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 议论文

2024-05-21

气候变暖 议论文(精选10篇)

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1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 梁竹鹏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法学10(1)班H10720132浙江杭州 310016)

摘要:21世纪的世界,战争和饥饿只会发生在局部地区,绝对不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然后,这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威胁全世界的因素。这几年,无论是是欧美、中亚还是南北极的人们都明显感受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气候,极端天气发生的的频率不断提高,海平面日益上升,冬天逐渐在消失,欧亚大陆不在四季分明,南北极不在万里冰封。造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上面所举的例子,它正在成为继战争、饥荒之后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下面我们就从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了解,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关键词:气候 变暖 现象 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担心全球变暖这一问题,都纷纷在寻找遏制和应对这一现象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各个国家的领导人。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地球在变暖,而且地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刻不容缓的找到应对它的措施呢?

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热心生活的人,你就会在很多方面发现今天的气候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会在感叹好多年都没看到下很大很大的鹅毛大雪了,那些记忆似乎很遥远了;就拿今年来说吧,明明眼看就要立冬了,可气温似乎并不是很冷,至少比起往年要热的多,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时常会受到早该消失了的蚊子的侵扰。这些都是气候变暖的表现。

上面说的现象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感受,至于全球变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最好的例子就是纽约市今年1月6日最高温度达到21.7摄氏度,打破了1950年创下的17.2摄氏度的纪录。②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海平面升高就可能导致某些岛屿国家或者沿海城市被淹没。③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④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⑤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这仅仅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其中5个最明显的影响。

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

全球变暖真实而恐怖的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就有必要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治本。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可能不全面但也大致搞清楚了变暖的缘由。这些原因大致有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其实导致全球变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了解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更有效的遏制和防范全球继续变暖。因此,在上文中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原因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我们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已经知道,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重点从温室气体下手。首先我们要想办法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当下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碳排放着手试图走出全球变暖的困境。欧盟:政策机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立法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日本:将发展 “低碳经济” 定位为创建 “低碳社会”;中国:通过政策法令进行低碳减排。.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进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入低碳时代。2003 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在后来的“巴厘路线图”中,低碳经济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发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这是国际上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出发的,其实,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提高对森林和植被的重视,不肆意破坏森林和植被,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这样对于碳的吸收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世界公民,虽然不能对世界上大规模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草稿纸反复使用,多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随手关灯少开空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大家都这样做了,那对 缓解全球变暖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21世纪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地球的安危就是我们自己的安危,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用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拯救地球,阻止地球越来越热。

参考文献

[1] 张梦旭:《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2] 张文明、陆骏、姜言萍:《中国:走好低碳之路》,《经济师》2011年第1期 [3] http://news.sina.com.cn/w/2007-01-08/075610946155s.shtml [4] http://news.qq.com/a/20091126/002490.htm

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2

对此,一些国际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寒流在北半球的频频出现,这又是否与之前一直宣称的气候变暖论断背道而驰?国家气候中心多位专家细解端倪。

北极涛动负异常及强盛暖湿气流致低温暴雪

气候专家认为,北极涛动负异常是这个冬季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冷空气从较高的纬度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高纬度地面气温降低。

从2009年11月开始,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调整,促使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中纬度扩散,分别造成北美、西欧、东亚等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我国西北北部、东北大部和华北北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而美国东部的暴风雪和我国东部的大雪则均是由冷气团自大陆出海后导致异常强的自东向西暖湿水汽输送造成的。欧洲的暴风雪则略有不同,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当地北大西洋暖流控制的暖湿气流汇合,导致大范围降雪。

寒潮暴雪频发并不意味全球温度停止上升

这种近年罕见的酷寒天气是否意味着“小冰期”的到来,气候变暖将不再持续?

专家表示,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上升0.74℃左右,北半球冬季和陆地变暖更为明显。1905年至2006年,中国大陆年平均地表温度也呈明显变暖趋势,速率为每一百年增温0.81℃,与全球平均增暖速率相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区域性差异,包括温度上升的大小、速度快慢都存在区别,甚至有的地区温度可能下降。自1998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有停止继续上升的现象,但温度曲线仍在一个较高平台上波动。

2009年11月以来,北半球频繁出现异常低温和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此,科学界给出了多种解释,但多数科学家认为是气候系统年代和年际尺度自然波动的反映。

气候系统年代和年际尺度的自然波动叠加在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上,可以由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外强迫以及海洋一大气一冰雪系统内部震荡引起。平静的太阳活动和北极涛动负异常等因素,致使近10余年全球气候系统处于冷位相,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增温效应。这也提示,过去学术界关于气候系统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敏感性的估计可能偏高,气候变化仍有不确定性,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气候异常都归结于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殃及海洋 篇3

科学家说的气候是个大的概念。全球气候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庞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比如台风生成火山爆发、太阳黑子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尤其是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问题,给海洋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影响,实在令人担忧!

下面给大家讲几个有关气候变化的小故事——

游泳健将 溺水了,白白失去了保护神

白白是只小北极熊,刚刚三岁,是个女孩儿。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白经常在白雪覆盖的大冰面上游荡、玩耍,为此,它结识了好几个好朋友,其中一个大它两岁的,叫大熊。大熊身强力壮,很有男子汉气魄。像所有的北极熊那样,它身体呈流线型,善游泳,脚掌宽大,犹如双桨,在北冰洋冰冷的海水里,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千米,大家称它“游泳健将”。

憨态可掬的北极熊是勇武的肉食动物,主要食物是海豹。为了觅食,北极熊有时要跋涉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累了就在浮冰上休息。大熊头脑聪明,在冰面上捕捉海豹的本领特别高,十拿九稳。每次捕到海豹,大熊总要把最好吃的部分送给白白吃。在平常玩耍的时候,大熊总是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不许别的小朋友欺负白白,更不准别的动物靠近白白、伤害白白。

这天早晨,白白像往常一样出来玩耍,见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在围着两只老白熊说什么,仔细一看,老白熊是大熊的爸爸和妈妈,它俩在哭泣。“一定是出了什么事!”白白急忙走了过去。小朋友们告诉它:“大熊因追逐海豹溺水身亡了!”听了这话,犹如晴天霹雳,白白一下子晕倒了……

号称“游泳健将”的北极白熊,怎么会溺死在海水中呢?科学家告诉我们,气候变暖是罪魁祸首。

同学们知道,北极不同于南极,南极是冰雪覆盖着的陆地,北极是冰盖覆盖着的海洋。气候变暖,造成冰盖融化、缩小、变薄、破裂。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得知:北极的冰层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融化——覆盖着“地球顶”的冰层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减少了将近一半。这种变化在近两年尤为厉害,例如,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向北(即北极点)退缩了近300千米。北极熊不是水生动物,它们的家在海冰上。正常情况下,北极熊游四五十千米没问题,但要游更远,恐怕体力难支了。大熊就是因为海中冰块分离开的长度超过了它的游泳能力而溺死的。而且,漫长的寻食路会导致北极熊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变弱,如果再碰到大风浪,就很容易淹死在海里。

号称“游泳健将”的北极熊溺死的情况近年来已连续发生多起。例如,2004年,美国科学家在波弗特湾发现了4只溺死的北极熊。2006年,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负责人称发现了两只溺水的北极熊,她说:“我在斯瓦尔巴群岛(属于挪威,距离北极只有约1000千米)以东的海面看到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这两只北极熊原本站在一块浮冰上,但冰块融化使它们溺水。”

2008年,科学家在美国阿拉斯加西北海岸发现了9只正在海水中奋力挣扎的北极熊,并拍下了右面这幅照片。

当时科学家们正在阿拉斯加西北方的楚克奇海乘坐直升机进行海洋调查。这9只北极熊正在一处开阔的海域游泳,最远的一只离海岸已经有60千米了。科学家分析,北极熊可能是乘着一块浮冰漂流过来的,正在游向陆地或者另一处海冰。而卫星影像显示,这附近海域的海冰几乎都已消失了,这意味着这些北极熊同样面临溺毙的威胁。科学家认为,近20多年来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被迫长途寻找食物。如果未来北极的冰层进一步融化,此类北极熊溺亡事件或许还会增加。

气候变暖,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影响,上面所举的例子不过是九牛一毛。

雪雪不想当“气候难民”

在茫茫的印度洋当中,有一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热带岛国——马尔代夫。那里人口约40万,居住在250个小岛上。全国最高的两座岛屿海拔高度也只有2.4米。首都马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仅两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住着大约10万人。

马尔代夫的美丽风光无与伦比。碧海、蓝天、白云、郁郁葱葱的树木、洁白无瑕的沙滩……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

马尔代夫海滩的白沙,由珊瑚骨骼经多年冲刷而成。海滩上生活着许多全身雪白的小螃蟹,它们的肢节处略有红色斑点,行走极快,是那里的小精灵。其中有只叫雪雪的,全身白得晶莹,煞是可爱。雪雪热爱洁白的沙滩,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可是,近年来它很忧虑。因为,根据联合国一份报告的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到2100年海平面将比现在上涨25至58厘米。而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高出海平面1.5米,海平面的上升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04年发生的南亚大海啸,已经给马尔代夫敲响了警钟——当时一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惨遭淹没。

马尔代夫的国土一旦被淹没,雪雪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毁了,雪雪以及它所有的伙伴都会丧命,雪雪能不忧虑吗?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马尔代夫人说,靠我们自身的微薄之力是无法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然而,一旦国土被淹,就要举国外逃,去当“气候难民”。这对于住惯了人间天堂的马尔代夫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呀!于是,他们想出了个无奈之举:到世界其他地方购买土地,另辟家园。可是,雪雪和它的伙伴能一同前往吗?

水城威尼斯的悲哀

同学们都知道,意大利有个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那里风光旖旎、诗情画意,令游人流连忘返。然而,科学家却对这座独一无二的水城发出了警告:威尼斯城早晚要沉掉!2008年12月1日,由于海平面上升,威尼斯城几乎所有街道被海水淹没,圣马可广场的水深达80厘米。游客们在被海水淹没的大运河码头上趟水行走。威尼斯当局发出警报,称海平面可能要超出正常水位1.6米,水城威尼斯真的要变成“水城”了。

现在,威尼斯差不多每年都要被淹上一次,遇到雨水丰沛的年头,几乎是每周被淹一次。另外,威尼斯每年都会遇到风暴潮,而且越来越严重。研究者指出,从地质的眼光看,大概在20至30年后,最迟50年,威尼斯就会消失在海里。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警告说:“和威尼斯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泰国的曼谷、美国的纽约以及中国的上海,这几个城市也遭受着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而导致消失的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仅淹没了沿海土地,而且使得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容易发生,同时,珊瑚礁岛屿面积也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除此以外,海平面上升还将导致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加剧土地盐碱化,使沿海地区人们可用的淡水越来越少。

看来,全球气候变暖不论对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我们人类,都是大敌。

那么,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呢?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找出近年来全球性气温持续上升的原因,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说到原因,尽管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人类向地球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氟利昂等有害气体,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以致发生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北极冰盖解体、海平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从好多方面去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尽可能地少使用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例如,许多国家已经研制并投入使用清洁能源汽车,逐步替代原来的汽油柴油车。

另外,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减少对煤炭、石油依赖的又一好办法。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拿我国来说吧,若每年能全部有效开发浅层地温能资源和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中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数目真大呀,利用前景可观!

建造造云塔,给地球罩“外衣”

在海底深处,沉睡着一种叫“可燃冰”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甲烷(即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可燃冰悄然苏醒,一点点释放甲烷,加剧了气候的变暖。

为此,科学家们大胆设想:在太平洋的法罗群岛建筑高塔造云,利用云彩折射太阳光,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

这种近乎科幻的方案是:在太平洋的法罗群岛周围建立一些高塔,将海水喷射向天空,在太平洋上空制造更多云彩,这就像给地球加了一层具有反射太阳光效果的外衣——大量雪白的云彩能够有效地将太阳光反射回去,这样就达到了给地球降温的效果。

也有科学家对此方案提出质疑:一旦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使云层变得太厚,不但不利于热气扩散,反而会加剧气候变暖。除了技术原因外,经费来源也是个大问题。建造一个“造云塔”需用大概20万英镑,根据估算,至少需要100个“造云塔”才能解决北极升温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愿意下如此大的赌注,一切工作还只是实验室中的大胆假设。

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 篇4

全球气候会变暖的原因迄今在科学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科学家们做出了较为合乎情理的回答,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天体运动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自身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

如果在生活中你稍微留意一点就能发现,气候是越来越暖。夏天北方甚至于比南方热,冬天也似乎不那么冷了。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也证明了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近177多年来全球平均温度提高了摄氏12311245,并且增温的趋势还在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迄今在科学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科学家们还是给我们做出了较为合乎情理的回答。

一方面是由于天体运动本身造成的,如太阳黑子爆炸、日珥、耀斑、黄道倾斜的.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原因。

气候变暖加大钱塘江大潮 篇5

气候变暖加大钱塘江大潮

摘要: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大钱塘江大潮.作 者:张燕 ZHANG Yan 作者单位: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期 刊:黑龙江水专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年,卷(期):,37(2)分类号:X16关键词: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钱塘江大潮

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6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的错吗?把二氧化碳的作用无限夸大,说成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这是不科学的。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论证,证明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进而证明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自然的变化,不是人类惹得祸,也不需要采取措施。

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目前的全球气候升温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但这种理论真的可靠吗?

最近,由华人科学家陆尊礼教授带领的美国雪城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大约500年至1000年以前,地球经历了不仅仅是局部地区才发生的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而事实上,当时全球气候变暖范围一直延伸到了南极洲。这表明,在人类还未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之前,地球就已经开始变热起来。在中世纪气候变暖之后,地球的气候又开始下降,甚至被称为“迷你冰河时期”。目前,一个气候变化专家组已经确认中世纪的气候变暖仅限于欧洲。因此有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工”现象,而此次研究人员则证明,这种“气候变暖只发生在欧洲”的情况并不完全正确。

其次,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极其微小的,只占空气分子数的万分之四都不到。从总体来看微不足道。不但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微不足道,人造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385ppm。而水蒸气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却高达 1,000-40,000ppm。一般认为,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1%,即10,000ppm。按照这个数值,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相比,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二氧化碳的26倍之多。假定水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温室效应是等同的。那么单单从分子数目上来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就要远远地超过二氧化碳。上面的数据,基于的是纯粹分子数的同比重比较。事实上,一个水蒸气分子,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他们的温室效应效应是不同的。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要远远高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唯一显著的吸收频段是在15微米的那个峰值,其他的峰值,因为过于狭窄,吸收的能量很少。再看看水蒸气,情形却完全不一样。从0.8到8微米的多个吸收峰,其中就有两个比二氧化碳的峰宽。从10微米以上,水蒸气的吸收频率几乎是连续不断的,更是与二氧化碳无可比拟。因此,即使在同等浓度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也是二氧化碳的很多倍。

正是由于以原因,由水蒸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占到了95%。剩下的5%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并没有占到100%。一般鼓吹全球气候暖化的科学家,在计算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多么严重时,都故意不把水蒸气考虑在内,所以他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比例。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度乘以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比例,与所有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强度的总和比较,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贡献比例是72.37%。而3.62%,这就是大气中所有的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总贡献。

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一个数据表,人造的二氧化碳的总产量为231亿吨,而人造与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为7931亿吨。两者相除,人造部分占所有二氧化碳总产量的2.91%。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来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

0.105%。换句话说,所有的人造二氧化碳加起来,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是952分之一,接近千分之一。

物理证据却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时符合的。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2008年的全球冷化更是突出。2008年北极的冰盖面积最低点,比前一年增长了9.4%,面积增长 了39万平方公里。暖化人的唯一救命稻草,是继续盘弄那些经过大量近似,有大量可调参数的电脑模型,继续地象算命先生那样预测未来。地表测温站普查网已经实地调查了70%的美国地面测温站。用于提供历史温度数据的1221个测温站中,已经有854个被实地调查过。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气象站中,按照NOAA的误差准则,误差大于一摄氏度的比例,竟然高达89%!换句话说,人造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连温度测量的误差的六分之一都比不上。假如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确有微小的贡献的话,这样的贡献,因为极其的微小,也会被测量误差所掩盖,根本是无法察觉的。盘弄电脑模型的“科学家”们,却能够从问题多多,误差惊人的温度历史数据上,推理出来贡献极其微小的人造二氧化碳这一部分,就是温度变化的罪魁祸首!

如上所述,人造二氧化碳对于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千分之一多一点。但是要注意,这只是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造成地球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决不止温室效应这一项。现在有多位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或者太阳活动周期,通过云量的变化,与地球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通过对多名气象学家的采访,认为地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太阳活动才有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否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重要证据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太阳活动。有证据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加减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得出这个结论的重要研究来自1984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与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教授的研究。他们首次公布了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内容。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档案。他们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和的气候周期。这一周期大约每隔1500年发生一次(加减500年)。根据这个发现,无论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气候变化总是粗略地按着时间表周期性地出现,在过去15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温和的气候温暖期,而且这一温暖期将持续几百年时间。所以,现在人类面临的地球变暖是一种正常的周期现象。与1500年周期相关的证据是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如太阳黑子的辐射。古海洋学家杰勒德·邦德在2001年11月16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阐明,在过去的1.2万年里,北大西洋北部气候随着太阳活动的消长已经发生了9次冷暖更替。一些科学家认为,杰勒德·邦德等人的数据十分充分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样的假说:从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包括17世纪的小冰期,太阳活动主导着地球大约150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天文学家从1755年开始对黑子的活动进行标号统计。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起始年,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

由于太阳黑子的变化,人类将地球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联系起来已超过400年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640~1710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活动。也就是说这期间太阳活动最弱,这应当是小冰期里最寒冷的时期(即蒙德极小期)。当然,天文学家们也都知道,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如果比11年的平均周期(在8~14年波动)历时长,将使地球变得更温暖。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太阳与地球气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那么,太阳辐射的微小变化是怎样导致地球气候产生这么大的差异的呢?首先,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并且是强大的,太阳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作用远大于温室效应理论。其关键就是宇宙射线。太阳辐射产生了“太阳风”,以保护地球免受其他宇宙射线的轰击。因此,当太阳活动比较弱时,就会有更多的宇宙射线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那里,它们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并产生云核。然后这些云核就产生了低而湿的云团,从而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外层空间。这样就使得地球变冷。第二个就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当太阳活动更加活跃时,更多的紫外线撞击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了更多的氧气,其中一些会形成臭氧。新增的臭氧分子吸收更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从而使气温升高。计算机气候模型表明,太阳辐射只要产生的变化,就可能使地球的臭氧浓度发生2%的变化,从而影响大气热量传输。

温室效应理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它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首先,最明显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近来发生的气候变化,包括罗马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然而,这些气候周期变化却能很好地纳入1500年的气候周期。其次,温室效应理论不能解释最近的气温变化。当前的气候变暖大多数是发生在1940年以前的。之前,虽然空气中有人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1940年以后,尽管这期间工业二氧化碳大量激增,但地球温度却在下降,直到1975年还是如此。显然,这些事件和温室效应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但却与1500年气候周期相一致。第三,大幅度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像温室效应理论与计算机气候模型告诉我们的那样,会产生可怕的地球过热。我们必须将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效应打个折扣,因为每次增加二氧化碳的增量将产生比前一次小的温室效应。这样,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总量必将迫于二氧化碳容量而被“耗尽”许多或者大多数。

一份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当英国陷入了‘西伯利亚’式气候时,欧洲主要城市将沉没在上升的海平面下。干旱、饥荒和普遍的骚乱将在世界各地爆发„„数百万人将死于战争和饥荒,直到地球上的人口减少到地球能承受得住的程度。富裕的地区如美国和欧洲将成为‘虚拟城池’,以防止数以百万计的被迫从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没的土地或不再能够生长作物的土地迁移出的移民进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以往的历史暖期,粮食产量都是在持续地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提供了植物更多需要的东西,如阳光、雨水和较长的生长期。而植物不喜欢的东西在温暖期也是较少的,如缩短作物生长期的晚春霜冻和秋季初霜,以及能摧毁田间作物的冰雹。在过去150年来,粮食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海洋在变暖时输送二氧化碳,增加的二氧化碳不仅能为植物施肥,还能促使植物更有效率地利用水分。

今天人类粮食产量取决于农业技术远大于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我们没有将饥荒的命运寄希望于现代气候变暖。同样,我们也没有将疟疾的命运注定于农药和纱窗的使用。事实上,自18世纪以来,世界人们在越来越享受食物的丰富度,其主要原因是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公元1500年,英国只能养活不多于1万人的人口。到公元1850年,由于农业轮作的知识和改良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和收割机,英国能养活超过16万人的人口。今天,英国有近60万人,同样也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农田。

最近历史上造成的大饥荒并不是气候或天气的问题,根本上是由“失败的政府”造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蓄意饿死数百万计的小农场主和他们的家庭(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700万人),以作为政府尽快采取控制自己的土地为集体农场的一个途径。在1943年,有3万人死于现在的孟加拉。那一年水稻产量是比1942年少。不过,主要问题之一是,战事引发了城镇职工的购买欲望,从贫穷无土地的乡下购买可用食物。当时的英国当局企图避开日本的侵略,一直忽视了农村的饥荒问题。在1984~1985年,埃塞俄比亚粮食歉收后,虽然收到了西方国家捐赠的粮食,但是军政府用掉了大量的粮食以养活军队。老百姓只有离开位于军政府控制的小农场,去开垦遥远的不知能否维持生计的新的土地,才能得到食物。在军政府最终被罢黜前,有上百万人可能已饿死。而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又怎样呢?中国和印度有二十多亿人口,而且印度的人口仍在增长。中国因高山、河流、沙漠和不稳定的降水量,其耕地严重受到制约。印度的季风气候使该国每年大部分时间免受干旱影响,但其水资源的供应也只能勉强满足本国需求。怎么解决这些国家未来在没有剥夺其他国家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仍能自给呢?中国、印度以及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仍在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投资农业研究,我们会找到新的方法来继续提高我们的技术。转基因改良棉花、玉米和大豆等已对中国和印度的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庞大的潜在农产品进口到这些人口稠密的国家。一些土地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阿根廷和巴西已经有很大能力扩大其农业产量。还有一些新兴的农业国,像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和印度也从他们的非农产业和出口中盈利,因此越来越有能力购买这些进口食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变暖或变冷都有可能在一些地区引发长时间的干旱。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州、墨西哥、非洲都增加了干旱的风险,因为1500年的气候周期将继续其太阳驱动的过程。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长期的干旱将造成巨大损害。如果人类能够事先知道,即使是缓慢的气候变化,我们很可能会表决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然而,在冰芯和沉积物中,目前并无迹象显示人类能够改变1500年的气候周期。我们从化石、树木年轮和气候模式中获得的信息显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样的干旱是断断续续和不确定性的。我们仍然不知道,我们的后代将额外需要控制洪水或蓄水——不管技术是否能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进行减排,这对自然气候变暖的影响甚微,自然气候变暖在未来数百年会沿着一个慢慢的不稳定路线前行,这将为农户、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当民意和可行的技术确定哪些需要作出修改时,这些适应可能会渐渐地,在缓慢的递增中慢慢到来。

参考文献:1.《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

2.《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7

结合海原实际, 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高效节水、特色种植”的战略方针,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突破口,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因水布局, 依水种养,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 大力发展“一县一特”推进全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走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环境保护好、经济效益高、符合海原实际的农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新路子。2013~2014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部分项目任务面积、任务量对比如表1:

单位:万hm2

2013~2014年宁夏中部干旱带

根据图1所示, 说明宁夏对中部干旱带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化发展任务量逐年增加, 面积逐年加大, 增幅明显。海原当地在产业化结构调整方面, 紧跟自治区政策优化支持, 深入落实推进干旱带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推进当地产业化发展。据统计, 海原县仅2014年优质牧草、特色林果、特色种植面积分别达到0.77、0.03、0.66万hm2, 在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起到了缓解气候变暖的作用。

2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利于适应气候变暖

海原属我国的西海固干旱带, 干旱的历史原因, 使当地的农作物本身具备一定的适应高温能力, 也就是说, 当地农作物具有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根源。因此, 在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框架内, 进一步科学规划适应全球、全区气候变暖、也适应海原当地农业条件的生产模式, 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一个农业大县加强农业措施建设, 发挥全县大农业绿色效应, 非常有利于适应气候变暖。

2012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4.5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10.5万hm2, 经济作物3.97万hm2;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3.1亿kg, 较上年增加0.3亿kg, 增长10.7%。2013年全县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14.6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11万hm2, 经济作物3.5万hm2;粮食总产量达到3.12亿kg, 较上年增加0.02亿kg。预计2014年当地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142亿kg, 较上年再增加0.022亿kg。如表2:

图2说明:2011~2014年粮食种植规模、面积逐年扩大,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同比增长量都呈上升趋势, 由此产生的大面积的农业植物和大量日常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巨大绿色效应, 在增加当地农业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 必将成为适应和缓解当地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3 多措并举应对气候变暖

3.1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要有新支撑

2014年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规模都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方面淘汰农耕牲畜, 减少了废气排放, 有利于缓解气候变暖;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大力发展, 有助于应对气候变暖。

3.4 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

自2011年海原县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来, 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及国家农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 累计治理面积0.2万hm2, 水利设施配套142万hm2, 平田整地0.113万hm2, 新修水平梯田0.07万hm2, 营造林0.01万hm2, 新修生产路38km, 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模式,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深入发展, 为应对当地气候变暖起到积极作用。

寻找气候变暖的元凶 篇8

z:赵惠莲苏尔帝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

T:赵总,知道今年10月51日有什幺特殊意义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宣布,速一天,地球迎来了她的第70亿位人类居民。

z:对啊,这一天又是西方传统的万圣夜,真是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它再次要人们警醒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过剩。我记得早在i789年,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就在《人口论》中提出:从长远来看,人口数量与供养能力之间必然出现巨大裂痕,导致饥荒以及争夺资源的战争。

T:虽然近500年来,这一预言并没有真正实现,但随着粮食价格高涨、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科学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一个终极命题——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我看过联合国的世界人口报告,人口增长可能在2050年达到峰值90亿。这是否就意味着不可扭转的大灾难将降临呢?

Z: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业化的世界倾向于将人口视为“红利”,以至人口过剩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你看,到2025年,印度人口有望达到14亿,超越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经济学家莫汉蒂说:“媒体和商家将人口视为印度最大的资产,但他们忽视了,我们不仅仅是手机和信用卡的消费者,同样也是食物和水的消费者。”

T:我看过一篇报道,10月31日来临之际,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比蒙巴特正忙着给社区分发万圣节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避孕套。她是美国环保组织“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志愿者,她和全美1200多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将10万个避孕套散发于美国50个州的酒吧、商店、大学等公共场所。这些避孕套的封套都经过精心设计,印上了因环境恶化而岌岌可危的动植物,如北极熊、美洲虎、疵点猫头鹰等,并配上响亮的宣传口号。

z:人口膨胀、资源匮乏、气候变暖,已经是世界难题。还有一些数据让人吃惊,你可能不知道,无论是餐桌上的鲤鱼、小龙虾、玉米、芥菜,还是为人们熟知的北极熊、松鼠、青蛙、果蝇等动物,它们的个头都在变小。最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认为,受全球变暖影响,动植物的体型普遍在“缩水”。新加坡生物学家比克福德表示,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植物体型可能缩小30/0.17%,而动物体型缩小的比例可达60/0-220/0。

T:人们都在寻找气候变暖的元凶,最近欧洲“环境工作组”一项名为“肉食者的指南”研究,追踪了从农场到贷架的每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发现,羊肉的碳足迹,是豆类和豆腐的近20倍。比羊肉更严重的是牛肉和奶酪。而对环境损害最小的物品,是西红柿和小扁豆。

z:纵然情况如此严重,还是不能阻止肉食者飞快的脚步啊。他们除了满足口腹之欲,还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所谓的美食文化。之前被网民抵制的金华狗肉节,就是一例。虽然当地居民反对,但从后来披露的消息看,狗肉节照常举办,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稍稍掩人耳目而已。结果是,众多犬只遭到野蛮屠宰,大量未经检疫、安全无法保障的狗肉,堂而皇之地端上餐桌。有人说,狗肉节是地方传统,要予以尊重。且不说在中国古代吃狗肉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行径,更何况即使真是传统,也不能成为如此野蛮地大规模杀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的理由。

T:是的。动辄以传统说事,这是把传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固定物,严重曲解了传统精神。同样是传统,西班牙第=大城市巴塞罗那,从9月25日的斗牛表演以后,就与这项残忍的表演彻底再见了。当地政府已经决定,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彻底禁止持续数百年的斗牛赛。斗牛在西班牙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许多人到西班牙必看的娱乐节目。但是,随着动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动保人士持续的抗议和宣传,西班牙人也开始对这一虐杀动物来娱乐的野蛮行径开始反思。他们没有因为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而无视动物的苦难;也没有因为斗牛的巨大经济利益,而见利忘义。

z:素食救地球、救生灵,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栏目永久不变的话题。冬天到了,给读者介绍一款素食进补佳品?

T:好啊。为大家介绍一道美肤消脂养胃粥——山楂红枣粥。山楂是开胃消食、消脂减肥好帮手。而红枣,我国自古就有“若想皮肤好,喝粥加红枣”之说。将山楂与大米、红枣一起煮成山楂红枣粥,有润肤养胃、减肥瘦身等诸多保健功效。材料是:粳米1/2量杯、山楂5个、红枣2个、枸杞子、葡萄干。山楂用清水洗净,去核对半切开。砂锅里放入清水和山楂,大火煮至水开。把粳米用温水浸泡。水烧开后,浸泡的粳米连同碗里的水一起倒八砂锅。把红枣、葡萄干和枸杞放入锅中,大火煮制,煮到水开,用勺子把浮沫撇掉,转中小火慢慢熬煮,煮到米粒开花,汤汁粘稠,即可关火。

全球气候变暖及水资源短缺的认识 篇9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CO2)排放过多造成。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即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有研究表明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人为因素有: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全球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也可能将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解决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有: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2、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而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饮用淡水的总量就更少了,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的越来越剧烈,所以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由于水资源是有限的,还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同时与水源污染、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存在有关。而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 不断增加,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水的有限体现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资源,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总量的有限:在全球水量中,淡水只占2.53%;可直接利用的有限:人类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为每年9000立方千米,只占淡水总量的0.3%。

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是归结于人类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其中包括:

1、过度砍伐森林树木,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

2、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和各种废渣废料不经排污处理直接排入干净水源;

3、荒漠和沙漠现象持续严重。另外由于全球气候出现“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干旱少雨现象,从而制约了海洋,大江,河流的水流来源,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考虑一下方式:

1、海水淡化不是解决办法而是取水方法,根本解决水资源问题,本质上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环境恢复工作,让政府真正的去做绿化、去重视环境,而不是搞城市为主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加强节约意识,通过价格、限量等方式节水。抓住用水的“大客户”,把节水工作真的落到实处。

3、加强污水处理力度。

气候变暖 议论文 篇10

摘要: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尤为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这世界性难题的面前,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从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气温和水资源、农业生产、动植物、传染病和病虫害、深林火灾这些方面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 影响 成因

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11月17日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在过去100 年中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 0.74℃,气温普遍升高尤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为明显[1]。而中国正处在地球的北半球并跨越了较大的纬度。众多学者对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阶段性进展[2~4]。结果显示,中国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全球变暖不仅仅威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还威胁着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了解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必须的。

1.1 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自然灾害

天气和气候类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5]。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中国重大气象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初南方地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初北方干旱,2010年初西南大旱,5月份之后华南大部分地区多次持续强降水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之多[6]。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500起左右[6]。就2015年一季度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6次,均发生在西部地区。低温雨雪多次来袭,全国大部多次遭受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其中,一季度东北地区雨雪过程频繁,平均降雪量为1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全国地质灾害灾情与2014年同期相比明显偏重。

1.2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气温和水资源的改变

中国幅员辽阔,环境复杂多变。气候带从南向北一次是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据2000年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价室提供的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我国北方联系13年出现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局部地区某些年份偏高3℃以上[7]。由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15.08℃,升高到 90 年代-13.01℃ 和 21 世纪初(2000-2010 年)的-12.97℃[8]。由于气温的增高,水汽蒸发速度加快,可能使中国的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是降水的变率也会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产生了改变。蒸发量随着平均温度的增加,从而使得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随之增加。气候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下,中国干旱地区的范围也将相对全球一致扩大。若CO2浓度加倍,温度上升1.5℃ ,中国干旱区面积扩大18.8万km2[9]。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中国的干旱程度加剧,将使得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状况,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自1950年以来,我国6大江河的径流量减少,其中海河降幅最大,每年约减少3.66%[9]。

1.3 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位居世界首位,是一个典型了农业生产大国。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0]。IPCC评估报告指出,平均气温上升3.6℃,中国的水稻产量将减少5%~12%。这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由于水稻产量下降和人口增多会有个多的人面临挨饿。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品质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CO2的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促使植物根系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然而,CO2浓度增高会影响植物某些组分含量增加的同时,也会引起植物体内另一些组分含量的减少。如温室气体可引起豆籽中粗脂肪含量升高而粗蛋白含量降低,引起冬小麦籽粒的粗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减少[10]。如不采取适应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三大作物稻米、玉米、小麦等均可能减产[9]。

1.4 全球变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中国有着丰富动植物多样性,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动植物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温度的上升使高海拔耐寒植物或动物的分布范围不断减小,而这种改变所带来的结果是这里的动植物面临着高温、掠食者和竞争者的多重影响,从而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下降。而气候变化也将影响动植物种群的地理分布,种群大小的变化,物候(植物花期提前,动物的繁殖期提前等),动物行为等[11]。从而使动植物适宜分布范围减小或消失。预期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将平均增温1.1~6.4℃(IPCC,2007),植物灭绝速率将进一步加快,预计1/2的植物将会受到威胁, 甚至2/3的高等维管束植物种类将在本世纪末消失[12]。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温度升高使野生动物的物候发生改变[13 ,14]。最主要影响的是各种动物物候期提前。譬如鸟类的产卵、昆虫的孵化、动物迁徙[15]。

1.5 全球变暖对传染病和病虫害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传染病和病虫害的传播。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疾病传播导致许多两栖动物已经或接近灭绝[16]。气候变化使得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人群对疾病易感性增强。研究表明,76%的传染媒介生物或病原体受气候影响,有40%的传染病在全球变暖条件下被传播的更快[17]。伴随气候变暖,一些虫媒传染病将殃及世界40%~50%人口的健康[18]。多年来局限于我国江南局部地区的恙虫病,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年天津农村首次发现恙虫病[19]。云南省40个乡1984~1993年间呈现变暖趋势,厄尔尼诺或暖年对疟疾波动有明显影响[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不仅是对人类安全与健康有威胁的传染病的传播增强了,相应的植物遭遇病虫害风险也增加了。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而农作物病虫害是中国最主要的植物灾害之一。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态势[20~22]。主要以面积逐年增长、种类逐年增多、损失逐渐增大三种方式进行。产生的结果是面积由1949年的0.12亿hm2次上升到2006年的4.60亿 hm2次,而近5a年均发生面积超过4.20亿hm2次;种类由20 世纪50~0年代,每年约有 10 种有害生物暴发,80~90 年代每年约有 15 种有害生物暴发,21世纪以来,每年暴发的有害生物增加到30种左右;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产量损失就由105.39亿 kg 增加到127.08亿kg,损失率增加了20.58%

[23]。

1.6 全球变暖对深林火灾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会更加频繁,森林火灾灾害频率不断加重[24]。而中国自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有所增加,1999~2007年年均火灾次数为8700次,2002-2007年年均次数为10486次,相对于1999~2002年年均火灾次数6468次,火灾次数增加了62.12%,受害森林面积增加了287.11%[25]。从近年火灾数据显示,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26]。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暖干化,而森林火灾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暖干化有密切的联系[27]。气候变暖主要通过影响可燃物的燃烧性和量的积累来影响火干扰的频率和强度[24]。伴随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森林可燃物的分布格局和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伴随降水和气温的年际波动,进一步影响林火的发生与分布[28]。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温度增加,降水减少,从而使火源也增多,尤其是雷击的发生次数和频率显著的增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可燃物分布格局及载量均将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火险等级提高[29]。气候变暖的成因

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全球变暖与人为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2.1 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等,不少科学家还将气候变暖归结为大气候条件.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30]。或是由于地球沿其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冷暖交替变化,太阳其本身提供的能量变化或者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的变化都能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31]。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的排入大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气候变暖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CO2、CH4等大量温室气体。在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中,CO2占50%,甲烷沼气占20%,含氯氟烃占15%,N2O占10%,O3等占5%。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测定和研究极待加强。并且人口激增,森林锐减,平衡大气中CO2与O2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大大增强了CO2“温室效应”[32]。伴随着人们大规模工业生产,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废气、废物、废水,整个工业生产的外部成本都由环境自己来承担,随着排入污染物的量超出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影晌到了C02的循环系统[30]。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种组织多已经认识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陆续制定了多种政策,签订了各种协议,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但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所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能够有效控制和减缓气候变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重大课题。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有很多。

参考文献

上一篇:编花篮美术反思下一篇:《简单的排列》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