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模型学习感悟

2024-08-08

企业模型学习感悟(共8篇)

企业模型学习感悟 篇1

《企业文化》学习感悟

我不善言辞,又或者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些话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但通过短短四天对企业文化学习,我自身感触颇多!

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制度是砖瓦,再好的设计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一家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壮大,不但要有好产品、好的人才、更好的服务外,更需要有好的企业文化,没文化的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没有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一家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包括3方面内容: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是说一个企业是干什么的;愿景是要实现什么目标;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延伸;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行业准则和思维习惯;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只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长,慢慢地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感染。然后融入这种文化。制度不是企业文化,口号不是企业文化,标语不是企业文化,凡是企业内摸得着、看得见可以复制的东西都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说不清、道不明、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行为准则,思维习惯。

每位员工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赞赏,《企业文化》就是为我们每一位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优秀员工的标准是:以更快、更好、更优为目标,以主动、责任、团队、创新为工作作风,以干事的激情、肯干事的态度、干成事的胆略为事业目标。我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工作必须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他对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着一个人可能取得的成就。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无论他是基层,还是在作为经理、老总,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自己喜欢并且乐在其中的事情当成使命来做,就能发掘出自己特有的能力,从中感受到人生价值。平常要关注细节,每天将日常工作做到专业,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断的创新,并持久坚持下去。

二、对人要关爱他人,和谐与他人共处。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直言相谏。做到不骄不躁。

三、孔子云:“吾一日当三省吾身。”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每天都应扪心自问,今天我努力工作了吗?真正做到尽职履责了吗?公司的各项制度要求都认真贯彻执行了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才能敢于问责,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勇敢地肩负起应尽的责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公司无限的事业中去!

企业模型学习感悟 篇2

企业家学习概念的产生源于创业研究领域放弃创业者天赋论, 转向关注创业过程内在规律的趋势。企业家学习或创业学习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是指企业家为了满足创业和管理新创企业的需要, 而持续进行的知识积累过程。早期的天赋论支持者对于具有怎样特质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的争议并无结果,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对创业行为过程的研究。当下的创业过程研究也承认创业者的作用, 并关注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等因素。其中一个新兴的流派就是从学习视角来审视创业活动, 探讨企业家如何通过学习来提升人力资本。从近五年的文献来看, 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型的探索, 本文总结梳理了这些研究文献, 以明确今后研究企业家学习的主要方向。

二、理解企业家学习的内涵

以Cope、Rae等为代表的研究者率先对企业家学习进行了概念化, 在其研究中细致论述了企业家学习的本质、类型、内容等基础性问题, 很好地诠释了企业家学习的内涵。

(一) 企业家学习的本质

Cope充分吸收最新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企业家学习的本质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企业家学习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企业家学习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

Cope将企业家学习看作一个动态的、情景化的和逐渐积累的过程。他指出, 企业家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创业前的学习和创业过程中的学习。在准备创业时, 每个准企业家的自身个性心理特质、职业发展阶段、人生阶段、个人目标、创业动机等方面状况都不一样, 而这些正好形成了创业前学习的主要经验基础, 企业家需要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与总结。在开始创业之后, 企业家已有的经验、技能和能力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如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成长需要、商业和员工性质的改变等, 因此, 企业家需要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更新和转换。

2、企业家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基于经验的学习。

Cope认为基于经验的学习是企业家学习的主要形式, 这一点已得到后续研究者的认可。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机制, 则由“关键性事件或时期”来完成。由于关键性事件往往是非正常性的和非计划性的, 它们足以引起企业家的一种情感体验, 因此, 每个关键性事件发生后都会对企业家产生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企业家学习和自我感知方面。在Cope看来,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性事件, 都有助于企业家学习。相比于常规的渐进式学习, 企业家更多采用基于关键性事件的学习方式。

3、企业家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大脑中, 更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Cope借用Lave and Wenger的“情景学习 (situated learning) ”理论来诠释企业家学习的社会特性。他指出企业家是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者, 企业家的学习必然是一个对周围各种关系中存在的知识和活动做出反应、辨别、调整的过程。这一点, 从研究者将企业家社会网络视作企业家知识积累的重要学习系统, 可得到证实。另外, 从基于关键性事件学习角度讲, 企业家与供应商、客户、股东等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发生的关键性事件也形成企业家的经验积累。

(二) 企业家学习的类型

Chandler和Lyon认为企业家学习可分为五种方式:初始学习、实践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嫁接学习。初始学习 (congenital learning) , 是在创业之前所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表现为企业家的学历、创业前的工作经验等。该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形成企业家初始人力资本, 为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能力准备。实践学习 (experimental learning) , 是指从过去决策中获得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用于解决未来问题, 强调亲身参与实践。模仿学习 (vicarious learning) , 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或从别人的行为绩效中获得知识。搜寻与顿悟 (searching and noticing) , 是指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搜寻, 在搜寻过程中进行的知识积累。嫁接学习 (grafting) , 是指通过向团队中引入一些拥有新知识的成员, 而使得团队成员知识得以提升的学习形式。

Holcomb等人则将企业家学习分为两类:经验学习和模仿学习。经验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指将经验转化为新知识的过程。模仿学习 (vicarious learning) , 也称为观察性学习, 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模式与反应而进行的学习。

(三) 企业家学习的内容

Cope认为企业家需要重点学习以下五方面内容:

1、学习关于自己的知识。

包括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自己在企业中不断变换的角色;个人的、家庭的需求与目标;个人发展的领域;个人兴趣爱好与动机等。

2、学习关于企业的知识。

包括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企业内部的各种需要;企业成长的需求;企业发展的领域;理解并推动员工的发展;未来导向等。

3、学习关于环境与企业家网络的知识。

包括如何管理与现有的以及潜在的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的关系;培养和最优化与各种咨询服务机构如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关系等。

4、学习关于小企业管理的知识。

包括如何有效运行和控制企业, 企业的各种管理程序和机制, 如招聘、薪酬结构、财务监控等。

5、学习关于各种关系的本质与管理的知识。

包括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关系。这一项学习内容的重点是对以上所提到的四项学习内容的整合。

Rae从建构主义学习视角指出了与企业家学习相关的三个主题, 这些主题构成企业家学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身份确立的个人与社会因素;企业家学习的具体情境;企业家的企业。在Rae眼里, 企业家学习就是对这三方面因素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企业家学习的三大理论模型

基于Cope有关企业家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学习这一思想, 研究者借助于成人学习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已有成果, 对企业家学习理论模型进行了探索,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Politis的经验转换模型、Corbett的学习风格模型和Holcomb等人的启发式学习模型。

(一) Politis的经验转换模型

Politis最先将Cope的思想模型化, 构建了一个基于经验的企业家学习模型, 在她的模型中, 融合了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和March的组织学习风格的成果。如图1所示。

该模型分为四个部分:企业家职业经验、企业家知识、转换过程和影响转换过程的因素。其中, 企业家经验包括创业经验、管理经验和行业经验。企业家知识包括用来识别机会的知识和用来处理企业新进入缺陷的知识。转换过程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种模式。影响转换过程的因素包括以前事件的结果、企业家典型的逻辑与归因方式、企业家的职业导向等。相关的命题有:一是企业家的职业经验与企业家知识正相关, 企业家职业经验越丰富则企业家越能有效识别创业机会和应对企业新进入缺陷;二是企业家的经验转换主导模式调节着企业家职业经验与企业家知识之间的关系, 更多依赖于探索式转换模式的企业家能更有效的识别创业机会, 而更多依赖于利用式转换模式的企业家能更有效地应对企业新进入缺陷。

Politis的经验转换模型首次将经验与知识进行了区别, 指出经验是一种学习过程, 知识是学习的结果, 经验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形成知识, 而知识才能形成指导企业家实践的智慧。企业家学习正是企业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这一方面使得企业家学习真正成为一个动态过程, 符合企业家学习的本质;另一方面解决了此前研究界出现的有关企业家经验 (通常以工作经验年限来测量) 与创业绩效关系不稳定的问题, 根据该模型, 除了职业经验, 企业家的经验转换模式也是影响企业家知识的关键因素。

(二) Corbett的学习风格模型

Corbett也认为企业家经验需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才能成为知识, 他主要将Kolb的四种学习风格用来分析企业家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转换。

借用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 Corbett指出在学习过程中, “获得”与“转化”经验都是学习的关键环节。由于不同的企业家采用不同的学习风格, 而学习风格的差异导致了行为和知识的变异, 进而影响了机会识别和利用的过程。正是学习的差异, 导致了企业家识别和利用机会, 甚至学习能力的差异。Corbett以企业家的机会识别为例, 具体分析了学习风格在企业家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图2所示。该模型将机会识别分为准备、孵化、洞察、评估和实施等五个阶段。学习风格包括聚合型学习 (convergent) 、同化型学习 (assimilative) 、发散型学习 (divergent) 和顺应型学习 (accommodative) 。根据Corbett的分析, 在准备阶段, 关键是能否产生有关创业的最原始的想法, 企业家以往的知识储备比较重要, 采用聚合型学习风格将比其他三种风格更有效;在酝酿阶段, 关键是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和选择, 采用同化型学习风格将比其他三种风格更有效;在评估阶段, 关键是发展出具体可行的商业运营模式, 采用发散型学习风格将比其他三种风格更有效;在实施阶段, 关键是成功的执行商业计划, 采用顺应型学习风格将比其他风格更有效。

Corbett的学习风格模型不仅展示了经验向知识的转换过程, 而且结合不同的企业家机会识别阶段来诠释, 更贴近了企业家学习的动态性和阶段性本质。

(三) Holcomb等人的启发式学习模型

与前面研究者关注于经验向知识的转换方式不同, Holcomb等人聚焦于启发式在企业家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他们认为利用启发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常见的也是有效的, 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加工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 节省时间和精力。他们构建了基于启发式的企业家学习模型, 如图3所示。

在该模型中, 企业家学习分为经验学习和模仿学习两种途径。前一种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 后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经验。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取知识时, 企业家的启发式发生作用。企业家典型的启发式有三种:可得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和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可得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 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 (或类似) 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断的概率越高。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是指, 在判断过程中, 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 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相关命题有:一是企业家对一组机会的可得性程度与感知未来机会出现可能性正相关, 且这种正相关关系受到企业家对该组机会熟悉程度的正向调节;二是企业家所判断的机会中存在的类似于以往经验的相似程度与感知未来机会出现可能性正相关, 且这种正相关关系受到企业家对该组机会熟悉程度的正向调节;三是企业家对机会的锚定程度与感知未来机会出现可能性正相关, 但这种正相关关系受到企业家对该组机会熟悉程度的负向调节, 企业家越熟悉该机会, 则锚定效应越低。在给定的一组机会中, 事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也正向调节这种锚定效应, 依赖程度越高, 锚定效应越高。

Holcomb的模型不仅解释了不同个体之间学习的差异性, 而且揭示出了企业家知识的逐渐演化过程。

四、企业家学习研究的未来趋势

根据本文对企业家学习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 不难发现企业家学习研究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企业家学习研究才刚刚触及的国内学者来说, 我们认为未来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多学科、多视角对企业家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尽管有Cope、Corbett等一批先驱者对企业家学习进行了概念化, 并构建了理论模型, 但明显发现这些理论模型大多集中在认知心理学视角, 且以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 所识别出关键因素也集中在企业家的认知范畴 (如学习风格、启发式等) , 理论视角比较单一。事实上, 从多学科、多视角来看待企业家学习问题, 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企业家学习, 识别出更多的作用因素。在对创业型企业学习的研究中, 大量组织学习理论、创业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融合就碰撞出了不少火花。如Dutta和Crossan从创业和组织学习文献中发展了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解。在创业方面, 他们基于柯兹纳式和熊彼特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机会识别范式的讨论, 认为两种机会识别模式需要融合, 这样才能完整解释机会识别过程。为实现这一点, 他们借助于4I组织学习模式, 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的多层次的动态学习过程模型。他们认为不仅组织学习理论可应用于创业领域, 同样创业领域的理论也可应用了解释组织现象。

(二) 实证研究

包括发展企业家学习成效的评估标准和量表、对现有理论模型和命题进行检验等。现有的实证研究文献几乎都集中在考量企业家创业前的知识库存方面, 而对创业后的学习过程明显缺乏。这只能解释处于创业之初这一特定阶段的企业家创业绩效差异, 而对已经开始创业并经营新创企业的企业家没有太多的实践指导意义, 毕竟更多的企业家需要在创立企业后通过学习而提升个人能力, 以满足新的挑战。另外, 现有的企业家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家主要从经验中进行学习, 如从失败、关键事件等中学习, 但这一过程具体如何实现, 是否只是一种理论假想, 还是真实存在, 还有待更多实证数据的验证。

(三) 情景化

正如Cope、Rae等研究者所指出的, 企业家学习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是在具体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现有的研究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性别、产业背景、文化背景、创业阶段等具体情景来深化企业家学习的研究。如在有关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中发现, 在传统产业的强联系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而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弱联系与创业绩效正相关。企业家学习研究中也必然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ope, J.Toward a Dynamic Learn-ing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En-ter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7) .

[2]、Rae, D.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based Enterprise[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2006 (1) .

[3]、Arenius, P.and D.D.Clercq.A net-work-based approach 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J].Vlerick Leuven Gent Work-ing Paper, 2004 (23) .

[4]、Chandler.G.N.and D.W.Lyon, Involvement in Knowledge-Acquisition Ac-tivities by Venture Team Member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er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5) .

[5]、Holcomb, T.R., et al.Architecture of Ent repreneurial Learning:Exploring the Link Among Heuristics, Knowledge, and Ac-tion[J].Enter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1) .

[6]、Kolb, 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84.

[7]、March, 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s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1) .

企业模型学习感悟 篇3

摘要在国内外组织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组织学习的实践行为,提出由组织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行为、组织学习绩效、组织学习环境4要素20个指标构成的适合我国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绩效测评的指标体系;利用若干种因子分析方式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指出:我国企业组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距离组织学习的理想状态尚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组织学习;系统思考;学习智障;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1990年,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发表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形成。他在该书中断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组织学习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同时,组织学习的度量方法的研究也愈益重要。学习、度量和控制的交互影响是组织学习度量和组织学习过程设计的融合和延伸。其基本出发点是将组织学习系统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通过了解学习、度量和控制的交互影响。定量地理解组织学习活动及其控制过程的效果。从而通过调整控制变量达到不断改进和优化组织学习系统的目的。

组织学习绩效的度量既是衡量企业开展组织学习绩效的有效工具。也是企业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锲入点。圣吉博士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组织学习应用与普及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度量方法的滞后。企业不知道自己是否已进入学习型组织的环境,不知道自己开展的组织学习活动是否有成效,不知道自己的组织学习活动相比于同行业企业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差距何在。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的开展普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组织学习活动已经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但我们仍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多的智障因素。因此。为了使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活动早日赶上先进水平、再创辉煌,建立科学的、适于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活动绩效测度的模型结构,已是我国管理学理论界与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组织学习绩效测度研究的回顾

国内外对组织学习定量测度的系统研究始于1997年,在此之前只有个别学者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提出了零碎的指标来进行组织学习的测度(Virany,1992;Sinkula,1994;S1ater,1995;lukas,1996;Barkena,1996),远不能反映组织学习的内涵。1997年之后。Sinkula等从组织学习的不同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组织学习测度量表,并都使用实证检验的手段顺利地通过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997年,Sinkula、Baker和N00rdewier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出发,提出用“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开放的心智”3个构面来衡量组织学习观念。该体系共包含10个指标。该指标体系的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分享与组织记忆这2个因素。指标设计没有涉及具体的市场活动,实证样本均取自大公司等。同年,Hu1t和Ferrel根据组织学习的特性,以某跨国公司的179个战略单位为样本,用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4个构面来衡量组织学习的能力。该体系共包含17个指标。该量表是针对公司的市场活动来设计的,从市场信息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学习。因而其反映的是经营活动,而不是经营哲学。

2000年,英国经济情报社与IBM咨询集团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由4方面的共同特征:(1)领导的特征,包括成功的梦想、与员工沟通、由司令官到支持者、授权、共担战略联合责任、由特权和管理权威到知识、技巧和效率权威等要素;(2)文化特征,包括尊重个人自由、诚实、从错误中学习、个人和公司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批评、探索性学习、共享智慧、支持他人成功等要素;(3)结构和过程特征,包括识别和评价知识、信息技术系统、组织鼓励、从外部资源和过去经验中学习、保留离开人员知识的程序等要素;(4)将人作为资产管理、公司业绩的非货币度量、自我知识和个人成长、培训和发展、理解公司等要素。

2003年。赵海峰等在国内外诸多组织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组织学习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对组织学习结果的测度。对组织学习过程的测度。对组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测度。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八指标测度体系:环境认知度,绩效认知度,实验认知度,组织包容度,培训持续性,运作多样性,领导模式和系统性。然而在验证性因子分析过程中发现此测度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均不理想。后来他结合休伯的理论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指标测度模型,其5项指标为环境认知度、绩效认知度、培训持续性、运作多样性、系统性,该模型付诸应用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

继赵海峰之后。吴价宝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实践出发,从应用层面上归纳出组织学习的7大促进因素: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性。领导的承诺和授权,实验与奖励,知识转移,员工教育与培训,团队学习,组织文化。该体系结构包含35个指标,涵盖了目前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践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在国内组织学习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性因素在于揭示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和任务了解的清晰程度,以及他们对如何才能实现目标和任务的理解程度:领导的承诺与授权因素在于揭示领导行为是推动组织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些行为包括寻求反馈、公开接受批评、承认错误、给员工授予决策权以及承担部分风险;实验与奖励因素在于揭示学习型组织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实验室,组织面I临的问题给实验提供了机会,而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尤其是奖励系统,需要支持这个实验;知识转移要素在于揭示组织学习的能力,因为组织学习过程与知识转移过程具有较强的共性;员工教育与培训要素在于揭示组织学习所需要的基础工程的建设质量;团队学习要素在于揭示组织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共同学习和团队学习,因此组织要积极鼓励团队建立并善于利用团队解决问题;组织文化要素在于揭示组织文化是组织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应具有开放性、平等性、鼓励创新性和进取性等特征。

组织学习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必然与企业所处的企业文化环境相联系,而组织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又会受到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组织学习的开展与研究必须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取得显著的学习绩效。

二、我国企业组织学习绩效测度模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组织和个人如何通过5项基本修炼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过程。这5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要求组织中的每个人学习如何认清自己的愿景、如何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景。做到此项修炼的人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心中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即一种想把愿景和现状合二为一的力量,进入一种真正学习的境界。自我超越的精神就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以实现不断自我突破的坚忍不拔的意念。

心智模式是指一个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性格、习惯在事物理解过程中的综合影响。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心智模式推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识。它要求人们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并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别人的思维。

共同愿景是以一个领袖人物为中心,鼓励组织去战胜困难、克服危机,从而实现更高目标,它主要包括3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使命感。共同愿景为学习提供了焦点和方向,使人们在致力于实现他所深深地关切的某种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性的学习,而非适应性的学习。共同愿景的整合,帮助组织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

团队学习是帮助组织走出智商困境的有效方法。团队学习的修炼从深度会谈开始,要求团队成员开诚布公地摊出心中的假设,培育真正的思考能力。深度会谈是一个团队的成员,通过克服自我防卫心理、畅谈心中的假设,而真正具有共同思考的能力。它自由并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暂停个人的主观思维,彼此用心聆听。既不是为了赢得对话,也非为了超越别人的见解。如果深度会谈运用得适当,则人人都是赢家,每个成员都可达到个人智力无力触及的思维深度。因此,深度会谈不同于讨论和对话,而是通过修炼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也是5项修炼的基石。如果没有系统思考,则共同愿景很难实现。但系统思考也需要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作支撑平台,从而共同发挥潜能。系统思考将使人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引导出一条新路,将人们从细节迷失中拯救出来,直至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有9种系统基本模型,一般的系统现象基本上都可以用这9种基本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加以解释。圣吉博士认为: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每一项修炼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单独进行一项或某几项修炼并不难,但缺乏实际意义,必须把5项修炼结合在一起才能建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的精神与许多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即追求一种心灵上超凡脱俗的更新,进入大彻大悟的思维境界。

本文以彼得·圣吉的5项修炼模型为基础,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动机一行为一绩效一环境(战略)理论,结合国内外对组织学习特征与学习智障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进行二元分解,形成4要素20指标的测度体系,构建对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进行综合测评的体系结构。这4个测度要素是:组织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行为、组织学习绩效、组织学习环境,每个要素中均以圣吉博士的5项修炼为测度指标,由此形成对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测度的网络型结构模型。

三、我国企业组织学习绩效测度模型构想

笔者构建的我国企业组织学习绩效测度模型见表1。

四、模型验证

1.预测试与先导测试

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分析实验室与南方电网公司各选取3名资深的组织学习研究专家与3名企业高管人员进行问卷的预测试。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通过综合分析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

在预测试之后,笔者又进行了先导测试,测试对象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管专业高级MBA培训班的21名学员。根据他们提出的改进意见,再次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了调整,使题项所描述的行为更适于观察。同时,本人对这21份问卷进行了初步信度分析。利用Cr0nbach’sα值来检测问卷的信度,结果发现各变量的Cr0nbach’sα值分布在0.7809和0.9250之间。根据Nunna11y的建议:Cr0nbach’sα值只要大于0.7,其信度即可接受。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用的问卷具有足够的信度。

2.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便抽样方法,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300家企业作为样本,样本分布于京、津、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代表了我国企业界组织学习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电子问卷、邮寄问卷等形式向300家调查对象寻求数据支持。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数据241份,有效回收率为80%,满足了调查研究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3.单构面尺度检验

单构面尺度检验的目的就是检测所使用量表的测量题项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单构面特征。即每一个测量题项必须显著地与相对应的要素(潜变量)相关联。且该题项只能与唯一的要素相关联。单构面尺度检验的常用方法是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分别对4个要素进行了KM0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KM0值越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aise指出:当KM0值小于0.5时,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的显著性也是判断样本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KM0值在0.855和0.896之间,且相关系数矩阵中存在大量显著相关关系(α=0.000)(由于篇幅原因,相关系数矩阵表略去),因此该样本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获得每个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指标与要素之间)的因子负荷量,因子负荷量越高。表明测量题项与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本研究中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法。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法,因子负荷截取点为0.5,即对于任一因子上负荷都低于0.5或在多个因子上负荷都大于0.5的题项进行删除。本研究中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旋转迭代6次)。

4.信度检验

信度分析是为了验证各个观察指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不同测量者使用同一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水平。用以反映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的近似程度。可靠性一般可通过检验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来实现。信度检验的常用方法是用1_J,Cr0nbach所创的仅系数来衡量,α系数值介于0和1之间。一般认为。α系数值大于0.5就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有些探索性研究来说α值在0.5和0.6之间就可以接受。如果某一构面或因子的信度值非常低,则说明受访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相当不一致。隶属于各个因子的题项的Item-t0-T0ta1相关系数均应大于0.4。

由表2可知,原始结构的有效性较强,每个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荷量均大于0.5的临界值。因子的Cr0nbach’sα最低值为0.7713。样本信度较好。

5.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的目的是衡量一个量表所测量的事物特征是否确是真正要测量的。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测量表的收敛有效性。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SEM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1ISRE1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结果见表3—表5。

由表5可见。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无需继续进行修正。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验证结果可以得到我国企业组织学习行为的如下结论:

(1)本研究得到的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测度体系模型可以为我国企业推行组织学习、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等,提供有效的理论框架与操作平台。

(2)由因子负荷列表可知,指标X2、X6、X8、X14、X15、X19、X20顺利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但没有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负荷值过低,缺乏显著性。结合我国企业组织学习中的现实状况。可以推断:在学习动机行为中缺乏改善心智模式的动机:在学习行为过程中自我超越行为和共同愿景行为严重不足:团队学习绩效和系统思考绩效不明显:在组织学习环境的建设中缺乏对团队学习环境和系统思考环境建设的重视。

(3)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学习动机因子与学习行为因子的相关性较低,说明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并非由学习动机所推动,这种缺乏主导性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低级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因子与学习绩效因子的相关性也较低。说明我国企业的学习行为对学习绩效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即学习行为的成果没有充分反映到学习绩效的提升上来。也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学习绩效是由传统的学习行为因素引起的,组织学习行为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企业规章制度学习会后感悟 篇4

通过这次会议,总体来讲就是规范完善制度,贯彻落实制度,使我对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企业规章制度是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顺利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竞争的需要,也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备而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化公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挖掘公司的潜力、发挥公司的效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全面强化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

在很多公司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都非常的健全,而且形式非常精美考究。但是真正落实到执行过程中,很多的制度却形同虚设。要么,制度从制定之日起,就一直是个漂亮的“摆设”,摆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或干脆摆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柜里锁起来。至于这些制度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通过培训、督导等手段加以贯彻,那就没有太多人关心了;要么,在制度刚开始制定颁发后,还是会得到有效的执行的,执行部门还会去监督该制度执行的情况,员工在短时间内也会积极的予以配合。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执行部门的监督开始弱了下来,员工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恢复往日的作风,如果没有人进一步纠正的话,很可能情况恶化到再也不会有人理会什么管理制度,甚至连这个制度都会被人完全遗忘掉。任何规章制度只要贯彻执行,就能显示出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5

2011年10月30日——11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在济南市双语实验小学举办的“山东省第六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半,但我收获很多。23节课,23位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从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多种方法识字”这是远程研修的一个学习专题,识字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可以选择对自己合适的方法来识记生字。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必须规范,否则人们相互交流就会发生障碍。但是,一个字怎么记,完全是个人的事,无须统一。在参赛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联系生活识字等。庞雪梅老师在执教《小动物过冬》时,当出示生字“舞、聚、妹、藏、够、相”让学生识记,问学生:“这些字哪一个最难记?请你当一回老师提醒一下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效果要比老师告诉他们如何记住好得

多。在认识生字“聚”的时候,庞老师不仅让学生看到了

“聚”字的演变过程,而且还把“聚”字放到词语“聚到

一起”,句子“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

过冬的事。”来记,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进行识

字教学。

二、重视写字指导,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可

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23位老师大部分都对写字进行了指

导,有的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有的老师范写后,让学

生在田字格上写,最后进行展评。顾冰蕾老师执教的《称

赞》一课,在指导学生写“椅”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一说写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练习写字时,顾老师能适时的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并且用鼓励性的语言“比一比

谁的姿势最正确,谁写的字最漂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

趣,写好字的欲望,最后对学生的写字进行了展评。顾老

师对写字指导到位,范写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如

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像顾老师这样重视写字,认真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指导和讲评,学生的写字水平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三、重视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主旨。

王健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开始的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顺句子,读流利课文,到读出古文的味道,再

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

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不论是自

由读、指名读、教师导读,还是背诵,每一次朗读都步步

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

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

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

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

语言规律。

《钱学森》一课,郭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

话进行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

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

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

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教学时,教师努

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

体。在课堂上,郭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

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

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郭老师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

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明白钱学森为什么要说这

段话;其次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去感受钱学森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郭老师用2007年感动

中国人物的一段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

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作为过渡,播放钱老逝世后举国上下万分悲痛的画面,学

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学森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再次齐读钱学森的两段话,体会钱学森的心声。这样层层

铺垫,情境渲染,激发情感,反复引读,学生的感悟自然

较为深刻。这种“读”,真可谓有“声”有“色”,提升了

层次。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本次

活动中,教师们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伯牙绝

弦》一课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巩

固练习:“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

若。”“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纸船和风筝》让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

“很难过,也很难过。”“很高兴,也很高兴。”《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对

课文的段落进行概括,并进行了拓展练习:“你看

那,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是,它在告

诉我们。”在训练中,学生懂得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请教,就能发现神奇的大自然有很多的文字。

总之,我们要留空白让学生走近文本,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提供纽带让学生走出文本、超越文本。也就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读写训练。

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参评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写字的姿势;在读书中抓关键词、关键字,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字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做批注的习惯并提出细品读的学习方法;《钱学森》一课,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说话人的背景,读好人物的对话,进行角色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铭记并实践这句话。我们不能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六、科学的评价是对对孩子的督促与鼓励。

科学、真实的评价孩子会及其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在几天的活动中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评价。如:“我看到自信些在每个人的脸上。”“如果竖起大拇指来

读,小獾会更高兴。”“小蟋蟀可是有名的歌唱家,他的声音可好听了。”“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一份担当与责任。”“我听出了一份儿女对祖**亲的深深牵挂。”这些评价比那些“好!”“棒!”“太棒了!”“很棒!”之类的评价来的实在、有效、真实。还能督促孩子进一步探求知识,也给了孩子真实的鼓励。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有效、有延续空间的科学评价。

学习感悟和心得 篇6

听完张齐华老师的课后,我心里就在想,回去后如果李董问我:这次去邢台学习后有什么感受呀?我就一定会说:我感受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课讲得太精彩了,太有实效了,听他的课让人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喜悦、激动,留恋忘返。结果回来后李董真的问了,我也这么说了。更值得欣喜的是他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和我们的康达模式雷同,但是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他的课堂设计和评价语言,充分体现了他高深的文化功底和语言魅力。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新”、“奇”

当全天上都在用黑板上课的时候,张齐华用上了课件,当全天下都用上了课件的时候,张齐华又用上了黑板。他讲的“负数”一课虽没有用课件,但却超越了课件,充分彰显了一个艺术家的风采:

设计如下:

1.提问:同学们在哪里见过负数

(学生回答后板书到黑板上,共4个)2.这4个负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交流这个问题

(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去交流 3.再次讨论用圆来表示一下这4个负数的意思(层层递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碰撞)4.指名汇报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张齐华老师在这里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如:片段1 师:温度计上没有负号,你怎么知道是负数。

生:看0呀,0上是正数,0下是负数。

师:为什么用红线表示0

生:因为它是分界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感悟 篇7

“语文主题学习”教材中的文章, 是紧扣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的, 思想教育性强, 艺术品质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 趣味性不是很强。因此, 作为爱看热闹的初中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不爱读, 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去读, 勉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所以, 读起来效率低, 效果差, 收效甚微。鉴于此种情况, 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尽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的效果。

另外, 初中阶段按正常计划开设的课程是十二科, 去掉快乐大课间和一些必要的活动课,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加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要在课堂上读完所有的文章是不现实的。因此, 利用课堂时间引领阅读和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

我校经过三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探索和研究, 觉得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做法比较切实可行。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学生愿意读, 并且还得会读, 是读之有效的前提。对此,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老师正确地引导, 对学生的阅读采用多种有趣的评价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是:以初二为例, 全体同学都参与评价, 把每个班的学生以四人小组分成十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每个小组给本组以外的每一个同学的阅读结果打分, 再把所有组给一个同学打的分加起来, 取平均分, 就是个人得分。然后按分数段分为四等。最好的得四个星, 较好的得三个星, 一般的得两个星, 较差的得一个星。最后纳入综合评价, 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这样, 学生就非常重视自己的阅读结果, 也就郑重地对待阅读过程, 从而提高了阅读质量。

至于评价形式, 要依据每单元的内容和学习重点确定。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关红军长征的, 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训练口语交际。因此, 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首先, 明确讲故事的要求:1、讲故事前有一段序言,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并阐明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和启发。2、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用普通话有声有色有感情地流利地讲述。4、形象要自然、大方, 必要时可以带动作。

其次, 确定讲述的内容。主题学习《长征万里行》中共有47篇文章, 班内前47名同学不能重复, 采用抓阄的方法, 每人确定一篇。后面的同学相对学习困难一些, 可以任选, 可以重复。

这样, 全册中每一篇文章都能涉及到。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 对阅读就产生了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 详细阅读, 认真准备。每人熟读了一篇。

第三, 讲评故事。第一周作好准备, 第二周拿出4节课讲评故事, 每个同学在听评故事的过程中, 对每一篇文章有了较清楚的印象, 然后稍一浏览就熟悉了。这样, 学生在乐中阅读,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两周就读完了一本书, 并且效果很好。

第二单元《仰读祖国》, 其中有爱国的英雄人物、爱国故事、名言警句、诗歌等, 内容丰富。以办手抄报和朗诵的形式来评价。办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组办得内容充实, 涉及面广, 还要有心得体会、评论等。朗诵要每个同学都参与。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以写感悟为主要形式, 看谁写得多、写得深刻, 对文章的语言品味、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法、以及对亲情的认识等都可以写出自己的体会。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以摘抄读书笔记和画画以及做“导游”为主要形式。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 按不同的修辞分类摘抄, 看谁抄得多且有价值。描写景物精彩的段落, 不仅要摘抄, 还要依据文字, 画出画来。文与画是相通的, 其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的图画, 因此, 借助图画再现文章情景, 可以把文章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看谁组织的导游词更吸引读者。总之,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都要评出等级。这样不断改变形式, 学生阅读起来不仅不感到枯燥, 而且读得更有价值。又因为分等级评价, 强烈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更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要营造活泼生动的阅读气氛, 使学生乐读、爱读,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但是, 要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不能仅仅围绕学生的兴趣而定, 必须扣学生的学习目标。教育学认为, 人类学习的过程, 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 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 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不是专业读者, 读的也不是专业书籍, 他们应该借助文本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 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则和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更广泛的、更高层次的阅读, 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语言及运用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

因此, 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 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要达到阅读的目的, 老师一定要作好引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学生在阅读主题学习教材时, 不同的文章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读, 对描写精彩和写作方法需借鉴的的文章要细读;只需知道内容大概的文章要浏览;对只需寻找相关知识的文章进行跳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 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文章,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

探究性学习感悟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91-01

一、探究性学习,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一)物理教材内部可以选择的探究内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物理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科书(人教版)出现的可选用的探究性课题: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用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要求比较起床后和临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纸锅烧水;制作针孔像机和潜望镜;用手电筒和平面镜白纸做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实验;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镜、研究物体的颜色;自制天平和量筒、橡皮筋测力计、筷子提米,巧找重心,个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自制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 研究自行车的构造、比比谁的功率大等等,这些小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

(二)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三)物理学科与新技术的交汇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总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授第一章测量,讲到纳米这个单位,我们可以借机介绍一下纳米技术。并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探究这一高科技领域。

(四)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第三章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题:①研究我们家乡南河的污染情况;②我们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

二、探究性学习,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形式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选择的探究形式。

1.发现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实验操作──讨论、归纳与反思。发现式探究学习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课的学习,如“平面镜”一节,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蜡烛在平面镜前可以成一个像,然后提问“怎样确定像的性质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每组提供两支相同的蜡烛,一个玻璃板,一张画有方格的白纸三块粗糙层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能有没有摩擦的平面吗?”或者“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等等。

2.接受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如“质量”一节,教师讲解“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顺序与注意事项都是科学的必然要求,最后进行作业。接受式探究的显着特点是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3.混合式探究。它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机械运动”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回答这个大问号呢?”指出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观看书上插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旁的孩子说动得‘真快’?”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小实验,如把课本平放在桌面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别以桌面、课本、尺子为标准,观察其它二者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快认识到“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是:以问题带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代替了被动的强迫学习。课堂内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课堂内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提供问题解决所需的材料,如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

(二)课外活动中通常选择的探究形式。

上一篇:老师家访后家长感言下一篇:下雪的那一刻作文素材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