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2024-07-27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精选12篇)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1

对中小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专题讲座

5月25日下午,新野县景仁堂医院的医务人员专程来到该县王庄镇,对该镇初级中学和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进行了“120急救站院前知识培训”专题讲座。

在培训中,该院的医务人员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肺复苏术和出血紧急处置法等医疗急救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专家每讲一个专题之后,还邀请几名学生站在主席台上,由护士先做示范讲解,然后由学生当场演练,当场纠正,其他学生在下面跟着摹仿,从而使全体学生很快掌握了相关医疗急救的技术要领。

此次培训,不仅使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专业救治知识,而且增强了自身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为今后应对相关危急情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上海市全日制中学学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学生144名,高一学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龄12~17岁;每次培训35~40名。

1.2 培训内容

生存链的定义、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的正确方法、无器械CPR等急救知识。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根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3],制作简捷、明了、易懂易学的Power Point课件。课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链、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心肺复苏体位、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何打开气道、人工呼吸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

将《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观点融入到培训中:(1)对无反应者先打电话启动EMS,在其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必检查循环体征即开始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再行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2)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持续性吹气1 s,见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气过度。(3)重视持续性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不间断按压、胸外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反弹完全。(4)按压通气比为30∶2。

1.3 培训人员

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

1.4 培训前后测试

为了解中学生原有急救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测试,内容包括: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方法、气道开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复苏有效指征的判断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如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培训效果在进行培训后测试。两次测试试卷为题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单项选择题,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占32%)。

1.5 培训方法

由具备中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质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5人对培训对象进行时长约4 h的心肺复苏培训,具体过程如下:(1)培训前完成相关试卷的测试(15 min)。(2)CPR理论知识:Power Point课件授课(45 min);窒息、溺水、触电、运动伤害等中学生常见急救知识:Power Point课件授课(25 min)。(3)培训后水平测试,完成相关试卷(15 min)。(4)心肺复苏示范,由培训医护人员用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在讲解时将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20 min)。(5)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指导: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带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规范、合格(60 min)。(6)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判断方法、正确复苏体位、气道打开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有效评估等,考核应用复苏专用模拟人进行,复苏时按压深度及位置感应指示灯绿色判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训后随访

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问卷测试(试卷同前,但题目次序不同),共随访1年。

1.7 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培训的303名中学生培训前后和4次随访的试卷进行评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初中组与高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学生CPR理论知识和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前后得分情况比较

初中学生共144名,培训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为0.7%,培训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为79.2%;高中学生共159名,培训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为13.2%,培训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为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培训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中学生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较

CPR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组为95.8%(138/144),高中组为100.0%(159/159)。两组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结果

初中组和高中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进行4次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培训后第12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结果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注:与同组培训后即刻比较,*P<0.05

3 讨论

3.1 国外目前培训情况

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把医学急救知识纳入了义务教育课程。在波兰和澳大利亚居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心肺复苏知识培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5%和50%[4,5,6],而瑞典该比例也高达45%[7]。部分国家甚至对此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德国政府2004年立法规定进行急救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总时数为36 h的相关课程。

3.2 我国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中学生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成为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意外伤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学生校外留滞时间较已工作的成年人长,因此,更易接触突发意外伤害事件;而其好学且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更容易掌握心肺复苏及意外伤害技能,由此可见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对于院外突发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在学生培训前急救知识评估中,初中及高中学生急救知识合格率仅分别为0.7%和13.2%,但经过培训后初中学生及高中学生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9.2%和88.1%,说明通过培训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识已刻不容缓。

3.3 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模拟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生存链、正确启动EMS、CPR理论知识、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的掌握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培训结束后的简单问答试题考评分数与其后实践操作技能的等级密切相关[10]。为此本研究设计了相关考核问卷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依据。

在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培训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组合格率为95.8%,高中组为100.0%。说明通过培训,心肺复苏等简单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绝大多数中学生所掌握运用,该培训方式可行。此外笔者发现,初中生培训后急救知识考试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应认为这个差异归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础水平的不同(培训前初中组合格率0.7%,高中组合格率13.2%)。Jones等[11]发现,13~14岁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技术。本研究也发现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正确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同样可以使身材较矮小、力量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样很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而张雁等[12]、温新华等[13]认为,对初中生开展急救培训,可以让公众从小掌握这一基本技能,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学生进行CPR及急救知识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培训的方法和知识的正确与否。因此,医院中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急救人员无疑是进行培训的最佳人选。由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人小班化操作练习对学生实施培训,并通过反复测试加深学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使培训更加规范、有效,从而更快达到培训目标。应当指出医护人员讲课时会习惯性地适当加入医学专业知识,并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及实际经验,这将增强中学生听课兴趣使记忆更为深刻。普及中学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径无疑是医-校联合的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广。

3.4 CPR知识技能培训需纳入中学课程

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练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学员在心源性猝死现场没有采取救治行动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知识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培训后3个月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后即刻测试结果比较,成绩明显降低(P<0.05),而培训后1年急救知识测试结果与培训前无差异(P﹥0.05)。这与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谋而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复训很关键。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复训时间不应超过7个月,An dresen等[16]发现,初次培训后第6个月的复训起着长时间保持心肺复苏技术的关键作用。从有利于课程安排和经济学的角度,笔者建议第1次复训时间为6个月。课堂教育是推广急救知识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课程教育还便于进行复训,具有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课程,这样可使每名中学生都得到正确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识培训,为显著提高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有效确保中学生健康、平安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学生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方法、意义及效果观察。方法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303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后对中学生心肺复苏和常见意外伤害急救知识进行测评。培训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1次测评,共随访1年,以确定复训时间。结果 303名中学生普遍缺乏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通过培训,初中组和高中组考核合格率分别由0.7%和13.2%上升至79.2%和88.1%,两组培训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组:t=30.61,P<0.01;高中组:t=21.10,P<0.01);培训后初中组和高中组CPR操作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95.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培训结束后3、6、9、12个月共4次进行问卷测试,培训后3个月与培训后即刻急救知识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3个月初中组和高中组测试成绩均较培训后即刻明显降低(均P<0.05),培训后第12个月测试成绩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学生普遍缺乏CPR等相关知识,初中及高中生经培训后均能掌握CPR操作,建议尽快、尽早将CPR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现状

0前言

急救是当人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医生未来治疗或送医前,给予伤患现场立即的临时紧急救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近年来,高校运动会及日常体育锻炼期间出现的意外事故和相关医疗单位急诊登记统计表明,其中以运动性晕厥、中暑、脱位与骨折、心脏性猝死等最为多见。意外发生后,时间成为抢救的重中之重,如大出血病人,现场不进行紧急止血,数分钟即可失血而亡。又如心脏性猝死病人,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超过10分钟,几乎无成功可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急救状况及其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我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现状,为宁夏大学相关部门开展急救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本次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宁夏大学2012级-2014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及期刊网查阅与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的相关文献,了解了急救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展状况,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在被调查的192人中男性105人,女性87人,文科类专业74人,理科类专业118人,2012级52人,13级66人,14级74人。

2.3数理统计法: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途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其次是课堂及网络,只有53.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学习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收,学生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及常识,应加强学校和家庭主方面教育的力度,尽可能让大学生在学校或从家人处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3.2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当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救电话95,3%、胸外按压位置59.3%、人工呼吸频率50%,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为35.9%,有85.9%的大学生不知晓紧急救助的国际救援标志。因此,宁夏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3.3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掌握客观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对于常见急救技能掌握的客观测评中,脊柱外伤搬运,正确率为56.2%,晕厥48.4%,包扎止血53.1%,烫伤3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大部分的错误的处理方法会加重原本的伤害情况。

3.4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中,有兴趣的占89.1%,一般占10.9%的,没兴趣为0,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

3.5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需要的占89.1%,一般的占10.9%,不需要的为0,原因在于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们认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重要性,但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对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不重视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知识充满了兴趣,并且非常希望得到一些急救知识,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3.6宁夏大学学生对开展急救培训的需求调查。

由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所得,如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参加的为172人,占总人数的91.7%,不参加的为10.4%。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训充满了兴趣及非常渴望参加,从而丰富自己的急救知识。

4.结论

4.1宁夏大学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受,学生从庭教育和书籍中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

4.2宁夏大学学生除急救电话外,对常见的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很不乐观,而急救电话号码的了解程度主要源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方面的宣传及教育得到的。

4.3宁夏大学学生在常见急救技能的掌握的客观测评中,只有少数人能正确掌握急救处理方法,大多数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4.4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非常感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渴望。

4.5宁夏大学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但因为国家的现实问题及社会大环境对公众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导致了大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

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计划 篇4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医护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各类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急危重症抢救的工作思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特制定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1.进一步提高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帮助其掌握基层急、危重病人的正确、及时、规范、早期处理技术。

2.巩固和发展我院已建立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制度,积累培训经验,不断引进深入,并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长久化。

二、培训内容

1.熟练掌握心肺复苏(cpr)急救技术。

2.了解常用急救药物的作用与用途﹑使用注意事项。3.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

4.常见的临床危象(高血压、高血糖、低血糖危象)。

5.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前臂和头部外伤急救止血、包扎,劲椎的固定及搬运等)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做好我院对卫生技术人员急救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工作,成立安宁卫生院急救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熊联辉(院长)

副组长:邓世恒(医务科科长)成员:胡绍芳(公卫科科长)熊杰(慢病管理)游光平(儿童管理)赖学文(住院部医师)

杨丽(住院部护士长)李永连(办公室)

2.培训对象

本院在职、在编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因工作需要聘用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三、培训要求

1.安宁卫生院院长熊联辉同志担任本次培训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培训地点设在安宁卫生院三楼会议室,严格按照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在职培训安排表课程授课。参加人员按时到课,填写签到册,不得迟到、早退,否则按相关规定处理。

2.参加人员为本院在职、在编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工作需要聘用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人员按时记录学习笔记,无学习笔记不得参加考核。

安宁卫生院

急救技能大赛策划 篇5

北京交通大学红十字会

第一届急救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急救知识是每一个人必需具备的。当前,许多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对于突发而来的意外事故措手不及,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急救知识以及面对并处理突发的危险情况的能力,同时检验两次急救培训的效果,校医院联合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举办此次急救大赛。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1、以急救知识技能竞赛的形式,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得以弘扬,并真正成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2、以趣味、竞争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为我们积极传播红十字精神提供良好的契机。

3、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急救知识,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和救护他人的能力,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知识用到实处,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及时救护,挽救生命。

三、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四、活动地点、时间

预赛:九教中1012011年10月19日

复赛:校医院门诊楼三楼会议室2011年10月21日

决赛:科学会堂2011年10月23日

七、主办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红十字会

北京交通大学医院

协办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团委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宣传

1)制作关于本次活动的海报,粘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在校道上拉横幅

2)制作宣传单,利用中午饭时间在学校的各个食堂门口派发(时间地点待定)

3)知行、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网上宣传

(二)比赛时具体流程

<一>预赛

此环节由笔试组成,进行初步的选拔。试题以安全知识、红会发展史和急救知识主对参赛选手进行考察。12:30所有工作人员到位,开始粘贴海报,挂横幅,准备签到,安排选手就坐。13:00准时发放试卷,每组三人共同完成一份试卷,工作人员负责维护好考场秩序。13:45准时收卷,选手离场。(可以提前交卷离场)

19日晚组织批改试卷,开会讨论进入复赛的选手名单,并且完成短信通知等各项事宜。

<二>复赛

各进入复赛的参赛队伍按顺序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参赛队员的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保证进入决赛的六组队伍来自不同的学院)<三>决赛

一、决赛开始之前(2:00之前),现场播放本次大赛的宣传视频和进入决赛的各组选

手一路走来的历程,同时各理事负责人组织观众嘉宾入场,安排在指定的位置就

做。

(手语表演先)

二、2:00决赛正式开始,首先是主持人出场,宣读开场白和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和评

委老师;然后选手各自介绍自己(学院班级、组名、口号(亲友团);三项内容),邀请高艳副书记讲话并且宣布比赛正式开始。(10分钟)

三、第一轮:必答题环节。每组选手在主持人读完题之后10秒内必须将自己的答案

写在题榜上,然后亮出题榜,四、第二轮:速答题环节。主持人快速读题,选手快速作答,在给定的时间,答对的越多,得分越多。(选手可以自行选择跳过不会的题)

五、主持人点评场上各组选手的得分情况,同时宣布第三轮开始,第三轮题为竞分题

(复活题),每组可以选两道竞分题,得分低的组先选,30分题两道,20分题三

道,15分题三道,10分题两道,题以论述题、情景题为主,难度与分值成正比,答错均扣该题分数一半的分值。(每组有一次向亲友团求助机会)。每题结束后,主持人说出答案并且说出原因。

六、休息环节

手语表演;

唱歌环节(矿大);

观众互动环节,向观众共计提问5道题(提问型),答对即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如

果是选手亲友团答对的可以给改组选手加分,每答对一题加5分;

本环节准备假人到现场。

七、第四轮: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共计两项,心肺复苏两张签、创伤救护的四张签,抽签决定,每组进行实践环节后并且说出救护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由评委评分

并且予以点评。

八、主持人通过分值板宣布冠军、亚军、季军叁组,由高艳副书记上场颁发证书,获

奖者简谈获奖感言,高艳副书记宣布竞赛结束,主持人说感谢语,有序退场。活

动结束。

八、注意事项及说明

1.报名方式

1)每组三人,其中至少有一人参加过急救培训,组名自己定,报名时需要组名,小组成员的姓名,学院,学号,联系电话。

2)采取网上报名、电话报名和现场报名的方式。现场报名可定在第七周,在各食堂门口,利用中午下课的时间;网上报名即通过邮箱,与电话报名自发出当日起开始报名。

2.奖项设置

冠军(价值400元的奖品);

亚军(价值200元的奖品);

季军(价值100元的奖品)

3.会场布置和人员分配

宣传部:负责宣传海报、传单的制作和发放。还有横幅的制作和悬挂;

办公室:负责出题和比赛所需资料的准备;

急救部:负责会场的布置;

外联部:负责现场领导、嘉宾、外校团体的接待工作;

手语部:负责手语节目:

财务部:整理好大赛的账目

4.每组可自行组织自己的亲友团或啦啦队,获得冠军的小组的亲友团(啦啦队)皆有小礼品赠送

北京交通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

急救培训总结 篇6

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2015年2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不力事件进行通报。县卫生局要求我县各医疗机构加强应急救护能力,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接到县局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4月9日、16日14:30院办、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全院职工进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现总结如下:

医务科XXX主任首先宣读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不力事件的通报,分析该事件中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缺失,急救意识、技能严重不足,院内急救流程混乱,始终未将患者转移至急诊科或病房进行救治;二是医院急诊科建设不规范,设备配置简单,且无固定医务人员(均靠各科人员轮转),未发挥急诊科职能作用;三是医院工作流于形式,医务人员基本抢救知识培训未取得实效,形成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差。

急诊科XXX主任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如下:

1、急救的原则;

2、生命体征的变化;

3、急救常用操作;

4、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5、生命支持等。

XXX副院长对此次培训做出了重要总结。我院要从祁东事件中汲取教训,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全院医务人员要加强“三基三严”学习,相关职能科室要制订完善的院内急救工作预案,规范医疗机构紧急抢救程序,提升医务人员紧急抢救专业技能;急诊科要对急救力量薄弱的科室要开展定期指导,全院职工人人都要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全面提升院内急救能力。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 年4 月至5 月, 采用分层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延边地区医学和非医学在校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 遵守知情同意和自愿参与的原则实施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 研究者采用了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经过3 位专家的审核, 并实施了预调查, 根据预调查结果完善了问卷的内容。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11 个基本信息相关条目以及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拨打急救电话、外伤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等23个问题, 回答正确得1 分, 回答错误得0 分。每份问卷平均回答时间为10 分钟。

本次研究调查了临床、药学、护理学3个医学专业和人文、经管、理工、农林4个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问卷按照各专业总人数比例随机发放。在问卷调查前, 对各专业调查员统一培训, 研究对象在调查员的监督下, 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频度分析、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中女生305 人, 占64.2%, 男生170 人, 占35.8%;非医学专业279 人, 占58.7%, 医学专业196 人, 占41.3%;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21.00+1.19) 岁。研究对象的培训情况见表1。

2.2 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 (见表2)

在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外伤处理方面, 医学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显著好于非医学专业 (P<0.01) 。

2.3 学生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需求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在对学生院前急救技能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 拨打急救电话的掌握率相对较高, 但仅达到34.5%,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掌握率最低, 仅为2.3%。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院前急救技能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好。虽然医学专业学生对院前急救技能中的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外伤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率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 (P<0.05) , 但医学专业学生的急救技能、知识水平仍有待提高, 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中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较低的结果相似[3,4]。当今, 我国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普遍较差[5]。卫生部曾在2008 年颁布了《中国健康素养66 条》, 已指定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外伤包扎止血等相关急救知识与技能为每位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6]。为此, 大学生不论从个人的防范意识方面, 还是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必须要有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 要有能力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 相关政府机构和卫生部门应以政策来推动, 从高校学生开始着手实施系统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

通过对学生院前急救技能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发现, 学生对院前急救技能培训需求高, 这一结果说明高校的急救技能培训极为紧迫。高等学校是急救技能教育的理想场所, 但我国院前急救教育体系尚不成熟[7]。高校应积极开展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探索研究, 从多层次深入了解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需求, 借鉴国外经验, 制订提高学生院前急救能力的教育方案[8], 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培训模式。同时, 应加强建设师资队伍[9], 积极制订与编写急救技能的专业化教育方案和教育资料, 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急救技能教育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可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培训班, 增加学生获得急救技能的机会。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技能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加强对学生院前急救技能方面的培训, 让大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急救技能, 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让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考文献

[1]方磊, 杜永红.教育特色的国际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5 (8) :103-105.

[2]郑丽萍, 李丽.昏厥患者的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2 (12) :149-150.

[3]周彩华, 孙丽, 高建国, 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救护知识技能现状与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2) :229-230.

[4]Kim B K, Park I S.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Need for First Aid[J].Journal of the Korea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3, 7 (3) :103-111.

[5]唐励.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1) :166-16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试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杨剑, 刘晓玲, 周亚敏, 等.广州市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1) :46-48.

[8]李凡, 史冬雷, 李玉乐.国内外护理教育与培训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 2015, 29 (5) :1802-1804.

掌握第二生命 野外医疗急救培训 篇8

2006年,中国第一家针对国际学校户外教育项目的公司“中国攀岩”,把WMAI的课程引进到中国,中国地区负责人孙灵野当时作为学员也参与了那次课程,并从此后担任了WMAI 所有急救课程非正式的英译中的翻译。在配合教学的过程中,萌发了他学成讲师的念头。之后,孙灵野多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成为第一位华人领导及讲师。2011年至2013年,WMAI 的课程正式用全中文教学并集合中国背景针对中国学员。至今,WMAI 在中国已举办了60届培训,培训了近千人次的学员。

找到活着的命门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课程。之前作为户外培训从业人员,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两天急救课程,为了进一步学习野外急救知识,也为参加美国登山向导培训做准备,我报名参加了WMAI在北京四天的WAFA课程,初步了解到一个野外急救的整体思路。那次课程,老师是来自加拿大的讲师和中国内地第一个WMAI认证的中文讲师孙灵野。

2013年初,得知WMAI要在阳朔开办为期三周的讲师课程,我立刻就确定了参加意向。经过这几年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户外事故,我深刻感觉到自身及国内户外从业者对野外急救知识的匮乏。这是WMAI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行的讲师培训课程,共有四位讲课老师:主讲老师是野外医疗协会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和资深讲师Fay Johnson,两位助理讲师兼翻译是来自台湾的林政翰和内地讲师孙灵野。被精挑细选来的14位同学来自两岸三地,职业背景主要是医学及户外两大领域。三周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周是教授野外急救医学知识,第三周为教学技巧的学习。

野外医学急救课程是建立在“氧合”与“灌注”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理学原则之上,针对偏远地区及成熟医疗环境不能到达的环境下的一套体系,围绕人体三大关键系统,通过病患评估系统(三个三角形),得到问题清单及处置方案,将混乱的情况变得较为有条理。一些基础的技能包括基础生命维持技能,也包括诸如失温、冷伤害、高海拔、雷电、毒素等环境医学,在偏远地区的如胸痛、腹痛、眼耳鼻喉等疾病的及时处置。

前几天的课程,由于我本身没什么医学背景,许多医学上的概念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一边努力记忆,一边以自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故进行比照,通过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时该怎么做会更好,哪里做的不对。一天下来,脑袋中满满的。还好两位主讲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同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动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DJ和Fay的讲课风格各异,但都有深厚的野外医学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DJ讲课和回答问题的出发点经常是从最本质的点上展开,Fay则具有更多的户外探险背景,曾经加入过K2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探险,现在还是雪崩课程培训老师及居住地区救援队的成员,所以她讲课十分形象生动,模拟一些症状的情况惟妙惟肖,让我们对讲解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林政翰和孙灵野两位老师都是在美国完成了讲师课程和考核,参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精准的翻译和补充讲解使大家极大地避免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实际操作与实际场景的演练贯穿整个课程。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如脱臼的复位,经过讲解和练习,让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感到豁然开朗。学员们在模拟实际情境的演练中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伤患,一组作为救援者。救援者根据得到的场景信息和在现场了解到的实际伤患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置;而扮演伤患的学员通过化装及症状形态的模拟,呈现出特定伤害和反应。这种演练,不但使救援者能练习和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伤患的扮演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对症状、判断和处置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这次学习,使我对器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最为基本的急救医药包,针对某个特定的活动、什么器材和药品是最有用的、怎么正确熟练地使用,是急救包的关键。否则,携带的急救包只是具备形式上的安全感。

最后一周是讲课技巧的学习。通过前两周的技能学习,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对野外医学课程教学感性的认知。老师们挑选一个野外医学主题的讲授,小型和大型演练的设计和实施,使大家逐步对野外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阶段完成后,会进行一个集体反馈,同学和讲师对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每天课程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个人小结,表述当天自己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这让每个人都对当天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也会从别人的见解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来自深圳急救中心的伟哥和虹姐是急救方面的专家,来自上海的外科医生曹医生是运动康复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给予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帮助。14位学员背景各异,每个人都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或之前的经历中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往往会给予其他人启发性的帮助。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彰显出了不同的个性。曹医生的刨根问底,曾山同学跳跃性的思维,伟哥和虹姐总结性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布和老师对教材的整理归纳,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急救培训简报 篇9

_____ 通惠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提高自救、互救技能进课堂活动

天有不测风云,意外伤害猛于虎。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自救互救意识,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急救知识和技能。9月13日上午,眉山市人民医院党员先锋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在通惠小学开展急救培训进校园活动。

医生志愿者们在学校大操场上演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救互救培训课。全校1200余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培训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志愿者们分别用深入浅出的实例、风趣幽默的言语讲解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昏厥、癫痫、儿童意外伤害、骨折后的急救处理等一系列急救知识和技能;随后志愿者们还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在演练过程中,除了向同学们演示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护方法和技巧,还手把手地向师生们传授救护技能和操作。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志愿者们还用心地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使孩子们热情高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孩子们活学活用,争当急救小能手,现场学会骨折后的正确包扎、对人体模型进行模拟急救,学会了实用的急救方法。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通惠小学师生都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现场救护知识,相信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紧急伤害。关爱生命,师生同行,我们在行动!

医生志愿者们在认真地讲解救济知识

同学们正在积极地学习骨折后的急救正确包扎技能

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哦!

通惠小学

苏久勤

急救培训通讯稿 篇10

在培训中,校红十字培训部的成员为大家惊醒了现场演示并讲解了遭遇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如何让在抢救的黄金时间给生命垂危的人做心肺复苏等。很多同学亲身体验了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等的基本操作,并很快掌握了方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帮助大家在仿真的情景下学到了应急的知识。此次培训不但教授了现场救护方法,还介绍了其他自救知识,如:投,眼,臂,腿等不同部位的包扎方法,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各种急救知识。

此次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短时家内德活动,大家都感觉很充实,在活动中既得到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

电光院红十字会办公室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11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方式,针对情境教学模式在我国急救知识普及以及培训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研究了情景教学在急救员培训当中的应用,随后结合了情景教学在急救过程中的操作展开分析,并最终得出了情景教学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学员积极性,可以有效弥补我国传统教学当中社会学员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这一观点。

【关键词】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急救知识培训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大大增加。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以及突发伤害严重的危及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此时,作为第一目击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急救能力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公众人员的在急救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特意将当前社会上推崇的情景模拟教学方式融入到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当中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出了这种特殊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优势与不足。

一、情景模拟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主要是指相关老师针对某一个既定的教学主题,同时综合其不同的行业特点,设定出一整套贴合需求的操作场景,然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其中,分角色进行扮演。这种模式下,可以相对真实的再现整个教学实例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细节与过程,学员们可以通过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进一步的巩固与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从而提升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在邱志军看来,情境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了角色扮演、模块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常见教育方式的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更加新型时尚的教育模式。当前,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普及和运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过程中的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很多突发性的事件,其中不仅包含着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更是包括因大意引发的火灾、过度劳累或者突发疾病导致的猝死以及层出不穷的车祸等人为灾害,这些都严重的危及到了人们脆弱的生命。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危险一旦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紧急的,一旦医务人员不能立刻到达现场,而第一目击者又不能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伤病员二次损伤、甚至错过“救命的黄金时刻”,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致命损失。

因此,为了将这种紧急风险降到最低,作为群众第一目击者的施救人员就必须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急救知识以及非常专业的急救能力。但是社会群众不同的岗位分工,以及伤病员自身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都产生了较大的困难。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会造成学生们因为无法有效理解课程内容或者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陷入到一个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当前很多的培训机构选择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还原急救场景,对突发事件模拟演练,让学员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那种紧急的状态,增强其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的避免传统教学的这种尴尬。

为了更好地让学员适应各种不同的紧急事件,我们应当在场景的设计上尽量做到真实全面。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紧急场景主要包括:常见的多发伤、复合伤以及冠心病突发、不同程度的车祸现场、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烧伤以及高空坠落等等。面对这些突发事件,首位施救人员应当马上采取的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AED)、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常见的现场应急救援手段。

纵观我国当前在急救知识普及过程中采取的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展开进行的。在急救培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设置好很多不同的场景,然后将学员进行角色分工,大家轮流扮演施救者和伤患,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演练操作。当然,要想取得最真实的效果,这种模拟必须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执行,物品的准备,操作的流程绝不能有丝毫马虎。通过模拟演练,学员们可以更好地将应急流程扎实巩固,对日后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从而避免因慌乱或是判断失误而引起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然,除了常见的状况,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现实存在的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多名人员同时受伤。在模拟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员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组中选出几名伤员和急救人员,让学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现场急救。有的学员扮演指挥角色,指导现场群众紧急有序的展开施救,有的学员专门分诊、有的学员处理重伤员,有的监护次重级伤员等。学员们各司其职,本着“先救命,再治伤”的救援理念,井然有序又高效快速的展开应急救援,这不仅可以锻炼学员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大家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员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提升自身急救能力的同时,还会加深学员们内心对自我的约束,提升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三、情景模拟教学的不足

虽然情景模拟教学在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为这种角色扮演毕竟无法将现实情境真实再现,往往会导致很多学员始终不能够将实训中的“病人”看成是真正的病人,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急救的方式和手段,很少能够投入更多的感情与关怀,没有急救现场应当具备的焦急和紧迫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尝试将模拟的现场放到学校、社区等更加真实的环境当中,而病患扮演者则由通过SP(标准化模拟病人)学习后的培训教师担任,同时对救援时间采取严格限制,让学员更好地体会“救命的黄金时刻”存在的意义,从而激发起其内心真正的融入感,为日后应急急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尽管存在某些问题,但情景模拟教学作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一种操作手段,还是很好的解决了我国传统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与缺憾。它可以及时的纠正学员们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经过不断地完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急救过程当中,使其能够更有效的应对今后生活工作中随时可能会发生的紧急状况和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邱志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7,21

[2]吴丽萍,张建军,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的实践与认识

作者简介:

朱淑凤(1979.01~),女,湖北襄阳人,汉族,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学。

魏知行(1987.06~),女,四川井研人,汉族,大专学历,护师,护理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急救护理。

通讯作者:

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篇12

1对象

工作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50名,年龄(21.5±2.9)岁,工作年限6个月到5年,平均(2.30±1.5)年。学历:大专28名,中专22名;职称:护师16名,护士34名。

2方法

培训前由院内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根据模拟需要抢救病例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药品的剂量与药理作用、急救仪器的使用、急救操作技术、急救理论知识4项内容)、病情观察能力(观察要点掌握、观察方法正确、病情评估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处理4项内容)、应急配合能力(配合主动积极、抢救流程规范、急救物品齐全、急救沉着果断4项内容)。考核结果见表1。针对不足,制订培训计划,由护理部挑选5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小组,负责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急救技能示教,并实行分组包干负责制。

2.1理论知识培训

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学习临床上急危重症的抢救措施、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与剂量掌握要点、注意事项等。每堂课学习后当场考试,强化记忆。

2.2急救技能培训

包括成人心肺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简易呼吸囊应用、气管插管的配合、吸痰、吸氧、静脉留置、采集动脉血气标本等,以多功能急救模拟人为对象,配合使用急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复苏囊、除颤仪等,老师先示范操作,分解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领,护士分组练习,由老师点评指正。操作练习后进行考核,人人项项过关。护士既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操作技术,又掌握了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3实施流程管理,提高低年资护士应对能力[2]。

通过表1结果看出,护士在应急配合中存在不足,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针对这一现状,护理部制订了产后大出血、子痫、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抢救流程,从急救物品的准备、抢救步骤、急救药品的使用等都作了描述,制成流程图,装订成册,人手一本,熟练掌握。通过实施流程管理,护士能主动配合抢救,根据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4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

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以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3]。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是在护士熟练掌握了急救流程和急救技能后,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采取不预先通知,随机选取时间、地点和病种方式进行急救模拟演练。从接到求救电话,医护人员赶赴急救现场,施行现场急救,途中转运监护和院内抢救。演练结束后考核小组对演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医护现场急救模拟演练,营造真实、紧张的抢救场面,训练护士快速反应和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以及医护配合的能力。

2.5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危重患者病情急、危、险,疑点多、变化快,护理问题也相应聚集和复杂。通过对危重患者及时到位的查房,使低年资护士对抢救程序,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了如指掌,掌握了丰富的抢救知识和抢救技能,能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处理,并可预见性地对一些潜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了她们的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

2.6综合能力培养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有意注意”方法[4],强化培训观察疾病的能力。将急危重症的观察交接要点制成卡片挂在床尾,避免护士观察不仔细,也促进了护士对疾病观察交接要点的掌握。(2)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护患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在工作中分清轻、重、缓、急,培养她们在应急条件下具有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态。(3)风险意识的培养: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预见性,增强护士的安全风险意识。

2.7考核评价方法

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培训后的低年资护士同样进行考核,培训前后相同的12项内容,以每项1~5分进行计分,5分为好,4分为较好,3分为一般,2分为差,1分为较差,采用权重计分,如某项权重3,则此项表现好为15分。2.8统计学处理方法所得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的分析。

3结果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考核评分比较,见表2

与培训前比较,P<0.05

4讨论

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常危及母子生命。护理人员对病情的预见能力及灵活敏锐的应变能力是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低年资护士所学护理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还达不到有效融合和联系,存在一个衔接过程,处于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结合的磨合期[5],技能生疏,经验不足。如何短期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是护理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不足,进行强化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实施流程管理,采用医护配合现场急救演练,进行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表2提示培训后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因此,系统培训可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技能,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配合能力,从而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培训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效果。方法 对工作≤5年的50名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进行评估,针对不足,强化专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实施流程管理、开展医护配合现场模拟急救演练、护理查房等方法,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前后进行比较。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测评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 注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评估,并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可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56.

[2]吕秀霞,程文兰,茅卉.提高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护理管理,2006,6(9):41.

[3]高爱萍,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2006,21(15):46~47.

[4]李允美,郭兆香,张德玲.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66.

上一篇:冬天的校园说明文下一篇:个人简历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