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就近工作总结

2024-06-03

四就近工作总结(共14篇)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1

利用社区资源 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探索社区“四就近”工作新模式

------平谷区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平谷区现有离休干部230人,平均年龄83岁,处级以上退休干部746人,平均年龄67岁,利用社区资源为离退休干部搭建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平台,是中央在新形势下适应离退休干部进入“双高期”的特点,提出的新举措,如何推进这项工作,为离退休干部高龄养老服务趟出一条新路,就成为摆在我们老干部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贯彻(组通字【2010】24号)和京组发【2010】13号文件精神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一些做法和措施,借此机会与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交流探讨。

一、解决认识问题,建立联动机制

按照京组发【2010】13号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根据我区社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区委组织部、区老干部局牵头,两个街道工委主抓,财政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任务上,两个街道抓具体落实,财政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民政部门对社区功能建设加强管理,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发了平谷区《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四就近”工 作意见》。

二、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利用社区课堂,让老同志就近参加学习。围绕满足离退休干部了解新思想、新事物、新政策的学习需求, 先后在林荫、金乡等22个社区成立老干部党校社区课堂,由社区统一配备了电视机、DVD等教学设备,并成立了老干部学习、活动小组,选择热心服务、身体较好、责任心强的老干部担任组长,负责服务协调工作。充分结合社区和各单位的资源坚持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的原则,社区课堂每月组织1至2次政治学习,主要采取看录像、听讲座、集中座谈讨论的学习方式。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干部,社区通过送学上门的服务方式,由社区老干部工作者将学习资料送到老干部家中,并传达相关学习内容,与老干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使老干部了解新形势,紧跟新时代,不出社区便知天下事。

(二)利用场地资源,让老同志就近开展活动。各社区根据离退休干部居住情况、特长爱好和身体状况,开设老干部活动室,组织老同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健身活动,切实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如滨河社区组织老干部开展老年扑克牌、象棋等娱乐活动;林荫家园社区春节前夕,与老干部共摆“饺子宴”,一同庆祝新春佳节;府前社区在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以“翰墨飘香、丹青异彩、情献社区”为主题的离 退休干部书画作品展;滨河社区与平粮社区组织辖区内的离退休干部开展“我爱家乡一日游”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老干部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做好服务工作,让老干部得到就近关心照顾。随着离退休干部的年龄增长,“双高期”特点日趋明显,各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在做好其他“四就近”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为老干部提供就近生活照顾,并根据老干部情况变化,对“八个一”和“五必访”制度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即:一是为每名老干部发放一张“社区联系卡”,将社区的联系电话、工作职责、老干部工作人员的姓名、手机号码以及物业维修电话等都记录在卡上,保证老干部在有困难时能和社区取得联系;二是为“空巢”家庭以及身体较弱的老干部安排“一助一”服务对子,关心照顾老干部的生活;三是为每名老干部建立一份社区健康档案,对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建立一支社区医疗服务队,定期开展义诊服务;五是为老干部提供家庭保洁、上门理发等一系列生活照顾服务;六是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为老干部开展定向服务;七是每半年召开一次老干部座谈会,征求老干部对社区建设及工作的建议;八是为每个社区老干部活动小组配备一名服务人员,协助开展工作。“五必访”,即:老干部生病必访、住院必访、生日必访、喜事必访、特殊情况必访。

(四)搭建社区平台,让老同志就近发挥作用。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政治、经验优势,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参与社区党建、维护社区治安,在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来,涌现出群众公认的一批老干部先进典型。如原公安局政委离休干部王敏撰写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养生保健、道德伦理、青少年教育的丛书,被大家广泛传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离休干部庞瑞琪同志把自己在区老年大学学习的书法知识带到了农村,成立了农村书法学习小组,吸引了大批老年人前来学习、交流。近年来,在庞瑞琪老同志的带领下,农村书法小组向新农村、旅游接待户等捐赠书法作品千余份。

四、健全机制,创新服务方式

为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切实为老同志提供个人性、人性化的亲情服务,区老干部局与社区协作针对全区范围内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85岁以上离休干部提供三项个性化服务,即:每月安排一次免费上门理发;每周安排一次免费家政服务;每月发放一次免费洗衣票。管理上,由街道统一监督、协调,社区直接管理,社区居委会选派服务人员定期到老干部家中进行服务,定期由社区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软、硬件条件较好的社区也 自行增加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措施,如滨河街道服务中心,成立了由40、50人员组成的缝纫小组,负责帮助老同志缝制被褥、衣物等。同时,滨河服务中心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辖区内存在心理障碍离退休干部进行全面地统计,掌握具体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并把心理咨询服务作为社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五、存在的问题

六、今后工作思路

六、经验与体会

平谷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受到老干部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区委领导高度重视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工作方案,布置工作任务。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区委主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强调要把好事办好,让老同志享受党和国家的关心照顾,更好的安度晚年;二是强有力的老干部工作队伍是基础。开展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以来,老干部工作人员认真组织,周密布置,同时,还有各社区数十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如:滨河街道的张淑兰,义务为离休干部到家中料理家务;金乡东社区的共产党员董 艳争几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上门为老干部免费理发。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是重点。社区服务人员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义务与补偿相结合,通过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监督机制,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四是资金及时到位是保障。区财政及时足额拨付“四就近”经费,老干部局按时下发街道、乡镇,作为组织老干部活动,服务人员补贴,购置器材、文化娱乐活动用品的费用支出,为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深入扎实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平谷区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老干部感到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街道、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水平不够完善。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离退休干部高龄养老的新途径、新方法,使老干部依托社区、村委会实现就近学习、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和发挥自身作用,使老同志更好的安度晚年生活!

北京市平谷区老干部局

2011年8月9日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2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进行审慎论证。

二、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升初工作,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提高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

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统筹安排就学。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三、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县域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到拟升入的初中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汇总入学手续办理信息,对实际办理入学手续人数超出或不满计划数的学校,及时进行必要调整。

四、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县域内小升初具体政策,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长生招生信息和录取办法,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

小升初期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要主动公开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

五、逐步减少特长招生

强化义务教育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任务,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做好随迁子女就学

坚持深化改革,分类推进,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问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实施工作。各地要依法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积极接收随迁子女就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融入城市生活。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要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加大对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支持力度,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承载能力,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

七、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各地要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初中,为小升初工作夯实良好基础。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八、试行学区化办学

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九、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升初工作的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制度、划片决策制度、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纠正违规考试招生、不按就近原则安排入学、随意接收择校生及乱收费行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国家开展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相关考评与各地小升初工作情况挂钩。

十、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要围绕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使之家喻户晓,让社会支持,让家长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小升初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让各界明白就近入学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小升初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教育部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3

扎实推进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宿豫区顺河镇豫苑社区位于宿豫城中心,是2005年成立的新型社区,辖豫苑别墅、东方花园、朝晖公寓3个小区,总人口4900余人。党委下设3个小区支部,共有党员159名,其中离休党员14名,退休党员32名。

近年来,我们在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制度

自社区成立之初,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好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区委老干部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和就近发挥作用”的服务要求,我们把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成立了为老干部服务的联络小组,构建了服务网络,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细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老干部理论学习、走访慰问、包干联系、就近发挥作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各项制度,配套完

善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设备。从组织上、制度上和阵地上保障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了离退休干部、党员能够过上正常的组织、文化生活。

二、立足实际,整合资源,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和得到照顾提供方便

一是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社区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对辖区内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全面开放各类学习、活动场所,经常性组织文体比赛、老年健身节等活动;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功能,并利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组织老干部观看时政、“党员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红色、励志电影等节目;图书阅览室增订《银潮》、《中国老年》、《老年健康》等报刊十余种,方便阅读;多功能室配有象棋、麻将、乒乓球、老年健身器材等,成立了老年俱乐部;组建“俏夕阳”文艺宣传队,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参与节目的创作、编排、巡演。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离退休老干部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轻松地融入到社区三个文明的建设环境中来。二是切实照顾好老干部。针对离退休老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心理亟需调适的特点,按社区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制度,总是以征求老领导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为话题,登门拜访,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

和生活需求。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引导从岗位上刚退下来的老干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学习和文体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力争实现让他们“离职不离休”的良好愿望。定期向老干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家政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困难救助服务等。社区领导班子对离退休干部坚持日常随访、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有困难必访、伤亡必访,开展节日慰问,深入老干部家中走访座谈、交心谈心,真正关心老干部精神、关怀老干部生活、关爱老干部健康。努力地让他们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给予他们的真诚的帮助和关心。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离退休干部作为各条战线上的优秀群体,具有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等特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社区的宝贵资源。我们注重充分发掘老干部政治优势、能力和专长,为社区建设服务,使社区工作和老干部工作获得双赢。一是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专长和协调能力。我们通过经常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向他们通报社区工作,让老干部参与社区建设,聘请老干部担任社区党建顾问、关心下一代协会辅导员、社区议事员等形式,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二是利用老干部的影响力和革命经历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请老干部们为社区的孩子们讲

党史、革命史,请老干部为社区党员、社区青少年作报告、谈体会,邀请老干部参加社区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活动,让老干部用自身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的党员、群众,取得了很好成效。三是让离退休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我们组织老干部发挥余热,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干部在社区不仅得到了关爱,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开始关注社区、热爱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社区里,老干部们没有“人走茶凉”的感觉,组织的关心,周围人的尊敬,对他们的心理上是极大的安慰。很多老同志都表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愿意多为社区做些事情。

让离退休老干部轻松地融入社区,在我们搭建的平台上活动,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发挥余热中体现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不懈的责任。在为老干部们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经济基础和经验积累等原因,这项工作的效果与上级的要求和老干部们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的水平,为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发挥余热、体现价值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4

根据《榆中县教育局关于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安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小学入学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全校计划招收小学新生36人。

二、入学条件

(一)凡年满6周岁(2006年8月31日以前出生)且具有本村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均须登记入学。

(二)非本村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工作。

1.对持有县教育局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等证明的适龄儿童按本校户口对待。

2.非本校户籍的适龄儿童,因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村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在村暂住证、在村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村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办理借读手续。严格禁止各校收取借读费和捐资助学费。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到所在村对口小学登记入学。

三、入学程序

适龄儿童入小学,需在2012年5月31日前,到新营小学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具体流程:

(一)注册参加信息采集。

具有我村常住户口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在本村的榆中籍儿童,榆中籍儿童在我村开具就读证明的可在我村参加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系统全县联网,每名适龄儿童只能在一个县参加信息采集。

(二)信息录入。

监护人按网站提示录入信息,应确保所填信息的真实、准确。由于未按规定选择学校参加信息采集而对入学产生的影响由监护人承担。

(三)打印报名表。

信息录入确认后监护人自行打印“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并签字。

(四)学校初验接收。

家长在6月15—16日(六、日)带领适龄儿童,持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户口簿和房屋产权证等相关材料到新营小学登记入学。符合学校接收条件的,学校收取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在系统学校管理端进行操作。

(五)补报登记。

未能及时登记入学或入学材料不全的适龄儿童,在6月30日持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户口簿和房屋产权证等相关材料,到新营小学进行补报登记。

(六)教育局审核。

县教育局审核学校接收信息。如审核通过,适龄儿童在信息采集端将可以看到入学通知,监护人也将收到适龄儿童入学通知短信。

四、入学政策

(一)凡具有本村正式户口的适龄儿童均具备在本村入学的条件。无本村正式户口,但有本村正式户口的适龄儿童,由家长或监护人出具在本村居住的房屋产权证等相关材料,个别解决入学问题。

(二)本校职工子女可在父母所在学校登记入学。

(三)各校要严格执行县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班额不得突破40人。

(四)凡属县以上人民政府人才引进计划的海外归国人员、各类引进人才子女入学的,按相关规定,由县教育局协调解决。

(五)对持有烈士子女、台籍学生、华侨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全国劳动模范子女身份证明的学生,按相关规定,在同等条

件下给予照顾。

五、入学办法、范围

(一)适龄儿童由家长或监护人带领,在规定时间内持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须经监护人签字)、家庭户口簿到村对口小学登记入学。

榆中县新营小学招收具有新营乡户籍(户主须学生本人或第一监护人姓名)的适龄儿童。

本范围内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按家长意愿安排到新营小学就读。

(二)相关规定。

1.凡不足入学年龄或不属于城关地区招生范围的儿童,新营小学不予接收。

2.“人户分离”学生的处理办法。

(1)只将孩子一人户口迁入城内亲属或朋友家中者,或不能提供有效住房材料者,均以暂无固定住址对待。

(2)适龄儿童户口不在新营,但在新营居住的,凭暂住证安排入学。

3.“人户统一”学生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因历史原因,楼房未办理房本的老住户,可出示购房协议书、交款收据(正式银钱收据)、电卡、电话初装单据、水暖费收据等有效证件。

4.适龄儿童及父母住祖父、外祖父房屋的,父母属单传且户口变更日期在三年以上的按有固定住址对待;父辈还有其他亲属的,按无固定住址对待。

5.所审验的住房材料要求房主姓名是孩子本人或第一监护人的姓名。

6.适龄儿童户口、住址的变更日期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

7.凡弄虚作假者,取消其新营小学入学资格。

榆中县新营小学

就近就读申请 篇5

尊敬的实验小学领导、老师:

您们好!

首先感谢您们多年以来为实验小学教育的悉心奉献,同时感谢您们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报告!

我小孩名叫黄炜杰,出生于2012年5月11日,已满6周岁。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父母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由于我丈夫常年在广东经营生意,而我就职位于桂平市西山镇桂南中路第二农贸市场小区的桂平市名豪家具商场(桂平市金世纪家具广场批发店)。因我与家具商场法人为舅甥关系,除担任销售主管职务外,我与小孩也居住在家具商场。家具商场与贵校仅几十米之遥,本着就近入学、便于家长监管、方便接送的原则,恳请学校领导予以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同意让黄炜杰在贵校就读,这样有利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良好的教育决定着人的一生,好学校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对实验小学的教育充满憧憬与希望。

恳请学校领导、老师准予接纳,谢谢!

此致 敬礼

孩子家长(监护人):

圣诞美食就近尝 篇6

圣诞年年有,各地均不同。我们不妨趁此时就着手中的圣诞美食地图,周游列国。

那一只来自美洲的“火鸡”

当圣诞树竖起,家人团座,“火鸡”被适时从厨房中端出来,香味穿过电视屏幕扑面而来:在有关圣诞的影视作品中,这大概是最经典的场景了。对隔岸观火的中国人来说,没有火鸡简直不成圣诞宴席。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盛于美国:适逢圣诞,大批到美洲淘金的英国移民开始寻找代替烤鹅的大餐原料。可是除了漫山遍野的火鸡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煮着吃。

于是他们将大量的蔬果如甘笋、西芹、洋葱、栗子等,塞进十来磅的火鸡肚子里,再在表层抹上多种香料,然后才放入焗炉烤,发现火鸡味道很好,便“将错就错”成了美国人的传统。

其实从营养学角度讲,火鸡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胆固醇含量低,所以,西方人喜欢吃也是有道理的。

除了著名的火鸡,有些美国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喜欢在圣诞节摆一只烤整乳猪,还喜欢在猪的嘴里放一只苹果。美式圣诞晚餐中还有一样特别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层奶油,并放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别有滋味。

推荐餐厅:济南喜来登大酒店

盛宴西餐厅推出炫彩3D平安夜晚宴,菜品包括“美国烤火鸡”、“法式鹅肝派”、“红运烤乳猪”等经典美食,还有台湾音乐人小虫与您共度平安夜。

从火腿到火锅:欧陆的圣诞风情

圣诞大餐的主角不止火鸡。

在欧陆,虽然同此圣诞,大餐内容却各有不同。

英国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烤鹅,这本是火鸡灵感之源,自然做法和样貌相似。圣诞布丁亦是传统食品。烹调时,全家人都会参与,并会在搅拌面团时许愿,据说需以顺时针方向搅,转错方向便不吉利。最后藏入一枚硬币,谁吃到便获得一年好运!

相比之下,瑞士家庭的圣诞大餐有些另类,主要有芝士火锅、中式火锅及桌上烤肉等,这些热量高食品刚好可以增厚皮下脂肪,以抵挡超冻的气温。最知名的是芝士火锅,特定的芝士加白酒一起放在锅子里加热、熔化,待芝士变成稠稠的液体状之后,再用叉子叉一小块面包下锅、裹上芝士吃。

瑞典人也会预备各种美食,被称作厄尔辛加的火腿肉不可或缺。他们还有吃甜米粥和黑面包杂烩的习惯。

推荐餐厅:济南万达凯悦酒店

行政副总厨冯智林先生将为您准备了24个月成熟期的意大利帕尔玛火腿、甜瓜、金枪鱼、三文鱼、八爪鱼等海鲜刺身、烤澳大利亚牛肋排,带您感受美食的终极诱惑。台湾“高音王子”杨培安也将献唱。

甜点里的味蕾庆典

生活里少不了甜点,何况圣诞节?

不同国家的甜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风格。

法国人天生浪漫,在电力未发明之前,森林里捡起的一段木头也可以当做圣诞礼物送给情人,还为此发明树干蛋糕做甜点。

意大利人的潘纳多尼外形朴实无华,但里面塞满了葡萄干和蜜饯等干果,松软可口,香气四溢。作为意大利人的圣诞必备品,潘纳多尼的权威不容置疑,而且一家人分吃一个蛋糕,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在德国,最圣诞的食品是姜饼,这种介于蛋糕与饼干之间的小点心以蜂蜜、胡椒粒为材料,又甜又辣。在啤酒和酸猪蹄之间佐餐最合适不过。

推荐餐厅:济南银座索菲特大饭店

酒店推出各类圣诞日大餐,大堂吧邀您参加圣诞派对,自制马卡龙和琳琅的圣诞饼干给您带来别样感觉。

小学就近入学申请书 篇7

篇一:就近入学申请报告

尊敬的于都二中校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们多年来为于都教育的悉心奉献,同时感谢领导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报告!

我叫黄海长,原是于都县宽田乡人,自2002年在于都二中对面购房后迁居于都县城,同时2006年我小孩户口随之迁到贡江镇长征东路2号(原于都二中集体宿舍)。我小孩名叫黄文文,男,出生于1998年6月,小学期间就读在天润实验学校,上半年小学六年级毕业,下半年由六年级升初一年级,按县里要求被划分在第五中学招生范围。但由于现在住家距离五中较远,每天往返学校来回途中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小孩年龄偏小,又不便于家长监管,将给他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困难。良好的教育决定着人的一生,好学校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对二中的教育充满憧憬与希望。所以,恳请学校领导予以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如果在贵校初一年级仍有学位的情况下,本着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同意让黄文文在贵校就读,这样有利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谢谢!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2xx年8月19日

篇2:就近入学申请书

就近入学申请书一:

申请人:XXX,男或女,暂住XXXXXXXXX,子或女现年XX岁,因本人工作原因,小孩子已进入适龄儿童上学最佳时期,秉着就近入学便于其身体健康、好好学习的宗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申请人小孩符合进入该校学习条件,故特申请前来,祁望校领导批准。

谢谢!

申请人:

年月日

20XX-6-19

就近入学申请书二: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

您们好!

我儿子李一凡,05 年4 月18 日出生,已满6 岁,现读广园第一幼儿园大班,为履行公民义务教育,秉承就近入学的原则,现谨向贵校提出入学申请。

我住广园新村景泰直街,属自购房,我一直为居住在这个舒适的地方感到自豪。因为,这里不仅交通便利,市场、车站、医院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更有着广东省一级小学——广园小学。

早在没来广园居住之前,一些同事都强力推荐我来广园新村买房。他们除了向我描述其它的一些优越条件之外,重点提到的就是广园小学。大家都说,广园小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校风优良,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明星小学”。我们这些做作父母的,哪一个不是整天在围着孩子转呢!之所以选择广园居住,广园小学是最大的引力。

不久的9 月份,我儿子就要读小学了,现在,我诚挚地向广园小学提出入学申请,冀望我的孩子李一凡能如愿地走进广园小学,能在诸多高德厚识的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成长、成才、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恳请学校领导、老师准予接纳,谢谢您们!

此致

敬礼

就近入学申请书三:

尊敬的赵局长及贵局基教科的同志们:

您们好!

我们孩子今年8月份就满6周岁了,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父母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我多次来贵局基教科咨询,工作人员XXX告诉我孩子就近入XXX学校的难度很大,故提出本申请。

一、基本情况

我们是本区XXX(单位)的正式职工,住XXXXX,与XXX小学小学的学区一墙之隔,学校离我们家属院也不过是两站之遥、离孩子爷爷奶奶居住地百米之远,但我们孩子不能就近上这所学校,而被告知要到,离家较远的学区小学东XXX小学。

为了验证孩子学区的远近,20XX年4月23日,我们专程骑自行车奔赴该所小学。沿着南二环—>建工路—>万寿南路—>幸福南路—>长鸣路等几条必经的“大道”,终于找到了这所学校,共历时42分钟。一路上,历经5个红绿灯、13个岔路口、30余处工厂企事业单位大门商住小区和地下停车场(后附详图),学校周围没有一条可直达家、校的公交路线。孩子若在这所小学上学,家长必须一日8趟、少说也得化四个小时亲自接送,而且中午饭后就得启程。就我们自身条件而言,父母年事已高(户籍也在本区XXX派出所),承担不了长距离接送孩子的重任。我们俩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工作压力非常之大,哪里有时间一天4个来回,往返8趟,花四五个钟头接送孩子?况且小学放学又不是很有规律,路上安全隐患又有这么多。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家属院孩子从来就没有一个在贵局指定学区——东XXX小学上过学。

二、关于孩子的学区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也了解到孩子学区之所以划归东XXX小学,主要是:一是学区跟户籍走。我们的户籍多年来一直由本单位管理,后来由于职能调整的需要,将户籍业务移交到XXX派出所。需要申明的是,当时单位与学校附近的道路尚未开通,一片荒芜,来往还很不方便;二是临近的沙xx小学充当了学区内小学的角色。20XX....年.前进城务工人口较少,我市没有严禁跨区县、跨学区上学和班额限制,单位孩子可在沙XX小学就近上学;三是单位进人少,家长通过户口迁移回避学区问题。近十余年来,单位几乎没有新增人员,适龄儿童很少。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子女直接择校上学,差一点的将孩子户口迁到直系亲属名下,回避了这一问题。因而学区问题长期无人提及。

三、孩子学区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20XX年5月,市教育局《关于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的通知》(市教基发20XX22号)下发后,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跨区县、跨学区招生。沙XX小学虽然较近,但显属碑林区教育局且系拆迁对象。况且我们亲属户籍均在XXX派出所,孩子户口又无处可迁,学区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第一大难题。

四、学区也应与时俱进

早在20XX年,原国家教委就在《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中规定,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应在3公里以内。现在我们身处大城市,城镇化进程推进20余年了,学区半径内学校不少。而给我们孩子指定的学区小学仍然不至2-3个3公里,跑那么远的路才能享受这个“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法》第2条),是不是有损孩子的合法权益?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孩子是我们的,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和政府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为此,我们恳请赵局长及基教科同志,体恤孩子的实际情况,依据法律政策,给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一个便利条件。

安排孩子到就近的XXX小学上学。这样利于工作,方便生活,让家长省心,孩子安心。

特提出本申请,望批准为盼!

附:学校方位图

此致

敬礼

孩子家长(监护人):

有关初中就近入学申请书 篇8

您好!

首先感谢您们多年来为实验小学教育做出悉心奉献,同时感谢领导在百忙中审阅我的申请报告!

我叫许新宁,原户口:________道洋垱小区十二巷7号,我外孙女名叫____,女,出生____年___月,幼儿园期间就读于_____幼儿园,现已____周岁即将步入小学就读,按市里要求被划分在______生范围。但由于现在住家距离桐南小学较远,每天往返学校来回途中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小孩年龄偏小,又不便于家长监管,将给她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诸多困难。良好的教育决定着人的一生,好学校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一直对实验小学的教育充满憧憬与希望。所以,恳请学校领导予以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如果在贵校一年级仍有学位的情况下,本着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同意让曾奕菲在贵校就读,这样有利于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 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

就近入学解决孩子上学三大难题 篇9

义务制教育就近入学不仅是国策,还是各国国际性的政策。欧洲很多先进国家也是就近入学,很多国家为了把孩子的教育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很多国家是开微型小学。咱们中有一些人是很偏僻的村里面出来的。中国前几年没有办法走了一些路,一个村里有时候出不来一个大学生,整个乡才能出一个大学生,像我这样可能是方圆几十里地就几个考出来了。

前几年乡改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结果是什么呢?我们那个年代在村里的小学上学还行,不管这个老师英语怎么样,还能有学上。但后来的改革是村并村,乡改镇之后,一个村的学生本来早晨起来之后5分钟能到达学校,结果50分钟也到达不了。这些农民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他们怎么能有时间去接送孩子?

现在就别说农村了,城里的孩子入学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就是孩子上学的三大块问题:

第一是安全的问题,半小时以内的路程要到,这个问题是我们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没有安全谈何学习?

第二,要保证和保障学生能否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的问题,既然就近入学,那么就应该让良好的教育服务走近社区、走近老百性,让优质教育社会化、平等化。

第三,就近入学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健康和茁壮成长,他们还只是个小孩子还没有完全长大,需要我们提供给他们优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像我生长的那个年代,开个玩笑说,我们缺乏今天孩子们成长所拥有的优质生存环境,所以长了半辈子才刚到1.65米,原因就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学习环境给耽误掉了。所以对于正在茁壮成长的一个学生来讲,早晨6点半就得起床来,眼睛朦胧着,不起来还要被“虐”,被捏屁股爬起来,最后是不是耽误了一代人的成长?亚洲人不是长不高,姚明就长得挺高的。那么耽误在哪里呢?就是耽误在运动方面。因此我觉得就近入学从国家角度来讲要解决安全、健康、孩子茁壮成长的问题特别好。

对于培训机构来讲是彼此互相学习,没有永远的竞争对手,永远都是朋友,做的是利国、利民、利好的事情。

关于就近入学这个问题,我认为对于我们民办教育培训来说现在正是利好的机会。最近教委准备出台具体的政策鼓励我们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校的课后服务计划中去。我认为,如果民办培训机构能够走进公办校进行合作办学的话,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机会。

我们是民办非企业,做好自己的事,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思想去主导自己正确的事;一起发挥我们的正能量,民办培训行业在未来是一片光明。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10

——第十五周给校长的回信

周校长:

您好!

当读完您给我们老师写的第十五周的“给教师的一封信”时,突然才意识到,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刚开学当班主任的日子、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刚发生的一样。

从您的身上,让我学到了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

两年多来,周校您也已不知道给我们写了多少封信,我们在阅读您的来信,就是在慢慢积累成长。周校您的坚持,无形中给我们最好的示范。

当读到周校写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当她走上三尺讲台时,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过要当一名好老师。只不过,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不舒服的,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当年的初心,梦想也随之越来越模糊,直至忘记了曾经还有过的梦想。”这段话时,我特别有感触。

真是这样,当走上这个舞台后,大家都渐渐地忘了当年的初心,因为没有坚持,我们没有走在梦想的道路上;因为没有督促,我们丢弃了那份成长;因为懒惰在小小的内心蔓延,我们慢慢习惯了没有目标、没有远大抱负的日子。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直至有一天,我突然被敲醒。那是因为您,因为您的不做老好人校长;不怕老师对您的尴尬看法;不怕老师的不喜欢,只为多年以后我们的后知后觉。

我特别感谢遇见您这样一位校长,因为是您的要求,唤醒睡了梦中的自己。

我们距离您要求还有很多需要努力,但是我们会加油的,让自己多一点要求,多一点进步。让梦想离自己近一些,再近一些。

梦醒了,离梦想自然就近了。感谢周校的不做“老好人校长”,祝您事事顺心!

刘君君

就近入学需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篇11

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均衡非常重视。2012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为了实现成这一目标,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同时,教育部先后与许多省市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备忘录。

诚然,全国义务教育均衡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已接受督导评估的省份和区县的调查来看,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全国整体的均衡发展,和2015年65%的基本均衡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数据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推进还需加大力度。

众所周知,接受义务教育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免收学杂费。因此,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以及家长要求接受均等的教育,不仅合法,也合理合情。问题在于,义务教育学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质量的确还存在较大差距。经过近30年的努力,虽然国家保证了适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实现“有学上”,但并没有解决所有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上好学”的问题。因此,即便严格意义的“就近入学”,也只能是治标之策。

笔者以为,在现行的状况下,解决这一矛盾,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把“蛋糕”做大;二是推进现有教育资源的均衡,把“蛋糕”分好。然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历史积淀、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之功,而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则是切实可行之策。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政府、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努力。首先,地方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在公共教育资源上要努力实现均衡化,避免为了政绩所需,利用有限公共资源支持少数重点校的不当做法。其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优秀教师轮岗切实执行到位,鼓励教师主动去薄弱校和农村校从教,并提供相应的补助和政策支持;同时在课改、教改等特色项目上向非优质校倾斜。再者,社会要加强监督,把权力关进铁笼子,防止各种权力寻租的现象发生。

总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步伐,除了实现学校办学标准化之外,核心在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合理流动。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12

提案人:顾全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大批务工农民涌入我市,为我市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要做到教育起点公平,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置。我市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城市,城市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校闲置的现象。

2、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务工人员剧增,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初中生就学难尤其突出。大班额现象突出,有的学校班学生人数高达100人。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

(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二、几点建议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还须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1、科学规划。根据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2、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学校的招生压力。我市部分乡校校舍闲置,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议将这些闲置学校可以由城区学校实行“一制多校,名校领办”的管理模式,如由内江六中,资中二中等领办几所乡镇初中,统一招生,统筹安排教师和学生,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规范管理,因材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工作。

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让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有计划的预留标准化的学校教学用地,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到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学校布局新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校园。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民工子女就读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其义务教育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创内江教育新辉煌。

四就近工作总结 篇13

“离家300米就有小学,却被划到2公里以外就读”。南京一位想让女儿“就近入学”不成的家长顾某,一怒之下将南京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就近入学”并不等于“最近入学”。最终驳回了顾先生的诉讼请求。但是顾先生不服继而提出上诉。前天,这起南京首例“就近入学民告官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法院当庭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驳回原告顾先生的诉讼请求。

南京市民顾先生家住建邺区吉庆家园小区,去年9月女儿就上小学了。但孩子的学区却被建邺区教育局划入了离他家2公里远的南湖三小。,顾先生居住的小区附近约300米处,新增了一所小学。他原本认为自家孩子入读这所学校是顺理成章的。但咨询建邺区教育局后却得知,孩子的学区依然在南湖三小。

顾先生对此很困惑,“明明在我家门口300米的地方有一所学校,我女儿不能入学,而要跑到两公里以外,要穿过八条马路,穿过八个红绿灯的学校去上学”。

顾先生认为,建邺区教育局的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精神原则,侵害了孩子的合法权益,因此将建邺区教育局划分学区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告上了法庭。对此,被告方代表、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表示,保证最大多数孩子就近入学,是学区划分的基本原则。他说,“我们只能在规划的时候说在某一个片区规划一个学校,我无法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他自己满意的学位。我更无法保证要保证每一个儿童上学的路上,不经过红绿灯,我更无法保证他的公交线路有几条”。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就近入学”并不等于“最近入学”。最终驳回了顾先生的诉讼请求。一审法院的承办法官介绍,双方的争议在于如何理解“就近入学”的问题。就近,不是最近,仅仅是相对而言的。顾某认为,应该是以学校为中心,半径画圆,这样才符合。半径距离都是同等的。建邺区教育局认为主要是以主干道为界来划片。他是一种不规则的多边形,这样的话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一审败诉后,顾先生又上诉至南京中院。二审中,顾先生认为,一审判决没有查明建邺区教育局整个施教区的划分行为是否妥当。顾先生的代理律师认为,一方面,他将审查的范围局限在南湖三小,对于其他的划分的事实没有认定,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按照被上诉人的理由,又从全区总体上考虑,比如说要全覆盖,要总体上公平。一审判决就说那我只考虑吉庆家园和三小或者北小,但是跟我说考虑北小、考虑南湖三小距离上是舍近求远,一审判决又拿不出总体公平(的理由),这样的话永远也说不过去。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方面坦承,划分施教区的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瑕疵,会造成部分适龄儿童未能被安排至离家最近的学校入学,但 “就近入学”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教育局一方的代理律师认为,一是确保适龄儿童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第二应当根据行政区划;第三应当结合学校的布局;第四应当考虑适龄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这四个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就近入学”是划分施教区的原则之一,只能和其他划分原则相适应、相匹配,并和其他的划分原则相互制约,所以划分是要充分考虑上述四个原则。

南京中院二审审理认为,本案被诉行政行为虽然没有完全满足上诉人的利益诉求,但在尽可能满足个体利益的前提下,综合考量社会整体现状,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与个体利益的维护,符合行政权行使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被诉行政行为对施教区的划分符合建邺区教育现状,也符合义务教育全员接纳、教育公平、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明显不当”情形。因为“就近入学”起诉教育局的,顾先生并不是第一个。早在,就有北京原崇文区的学生家长状告教委违反“就近入学”原则,随后被法院驳回诉求;去年,上海浦东也有相似的案例,结果也是一样:驳回原告诉求,教育部门胜诉。今年2月19号,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发布通知,其中明确表示,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划片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过,审理此案的南京法院方面表示,教育关乎民生,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因而在决策过程中,教育部门更应当充分地听取群众意见。

就近入学政策热背后的冷思考 篇14

关键词:就近入学不公平政策

教育均衡与禁止择校及就近入学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和直接。人们对教育公平地追求与向往,并不必然带来完善可行的教育政策,也并不一定導致成功的实践。质言之,以“公平”为指向“就近入学”政策本身却包含着“不公平”性。

首先,“就近入学”的理论本身有缺陷,有失“学理”上的不公平。政府部门禁止择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这一仰“就近入学”抑“择校”的政策本身暗含着以下两个治理逻辑:一是就近入学不是择校;二是就近入学所依据的户籍比择校所依据的分数、金钱更公平。可事实上,无论是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或者是将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后,实行哪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本质上都是一种“择校”。只不过择校主体由家长变为教育部门,择校对象由任意学区的任意一所学校变为指定学区内的指定一所或几所学校,择校方式由“以分择校”“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变为“户籍择校”。

就近入学“户籍择校”的方式就是公平的吗?难道就比学生在自己勤奋努力的基础上依据分数进入优质学校更公平吗?难道这种充满偶然、随机的择校方式就比家长通过靠自己奋斗获得的经济能力去为自己的孩子竞争优质教育资源更公平吗?一种高层次的追求目标的实现,可以和个人努力奋斗毫不相干,进入优质学校机会的获得,不是建立在努力,奋斗,平竞争等基础之上,而是被一种不可预知的电脑派位所挟制,素质教育提倡的责任心、自豪感、竞争力、创新精神,荡然无存。“户籍择校”的方式未必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政府无法通过户籍管理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应量,广大教师也不会仅仅因为户籍管理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政府对户口的硬性制度管理,薄弱学区的学生为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迁移户口必然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无谓损耗;政府管制户口同时是对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变相保护,使之不愁生源,失去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也因受政府限制不能收取择校费而失去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应的积极性。

其次,大力推进“就近入学”政策必然侵犯多数家长的教育选择权,造成了“法理”上的不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有义务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每个适龄儿童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是无论是哪一款法条规定,都强调的是政府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义务。即就近入学主要强调的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强调适龄儿童接受就近入学作为义务。就近入学只是适龄儿童的一项权利,那么根据权利可以放弃的法律精神,学生理应可以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而去择校,去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

“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的大规模调查,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多数北京市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对择校是持赞同态度的,”[2]既然人们有择校的需要与需求, 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压制人们合理的教育需求,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需求, 并努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去满足人们的需要。政府正确的公共治理思路是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将选择学校的权利交给家长。摒除损害家长教育选择权、忽视家长对优质教育合理诉求的公共治理思维方式。“就近入学”本应该是一种应该享受的教育权利却在执行中演变成了“指定入学”的义务;一项本应该是对政府义务的规定却在执行中有意无意地演变成了对学生和家长的强制要求。这种严格限制儿童受教育的自由权、选择权的做法在西欧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改革,在我国也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连基本的择校权利都不给民众,又如何调动公民主动参与对社会事务、国家事务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如何能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

再者,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下强制实施“就近入学”易造成“起点的不公平”。假如我国优质学校资源分布均匀,没有地理位置的差异,就近入学的确可以保障弱势群体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可是这种假如没有实际意义,我们不能为了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平等性、权利普遍性的价值目标, 而忽视我国优质教育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国目前城市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农村的学校相比差距巨大,就算是同一个城市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也是非常不均衡的,优质学校一般坐落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优势阶层一般居住于此。而弱势群体因为居住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环境质量较差拥有的优质学校较少;本来下层阶级居住在优质学校附近,也会因为生活成本上升,会因为与优势阶层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差异缺乏归属感而搬离此地。“就近入学”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优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合法性,而弱势群体反而因为居住在优势学区之外而被优质学校拒之门外。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居民子女按居住地段就近入学,就等于“主观上”要求他们接受客观上并不平等的义务教育。一项旨在维护弱者利益的政策却被优势阶级搭了政策的“便车”,这种“劫贫济富”的后果是背离了教育政策初衷,违背了教育公平正义。

最后,“就近入学”还可能因为因材施教问题,造成违反教育自身规律的“反向不公平”。“就近入学”要求所有人采用同一入学标准,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公正,其实从教育自身的逻辑来看却暗含“反向不公平”。首先对某些优秀学生来说。天赋较好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难度和学习环境氛围。如果优秀生依照“就近入学”进入一所薄弱学校,这将不利于其成才;其次对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是不公平,如果其按照“就近入学”进入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无法适应教学进度,及时掌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对其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各个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的学校特色。“一刀切”的禁止择校而实行“就近入学”使学生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这迟早会扼杀各种精英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对社会也是一种损失。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没有满足不同家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顾孩子的实际强制性的就近入学的公共治理方式只会达到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实质的公平。

诚然,择校可能会使一些弱势群体失去进入优势学校的机会,可是这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背后还包含着“公平”和“平等”因素。在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想要人人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无异于“乌托邦”,国家出让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以吸收部分富裕家庭的资金用之于教育。这尽管造成了教育的某些不公平,“但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受高质量教育上,并没有妨碍人人享有受教育机会目标的实现。[3]”相反“择校费”主要来源于贮藏于人民群众中的财富,这会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使国家可将更多的费用用之于其它更需要的人和扩充高质量

的教育,这既为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机會,也为更多的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人群的扩大,带来的只能是受教育机会的更趋均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的背后,可以看到某种“公平”和“平等”的因素。人人都满意的“帕累托改进”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是不现实的,“希克斯改进”虽然暂时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却使社会的总效用增加,从而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

其实,“择校”与“就近入学”本质都是一种入学的方式,择校与就近入学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不是作为就近入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择校就其自身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我国《义务教育法》中的“就近入学”,保障了广大适龄儿童、青少年基本的入学权利,使人人都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在“量”的平等,但是这种平等仅仅是保证广大适龄儿童、青少年这种低层次的“量”的平等和“外延”的平等;而择校则是考虑个人天赋能力、爱好特长的一种入学方式保证了广大适龄儿童、青少年的高层次的“质”的平等和“内涵”的平等。“就近入学和择校都体现了某种教育公平,但择校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层次显然比就近入学更高。”[4]二者是量与质的区别,是形式和本质的区别。“就近入学着重解决的是使每一位青少年、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学生教育选择权利得以充分实现的必经之途;而择校则体现了公民在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体现了真正的、更高的受教育自由权。”[5]政府只是采取禁或堵的简单做法的公共治理逻辑有待进一步修正,应该在坚持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下,允许学生、家长自主择校,这样兼顾了市场经济规律,也反映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同时也尊重了家长的教育选择权。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计划体制之下,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家对教育的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动辄就用“法规”“政策”行政计划命令的方式来解决,偏好用行政计划的方式完成各种资源配置。显然,“就近入学”政策彰显的是一种“大一统”的教育行政化式的治理惯习和治理偏好。这与十八届三中全《决定》中关于“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教育不是一种慈善事业,而是一种公民社会的“准公共品”,既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也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私人产品的性质需要通过市场作为主体的方式来配置,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正常经营需要将公平竞争引入进来,这样有利于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公共品的性质比如基本义务教育和特殊义务教育则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有利于呵护整体教育的最终公平。

参考文献:

[1]傅添.法理学视角下的受教育权利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03).

[2]胡咏梅,卢珂,薛海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08(02).

[3]范先佐.择校与教育机会均等[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4).

[4]朱家存.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J].中国教育学刊,2001(12).

上一篇:班组建设实施方案策划下一篇:描写世界遗产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