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2024-10-21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1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次课 复习巩固 了 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使其 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积极配合,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从整堂课效果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本次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整堂课的时间分布不是理想,有的地方讲解不到位,有的地方又显得很罗嗦;第二,讲课的声音很大,把很多学生的耳朵都震晕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昏昏欲睡,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慢慢学习抑扬顿挫;第三、由于用了 ppt 教学,很多东西在黑板上板书不是很多,虽然有了新时代教学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本次课,在本组老师及相关领导的指导下,自己收获很大,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向那些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使自己不断进步。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2

一、微课程

1. 什么是微课程?

在现行的“微课程”这一词汇出现之前, 学校教育中已经出现一些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 诸如微视频、微学习、微型课程等。这些概念和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为了防止这些微概念之间的混淆, 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首先是“微学习”, 即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 适用于开展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及短期学习活动。其核心理念是: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世间万物。其次是“微视频”, 其时长短则30秒, 长则不超过20分钟, 内容广泛, 视频形态多样, 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 是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既可以用于正式学习, 也可以用于非正式学习。再次是“微型课程”, 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 持续时间比较短, 一般只有1~2个学时, 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微型课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适用于正式学习。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我国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人们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微课程和其他微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已逐渐融为一体。若微课程用于解释某一具体知识点, 则是以微学习的形式呈现;若用于阐释某专题或单元中多方面知识, 则表现形式为微型课程。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 灵活自如地更换呈现方式。由此可见, 微课程是在教学中, 以解释一个具体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聚焦化的视频教学模式, 通常视频时间为3~5min, 最长不超过10min。

2. 微课程发展现状。

国外十分重视微课程的研究, 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 有的是教案式、视频式, 课程结构较松散, 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 应用领域有待扩充, 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尤其在深圳、佛山、天津、上海等地对微课程的研究处于前列。广东省于2010年建成“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 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的使用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 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 (15分钟以内) , 完整课例为辅;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 推出“信息化教学”、“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 突出资源的针对性, 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 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如今,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学工具,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 微课程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开发和应用。

3. 微课程的应用前景。

依据微课程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总结归纳微课程在以下三方面的应用前景:首先, 微课程是现今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手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明确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的, 哪些知识是一知半解的。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方便地选择微课程来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 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只有课后答疑, 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因此, 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方法, 必将发挥巨大的功效。其次, 微课程是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建设者,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必然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 以便开发和制作与本学科相关的微课程, 不仅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途径。再者, 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教学中, 有时一名教师对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存在局限性, 这时就需要集合不同教师的教育智慧, 形成教育合力。微课程能够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 确实给教师、教育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灵感与思考, 他们也在各个方面对微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然而, 目前的很多工作仍停留在阐释理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在实践层面上, 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如理论层面的丰富和有效。针对高中化学教学, 微课程毫无疑问是非常适合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繁多而零碎, 有时由于某几个重难点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 导致学生对整块知识结构不能熟练运用。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一旦无法正确掌握, 学生的成绩必然不会理想, 长此以往, 便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应该将微课程和化学学科紧密结合, 既可以检验微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丰富其内涵, 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一些重难点知识, 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 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及借鉴。

二、微课程的制作

戴维·彭罗斯不仅提出关于微课程的概念, 还对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做了系统的阐述: (1) 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 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2) 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 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3) 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 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 (4) 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 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5) 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李玉平的微课程制作“两步法”: (1) 素材的选择与加工; (2) 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 最关键的是素材的选择与加工。我们根据上述“两步法”的思路, 选择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为素材进微课程制作。

1. 素材的选择与加工———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难点剖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重难点。因此, 我们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切入点, 简要阐述微课程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教学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安排在高一化学《必修1》。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不仅能够轻松解决配平和计算的问题, 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建立信心, 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该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区分; (2)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 (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针对上述三个问题, 不同程度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实际学情。和以上重难点知识相对应的有三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第一类学生, 我们也称之为“A类学生”, 他们连最基本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都不能正确区分, 可见基础很薄弱,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存在较大问题。这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差,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必须以生活经验为支撑, 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进程十分缓慢, 因此必须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第二类学生, 我们也称之为“B类学生”, 他们能够正确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尚不能熟练地掌握。要解决这类学生的困扰, 首先还是要根据反应方程式, 加强训练他们对于氧化剂和氧化产物、还原剂和还原产物的判断, 其次帮助他们归纳总结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第三类学生, 我们也称之为“C类学生”, 他们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由于缺乏对相应的原子轨道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系统认知,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便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加以巩固。在课堂上, 教师会根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 逐步地配平方程式。为什么这块知识的难度如此之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因。作为高一学生, 在还没有系统学习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直接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并且要求学生攻克上述三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尚未成熟, 很多知识的理解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学生尚未建立起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转移的观点, 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的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客观原因, 还是主观原因, 都决定掌握这部分知识对高一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从教师方面考虑目前关于这块内容的教学模式, 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根据已具备的知识经验, 在课堂上采取单向地不断向学生灌输概念, 并加以海量练习而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 忽视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主动起来是目前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资源与手段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尝试一些随着时代进步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手段。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几个关于不同层次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我采取如下的解决问题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微课程,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及视频制作脚本。

针对“A类学生”, 教师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该微课程, 帮助“A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区分氧化剂、还原剂的问题;思路:以生活中的借钱问题类比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现象,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台词:以Fe和稀盐酸反应为例:

我们以铁和稀盐酸反应为例, 来学习怎么判断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Fe失去电子, 变成Fe2+, 化合价升高, 它是还原剂, 对应的Fe 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电子, 变成H2, 化合价降低, 它是氧化剂, 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我们可以类比生活中的借钱问题, 反应中的电子就是钱。Fe把2块钱, 也就是2个电子借给H+, Fe作为提供钱, 也就是提供电子的那一方, 它是还原剂, 它被H+氧化, 所以对应的Fe 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Fe借给它的钱, 也就是Fe提供的电子, H+作为接受钱, 也就是接受电子的那一方, 它是氧化剂, 它被Fe还原, 所以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这就是怎么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方法。针对“B类学生”, 教师要依据反应方程式准确阐释判断方法和规律, 辅以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 帮助“B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强弱的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为例, 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反应方程式比较不同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台词:以Cl2和KI反应为例:。我们以Cl2和KI反应为例, 来学习怎么判断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性强弱。在这个反应中, 首先我们要判断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方法, 等以后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便可以利用其他规律加以辅助判断, 提高准确性。针对“C类学生”, 教师要依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 逐步配平方程式, 其中要抓住一个关键、掌握三个原则。一个关键是指:准确判断并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求得化合价升降数及其最小公倍数, 进而求得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三个原则是指: (1) 质量守恒; (2) 得失电子守恒; (3) 电荷守恒。帮助学生解决配平问题以后, 还要让他们明确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 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 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 余下2mol参加了反应, 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 帮助“C类学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方程式为例, 帮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台词: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为例:

我们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 来学习怎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以及计算问题。在这个反应中:锰 (Mn) 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2价, 降低了2价, 生成物中的Mn Cl2中只有1个Mn原子, 共降低了2价;氯 (Cl) 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 升高了1价, 生成物中的Cl2由2个Cl原子构成, 共升高了2价。2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2, 所以这个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是2, 也就是说, 该反应共转移了2个电子, 这是得失电子守恒。Mn O2、Mn Cl2、Cl2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根据质量守恒, 生成物中有4个Cl原子, 那么反应物中也应该有4个Cl原子, 全部来自于HCl, HCl的化学计量数为4, 又因为H原子守恒, H2O的化学计量数为2。至此, 该方程式已经配平:

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 在这个反应中, 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 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 余下2mol盐酸虽参加了反应, 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只有那2mol当作还原剂的HCl才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因此,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而不是表面上的1∶4, 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这是个很常见的错误, 学生要十分重视它。由此, 我们完成了微课程的脚本制作。

3. 脚本的可视化处理媒介。

根据上述典型问题分析及脚本制作, 可视化处理是制作微课程至关重要的步骤。可视化处理主要是视频制作, 可以是摄像录制, 也可以是录屏软件录制。

Showme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 又被大家称为网络平台上的交互式白板, 画面简洁, 非常适合手写, 操作简单, 可全程记录边画边说的过程, 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过程中不会出现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 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作完成的课程可上传至网站实现全网共享。之外, 目前比较常见的可视化处理方式还有以下几种: (1) 录制屏幕工具Camtasia Studio。这款软件的优点在于视频录制后可自动生成视频格式, 还可以进行屏幕局部录制。完成后的视频可进行后期字幕添加, 可自动追踪鼠标进行局部放大。难得的是, 这款软件很小, 安装方便。 (2) PPT自带功能。用PPT自带录制功能也可以录制微课程视频。由于画面是未经转换的, 画面清晰度非常高, 可以使用演示时的荧光笔进行书写。根据PPT的功能, 不仅可以添加图片资源, 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 (3) 手写板。手写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各种笔画并记录大量的书写过程。 (4) 智能手机。具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是录制微课程非常方便的工具, 不仅可以录制书写的内容, 还可以拍摄各种实验、实践操作以及运动技能等。在用手机录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的固定以及正确选择录制方向, 以确保视频的画面质量以及可视化效果。上述几种方法各有特色, 可根据微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及实际条件来选择。我们采用ipad中的showme软件来制作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共享。

三、微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微课程学习,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 不仅加强学习效果, 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微课程理念的诞生、发展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手段的重要变革。为了微课程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际学情分类疏理, 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作微课程。因此, 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根据不同学情制作多个微课程, 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因材施教, 更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不仅能更有效地巩固知识, 更是为其自主学习意识的逐步树立与能力提高提供载体, 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军, 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9) :55-57.

[2]刘运华, 衷克定, 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1) :98-101.

[3]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65-73.

[4]梁乐明, 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71-76.

[5]张静然.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Z1) :19-21.

[6]Morris L V.Innov.High.Educ.2009, 34 (2) :67-68.

[7]Mc Grew L A.J.Chem.Educ.1993, 70 (7) :543-544.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组合体,它们在性质上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自然现象中的规律,又帮助学生学习了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分两部分,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现状分析

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初中的单方面接受阶段,而高中化学教学则比较重视自我获取,那就是自己应当是学习中的主人。老师在高中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如引入一个新概念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采用讲授法,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不少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灌输的形式为主,让学生被动接受,认为这样才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于是部分老师从得氧失氧的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现象,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最后再加上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所讲授的概念。在教学中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所学习的知识都依靠教师,不是通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学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高中化学必修中重要内容,其安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全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充分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其反应的本质。对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以后化学内容的学习,其中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内容,以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为依据的知识结构。

1.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这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基础。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如下: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得失氧的情况,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2)化合价升降情况,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引导、启发、提示学生,再加上鼓励,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条理性,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应当多讲解几遍。

2.在学生获得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些例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掌握。对概念和例题的讲解之外,一定的习题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需要比较大量的练习才能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足够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可以做一些初步的习题练习,习题如下:

(1)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2)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B.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比较感性,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具有一定的难度[4]。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建立以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判断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要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中电子转移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正确的知识结构。最后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宇宙. 概念教学的一种新型建构模式—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06):48-50.

[2]蒋雪平.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点认识[J].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3,20(05):68-69.

[3]郑洁.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法研究[J]. 高中数理化,2013(10):63-63.

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5

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分解反应: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属于以上四种反应中的哪种呢? 很明显,他们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将化学反应分为上述四种反应类型,显然不能涵盖所有化学反应。

下面,我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请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角度分析 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一类反应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刚才,我们是从得氧与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下面,我们将从化合价的升降这个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同样还是这个化学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习题,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下面我们完成这个表格:

那么,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个图:首先,置换反应

。。。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6

一、选择题

1、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

若某溶液中有Fe2+和I-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又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试

剂是

()

A. Cl2

B. KMnO4

C. FeCl3

D. HCl

2、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下列反应与2Al+2NaOH+2H2O=2NaAlO2+3H2↑相比较,水的作用相同的是

()

A.2Na2O2+2H2O=4NaOH+O2↑

B.4Fe(OH)2+O2+2H2O=4Fe(OH)3

C.2Na+2H2O=2NaOH+H2↑

D.2F2+2H2O=4HF+O2

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11.2L Cl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A

C.难失电子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D.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时,它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4、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NaOH + HCl == NaCl + H2O

B、H2 + CuO Cu + H2O

C、Fe2O3 +3CO2CO2

5、下列反应中,水只作氧化剂的是 A.

2F

2+

2H2O===4HF

+Fe + 3CO2

D、2CO + O2 O2

B.2Na+2H2O===2NaOH+H2↑ C.2H2O2H2↑+O2↑

D.Na2O+H2O===2NaOH

6、用下列方法均可制得氧气:(1)2KClO32KCl+3O2↑

(2)2Na2O2+2H2O===4NaOH+O2↑(3)2HgO(4)2KMnO42Hg+O2↑

K2MnO4+MnO2+O2↑

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

A.3∶2∶1∶4

B.1∶1∶1∶1 C.2∶1∶2∶2

D.1∶2∶1∶1

7、在下列转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S→H2S

B.CuSO4→Cu C.KClO3→O2

D.C→CO2

8、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2SO3+I2+H2O===2HI+H2SO4 2FeCl3+2HI===2FeCl2+2HCl+I2 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 A.H2SO3>I->Fe2+>NO

B.I->Fe2+>H2SO3>NO C.Fe2+>I->H2SO3>NO

D.NO>Fe2+>H2SO3>I-

9、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A.钠在氯气中燃烧

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D.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10、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 mol KH A.失去1 mol电子

B.得到1 mol电子 C.失去2 mol 电子

D.没有电子得失

11、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X变为X2-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B.凡有单质参与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含氧酸能发生氧化反应,无氧酸则不能

D.反应中某元素的原子变为阳离子,则该元素的单质在反应中一定是还原剂

二、填空题

三、13、四、五、六、(1)饮用水中的NO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NO的浓度,可以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NO还原为N2,其化学方程式为: 10Al+2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反应中,_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该元素的原子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0Al+6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

14、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运用:

(1)人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氧化体内的葡萄糖(C6H12O6)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____。

(2)罐头厂在装食物罐头时,通常要添加一些对人体无害的抗氧化剂,此类食物抗氧化剂,防止食物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此类食物添加剂应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铁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铁在人体中是以Fe2+和Fe3+的形式存在的,而 Fe2+更容易被吸收。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 Fe3+转化为Fe2+。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C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

15、近年来,我国储氢碳管研究获得重大进展,电弧法合成碳纳米管,长伴有大量物质——碳纳米颗粒,这种碳纳米颗粒可用氧化气化法提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___K2Cr2O7+__H2SO4(稀)→ ___CO2+__K2SO4+ Cr2(SO4)3+ __ ___(1)完成并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此反应的氧化剂______,还原剂______(3)硫酸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酸性

B.氧化性

C

水性

D.脱水性

(4)上述反应若产生11克气体物质,则转移电子的数目___________

16、某同学欲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可供使用的试剂有:Na2O2、蒸馏水、KMnO4酸性溶液、MnO2。该同学取4 g Na2O2样品与过量水反应,待完全反应后,得100 mL溶液X和448 mL O2(已折算为标准状况)。该同学推测反应中可能生成了H2O2,并进行实验探究。

⑴试设计实验证明溶液X中含过氧化氢_________________。

⑵通过上述实验证明溶液中确实存在H2O2。取少量X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⑶取少量X于试管中,滴加FeCl2溶液,立即生成红褐色沉淀,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⑷已知溶液X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同时放出氧气,完成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MnO4-+ __________H2O2 + __________H+ —

__________Mn2+ + __________O2↑ + __________。

取100 mL 溶液X,使其与过量酸性KMnO4溶液反应,最终生成224 mL O2(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则此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17、过氧化氢H2O2(氧的化合价为-1价),俗名双氧水,医疗上利用它有杀菌消毒作用来清洗伤口。对于下列A~D涉及H2O2的反应,填写空白: A.Na2O2 +2HCl= 2NaCl+H2O2

B.Ag2O+ H2O2=2Ag+O2+ H2O C.

H2O2=2 H2O+O2

D.3 H2O2+Cr2(SO4)3+10KOH=2K2CrO4+3K2SO4+8H2O(1)H2O2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填代号)。

(2)H2O2既体现氧化性又体现还原性的反应是(填代号)。

18、氧化亚铜(Cu2O)是不溶于水的碱性氧化物,能溶于酸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铜和Cu2+。测定一种含氧化亚铜的矿石中氧化亚铜含量的方法是:将矿石溶于足量的硫酸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反应后锰元素以+2价形式存在。(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u2O与Fe2(SO4)

3、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____________。

②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u2O与上述两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若在某次测定中称取5.0g矿样,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时,消耗0.1mol・L-1KMnO4溶液的体积为100mL,则矿样中氧化亚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19、加热0.04molKMnO4固体一段时间后,收集到amol单质气体,此时KMnO4的分解率为x,在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中加入过量的浓HCl并加热,充分反应后(例如:4HCl+MnO2MnCl2+Cl2↑+2H2O,设Mn元素全部以Mn2+的形成存在于反应后的溶液中),又收集到bmol单质气体。(1)a+b=___________(用x表示)。

(2)当x=_________时,(a+b)取最小值,且最小值为_________。

(3)当a+b=0.09时,0.04molKMnO4加热后所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_____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B

6、C

7、D

8、A

9、D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①Al 失去 ②

14、(1)C6H12O6(2)还原性(3)还原作用

15、(1)3C+2K2Cr2O7+8H2SO4(稀)=3CO2+2K2SO4+ 2Cr2(SO4)3+8 H2O

(2)氧化剂K2Cr2O7, 还原剂C

(3)A

(4)转移电子的数目NA 或6.02×1023

16、⑴取少量溶液X加入少量MnO2(或少量酸性KMnO4溶液),若有无色气体放出,(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X中含过氧化氢(2分,取样和结论1分,操作和现象1分)

⑵溶液先变红后褪色(2分)

⑶2Fe2+ + 4OH-+ H2O2=2Fe(OH)3↓(2分)

⑷2,5,6,2,5,8H2O(2分,系数1分,H2O1分)97.5 %(2分)

17、(1)D

(2)C

18、(1)①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 ②10FeSO4+2KMn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2)KMnO4>Fe2(SO4)3>Cu2O(3)72%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7

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点滴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这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初中接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让学生们知道拓展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化合价的角度来思考的,并且通过化合价的本质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这节课我原是这么设计的:

Cu O+H2=Cu+H2O C+O2=CO2

通过以上两个反应复习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然后又给出一个反应:Fe+Cu SO4=Fe SO4+Cu。根据初中所学概念它没有得氧失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今天我要明确告给大家它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拓展: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由化合价升降直接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和我想象的有差距。实际情况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中学时期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偏低,个别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更别说化合价和反应类型。这节课内容虽然简单,但必须做好初中与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知识系统化,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认识到这些,我立即调整思路,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练习。通过复习练习,基本上做好了知识的链接,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使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介绍完后,通过练习将此概念深深印入学生脑海。此时我适当的加以情感教育“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教育学生要学习科学家身上的这种优良品质。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根据初中知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可没想到,台下鸦雀无声。我才明白,学生基础差,在她们的知识结构中,化合价是一个非常深奥、很难理解的概念,能背下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已实属不易。

讲到这里,我只能再次调整教学方案。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合价,是什么原因引起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我以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例。

创设情境一: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写出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看,两原子都不稳定,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稳定了,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就稳定了。当两原子相遇时,各取所需,一个失去电子,一个得到电子,均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形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清楚的领悟到:电子的得失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创设情境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和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写出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看,两原子都不稳定,氢子得到一个就稳定了,氯原子也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才能稳定。当两原子相遇时,二者都要得到电子才能稳定,矛盾产生,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们纷纷讨论,但仍然得不到正确答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假设:“假如你们现在已经是幼儿老师了,班里有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玩具打闹起来,作为幼儿老师,你们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耐心的给孩子们讲道理,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玩具是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据为己有,大家可以一起玩。”有了这个例子的指引学生们找到了解决氯原子和氢原子矛盾的方法:“二者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一个公用电子对,从而使得二者结构达到稳定状态。”由于电子对的偏移引起了化合价的升降。

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学生们很容易的理解了化合价升降的原因。从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人生在世,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教育及监管的缺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她们在本该大量汲取知识的年华落下了文化知识,而她们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才华却也是令人羡慕。更重要的是,她们将来要走上神圣的幼教岗位,给那些可爱的精灵以身教以启迪!本着这样的感悟,我细心地反复尝试,这些枯燥的元素符号、化合价之类的与她们今后的具体琐碎的工作也许并无交集,而我,只是想在这小小的讲台、短短的课堂上,通过这些许的努力告诉她们一些学习的方式方法、成长的日积月累、教育的任重道远!

摘要:在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现在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拓展: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由化合价升降直接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

自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学校陆续使用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课时不够并且对教材内容及深广度难以把握,有些困惑。我在教学工作中比较了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再结合新课程标准,认为我们还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才能体会到编者的编写思路和意图。

本文选取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4(选修)》。其中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理解宏观反应现象与物质微观内在结构的必然联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仅仅依靠对宏观现象的判断;电化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现象,认识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装置,认识到运用化学知识发展技术的现实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形成运用化学原理发展技术的能力。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高中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内容:

一、知识内容的选择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知识的内容特点,我们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知识内容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池三个部分来分析。

二、教材的编排

高中化学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分“氧化还原反應”、“化学能与电能”、“电化学基础”三章编排,一次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中。“氧化还原反应”被编为必修一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化学能与电能”被编在必修二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选修四第4章是“电化学基础”共分四节编排依次是:“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三、内容呈现方式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呈现,高中化学教材是先给出了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从化合价和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最后再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进行理解判断。例如对金属的置换反应、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金属与水反应,及以氢作为还原剂、预测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反应分析,增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原电池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中呈现了铜锌原电池、锌锰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进行原电池原理讲解。

3.电解池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以氯化钠溶液电解为例,说明电解池的阴阳极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路回路及物质的变化情况等。其次,教材中举出了电解池的工业应用,如冶金、电镀、外加电源保护金属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体系中是分阶段完成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系统都不是一次性呈现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而是采用分段呈现的方式,通过螺旋上升的方法穿插编排,分散在高中的不同章节,且高中呈现的知识比初中有明显的生长性。

分析教材为的是对我们日常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反思,总结如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从分析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入手,既要分析物质变化,还要分析元素化合价的改变,使学生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反应,到底称它为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学生自然明确这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教学设计上应提供学生感性认识的引导,例如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电池、水果电池、人体内的原电池等,激发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必须要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原电池实验,让学生看到电流表指针偏转,从而从感官上接受其微观实质。在图片上清晰注明电流走向、电极反应、溶液中离子移动和交换,这样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记忆深刻。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 磊,刘宇红.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化学教育[J],2005,9:24-27

[2]丁伟,李秀滋,王祖浩.氧化还原反应误概念研究,化学教学[J],教师论坛,2006,10:16-19

上一篇:新专卖店导购员培训下一篇:送教下乡微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