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

2024-09-19

《不做教书匠》(共3篇)

《不做教书匠》 篇1

时光荏苒, 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已经快有十年了。在将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 虽然做的是自己从小就渴望的工作, 虽然在学校里已经学了不少专业知识, 也看过不少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却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现实的教学中找不到方向,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幸甚至哉, 就在我迷茫之时, 经同为教师的朋友推荐, 我拜读了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不做教书匠》———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 犹如醍醐灌顶。管建刚老师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 你能想象他是一个从小怕语文、怕作文一心想当数学老师的语文老师吗?可就是这样一个怕作文的管老师居然在当了语文老师之后逐渐学会了写作文, 发表散文100多篇, 发表教育文章100多篇。2006年出版了《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4月, 《教师博览》报道了《管建刚的教育世界》;2006年7月、2007年4月《江南时报》两度报道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7月, 《小学语文教师》报道《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可以说他本人的经历对青年教师就是一种激励。《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很有思想内涵又很简洁精致的书, 管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教师聊天, 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教师, 他还设法激励教师, 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他强烈的责任感, 他的书体现了终极关怀。管老师就像一位和善而又睿智的长者, 虽然他的年龄并不大。他把人生和教育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让人瞬间就能领悟真谛, 他对教育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的思想言行观察的细致入微, 他从一个教育者独到的视角来帮青年教师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耐心地, 真诚地, 有效地引导我们去化解。读这本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在与管老师交谈, 深深感觉到作者精神力量的强大。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 让我对作者敏锐的思考、精准的观察和富有哲理性的概括心悦诚服, 其中有三点我感触最深。

1 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管老师说, “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 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 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 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 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 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对这点我深有同感, 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被认同, 尤其是单纯而又敏感的孩子们。每年接任新班级时, 老师们都会大体了解一下学生在旧班级的表现, 这虽然有助于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 可也容易先入为主的对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要知道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学生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以前的表现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不想在还没真正了解学生时就给学生定位, 我相信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时, 学生就一定会如花绽放, 结果还真的有收获。

2 有爱才有教育

教育是心灵的世界, 有爱才有教育。要想从心底里爱学生, 必须要做班主任。一个老师如果都没做过班主任, 就很难感受到自己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很难与学生荣辱与共, 学生也就不会视你为最密切的伙伴, 不会把你看作是生命中情感与心灵的呼唤者, 引领者。对于管老师的这段话我也深有体会。班主任工作异常繁重琐碎, 还可能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可是不当班主任, 有许多美好的心灵体验会与你无缘, 不当班主任, 你的心可能永远不会和学生如此贴近。刚毕业时我担任了两年班主任, 初出茅庐的我整天忙的不亦乐乎, 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班主任该怎么当, 教育是什么。我多么庆幸在几年后再当班主任时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在我有了女儿之后, 我更能体会到有爱才有教育的真谛。母性的光辉让我发自肺腑的喜爱我的学生, 我始终与学生同在。劳动时我抢先去做最重最脏的活儿;拔河比赛时, 我不顾自己有病在身, 在瑟瑟的寒风中大声地为我的学生加油, 运动会上性格内向的我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啦啦队长, 带领学生为我们班的运动员呐喊助威, 结果实力并不强的我们班在这几次活动中都得了冠军, 让其他班级大跌眼镜。我深知这是爱的力量。学生从我的行为中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 所以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 也让班级的凝聚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有着一颗纯真的、不含一丝杂质的心, 这些天真无邪, 活泼可爱的孩子尤其会对他们的班主任, 产生纯洁深厚的情感!当班主任的爱温暖了他们的时候, 他们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接纳我们, 信任我们, 依恋我们。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大大超过了我们的付出。在我去鲁东大学参加顶岗培训期间, 我们班好多学生都给我发来短信, 让我意外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 他在短信中说, 老师我们都很想你, 在你不在的这段时间, 咱班同学表现很好, 你什么时候回来啊?那一刻我才知道不光我在学习时会梦到我的学生, 我的学生也同样在牵挂着我。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 还有什么比学生期待你, 想念你, 更让老师动容的呢?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说:“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不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 没有父母般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那么, 就很难教好自己的学生。爱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它会让我们跟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充满教育的爱是温馨的、智慧的。

3 教育呼唤有专业感的教师

要想真正不做教书匠, 只靠欣赏和爱学生是不够的。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专业感和不可替代性。教师要不断地修炼“内功”,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 平和的, 博大的, 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 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书中有段话让我沉思良久:“教师的面子是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的吗?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戕害学生青春年华的基础上吗?教师的荣誉是用学生的汗水, 泪水, 甚至血水换来的吗?”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 曾经一个小学生都要写十页作业, 不就是因为老师缺乏专业性, 才要靠学生的重复劳动来提高教学成绩吗?有位名人说过:“我们生长在苦难的旧中国, 却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我们的子孙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 却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虽然这并不是教师一手造成的, 可我们既然不能改变一些教育现状, 不如接受管老师的意见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 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的专业水准提高了, 学生就可以少作一些无用功, 省出余力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们把课上得风生水起了, 学生怎会不喜欢呢?那样就不用整天想是不是因为我不够严厉, 学生不怕我才会成绩不好呢?尤其让我敬佩的是, 像管老师这么成功的一个教育者还在反思自己:早年要是就运用现在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能帮更多的学生收藏美好的童年呢?大师级的人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拒绝成长为一名有专业感的老师呢?如管老师所说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要从现在开始做起, 要敢于成长。现在想想很多时候我都缩手缩脚, 瞻前顾后;怕失败, 怕出丑, 怕别人议论, 总想再等等吧, 等到自己英语口语讲地道了再去参加讲公开课, 等再多读几本书以后再尝试写论文吧, 总是找借口拖延, 结果十年来几乎没什么长进, 更不用说真正的成长了。管老师的书让我猛然醒悟, 五年已足够让一位教师成长, 不能再找借口, 既然我们的生命已注定和教育血脉相连, 那我们就要静下心来做专业, 把专业做到别人望尘莫及, 然后我们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和天下。管老师在书中说,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 有了这股暖流, 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 我们始终能荡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 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 我们始终能荡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 我们都不卑不亢, 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 我们便能抵抗一切寒冷与饥饿, 风再大, 浪再猛, 我们腰不弯, 齿不乱, 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 清澈依旧。是啊, 如果我们不做教书匠, 而是做一名像管老师所说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师,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让爱贯穿在有专业水准的教育中, 我们就一定能完成自己在教育生涯中的华美转身, 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这样的我们在教学生时, 他们会喜欢我们;在我们不教他们时, 他们会怀念我们;在他们离开校园时, 他们会赞美我们。魏书生说, 教师这个工作除了工资回报, 另有三重收获, 即:“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和“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试想一下, 当岁月老去, 双鬓染霜的我们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亲切问候时, 那该是怎样一种境界啊!教育之乐莫大于斯了。

《不做教书匠》 篇2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不做教书匠 篇3

新浦镇中心小学龚聪珍

推荐假期中,每位教师要读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不做教书匠》。拿过这本书,不免与同事开玩笑:“我们不都是教书匠吗?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呢?”再仔细阅读封皮,八行小字已经预示你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吧——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从这八个“感”里面数一数,一件一件地对照,不自觉地问问自己,我有几感?我想我至少是有一点约束感的老师吧,我始终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一直比较重视纪律,模范地遵守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我能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不旷课溜班,工作中从不上网聊天,玩游戏,购物,自认为我应该算是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了。我至少也算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吧,学校布置的任务我总是认真去完成,我认真地教着书,认真地批改作业,课堂效益也想方设法地提高,力求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毕竟我的手下有四五十个孩子,我要对得起他们叫我一声“老师”,我拍拍胸脯,扪心自问自己称得上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了。

然而,当我一页页一章章看完全书的时候,我真的很惭愧,我不是其中任何一“感”的老师。先说约束感吧,管老师提出的约束感不仅仅指我以上所说到的这些,还包括学校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内容,例如规定的论文上交篇数,公开课数量,科研课题等等。扪心自问,在这方面我虽说能硬着头皮完成规定任务,但内心却痛苦无比,总觉得学校太苛刻了,自己太忙太累了,心里很烦躁很憋气。管老师言辞犀利地指出:这些应该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感到苦恼,这本身说明这个教师不合格,需要补这一课,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这段话看得我冷汗直冒,惭愧啊惭愧,做了十几年教师,原来竟还是个不合格的教师,上有愧于社会,下有愧于学生。

再说我自认为的有责任感吧,以前我总认为只要自己尽力教好书,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学生关心爱护,尽量使学生的成绩达到优秀,使家长满意,就认为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庭了,如今看了管校长说的教育的三种态度,给了我一

个全新的思想。管校长说像我这种充其量只属于教育的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是呀,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吼上火下,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只知道干、干、干,但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管校长认为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对学生最大的责任感就要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实话说,《不做教书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面目,照得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本书是面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然而却关系到教育战线上的所有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虽然我已有十几年教龄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老教师”了,可是我却常常感觉教师越来越难做,书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管,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以前我总是把这归结为“起点不够、缺点太多”——师范所学不专也不精,学习不够主动,以致自己学识不够渊博;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活动,以致各方面能力不够强;课堂缺乏幽默,不能很好地调节气氛,缺乏随机应变的机智,不能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减等等。

上一篇: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下一篇:地方高校学生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