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立意高远

2024-06-08

讲话立意高远(共5篇)

讲话立意高远 篇1

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成功经验、切实做好第二批活动各项工作,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要求。

作为党员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教育发展,坚持与群众合辙,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二是多干平凡实事,坚持与群众合意,为了一切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群众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出要懂得照镜子是富含哲理的,古人照 “镜”修身,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今天我们教师照镜子,则是为了饰面和修心、使教师做到内秀与外修的合一、使教师找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更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作为教师党员的我,对自己更应有正确的定位。教师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党员教师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只有师爱才能凝聚学生的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会上习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并应着重驱散四风问题——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官僚主义。这次会议同4月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同样指出党员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来次“大扫除”,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自从去年底提出“中国梦”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在积极地努力当中,但害群之马却依然未能除尽,不仅有损党与国家的形象,更恶化了人民群众同党之间的关系。这种人必须严厉惩处,还百姓还青天公明。而河南李新功的被判死刑就是应群众心声的一个好例子。在此之前,李作案多起,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直到去年被现场抓获这才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在我看来,这几年我党在改善党同民众关系的行动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做的依旧不够。

群众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有生力量,是一个政党保持生机的最大保障。没有群众的支持,我党的工作就不能展开;没有群众的理解,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令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施行。群众路线是我党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想要确保这条线路的通畅,就应该要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然而,好话易说,好事难做。话说多了也就成了敷衍,所以,在我看来,要走好群众路线就必须重点落实在行动上来。而大脑是指挥行动的司令,因此,整顿党内的歪风邪气是迫在眉睫的。腐败,是党内最大一股歪风。它会滋生出一系列的小邪气,如脱离群众摆高调,不理群众打官腔,或尸位素餐、贪污受贿、执政不严、有法不依等。

我党是到了应该“治治病”的时刻了。承认这一点并不令人羞愧,羞愧的应是那些沉醉在错误当中而不知悔改的人或组织。这次会议上,总书记细化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他说,照镜子,就是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工作作风、宗旨意识、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则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是要求党员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治治病,是要求党员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学习了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作为一名党员,作为XX市的XXX(职位),我觉得古人说“每日吾三省吾身”是非常好的一个自我省察方法。我们该问问自己什么?该问自己是否听得懂工作区域内的方言?应问问自己是否了解工作区域内的大致情况,有没有下基层工作过,有没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党内同事、有权有财的还是普通人?问问自己工作区域内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有多少,我们是否为他们尽了心力?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群众自身难以解决问题的保障,而不该成为谋取私利的邪恶法器。

群众是水,我们温柔对待,他们便同样报以温情;但若是不顾群众想法而一意孤行,那就是礁石与激流的碰撞,只会让整个社会环境更加令人心惊肉跳。

讲话立意高远 篇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这一点已成共识, 没有异议。但如何运用, 在哪里实践, 怎样把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与语文教学其他任务的完成有机结合起来, 怎样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自然、妥帖、全面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则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沈荣老师以小见大, 以姜树华老师教学的一个“枝节”为突破口, 直击目前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 并且运用文章学、课程与教学论原理, 从把握文本机理的角度, 深入探讨模仿表达、语言实践的合理性, 的确给人启发, 其敏感的职业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 是值得称道的。为防止教学内容选择出现偏差的“三问” (一问文本写了什么, 弄明白文本的“言语内容”;二问文本是怎么写的, 搞清楚文本的“言语形式”;三问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了“言语内容”对“言语形式”的决定作用, 发现文本“言语形式”的独特机理) , 也是非常有见地、有教学指导意义的。但遗憾的是, 沈老师研究问题就事论事, 过于坐实, 没有看到教学案例后面更深刻的东西、更复杂的含义。

“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沈荣老师文章引用的德国文学大师歌德的这句话, 虽是谈论语言文学的, 但借它来讨论语文教学也是合适的。教学的举措、教学的方略这些“内容”层面的东西人人都能看到, 可内容背后的“含义”, 即教学的立意 (为什么用这些举措、方略进行教学) , 则非得做“有心人”, 全面把握, 深入揣摩, 方可心领神会。

众所周知, 立意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立意的高低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 “意”在一篇文章中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运用什么样的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结构, 调遣什么样的词汇, 都要受命于文意。清代文论家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写文章如此, 教学亦然。教学究竟引入哪些材料, 采用哪些程序, 运用何种方法, 调动何种手段, 都是由教学的目的即教学的立意决定的。

虽说结课阶段引入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只属局部操作, 但姜树华老师却是通盘谋划、整体考虑的。他通盘谋划的是说明文这一类文体的教学定位, 整体考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高处立意, 低处使劲, 实处用力。引入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有更高远的教学立意、更丰富的教学内涵。其一, 是开阔眼界的拓展阅读, 不仅是内容上的拓宽, 也是思维上的拓宽, 思路上的拓宽, 认识上的拓宽。其二, 点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奋点———作家的文字也可以换一种写法, 打破权威迷信, 激发练习热情, 实现由读到写的顺利迁移。第三点更重要, 意在通过这一教学举措让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蒙:《假如没有灰尘》着重说明灰尘对人类的作用, 《灰尘的旅行》着重介绍灰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两篇文章观点相左, 不仅要对比阅读, 还要都用“真相+假设”的方式写作, 这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表达, 尤其是辩证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科学思维的培养, 是很有好处的。对于习惯了顺向、单一思维的中国小学生, 这种思维意识的强化尤为重要。这一教学举措还有隐性的第四点意图, 即便把这一环节仅仅当成单纯的模仿表达的语言实践, 姜树华老师为什么没有跟风而动, 像一般老师那样就地取材, 信手拈来, 随意设计模仿性的作业, 让学生内化文本言语形式, 提高表达能力 (沈荣老师在文章中已经列举了很多:“假如没有冬天”“假如没有黑夜”“假如不吃蔬菜”会怎样) ?为什么舍易求难, 舍近求远, 花了很多力气, 从文山书海中搜出高士其的文章?除了读与写结合, 除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与培养科学思维结合, 我想, 姜树华老师之所以不走寻常路, 是想给学生以教学的新鲜感、足够的刺激力, 是想以教师创造性的教, 启发、带动学生创造性的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沈荣老师强调的要按照文本的机理设计模仿表达练习的问题, 姜树华老师的教学也是注意到的, 只不过欲擒故纵, 反向设置, 把学生的思维与认识铺垫抬升了———课堂教学在学生们很满意自己的改写时突然转身:“既然本文作者很善于用假设笔法来写, 可本文开头怎么没有假设着写呢?”课堂进入激烈的组内讨论, 于是才有了“人们对灰尘危害认识太深, 所以不需要假设”“作者想说的是灰尘的‘功劳’, 不需强调危害”等深刻认识。此时, 学生们也许会恍然大悟: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由作者意图决定的。相信这时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已不单单是方法本身了“, 言”与“意”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了交融共生。

感谢沈荣老师通过争鸣文章, 把探究引向深入, 提醒所有的语文教师, 必须准确把握文本机理, 合理进行语言实践, 科学设计迁移性、运用性练习。我想在沈老师的基础上再强调一点, 再向前一步: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 也是人文性学科, 语言实践与运用不能就事论事, 不能单打一, 不能只盯着语言文字, 语言实践必须与语文教学其他任务的完成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语文教学在脚踏实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 必须怀想星空、仰望星空。因为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 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改用“语文素养”的说法, 不用大家已经熟悉的“语文能力”的说法, 不是要在名称上做文章, 而是代表一种新的更大的教育视野, 不仅有技能性的要求, 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 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能。

内涵深刻 立意高远 篇3

有了好的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吗?当然未必。如果希望自己的文章思想深刻,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那就不得不在文章立意上费一番苦心。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叫文章主题。“立意”也就是确立文章主题的意思。主题是文章的血液和生命,素材的选择和写作方式都是以它为统帅的。所以立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如此说来,立意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首先,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因为一篇好的作文必须给人以美感,要能陶冶人的情操。立意消极、庸俗,有可能会腐蚀读者的思想。

其次,要立意鲜明、集中,一以贯之,求多求杂,只会搞得中心混乱,不着边际。

再次,立意应该能反映社会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作为基础,立意再新颖,也没有针对性,这样的立意就犹如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

知道了立意的要求,还得了解立意的一般方法,但愿下面的内容能给你一点启迪。

1推陈出新

你一定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跳出传统的框子,写出新意来,可是这时却没有新鲜韵材料。你此时一定感到无比彷徨,一下难以打开思路,请你千万别着急,现在你可以回忆一些老的写作素材,想想从它们之中能否挖掘出新的主题。这种推陈出新的方法,仍然会让你的作文充满新意。此法主要是把以往希望却未出现的局面写出来。如《我们的双休日》,一般学生总是写双休日作业如何多,如何想玩,渴望得到一个自由的双休日。可是某省的一考生却反过来描写了令人愉快、轻松的双休日。这就是在旧题的基础上写出了新意,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减负”的要求,读来真是耳目一新。

2变废为宝

生活中让你头疼的事好多,令你厌恶的事也一定不少,你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这些内容写进自己的作文之中,因为它们的确使你心中一度不快活。其实,你丢掉的这些材料,也许正是写作的绝妙内容呢。问题是你要从这些消极的素材里找到积极的因素。这些新的发现会让你的文章大放异彩。例如2002年吉林考生《我不喜欢我的爸爸》一文,文章叙写了作者与爸爸的紧张关系,原因是自己的爸爸“总是摆出一副封建式的家长作风”,“惟我独尊”。总是把“我”禁锢在家里读书,“我”稍有“越轨”,便免不了“皮肉之苦”。这些其实都是消极材料,如果只是这样写。那阅卷老师除了听到你的满腹离骚,又能得到什么呢?本文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在结尾笔锋一转,“希望天下所有的爸爸能够不忘记自己的童年,并且永远与孩子心心相通”。这不能不说是对“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父母们的一个真诚的劝告——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你能说这篇作文没有新意吗?如果有,那就是对消极材料进行了合理的利用,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3化整为零

作文立意经常需要“沙里掏金”。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往往千头万绪,交错混杂,并不是全盘写下就能反映中心。你必须经过筛选、提炼,得到你所需要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将素材化整为零,择其一点。如《学习游泳给我的启示》。如果作者仔细描写游泳的过程,得出的道理一定很平常,而小作者只抓住跳出游泳圈才能真学会游泳这一点,悟出一个道理:我们要跳出常规的圈子,才能获得成功。这个立意集中、鲜明、富有哲理,又能反映时代的创新要求,特别是文末提出了思考:为何有这么多圈子?可谓发人深省,将主题推向了更高的层面。

4托物寓意

不要认为只有人和事才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你的思想感情。其实,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山水景物,甚至是毫无生命的事物,都能显示深层的内蕴。如果你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具体事物寄托所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可以使你的作文立意产生质的飞跃,焕发新的光彩,同时能把主题表现得深刻含蓄,余味无穷。本书中《冬的个性》(2000年山东考生)一文就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立意方法。文中以冬雪寓冬的圣洁,以大雪压青松寓冬的刚傲,以冬孕育春天寓冬的无私,乍一看,作者在赞颂冬的个性,可仔细一想,文章赞美的又岂只是冬天?它的真实意图完全是在赞颂人类所具有的圣洁、刚傲、无私的个性。这样的文章,怎能不让人如品佳茗,回味良久呢?

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一定要注意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咏物与寓意应有相似之处,不能强拉硬拼。另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利用想象,由事物的表象联想到它的精神境界。如《荔枝蜜》一文中,通过写蜜蜂的忙碌。写出了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奉献精神。难道蜜蜂真的乐于奉献吗?当然不是,蜜蜂的忙碌只是它的本能,所谓奉献精神完全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然而正是这种想象,使文章立意有了新的突破。

讲话立意高远 篇4

(2009年9月14日)

系主任 余刚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2009级本科生紧张的军训和研究生强化专业教育的空隙,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环境系2009-2010学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环境系,对你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取得的优秀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包括84名本科生、74名硕士生、32名博士生以及16名海外留学生在内的206名2009级新同学进入环境系学习表示热烈欢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作为即将进入清华环境系学习的新同学,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了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山东排污导致的江苏邳州砷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凤翔县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浏阳市509人尿镉超标、邳州深达48米的井水受到污染……作为清华环境人,看到这些密集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我们在痛心惋惜的同时,也感到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

清华大学环境系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重要基地。环境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设立的卫生工程系,1931年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陶葆楷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并给学生讲授给水工程课程,1952年开始招收给水排水专业的本科生,197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1984年建立环境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今年是环境系独立建系25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简朴务实的学术活动来庆祝环境系25岁的生日。

在过去的25年中,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环境系全体师生员工在历届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国际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建立了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一支以钱易院士、顾夏声院士、郝吉明院士和陈吉宁常务副校长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巴塞尔公约和POPs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等先进的开放式研究基地,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为一些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和决策支持,始终是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的排头兵,一些重要的指标已经进入世界一流环境学科行列。2009级同学正是在国家全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环境瓶颈问题以及环境系加快发展创建世界一流环境学科这种大背景下进入环境系学习的。刚才,我们表彰了上一学在本科生因材施教计划、优秀研究生奖励计划、优秀博士论文支持计划和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中的优秀同学,他们的事迹体现了环境系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他们是你们学习的榜样。作为系主任,我对大家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志存高远,以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己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由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和行业的部分环境指标有所改善,环境恶化状况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该研究提出了到2020年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和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到2030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到2050年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三个阶段目标。由此可见,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荒漠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关注和应对的重大课题,是联合国首脑会议、八国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要的全球和地区会议的“常设”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呵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解决我国复合型的环境问题,还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都需要高层次的环境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环境科学研究,这为“清华环境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希望环境系2009级同学志存高远,立志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和兴业英才,不仅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求实创新,以厚实的环境基础和前瞻的研究探索为目标。

环境学科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实行“三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认识和解决艰巨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必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感官判断环境问题到实时在线立体监测环境质量、从末端“三废”治理到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三同时”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希望环境系2009级同学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一定要打下宽厚的环境专业基础,在2-5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要尽早明确发展方向,结合选定的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掌握科学方法。

第三,身体力行,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绿色生活方式为小节。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依赖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那段“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精辟论断也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依赖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阐述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全民树立环境伦理观,需要全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顾秉林校长在清华大学2009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讲话中着重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全面发展已不仅仅是指“德智体美”,而且也包涵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更多知识与精神素养,这是新世纪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顾校长要求全体同学“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行动中去,共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将来走上社会,更要成为节能、环保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模范。”

作为清华环境人的2009级新同学,希望你们有更加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坚持绿色生活小节,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浪费粮食,使用绿色交通工具,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分类放置废弃物等等。我们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用“清华环境人”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同学们,你们将在这座融国际先进的环保、节能、生态、智能理念、材料和设备于一体的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学习2年、3年、4年或5年。请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一定要珍惜你们人生中这段最美好的年华!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我国的“碧水蓝天”时刻准备着!

审准文题精选材,高远立意显个性 篇5

古人的山居闲情、大师的丹青画卷、自然的山珍佳肴、蜗牛的慢行启示,让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多么温暖而惬意的散步。在学习和生活的庭院里,你一定也有类似的散步经历,也许是在某一处山野景致,也许是在某一处静心凝望,也许是在某一时的随意行走,也许是在一纸书页里,也许是在一幅画卷中,也许是在一曲歌谣里……

请以《心灵的散步》为题作文一篇。要求:篇幅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技法点拨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属于“材料+命题”的形式。写好该文题的关键是:准确审题,高远立意,精心选材,扣题行文,个性表达。具体来说,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审题,明确范围

命题作文在写作时,首先要审读文题,明确题意。应抓住文题的关键词语,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引出文题的提示语或材料中所隐含的要求和范围。就本文来说,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是“心灵”和“散步”。“心灵”是“散步”的对象,它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必须是抒写自我的心理过程和心灵感受。“散步”原意是指人徒步行走,在这里隐指为人的心理历程与考量,是一种喻义性的“散步”。由此,取材的范围应该重点写自我心理的愿望、经历和感悟。

二、高远立意,精心选材

明确了文题要求和意蕴,然后就要根据这一要求和意蕴确立文章的主题。从本文题来看,主题应该是揭示自我成长过程中,心灵对美好的向往和陶冶的过程;或者是写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心理受到某种挫折后,得到矫正和净化的过程。慨而言之,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能够传递正能量,且合乎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流意识。细而言之,这一主题的选材,既可以讴歌亲情和友情,又可以描绘胜地和美景,还可以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之,无论怎样选材,这个文题都必须在记叙的过程中,注重联想和心理描写,以揭示心理历程,抒发心理感受。否则,立意和选材,就会偏离“心灵的散步”这一文题对主题和选材的要求。

三、扣题行文,凸显个性

题乃文之眼、篇之魂。能否扣题,是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即便审题准,选材佳,如果行文中不懂扣题,也会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惨局。有人说,有时一两句话就有可能“救活”一篇被判死刑的跑题作文,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其实这种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就是扣题的功夫。文章扣题的方法在实际写作中,总体来说有两种,一是题眼扣题法,二是题意扣题法。除行文要扣题以外,在写作中还要注意彰显个性,这就要做到:主题要深远,要做到“一叶关情”,能够闪烁出哲理的光芒;选材要典型,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结构要井然,让人耳目一新;语言要清新灵动,点化精准,力求显示出自我的独特风采。

佳作工坊

心灵的散步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九年级 刘倩倩

把心灵系在蝴蝶身上,让它带着我在山花烂漫的时节飞扬。

那是一个清爽的早晨,心灵携着我踏着晨曦的露水寻香而去。早晨的空气酥油一般的润湿,空中的雾珠飞霰般地撒落在我的发梢和眉间,调皮极了,使我不得不用纸巾请它们下来。

香味越来越浓,让整个晨雾都拌和着花的香。呼吸之间,我的所有心思都变得舒畅甜美起来。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一缕缕的花香随着晨雾向我漂浮而来,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在我的心中竞相绽放,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近了,更近了。心更贴近了那一片五彩缤纷、沁人心脾的花丛,心田便成了一片茵茵的绿地。此时,那飘香的花儿究竟是开在心田还是绿地,怎么也分不清了,心儿伴着蝴蝶,飞扑向那片久盼的花海。

纵然沾满露珠,双翅也不乏轻盈。一幅美妙的画面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花朵藏在绿叶中。有的花瓣娇柔,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在露出脸蛋时,又用一方小巧的手帕遮住她的芳容;有的花瓣矜持,不喜不嗔,旁若无人地冷艳于枝头;有的花瓣泼辣,在狂呼和大笑中片片怒放……我该是多么幸运呀!感谢心灵,能够让我亲身目历如此多的花容。蝴蝶翩翩地飞舞起来,她用美妙的身姿和漂亮的衣衫在花朵中漫舞,诉说着她对这片花丛的热爱。如果你的听力足够灵敏,是否也能听得见花儿绽放的声音?是否也能够听得见蝴蝶在花丛中跳舞时唱的什么歌儿呢?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被心灵接纳的最美妙的天籁。

心灵徜徉在美丽的花海,我就是其中的那一朵:默默地潜心读书,默默地感悟生活,从不张狂,把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尽量地掩映在绿叶深处,有时,我也喜欢用一方小巧的手帕遮掩我真实的面目。其实,不管你是人生中的哪一朵花儿,只要你热爱生活,心中有快乐,生命就会精彩。即使生活中遇到烦恼和困厄,你也要学会常常给心灵放个假,牵着蝴蝶的衣角告诉她:我们一起去散步!

来一次心灵的散步,忘记烦恼,留下美好。

特色简析

本文的亮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审题准确,写法得当。小作者根据文题“心灵的散步”,选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无疑是对文题的精准审读。作文时,能根据文题选择一种恰当的表现手法,这是成就一篇佳作的必备前提。其二,线索分明,结构井然。本文由“花香”的诱惑,按时间线索串连起一场心灵的徜徉,虚实相生,把想象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三,扣题紧密,意旨显豁。本文在行文中,能做到时时处处扣合文题,文不离题,以文显旨。如开头运用文题扣题法和意联扣题法,将文眼“散步”转化成“心灵的飞扬”;在文中的五个段落中,将意念中的“心灵散步”和现实中的“心灵散步”巧妙勾连,环环相扣;文尾回扣主题,点明中心,深化了文章的意旨。此外,本文的语言措辞淡雅,与文中的“花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情感统一,令人读来口齿生香。

佳作工坊

心灵的散步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九年级 高雨蝶

给心灵放一次假,让它去散步。

听泉水叮咚,感岁月静好。

踏在山间松软的泥土上,嗅到幽幽花香,心情就像一只鼓满清风的帆船,充满了愉悦。用手轻轻拨开翠绿的枝叶,一泓清泉便悄然而至。泉水如浸透过的水晶,在太阳下泛着耀眼的光彩。走近聆听,叮叮咚咚,那是泉水为欢迎我的来访,正欢快地唱着歌,我的心情也由之前的紧张压抑变得轻松愉悦起来。那些繁杂的琐事,莫名的烦恼,都被我抛在脑后。在这里,我要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去尽情地感受时光的静美。

走山间小路,品时光悠扬。

傍晚,我与母亲一同在山间小路上漫步。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山间蜿蜒曲折的小路上,把我俩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母亲笑吟吟地望着我,轻抚着我的小辫,我抬头望着母亲,看到她乌黑的长发变得苍白。如血的夕阳下,母亲就这样牵着我的手,漫步在这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看不到母亲一丝的忧伤,她的言行中充满着欢乐和希望。母亲告诉我,不用只担心时光的短暂,而要不辜负这大好的时光。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时光的短暂又算得了什么?时光催人老,岁月却如歌一般悠扬。苍山似海,残阳如血,我愿与母亲一直这样漫步下去。

看雨打枝头,叹良辰美景。

放下沉重的书包,让心灵去散步,一幅雨景展现眼前,假如你有一个好心情,就不会再感叹古人所伤怀的雨打芭蕉,月光星辰也不过如此。正如我的眼前,一夜雨急,昨晚还在枝头孕育的花朵,今宵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蓦然抬头,竟然还有完好的几朵,迎着晨曦俏立枝头。她嘟着嘴唇仿佛在向我们诉说昨夜的际遇:你那般肆虐,我却还在,我要绽放,谁也甭想阻拦!看到此景,我的心灵也有一种被洗涤过后的清明——原来苦难也是财富。有此心境,你何必还去渴求那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呢?放下所有沉重的包袱,释然地面对风雨,在心灵之旅中,就会展现出一幅幅良辰美景。

给心灵放一次假,让它去散步。

只要你心中有希望,眼前有阳光,你的岁月就会静好,你的时光就会悠扬,你的年华就会如花,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一幅美好的图画!

给心灵放一次假,让它去散步。

特色简析

上一篇:新入职教师代表发言下一篇:简短的优美的早安心语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