对外贸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来加以管理。西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很大,甚至成了西方人干涉他国事物的有力工具。但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都不大,甚至根本没有法律进行管制,即使有法律但实施的力度不大大。所以我们在进行外贸和国际金融投资时,要特别努力了解对方的法律。以免当货物运到对方海关时被没收,退货或销毁。

国际市场营销 篇5

1.1.1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市场营销学

一、国际市场营销(简称国际营销,也有的称国际行销)是以营销学的理论应用于国际市场方面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含义都差不多,指的是企业在跨越国境的基础上计划和实施交易,以实现满足个人和组织需要的交换的过程。

二、与国内营销的明显区别:

1)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面临更多不可控因素。2)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面临着更复杂的需求,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千差万别,国际 营销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等在国际市场上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3)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更需要统一的协调和控制。4)国际营销的目标市场在国外,它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满足国外客户的需要;建立良好 的信誉往往要比在国内市场上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它有比国内市场更远的运输距离和更为复 杂的销售渠道;它的交换价值采用国际价值标准,而不是国内价值标准;它的支付手段和结算方式也采用国际标准;它的竞争对手是国际性的,因而比国内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风险等等。1.2.1 国际化进程理论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理论主要是建基于国际化阶段模型和外国市场进入决策模型。

国际化的阶段模型主要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和国际化进程模型。1.3 产生阶段

(1)出口营销阶段(2)国际市场营销阶段(3)全球营销阶段第2章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2.1.2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收入状况与消费模式2)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 2.1.3 国别经济环境分析 1)人口环境:人口规模及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

2)人口与国民收入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量;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自由支配收入;家庭收入。3)东道国贸易环境和贸易政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2.2.1影响国际市场营销的主要政治因素

考虑政治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性质和政治体制。其次还要考虑重大政治事件 再次,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稳定性。不仅是目前的政治气氛还要考虑将来的稳定程度。

2.2.2东道国政府的态度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政治敏感性越高,则在东道国销售的障碍和困难就越大。2.2.3政治风险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仅要考虑目前的政治气氛,而且要关注将来的稳定程度对营销可能带来的影响。政体的改变,社会动荡与混乱,当地政府新法令,武装冲突与战争等,都会导致东道国政治气氛的改变。常见的政治风险有: 1)国有化2)外汇管制3)进口限制4)租税控制5)价格控制6)劳工问题 2.2.4国际市场营销对政治风险的防范

1)联合投资2)资金渗透和争取东道国公司投资3)企业将国际市场营销的控制置于东道国之外4)与东道国的企业形成相互依存关系5)资产担保 2.3.1国际法和国际贸易惯例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2.3.2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2.3.3裁判和仲裁

一旦发生纠纷,该如何解决?国际上有三种主要方式:友好协商、仲裁和诉讼。可依据法律的方法也有三种:以合同内规定的裁判方法为准;以订立合同所在地法律为准;以合同履行所在地法律为准。

仲裁 :由于通过法律诉讼方式解决争端,一是不利于双方今后贸易的开展,二是诉讼时间长、所耗费用高,因此,一般在合同中都签订仲裁条款,以排除法院的管辖权,一旦发生诉讼,双方不能诉诸法律,只有友好协商或仲裁。2.4.3民族宗教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2.4.4教育水平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2.4.5地理条件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2.4.6技术水平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第4章

1)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决策中的信息需求

①出口:在走向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企业一般都是间接出口,通过国内外贸公司和类似机构经销或代销的方式走向国际市场。直接出口是企业自行承担一切出口业务。

②特许经营:如果企业打算以特许经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则要求企业通过调研发现最合适的被特许者,而且要在实施特许之前确定市场规模是否会快速增长。在确定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应以考虑采用合资公司或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③合资企业:创立了合资企业的目的在于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某些优势,如当地自然资源、销售渠道、当地市场知识。因此在决定以合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前同样需要通过调研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估以确认优势互补程度。

④全资子公司:如果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则要求企业通过调研确定营销战略标准化和根据东道国环境进行调整的程度。2)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决策中的信息需求

(1)产品决策中的信息需求:一个在海外经营的公司必须经常决定应该增加、放弃或者更新哪些产品线,这些决策需要许多不同的信息。

(2)促销决策中的信息需求:促销调查是为了解广告和人员销售情况而专门设计的。公司求助于这种调查,是为了选择合适的广告文本和最佳的媒体。(3)分销决策中的信息需求:分销调查由渠道调查和地点调查构成。渠道调查提供关于渠道的可获得性和相对优势的信息。

(4)价格决策中的信息需求:一家公司需要为其产品制定价格以满足它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为制定价格,必须掌握有关信息,如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经销商反应,以及价格对需求的影响等等。衡量公众对价格性能比的感觉方面的市场研究,也有助于制定适当的价格决策。第5章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5.1.3竞争战略实现手段:1)扰乱产品市场2)扰乱生产要素市场 5.2 国际营销合作战略

5.2.1 合作战略:合作战略的方式包括:合谋战略、战略联盟 合谋战略又可以分为两种:公开合谋与暗中合谋。5.3 国际战略联盟 5.3.1 战略联盟的含义

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经营的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国际战略联盟则是指跨越国境的战略联盟,其中至少有两个伙伴企业不属于同一国境范围之内。5.3.2 战略联盟的特点

战略联盟主要有三个特点1)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联合起来寻求共同认可的目标的公司所组成,这些公司在联盟成立之后仍然保持法律的独立性2)是在联盟期间,联盟的伙伴企业分享联盟的利益和控制3)是联盟伙伴在一个或多个重要的战略领域(技术或产品等)不断做出贡献。战略联盟不包括:企业的并购活动和 国际合资。5.4.3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的形式(方式)

一般来讲,国际市场资源战略的形式主要有四种(Moxon 1982):国际购买、国际发包、国外合资制造、受控的国外制造。这些国际资源配置形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区别,一个是购买者介入国际资源配置的程度,另一个是购买者对于国外供货商的控制程度。第6章

一、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类型1)出口进入模式:(1)间接出口(2)直接出口 2)合同进入模式:(1)许可证模式①独占许可②排他许可③普通许可④区

分许可⑤交叉许可

(2)特许经营模式(3)合同制造模式(4)管理合同模式(5)工程承包模式 合同制造模式也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合作双方分别生产不同零件,由一方或双方组装成品后,在一方或双方的市场上销售;

②一方提供技术或生产设备,双方按分工生产某零件或产品,在一方或双方市场销售;

③一方提供关键部件和图纸以及技术指导,由另一方生产次要零件以及组装成成品,在所在国或国际市场销售。

3)投资进入模式(1)合资进入(2)独资进入

二、独资、合资、非股权所有 ①独资经营,又叫股权所有,指母公司拥有子公司95%以上的股权;②合资经营,指母公 司拥有子公司5—95%的股权;③非股权所有,指母公司不拥有,或只拥有5%以下的子公司股权。第7章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一、国际产品的标准化与差异化(1)国际产品的标准化:国际产品的标准化策略是指企业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都提供相同的产品(2)国际产品的差异化:国际产品的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

二、(1)国际营销产品标准化的优点:规模经济,统一品牌决策,全球经营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影响因素:产品属性特征,产品技术标准化程度,产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竞争环境,原产国效应。

(2)国际营销产品差异化策略优点及其影响因素

1)优点:针对性强—避免政策法规限制,充分满足需要。2)因素:政策、法律、法规因素。海尔德国销售无氟冰雪;经济因素和消费者收入因素。WINDOWSXp中国市场销售低价策略;社会文化倾向。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塔楼;自然环境因素。海尔销往日本的小小神童;公用设施和产品使用条件。插座及电压;产品的特性,非耐用消费品需差异化。7.2.1 国际产品定价的因素

1)政府因素2)经济因素:收入,汇率3)市场需求 4)市场竞争结构 根据行业内企业数目,企业规模以及产品是否同质三个条件,国际市场竞争结构可以划分为下列三种情况:(1)完全竞争,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2)不完全竞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成本、质量、促销力量等因素来规定价格。同时,应特别注意替代品的价格竞争(3)寡头竞争,因为竞争者少,价格受主要竞争者行为的影响。如果存在价格协议、默契,就会出现垄断价格,致使企业只能采用跟随价格。5)政府的价格调控政策6)消费者因素,包括消费态度,价格敏感度7)企业的目标

7.2.4 国际定价的几个问题:1)国际转移定价 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或各国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定价方法。2)倾销与反倾销

第九章

9.3.1 国际分销渠道概述

药品国际市场营销 篇6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概念

国际市场营销定义 企业向本国以外的消费者或用户提供产品或劳务,通过满足其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

内涵1)国际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2)国际营销的范围是本国以外的一国乃至全球市场3)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内容是提供产品或劳务,但具体形式包括出口产品,转让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或投资当地生产等4)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是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

1.营销管理的整体性2.营销过程的不确定性3.营销系统的复杂性4.营销环境的差异性 三国际市场营销的意义

1.开拓更广阔的市场2.发挥竞争优势3.获得更广泛的资源4.取得更大的利润

第二节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分析 主要指各国的国家政局变化和各国对外投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他相关政治法令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有些源自跨国营销企业的母国,有些来自于东道国,还有些则是国际双边或多边协定等

一政治环境

1)政治因素2)东道国的行政体制3)政府的稳定性4)政府干预5)与东道国的国际关系 二法律环境

企业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所面临的法律环境由三部分组成 东道国法律 国际法 母国法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可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人口与经济环境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2)收入3)基础设施4)经济发展基础

在考察对该国需求水平的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1)收入指标的系统性 即要系统考察国民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个层次的指标 2)收入分配的不收入均衡性 要注意各国之间及一国的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是极不平衡的3)收入水平的可比性4)收入与需求的相关性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审美意识的总和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各国消费者往往有独特的消费需求1)语言文字2)教育水平3)宗教信仰4)价值观念4)消费习俗5)审美意识

第三节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的方式

国际市场细分与国际市场选择

一国际市场细分是市场细分概念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包含国际市场宏观细分和国际市场微观细分。所谓国际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细分标准,把整个国际市场细分为若干个需要不同的产品和营销组合的子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特征,企业可以在这些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作为其国际目标市场。

进入国际市场细分对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企业发掘国际市场机会,开拓国际市场。2)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国际目标市场3)有利于企业调整国际市场营销策略3)有利于企业分配国际营销预算,提高国际营销效益

二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总体标准是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以满足改子市场上的消费者的需

求1)可测量性 指国际目标市场的总体标准及购买力的大小能被测量2)需求足量性 指企业所选择的国际目标市场,应当有较大的市场潜量,有较强的社会需求,购买力和发展潜力,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后,有望获得足够的营业额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可进入性 企业所选择国际目标市场未被垄断,企业的资源条件,营销经验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所选择的国际目标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4)易反应性 指企业选择的目标市场能使企业有效的制定国际营销计划,战略和策略,并能有效付诸实施

二国际市场进入的方式

一)间接出口指企业将其产品卖给国内的中间商,由其负责出口

二)直接出口是指企业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其主要途径有利用国外的经销商;利用国外的代理商,包括佣金代理商,存货代理商提供零部件和服务设施的代理商等;设立驻外分支机构;直接供货于最终用户

三)国外生产

1)国外组装 指国际企业在母国生产出某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零件,运往东道国组装成成品,然后将成品就地销售或再予出口

2)合同制造 指国际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某种产品的制造合同

3)许可证贸易 指国际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签订许可协议,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国际企业的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品名称,原产地名,专有技术等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并向东道国企业收取许可费用

4)合营企业是指国际企业在东道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

5)海外投资生产 指国际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全资控制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国际企业既可选择当地企业收购当地现存企业的方法,也可投资设在一个新企业

第四节

一)国际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决策

国际产品的标准化策略也可称作产品延伸,指企业将产品整体不做任何更改,直接输往目标国际市场。他的优点1)有利于节省营销成本2)有利于统一产品的形象3)有利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4)有利于加强营销管理

国际产品的差异化可称作产品更改或产品适应策略 指企业将原有的整体进行部分或全部更改后推向国际市场,以适应各国市场的特定需求

二国际渠道策略 是首先选择如何让进入某国外市场方式的决策,其次再进行在该国外市场上选择何种渠道模式的决策1)独家经营策略2)定销选择策略3)渠道扩散策略4)短程渠道策略

三)国际定价策略

1)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2)国际定价管理3)定价基本方法和策略4)国际企业定价策略

国际企业运用转移价格策略的主要目的1)减少税负,包括所得税和从价共税2)避免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3)调节利润 主要使利润保持在较合适的水平,是企业在融资,对付竞争者,对付东道主政府时有利4)控制市场即通过转移价格策略的运用击败竞争对手,控制整个市场等。

四)国际促销策略 指国际企业对广告,人员推销,营销推广及公共关系的协调作用

1)广告 是对外营销者借助声音,文字,图像等非人员媒介把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的一种方式

2)人员推销 可以直接输出和反馈信息,并可直接获得订单,是一种传统却有效的推销方式

3)营业推广 形式有很多如有奖销售,代价券,奖券,赠送样品和商品目录以及表彰,奖励出口公司和企业等

4)公共关系

五国际市场营销组织形式

一)分离组织法

1)分离组织的优点一可以将公司所有的专门技术和国际经验集中用于一处;二当公司的国内经营规模巨大时不至于丢掉或轻视国际经营;三它对公司管理部门具有潜在作用

2)分离组织法的缺点一当公司的国际经营规模比较小时,使用分离组织法具有上述优点,可是当国际经营规模获得发展时,该方法又显得不足;二容易造成次优化现象;三当国际部门规模更小时,常常对公司的决策无影响力

二)集中组织法又称世界公司或全球公司,核心思想是将公司的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第五节

全球医药市场的特点:市场份额的大部分为少数国家,少数跨国性的以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大集团公司控制和垄断,全球化药物产品主要来自四个制药国,即美国,日本 英国和瑞士 一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问题1)新药开发能力弱2)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仍然严重3)出口结构不合理4)国际营销力量薄弱 还没形成完善的国际营销体系;严重缺乏大量合格的医药营销人才

二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对策

1)全球目标市场的选择一从市场的经济规模来选择目标市场;二从地理条件对经营成本的影响来选择目标市场

2)经营方式的选择

3)跨国经营产品创新方式的选择

4)跨国经营融资渠道的选择

5)跨国经营要规模化,现代化

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 篇7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1.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异同。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的商品、技术、服务与劳务在世界范围内跨区域跨国界的的交换, 因为各国的贸易实际上也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 国际贸易是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的总和。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市场营销活动的跨国界进行。它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世界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市场营销也会反作用于国际贸易,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他们相同点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都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跨国界活动, 他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同, 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都是以商品或者劳务交换为条件。

2. 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以获得收益为目的, 从而实现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针对各国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战略, 对不同的国际市场做出不同的决策和选择, 针对各国的市场环境制定相应战略, 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深化, 受到各国不同政策的支持, 各个商品都要进入国际市场, 都希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 就必须树立国际营销的理念, 利用国际贸易的平台, 针对各个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 而另一方面, 国际营销的快速发展也会推动和加深国际分工与合作, 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

1. 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种复合整体, 文化的内容包括人们的信仰、知识、道德和法律以及风俗习惯等, 它不仅体现出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 还包括我们对他人的要求, 当然文化也渗透在营销当中, 因此, 国际营销活动也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市场营销的效率成果取决于对一个国家文化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认识当地文化, 确定当地文化观念与产品的相关性, 从而确定适合于当地的营销方式。

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即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考量, 一个国家所处于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 那么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会不一样, 居民收入不同对产品的需求就会不同, 从而也影响到国际营销。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 在市场营销方面就会特别强调产品的品质、款式和性能, 对广告宣传的投入增加, 重点宣传产品的质量优势。在经济水平发展低的国家, 则更加重视产品的实用性, 其主要靠口头传播和简单介绍, 因此价格优势就高于质量优势。另外, 当企业想进入一个市场时也要注重该国的市场规模, 市场的总的购买力对产品的营销影响巨大。

3. 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会对国际市场营销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限制或者鼓励营销活动。虽然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但是在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需要不停的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打交道, 所以依照国际营销法律从事国际营销保证了国际营销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 加强国际市场调研, 制定具体营销方案。

我们知道, 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的市场环境不同, 所以在国际市场营销中, 各国不同的环境给各国企业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会存在风险, 这首先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 然后再制定具体的营销方案。

企业要专门设立相关部门专门开展对国际市场的调查, 同时也要注意与公司业务有关宏观环境的变化。调查内容包括对出口地区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等是否适合产品的推广, 同时也要考虑相关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国民收入等等因素。

2. 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品牌价值。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 企业应该抓住时机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主动放弃以往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价值的产品, 生产科技含量高, 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改变以往只为了依靠产品数量来在占领市场份额的观念, 进一步细分产品与市场, 生产绝对优势的产品, 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打造知名品牌。

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需要多种因素共同推进, 一个企业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必须有创新能力, 建立品牌战略, 打造优势品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扩大市场份额, 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也给各个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完成好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只有摒弃以往的观念, 不断地创新, 学习新的营销理念, 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以全球化的视角打造国际化的一流营销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贸易发展打下基础, 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摘要: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频繁, 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发展, 国际贸易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部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国际市场, 开始重视对国际市场的的开拓,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在世界战略调整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当前国际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市场营销,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胡辉.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11) .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思考 篇8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思考

一、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介绍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跨国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内容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的定义、环境,国际市场的细分、选择、定位,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组合,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品牌、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策略等。在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实际上,将来从事国际营销的学生只有能很好的利用英语和国外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国外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产品,更好地驾驭国际市场。

二、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问题

1.教学中语言的选择难题

按照标准,双语教学是使用全外语进行课内外教学的准备阶段,是指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稿),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讲授、板书外文(量)达50%以上;学生作业与考试使用外文(量)达50%。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的选择却是一个难题。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多用英文,以便达到更高的学习层次,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多用中文,否则课堂内容难以消化。如果英文使用过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过来,英文使用过少,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认为双语课程难以名副其实,和一般的专业课没有差别。

2.教学质量的难以保障

可以把双语教学分简单渗透、整合、双语思维三个层次。简单渗透层次:开课教师事先将该课程描述发给学生,包括课程背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参考书目录以及专业术语中文对照等,教师上课时用外文讲述重要定理(概念)和关键词等。整合层次: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外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 双语思维层次:学生用中文和外文思考解答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解决生词、语法等基本问题,做到对下次所讲内容的了解,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复习、巩固其所学内容。同时,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完成作业和案例。这些标准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也是一项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大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偏低,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互动,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由于语言的问题,学生在专业英语上分配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推进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改革思考

1.教师要发挥主动性

首先,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中英文教材、中英文教案、中英文教学课件以及背景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其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能够熟练地在英文和中文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能够根据情况来进行语言调整,这样能够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其次,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帮助,同时开展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因材施教。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成效。这就要求双语教学的班级规模不能太大,最好能够限制在20人以内。

2.设立配套激励监督机制

教育部为了推进双语教育,制定了不少推进政策。例如,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支持的开端,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等等。

教育部提出的推进政策需要通过高校形成一定的激励监督机制,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学校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实施全面的综合评价制度,以听课、学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及时跟踪,收集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确实不适合或达不到要求的双语教学要及时停止,改为使用汉语教学。对于优秀的双语教学老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3.实施选修制,向全外文教学过渡

双语教学是使用全外语进行课内外教学的准备阶段,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推进全外语教学。全外语教学是指采用一门外语(通常为英语)开展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学生同步获取外语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在课堂上用外语进行授课、交流,用外文进行板书,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用外文完成作业,考试时用外文答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获取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由于部分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双语教学并不能满足其求知欲的提升,可以考虑实施全外文教学。可以让符合特定英语水平条件的部分学生通过选修形式来参与教学,这样可以解决双语教学中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能保证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上海海洋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管理办法》的通知,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2]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易文燕,《当代经济》,2009年10月上

上一篇:采油一队干部班子成员分工下一篇:广告期末考核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