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计划制定原则(共11篇)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1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训练计划,训练原则,生化原则
随着跆拳道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跆拳道竞技比赛竞争激烈。竞技训练手段及方法需不断地完善。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生化入手,制定身体训练计划的生化原则认识训练。我们知道决定训练的效应大小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因素是取决于运动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度及总量,而其中又以强度为核心。田径运动训练,从生化学看,其主要是如何提高专项的供能能力,只是不同的专项以不同的供能系统为主而已。因此,制订身体训练计划,首先要清楚各专项竞技能力的供能系统的主、次及每个人的特点,因此,本人从供能的角度来阐明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练习强度依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这一训练的主要手段的强度必须尽可能高。否则不足以会动用此系统。因此要在保证动作技术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动作快速、有力。
一、每次练习所持续的时间
原则上应超过3~4s,而小于8~l0s;若超过10s,糖酵解参与供能,如少于3~4s,对磷酸原系统刺激不足,虽然可用分组数,小间歇来弥补,但组数与间歇的大小很难控制,而且很容易导致糖酵解为主供能。而且这种少于3~4s的超短距离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最高速度,无论从供能上或从实践上都不利。此能力的训练一般多用重复训练法为主。
1. 训练的强度。
训练的强度及依此系统供能的专项的实践决定了此能力训练的密度相对要小,即练习之间的间歇相对要长些,原则上长到保证ATP—CP的完全恢复。在此能力的训练中,要敢于间歇,以保证练习的强度与技术质量,间歇长,不要用完全休息性间歇,而应用各种技术练习等作为休息,这样既可促进恢复,又可熟练,改进技术。如果密度高,在ATP—CP不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第二次练习,那势必动用糖酵解参与供能,运动强度必定降低。另外,高强度、高密度易使运动员过早陷于疲劳状态,技术动作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一次训练课的运动量过小。对训练密度,不仅看做是练习与练习之间时间上的间歇,而更重要的应看做是练习停止后的机能、生化的恢复阶段。因此,现代的科学训练,非常重视恢复,把恢复看做是训练的完整组成部分,不仅要注意休息的时间长短,更主要是注意休息方式,“循环训练”的提出,就是考虑到了恢复的重要性。训练强度、密度、持续时间三者的总原则应是尽力动用CP而又不要糖酵解过早、过多的参与供能。
2. 练习总量。
以此供能系统为主供能的运动项目,没有一个是需要在抗疲劳的条件下进行竞赛的,此练习要求高强度、高质量,故总量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小,一般基本上要在保证强度及技术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在保证以磷酸原系统为主供能的基础上加大总量为宜。另外这种能力的训练,需要安排在课的前面,在课后部分,由于机能的降低,恢复总是不能完全,因而就变成速耐性训练了。于400m竞技能力要求具有保持一定时间高强度运动能力,所以此能力的提高主要仍在于神经、肌肉系统的提高。这样,运动量最终只要达到使主要参与运动的神经及骨骼肌到一定的疲劳程度就行,而要避免心、肺功能的较深的疲劳。过去存在着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在理论上误认为400m运动的氧量大;另一方面对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的认识有片面求大之误。800m及1 500m跑中需氧代谢参与的比例比400m较大。因此其总量相对依次要大,除造成神经、肌肉的疲劳外,还要求有一定的心肺机能的疲劳。
此供能系统的动用一是当磷酸原系统供能近枯竭时,二是需氧氧化系统不能满足运动强度对能量的需求时,三是当运动的肌肉缺氧时,在高强度激烈运动中显属第一种情况,故此能力训练应采用次极限运动强度为宜。强度过高动用磷酸原,偏低则动用需氧氧化系统供能。
3. 练习的持续时间。
因糖酵解反应的发动需要肌细胞液中的肌酸(C)及ADP, AMP的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达最大功率的时间均在运动开始后30~50s之间。因此,练习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0s,但也不宜超过1~2 min。若采用少于30s、大于lo s的高强多次数的练习,那就必须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此来补偿每次练习所引起糖酵解供能的不足。以保证使整个训练课中的练习基本上达到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另一个重要的是要在LA的堆积的条件下进行运动以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这一系统的训练采用高强度、短距离的间歇训练法的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主项及超主项次最大强度跑,这是专项的竞赛需要。
二、训练的密度
密度的要求有二:一是不要大到使运动员很快陷于筋疲力尽的状态,造成练习强度的降低,技术动作的破坏,或完成不了预定的运动量,二是要保证肌肉中有相当浓度的LA堆积,因为400m、800m赛跑是在抗酸性的条件下跑完全程的。为提高机体的抗酸能力就需将训练的密度严格控制,弄不好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1. 练习的总量
抗酸能力决定了训练的运动量相对要大,但由3需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
2.训练的密度。
密度的要求原则是:不能大到让糖酵解参与供能的比例增加过多, 免使机体过早进人疲劳状态。一般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左右, 当然这也要因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等而有所差异。
3.训练总量。
需氧竞技能力在代谢上说主要是抗有氧代谢疲劳能力, 从生理上说是抗心、肺等内脏功能及肌肉的抗疲劳的能力。要使心肺等内脏功能及肌肉需氧代谢能力得到足够的大。近年来, 不主张总是用一次训练课就使运动员练得全身筋疲力尽, 而是主张用数次课的总和使运动员达到预定的相当的疲劳程度。但每次课的总量一定要达到使运动员有一定程度的疲劳。
对训练的适应能力身体条件、性别年龄、体型及体质心理条件:对训练的态度、毅力平运动性质、运动量与强度、持续时间、总量、技术难度质量、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氧气及能源的供给能力。 (1) 摄氧量:肺通气量、换气量、每搏心输出、心率; (2) 血管弹性; (3) 血红蛋白; (4) 缓冲能量; (5) 神经体液的调节能力呼训练环境、高度、气温、气压、温度、空气成分、场地、器材、观众、对手、教练对氧及能源的利用能力, 运动肌肉需氧代谢的能力。1) 能源的贮存与摄取;2) 需氧代谢的活动;3) 肌肉的结构及化学组成;4) 神经、体液的调节能力及缓冲能量;5) 人体的需氧竞技能力 (有氧竞技能力) 。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1.
[3]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
有原则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篇2
置此变局当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学会应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方能确保中国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速度的差异有3、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在逐渐提升。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GDP有望在今年与发达国家首次持平,这会是一个很大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世界经济版图另外一个变化就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大幕。
尤其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更是为了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抢占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奥巴马政府期待,“再工业化”战略能延续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促使主导“新型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环保、能源、交通,乃至所有经济领域遍地开花。
欧洲等发达地区同时也都在进行调整,主要是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调整。欧洲债务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调整契机。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结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有观点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正是除了刺激财政支出和货币宽松之外,安倍经济政策的第三把火。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将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方式,转向扩大内需。中国的需求增长点很大一块在于服务业的发展。现在中央提出了新的经济调整战略,即在存量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增量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3年是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期,各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在一两年调整过来,至少要持续三五年甚至更长。但我们应看到并重视力量对比的趋势变化。
随着发达国家“日本化”日趋明显,且这种趋势将持续一段时期,中国应抓住机遇继续发展。如果以GDP增速7%来计算,十年下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会显著增加,和美国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但挑战也无时不在。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利用国际规则对中国实行各种“围堵”,也确实构成了挑战。世界正在进行一轮新的再全球化进程,体现在贸易上,就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
再全球化下,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规则将更加严格,但不可忽视的是更具有针对性,非中立性也更加隐蔽。现在很多规则表面上不针对中国,但实际上就是意指中国。
因此,未来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当中。中国的难题就在于:如果加入这个规则,那就要做出让步;相反,如果不加入就要游离在其他国家之外。
中国参与国际规则,需要倡导既符合中国利益,又能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的指导原则,对于现行的国际规则,应坚持“权责相适应”原则,对于改革中的国际规则,应坚持“包容利益”原则,对于新国际规则的确立,应坚持“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
发达国家主张的“竞争中性原则”(不让市场主体因其产权属性而获得特别优势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可能成为约束和遏止中国国企发展特别是“走出去”的工具。短期中国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延缓“竞争中立原则”上升为国际通则。同时,加强对该政策本身的理解与阐释,力图使其能够反映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诉求,以体现“有区别但共同”的发展原则。
中国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一些规则对今日之中国或许能构成有限的保护,但对来日之中国可能形成无穷的制约。中国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时,也必须学会权衡规则的利弊得失。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3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健身的过程是很艰苦和枯燥的,但是如果你有决心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么健身的过程是充满惊喜和快乐的。因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明白怕苦怕累是练不出性感迷人的身材的。
二、意念集中
健身讲究“意念集中”,即锻炼哪块肌肉就全神贯注哪块肌肉。这样,不仅保证动作的正确,同时感受肌肉的工作,深度的刺激肌肉。
三、关注健身成果
健身要有目标,但目标不能夸大也不能过于拘谨。定期的纪录身体的体重、各部分围度,能拍出照片最好,做下纪录。这样能定期的感受健身的效果激励自己,同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摸索适合自己的、实用的健身方法
健身前,要充分的了解健身知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实用的健身方法和计划。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的健身计划也有所不同,但还是有基本的准则供大家参考,例如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锻炼部位(每次并非全身各部位肌肉都要锻炼)、部位锻炼组数、每组次数和负荷等。
1.锻炼次数。初练者一般每周锻炼3次,隔天一次。对初练者来说,锻炼次数每周超过三次或少于三次,效果都不好。次数少了,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刺激;次数多了,肌肉疲劳过度,又不利于肌肉的增长。
2.锻炼时间。初练这一般每次锻炼1小时左右。随着力量的增加,锻炼时间可适当增加,但不要超过2个小时。动作组与组休息时间不超过30秒;动作与动作之间,休息时间可稍微长些。锻炼时间以上午10点、下午5点左右为佳。但睡前1小时一定要结束训练,否则可能影响入睡。
3.锻炼部位。以腿部的锻炼为带动全身肌肉的增长,不少健身爱好者往往忽略腿部,尤其是小腿肌群的锻炼。你为健身运动爱好者一定要注意全身肌肉的匀称,唯有这样才能练出非常匀称、性感挺拔的体型。同时,腿部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增加身体激素的分泌,激素能促进全身肌肉的增长。
肌肉锻炼的顺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遵守一个原则:全身各部分肌肉在一个健身循环内都要得到锻炼,每次锻炼2-3个部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身强度而定,局部肌肉锻炼要有48-72小时的修复时间。
4.锻炼组数。初练者头一周内,从小负荷、低次数的强度开始,然后循序渐进的增加,最后坚持每个部位3-4动作,每个动作3-4组。
5.动作次数。大负荷、少次数、少组数的方式对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何种有效;而小负荷、多次数、多组数的方式有利于缩减脂肪,使肌肉线条清晰、轮廓分明。(1~4次主要增长绝对肌力和体力,6~12次主要增长肌肉围度,16~20次主要发达小肌肉群和增进肌肉线条弹性,25次以上主要用于减脂、增强心肺功能、健身塑形等。)
6.每组次数。每组次数就是RM的概念,例如“8~10RM”所表达的就是“竭尽全力最多能重复8~10次的重量”。以增肌为目的的健身,采用8-12RM的重量。以减脂为目的健身,采用20-30RM的重量。
7.适时改变锻炼强度与方法。随着力量的增长,要增加负荷强度和多动作锻炼,以给肌肉新的刺激促进增长。
8.锻炼方法。一般健身者:在时间和体能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每周健身4—5次,每次40—50分钟。
增肌训练者:周一至五训练3次,中低强度,以器械训练为主,有氧训练为辅,周末训练两次,高强度,时间延长,除跑步热身外,完全投入到器械训练中去。
减脂训练者:每周5—6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配合适量器械练习。塑型训练者:健身频率和持续时间与一般健身者相同,但注意课程多样化,包括有氧运动、舒缓性健身操课、器械训练等不同项目。
增肌训练者应注意:肌肉恢复期为48~72小时,因此在肌肉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再继续锻炼同一块肌肉是没有效果的,相反会影响锻炼效果。一般在大肌肉锻炼的同时有小肌肉的参与运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把参与运动的肌肉在同一天锻炼效果是最好的。组数、次数要求,大肌肉3~4组、6~10RM、3~4个动作,小肌肉2~3组、8~12RM、2~3个动作。大肌肉包括:胸肌、背阔肌、腹肌、腿部。训练初期要适当减轻重量、加大数量。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4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学制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5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定位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选择。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5学期教学周18周,周学时28,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约为1200~132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约为1800~198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分配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实训不低于600学时。学校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相关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前3年一般每周安排28学时,后2年一般每周安排24学时。1~9学期每学期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总学时数约为50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为260~280。实验、实习、实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10学分。
公共课程总学时约为2000,学分约为11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包括:
专业课程总学时约为3000,学分约为16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分配和学期安排。专业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不低于1200。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与规格
4.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5.职业能力 6.课程结构
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8.教学安排表 9.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0.实训(实验)条件
七、教学计划管理
省组织力量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适时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管理监督,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和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
新公司法章程制定原则 篇5
尽管新公司法非常强调公司章程的自治程度,但是这种自治肯定是相对的,都要遵守这么一条法定原则,即“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因此,新法明确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另外,新公司法对公司自治权扩大的同时,国家必然也会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信用监控体系,以防止一些不怀好心之人滥用公司自治权利来谋取不正当利益。企业想健康持续发展,自治权的行使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合乎法律的框架内。
(二)与公司治理有机地结合
我国公司实行“三权分立”,公司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利机关,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关。
对于股东会,主要是规定明确、详尽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使其召集、表决、决议的制定及通过等系列问题有章可循。由于股东、股东(大)会权利义务间的博弈是章程最为核心关键的部分,因此,妥善解决大小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分配问题,要求章程对该部分的规定尽可能详尽、可操作。既不能让大股东“一股独大”,也不能让小股东过分干扰公司正常经营运作。
对于董事会,一是要明确董事会的权力界限,做好使董事会和股东会之间的权力平衡;二是规范董事任免规则、建立规范的董事资格,候选人推荐、评审、股东大会选举、罢免等规则;三是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包括对董事会会议的召集、通知、出席有效人数、议题的准备、表决方式、效力、代理、股票细则、记录、信息披露等内容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实现董事会规范运作;四是强调董事勤勉和忠实义务,防止内部人越权、侵占公司财产、挪用公司资金、利用职务便利等损害公司利益的发生。
对于监事会,主要是确保监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明确监事会、监事的权力、义务,还必须完善监事会构成及议事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监事会行使权力的途径及保障。
(三)条款设计要切实可行
我国不少公司都容易忽视章程内容的作用和义务,不少地方语焉不详,甚至把章程束之高阁,很多时候违反章程而全然不知。其实,公司章程是公司行为的根本准则,对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有约束力。因此,我们在设计章程内容时,除了表述详细外,还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可操作。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司章程内容,我们首先应当分清章程内容性质。根据《公司法》赋予的权限不同,公司章程条款可分为如下四类:
1、强制性条款
即相关内容完全由《公司法》强制性规定,不允许股东自由约定。例如我国《公司法》分别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应当记载的事项实行强制记载。
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至少应当载明下列7项事项:公司名称和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
根据《公司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11项内容:公司名称和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
2、限制性条款
《公司法》好比一个箩筐,界定的是权利义务边界,至于当中的具体内容,则允许股东在公司章程当中具体细化和明确,例如:
指定范围——《公司法》第十三条框定了一个可以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人选范围,即董事长、执行董事、经理三者之中选其一,授权公司章程自行约定;
指定期限——《公司法》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第四十五条同时限定,董事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又如: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将财务会计报告定期送交各股东,保证股东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情权,但同时又授权公司自行约定财务会计报告的送交期限。
指定权限——《公司法》第二十五、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三条等都规定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具体职权,同时又规定公司章程可以补充其他职权。
3、除外性条款
《公司法》非常注重公司自治,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公司法》做出规定的情况下,仍允许公司章程通过自由约定方式排除公司法相关规定。此类规范的通用表述方式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或者“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例如,《公司法》第七十一条以第一至第三款详细规定了股权转让的规则,包括程序性规定和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但同时在第四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任意性条款
即《公司法》没有规定的内容,股东可以自由约定。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设定有关条款,例如公司相关文件冲突的效力顺序、公司股权转让、分红权、股东名册等。
浅谈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一般原则 篇6
关键词:消耗定额,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坯料,废料,损耗,精制用料
1 定额的构成及其确定方法
1.1 定额的构成
在各种消耗定额中, 应考虑制成该产品的材料精制用料量和工作过程中材料的损耗量, 以及考虑不能用于制造该产品的各种废料和损耗。废料和损耗与生产采用的技术工艺和组织方法有关。
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消耗定额有三个固定组成部分, 其组成结构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式中, Q——消耗定额;
P——精制用料量;
Qmi——工艺上的废料及损耗;
Qnj——组织上的废料及损耗。
i=1, 2, 3, m——生产该产品可能有的的各种工艺废料 (损耗) 的顺序号;
j=1, 2, 3, n——生产该产品可能有的各种组织废料 (损耗) 的顺序号。
主要材料的精制用料量, 通常是定额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它直接决定材料的有效使用量, 它不包括任何废料和损耗。力求减少精制用料量是很重要的 (当然不能影响产品质量) , 也就是说, 在设计阶段就应注意减少产品的设计用料量。
1.2 确定定额的方法
确定定额的方法有三种:计算法、试制法和统计法。
1.2.1 计算法。
计算法有以下特点:a.对各种定额按其固定成分进行技术计算, 并对材料消耗情况进行分析;b.采用这一方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要有经核准的计算原则或计算规程, 以及各种标准指标 (机械加工余量、冲压间隙、材料利用指标、材料消耗标准、技术上不可避免的废料及损耗等) 。c.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按产品的各种元件———零件进行计算, 而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则根据技术作业 (工艺) 过程的各工序进行计算 (辅助材料消耗定额按整个工艺流程确定的情况除外) 。
确定定额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分析计算法和图解分析法。
1.2.1.1分析算法计:分析计算法就是根据产品技术文件的资料和材料消耗标准、废料及损耗标准, 通过分析计算确定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它主要用于确定各种轧制材料 (棒材、条材、管材、线材等) 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电镀、喷漆、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熔焊、钎焊、热喷涂等用的各种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1.2.1.2图解分析计算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制定长材和宽材的消耗标准。用图解分析计算法制定定额的实质是, 首先在下料图的固定格式上, 画出材料 (板材、条材、带材) 的图样来, 然后根据最经济地使用材料的原则, 按一定的比例尺在材料图样上画出零件的轮廓线或坯样。由板材、条材、带材总重量, 除以裁切出来的坯料数所得的商, 就是要求的单件消耗定额。
式中, Q——单件消耗定额;
W——材料总重量;
N——裁切出来的坯料数。
1.2.2 试制法。
试制法是指用试制 (实验) 测定的精制耗料量和废料及损耗量, 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当由于没有与此相关的标准资料, 而且不可能用计算法确定定额时, 可以采用试制法。试制法 (根据进行的地点) 可分为试生产法和实验室试制法。试制法应根据对合理使用材料的有效措施和先进工作方法的研究, 在全面分析各种节约材料潜力的基础上进行。用试制法测定材料消耗定额可以按各种方式进行, 测定试制前和试制后材料的重量;测定制品 (材料制成品) 试制前和试制后的重量;利用计量重物法或用直接测量法测定。当采用试制法确定定额时, 通常应考虑下列因素:a.认真准备进行测试的基础条件。b.确定标准材料的试制消耗量;c.确定试生产需要的材料费用;d.按有关文件规定, 记录产品试制测定的结果。用试制法确定消耗定额, 可以按单位产品或同一产品的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确定。当采用试生产法时, 按生产一定批号产品的给定条件进行测试。实验室试制法与试生产法的不同在于, 它的实际检验不是在生产中进行的, 而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在确定消耗定额时, 实验室试制取得的各种资料应考虑生产条件与实验室的差异进行修订。
1.2.3 统计法。
统计法是根据报告资料确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最落后, 只有在不可能利用计算法和试验法确定定额以及在制定一些低值的辅助材料的定额时, 才不得不采用。
统计法的实质是根据前一时期统计 (报告) 资料中的材料平均消耗量确定消耗定额, 并考虑计划计算期内材料消耗量的可能变化。
采用统计法确定消耗定额, 很难考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生产组织办法的各项具体措施对定额高低的影响。该方法使决算期内生产中出现的损耗量合法化, 不能动员企业职工挖掘节约各种材料的内部潜力。但这并不是说统计资料不可用来制定定额。我们知道, 不充分地供给报告资料就不可能对各种定额进行分析, 也不可能总结合理使用材料和节省材料资源方面的先进经验。
用统计法确定的各种定额, 应取平均先进水平的数值———与用试制法确定的消耗定额彼此接近。用统计法确定消耗定额, 一般根据前一时期这些材料实际消耗的调查资料进行计算, 并考虑计划期内可能出现的变化。
2 定额的制定
企业对生产计划规定出产的的各种产品, 均应有按规定办法核定的各种材料消耗定额。
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一般办法如下:首先根据生产特征 (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中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或大量生产) 、现有的技术条件、标准及其他条件, 选择制定定额的方法, 即计算法、测试法或统计法。
2.1 制定定额的几个阶段
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2.1.1制定零件消耗定额和工序消耗定额 (生产工序消耗定额和生产流程消耗定额) ;2.1.2编制单件产品的成套消耗定额;2.1.3编制单件产品的综合消耗定额;2.1.4编制成批产品的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 (贵重金属的定额除外) 的计算精确度, 应根据数学运算四舍五入的原则取三位有效数字。当进行统计计算或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时, 材料净耗量 (精制用料) 及消耗定额的精确度根据有关的文件细则规定。
2.2 零件材料消耗和工序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依据。
零件材料消耗和工序材料消耗定额 (生产工序定额或生产流程定额) , 必须根据下列文件制定。2.2.1产品设计——技术规范;2.2.2产品加工图纸;2.2.3零件坯料 (锻件、冲压件、铸件) 图;2.2.4生产工艺流程图;2.2.5各种标准或技术条件;2.2.6指导文件、常用参考书及参考文献;2.2.7材料消耗的试验测定记录;2.2.8决算期内实际的材料消耗资料;2.2.9本时期内节省材料的组织——技术措施计划。
3 结论
综上所述, 有了以上的归纳总结, 经济计划部门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经济合理、准确无误的材料消耗定额, 从而保证企业按计划均衡地组织生产, 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劳动定额标准.哈尔滨轴承总厂, 1989.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7
1.全过程控制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源头治理,在标准制定方面会对油墨中溶剂含量有一定的限制,包装印刷企业可积极寻找现实可行的替代技术,比如采用水性油墨;另一方面,考虑到现阶段水性油墨技术尚不成熟,包装印刷企业可通过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尤其是加强末端治理来实现达标排放。包装印刷行业VOCs排放国家标准的制定会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包装印刷行业来讲,全过程控制原则从源头控制最有效,不仅可以减轻VOCs治理的负担,对监管也非常有利。
2.突出差异化原则
差异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艺差异,如在具体使用对象方面应区分透气承印物和不透气承印物的不同使用性能;二是时间差异,标准的实施对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来说,要有不同的过渡期;三是技术差异,希望包装印刷企业通过水性化前端改造来实现达标排放,但末端治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同样也是促成标准真正落实的保障;四是区域差异,整体来看,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特征、污染程度均不一样,VOCs治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标准的制定更要突出差异化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VOCs控制指标上要从毒性和光化学反应活性物质这两个角度去考虑控制方向,如苯基物肯定禁止使用;二是要重视VOCs排放总量的控制。这两个方面无论是在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制定中都会充分考量。
4.科学可行原则
幼儿园制定四季营养食谱的原则 篇8
幼儿园制定四季营养食谱的原则
一年四季各种食品上市不同,功能也不相同,而且气候的变化和幼儿的生长发育活动量也有区别,幼儿四季营养食谱的编排也有所不同,其制定的原则是:
春季: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太阳日照好。幼儿从室内转到室外活动,维生素D一部分来自于食物,另一部分则通过太阳照射由皮肤转化而来,有利于钙磷吸收,促进幼儿骨骼生长。这时幼儿需要的钙量也较多,食谱安排就需要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肉骨头黄豆汤、紫菜虾皮汤、海带、牛奶等。春天幼儿易患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皮肤病等,这些都是因新鲜蔬菜吃得少,造成营养失调所致。因此,春天一定要多吃新鲜蔬菜,如青菜、菠菜、莴笋、荠菜、豌豆、刀豆、油菜、山药、葱等。此外,春天来临之际,吃些大枣有益强健脾胃。
秋季:天气干燥,幼儿易口干、唇角开裂,鼻腔干燥,易出鼻血,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加以预防。应注意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荸荠、藕、芋头、芦笋、毛豆、山药、鸭蛋、鸡蛋、苹果、生梨、葡萄、芒果、山楂、芝麻等。早饭安排食粥更有益于生津液、防燥热,对幼儿极其有利。
夏季: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由于天气炎热,出汗多,昼长夜短,睡眠时间较少,活动量相对增大,使体内的能量消耗多,血液循环加快,必须及时补充水分、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这段时期幼儿食欲欠佳,膳食必须注意色彩鲜艳、形式多样、品种丰富,以清谈为主,避免太油腻,利用色、香、味、形来刺激幼儿的食欲,另外,注意多吃些清热、解毒、消暑、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黄瓜、冬瓜、西红柿、百合、丝瓜、绿豆、米仁、生菜、豆芽菜等。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9
物理实验课目标制定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实验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的`归宿.文章论述了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总体目标,物理实验课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作 者:韩淑玲 作者单位:忻府区技工学校,山西忻州,034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424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 目标制定 依据 原则 方法猩猩也懂得制定计划 篇10
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察这些类人猿是否能够按计划使用工具,以便打开一个里面有食物的装置。在学会如何使用工具来得到食物之后,这些动物和工具被与那个包含食物的装置分隔开一段时间。结果,在许多次测试中,当类人猿回到放置食物装置的房间时,它们都随身带来了适合打开装置的工具。换句话说,它们都做到了有计划行事。
科学家们说,这些类人猿的有计划行事风格和人类是完全一样的。人类之所以为未来作打算,是因为人记住了此前错误行事的案例,接下来就得为以后做相同的事情做好准备。而这些类人猿在实验中的表现,显然符合上述特征。
有5头黑猩猩和5头倭黑猩猩参加了第一项实验。它们首先学习怎样使用合适的工具来获得装置中的食物。接着,它们有5分钟时间来让自己熟悉一系列的工具,其中包括两件有用的工具和六件不合适的工具。5分钟过去后,类人猿们被带到一间等候室,那八件工具也一同被带去。一小时后,它们被允许重返放着食物装置的房间。为得到食物,它们必须选择一件合适的工具并随身带去。结果,它们平均在每16次测试中有7次作出了正确选择。
只有一头黑猩猩和一头倭黑猩猩参加了第二项实验,但上述1小日口的时间间隔被延长至14小时。尽管在首次测试中两头类人猿都没有正确选择工具,但是那头黑猩猩却在接下来的11次测试中部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而那头倭黑猩猩也在此后的测试中取得了8次成功。
科学家指出,与鸟类筑巢不同的是,使用工具并不是一种本能行为。野生状态下的倭黑猩猩几乎根本不会使用工具,更不用说运输工具以备未来之需。而野生状态下的某些黑猩猩种群虽然懂得借助工具来获取食物.但也只是为了眼前的需要。如此看来,类人猿也能像人类那样学会为未来筹谋。
招聘计划制定原则 篇11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原则,综述,安全评估
1 引言
我国正处在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4年底, 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突破11万公里, 其中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 运行速度的提高和运行间隔的缩短使轨道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增高, 事故造成的损失显著增大, 安全问题成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燃眉之急。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规模在轨道交通系统广泛应用, 逐步替代了具有本质故障-安全性质的电气设备, 安全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了能够评价系统的安全性, 欧洲轨道交通行业引入了“风险”的概念, 兼顾安全性的两大要素——事故的损失和发生频率。安全性也被重新定义为“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但是, 这种相对安全理念的应用需要首先定义风险的可接受标准, 即安全原则标准。只有明确了安全原则, 才能以此为依据形成一套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体系, 对设备引进、自主研发、建设施工以及运营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管控。
早在上世纪中期, 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各行业通用的安全原则ALARP, 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安全原则。近十年中, 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国外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已有的安全原则进行探讨, 期望能制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安全原则。1999年, O.Nordland从人对风险的认知角度出发, 分析了影响人接受风险程度的因素, 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风险接受程度公式。英国资深安全顾问G.Jolliffe提出了ALARP原则在复杂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德国学者H.H.Kron从法律、公众、动态性等多方面对安全原则进行了分析, 定义了安全原则的评价准则。
但是, 正如G.Jolliffe在文章所指出的, 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主观、非理性因素。各国的安全原则也都是建立在各自不同国情的基础上, 国外的安全原则很难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因此, 本文在深入分析世界主流安全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各国学者对安全原则提出的不同观点, 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标准的制定。
2 安全原则
2.1 安全原则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6个步骤 (如图1所示) 。首先从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源出发, 分析导致危险源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 从而得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而后, 判断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如果不可接受就需要采用风险降低技术和措施, 并分析其效果, 直到将其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整个过程中, 各个系统/子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 各个系统/子系统、设备需要使用的安全技术、安全相关参数的确定, 以及安全论证方式和安全评估方法都取决于风险接受标准。欧盟标准EN 50126将这个判断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标准称为安全原则。
2.2 安全原则的制定依据
安全原则关系到行业安全法规、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安全原则的概念和作用出发, 分析、总结了制定安全原则应当考虑的几方面因素。
2.2.1 法律体制因素
安全原则描述的是安全生产相关领域的安全评价准则, 而安全隐患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重大危害。因此, 安全原则应该具有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安全原则需要遵从相关国家法律, 并能够与国家法律体系融为一体。
2.2.2 政治经济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安全和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在较短时间内, 安全要求会限制新技术的使用, 拉长生产周期, 减慢发展进度。但是从长远看, 安全要求帮助新技术逐步完善, 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 推动了产业进步。因此, 安全原则的制定应该顺应行业所处的发展时期。在行业发展初期, 安全原则不应过于严厉, 要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待行业发展成熟后, 应对安全原则进行相应修改。
2.2.3 科技发展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安全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轨道交通行业在电气时代, 安全的概念主要是指“故障-安全”。这是因为安全继电器等设备具有本质安全性, 安全是一个几乎绝对的概念。而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安全也就变化为考虑危险源出现频率和导致后果两方面因素的相对概念。安全原则也就从一个绝对化的要求变化为对安全程度的要求。因此, 安全原则的制定一定要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
2.2.4 社会人文因素
安全问题是涉及到社会每个成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因此, 安全原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要考虑社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O.Nordland在文中提出人们在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时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们对风险的直接控制能力
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自身可以直接控制的风险。但是, 如果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其他人或系统, 人们对风险的要求就会变得苛刻起来。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尽管每年死于吸烟的人远远多于死于空难的人, 人们仍然对于“吸烟有害生命”置若罔闻, 而飞机失事事件却能成为世界新闻。
(2) 人们认为事故应该是偶然发生的独立事件
也就是说, 单次事故的伤亡人数以及事故的发生间隔严重影响人们对风险的接受程度。
(3) 存在风险的系统能否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某项技术或系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们也会接受这样的风险。核电站就是典型例子。
3 典型安全原则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安全原则的制定包含很多非客观因素, 国际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结论。欧洲标准EN 50126推荐了三种在轨道交通行业较为成熟、合理的安全原则:法国的GAMAB原则、德国的MEM原则和英国的ALARP原则。
3.1 GAMAB原则和MEM原则
GAMAB (Globalement Au Moins Aussi Bon) 原则是法国的安全原则, 其要求对于所有新系统必须提供最好的安全性能, 至少也要和现有同类系统的安全性能相当。
MEM (Minimum Endogenous Mortality) 原则的字面意思是新系统的应用不能增加人们伤亡的概率。德国在应用MEM原则时规定轨道交通系统造成的人员伤亡低于国家的最低自然死亡率 (德国5~15周岁年龄段的自然死亡率最小, 为每年两万分之一) 。因此, 轨道交通系统一般将其安全目标规定在RM=10-5灾难性危险/人×年。
从形式上看, GAMAB原则和MEM原则均定义了一个门限来判断系统的安全性是否可以接受, 便于执行。而且, 门限的选择均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比较客观。这主要是因为法、德属于罗马日耳曼法系, 是成文法国家, 其以制定法为主不承认判例具有普遍使用的效力, 要求法律规则具有抽象性和原则性。也正是由于法、德两国的安全原则继承了其法律体系的特点, 其在应用过程中很少引发争议。
另一方面, GAMAB原则和MEM原则风险接受门限的参照物选取为“现有同类系统”和“最小国家人口自然死亡率”。这样的门限不仅仅使安全原则更加客观, 而且是从结果方面清晰地划分系统安全界限。由于法、德的轨道交通都是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 这样的安全原则能更好地保护国家的利益。
GAMAB原则和MEM原则的主要差异是风险接受门限参照物选取不同。GAMAB原则采用同类系统为参照物, 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因素方面的考虑。MEM原则门限太过一般, 没有考虑人的风险认知心理、系统具体情况等诸多复杂因素。比如人对于轨道交通风险的接受程度与民航、公路等交通工具的接受程度应当有所区别。
3.2 ALARP原则
ALARP (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原则起源于英国,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安全原则。ALARP原则的含义是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 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尽可能降低风险。它把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 (如图2所示) 。最上面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区域, 处于该区域的风险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降低。最下面是可以忽略的区域, 即风险几乎不可能对人、环境或财产带来损失。中间被称为ALARP区域, 处于该区域的风险不容忽视, 需要采取技术可行、成本允许的措施进行处理, 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ALARP原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界限, 而是定义了一个区域, 鼓励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 同时又兼顾了成本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风险降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法、德两国的安全原则相比, ALARP原则的要求更加严格, 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多种风险降低措施进行分析, 选择出最合理的方案, 而且风险可接受的论证工作也非常繁琐。英国采用这种严格的安全原则, 一方面是因为其铁路网络基本成熟, 没有非常迫切的新线建设需求, 所以铁路运营公司和设备供应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方面;另一方面, 英国的铁路已经完全私有化, 所以国家也有必要制定严格的安全门槛, 以防止企业的见利忘义行为。
但是, ALARP原则在ALARP区域风险的处理上也会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 减弱了其可操作性, 而且不适应英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习惯。英国属于普通法法系, 是判例法国家, 其法律以判例为主制定法为辅。英国社会习惯于非常细致的、程序化的法律。因此, 英国健康安全部门 (HSE)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对ALARP进行解释、约束, 并且提供了很多法庭判例作为参考。轨道交通法规制定部门也发布了ALARP原则指导、工程安全管理 (Yellow Book) 等行业规范, 详细规定了ALARP原则在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安全性论证应用的程序、步骤, 以适合英国法律体系。
4 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的制定
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到我国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国情, 顺应我国的法律体制, 以政治经济现状为基础, 充分体现科技和社会因素。从而使得安全原则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
4.1 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体系现状分析
(1) 法律体系方面
我国的法律体系与法、德两国比较相似, 属于成文法国家。我国的法律条文具有抽象性和原则性, 不习惯用法律约束具体程序、步骤, 也不接受判例作为判决依据。从这一方面来说, GAMAB原则和MEM原则的风险接受门限参照物的选择方式对于我国安全原则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而ALARP原则对过程、程序的规定过于详细、繁琐, 而且原则性太弱, 不适合我国的法律体系。
目前, 我国当代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在铁路安全方面, 199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 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又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和《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三项法令。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指导铁路系统设计、建造、运营的安全原则, 但是这四项法律明确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针, 并详细定义了事故等级的划分方式、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事故赔偿额度。安全原则的制定应该借鉴成熟的轨道交通安全法律, 使之融入我国的法律体系。
(2) 政治经济方面
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行业大规模建设期, 客运、货运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所以, 在当前环境下安全并不是我国轨道交通的唯一目标, 安全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安全原则不能像ALARP那样过于模糊导致风险接受论证工作繁琐、复杂, 限制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建立, 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不能依靠企业自觉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而且我国的轨道交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国家所有, 轨道交通事故并不仅仅是企业行为, 而直接影响到政府形象。因此, 安全原则应该客观、公正, 界定清晰, 便于国家检验。ALARP原则中模糊、主观的风险接受条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3) 科技和社会因素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 我国轨道交通在运行调度、列车控制等诸多领域大量引进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的先进技术。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 我国安全原则需要很好地体现风险的概念。ALARP原则的风险接受条件充分地体现了风险控制的过程, 不仅仅要求风险达标还要求对已达标风险进行跟踪、管理, 能够很好地与安全系统设计思想相结合, 这对于我国安全准则的制定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社会因素, 应该参考GAMAB原则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同时也要借鉴ALARP原则考虑到社会成员的主观接受程度。
4.2 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 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的制定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按照事故级别定义风险接受门限, 充分体现风险的二元特性
在目前科技发展阶段, 安全原则应该能够体现风险的概念。风险是危险源发生概率和可能后果两方面因素的集成。而且, 国家颁布的《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已经根据我国铁路事故统计数据对铁路事故损失进行了分级 (见表1) 。安全原则可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现有法律规定为基础, 按照事故等级分别定义发生概率接受门限。
(2) 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 综合社会因素定义发生概率门限
以国家统计数据 (Fs) 为基础定义事故发生概率门限可以保证安全原则切实可行, 符合国家、行业的当前情况。为了事故概率门限体现社会因素, 可以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加入接受程度因子 (T) , 使得安全原则更加全面。T是事故伤亡人数、事故发生频率 (d A/dt) 以及轨道交通供求关系 (R) 的函数。
(3) 要求对风险进行追踪, 体现风险管理过程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本文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安全原则:必须采取合适措施使各类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保持在可以接受等级以下。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风险理论以及安全原则的深入研究, 总结了安全原则的制定依据。在这些依据的指导下, 细致分析了国外经典安全原则的特点, 并以我国法律体系、轨道交通行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参照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安全原则标准及其相关支撑结论。对于推动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轨道交通安全原则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尚待研究。
(1) 轨道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门限的计算方法以及具体数值的确定。
(2) 轨道交通安全指标的分配方法。
(3) 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论证方式、方法。这些问题将作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盛光祖.正在阔步前行的中国高铁[J].求是, 2014, (19) :28-29.
[2]EN 50126 Railway Applications-the Spec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RAMS) -Part 1:Basic requirements and generic process[S].1999.
[3]O.Nordland.A Discussion of Risk Tolerance Principle[J].Safety Critical Systems Club Newsletter, 1999, 3 (8) :137-144.
[4]G.Jolliffe.Considerations of ALARP for Complex Safety Related Systems[EB/OL].http://www.dnv.co.uk/Binaries/17-Considerations%20of%20ALARP_tcm23-267281.pdf.2008.
[5]H.H.Kron.On the Evaluation of Risk Acceptance Principles[EB/OL].http://vwisb7.vkw.tu-dresden.de/TrafficF orum/vwt_2003/beitraege/VWT19proceedings_contribution_45.1-45.13.pdf.2003.
[6]CLC/TR50126-2 Railway Applications-the Spec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RAMS) -Part 2 Guid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N 50126-1 for safety[S].2007.
[7]何勤华.成文法典传统:中华法系治国的基石[N].法制日报.2008, 07, 31 (4) .
[8]王名扬.比较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