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2024-09-19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共8篇)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篇1

关于企业合并的税务筹划案例

两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合并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税务问题。本文将会通过案例与您一起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税务筹划,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位于江苏某开发区的甲、乙两企业,甲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经营上出了些问题,有对外转让的意向,而乙企业生意红火,要扩大规模新上生产线。甲乙企业的合并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在合并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税务难题,税务师事务所则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参谋”作用。

矛盾初起,一筹莫展

位于某工业园区的甲企业,从事芡实加工业务,因经营效果不理想,一直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因亩均纳税达不到招商引资时的5万元/亩的要求,因此政府要求对该企业进行置换。处在同一园区的乙企业生产经营红红火火,但是原有的厂区已不能满足其扩大规模的要求,于是在园区管委会有关领导的牵线下,甲企业、乙企业两家领导坐在一起达成了共识,即由乙企业一次性出资840万元,买断甲企业房屋及土地。甲企业债权债务仍由甲企业负责,并确定了收购预案,乙企业为此预交了350万元定金。眼看大功告成,就在甲、乙企业及园区管委会领导弹冠相庆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了,即签订协议时,双方没有考虑转让环节的税收,因为该环节需要交纳的税收有:1.营业税42万元;2.城建税2.10万元;3.教育费附加1.26万元;4.地方教育费附加0.84万元;5.防洪保安基金0.84万元;6.契税16.80万元,总计税费负担63.84万元。上述款项谁也不想承担,眼看这事陷入了僵局,园区管委会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底该怎么办呢?该领导拜访了工商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窗口的工作人员略加思索,建议甲、乙企业两股东之间采用股权转让的方式解决问题,即甲企业的股东将股权转让给乙企业的股东,这样可以达到乙企业股东实际控制甲企业且能够节省一笔税费,少花收购成本。

峰回路转,再陷僵局

就在大家感到峰回路转、欣喜万分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原来,在股权转让时,甲、乙企业聘请东日财税集团审计,东日财税集团税务筹划专家潘继杰发现股权转让中无法克服的矛盾有二:其一是甲企业这几年经营一直不太正常,开开停停,除账面明确记载的债务外,还从外面私人老板手中融了一些资金,赊欠的一部分材料款也未予支付,而且这部分债务未在账面记载。而以甲企业名义对外签订的合同是否大量存在,都是抹不去的隐患。其二是甲企业原来是简单的食品加工(芡实加工)企业,而乙企业是有严格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在股权转让时,既要变更股东又要变更经营范围,还要变更公司名称,而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变更后,已经是与原企业经营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企业,环保部门需要重新提供可研报告和环评报告。除了耽误时间外,还要聘请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这两项报告,且预计需要支付费用12万元。面对甲企业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的全部债务,乙企业认为收购甲企业有一定风险,搞不好收购未成功,反而惹来官司缠身!听了东日财税集团一席话,乙企业的老板倒吸一口凉气,庆幸自己没有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否则悔之晚矣!烟消云散,柳暗花明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东日财税集团税务筹划专家潘继杰提出了如下方案,即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甲企业注销,乙企业吸收合并甲企业,合并后,甲企业原股东张大明再将股权转给乙企业原股东李天一。这样做的好处有二:税务筹划方案一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号)第三十二条:

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企业债务起诉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这样,乙企业吸收合并甲企业后就可以省掉债务缠身的担心。税务筹划方案二是,企业合并后,合并环节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契税及其他税种。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第三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主体存续的,对其合并后的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产权不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65号):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征收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420号):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因此,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涉及的应税货物的转让,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上述税务筹划方案使甲、乙两企业顺利地完成了重组,既绕开了税收,又实现了企业双方的合作愿望。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篇2

一、企业基本情况

成立于2005年的QDZJ公司是从事房地产业务的民营企业,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9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路桥、物业等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QDZJ公司已经是在当地颇具规模的房地产企业。2009年QDZJ公司成功投得本市中心地带的一块土地,用于开发小商品交易中心项目,项目规划在区内建筑15栋高楼,其中:写字楼1栋,商用公寓10栋,民用住宅2栋,休闲中心1栋,商务酒店1栋,商务酒店直接以QDZJ公司的子公司组建,命名为DNH酒店有限公司。

QDZJ公司计划将小商品交易中心打造为全世界各国小商品的集散地,并借助发达的运输条件,使其成为第二个义乌。到2011年,项目全部竣工而且完成了所有销售工作,剩余房产则留作自用。QDZJ公司和大部分企业一样,在成立之初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开发市场上,对于内部管理则都是被动的在改进,也就是只有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QDZJ公司才会采取应对措施,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当然,机制也并不具有太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基本上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没有系统性与全面性。QDZJ公司及其下设企业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税务工作都是交给财务部统一负责的,人员的专业性不高,因此,进行的相关核算与申报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公司有时要面对很高的税务风险,过去几年遭到了主管税务机构3次警告与罚款处理。

二、QDZJ公司税务管理基础改造

(一)税务管理组织结构与人员设置

QDZJ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经营规划,将小商品交易中心作为项目核心,建立了税务管理组织结构,并安排了税务专员,由其专职管理公司的税务工作。这样,QDZJ公司就能够有效提升税务管理效率,从而将税务管理与公司其它管理体系对接,让公司的管理体系更加完整,运作更加顺畅。QDZJ公司设置了如图1的税务管理组织结构。

(二)税务部门职能界定

QDZJ公司认真分析了运营实际之后界定了税务部门的职能,除了一般企业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能之外,该公司税务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还拥有其它两项职能:首先,对公司的税收进行合理筹划,从而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减轻公司整体税负;其次,管理税务风险,最好能让公司各项税务操作在零税务风险的情况下进行。

(三)税务管理核心点与控制手段

QDZJ公司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治理结构、管理架构以及人员调配问题,并结合税务管理目标确定了管理核心点与控制手段,在整合其各项制度与规范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控制核心点与具体手段汇总为表1。

三、QDZJ公司税务筹划研究

(一)项目准备阶段

2009年QDZJ公司成功投得本市中心地带的一块土地,用于开发小商品交易中心项目,项目规划在区内建筑15栋高楼,其中:写字楼1栋,商用公寓10栋,民用住宅2栋,休闲中心1栋,商务酒店1栋。项目落成后建筑面积高达平方米,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将对外销售其中的平方米,剩余部分则留作自用。对QDZJ公司来说,这是所有开发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因此,公司决定由自己直接开发,不再转包出去,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

QDZJ公司结合项目的特点,将写字楼、民用住宅、商铺、休闲中心确定为成本对象。此外,因为酒店作为独立法人,所以进行单独核算。写字楼QDZJ公司计划留作自用,所以必须将其列为成本对象;民用住宅如果作为成本对象可以享受相关的税务优惠,从而降低QDZJ公司的总体税负。

QDZJ公司将DNH酒店作为子公司,并以代建的名义兴建酒店,那么其在该过程中仅缴纳营业税即可,而不用缴纳税率相对更高的土地增值税。QDZJ公司把DNH酒店地皮估价之后作为资本投入了DNH酒店,提升了其注册资本。

QDZJ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了税务风险分析,具体风险情况见表2。

(二)项目开发过程

按照上面确定的成本对象将成本分类,并按照项目落成后的销售价格等计算成本数据,同时密切关注总体税负拐点是否出现,借助科学的方法调整投资顺序,从而改变增值额。

2011年小商品交易中心基本竣工,土地增值税的具体计算过程见表3。

为了免征土地增值税,QDZJ公司计划再投入50万元建设交易中心的内部设施,此时的税项计算如表4。

假设住宅销售一空,QDZJ公司又投入了50万元建设交易中心的内部设施,则可以实现减轻税负的目标,同时还提升了项目的综合竞争实力。

对DNH酒店的开发,因为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子公司,所以,相关的发票以及收据都是以DNH酒店为抬头的,不会以QDZJ公司作为抬头,项目竣工后会进行单独核算。DNH酒店开发有两种方式:一是先用土地作为投资资产,之后再建筑;二是先建筑,竣工之后再投资。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税收差异:

方案A:先将土地作为资产投资,之后再建筑(见表5)。也就是把酒店所占地皮作为投资,该地皮估价为1125万,成本价为780万。需要缴纳的营业税为63万元,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为84.60万元。

方案B:先建筑然后再投资,QDZJ公司先将房屋建筑好然后再以投资的形式注入DNH酒店公司(见表6)。需要缴纳的营业税=696.49万元,需要缴纳的土地增值税=1373.78万元。

通过对比可知,方案A比方案B更加经济。

因为是大型地产项目,QDZJ公司自己负责了所有的主体工程,但是仍然有些配套工程需要由专业公司来建设。基于这种情况,QDZJ公司在订立建设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不同合同主体、付款方式、结算方式下的纳税情况,并根据公司的运营实际选择最为适合的合同条款,从而将总税负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这种事先筹划的合同,还能有效降低QDZJ公司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

(三)销售阶段

具体如下:(1)实行分类定价制度。QDZJ公司需要根据不同成本对象实行分类定价制度,从而制定销售策略时实行了售后回租模式,并在销售合同中约定每年支付房屋售价作为租金。这种销售模式下会出现如下的关系:买房者将房子租给QDZJ公司,QDZJ公司再租给其他租客;其中买房者和QDZJ公司的关系更接近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之下QDZJ公司不会出现被重复计征房产税的情况,还能减小税基。

小商品交易中心销售出去1500万元房屋,之后QDZJ公司将其回租,每年支付房屋售价的8%作为租金,则税金缴纳情况如表7所示。不难看出,售后回租模式能够有效减轻买卖双方的税负。

(四)持有阶段

QDZJ公司按照经营规划只对外销售了小商品交易中心的一半,其它全部留作自用。而持有这些房产同样也可以进行税务筹划。

(1)改变租金结构。QDZJ公司可以把租金结构调整为不同形式的费用组合,像是房租、管理费等。这样QDZJ公司就不单单是向客户提供房屋而已,还提供了后续的相关服务,并保证整个中心处于稳定的运营状态。房租和管理费在计税方面存在很大区别,税率完全不同,这样就为QDZJ公司提供了进行税务筹划的机会,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公司的整体税负。

(2)出租与自营择优选择。QDZJ公司实行了出租与自营择优选择的模式:QDZJ公司把休闲中心对外出租出去,每年可以收入17.60万元租金,休闲中心的账面价值是31.55万元。QDZJ公司的纳税情况具体见表8。不难看出,QDZJ公司将休闲中心出租出去每年可以降低税负13.95万元。

四、结论

本文中QDZJ公司通过有效的税务筹划不但降低了税负,还将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在了较低水平,可以说实现了预期目标。QDZJ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对自身税务管理组织进行了调整并设置了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有效提升了税务管理质量;同时,因为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公司在税务筹划方面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QDZJ公司也提升了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平时的税务工作管理中,时刻关注各类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一旦识别出了税务风险,就能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进而保证公司不会因为税务问题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不光是对QDZJ公司,其实对任何企业来说都一样,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应该在税法以及相关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税务筹划,同时管理好税务风险,因为这样不但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用于运营与发展;还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提升运营效率。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住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过,当前我国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应该积极采取强化措施提升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法清军:《房地产税收筹划》,《财经界(学术)》2012年第10期。

[2]彭勇:《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及方案解析》,《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年第6期。

[3]王振、刘麦荣、周敏:《房地产税收筹划》,《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1期。

[4]张敬峰、谢宜:《对企业战略纳税筹划管理的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第1期。

[5]熊毅:《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实例分析》,《公用事业财会》2011年第2期。

[6]张源:《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分析》,《商业会计》2012年第16期。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竞争性案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52-02

一、案例教学是税收筹划课程的内在要求

税收筹划是一门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现代边缘学科,非常适合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与其他财税专业课程相比较,税收筹划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是税收筹划课程的内在要求。

(一)案例是链接课堂教学与筹划实务的重要媒介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行或委托代理人,通过对涉税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就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实现纳税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筹划源于纳税人的节税需求,是纳税人在既定的税制背景下,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及未来发展战略,所做出的理性选择,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账务处理和税收征缴活动予以实现,内容偏重于实务层面。课堂教学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筹划原理为主,引入案例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纷繁的涉税法规与具体的税务实践相联系,起到“以例释理”或“以例证理”的作用,实现理论向实务的自然过渡。

(二)案例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内容高度综合,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储备,也要求学生具有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财务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先修基础。通过案例设计,可以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跳出微观税负计算的固定思维,从法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不同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揭示影响筹划方案有效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战略观念。

(三)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

与传统“填鸭式”单纯输入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纳税人的业务背景和筹划动机,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将学生引入特定情景,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

二、传统案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惑

(一)教学主体双方的素质均有待提高

从教的角度看,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掌握税法、会计、财务和管理等知识,并熟悉实务操作。事实上,教师大多为科班出身,习惯于在经验层面进行教学,容易先入为主,误导或束缚学生思维。从学的角度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基础学科知识。由于现阶段本科生不能参加CPA、CTA考试,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动机不足,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缺少开放式案例库的制度保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真实案源。虽然社会上各种“筹划宝典”泛滥,案例铺天盖地,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案例经过人为调整或“精心设计”,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无法保证。事实上,税务专业服务机构出于替客户保密或行业保护的目的,极少向社会公开真实案例,税务部门披露的则大多是“偷逃骗”税案或反避税案例,严格来说这不属于筹划范畴。

2.按不同税种分类设计筹划案例易形成误导。教学案例通常按不同税种架构,这样会人为割裂影响筹划有效性的各类因素,易使学生就税种论税负,生搬硬套,形成结论错判。

3.税制变迁给案例建设带来困难。教师往往疲于应对税制的频繁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税收管理实践,难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教学方法单一,规范和激励不足

税收筹划方案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和严格的条件约束下才能生效。淡化案例背景、条件模糊的简单“举例”容易断章取义,先入为主,与纳税人真实需求相脱离。案例学习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倾向于知识点的单向传输,缺少学生自主式、团队竞争性学习环节的设计和外部激励,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开放式案例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

(一)设置开放的案例教学目标

应建立逐层递进的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1.基础目标。在初期,将引导式和说明式案例引入日常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框架和基本思路。

2.中级目标。在中期,引导学生自觉完成案例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式案例的课堂研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勇于表达自我见解的能力。

3.高级目标。在后期,尝试将综合式教学案例与学生团队竞争性案例学习环节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有效税收筹划方案设计,并全面分析可能风险的专业能力和自信。

(二)开发、维护开放式教学案例集

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性教学资源。在案例建设及维护过程中,笔者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交叉分类的原则。按照时间、税种、业务类型、纳税人所处行业、国内税和国际税等标准对全部教学案例进行交叉分类,并通过编码设计将案例基本信息分类储存。二是保持开放的原则。为适应税制和国际税收环境的动态变化,案例选取既要体现普适性的税收筹划基本原理,还要保持开放,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修正。三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案例所涉知识点应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案例学习的进度要和教学节奏保持一致。

为与各教学阶段相适应,全部案例可大致归为以下四类。

1.“引导式”案例主要在课程初始阶段应用。通过选取一些源于实际的鲜活素材,以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阐释基本概念,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初学者建立对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

2.“说明式”案例主要应用于基本原理和前沿理论的学习阶段。教师借助于精心设计的教学案例,形象阐释基本税收筹划思路和“有效税收筹划框架”,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筹划方案有效性评价的判断标准。

3.“讨论式”案例将贯穿课程的主要章节。这类案例通常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能够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有讨论和辩论的空间。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避应免讲授细节,而是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所蕴含的矛盾和细节,应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4.“综合研讨案例”通常在课程收尾环节以学生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设计,以综合检验学生对全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探索竞争性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

基于逐层递进的案例教学目标,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1.面授和问答。这一环节主要学习基础原理。教师是“教”与“问”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在课堂内完成,以引导式和说明式案例为主要手段。

2.课后作业。安排3-4次书面作业,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态,并对其中共性的错误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讲解。

3.即时案例讨论。这一环节在课程中期进行,以学生分组为前提。案例由教师提供,事先下发各小组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活动由教师主持并述评,这一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

4.综合案例设计与展示。该环节在课程最后阶段进行。教师预先提供备选的案例“菜单”,由各组学生自行搜集、组织素材,并根据格式要求撰写案例、设计个性化PPT,最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每位同学可依据给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各组表现进行交叉评价,教师担任主持并进行点评。

5.激励考核体系。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考勤、作业、期末闭卷考试和竞争性案例学习。其中,案例学习环节的成绩占比不低于40%,具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对各组表现的评分;二是同学间的交叉评分。

综上所述,笔者对税收筹划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面临多重挑战。此外,教学改革的最大挑战源于教师自身。在开放式案例教学中,教师被迫走下讲台,扮演起导演、编剧、主持、听众、裁判、评委等多元角色,这需要教师更多准备、更深参与和更多互动。这些不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工作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师持续学习能力和组织应对能力的考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莉芳.《财务分析》课程开放式案例教学法[J].财会月刊,2014(5).

[2] 马文辉.开放式案例库的运用及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4(4).

[3] 薛刚.《税收筹划》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D].税收筹划理论与实践——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

[4] 龚虹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5] 阮家福.《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开发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企业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篇4

某化妆品生产企业打算将购进的100万元的化妆品原材料加工成化妆品销售,产品对外销不含税售价为260万元,据测算自行生产需花费的人工费及分摊费用为50万元,应缴的消费税为78万元(260×30%),企业利润为32万元(260-100-50-78)。若化妆品生产企业外包给另一长期合作的企业加工生产(假设委托加工费与自营加工成本相同),受托方代扣代缴消费费为:64.28万元[(100+50)/(1-30%)×30%],企业利润为45.72万元(260-100-50-64.28),化妆品生产企业节约消费税13.72万元(78-64.28),利润也相应增加13.72万元。与此同时,由于消费税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筹划者在纳税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委托加工费用低于或等于纳税人自营加工成本时,企业税负就会降低,反之,就会加重。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篇5

作者:中国税务案例研究中心

财税培训高级讲师

肖太寿博士后(一)纳税筹划的法律依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第二条第(一)项规定 :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包括股东赠予资产、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接收原非流通股股东和新非流通股股东赠予的资产、股东放弃本企业的股权,下同),凡合同、协议约定作为资本金(包括资本公积)且在会计上已做实际处理的,不计入企业的收入总额,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 : 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凡作为收入处理的,应按公允价值计入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

根据本条规定,企业接受股东划入资产的税务处理,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作为接受投资处理,即:无需作为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种情况,作为收入处理,即:按照接受捐赠,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文件)第八条规定: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性交易,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3、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第六条:问: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的,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接受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企业发生破产重整,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减少所豁免债务的账面价值,并将让渡股份公允价值与被豁免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 益。控股股东按照破产重整计划让渡了所持有的部分该企业股权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该企业也按此原则处理。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对无论控股股东,还是非控股股东的投入,均分为两种情形,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作为收入处理,否则作为资本金(资本公积)处理,这种规定同29号公告规定是相符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的税收政策与股东划入资产的会计准则界定保持一致。

(二)纳税筹划方案

为了节省税收负担,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最有利的纳税筹划工具是合同,即企业必须在合同签订环节或必须通过合同进行纳税筹划。本案例中的纳税筹划技巧是: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行为,必须签订投资或增资协议,在投资合同或增资协议中明确投资或资资作为资本金(包括资本公积)处理,而不能签订捐赠协议,作为捐赠处理。

[分析:某企业接受股东资产划入的纳税筹划技巧]

1、案情介绍

集团公司甲以货币资金100万元投资设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乙;一个月后,集团公司甲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乙达成协议,在协议书中明确:集团公司甲以货币资金200万元及评估价值为30641万元的土地使用权划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乙,请分析如何纳税筹划使企业乙的税负最低?

2、纳税筹划技巧

本案例中的乙公司接受甲集团划入资产的纳税筹划,主要通过合同签订来实现。有两种合同签订技巧:

第一种是集团公司甲与资产管理公司乙签订资产无偿划入协议或捐赠协议书。

第二种是集团公司甲与资产管理公司乙签订投资或增资协议书,协议书中明确:集团公司甲以货币资金200万元及评估价值为30641万元的土地使用权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乙进行增资,增资后资产管理公司乙实收资本300万元,资本公积为30641万元。

3、纳税筹划技巧的税负分析

如果按照第一种合同签订方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凡作为收入处理的,应按公允价值计入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基于此规定,乙企业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税30641万元×25%=7660.25(万元)。

税务稽查案例精讲 篇6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某省国税局稽查局接到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转来举报信,举报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涉嫌巨额偷税。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A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品牌调料、火锅底料,近两年开发出多种规格型号的调味品、小食品、肉食品、蔬菜制品、非酒精饮料等产品。公司下设行政、生产、财务、配送、销售、研发等部门。

销售部下设四个办事处,分片负责国内三十多个销售点的经销业务。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检查组调阅了A公司有关税收申报资料,排查出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一是A公司税负偏低。

调味品企业成长性强、市场广阔,且A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效益突出,产品覆盖面广。公司成立3年多时间里,资产规模扩大到1500多万。近5年A公司综合税负率却在2%左右,各年末均无留抵进项税额。二是纳税申报存在疑点。

A公司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均申报的是开具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销售收入,没有申报未开销售发票的销售收入,这与一般情况不符。因为A公司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超市或私营企业、个体批发商等,相当一部分经销对象不需要发票,应该有未开发票的销售收入存在。

于是,检查组明确了检查方向与手段,决定先派人到A公司实地调查,掌握企业机构分布情况,然后突击调账检查,并明确检查重点是财务部、销售部、生产车间及保管配送中心等部门,检查资料以账簿凭证等书证为主,对电子数据要求复制存储并打印。

检查人员共分3组实施检查:

第一小组检查财务室,重点提取财务数据,用移动硬盘现场拷贝电脑数据库;

第二小组检查销售部,重点收集客户档案资料、销售统计报表、业绩考核表等资料;

第三小组检查生产车间和保管配送中心,重点检查生产记录、产成品库存,看是否账实相符。

(二)具体检查方法 1.突击检查,调查陷入困境

检查组按计划对A公司实施突击检查。公司对税务检查积极配合,没有发现正常会计核算资料以外的涉案书证、物证。检查组调取了账簿凭证,分类统计分析产品、包装、材料购进数据,另外梳理了银行账户资料、管理记录、生产材料等资料。对包装物与产成品的统计分析发现:

一是包装袋购进量大、规格复杂,无法准确统计。

A公司有38种规格的常用小型包装,购进包装的计量单位有件、箱、斤、袋、个等,个别购进发票没有数量、只有金额,会计账簿只核算大类,没有分品种、分规格核算,记账不明晰;

二是包装用量与成品计量单位对应关系复杂,难以从包装用量推算产品出厂情况。

A公司成品出入库与销售结转均以“件”为单位,不同系列产品每一大件内又有不同规格、不同数量的小包装。如火锅底料产品有168g、200g、330g、400g等系列型号,从包装数量上无法精确统计和定量分析,因此要从账务核算上直接发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2.扩大调查,发现重要线索

为了打开僵局,检查人员决定到超市、集贸市场收集A公司不同品名、不同规格和型号的调味产品,与账簿记录的产品包装品名、型号、规格等进行比对分析。终于,检查人员在一个小包装袋上发现该公司除在税务机关登记的生产地址、电话外,另有一个销售部电话。

检查组分析认为,这个销售部很可能是企业的核心总部或其账外经营的销售核算地。于是检查人员从发现的销售部电话号码入手,到电信部门查询电话使用人登记信息,发现该电话号码是以个人名字登记的电话,地址在某某路16号。检查人员到某某路16号,通过与小区物管联系,找出了电话号码所在的大楼及楼层门牌号,并到现场调查销售部办公室。

检查组对销售部实施突击检查。当稽查人员突然现身A公司销售部并出示检查手续和证件依法展开调查时,现场气氛骤然紧张。公司员工神情慌张,有的急忙收拾资料、关闭电脑,对问话支支吾吾。

检查人员从现场一部电脑中发现A公司一批商品出入库统计和各片区市场营销布局、销售业绩考核等重要数据,当即对相关数据进行打印并交当事人签字盖章,固定电脑数据资料,并对各办公室的涉税资料进行仔细收集和归类。

检查人员用从该销售部电脑中提取的各销售片区收入业绩考核的统计数据,与会计账簿记载的收入数进行比对,发现该销售部的销售统计数明显大于财务的记账数,判断A公司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情况。但从该销售部除了取得上述销售统计数据外,没有提取到其他账外涉税凭证。

同时,检查人员依法对A公司老总邓某进行询问调查,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在此期间,邓某四处网罗关系说情,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公司自己纠正,尽可能在税务机关处理不移交司法机关”。

3.内查外调,取得关键证据

面对上述情况,为取得案件的突破,市国税局领导根据案件进展,将检查组人员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从销售部收集的经营资料入手,重点查找整理违法线索。另外一组从购货方入手收集其隐匿收入的证据。检查人员在该公司客户群中选出一批购货商,从购货方逆向调查该公司的商品流、资金流,收集销售发票、购销合同、银行凭证等涉税资料。

经过努力,在上述购货商提供的货款支付凭证中,发现几张银行转账支付凭证回单,收款方开户银行是某农行分理处,收款单位是A公司,但这个账户账号不是A公司登记注册的结算银行账户账号,说明A公司还另有一条资金流渠道。

检查人员当即开具“税务机关检查银行存款许可证明”,从银行查明这就是A公司的账户,该账户从开设以来,发生大量资金往来,从该账户的银行原始原始凭证中可看出,许多销售货款被汇入该账户。A公司偷税违法事实浮出水面。

检查人员依法再次对A公司老总邓某进行调查询问。在铁的事实面前,邓某经过长时间的复杂思想斗争,终于如实交待了偷税违法事实,并通知家属将隐匿于账外的涉税资料交出,至此该偷税案案情已水落石出。

4.发起协查,违法事实

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归类整理,检查组向购货商所在地国税局发出协查,对购货商与A公司的资金往来、货物往来、购销合同等进行认定,固定关联证据,确认违法事实。

三、案件总结分析

(一)查处本案的认识及体会

A公司偷税案是一起隐蔽性较强的案件,从作案手段上反映了当前偷税违法行为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该公司有较强的反稽查意识,在经营机构设置上首先考虑隐密性,以多处存放涉税资料的手段应对税务管理与检查,并且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一旦一个机构暴露问题,其藏匿保管的涉税违法资料有转移的时间和空间,让税务检查很难深入,反映了当前偷税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

二是偷税目标明确,虚假账务处理更具欺骗性。开发票的收入全额记账,不开发票的收入不记账或少记账,用虚假记账依据应对税务管理检查,隐瞒收入的欺骗性较强,增大了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难度。

(二)工作建议

税务稽查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税务、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对纳税人经营地址、银行账户等相关经营的信息交换处理平台,对大力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只有通过充分掌握和分析应用纳税人的全部经营信息,才能掌控纳税人经营情况,并最大限度地遏制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案例二:某路桥建筑公司虚列成本偷税案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案件来源

某市地税局接到省地税稽查局交办的某路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涉税举报案件。市地税局责成市稽查局限期查办,尽快查处此案。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路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法人代表张某,经营范围以公路工程施工为主。公司根据每年中标工程情况,成立相应的项目部,每个工程项目应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由施工地税务机关委托项目指挥部代征,各项目部单独设置账薄,年终损益并入公司统一核算,汇总后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及其他地方各税。今年共有两个施工项目,为甲省某公路A标段和B标段,均为当年施工及完工决算。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经过仔细研究,检查组确定了详细的检查预案。

1.对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进行了学习,熟悉并掌握了相关的行业情况。

2.查阅企业的一户式档案,了解其财务资料和纳税情况,并同时调阅了本市其他大型路桥建筑公司的财务资料,进行了行业比较,发现该企业与同期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利润率低10%左右。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检查重点在企业所得税特别是成本方面。

3.根据企业的核算特点,决定对公司本部和两个施工项目部进行同时突击调账检查,不给企业以从容准备的机会,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二)检查具体方法

根据检查预案,检查人员确定了以下具体检查方法:项目部与本部同时调取账簿;涉及资金流向进行外部调查,从银行等部门取得证据;对异地难以查证的问题发函协查或实地调查。同时,专门拟定了与企业相关人员谈话方法:视情况采取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与企业相关人员分别谈话询问的方式,反复进行正面交锋,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出其违法手段,由其自己说清事实,争取使企业相关人员彻底抛弃侥幸心理,交待违法事实。1.账面检查

在检查初期,由于该企业下属的项目部单独建账,检查组分成不同小组对这两个项目部进行独立检查,这样工作的结果使检查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各自为战的问题,并且由于事前办案人员没有掌握企业偷逃税具体线索,且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稽查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检查组对企业突击调账检查中,除发现企业在财务列支中存在多列费用及部分白条入账等一般性问题外,未发现重大偷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筛选企业违法疑点,如何找到案件查处的突破口,成了关键性问题。2.寻找疑点

检查组经过反复分析,决定改变就账查账的传统做法,确定以企业账簿和凭证为线索,选择重要疑点,结合外围协查进行案件突破的工作思路。按照新的工作思路,检查组又对企业财务核算账簿和各种原始凭证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审查。审查中发现,一是企业在A、B项目部列支了大额的机械租赁费、材料费及人工费,发票均为施工地税务机关代开的建安及运输业发票,金额近亿元。提供发票单位是乙省有开票能力的企业,既然有开具发票的资质和能力,为什么要代开?情况明显异常。检查组向提供设备租赁业务的两家公司所在地乙省地税局发出协查函。协查发现,两家租赁公司虽在乙省注册,但注册后并没有发生业务即消失,已列入非正常户管理。经双方税务机关进一步核查,其中之一的租赁公司法人代表王某实际是T公司员工,检查期间已无法找到王某。

为搞清其业务的真实性,检查组决定,以T公司向租赁方支付的资金流向为切入点,循踪溯源,查明真伪。于是以其支付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的第一笔设备租赁费为突破口,检查其汇票去向。经查,T公司A标项目部通过工商银行汇给租赁公司的150万元,未汇入租赁公司账户,汇票收款人为王某;同月,王某又以汇票背书的方式,在开户银行直接将该笔资金背书转让给了T公司。T公司收到该款后入账列入往来款,这样,在列支完工程成本后,付出的租赁设备款又回到本公司账户中,形成“资金回流”。

同时发现,企业在施工材料核算上,工程成本的真实性有待核实。检查组针对A项目部和B项目部同时施工,单独记账的情况,将检查重点放在该企业两个项目部之间往来账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比对与审核上。将两项目部相关联的往来账款分别制成表格,集中相互比对。经检查发现,该公司今A标段购入施工材料未进入库存而直接列支了工程成本。A标段结束后,将剩余大量已计成本的材料转交给B标段列支,A标段并未冲减工程成本,造成材料成本的重复列支。3.调查取证

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怎么样取证以及证据链的完整与否又成为案件查处的重点。检查组根据检查出来的违法事实,以及该企业账务核算的特点,理清思路,就企业违法的事实应取得的证据进行梳理,利用电脑绘制图解,将公司、项目部、租赁公司和银行等作为图上个体,由现有的线索绘制其中的款项往来,较直观地判断是否合理,将看似繁杂的业务简单化,找出疑点,进行核实取证。在取证过程中,检查组人员前往施工地进行调查取证,在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从银行凭证中将所需证据全部找到并复印,固定了证据,为该案件的顺利查处提供了证据保障。

三、违法事实及定性处理

(一)违法事实和作案手段

某路桥公司在账簿上重复列支材料费,多列工程材料成本1038万元;利用在异地假办公司,采取假租赁方式在账簿上多列机械租赁费支出8417万元,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二)处理结果

经税务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税务机关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追缴该单位少缴的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上述税款从滞纳之日起至实际缴纳入库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该单位在账簿上多列支出,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的行为认定为偷税,处以少缴税款1倍的罚款,金额2363.75万元。

四、案件分析

(一)查处本案的认识及体会

1.办案人员具有工作责任感,是案件取得突破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案件查办效果,稽查局抽调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办案人员,办案人员不仅工作能吃苦,而且善于在企业财务核算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疑点,找到正确的突破方向。正因为人员得力,为案件的成功查办提供了保证。

2.树立办铁案的思想,是提高办案质量的关键

办案之初,检查组就坚定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该案办成铁案的思想。检查中发扬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放过任何疑点,不遗漏每个有用数据。对企业大量电脑录入的发票,账簿中数据比对,每个违法事实证据,每份询问笔录都反复推敲,做到了明白无误,确保了案件查办的质量。

3.加强协调协作,是办好专案的重要环节

在案件查办中,由于企业执行新的财务核算制度,为保证案件查深查实,检查组在办案中,坚持掌握不准的问题及时请示,与相关单位及时协调沟通,提高了协查效率,保证了办案效果。4.保密措施得当,是顺利查处办案的重要措施

在案件查办之初,市局领导就对保密措施作了专门的指示,务必对内、对外就案件整个查处过程进行保密。由于保密措施得当,被查企业在检查初期无法掌握税务机关的检查进展情况,不能做出对违法事实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案件查处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建议

1.加强对外出经营建筑安装企业的税收征管

该案中T公司所成立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这也是当前建筑安装行业特别是路桥企业的行业特点,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在向其项目部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后,日常管理中难以对其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而经营地税务机关又没有对其企业所得税的管辖权,使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出现盲点。结合本案,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要了解外出经营单位的经营动态,及时掌握其财务及纳税情况,有必要到实地进行调查,与施工所在地的税务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进行动态的管理。

2.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以及招商引资企业的日常监管

基层征收管理分局、税收征管员对一些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税源企业或者招商引资日常监管仍显不够,在思想和认识上仍然存在重点企业自身管理比较严,财务规范,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高这样的误区,并没有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没有准确掌握企业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以及企业的账务处理情况。在日常检查方面往往只满足于一般性管理检查,从而导致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失之于宽。

3.加大对利润率明显低于同行业企业的稽查力度

企业重组税务筹划案例 篇7

1 股权收购业务与税务处理方式

股权收购是指一个企业将自身的股权对其他企业或者个人进行转让, 使企业控制权移交的过程。股权收购业务涉及的税种主要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等构成。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在进行重组时进行征收的税务, 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分为一般税务处理与特殊税务处理两种处理方式。一般税务处理对收购与被收购企业的所得税规定如下, 股权收购业务的一般性税务处理为收购方所确认的股权转让、损失, 收购方获得的股权计税公允价值为基础。特殊税务处理方式应该按照特殊的处理方式, 需要以被收购企业的计税基础确定, 在进行税务处理中暂时不确认资产转让带来的所得与损失, 对于资产的计税基础进行调整。个人所得税是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 个人在进行股权转让的所得, 对所得进行相应的扣缴。在营业税, 根据国家的营业税管理规定, 对股权转让业务不征收相应的营业税。对于契税, 国家规定在进行股权转让中, 企业土地与房屋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 不征收契税。印花税是合同转移承载资金的万分之五, 由合同各方分别进行纳税和承担。

2 股权收购业务的一般性税务处理

对于股权收购业务进行一般性的税务处理上, 根据国家的相关税务管理规定, 一般税务处理需要对被收购方的股权、资产的转让所得与造成的损失, 对收购方获取的股权与资产作为计税基础, 以其公允价值进行基础确定, 被收购企业的所得税原则不变。由国家的政策得知, 在被收购的企业进行股权和资产转让时, 收购企业所得的股权和资产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算。在进行股权收购业务时, 股权收购交易涉及股东的交易, 企业的所得税不发生改变。

3 股权收购业务的特殊性税务处理

对于股权收购业务的特殊性税务处理中, 特殊性税务处理根据国家《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规定, 在股权收购过程中, 特殊性税务处理应该按照特殊的处理方式, 区别于一般税务处理方式, 以被收购企业的计税基础确定, 在进行税务处理中暂时不确认资产转让带来的所得与损失, 对于资产的计税基础进行调整, 被收购企业的原有资产和其他所得税不变。在进行重组交易时, 交易双方在进行股权支付上, 暂时不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与损失, 对于资产的计税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主要是国家从政策上对企业重组的鼓励, 对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案例需要符合一系列的目的和条件。首先, 重组企业需要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不以推迟、减少税款为主要目的。其次, 被收购与合并的资产和股权比例不得少于百分之七十五, 并且重组后, 一年内不允许改变以往的经营活动。最后, 重组获得的股权不允许在一年内进行交易。特殊性的税务处理方式, 需要重组企业对自身的重组动机、经营和权益的连续性进行保证, 防止不正当的非法避税, 防止国家的税款流失。

4 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与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的案例分析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于同一个重组业务中, 交易双方需要采用同一种税务处理方式。交易双方需要都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或者特殊性税务处理方法。在股权收购业务中, 采用不同的税务处理方法对双方的影响各不相同, 下面对采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与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4.1 一般性税务处理方式的案例分析

案例:某收购方, 丙企业以现金21250万元人民币对企业A进行收购, 购买A企业的股东甲手中的85%的股权, A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时, 对于收购方丙企业的款项一次性到位时, 需要丙企业通过A公司间接的将款项支付给甲公司。在实际的财务处理时, 企业A向银行存款21250万元, 并支付给股东甲, 甲的实收资本 (股本) 为5950万元, 丙的计税基础为21250万元。丙企业给股东甲进行付款时, 付款21250万元, 若直接付款, 不经过A公司。丙企业的会计处理上, 如果丙为自然人, 对股权方甲支付股款时, 无需会计处理, 直接支付21250万元。被收购方A在进行股权转让时, 需要区别股东是法人还是自然人, 如果为法人股东, 则股权转让时银行存款为21250万元, 长期的期权投资为5950万元, 整体的投资收益为15300万元。如果转让方甲为自然人, 则转让股权时, 需扣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为: (21250-5950) ×20%=3060万元, 股东方甲无需进行账务的处理。

4.2 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的案例分析

案例:企业丙以自身公司25%的股权 (公允价值20250万元) 与1000万的现金购买企业A的股东甲85%的股权, 由于丙企业的收购股权大于75%, 股权支付的比例为20250/21250=95%, 符合特殊处理条件, 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的规定, 丙企业的股权收购业务的税务处理方式满足特殊性的税务处理方式。由于股东甲获得了企业丙的股权, 同时获得1000万元的现金, 股权转让价值为15000, 所以非股权支付的股权转让所得为15000×1000/21250=705万元, 企业A的会计处理上为, 获得5950万元, 企业丙支出为5950万元, 企业丙的长期投资为21250万元, 收益为15300万元。在进行投资收益的分析中, 非股权支付的705万元被计入企业所得税的计税基础, 投资收益的15300万元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可以暂时不确认为收益, 计入递延所得税的负债。

4.3 对于股权收购案例的分析对比对

以上收购案例进行对比, 对于收购企业来说, 采用特殊性的税务处理方式, 使得技术基础大大降低, 低于一般性税务处理所认定的计税基础。对于被收购方来说, 采用特殊性的计税方式, 使得收购方的计税基础发生改变, 计税基础以原有的收购股权的技术基础确定, 所得的股份计税基础无变化, 使得被收购公司暂时不确认股权的所得, 可以暂时避免支付高额的所得税费用。对于被收购的企业, 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较为有利, 可以减少暂时的巨额支出。在进行股权收购业务时, 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证收购业务中的自身缴税的适应能力, 提高企业重组的效率。

摘要:股权的收购是企业进行重组的重要形式, 进行股权收购业务时, 税务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需要对征税问题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进行处理方式的选择。在进行股权收购的业务时, 可以在满足相关的条件下, 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对于股权收购业务的影响不同, 本文对企业股权收购业务不同税务处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股权收购,税务处理,案例

参考文献

[1]马丽佳.企业债务重组一般性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辨析[J].财会通讯, 2011 (11) .

[2]曾惠芬.企业股权收购业务不同税务处理的案例分析[J]经管空间, 2012 (11) .

企业税务筹划的依据 篇8

关键词:企业税务;税务筹划;现实依据

税务筹划,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非常熟悉,而在我国,则处于初始阶段,人们对此有极大的兴趣但似乎又心有所忌,目前对税务筹划尚无统一定义。笔者认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范围内,以适应国家税收法律为前提,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通过筹资、投资、经营等环节事先安排和策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一、企业税务筹划的合理法律依据。

依法纳税是一个企业的义务,同时,纳税人又享有与纳税有关的权利。权利与义务对称是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指导原则之一,与纳税人有关的权利与义务是辨证统一的。尽管我国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权力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税务事宜进行有效的安排。强调纳税义务而忽视纳税权利其实是一种误解。在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我国纳税人应该享有一系列权利,比如《税收征管法》、《经济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赔偿法》等法律,都详细指出了纳税人应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并告知纳税人如何使用这些权利。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时可以享有的权利有:

1.了解税法。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纳税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政策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2.延期申报权。根据《税收征管法》第27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或财务会计处理上的特殊情况等原因,不能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或报送代扣代缴税款报表时,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但是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4.依法申请减税、免税权。纳税人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免税,税务机关应该按照规定予以办理。减税、免税的申请需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减税、免税审查机关审批。

5.享受税收优惠权。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这一条规定,实际上享受税收优惠是企业的权利之一。因为,企业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企业就可以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给予的好处。

归根到底,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就是企业学习和了解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国家赋予的延期纳税、减免税与税收优惠权利的过程,它既合理又合法。充分利用国家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不违背国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对企业自身的涉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应该是国家法律鼓励、提倡和保护的。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制度是企业開展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的总称。企业以一般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作为指导思想,以具体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借助会计凭证及账簿进行归类、确认与计量,并于其期末编制反映企业当期总括信息的财务报表。严格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种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提供能够正确揭示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会计制度是税务筹划的重要依据。企业从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开始,到填制会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无论哪一环节的账务处理都涉及税收。企业的投资、筹资、股利分配活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都会发生纳税义务?从而要确认税款、计算税款、缴纳税款。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具体业务、任何一种决策活动无不涉及到会计处理,即税收的会计处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1、会计信息是计算确定应纳税额的基础。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严格遵循会计标准、将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转化为会计语言,使其具有客观性、可理解性的保证。同时,企业会计资料通常由独立第三方审计,这就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从而可以成为税务部门对企业征税的直接依据。税基的计算和税率的确定,一般都是从会计资料获得认定信息。例如,税法没有直接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直接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准;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相一致,应纳税额的计算也直接以会计资料为计税依据;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是有差异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在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总之,会计信息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基础。

2、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良好纳税的保证。各国税法都规定,纳税人必须依法设置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否则税务机关有权核定企业的应纳税额。企业会计资料不能满足真实可靠要求,那么,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对纳税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它意味着企业的行为不值得信赖,企业将因此失去很多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从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纳税人加强会计核算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可谓一举两得。

3、纳税人不仅要熟悉本国会计制度,而且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企业纳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会计制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跨国投融资越来越普遍,纳税人在从事跨国经济活动时还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

上一篇:试论敬老文化的历史演变及时代意义下一篇:七年级描写寒假发生的事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