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6篇)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招聘最新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网整理了山西教师招聘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2.合作探究
(1)试读,正音,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并指出需注意的句读。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粗读,正意
指读,每位同学各读一段。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粗知句意。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知识。投影显示:
①一词多义:修,期,次,致 ②句式积累: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主语,状语后置句)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省略介词)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省略介词)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词结构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三)整体感知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1、2段:记叙宴集盛况(乐)第3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第4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教师总结:全文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四)深入研读
教师点拨: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
1.研读第1.2段
老师:清自读课文,思考: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①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相以江南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②美景: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③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④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是如何表达的?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学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教师: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
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体现。
2.研读第3段
教师:自读第3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学生: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3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中,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美好已经成为旧迹,人不能永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3.研读第4段
①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明确:不一样。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4.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五)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是否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六)作业布置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等。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的栖居。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山西特岗教师真题是如何设置的!
中公教育山西特岗招聘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山西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2
2000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大学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改革是多角度的,作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他们的改革步伐如何?根据访谈结果,文章对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访谈的变量与结果
本研究于2008年1月至4月对山西省部分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变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共10个问题,访谈教师20名,男女各半。其中,35岁以下教师8名,35-45岁教师6名,45-55岁教师6名,他们教授的学科涉及哲学、教育、数学、艺术、经济、历史等领域。为了表述简洁,A代表访谈人,B代表受访人。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来说,大学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掌握本专业的概念或知识;发展相关技能;研究与学习方法的掌握。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目标是否被全面关注,关注的程度如何?
教师访谈录之一:
A:你是如何设置教学目标的?
B: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嘛,(笑)没有做深入思考。坦率地讲,只是每学期课程开始时,有一些想法。
A:能具体说说这些想法吗?
B:就是想让学生通过上我这门课,专业方面的信息掌握得再多一些,思路再开阔一些,最好思维再灵活一些。
A:那每次上课之前,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
B:这个具体的嘛,思考得比较少。不过,我想不是我一个人思考得比较少,很多教师都和我一样,普遍现象,普遍现象,呵呵。
教师访谈录之二:
A:你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提高?
B:那多啦!比如说掌握大量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基本研究方法等等。
A:还有吗?
B:说实话,这些方面能提高就不错了……
在笔者进行访谈的20位教师当中,有16位明确回答: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其它较有个性的回答中,一位教师区分了课程的类型,认为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不同的。理论课较多锻炼学生思维,而实验课则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际动手能力。另一位教师坦言相告:“从理论上讲,知识、思维、能力、方法都很重要。但实际上,平时上课就是讲知识,至于其他的什么思维、研究方法,应该是学生悟出来的。这些东西靠老师讲是讲不出来的”。另外两位老师谈到教学应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其中一位教师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说,“扩展知识、锻炼思维固然重要,但做人是首位的。如何做人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是教学前应该首先考虑的。”另一位教师谈到:“教学中应该有一种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看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再好也没用。”
在谈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时,近半数的教师回答是“教学大纲”。那么,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又是如何规定的呢?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目前的大学教学大纲多对知识、能力做出规定,而对兴趣、态度、动机等非认知因素并未做出明确表述。这样,教师依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也自然不会顾及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可见,在大学课堂教学目标中非理性目标的严重迷失。也就是说,人们过多关注的是显性的专业知识、能力等可观察、量化的行为变化和结果,却忽视了隐性的、不可观察的主体精神世界的培育和拓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的发展。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只是知识的仓库,毫无智慧、个性与灵气可言。正如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指出的:“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追求向往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
(二)教学内容
蔡元培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前瞻性、探索性等特点。同时,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不断完善,大学教学内容还应具备丰富性、来源多样性、生成性等特点。首先,丰富的教学内容是促进个体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手段。因为“占有、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的文明成果是陶冶完美人格之所必需”,2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教学内容自然必不可少。其次,教师与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知识背景、思维方式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源往往超越学科界限,比教科书的内容更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再次,大学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既定的、不变的,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合作而生成的。生成性的大学教学内容极具生命力,既做到以人为本,又能满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符合如上特点的教学内容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还是来看看教师的回答吧!
教师访谈录之三:
A:你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
B: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接受本学科的知识。
A:除了教材之外……
B:当然还有,我说过了,教材是主要的,学生手头只有一本,但是我们教师有不同版本的教材,每本教材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备课时以学生的教材体系为主,在内容上将不同版本教材的合理成分和基本观点进行综合,这样,我想信息量会更大一些。除此之外,现代科技非常发达,网上资源也很丰富,同时也比较新,所以它也算是我这门课教学内容的一个来源吧!
访谈其他教师,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可见教材在今天的大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今大学教材陈旧的现象比较严重,用过去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显然有失偏颇。在访谈中,有的教师显得有些无奈:“有的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掌握不了,再补充课外的?我认为没有必要”。有一位教师谈到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完善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从学科目前的研究状况出发,介绍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等),谈谈一些最新的观点以及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尽量打造同学生进行讨论的平台,希望能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注:在此问题上,仅有这位教师谈到学生)。但是他也承认这样的内容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至于公共课,“学生缺乏热情,我何必剃头刀子一头热?给学生把教材说清楚就行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仅有一位拥有博士后头衔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有两位教师如实相告“按道理,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但实际上科研是与职称评定联系在一起的,和教学是两码事”;“在授课内容中基本没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由此可见,教师最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没有将师生独特的人格特征、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也基本没有通过交往生成教学资源。从目前我国大学教材来看,大多是按照知识体系来编排的。这种编排方式不考虑教师的情况,也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即使偶尔考虑,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最终还是为知识而知识。从访谈中我们看出,许多教师唯教材是尊,很少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我们所推崇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内容来源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生成性犹如海市蜃楼。由于目前这种教材编排方式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较多地重视现成的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至于完善人格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它只能培养以适应、服从为主要特征的被动生存的人,而不能培养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的主动生存的人。
(三)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大学教学过程具有“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相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相统一,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等特点。3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人性关怀:首先,大学教学过程应该真切地关注师生的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大学教学能够促进师生精神丰富、展示个性的奥妙蕴藏的处所。其次,大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性的内在力量来促进、深化、拓展教与学,学生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纯洁、深邃,同时教师也展示了自己丰富、独特、完整的个性。再次,大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在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中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环境氛围。知识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会发生变化……它充满活力,像诗人一样激发我们的梦想,像设计师一样为我们制定目标。”4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如此,但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太大。
教师访谈录之四:
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
B:一般情况下嘛,先根据大纲、教材系统备课,然后……仔细思考,以便在课堂上把这些东西讲深、讲透。
A:您上课时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讲授法。
A:能不能说一说您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B:运用?就是讲嘛!
教师访谈录之五:
A:你通常是怎样上课的?
B:先备课,整合教学内容,然后上课时系统、条理地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
A:怎么教?
B:讲呀!你讲得越清楚,他理解起来越容易,掌握起来也越快。
A:能不能说一说这么讲的依据?
B:好多东西,你不讲,他就不会。让他们自己套公式解题还可以,要求他们自己讲就不太容易了。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很抽象,即使让他说也说不全,还不如我自己说。你要是让他们讨论,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他还觉得你应付差事,而且讨论太费时间,何苦呢!
在20位教师中,有17位教师明确回答上课前先备课,然后将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法教给学生。其他两位教师的回答较有个性。其中一位教师是多年的教学能手,认为“在对学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教师、学生两张皮,教学效果不会好。”所以,“上课前通常先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他们对我所讲的内容了解到什么程度。以此为依据确定要教的内容以及如何教。”在上课过程中,尽量“与学生互动”。但是,这位教师对今天的大学教学不无忧虑,“近年来由于学生结构多元化,层次参差不齐,专业思想不稳定”,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积极思考、讨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缺乏热情,“仅满足于把重点记在笔记本上,考前突击记忆,以便顺利过关”。另外一位教师已有十多年的教龄,他区分了课的类型:“如果是专题讲座那就讲呗!因为专题嘛,学生有兴趣,他能给你反馈,你也有激情。可是平时的教学就不行,你如果一味地讲,学生就不愿意听,你得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演示、讨论、情景、案例……这样,学生爱听,自己也不至于太累。”
所有访谈教师中,仅有以上两位教师或多或少地注意到学生的需求,而其他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他们通常是将事先备好的内容以讲授的方式条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学过程毫无疑问就是讲授既成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听懂并且记住这些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理论讲深、讲透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掌握了,教学过程自然就完满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活世界显然遭到冷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被简化为“讲授法”,甚至滑向“灌输式”,我们孜孜以求的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只能是美好的梦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有教师的声音,没有学生的声音;只有知识的流淌,没有情意与心灵的交往。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缘何获得精神的丰富与生命的成长?
(四)师生关系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学应体现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正如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所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5因此,大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人,他们都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文化的创新者,没有贵贱之分,更无高下之别。其次,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在研究高深学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没有绝对权威的存在,教师和学生一起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是在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新的知识得以生成,师生的生活世界得以交融,并因此而获得精神的丰富与生命的成长。再次,以上述关系为基础,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你”关系。建立在“我-你”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才能构成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融洽和通达,教学才是真正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那么,现实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师访谈录之六:
A:你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进行交流的?
B:提问。
A:通过提问交流?
B:我这个提问,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机的,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或者是看看他对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另一种是事先安排的,就是在一节课上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查资料。过一段时间后,在课堂上提问,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程度。
A:在进行后一种提问时,有学生向你质疑吗?
B:也有,但是很少。学生不喜欢被问,也不习惯向教师提问,尤其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A:嗯?
B:现在的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担心在课上向教师提问,考试被挂。
教师访谈录之七:
A:你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进行交流的?
B:我上课很少提问。不是我不愿意问,而是课时太紧,提问浪费时间。
A:那是不是说你和学生很少交流?
B:那倒也不是。我经常用表情和学生交流。
A:表情?
B:是呀!通过学生的表情,我可以知道他们听懂了没有,也可以知道他们对我讲的感不感兴趣。要是没听懂,他眼神一片茫然;如果他注意力不集中,眼睛里面肯定没神儿。
A: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B:调整。比如说,他走神可能是由于一段理论内容过于枯燥,你就可以活跃一下气氛,讲个轻松一点的话题什么的。
A:这个话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吗?
B:当然有关,否则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太大。
A:要是没听懂呢?
B:继续解释,要是还听不懂,就只能靠他自己课后解决了。真正爱学习的下课就找你,不爱学的就自便了。
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20位访谈教师中,有17位教师谈到“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是课堂提问,另外3位回答较有个性。其中一位年轻教师坦言相告“上课时间太紧,没法交流”;一位资深教师也很坦率:“交流?现在的学生和从前不同,知识面窄,还不愿意思考。你想,交流和知识面以及对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有很大关系。面对这样的学生,连平台都没有,怎么可能交流呢?”还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平时上课很少提问,多用肢体语言和学生交流。”在20位教师中,这是唯一一位谈到用肢体语言和学生交流的教师。
可见,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方式过于简单,以“提问”为主,而且提问是由教师发出单向交流,由学生一方发出的交流很少,生生交流严重匮乏。另外,师生交流应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知识、情感、生活经验等,但从教师访谈中能看到的只是知识层面的交流。由此,教师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基本上是让教师充当着文化传统的传递者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老人智慧’之被动的、驯服的接受者角色”。6师生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平等、不民主的特征。
三、访谈结论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等显性目标为主,非理性目标严重缺失
这种状况与主知主义的影响不无联系。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为首的主知主义者认为,教学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以认识为本位,以知识为要素。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理性认识,人的诸方面才会得到发展。由于它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而理性“在塑造了教育者作为园丁角色的同时,也把教育对象化约为具有普遍人性、受动的、单一的知识人”,7这就使得人们把传授和追求纯粹理性的东西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至于知识之外的情感、意志、人格等非理性的东西统统被消解、拒斥甚至否定。受这种观点的影响,部分大学教师也将拓宽知识面、增大信息量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将非理性目标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以传授既成知识为主
科学主义思潮对大学教学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学主义者的视野里,“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它表述的是经验事实,并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因而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而一切诗歌、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则以体验世界为目的,其依据是价值判断,采用的是表达性语言。这种语言……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8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传授既定知识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全面、鲜活的人在知识的传授中变成了消极传播和接收信息的工具,有生命色彩的独特个性被置于单一的、凝固的知识之下,充满灵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无处可寻。
(三)教学过程被简化为教师讲授备课内容的过程
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教师应据此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这种观点给大学教学过程“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9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大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将既定知识按照如上程序传授给学生。这样,本应充满智慧的教学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操作,窄化为简单的信息传递活动。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早就指出:“必须记住,教育绝对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10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先哲的训导被抛到九霄云外,原本充满生命意义的教学被异化为僵化的、机械的“授-受”过程。
当然,相当一部分教师当前的授课过程与传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如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K.Knapper)指出:“课堂讲授之所以作用显著,仅仅是因为它是大学教师在学生时代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教学方法的指导,他们使用从自身所受的高等教育中唯一能够学到的角色模型也就不足为奇了。”11同时,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的,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儿点的理性思考。”12正因如此,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不假思索地模仿着从前教师的授课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并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
(四)师生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不民主
这种状况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手段,而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这种意识一旦与人的权利、地位相结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上下、长幼、尊卑的观念,师生之间的人格不平等就是这一观念的直接表现之一。
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教师先知先觉,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因其闻道先于学生,也就先占了话语权,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我们认为,尊重教师无可厚非,但是若将这种观念带到教学之中就会使本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异化为上下级的命令服从关系。
此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普遍缺乏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习惯于依赖性的学习,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全面系统地讲授。“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依然是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因此,许多学生自主意识淡薄,顺从、依附心态明显,尤其缺乏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和挑战书本、教师的勇气。他们早已习惯了“满堂灌”,只愿听讲,不愿发言。这也是造成大学教学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2.
[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8.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79-183.
[4].(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7-138
[5].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6].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
[7].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52.
[8].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2-57.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10].(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9.
[11].(加)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等.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徐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3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要建立音乐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从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音乐学习内容丰富必然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复杂性。把这些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不同的特点区分开来,有利于音乐教师更好地分析和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将众多的音乐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音乐教学之中。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以学生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来划分,音乐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歌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律动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等。
以音乐教育家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命名来划分可分为: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方法。
以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等。
本书按照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将音乐教学方法分为: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式教学方法。
1.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是传授型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是要求教师在充分激发、鼓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可以实施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
①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音乐技能和语言能力方面的特长,是一种省时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②适用于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音乐知识素材的教学。
③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接受并逐渐把握系统的知识结构,养成系统的思考习惯。④能够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掌握并积累众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1)讲授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动地接受、掌握音乐知识素材的能力。在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评三种形式。
[page] ①讲述。是指教师向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事物以叙述或描绘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强有力的情绪作用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会和感动,如对音乐作品的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的介绍与描述。
②讲解。是指教师对某个概念、原理加以说明、解释、论证等方法进行的教学,如讲解识谱知识、谱号、调号等,阐明发声器官、乐器构造原理等。
③讲评。是指教师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音乐现象所进行的评论和分析,如讲评音乐作品、课堂小结等。
运用讲授法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有系统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②讲授的语言要力求精练、概念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切忌乱、散、晦涩、平淡、空洞,否则,便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
③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
④讲授时应辅助于其他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板书、乐谱等,这样能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条理化,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演示法
演示法也称为“示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际音响、示范、直观教具等,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及深化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相应模仿行为的方法。音乐教学中的演示手段大致有三种:一是实际音响聆听,动作的观察,包括人声、乐器声的演唱、演奏(唱片、录音、录像、电影)等,其特点是能突破时空界限,使静态的乐谱变成动态的音响、图像,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二是教师的示范,包括范唱、范奏、律动以及演唱、演奏等技术动作的分解等。三是利用学生演唱、演奏后的录音录像的方式,及时反馈信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析,有效地提高演唱演奏水平。
运用演示法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201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①教师要有精湛的演唱、演奏技能及良好的示范技巧,演示的音乐或动作要清晰、准确,以最有利于学生积极效仿的形式进行示范。
②选择技能难点或最关键的过程进行演示。
③对于学生已能够掌握的音乐技能和方法,应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让学生做示范,这样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精神,而教师的反复示范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3)呈示法
呈示法是教师借助静态的物像进行直观教学,以及将某些事物、现象、过程直观化展示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表现为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呈示或听录音、观看录像、实地表演、观看音乐会等等。
运用呈示法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并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②呈示的教具要少而精,要有高质量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保证呈示质量和教学效果。
更多山西教师考试信息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招聘网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山西教师招聘说课高分技巧 篇4
说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技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选拔、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何把体育课说清、说深、说活、说新,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就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把握:
一、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把握,思路清晰
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备课和上课主要是考察一个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首先应从整体的高度来理清要说的最基本的内容。一般情况要做到“四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
二、内容与层次关系的把握,挖掘细深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说课要达到高层次就必须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在说课内容和层次上要下功夫做文章。在内容上确定之后,要严防表浅,必须说出内容的深度,理清说课的层次。
比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学生群体,就要说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的特点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应该说出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的规律;应该说出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及力学原理。总之,内容挖掘得越细越深,说课的层次就越高,评价也就越好。
三、方法和媒体关系的把握,说话灵活
在把握方法与媒体的关系时,尤其要强调体育教师也应该有一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和高度的使命感,应该把握住科技时代变化的走向,要能及时地感知到新时代学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来思维,并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实践与反思关系的把握,构思新颖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在我们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一个较机械的、固定的程序来展开,但这种教学恰恰缺乏的是对“为什么这样教”的构思与反思,而说课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在教师招聘中说课正是要求体育教师会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背后隐藏的深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然而反思是积极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理性的教学实践。
在面试中说好一堂体育课,固然要关注说课的实践,但更应关注的是实践背后的反思。反思的深刻,考官的感受就深,反思深,构思才新。
总之,说课有法,但无定法。说课有法可循,不能无法,我们要打消跟着感觉走的这种不好的想法。作为—名即将要踏上教师这条光荣而又肩负使命的道路,面试时在说课的过程
中,要力求把握好上述四个力面的关系,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只有思路清、挖掘深、说法活、构思新,才会使体育课说课说得深、说得清、说得新、说得活。最后也希望此文能够给即将加入教师招聘考试大军的各位考生一点帮助。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5
山西教师招聘:体育常考题之名词解释,为考生整理的体育常考题之名词解释,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运城中公教育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研究 篇6
《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难懂的文言文, 表现在文言词语生僻, 人生哲理深刻这两点上, 再加上篇幅不长, 适合研究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结合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想打破常规文言文教学中只重字词释义, 不重文本理解的套路, 研究“文”与“言”的方法, 从疏通字词、文意理解、感悟体味这三个维度解析文本。
【案例描述】
课上我先由标题导入, 让学生讨论, 从内容理解的角度上, 应该怎样停顿, 是读作“兰亭/ 集序”, 还是读作“兰亭集/ 序”?学生都认为应该读作“兰亭集/ 序”。因为书下注释中写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 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兰亭诗集的序言”。
接着介绍知识背景。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 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 到水边嬉游, 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 以祛除疾病和不详, 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 所谓“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祥的礼俗之事。在兰亭的这次修禊诗会, 采用了一种传统的宴饮风俗, 就是“流觞曲水”。所谓“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酒宴游戏, “觞”指酒杯, 字面上的理解是“流动的酒杯, 曲折的水道”, 形式上类似于今天的“击鼓传花”, 但更风雅而有趣。
再接着, 进入词句解释的环节, 但是从本节课的设计目标出发, 我决定打破以往逐字逐句讲解的模式, 只从课文中挑了五个词和两个句子, 采用检查预习效果的方式, 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四步, 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情感脉络。先请学生齐读第1 小节, 在这节中找一个字概括作者对这次兰亭集会的感受。学生找到了“乐”。接着提问:“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 让作者发出了实在是快乐的感叹呢?请从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环境、作者兴致等角度, 说说兰亭盛会为什么能让作者深感快乐?”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 第一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二在了解内容的同时, 巩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几个学生分别回答:“从集会的时间上看, 是‘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因为春天, 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 正是天朗气清的最佳赏景季节。”
接着追问:“第1 节中作者说‘游目骋怀’, 那么看到了哪些事物呢?”这个问题看似难度高, 其实不然, 因为原文就有相关语句“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的同学很快找到答案, “看到了广大的宇宙, 和繁多的天地万物”。有了正确翻译的基础, 老师在这时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不仅看到的了山水景色, 还看到了宇宙和天地, 由此作者抒发的胸怀也就不仅针对此次集会, 可能会想到生命、人生、历史。所以第一节看似在写兰亭集会, 实际已经有对生命的思考, 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读第2 小节, 提问:“这样的‘乐’不只是在这次兰亭盛会上才有, 作者推而广之, 在第二节告诉我们, 不同的人虽然爱好不同, 但总会有自己的快乐。第二节的哪几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请翻译一下。”学生回答:“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人和人的相处, 一俯一仰之间, 人生已过。有时倾吐襟怀抱负, 在家里面对面交谈;有时借其所爱, 寄寓自己的情怀, 不拘形迹, 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爱好千差万别, 宁静与躁动各有不同, 当他们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对自己感到暂时得意, 高兴满足, 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不过快乐并不会长久, 当厌倦了, 当情随事迁之时, 快乐满足自然消失, 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当快乐消失, 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学生回答:“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请学生翻译这几句, 并用一个字表达作者的感受———“痛”。
第五步, 在通译2、3 两节后, 深入文本剖析, 感悟人生哲理。我提了一个问题:“60 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大讨论, 他认为, 文章前面写极乐, 突然转为悲痛, 悲得太没道理了。大家认为呢?”这个问题建立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但又不是单纯的文本分析, 来源于文章, 又高于文章, 需要学生对作者情感思想有较深的认识。学生有的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相结合, 认为在快乐得意时突然产生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 很正常, 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在聚会欢乐时突然感觉人生短暂的情况。有的与学过的课文相比, 联系《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这说明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较深刻, 老师总结提升, 正是因为人生的美, 它的消亡才让人痛苦, 只有热爱生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才会珍惜生命。
此时文章由乐—痛的情感脉络已经基本体现,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探讨也比较深入, 但文言文教学还是要联系“言”的, 为了防止脱离文本, 空谈人生哲理, 我反问学生一个问题:“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体现在文中哪句话中?”回答:“死生亦大矣”, “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又如何理解?”学生翻译:“死和生一样, 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也就是说死和生都要有价值。”老师补充, 作者告诉我们死要死得有价值, 也要把握生命, 活出价值。活出价值是魏晋时期人们避谈的话题。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虽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活, 但在生活中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的书法“飘若游云, 矫若惊龙”, 潇洒灵秀, 充满生命力, 这正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努力。
最后老师总结, 像王羲之这样看重生命价值的人, 古已有之, 正如作者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作者应该有知音之感, 为何还会“临文嗟悼”呢?学生体会到因为“后人览之, 亦尤今之视昔”, 我们看前人, 会为他们的思想不能为当时人接受而感到遗憾, 那么后人看我们今天也可能会有同样的遗憾。在文章最后作者将他个人的感受, 上升到人类普遍的局限性上, 用“悲”字做情感总结。但作者的痛、悲恰恰是积极人生观的表现,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作者与时风为悖, 对老庄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 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最后推及后代, 引发后人的反思。
【案例反思】
上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文言文可以做到文与言的有机结合, 所谓“文”是指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语法作用。一篇文言文是文与言融合的有生命的整体, 不能把文章仅仅看成传授语法知识的语言材料, 而应该将文与言有效融合, 用“言”的理解推动“文”的感悟, 用“文”的思考促进“言”的掌握。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文与言的有效融合呢?有哪些方法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呢?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这篇文章的教学为我提供了几个思考的角度。
首先, “文”以促“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谈人生感悟和生命哲理的文章, 在字词理解上比较难, 以往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先把字词疏通了, 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文意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词语掌握较为牢固, 缺点是文章被割裂, 文气被打断, 纯粹为了教古汉语而教。而我这次设计教学时, 改变了这种模式, 强调文意为先,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把握促进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比如用一个“乐”字领起, 让学生在第一节中找“乐”的原因, 学生很快就找到因为季节适宜、地点恰当、景物怡人、人物关系融洽等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明确了“贤”、“修”、“激湍”、“映带”等词语的含义。接着再找“乐”的感受, 学生也很快找到心中有幽雅的情怀, 能够纵目游览, 尽享视听的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确“幽情”、“游目骋怀”的字词含义。
其次, “言”以深“文”。有些语句在翻译上看似不难, 但其实学生仅仅是会翻译, 在文意理解上不一定深入。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句, 书下注释中就有“一”的解释, 译为“把…看作一样”, 在词义理解上很明确了。但是什么叫做“把死和生看成一样”, 死和生为什么会一样的呢?学生就不理解了。这时就可以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 适时加深, 介绍魏晋老庄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 明白作者超越时代局限的积极入世观。如果只满足于词句的准确翻译, 只求“言”而不求文, 就不能感受文章的思想价值;当然, 如果没有对词句的准确理解, 对文意的理解就不能深入, 也不能感受文言之美。
【山西教师招聘《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山西特岗教师招聘公告07-30
山西临县公开招聘80名幼儿教师公告07-29
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政治备考之认识论――真理和价值12-08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05-28
202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信息技术作业05-18
山西银行招聘:民生银行面试经验一10-24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