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精选6篇)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 篇1
沭阳县协和医院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
1、为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做好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的管理与保养,并熟练使用。
2、抢救车设专人管理,并做到定期清洁和检查(每天清洁、检查并签名)、(每周一护士长检查,周四科室保管人检查)。
3、急救车、抢救物品、仪器规范、整齐、放置于固定位置,不得随意挪动更换位置。各班人员要熟悉急救车备用的物品【舌钳、开口器、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各种型号的注射器、输液器、手电筒、留置针、敷帖、气管插管套包、手套、瓶套、甘露醇、各种液体、吸痰管、治疗盘(酒精、碘伏、棉签、胶布、输液贴、各种试管、针头、污物缸、砂轮)】、药品(根据科室情况备用)、仪器放置位置,能够熟练掌握抢救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如呼吸气囊、吸引器(备0.9NS、启瓶器、吸痰管)、监护仪(备电极片)、吸氧(备吸氧管、棉签)等】。熟记常用抢救药品的剂量及用法。原则上急救车内物品完备适用,抢救时不用奔走找寻,延误抢救时间。
4、抢救仪器和药品管理,严格执行“五定”制度,即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抢救时使用,一律不得外借。
5、保持急救车清洁整齐,用后及时补充,如因药房缺药等特殊原因无法补齐时,应在抢救药品清点登记本上注明,并报告护士长协调解决,以保证抢救病人用药。急救车内药品标签清楚,无破损、变质、过期失效;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6、急救车上的急救药品和仪器设立专门的抢救药品物品清点登记本,标明所有急救药品、仪器名称、规格、剂量、数量、有效期,登记本与物品必须完全相符,每班交接并签全名。
7、实行药品及物品失效期预警制度,在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时,保持有效期在3个月以上,凡有效期在3个月以内的到药房更换远期药品;检查一次性医疗物品时同样以此方法,每月与科内物品进行更换,以防止过期。
8、急救药品的标签应完整、清晰,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有效期等均应清楚,模糊者不得使用。药名、剂量不一致,不允许放置于同一药盒内。
9、急救药品使用时,应记录于抢救用药记录本,并保留空安瓿以备查对。
10、使用后及时补充完整并登记。
11、护士长平时检查急救车的交接班情况,每周必查1 次并签全名。
沭阳协和医院
护理部
2012.12.20修订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急救药箱管理比较混乱
刚开始急救药箱固定在车上, 护士每班上车交接药箱, 药箱和护士不固定, 药箱管理比较混乱, 同时, 当班“120”急救车停在户外, 风吹日晒, 车内温度, 湿度不稳定, 达不到药品的存放条件, 易造成药品的药效降低。
1.2 药品物品基数不合理
急救药箱原有的药品物品均为5支, 工作中出现部分药品 (如阿托品, 氯磷定) 5支不能满足抢救的需要, 不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易引起纠纷, 而对于不经常使用的药品 (如西地兰, 氨茶碱, 利血平) 5支又太多, 易造成浪费, 部分传统的急救药品 (如灭吐灵, 解磷定) 面临着被淘汰使用。口服药、吸氧管、吸痰管、注射器、一次性物品基数不固定。
1.3 药品物品摆放方法、位置、使用原则不统一
成组药品 (如新三、呼三、止血三联) 等药品采取捆绑式摆放, 车辆的行驶增大了针剂之间的摩擦, 易致药品破裂、字迹脱落或不清晰, 只能废弃, 造成浪费。一次性物品散乱放置不利于清点和取用。摆放位置不固定, 不同药品没有固定的摆放顺序, 同一药品的摆放与使用原则也不统一。
1.4 药品有效期和失效期不详
大部分针剂有效期和失效期印在外包装上, 针剂上只有生产批号, 而急救箱内的针剂是散装存放, 即使同种药品, 同一厂家批号也有不同, 生产日期也不同, 还有部分针剂有的标明有效期, 有的标名失效期, 使护士不能明确药品的有效期和失效期。
1.5 交接与检查时间长, 反而易造成交班流于形式
抢救药箱内药品品种和数量多, 护士每班交接时程序繁琐, 时间长达20~30min。“120”急救车出车时间紧迫, 护士交接不全, 匆忙出车, 难以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抢救药品、物品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对策
2.1 急救药箱进行编号 (如1、2、3、4、5、6)
每天护士的出诊班次顺序和药箱编号与“120”急救车出车顺序编号一致。每班护士在科内交接药箱, 护士出诊时随时提取, 出诊结束后提回科内, 一个班次护士始终固定同1只药箱, 并保障了药品在有效期内的有效性。
2.2 确定合理的药品物品基数
征得护理部的同意, 根据我科的实际工作需要, 增加了用量大的药品, 出诊中如有使用, 回到医院后立即补齐。
2.3 统一摆放方法、位置与使用原则
设计急救药品管理盒[1], 利用原盛放麻醉药品的棕色塑料空盒, 盒内药盒的上端从左至右上依次编号序号如 (1、2、3、4、5……) 1个药盒内固定装1种抢救药品, 摆放方法按照急救药品失效期的先后从左向右依次摆放, 药品的使用原则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 便于查看。
2.4 严格有效期标志
在急救药品管理盒外贴一粘贴纸, 粘贴纸上标明药品的名称, 剂量, 该药品编号与抢救药盒内上端编号及抢救药品交班本上的编号一致, 即“三编号一致”。谁使用或更换, 谁补充和记录。
2.5 使用率低的药品用简易封条管理[2]
使用率低的药品外口正中用粘贴纸封口, 封口纸上注明封口日期并签名, 若封口未开封, 可不必逐支查询, 这样可节省护士查对的时间。
2.6 核对本的应用
除了每班护士的抢救药品交班本, 科内设有抢救药品物品核对本。科室质控员每周进行总核对1次并记录, 内容包括药品物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是否有近期失效等项目, 失效的药品要记录在登记本上, 并做好记录。这样加强了抢救药品物品的管理, 确保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
3 体会
通过对我院“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实施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节省了护士的工作量, 缩短了护士的交接班时间, 交接班查对时间由原来的20min缩短至3~4min。减少了药品物品过期, 标识模糊造成的浪费, 避免了药品物品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 保障了抢救质量, 通过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方法 对我院“120”急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120”急救箱实行编号管理, 确定箱内合理的药品、物品基数, 应用急救药品管理盒, 统一摆放位置和使用原则, 严格有效期标志, 对于不常用的药物采取简易封存管理, 提高了药品物品的管理质量。结果 减少了药箱内药品物品过期、标识模糊及药效降低等造成的药品的浪费和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 大大缩短了护士交接班查对药品物品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满足了急救时间紧迫的工作需要。结论 通过对“120”急救车内的抢救药品、物品管理的不断改进, 实施规范化管理, 保障了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为100%。
关键词:急救车,护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罗菊香, 朱俊英, 蒋小芳, 等.急救药品管理盒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 篇3
传统的管理状况
以往我院对抢救车的管理执行每天1次交接班制度,即每天的日班,对药品、物品的数量及有效期进行交接、登记。抢救药品有效期的检查方法:将每支药品从抢救车药品小袋内取出,查看安瓿上的字样,并根据该药品的生产日期判断是否过期。反复抽取安瓿致使其字迹模糊,且每次检查一边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难以保证交接的质量[2]。
药品及物品有效期提示卡的设计与应用
提示卡的特点:有效期提示卡包括抢救车内所有无菌物品、药品、液体的名称,其主要特点:提示卡为表格式,项目齐全,与抢救车内药品的摆放位置相对应,护士接班时一目了然,便于护士清点检查,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而且明显提高了抢救车的管理质量。
提示卡的内容:提示卡由药品、液体及无菌物品的名称、有效期组成。
使用方法
表中的有效日期均用铅笔填写,便于涂改。接班时除检查抢救车的物品、药品数量外,护士只需查看提示卡中的有效日期即可。
根据规定若发现距有效期还有1个月的时间,立即更换,并将更换后的药品有效期及时改写。
为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护理部对抢救车的管理作了统一规定:坚持每天3次交接班;护士长对抢救药品、器材每天检查1次;科室质控成员每周检查2~3次外,每月底对抢救药品的品种、有效期、药品澄清度及抢救器材的使用性能进行全方位的终末质量大检查。
护士对使用后的药品进行及时补充,补充后的药品如果批号不同,应在提示卡上注明,以提示在使用时首先应用有效期靠前的药品。
在全科医护人员中达成共识:非抢救情况下不得动用抢救车内的任何物品及药品。
讨 论
确保了抢救物品的完好率:抢救药品及物品有效期提示卡的应用,使药品及无菌物品的有效日期“可视化”,有利于护士清点物品、药品,使急救物品的交接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了抢救物品呈完好备用状态。
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天护士接班时只需检查各物品、药品的数量及提示卡上的有效日期即可,每次检查药品的时间较原来缩短了1/9,同时,便于质控成员检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抢救车的管理质量。
得到了广大同仁的一致认可:通过近5年的临床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多次上级领导的检查中,对我院抢救车的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得到了广大同仁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 赵桂莲,李登敏,等.抢救药品有效期检查方法的改进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6.
护理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制度 篇4
①药品调配、发放错误。
②已证实或高度怀疑药品被污染。
③制剂、分装不合格或分装差错。
④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或患者投诉并证实为不合格药品。
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告的质量不合格药品。假药、劣药、召回药品。
⑥已过期失效的药品。
⑦生产商、供应商主动召回的药品。
2 、药品召回按其紧急程度分为两级: 一级召回:
24 小时内召回药库。查找处方、病历,找到用药患者,通知其停止服用并取回药品。本方法仅限于继续使用这种药品将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药品召回。
3、二级召回:
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检查标准 篇5
科室:
检查日期:
检查者:
得分:
项目
检查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急救车
30分
1、有急救车示意图,并按照要求摆放,标识清楚,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药品字迹清楚,标签醒目,无破损、变质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3、药品标明近效期,距失效期小于6个月与药房联系更换,以确保药品质量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4、各种物品、器械完好,处于应急状态,用后及时补充和维修(电插板、血压计、手电筒、呼吸气囊性能完好)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5、封存要求:用统一封条封存;注明封存时间;封存者双签名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急救器材40分
建立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管理登记本,做好使用登记及保管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呈完好、备用状态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氧气装置
1、标识清楚(有氧、无氧标识明确,定位放置);“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装置齐全、处于备用状态,氧气筒内氧容量符合要求(压强≥0.5Mpa)。开、关符合要求
未处于备用状态、无吸氧管扣3分。其它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湿化瓶干燥保存,在有效期内,每日更换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吸引器
1、标识清楚,定位放置,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吸痰器性能良好,连接正确,处于备用状态。贮液瓶干燥保存,用后消毒,吸引管终末消毒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吸痰病人床边吸痰物品齐全,注明启用日期、时间,在有效期内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其他30分
1、抢救制度健全,护士熟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并落实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保障抢救物品使用的制度与流程,护士熟练掌握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3、护士熟悉抢救药品的剂量及用途
现场提问,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4、护士熟练使用和保养各种急救物品及器械,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处理预案及措施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5、急救物品、药品按要求三班检查,有登记,签全名;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签名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6、五定管理: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品种数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 篇6
现场提问及相关信息交流
本人于11月29日-12月1日在上海参加了国家局培训中心举办的第四期《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和要求》培训学习,根据自己的现场笔记,梳理出29个现场提问、回答及相关信息,在园中与同行共同学习与交流。仅供参考!
肯定还有诸多类似问题需要提出和向国家局及认证中心咨询,故请同行们在参加后两期培训时,继续提出新问题,届时请在园中与我们分享。
一、研制部分
1、申报生产研制现场核查的(三批)样品是否用上市包装?如果全部包装,易造成包材浪费(因不能上市销售),是否可仅包装部分?
答:具体情况自己掌握。但根据抽样规定,因有随机性的计算要求,如果不包装完毕,无法实施抽样的原则。可以不用上市的彩色标签,打印标签即可。
笔者理解:在附件2《药品研制情况申报表中》已事先填写了样品试制批号、原辅料来源及用量、试制量等信息。抽样表中有“抽样量”和“完整包装数量”等内容。有试制量也就能计算出包装量,全部包装还是部分包装结合抽样原则,申请人有合理科学的说明即可。
2、处方工艺是国外授权的,其工艺筛选是否可免做?
答:完全免不可以,因是生产场地发生变化,验证工作仍要做。
3、报生产时国内没有的辅料,进口商不愿意进口,企业怎么办? 答:对注射剂而言,辅料必须经批准。SFDA正在启动DMF管理,可能比现在 文号管理的方式灵活,请关注。
4、申请报生产注册申请时,要求样品在本企业进行,但对“三新”的情况,报生产的样品是在哪里做?
答:《办法》第63条已有明确规定。
5、批量问题如何把握?
答:目前SFDA没有具体规定,企业自己确定,根据设备、品种及以后上市生产量等进行估“量”。
6、研制现场核查可以委托研制方省局进行,只要受托方(省局)愿意即可。
7、进口药有的试验是在国内完成的,SFDA要求药审中心列出清单,由SFDA安排核查工作。以后再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
8、对于真实性问题法规没有“缓冲地带”,有真实性问题一律否决!
9、不允许原始记录是申报资料的翻版,原始记录的信息量大于申报资料;对于制剂,在原始记录中,有辅料种类的筛选、辅料用量的筛选、工艺参数的确定等研究内容。
10、关于辅料的问题:对于高风险品种(如注射剂)的辅料要采用注射级的、有文号的、有标准的辅料;对于其他剂型:尽可能采用药用标准的辅料。
11、关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材问题:在对方有报告书的情况下,研究者仍需自检。
二、临床部分
12、临床研究在药品有效期内,因各种原因的影响完不成,是否可以换批号? 答:方案中尽量采用同一个批号的样品,但因药品的有效期短(如生物药)只能换批号时,应专门建立一份文件,试验药的批号登记表,避免临床因不同时段不同批号的试验药出现不同的结论(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
13、有时候病例入选困难,拖延了时间,怎么办?
答:如果确实因入选困难,解决的办法:增加分中心,不要因此延时,过了样品有效期而换样品批号。只要是双盲试验,统计员与申请人在开始时对样品已编号,换批号就不符合要求了。
14、现行法规没有要求每个分中心至少应完成多少例病例,只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是相同的比例。不能由申请人提供随机表,必须是由统计单位产生随机表。除有总表外,还有补充编码表,按分中心、分层、分段给各分中心,随机号不会重复。如果分中心A已完成,B中心慢,此时不能把B中心的随机号调给A中心,只能从补充编码中调配。
15、临床核查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省局受理申请后一周内完成;一般要求在20日内完成(内部有规定,从拆开申请人的申请之日起为启动日期)。
16、临床试验分在各地,现场检查如何进行的?
答:省局至少抽查60%医院进行,到每个医院里查60%的病例。
17、对临床样品制备是否核查视情况而定,且是静态地回顾性核查。
三、生产现场检查部分 18、3+6类的品种如何检查?
答:3+6类的品种,当前还必须将原料和制剂分别申请分别检查,因为认证中心只有新药和生物制品的生产现场检查的职责,而省局负责的生产现场检查内容较多,这在当前不宜相互替做,并且在具体程序运作上也存在障碍。
对省局职责范围的核查,现存多种运作模式,中心在这方面没有指导和规范的职责权限,不好随便指教。
19、对于省局负责的如仿制药(6类)如何检查?
答:现网上有议论说是2批静态,1批是动态。我个人认为现场检查一批即可。但最终还是以各省局的操作办法为主。
补充:《办法》第77条规定:“并应当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组织进行生产现场检查,现场抽取连续生产的3批样品,送药品检验所检验”。
笔者理解:此段法规文字描述是要抽样3批,但没有表述“生产现场检查”3批,故培训者的个人观点是有道理的。
20、验证三批与动态三批是否可合二为一,一起检查?
答:《办法》怎么要求怎么做,SFDA不评判3+3批或者是3+1批。前面3批已成为过去,药检所已复核完毕;而生产现场检查是在药审中心审评后,回头检查工艺的重现性及一致性,所以要求重新生产1批(新药)或3批(仿制药)。
笔者理解:验证(可能不止三批)是在报生产前完成;动态检查是提出申请后(仿制药)或药审中心审评通过后进行的(新药)。两者目的不同,完成的时间点也不同,故两项工作不能合二为一。
21、对于贵重药品是否可申请一批动态检查?(6类)
答:一批或三批应执行《办法》规定,法规没有提出对特殊情况有特殊处理办法。
22、三批试制样品是否可与GMP认证同时进行?
答:不行,因为与《药品管理办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冲突。其规定:“应当自取得药品生产证明文件或者经批准正式生产之日起30日内,按照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GMP认证”。笔者理解:法规规定是先有文号后才有资格提出GMP认证申请,两者的顺序不能颠倒,但在以后修改的《药品管理法》中若有变化则另当别论,可关注。
23、生物制品的补充申请如何做检查?
答:按补充申请检查,由省局承担(与过去不同),对此问题经注册司研究后决定的。
24、按《药品管理法》规定,产品必须是生产者全检后方可出厂,而生产现场检查的样品是企业自己未检便从生产线上取走送药检所,是否与《药品管理法》有冲突?
答:不冲突,因前者指已有批准文号的产品,后者是在研究申报过程中还未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
25、《规定》26条细化了《办法》的第77条,明确了:仿制药的生产现场检查为批准上市前的样品批量生产现场检查,是:“对样品批量生产过程等进行现场检查”。(此问题是各省局提问题最多的一个问题)
26、《规定》31条细化了《办法》的第117条的规定,明确生产工艺发生变更的按照中心审定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现场检查(参照新药检查的程序和方法,省局承担,抽样3批);生产工艺未发生变更的,依据原《注册批件》时的工艺进行生产现场核查,用仿制药的程序和方法(省局承担,抽样3批),涉及的“量”均为“批量”。
27、在审评结束时,中心与申请人有交流生产工艺问题的机会,经双方确认的生产工艺才交给认证中心,是检查的工艺依据!
28、申请生产的样品必须在本申请单位的GMP车间生产或符合GMP条件的车间(指“三新”的情况)。
仅申请新药证书的,可以委托生产企业做样品,但要保证生产工艺是要在该企业接受生产现场检查,即在被委托的企业进行,以后技术转让时仅需在接受企业里重现生产工艺并按《技术转让》规定做生产现场检查。这是与过去不同的。
笔者理解:要组织两次生产现场检查,前者生产现场检查通过后获新药证书,后者是实施技术转让后获得批准文号。
【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制度与要求】推荐阅读:
急救备用药品管理制度10-09
急救车药品相关知识12-25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09-11
江苏省个人设置的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常用和急救药品目录11-11
急救车物品12-27
药品物品10-22
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及抽样程序与要求(试行)12-02
药品的贮存与管理08-09
浅谈药品的管理与经营06-30
猝死的急救与预防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