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

2024-10-16

不做教书匠(共12篇)

不做教书匠 篇1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不做教书匠 篇2

1 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管老师说, “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 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 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 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 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 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对这点我深有同感, 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被认同, 尤其是单纯而又敏感的孩子们。每年接任新班级时, 老师们都会大体了解一下学生在旧班级的表现, 这虽然有助于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 可也容易先入为主的对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要知道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学生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以前的表现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不想在还没真正了解学生时就给学生定位, 我相信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时, 学生就一定会如花绽放, 结果还真的有收获。

2 有爱才有教育

教育是心灵的世界, 有爱才有教育。要想从心底里爱学生, 必须要做班主任。一个老师如果都没做过班主任, 就很难感受到自己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很难与学生荣辱与共, 学生也就不会视你为最密切的伙伴, 不会把你看作是生命中情感与心灵的呼唤者, 引领者。对于管老师的这段话我也深有体会。班主任工作异常繁重琐碎, 还可能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可是不当班主任, 有许多美好的心灵体验会与你无缘, 不当班主任, 你的心可能永远不会和学生如此贴近。刚毕业时我担任了两年班主任, 初出茅庐的我整天忙的不亦乐乎, 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班主任该怎么当, 教育是什么。我多么庆幸在几年后再当班主任时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在我有了女儿之后, 我更能体会到有爱才有教育的真谛。母性的光辉让我发自肺腑的喜爱我的学生, 我始终与学生同在。劳动时我抢先去做最重最脏的活儿;拔河比赛时, 我不顾自己有病在身, 在瑟瑟的寒风中大声地为我的学生加油, 运动会上性格内向的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啦啦队长, 带领学生为我们班的运动员呐喊助威, 结果实力并不强的我们班在这几次活动中都得了冠军, 让其他班级大跌眼镜。我深知这是爱的力量。学生从我的行为中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 所以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 也让班级的凝聚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有着一颗纯真的、不含一丝杂质的心, 这些天真无邪, 活泼可爱的孩子尤其会对他们的班主任, 产生纯洁深厚的情感!当班主任的爱温暖了他们的时候, 他们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接纳我们, 信任我们, 依恋我们。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大大超过了我们的付出。在我去鲁东大学参加顶岗培训期间, 我们班好多学生都给我发来短信, 让我意外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 他在短信中说, 老师我们都很想你, 在你不在的这段时间, 咱班同学表现很好, 你什么时候回来啊?那一刻我才知道不光我在学习时会梦到我的学生, 我的学生也同样在牵挂着我。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 还有什么比学生期待你, 想念你, 更让老师动容的呢?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说:“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不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 没有父母般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那么, 就很难教好自己的学生。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它会让我们跟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充满教育的爱是温馨的、智慧的。

3 教育呼唤有专业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 篇3

先说说我遇到过的两个典型事例。

学校接受了从其他学校分流来的一批教师,其中有一位历史老师,已有近十年教龄。我们学校不开历史课,本来想让他教语文,可他死活不接,说是教不了。适逢学校刚刚领到了一批新书,叫《成功学习训练读本》,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学习,便决定利用这本书开设一门新课程,让那位教师讲授。这本书的编写体例不错,从信念、目标、意志三个角度切入,从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态度、勤奋、思考、实践、习惯等五个方面加以总结和概括,整体结构比较严谨,每个小节的内容,都是以故事开头作引领,以故事结尾作总结,中间的论述精练概括。说实话,这本书更适合学生自己阅读,适合学生自由揣摩和体会。安排课程时,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我跟任课教师做了明确的交代,告诉他,可以用这本书作为蓝本,给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但书本仅作参考,不是必须依赖的教材,不要过分地死教书。

过了一段时间,例行听课检查。在《成功学习》课堂上,该教师的精神状态、组织技术都还不错,但我最初担心的还是出现了。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堂,然后进行内容讲授,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条分缕析,深挖教材,最后用故事作总结,进行强化和巩固。所有主干性的内容,全部都是书本上的纲目,不敢有丝毫遗漏,只不过为了方便讲授,做了一些位置的调整和语法的修正,即使提问检查、组织讨论、案例分析、布置作业,也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书本,归纳总结概括书本内容,没有生活,没有实践,没有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更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思想。综观整节课,教师手中的书本,就象残疾人手中的拐杖,哪怕行走一小步,都是须臾不离的依靠和支撑,假若离开了拐杖,很难想象是跌跌撞撞的跳跃,还是稀里糊涂的爬行。尽管有不少评委坐在教室里听课,尽管班级里学生并不多,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液四溅,但学生在台下依然是低头耷耳、毫无兴致。

课后,我跟他作了更加耐心的交流,重新强调了我的观点和要求,他也颇有耐心地倾听着,不无赞同地答应着,但是,很遗憾,以后每次听课检查,他分析课文式的讲课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改变。我想,这种习惯于解剖课本的讲课形式,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教书匠”的思维定势了。

这样的情形绝不是一个仅有的个案,在那些缺少生机的课堂里并不鲜见,这里再举一个与此相似的例子,是一个美术课教师的教学经历。我一直觉得,职业学校开设美术课很重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对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很有帮助。但是,职业学校专业门类众多,各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特色和审美追求,不可强求一致,在审美能力的锻炼上,也各有侧重,绝不应该一刀切。所以,尽管没有合适的教材,但我还是主张各个专业都开设美术课。

学校调进一个美术专业教师,有六、七年教龄,一听说上课没有教材,立马打起了退堂鼓。我告诉他,学生没有教材不要紧,关键是教师做好引导与指点,要善于让学生动手、动脑;至于教师没有教材,这是现实困难,完全可以借用大学的相关教材,还可以是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教材,利用书本的思路,结合学生的特点,但要突出因班而异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培养基本的审美意识,锻炼必要的动手能力。这个老师一直感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老是抱怨学校里不给买教材。看看实在不行,只好买了一套幼师专业的绘画教材,这是一本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要求比较高,我告诉他,一定要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材,不可死板教条,不要用一个标准。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各个专业都使用了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兽医专业、保安专业,还是电子专业、数控专业、焊接专业、汽修专业,都使用了同一份教案,完全是从幼师专业教材上切割下来的教案。从人物的造型,到松树的画法,机械地硬套教材,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不同专业的审美需求,任凭多次听课评议和谈话矫正,都收效不大,根本没有本质性的改观。这位美术教师终于还是钻进了“教书匠”的模式中不能自拔。

教师为什么会屡屡钻入“教书匠”的框子中而无法脱身?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外,教师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思维上的惯性与惰性起了很大的牵引作用。在很多人眼里,教师就是要针对教材组织教学,没有教材万万不可,即使随便拿来一本书当教材,也都认为是经典,是圣经,需要将文字进行精细的解剖,将条目进行严格的细化,既要理解教材字面的意思,还要深挖教材的内涵。如此以来,很多教师只知道死板教条地分析教材、解构教材、诠释教材、复现教材,而根本不顾及“教材”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适应生活,应该怎样取舍,怎样生发,怎样重组,怎样融入生活,怎样将自己的观点、思想、方法和人文关怀传达给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已经没有了“育人”的责任担当,有的只是“教书”的惯性追求,走的只是铺排书本的陈旧轨迹,本应具有高尚职业追求的教师职业,渐渐蜕化成为注重技术和技巧的低级“匠人”。

如何灵活使用教材,是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课题,职业学校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学校教材来源渠道比较广,专业设置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又相差悬殊,在“教书匠”的教材使用模式之下,学生只能在文本层次上理解课本字面的意义,享受不到必要的人文关怀,触摸不到真实生活脉搏的跳动,这样组织教学,这样解读和利用教材,只会让学生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其实,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教材永远都是教学的参考,而决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有跳出书本,才能为我所用地利用好书本提供的知识基点,利用好书本这个框架中提供的思维方式和人文内涵,死教书、教死书的“教书匠”,必须尽快退出三尺讲台。

不做教书匠124 篇4

这本书凝结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经历和智慧,凝聚着的作者的心血。从书中我知道:作为教师应做一名有方向感的老师、有约束感的老师、有责任感的老师、有上进感的老师,有亲和感的老师和有专业感的老师。

1、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无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首先要为自己选定好目标。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得益于他当时果断的正确的选择。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目标已经很明确,那么我们就要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用心去做,用爱去做。

2、做一名有约束感的老师。自我约束力,约束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的的重要标志。一个人有了约束感,知道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才能做;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做;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那些事实是没有意义的,需要拒绝……作为教师更需要这种约束感,只有有了这种约束感,青年教师才不会在激情之

下做出种种不该做的事情。

3、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在从事一定工作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中,责任感,是那样朴素而又十分可贵。忍着病痛走访贫苦百姓的焦裕禄,迎着洪水探察灾情的张鸣岐,以微薄收入供养藏族孤儿的孔繁森……缕述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担当着教师这一的角色,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师要对教育有责任感,首先必须先对自己有责任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心中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对教育的责任感。

4、做一名有上进感的老师。教师要有所追求,并且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去奋斗。有上进感的教师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5、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教师要教好学,既需要和学生建立一个友好的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近而喜欢这门学科。那么教师就要做学生的亲近者,与学生沟通好。面对优秀的学生,我们自然能笑口常开,对屡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波澜不惊,处世泰然。这就需要我们能善解人意,需要我们对学生的体谅,需要老我们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所谓专业,是指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长期专门的训练才能取得基本资格;对从业人员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建立了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行规”构成了这些职业及其人员行为的基本准则;要求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同样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更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职业有一种使命感,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要不断追求与提升。

读《不做教书匠》后感 篇5

——pyl

读完此文,感触颇深!既坚定了以后的执教信仰,又感受到阵阵凄凉„„教书匠怎么了,教书匠就没约束感和责任感了吗?瞎说。文中一再强调说教师不能物质化,只可以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严重倾斜了人人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富有的权利,作者又何必抨击人民教师的这种欲望呢?

人民教师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各种各样的人,但能肯定的是,大部分人的初衷还是为了生计或者也是求个安定的生活,少部分人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这也是个事实,谁不想有个好的物质生活。有了好的物质基础才能在这个行业安心工作,去热爱这个本应该受人尊敬的职业。热爱这个教育事业就是热爱学生,学生的纯朴与童真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们甘心做他们的启明灯。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家乡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命运,我们必须要献出自己所有的爱与智慧。既然我们热爱事业,这事业又是这么伟大,为什么国家就不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只是以为的想用精神枷锁来束缚我们,使我们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渐渐失去追求物质富有的渴望,建立什么精神立身,无稽之谈!假设一位教师充满教育理想来到学校,整天吃不饱睡不暖,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又假如教了若干年书后,连房子都搞不定,对象都处不到,怎么不心寒,怎么不丧失,怎么不失身!怎么不沦为你们所说的教书匠呢。

中国地大物博,需要无数人才去管理,而培养人才在于教育,谁都知道,政府更知道,科教兴国早已是国家第一发展战略。但发展在哪里,不正面说,那我们说说其他国家。说到对比的话,我们的头号敌国—日本,是常常谈及的。据证实,在日本教育财政预算中,教师工资所占比例最大,目前大约80%。在日本教师为公务员,义务教育学校的普通教职工工资必须高于(而不是不低于)公务员标准。新教师工资为12129元/月,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为20215元/月,老教师为33692元/月(这里的元均为人民币)。又如在韩国,教师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韩国教师工资最高可达四百万韩币以上,根据韩元兑换人民币汇率(130—150韩元换1人民币),新教师每月收入有一万人民币以上,并且以后每年涨一次工资,有汉城市教育厅(现在可能是首尔市了)直接打入教师工资卡。还没说完„„这些教师在汉城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只要八十万到一百万就足够

了,一人做了教师以后,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而且,教师的孩子可以有两个免费上高中,上大学可以无息贷款。韩国的教师工作虽然紧张,但是取得职位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终身有工作可做,一辈子生活有保证。因为有这些物质基础,所以日本与韩国的教师,处处受人尊敬!

教育职业的优劣不在于个人,教育职业的贡献也不在于某人,毕竟教师队伍是个群体,教书匠的形成也不是个人的选择,就是现实物质基础的差别,有的只是更多的精神折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是应该思考《不做教书匠》文中提到的七点建议,但不满就是不满,什么伟大事业,一点都不注重基础和过程,如果这种心情都要深深隐藏的话,那还真成了教书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年树师?何时才能消除从古至今都存在的教书匠,培养出超级教师呢?又能由谁来培养?给你贫瘠的土壤,要你长出美丽的花朵;给你肮脏的水源,要你孕育人类文明。这可能吗,即使你有如何强烈的目标感和积极感,即使你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只能培养出残缺扭曲的一代!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篇6

通过对书本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里”。卡耐基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福特的成就起源于一张小的不能再小的渍纸,一个脱鞋子的动作,决定了加加林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的到来。而在我们的回忆里,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一些永不磨灭的东西,大都不是惊天动地的,恰恰也是一些不经意间的小事。或许是老师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待、一个微笑,或许是师生之间的一次简短而平和的会话。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师生间零距离的心灵交流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们启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要放下浮夸,烦躁的心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经过这些小事,让真正的教育进入人的心灵,让学生能在你的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帮助我勇敢的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管校长在书中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马克吐温也说人类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声。我们在与学生交往时微笑是须拥有的,因为我们的微笑能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这本书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我们应该向管老师所说的“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学会微笑。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7

我个人的习惯,是在读一本书之前先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因此在拿到《不做教书匠》之后,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管建刚的信息。除去大量的读后感外,吸引我的首先是天涯社区的教育板块里看到的一篇描写管建刚这个人的文章:(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42663&PostID=10812606),对其形象的描述是“好像刚从家里睡完觉过来,穿着拖鞋,有点慵懒,有点随意,裤管一个长一个短”,此时他的身份是学校副校长。

而之后作者在四年后再见管时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他更冲淡了,手上戴着佛珠,一个板刷头,若是换成衲衣,定会以为是一个修行者。甚至,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大多吃素菜,而且量很少”。按照书的扉页上对笔者的简介,此时管已经是苏州市的学术带头人了。

第一段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单纯个人,一种洒脱、自由自在的感觉,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第二段则变成了一个内敛、精湛且削去了锋芒枝干的苦修者。我知道这种描述在语文层面上是不规范的,不过还记得《不做教书匠》中对于专业感的描述吗?“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文字间足可以看出管的理论对他自己也是有效的,他在身体力行。

还是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些更加有趣的资料,例如下面一个地址(http://hi.baidu.com/%B9%DC%BD%A8%B8%D5/home)——管建刚建立在百度空间的博客:名字叫《我的作文革命》。从博客中可以看出博客主人对空间的精心打造,其中大部分文章均与教育教学相关,也可以找到《不做教书匠》的点滴写作心得及观点节选,可谓管建刚教学理念的集大成之所,也是管老师身为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教育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文字体现。如果与《不做教书匠》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管老师的这本著作,想来他也是欢迎大家访问的。

纵观《不做教书匠》全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八个建议——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来要求青年教师完成“不做教书匠”的最终目的。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讲法,详细说来,如方向感、约束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智慧感等,都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修为和能力,也使得这本书初读起来就像一本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著作一般——如何成功地做一名教师——这是我个人的初步印象。不过马上,我就被他书中那种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些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管对于自己理念的共享是毫无保留的,这种阅读感与之前作者的形象描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共鸣——管应该是有着强大亲和力的人,也是一个强调个人意志、一直用相同的严格要求对待自己的人。同时我也知道了,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功学——其所谓的成功,必然是指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与所得。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管在开篇第一章中用黑体字表面的这段话,其劝诫的真诚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卫道士和道德家,一边呼号着要求教师们多做奉献,少患得失,一边享受着朱门酒肉,夜夜笙箫,用充满矛盾的行为展示着社会最写实的可笑与龌龊;而管老师的一席话不但承认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而且还为年轻人们指点出了现今教育应该选择的人生态度——想做匠,那么别做教书匠,要教书就做要做大师。而对于觉得高要求了的后辈,则宽容地给出建议——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如不想做教师,请跳过以下文字。先看匠是什么吧?字典的解释是“①有专门手艺的工人:如木匠、铁匠、能工巧匠。②在某个方面成就很高、修养很深的人:如艺术巨匠。”

如果教书匠是指前者,那么就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如木匠、铁匠一样,他们的经验凭靠的是口齿间时代相传,很难有集大成的归纳与总结,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没有不世出的天才来支撑这个行业,技术和深度的衰败是必然的。

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坚持下去的工作,除了课堂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堂外的工作,包括了课文的前处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严密设计和巧妙引入、课堂反馈的及时处理以及从中深入抽取一节课的核心本质。。。更需要教师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不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所得,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些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工作,由此可见要脱离匠成为师,就必须从匠做起,锻炼业者的精神,充实自身的能力,没有坚定的方向、严格的约束,是做不到上进与奋斗,成不了专家与大师,获取不了大智慧的。这是一条必然的化蛹之路。

其实管著作中的很多道理,老师们并不是不知道,不论是谁,茶余饭后总是能高谈出几句“道理”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两点如化学可逆反应般的相互作用: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实践的自信心。

管老师所举的野田圣子的例子我也有听说过,他书中没有提到的后文是:其实野田最开始洗厕所时是十分不情愿的,但是一个洗厕所的老工人告诉她自己的做法:每次洗完厕所后都会喝一口马桶中的水,如果自己喝得下去了,就说明已经将洗厕所这份工作做得足够好了。这种看似自虐的偏执做法说服了野田,她用同样的方式一遍遍每天清洗厕所之后,逐渐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工作,不管身处怎样的不利环境,首先要建立自信,如果自己都觉得无法做好这份工作,那还谈什么热爱和成功呢?圣子日后的成功(麻生内阁时期的消费者担当大臣)固然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但“喝马桶水”的经历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自信心的建立。

但是反观年轻教师的现状呢?清谈谁都会做,但是清谈误国之说从两晋时期便耳熟能详,因为没有坚持的实践行动在里面。身为时代动脉血液的年轻人为何会如此对待事业呢?原因何在?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感叹过:“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不做教书匠》的第一章中也可见类似结论——人固然不能缺乏物质支持,但是年轻教师在主次追求上更体现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甚至第三第四。。。

年轻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好像房子没有支柱;如果没有正确的信念,就好像航行没有罗盘;其实年轻教师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信念呢?诸多的近龄同事畅谈时都有叹过“现在不过是怎样怎样罢了”的消极话,但是他们如果回想一下大学刚毕业时的自己,何尝不是意气风发想要创立一番宏图大业?就算最低,也是想要能够成为一个家庭的有力支柱,而不是一个评不上职称、涨不了工资的穷老师。

是的,这种意向的落差好像很巨大,但是都是以物质为目标的前行方向,这是大多数人思考的惯性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是当今这个社会给予的,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写实与褴褛,教师群体的庞大决定了大多数老师都是普通人,都受着这个普世价值观的深刻印象,并非一人一夕可简单蹴就,那么要想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美丽精神价值也同样要花费等长的时间,如果要超越书中所提的“吃良心饭”、“老黄牛”阶段,则甚至要更久。这点对于现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可叹和让人感到悲哀的。

但是做出改变的主体毕竟是个人,而自信心则是做出改变的最大驱动力,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任何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变成路边的杂草,倒伏到时代车轮的身后去。

而对于约束感、责任感和上进感等其他七项建议而言,在建立了自信的基础上,便都会落到行动论的范畴内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例如管老师在书中曾经举出了日本人的约束力很强的例子,实际上日本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工蜂文化或者蚁群文化的前提是复杂的(可参看本尼迪克特著(美),田伟华译的《菊与刀》),在战争年代体现为他们的“天皇情结”,客观层面上来说可以成为一种自信心的建立;战后则表现在政府对民众的集体约束工作的落实上,单从后者来讲,还是有现代化发展成就作为物质基础的。

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固然成功的教育需要新鲜血液,也即年轻教师保持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一点书中讲得很详细——但是同样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鼓励,选择完全的清修或许可以锻炼智慧、强调教师的奉献或许也可以树立良好的风气,不过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殷实的家庭肯定更能成为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优秀学生铸造与精神世界遨游的强大基石与后盾,包括战前强调精神胜利法的日本,其后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直在物质支持的大前提下踏步前进的(例如70年代初期的学生营养早餐计划的大力实施)。德国人从俾斯麦时代就开始重视教育,他们有一句话十分经典:“没有一个国家会在财政投入上亏待自己的教育,否则就等于是在助长自己的敌人”。我们可以再看看近几年(2009年至2010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其人口则仅为我国的20%。此时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德国人在19世纪的跨时代点评,其穿透力可见一斑。也足可见中国教育的改革,不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政府为主体,都仍任重而道远。当然这些感想都是在阅读之后的延伸,已经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之内了。

教师付出的是智慧,付出不会没有回报,也不能没有回报。只是对于回报的态度,不论是教师还是社会,需要重新定位的尺度都太大太多。教师的确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与谅解,教育也的确迫切需要物质基础的铺垫来开花结果——且不是短期内。但是作为年轻教师,这一教育过程中的最大引导和实现主体,我们在享有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需要把教育人生的价值观更多地镌刻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研究的享受上,开始做时或许存在多多少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有着“喝马桶水”的坚定信念,这种从自我强迫到自我救赎的成果就必定会得到体现。

以上是阅读《不做教书匠》一书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信手写下,权作荒芜精神家园的一丝浅浅绿色,聊以欣慰。

2011/11/07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8

在学生时代,我看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然而却没有真正地了解过怎样做一名有效的教师,而不是一名教书匠。《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管老师告诉我们不能不切实际的空想,要做实事,少说多做,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用心的完成,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接近我们的理想。管老师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对教育理念作了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提出了一些精辟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不仅要学习及研究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习如何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力,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对于一名新教师是很难的。

要真正做到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书才是最纯洁的。在课堂上,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最好不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骂他,学生也是人,也是需要尊重的。我们老师懂得尊重他,他必然会记得老师的好,下次就不会再犯了。在办公室教育学生,同样老师最好也是面对面地站着,这也是尊重他的表现,学生是很敏感的,他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一举一动,这些细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要多对学生微笑,不能板着一张脸,微笑对学生是一种肯定,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得失。学生也会说:“老师,你很亲切,亲切得像朋友。”这对你就是一种肯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也就变得活跃,不会死气沉沉的。这对

有效教学是有帮助的,学生就更喜欢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

现在的年轻老师,大多都是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余时间大多都是看电视,上网等等,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其实年轻的教师最应该多学习,多听课,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多看看文学,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尽快地让自己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9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的教师,才符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无怨无悔,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关爱尊重学生。我们对教育充满憧憬,可能教学中遇到坎坷,但是教师要有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使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一段时间的教学,虽有欢声也有苦恼,教学就是这样,班级里那么多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一个哈姆雷特,他们好奇的面对着老师,老师需要理解他们,而不能一味的批评,以老师的标准去呵斥,这样学生的叛逆情绪会加重,累了老师苦了学生,一节课效率大打折扣,只因部分同学的批评,影响了全班同学的上课。

学生上课走神,课后作业不完成……作为老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的爱是无私的,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师的责任是艰巨的,学生的成绩有着老师辛劳的汗水,学生知错就改的态度有着老师的谆谆教诲。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笔记 篇10

高中毕业后我上了师范大学,20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天真无邪的乐趣,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过去的事……

如今,在教育本质严重异化的时代,我从一个偏远的山村调到了一个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然而,我目前的教学生活已经远离了我的理想,有时沉重的负担甚至使我难以正常呼吸。

我想过逃避和处理工作的方法。然而,作为一个农民,我从小就被我的母亲教导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总是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永远不要对不起同学们,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而这朵花能够在未来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希望,责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为我母亲的教育,无论我是做人还是做教育工作,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深体会到:面对同学,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在学生面前,我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因为母亲的教育,十多年来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得顺利,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刚开始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的学生从害怕拘谨的学生变成了能够充满自信地与老师交谈的学生;有的刚从固执无理走进现在才知道是非的荣辱……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从他们的父母一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对孩子变化的惊讶和我衷心的感谢……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感动呢?这真的值得我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快乐!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

我寻着一件宝贝,那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也就是管建刚先生写的这本《不做教书匠》,它让我原本杂乱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讲求科学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实现了。

1979年从槐芽高中毕业,二十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正如管先生所说的,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

羽毛球;享受童真的乐趣,我是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的过去…如今,在这个教育本质被严重异化的年代,而我又从偏远的山村调到了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书生活却已远离了我的理想,那样苦,那样累,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压得我难以正常呼吸。我想过逃避的方式,想过应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农民的我,从小受到母亲“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时时告诫自己,不管怎样,绝不能对不起学生,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花朵将来能结出怎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怎样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亲的教育,我不论是做人还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这样的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体会到:面对学生,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面对学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亲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

路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明明看到:他们中有些从刚开学进来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些从看见老师害怕拘谨变成能活泼自信地与老师交谈;有些从刚进来的顽劣不讲理变成现在的知荣辱明是非……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还从家长的一个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惊奇于孩子的改变和对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的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追寻的高尚的快乐!这正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所说的:你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转载请著名来自:(池.锝范文网)

今后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会比以前更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个智慧而有时代气息的老师,就摘录

管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悟吧!

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如此你带一届学生的心得,将超过别人一生的教学所得;

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那么他们就不会辜负家的希望,而祖国的将来也会一片辉煌!

不做教书匠 篇12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用勇气征服课堂”。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名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你入职开始,学生真的就这样一个个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开始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可能会笑,可能会模仿,可能从此会轻视你。勇气对你来说,是一件宝物。

还记得为准备开学第一课,我怀着那样不安的情绪入眠,正是因为我缺少了勇气。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亮出自己的勇气。”机会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每一次开会,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培训,我有没有把握。我希望自己能够“主动”的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我自己是否能用勇气去创造这样的机会。

文章中提到“用勇气征服课堂”,很简单的例子:自己承担公开课的重任。作为年轻的我,是否可以自己提出让教研组中其他教师来听听我的课,即使很糟糕,又会怎样。我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教学上的“短板”,这样我才能成功。在挫折和失败的面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跨跃,我相信在勤勉与勇气的包裹下,我一定能够成功。

上一篇:雪地漂移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关于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发言稿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