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重组(精选6篇)
企业破产重组 篇1
一、背景
从2005年开始, 兰州市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打响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两个置换”即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为目标的“393”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运营体系, 使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基本退出, 使兰州市90%的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 使90%的国有企业职工置换国有身份, 实现劳动关系的调整;使35户左右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市场竞争力的三类企业, 通过实施依法破产或政策性破产, 彻底退出国有序列。去年已经基本完成了“两个置换”的主体任务, 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现了“遗留问题少, 解决问题多、实际效果好”的目标, 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三大效应” (促进体制创新效应、促进社会进步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效应) , 这“三大效应”的呈现被国务院国资委称为国有企业“无震荡”改革的“兰州模式”。此次兰州市的改革通过资产重组整合了一批产业, 涉及装备制造、公用企业、金融、建材、化工、交通运输等10个行业。目前, 有231户企业完成改制, 有8.3万名职工的国有身份得到置换, 占改制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6.3%和98.8%。此次兰州市百户企业资产重组采用的可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国有企业股份化模式、企业并购模式、国有资产存量调整模式、外资参与资产重组模式、资产剥离模式、破产重组模式等。甘肃水泵厂是这次改革中实施破产的企业之一, 却在领导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破产后重组的新路子, 成为这次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二、甘肃省水泵厂的破产重组新思路
甘肃水泵厂组建于1956年, 生产用地约7.9万平方米, 生产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各类机电设备80台, 是我国水泵行业的骨干企业, 为省属国有二中型企业, 主要面向农村市场, 生产农用设备。计划经济时期, 主要根据政府安排定向生产, 该厂技术先进, 效益良好;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该厂产品单一, 缺乏竞争力, 生产经营逐年持续下滑, 效益越来越差, 流动资金缺乏, 亏损严重, 企业无力走出困境, 于2005年9月宣告破产。
企业破产后迅速完成“两个置换” (企业身份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 , 按照政策企业职工全部得到安置, 所欠职工工资全部兑现, 所有资产交由国资委管理, 并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管小组。土地、厂房、设备被暂时闲置, 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资产全面重组。为了盘活国有资产, 解决部分职工再就业问题, 监管小组决定谋求一条自身发展的出路, 他们利用原有资产再造“甘泵”, 成立了民营企业“甘肃水泵有限责任公司”, 实现了资产的自我重组, 经过深思熟虑和集思广益, 又决定按照工业园区的模式, “化厂为园”, 将原厂区打造成为一个产业聚集园区, 筑巢引凤, 引入企业进园发展。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监管小组处理好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自筹资金的方法, 对厂容厂貌, 周边环境, 厂房设备, 水暖电力等进行了必要的整修, 为引入客户做好了必要准备。在此基础上, 经过认真调研, 小组认为甘肃水泵厂毗邻兰石厂、兰通厂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 有相当一批为其配套的小型民营企业, 这些配套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 扩大厂房、场地和设备生产能力的需求比较急迫。对于他们, 甘泵厂的区位优势和互补条件相当明显。思路清晰了, 形势认清了, 监管小组一方面利用过去的协作、合作关系, 登门拜访这些厂家洽谈合作, 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条件带动另外一些企业进入“小区”。
经过多方努力, 监管小组已经先后引入了涉及机械、轻工、建材、商贸4个行业的16家企业以租赁经营的的方式入驻原甘肃水泵厂生产厂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主要有兰州科力机械研究所、甘肃水泵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西禹泵业有限公司, 兰州明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 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聚集园区。目前, 原甘肃水泵厂厂区的厂房、设备、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 年租金可达近百万元, 部分职工再就业问题也得到解决。根据这些企业的月平均产值, 预计年销售额约为1.5亿元, 工业销售产值比原甘肃水泵厂破产前最好的1995年的2100万, 提高近6倍多, 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解决就业人员422人 (不含已办理退休、退养手续人员) , 其中有137人是原甘肃水泵厂职工, 月人均收入达到800元以上。由于原企业职工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这部分职工重新就业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逐渐成为各企业的生产骨干, 经统计平均月收入达到千元左右。可见, 甘泵厂改制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企业破产资产价值得到体现。
三、案例分析
(一) “化厂为园”的意义
工业园区是指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工业园区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 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 由于园区经济是地域化和产业集群集中化的有机结合, 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 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更专业化的企业分工与协作。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聚集效应、窗口效应、辐射效应、专业化和社会化效应能大幅度地降低园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有利于专业化的协作关系和构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是振兴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1) 聚集效应。
不同或相同类型的生产企业在工业园区的聚集都会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 从多方面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聚集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同种行业和部门的集聚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共同生产要素供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些优势的存在, 将进一步吸引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在园区内的聚集, 使产业链不断延长, 社会生产体系不断扩大。由于生产企业在园区内的集聚, 使得“集约使用土地, 集中服务设施, 集中生产配套”成为可能, 不但有利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控制污染和环境保护。
(2) 辐射效应。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 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不断在园区发生聚集, 必将使各个工业园区成为区域创新源泉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通过示范作用和扩散作用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辐射效应,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窗口效应。
对于区域外的投资商来说, 工业园区就是了解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最好窗口。在初期, 大部分区外投资商还处于观望状态, 当他们发现第一批入园企业获得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投资回报时, 必将蜂拥而至。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 工业园区是了解和学习先进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市场经营理念最便捷的窗口。
(4) 城市化效应。
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生产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并在空间上发生聚集, 而这两方面都是城市化的基本条件。生产和劳动力的集聚, 又将促进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批发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大增强了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5) 专业化和社会化效应。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有利于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的激烈竞争, 使每个企业面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激烈竞争, 这种压力促进了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迈进, 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 不仅降低成本, 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改变了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无力开发的被动局面, 优胜劣汰机制促使集群区形成内部规模效应, 几乎在每个集群区都产生了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由于社会化生产的推动, 从一个集群内的产品联盟、技术联盟扩展到地区间的产业联盟, 直至在更大范围在相关产业间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
(6) 环境效应。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可以集中治理污染, 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为在世界上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协调生产同时考虑环境的空间格局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需求。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 可以有意识引导园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 建立起本地工业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形成本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 促进废料再生利用的信息交流, 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能及时了解到相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
(二) 甘泵厂“化厂为园”的SWOT分析
1.“化厂为园”的内部能力
(1) 优势 (strengths)
①品牌优势。企业破产时主要对实物资产进行了评估和清收, 而企业在数十年的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包括品牌、产品声誉、技术、资质等在内的无形资产, 并未纳入评估。原甘肃水泵厂作为全国水泵行业重点企业,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水泵生产能力及水利机械的设计能力, 拥有一批重要的生产资质, 形成了以“甘泵”、“禾乐”为主的系列品牌, 其中凝聚了几代“甘泵人”的汗水和智慧, 这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 为甘泵厂的自我重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管理人员优势。监管小组组长由原水泵厂厂长担任, 其他多数也都是原厂领导班子成员, 他们以解决职工生活, 再造“甘泵”, 盘活国有资产, 造福百姓为己任。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旧的体制和模式已走到尽头, 在新的条件下, 要生存, 要发展, 必须冲破旧的观念束缚, 彻底改变观念。于是他们坚决创新, 不但实现了身份的置换, 同时实现了思想的置换, 目前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化厂为园”这一新思路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当中。
③区位优势。原甘肃省水泵厂位于兰州市西固区, 西固区是兰州市的工业聚集区, 交通便利。原厂生产用地约7.9万平方米, 生产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若发展良好, 可以很容易收购厂区周围土地, 所以占地面积广, 有很好发展潜力, 能为进驻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 劣势 (weaknesses)
①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低。从原甘肃水泵厂的破产后企业的重组过程来看, 国有资产监管小组目的就是通过将原有厂区改造成为工业园区的形式来盘活企业原有资产。他们看到了厂区建立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 却对进入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产业协同与关联的聚集效应考虑的较少, 园区引入了涉及机械、轻工、建材、商贸4个行业的16家企业。思路还仅仅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观念上, 更多考虑的是客观环境的完善和修建, 以及筑巢引凤的初级发展。
②融资渠道不广阔。由于园区建设是自发形成的, 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目前园区内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租赁资金;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园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
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园区内都是中小型企业, 缺乏懂管理和精技术人才, 总体科技水平不高, 没有一个专门的学习机构或者研究机构作为支持体系, 员工总体教育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也不高。在技术和生产力之间没有建立起流畅通道。
④配套服务和设施跟不上。原甘泵厂改建的工业园区主要是聚集了中小型企业, 产业聚集度不高, 行业分散, 因此所要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是不同的。如果为这些企业都提供这些服务和设施的话, 成本会很高, 园区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园区产业积聚度不高, 导致园区内配套服务无法很到位, 而配套服务的不完善, 又大大降低了园区对新企业的吸引, 降低园区产业集群的进程。
2.“化厂为园”的外部环境
(1) 机会 (opportunities)
①政府的政策支持。由于兰州市国企改革过程中还没有出现“化厂为园”的先例, 所以之前还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这次甘肃省水泵厂“化厂为园”的成功, 给了兰州市国资委很大的启示, 并受到了重视, 兰州市国资委正在为此商讨新的政策, 希望为其充分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②吸引其他相关企业的加入。目前, 园区建设基本布入正轨, 尤其是环境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园区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 这为吸引其他企业加入园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 威胁 (threats)
①竞争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不少发展良好的工业园区, 而甘泵厂园区内目前还都只是中小型企业集群, 且处于建立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建立起主力产业及其产业链, 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②市场增长较慢。目前园区内企业产品市场还主要局限在甘肃省, 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打开国内市场, 最终走向国际市场。
(三) 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考
工业园区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工业园区, 或者说是应基于产业集群导向发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群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基于产业集群导向发展工业园区,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起一个或数个产业集群, 区内企业将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 从而能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建立起彼此间基于信任与合作的非正式联盟。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 最终实现提高整个区域竞争力的目标。同时, 关联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又推动着工业园区企业的创新, 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自强化机制”。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内能否形成产业集群。
随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 除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外, 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越来越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扬长避短创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地缘上聚集后, 可以沿着生产链进行深度分工, 其结果是每个企业都有可能获得单独生产无法获得的规模经济。企业还可以通过合作联合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解决了单独投资时所面临的不经济问题。此外, 产业集群的形成将能够吸引大量的供应商和用户, 并且形成专门人才市场。产业集群的形成, 也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援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针对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 创造适宜于产业发展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从企业和大学、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来看,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会诱导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和专门人才培养的扩大, 从而为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知识资源。从根本上来讲,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虽然集群内部的企业在单个意义上并非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 就获得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所以说原甘泵厂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产业集群为导向的特色工业园区。
对于“化厂为园”的发展战略, 笔者引用波特的相关理论, 波特的五力竞争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的战略制定。波特认为在任何行业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 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 竞争的规则都包括在五种竞争力量内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替代品的竞争,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波特认为, 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 蕴涵着三种成功战略思想, 这三种思想是:
(1) 总成本领先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 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 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2) 差异化战略:该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 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
(3) 专一战略:该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 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差异化, 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低成本, 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这些优势也能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 也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为代价的关系。
原甘肃省水泵厂是国家骨干企业, 拥有成熟的技术、产业品牌、企业声誉, 熟练员工等优势和资产, 主要顾客是面向农民, 在企业破产后也成功有效的进行了破产重组。结合各方面特点分析, 笔者认为应选用专一战略的思想, 建立一个以生产水泵为主导产业的供应链的企业集群, 确立以甘肃省水泵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 建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达到规模经济, 打造园区特色。为园区的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制定产业导向。产业导向的制定必须在深入调查, 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产业特性、区位条件、市场发展、人才资源和政策措施等影响园区集群崛起的多元化因素, 而不能脱离本地现实, 否则, 不仅是无益于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 甚至将扼杀本地集群发展的可能性。
2.扶持中心企业, 建立筛选机制。招商引资过程中, 应重点扶持水泵业产业链中的中心企业, 加大引导和协助力度, 进行重点培育, 尽快把中心企业做强, 企业群做大, 把产业链拉长, 完善产业体系。积极发挥小区内整体效应, 打造中心品牌, 营造竞争优势, 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园区产业竞争力打下基础。并且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哪个企业想进入园区就能进入, 而是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顿项目, 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3.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生产配套设施。园区管理机构应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打破园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 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产环境。
4.建立企业文化和企业科研学习机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 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力的发展。科研和学习机构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还可以逐渐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 为企业提供长远的发展力量。
5.考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中的企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 园区企业可以共同配备治污排污的设备, 加强企业之间废料再利用信息、清洁生产技术信息、循环经济发展信息等的交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论
工业园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探索性组织模式,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甘肃水泵厂破产重组后的“化厂为园”的做法成为此次兰州市国企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形式, 我们看到了这一形式的成绩和发展前景, 也看到了其中的很多不足, 同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需求。本文只是作者理论上可行的分析, 真正的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霞, 鲁德银, 蔡根女.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探讨[J].技术与产业化, 2004, (11) , 总第100期.
[2]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2006.
[3]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24 (4) .
[4]张小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演化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动态, 2003, (3) .
[6]龚世文.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战略SWOT分析[J].企业经济, 2007, (2) .
[7]蔡宁, 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 .
[8]任登峰.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
[9]阳士昆.世界500强12种经典管理工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第1版) .
企业破产重组 篇2
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根据国务院的工作规划和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以及政策性关闭破产政策都将于2008年底终止执行。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各级工会组织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的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工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工会要通过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平稳有序推进,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到民主程序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职工权益保障到位,推动改制企业转换机制发展壮大。在企业破产重组时,努力保障职工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全。在企业关闭时,促进各方面做好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工作。要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企业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促进本地区社会稳定,让职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各级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要把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主动与有关方面协调,摸清本地区、本产业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每个改制或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组织专门力量,参与到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做到每个企业的工作都有工会的代表参与,责任落实到人。各全国产业工会要主动参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列入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企业移交地方的相关工作。各级地方工会也要继续做好参与国有企业(包括驻本地的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把支持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实到基层工会,认真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突出工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的工作重点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的政策和措施已经比较完备,有关职工权益方面的政策和操作程序方面的规定也都比较明确。工会在参与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督促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到位,保证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执行;二是督促企业落实改制和关闭破产资金。发现资金不到位的,要积极向政府和上级工会反映,督促尽快落实。三是要督促各项工作规范操作,严格履行民主程序,认真做好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改制和关闭破产方案,审议通过职工安置方案等相关工作。要让职工充分了解方案的内容,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保证职工能够充分表达意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对于因种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职工,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予必要的救助,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能让一户困难职工的生活过不去。五是协助党组织、政府和企业做好改制或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职工支持改革,同时推动解决职工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相关问题,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六是要依法保障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健全,确保在改制中工会工作不断线,工会资产不流失。
三、改制后的企业工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
要督促企业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自觉执行法律规定的有关工时、工资等方面的各项劳动标准,特别是要认真履行与职工签订的各种协议,按时足额偿还拖欠职工的各种债务。改制后的企业必须切实保障职工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民主管理权利,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改制企业的工会要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推进企业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要注意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四、努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遗留问题的解决
各级地方工会近期要对本地区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方面尽快解决。在参与处理这些遗留问题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注意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对那些企业改制后不能按时兑现承诺和新出现的严重影响职工权益和企业稳定的问题,要积极向党政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防止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积极做好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
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工会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和帮扶中心,努力帮助这些企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特别要着力解决好资源枯竭矿山、独立工矿区以及零就业家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摸清底数,制定规划,扎实推进,争取做到2008年底前所有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实现就业。
六、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移交工作
离退休人员移交难是当前影响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各级工会特别是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的工会,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移交前后的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权益保障工作。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广大离退休人员的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有关部门解决移交所需的资金、管理机构和社区建设问题,为移交创造条件,使离退休人员在移交前思想稳定,移交工作平稳有序,移交后生活安定。
七、加强对工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一是各级工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任务较重地区的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工会的相关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中,要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二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保证工会能够参与到每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中去,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切实发挥改制和关闭破产企业基层工会的作用,在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中工会组织不能撤,人员不能散,工作不能停。四是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抓住几个典型,坚持跟踪调查,通过解剖“麻雀”,深入分析,及时了解和把握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五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将本级工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的进展情况、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突发群体事件等情况报上级工会。对于不能及时发现重大问题或虽已发现,却不及时上报以至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2007年7月30日印发)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现就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进-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忽视职工民主权利,改制方案不公开,职工安置方案也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利益受损,引起广大职工群众的质疑和不满,引发职工群众上访事件,个别企业甚至出现极端暴力事件,给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改革,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而且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做好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加强民主管理工作作为支持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要积极支持政府和企业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改制重组关闭破产,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积极配合党政有关部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群众讲清楚有关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讲清楚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依法顺利进行,确保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二、切实加强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的民主管理工作
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要督促企业加强厂务公开工作,确保职工群众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推动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发[2002]13号,以下简称“两办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J 60号)的有关要求,协助和监督企业将改制方案、兼并破产方案、职工裁员及分流安置方案等企业重大决策问题,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开,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督促企业在实施改制时,将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向职工群众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要监督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严格履行民主程序,要督促企业按照“两办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的规定要求,将改制方案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视为无效。要坚持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制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必须要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出席,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不能以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代替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决定。
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要协助监督企业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积极协助和监督企业按照《破产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36号)等法律和政策规定,做好职工安置和经济补偿工作,避免大规模裁员,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要协助企业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把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时限向职工公开,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对依法按政策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协助企业做好解释工作,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改制完成的企业推动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保障职工各项民主权利的落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各地工会领导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工会参与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工作的领导
各地工会和产业工会要加强源头参与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到本地区、本产业企业改革领导机构和企业改革工作中去,积极参与改制方案和有关政策的调研论证和制定、实施,参与、监督企业资产的评估、处置和企业股权配置,参与关于职工安置方案、经济补偿办法的制定与实施等。要对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履行民主程序提出明确要求,对改制方案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重点审核,严格把关,并监督实施。
要加强对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工作的指导,大力支持企业工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要支持企业工会主席切实履行职权,参与企业改制方案调研论证,积极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代表职工提出工会的意见,完善企业改革方案;支持企业工会主席敢于坚持原则,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对暗箱操作、违规操作、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督促有关方面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要承担起保护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的责任,对企业工会主席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任何形式打击报复的,要依照《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保护暂行办法》(总工发[2007]32号)予以解决。畅通信息渠道,对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上级工会反映,积极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切实把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保障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企业破产重组 篇3
(一)定义
尽管业界对“僵尸企业”(zombie enterprises)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亏损虽无望恢复生气,但难以顺利退出,通过获得放贷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企业形式还存在,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名存实亡。
(二)“僵尸企业”产生原因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严峻,一些技术、管理等相对落后的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而陷入困境。二是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有的行业甚至陷入全行业亏损,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企业决策不够科学、投资失误,导致资不抵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导致“僵尸企业”难以依据市场规则顺利退出。
(三)“僵尸企业”危害
一是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僵尸企业”的存在,闲置了要素资源,扭曲了市场信号,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妨碍了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损害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方面出于社会稳定等考虑,为了维持“僵尸企业”存在,持续为“僵尸企业”输血,导致不公平竞争,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三是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僵尸企业”背负大量负债,如不能及时处置,将会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增加,加上企业间债务情况复杂,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高层要求抓紧处置“僵尸企业”
2015 年9 月1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快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减少亏损、扩大盈利,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改善。
2015 年11 月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大力挖潜增效。
2015 年12 月21 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作为2016 年五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首,同时提出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要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二、巴西公司破产重组案例实践
(一)巴西公司破产重组的法律规定
1.破产重组申请。债务人向注册地民事法院破产法庭提出破产重组申请,申请文件主要包括:(1)债务人面临的财务危机情况;(2) 债务人最近3 年的资产负债表;(3) 债务人累计债务情况;(4)债务人现金流情况;(5)债权人债权情况;(6)债务人劳工情况;(7)债务人公司注册证明、章程以及高管情况;(8)债务人控股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个人资产有关情况;(9)债务人银行账户及投资情况;(10)债务人登记黑名单情况;(11)债务人诉讼情况。
2.法院裁定破产重组。主审法官通常在2 周内(法律无具体期限)裁定是否同意债务人启动破产重组程序。在裁决启动破产重组程序的同时,(1)指定破产重组管理人(一般为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或专业律师、会计师、经济师、职业经理人等);(2)决定债务人不需要无欠税证明、无欠社会保险证明等文件就可以参与公共项目投标;(3) 暂停债务人为被告的执行诉讼;(4)要求债务人每月向破产重组管理人提交财务报告;(5)通知联邦检察机关、各级税务机关;(6)发布公告,要求债权人在15天内申报债权。
3.破产重组方案。法院裁定启动破产重组60 天内,债务人应向法院提交破产重组方案。破产重组方案经破产重组管理人审核后提交债权人大会讨论,如果债务人不能在60 天内提交破产重组方案,法官有权宣布债务人破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巴西破产法规定,债务人应在破产方案通过后的30 天内先向劳工债权人支付5 倍最低工资的劳工债务(如果债务少于5倍最低工资,应在30 天内支付完毕),在重组方案通过的1 年内支付全部劳工债务。
破产重组管理人一般应在法院裁定启动破产重组的5 个月内召集债权人大会审议重组方案。债权人大会批准重组方案后,债务人开始实施重组方案,如果重组方案未被批准,法院可能宣布债务人破产清算。
债权人大会一般由劳工、担保债权、无担保债权、小微企业债权人等四类债权分别表决,劳工和小微企业债权人表决由出席债权人大会的债权人简单多数表决通过。其它债权人表决同时需要代表债权数额过半数才能通过。非经债务人同意,债权人大会无权修改破产重组方案。
4.破产重组期间运营。整个破产重组期间,债务人在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下运营。裁定破产重组的公司名称后应增加破产重组表明公司处于破产重组中,债务人在参与公共项目招投标时无需提供无欠税、社会保险证明等文件,到期的债务按重组方案执行即可,无需按原承诺偿还。
整个破产重组期间,非经债权人会议同意,债务人不得放弃破产重组,债务人不能履行破产重组方案时,法官有权决定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
(二)巴西G公司破产重组实践
G公司是巴西大型的施工公司,由于巴西经济下滑,新开工项目减少,项目停建,在建项目业主变更索赔批复滞后等原因,公司现金流严重短缺,陷入财务困境。
1.破产重组申请。财务危机发生后,G公司根据专业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咨询机构意见,于2015 年1 月按照巴西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向公司所在地法院申请破产重组。5天后,法院批准了G公司的破产重组申请并指定了专业的会计事务所为破产重组管理人。
2.破产重组方案。破产重组申请被法院批准后,G公司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在破产法规定的期限内编制了破产重组方案并提交债权人大会表决。破产重组方案要点如下:
G公司承诺支付部分债务。G公司承诺在重组方案获批后的1 年内支付:全部劳工债务、小微企业债权人(单个债权人最多不超过2 万巴币)和普通债权人(单个债权人最多不超过1 万巴币),接受上述条件的债权人放弃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债权,不接受上述条件的债权人,债务注入新设X公司。
新设公司专门处理债权债务。G公司将在重组方案批准后的120 天内分立为两个公司,即G公司和新设立的公司(简称“X公司”),G公司将除承诺支付债务以外的全部债务(包括或有债务)和部分债权注入X公司,注入X公司债务的债权人放弃对G公司的追偿。
注入X公司资金和或有债权。(1)G公司控股股东转让其持有的其它公司股权预计收入1.2 亿美元,注入X公司0.8 亿美元,剩余的现金作为G公司的运营资金;(2)G公司控股股东转让其公路公司(以BOT方式建设600 公里高速公路,目前还未开工)的权益收入(无预计数额);(3)G公司在基础设施项目、石油化工等项目上的全部或有债权(无预计数额)。
G公司重组方案中没有登记的债权人和表决反对重组方案的债权人也必须接受该重组方案。
破产重组方案于2015 年6 月被债权人人大会表决通过。随后法院正式公告了G公司的破产重组方案。
3.破产重组期间运营。新设的X公司已于2015 年10 月成立。债务转入X公司后,G公司可以轻松参与市场竞争,中标了新的项目,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目前,G公司正按照债权人大会批准的方案稳步推进破产重组。
三、巴西G公司破产重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劳工保护
巴西破产法规定,债务人应在破产方案通过后的30 天内先向劳工债权人支付5 倍最低工资的劳工债务(如果债务少于5倍最低工资,应在30 天内支付完毕),在重组方案通过的1 年内支付全部劳工债务。
国内的破产重组、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可以借鉴巴西经验,明确规定对于进行破产重组的“僵尸企业”在重组方案中应明确劳工债务的处置意见,原则上1 年内解决法院裁定破产重组前所欠员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遣散费等全部劳工债务。对于仍留在重组企业中的员工,应按时支付法院裁定破产重组后的工资、社会保险等。劳工债务的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僵尸企业”的处置。
(二)重生型重组
查阅巴西破产法及实践案例,笔者发现巴西的破产重组可称得上重生型重组。以本文提及的G公司重组案为例,通过保障债权人获得一定清偿以清理公司全部债务,通过暂缓支付税款、到期债务等解决现金流问题,使得公司重获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节约社会资源,维护企业、员工、股东、债权人等多方利益,有效践行了重组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实现了企业的重生。
国内破产重组的司法实践中,尤其是上市公司重组实践中,清算型重组较为普遍。上市公司将全部或者主要资产进行处置,重新注入新的经营性资产,依托上市壳资源的价值,利用企业破产程序实现重组方“借壳上市”的目的,这与企业破产重组制度设立的初衷存在较大差异。在“僵尸企业”处置中,对于一些现金流紧张,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可以借鉴巴西破产重组经验,通过暂缓支付税款、到期债务等解决现金流问题,通过保障债权人获得一定清偿以清理公司全部债务,使公司恢复盈利能力,实现重生。
(三)小微企业保护
巴西破产法规定小微企业债权人作为单独表决权组在破产重组债权人大会上进行表决。单独表决权促使债务人在编制破产重组方案时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小微企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体,但小微企业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应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我国在处置“僵尸企业”也可以参考巴西破产法规定设立小微企业专门表决权或对小微企业债权人支付做出特别安排。
(四)税务债权
根据巴西破产法,如果债务人破产清算,债务支付的顺序为劳工债务、有担保的债务,然后才是税务债务。债务人不需要在破产重组方案中承诺税务债务的支付,税务债权人也不参与表决。也就是法律裁定破产重组的企业,可以暂不考虑支付税务债务。
国内债权人大会的表决权分组中,专门规定了税务债权组表决权,而税务机关却要求重组企业在重组方案中首先全额偿付所欠税款,如果不偿付税就不同意重组方案,这样不利于企业重组制度的实施。
重组往往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它不但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重整企业生产经营,不但可以收回所欠税款,还能产生新的税款,重组主要目的是债权人对自己的权利进行让渡,以促进“僵尸企业”起死回生。税务债权必须优先全额偿付等于国家要求个人、企业支持其它企业发展,而国家却可以不支持,这是不合理的,因此,税务债权应可以让渡。
建议破产重组期间的“僵尸企业”,也应该给予税务优惠或暂缓、分期支付税款,以利于“僵尸企业”起死回生。
摘要:巴西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同属于金砖国家。但受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资本外逃、巴西反腐“洗车”行动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放缓等原因,巴西经济持续下滑,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破产重组后获得新生。巴西某施工企业的破产重组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对我国完善破产重组制度,解决“僵尸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巴西,破产重组,“僵尸企业”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处置”“僵尸企业””要多重组少破产.http://auto.ifeng.com/pinglun/20151127/1050386.shtml
[2]台湾公司重组经验及对大陆的借鉴.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289426.shtml
[3]巴西破产法.http://www.planalto.gov.br/ccivil_03/_ato2004-2006/2005/lei/l11101.htm
如何界定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范围 篇4
破产法律制度以公平清偿债权为宗旨,债务人(破产企业)的哪些财产可用于清偿分配,直接关系到破产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界定破产企业的财产范围,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将就破产财产的概念、法律特征、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规定以及有关破产财产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探讨
一、破产财产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破产财产是指在破产程序中,由破产管理人管理处分的、用于破产清偿分配的、破产企业享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及财产权利。它具有下列法律特征:1.破产财产是破产企业享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及财产权利。首先,破产财产是一种广义的财产,既包括有形财产,也包括无形财产,还包括财产权利。而人身权因与权利主体人身不可分离,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故不属破产财产,如名称权、名誉权等。其次,破产财产由破产人享有或经营管理,不属破产人享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不应作为破产财产,而应由权利人取回。如他人的定作物、寄存物、寄售物、借用物等。2.破产财产是用于破产清算分配的财产及财产权利。这一特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法律设定破产财产的首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破产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权,这一目的决定了破产财产的特殊用途,即必须用于破产分配。第二,破产财产并不等于破产人享有或经营管理的一切财产。按照法律规定,破产人享有或经营管理的某些财产可不用于破产分配,如破产人的担保物。因此,只有用于破产分配的破产人的财产才是破产财产,而依法不用于破产分配的破产人的财产不属破产财产。第三,破产财产是可以实现的财产,无法实现的财产不应当作为破产财产清偿分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破产法〉意见》)第六十五条规定,确实无法收回的破产企业的财产,不列为破产财产进行分配。3.破产财产由破产管理人管理和处分。我国法律称破产管理人为清算组。破产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按此规定,行使破产财产管理处分权的主体既不是破产人,也不是破产债权人,而是清算组;清算组独立于破产债权人和破产人,只对法院负责;清算组行使管理处分权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破产债权人的利益。由破产管理人行使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权,是为了保证破产清算的公正性。4.破产财产具有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时间上,破产财产并不局限于破产宣告时债务人的财产,也包括破产宣告前一定时间内被债务人违法处置的财产,还包括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甚至包括程序终结后追加分配期内发现并追回的财产。在财产数额上,破产财产并不局限于破产宣告时的财产总额,在破产清算期间,其数额可能因某些原因而变化,如清理破产人因应收账款所产生的数额变化。在形态上,破产财产也并非静止不变,随着破产清算工作的进行,其表现形态可能相互转换,如破产人所持股权被有偿转让成货币,则破产财产即以财产权利转变为有形财产。
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的具体规定,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贯彻〈破产法〉意见》第六十条、第六十五条和《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破产规定》)的第六十四条至条七十条也进行了详细规定。通过对上述规定的归纳,破产财产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
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享有所有权以及国有企业被授予经营管理权的财产,均属于破产财产。这些财产大体包括四类:(1)有形财产,如厂房、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产成品和办公用品等;(2)无形财产,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特许权等;(3)货币和有价证券;(4)投资权益,如破产企业在其他公司中享有股权。
(二)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财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清算组可以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并有权决定继续履行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通过清算组的行为所取得的财产本身属法人资本增值的结果,构成法人财产的组成部分,这类财产属于破产财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因破产企业的债务人的清偿和财产持有人的交还而取得的财产。这部分财产在取得以前仅仅是破产企业的帐面财产,不具有可分配性,经清偿或交还后,成为可分配的现实财产。因此,从可分配财产的角度讲,由这些原因取得的财产可以视作破产财产的新增加部分。(2)因未履行合同的继续履行而取得的财产。由于这种合同是双务合同,破产财产在接受给付时有相应的对待给付,而且这种对待给付一般是等价性质的。因而,这部分新取得的财产不是价值形态上的财产增加,而是实物形态上的财产增加。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这可以视作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的收入。(3)由破产企业享有的投资权益所产生的收益,如公司股份的年终分红,在合资企业中的获得的利润分配。(4)破产财产所生的孳息,如房租、银行利息。(5)清算期间继续营业的收益,应注意的是破产宣告后,破产企业在有利于破产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营业,由此增加的营业所得就应归入破产财产。(6)基于其他合法原因而取得的财产,如因他人侵犯破产企业的专利权而获得的赔偿。
(三)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
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1)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物权,除上述已涉及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外,还有矿业权、占有权、抵押权和留置权等。(2)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合同债权,如对销售客户拖欠的货款以及因其违约行为所产生的违约金、赔偿金的请求权。(3)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票据权利,如破产企业作为票据持票人所享有的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4)应当由破产企业行使的股东权。股东权是一种复合权利,主要包括收益权和表决权。(5)破产企业享有的知识产权。(6)破产企业的开办人注册资金投入不足的,应当由开办人予以补足,补足部分属于破产财产。(7)因错误执行破产企业,执行回转后的财产应列入破产财产。(8)破产企业依法取得代位求偿权的,依该代位求偿权享有的债权应列入破产财产。(9)破产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未到期的债权视为已到期的债权,并列入破产财产,但应当扣除未到期的利息。(10)权利人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抵押物、留置物和出质物或优先偿付被担保债权剩余的抵押物、留置物和出质物,这些财产也应并入破产财产。
三、关于破产财产的几个特殊问题
在实施破产法的司法实践中,破产财产范围的确定常常涉及到一些特殊问财产或者财产处分行为,还应当结合有关的法律或政策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破产企业以无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否是破产财产问题
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取得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即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
权;第二,以转让方式取得的,即通过买卖、交换、赠与等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第三,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实践中对以出让和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破产财产是没有争议的,但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否作为破产财产却存在严重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破产财产,但纳入国家兼并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其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应依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办理。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等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的规定,并认为如果将划拨土地使用权归入破产财产范围内用于清偿债务,不仅不符合现行的有关土地法律法规规定,而且势必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种观点认为,破产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也是依法履行一定手续后合法取得的,应列入破产财产。其理由分别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已逐步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流通限制有所松动;第二,对债权人有失公平,原国有企业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是作为企业财产的组成部分,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把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其注册资金的一部分,如果收回土地使用权,就等于抽逃注册资金,这样,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八条和其他有关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法律规定,而且也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所偏颇,从当前破产案件的具体操作上讲,对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当采取灵活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凡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的国有工业企业破产,适用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发(1994)59号文件)等政策,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应纳入破产财产。国发(1994)59号文件第二条规定:“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以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转让所得首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与其他破产财产统一列入破产分配方案”。其次,对依法必须由国家收回的土地使用权也不应一律无偿收回,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已作为破产企业注册资金的,政府就应将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减少的注册资金部分给予补足,补足的注册资金部分应列入破产财产;对于破产企业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已经支付了安置补偿费等征地费用的,政府应给破产企业相应的补偿,这些补偿就应列入破产财产。第三,破产企业虽然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但根据城市规划国家无须立即收回的,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应允许破产企业在补交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后,将划拨土地使用权列入破产财产并用于清偿债务。
(二)关于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财产是否应列入破产财产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如联营、入股、建立独资企业等)在资产构成上体现为企业的长期投资,是企业总资产的一部分,因此在企业破产时,这些投资也应进行清算并列入破产财产,具体操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属于破产企业独资设立的企业,如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应对该分支企业的财产以及债权、债务编制成册,列入破产财产,一并进行破产;如取得法人资格的,应把破产企业对其享有的投资权益进行变价转让,转让所得则应纳入破产财产。第二,破产企业在其他公司的投资或联营的投资,应在明确企业资产状况的基础上将投资的数额、所占比例列入破产财产。第三,破产企业以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方式拥有的股权,以有价证券形式计入破产财产。
(三)关于破产企业的融资租赁物是否应列入破产财产问题
融资租赁是指由出租人融通资金,供货人提供设备(即租赁物),承租人支付租金,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在租赁期间,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届满后破产的,租赁物的归属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来确定:若租赁双方约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届满后归承租人所有的,则租赁物属于破产财产。若租赁双方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且无法定的权属变更事由的,则租赁物的所有权仍归出租人,该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
(四)关于无法收回的破产企业的财产可否列入破产财产问题
在清理破产企业的债权中,破产企业的下列债权可不列为破产财产:(1)已超过诉讼时效的;(2)债务人已歇业且无财产可供清偿债务的;(3)债务人下落不明的;(4)追偿费用将超过债权数额的;(5)符合会计法核账原则并经有关部门审批核销的;(6)其它原因导致债权确实无法收回的。
(五)关于如何界定有关执法机关对土地、房屋、车辆是否已执行完毕问题
柯达破产重组的原因及启示 篇5
柯达公司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可谓源远流长。出生于1854年的乔治·伊士曼热衷摄影, 为了使复杂的摄影过程变得简单, 他于1880年发明了干版配方, 并由此建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1889年由伊士曼柯达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卷商业透明卷装胶片投入市场, 之后推出折叠便携式柯达相机, 该相机如今被视为现代卷装胶片相机的鼻祖。柯达公司成立之后, 开始大力推陈出新, 使公司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柯达一方面收购其他企业增强自身实力, 它先后收购了马萨诸塞州Peabody的一家明胶生产厂、德国斯图加特的Nagel相机公司和General Mills在公司的股份,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开发出一大批先进的产品, 如1932年推出第一盘8毫米业余电影胶片、摄像机和投影仪, 1937年推出第一台幻灯片投影仪, 1961年推出第一部极为成功的KODAK CAROUSEL投影仪。在此期间, 柯达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 一心做大做强。随后柯达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 向其他行业进军。已愈100年历史的柯达此时盛极一时, 公司销售额在1981年已经超过100亿美元。1986年伊士曼药品事业部成立宣示着柯达跨入保健行业, 之后柯达又与法国药业公司Sanofi签定协议, 建立合作关系, 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但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给柯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由于数码时代的到来以及来自日本、中国数码制造企业的威胁, 柯达原有的胶片业务开始大幅萎缩, 2003年柯达宣布实施战略转型, 加大对数码产品的研发投入, 但是仍然没有扭转其经营颓势, 2011年, 柯达股价跌幅超80%, 公司市值十余年蒸发99%。2012年1月3日, 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 柯达收到纽交所的退市警告。1月19日早间柯达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2柯达公司破产原因分析
一个发展130多年拥有超过1万项专利, 市值曾超过310亿美元, 员工在巅峰时期曾超过14.5万人的巨无霸缘何承受股价暴跌、破产申请、专利拍卖、官司诉讼的重重打击, 最终不得不面对申请破产保护的局面?本文认为, 导致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存在于四个方面:
2.1战略转型步履蹒跚
企业战略转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动的战略转型, 即企业所处环境发生变化, 包括来自供应商、顾客或者竞争对手的变化, 需要适时调整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二是主动的战略转型, 即企业为了提升综合实力, 促进战略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 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战略调整。柯达的战略转型事实上就是一种被动的战略转型, 是面对来自日本数码相机进军美国市场争夺市场份额的强势挑战而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调整。1975年, 柯达的工程师史蒂夫·萨森 (Steve Sasson) 就已经成功发明了数码相机的原型机, 但是当其向管理层展示时, 得到的回答却是:“这个很漂亮, 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长期以胶片为主要业务的柯达认为胶片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数码市场和胶卷市场会存在一个共存期, 一心希望把胶片市场的利润赚尽, 同时数码相机对其已有的胶片业务确实也会产生巨大的打击, 因此推迟了数码相机的研发和推广, 但是这却不能阻止其竞争对手的发展步伐。1980年日本富士胶片就已经预测到数码市场的美好前景, 并大力投资数码相机市场, 之后, 尼康、佳能纷纷进军数码市场, 并且在数码市场上和富士一起占据强大的市场份额, 数码时代的到来速度是柯达始料未及的, 等到其梦醒悔悟, 决心转身数码市场之时, 却发现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 已难以占据一席之地。
2.2陷入多元经营陷阱
企业施行多元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此, 除了进一步研发完善已有产品提高已有顾客的忠诚度外,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军其他行业, 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 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多元化经营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相对而言, 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为它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 巨人集团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因为巨人大厦导致整个集团倒闭。拥有百年基业的柯达公司当然也闲不住寂寞, 在企业发展成熟之后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先后成立了伊士曼化学公司和伊士曼药品事业部, 之后又与法国领先药业公司Sanofi签定协议, 拟在两个公司之间建立多个合资企业。但是多元化经营并没有为柯达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反而给企业造成了财务危机。1994年由于债务危机的出现, 柯达不得不剥离其非影像的保健业务, 多元化经营宣告失败。
2.3产品组合策略选择失误
按每种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和销售市场份额, 波士顿成长——份额矩阵将企业的产品分为四种类型, 其中第一象限的产品相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增长率都很高, 被称为“明星”产品, 这类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象限的产品被称为“现金牛”, 因为它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收入。但市场增长率低, 不应是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 第三象限是“问号”类产品,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以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象限是“瘦狗”类产品, 是企业应逐步放弃的产品。通过波士顿矩阵不难看出柯达公司的传统胶片业务就是“现金牛”, 而早期研发出的数码相机就是“问号”类产品。胶片业务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是柯达公司前期成长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但是传统的胶片市场面临着来自数码产品的巨大威胁, 柯达公司却仍然执着于胶片业务, 希望坚持原有的盈利模式, 将从胶片业务赚来的钱还是投资在胶片业务上, 忽视了对“问号”类产品的投入。虽然率先研发出“明星”产品——数码相机, 但对其却投资不足, 未能实现“问号”类产品转化为“明星”类产品, 进而由“明星”类产品向“现金牛”产品的成功转化路径, 其结果是“金牛”业务发展成为了“瘦狗”业务, “明星”类业务也发展成为了“瘦狗”业务, 遭受到数码产品的毁灭性打击。
2.4高层领导保守多变
成功的企业家对企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苹果公司的再度崛起是与乔布斯的回归密不可分的, 同样, 柯达的发展也与其领导层密切相关, 只不过其领导层产生了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领导层有一种保守的基因, 很显然的例子是当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发明了数码相机时, 其管理层的态度是“先不要让别人知道”, 原因是胶片的利润还没有赚够, 自认为胶片和数码市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共存期, 结果当数码时代的风暴席卷全球时措手不及。曾经的柯达大中华区总裁陈志轩曾说, “想法可以激进, 但做事最好还是谨慎些”。领导层过于保守的心态, 使柯达转型延之又延, 以致于错过了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机。其二就是随着柯达领导层不断更换, 制定的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地衔接。1993至1999年担任柯达CEO的乔治·费舍尔认为柯达核心优势在于成像, 于是卖掉了化学业务, 之后来自惠普公司的彭安东担任柯达CEO, 一方面推动数码转型,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数码打印业务, 殊不知这是惠普的强项, 柯达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使柯达在转型路上不断徘徊, 困难重重。
3柯达公司破产的启示
柯达破产案虽然其独特性, 但同时也反映出共性之处。事实上, 并不仅仅柯达存在这些问题, 国内很多企业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 比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是否明智尚无定论。柯达破产案例启示我们,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的立足空间和基业长青, 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竞争环境, 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并积极地、有效地予以回应。具体而言:
其一, 企业应积极构建创新平台, 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之源。柯达的破产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过度的自满, 自认为数码时代的到来尚需时日, 哪知狂风骤雨降临之时应对已晚。柯达虽然重来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 但是却缺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及时反应能力。它发明了数码相机, 并为用户提供了在线发布和分享照片功能, 却成就了facebook。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不仅仅是要重视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 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服务, 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创新效果的转化, 重视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吸引潜在消费群体, 增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更好地应对未知的变化。
其二, 要正确认识市场, 了解行业竞争环境, 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 实现产业的顺利演变。当今时代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企业要想生存并获得长远发展, 就必须研究市场的变化趋势, 认真研究自己的谋划策略。柯达之所以破产, 就在于对市场没有做出正确的预期, 低估了数码时代的到来速度, 导致战略转型的失败。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环境的有效工具之一就是波特·劳勒的五力模型, 通过对供应商和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和替代者的威胁以及现有行业竞争对手的抗衡, 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但从长远来看, 从横向上了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是不够的, 还需要从纵向上了解产业演变的规律。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斯坦福研究院拟定的六项步骤法:即明确决策焦点、识别关键因素、分析外在驱动力量、选择不确定的轴向、发展情景逻辑、分析情景内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分析, 企业就能更为全面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 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策略, 制定相宜的发展战略, 从而为顺利地实现产业演变做好准备。
其三,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柯达破产与其企业文化有一定关系, 因为其领导层存在一种保守的基因, 在公司内塑造了一种趋于保守的企业文化, 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包括:文化力、形象力、整合力和创新力。要增强企业软实力有以下途径:首先要明晰企业愿景, 打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愿景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 对员工的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其次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 提高顾客忠诚度。柯达虽然破产, 但其品牌价值并未完全丧失, 如果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 对于其复兴是有积极作用的;再次要加强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利用率。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更要求企业加强资源整合, 发现自身优势所在, 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企业文化也要重视创新, 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过时只有十二个月”, 苹果也正是因为乔布斯天才式的创造性思维, 才不断开发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由此可见,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是应对未知变化的必要武器, 也是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
4结语
作为一家曾经辉煌的跨国企业, 柯达的破产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很多方面很存在很多不足, 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 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地维持和提高, 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还需进一步结合等。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汲取柯达公司的教训, 深刻认识所处的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 增强企业软实力, 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取优势地位。
摘要:作为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 柯达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一事引起了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探讨柯达公司破产的深层原因及启示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对柯达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柯达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柯达公司,破产重组,战略转型,启示
参考文献
[1]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战略选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G.佩奇.韦斯特三世, 查尔斯.E.班福德, 栾玲.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ST锦化:夹缝中走向破产重组 篇6
*ST锦化全名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锦化氯碱”) , 是辽宁省葫芦市锦化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将所属氯碱厂、树脂厂4个主体车间的全部资产联同有关控股、参股公司的部分权益作为股本, 发起设立而成的。1997年9月3日至10日, “锦化氯碱”股票 (8100万股) 在葫芦岛市3家银行同时发行。发行价每股6.31元, 共筹集资金5.5亿元, 用于年产8万吨离子膜烧碱和年产12万吨烧碱配套工程的建设。9月, 锦化氯碱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0月11日, “锦化氯碱”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10月24日, 由于锦化集团公司多年亏损,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符合法定破产条件。被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于裁定进行企业重整。
2009年12月2日, 锦化氯碱由于有三笔占本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 累计金额达10150万元的对外担保, 未履行必要的股东大会审议程序, 也未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属违规对外担保, 开市起实行其他特别处理, 股票简称“锦化氯碱”变更为“ST锦化”。自2010年3月23日开盘复牌之日起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证券简称变为“*ST锦化”。
2010年9月9日, 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锦化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被宣告破产。
二、破产原因分析
(一) 氯碱行业走势低迷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近几年中国氯碱工业过度发展的影响, 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 中国氯碱行业进入了下行通道。氯碱行业面临着下游需求减少, 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 整个行业都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时期。锦化因此深受影响, 其表现如下:
1. 开工率低, 产量下降
锦化集团装置总体开工率不足, 据年报显示, 2008年公司的开工率基本仅维持在40%左右, 2009年持续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开工率不足。
2008年完成主要产品情况:烧碱 (100%) 240663吨、氯化苯13593吨、环氧丙烷71455吨, 分别是2007年同期的80.76%、68.88%和72.35%。2009年完成主要产品情况:烧碱 (100%) 184927吨、氯化苯17205吨、环氧丙烷45084吨, 分别是2008年同期的76.84%、126.57%和63.09%。
同时, 由于烧碱、氯化苯、环氧丙烷等产品产量减少, 使产品生产成本相对升高, 约占产品总成本升高额的21.99%。
2. 下游需求疲软, 产品价格严重下跌
就整个氯碱行业来看, 产能呈上升趋势。锦化集团在2006年的四期扩建工程和2007年的TDI项目配套工程目的均在于提高产能, 然而下游如氧化铝、纸浆、薄膜、人造革等需求量却日益下降, 呈疲软态势。如2009年锦化氯碱的烧碱营业收入较2008年下降51.07%, 其中铝行业的减产直接影响了烧碱的需求, 目前氧化铝平均开工率不足55%, 氧化铝消耗的烧碱已经超过烧碱总消耗量的11%以上, 就直接导致了烧碱价格的下跌, 从而影响了营业收入。
(二) 控股公司严重亏损
2006年5月本公司与大股东以资抵债方式获得了锦化动力热电公司98%的股权。主要经营发电 (自发自用) 、工业蒸汽、交直流电供应、工业清水及民用饮用水、工业风生产及供应等。这并没有给锦化氯碱带来福音, 相反成了累赘。
由于原煤、重油、工业用电及工业用水价格上涨, 工程数量降低等原因, 公司利润锐减:2007年报告期末, 净利润亏损3378.50万元;2008年报告期末净利润亏损5740万元。
(三) 风险型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
通过2008年年报可分析出 (见下表) , 其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处于风险型。而资产风险与较高的筹资风险不能匹配, 财务风险较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流动性上并不对称, 如果通过非流动资产的变现来偿还短期内到期的债务必然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偿债压力。
根据锦化集团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可看出, 流动资产方面, 2008年较2007年减少224483672.49元, 下降幅度为13.67%。其中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资金减少247050385.73元, 下降36.31%, 而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分别上升46.55%和26.73%。由此可见其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下降, 资产质量下降, 流动性风险提高。
流动负债方面, 2008年较2007年增加23155万元, 上升幅度为10.58%, 其中短期借款占流动负债的比例由07年的41.17%上升至08年的55.71%, 应付利息增加110.03%, 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资金周转难度加大。
而自2006年起, 锦化动力热电公司因开展四期扩建工程向中国银行葫芦岛分行借款, 2007年因此项目向其长期借款余额高达9800万元, 而这些借款的还款期为2009年到2010年, 这使得本就债台高筑的锦化的短期还款压力急剧上升。
(四) 内部控制的松散
锦化集团由繁盛迅速走向破产重组, 不仅因为外部环境恶劣, 内部监管控制的不力更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截止2009年10月31日, 公司累计对外提供担保额为41650万元, 占公司2008年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的43.06%。其中违规对外担保合计为10150万元。
其中, 2009年度有三笔对外担保未履行必要的股东大会审议程序, 也未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违规对外担保合计金额达10150万元, 占本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这三项担保分别是:2009年2月11日为葫芦岛市华天实业有限公司在中信银行沈阳城中支行担保合同金额为5500万元, 实际5000万元的担保;2009年4月27日为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锦州商业银行金凌支行提供实际3500万元担保;2009年7月31日为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锦州商业银行金凌支行提供实际1650万元担保。
而从2009年起, 锦化氯碱卷入了系列违规担保的诉讼案件中:
2010年1月4日,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请求判令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锦化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对葫芦岛华天实业有限公司偿还全部借款本金5000万元以及至判决给付之日止, 按借款合同约定计算利息及罚息两项诉讼请求承担保连带责任保证。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初裁冻结被告葫芦岛华天实业有限公司、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锦化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银行账户存款5000万元人民币或相等价值的财产。
2009年12月22日, 锦州银行诉讼请求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偿还州银行贷款2912万元, 利息113772.00元 (利息截止2009年12月20日止, 以后发生利息另计) 。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冻结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银行存款3500万元或其它相应数额的财产。
如果违规担保圈内有一家公司资金链断裂, 就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其波及面不堪设想。随着非法占用资金和担保黑洞的逐步曝光, 2010年1月, 深交所对ST锦化及其控股股东锦化集团公司、董事陈世杰、孟建华、王铁山以及财务总监李晓光予以公开谴责的处分。氯碱集团被冠以ST, 加上两年连续亏损, 资不抵债, 内忧外患, 最终在夹缝中难以生存, 走向了破产重组之路。
三、后续思考
锦化集团并非唯一的金融危机受害者, 金融危机带来的是整个中国氯碱行业的重创。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去库存化, 其要害是盈亏;二是去产能化, 其要害是生死。当前氯碱行业面临的是第二阶段。近几年来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中国氯碱工业产能迅速扩张, 去产能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氯碱行业的出路和选择在哪里呢?
首先, 氯碱行业面临着产能急速持续扩增、投资高涨而需求下降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可以进行行业重组和整合, 调整落后产能、控制新增产能。
其次, 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如开放氯碱生产新技术等, 摆脱对国外进口设备的依赖。
最后,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锦化案例中由于水电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走绿色发展之路, 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财务危机是导致锦化氯碱破产的直接原因。在资产结构配比风险很大和经营不力的同时还高筑债台。加上内部控制的混乱, 形成大量关联担保及违规担保形成的担保链。担保链的断裂导致公司就像多米罗骨牌一样, 一一倒下, 短期流动风险和巨大的偿债压力一下子把锦化推入谷底。
2010年7月30日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方大集团”) 通过竞拍获得190126969股本公司股票, 成为公司潜在控股股东;同日, 葫芦岛中院依法裁定批准《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终止锦化化工集团氯碱股份有限公司重整程序。
出价并非最高的方大不仅顺利吞下了庞大的锦化氯碱, 而且原本仅是以人民币2.33亿元竞得1.9亿多股A股股票, 竟也同时合法取得了锦化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长期股权投资等有形资产。其中的疑虑和幕后的猜想让人不禁为锦化捏把冷汗, 内部的混乱就像黑洞一样, 总有一天, 要跳出来吞掉毁掉整个企业。纸包不住火的道理已经在惨败的锦化氯碱上被证实, 高层的人不能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整个企业长远的利益, 增加企业的透明度, 不仅能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 更能让企业更好的实施内部监管, 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摘要:始建于1939年的锦化是国家特大型企业, 国家500强企业和全国18个大型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中国最早的化工生产试验基地。然而2010年9月9日锦化集团却被宣告破产, 其原因一直为外界所猜疑和讨论。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上司公司锦化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走向破产重组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外部影响因素, 控股公司经营和内部控制不力以及资产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是内部影响因素, 内外夹击使其走向衰败破产。
关键词:ST锦化,氯碱行业,资产资本结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丁宁.百年席梦思:七次破产重组后能否再度崛起.企业家信息, 2010, 第2期.
[2]金美子.浅谈现代财务分析方法.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第5期.
[3]贾洪申.破产与重组浅议.内蒙古煤炭经济.2003, 第三期.
【企业破产重组】推荐阅读:
破产重组12-02
中国企业破产08-16
国有企业破产09-15
合伙企业破产财产10-03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05-20
企业破产清算流程07-29
教练技术企业破产游戏11-15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问题12-04
企业破产申请书范本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