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

2024-09-22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精选15篇)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 篇1

王利云

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安教乐教”问题;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业,以“学术”为生命,以“育人”为根本,以“淡泊”为追求。

关键词教师教育安教乐教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8-6539(2010)05-(0109)-(01)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安教乐教”的问题。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是个放羊娃,田里的农活大都会干。高中毕业那年,公社安排我在当地一所学校任民办教师兼校长。村里便有人嘲讽说,“家有斗粮,不当猴王”。我虽曾扮演过老师,但没想过要当老师,更没想过会终身从教。于是,我弃教从戎。在部队,曾任车载电台教官。军校毕业时,本想到野战部队施展一番才华,没想到校方竞选中我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理论教学生涯。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然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你要想进入它,熟知它,立足其中,并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我的优势在于有部队工作的经历并通过院校正规培训,基本上过了实践关和学历关。为了过好教学关,我经过三年苦练,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讲、写、演、画等教学基本功。对我来说,最难过的是语言关。因为我是秦人秦声,从军八年,乡音难改。南腔北调,虽有特色,却令听者费解。为了当一个合格教师,我只好顶着同乡的冷嘲热讽,坚持听广播,学发音,练演讲,最终学会了普通话。但却犹如“邯郸学步”,从此不再太会说家乡话了。从教30多年来,最高的学术成就是出版了个人文集《喉舌与利剑》,最高的荣誉是军队教书育人金奖、全军优秀政治教员,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着平处坐、向高处看、往阔处行。

我对教师职业有这样四点心得体会:一是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业。立志从教者,必视教学为“主战场”。如果讲师不能讲、不会讲、不愿讲,就不能算合格,更不能晋升为教授。如果教授不教,便是图有其名,应该待岗以至下岗。二是教师应以“学术”为生命。执着“求真”者,必视“天下文章”为至尊。教学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学,不会写文章、搞研究,以“把论文写在讲坛上”为自豪,那就算不上是高素质的教师。一个教授,应视学术为生命,不仅要会带研究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更要努力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教授。三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根本。保持“尊严”者,必视学生为“朋友”。要

做一名优秀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不仅要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武装人,更要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感化人;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要努力成为“大师级通才”。四是教师应以“淡泊”为追求。清心者,天地宽。寡欲者,品自高。“为学不易,为人实难。”为师者,应自尊、自重,不可自轻、自贱。你要立志从教并成为一个名师,就必须“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默,抗得住诱惑”。在当今社会,谁能做到这三点,谁就能成功,谁就是成功者。

我对初为人师者有以下十点忠告:一曰师德。教师必须有道德,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害事。二曰师才。教师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误人子弟,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三曰师学。教师要不断提高学历,做到博士带博士、硕士带硕士、本科带本科。四曰师识。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要与众不同、棋高一筹,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五曰师艺。教师授课要讲究艺术,讲、写、演、画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手段新颖。六曰师仪。教师要仪表端庄,着装符合礼仪习俗,举止文雅,谈吐自然。七曰师态。教师教学态度要端正,做到认真、负责、敬业、勤勉。八曰师风。教师要作风优良,不迟到早退,不复衍应付,以身作则,表里如一,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师者风范。九曰师情。教师不仅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高情商,有情,有爱,有同情心,有怜悯心。十曰师气。教师要有骨气,有节操,有气节,努力做一个“站着教书的人”。以上这十条,核心是“身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以身作则”乃师道之本。“学高为师,行端为范”,这是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学高,就是要德艺双馨、德才兼备;行端,就是知行统一、为人师表。具备了这两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因为学生对教师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因此,初为人师者,应把职业操手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慎始慎独慎微,把握住每一个细节,始终保持一种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如是,则可以为师也。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 篇2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问题,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抱怨,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比例而愤愤不平,曾经何时我们为社会对老师的误解而伤心,面对这一切,我们曾经动摇过、彷徨过,但是现如今我们依然站在这里,对着学生笑着说着,说明学校的舞台依然吸引着我们。看了这本书时,我的思路被打开,是的,当我们意气风发地踏上这三尺讲台时,这个职业注定要付出,要奉献。作为教师你无法改变,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们和学生一起领略古今数学的魅力,一起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艰辛。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 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 “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列举出了当前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现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 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 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 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 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进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才能取得改革的效果。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结构,常教常新,努力开创教学的新天地,为完成崇高的历史使命,贡献最大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教师才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篇3

一位教师,边板书边教学时,发现平日的窃窃私语完全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她转过头,疑惑地望着她的学生们。突然,她发现所有的小脑袋都转向教室左边的一个小男生……天呀!他在做什么?平日里很有个性的这个男生,桌上堆满了撕成一片片一条条的作业纸,他正一把一把地抓起来,不停地抛向前两排一个男生的头上……

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呢?

A训斥学生,勒令其停止行为;

B不闻不问,继续上课;

C找到合适的借口或理由,分散其注意力。

选择A的教师,或许他们认同的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或许他们渴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快速成长,或许他们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或许他们是责之切,爱之深!

选择B的教师,或许他们运用的是一种冷处理,在“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的方式中希望这个学生能自己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改变其任性的做法,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选择C的教师,他们很有策略,这样做一来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二来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化“狂风暴雨”为“云淡风清”。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改变一个学生,最好的是改变他的注意力。”

在这个小案例的选择当中,折射出了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不同的做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正是这不同的效果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起这样的一个话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们要做让孩子如树般成长的教师。那一方泥土就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爱,那一片阳光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智慧!曹经富在《成长如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在长大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树的生长无声无息,突然之间就会给我们惊喜,孩子的生长就应如此!

我们要做有策略有方法的教师。在教师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与他们相处时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叮咛他:“别跑得太快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对胆怯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试试吧!相信你自己!失败了再来一次!”就如郑渊洁说的:“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去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去教50个学生!”

我们要做从容而淡定的教师。假使不能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要有让他们做一株株小草为春天奉献一点新绿;假使不能让孩子们都成为一座座高山昭示雄伟,也要有让他们当一块块路牌为迷途的路人指引方向。教师的这份从容是一种等待,拥有给予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和爱心!这份从容是一种智慧,能春风化雨,拨云见日;这份从容更是一种境界,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4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新的时代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一名教师,应该以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爱,以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适应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增强素质,炼就过硬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才能赢得教师的尊敬,赢得学生的爱戴,赢得家长的赞誉。

一、身令其正,德才兼备

“四面山风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需要灵魂的自强不息,民族需要灵魂凝聚人心。而一个高尚的灵魂,纯洁的灵魂对于为千百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对于教师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与以前的人们相比,教师的心灵上少了许多束缚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乃至放纵,而正相反,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了。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掉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那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能这样,教师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以此来教育人,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爱洒向学生,用血和汗灌溉着一方方土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教育事业。您现在阅览的是

二、率先垂范,更新知识

教师要把眼光放远,视野放宽,及时了解各类前沿知识,这样不至于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作为教师,应该什么都懂一点,但更要精通其中一两点,这一两点就是与自己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铺开,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首次成为被学生选择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头脑,具有丰富的知识才干。教师向社会了解新知识,其次由自己升华新知识,最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这就是教育接力赛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应以扎实技能和踏实工作,履行职责,教书育人,回报社会;锤炼党性,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教育方针,争做模范;抓紧职业能力的学习,学习真知识,更新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才实学。

三、以心换心,缩短距离

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才会是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扩大与学生的知识距离,缩缩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她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活动。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其次教师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这样,如果他们真正体会到这是出于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那么学生一定会愉快地接受。

四、勇于实践,超越自我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没有辞藻华丽的豪言壮语。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是用坚定的步伐走自己的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努力创新,勇于实践,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崭新的自我;才会不断超越自我;才会奏响永不消逝的强音——《爱的奉献》之歌;才会结出辉煌的硕果;才会有教育的春天。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5

假期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每一个案例,我都认真去读,甚至有的案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曾亲身体验到,当看到专家们的点评,我时而惭愧,时而自豪。惭愧的是没有按照专家学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看问题,可以说没有科学头脑。自豪的是,偶尔也会和专家的思想火花碰撞,感觉自己在成长着。

书中有一个案例《善待“老鼠屎”》这个案例主要讲的是对待差生的一个问题。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老师因为考核,平均分、及格率……直接挂钩,因此对班里的差生开始埋怨,把“老鼠屎”当成自己的出气桶。对他们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老鼠屎”的存在,有的老师觉得老鼠屎会搅混“班级”这锅粥。歧视他们,学生们也和老师一样开始排斥这些“老鼠屎”。看了这个案例,我一下想到我班里的张,每次考试,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他都给班级拉后腿。为此,我也头疼的不得了,想了一切办法和家长沟通,争取把成绩提高上去。可是每次都让我失望。虽然我失望,但我没有失去信心,对他仍然有期待。因为他学习不好,班级的学生总是欺负他,有一次,班里的顾骂他傻,他也不敢告诉我,后来我想了想,他不告诉我的原因一是害怕顾再找他麻烦,二是他已经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学习本来就不好,学生总欺负他,老师也不会向着自己。通过调查我知道学生欺负张之后,我在班里教育了他们,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怎样做人的课。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利去欺负别人,例如张,他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他身上有很多优点,说到这,同学们都纷纷发言,“老师他干值日很认真;老师他很有礼貌;老师他爱帮助同学,有一次,咱班同学文具盒掉在了地上,他主动帮助捡起来……”是啊,这些都是他的优点,我们看在眼里,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偏偏扯住人家小辫子不放,学习总是倒数第一,总给班级拉分。这些话语去侮辱他呢?难道你们没想过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为什么要拿别人的弱点来当笑料?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同学们,我们学过这篇课文,难道文章的内涵我们不记得了吗?希望你们大家好好反省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尊重别人。我和同学的谈话足足一节课,虽然这节课没有讲课,但是我觉得自己讲了,而且是很精彩的一节人生课。我想每个同学都能去反思,而张对我更是感激不尽,他总是来亲近我,和我说说话,因为在他的眼里我是一名正义的老师,我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公平。在我这里,他能得到快乐,不压抑。虽然每次考试他都给我班里拉分,我也很生气,但是我从来没侮辱过他,我总是在为他加油、呐喊。他也总是和我保证“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不让你失望!”这点保证就够了,这是孩子的真心话,他也努力去做了,所以我对他没有任何埋怨,我也相信他一定能把成绩提高上来,因为有我和同学们对他的帮助,鼓励,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他的成绩也是在不断的提高,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我们也为他高兴。真的希望我们当老师的善待“老鼠屎”、珍惜“老鼠屎”、改造“老鼠屎”,这是我们老师的一种责任,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美德。让我们给学生多点人文关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都该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为!

虽然这本书读完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读完,里面鲜明的案例,还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让我一辈子去读,去体会,也让我不得不一次次的问自己,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篇6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老师 篇7

一、做一个能正确认识“教师”的老师

身为教师,必须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教师”一词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角度的不同解读,比如当人们赞美它的时候,往往称颂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比作“蜡烛”“春蚕”“人梯”……当人们不崇尚它甚至贬斥它时,是“孩子王”“穷秀才”“教书匠”“臭老九”……在当下现实中,社会大众都觉得,教师并没有曾经所称颂的“崇高”或“伟大”,“教师”也只不过是养家糊口的职业,与其他职业没什么两样。我们课题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曾对部分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程度很高。其实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在农村学校存在,其他学校也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这才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职业最大特点,也因此使教师这一职业独具魅力,北欧小国芬兰因多次在PISA测试中的非凡表现而为世人瞩目。据说在芬兰,教师是国民梦想中最好的职业,芬兰教师的经济待遇并没有最好,只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但芬兰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有着别的职业无法企及的自治权和自由度,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和创新机会,是最令人羡慕的理想职业。正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为了使人类和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因而教师这一职业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与其他很多职业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教师只想依靠教书以获取报酬,只把教书看做是谋生手段,那就只是个“教书匠”,“教书匠”不是真正的教师,教书匠曲解了教育的目的,把教育职责限定于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把灌输知识和升学应试当做教学目标。如果教师缺乏对教育宗旨的理解,缺乏对教育过程的创造与享受,就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魅力,就会沦为“教书匠”,如果把“教书匠”称之为“教师”,那是对教师职业的误读。一个真正的教师与“教书匠”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学生作为一个丰富、完整的人来教育,把教育视为一种神圣事业和社会责任,懂得教育规律,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育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目前,最要警惕教师的“教书匠”倾向。

二、做一个能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有一次,一个家长到我办公室要求给孩子调换班级,我询问原因,他说:“我孩子与班主任关系不好,成绩一直下滑,孩子说不换班不想读了。”他说自己孩子不喜欢她的课,也不喜欢她的班级管理,边数说边列举了一大串的例子,还强调说,不只是他女儿,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她,临走时还求我千万帮忙。家长反映的这位班主任我还是比较了解,其他教师和年段长评价她“会管班级”“严厉”“有办法”,领导评价她“负责任”“工作扎实”,还得过“先进”表彰。这样的好老师学生会不喜欢?我走进学生进行了解,发现尽管没有家长说的那样,但我隐约感受到学生对她的“畏惧”,确实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她。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呢?对任何事物用不同标准去评价会得到不同结果,对老师也是如此。社会评价是“名师”是“特级”是“先进”;家长评价是“会教书”“成绩好”;领导评价是“能服从”“很扎实”。我觉得唯有学生的标准最为纯粹——“我喜欢”。我想,这“喜欢”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爱”,也包含着对老师的“崇敬”,是在与老师相处之时、接受老师引领与教诲之后的一种高兴、愉悦心情,是一种时刻铭记、影响终身的情愫。学生的“喜欢”是一种“互悦”,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更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喜欢,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喜欢很难有学生会喜欢的老师。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这时,才顿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的终极追求。“让学生喜欢”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喜欢你的思想,喜欢你带领的班级、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学科。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智慧不在于会不会“管教”学生,而在于多大程度上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发展学生。

三、做一个能对教学有思考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现在很多老师一提“研究”就认为是很高深莫测的事,是专家们做的事,其实不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也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教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岁的小孩问母亲:“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啊?”他妈妈说:“孩子,空中有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珠,然后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克服空气的阻力下降……”另外一位母亲却说:“孩子,这是老天爷哭了!”很显然,从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看,第一位母亲的回答是正确的,第二位母亲回答的是错的。但是从对孩子教育效果看,第二位母亲的回答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回答并不会影响孩子将来对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科学道理的掌握,相反,这样的回答能很大程度满足那个孩子在那个时期接受程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思考所传递知识技能正确与否,更要思考所实施的教学是否有效。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思考: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如何教(学),教(学)好了没有。为什么教(学)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什么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何教(学)是教学策略方法的问题,教(学)好了没有是教学评价的问题。有人曾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我们要做一个有对教育教学有思考的教师,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作为教师,不能凭知识站立在讲台,必须依靠思想站立在讲台上。

四、做一个终身学习的老师

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 篇8

一坐下,喧哗的动车组车厢便安宁了许多。我的票是短程,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照往常的经验,略翻一翻书,也就到了。

这时走上来一对母女。母亲很年轻,合度的身材,大方的体态,比之少女又多了一份母性的成熟亲切之美。她的样子并不惊艳,但她望向女儿的眼神使她的脸庞和身体焕发出一种流溢的光彩。女儿三四岁,一眼就可看出幼小的孩子最惹人心动的那种活泼与可人。母女俩上车时,一节车厢的气氛顿时有些被搅动起来的感觉。我望着她们在我的前排落座,居然也暗暗颇觉着有些荣幸。

于是不再翻书,而是隔着座椅打量起孩子。小姑娘见我瞧她,乌黑的眼睛也盯着我瞧。母亲察觉了,对我报以得体的微笑,这微笑里带着母亲的完全合宜的自豪。周围的空气变得更加柔软起来。

思量间,车已开动。我调出最舒服的坐姿,重新拿起书来。

但前面的座位开始有了动静。原来是坐定后,母亲开始逗着小女儿玩耍。妈妈翻开了一本动物画册。

“这是什么呀?”

“河马!”

“对啦,这个呢?”

“……”大概一时忘了。

“犀牛!”

“犀牛!”孩子大声学道。

但她很快便不耐烦了,丢开画册,要妈妈讲故事。

接下去,一车厢的人们共同聆听了母亲如何以全力的模仿和投入,为孩子讲述一个动物童话故事,其间不时辅以她与孩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小女儿一边与母亲娇声应答,一边乐得咯咯大笑,清亮的童声回荡在整节车厢。

不一会儿,她又从母亲膝头滑下,开始在过道里乐颠颠地跑动。母亲作出要去扑捉她的样子,引得她发出一连串兴奋的笑声。

不用说,这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她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显然颇有见地,游戏的过程中,她向孩子发出的各种适时的鼓励和引导,明显见得出现代幼儿保育知识的底子,尤其是她对孩子的各种稚气举动所怀有的那份尊重与耐性,在上一代的中国父母中无疑是很难见到的。如果这样的情形是发生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环境里,它所散发出的那份童年生活的美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但这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公共场合。我不知道母女俩这场旁若无人的嬉戏,给当时坐在身边的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相比于一般的喧哗,车厢里的人们对母女俩制造的这些声音抱有最大的宽容。偶尔有一些不悦的目光,一旦掠过孩子的身影,即刻就变得软和起来。人们是真心乐于宽容童年的欢乐,更何况这种欢乐还与文雅的学习关联在一起。

但这欢乐里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童年的欢笑无疑是配得上我们最大的宽容的,然而不知怎么地,我也想起了另外一位母亲。那是在德国慕尼黑去往里根斯堡的火车车厢上,一位母亲以低轻温柔的“嘘”声示意她年幼活泼的孩子安静下来,因为这里不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空间,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欢乐就肆意搅乱这段大家共有的时光。同时,这一声轻轻的提醒也是为他们的打搅向周围人表达着一种歉意。母亲以这样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幼小如他,对公共的事情也一样负有自己的责任。在母亲的暗示中,孩子立即安静下来,他的眼睛四下里望,显然还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无疑正在习得一种对他未来的生活具有重要奠基性的公义感。此后,我多次从语言不同的父母口中听到过这同一声体贴的“嘘”,它让我在感慨之余,更感到一种文化在其最细节处所体现的关怀。

但这或许是今天我们的育儿文化普遍缺少的一种关怀。在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与小女儿长久地嬉戏时,我看到坐在右前排的一对来自异域的夫妇多次面带不快地循声转过头来,看看这热闹的场景,顿了顿,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又转回头去。我想,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也在期待着这位母亲以一声体贴的“嘘”,告诉孩子他们已经打扰到他人的道理,同时也表达对于被打扰的一车厢人的歉意。然而,他们和我一样,都没有等到这样的回应。

我想起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如何全力批判父权文化对孩子的压制,并致力于推行“本位应在幼者”的现代育儿观。在孩子变得日益珍贵的今天,“幼者本位”的观念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空前的关注与体现。但由于一种更大的关怀感的缺失,这一“本位”思想也在很多时候演变成了另一种畸形的矫枉过正。一种一切以孩子利益的最大化为行动标杆的子女中心主义,反过来助长了童年本有的自我中心感觉,而没有能够帮助孩子在恰当的时间培育起一种对他人、对世界,进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感与内在的关切感。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不是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也将收获怎样的孩子,而是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明天,我们的孩子也将成为同样的大人。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9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是我们该怎么去爱学生,这个主题引起了我对今后教学的思考。在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热爱学生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要求,如果说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热爱,那么这个教师无疑是不合格的,他不仅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玷污了自己的灵魂,他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呢?可是现在关键的不是有没有爱学生,而是应该如何去爱学生?怎样爱学生才是合理的,才会使学生受益?这本书的作者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科学理性的去爱学生。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只是说说而不会付诸于实践之中,像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人是应该被批评的,如果我们将一切都停留在表面,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我们十分的浮夸、虚伪,不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因而也不会信服我们。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不停地说我好爱我的学生,可是并没有什么行动来证明,那算是爱吗?不,不是的。真正的爱应该渗透到行为之中,渗进每一件小事之中,可以让学生们如坐春风,也可以让他们醍醐灌顶。比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营造合适的氛围来影响他,使他耳濡目染,把他当成是花朵一样精心地去呵护他,最终他成了伟大的音乐家;儿一代音乐巨人贝多芬,他没有温馨的氛围,也没有被当做是花朵般的对待,他的父亲就对他要求十分的严厉甚至还会折磨他,但是他最终也轰动了整个音乐界。其实,虽然两种父亲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是用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从我们的行动中感觉到,而不是只听到我们的言语,看不到我们行动。

其次,爱学生,不等同于要溺爱,我们需要做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用心去了解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本书里面的王老师对很多给他写信的人都回复了这样的话:你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吗?是的,要是你连他们想干什么,为何要这么做都不清楚,何来说的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有怎么可以帮他们分担忧愁和苦恼呢?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去和他们交流,这样才可以知道问题,才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情感,觉得学生怎么可以这样做,内心十分地生气,并指责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每个人包括自己的成长的道路是崎岖的,不可能不会犯错误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控制他们,让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也许那很幼稚,可是那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因此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他们,去感染他们,是他们可以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最后,爱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十分的爱他们,同时也要加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知道“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只有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也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被学生接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也要随时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只要这样才能渲染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到课堂里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这节课才是成功的一节课。同时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算不是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也来越远,正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能会不清楚学生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不清楚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激动,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不赞同老师的做法。因此我们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到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对症下药”。

今天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党员教师 篇10

位育初级中学陈明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承担者、开拓者和促进者,肩负着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党员教师是教师中的优秀者,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职业特点。新时期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第一,体现在党性修养上。何谓党性修养?也称党性锻炼,是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修养。它包括: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意识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修养,组织性纪律性修养等。在新时期,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一是看他能否坚持党员的先进性,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率先垂范,敢为人先,走在教育及改革的最前沿,把教师这份职业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去追求,去实践,去探囊取物索;二是看他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经行起金钱,物欲,名利的诱惑,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成为教师中的一面旗帜。

第二,体现在人格塑造上。教育者的人格则是实现受教育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资源。教师人格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格。”教师是通过自身的人格来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因此,党员教师的先进性还应该体现在对自身人格的塑造上。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人格也不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之内。党员教师的人格表现,我以为可归纳为;把教师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把真挚的感情倾注给学生,不思索取;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他人宽容大度,对生活乐观向上,与事业相融,与时代同步,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第三,体现在专业成长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很重要地应该体现在个体的专业上。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千不可满足于“传道、解惑、授业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引导者、设计者。教师必须自觉将自身的成长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努力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其先进性的特质。

党员教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要努力提高党性修养,铸造高尚人格,增强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先锋,师德师风的先锋,素质教育的先锋,课程改革的先锋。”提起党员,人们或许更多地会赞扬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提起教师,人们会想到敬业爱生的红烛精神;提起党员教师,人们会认为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典范,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我们深知时代的机遇、社会的发展,对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一名党员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灵中,教师的心胸最开阔。因为教师是“知识之母”,从身心两方面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关心和教育。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中,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憧憬,体现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则越来越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应具有时代特点。爱学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可以说是许多孩子在学校一切思想和行动的中心动机。然而,新世纪的党员教师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要求愈来愈高。尤其是生活在这座活跃并将更活跃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孩子,其独立性特征更加明显,对教师的情感依恋正在趋向复杂化。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时时处处充满爱心,向孩子奉献真情,来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情。那么,怎样让孩子在爱的阳光雨露及教师的敬业氛围中健康成长呢?

爱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爱的份量没有轻重。把爱伸向被遗忘的角落,用一双温暖的手去抚慰那不被注意的心,为孩子拨开心头的乌云,给孩子送去明媚的阳光,这才是真正的爱。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做出贡献视为自己最高的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因此,新一代的党员教师就应有开阔的胸襟,把爱无私奉献给每个孩子,不管大小、强弱、品行的优劣,并把这一点看作是自己的本份,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乐趣,这就是爱的教育。即使枯萎的心也能苏醒,即使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纳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石成金……

教师爱学生,还必须表现在教师是否有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因为“爱”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孩子多学一点,学得好一点,成长得快一点。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个严于律己的学习精神在新时期尤需发扬,因为时代变了,新知识和新信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新世纪的教师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时,21世纪的人才需求向今天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

步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因此,新时代的党员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地投身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去,不断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刻苦钻研,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真正地把博大的爱倾注在教学中,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可以说,对孩子充满爱的每一堂课,都仿佛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今天应该怎样做校长 篇11

1.校长要有热情、有理想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校长要努力点燃起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热情,成为大家的领路人。学校管理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就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宏图中,以积极、乐观、坚定的行动让激情飞扬,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

我发现,一些有成就的校长都能以最佳的生命状态、最饱满的工作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尽管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如果投入了生命的激情,就会感到每天的工作都是快乐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很茫然,对生活失去信心,工作自然会呈现低迷状态,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的教师和学生。

2.校长要懂管理、会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管理者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方法、技巧与策略,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验与技能。管理艺术是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升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作出的正确的决策。

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应是一个具有高度职业使命与教育情怀的人。工作不能没有思考而生搬硬套,不能不结合学校实际,做电话校长、口号校长、传达校长、应付校长以及“领导在上我在下,你说几下就几下”的照办校长,这样的校长最多只能把事情做对,但永远不能把事情做好。

校长要对学校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学校的未来进行规划和定位,在做优质量、做响品牌、做好文化上下功夫。同时,校长应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主动参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和课题研究,把脉课堂,参与活动,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落实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使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与创新,从而达到校长与学校、校长与老师、校长与学生的和谐统一。

3.校长要充分利用“三官”

人的五官是用来感知环境、互相交流的。校长如果每天把自己埋在繁杂的学校事务中,那只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所以校长要充分利用好“三官”。首先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校长在埋头拉车的同时,更要抬头看路,要仰望星空,聆听窗外声音。随时了解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敏锐地领会和把握教育的动向,学习其他学校成功的路径和做法。走出去与专家名师对话,请进来给本校把脉问诊,兼容并蓄,用审慎而理性的态度开展研究,寻找和确立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特色。校长还要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倾听。多听取不同的声音,可以帮助校长作出更加符合学校科学发展的决策。而学校的决策只有被教职工认可、内化,才能产生内部动力,推动学校发展。其次,要用心去“想”。校长的威望来自于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校长要始终与教师心连心,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急教师所急,视教师为朋友,耐心倾听教师的心声,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与监督。人文关怀的基础是关爱,要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使学校成为教师生活、学习的乐园。最后要用嘴去“说”。作为一位成功的校长,语言艺术的运用至关重要。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讲什么话、对谁讲话、怎么讲话都得考虑对象并区别对待。在学校工作中,出现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校长就应该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用心开导,对老师的过失,不能一味迁就,否则会失去群众。但过于严厉,又会伤害群众,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消沉,从而影响工作。

4.校长要敢于创新

创新是校长专业化的必备素质。校长要高瞻远瞩,辩证地看问题,有超前意识,有魄力,敢于大胆地创新,只有这样,学校工作才能有特色、有亮点。校长要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拓宽思路,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见解独到,看准的事情要敢试验,敢推行。要善于利用内部、外部的优势进行变革,因时制宜,有胆有识,灵活掌握,进退有余。校长不是职务而是职业,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而事业型校长必须沉下心去,深入基层一线和师生打成一片,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团体。

谈谈“今天怎样做教师” 篇12

“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在哪里?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以开学第一天为例, 给我们展现优秀教师的匠心别具:俞玉萍老师给学生下发胸卡, 卡片后面有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度身定制的寄语;阿莫什维利老师可以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一个不落, 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常丽华老师让家长画下孩子的手印, 记录孩子的身高, 完成一次历史的记录和一个开学的仪式。最让我触动的是这一天美国老师给孩子的“见面礼”。

第一件:牙签, 提醒你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 提醒你保持弹性, 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创可贴, 用来修复别人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第四件:铅笔, 写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 提醒你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没关系的;只要改正就好。

第六件:口香糖, 提醒你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 而且当你尝试时, 你会得到乐趣。

第七件:棉花糖, 提醒你这间教室充满着和善的语言与温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 当你沮丧时, 会让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纸, 提醒你帮别人擦干眼泪。

第十件:金线, 记得用友情把我们的心绑在一起。

第十一件:铜板, 提醒你, 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

第十二件:救生圈 (救生圈形糖果) , 当你需要谈一谈时, 你可以来找我。

这12件礼物包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与温暖情怀, 它提醒孩子追求宽容、坚持、分享、友善等美好的品质。这上学第一天的收获, 肯定令孩子们终身难忘。

上学第一天, 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 只是教学时间中普通的一天、常规的一天;我们忙忙碌碌地强调纪律、训练行为规范、教授新课, 平平淡淡地度过一天又一天。我们看重的是手头的工作, 而不是学生本身;我们习惯了遵循常规按照经验办事, 而不愿打破限制大胆创新。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孩子对于开学第一天感觉不到一点新鲜, 没有任何期待。常丽华老师说:“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 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 能对教室充满留恋与不舍。”有着这样梦想的常丽华, 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教室的美好生活, 读写绘课程、拼音国的旅行、阅读课程、生日故事、旅行课程……一个个精彩的课程, 让她的孩子们对教室充满了热爱, 对学习充满向往。

感受着名师的细腻与智慧, 我明白, 其实很多时候, 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在于彰显智慧, 做好细节。还记得带第一届学生的时候, 常常思考的便是如何在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 时时闪现惊喜的光芒。于是, “头脑体操”便成为我重要的功课。为他们设立“争星角”, 一周下来, 评选出“礼仪之星”、“健美之星”、“环保之星”……然后配上照片与简短的个人介绍, 张贴于争星角中。为他们设计“星星榜”, 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挂许多丝线, 每人用一朵小红花来爬格子, 先到达顶峰的, 开始第二朵花的“旅行”。那些举动, 是深得人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开始疲于应付、因循守旧, 属于自己的思考愈来愈少, 属于自己的创意渐行渐止。“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往, 然心向往之”。20位中外名师的优秀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有的是高超的教育能力, 有的是高效的教学水平, 有的是满腔热忱, 有的是不懈坚持, 他们的高度是需要我仰望的。然而我相信, 只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加进更多的思考, 渗入更多的智慧, 我们也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做得多一些, 再多一些。

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篇13

下堡小学 赵玲玲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都喜欢一种学生就是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的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们一般都会忽略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评价是否一堂好课的问题上,我们习惯由教师提出问题,重在分析,解决问题,没解决问题的课不是好课,而美国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解决问题是侧重于技巧,课堂中没有生成新的问题的课不是好课。

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很少能提出问题。学生果真没有问题吗?其实不然,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下学生已经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了,而教师也缺乏在问题环境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没有问题往往是有问题,只不过是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不愿向自己提出问题,不愿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让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环顾我们的课堂,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敢回答问题的情况。这样使整个课堂变得压抑,教师状态不佳,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去接受问题。这是因为教师总是习惯性的自己去掌握课堂,按照自己的观点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去接受,又害怕被学生问道而出丑。这样课堂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定的问题去走。

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既活跃又有实效?

其实,作为一个好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是说教师不可以在课前创设好问题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重要的是教师所备的课以及他所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能否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可能会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否理智的把文章做大,进行深化;还有,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有调控能力,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强,其教学水平就高。

如何去改造我们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改变课堂的沉默现象,搭建起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

今天怎样做游戏 篇14

——漫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游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难以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有利于支持幼儿与之互动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工作。近年来,我园在教研员的潜心引领下、在联片教研的有效互动中,就游戏环境创设开展了探索与研究。

一、我们的困惑:

1、现有的园所空间不能确保各年龄段充分的游戏时间与空间;

2、现有的游戏环境不能很好的体现各年龄段的游戏需求和水平;

3、现有的游戏不能实现“课程、游戏、环境”这三位一体的终极目标;(环境课程化)

二、我们的想法:

1、能否尝试不同的游戏环境创设,满足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体现有层次的游戏水平;

2、能否有效整合和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资源,以确保各年龄段游戏顺利开展;

3、能否有机融合主题内容、地方特色,积累和拓展相关经验。

三、我们的做法:

(一)小班——班级游戏室

1、自定义:即游戏与学习兼容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年龄小,学习与游戏的分界不明显,通过环境、材料使幼儿逐步积累相关的经验。

3、做法:

 “小胡同里的大马路”

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场景需要,我们在班级中进行兼容环境设置——即将游戏与学习兼容,也就是在班级现有的“小胡同”空间里创设多种不同的游戏区域,形成了能展示各种不同能力与经验的“大马路”。如我们小班班级角色游戏区有 “娃娃家”、“理发店”、“小菜场”等内容,而学习则有主题游戏区,其中投入的内容是以当前开展主题为首选,如:在当前主题《小花园》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美工游戏区,孩子在其中可以画画、贴贴、撕撕、剪剪,同时我们还为孩子创设了涂鸦墙,在墙上他们可以尽情的涂鸦。在探索区中我们投入了“放大镜中的春天”,“红包里的春天”等,通过观察了解了春天的季节特征。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这样设置下我们的领域经验、游戏经验、主题经验等都达到了平衡,使得幼儿发展更具全面性。

 “小材料里的大奥秘”

小班幼儿要开展游戏活动,其物质基础就是游戏材料。而材料的游戏化又是决定小班幼儿是否能适应这一游戏内容的关键。根据小班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为孩子创设各种不同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的需求。如在《动物花花衣》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在墙面投放了黑白皮毛的动物拼图、在桌面投放了找影子、捉迷藏等游戏材料;在玩色“小花园”中,投入手指点点、水瓶喷喷、印章敲敲(多种款式的印章)、珠子滚滚等游戏材料。

材料游戏化使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参与性更积极,在游戏中积累更多的主题经验。

(二)中班——专用游戏室

1、自定义:即固定的、以角色游戏为主的、共用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充分整合、利用园内的多种资源创设环境,激活环境与幼儿互动中各自的潜力,扩大幼儿游戏的空间。

3、做法:

 主题内容在角色游戏中“生存”

角色游戏开展中,我们以往大都都是以不同角色游戏内容来进行环境创设,所以主题经验在角色游戏中是没有被合理运用的,于是我们尝试将部分角色游戏内容结合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某些主题站点创设和发展,将主题经验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如:在中班专用游戏室中我们根据《我在马路边》主题内容,开设了“爱车坊”角色游戏,幼儿从简单给汽车加油发展到给汽车修理、美容、出租等系列游戏活动,这些经验发展与提升都是在主题活动推动下产生,从而触动游戏情节丰满。角色游戏和主题内容相融合,使得孩子的主题经验得以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角色游戏情节也随着生活经验和主题经验的丰富,拓展起来,生动起来。

 地方特色在角色游戏中“扎根”

我园园本特色是民间文化,在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和内容选择上紧紧把握这一主线。环境以优美、雅致充满民间韵味为主基调,游戏材料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自然资源,体现因地取材原则。我们在专用游戏室中为孩子创设了“哈哈乐”民间游戏城,这里有打弹珠、摔炮、游戏棒、翻绳、土保龄球、以及体现我们望新本土特色的望新小吃街。

这些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的游戏让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得到的更好的发挥,也使得孩子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

 百变空间在角色游戏中“闪亮”

随着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逐渐发展,创设怎样的游戏空间才能让角色游戏真正回归幼儿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困惑。在不断自我实践、摸索和调整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一个“百变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百宝箱”(不同班级可以自我携带本班的“百宝箱”到专用游戏室中)其中有幼儿自我收集的材料,以及放置了几个小椅子和一张桌子。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根据游戏情节需要,自主创设游戏环境、商量分配游戏角色、开展游戏。例如:穿上白大褂、背上小药箱,今天我就是一名小医生了,游戏随之展开了;拿个鞋柜,摆个鞋摊,今天我就是鞋匠了------游戏的空间、游戏的规则都是孩子自己制定的。

“百变空间”的尝试真正体现了角色游戏是孩子本体游戏的性质,提升了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最关键的是满足了不同班级孩子的需求,体现了共用游戏室的价值。

(三)大班——“一角两制”

1、自定义:即角色游戏和区角活动可以在不同时间段相互转换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该年龄段的孩子能把握两种不同活动的特性,可以进行自主地、有效地转换,以满足孩子对学习和游戏的不同需要。

3、做法:

 作品变商品——“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一 根据主题《有用植物》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表现表达区,在这一区角中幼儿通过各类美工技能操作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美工成品,如:绿色小盆景、点点鲜花(折纸)、有机蔬菜(橡皮泥制作)等。但在游戏转换中,我们的孩子就将这些成品当成“绿阳工坊”中的商品,他们通过自我摆设、自我标价产生了买卖的游戏行为,将美工作品转变成游戏商品。同样在“八宝茶”站点中,在个别化探索学习活动中幼儿根据茶单配置不同功效茶料、制作茶谱;瞬间在“红茶坊”游戏中,孩子就将这些设计好的成品开展点单、泡茶、品茶等游戏,将探索作品转变成游戏商品。

作品变商品,自然、巧妙地转换使孩子亲身感受到了这两种不同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促动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游戏。

 固定变灵活——“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二

无论是区角活动还是游戏,其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区角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更多是以固定的、半封闭的环境为主,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充分地与材料互动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游戏中更多是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它是多变的、开放的。

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有用植物》为孩子创设了“吃植物哪些部位”、“种子变植物”“植物长大了”等内容,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操作,这时我们为孩子设置了相对安静、独立、互不干扰的空间;而在游戏开展中,我们的孩子将原来的“死角”变成了“活景”,他们灵活地将柜子进行外移调整,“望新土菜馆”瞬间形成,游戏场景变得热闹非凡。

固定变灵活,便捷、有效地转换使孩子成为了游戏的主人,从而促动其饶有兴趣地进入角色、开展游戏。

 空闲变宝地——“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三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会为孩子空出较大场地进行交流分享,那么在游戏开展中这一场地要如何合理使用,在中班“百变空间”的灵感下,我们就利用班级区角交流场地为孩子们创设了“随心所欲”全方位开放的游戏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布置场景,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如:我们的孩子自主创设了“水果店”“饰品专卖店”“手机店”“手表店”等游戏内容。

空闲变宝地,自主、创造性地转换满足了大班孩子更多的游戏需求,从而拓展了游戏内容,丰富了游戏经验,提升了游戏水平。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的游戏经验水平在不断提高,游戏内容在不断丰富,“随心所欲”的内容、空间可以进行适度调整与增加。

今天,我们怎样做执剑人 篇15

那么,为何要讨论执剑人?其一,愿终结单方面对圣母心的批判,综述科幻对人性的理解,用科幻定义人性。其二,对照跨领域的思想实验和心理实验,重新发现非褒义非贬义的人性,这一人类最后的堡垒。

悬于一发之剑,是否应该劈下?

咪蒙,鸡汤的内核和吐槽的姿势,一举成名;诺贝尔哥,民科的典型和“无情”精英的受害者,受微博网友广泛支持。在这个灵光消逝的时代,圣母心、弱者、知识和思想都被摆在开架货架上,以供广大群众围观和吐槽。犬儒思想是最受欢迎的装备,尤其是穿了洒脱马甲的煽情。

然而,无名的戾气和无处排解的焦躁,对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并无助益,反而降低了思维的复杂度。泛滥的情感一潮一潮地涌来,思维的惰性状态得以保鲜。

正因为这样,表态支持罗辑还是程心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两败的局面,人类应该如何作出更好的决策?正误并不等同于善恶,利益最大化更不能导出善。

在哈佛公开课《公正》中,桑德尔以电车难题的本格和变体形式开启了一场脑力风暴:

一、如果失控电车的轨道尽头有五个工人,是否应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另一个轨道上的一个人?

二、同样的情况,如果这时你在天桥上,身边有个体重达标的胖子,是否应该把他扔下去阻断电车的运行?

大多数人支持切换轨道,但不愿意扔胖子,并很难用理性解释自己的动机。用一条命抵五条命,这个交易值吗?一样要“杀”人,方法重要吗?同理,在《三体》的语境中,发送地球坐标和三体同归于尽,相比反抗一个比较熟悉的星球生物,真的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吗?至少从功利的角度讲,自杀只能毁灭更多的生命,无论是人类还是三体人。

幸运的是,选项不止两个。电车难题,除了选五条命和一条命之外,还可以选择纯粹的“不作为”,而这更符合我们对良心的理解。因为我们从本能上觉得—以“条”来计算生命和以“质”来选择生命一样,都是不尊重生命的行为。

在这个层面上,理性是失效的,经济人的假设是失败的。除非你选择信仰功利主义。

新版《神秘博士》的绝对主线是:在母星和没有母星的宇宙中,博士选择了后者,并从此背负着毁灭自己星球的重担。虽然这在理性层面并无过错,但杀人毕竟是杀人,家乡永远是家乡。在往后的漫长岁月中,他完全停不下来地在星球之间穿梭,试图遗忘和拯救。

颠覆性的人类叙事,差不多是科幻的标配。

恢复出厂设置,构造更加极端的场景,把科幻变成一场控制变量的实验,这是思想实验的范畴。美国科幻学家托马斯·斯克缇亚在《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中写道:“游戏规则就是那么简单。作者可能会假定时间旅行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进行,或者具有某些特征的反重力已被發明,或者既定的社会潮流将会持续。”

科幻作品一旦达到社会潮流层次的思考,立即会被归类为正统文学,即使这类作品实质上是最优秀的科幻。回想自己最早读到的科幻故事,除了凡尔纳的儿童文学,就是位居正统文学神坛之上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了。以《美丽新世界》为例,赫胥黎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人们很幸福,代价是娱乐至死、基因控制和心理驯化。这样的美丽新世界虽无立即兑现之殆,却会提醒人类反思自身。奥威尔的段子如是说,我写《1984》是为了警示世人,不是操作说明。

你看,从来没有臣子和君王说寓言和历史故事,就是为了讲“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想和世间所有的读者聊一聊我们和科技如何和谐相处。少部分科幻作品想和正常的人类谈谈什么是正常,让莫名其妙的偏见和一本正经的规矩成为无源之水。更少部分的科幻作品会把自己打造成老少咸宜的童话故事,教人做个更好的人。

另外,科幻和魔幻玄幻一样,都有陷入谜之怪力乱神中的风险。大场面的太空歌剧,气势恢宏,跌宕起伏,正邪分明,完全可以单凭脑洞击退只看纪录片的外星人朋友。一向不待见《星球大战》,以为天空上的星转斗移,映在一汪池水中全成波澜不惊。

每个思想实验的背后,都有操作者的基本假设,无论是人文还是科学领域。

爱因斯坦提出双生子佯谬,表现光速运动中时间的流逝;薛定谔提出薛定谔的猫,突出量子力学之突破人类认知;伽利略把轻球和重球绑在一起扔下比萨斜塔,反驳重的降落比轻的快的理论;一艘陆陆续续换了所有木板的船还是原来的船,重要的是结构而不是完全一致。LIGO项目成功之际,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在发给全校师生的公开信中如是写道:“一种广阔的人类意识,可以形成一个超越当时实验能力的概念,而他的后人用了一百年,发明工具,证明了其有效性。”

而科幻作家有的是不必为可能性负责的特权。举几个例子,《三体》用黑暗森林理论解释费米悖论,《黑客帝国》发了两粒药丸,怀疑世界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假象,《发条橙》探讨了暴力是否也是人权的一部分,《黑暗的左手》颠覆了性别的差异,《银翼杀手》讨论人性和机器性的差异和高下。虽没有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记》那么曲径通幽,却自带“不知何年何月”的光环。在这里,绝境是拷问,荒谬凸显谬误,接触异类迫使我们定义自身。

需要说明的是,在用科幻定义人性这一领域,刘慈欣绝非专家。或者说,他关心的是更广阔的社会学而非人性幽微的本质,执剑人、面壁人、黑暗森林假说等“宇宙社会学”的概念深受商界人士欢迎,大概也是缘于此理。虽然《乡村教师》和《带上我的眼睛》中的人性很美,但单向度的礼赞是很浅的。虽然每一部合格的科幻作品都有反思人类现状的职能,但刘慈欣的笔下春秋更像是一封封写给未来的战书。

nlc202309090437

按通行惯例,科幻作品对人性的描写大致能分成两类。一种把人看到尘埃里去,并非勒德分子(Luddite)却黑科技黑得最用力;一种彰显“聪明是一种新的性感”(smart is the new sexy)的英雄主义,相信理性和科学的价值。“高科技好生活”(High Tech High Life)还是“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之争,关乎赛博空间和边缘人生的一百种排列组合。每年都有各类论文和新闻报道探讨机器人是否会使人类大规模失业,科技是否造成了人类财富进一步的集中,安全和自由该如何平衡……ISIS深度利用社交媒体宣传自己,Twitter大面积封杀后遭遇人身威胁,FBI要求苹果交出恐怖分子加密的信息,苹果拒绝并获得全硅谷的支持。

科幻界的基本法是反科技—生活质量的高低和科技水平无关,只和赛博空间的辖制范围有关,赛博和人保持着敌进我退的势均力敌。不过多数时候这不是机器人的错,而是人类懦弱无能,安心被奴役的错。

事实上,“赛博”这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人机的对抗。在希腊语中,“kubernetes”(cyber的前身)的意思是“舵手”,隐隐可见柏拉图哲学王的影子。在上世纪末的贝尔实验室里,“cybernetics”则被赋予了“控制论”的含义,即维纳创造的“关于控制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舵手”和“控制者”之间的差异,正如新闻和公共关系的距离一样。前者服务于收到信息的人,让民众更好地自主作出决定,后者服务于发出信息的人,希望让民众愉快地接受已有的决定。

科幻和武侠的区别在于,科幻是黑客精神,武侠是侠骨柔情;科幻的目标是个人自由,武侠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科幻影射政治,武侠远离政治。概括起来讲总会有很多例外,但大致上是不错的。

无论城头如何变换大王旗,嗅嗅科幻中希望的气息,总能提神醒脑很愉快。

在这个宇宙,星际鲸鱼载着失去了地球的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漂泊,梵高穿越到几世纪后的奥赛博物馆里喜极而泣,人类不完美不强大却值得尊敬,情感的联系可以突破平行宇宙的界限并以信任的形式存在,时间机器Tardis和只有仇恨情绪的机器人Daleks总是很可靠地陪伴着我们,维护或破坏世界的和平。

有时会出现一个复制品的空间。待人如待鼠,从独立的个体变成贫民窟中的一只寄生虫、虫族中的一个细胞或缸中之脑。对陌生的恐惧达到极致,人们蜗居在地下,待在通天塔的特定樓层,或不愿飞出熟悉的母星。利益最大化的逻辑成为唯一,文明也因此进化到没有创造力的末期。

就好像品味美食,不留存舌尖的原味就是暴殄天物,不保留苦涩的滋味就没有层次,不经过追求的幸福则味同嚼蜡。人如果没有千奇百怪,和AI有什么区别。人类最后的骄傲,很有可能会停留在“参差不齐乃幸福本源”上很久。

但是,这种骄傲也有可能演化成非常不堪的形式。比如说,人如果没有变态,和AI有什么区别。《发条橙》在思考人类丑恶面后,导向一个足以让它成为禁片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只能通过作恶找到自我,那么强行要求他变好人是人性的吗?更进一步说,作恶也能成为人类可以违反规则、高于机器人的证明吗?

最后,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创造新物种,必然会经历从物理到心理层面的触动。本能让我们喜欢一部分机器人,拒绝另一部分。最好是完美的福尔摩斯和华生组合,让机器人负责实干和诚实,人类负责想象和谋略,从而避免陷入滑腻腻的恐慌。然而,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就需要给类人体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正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空间,给予另一种生命形态诞生的可能。

恐怖谷的理论指出:“当仿真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像真实人类,但又不是完美拟合时,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会产生厌恶反应。”因此,我们敬佩人类中的魔王和石佛,但是当机器人有人类的智慧和样貌却如此冷酷的时候,大概只会觉得厌恶了。《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话唠的马文是可爱的,《弗兰肯斯坦》中尸体拼接出来的怪物是可怖的。

暂时没能看到连续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AlphaGo本尊,于是起了个昵称“狗”,好像它真的长得和京东的吉祥物一样,或者编段子说AlphaGo的盒子里藏着李世石的人类克星—为了拉近和奇迹造物的距离,还是蛮拼的。

AlphaGo的创造者名为DeepMind,可谓名副其实。Deep大于Mind,当你面对机器人的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它多有智慧,而是它有多无情。没有办法看到对方的表情,没有办法一眼看穿对方的内心戏,更不用说利用对方的心理波动,定向突破了。这对人类所谓的定力有近乎摧毁的力量。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输掉,给自己的失败下很多很多的赌注—这一方案尚未编入规则。

适应硅基生命之时,也是碳基生命再造之日。那时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执剑人,怎样做人,又会发展出怎样的人性呢?

上一篇:就业推荐表填写注意事项下一篇:七夕情人节单身狗联谊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