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2025-01-04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通用6篇)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篇1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税发[1997]071号

颁布时间:1997-4-28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近来,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和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时有发生。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重组业务具有涉及税务事项面广、适用税收及相关法律法规多、操作处理复杂的特点。为规范外商投资企业各类重组业务的所得税处理,我局制定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规定》施行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若干涉外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3]139号)停止执行。《规定》施行前发生的股份制改组业务,已按国税发[1993]139号通知规定做出税务处理的,可不再调整;其他情况应按《规定》第七条确定调整。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中有关营业活动延续性认定、资产计价、税收优惠和亏损结转等税务处理问题,规定如下:

一、合并的税务处理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并为一个企业。其中,合并各方解散而共同设立为新的企业,为新设合并(也称解散合并);合并一方存续,其他各方解散而并入存续一方,为吸收合并(也称存续合并)。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合并,均不须经清算程序,合并前企业的股东(投资者)除要求退股的以外,将继续成为合并后企业的股东;合并前企业的债权和债务,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由合并后的企业承继。

对企业在合并前后的营业活动应作为延续的营业活动进行税务处理。凡合并后的企业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仍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其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资产计价的处理

合并后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应按合并前企业的账面历史成本计价,不得以企业为实现合并而对有关资产等项目进行评估的价值调整其原账面

价值。凡合并后的企业在会计损益核算中,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资产账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或摊销的,应在计算申报应纳税所得额时,按下述方法之一进行调整:

1.按实逐年调整。对因改变资产价值,每一纳税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多计或少计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在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或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综合调整。对资产价值变动的数额,不分资产项目,平均分十年,在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或调减每一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调整方法的选用,由企业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企业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将有关计算资料一并附送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处理

合并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符合税法规定的定期减免税优惠适用范围的,应承续合并前的税收待遇,具体税务处理按以下方法进行:

1.合并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已享受期满的,合并后的企业不再重新享受。

2.合并前各企业应享受的定期减免税优惠未享受期满且剩余期限一致的,合并后的企业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

3.合并前各企业剩余的定期减免税期限不一致的,或者其中有不适用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合并后的企业应按本款第(五)项的规定,划分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对其中剩余减免税期限不一致的业务相应部分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继续享受优惠至期满;对不适用税收优惠的业务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享受优惠。

(三)减低税率的处理

对合并后的企业及其各营业机构,应根据其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确定适用有关地区性或行业性减低税率,并按本款第(五)项的规定,划分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四)前期亏损的处理

合并前各企业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的剩余期限内,由合并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如果合并后的企业在适用不同税率的地区设有营业机构,或者兼有适用不同税率或不同定期减免税期限的生产经营业务的,应按本款第(五)项的规定,划分计算相应的所得额。合并前企业的上述经营亏损,应在与该合并前企业相同税收待遇的所得中弥补,具体应比照税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方法进行。

(五)应纳税所得额的划分计算

从事适用不同税率的业务或者剩余的定期减免税期限不一致的企业进行合并,合并后的企业按以上款项规定,须对其应纳税所得总额进行划分以适用不同税务处理的,依据税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九十二条和九十三条的规定,对其应纳税所得额的划分计算,按以下方法进行:

1.合并前的企业在合并后仍分设为相应的营业机构,延续合并前的生产经营业务,凡合并后的企业能够分别设立账册,准确合理地计算其各营业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采取据实核算的方法分别计算各营业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

2.合并前的企业在合并后未分设为相应的营业机构,或者虽分设为营业机构,但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合并后的企业未能准确合理的计算其各营业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应以该企业中适用不同税务处理的各营业机构或各类业务间的营业收入比例、成本和费用比例、资产比例、职工人数或者工资数额比例中的一种比例或多种比例的平均比例,对其当应纳税所得总额进行划分计算。上述比例中涉及合并后的有关项目数额不易确定的,可以按合并前最后一个完整纳税或其他合理期间的有关项目数额确一上述比例。

二、分立的税务处理

分立是指:一个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其中,原企业解散,分立出的各方分别设立为新的企业,为新设分立(也称解散分立);原企业存续,而其一部分分出设立为一个或数个新的企业,为派生分立(也称存续分立)。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分立,均不须经清算程序,分立前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可以决定继续全部或部分作为各分立后企业的股东;分立前企业的债权和债务,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分立协议的约定,由分立后的企业承继。

对企业在分立前后的营业活动应作为延续的营业活动进行税务处理。凡分立后的企业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仍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其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资产计价的处理

分立后各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应按分立前企业的账面历史成本计价,不得以企业为实现分立而对有关资产等项目进行评估的价值调整其原账面价值。凡分立后的企业在会计损益核算中,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资产账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或摊销的,应在计算申报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本规定第一条有关企业合并的“资产计价的处理”款项中规定的方法予以调整。

(二)税收优惠的处理

对分立后的各企业,应分别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确定适用减低税率及承续享受分立前企业的定期减免税优惠待遇。

1.分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符合税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的适用范围的:凡分立前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尚未期满的,分立后的企业可继续享受至期满;凡分立前已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期满的,分立后的企业均不得重新享受该项税收优惠;凡属分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不适用有关税收优惠,而分立后的企业改变为适用优惠业务的,该分立后的企业可享受自分立前企业获利起计算的税收优惠年限中剩余年限的优惠。

2.分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的适用范围的,均不得享受或继续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三)前期亏损的处理

分立前企业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按分立协议的约定由分立后的各企业分担的数额,可在税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的剩余期限内,由分立后的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三、股权重组的税务处理

股权重组是指:企业的股东(投资者)或股东持有的股份金额或比例发生变更,具体包括,(1)股权转让,即企业的股东将其拥有的股权或股份,部分或全部转让给他人;(2)增资扩股,即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发行股票,新股东投资入股或原股东增加投资扩大股权,从而增加企业的资本。企业的股权重组,是其股东的投资或交易行为,属于企业股权结构的重组,不影响企业的存续性;企业不须经清算程序;企业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股权重组后继续有效。对股权重组涉及的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股权转让收益的处理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其拥有的企业的股权或股份所取得的收益,应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计算缴纳或扣缴所得税。中国境内企业转让股权或股份的损失,可在其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是指,股权转让价减除股权成本价后的差额。

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以不超过被持股企业账面的分属为股权转让人的实有金额为限),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

股权成本价是指,股东(投资者)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收购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价金额。

(二)股票发行溢价的处理

企业发行股票,其发行价格高于股票面值的溢价部分,为企业的股东权益,不作为营业利润征收所得税;企业清算时,亦不计入应纳税清算所得。

(三)以利润(股息)购买股票适用再投资退税优惠的限定

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分取的利润(股息)购买本企业股票(包括配股)或其他企业股票,不适用税法有关再投资退税的优惠规定。

(四)股权重组的企业有关税务事项的处理

对企业在股权重组前后的营业活动应作为延续的营业活动进行税务处理。企业在股权重组后,依有关法律规定仍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或仍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对其有关事项进行以下税务处理:

1.企业不得按为实现股权重组而对有关资产等项目进行评估的价值,调整其各项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凡企业在会计损益核算中,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资产账面价值并据此计提折旧或摊销的,应在计算申报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本规定第一条有关企业合并的“资产计价的处理”款项中规定的方法予以调整。

2.企业按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可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待遇,不因股权重组而改变。股权重组后,企业就其尚未享受期满的税收优惠继续享受至期满,不得重新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3.企业在股权重组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的剩余期限内,在股权重组后逐年延续弥补。

四、资产转让的税务处理

资产转让是指:企业转让本企业的或者受让另一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包括商誉、经营业务及清算资产)。企业转让、受让资产,不影响转让、受让双方企业的存续性。

对资产转让涉及的有关税务事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资产转让收益的处理

企业取得的资产转让收益或损失,应依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计入其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二)受让资产计价的处理

受让方所受让的各项资产,可按该各项资产的实际受让价,计入受让方有关资产账目。如受让资产项目繁多或者与商誉或经营业务一并作价受让,不易分别计算各项资产受让价的,可以按有关资产在转让方账面的净值,计入受让方有关资产账目;其实际受让总价与该有关资产账面净值的差额,可作为商誉或经营业务的受让价金额,单独列为受让方的无形资产,在资产受让之日起不少于十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资产受让后的企业剩余经营期不足十年的,在企业剩余经营期内平均摊销。

(三)税收优惠的处理

资产转让和受让双方在资产转让后未改变其生产经营业务的,应承续其原税收待遇,其中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不得因资产转让而重新计算减免税期。资产转让或受让一方企业,在资产转让后改变了生产经营业务的,凡属原适用有关税收优惠的业务改变为非适用优惠业务的,在资产转让后不得继续享受该项税收优惠;凡属原不适用有关税收优惠的业务改变为适用优惠业务的,可享受自该企业获利起计算的税收优惠年限中剩余年限的优惠。

(四)前期亏损的处理

资产转让和受让双方在资产转让前后发生的经营亏损,各自在税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内逐年弥补。不论企业转让部分还是全部资产及业务,企业经营亏损均不得在资产转让和受让双方间相互结转。

五、合并、分立、股权重组后的企业,其内外资股权比例不符合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法律规定比例的,除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再继续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而应按照内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处理。同时,对重组前的企业根据税法第八条规定已享受的定期减免税,应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凡重组前企业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股权,在企业重组业务中没有退出,而是已并入或分入合并、分立后的企业或者保留在股权重组后的企业的,不论重组前的企业经营期长短,均不适用税法第八条关于补缴已免征、减征的税款的规定。

(二)凡重组前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在企业重组业务中,将其持有的股权退出或转让给国内投资者的,重组前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适用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规定年限的,应依照税法第八条的规定,补缴已免征、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六、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发生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对其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有关税务事项的处理,比照本规定执行。

七、本规定自1997起施行。有关税务机关就以前事项做出的税务处理与本规定有不同的,应自1997起按本规定进行调整;凡1997年以前的处理结果会影响1997年及以后税务处理的,对1997年以前的处理结果,原则上也应按本规定进行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篇2

关键词: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股权支付

《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规定,当企业重组满足特定条件时,企业所支付对价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即对重组各方的资产隐含增值给予不定期递延纳税的优惠。59号文明确了两种股权支付类型,一是以本企业的股权进行支付,二是以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进行支付。虽然这两种股权支付都可以满足权益连续性,能够让重组各方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优惠待遇,但是它们导致重组各方的实际税负不同,值得研究。本文以债务重组、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为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对债务重组的税收待遇分析

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债务人用股权支付方式偿还剩余债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控股企业股权抵偿债务,表现为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少;二是进行债转股,表现为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我们先分析每种情况下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财税差异,再综合对比两种不同股权支付对重组各方产生的不同结果。

例1:A企业欠B企业债务100万元,A企业与B企业达成债务重组协议,B企业免除A企业50万元债务,剩余50万元债务A企业以其控股企业的股权偿还。A企业持有该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0万元,公允价值为50万元(假设A企业与B企业为非同一控制方,下同)。

如果按照一般性税务处理,债务人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分解为转让相关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债权人应当按照收到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权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因此,A企业实现债务重组所得50万元(100-50),实现资产处置所得30万元(50-20),全部当期纳税。B企业产生债务重组损失50万元(100-50),允许税前扣除,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50万元。

如果按照特殊性税务处理,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所得占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可以在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A企业若当期全部的应纳税所得额小于100万元,则债务重组所得50万元可以分为5个纳税年度内均匀计入,资产处置所得30万元在当期纳税。B企业的特殊性税务处理与一般性税务处理没有差别,即仍产生可以税前扣除的债务重组损失50万元,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50万元。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债务人以控股企业股权偿还债务,相比一般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唯一的可能优惠是让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所得享受递延纳税的优惠。

例2:A企业欠B企业债务100万元,A企业与B企业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如下:B企业免除A企业50万元债务,剩余50万元债务转为对A企业的股权投资。

如果按照一般性税务处理,A企业在会计上实现债务重组所得50万元(100-50),并当期纳税。B企业产生可以税前扣除的债务重组损失50万元(100-50),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为50万元。A企业和B企业都不存在财税差异。

如果按照特殊性税务处理,债务人、债权人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分别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因此,税法并不确认A企业当期在会计上实现的债务重组所得50万元(100-50),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存在财税差异。根据企业所得税的对称性,税法也并不认可B企业当期在会计上产生的债务重组损失50万元(100-50),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同时相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50万元,即今后B企业转让该股权时允许扣除的投资成本为100万元。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债务人以债转股方式偿还债务,相比一般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所得予以了免税,而对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进行了不定期递延,直到转让股权时才允许其实现。

不难发现,在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下,债务人以债转股方式抵偿债务比以控股企业股权抵偿债务,能够获得更多、更为直接的税收利益,但这种税收利益会要求债权人延期甚至放弃债务重组损失的抵税效益。

二、对股权收购的税收待遇分析

股权收购中,收购方同样存在两种股权支付方式:以增发本企业股权进行支付或者以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进行支付。如上,我们先分析每种情况下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财税差异,再对比两种不同股权支付对重组各方产生的不同结果。

例3:A企业拟购买B企业100%的股权,B企业的股权账面价值为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A企业用其直接控股的C企业100%股权作为对价,C企业的股权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

如果按照一般性税务处理,被收购方股东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因此,A企业确认股权处置所得300万元(1 000-700),取得B企业的股权计税基础等于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B企业确认股权处置所得400万元(1 000-600),取得C企业的股权计税基础等于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无论是A企业还是B企业,当期都不存在财税差异。

如果按照特殊性税务处理,被收购方股东取得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及收购方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均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即A企业取得B企业股权的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但计税基础仅为600万元,并且当期纳税申报时应当确认股权处置损失100万元;B企业取得对C企业的股权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计税基础仍为600万元,计税时不确认股权处置所得400万元(1 000-600)。无论是A企业还是B企业,当期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都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购买方以控股股权作为支付对价,相比一般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要求购买方和被购买方股东取得股权均以被购买股权原有计税基础确认,并使得双方都享受了股权转让所得递延至今后转让所换入股权时纳税的优惠。对于购买方而言,还需要将换出股权的计税基础与所购买股权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资产处置所得或损失。因此,特殊性税务处理能够降低股权收购方和被收购方股东的税负。

例4:A企业拟购买B企业100%的股权,B企业的股权账面价值为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A企业向B企业股东定向增发100万股,每股10元。

如果按照一般性税务处理,A企业取得B企业股权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为1 000万元,A企业同时增加股本100万元,资本公积——股本溢价900万元。B企业取得A企业股权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为1 000万元,同时确认股权处置所得400万元(1 000-600)。无论是A企业还是B企业,当期都不存在财税差异。

如果按照特殊性税务处理,A企业取得B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仅为600万元,不同于账面价值,存在财税差异。B企业取得对A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也为600万元,同时税法不确认股权处置所得400万元(1 000-600)。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购买方以增发本企业股权作为支付对价,相比一般性税务处理,特殊性税务处理要求购买方和被购买方股东取得股权均以被购买股权原有计税基础确认。被购买方股东的股权转让所得被不定期递延至今后转让所换入股权时纳税,购买方以自身的股权支付,不存在转让所得或损失。

这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一般性税务处理下,被购买方股东取得购买方的股权以其公允价值为计税基础,而在特殊性税务处理下,被购买方股东则以换出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为换入股权的计税基础。这意味着,在等价交换和公允价值高于原有计税基础的情况下,购买方以增发本企业股权作为支付对价,被购买方股东所取得的股权,按照特殊性税务处理会确认较低的计税基础,将来转让该股权时会产生更高的税负。

因此,在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下,无论购买方选择何种股权支付方式,被购买方股东均能享受股权转让所得不定期递延的税收优惠。但是购买方的股权支付方式对自身税收利益影响非常大。如果购买方以控股企业股权支付,特殊性税务处理能够获取股权转让所得不定期递延的税收优惠;如果购买方以增发本企业股权支付,特殊性税务处理虽不产生所得或损失,但是实际税负可能会高于一般性税务处理,也高于特殊性税务处理下以控股企业股权支付的税负。

三、结论

如何设计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方案 篇3

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的需求在近几年来越显普遍,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大量集中在民营经济领域,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主要依靠科技人才、经营人才的推动;第二,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一种资本的观念逐渐为社会所共识,拥有科研、经营、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第三,共同创富、共同发展的理念正深入人心,企业的出资人愿意与对企业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共同享受企业发展成果。民营企业的创业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企业情况的激励机制,以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获得巨大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比而言,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已实践多年,有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流程,而国企的股权激励因涉及国有资产而具有其特殊性,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更加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因为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本质上是企业现有出资者与股权激励对象之间的博弈,企业现出资者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激励对象形成利益平衡即可。而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顾问,则应在企业出资者与激励对象达成利益一致基础上,设计出合法、合理、科学、高效的方案,尽量避免争议的产生。

什么时候企业主应该考虑进行股权激励,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而言,当企业渡过初创期,明显出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而企业主感到对企业的发展脱离不了对某些员工(股权激励对象)的依赖时,有必要以股权换取这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股权激励就会提上议事的日程,若企业主对所有员工的依赖存在可代替性时,其股权激励的动力将会大大削弱,因此看来,股权激励的需要主要视乎企业主与员工的博弈程度。

拟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设计:

一、确定激励的范围及具体对象 激励范围的确定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程度,即企业对其依赖性,依赖程度越高,其重要性越大。二是人力资本的价值,该激励对象虽然可以被取代,但取代的成本高于留下来合作的成本;三是激励对象对企业的历史贡献,对企业历史贡献大,给予激励更能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因为这表明企业主的人情味,对其他员工也是一种激励。根据这个原则,可将激励范围分成三个层面,即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技术骨干层(包括营销技术),分别确定激励对象。对于一般员工,除了企业决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否则,不要轻易扩大企业的股权激励范围。

确定激励的具体对象时,尤其要注意的是对进入决策层(如董事会)的对象应予考虑其个人的性格、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一旦股权激励完成或成为决策层成员,与其他决策层成员的配合程度显得尤其重要,毕竟企业主不希望决策层存在太多难于沟通的合作者。

刚过了初创期的企业,其股权结构相对简单,企业出资大多是企业主独资,或与家庭其他成员、朋友等私人关系有一定基础的出资人合作出资,这些特殊员工的合作者,也同样根据上述应考虑的因素决定是否列入激励对象。

二、确定股权激励方式

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权益类方式,另一种是现金类方式,权益类的激励方式是指激励对象将最终获得真实股权成为企业股东的方式,常用的工具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等,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激励对象将成为企业真实的股东,享有出资人的权利,对原企业主而言,好处是无需支付现金,缺点是分薄了股权,增加了股东数量,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现金类方式是指激励的对象最终获得的是现金回报,常用的工具包括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分红权,该方式的优点是不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影响原股东持股比例,缺点是企业必须支付现金,增大了企业的现金支付压力,且由于未能将激励对象的利益完成捆绑,激励的程度相对较弱。

企业应采取哪种激励方式,应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包括企业要达到的激励力度、员工的出资意愿、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对企业的重要性等等。没有最好的激励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激励方式,在实践中可灵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或结合不同的激励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三、关于激励的股权来源

用于激励的股权来源可以从公司存量股权和增量股权二个途径解决,采取存量股权激励的方法只涉及股权的持有人发生转移,增量股权激励的方法则会增加股本,对企业产生新的现金流。

存量股权激励通常有二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原股东出让部分股权给予员工,员工必须向出让方支付一定的现金对价,相互之间是股权有偿转让关系;另一种方法是原股东将部分股权送予员工,员工无须支付任何对价,相互之间是股权无偿赠与关系。一般而言,单纯的送股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并不多见,因为没有代价的获得通常是不被重视的,实践中大多会采用有偿转让与无偿转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激励,或以较低的转让价向员工转让股权,让员工多少支付一些代价,这样的激励效果会更好些。

转让或赠与股权必须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股权转让时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并由其它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二是转让会涉及到激励对象的个人所得税问题。

四、激励对象权利限制

为达到最佳激励效果,激励方案中通常要对激励对象设定一些附加条件,除了要求支付部分现金外,还可在行使股权的期限、分红等方面进行的特殊的约定,这实际附加了企业出资人对激励对象的考察和磨合期,从有限责任公司更注重“人合”因素的角度看,具有合理性。对激励对象的权利限制,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股权再转让的限制

让激励对象持有公司的股权,目的就是让其戴上“金手套”,与企业的发展共命运,若让激励对象轻易将获得的股权再转让,则失去激励的意义。对激励对象获得的股权(包括受让和受赠所得),可设定一定期限的“限售期”(如三年),从其获得的股权之日(以工商登记之日起算)起在“限售期”内不得转让,只有在特殊的非激励对象能控制的情况下,才允许转让,如激励对象意外死亡,则其持有的股权可以转让或继承。

2、对企业的服务期

激励对象通常是企业的骨干,其为企业服务期越长对企业的贡献越大,要求激励对象去接受激励的若干年内承诺为企业不间断地服务,是合理的对价。服务期的长短,应视具体对象而定,但期限过短,激励的意义不大,期限过长,则被激励对象不易接受。一般而言,服务期应在3-8年之间选择。

在激励方案以及具体的激励协议中,服务期虽作出约定,还必须考虑与劳动合同关系相配合,激励对象就是企业的股东,也同时是企业的雇员,企业与激励对象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律法规约束,因此,签订激励协议后,应根据协议对劳动合同的期限进行调整,以保持相互一致。

3、股东表决权的限制

股权一旦授予后(以工商登记为准),股东应依法享有作为股东的所有权利,股东权利不应受到限制,激励对象的股权受到限制的,一般发生在其是以比较优惠的代价获得激励股权,且原企业股东认为有必要对激励对象进行考察、磨合的情况下,可以约定激励股权受到一定的表决权限制,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委托投票表决。至期限届满后,被激励对象获得作为股东的全部权利。

除上述的权利限制外,还可根据情况设定其它的一些要求,如对分红、再投入的要求,对股权在一定条件下由企业原股东回购等。

五、确定股东激励期间

股权激励从股权有限制的授予到完全实现,激励对象成为真正意义的股东,设定一定的期间是有必要的,正是在此期间,对企业原股东而言,可以完成对被激励对象的考察及磨合,对需要支付现金对价的股权激励对象而言,可以减少受让股权的现金压力(实践中激励对象以每年股权分红所得现金用于支付股权转让金的安排较受欢迎),对于企业而言,则能产生长期激励的效果,防止被激励对象在期间离开企业,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而使激励效果被削弱的情况。

股权激励期间的设定与被激励对象服务期的设定一样,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设计。

六、激励期间的退出机制

激励期间届满后,激励对象成为真正的企业股东,享有与原股东相同的股东权利,承担相同的股东义务,按照公司《章程》和公司法规范即可,但是激励期间尤其是期间比较长的情况下,设定被激励对象退出机制,对避免产生纠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股权被授予后,被激励对象即获得额外的利益,若在激励期间被激励对象的确需要退出的,而以失去现有预得利益为代价,依情理说不过去,且股东资格从法律意义上说,是不能被剥夺的,而只能股东主动放弃,故应有合情合理的退出机制,以保护被激励对象股东的正当利益。

设计退出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退出的条件。被激励对象在激励期间不得任意提出退股(包括转让),但符合一定的条件则可以退出并获得一定的对价,退出条件原则上以特殊情况出现而成就,如被激励对象因身体状况不可能继续工作的,因出国移民需要离开企业的,因故去世的等等。

2、退出的承受。激励对象退出持股时,若采用企业减资的方式,程序相对会烦琐些,要办理公告,企业减少注册资本,故一般不会考虑这些方式,多数采用股权转让方式。股权转让的受让方应明确为特定的受让方如某股东或某部分股东,否则可以按现有股东按持股比例分别受让。向特定的股东转让股权要注意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篇4

“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留驻核心人才

----为企业构建能“自执行”的股权方案

主办单位:中国企业培训网中培管理咨询

时间地点:2011年9月28-29日上海

学员对象:企业总裁、董事长、总经理、决策者、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及薪资福利经理、中高层管理人员、HR管理从业人员等。

费用:所有参会人士全国统一价6900元人民币/人,原价:9800元人民币/人(含培训、指定培训教材、午餐、茶点、税费等)

课程前言:

很多企业所遇到文化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执行的问题,其实其背后是个以股权为核心的制度设计问题,有了股权制度,团队才能主动自发的去达成公司的目标。

很多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不能落地的原因,缺乏自执行机制,方案本身不仅要完善、科学,还需要具有自执行的制度设计。

——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薛中行博士主讲——为企业建立“自执行”的股权激励方案;参加学员均可免费获赠价值上万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模板》一套(包括股权制度管理办法,股权协议书,股权证书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

核心提示:

十五年股权激励实操经营,第一位从制度设计、博弈论角度构建股权激励系统的专家,带您系统掌握股权激励的核心操作理念与方法,在互动中充分掌握股权激励的五步法设计,深刻理解股权激励中的“三大铁律与八项注意”,祝您建立一个能落地、自执行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无为而治”中实现企业十倍速的成长。

课程背景与收益:

 如何让新员工入职后就有归属感?

 如何让老员工永具激情和创造力?

 如何让核心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

 如何让公司高管与你不离不去?

 如何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

 如何能让激励达到长期有效?

 如何优化企业股权?

 如何在股权被稀释的同时保持控制权和经营权的统一?

 如何既保持企业股权激励的功能发挥,又能将其操作与法律风险控制到一个防火墙内?„„

薛中行教授将在课上一一为您揭晓答案,手把手教您设计适合自身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

为您的企业打造“金手铐”,有效留住核心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

为您的企业打造“金钥匙”,彻底激发员工潜能,加速企业实现目标,发展壮大;

为您的企业打造“金色降落伞”,圆满解决元老退出各大难题;

„„

目前,员工持股,年底分红等“股权激励”问题是众多企业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薛博士“手把手”教您运用股权期权这一独特的“创富机器”,为您的企业量身打造一幅诱人的“金手铐”,开启人才价值的“金钥匙”。

北京:010-51653882上海:021-51083298广州:020-61138098深圳:0755-61287388 苏州:0512-67138232FAX:020-61968803朱莉020-61968802QQ:1529272169zhuli@chinacpx.com

课程特色:

咨询式培训---良好的互动培训,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授课效果,方便现场咨询与互动,让学员真正的能够学到,悟到,得到进而可以做到。

创新性与唯一性---国内首家系统性的股权激励培训,先后创造了业内五个第一。

系统性与全面性---课程从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财务,税务等各方面内容从方案设计到激励实施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

真实性与实用性---课程中所讲的股权设计模式都是薛博士在近十年来他亲自参与的各大中型企业的实际顾问案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完全都能转化运用在学员企业上,并且分享股权激励方面的众多经典案例,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课程大纲:

 模块一、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 

(一)股权激励“前奏曲”

1、股权,股份与股票

2、实股,期股与期权

3、短期,中期与长期

4、赠与,购买与赊账

5、有形,无形与计量

思考:财聚人聚VS财散人聚?朝三暮四vs朝四暮三? 

(二)股----“好的模式是成功的一半”

1、期权模式

2、限制性股票模式

3、股票增值权模式

4、虚拟股票模式

研讨: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组合? 动态股权制的建构

(三)人----“重在人力资本投资”

1、对“岗”还是对“人”?

2、从精英到员工,多大范围股权激励才合适?

3、工作性质与股权激励:高管,核心技术人员,还是营销骨干?

4、定人三段论

5、股权激励留人的核心在哪里? 思考:《劳动合同法》下如何巧用股权激励达到激励和约束知识员工的目的? 

(四)价----“人力资本可计量”

1、如何给企业合理估值定价?上市公司的期权定价模型

2、如何给人员合理估值定价?

3、技术管理要素如何合理入股?

4、如何合理设计激励杠杆?

思考1:内部市场价格VS 外部评估价格? 思考2:市梦率、市销率与市盈率 

(五)量----“过犹不及,与时俱进”

1、你的蛋糕有多大?

2、从1%到10%

3、六十年后看你的企业

朱莉020-61968802QQ:1529272169zhuli@chinacpx.com

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股份,期权额度和数量?既不缺乏激励力度,又避免过度激励,稀释股权。股权激励的相对数论。

(六)时----“嵌套与循环”

1、生命周期vs行业特点

2、股权激励的长周期与短周期

3、延期支付与股权激励 4、8年限制期

思考:如何选择“对的时间”来完成对的事? 研讨:金手铐是如何铸就的?  模块

二、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技巧

(一)股权激励的“三大铁律八项注意”

1、如何评价一个股权激励的成功?

2、股权激励7要素

(二)股权激励案例深度剖析

1、创业期股权激励案例

2、成长期股权激励案例

3、成熟期股权激励案例

(三)股权激励的设计环节与流程

1、股权激励整体设计流程

2、股权激励三阶段论

3、如何循序渐进发展股权激励  模块三 股权激励相关法律问题

1、案例分析:股权激励四大争议案例

2、证监会关于股权激励的有关规定

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4、财政部国税总局等有关股权激励的规定

5、会计准则中的股份支付

思考:如何在股权激励的同时设计限制性条款?  模块

四、股本设计股权治理技巧

1、如何合理设计股权结构

2、影子股票,信托股票与虚拟股票的对比。

重点研讨:如何有效设计法律防火墙,避免股权纠纷,规避为上市造成障碍

讲师简介: 薛中行教授---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

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薛中行博士毕业于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接受现代经济学的培养,并多次应邀访学于英美等著名高等学府。同时出于对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热爱,中行博士亦潜心钻研《周易》二十余载,具有现代商业经济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双重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

◇中国证监会登记结算股权激励课题组组长 ◇经济学博士、资深投资银行专家

◇中国股权激励第一人,国内实战派股权激励专家 ◇企业“股权激励”领域的拓荒者、权威专家 ◇担任近百家企业的首席咨询顾问

◇擅长讲授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各模块的课程,尤其是股权激励课程

◇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著名院校客座教授,主讲股权激励课程,平均培训满意度高达99% ◇先后创造了业内众多个第一:

朱莉020-61968802QQ:1529272169zhuli@chinacpx.com

第一家系统总结了各种股权激励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内唯一成熟可行的“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 第一家采用“股权释兵权”,为浙江一福布斯上榜企业成功解决了“元老退出”难题;

第一家将“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引入到中国企业咨询实际,帮助企业在战略制定、股权分配、岗位评估、企业文化方面进行独特的应用;

第一家提出“人力资源股权化”、“人力资源证券化”概念,帮助大量企业解决员工激励难题,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第一家帮助双家族企业解决了公司治理难题。

薛博士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组织并成功实施过众多著名企业公司的咨询项目,其中包括海尔集团、宝钢集团、中石化、中外运、交通银行、华泰证券、泰阳证券、汉王科技、海南航空、天津电力、北仑电厂、苏源集团、苏通房地产、亿达集团、长甲集团、圣马纸业、苏常柴、民丰特纸、江苏交科院、临淄信用社、鄞州银行等,在业界具有相当知名度。早年中行博士曾经任职于上海实业、华泰证券、联合证券等企业,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企业上市、重组并购,的实战经验;熟悉ESOP(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权、业绩股票、分红权、虚拟股权、增值权等长期激励机制,在绩效评估,平衡积分卡,薪资体系方面有着成功的案例,先后为多家福布斯上榜企业提供咨询。●导师授课风格

◇具有一流的讲师风格,亲和力强,是位极具人格魅力的讲师。

◇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EMAB主讲的股权激励课程授课满意度连续4年排名第1。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10多年近100家企业首席咨询顾问的实操经验,使其讲授的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与学员产生强烈共鸣;有实例、有工具,操作性极强,学能致用。

◇倡导快乐学习。授课语言风趣幽默、注重互动、鼓励参与,深受客户和学员的欢迎。●学员心声:

【中天科技(股票代码: 600522)董事长 薛济萍】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特种光缆第一股”于2002年10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与薛博士和顾问团的长期合作中,我们实现了上市的梦想,同时,通过“五步股权激励法”的学习及股权激励项目的实施,我们完善的解决了新老员工、管理层的激励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绩效管理、岗位梳理,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上市后,员工身价多倍增值,获得了丰厚的个人收益,更坚定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

【山东蓝海酒店集团 总经理 孙玉光】根据我们企业的现状,需要一套股权激励机制来管理和发展企业,于是我们参加了《股权激励实战训练营》课程,薛老师在课上讲授的股权设计方法与技巧非常有实际帮助,分析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同时,薛博士对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拓宽了我们的发展思路。

【上海嘉诺 常务副总经理 雷元芳】我们一直很重视我们的员工,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嘉诺,我们希望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股权激励方案来奖励这些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并且还在默默耕耘的员工,同时更希望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为公司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于是我们慕名前来听了股权激励实战训练营,收获良多,并与薛中行博士再次达成项目合作。我们对薛中行博士的业务专业度与顾问敬业精神表示百分之百的肯定,非常满意!

【河北冀春集团 董事长 宋吉春】记得当时来上海听课还生着病,原本担心是不是会影响了学习,但是薛中行博士属下员工贴心周到的照顾让我倍受感动,使得全程的培训课程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更重要的是薛博士的课让我深感不虚此行,如今我们已经请薛博士和顾问团为我们完成了股权激励方案,并成功实施,谢谢!

【亚士漆中国 总经理 李金钟】薛中行博士的“五步法”很实用,让我很快掌握了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要领,没想到入门这么快,让我担心的法律和税收问题也在课堂上解决了,这几天的收获胜过我之前投入大量的学费和时间学习股权激励相关知识,要是能早一点得知薛中行博士股权激励课程就好了。

▓▓▓▓▓▓▓▓▓培训回执表(此表复制有效)▓▓▓▓▓▓▓▓

我单位共___人报名参加2011年___________在______举办的 “五步连贯”股权激励法--留驻核心人才----为企业构建能“自执行”的股权方案高级研修班;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010-51653882上海:021-51083298广州:020-61138098深圳:0755-61287388 苏州:0512-67138232FAX:020-61968803朱莉020-61968802QQ:1529272169zhuli@chinacpx.com

培训联系人: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联系传真:________

移动电话: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人数:____人费用总计:______元

参会人:________所任职务:__________移动电话:_________

参会人:________所任职务:__________移动电话:_________

参会人:________所任职务:__________移动电话:_________ ══════════════════════════════════════════ 广州电话:(020)61968802***传真号码:(020)61968803 联系人:朱莉报名邮箱:zhuli@chinacpx.com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篇5

摘要:不同企业其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不同的,企业联合重组必然涉及企业资产、制度、文化的整合,形成统一的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起联合重组后员工统一的行为准则,这直接关系到联合重组事业的成败和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关键词:企业联合重组 制度文化整合 员工行为准则

一、企业联合重组的目标要求企业重组的形式包括改组、改造、收购、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制合作等。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资产整合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等资产的产权关系变更和资源优化组合;文化整合是在分析不同企业的文化内涵,相互吸引其优秀文化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制度整合是指为确保资产整合、文化整合的有效运作,而将原有的制度进行合并、修改、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三者的整合相辅相成,是企业联合重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企业重组与员工行为准则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大多是基于经济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往往忽略人和文化方面的因素。由于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由厂房、设备、工人等组成的一个生产单位,在企业重组时,除了解决如何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配置有形的资源,更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消除双方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冲突。联合重组的文化冲突集中体现为员工的行为,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因而需要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引导。行为引导是一个不断作用于企业文化和制度的过程。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来源于两种动力: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自我动力体现为维护个人的利益和机会,而超我动力则体现为维护社会或企业的利益。员工行为引导就是要利用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约束与激励作用,将员工的“自我”行为内化成“超我”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制度和文化整合,统一员工行为准则的目的。

三、统一的员工行为准则的建立

1.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以后,重组企业和被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被重组企业如果从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转变为重组企业的一个生产部门,则企业由利润中心变成成本中心,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其战略方向也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变为成本追求最小,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2.企业文化的整合与提炼。文化因素是企业重组中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变量,企业文化的整合与提炼必须建立在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之上。文化整合与提炼就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相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文化和管理经验,整合各企业文化的优势和长处,提炼成统一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发挥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

3.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引导的作用。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自我动力,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整合及其启示 2009-7-27 16:2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企业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必然选择,是跨越企业边界的扩张性重组行为,是重组的重要形式。我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主要体现在外资并购和国企重组。认真总结和反思中外企业文化整合的经验和教训,合理构架文化整合的内容,有利于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并购重组;文化整合;动态创新原则;优势互补原则

一、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必然选择

并购(Merger Acquisition)意为收购与兼并,是跨越企业边界的扩张性重组行为,是重组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世界强国纷纷致力于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迈向统一的世界市场,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已经来临。我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主要体现在外资并购和国企重组。

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与文化整合相伴而生,从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上看,重组需要有创新型文化的支撑。很多学者在对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并购重组的成败和效率十分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标志。1993年美国会计咨询公司(Coopers&Lybrand)的一项研究表明:因目标企业管理层的素质与文化差异导致并购重组失败占85%,缺乏并购后整合计划占80%。现代企业发展证明:最有效的并购重组在于企业文化整合。通过整合才能改造企业流程,缩短企业管理路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整合的比较分析

国外企业并购是随着科技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的结果。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国外大企业纷纷采取了跨国并购的方式。企业的并购活动大体上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企业的并购目的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来说,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合理避税、增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的增长优势。从并购条件上讲,并购企业要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适宜的企业发展阶段和优厚的资金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并购又出现一些新趋势,如兼并行业越来越广泛,跨国并购成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协同效应及整个公司的发展。然而,企业并购过程中文化冲突不断。实践证明,并购成功与否有赖于并购后的整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并购规模越大,文化整合的任务越艰巨。美国一些学者就主张企业并购文化先行。从美国大企业并购实践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整合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高哲学,文化理念渗透于企业全部活动之中。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需要领导者倡导和力行。第三,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实践养成“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企业建设一种环境,使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四,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化、目标化。文化建设虽然是软性的,但只要把它具体化就变成了硬性的指标。第五,企业文化基本构架相对稳定,具体内容则实行动态管理。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有几个特点:企业资产重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本地、本行业企业重组向异地、跨行业化转变;企业重组目的由筹资和利润操纵,向资源配置控制权

财富,利用并发挥好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并购重组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

[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青(1977-),辽宁葫芦岛人,渤船重工计划处经济师,研究方向:管理。项目一旦开始,就必须对其进程进行监控已确保每件事情按照计划进行,这涉及到监督实际进程并将进度计划相比较。一下只是本人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PM必须包括一些前期的控制活动,已确保项目目标即使在事情没有与计划相符时也能顺利完成。

2、提高项目控制的有效方法是检测实际进程,按时间与计划进行比较,必要是采取纠正措施。

3、提高时间管理的关键是在辨认每条关键路径时,对每条路径一经确认,就标出负的或破坏性的时差。如果要加快项目进程就必须应用这一方法。

4、当试图减少带有负时差的活动路径的时间跨度时关注那些和整个期间关系密切的和估计工期时间较长的活动。

5、及早确定计划进度问题将使消极的成本和范围影响降到最低。如果项目计划落后于计划进度太多,使它重新跟上计划变的非常的困难。

6、时间-成本平衡法是用最少的相关成本来减少项目的增加期限。

7、为了对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应该设立一个定期的报告期,报告期越短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每个报告期中,实际绩效的数据和项目的范围、计划进度和预算的变动情况信息需要及时的收集,并且应用这些信息来计算更新的时间表和预算。

延伸阅读: 关键因素 进度控制 项目控制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法律问题研究(上)

作者: 刘旭阳

发布时间: 2006-02-08 16:28:45

[中文摘要] 并购重组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做活、做强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经济现象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界、法学理论界及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资本要实行战略性退出,引进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国企改革步伐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国有企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的高潮。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目前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如: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并购国企过程中政府的暗箱操作,被并购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民营企业在并购国企中遇到的待遇及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外资并购国企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的丢失和垄断等问题。如果这些复杂的问题和利益冲突不能及时予以解决,相关的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地予以确立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将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影响到国企改革的顺利进。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本文将首先从理论上阐明并购与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界限,其次,从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层面分析目前国企并购重组中存在的立法缺陷,借鉴国外在企业并购方面的立法及实践经验,如外资审批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及现实情况,运用历史的、比较的、逻辑分析、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立法研究和设计。提出对有关《公司法》,《证券法》,社保法的修改意见;关于制定《企业并购法》,《反垄断法》和《外资并购审查法》的初步立法构想和完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方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企并购重组也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诸多法律问题,诸如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并购国企过程中政府的暗箱操作,被并购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民营企业在并购国企中遇到的待遇及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外资并购国企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的丢失和垄断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并购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理论及实践经验。美日等发达国家,政府常常限制企业并购或在附加若干条件下允许企业并购,且根据产业经济技术进步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并购规制政策。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以来深受跨国公司的控制与掠夺,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方面加大了力度,限制措施逐步减少。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并购本国企业的有关立法主要体现在降低所得税,进出口关税减免和退税,加速折旧,再投资奖励,改善和提高对跨国公司的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本文将就国外有关外资审批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和职工安置的相关措施等立法经验具体加以论述。

在借鉴外国企业并购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上述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立法设计。

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问题的概述

(一)并购的含义

在国外报刊及相关出版书籍中,“并购”一词通常用“M&A”来表示,M&A是英文 MERGER&ACQUISITION的缩写,其含义十分广泛。既包括MERGER(兼并),ACQUISITION(收购),也包括CONSOLIDATION(合并),TAKE OVER(接管),等等。MERGER是指物体之间或权利之间的融合或相互吸收,通常融合或相互吸收的一方在价值或重要性上要弱于另一方,融合或吸收之后较不重要的一方不再独立存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MERGER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美国公司法对MERGER解释是一个公司吸收另一个公司后,另一个公司被解散不复存在,其财产转移到存续公司的行为。ACQUISATION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的实质上的所有权。

我们国家现行的一些规范对并购概念的规定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有学者把并购分为“最狭义的并购”、“狭义的并购”与“广义的并购”。并进一步指出最狭义的并购实际就是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除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以外,还包括股权或资产购买(但纯粹以投资为目的而不参与营运的股权购买不包括在内),并且此种购买不以取得购买方的全部股份或资产为限,仅取得部分资产或股份即可。在狭义收购的定义下,根据收购方所购入股票数量的多少,收购又可以分为部分收购与全面收购,部分收购指收购方所购入的股票不超过目标公司总股本的额 30%;超过 30%则叫全面收购。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外商投资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关于向境外企业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精神我国法律中的并购就是收购和兼并。收购是指以达到对被收购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股权为目的的购买行为。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 其获得或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但狭义上,收购指通过二级市场公开购买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股票而取得一定持股比例的购买行为。收购的经济学意义是指一

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

4、按照并购双方是否友好协商划分

(1)善意并购。指并购企业事先与目标企业进行协商,征得其同意并谈判达成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而完成并购活动的并购方式,西方形象地称之为“白马骑士”(white knight)。这种并购方式有利于降低并购的风险和成本,使并购双方能够充分交流、沟通信息。但这种并购会使并购企业牺牲部分利益。其次,由于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因此,容易使谈判时间很漫长,从而使并购失去部分价值。

(2)敌意并购。指并购方不管目标企业的反抗进行的并购;或者事先不与目标公司协商,而直接突然提出公开出价并购要约的并购行为,西方理论上称之为“黑马骑士”(black knight)。敌意收购在我国已发生过两件——即1993年11月的宝延事件和1998年的大港——爱使事件。

5、按照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划分

(1)要约并购。是指以争取公司控股权为目的,依法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公开要约以收购股权证券的行为。

(2)协议并购。为了达到争取目标公司控股权的目标,依法向目标公司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收购股权证券的行为。

6、从并购行为的角度划分

(1)直接并购。由收购方直接向目标公司提出所有权要求,双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磋商,达成协议的并购方式。

(2)间接并购。指并购企业首先成立一个子企业或控股企业,然后再以子企业的名义并购其他企业。从上海产前交易所统计的数据看,外资并购我国企业70%采用的是间接并购。

7、其他主要的并购类型]

(1)杠杆收购(LBO)。指优势企业通过举债有时以即将并购的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的收益能力作为抵押筹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模式。杠杆收购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收购模式。如中国香港中策集团一方面采取举债、分期付款、拖延付款等方法降低现金支出,大举收购大陆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对所收购的国有企业的股权进行包装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转手卖出,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再用部分利润支付收购款。杠杆收购非常适合在并购国企时采用,这是由杠杆收购的高负债、高收益、多优惠特性决定的,而且目前在中国出现了运用杠杆收购的有利条件,如政府为保持高速增长而启动了一系列启动经济的措施,鼓励通过国有企业并购进行战略重组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增加货币投入等。[3]

(2)管理层收购。(MBO)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通过融入资金,购买本公司股权,从而改变公司股权结构的一种重组行为。MBO在我国实际上已经有两三年的发展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2003年3月底,我国财政部发出在国有企业中暂停MBO,目前有关部门表示要积极研究实施MBO的相应方法,以便为MBO的重新恢复创造条件。

(三)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形式

1、通过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直接控股上市公司

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较小、国有股居控股地位、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限制尚未完全放开以及非流通股价格低于流通股价格等因素,决定了外资要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协议受让低价格的国有股或法人股仍是其主要途径。这也正是为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会成为中国开放外资并购标志的原因所在。中国第一例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案----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联合收购北旅汽车案即是以此方式进行的。协议并购方式主要应注意遵守我国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评估程序以及

债转股目前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性举措,具体做法是将商业银行原来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债权,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成为企业股东。但是,由于债转股本身并没有化 解业已存在的风险,而是将原来企业与银行承担的风险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身上,因此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企业股份并非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其负担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尽快运用市场划分的方式促使其所持有的企业股份,通过出售、回购、证券化等形式收回资金,化解金融风险,同时起到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投资组合的目的。通过收购公司债权而间接获得其股权,即“债转股”,从而获得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

8、通过拍卖方式竞买上市公司股权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由于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而被起诉,其所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权将通过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被拍卖。虽然目前还没有外资采取类似行动,但国内公司间的并购已有了相应的案例。2000年8月1日湖北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湖北省国投持有的6000万幸福实业的法人股在深圳被公开拍卖,民营企业名流投资有限公司以4200万竞得,成为幸福实业第一大股东。

(四)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吸引外资、民资进行参股和投资并购国有企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盘活国有资产存量,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利用外资组建合资企业(建立一个新企业)相比,吸引外资、民资并购国有企业,重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并通过重组国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组国企包括调整国企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外资、民资并购国企会主动注入优质资本、先进技术、设备、资金等,改善国企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和企业组织,以快速实现提高效率和资本增值的目的。

2、弥补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资金不足。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初动力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资本稀缺是阻碍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更需要不断地资本投入,从过去十几年国有企业的资本投入看,基本上投入的是债务资本,即依靠债务融资。因此,利用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配置的优化。

3、扭转国有企业低效和亏损局面、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后,国企面临严峻挑战。在一些国企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扭转亏损的情况下,通过把全部或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民资,经过外部资金的注入和优质资本,进行改组改造,可以迅速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外资、民资并购国企,也为国有资产和国有股退出提供了有效途径。可借此机会推动某些行业的重组与整合,改变国企难以从行业退出,从而导致的行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和单个企业规模较小等问题。这对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很有意义。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外资参与我国国企的并购重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强势民营企业,这些强势企业多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实现借壳上市。从1994年开始,在近十年的并购市场磨砺中,我国并购投资者的操作实力也越来越强。用现金收购的年平均交易金额逐年增加,从1997年现金收购的0.64亿元开始,收购金额在经历1998年、1999年、2000年的不到1亿元的徘徊之后,在2001年上升到1.4亿元,在2002年突升到2.02亿元。随着一系列鼓励外资并购政策的出台及我国民营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国有企业必将迎来并购的新高潮。

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立法状况及缺陷

1优势。在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存在两个巨大的制度性障碍,一是收购目标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不清晰,收购标的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内部风险;二是由于产权不清晰,收购后的企业组织将难以通过所有权来实现对资源的内部化配置,跨国并购的也难形成跨国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内部优势。由于不能有效地行使控制权,跨国公司往往在生产经营、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所掌握的know--how也就不能很好地嫁接到国内企业中,并购的垄断优势难以发挥。

(二)政府不当行为、暗箱操作及政策过于优惠 政府干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难点。

长期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国有即政府所有,因而政府决定并支配着国有企业的一切行为,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这就导致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计划经济做法的极为流行。把国企作为政府的企业,使国企承担了许多不应有的政府职责和社会职能,包袱沉重,难以轻装进入市场。还由于某些政府部门不愿放弃因掌管企业经营管理权而拥有的经济利益也使企业难以自由进入市场。目前,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已越来越成为国企改革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由于政府的干预,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并购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拉郎配”、“扶贫”式并购极为普遍。由于缺乏市场取向,此类并购的结果多不尽人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土 地使用权的任意行政转让及暗箱操作等行为任其发展将引发一系列腐败或违法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跨地区并购困难重重,形不成全国一盘棋,从而企业并购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有效配置资源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得以体现。有些地方政府还将出售国有企业的产权,将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存量变现,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现阶段筹措资金、摆脱财政困境、搞活企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便宜选择。具体表现为一些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急于求成,一味降低条件,不计成本,过于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增强优惠力度,如降低中方持股比例,技术上没有更高要求,对人员、债务的承诺比较多,中央政府的外资管理政策和体制缺乏纪律和法规约束,存在很多漏洞,地方政府也往往随意执行,包括将大的投资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以符合较低级别的审批权限和批准投资。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投资体制事实上比日本和韩国等更开放,因为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对中央政府阴奉阳违,或合作伙伴有腐败行为,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经常得到超国民待遇,比国内企业享有更多的独立性。由此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造成中方权益受损,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民营资本并购国企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并购国企中的债权债务风险。

(1)债权纠纷。民营企业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并购,还是股权转让,通常都是由被出售或改制后的企业概括承受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原国有企业的讨债重担无疑通过改制重组活动转移给了改制后的企业。在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用缺失和“讨债难”的氛围之下,追债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民营企业家若要维护并购或改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必然会动用诉讼或仲裁的手段来实现企业的债权。这也说明民营企业在选择并购重组对象的过程中,对于资产构成中到期债权(应收账款)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应慎重考虑,对于不良债权过多的企业更应警惕。

(2)债务纠纷。

A.继受债务的纠纷。如前述,民营企业在并购重组国有企业过程中往往都是由被出售或改制后的企业概括承受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在改制重组完成后,原企业的债权人向改制后的企业追讨债务当属正常。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有时候收购者或兼并方同被出售企业或被兼并方达成协议,一旦被出售或被兼并的企业作为债务人加以起诉,从而使参与并购重组的民营企业家间接卷入了诉讼。

B.隐瞒、遗漏债务纠纷。在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有时因为各种原因

3没有金融市场这个平台的支持就不会有大规模并购的出现。在外资进入中国实施并购战略的时候,都有银行作为后盾。就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来说,国内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很多民营企业并不是没有雄心和实力,而是没有金融支持,所以,他们并购重组大型国有企业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不可想象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靠自筹资金运作,在支付了各种费用之后,投入生产的后续资金出现短缺,此时向银行贷款却相当困难。

(四)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引进外资并购国有产权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设法以各种形式瓜分国有资产是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利用公司改制中法律存在的漏洞贱卖国有资产在我国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引进外资的幌子贱卖瓜分国有资产,为自己捞政绩,捞实惠。外资并购第一案即北旅并购案中,就是因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才导致管理层一度下令停止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从现有案例看,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吸引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产权交易动机看,虽有盘活存量资产之考虑,但也不乏获得资金救企业之急;或者甩掉包袱卸责任;或者吃太平饭避风险为目的的交易。以这种动机从事产权交易,国有资产的流失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从交易方式看,缺乏企业整体资产概念,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等同于单项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把企业出售当作单项资产出售,只看分项的物质资产,不看其综合能力,尤其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等无形资产及拥有的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技工等人力资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价值。并购实践中,中方出让的资产为正处于成熟期或收益期的整体资产,一旦拆零出售意味着中方无代价地放弃了这类整体资产的未来收益流量,有形资产的低估和无形资产的漏估,都是国有资产的一种流失。

(3)从交易条件看,外商为实现其出资额最小化而实际控制总资产额最大化的目标,通常在交易谈判中施展一套精心设计的策略。而中方当事人面对谈判对手却缺乏章法,也缺乏应有的产权约束和法律规范,难免受制于人,在交易价格和条件上步步退让,使国有资产权益蒙受损失。究其原因,关键是在中方当事人看来,确保产权出让交易的完成似乎比争得有利的交易条件更重要。

(4)从交易地位看。目前我国缺乏存量资产重组和涉外产权交易的战略规划及其有序的实施步骤。同外商的产权交易基本是由各地方政府或各企业分别同外商个别接触和谈判。各地方或企业各自为政,形成了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间的自相竞争,导致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国内企业在议价地位上往往处于劣势。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定价规则常常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掠夺性的,因而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就在所难免。

2、中方品牌的问题的保留问题。在几十年的生产经营中,我国一些国有产品品牌、技术工艺、企业名称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外商看清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认为要打开这个市场,与其靠自己的力量逐步渗透,不如借中国企业已有的实力和市场迅速占领制高点。为此,他们运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吞噬排挤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民族品牌。从实践看,外商并购中国品牌后,除立即停止使用中方商标外,其常见做法还有这样几种:一是通过减少对中方品牌的投资来逐渐降低其品牌价值,或压缩中方品牌的产品生产量,沦中方企业为它的加工基地。如曾经占据卫生巾行业半壁江山的“舒而美”,自从1994年被全球最大的纸巾生产商金伯利收购后,销量一路下滑,到2001年销量跌到历史最低谷,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二是控制销售环节和市场推广。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消费者就买不到产品,没有有利的市场推广,消费者就会淡忘品牌。外商已成功地运用该做

5[6] 叶柄坤.外资收购“债转股”的若干法律问题思考.河北法学,2001,594~96 [7] 王海英,张倩.论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法调整.经济法制,2001,12,65

[8] 刘琛君.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9,37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人民法院)

该文结合一个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实践,就中国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文运用国内外兼并重组理论,分析了西安变压器厂兼并西安重型电炉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兼并重组的过程:运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了企业兼并后的财务效果;创意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在兼并过程中实现股权多元化的途径;论述了或有负债的风险和规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被兼并企业职工角色的困惑给重组和文化融合带来的困境;结合该案例重组的特点,论述了兼并重组中的速度风险和企业速度观念;提出了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该文是在综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兼并重组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目前兼并重组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并提出了一定的可供操作的思路,通过论述旨在为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一些新思路、新观点,进行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去的五年里,国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直接作用下,多种形式的兼并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焦点,承担债务式兼并是国有企业多种兼并方式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对它的研究和探讨也长期不衰。本文在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和理论背景下,结合一个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实践,就我国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运用国内外兼并重组理论,分析了西安变压器厂兼并西安重型电炉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兼并重组的过程;运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了企业兼并后的财务效果;创意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在兼并过程中实现股权多元化的途径;论述了或有负债的风险和防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被兼并企业职工角色的困惑给重组和文化融合带来的困境;结合该案例重组的特点,论述了兼并重组中的速度风险和企业速度观念;提出了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本文是在综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兼并重组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目前兼并重组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并提出了一定的可供操作的思路,通过论述旨在为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一些新思路、新观点,进行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是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地区和相关的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形成的一个文件。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们的经济冲击越来越厉害。08年4季度到09年1季度,国务院组织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在里面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提出来。

朱宏任: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举行座谈会、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交换了意见。

朱宏任:我们会同上述部门同志到上海、广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兼并重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我们还会同财政部、国资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意见。我们两次专门召开由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地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各有关部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今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我们根据会议精神

朱宏任:目前,由于地区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矛盾,有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定,阻碍了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理顺地区间利益关系,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一方面,《意见》从制度规定入手,努力为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扫清制度障碍,提出“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尤其要坚决取消各地区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规定”。另一方面,《意见》从影响跨地区兼并重组的实际问题出发,着力理顺地区间利益关系,提出“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从而有利于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调动各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

网友

国家大事:工信部出台了那么多政策措施,很多措施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而不能顺利执行,这个《意见》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朱宏任: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符合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地方会有一些具体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各方的积极推动过程中,得到逐步解决。

网友

飞天:这些年来,国家出来了一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意见》有什么特点和突出的地方?

朱宏任:实际国家提出企业兼并重组是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政策方向,与以往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文件相比,《意见》从解决企业兼并重组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既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既注重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相关任务和要求,更注重消除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既有指导性的意见,也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朱宏任:从引导和扶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看,《意见》从实际出发,着力减轻企业兼并重组的各种负担。既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手段,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等方面的措施,还着眼于长远,提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既强调落实现有政策,还要求进一步研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力求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网友

工人:我是一名工人,兼并重组中,很容易损伤普通工人的利益,比如裁员等等,国家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时,如何维护好普通工人的权益?

朱宏任:这个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富余职工安置的问题,这一问题牵涉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意见》首先把“维护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并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职工安置问题,依法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朱宏任:在政策措施中,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强调要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网友

林平: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如何加强风险监控、保障企业兼并重组顺利进行?

朱宏任: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问题复杂,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借兼并重组之名,行“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之实;一些并购行为可能涉嫌内幕交易,损害他人利益;还有一些涉外并购行为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等等。这些问题必需进行规范并有效管理。

9兼并重组顺利进行?

朱宏任:我想中国工业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兼并重组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要通过兼并重组,也包括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走出去的兼并重组,逐步使中国的企业由大变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最先吃螃蟹的,也可能要付出牺牲,也可能取得成功。

朱宏任:在这个方面,我想说,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并购,实际上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竞争实力,通过收购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逐渐的走向世界来使我们真正把本土企业向国外迈进。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纵横驰骋是一个必要的路,我们现在不能轻易的对跨国收购行为说成简单的成功、不成功。只不过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率先跨出去的企业要充分的学习各方面的经验,要充分地防范各方面的风险,牢牢把握住机遇。在兼并重组、收购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我们企业的腾飞,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企业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网友

平平淡淡: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时发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朱宏任: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以往的兼并重组中不乏实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兼并重组不能听从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在这方面,国资委制订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提出了政策性很强的要求。我们确保这些政策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这方面的违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发现一例就处理一例,坚决杜绝,也欢迎社会各界包括网友的积极监督。

网友

ZYPMAN:看了朱总的话,更加明白了国家兼并重组的意义,但是我十分担心兼并重组的效果,请问国家如何确保兼并重组取得实效?有何具体措施?

朱宏任: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确定的原则和要求,通过我们各个方面认真细致的工作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意见》中,国务院确定了四个原则,实际上这四个原则是确保兼并重组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好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相信,通过各地、各有关方面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相关的政策措施将会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兼并重组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果。

网友

期待:汽车行业是这次兼并重组的重点对象,但该行业也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有些甚至就是地方政府自己的企业,如何让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该行业的重组?

朱宏任:我想说的是,汽车行业是这次兼并重组中的一个重点行业。推进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既要认真执行《意见》的各项规定,又要执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有关要求。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较快,给一些地方也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各地方都很重视汽车工业,促进汽车行业兼并重组,要妥善处理好有关地方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落实《意见》的有关要求,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使有关地方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朱宏任:在我们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的过程中,大家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我觉得这些意见有些是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已经碰到、想到的,还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我们认为,《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希望通过《意见》的贯彻实施,真正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愿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从美国发端迅速席卷发达国家并波及新

亚洲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可以说是被迫进行的。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金融业为化解银行呆账、防范金融风险和建立竞争优势不得不加快改革、合并的步伐,以印度尼西亚和日本为例。

印度尼西亚早在1998年1月17日就宣布,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印度尼西亚国家商贸银行等5家银行合并,成立“印度尼西亚国际限行”。随后,旨在提高竞争力的大批国内银行陆续合并,政府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并购活动的控制也逐步放松。1999年上半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印度尼西亚BaliBank的控股权后,又注资1.72亿美元买下泰国那利银行68.4%的股权,以开拓泰国银行业务市场。

1998年4月1日,日本大规模金融改革正式启动。6月1日日本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日兴证券与美国旅行者集团宣布正式“联姻”,由后者向前者出资2200亿日元,成为日兴证券的最大股东,率先拉开金融机构大改组的序幕。6月26日,日本住友信托银行宣布并购因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1999年8月日本兴业、第一劝业、富士三大银行合并。随后,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宣布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达98.74万亿日元。这一合并在日本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3]在这两家银行合并的刺激下,三井海上火灾保险、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和兴亚火灾海上保险三大保险公司进行全面的业务合作,并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超过6万亿日元,是迄今为止日本最大的物损保险公司。

二、全球金融业兴起并购浪潮的原因

发生大规模并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就整体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影响到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并为全球并购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是并购的根本动力,金融业为开展金融创新、开辟业务市场而进行战略调整是并购的内在要求。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球金融业兴起并购浪潮。

(一)导致金融业全球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三个层面彻底改造了传统的电讯产业:一是推动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融合;二是推动通讯和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三是推动电讯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融合。这三个层面的电讯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电讯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渐渐成为时尚。如日本电信(Japan Telecom)提供的全套服务就包括:信用卡、互联网、家居购物和家居银行等业务。由Visa、Master、Motorola、Thitachi等公司合作组织开发的“智能卡”(Smartcard),从技术上影响了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在未来的10年内,多功能“智能卡”将取代现行的信用卡。这种智能卡功能包括:借贷、赊销、超市购物积分、公共交通自动付账等。

由此可见,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为金融业的跨业务经营清除了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在电子化、网络化的普及下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得以空前扩展,甚至会对金融业的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显然,正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金融资源无国界高速流动和跨国转移的规模才得以急剧扩大,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干扰,这种趋势也没有逆转的迹象。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金融业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新兴的电讯业在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平台的同时,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几乎不可避免的渗透和侵蚀。其二是金融信息化所带来的问题。金融信息化需要巨额资金,同时可能的技术替代使金融信息化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转向依靠电子化远程支付系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成为决定银行间竞争胜败的关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显然,通常规模的金融机构或银行难以做出和实施这样的技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迅猛,传统银行业务不断缩小,银行存贷利差缩小和盈利下降。据统计,在美国金融总资产中,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1960年的39%下降到1994年的29%;在向金融业外的借款者提供的贷款中,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1974年的35%下降至90年代末期的22%左右。这说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趋下降,需要通过业务重组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与重组,不但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客户基数,还可以取消重复的业务,降低因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金融技术的创新,得以用大规模和多样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提供金融服务,在降低技术费用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和增加收入。

事实上,合并前的花旗银行,其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虽然网络庞大,但继续扩张却面临重重困难。而旅行者集团虽然拥有保险、证券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多样化的业务,但缺少花旗集团拥有的业务网络。双方都已经很难在原来各自的领域内继续扩张。双方合并后,意味着世界上有了全能金融服务公司,集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于一身。合并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大了规模,而且可以为客户提供几乎所有可能的金融服务。

(六)通过并购挽救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可以追求规模经济壮大自身实力

大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来说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促进中小银行并购,优势互补,资本壮大,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有资本实力的银行并购风险大、陷入困境的中小银行,可以化解中小银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近年来日本银行的合并旨在缓解银行业庞大的不良债务,稳定金融体系。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小银行很难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只有通过并购,才能壮大银行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降低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的意义

全球金融业的并购重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纪之交产业内及产业间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特征。正确认识这一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过程,以及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金融业中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将逐步消失,并开始相互渗透。很明显,全球放松金融管制及金融自由化趋势,其结果就是导致“全能金融公司”应运而生。也就是说,通过并购重组形成的或新涌现的金融业务供应商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了三大金融业务领域。根据现行的《银行法》、《证券法》,我国目前实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严格的分业经营,主要是着眼于有效地防范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达,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该适时放松在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为建设我国的全能金融公司创造条件。

第二,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和电讯业之间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应该密切注意出现在金融业和电讯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基本趋势,我们有理由预期,会有更多的电讯企业涉足金融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第三,全球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使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而竞争的主角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同跨国全能金融公司直接竞争。因此,我国应采取包括并购重组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成为金融公司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冲击下,金融业的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在金融业中尽快引入和普及适宜的信息技术,顺利实现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能够支撑巨大的技术改造投资和重组成本,成为金融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我国要

[3]因为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虽分别属于日本6大财团的住友和三井,但作为两大财团的核心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财团框架实施企业重组,其本身预示着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跨产业、跨集团的企业合并会增多。

[4]事实上,由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导致美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70、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持续下降。一项研究表明,在金融业中,美国企业在世界最大12家公司中所占份额,从1970年的67%下降到1980年的26%,而1990年降至零。也就是说,此时全球金融业12家最大的金融企业中,美国榜上无名(Feanko,1991)。

[5]长期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泡沫成分集中反映在银行体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步入衰退,泡沫破灭并转化为大量的不良债务,这些债务严重损害了现有银行的正常信贷功能。

[6]在实现第一步目标方面,首要措施是推动金融业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化解银行风险。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由中国工商银行接管,这是我国金融业并购的开始。1999年5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资产、负债、权益及137家营业网点,进行机构和资产重组。合并后的光大银行成为我国第六大银行。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国发〔2010〕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现就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行业、各领域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整合,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必须切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抓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

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兼并重组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完善相关行业

7方式为兼并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兼并重组的支付手段,拓宽兼并重组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兼并重组效率。

(六)完善相关土地管理政策。兼并重组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可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七)妥善解决债权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兼并重组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妥善分类处置债权债务关系,落实清偿责任,确保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利益。研究债务重组政策措施,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参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处置。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八)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鼓励兼并重组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加强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改进对兼并重组的管理和服务

(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加快引进和培养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特别是跨国并购业务的专门人才,建立促进境内外并购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市场信息、战略咨询、法律顾问、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融资中介、独立审计和企业管理等咨询服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中介服务加快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风险监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兼并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操作程序,加强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确保兼并重组操作规范、公开、透明。深入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风险评估,妥善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和措施,切实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防止恶意收购,防止以企业兼并重组之名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充分发挥境内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咨询服务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保护企业利益。

(三)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鼓励和规范外资以参股、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维护国家安全。

六、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参加,成立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研究解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细化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要求,协调有关地区和企业做好组织实施。各地区要努力营造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指导督促企业切实做好兼并重组有关工作。

附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任务分工表

国务院

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9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

18、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

19、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

20、建立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

企业股权重组方案 篇6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来,上市公司在与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的并购重组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资产置换。资产置换本应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过程,但如果这种资产重组发生在关联方之间,交易往往是不等价的。采用这种方式重组的目的往往是变相地以资抵债,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不良资产。鉴于此,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对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而是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也改变了旧准则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债务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直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显然,新会计准则对重组收益的确认可能会导致企业利用“低买贵卖”、“以垃圾换黄金”等手法转移利润,粉饰报表,保住上市资格或拉抬股价。

如曾经在2002年创下每股亏损达11元之巨的S*ST长控,2007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将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公告发布后,*ST长控复牌后复权涨幅达到1 083.84%,最高涨幅一度达到1 381%,成为2007年中国股市的“神股”之一。之所以出现大幅盈利,主要受益于新会计准则,因为S*ST长控的债务重组已经于2006年完成,据资料显示,S*ST长控借款债务本金14 717.465万元,担保债务本金42 704.79万元,此外,还有其他商业欠款债务本息4 701.61万元。从2007年1月1日起,相关债权人已经豁免了公司的部分债务。而按照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有2.71亿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重组”又一次让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乌鸦变凤凰”。

二、利用企业合并进行报表粉饰

在FASB的SFAS NO.141和I-ASB的IFRS NO.3都禁止采用权益结合法的背景下,我国基于现实国情,选择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即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一)权益结合法下的报表粉饰手法。

由于权益结合法能增加合并后企业的会计利润和未分配利润,在新准则实施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将更加普遍。

1. 虚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例如,母公司将全资子公司的净资产转移至母公司并注销子公司;母公司将其拥有的对一个子公司的权益转移至另一子公司等。一般情况下,同一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广义上讲,同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之间的购并均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得企业是否在同一控制下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将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进行虚假重组,虚构企业合并交易,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2. 利用资产增值。

由于在权益结合法下,采用账面价值法,无视资产增减值的存在,隐藏着潜在的盈利或亏损,并购方很有可能对并入企业的资产化整为零后进行出售而获得利润。如正常情况下,流动资产增值部分合并后一年即可转化为利润,为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并购方可以出售或处置部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将被并企业整体性出售等,从而取得巨额收益。

3. 虚假盈利。

权益结合法规定,不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时点,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利润都要全部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那么上市公司或为融资,如新股发行、配股和增发新股;或为避免ST、退市,保住紧缺的壳资源;或为避税等,可随时按其需要收购集团内盈利的其他公司,将其全年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中。显然,这并不代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提高、经营状况得到了改善。

4. 不确认或少确认无形资产。

根据跨国品牌调研及咨询公司明略行(Millward Brown)公布的2007年度全球最强势品牌排行榜,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Google(664.34亿美元);通用电气(618.8亿美元);微软(549.51亿美元);可口可乐(441.34亿美元),但在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却无一例外地“遗漏”了如此巨额的无形资产,因为自创商誉不能确认。但是在企业合并中,在权益结合法下,并购方可能会要求被并方不确认或少确认无形资产,这些未入账的无形资产,从报表上看,是并购方未支付任何代价获得的,既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又不需要从收益中扣减或摊销任何费用,这显然是一种报表粉饰手段。

(二)购买法下报表粉饰。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将合并产生的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于每年进行减值测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商誉的确认和减值测试都是建立在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需要获得诸如公允价值、未来可收回金额等各方面的信息,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是否公允有待商榷;第三方也很难判断企业采用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否公允,这就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利润操作空间。

1. 虚增外购商誉。

外购商誉是指并购方成本超过被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金额,若被并方资产价值降低,负债增加,就会抬高商誉。所以,在并购前,并购方往往会以“谨慎性”为理由,要求被并方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按其意愿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使商誉虚增。在合并的以后年度,商誉的减值不按规定计提;同时还可以减少并购后计提资产减值的压力或需要结转的销售成本、折旧和摊销费用。

2. 利用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转回。

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如果企业合并形成的或有事项的公允价值在分配期间能确定或在该期间能合理估计,则该事项应包括在应分配的购买成本中。在合并完成后,任何对收购前或有事项的调整,均应作为当期损益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企业合并时,可以在并购方账上确认大额的“预计负债”,这不仅使商誉增加,同时在合并以后年度,利用预计负债的转回,来增加并购后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

3. 虚增无形资产。

受并购方和被并方的地位和谈判能力的影响,可能导致收购价格出现虚高,外购商誉虚增。这种情况增大了以后通过减值测试确定被并方减值的可能性,使得投资者误认为被并企业市值下降而对收购行为的经济性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样的怀疑影响其股价或其他目的,在既定的收购价格下,确认巨额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则可以减少合并后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金额,使收购行为看起来更经济。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确定两种,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及使用寿命复核。显然,如果并购方将其划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既不用每年确认巨额的摊销费用,又形成了秘密准备,可以一直挂在账上待利润较高年度将其一次性注销。

4. 操纵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

由于购买法仅将被并企业合并当年净收益中属于合并日后实现的、属于并购方的部分并入合并报表,在非年初合并的情况下,并购方会要求被购方将本应确认的收入推迟至购买日后确认,或将本应在购买日后确认的成本费用提前至购买日前确认,以此增加合并后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

5. 抬高负商誉。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并购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即负商誉经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无疑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契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为防止并购活动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规定并购成本必须高于被并方的公允价值,所以对负商誉的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随着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到来和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实施,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并购行为将会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这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流动,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随着股票全流通的逐步实现,大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用并购进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或是恶意打击竞争对手的动机可能更强。这给证券监管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2007年9月17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同时公布了六项涉及并购重组和非公开发行的法规,充分表明了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决心。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粉饰报表的手法,以期对监管对策的研究、防范审计失败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plc课程设计售货机下一篇: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