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教案

2024-07-16

游沙湖教案(共4篇)

游沙湖教案 篇1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苏轼《游沙湖》解析 篇2

噫——“异”!一个常见的字,他却赋予非凡的意义,一个常用的字,他却用得不寻常,人异,事异,景异,技异,委实奇异!

小品文第一段写“异人”。安常颖悟过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救人无数。求医者“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我却能“以手为口”,传达心声。我俩“皆一时异人也”!

这个“异”字,看似平凡,其意洵异。稍事涵咏,令人玩味不已!安常医术高超,大名远播,却只能屈居乡野。也许常人为之抱怨怒詈,但这位异人却能安之如常。作者写安常之异,实乃衬托自身之异。

苏轼之异何在?

异于孤标独仪的外貌。他额高脸长,一副络腮胡,茂密蓬乱,以致遮住了嘴巴跟耳朵。苏小妹曾写诗打趣:“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长相上,上天已为他烙上了遗世独立的标记。

异于出类拔萃的才能。苏轼21岁出蜀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只缘主考官欧公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的文章。为避闲谈,将文章命为第二名。这对苏轼而言,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佳话。

异于超凡脱俗的禀性。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达乐观。

一方面,对为官提拔与就职,他是淡泊随缘的。苏轼凭借天才的文思与妙笔,征服了大宋。他有声望,受人爱戴,再加上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宋神宗的母亲)佩服他的学问人品。他到达京都仅八个月内,朝廷便将他擢升三次(由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这时他要想很多人觊觎的宰相之位,可谓易如反掌。但他在仕途上的选择不是进而是退,他不会丧失人性尊严去换取那份权威与虚荣,相反,对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他是唯恐避之不及。遂连上四道奏折,请求离朝外任,以离开是非之地。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取决于他孤高的性格以及对官场黑暗的敏锐观察与清醒认识。他在《与李公择》文中表白得非常清楚:“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

另一方面,对待打击与挫折,他又是豁达超脱的。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且看他《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1082年,即被贬至黄冈的第三个春天,便向世人宣告:有了“蓑衣”在身,便可任凭风吹雨打。对他来说,仕途上“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屡受打击,从不沉沦。你听:“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所欣羡的是建功立业,践志以行。

这就是他的怪异之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异”是他身处逆境,屡遭挫折,从不畏惧、毫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的凝聚点。

中国文人墨客,“异”人甚多,作者开篇安置一“异”字,实际上是为了引人深思,想到作者禀性之异——他应对化解畸形社会瘟疫的灵丹妙药,这个“异”字,也可以说是他向纷繁复杂的残酷社会挑战的宣言!

先看异事:表面看来作者所叙之事乃日常生活琐事,并无奇异之处,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用意之深。本文中心事件游沙湖,缘起于作者“因往相田,得疾。”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偏巧就能导致疾病缠身,这可谓一“异”事吧!身患疾病后,他并没就医于官置医院,偏偏为非学医的残疾人而治愈,亦不失为“异”事。疾愈,为谢医恩,一个知识渊博极其健谈的大学者偏偏乐于与一个不能开口言谈的聋哑人为伍,结伴游玩,更是异事。谁解其中味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引以为豪,这大概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如此想来,这“异”事不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禀性所酿就的吗?(“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以,作者有意安排一个怀才不遇却能安之如常的异人与自己志同道合,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睥睨邪恶,崇尚真善美的情操。亦可谓寓志于事!

再看异景。这篇小品文所写之景是沙湖,且“松间沙路净无泥”,他眼中的湖水,是晶莹剔透,清澈见底,饱含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又何尝不是美德懿品,高洁傲岸的圣心所关照的产物呢?

而且,“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这亦可谓异景,中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高东低,故几千年的文化流传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里的“西流”之景亦出于作者独特的禀性。纵观苏轼一生,率性而为,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然,凭的是眼明心慧,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故这“西流”实际上是为后文兴起而歌作铺垫:“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作否定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转眼百年的庸俗而陈腐的思想观念,表明昂扬奋发励志不渝的斗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抒写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情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展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概(“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这是医治千古通病的灵丹,赠给身处逆境者的勇气,传递振奋悲观沉沦者的信心。

不仅事异(理透事出),景异(情涌景生),而且行文技巧至善臻美,炉火纯青,尤为奇异。赵翼在《瓯北诗话》文中就给予高度赞誉:“以文为诗,自昌黎后,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一家也。”作者以一“异”字来绾构全篇:“异”心文弧,“异”风文波。他深得老子“道法自然”的创作精髓,力求达到“大制不割”的完美境界。他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就确切地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故行文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孜孜以求自然之美:全文两段,一写游因,一写游感。“感”缘“因”起,“因”为“感”设。“因”枘“感”凿,天衣无缝!这里,他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之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借一篇仅172个字的小品文来演绎自已的创作理念,给中国文学宝库创造了一颗璀璨的奇葩,令人拍案叫“异”!

沙湖游作文 篇3

沙湖公园的大门是用红木做成的,雪白的墙壁衬托着红木深沉的颜色,为沙湖公园渲染上了一抹端庄的气势。

进了大门,往左边走,就会看到一座秀气的石拱桥,走上桥,摸着桥上精致的纹理,听着桥下细小的流水声,看着娇艳欲滴的荷花,心里别提多惬意了!

再往前走,一个气派的廊桥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桥上方,有一块黑色牌匾上,用金色的墨汁,题着几个飘逸的大字:“雁桥秋影”。当初听到名字就觉得它一定不一般,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在桥上,老人们在喝茶、聊天,享受着专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沿着小路,我来到了一座由乳白色油漆漆成的桥边,它和其它桥不一样,它跨过了大半个水域,它叫九曲十八弯。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一两枝粉红的荷花好似害羞的南国少女躲在荷叶里捉迷藏。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观,人们拿着鱼食喂小金鱼,金鱼们摇着欢快的尾巴,调皮的吐着泡泡,好像在为我们表演着。歌唱着。

我走着青石铺成的幽静小路上,闻着青草的芬芳,听着鸟儿欢乐的歌唱,心里便深深爱上这片美景。

沙湖公园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有名胜古迹,但它精致的园林风格,淡雅的风景足以让我把心留在这里。

《游沙湖》教学设计 篇4

1、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1)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2)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作者情感

乐观 !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五、课堂小结

黄州不是苏轼的战场,沙湖却是苏轼的沙湖。

六、课后作业: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附:(一)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赏析

本文题为“游沙糊”,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

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读苏轼的《游沙湖》。

现代学人吕淑湘先生论苏轼随笔小品,称其“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这是一种深识之见。这篇似乎是随手所记,决无刻意痕迹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让我见“其为人,其哲学”的佳作。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上一篇:街道队伍建设下一篇:二甲医院评审培训项目(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