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证据法案例分析

2024-05-12

四证据法案例分析(精选8篇)

四证据法案例分析 篇1

四、案例分析(20分)

1、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为什么?(10分)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

理由: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5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则是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换句话说,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不应将审查重点放在相对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上,如果法院将审查重点放在相对人行为的合法性上,法院很可能成为行政机关的“执法帮手”,这对提起诉讼的相对人极为不公。行政诉讼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况且,即便是相对人的行为有不合法情况,也不能得出行政机关行为正确的结论。所以,行政诉讼主要是审行政机关,而不是审相对人。判断相对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行政机关的任务,法院不必也无权“帮忙”。

2、某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市教育局主管招生工作的王某受贿案的过程中,除发现王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外,还发现王某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根据以上情况,请问:(10分)

指控王某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哪些机关或人员?为什么?

答: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的是人民检察院。原因:举证责任是指控诉方和辩诉方在审判阶段负有向人民法院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义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享有辩护权,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有罪无罪的义务。但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举证责任倒置的罪名,被告人有义务说明自己财产的合法来源,否则就要被判决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但是,证明被告人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义务仍在公诉方,由检察院承担。

四证据法案例分析 篇2

一、目前法院民事法官对电子证据的应用困境

(一) 缺乏统一审查标准

关于传统证据的法律规则已经日趋成熟, 因此, 法官判案时对电子证据的审查标准和依据只能依据传统证据的相关规定, 当传统证据规定不适用于电子证据的情况下, 大多数法官是依据经验来进行审判。

(二) 判断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能力有限

民事法官对电子证据的把握难度大,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电子证据的专业性和隐蔽性。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 全院民事法官26名, 其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有2名, 基于这种情况, 法官判断电子证据证明力与否和证明力大小的能力十分受限。

(三) 现行法律对电子证据尚无统一定论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中将“电子证据”列为证据的一种, 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未跟上。

二、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

因为没有系统的电子证据相关审查规定, 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所在法院, 民事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在审理阶段对电子证据加以审查, 以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证明力和证明力的大小。

(一) 真实性的审查

1. 审查方法

一是自认。当事人一方提交电子证据时, 通过庭审现场一系列的现场操作和演示, 如果另方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 那么该证据属于双方都认可的状态, 法官一般认定该证据具有真实性。二是公证。若公证机关在诉前对电子证据进行了科学和合法的公证, 公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连续性的录像方式所展示给法官, 则法官是完全信任公证机关的。三是鉴定。当电子证据的真假不定时, 法官可以邀请具有专业资质和技能的机构和人员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对电子证据进行鉴定, 必要时要求机构代表和工作人员在法庭审理时作出充分的鉴定说明。四是比较。法官在审理案件时, 从一个独立的电子证据中无法直接判断出它的真实性, 但是可以通过将这个独立的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相结合、相对比, 通过综合分析来判断。

作为基层法院, 民事法官主要采用自认和公证两种方式。

2. 审查内容

审查内容因审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自认的审查内容包括现场操作和演示步骤;公证的审查内容包括公证书等;鉴定的审查内容包括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陈述;比较的审查内容包括独立的电子证据与案件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等。

(二) 关联性的审查

关联性的审查关键在于电子证据的内容欲证明什么事实, 该事实是否是在案件中为实质性问题, 内容对解决民事纠纷有无实质性的意义。关联性的审查与法官的审判年龄和经验有直接关系,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会根据个人经验而导致尺度大小不一, 甚至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同案中同一个电子证据的认定都可能不一样。

(三) 合法性的审查

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的核心, 是证据在法律上能否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 是证据能否成立和被采用的关键因素。 (1) 根据电子证据真实性审查的判断环节, 判断电子证据的合法性主要是在前者的判断环节中审查这些环节中是否出现了不合法的因素, “以及这些不合法的因素是否足以导致必须将这以证据排除” (2) 。

三、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标准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在证明待证事实上体现其价值大小与强弱的状态或程度” (3) , 法官在考察电子证据证明力时, 关键是要确定证据在多大程度上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 通常法官评判个案中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一般是凭借自己的审判经验。

(一) 关联程度的认定

关联程度的认定通常是将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联系在一起, 研究两者间联系的密切度, 从而衡量证明力的大小。有学者认为, 在判断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所提交的电子证据予以证明怎样的待证事实, 二是该事实是否为案件的实质性问题;三是所提出的电子证据对解决案件中的争议问题有多大的实质性意义。 (4)

(二) 可靠程度的认定

可靠程度的认定是应当从电子证据的真实程度和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程度入手, 加上与其他证据、案情的关联程度, 来判断电子证据的可靠程度。司法实践中民事法官在对可靠程度的认定上不能单靠自由心证主义, 还需借助外力。

(三) 完整程度的认定

电子证据完整程度的认定主要是审查该证据所表现出的信息内容是否受到了恶意的篡改和攻击。完整程度的认定也需要求助于相关的技术专家。

四、立法建议

我国应当借鉴外国一些设计电子证据的电子商务立法, 在现有法律体系增设涉及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

(一) 明确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证明力的认定标准

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证明力认定标准是案件审理公平公正的关键, 因此应尽可能的缩小民事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 在立法上明确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标准至关重要。

(二) 建立多层次、体系化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

从国际上和国外的电子证据立法情况来看, 立法内容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出发点是法理性条文与操作性条文结合, 旨在构建多层次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同时“电子证据立法应有主有次, 以点带面” (5) ,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证据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自如。

(三) 建立电子证据的公证机制和鉴定机制

考虑到电子证据多媒性、专业性和脆弱性的特点, 民事法官关于电子技术知识的受限, 以及追求电子证据最大限度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 还原案件事实真相, 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电子证据认证机制。该认证机制建设主要包括“ (1) 建立各级认证中心, 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 (2) 建设数字签名系统, 提供对信息来源的确定并能检测信息是否被篡改。 (3) 发放数字证书, 在网络中标识各方身份。” (6) ;认证主体包括专业性强的电子证据公证机构和鉴定机构;认证客体包括对电子证据在各环节中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关联程度、可靠程度和完整程度。

注释

11 李汉昌.论证据的合法性[J].法商研究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 1999 (5) :8.

22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30.

33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34.

44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50.

55 刘品新.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84.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问题分析 篇3

摘 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正,新《刑事诉讼法》不仅强调了人权保障,对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辩护制度以及特别程序等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完善。证据的标准将从侦查、破案标准向庭审证据转化,要求证据经得起律师的质证,经得住法庭庭审的考验,这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为对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证据法的转变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结合具体刑事证据制度对其具体转变趋向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刑事证据法;转变问题;新《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D9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16-02

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全面实施。新《刑事诉讼法》对引入技术侦查、对传唤拘传的时间合理延长、对证人安全保障、补偿等诉讼环节进行了修正,为自侦案件的办理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等规定,使自侦案件的办理难度加大。要保证自侦案件的顺利,需要对刑事证据法的转变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

一、关于由职权便利向权利保障转变问题

在《刑事诉讼法》二次修正前,刑事证据制度的确定要以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能需要为重点,而二次修正后,确立了权利保障在实现司法公正方面的地位,并推动刑事证据法向权利保障转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1]。以《刑事司法鉴定制度》为例,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对鉴定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在具体规定中仍以职权机关查明案件事实为重点。例如其146条规定,当事人不具有启动鉴定的权利,只具有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权利,当事人权利保障被忽视,应通过司法解释加以弥补,否则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将无法落实[2]。例如在2006年发生的邱兴华杀人案中,职权机关未鉴定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其辩护人虽然提出补充鉴定,但由于鉴定并未启动过,所以补充鉴定申请也不具有意义。虽然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对权利保障有益的规定增添至控辩双方鉴定意见方面,例如第192条第2款,同意当事人自行聘请职能部门体系外的专家进行鉴定质证,但其出庭专家的质证并不等同于刑事审判质证,所以其实际效果会受到严重的限制。虽然《刑事诉讼法》第192条第4款中做出鉴定专家出庭适用于鉴定人的相关规定,但并未对鉴定专家是否可以结合鉴定中的专业知识与职能部门的鉴定人进行辩论做出规定。可见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需要利用法律解释对虽然规定但并不完整的权利保障措施进行说明和完善[3]。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的部分规定仍存在忽视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倾向,例如第192条第3款、第187条等,可见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制度向以权利保障为重点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仍需要司法解释等司法实践对其推动和落实[4]。新《刑事诉讼法》注重权利保障精神还体现在非证据排除制度等方面,例如第11条、第13条等,通过消除阻碍刑事证据制度向以权利保障为重点转变的规定,是现阶段改善刑事证据制度关注重点由职权便利向权利保障转变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由证据形式向证据规则转变问题

二次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等证据形式引入到证据种类中,这是我国法律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对刑事诉讼查明案件事实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关注重点逐渐由证据形式向证据规则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也存在问题[5]。以证据种类的规定为例,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对证据法定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封闭式列举,是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刑事诉讼法的独创。这虽然有利于证据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但结合其他国家刑事诉讼侦查情况,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唯一适应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式,甚至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封闭式的规定,将使部分未被规定在法定证据形式中的有效证明形式失去证明意义[6]。结合发达国家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他们在确定证据形式中都结合证据的可采性要求进行,考虑到证据可采性与其关联性、合法性等具有密切的关系,确定系统证据规则对证据的实际应用效果相比我国更为理想。所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在关注重点由证据形式向证据规则转变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封闭式规定存在的问题,积极建立和完善可采性问题证据规则。

另外,虽然其他法系国家对言词证据、鉴定等证据种类给予了规定,但通常与证据规则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例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23至346条和第427至457条,《德国刑事诉讼法典》6、7章,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修订前第2条等。而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形式的规定,目的是为侦查事实确立规则,而新《刑事诉讼法》并未对相关的规则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是在言词、事物证据方面对排除规则进行了相应的规定[7]。我国刑事诉讼相关教材中在证据资格问题上忽视证据的可采性规律,忽视证据分类与取证、质证、排除等规则的相关性,对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合法证据与非法证据、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意见证据与普通证据、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进行区分是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基础。新《刑事诉讼法》中如果将证据形式描述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相比封闭式的列举方式更加合理,所以在刑事证据制度由证据形式向证据规则转变中应有意识地开放对证据形式的限制,对新增添的证据形式配备相应的证据规则。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虽然认识都证据形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将符合科技发展形式的新证据形式进行了列举,此方法对侦查事实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刑事证据制度的本质强调的并不是证据形式的具体类别,而是对应的证据规则,所以要实现刑事证据制度由证据形式向证据规则转变,仍需要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环节等确定全面合理的刑事证据规则,这是推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实现此转变的主要途径,需要高度关注。

三、关于由细化证据标准向实现证明要求的程序规则转变问题

二次修正后的新《刑事诉讼法》第53条对《刑事诉讼法》第46条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刑事证明标准的可操作性更强了。这种由细化证据标准向实现证明要求的程序规则的转变,与刑事案件自身对证明的严格要求相一致,但在转变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刑事证明任意化问题就仍然存在。以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为例,虽然现阶段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理论和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理论在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仍将主观元素融入具体的标准规定之中,这必然导致死刑案件的证明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所以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针对性强的具体程序规则。具体程序规则的建立,是为了使事实和证据方面疑问得到解决,因此要对辩护律师意见程序予以高度重视。为避免判决中出现证据一文、其他事实解释等问题要建立适用于特别情况的合议规则,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40条对死刑案件尊重律师辩护意见进行了说明,将有效辩护视为保证死刑案件质量的重要因素,但这需要在司法程序上对其进行有效弥补。例如针对死刑案件,程序中不允许回避辩护律师对证据方面的疑问,在疑问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前,不能判处死刑,这显然有助于保护被审判人的合法权益。

法庭评议规则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证明要求,例如将法庭评议规则应用在死刑案件中,对提升案件质量方面的作用是传统细化证明标准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刑事证据制度转变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切实解决刑事证据制度转变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标准详细化的成功经验对相关程序的不断完善。而对尊重律师辩护意见和法庭评议规则两方面进行程序完善就是这种转变的标志。在此过程中,司法解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新《刑事诉讼法》中存在的分歧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可以使刑事证据法转变问题得到全面、清晰的阐释,从而满足《刑事诉讼法》的法理要求,并对维护立法精神、发挥法律的权威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敏远.论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J].法学家,2012,(03):99-109,178.

〔2〕陈瑞华.我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00-111.

〔3〕徐方圆.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完善[D].山东大学,2013.

〔4〕何家弘.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33-38.

〔5〕刘素芬.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程序衔接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王满生.刑事诉讼中程序法事实的证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7〕吴立国.从刑事证据两个规定看我国刑事法治理念的转变[J].咸宁学院学报,2011,(09):28-29.

票据法案例 篇4

2.担保关系:湖南交通银行衡阳某分行(下简称为交行)对该借款作担保并给天易公司出具了担保书

3.合同关系;天易公司签发了以浙江某服装厂同该厂签订了虚假的《购销合同》(但是该公司拿到了500万后有退给天易)

【答案】(1)天易公司的出票、农行的承兑、浙江某服装厂向建行浙江某分行的贴现,构成了本案中的汇票的出票人、收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及被背书人之间的一系列的票据债权债务关系,即本案的票据关系。(2)在本案中存在以下几种非票据关系:

①票据原因关系。将套取的资金用于非法借贷是本案中一系列出票、承兑等票据行为的真正原因,它们在本案中是以各种合同关系体现出来的。②票据资金关系,该关系以天易公司同农行某县支行签订的《委托承兑商业汇票协议》体现出来。

2.【银行汇票】1999年9月间,广东省某公司业务员持1张自带银行汇票,到X市A银行提示兑现。该汇票的签发行为北京B银行,代理付款行为A银行,汇票申请人为北京市某某实业公司,收款人为广东省某公司。汇票金额120万元。A银行经审查汇票及某公司业务员的有关证件、证明后,口头告知同意兑付该汇票,因营业时间快结束,头寸也不足,请该公司次日再来办理兑现手续。次日营业前,B银行给A银行发来电传,称:因发现某公司有重大欺诈行为,请贵行协助,立即停止兑付本行签发的汇票和有关结算手续。A银行于是拒绝兑付该汇票。某公司遂以A银行和B银行为被告,诉诸广州市某法院。一审法院判决B银行和A银行连带承担该银行汇票的付款责任。

问:(1)一审法院判决A银行承担连带付款责任是否正确?为什么?

(2)假设A银行收悉B银行电传后,仍然兑现该汇票,A银行是否享有票据资金追偿权利?为什么?(1)付款人:A银行 承兑人:A银行

收款人:广东省某公司

起诉原因:A口头承兑后又拒接承兑,应当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票据记载事项。

票据有瑕疵的可以拒绝承兑,不应搞承担。(2)享有对管勾当某公司的追偿去哪? 票据代理人和票据付款行区别?

银行汇票申请书的代理付款行填写收款人银行,是由收款人银行代理出票银行就汇票资金进行付款的。

【答案】(1)不正确。因为代理付款行是票据代理人,不是票据债务人,其行为后果由本人即本案中的付款行承担。

(2)就付款行为来说,此时A银行的付款仍构成付款人的有效付款。但从代理关系看,代理付款行无视被代理人的明示代理指示,违反了代理关系的一般规则,假如B银行所言被证实,A银行应对被代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3.陈某为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陈女13岁,中学生。2004年9月间,陈女趁陈某疏忽,擅自动用陈某的个人支票凭证本,冒充陈某签名签发了一张票据金额为12万元的支票,并加盖了陈某的私章,持票到某集团公司下属的某购物中心购买了一架价值12万元的遥控模型直升机。某购物中心的经理认识陈某和陈女,故对她交付的支票深信不疑。尔后,某购物中心为清偿货款将该支票背书给了某塑料玩具厂。次日,当地报纸即刊登了人民法院裁定该塑料玩具厂破产的公告。因清算组尚未成立,该厂会计科便把上述支票交其开户行入帐,遭退票。理由是支票印鉴不符。清算组成立后,持该支票向票据上出票人陈某及背书人某购物中心追索,均遭拒绝。陈某的理由是:我的印鉴是我的女儿背着我盖上去的,我根本不知道,且该私章不是我的支票预留印鉴,我不负责。购物中心的理由是:持票人已破产,丧失了受领资格,等该厂清算时再说要。

问:(1)陈某的抗辩是什么性质的抗辩?如果所述各情节得以证实,其抗辩能成立吗?为什么? 对物的抗辩,理由:违背了支票的要式性,其中印鉴不符。

(2)某购物中心的抗辩是什么性质的抗辩,能否成立?为什么?

对人的抗辩,不能成立。

清算组已经成立,所有债权债务由它来进行清算的。根据《破产法》

4.北京A公司从上海B钢厂购进一批钢材。钢材运抵A公司后,A为B签发一张以A公司为发票人和付款人、以B厂为收款人的到期日在三个月后的商业承兑汇票。之后,B厂从C金属厂购进一批原料。B厂就把A公司开的汇票背书转让给C厂。汇票到期后,C厂把汇票提交A公司要求付款,A公司拒绝付款,理由是B厂供给的钢材不合格,不同意付款。

问:A公司理由是否合理?

A公司的抗辩是基于原因关系产生的对人的抗辩,这种抗辩只局限于直接当事人,A公司不可以以其与B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对抗对C公司支付。况且票据具有无因性,要式性,该商业承兑汇票内容合格。【答案】A公司的做法不合法。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只要具备法定条件,票据权利就成立,至于票据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在所不问。基于票据的无因性,票据关系一经形成,就与原因关系相分离。原因关系是否存在和有效,对票据关系不发生影响,票据债权人只要持有票据即可行使票据权利。

在本案中,B厂与A公司之间的钢材购销关系是本案汇票的原因关系。汇票开出后,A公司就与票据持有人产生票据关系。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是相互分离的。A公司提出钢材质量不合格是原因关系有瑕疵。其拒绝付款就是用原因关系来对抗票据关系。但现在汇票已被背书转让,持票人不再是原因关系的当事人,所以A公司不得以钢材不合格为由来对抗C公司,A公司必须付款。付款后票据关系消灭,原因关系不消灭,A公司仍可根据原因关系的瑕疵请求B厂赔偿损失。

5.甲冒乙的名义签发了一张票据金额为伍万元的汇票给丙,以庚为付款人,丙对此并不知情,并将其背书转让给丁,丁与A有一购销合同,即欲将汇票背书转让给A,并将A的名称定为被背书人,但在尚未交付前,发现A不能履行合同,遂将A更改为B,并在更改处签章以示更改,B持票后又将票据金额改写为“壹拾万元”,并背书转让给C,C持该汇票要求庚付款,庚认为出票人签章不真实而拒付。

问:(1)甲的行为是什么行为?甲、乙是否负票据责任?为什么? 无权代理行为不负责任对物的抗辩

(2)丁对被背书人名称的改写属于什么行为?其效力如何? 变更有效力

(3)B更改票据金额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其效力如何?

票据变造变造后的债权人b只对变造后的事项负责; 而其他票据当事人只对变造前的事项负责,庚。

【答案】(1)甲的行为属票据伪造,甲不负票据责任,因为他不是以自己的名义签章的,依“不在票据上签章者,不负票据责任”的原理,伪造人甲不负票据责任。乙也不负票据责任,仍依“不在票据上签章者,不负票据责任”的原理,没有在票据上签章,也没有授权甲代理或代表,所以不负票据责任。

(2)丁的行为属于票据更改,效力是被更改的原记载事项因更改而丧失票据记载效力,应视为未记载;改写的记载事项代替原记载事项产生票据效力,以改写后的记载内容确定票据关系。

(3)B的行为属于票据变造行为:

B的后手C如对丙、丁行使追索权时,丙、丁仅负票据金额为伍万元的票据责任,因为他们是变造之前签章的人。

B的后手C如对B行使追索权时,B负票据金额为壹拾万元的票据责任。

6.2006年1月5日,张X X与李X X(均系X X市人)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协议。协议规定:李x x将属于其所有的房屋两间卖给张x x,价格为20万元。双方到房管局依法办理了产权变更手续,张x x取得了对协议房屋的所有权。1月8日,张x x向李x x签发了一张以2006年1月8日为出票日、金额为20元、以张x x的开户银行为付款人、以李x x为收款人的现金支票,经签章后交付给李x x持有。1月 10日,李X X又从王X X(也系X X市人)那里买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轿车,并把其所本来有的由张x x签发的20万的现金支票转让给王x x。7月12日,王x x持该现金支票向张x x的开户银行提示付款。该开户银行以该现金支票已超过票据权利时效,即自出票之日起6个月未行使权利而消灭为理由拒绝付款。于是,王x x便根据《票据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请求出票人张x x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额相当的利益即20万元。

问:(1)银行拒绝付款的理由合法吗?为什么?

(2)王XX要求张XX返还其20万元利益合法吗?为什么?

7.2000年3月7日,甲商店同乙公司签订一份彩电购销合同。该合同规定:由乙公司在10 日内向甲商店提供彩电100台,共计货款 25万元。双方约定以银行汇票进行支付。3月15 日,乙公司将100台彩电交付甲商店,甲遂向其开户银行A申请签发银行汇票。3月20日,A银行遂发出了出票人、付款人为A银行,收款人为乙公司,票面金额25万元,付款期限为6个月的汇票。但由于疏忽,银行工作人员未记载出票日期。甲商店将该本票交付乙公司。后来,乙公司又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请问:该本票是否为有效票据?丙公司是否享有票据权利?

无效票据,不具有票据权利,但是可以向前手基于原因关系追索。

8.某年3月12日,华洋贸易公司与欣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一单购销合同,华洋贸易公司买给欣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批手提电脑,交货期为4月1日,合同总价款为250万元,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

欣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合同签订后开出汇票,2个月后付款。

欣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合同签订后开出汇票,并且在自己的开户银行某工商银行申请承兑。该银行承兑,承兑日期为6月1日。

汇票承兑以后,欣业有限责任公司将汇票交给华洋贸易公司。华洋贸易公司拿到汇票以后,为了马上得到资金,立即向自己的开户银行某农业银行申请贴现。农业银行向工商银行查询,回答是“承兑真实,有效”。于是,某农业银行办理了贴现,将200万元贴现款转到华洋贸易公司的帐户上。

后来,华洋贸易公司货源出现问题,无货可以提供。

欣业有限责任公司见不到货物。经过调查发现,华洋贸易公司根本没有货物,也没有准备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思。欣业有限责任公司立即通知某商业银行,合同有欺诈嫌疑,要求拒绝承兑。工商银行又通知农业银行,以该承兑汇票所依据的合同是欺诈合同,合同无效。承兑也无效,拒绝对该汇票付款。

贴现银行,即农业银行声称经查询,工商银行确认“承兑真实,有效”,所以,承兑银行,即工商银行必须承担到期付款义务。双方协商未果,起诉到法院。

9.司徒先生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因专利发明获得了大量收入,银行为其开了支票帐户。2002年因家庭生活,受到剌激,导致精神失常。

2002年4月1日司徒先生签了一张60万元的转帐支票给某房地产公司购买有关房屋,某房地产公司希望有保证人进行保证。司徒先生找到其朋友钟女士写了一份保证合同。房地产公司收受支票后,4月15日以背书的方式将该支票转让给了某租赁公司以支付所欠的建筑机械租金。

4月19日某租赁公司持该支票向某现代商城购置计算机设备。4月26日某现代商城通过其开户银行提示付款时,开户银行以超越提示付款期为由作了退票处理。某现代商城只好通知其前手进行追索。在追索的过程中,租赁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均以有保证人为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保证人钟女士以司徒先生系精神病人,其签发支票无效为由,拒不承担责任。经鉴定,司徒先生确属精神不正常,属无行为能力人。问:

1、无行为能力人的票据行为是否有效?

2、其所签发的票据是否有效?

3、在有保证人存在的情况下、票据行为人应否负票据责任?

4、本案中的保证人应否承担保证责任?

10.甲受乙的欺诈,以乙为收款人,开出一张面额为50万元的形式要件具备的汇票;乙为支付货款,将汇票背书给丙。

甲的出票行为效力如何?该汇票是否有效?为什么?

如果甲在出票时忘了写明出票日期,依法律规定对出票行为和票据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如果乙在背书时忘了写明背书日期,其行为对背书行为和票据有什么影响?

若丙将汇票背书给丁但没有签章,丁取得汇票后又背书给戊。此时谁是汇票上的债务人?

该出票行为仅在甲、乙之间无效。该汇票仍然有效;因为甲的出票行为只欠缺实质要件但具备形式要件,所以汇票仍然有效。

因出票日期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出票行为因欠缺形式要件而无效并导致整张票据无效

由于背书日期为任意记载事项,所以乙的行为不影响背书行为和票据的效力。

甲、乙、丁

11.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与麦琪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出售给麦琪服装有限责任公司40万元的布料。

麦琪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向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了一张以工商银行某分为承兑人的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记载事项完全符合票据法的要求。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将汇票贴现给建设银行某分行。

后建设银行某分行向承兑行工商银行某分行提示付款时,遭到拒付。理由是:麦琪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来函告知,因布料存在瑕疵,该汇票不能解付,请协助退回汇票。建行某分行认为,该行是因为汇票贴现成为该汇票的善意持有人,购销合同纠纷不影响自己的票据权利。

于是起诉于法院,向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追索权利。问:

建行某分行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建行某分行可否向建信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追索权利?为什么? 12.甲市的A向某农行申请了一张本票,准备拿到乙市去做生意。该本票上记载 的内容有:出票日期是2007年3月5日; 金额5000元;“本票”字样;无条件支付 的承诺;出票地为甲市某农行所在地。A 将此本票背书转让给了乙市的B,B又转 让给了同市的C。

该本票的出票行为有效吗?为什么?若是欠缺某些事项,又是哪些?无效;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中的出票人签章和收款人名称

若该本票为一张有效的本票,那么此本票必须在什么时候提示见票?2007年5月5日之前

若该本票为一张有效的本票,而该本票上并未记载付款地,那么,票据法上对此是如何规定的?C能否在乙市向乙市的农行申请付款?以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为付款地;不能

假设C在2007年6月1日拿着该票赶到甲市向某农行请求付款,某农行应不应该付款?可以付款

如果B将该本票转让给C时是5月20日,会发生 什么后果?

本票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本票责任。

13.-4打印过

2005年10月16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空调购销合同。双方约定:由乙公司向甲公司供应空调100台,价款25万元,交货期为10月25日,货款结算后即付3个月的商业承兑汇票。10月24日,甲公司向乙公司签发并承兑商业汇票一张,金额为25万元,到期日为1996年1月24日。11月10日,乙公司持该汇票向S银行申请贴现,S银行审核后同意贴现,向乙公司实付贴现金额23.6万元,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S银行。该商业汇票到期后,S银行持甲公司承兑的汇票提示付款,因该公司银行存款不足而遭退票。S银行直接向该公司交涉票款。甲公司以乙公司未履行合同为由不予付款。评析:

(1)甲公司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因为:甲公司作为承兑人(也是出票人)以乙公司未履行合同为由拒绝付款,不符合“票据债务人不能以自己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持票人进行抗辩”的规定。持票人S银行通过贴现,支付了相应的对价,经原持票人乙公司背书后成为新的持票人,甲公司无证据证明S银行在贴现是有过错,因此,S银行是合法的、善意的持票人,拥有合法的票据权利。

(2)判令甲公司向S银行支付票款25万元票款及相应利息。

14.某日,一位青年手持一张空白转帐支票,来到某市电子商厦购物。售货人员发货以后,以此转帐支票前往银行转帐,但是,因为票据文字书写错误遭到银行退票。商厦售货人员遂按支票上的印鉴找到开具支票的某商务公司,但是,商务公司否认曾来商厦购买大宗物件,声称这张中国银行1─1233140号转帐支票已经声明作废,拒绝支付贷款。经查,这张空白转帐支票是该商务公司为报关而开具,一个月前遗失,商务公司曾经登报声明作废。但是,支票已经被人捡拾冒用。电子商厦因向商务公司追讨贷款不成,随即起诉商务公司

根据我国《票据法》,商务公司 对于丢失的支票可以采取哪些补

救措施?商务公司可以依法采取挂失止付、公示催告等补救方法,并在一定条件下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本案中的商务公司是否应当承担 票据责任?为什么?

商务公司应当承担票据责任。因为电子商厦通过对价关系取得支票,其票据的取得行为是合法的,具有票据权利,有权要求出票单位给付货款。商务公司由于开具空白转帐支票,就给支票遗失并被他人冒用提供了可能性,对此商务公司是该并且可能预见的,故应当为其行为承担法律后果,所以尽管商务公司未在电子商厦购买货物,但是也要无条件地支付贷款。

如果查获冒用支票的人,商务公司可以向其追偿。此外,冒用他人支票构成金融诈骗犯罪行为,属于刑事法律关系范畴,应该另案处理。

商务公司以曾登报声明支票作废为由辩称自己已无票据责任,是无效的。我国现行金融法律法规没有任何规定涉及票据声明作废。单方面地声明支票作废,既不能为他人设定义务,也不能为自己免除责任,支票作废声明只是一种提示,没有法律效力,不能构成《票据法》上的抗辩理由。

15.A公司开出一张收款人为B公司、付款人为C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B公司因与D厂发生了货物买卖关系而将该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了D厂,D厂又将其背书转让给了E公司。E公司在票据到期日请求C银行付款时遭拒绝。为此,E公司要求B公司承担票据责任。B公司认为,D厂所供货物有明显的质量瑕疵,故拒绝付款。

假定上述若干次背书均为有效背书,E公司要求B公司承担票据责任的请求是否合法?为什么?

合法;因为持票人的前手对持票人负有票据责任。

B公司将该汇票转让给D厂时,在背书时必须记载哪些事项?

如果B公司在背书转让该汇票时,记载了“不得转让”字样,那么B公司应否对E公司承担责任?理由何在?

背书人B公司、被背书人D厂。

四证据法案例分析 篇5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裁员安置

严重违纪解除证据不足败诉案例分析 在进人易、出去难的现有劳动法律政策下 , 有的职工转正后即心生懈怠 , 工作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 对于这种职工 , 采取何种管理策略方可顺利裁……

严重违纪解除证据不足败诉案例分析

在“进人易、出去难”的现有劳动法律政策下,有的职工转正后即心生懈怠,工作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于这种职工,采取何种管理策略方可顺利裁员? 2005年12月,彭某应聘到浙江省宁波市某材料公司工作。2006年7月,彭被任命为公司行政部副经理。2006年8月,双方签订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一份,约定从2006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止,因生产经营变化或工作需要,公司可以随时调整彭某的工作岗位及内容;若彭某认为不适应所调整的工作,可以申请另行调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合同中未对工作岗位、工资报酬等事项进行约定。2007年1月,某材料公司按照国家标准为彭某办理了养老保险并每月足额支付原告彭某工资2087元。

好景不长,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使得彭某心生厌倦,工作懈怠偷懒,业绩每况愈下。2008年2月,公司与彭某谈话并提出将彭某的工作岗位调整为文员,但彭某却坚决要求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方才同意调整岗位并拒绝移交工作,对公司的日常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被告无奈,邀请辖区派出所出面协调。彭某自知理亏,在2008年3月4日办理了工作移交,公司也于当日以原告不服从工作安排,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为曲,书面通知原告解除劳动合同。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认定案例 篇6

『案情』案件基本情况如下:2009年4月24日,甲女士与乙公司签订了《网站建设合同书》,委托其建设网站,合同金额33400元。但甲支付首付款人民币10000元后,被告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于同年7月1日交付网站。同月20日甲到乙公司了解到,原先做网站的程序员小廖做别的项目去了,现在由程序员小田接手,8月4日甲收到了项目进度计划表(新),根据该表,网站将于同月31日完成整合,但直到11月9日,程序员小田请假回家,网站仍然没有交付甲验收、使用。在此期间,甲在小田的安排下购买了虚拟主机人民币1980元、支付宝服务人民币600元。由于小田认为虚拟主机放着不用也太浪费了,所以甲让小田把网站代码上传到甲的虚拟主机上调试。目前网站仍然用的是临时域名。可小田请假回家后,乙公司直到2010年1月5日,网站仍然没有交付验收、使用。同月6日甲给乙公司寄出挂号信《解除合同通知书》,乙收到后再三恳求,甲答应延期到该月20日完成网站建设并交付原告验收、使用,但直到2月9日也没交付验收、使用。甲在2010年2月11日和26日给被告发电子邮件再次要求解除网站合同。之后诉至法院要求返还首付款并赔偿损失。『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乙公司表示:甲不断改变设计方案,导致交付迟延,且甲也同意项目延期;网站在2009年11月已交付给甲,但甲否认网站合格。

黄浦区人民法院的主审法官归纳了争议焦点:网站是否交付及是否符合合同约定。鉴于甲认可乙公司将网站代码上传到甲的虚拟主机上进行过调试,上传内容中哪些工作量符合合同约定的证明责任由甲承担。

双方在电子证据的举证上都使用大量的QQ聊天记录,不同的是,乙公司比甲更富有,对这些材料做了公证。于是乎,乙公司的律师对甲的证据不予认可,要求公证才能接受。问题在于,公证文书上的聊天记录文件夹生成时间在乙公司电脑上显示为聊天记录发生三个多

月之后。根据专业人士的观点:文件夹生成时间不能修改,而聊天记录的内容是可以改的,需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辨认字体等方式查看。因此,收取昂贵费用的公证机关只能证明乙公司电脑上记载有聊天记录,生成时间为2010年6月,聊天内容显示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而无法证明该内容是否更改。当然,甲确认了这些记录,原因在于内容对自己利大于弊,况且这也不是核心证据。案件最终疑点就是乙公司究竟在甲的虚拟主机上进行过哪些网页的上传和调试以及质量是否合格。甲因此去了万网上海分公司找了相关人员,但被告知:我们的日志只能保留2个月,所以无法为您提供日志。十分抱歉。之后法官听说原告可以自己去和北京万网公司总部联系调查,又让原告联系。但甲女士收到的答复是:需要法院的手续。最终,考虑到案件的成本可能大大超过胜诉金额,且法官表态工作数量是以往网站制作案件判断的主要依据,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分析』由上可知,相对于传统证据,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既要求采用专业技术又必须及时实施。相对于公证机关,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相关证据往往更加专业,难以被普通人否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就如同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一样,可以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内容。可见,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案件中最主要、最可靠证据的来源者。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提供的信息内容、发布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该办法为规范网络

服务商的信息管理和协助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案的当事人原本是有这样的时间,但因为不知晓该规定而陷于困境。就小标的案件而言,当事人自行取证也是可行的。本案中,原告在发出解除函的同时,就对电脑上的每一页QQ记录采用连续拍照、摄像的方式固定形成时间及内容,被告将很难否认。

另外,要保证电子邮件的有效证明力,当事人可在不同阶段对相关事实作合同条款的详细约定或者依法签订确认书。

『总结』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一般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形认定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1)由适格证人证明为真实的证据。参与电子证据生成与运作的技术人员,或者具备专业技能与经验、可以查证电子证据是否属实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适格的证人证明电子证据真实。(2)经适格专家鉴定认为电子证据未遭修改。具备识别电子数据是否被修改技能的训练有素的专家,可以接受法院委托进行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证明电子证据是否真实。

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分析 篇7

一、有关刑事录音录像取证与防止非法取证行为的关系

在最新修订的刑诉法中, 第二条对于刑诉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充分保障人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对于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追诉的过程中, 需要以充分保障人权为讯问的基本准则, 对于犯罪嫌疑人所具备的公民合法权益要做到切实的保障。近年内, 在我国司法领域内出现了诸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重大冤案, 酿成这些冤案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审讯人员采用刑讯逼供手段使被审讯者“屈打成招”。因此我国法律的科法制建设需要对司法权利以及执法手段进行更为严格规范的要求, 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切实保证在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 新修改的刑诉法相关规定就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 讯问过程采用录音录像制度

在我国刑诉法改革初期, 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讯问现场情况就有了一定的制度规定, 在进行犯罪嫌疑人问讯过程中需要有律师在场, 并且讯问全过程都需要进行录音、录像。在对于该项制度的长期实践中, 在司法讯问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为后期的审讯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5年, 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 (试行) 》, 规定中对于人民检察院进行刑事案件的审理和犯罪嫌疑人审讯的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同步录音录像采集, 要求相关司法机构完善审讯监督体系, 强化审讯录音录像实施的方案。此外, 在对于防止司法机构非法采集“犯罪证据”的情况, 在2010年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再次强调禁止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证据, 并对审讯的全过程的各方面作了具体全面的要求。此次刑诉法修改特别增加了对于录音录像制度的详细说明, 从法律层面严格了审讯录音录像制度的具体落实, 对采用刑讯逼供手段, 非法采集犯罪嫌疑人证据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有效遏制了司法人员滥用权力, 采取非法手段制造冤假错案的行为。

(二) 审讯录音录像制度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作用

非法取证是指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过程中, 以非法手段收集嫌疑人的犯罪证据, 使嫌疑人在无法适用刑诉法的相关证据条例, 使非法证据定罪成立。而非法证据排除是对司法机关的相关审讯人员通过使用非法手段获得的嫌疑人犯罪证据进行排除, 使嫌疑人在证据采集方面具有客观公正的表现。该项措施在上个世纪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适用, 如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中就有明确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 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 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而我国相关部门也积极响应国际公约提出的建议, 对我国刑诉法进行修改,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了非法证据排除的重要原则。

在审讯过程中使用全程录音录像进行记录可以有效遏制非法证据采集, 在法规政策的规定中, 对于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据“合法性”进行判断, 审讯所获得的录音录像证据需要经过相关司法鉴定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成立, 在对于录像和录音信息鉴定过程中, 所有的证据采集必须经过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尤其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采集, 需要从根本上确认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非法采集犯罪嫌疑人证据的手段表现为多元化, 在刑诉法的规定中, 除了对于“刑讯逼供”手段加以遏制之外, 如果在审讯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加以威胁、欺骗、利诱等手段而获取证据都属于非法证据采集。讯问过程需要对讯问的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处理,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现场中的所有言行都要进行具体的记录, 对于录像和录音中出现非法采集证据情况进行判断, 一旦发现其中存在非法采集的证据立即排除, 对于参与审讯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二、问讯录音录像制度的作用

在对犯罪嫌疑人的问讯过程需要予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 这首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法律充分尊重公民人权地位, 无论是正常的社会生活还是犯罪嫌疑人的讯问, 都应该贯彻法律精神。在讯问现场, 必须有律师对讯问过程做全程监督, 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律师对犯罪证据进行辩护, 根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第一百一十七条相关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在很多情况下, 犯罪嫌疑人的律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讯问现场, 而执法人员有时会出于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而采用过激手段来逼迫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因此, 在这方面就需要使用讯问录音进行记录, 录音不会破坏刑侦过程的秘密性, 录音的鉴定部门对录音的审查都是在司法机关内部进行的;另外, 如果对于嫌疑人的口供证据获得在经过录音鉴定中发现是使用非法手段获得的, 录音就会对讯问过程的公正客观性提出质疑。犯罪嫌疑人在对录音口供进行确认之后, 录音鉴定通过, 为之后的案件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取证依据。在增加审讯录像之后, 可以从客观方面来观察整个讯问过程是否具有刑讯逼供的嫌疑, 对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论证过程, 还需要从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情况进行判定, 这是由于刑侦讯问是在相对秘密的环境中, 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在进行讯问之前受到严刑逼供, 而在录像讯问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正常的“口供”行为, 则需要从嫌疑人之前是否受到严刑逼供以及威胁情况进行了解。

三、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修改后的刑诉法对于在嫌疑人讯问过程中使用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紧密联系起来, 在录音录像的使用过程中, 加强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可行性验证, 分别从案件的侦查、起诉、法庭审判不同阶段进行具体落实。

(一) 侦查阶段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在对案件进行侦查环节中, 重点工作是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进行采集,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特别注意对于证据的真实性的还原, 在具有法律制度依据为侦查讯问规范的前提要求下, 侦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录音录像制度规定对讯问过程中的所有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在修订之后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中就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 (二) 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 (三) 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可以一一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 应当采纳辩护律师的意见。”因此在侦查讯问阶段, 司法机关对于犯罪证据的取证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等工作必须依据人民检察院的审批要求, 对于犯罪嫌疑人逮捕令的下达需要从犯罪证据记录以及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在录音录像中发现非法证据的迹象, 可以对相关证据予以排除。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规定, “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写出起诉意见书, 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定”。由于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证据以及案件证明材料, 需递交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核, 审核对象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证据记录、案件讯问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资料。

(二) 审查起诉阶段语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我国司法检查机关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司法体制对于犯罪嫌疑人提起的公诉, 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诉讼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对于公诉过程进行的监督。因此在对于案件犯罪嫌疑人起诉阶段, 司法机关需要根据侦查人员提供的多项起诉证据进行案情分析, 对于证据的审查过程不能脱离录音录像制度的应用, 确定证据获得途径的合法性, 再对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应付的刑事责任进行审查。

我国司法机关对于案件的起诉和受理需要优先对取证状况的合法性进行鉴定, 对案件的诉讼审理进行严格监督。检察机关在接到刑侦机关的案件证据递送时, 立即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对刑侦机关在案件问讯过程中出现的非法证据进行排除。对于证据合法性鉴定具有多种方法, 如再次讯问被告人情况、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在案件侦查阶段的相关情况等。录音录像制度的采纳在案件受理和起诉状态下也需要全程进行审查。检察机关对于案件的起诉书连同案件证据在相关录音录像制度的规范下进行保存, 对于犯罪嫌疑人证据认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 法庭审判过程中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的结合

法庭审判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以开庭前后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审前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但是,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的方式和方法。修改后刑诉法规定, 公诉案件提起公诉的方式采取“全案移送”的方式, 相应地, 讯问时的录音录像资料也必须随案移送, 应该成为在审前判断证据非法性的重要依据, 法官在审前作出的排除非法证据的裁定, 对之后的审判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摘要:在刑事案件的证据取证过程中, 需要对被告人进行犯罪证据的录音录像取证, 因此我国刑法提出了有关审讯录音录像取证制度, 对于我国司法取证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刑事案件在刑侦过程中的证物核实, 可以有效规范侦查讯问的合法性, 有效制止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的取证行为, 充分保障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 有利于法制建设保持公平、正义。同时, 对于录音录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刑侦讯问情况的真实性, 有效打击非法取证行为的发生。但是, 就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修改情况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行充分验证, 对录音录像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及防止非法取证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刑侦讯问,录音录像制度,非法取证,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宇冠, 郭旭.录音录像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研究[J].人民检察, 2012 (19) :5-10.

[2]李越强, 郭芳洁.关于新刑诉法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探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09X) :177-177.

[3]王洋.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探微[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 (12) :281-281.

对证据保全工作的认识与分析 篇8

证据保全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减轻法院负担、预防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诚信度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法制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此项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首先对证据保全的有关概念和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其中存在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完善有关制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证据保全公正机关认识与分析

一、证据保全的有关概念

学界对证据保全的概念理解各有不同。其中有四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1)固定于保管说。学者认为:“所谓证据保全就是证据的固定与保管,是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并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供司法人员或律师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2)确定说。“证据保全,是在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依照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于取得的证据采取一定措施加以确定的制度。”(3)预先调查说。“证据保全是指诉讼提起之前或之后,在没有达到证据调查步骤之前,为了确保证据调查结果一发预先的证据调查。”(4)延伸说。“证据保全是法庭调查的延伸,是对证据的预先调查、固定和保管。”

总的来说,证据保全是在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基础上,为保持证据的证明力由当事人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向法定的机构提起的收集、固定、保管相关证据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活动。

二、证据保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贸往来日渐频繁,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很多方面受到侵犯,在保险、索赔、知识产权、房屋拆迁、环保、贷款、租房、质量事故、电子数据、交通事故等方面都要求能有据可考,权益人方面涉及到行政机关、银行、企业等单位及个人,覆盖范围更大,保全对象更多,这些不仅仅在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保全方面,也在对行为过程的保全方面有所体现。由此可见,证据保全是解决各种民事、刑事纠纷的最好的辅助手段,证据保全公证已经成为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业务。

三、对证据保全若干争议的分析

(一)能否适用于起诉之后

在公证事务和公证学说中,对证据保全的公证时间存在不一样的说法。其中认为证据保全公证提出申请在诉讼之前的说法占大多数。《现代公证制度应用研究》中明确指出:当事人应当在诉讼之前提起公证保全。有的则认为在起诉之后向公证机构提出证据保全公证的,应该拒绝办理,而应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在公证实践中,当事人往往在提起诉讼前申请证据保全公证,因为向法院提起诉讼必须要提供一定的证据。有的观点认为,当事人在有需要时可以在起诉后向人民法院提出证据保全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审查做出是否允许保全的裁定。当诉讼属于一、二审时,应该向所属相应的一审或二审法院提出保全要求。《民事诉讼法》上如此的规定不代表当事人不可以在起诉后向公证机构申请证据保全公证。《民事诉讼法》受立法领域的限制,只能规定诉讼中法院的证据保全问题,不可能去规定民事诉讼领域之外的公证领域的问题。因此,公证领域是可以在诉讼提出之后进行证据保全的。我并不是否认法院的证据保全,而是认为证据保全公证是对法院证据保全工作的补充与配合,是构筑一个更全面的当事人取证权利保障体系的需要,最终完成诉讼上的举证义务。

因此,公证机构为了确保诉讼的正常进行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允许并办理当事人在诉讼后提出的公证申请。公证机构适当介入诉讼中的证据保全,不仅有利于法院对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裁判,并且能够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也有利于公证机构扩大公证业务。

(二)是否适用于刑事证据

实践中,人们通常把证据保全公证的范围限制在民事证据的范围内,在刑事诉讼中能否实行却存在着争议。此项业务如此之快的发展已经暴露出公证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刑事诉讼分为公诉和自诉。在公诉案件中,公安、检察机关承担着侦查犯罪和收集证据的责任,被害人或被害单位都可以要求公安和检察机关依法强制收集和保全固定需要提供的证据,其证据保全的有效性、强制性都强于公证保全。所以在刑事公诉领域,公证机构延伸证据保全业务并没有多大的余地和必要性。但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即自诉人个人承担着全部举证责任,完全靠自力收集被告人的犯罪证据,证据不充分或者缺乏证明效力,将遭遇法院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困境。因此被害人在证据难以取得和固定的情况下,在提起诉讼前或自诉过程中实行证据保全公证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侵犯知识产权罪、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罪都属于自诉案件。其中自诉人取证也有一定的困难性。证据保全公证也可以对这些自诉案件的犯罪证据进行公证。1994年8月6日,司法部和国家版权局发出的《关于在查处著作权侵犯案件中发挥公证作用的联合通知》指出,公证机构应根据当事人的需求和保全对象的差异在办理著作权证据保全公证时,采取购买或索取实物,询问证人、记录、录制证人证言等进行证据保全,对客观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侵犯知识产权的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的界限,是以侵权情节和数额大小来区分,侵权证据究竟是否属于刑事侵权,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是否已经构成刑事犯罪,当事人在申请时不一定明确,公证机构也是如此,只要当事人申请的是具有合法目的的证据保全公证即可。

(三)能否使用秘密方法

证据保全公证在实践中,方法的合法性方面最容易引起争议,主要是手段秘密性的问题。例如能否采取私下录音录像取证的方法。1995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认为:“只有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合法证据才能作为定案根据。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而私自录制其谈话是不合法的,所以其内容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可见当时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私下录音是不合法的行为。从诉讼实践上来看,这一规定的排除标准对于民事证据有些苛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当事人允许对自己的谈话进行录音,因此根据《批复》的规定,审判人员即便是在确认证据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也不能对其进行使用。为此,必须重新明确证据合法性的判别标准。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是为非法证据。这个《规定》不再以作为证据的视听资料必须取得被拍摄、录制者的同意为前提,放宽了证据的合法性条件。也就是说,未经对方当事人允许,私自录制的谈话或录像等视听资料,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四、对完善我国证据保全制度的几点建议

(1)建议将“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规定,在采取诉讼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时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提供担保的数额应当相当于请求保全的数额”进行修改,制定出有更强的提供担保的操作性的具体规定。(2)申请人的申请如果出现错误,不仅应该该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带来的损失,还应支付人民法院使用证据保全措施而支出的费用,避免财产保全措施的滥用。(3)刑事证据保全的主题应该进一步完善。在国外的制度中,申请者可以是控方或辩方,法官则是主体。我国的刑事证据保全中,申请者应当是控辩双方,决定者只能是法院。

五、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公证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证据保全公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证据保全公证将会更有效地维护人们的自身利益。同时,随着出现的新型公证类型和内容,也会在时间和理论中不断出现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这使得公证立法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晋红.中国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2.

[2]刘秋平.论刑事证据保全.学理论,2010(31),159-159.

[3]杨光.我国仲裁证据保全的缺陷及其完善.政法学刊,2010(3),81-85.

上一篇:学习弟子规有什么意义下一篇:鼓山一行900字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