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

2024-06-01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精选3篇)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 篇1

《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

心得

《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心得

6月6日,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指南》背景下游戏化主题培训活动,在启动仪式中每位领导的重要讲话,让我感受到课程游戏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苏州幼师孟校长给我们带来的《优化实习场活动,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中关于“幼儿园实习场”的专题讲座。她提出了幼儿在园要有一定的游戏体验,高质量的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所谓实习场,就是让幼儿在拟真的环境中操作、体验和创造,从而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利用所创设的拟真环境来引导幼儿探究性、尝试性甚至创造性的学习,引导幼儿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引导幼儿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对我班现在开展的区域游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做整体游戏的设计师。

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孩子创设了科学探索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阅读区、音乐表演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阅读区、美工区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方面,我认识到区域游戏必须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

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区域游戏前材料的投放。

首先,在区域材料投放上,以满足并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原则,合理利用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开放性地创设区域游戏的环境和投放材料,可以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游戏内容。在幼儿园区域游戏创设中老师、幼儿、家长都应该是游戏材料的支持者,大家一起收集材料、一起制作。要让家长了解班级区域游戏的内容,如果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会很有利于区域游戏的开展。区域游戏创设中还要去深入了解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最近关注的是什么、当前社会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是什么、思考什么内容能给孩子带来发展、有什么发展与提高等等,然后创设出孩子喜欢并有意义的区域游戏环境,做到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其次,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

个体差异未能达成目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区角游戏中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是最放松的,没有达成目标的压力,可以反复的尝试、操作。如我们的手工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折出的东西往往是单一的,特别是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品。我们可以在美术活动后,将游戏材料投放于美工区,让孩子们饭后、离园时间进行反复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将幼儿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投放于相应的区域中。

最后,材料还必须可操作性。幼儿是好动的,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游戏材料,而不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我在班级中开辟了图书角,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和纸张画笔,请幼儿看看讲讲,也可将自己听到的故事制作成连环画,幼儿可以用它排一排图片顺序,猜一猜故事内容,相互讲讲故事中的情节,这样一来,幼儿能积极

地投入到游戏中。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 篇2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 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 按照社会需求, 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 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2014年4月底,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 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 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转型的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 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 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 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 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 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当前,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 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哈尔滨华德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全国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35所理事单位之一, 目前正全力进行转型发展工作。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地方性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各行业的不同需求。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指出:“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 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 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

二.哈尔滨华德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一课多纲、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鉴于地方性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对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提出的“百名研究生计划”、国际合作办学以及目前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特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课多纲、分层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根据我校生源特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 (A类) :大学英语1-2级教学 (初级要求) 。针对专科、艺术类学生, 在大一开设两学期英语课程, 使用较低难度的教材, 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 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渗透专业英语内容, 鼓励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A级考试) 。

第二类 (B类) :大学英语2-3级教学 (初级要求) 。针对非艺术类职高生源的本科生, 在大一、大二两年开设四学期英语课程, 使用较低难度的教材, 重点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增加专业英语内容, 加强对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掌握英语学习方法, 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类 (C类) :大学英语3-6级教学 (一般要求) 。针对非艺术类普高生源的本科生, 在大一、大二两年开设四学期英语课程, 使用《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在大二学年 (第三学期) 根据学生考研意愿和学习目标, 将课程分为考研类课程和四六级类课程。在培训基本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的同时, 分别增加针对考研、四六级考试的教学内容, 为通过各类英语考试打好基础。

第四类 (D类) :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 (较高要求) 。为培养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的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在大三学年和大四学年, 根据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学时和教学内容与各分院协商制定。同时开设高级英语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跨文化交际、雅思英语等, 满足有出国意愿以及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需求。

三.“一课多纲、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制定的原则

1.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原则。

加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等内容的课时比例, 为学生顺利通过各类考试提供保障;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 做好与后续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将以往的听说课改为视听说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实现“让学生喜欢英语课, 让英语课在学生的就业中起作用”。

2.坚持教学内容“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英语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体现为:专科、艺术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词汇量少, 语法规则不清楚, 授课中侧重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并加大听说内容的教学比重, 学习内容以基本的日常生活英语为起点, 降低学习难度;职高生源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就此选择难度不大、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教材, 教学内容以精读为主, 泛读为辅, 同时加强英语应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高生源的学生, 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听、说、写、译的能力相对较差, 在教材的选用上选择阅读量较大, 读写要求较高的材料,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分别增加四六级、考研英语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灵活,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分层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实现其英语学习目标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进而推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4.强化形成性考核, 淡化终结性考试, 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增加形成性考核的比重, 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 更好地调动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动态, 正确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 全面地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评定。

5.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建设精品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为一线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院大学英语课程将以此为契机, 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逐渐形成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四.“一课多纲、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素质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让不同基础的同学都学有兴趣, 学有所获。“一课多纲, 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力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适度的教学气氛中不断地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经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得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一课多纲, 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四六级考试、考研、出国、就业等多层次的需求;有利于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强化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景乾.转型发展视域下教师教育院校发展之路探析[J].经济师.2014 (08)

[2]夏建国, 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03)

[3]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06)

[4]王俊霞.在分级教学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6 (05)

[5]肖礼全.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 (05)

[6]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02)

[7]刘雅敏, 朱正才, 常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探——按技能分级学习、按模块分层上台阶[J].外语界.2009 (04)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实施“优化课程改革+职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4G2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3-02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互联网+”时代,对于中国教育意味着新时期的到来,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

那么“互联网+”对中国高职教育又意味着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象是一场教育革命,它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实时更新、教学形式上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上多元化,中国高职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的变革中。

下面就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谈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实时更新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借助“互联网+”理解并践行新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实现良好教学目标的关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广而杂,既包括天文、地理、自然,人文、宗教、信仰禁忌等,还包括旅游业最前沿的信息及市场变化(如:近几年,新型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开始成为旅行社业务的重要经营者,以携程等为代表的旅游在线运营商迅速壮大崛起,去哪儿网、欣欣旅游网、同程网、艺龙、驴妈妈、途牛等在线旅游供应商及平台发展迅猛,业务增速明显高于诸多传统出境组团社。另外,百度、淘宝、中航信,甚至Priceline、Expedia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也都通过各种途径进军国内在线旅游市场)。如果单靠教师照本宣科授课,学生有如坠入十里云雾,糊涂一片。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教师可以利用其生动的图文,大量的实物彩照、精典案例、特色视频,使得教师甚至可以不发一言,学生就可以对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其所学课程正是因为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其课程内容得以全面拓展与更新,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艺术化、生动化。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得并收集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实时变化的信息,这种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有时可能超越教师的传统精心备课。

“互联网+”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怎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教师远程培训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更加现实,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成为学生的伙伴、朋友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不仅创造了移动学习,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可以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感,同时也使自主学习口号变为实际行动。通过互联网学习,使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并且提高和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形式不断变化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过去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看来,正在一点一点发生改变,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战略技术的出现,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手段等不得不发生大大的改变。

1.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同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告别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引领思维、激发兴趣。

2.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国家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行业和岗位特点,对接行业、对接社会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点,设计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课程内容;可以考虑在学习旅游专业课时(如:模拟导游、旅行社线路设计与操作、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策划等课程),让学生课上、课下借助一切现代化网络资源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己或以团队、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其成果(好创意、好方法、好点子)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自信、拼搏向上的良好职业素养。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针对“互联网+”时代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整合,总结。

1.发现与探究教学法做主导

告别传统的教师讲授,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趣味化、生动化。改革后的发现与探究教学法将替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主导课堂教学,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序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穿插讲授与讨论教学法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强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善于设问解疑,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微课、微信平台等),系统并实时地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播具有时代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3.融合项目与实践教学法

项目与实践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一方面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校内外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于中国的高职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希望,同时又带来了挑战。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转变,从而更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在“互联网+”时代真正达到最优化。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都应坚定信心,全力培养和打造属于“互联网+”时代的行业精英。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国教育报 2015.04.10

上一篇:对院团委学生会的认识下一篇:物流公司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