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2024-09-14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共10篇)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1

没有脱产博士这么个学位,这只是说明你上学时的状态,即上学同时不上班为脱产。

在职博士是单位同意你去拿博士学位,但是档案关系还在单位,最后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可以说是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如果你硕士也是在职,那你只有博士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

统招博士就是你的档案人事关系转到学校,与原单位再无关系,毕业拿学历,学位证。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所谓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既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统招博士在读期间不评定职称)所以在职博士生并不是某种录取类别,其入学条件和毕业要求与脱产读博士要求一样,甚至某些学校毕业要求会更为严格(如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历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之相对的“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完成学业后,由培训部门颁发相应结业证书。“学历教育”的含金量高,其中学历教育中普通高等教育五大学历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最为正规且用人单位最为认可的学历教育,学历代码和学历层次也是按照上述顺序所编。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本科、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这五大类学历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最为正规且用人单位最为认可的学历教育,学历代码也是按照上述学历层次所编。

(一)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2]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应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⒈硕士学位证书;

⒉最后学历证明;

⒊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曾经获得科研成果的获奖证明材料;

⒋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

⒌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最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

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在职博士学籍与年限在研究生院注册,有正式学籍,学习年限3—5年

可注册或不注册,注册者须在校半年以上

学习年限2—3年

没有学籍

在职博士之在校青年教师申请规定

一、已获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可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博士学位,即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及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

二、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期间,学习所占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日常承担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由所在单位安排,不兼任普通博士生的“三助”工作,其工资待遇及住宿安排等仍在所在院(系、所)按青年教师管理,不转入研究生院。

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含论文博士生),学校收取费用4000元,一次或分二次缴清,本人负担20%,所在单位负担80%,可从横向经费、对外服务收入、基金收入中开支。该款项由研究生处收齐后,全部转交预算内,仅用于课程学习及日常管理费,其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答辩等所需各项费用由原单位自行解决。

四、院(系、所)每年暑假前根据师资培训计划,按春、秋二季确定选派名单,并报研究生院。在每年春、秋二次博士生招生时,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办理报名手续。

五、青年教师在职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应继续在校工作至少3年。

同等学力申博的流程

⒈申请并办理《课程考试资格卡》;

⒉在四年之内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国家规定的统一水平考试;

⒊在全部考试通过后一年内提交博士学位论文,提出论文答辩的申请;

⒋在提交论文后半年内进行论文答辩;

⒌论文答辫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博士学位。

国家统一水平考试通过成绩

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成绩的合格分数线均为60分,其中英语试卷二的成绩不低于18分,俄语、法语、德语和日语试卷二的成绩不低于16分;建筑学的综合考试和快速设计两部分的成绩均不低于60分。

同等学力申博条件

⒈申请人获硕士学位后工作5年以上。

⒉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审查。

⒊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须在4年内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全部课程考试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否则,本次申请无效。

⒋在通过全部考试后的一年内提出学位论文,并在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未通过者,本次申请无效。

⒌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力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达到培养要求,发学位证书

资格审查

(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

(二)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⒈硕士学位证书;

⒉最后学历证明;

⒊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⒋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⒌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⒍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二、同等学力水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申请人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

(一)对申请人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认定。

(二)对申请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组织考试。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直接申请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申请人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应指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

⒈论文要求及科研工作。

⑴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⑵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以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⑶论文用中文撰写,论文要有中文和外文摘要。

⑷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⒉论文评阅。

⑴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聘请不少于五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至少三名。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学位论文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三个月以前,由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送交论文评阅人。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⑵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⒊论文答辩。

⑴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七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四人是博士生导师、二人是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先得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可。

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一个月以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⑵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论文答辩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

⑶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二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力水平认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3],国家认可。

有关博士学位答辩申请书 篇2

1.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其中特殊要求的专业还需有二外成绩);

2.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通过综合课程考试;

4.在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的学术刊物上(见附件《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之资格论文发表期刊目录》)发表与申请学位专业相符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论文署名必须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不属于本一级学科的专业学术论文不能通过资格论文审核。

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答辩申请人是否具备上述条件进行审查,通过资格审查者方可领取和提交答辩材料。

答辩资格审查时间:每年3月和9月。

(二)领取和提交论文答辩材料

答辩申请人应领取、填写并提交以下答辩材料:

1.武汉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一式两份;

2.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1份,综合考试表1份;

3.科研成果原件及a4纸复印件1份;

4.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1份(表格须本人申请、导师签字、发表论文及成绩审查、党总支政审、院学评会主席签字);

5.制好的博士论文1本;

答辩申请人应同时交纳办理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工本费,每人63元,由各专业收齐统一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以上各项备齐后,由答辩申请人将材料送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学位处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评阅。

领取论文答辩材料时间:每年4月15日—30日,10月15日—30日。

(三)论文评阅

各专业指派专人或秘书,将论文评阅书用密封传递方式送达评阅人。

(四)论文答辩

1.评阅意见书返回研究生教学秘书,由其作过保密处理后交给申请人,超过三分之二合格的即可办理论文答辩手续。

博士生答辩时间应由导师或指导小组决定后,在答辩前10天报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以便统一安排。

2.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专业学科组及导师确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是该专业研究领域的校外学术权威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答辩委员会中应有半数以上博士生指导教师,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应列席答辩会,但不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组成后,经院学评会主席审批,报校学位处批准方可答辩。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属于本二级学科专业的委员不得少于五分之四,否则答辩委员会组成无效。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应有一名在本学科专业中颇具影响的校外专家,其来往本院交通费、食宿费(原则上只在武汉住宿—天)、答辩酬金(每生300元)由法学院统一支付。

3.答辩截止时间每年上半年不迟于5月底,下半年不迟于11月底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要求完成论文答辩手续的,将推后半年答辩,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不再办理答辩手续。

4.答辩须在校内举行,特殊情况须在异地答辩时,可请示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同一答辩委员会一天内不应组织超过4人次的答辩;

(五)提交答辩材料

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及时将答辩材料填写好,按页码归回到博士学位申请表内的原位,将答辩袋中的所有材料整好,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每位申请博士学位的同学还须向院资料室提交博士论文一本。

(六)学位证书发放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通过授予答辩申请人学位的决议后,经3个月公示无异议者方可发放学位证书。

(七)费用报销

答辩者提交答辩材料后,可填写《论文评阅酬金申请表》,经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院负责财务管理的副院长审批后,每位博士生可报销校外专家论文评阅费600元、秘书酬劳费50元,论文打印费、调研费1500,共计2150元。

(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评选

1.根据校研究生院及我院对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精神,从__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经导师推荐,博士生可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申报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立项,学校将对获批准立项的优秀博士论文给予一定资助。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申请流程图 篇3

备注:

1、有关材料包括:1.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导师原始稿件审核表;2.参加学术讨论中本人所做

报告的内容或详细提纲(须导师审核签字);3.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中本人在会议上所宣读的报告的内容或详细提纲(须导师审核签字);4.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须导师审核签字);5.专业外语试卷(中译英,英译中各一份,导师审核签字);6.专业课试卷。这些材料将由各培养单

位以学生为单位进行建档保存,存档保管时间截止至研究生毕业后五

2、年。

3、学术论文及科研究成果的复印件只需复印期刊的封面、目录及论文的首页(及包含有作者署名单位的相关页)。

4、提前答辩或延期答辩的研究生需到研究生院培养办办理提前答辩或延期答辩申请手续,并须培养办在答辩申请表签字确认。

5、按“研究生毕业应交材料清单”要求,将有关材料交至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答辩手续办理地点:打印成绩单在培养办,其余答辩手续及论文送审在学位办。答辩手续办理时间:四牌楼校区每周周二、周五(寒暑假除外)咨询电话:025-83795014,83792406

研究生院学位办 2010年3月1日

附表一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答辩申请材料审核表

备注:1.学术讨论与学术会议材料为学术活动中本人所做报告的内容或详细提纲,材料须经导师审核确认。2.专业外语材料须提交证明博士生外语能力的材料:英译中与中译英材料各一份,材料须经导师审核确认。3.博士生在校期间以东南大学名义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则上在投稿之前原始稿件须交导师审核,导师同意其投稿并签署《导师原始稿件审核表》后方可投稿。

4.以上材料由各培养单位以学生为单位进行建档保存,存档保管时间截止至研究生毕业后五年,以备教学质量评价分析使用。超过规定时间后,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处理。

以上材料俱已审核归档!

院系审核人签名:

在职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4

协 议 书

为了提高医院学术及技术水平,造就学科骨干,保持和争取学科优胜,唐山市丰南区医院 同志被 大学 专业研究生录取,为保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医院与研究生签订如下协议:

1、医院为 支付学费 元。

2、医院保留研究生 同志在读期间除奖金以外的原待遇(含普调工资)。

3、医院负责报销往返于单位——学校每年的两次路费。

3、研究生在读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认真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每年向医务科提交1份学习研究总结。

4、研究生毕业后未能取得学位或在读期间因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完成学业者,赔偿在读期间医院支付的全部费用。

5、研究生毕业后要按期回医院工作,并在医院工作满六年,如逾期不回医院工作或工作不满六年要求调出者,按医院为其支付在读期间费用总额的300%,赔偿医院的经济损失。否则承担相应经济责任。

医院和研究生双方同意执行此协议,签字生效。

院长: 研究生: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5

学位评定委员会文件

新大学位字„2010‟13号

关于对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规定进行修订通知

各单位:

经2010年12月23日校学位委员会研究,决定对现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有关申请学位的要求进行修订。具体修订如下:

1.理学、工学类——在自然科学期刊一、二区发表论文一篇,或在三区发表论文两篇,或在三区发表论文一篇和在四区发表论文两篇。

2.人文社科类——在一、二、三区发表论文两篇,或在四区发表论文三篇。

以上论文要求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并以新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期刊分区以《新疆大学2011版学术期刊目录认定办法》相关规定为准。

在网络版期刊、学术期刊增刊(含专刊、特刊、简报)、内部刊物、一般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不在认定范围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CPCI-S和CPCI –SSH)收录的不在认定范围内。

本规定从2010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2010年之前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仍按新大学位字„2006‟7号“关于修定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申请学位

规定

修订

通知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6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校学位[2005]4号

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

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七、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本规定相抵触者,以本规定为准。

八、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00五年七月八日

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及相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位点、各位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于2003年5月15日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学校有关政策,形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等相关规定的决定,特通知如下:

一、发表论文期刊

1.权威期刊

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小型微型计算 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凡被三大索引正式检索(进入光盘版)的论文;

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等相关学科的一级学报(自动化学报、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电子学报及通信学报等)。

2.重要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同时又是重要期刊;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微处理机、计算机仿真、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微计算机应用、微型机与应用、高技术通讯、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光通信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与化学;

教育部直属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各相关二级学科或专题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必须有ISSN号);相关学科(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认可的期刊(见《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9年版,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

3.一般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重要期刊同时又是一般期刊;

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世界、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光盘技术、计算机与通讯、微型计算机。

二、博士生发表外文期刊

博士生发表外文论文的重要学术刊物可在下列资料中检索:

1.《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编写,2000年3月。

2.《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写,2001年2月。

3.中文期刊的全英文版杂志(要有ISSN)。

4.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若会议为上述1)、2)中收录,则被认可。

三、国际会议权威期刊

1.以IEEE名议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2.以SPIE名义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3.以ACM名义召开的各领域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如VIDB、SIG MOD等);

4.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 的会议论文集;

5.三大索引收录(光盘版)。

四、有关规定

1.凡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属于上述期刊范畴;

2.非全日制硕士生可适当放宽,如非重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若为其它非本通知中的期刊,则必须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相关性;

3.按学校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博士生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一篇、国内权威期刊一篇、重要期刊一篇。

4.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必须是第一作者,或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学生作为第二作者;必须有一篇是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外文或权威期刊);

5.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要有紧密的相关性,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6.博士生的直接指导教师(若副导师挂靠正导师招生,则含正、副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7.全日制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一般由4~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二名非研究生所在课题组教师,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过去发布的规定,若与本规定冲突,以本规定为准。

上述规定,自通知之日起开始执行。

特此通知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二OO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1.计算机学报 2.软件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自动化学报 5.计算机科学

6.控制理论与应用 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控制与决策 1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计算机工程

13.计算机应用 14.信息与控制 15.机器人 1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17.计算机应用研究 18.系统仿真学报 1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遥感学报 21.中文信息学报 22.微计算机信息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24.微型机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 26.传感技术学报 28.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7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

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

一、学位论文电子版提交办法及要求

凡在我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通过论文答辩后,都须通过网络向校学位办公室及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向图书馆提交的电子版论文,详细要求和提交方法见吉林大学图书馆主页服务指南中的“学位论文提交”。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其要求和方法如下:

1.提交办法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http://gim.jlu.edu.cn网址,登录“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论文答辩”栏目下点击“毕业论文上传”,根据提示操作,进行论文电子版的提交。

2.电子版论文格式要求

1)学位申请者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内容必须与提交的纸本论文内容一致;

2)排版格式可采用WORD、PDF格式。对于大容量的电子文档,请尽可能采用PDF格式上传。

3)提交的论文电子版必须是一个文件。不能将论文分成几部分分别提交,否则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将互相覆盖,最终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电子文件。

二、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

照片作为学位获得者的特征信息,是学位证书及各学位授予单位向国务院学位办进行学位授予信息上报时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位证书网上查询的重要内容。为此,凡在我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在通过论文答辩后,都应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电子照片,其要求和方法如下:

1.提交办法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http://gim.jlu.edu.cn网址,登录“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论文答辩”栏中点击“照片上传”,将本人电子照片上传到系统中。

2.电子照片要求

1)凡需进行学历电子注册的研究生,其学位证书照片必须与学历电子注册的照片一致,并将注册的电子照片上传到系统中。电子照片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学历图像校对处下载。

2)凡接受非学历教育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包括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照片须按如下标准采集:

·图片尺寸(像素):宽150、高210 ·大小:≤10K ·格式:JPG · 电子照片必须由数码相机拍摄,免冠,头顶距离顶部约占照片高度的3/10。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8

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1.申请人向校学位办提交资格审查材料

2.校学位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

3.申请人进行学位课程学习或考试

4.申请人在答辩前2个月向学院研究生工作干事提交申请书、学位论文、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其它学位申请材料

5.由学院研究生工作干事向学位办呈交申请人学位论文、评阅人建议名单及其他学位申请材料

6.学位办根据评阅人建议名单及专家库选定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

7.学院研究生工作干事或答辩秘书根据学位办选定的评阅人名单寄送论文评阅材料

8.论文评阅意见全部返回并建议提交答辩后, 研究生工作干事向学位办呈交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9.学位办审核材料,并在一周内进行批复

10.申请人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作出决议

11.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审核,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12.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核,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脱产博士申请学位 篇9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工作实施办法》及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全面考查,强化主体责任,确保公平公正,特制订此实施细则。

一、组织管理

1.组织成立由学部党政主要领导、教授委员会主任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参加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长由部长担任。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学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工作实施细则》,统筹各项具体工作,履行领导、组织、协调、监督职责。

2.组织成立“材料审核小组”和“综合考核小组”,组长及成员由学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选定。

3.学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对“材料审核小组”和“综合考核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确保工作按照规定方案和程序进行,保证工作质量。

二、报名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3.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

4.申请人应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5.申请人应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或者在教育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绩。6.外语要求:

(1)英语水平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CET-4≥426分(2005年以前CET-4成绩为“合格”)或CET-6≥426分(2005年以前CET-6成绩为“合格”)或IELTS≥6.0或TOEFL≥85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或本科阶段为英语专业。

(2)日语、俄语参照相应标准执行。

7.“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及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人员。

8.“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暂不招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三、考核程序

(一)网上报名

申请人须登录我校博士招生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11日。报名前须仔细阅读我校当年博士招生简章和学部实施细则。

报名成功后,下载打印2份《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确认无误并签字。

(二)提交材料

申请人需提交以下材料: 1.提交给招生办公室的材料:

将本人核对无误并签字的《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1份)于2018年5月11日前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

2.提交给学部的材料:

以下申请材料须全部用A4纸打印或复印,按材料顺序一并装订成册,于2018年5月11日前寄送至学部。

(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1份;

(2)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1份;

(3)硕士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1份;(4)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1份;

(5)可证明考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材料(例如:期刊论文或专著的复印件);(6)可证明考生实践领域业绩的材料(例如:获奖证书等);

(7)申请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两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申请人思想品德、知识结构、科研态度和能力、外语水平、工作成果、培养潜力及综合素质作出简要评价;

(8)硕士学位论文;

(9)个人陈述,包括思想品德、报考理由、学术背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等;

(10)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在职证明原件(注明职务、职级、工作年限等内容,负责人签字,单位盖公章或人事章)。

材料(2)(3)(4)到校参加综合考核时需交验原件。3.寄送注意事项

(1)招生办公室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编:130024,联系人:朱嘉熹,电话:0431-85099608。

(2)教育学部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师训大楼706-4室教育学部办公室,邮编:130024,联系人:魏丽娜,电话:0431-85098033。

(3)为确保材料的及时稳妥送达,务必使用邮政EMS或顺丰快递。

(三)材料审核 学部“材料审核小组”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在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出审核意见或成绩,审核结果在学部网站公布。审核程序如下:

1.材料形式审核:

“材料审核小组”对申请人提供材料的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不符合报名条件者,不予进入后续的考核程序。

2.材料评价审核:

“材料审核小组”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对其学术背景、学业成绩、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作出评价,给出审核意见或成绩。此环节未通过者,不予进入后续的考核程序。

(四)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由学部“综合考核小组”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组织实施。综合考核包括:外语水平考核、专业素质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

1.外语水平考核:考核方式为笔试,成绩满分为50分,考试时长为60分钟。2.专业素质考核:考核方式为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120分钟,考试科目为《教育学综合》。

3.综合素质考核:考核方式为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五)成绩计算办法

最终成绩=外语水平考核成绩+专业素质考核成绩+综合素质考核成绩

外语水平考核的合格线为25分,专业素质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的合格线均为60分,未达到合格线者,不予录取。

(六)拟录取名单确定及公示

学部在综合评定申请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录取,即在同一专业方向内按照申请人最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

全部录取工作完成后,经学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审核及学部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招生办公室,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招生办公室将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

四、其他

本办法由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篇10

081701化学工程

计建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重力场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离子液体与分离过程。联系方式:0571-88320053,jjb@zjut.edu.cn

裘俊红(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海洋生物化工及资源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850,qiujh66@126.com 董志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联系方式:0571-88323603,dongzy@zjut.edu.cn

081702 化学工艺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工艺、有机催化、化工过程数学模拟及装置优化。联系方式:0571-88320208,Renjie.R@263.net

081704应用化学

马淳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与电化学合成、纳米材料电化学、电催化、能源电化学、环境电化学。联系方式:science@zjut.edu.cn 徐振元(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友好农药、绿色有机合成、催化加氢。联系方式:chrc@zjut.edu.cn 许丹倩(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绿色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系方式:greenchem@zjut.edu.cn 高建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染料暨新型有机光电材料。联系方式:gdgjr@zjut.edu.cn 严新焕(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与绿色化学。

张诚(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与应用、功能复合材料。联系方式: czhang@zjut.edu.cn 盛嘉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材料。联系方式:jw-sheng@zjut.edu.cn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联系方式:zhongmq@zjut.edu.cn

081705工业催化

李小年(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催化、绿色催化氢化。联系方式:0571-88320409

刘化章(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剂工程与技术、C1化学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063 严巍(女)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氢化技术与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583 裴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629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催化、石油加工与化工工艺。联系方式:0571-88320208 张文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催化、金属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394

081721 材料化工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合金与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418,zhongmq@zjut.edu.cn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彭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机床与工具技术。联系方式:pengwei@zjut.edu.cn 赵燕伟(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联系方式:zyw@zjut.edu.cn 柴国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联系方式:chaigz@zjut.edu.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jlyuan @zjut.edu.cn 冯定忠(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工程。联系方式:fdz@zjut.edu.cn 程成(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chengcheng@zjut.edu.cn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张立彬(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技术与装备、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lbz@zjut.edu.cn 宋玉泉(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超塑性与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

计时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视觉、检测与信息处理。联系方式:jishiming@zjut.edu.cn 阮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流体动力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wxmin@mail.hz.zj.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亚纳米级加工技术与理论、机械系统信号处理及故障诊断。联系方式:jlyuan@zjut.edu.cn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高增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zlgao@zjut.edu.cn 卢炎麟(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anlinlu256@163.com 刘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lyyjs@mail.hz.zj.cn 蒋炎尧(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jang@unr.edu.cn 方德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dmfang@zjut.edu.cn 楼白杨(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材料技术及应用。联系方式:loubaiyang@163.com 彭旭东(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xdpeng@zjut.edu.cn 陈学东(男)教授级高工、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chenxuedong@hgmri.com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0571-85290172,wwl@zjut.edu.cn 俞立(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网络化控制系统。联系方式:0571-88320287,lyu@zjut.edu.cn 王守觉(男)研究员、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网络和信息科学。联系方式:010-82304555,wsjue@semi.ac.cn 李未(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高速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

曹一家(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系统优化与控制。联系方式:0571-87952702,yijiacao@zju.edu.cn 冯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微特电机、传感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3-3641897,zjhzfh@126.com 孙明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电气传动与控制。联系方式:***,mxsun@zjut.edu.cn 黄德才(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506,hdc@zjut.edu.cn 杨东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启发计算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0571-85290087,ydy@zjut.edu.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ggzhou@zjut.edu.cn 乐孜纯(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通信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5290308,lzc@zjut.edu.cn

020206 国际贸易学

程惠芳(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模式研究。联系方式:chf@zjut.edu.cn 谭晶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联系方式:tanjingrong2002@yahoo.com.cn 王丽萍(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物流系统优化与电子商务。联系方式:wlp@viston.com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池仁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chirenyong@mail.hz.zj.cn 徐维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联系方式:xwq@zjut.edu.cn 汪少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投资分析与管理。联系方式:zjut_wsh@yahoo.com.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联系方式:genguiz@yahoo.com 宣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009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管理。联系方式: wwl@zjut.edu.cn

081703 生物化工

沈寅初(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 郑裕国(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zhengyg@zjut.edu.cn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钱俊青(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17,qjq@zjut.edu.cn

081720 环境化工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绿色工艺与资源化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化学(水处理药剂)、手性分离技术与药物环境安全、环境分析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盛光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有机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243,dansheng@zjut.edu.cn

100701 药物化学

上一篇:与花相遇诗歌下一篇:主辅分离推动产业升级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