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范文(共8篇)
课程总结范文 篇1
第八讲
孩子需要欣赏总结
这次学习的是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第八讲《孩子需要欣赏》。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当孩子升入三年级后,一些孩子就开始有了一些差异。这种不平衡性使得一些家长认识到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就极力对孩子严格要求。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是一些家长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动辄严辞呵斥。唠叨、比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这一讲教材选取了《妈妈,求你别唠叨》和《别那我和别人比。》两部分,告诉了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学会欣赏孩子。
分析了现实案例,父母理解孩子,孩子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让家长学习感悟教育孩子的技巧方法,懂得如何科学的欣赏孩子。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中引起家长情感的共鸣。
2、情境感受法:创设生动情境,加深对事情的反思和感悟。
3、讨论交流法:在交流中对孩子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4、系统讲述法等:结合“专家支招”部分,让家长掌握科学而准确的方法。
另外,本讲的探讨学习中,我将身边的例子、他人的例子、教材中的案例穿插与教材的理论理解中,注重课堂互动,使不同水平的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对如何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爱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行动的指南。不仅如此,课堂集中学习和课后自学有机结合,使家长课程真正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有利平台。
先通过文中两篇文章《唠叨为了心安》和《别拿我和别人比》并联系身边的例子,请家长们讨论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又是怎样
处理的?
首先分析了父母的过于唠叨和拿孩子进行攀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穿插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使家长明白唠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不但不会使孩子进步,反而会导致不良的结果,导致孩子自卑和逆反。家长要学会科学育儿:
1、抓大放小,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志向未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对于孩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家长应学会能够放的下来。
2、学会等待,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3、只说一遍,点到为止。
4、就事论事,不可翻旧账。
5、确定唠叨日,一次说个够。怎样做避免比较:
1、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
2、换个眼光看孩子。
3、把心态放平一些。
4、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5、要注意全面而恰当。
家长要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奉劝天下父母,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他们从小就会欣赏世间的一切。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原则、没是非的,对于父母,孩子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接受。能不能出人头地,是他自己的事,各人头上一方天,没必要强求小孩干什么。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能把每一步都走踏实了,这就很好。
家长课程总结
第八讲
孩子需要欣赏
皂角树小学 刘宗美
课程总结范文 篇2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 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 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 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 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 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 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 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 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 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 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 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 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 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 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 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 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 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 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 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 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 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 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 为学生拨开疑雾, 给学生指明方向, 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 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 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 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 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 Auto CAD, Mat Lab, Aspen 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 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 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 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 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 每组4~5人, 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 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 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 编辑文档, 有的同学编程计算, 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 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 相互关联, 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相互帮助, 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 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 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 然后对比各种方法, 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 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 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 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 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 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 (A3图纸) 。课程设计结束时, 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 之所以这样要求, 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 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 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 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 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国家级的设计大赛, 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 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 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兰义, 张月明, 李军, 等.Aspen Plus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 2009, 36 (12) :173-175.
[2]张凌云, 朱德春, 孙宏, 等, 应用型本科“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1 (4) , 196-198.
新课程实践研训总结 篇3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念、感受和理解”、“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可见,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构成了一大矛盾。传统的概念教学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接受”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概念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进行了有选择地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用情境引入概念时也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要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所呈现的材料必须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二、加强实践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和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结论获得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个圆片,5个苹果、点出班上5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抛开小棒、苹果、人等具体的实物,找找生活中的5,5个手指,五角星有 5个角等,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凡是“5个东西”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接着通过从第5个、第5行、第5课等序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5”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读写数字“5”,这样使学生把实物与数的认识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建立起形象鲜明的数的概念。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動。
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有一学生站起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真的比四边形更稳定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操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纷纷借助学具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在讲圆锥体积时,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领悟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运用,拓展概念
学生对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重复。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教本应用练习枯燥、重复的通病,组织情境练习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巩固知识,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课堂小结 后老师宣布下课,师生告别后老师突然一言不发,正当学生莫名其妙时,老师神秘地问:“你们想不想做游戏啊?”学生答“想”,老师又问“那你们想坐下吗?”学生答“想”,“那我们就来做个就座游戏吧”接着老师提出就座要求:我这里有几个数,当你的学号是它的倍数或约数时,你就可以坐下,但坐下前必须用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说一句话。老师先后出示“2”“3”“5”学生一批批地坐下,再问剩下的同学为什么不坐下?你希望老师出示哪个数?但现在老师只能出示一个数了,那该怎么办?学生愣了几秒后异口同声地说“1”,复习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下课后同学们仍旧趣味盎然,意犹未尽。一个小小的游戏,也许会让孩子们回味好久,而它无形之中所渗透的知识也这样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人机工程学课程总结[范文] 篇4
人机工程学是我们专业限选课,从第一周开课,每周两节课,到第九周结课。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深切的感悟到,人体工程学与我们车辆专业或者说是机械专业以及设计的相关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作为一个设计者,再设计产品时不仅要注意产品的性能,还要考虑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人和所设计的产品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协调及统一,提高产品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满足舒适和安全的使用要求,以实现 “ 以人为本 ” 的人性化设计思想,使我们在设计方面得到了启迪和发展,使我们对车辆外形设计、车辆内部座椅等的设计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将“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特点来进行广告宣传,特别是计算机和家具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更为突出。实际上,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得人能够在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人机工程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工程化的科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动作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人机工程学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学科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就是实用科学,把技术科学直接应用的实际的操作之中,也是人体工程的本源之处。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最根本、最直接的研究、服务的对象,所以一切信息必须从人的自身中去获得,综合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判断。人类工程学是与人相关的科学信息在对对象、体系和环境进行设计中的应用,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的设计应当在工作体系、运动、休闲、健康和安全等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人类工程学的原理。
人机工程学的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人机工程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见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的因素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机和谐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的地位与作用愈显出其的重要性。
二、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及其对于设计学科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肌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发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惯性等动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肢体感觉器官的肌能特征,分析人在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为工业设计全面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了人体结构尺度,人体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尺度等数据,这些数据可有效地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工作总结范文 篇5
——韩营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中华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喜爱吟诵古代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晨会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和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方案的起草、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网络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制定学校经典阅读方案
(1)、每学期伊始由教导处制定统一的阅读要求。规定各年级的古诗诵读篇目。并在学期末对古诗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2)、向各个年级推荐经典阅读篇目。
(3)、各学段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
低年级:以童谣、童话故事为主,展示形式为童谣传唱表演、讲故事比赛、编演童话剧等;
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故事会、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
高年级:以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课本剧表演、征文、知识竞赛、自办小报等。
3.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一)、一天“四诵读”。
1、晨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一周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2、午读: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
3、路诵: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齐背诗文,走出校门。
4、夜诵:每天晚上回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诗文诵读内容。
(二)、用好“两课”。
1、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作为经典诗文诵读辅导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少先队活动将诵读经典诗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少先队每天对每班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诵读情况纳入星级中队积分,评选“诵读优秀班级”。学校开展评选“诵读之星”和“优秀阅读之家”的活动。
(四)、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经典诵读班已成立。我们学校阅读室每周两次对全体师生开放。还定期组织“我与书的故事”的演讲比赛,“经典伴我成长”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程总结范文 篇6
1.期末复习应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准。理论部分的复习应以系统总结为准。2.“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占70分,采取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占30分。
上篇 照片的诞生——关于摄影的基本技术
复习要求
1.理解镜头的作用和影响镜头质量的主要因素。2.理解镜头的焦距、视角、有效口径等概念。
3.理解135相机的广角镜头、标准镜头、远摄镜头、变焦镜头的区别和特性。4.理解光圈系数和光圈的作用。
5.理解景深、模糊圈的含义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6.理解快门的种类和作用。7.理解取景器的作用和类型。8.理解三种自动曝光模式。
9.了解自动对焦的几种主要方式和特点。10.掌握使用和维护相机的正确方法。11.理解相当感光度ISO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12.掌握数码相机的基本结构与性能特点。
13.认识什么是正确曝光,通过摄影实践,逐步掌握正确曝光的选择方法。
14.理解“闪光同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理解“闪光指数”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15.正确理解强调画面兴趣中心的重要性及建立兴趣中心的基本方式。概念回放
1.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及其优、缺点: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物镜同时兼作取景镜头,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五棱镜取景,取景与摄影具有同一主光轴。这种照相机的主要优点是,由于取景与摄影具有同一主光轴,取景看到的像与景物方位完全一致,因而取景非常方便,没有视差。主要缺点是拍摄时有较大噪声、同时也较重。
2.照相机由机身和镜头两部分组成。
3.镜头的作用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低是评价镜头好坏的标准。镜头的质量主要表现为透镜结像的清晰度、准确度和通光量的大小。
4.视场与视角:镜头在底片上成像清晰的范围称为视场。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称为镜头的视角。
5.镜头的有效口径:“有效口径”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有效口径”一般用最大光孔直径D与焦距F的比值D/F表示。通常标注在镜头的前压圈上。1 一只有效口径为1:
2、焦距F=58mm的镜头,其最大光孔直径D=29mm。
6.标准镜头:镜头的视角在50°左右的称为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焦距长度与底片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画幅为24×36mm的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在35~70mm之间。画幅为60×60mm的120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在75~80mm之间。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符合人眼的透视标准和习惯,在摄影中应用广泛。标准镜头的特点是有效孔径大,光学性能好,不易失真。
7.广角与超广角镜头:广角与超广角镜头是指焦距短于、视角大于标准镜头的镜头。对135相机来说,焦距在24~35mm、视角在60°~85°左右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12~18mm、视角在90°左右称为“超广角镜头”。焦距在6~16mm的镜头称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又称为短焦距镜头。其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大,视野宽,景深长。拍动态物体或需要景物前后有较大的清晰度,或在较狭长的环境中拍摄较大的场面,可采用广角镜头拍摄。
8.摄远镜头:摄远镜头是指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的镜头。摄远镜头也称为望远镜头或长焦镜头。常见的135相机摄远镜头的焦距有135mm、150mm、250mm、300mm、500mm、1000mm等多种。一般把焦距在150mm以内的称为中焦镜头;把焦距在150~300mm的称为长焦镜头;把焦距在300mm以上的称为超长焦镜头。摄远镜头的特点是焦距长、视角窄、相对口径小。与标准镜头相比,同样的拍摄距离可获得较大的影像,其大小与焦距成正比。焦距愈长,影像愈大。但是,景物的透视关系大大压缩,前后景物之间的透视比例超越了人眼的透视效果,远近差别不显著,景深较小时背景往往呈现一片模糊的光斑虚像构成一种特殊效果。摄远镜头常用于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
9.变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的镜头称为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最长焦距与最短焦距之比叫做变焦比。如28~85mm是3倍变焦镜头,28~135mm是5倍变焦镜头等。
变焦方式有手动变焦和自动变焦。手动变焦有单环推拉和双环转动两种。单环推拉式的变焦环也是调焦环。前后推拉为变焦,转动为调焦,操作方便,有利于快速拍摄,但在俯拍、仰拍时镜头容易滑动;双环转动式的变焦环与调焦环各自独立,转动操作互不影响,但操作不如单环式方便。使用变焦镜头的优点是:拍摄者站在同一位置,只要移动调焦环,便可拍得大小不同的画面,克服了变换镜头的麻烦,有利于及时抓拍,并且还可以利用曝光瞬间的变焦来创造特殊效果。
10.光圈:光圈又称相对口径,它是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位于镜头内。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光圈系数简称f系数,f=镜头焦距÷光孔直径。流行的f系数标记有:f1.4、2、2.8、4、5.6,8、11、16、22、32、45、64.对同一焦距的镜头,系数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数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进光照度相差2倍。任意两档光圈进光照度的倍率可用“2”进行计算。
光圈的作用:(1)光圈的基本作用是调节进光照度。(2)光圈的重要作用是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光圈易被忽略的作用是影响成像质量。任何一只相机镜头,都有某一档光圈的成像质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种像差影响最小的。这档光圈俗称“最佳光圈”。一般说来,最佳光圈位于f8左右。大于最佳光圈时,球差、彗差渐趋增
n 2 大;小于最佳光圈时,绕射渐趋增大。
11.景深: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称为景深。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1)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在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2)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在光圈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3)物距与景深成正比。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远,景深大;物距近,景深小。
12.快门: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的装置。相机上的快门速度标记常见的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这些数字均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如60表示快门开启的时间是1/60秒。
快门的作用:(1)基本作用是控制进光时间。(2)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影响成像清晰度。快门有中心快门(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也可分为电子快门、机械快门和程序快门三类。中心快门的最高速度不超过1/500秒,对高速动体无法拍摄清楚;中心快门的优点是,拍摄动体不变形,同时,它的任何一级快门都能和电子闪光灯同步。焦平面快门的快门速度高,一般可达到1/1000~1/2000秒,有的甚至达到1/8000~1/12000秒,对动体摄影非常有利。缺点是,在拍摄动体时容易变形;另外,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通常要受到限制。横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与闪光灯同步的最高速度是1/60秒,慢于这一速度也能同步,快于这一速度则不能同步。纵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与闪光灯同步的最高速度是1/250秒。
13.自动测光:光线的强弱通过照相机上的内测光系统进行。现在许多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TTL(通过镜头)测光方式测光。TTL测光主要有全视场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等。
(1)平均测光:测的是整个画面亮度的平均值。这种测光方式适用于景物光线反差不大的场合,如顺光下的景物。
(2)中央重点测光:测光元件偏重测量画面中央“一定面积”的被摄体的亮度。这种测光方式适用于主体与背景光线反差很大的情况,这时,偏重主体测光,受背景光和阴影的影响不大。
(3)点测光:测量画面中央一小部分景物的亮度,一般仅占画面的3%左右。这种测光方式不受画面其他景物亮度的影响,只要把极小的测光区域对准景物中的中灰色调,通常就能获取准确的曝光数据。
14.自动曝光:当自动测光元件测定胶卷的感光度和光线强弱以后,就得出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进行自动曝光。
15.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摄影者根据现场的光线情况和拍摄画面景深的需要先确定光圈,然后由照相机自动选取相应的快门时间的曝光模式。使用光圈优先配置的照相机,必须先把所用胶卷的感光度在感光盘上设定好,再把快门刻度盘调定在“Auto”上。
16.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摄影者根据现场的光线情况和被摄动体的需要先确定快门速度,然后由照相机自动选取相应的光圈组合的曝光模式。
17.程序控制式自动曝光:程序控制式自动曝光模式不需要预先调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照相机会根据光线强弱、画面景深而自动确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它采用了“智能化”的曝光程序,运用模糊逻辑自动判断镜头焦距、被摄物体大小、距离、运动与否等因素,并依次选择合适的曝光程序。
18.自动对焦: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是根据被摄主体的距离,镜头通过自动前后移动完成调焦。自动对焦的方式有主动式调焦和被动式调焦两种。
19.照片正确曝光的技术标准:一张照片如果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清晰度高,景物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影纹也能分辨,就是正确曝光的照片。
20.互易律和互易律失效: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反比互易而曝光量和曝光效果保持不变称为互易律。当照度极暗、曝光时间太长或照度极强、曝光时间太短时,相同的曝光量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并不产生相同的曝光效果,称为互易律失效。
21.EV值的含义与用途:EV值有一个对应的计算公式是: EV=AV+TV。其中AV为光圈指数,TV为快门指数。EV值每相差数字1,其对应的曝光量就相差一档。每一级曝光指数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曝光量,而不论其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方式,从而也就对应着若干组确定的曝光组合。并且,在不考虑胶卷互易律失效时情况下,任一组曝光组合的曝光效果均相同。
22.电子闪光灯的闪光特征:(1)发光强度大;(2)发光持续时间极短;(3)色温高,发光色温与日光相近,适合于日光型彩色胶卷的拍摄;(4)回电时间短。
23.红眼现象:红眼现象是指在弱光环境中,被摄者眼睛的瞳孔相应开大,当闪光灯光从正面直射时,被摄者视网膜的表面血管对闪光的反射而在彩色照片上产生红色眼珠的现象。采用预闪闪光法就可以避免红眼现象。其原理是:在快门开启前的瞬间,闪光灯先发出光量相对小些的闪光,使被摄者的瞳孔缩小,随即正式闪光曝光,由于被摄者瞳孔已经缩小,故不会产生红眼现象。
24.闪光摄影中的同步与不同步:
所谓“闪光同步”,是指闪光灯正好在照相机快门完全开启的瞬间闪亮,使整幅画面均感受到闪光。
由于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极短,如果不是在快门完全开启时触发闪光,则会使整幅画面感受的闪光量不足,或使部分画面受到闪光、部分画面没有受到闪光,甚至使整幅画面都没有感受闪光,这些现象都称为“闪光不同步”。
对于性能正常的相机和闪光灯来说,要取得同步效果与使用的快门速度直接相关。对于叶片快门的相机,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不受限制;对于帘幕快门的相机,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通常要受到限制。横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其最高同步速度是1/60秒,慢于这一速度也能同步,快于这一速度则不能同步。纵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其最高同步速度是1/125秒或1/250秒。使用帘幕快门的照相机闪光摄影时,应注意快门速度不能高于最高同步速度。
25.闪光灯的闪光指数的作用:一是供你鉴别闪光灯的功率的大小,“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功率越大;二是当你采用手动方式闪光拍摄时,供你计算、确定闪光曝光的光圈大 4 小。基本公式是:闪光指数÷摄距=光圈系数。
中篇 造型的元素——关于摄影的光影色形
复习要求
1.了解直射光、散射光的特点。
2.理解光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在摄影活动中,应十分注意不同光质的选择和运用。3.理解影调的概念、分类和处理影调的基本原则。4.理解光源色与物体的固有色。5.理解原色光与补色光。6.理解色彩三要素。7.了解色彩的象征与联想。
9.理解色温的含义与不同光源的色温值。10.理解和掌握构图五要素的基本定义和作用。11.注意拍摄高度的正确选择。
12.注意拍摄距离与拍摄方向的恰当选择。13.掌握各种构图形式对强化主题表现的作用。概念回放
1.摄影常用的光源分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2.光在摄影中的主要作用:
(1)决定曝光,并表现物体的结构和颜色;(2)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3)制造特定的气氛。
3.直射光及其拍摄特点:直射光是由光源直接射向物体的光。如无云雾或其他物体遮挡的太阳光,以及聚光灯、电子闪光灯发出的光等。被摄体在直射光的照明下,受光面的照度很高,非受光面的照度很低,被摄体的光比大,阴影浓重。直射光拍摄的画面反差强烈,影调明朗,立体感强。能充分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形态,使景物具有鲜明的特性。
4.散射光及其拍摄特点:散射光又称为“软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柔和光线。如阴天、雨天、雾天、下雪天、日出前、日落后单纯的天空光照明效果以及经过柔化处理的人工光。使用散射光拍摄的照片明暗反差小,立体感不明显,影调柔和。在人物摄影中,运用散射光照明可拍出色彩鲜艳、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的作品。在风光摄影中,散射光难以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效果,但可以利用散射光的这一特性,拍摄出具有梦幻般朦胧美的风光摄影作品。
5.正面光的运用:正面光又称“顺光”,其照明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正面光具有照明均匀,阴影面少,能隐没被摄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影像明朗等特点。但其光线照射平均,难以表现被摄体的明暗层次和线条结构,画面平淡。
6.前侧光的运用:前侧光属于侧光的一种,位于照相机的左右两侧,并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45°左右的角度。前侧光对被摄体的照明形成明显的立体感,且影调丰富,5 色调明快。前侧光中用得最多的是高位前侧光。
7.正侧光的运用:当光源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90°角度时,便构成正侧光照明。在正侧光照明下,被摄体的受光面与阴影面几乎相等,有利于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结构特征的表现,但明暗光比较大,应对人物的暗部加辅助光,缩小光比。正侧光多用于男性人像的拍摄,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阳刚之气。运用正侧光拍摄的照片反差大,立体感、质感和空间透视感都很强。
8.侧逆光的运用:当光源从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的后方,并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135°左右的角度照明时,即为侧逆光照明。运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只有左后侧或右后侧受到照明,平均亮度很低,阴影部位明显,反差很大。光质柔和的侧逆光能充分表现出被摄体的纹理和质感,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因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擅长运用侧逆光,故又被称作“伦勃朗光”。在选用侧逆光时,应注意对其阴影部分加用辅助光照明,以使暗部的影调层次和质感得到应有的表现。
9.逆光的运用:光源正对着照相机摄影镜头的照明即为逆光照明,也称全逆光照明。在逆光照明下,被摄体背对照相机的一面受光,而面对照相机的正面则处于阴影中,应注意对其暗部加以补光。如果不补光,则可以拍摄成剪影照片。
选用侧逆光、逆光照明时,应在镜头前加遮光罩,以防杂乱光线进入镜头,使底片产生“光晕”。
10.光比:光比是指被摄体的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的亮度比。光比大,反映在摄影作品上的影调硬,层次少,立体感强,反差大;光比小,反映在摄影作品上的影调软,层次丰富,立体感差,反差小。
10.影调:黑白摄影中,黑白灰一系列的过渡情况,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照片的基调,即给人总的印象是偏重哪方面;二是影像黑白灰的阶跃效果,有缓慢或急剧跳跃等。
11.光的三原色和三补色:在摄影中把红光(红色光)、绿光(绿色光)和蓝光(蓝色光)称为三原色光。而青光(青色光)、品红光(品红色光)、黄光(黄色光)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的补色光。
12.色彩的三要素:色别、明度和纯度称为色彩的三要素。
色别也称色相,是指色与色的主要区别。色别与光谱成分或波长有关。一般把色彩分为红、红橙、橙、黄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紫、紫、红紫等十二种色别。
色彩的明度是指物体表面对色光的反射程度。反射的色光越多,物体表面的色彩越明亮,明度越高;反射的色光越少,色彩越深暗,明度越低。物体反射色光的多少取决于照明的光源和物体的固有色。
纯度也称“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纯粹)程度。纯度取决于该色中所含色的成分的比例。含色的成分越大,纯度就越大。
15.色温:色温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用绝对温标K表示。在色温高的光源中,所含的蓝色光成分多于红色光;在色温低的光源中,所含的红色光成分多于蓝色光。不同光源的色温值不同,中午的太阳光的色温值约为5500K,早晚的太阳光的色温约为1900K~2800K。电 6 子闪光灯的色温在5500K左右,新闻碘钨灯的色温在3200K左右。
17.摄影构图的原则:一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二是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
18.摄影构图的要求:摄影构图的要求是: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
19.拍摄点: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拍摄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被摄体中景物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大小、远近、高低等,它对构图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好拍摄点往往能成为一幅好作品的关键所在。拍摄点的变化包括距离、高度和方向的变化。
20.不同的摄距所带来的画面效果的变化:不同的摄距会带来画面的景别变化,也就是常说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21.“方向”指拍摄点位于被摄体的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对拍摄方向的选择,可从正面、前侧面、侧面、背侧面和背面这样五方面予以考虑。
22.“高度”指相机是高于、低于还是类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拍摄点高度的变化可归纳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方面。
“平拍”及其特点:平拍的相机位置与被摄主体处于类同的高度,特征是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平拍比较合乎人们通常的视线,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平拍还有助于主体在画面上更多地挡去背景中的人物和景物,从而使主体更突出;平拍人物或建筑还不易产生变形,使人物或景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
“仰拍”及其特点:仰拍的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着向上的方向仰起拍摄。仰拍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的向上腾跃;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在室外采用仰拍还能最大限度的把被摄体衬托在天空之中,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豪放之情。仰拍时要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会引起景物的明显变形,这在拍摄中、近景人物时尤应注意。
“俯拍”及其特点:俯拍的相机位置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下拍摄。俯拍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俯拍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有助于交待景物、人物的地理位置;有助于画面产生丰富的景层和深远的空间感;也有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运用俯拍时常见的不足是高度不够。
23.“画面空白”的含义及其功能:画面空白指没有具体形象的部位,既有“亮的、白的”空白,也有“暗的、黑的”空白。烟、云、雾、水、天因其浅淡近乎白色的影调,通常也被看作画面的空白部位。画面空白亦指无物阻挡之空间。
画面空白具有衬托主体功能。在画面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能使主体醒目、突出。画面空白又具有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对于动体运动方向的前方、人物视线的前方,在画面上宜留有一定的空间。画面空白还具有刻画意境、渲染气氛的功能。因此,摄影过程中应注意在画面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
24.摄影构图中虚实结合的功效:(1)突出主体。把主体拍清晰,把环境拍虚糊,能使画面简洁集中,主体醒目突出。(2)表现动感。用虚实结合表现动感的构图形式主要有三种: 7 一是动体大部分部位较清晰,动感强烈的部位虚糊;二是动体本身清晰或较清晰,背景、前景呈强烈虚糊的水平或放射线状;三是动体本身均呈虚糊感,让环境相对较为清晰。(3)加强画面空间感。(4)表现意境。
25.虚实结合的常用技法:(1)运用景深原理,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2)利用动静原理,即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影像在胶片上动则虚、静则实。这种技法既可通过选择快门速度来控制也可通过变焦拍摄、追随拍摄等技术来控制。(3)利用云雾、烟雾、尘土产生前清后虚的效果。(4)利用特殊效果滤镜来实现。
26.摄影画面的视觉中心:把摄影画面纵向三等分,横向也三等分,纵横交叉的四点称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九宫分割法或黄金分割法)。拍摄时,被摄主体一般应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
27.正三角形构图:正三角形亦称之为品字形构图、金字塔构图,其特征是它的底边基本上与画框下边平行。它像一座山,很自然给人一种稳定、雄伟、持久、牢固坚实的感觉,正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挺立在画面之中。它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之一。
28.水平式构图:水平式构图主要是由横向水平线构成画面的基本格式,它的特性是由水平线的平静、稳定特性所决定的。在人类的生活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水永远是平稳的。所以水平线的构成的基本格式总是给人以平稳、平静、安宁、静止的感觉,它适合于表现平展广阔的原野、河流、湖面等场面宽阔的画面。
29.垂直式构图:垂直式构图画面整体布局呈竖向结构,主要是以垂直竖线条构成,具有挺拔、高耸、向上的特征,一般给人以坚定、庄重、沉着之感。在表现竖向垂直、细高的被摄主体时,经常运用这种布局。如参天的大树、垂挂的瀑布、仰拍的人物等。
30.斜线式构图:斜线式构图亦称为对角线构图,它是指用倾斜的线条,或呈倾斜状的物体,把画面对角线连接起来。斜线给予人们的是各种各样向上或向下的动感,它的基本特点有:第一、能有意识地打破画面的平淡和静止状态,造成险境,增强运动感。或者说,要使画面摆脱平淡,就应在画面中引入斜线条。第二、能表现运动速度感。在追随摄影中,有意强调倾斜,继而也引伸了视觉动势和动势趋向,从而有意识地打破画面平衡,充满了强烈的运动速度感。
31.环形式构图:环形构图,即被摄对象本身为环形曲线结构,或被摄对象分布为环形曲线形状,如果是较大的圆圈,也可以留出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环形构图属于曲线性构图,具有弧线和曲线,就像团聚在一起的美满幸福的家庭一样,给人以圆满完美之感、并显示出柔和、旋转向心的形式,能抒发出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32.S形构图:S形曲线由于它的扭转、弯曲、伸展所展现的线条变化,使人感到意趣无穷,它与直线相比更富于节奏的变化,甚至产生强烈的音乐节奏感,有时直线或许使人倍感单调而乏味。但当画面中的主要轮廓线形成或基本呈S实际情况形构图时,它的美感也就存在于这种形式的曲折、回转变化之中。
下篇 审美的境界——初探摄影的审美特征
复习要求
1.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简史。2.了解摄影的重要流派和基本创作思想。3.掌握摄影的审美特征,并能正确分析摄影作品。内容总结
1.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对影像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二是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课程视角下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7
一、以“教学观”和“智能观”的转变带动自己教学思想的更新
从教学观念上来说, 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此有专家提出, 巧设教学情境, 妙提问题引导, 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其产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求知欲望。笔者以为, 应该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积极想、自发做和主动说的过程中完成从质疑、探索到认知的学习过程,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和积极性, 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从智能观的转变来说,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知能并重、方法先行的教学策略, 以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通过读精品、讲经典、论生活、练口语等形式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 最终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备课环节中, 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将教学过程归还学生, 突破教学思维的惯性, 以学生的认知曲线为依据, 构建张弛有度、波澜起伏的教学模式,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适时地调整教学的节奏与进度。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时, 应该以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作为教学评价标准, 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底线。
二、以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为基准, 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学的最终目标已经不再只是授予学生知识, 与知识相比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应该用尽心智去打造一个有深度, 有厚度, 有温度的课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细读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 以此为基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心得, 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预案, 有效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当我们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分歧时, 应该抓住其中共同的和最核心的内容, 避免或少涉及过难、过偏的知识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高考复习阶段,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趋势, 适当讲解具有代表性的试题, 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一懂十”。
三、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 精心准备、动态生成,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实行新课程以后, 课时少、任务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说想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紧抓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特色, 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逐渐形成对高中语文核心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 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产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新授课来说, 就要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 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或开放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于习题课, 我们就应该注意学生对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掌握, 注意对典型例题的共性分析,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与对策。对于复习课, 我们应该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所学知识, 结合已有的知识网络来对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和分析, 并在针对训练中提升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坚持正面引导
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 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评价过程中的选拔与甄别, 而是更注重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功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为最终目标, 以多元化、发展性的理念为宗旨, 强调评价策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显性结论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将评价作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的手段, 更应该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需求、找出学生个性差异使其认识自我的途径。
课程总结范文 篇8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朗读法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加强读书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学生是读书活动的主体,是自主学习者,要提高读书活动的效益,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为此,我在教新课时,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把文本读熟,或是在读文本时发现了哪些问题需要问老师。这样学生在朗读文本的时候就会用心去读。
2.优化形式,寓教于读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论读、配乐读、接力读、引读等,朗读的形式多了,课堂自然会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要求看似容易其实要让全班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实属不易,一堂课下来,优等生一般能达到要求,而中下生能达到要求的就寥寥无几了。一个连课文都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的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又从何谈起呢?我想正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切不可轻视。
二、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说是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的一幕短剧,综合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我有如下体会:
1.注重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老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如教《装在套子的人》一课时,我运用了画图表演方,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别里科夫古怪行为模仿,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别里科夫古怪离奇的外貌、行为、语言描写的语句和语段,第三位学生到黑板给别里科夫画像。当三个学生完成各自任务之时,先让三位学生讲述自己为什么那样做、那样画,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三位学生的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小说要表达的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节省了课堂默读或精读小说所花费的时间。因而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再如《祝福》一文,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课堂小组合作探討的方法。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们课前搜集课文的有关资料,并让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四个问题并提出一个具有创造性认识的问题以备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前积极进行准备,许多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小说的作者、背景、情节、环境、人物及小说的思想和现实意义。课堂上,当我将上述问题呈现出来,分组讨论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大胆表述自己的思想,最后我予以点拨。这种合作探究的方法,既扩充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课时,假如老师唱独角戏,光是背景作者恐怕也要一节课的时间,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设计独到的课堂教法,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3.认真落实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语文要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读的训练也要落实写的训练,二者要合理安排,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