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与法律(精选9篇)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篇1
今天,我在马路上看到了地上几乎全被沙土掩埋了,阻碍了许多车辆前行,造成了道路堵塞,我想知道沙子从哪来?
第二天,我再一次来到了这条马路,我躲在了一旁,想抓住那个罪魁祸首,正在这时我看到了一辆飞驰而过的渣土车一闪而过,随着车子一路掉的满地的泥土,哦,原来是这辆渣土车在作怪,它不但把道路弄脏了,还超速行驶,而且还遮挡车牌号,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规则,我真恨得牙痒痒,心想也太嚣张了,谁来管管它呢?
正在这时,前面来了一个交警叔叔,立刻招手拦下了这辆疯狂的渣土车,我二话没说向那辆渣土车跑了过去,看看交警叔叔怎么来处罚你,只见交警叔叔向他敬了一个礼,然后叫他出示所有证件,交警叔叔说,你已经严重违反了道路安全法则,已经对社会造成危害,对行人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胁,如果都像你这样行驶,我们的道路将变成怎么样?我在一旁听了交警叔叔的话觉得太对了,由衷的表示敬佩。
接下来就是对这辆渣土车的一系列的处罚,根据法律法规不仅要罚款还要扣分,疯狂的驾驶员这时候像霜打的茄子低下了头,他说以后我绝对不会超速行驶,也不会违规了,我一定谨遵交通法律法规,安全行驶。
终于对这辆渣土车上了规矩,我开心的回家了,一路上我就在想,幸亏有法律法规来制裁这些不法分子,如果没有交警叔叔的严厉执法这条道路就乱了,有了法律法规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我以后要多多学学这些法律知识,要让法律时刻记在我的心中,也希望法律能记在每个人的心中!
法律体会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篇2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 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治国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障,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实行“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德治国”讲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以德治国”既有五千年优秀传统道德的土壤为积淀, 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 是时代发展与历史继承相统一的道德。“以德治国”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 而是在强调加强法治的前提下实行德治。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惩恶扬善, 道德的本质是劝善, 只有对违法犯罪严厉打击, 才能不断强化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提高人们扬善的自觉性。历史证明, 离开法治的所谓德治或者离开德治的所谓法治, 结果都必然会使整个社会失范, 甚至变成人治或专治。
一道德与法律的含义
1. 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有时候与“良心”一起相提并论, 但道德不是天生的, 人类的道德观是受到后天的学习、宣传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道德在阶级社会中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其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 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观念。因此阶级社会的道德常常是一种双重标准, 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2.法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它是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中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 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1.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 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 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 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没有道德规范, 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第二, 道德与法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 并没有要求对等的权利, 强调对他人、对社会和对集体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即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 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他人对其承担同等的义务;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 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 有什么样的权利就要承担对等的义务,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第三, 道德与法实施的力度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手段来实施;而法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第四, 道德与法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内容较抽象、模糊。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 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或是特殊判例, 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
第五, 道德与法的调整范围不同。道德不仅调整人们之间的外部行为, 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 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行事, 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 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 法律并不惩罚主观有过错的人或事, 即不存在“思想犯罪”。
第六, 道德与法的发展前途不同。法最终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它最后将被道德所取代, 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 道德与法的联系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 都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 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道德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 道德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 反映和贯穿在法律意识之中, 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我国一系列立法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另一方面, 我国立法不能超越现阶段人们的道德水准, 否则就很难取得实效;立法也要随着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而向前发展, 否则就落后于社会实际。 (2) 道德对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由于法反映了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 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 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 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 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加强道德建设, 谴责和抑制违法犯罪行为, 鼓励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 对法的实施可起到超出国家强制力范围的作用。 (3) 道德对法还有弥补不足的作用。需要由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并不是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即使立法相当完备了, 也难以详尽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道德往往要担负起调整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此外, 执法和司法人员的道德品格如何, 直接对法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 法是传播、推进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 法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确定下来以后, 使它们不仅成为道德规范, 也成为法的规范, 从而使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有了双重保证。这些法的规范直接宣传着道德, 指引社会成员按道德来规范行为。 (2) 法的实施进一步宣传和推行道德。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制裁, 以及对先进、模范行为的表彰和奖励, 可使人们受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也增强道德观念。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 通常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法所鼓励的行为, 通常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赞许的行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表现在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不道德或是旧道德观念进行斗争的过程, 或是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的表彰过程, 也就是传播、推行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
三道德与法律的嬗变
道德与法律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和之矛盾, 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
1. 道德法律化可以使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 以实现系统本身的功能优化
第一, 通过立法确定某些道德标准为法律标准。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合同法确认交易活动中的诚实守信原则,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 以及若干职业道德、市民行为规范被赋予行规、民规的法律意义等, 无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现。
第二, 使某些道德升格为习惯法。法可分为国家法和民间法。国家法, 即典型意义上的法, 指国家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 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民间法指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行创制和遵守的, 在特定地域、社会关系网络内发挥作用的地方性规范。民间法一般不见诸文字, 而是零散的。在一定意义上讲, 民间法是一定地区道德的规范化, 是一定的道德加强了其强制力并更经常地得到遵守的产物。至少, 民间法与道德传统、社会习俗有更强的依附力、亲和力, 并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所以,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也能折射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第三, 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 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总之, 道德法律化是进行法制改革的基础, 是实现法治的桥梁。
2. 法律道德化表达了社会规范系统的最佳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状态
法治社会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亚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后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类良知与正义道德的法律。称之为良法的法, 也指法律道德化后的法律, 至少应包含人权性、利益性、救济性三种内在的品格。其中人权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础, 失去了人权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实际价值不合理, 最终也会被人类所唾弃。 (1) 法律道德化正是通过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三方将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动中来。“越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 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可以说, 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 主要取决于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 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 (2) 使法律与道德的精神一致起来, 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 让法律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灵, 成为人们的信念, 同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造就这种法律, 才能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 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总之, 道德与法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相互渗透, 并且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但在现实中, 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 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反之, 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有效传播道德。要实现社会的繁荣、进步, 必须做到运用法律传播道德, 同时还要做到利用道德促进法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康。
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 不能简单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而应该具体化。一方面, 道德是法的传播标准和推动力量, 法律规范必须要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 而且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要从立法上、法律实施上来保障道德的传播。
关键词:道德,法律,嬗变
参考文献
①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 1998 (2)
文物归还的道德与法律 篇3
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理应适用于解决文化遗产争端。然而,如果法律并不明确或不存在,甚至相关的各国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会出现何种情况?就任何文化遗产归还问题进行谈判时,道德准则和文化论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法律
国家法律控制着博物馆等机构的运行和管理,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款禁止其自主归还文化遗产,因为这类机构的藏品被视为国家财产,或因为现行法规禁止转让藏品。此外,各国法律还可以判定文物的盗窃与非法出口行为。这对当下持有该文物的机构或国家产生冲击。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认为被盗之物应当予以归还。然而,一旦涉及文物的非法出口,情况就变得不太明朗。许多国家的国际私法(解决国家间法律冲突的法律)都认为应该根据罪案发生国的法律,来判定某行为是否属于盗窃文化遗产,但却不通过实施诸如行政法这样的“对外公法”来控制文化遗产的进出口。国际法研究院(及许多国家的司法裁决)于1975年对这一立场提出了质疑。它们都认为,1970年UNESCO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相当于国际公共政策,应该成为法庭判案的准绳,即便所涉及的国家并非缔约国。当一国提出对非持有文物(在违背该国权利的情况下被转让或出口)的所有权要求时,法庭进一步的处理方法是承认其所有权,因为只有通过国际互惠和互让,各国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国家财产。
国际法
国际公法(即国家间的法律)对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国家(即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国际公法要么属惯例,要么由条约而来。因此只要一文物属于以下公约提出的可移动文化遗产范围,如1954年在海牙签署的《关于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1970年UNESCO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及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还国际公约》等公约,该文物即成为缔约国间采取法律补救的对象。
然而,各国仍可能就某一文物是否属于公约的范畴而产生争端。这可能是由于不能明确当文物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时,两国是否都属于公约的缔约国,或是由于不能明确文物是否属于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财产”的范围,或是由于现有的证据并不能在法律上尽如人意地证明文物从原属国移出的原委。殖民时期,侵略者违背当地人的意愿,未经允许就将文物带走,是构成冲突和分歧的主要来源。社群之间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尽管二者没有直接构成殖民关系,但却由于惩罚性的攻袭(如贝宁和埃塞俄比亚)或由于它们无法阻止两国之间签订的协议(如帕台农神庙雕刻品案例),致使当地人无力继续管理文化遗产。另一系列的问题是虽然遗产的所有权归原住民,但他们当年却没能力阻止本族物品和人体遗骸被当作“科学之用”或被他人“收藏”,而原住民的后代或社群为了确保先祖的灵魂得到安宁要求别国归还先祖遗骸。涉及后两种情况的国际法要么是制定得不完善,要么就曾(现在有时也是)饱受争议。因此,当处理这样的案件时,通过法律寻求解答无异于缘木求鱼。
法律间的冲突
国家法和国际法发生冲突也是一大问题。国际法一贯的准则是各国不能以本国法律不完备为借口而拒不服从国际法。各国都肩负着国际责任,应力求让本国法律与国际准则相符。从本质上说,法律是某个特定时期普遍共识的结晶。联合国本来没就殖民主义是否合法达成过共识,直到1960年通过了非殖民化决议。这样一来1960年前从殖民地夺取的文物就为国际社会所忽视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际法律没有达成一致准则,有的只是相互冲突的各国法律。殖民者声称自己的行为从本国法律看是充分合法的,而被殖民者则认为掳走文物违背了他们的法律和惯例。原住民也面临着同样的合法化问题:众所周知,《原住民权利宣言》在2007年才得以表决通过,而今仍不为少数几个国家所接受。
因此依靠法律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坚持要通过法律寻求解答只会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下去。许多案例已经表明,某件文物或者某一类型的文物缺失造成的是长久的伤痛。从文物被运走到归还的时间跨度,有的甚至超过了300年;这足以证明,希望类似的申诉能简单消失实在是错估了情况。一位来自美军历史遗迹、艺术和档案局(MFAA)的官员(1945年他奉命将属于德国机构或国民的财产运送到美国艺术品收藏处,理由是进行保护性的监管)说得再好不过:“就我们所知,没有什么历史怨恨情绪能比从一个国家取走遗产(不管是什么原因)更为纠结,让诸多怀恨显得理所当然。”
道德准则
道德准则随着社群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法律将这些道德准则形式化,使之成为规则,态度的变化常常预示着法律的变化。那究竟存在着哪些道德准则,我们又能从中看到何种变化呢?
针对在两国敌对时期或一国被另一国占领时期被转移的文物,国家法律加大了保护力度;此外,尽管对许多国家的司法体系来说,提出申领文物要求的期限早已过去,但归还二战期间被掠夺文物的工作仍取得了进展,这都表明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1907年的关于战争法的《海牙公约》,一战后的安置措施,1943年的《伦敦宣言》,再到1954年的《海牙公约》及第一议定书和1999年的第二议定书,都表明了国际法律体系采取的稳健立场,认同越来越多的人达成的道德共识,即一定要将掠夺的文物归还原主。最近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把2003年从伊拉克掠夺的文物归还原主,这一举措更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盗窃文物、秘密挖掘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案件,国际法律体系采用UNESCO《1970年公约》,以及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还国际公约》来处理。此外,联合国还建立了一些非法律程序促进归还工作,例如UNESCO成立了促使文化财产归还原属国或归还非法占有的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ICPRCP)。类似的归还要求越来越多地直接靠双边协商来解决,比如许多美国博物馆都和意大利当局达成了协议,这就说明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效。道德价值准则领域也取得了同样显著的成就,诸如1999年UN—ESCO颁布了《文化财产交易国际道德准则》,以及国际博协在2004年更新了《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中的多数条款。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推进道德价值的趋势。
针对在殖民时期被掠夺的文物,国际社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意识来处理此类案件,例如1960年联
合国大会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许多国家都将文物归还原主(印尼和刚果取得独立后,荷兰将文物归还印尼,比利时将文物归还刚果)。国际博协1976年和1980年的两份报告明确规定了文物归还的道德准则,如提出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最能代表本国文化的遗产藏品。1978年6月7日,UNESCO总干事强有力地呼吁“将无法取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归还给原创造者”,为文物归还工作奠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基础。呼吁的具体内容有:最能代表一国文化的艺术财富,在本国人民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们的长期缺失会给本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应将这些艺术品或历史资料归还给原创国家以使其重拾记忆和身份;尊重艺术品有利于促进它们回归故土;有必要逐渐修正专业实践的准则;有必要与原创国家共同保管文物,因为有时原创国连一件类似的文物都没有了。国际博协制定的最新道德准则涵盖了明确的道德职责。
在文化财产归还方面,博物馆应该积极准备开展对话,促进归还文化财产给原属国家和人民。应该抱着公正的态度,以科学的、专业的和人道主义的原则为基础,通过可行的区域、国家和国际法律(尽可能不从政府或政治层面)来开展此项工作。
文物在非严格意义的殖民时期,即类殖民性质时期被夺走的情况也受到了关注。某些社会族群曾经无力阻止强大的别国夺走文物,现今他们想要别国归还这些文物。值得一提的是,UNESCO总干事的呼吁和国际博协指定的准则都适用于处理这类问题。近些年来,很多国家机构在处理取自原住民的文物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的许多机构都已将文物归还给本国或他国的原住民,美国还制定了系统的国家法律强制归还文物。此外,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原住民权利宣言》,反映出了国际社会的态度变化。1995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了保护原住民遗产的具体原则和方针,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明确表述了道德立场,为将来有关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必要参考。最后,神圣文物多年来在一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少数民族和异域族群的神圣及神秘文物现今已成为许多国家法律体系尤为关注的对象。
文化准则
除了法律和道德准则外,文化准则也促进了文化财产的归还。饱受争议的遗产究竟该置于何处才能让最多的人接触到?这些遗产对于谁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遗产不止属于一个民族时,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分享遗产呢?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财产可以与多组人群有重要关联:《1970年公约》的第4条阐明了5种不同类型的关联——可能还有其他多种类型。
最为重要的是,提倡文化多样化的重要性和尊重他国文化的必要性的呼声支持了已有的重要文化论点。例如,1978年UNESCO总干事呼吁各国必须拥有至少一组代表本国文化遗产的收藏品,以教育和激励后人继续为人类艺术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相比之下,法律争端以及有关如何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各种争执都显得那么不相宜。
法律只能较慢地反映公众态度的变化,这不仅因为制定新法律和更改旧法律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还因为主管当局需要确保法律能赢得足够人群的支持以保证实施法律的可能性。现今,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不仅要靠各国政府,还要靠各国掌管博物馆等机构的专业人士和人类学家,他们都积极地为各自的机构起草声明,为指导今后解决文物归还问题制定新的行为准则。政治家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尊重文物申诉的重要性。尤其是,归还文物或能缓和国与国之间长久以来因解决不了这类问题而造成的持久的紧张关系。
这些归还要求并非一定要通过法律渠道,还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仲裁等其他方式来解决。较为理想的是,可通过适当调整上述方式以符合某项归还要求的具体情况,对各项论点全盘考虑,找到对双方都有益的解决方法。最终实践会证明哪种过程令双方获益最大,然而由于每个案例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无法、也不应该规定哪种程序是解决文物最终归属地争端的唯一方法。
公民道德与法律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时,面对突然飞来的铁块造成身体严重挫伤的危急时刻,强忍疼痛,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安全操作,确保了4名旅客安然无恙,他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美司机”吴斌(C)
①
②
③
④ 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用生命履行了职责 用血的事实说明了承担责任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用行动诠释了人生大爱与生命价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油条哥”刘洪安使用优质大豆油油炸油条,而且每天一换,他自备“验油勺”,卖“良心油条”,虽然油条的成本增加了,价格也上涨了,但是每天来购买油条的人不减反增,生意非常红火。回答25-26题。
2.刘洪安生产和销售“良心油条”体现了人们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商业道德是(A)
A、诚实信用B、平等竞争C、互利双赢D、守法经营
二分析说明题:
2012年4月11日,上海浦东机场二十余名乘客因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没有给予及时的合理的解释和赔偿而情绪失控,冲入跑道逼停飞机,上演了“拦机维权”一幕。
【拦机乘客】拦机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合法权利。
【其他乘客】“拦机维权”不可思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机场公安】拦机乘客违反了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处以治安处罚。
【民航局】航空公司对该事件处置不当,暂停该航线的经营。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在上述事件中,航空公司侵犯了乘客的哪些合法权利?
答:知情权、依法求偿权、公平交易权。
(2)你认为“拦机维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答:乘客“拦机维权”是一般违法行为。(或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危及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破坏了公共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
(3)从乘客维权反而受到处罚的教训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与法律案例分析 篇5
本人原创
【案例回顾】拾荒老人讨要赡养费,遭儿子暴打至爬回家中
2010-12-14 08:38:16 来源: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昨日早上,在公明塘家村,张泽林回忆起当时大儿子打他的情况,不禁泪流满面。
68岁的张泽林一会儿捂着裆部,一会儿指着背和腿不停喊痛。其称被打是因为向二儿子讨要赡养费,惹急了对方。昨日,二儿子张显余接受记者采访先称“随便动了他一下”,但随后否认打过老爸。当地相关部门获悉此情况后称将介入协调和调查。
【妻子】老伴被打 还不给饭吃
事发光明新区公明街道塘家社区。张泽林和66岁的妻子住在一月租50元的客家老屋内。其门前摆放着废弃铁丝、报纸等拾荒品。从床上缓慢起身的张泽林回忆那晚在二儿子张显余家中的情景,流出泪水。“他用碗接了自来水倒进米饭锅里,不让我吃饭!”张泽林说,今年9月20日张显余只给了他1000元赡养费,本月8日晚再到张显余住处讨要赡养费,没想惹恼了二儿子,不仅不让他吃饭,还用脚踢他腿部、裆部、背部等。
“他忍痛爬回家的!”老伴莫冬晚拿出张泽林当晚穿的上衣和裤子,指着两处开缝的地方说是被二儿子殴打时造成的。两老人称缺乏生活费用,只得靠拾荒维持生活。老人的三儿子张显明说,他和二哥来深圳4年,去年两人商量,因大姐已嫁人,张显余负责养老爸,张显明负责养老妈,方法是每月出200元赡养费或让老人到自己家里吃饭。随后两兄弟把父母从湖南永州老家接过来。张显明那晚听到老妈说老爸被二哥打后,马上报案,民警进行了协调。
【儿子】他太吵 我随便动一下
昨日11时30分许,张显余住处大门紧闭,周边居民说他是做扫把生意的。对于张泽林称8日晚被张显余殴打,周边居民说未留意。“我哪里打过他!”昨日,张显余在电话中先说老爸“吵得我生意都做不好,随便动了他一下”,但随后改口说是自己的脚无意和老爸的脚“挂(碰)在一起”。老爸衣服怎么裂开缝了?张显余称是让老爸出去而扯坏的。张显余说,今年本来要给老爸2000元赡养费的,已给1000元,另1000元让舅舅的儿子拿去了。
采访最后,张显余并不愿意承认对待老爸的方式有错,只是希望他能早点回湖南,减少房租等生活负担,为此他愿意提前支付明年的2000元赡养费。昨日公明街道办获悉此事后 称将介入协调。当地警方称如果张泽林指认儿子打人并要求处理,会根据其证据及伤情介入调查。
梗概:在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子女已经协调好如何赡养老人,而拾荒老人讨要赡养费遭儿子暴打,爬回家中,事后儿子还不愿承认自己对待父亲的方式有错。
法律上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第1款规定:“赡养老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由此可见,赡养人的赡养义务是由法律明文规定了的,赡养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同样,在赡养老年人这个问题上也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
打人致伤至少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还需司法鉴定 道德上
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案例中的儿子在经济上并没有困难,而老人却要靠拾荒和讨要生活费来维持生活,本是应该颐养天年,却还要艰苦维持生计。儿子的冷漠与偏执让人心寒,老人的眼泪让人心酸。不论是从道德的意义上,还是法律的意义上,这些不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都应受到谴责和惩罚。
分析:这样的事例虽然个别,但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事在我国特别是农村还是相当普遍,尤其是那些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他们对赡养老人,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却谁也不愿承担自己的那份义务。老人尽管儿孙满堂,却过着形单影只、无依无靠的生活。老人或是秉承“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不愿诉诸舆论和法律,或是不知道通过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是有病在身无处诉说自己的痛苦,或是怕遭到子女的报复,担心进一步恶化和子女的关系,因此苦水往肚里咽。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法律也明确规定,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不孝顺老人,既要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更要通过这种批评谴责,唤起子女良心的觉醒,使之亲情和人性复归。如果道德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些不孝子女,就要采取法律的手段,强制其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法律的力量在老人赡养问题上是有限的,如赡养的执行问题就很困难,因为老人赡养并非一笔“交易”,它是长期的,延续的,法院执行的往往只能是物质方面,它无法解决亲情抚慰、关心爱护等精神方面。它能解决看得见的,却解决不了看不见的,如老人的孤独问题、子女的探问看护问题。
部编道德与法治法律领域知识 篇6
(一)法律领域
1.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于盾和纷的标尺。
2.法律的特征: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作用);②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作用)。
4.法治的重要性: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5.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6.维权的途径: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诉讼手段。
7.诉讼的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民告官)、刑事诉讼。
8.保护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
9.犯罪的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10.违法和犯罪的关系: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两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提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本质上是一样的。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11.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2.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13.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14.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坚持宪法至上。
15.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
17.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珠保障。
18.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19.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0.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21.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的做法: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公民行使权利应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相过程进行;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22.公民的基本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④依法纳税;⑤劳动的义务、受教育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23.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国家利益是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整体利益照顾了大多数人民的长远需求,符合大多数群体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24.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25.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①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②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③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26.法定义务的要求: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27.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8.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9.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0.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31.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32.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33.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4.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5.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36.珍视自由: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②依法行使权利。
37.践行平等:①反对特权;②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③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④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8.公平的重要性: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39.坚守公平的要求:①个人维护公平;②制度保障公平。
40.正义的重要性: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1.守护正义的要求:①个人守护正义;②司法维护正义。
道德与法治道德领域知识
部编道德与法治
2022-06-01
17:00
发表于黑龙江
图片
(二)道德领域
1.生命的特点: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
2.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的原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3.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①欣赏、培养幽默感;②和自己信任的人谈一谈;③考虑并接受最糟糕的结果;④关心、帮助他人;⑤培养某方面的兴趣。
4.面对挫折的方法: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借助外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取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5.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①改变认知评价;②转移注意;③合理宣泄和放松训练。
6.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7.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8.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①注意信息出处;②关注官方信息;③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④辨识信息内容;⑤向他人求助。
9.自觉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10.社会规则和自由的关系: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1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12.劝导的技巧:有“礼”;有“理”;有“节”。
13.尊重他人: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
14.文明有礼的重要性:①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促进社会和谐;③体现国家形象。
15.做文明有礼的人:①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16.诚信的重要性:①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对个人);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③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对国家和社会)。
17.践行诚信: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18.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
19.关爱他人的原因:①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护友好关系的桥梁;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③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20.关爱他人:①心怀善意;②尽己所能;③讲究策略。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篇7
1 教材特点分析
1.1 遵循规律, 切合实际, 体现本教材的针对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自身道德建设, 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2]。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职德育教学“三贴近”原则, 能够结合当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核心要求和宗旨, 结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迫切需要, 深入开展法律教育, 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开启职业生涯和创造美好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 线索明确, 层次分明, 体现本教材的实效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内容围绕两方面进行, 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教材先从礼仪入手, 这个切入点准确且意义重大。随后, 教材围绕个人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4个方面强调公民道德建设, 树立道德规范, 对厘清学生头脑中的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背景下, 再谈职业道德建设水到渠成, 令人信服。在加强道德修养的同时, 教材注重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双管齐下, 从道德和法律双重层面上对学生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 对学生进行了法律教育, 使他们树立了宪法意识、刑法意识、民法意识、程序意识和环保意识, 接受了公民教育, 形成了公民意识。所以, 整部教材突出了道德和法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 采取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教材设计, 呈现出内容相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的特点, 更有利于教学,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1.3 案例丰富, 主次得当, 体现本教材的新颖性
一般来说, 中职一年级新生年龄大多在15~17岁,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的优点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生活中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比较多, 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兴趣;缺点在于年龄较小, 分析理解能力较差, 对道德及法律理论知识了解较少, 学习兴趣不太浓厚, 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足。因此, 如何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而从教材层面上讲, 本教材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案例丰富、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理论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便于学生学习, 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1.4 教法灵活, 学法自如, 体现本教材的互动性
本教材在编排上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模式及方法上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大胆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法、讨论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开展教学, 也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并积极举办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树立道德法治观念, 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守法品质。因此, 本教材在教学上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2 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 对待《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样的新教材, 还存在教师观念落后、课堂满堂灌、考试方式单一、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3]。如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需要教师在观念及方法上大胆突破、不断革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本教材的宗旨, 达到教学相长、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2.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等方式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情景, 让学生模拟表演, 或模仿展示,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不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并探究为什么这样做, 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究理论知识的兴趣, 这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2.2 引入案例, 深入分析, 培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提出多种思路, 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学生从案例中得到启示或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 我们会经常选取一些典型案例, 尤其是一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案例, 这更能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礼多人不怪”、“青少年误入歧途”、“见义勇为, 更要见义智为”等案例都具有真实性。在课堂上, 通过对本校发生的打架事件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预防和杜绝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讨论, 加深了他们对道德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比如, 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身防范内容, 引入了本地发生的少女割喉案, 使学生清楚了当不法侵害发生时, 我们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因此, 案例教学具有的真实性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在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时能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4]。
2.3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转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 它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 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和合作。比如, 个人品德对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预防;环境保护意义深远, 我们能做什么等。这些问题都带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广泛性, 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 引导学生以论文、感想或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 并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律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2.4 开展活动, 鼓励实践, 注重学习效果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 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使整个教学围绕活动而进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 这一方法也被经常采用, 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现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时, 要求学生从班级、宿舍开始, 将自己的缺点记录下来, 交给同桌或者好朋友, 相互监督, 不断改进。活动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而将德育教学落到实处, 真正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特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力宇, 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燚.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J].科技视界, 2013 (3) :128.
[3]杨敏.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刍议[J].价值工程, 2011, 30 (18) :175.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生活 篇8
故事一它还挺讲感情
记得去年在学员队学习期间,我班学员刘德伟和他的爱犬“聪聪”之间演绎了一段战友真情。故事发生在去年寒假,刘德伟放假回老家,“聪聪”暂时由我来管理,没想到刘德伟走后没几天,这家伙就害起了相思病,它在犬舍坐立不安,“呜呜”直叫,几天不吃不喝,很快瘦了下来,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在家休假的刘德伟唤了回来。聪聪一见到主人,什么事都没了,活跃得像看到了梦中的情人。
故事二狡猾的“闪电”
“闪电”是一条善于为人处世的德国牧羊犬,它特别喜欢玩橡胶球,但是由于训练我只是偶尔给它玩两次,每次还没有“尽兴”,又被要回来。有一天在散放的时候,我把球给它玩,但是等我再回来要球时,球已经不见了,它冲我摆着尾巴,好像是在说“我不知道丢到哪里了”。我也没有再找,过几天散放时,我发现“闪电”的行踪总是鬼鬼祟祟的。原来它把球给藏在了树底下,好趁我不注意时拿出来玩。我跑了过去,它发现我马上把球主动地送了过来,在我身上蹭来蹭去,好像是在对我道歉,我原谅了它,它马上又高兴起来了,它真是个狡猾的小“闪电”。
故事三“黑妞”——讲卫生的孩子
“黑妞”是一条拉布拉多犬,平时特别调皮、活泼。在一次爆破训练中,它衔起炸药包穿越一片泥潭,飞快跑到爆破地点,拉了导火索,又迅速跑回来跟我一起隐蔽,此时它显得特别安静。砰!炸药包响了,它却奇怪地冲着我叫了起来,我以为它邀功,就按平时的标准安慰了它一下,没想它不干,好像是小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弄得我不知所措,不一会儿它走了过来,抬起前爪,我一看原来是沾满了泥土,我马上拿出毛巾,给它擦干净。这时它一下又高兴起来了,我真是哭笑不得。哎!这家伙还挺讲卫生。
故事四谁是她的笨笨?
给自己的爱犬起名是训练之前必不可少的。“笨笨”,本来是班里一战友女朋友对他的呢称。女朋友听说他刚带了一条军犬,并且要给犬取名,于是就非要他给犬起名叫“笨笨”。我战友说:“喂,你怎么能给它取这个名字呢?”她说:“不行吗?”我战友又小声地说:”那不是你叫我的吗?”“正因为你叫笨笨,我才给它也起‘笨笨’的,你想想啊,我到你们基地见到你以后难免会激动大声叫你‘笨笨’的,要是让你的战友听见了,多不好意思啊!要是你的犬也叫‘笨笨’就不一样了,他们还以为我在叫它呢!”嘿!她的理由倒充分!
故事五“袭”
“袭”本来是我训练军犬扑咬时的一个口令,但却引发了这样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我当学员的第二年,晚饭后和本班的几个战友来到犬合,边走边谈一些训练中的体会,这时一战友突然说:“信不信我的犬,我让它袭什么它就袭什么?”我想“袭”的口令只在扑咬人时才使用,那我要让它“袭”电线杆难不成它还真“袭”电线杆?于是我就提出了这一点。哪知他还真指着电线杆并下了“袭”的口令。嘿!犬还真就去“袭”电线杆。不仅如此,那条犬简直是指什么就“袭”什么!
故事六护短
说起打架来是我们部队最忌讳的问题之一,而军犬咬架又是我们军犬训导员最忌讳的。而这个故事呢正是基于两者之上。早上全队带出训练的时候,我后面的战友是我们班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个,但是他的犬和我的犬关系可就不像我们的关系那么融洽了。这不,他的犬对我的犬就是一口。我回头看了看说:“把犬牵好了别再咬我的犬了。”“行,放心。”他答应得也挺爽快。我也就没往心里去,当然少不了好好强化一下自己的犬。可时间不长他的犬对我的犬又是一口。“喂,你有没有搞错,怎么又咬我犬啊!影响亲和关系的。”“不就咬你犬尾巴一下吗?没事的。”“那让我犬咬你犬尾巴一下,行不行?”……就这样一场冲突开始了。当时控制不住自己,它就是我,我就是它。感情到这份了谁不护短呢。
故事七这个门生有点酷
威天是我带的第一条军犬,是我的“门生”也是我的“老师”。记得跟它初次相识时我的心情很不愉快,因为在分犬之前我就对这个“臭名远扬”的咬架高手早有耳闻,它不但把它的狗兄狗弟打得落花流水,甚至还算计人。队里组织分犬的时候看着他那凶恶丑陋的外表,我更感到整个区队找不出第二条长得比它更窝囊的犬。我心想:“谁要分到它那可是太‘走运’了”。这时队领导对我说:“你带那条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将目光转过去……我低声回笞“是”,就这样威天成了我的门生。
当我跟威天共同生活过以后才真正体会到它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恶,我甚至还经常因为它“作风”的逐步好转而得到同志们的赞扬,这一下子坚定了我把它从“社会青年”转变为“革命战士”的决心。时光飞逝,我们完成了上级赋予的训练任务,威天也有不俗的表现,在汇报表演中获得了全队第二名。时至今日我还时常想起这个“启蒙老师”,它用实际行动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做人不能太主观,犬也不可貌相。
故事八能打水的犬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 篇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历史使命----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
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
命。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该民族
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 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4.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5.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
象的总称.二、问 答 题:(每题6分,共30分)
1.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实践有哪些作用?(6分)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2.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6分)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3.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6分)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
(4)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
道德的显著标志。
4.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6分)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4)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分)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依法纳税.三、评 析 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求取知识、锻炼能力, 讲究生活的意义跟实践, 这些项目可以
说称为修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 修养都是需要的.遇到社会大转变的时代, 修养尤
其不能马虎, 不然就不能适应, 不能在大群之中尽个人的本身”.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10分)
(1)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3分)
(2)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
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分)
(3)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注重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3分)
2.有一种观点认为: 当今的市场经济提倡的是相互竞争, 没有必要再淡什么集体主义了.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0分)
(1)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有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契合的一面.(2分)
(2)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
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
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分)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
系。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
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求。(3分)
(4)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等关系。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
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
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分)
四、论 述 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你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15分)
答: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1 × 8 = 8分)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
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
动的思想和行为。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
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
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
信,抵制和反对惟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
想和行为。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
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现实意义的认识:(4 + 3 = 7分)
(1)社会主义荣辱观涵义精深,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了“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4分)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自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
逐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品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3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15分)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
接班人。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3分)
(2)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开拓视野、发愤
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应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胸
怀,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
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珍惜年华,刻苦学习,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4分)
(3)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注重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养成优良
思想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
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
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努力
培养良好品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
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4分)
(4)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脚踏实地、善于
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青
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才能创造无悔的青春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代大学
生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推荐阅读:
我们的生活散文05-23
保险改变我们的生活05-18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06-17
军训我们的生活作文07-05
篮球走进我们的生活07-09
当阅读走进我们的生活07-07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剖析09-08
我们丢掉的生活经典美文10-11
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07-22
怎样才是我们的生活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