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2024-08-19

行政审批论证制度(通用7篇)

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篇1

平湖街道办事处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1.对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我街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评估论证。有关处室要按照优化发展环境、减少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要求,对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我街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逐项进行评估论证,一是对不符合我街实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许可项目,可以提出停止执行的建议。二是对能够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或日常监管的事项,可以提出予以调整的建议。三是对能够移交行业组织、中介机构或社会团体实行自律管理的事项,可以提出改变管理方式的建议。

2.对依据国务院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设定、目前尚在执行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审核和评估论证。有关处室要逐项说明项目名称、设定依据的具体规定、实施程序和目前的审批实施情况等内容,并将国务院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复印件,一并报街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篇2

一、完全信息披露主义

1. 完全信息披露主义的含义。

完全信息披露主义是指“为使有价证券之发行公司完全公开有关其证券为投资判断所必要之情报, 而投资决定之本身则委托诸投资人之自由判断及其责任者”[1]。依规定发行者在向主管机关申报并公开有关资料后, 如果经过一定期间后主管机关对申报没有提出异议, 申报者就可以取得发行证券的资格, 无须主管机关核准, 因而又被成为申报制或是注册登记制。

2. 完全信息披露主义的历史发展。

依靠完全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保障投资者的工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而完全信息披露主义思想的经典阐述体现于美国大法官布兰代斯在1967年的《他人的金钱》一书中, 他认为, 公开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与产业弊病的矫正政策而被推崇,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完全信息披露制度在证券监管中的集中表现在1933年美国联邦《证券法》。美国1933年证券法起草时, 第一次草案采用实质审查原则, 规定股票如不符合一定标准, 联邦政府有权禁止其公开发行。但这一立法原则与罗斯福总统的想法大相径庭, 他本人崇尚布兰代斯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对“买者自慎”原则的修正, 而朝着“卖者审慎”原则倾斜。而这一理论也成了主张完全信息披露主义的写照。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制度必然是朝着寻求最低程度政府主动介入的方向设计和发展。

3. 完全信息披露制度的评价。

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信息披露制度在证券市场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也必须明确这一制度中的优缺点。 (1) 优点:第一, 由于证券机构只是对证券发行申请文件作形式审查, 而并不涉及审核发行申请人及其发行的证券的实质条件, 也不对证券及其发行行为作任何价值判断, 因此证券机构在各方面的投入就减少了很多。第二, 该制度由于对公司发行证券行为仅仅设定了信息披露完全真实的要求, 因此, 这种制度事实上没有对公司进入证券市场的筹资行为设定严格或是苛刻的市场准入规则。第三, 该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于市场运作的干预, 从而减少了因政府不当干预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由于市场价格本身作为判断证券投资价值的参照物, 因而市场力量也成为制约政府滥用权力的有效工具。第四, 该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形成完善的有效信息传送途径, 有助于培育市场的理性和投资者接收信息、分析信息并且从事理性投资的能力, 这对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理性具有潜移默化但却是巨大推动作用。 (2) 缺陷:第一, 该制度假定由于法律制度的存在, 发行人能对与发行人和其发行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真实、自愿、及时的披露;第二, 该制度假定已经有一种或是集中可以有效传递所需要的信息的有效途径的存在, 能将发行人所披露的上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每一个投资者;第三, 该制度认为每一个投资者在获得上述信息后, 都能够借助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理性处理, 从而作出有助于自己的投资决策;第四, 该制度假定全面、真实地公开关于发行人本身和其证券地信息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在证券市场的最新交易价格上, 即证券价格与信息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所说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2]。作为对证券市场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不能看出上述假设并不是在任何证券市场中都能完全具备的。即使在相当完备的证券市场中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假设畅通无阻。因此, 仅仅基于信息完全、充分披露便可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假定是存在疑问的。而只要这些疑问存在, 完全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就将受到挑战。也正是处于上述疑惑的考虑, 在美国这样一个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度中, 一些州的“蓝天法”采取了与联邦证券法完全不同的原则, 从而相互补充来最大化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实质性审核主义

1. 实质性审核主义的含义。

实质性审核主义意味着证券之发行, 必须先经过主管机关之核准。主管机关就发行人之实质条件予以审查, 发行人必须符合一定之发行条件, 主管机关始予核准。故又被成为核准制。核准制为欧陆国家及美国多数州的证券法所采取。实质性审核对于证券发行, 不仅仅限于对发行人全面真实地、公开地披露其或是其发行证券的信息, 而且还通过公司法或是证券法对证券的发行作出相关实质性的要求, 设定统一的规范标准。证券管理机关不但要审查发行人所公开披露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而且要更关心发行证券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最低投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 实质性审核更重视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 而不是以行为个体的自由权为本位, 其表达的是政府对证券发行人及其证券本身投资价值的深切关注, 并且实现了在公众与个体选择权、效益与公平、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之间为寻求和谐而不得不作出的艰难抉择和权衡。

2. 实质性审核主义的评价:

(1) 实质性审核主义并没有摒弃完全披露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对发行证券的形式审查, 相反该制度是建立在完全披露制度的基础上的。由于实质性审核制度吸收了完全披露制度的合理内核, 从而使投资者获得了双重保护。一方面, 投资者可以像在完全信息披露制度下一样依照获得的信息作出投资判断;另一方面, 政府通过在此之前的实质性审核, 保障提供给投资者的证券具备法律要求的投资价值。 (2) 实质性审核主义的不足之处:第一, 与完全信息披露主义相反, 实质性审核主义的完成需要耗费证券管理机构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以及时间。这样以来就在证券发行的最初阶段便影响了证券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挫伤了因为时间延误而失去最佳融资时机的申请人的积极性, 而证券管理机构也必然陷入了决定日常经济事务和管理琐事的低效工作圈子中。第二, 实质性审查的前提是证券管理机构的审核以及该审核是正确的。而在实际操作中, 审核的准确性影响了企业经营并且给投资者权利造成负面效应。而当企业或是投资者基于此而对证券管理机构的能力失去信心时, 实质性审查制度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第三,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规模不同的公司采取同一的发行标准, 显得该制度过于机械, 灵活度不够。第四, 由于有了证券管理机构的事先核准, 从而使得投资者产生了依赖心理, 误认为只要是证券管理机构核准发行的证券, 其相关的信息就是完全的、真实的、准确的, 因而在进行投资时就可以不再对其进行自我判断和理性分析。这样一来, 不利于培育投资者成熟理性的投资心理与投资经验。另一方面, 但发行人利用欺诈等手段得到证券监管机构的核准后, 由于投资者的依赖心理, 有时又有管理机构的失误, 从而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趋势

面对两种信息披露制度, 笔者认为此两者之间, 并非完全相互排斥, 有时亦可互为补充。在过去的十几年年间, 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独立管理模式, 还是作为实质性审查制度的基础, 其与实质性审查制度的发展轨迹出现不断兼容的迹象。从证券管理的立场上, 两种管理制度在功能上是具有许多殊途同归之处的, 而且它们的最原始动机在于保障投资权益也是共同的, 只是所表现出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存在差异而已, 可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包容可兼容性质。对于这种兼容的可能性的实证, 我们可以从美国联邦证券立法与各州蓝天法之间的关系中窥见一斑。美国联邦证券法采用完全信息披露制度, 而各州蓝天法则采用实质性审核制度。虽然SEC是美国证券法的主要执法者, 但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证券管理机构。许多州把反欺诈任务留给了SEC和许多相关机构, 但是至少它们还握有要求证券注册和报告的权力。无论如何, 这两种管理制度共存并和谐配合运行的例子存在着, 它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繁荣与声誉, 使之成为最富有影响力和透明度的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新兴市场, 分析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以变“审批制”为“核准制”更具有与计划经济时代彻底决裂的意味。新实施的《管理办法》第37、58条规定体现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规则的不断的丰富将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断向前发展。而政府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在相关法规制度方面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同样可以依靠股市的发展, 通过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的力量来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发展。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不仅需要从监管部门的法规开始, 同时也需要从内部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力, 此外, 整个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也会客观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的不断提升。

摘要:加强信息披露属于公司内部治理范畴, 又是公司外部治理的监督重点, 搞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谓一石两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会增强公司运作的透明度, 减少投资者和经营者间的隔膜, 从而疏通两大利益相关者间的沟通, 做到信息流畅通, 从而利于投资者作出明确的选择, 同时也可有效地完善公司治理, 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关键词:信息披露,证券监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赖源河.证券管理法规[Z], 1991:38.

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篇3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适用范围;操作机制

一、引言

1.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行政职权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法定程序,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咨询、论证、评价、选择以及决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1]

2.中国的现实背景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大政府”下的全能政府模式对经济的干涉还未完全消除,政府一方面该管的事不管,另一方面不该管的事却又要插一刀,这对于当下处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是极为不利的。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行政决策制度,首要的就是要实现政府决策的三个转向:从运动型决策转向制度型决策,从歧视性决策转向平等无差别性决策,从单中心治理模式转向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2]

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的适用范围

(一)重大行政决策特点

1.公共性是行政决策的首要特点

行政决策归根结底是对公共资源的调整和分配。行政政策是行政权力的法规利用,仅仅针对于公共事务。最后,行政政策是对外公布的。公开意味着决策的主体,决策权力范围和配置,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等向全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和监督行政决策权力的运行。

2.有限性限定行政决策的范围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赋予,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防止越权行为和无权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全面清理行政权力,梳理、规范和公开行政权力,切实做到权力来源有依据、权利范围明确、权利使用合法、权力运行透明。

(二)重大行政决策的适用范围

查阅了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地方性法规,我们对重大行政决策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归纳:

(1)适用私权利受到公权力干预或限制的事项。

(2)适用重大公共利益涉及的事項,与人民、政府、其他组织机构利益相关。

(3)适用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做到权为民所用。

(4)适用所涉金额巨大的事项。

(5)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重大改革。

(6)法规规章制定。

(7)机构成立或职能调整。

重大行政决策决策者手中握有较大的行政权力,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涉及的行政政策相对人是数量众多、对公共利益或公民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影响的问题。因此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要求行政决策主题的活动必须严格按照程序的相关规定进行。

三、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的完善建议

(一)重大决策合法性论证的社会背景和审查内容

2008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其中第9条明确要求,“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市县政府及其部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作出决策”。由此可见,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在我国出台的中央正式文件中被明确要求,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二)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审查制度的完善

1.行政决策制度需要专家的参与

第一,咨询方式的改变。平时我们太注重经验主义,依靠自身的判断提供建议。现在需要由经验慢慢向事物发展规律靠拢,多从事物发展本身出发,多征求他人意见。第二,行政决策专家咨询需要法治化。我国可先选定某些地级市进行试点,在其法规、规章中明确重大行政决策需要专家等提供咨询意见,并对决策咨询人员的选择、流程、权利义务等进行规定。第三,专家参与就是要广泛地社会化、市场化。专家咨询意见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的干涉、强迫,必须独立自主的作出。

2.推进行政公开制度

由于我国封建官本位、人治思想积习颇深,行政公开的制度建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依然迟迟没有落实;行政公开政策性意味较强,救济机制缺乏;行政公开主体方面的规定较为笼统;等等。我国应借鉴国外行政公开制度的做法和优秀经验,逐步把行政公开制度化、法律化,扩大行政公开的内容,提高行政公开的深度,为我国建设阳光政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第一,行政决策听证会的范围要扩大。可在现有行政许可决策、价格决策、立法决策等领域的听证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其他领域延伸行政决策听证会制度。第二,听证制度的法定化、制度化。重大行政决策涉及的范围较广,各方利益盘根错节,听证制度的顺利运行要有法律保障,法律中明确规定,听证代表人的选择也需要遵从法定程序来选择。第三,公开化是听证程序的基本要求。公开化是确保听证程序公平、有序进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佑启等.《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1,223.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作者简介: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篇4

学士学位论文

2017 届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

***

年级专业2015 级法学专接本

指导教师

张昭庆

所在院系

社会发展 学院法律系

I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张昭庆老师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本人郑重承诺,如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被发现有剽窃、抄袭等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造成影响自己毕业和学位等一系列后果。

毕业生签字:

****年**月**日

II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当中属于比较核心的内容,这种制度贯穿于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以及证券监管活动的始终,它是投资者对于想要投资的证券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对证券的品质进行揭示的保障。所以,每一名信息披露义务人都要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保证证券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并且及时的进行信息披露。

本文结合对有关法律制度的分析,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以及探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等方面,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制度完善

III

Securities Disclosure System

Liu Zi long(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Langfang Teachers’University

Hebei Langfang 06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China“s securities legal system belongs to the core content, this system runs through the securities, securities trading and securities activities, and it is the investors want to invest in securities to make the right basis for judging the value, but also to reveal the security quality of protection.Therefore, eve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bligations according to relevant provisions of China”s laws, ensure that securities information is true, complete, accurate and timely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through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meaning and explore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was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Key words: Meaning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 Need for disclosure;the Reasons;New system

IV

目录

声明……………………………………………………………………………………Ⅰ 中文摘要、关键词……………………………………………………………………Ⅱ 英文摘要、关键词……………………………………………………………………Ⅲ 目录……………………………………………………………………………………Ⅳ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1(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1(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2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3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5(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5(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6(三)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7(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7(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7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8(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8(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信息公示制度,就是信息公示法定规范的总称,它是规范信息公示责任人信息公示的时候、形式、准则、步骤、要点等一系列办事规程和行为规章的总和。这类制度是每个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管理发行股票的公司和管理市场的重要办法,从以往的情况可见,信息公示制度是股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对于股票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股票的信息公示制度是保持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办法,帮助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公正,为其构成良好的买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正快速发展,证券市场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证券信息复杂多样,通过信息披露充分准确并且及时的了解证券价值,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将社会的资源转向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信息公示制度需要全面的施行和执行,才能够真正的维护到股票交易市场上投资人的真正收益。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 1720 年英国的《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由于当时的英国社会普遍的认为相对于拥有土地来说,拥有股份更便利而且能够得到很好地回报。再加上当时的英国在立法上并没有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导致股市上的欺诈现象日益增多,最终爆发了一次震惊英国的金融地震“南海泡沫事件”。这次事件涉及到英国的各界人士,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英国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这次事件推动了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标志性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英国在当年通过国会出台了《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这个规定维持了 100 多年的时间,中间要求没有政府机关的许可公司不可发行证劵,在 1825年才取消。

拥有现在意义的信息公示制度涵义的法律是 1844 年《英国合股公司法》,这个法律赋予了具有所有者权益者应该具有信息公示的责任,中间有用的就是要求公司应该将注册的实际信息向公众公示,换句话说,只要是股份公司就要将其募股公开说明书向社会公布并且还要向公司注册官注册,随着时间的发展,英国所出台的公司法对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做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而信息公示制度变成了每个国家股票管理法律的重点,在美国的交易市场中获得了发扬和修改,明确了美国有关的证券法律。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

信息公示制度,又称信息公布,就是股票出台人或别的有责任进行信息公示的相关人员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上市、买卖的进程中,依据法律规定或合约规定将可以向公众公示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别的方向影响股票投机者投资判定的消息向股票管理部门和股票交易中心报备,而且像公众进行公示的行为。使用这个政府部门可以对其市场进行有效果的管理,公正,迅速的公示和公司有联系的会计报表和融资的消息,它是作为这类制度的重心,当作一个标准性的制度,它指明的是规定股票出台人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出台人以及和股票发行有联系的工作人员的一套规范和规则的总称,它属于一类覆盖面较广的制度。信息公示制度中的信息明确的是对待股票出台人或是上市公司的对于出台人或者公司的股票价值或者可以影响投机者的判定方向的各类消息。消息的不可见性让消息一定要依托于有形的载体才可以被人所触摸到,就如上市公式书和股票交易市场上的简介书等。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与证券发行所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且必须保证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这一点是证券发行人必须做到的法定义务。

第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义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那么作为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的话产生的经济盈亏都是投资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企业的本身原因等不是股票交易中心需要的材料,股票出台仅受到信息公示是否达标的影响。

第四,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权利对发行股票的动作以及被发行的股票本质作出分析,股票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义务是检查公示信息是否具体、精确、迅速和实际。因为管理机构不能替投资者作出判断,管理的目标是要为投资者们提供一个能够让投资者准确判断出证券品质的基础。

第五,股票发行登记的有效文件不是来源于政府的许可,仅仅需要发行商向股票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阻止,就是有效的。第六,股票监管部门在股票发行的时候察觉股票发行人公示的信息有不正确的情况,就能够公示制度的规范以停止其股票持续发行,而且能够依据法定规范命令违背公示制度的发行商负担对应的法定责任。

第七,股票的发行商应该担负的法定义务并没有包含投资人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的支出,因为判断错误或是和股票发行商无关的因素,股票发行商仅仅对违背信息公示制度造成投资商的利益受损的,担负法定义务。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一)信息强制公示制度的必要性

证券市场是对证券信息的准确真实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这种对于信息的依赖可以说是超过了任何的领域。因为投资商对于收益的判定创立在研究现有的信息的基础上,所以信息公示会直接引导投资商的判断方向,进而引导全体市场的效能和市场资本的流动方向。当没有信息公示制度的制约时,市场中的不全明晰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不利的作用,并且股票市场是一个相对依靠消息的环境,快速精确的消息引导社会公共财富的流向,完成股票市场的资源分配的功效。而且证券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者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因为当下的公司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控股权不是合为一体,而是所有的权利都是分散的,所有者权利拥有者仅仅把公司交给职业管理人员代为管理,因此就管理人员而言,所有者权利拥有者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二是投资上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投资公司和私人投机者之间获取消息的路径不一样,有些因为所有的资本数量的差异,从而具有了不公平性,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正好可以将这种不平等性差异降到最小,从而使投资者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

信息公示制度拥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就是本质性规则和外表性规则。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在信息公示制度中保持实际性规则,完全性规则,精准性规则。实际性规则是信息公示制度中主要的规则,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实际性规则就是规定不论采用什么办法向公众公示,都要保障信息的实际性和精确性。依据政府所规定的办法公示的信息,是投资人进行投资的重要来源,信息的实际性能够让投资人依据真实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增加投资的公正性。依据公示的消息部分的不一样,能够把公示的信息划分为概括性消息,评论性消息和预期性消息。概括性消息所体现出来的是真实情况,评定概括性消息的消息实际性的时候,应该依据真实的情况来判定公示负责人所公示的消息和实际性是不是一样的。评论性的消息是针对情况的实质性、质量和价值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公正的阐述,给予投资者的基本消息,概括性的消息表现的是所公示的消息中的情况和其他情况的相关性。预测性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所做出来的预测,反映给人们的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中已有的事实和将要发生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上市企业应该将消息全部具体的公式指出,不单单是将对公司成长有好处的消息公示,还应该对于企业产生的困难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向社会公示。为了是让投资人能够根据所披露出来的重要资料,结合自身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尤其在没有被公示的消息对于投机商的判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时,因为没有将消息全部的公示出来而让公示出来的消息有些存在错误或者不明确的地点,它引起的后果和公示虚假的报告是一样的性质。本质信息公示规则不是要求公司将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公示,所进行公示的信息是符合强行公示的要求的,或者对于投资商的判定具有实质影响的消息。从公示信息负责人的立场来看,有些公示的信息或许会有公司的商业秘密在其中,如果让公示信息负责人对于所有信息进行公示,可能从经营成果的立场来看将会减少公示责任人的收益。我们国家能够套用的一个规定“当有一个消息,当一个专业的投资人觉得这条信息将对企业的运营情况造成大的变化的时候,这个信息就是重要消息”这一简易的准则目前已经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了,比如说香港的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香港证券就是采用的这一简易原则。(陈更生、吕明瑜《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

精准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一定要精确、清楚的表达其意义,不能摇摆不定,公示的消息的办法应该尽量避免投资人对其信息产生误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投资人明确的理解所公示信息的涵义。另一个方面来讲,公示的信息是否是精确的是投资收益人自己明确的,在公示的信息的时候客观事件产生改变从而造成预期信息变得虚假或者使投资人产生误判的情况,信息公示责任人有责任快速的公示和变更预期的信息。(齐斌)所公示的消息不但应该在公示的时候拥有精确性,在公布于股票市场之后对于投资商做出真确判定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表面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注意公示的展现方式在展现格式的内容和技术内容的准则,就是规定性规则、易获性规则、容易解答规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披露信息义务人通过法律规定确认什么问题需要披露以及如何披露这些信息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相对来说具有了可比性。法定规范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依据法定的规范和原则公示信息,想要获得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于信息公示制度的规范,从而保障所公示的信息拥有可对比性。

易获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公示的信息可以使得社会各界比较易获得所公示的消息,上市公司通常经过媒体或股票交易所来公示消息。

容易解答规则就是规定公示信息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可以让不具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员理解,不能过于使用专业术语,所公示的语言应该简单明了。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

信息的公开是被法律所限制的,因为有些信息的公开是会损害到个公民的权利,而且这种信息的公开是没有意义的,信息自身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那么强制性公开超过限制的信息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真实性是说的公示人要对其所公布的信息保证没有造假和夸张,让人误解事实真相的阐述,与事实相同。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能否满足真实性的原则能从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第一个角度是从客观的角度,也就是阐述的过程中不能有主观情绪的引导,对于发生的事实进行编造进而让事实被人误解产生对于自己更好在之中得到好处;第二个角度是从一致性的角度,也就是说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要和事实发生的情况相统一,不能有伪造事实,虚假的记载,这是说在对于公示人所要公布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这些虚假的情况作为事实的一部分记录入相关的文件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事实被曲解的情况。

为了保障公示人所公布信息的准确性,让投资人不会因为公示信息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在法律法规中对于公式信息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化标准:第一,相对应信息的保障制度,意思是说信息公示人需要对于自己所公示的信息做出保障,保障其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签证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对于颁发相关认证的部门要对自己所颁发的证书做出保证,要遵循自身的职业道德,保证所填写的信息真实可靠,没有编造的行为。第三审查监管制度,就是说要对其公示人公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不会被虚假信息所侵犯,保证市场上信息公示的环境。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

准确性的含义是说在公示人对于所公开信息进行保证,要保证所公开的信息不得造假、夸张等,让人对于事实产生误解。所以,信息披露义务人所披露的信息必须要准确而且符合实际,所披露的内容不能容易让投资人产生误解。因为在对于信息的公式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阐述的,那么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就容易让人对事实产生曲解,从而影响事实的一致性。因此信息的公示人是需要遵循准确性原则的。如果不遵守准确性的原则,就可以认为是误导性的陈述。误导性的陈述就是指虽然所陈述的事实并没有违反真实性要求,但是由于表达方式有缺陷,容易让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难以从其所披露的信息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与证券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向投资者做出完整准确的披露,而不能只讲部分信息披露或者将信息披露给部分投资者。有歧义的说明所拥有的特点有下面两种:(1)非常规性,非常规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不确定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并不可以明确的判断出来,不明确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不真实的信息。(2)多种看法性,多种看法性就是投资商就对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的看法可以有许多种,而且依据不一样的看法所判断出来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遵循准确性的同时,信息披露义务人要遵循法律的规定来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只有在相同的标准上才能够确定所披露的信息符不符合准确性。还有就是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要按照文字普遍的意思来披露,这样避免了因为各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理解信息意思不同的情况。

(三)信 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

完全性就是只要是提供给投资商判断股票的投资和导致股票价值变动的重要消息,信息公示责任人应该将信息全部公示出来,不应该有意不进行公示。要全面的披露信息,要做到以下三点:(1)对于所披露的信息要完整的进行披露,不能有遗漏;(2)依据形式指导的办法来公示信息,来确定它的完全性;(3)信息公示经过互联网来公示也是保证信息的完全性的主要办法。总而言之要保障消息公示的完全性应该具备两点,质量和数量。换句话来说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是比较重要的消息,就像可以改变股票价值的信息。而且所披露的信息可以让投资者对投资有一个判断的基础,不能够有遗漏。保障信息公示的完全性,我们国家保体制有:(1)我国法定规范信息公示的范畴;(2)通过专业技能的组织和企业确定所公示信息的范畴;(3)股票监督管理组织根据相关规范明确信息公示的范畴;(4)股票买卖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要公示的内容。

(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

公平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在公示信息的时候使用的公示办法或者公示的场合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投资商,不存在区分对待也不设立阻碍。具体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全部的投资商获得信息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不可以偏爱或者针对性的进行公示。二是所披露的信息只要是投资者想要获取,都不能设置障碍而且平等对待。公正性主要是为了限制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力,而且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信息披露义务人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机制。

(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

快速性就是说对于可以影响到股票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在法定规范的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对于投资商进行公示,来保障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时间不存在差距,来避免后台买卖,为投资商营造一个公正的买卖平台。

因为投机商们通常都是经过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来对于自己的判定作出决断,当公示的信息没有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那么所披露信息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几乎为零,为了保证信息能够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我国法律规定了以下要求:(1)所披露的信息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期限要求,不能超过有效期限;(2)在所有转载的介质中存在可以导致股票价值波动的消息,企业应该快速对于其消息的真实性和实际情况作出解释;(3)科学的完善信息公示的快速性、完全性、精确性三个重要方向的处理。快速性实在拥有完全性和精确性的前提中对于信息公示的深入规范。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我们国家在经济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信息强行公示制度可以以损失少数人的收益来提升股票买卖市场的规范,从而有效的发展其经济建设。但是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现实的操纵的进程中,一些难题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掘。在股票发行的进程中,有的在股票说明书上做手脚,然而这类动作比较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察觉,出现这类现况的问题在于股票买卖机构的监督管理的工作量大,在许多时间内对于公司的查讯仅仅是事先进行查询,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不足以对付这类工作的要求,因此时常不能够有效的发觉其问题。

二是违背法律投入的资本便宜,针对的违背法律的动作惩罚的不够严重。我们国家的证券法没明确违背法律规定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促使的结果就是对于实践当中的违法行为往往都只能采取行政处罚的方法解决,而且对于投资者所受到的损失也没有相对应的补偿,这就使得惩罚力度大减折扣,对违规者并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三是执法的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并没有执行,而且也没有出台新规范代替,或者虽然已在实际操作当中有新办法但是也没有公开公布新规范。

四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因为市场上的原来是国有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占大多数,从而导致了与其母公司有着不可割裂的大量的关联交易。而且上市公司为了维持现有的较高利益,相关的交易往往很难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被体现出来。比如说上市公司自身内部的债务债权的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五是往往不能够真正的按照法律规定来执行,有的口头意见代替法律的现象很严重,不能够执法必严,随意性较大,并且法律的保障和许可企业的商业信息能够不给予公示,这让一些经营者使用法律的漏洞仅仅公示对于公司有好处的消息,而对于会导致企业不利的消息就尽可能的不进行公示,公示的时候往往就一笔带过了。有些上市公司以防止商业秘密为借口,对于公司的被收购和公司的诉讼情况不予披露,从而使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和增强执法力度,顾名思义,证券监管部门要严格要求自身的工作力度,加强对披露出来的信息的审查,同时也要大大的提高审查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赋予监管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即提高了效率也能真正的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

二是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权力集于一身反而没有效率。确定集合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和监督管理范畴,逐渐完善拥有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一同组织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证监会主要管理后台买卖和违背信息公示制度的动作,发展其应有功效,而证券交易所就是通过规定和合约书来控制上市企业,负责平时上市公司的信息公示工作。行业协会则通过加强对自身内部的管理来增强规范性,确保能够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日常工作,对违法规定的成员及时进行惩罚。

三是确定信息披露制度的民事责任体系。由于处罚力度的欠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成本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对一部分人来说扰乱证券市场的处罚远远不及他们通过违规所获得的利润。特别是在民事责任和规则原则方面力度不够,而且投资者并不能通过相关规则来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加强法律方面的规定,投资者才能真正的从信息披露制度当中受益。

四是发挥媒体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作用,现实当中专业性较强的主流媒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有的甚至超越的政府,往往媒体能够及时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并且向公众披露其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就大大的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从而逐步完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证券市场的有些领域发展的还不是太成熟,仍需要摸索并改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的为完善证券市场,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取长补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从而加快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张育军.《证券法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郭峰.《证券法律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吕富强.《信息披露的法律透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5]陈更生、吕明瑜.《中国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6]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1998.[7]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致

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老师的辛勤指导,指导老师张昭庆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法学领域有自己独立的建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老师在课堂上是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在课堂下是平易近人的长者,在此,感谢张老师平日的悉心教导,将最真诚的谢意献给张老师!同时,还要感谢同学们在平时的材料搜集过程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也将最衷心的祝福送给他们。

刘子龙

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论证 篇5

[摘要] 法律的真谛在于保障权利,沉默权作为保障基本人权]防止权力滥用的诉讼权利,在当代民主法治过件已经较为广泛的得到确认,在推进中国司法公正的民主化进程中,沉默权引起了法学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立法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沉默权 司法需求 立法模式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尤其是我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刑事沉默权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和法律问题。本文拟对在我国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进行初步论证。一

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之特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可以对侦讯官员的提问拒绝回答,并不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己的推定。这一制度产生于英国普通法的支持者反对教会和国王,争取宗教和宪法的斗争中。中世纪英国的教会法实行纠问式的审判方式,强迫嫌疑人宣誓诚实地回答任何提问,嫌疑人拒绝回答时就要受到刑讯或处罚。普通法规则认为任何人均无义务背叛自己,因此,宣誓诚实地回答任何提问是违背人类理性的,它逐渐发展形成了不得被迫回答导致自我归罪问题的权利(沉默权)。在普通法与教会法的斗争中,普通法取得了胜利。到1688年,沉默权在英国已经站稳了脚跟,并在1898年的《刑事证据法》中得以明确。美国最早移植了这一制度。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此后又通过闻名于世的米兰达案件为沉默权提供了程序保障。1966年,一个18岁的姑娘被人绑架并强奸,她指认是米兰达所为。在警察局,米兰达在没有律师在场的情况下被讯问两个多小时,最后供认劫持并强奸了那位姑娘,该供词成为开庭时的证词,米兰达被判入狱30年。随后,他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判他在警察局里的供词不能作为认定其有罪的合法有效的证据。因为警察在询问前没有告知其有权保持沉默和取得律师帮助的权利。根据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最高法院推翻了原有罪判决,将该案发回重审,由此确立了“米兰达权利”。

二战以后,刑事沉默权制度在各国得到普遍确立,如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等都规定了刑事沉默权。

随着联合国确立和推行刑事司法国际标准的进程,沉默权作为保障人权的一项独立的诉讼权利,被许多联合国文件加以确认和维护。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1985年11月25日我国参与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规则》(北京规则)第14、2段规定少年刑事被告人应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1994年9月10日世界刑法学会协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可见,沉默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也是国际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二

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相反却在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中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我国理论界对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亦有不同的见解。

否定说认为,目前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我国目前刑事侦查手段相对落后,侦查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如果冒然规定沉默权制度,会给刑事侦查工作造成被动,从而给打击犯罪带来不利影响。

2、嫌疑人的供述是最重要的证据来源,而且外部证据的取得也需要口供提供线索。沉默权的规定可能导致某些可靠而有价值的证据的丧失,不利于查明案情。

3、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现象,并非是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问题,也不是规定了沉默权就能解决的问题。

4、目前社会民众的道德意识尚不能接受沉默权制度。肯定说认为,是否对公安、司法人员的提问进行陈述,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而不是他们的义务,法律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限制说认为,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同时考虑到沉默权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保护无辜,又可以被真正的罪犯利用来逃避司法制裁,因此,应对沉默权加以限制。上述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应否建立沉默权制度;二是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沉默权制度,即沉默权制度的立法模式。

(一)我国应建立沉默权制度

第一,建立沉默权有助于与国际接轨。1998年10月15日,我国正式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85年12月29日我国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这两个联合国文件都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的权利。当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按照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刑事沉默权应当被引入我国刑事诉讼之中。

第二,建立沉默权有助于诉讼公正。诉讼公正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人们对程序公正的关注程度超过实体公正,之所以要坚持程序的公正,美国学者戈尔丁认为,一是因为程序公正能够促进争端的真正解决,而不是简单地了结;二是因为程序公正可确保诉讼各方对整个司法审判制度产生信任。①我国近几年也开始重视诉讼公正,①参见[美]戈尔丁:《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第240——241页。

诉讼公正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诉讼双方地位平等、力量均衡,形成真正的对抗。为了追究犯罪,国家赋予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调查取证等权利,为了使控辩双方的力量不至于相差悬殊,国家也必须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应的防御权利,沉默权便是除辩护权以外最好的防御权利。

第三,建立沉默权有助于无罪推定原则的真正贯彻。贝卡利亚提出的无罪推定的法律思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并在法律上被许多国家乃至国际性文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肯定。无罪推定原则包括八项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我国刑诉法的这一规定,与外国的法律和联合国文件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定并无二异,因此,我国也应将无罪推定原则贯彻到底,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另外,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必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二是法院必须经过公正的法定程序才可定罪。就前者而言,不能把证明责任转嫁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义务,也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义务,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或没有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有权保持沉默。后者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体现,程序公正要求加强控辩双方的对抗性,其途径之一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有沉默权。

第四,建立沉默权有助于查明事实真相。嫌疑人的供述有自由供述和被迫供述两种情况,一般来说,自由供述的口供是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重要证据来源,被迫供述的口供其客观真实性相对较差,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沉默权所强调的不是禁止嫌疑人、被告人说话,而是赋予嫌疑人、被告人有选择说话与不说话的权利,一旦嫌疑人、被告人放弃了沉默的权利而选择了说话的情况下,其供述由于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实可靠性较强,反而有利于查明案情。另外,将口供看作“可靠而有价值的证据”的证据之王的观点,为侦查人员的懒惰寻找了借口。确立沉默权制度,为侦查人员的取证设置了障碍,使得侦查人员不得不放弃通过嫌疑人、被告人口供获取有罪证据,而把精力放在收集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外部证据上,这就为查明案件真实提供了保证。

第五,建立沉默权有助于遏制刑讯逼供。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司法活动中,被告人只是诉讼客体,而不是诉讼主体,只有承认自己有罪的义务,而没有为自己辩护无罪的权利,更无保持沉默的权利,所以长期反复对被告人刑讯逼供,至止目前,“刑讯逼供依然是实施刑诉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这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①刑讯逼供之所以依然严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相反却规定其有如实陈述的义务,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最本质的根源。”②的确,法律规定,被告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就为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提供了法律上的方便。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回答,可能招致刑讯逼供;如果回答的与侦查人员“设定”的事实不相符合,也可能导致刑讯逼供。可见,嫌疑人的如实供述义务,为刑讯逼供提供了制度鼓励。一旦法律取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陈述”义务后,刑讯逼供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讯问者对自己的讯问行为也将依法进行,倘若采用刑讯逼供手段获取的供述也将归于失效,讯问者的实施刑讯逼供的违法性也就有了明显的界限,从而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因此,遏制刑讯逼供的“尚方宝剑”,就是应当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确立沉默权。第六,建立沉默权有助于加强刑事侦查资源。我国的侦查技术、设备相对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落后,侦查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一定程度上依赖口供破案。一旦打破依赖口供破案的格局,就不得不逼迫侦查机关革新侦查、举证技术,提高人员素质。目前,随着警察法、检察官法和法官法的颁行,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任职资格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特别是近几年各部门都在采取各种培训措施,提高人员素质,疏通进出口渠道,一大批政法院校的法律人才已充实到政法各部门。这充分说明我国目前的公安、司法人员素质已得到了很大提高,有的已能够接受和贯彻沉默权制度。如,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检察院最近推出《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在排除有罪供述的前提下,按照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危害后果如何和犯罪事实发生的经过等要素,运用全案证据进行论证,得出嫌疑人涉嫌犯罪的结论。目前,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金州区等司法、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也都相继引入了沉默权。

总之,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整个刑罚体系与方法是由重到轻再到无,社会民众对犯罪的态度,也由强烈要求惩罚犯罪的报复心理逐步走向重视人权,这种新的道德意识为沉默权的确立创造了条件。正如1999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沉默是金”所言:“关于沉默权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其本身已体现了人们民主观念

和法制意识的提高,沉默权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二)沉默权制度的立法模式

世界上对于沉默权制度有不同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国家将沉默权规定为一项独立的宪法性的诉讼权利。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第11条规定,被告人有权在针对自己的刑事指控中不被强迫作证。

2、有的国家实行的是侦查、审判阶段的全面沉默权保障制度。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1条第1款规定“被告得始终沉默或对各个讯问拒绝陈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判例对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含义作解释时指出,“这一特权不仅可在侦查程序中主张,而且可在审判程序中主张。”

3、有的国家着重保障审判阶段的沉默权。如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被控告人初次出庭时,预审法官应当告知他有不供述的自由。”

4、有的国家在规定沉默权的同时又限制沉默权。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沉默权的国家,但英国在1994年《刑事审判与公共秩序法》颁布时对沉默权的规定又作了较大限制。

大多学者认为,我国应建立有限沉默权制度。赞成限制沉默权的学者的依据是借鉴英国的立法经验。英国在1994年通过了《刑事审判和公共秩序法》,将沉默权予以了限制。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嫌疑人在讯问中没有告诉警察期待提及的事实,而这一事实为辩护方审判中用来作为辩护依据,那么法官和陪审团可以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第二,假如被告人在审判中保持沉默,法官和控诉方可提请陪审团作任何显得合理的推论,并且这种推论不对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加以解释。第三,案件的可疑物体、物质痕迹出现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上、衣服上或者被逮捕地点被发现的,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警察的提问,法官和陪审团可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第四,嫌疑人不向警察解释为什么在犯罪发生的大约时间内他们在犯罪现场出现并因此被逮捕,法官和陪审团可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放任推论。

英国限制沉默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犯罪控制。据调查,在英国作无罪处理的案件中,由于被告人行使沉默权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只是极个别现象,可见沉默权并不是追究犯罪的严重障碍,既然沉默权并不能使有罪的人逃避法律制裁,限制沉默权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限制沉默权的前提是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而英国限制沉默权的实质是在一些法定的情况下,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可被推定为有罪,这不仅是对沉默权的彻底否定,而且又恢复到有罪推定的老路,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将别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验证失败的东西作为我们继承的标准是否合适?再次,对沉默权是否应予以限制,则必须在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基础上,既然法律向前迈进,确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那就踏踏实实地规定沉默权,限制沉默权干什么?更何况限制沉默权的“度”把握不当,又走向有罪推定之路。我们同犯罪作斗争,应该有战略眼光,有证据就认定,没有证据就释放,不能担心放纵犯罪而牺牲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先进性,要从人类整个的诉讼文化和诉讼发展规律来权衡利弊,那就是应当完完全全地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

我国的沉默权制度应采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的全面沉默权保障的立法模式。具体可以这样立法设计:

1、设置沉默权的告知程序

在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第一次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时,侦查人员应书面或口头告知他们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应告知其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一旦犯罪嫌疑人明确表示沉默,检察人员应当立即终止讯问。在法庭审理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审判长应告知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2、设置沉默选择权

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并不是不让其说话,而是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选择是否讲话,如果其放弃了沉默权而选择了讲话,应当由其本人签署放弃沉默权的书面声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证据,如果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的放弃沉默权的书面声明,其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3、设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诉讼公正之标志。有的国家已确立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效力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是,没有否认用非法方式获取口供和其他证据的效力。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凡是采用非法方法(包括违背沉默权的告知程序和选择权利)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不能作为指控犯罪和定案的根据。”

4、加强律师的辩护权

行政审批制度 篇6

行政审批制度1

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务中心结合市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制定和完善了行政审批实施程序,探索了行政审批方式创新;认真落实改革的配套措施,加强了后续监管工作;坚持严格依法改革,规范了行政行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现将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力保市上下放审批事项如期对接

市委、市政府以广委发[20xx]14号文件下放经济管理和审批权限共计223项,其中市县两级部门均有管理审批权市上不再直接管理审批、一律下放由区市县管理审批的事项有117项,将下放给省定扩权县(市)的市级管理审批权限同等下放给其他3个区市县管理审批的事项有45项,属市级审批现授权或委托下放由区市县实施审批的事项有61项(其中授权30项,委托31项)。为了确保在6月1日前将市上下放、授权或委托的223个经济管理和审批权限实现对接,在县法制办、审改办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县政务服务中心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一是借全县政务信息工作会之机,对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二是会同法制办、审改办等部门对各有关部门对接的情况进行了反复、认真核对;三是组织人员加班加点将核对无误后的相关信息录入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成功实现了市县对接。

二、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行政许可依据备案审查等制度;积极探索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行政许可制度。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了我中心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办法等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三、着力构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中心按照“廉洁、高效、规范、便民”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调整了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行政审批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窗口工作人员。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将改革纳入日常工作范围,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和监控机制,形成用制度规范审批、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公示制度。各窗口采取“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分别处理”的审批方式,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公开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了审批工作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审批结果都及时向社会公开。中心大厅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措施,结合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开应该并且能够公开的保留项目的有关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服务程序、办事方法,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三是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目前,各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都已制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及责任追究办法。这是通过制度设计,保证行政许可决定正确性、公正性的重要举措,是防止滥用权力、促进公众参与、保证正确行使权力的必要手段,是各部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公开承诺。各窗口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重要性,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的高度,切实把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防止了执行与制度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中心配合监察室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建立了举报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督和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或不当的审批行为。

四、切实加强了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中心加强了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有成果,推动这项改革不断深入健康发展。

首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中心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始终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好这项改革,把改革的各项任务抓实、抓好。成立了以黄应清为组长,曹晓云为副组长,谭涛、王树成、游小军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与法制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加强监督,推动落实。中心把监督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窗口,严格要求,促其改进;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窗口,重点检查,限期整改。中心对本部门、大厅各窗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严明纪律,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三,加强调研,积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管理中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重大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务中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围绕“重在制度创新”、“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等方面,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力求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行政审批制度2

1.养殖场应当依法向县畜牧兽医局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2.养殖场养殖免疫档案,需完善以下内容: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生产流水日报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表、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兽药使用记录、兽药疫苗采购记录、药物添加剂及限用添加剂使用记录、生产销售记录、饲料采购记录、标识使用记录等。

3.养殖场需妥善保管养殖免疫档案,每年一月底前将上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防疫制度执行情况向发证机关报告,养殖档案保存时间不得低于2年。

4.养殖场所停业后,于停业后30日内将《动物防疫条件》交回发证机关注销。

5.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丢失的,于15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行政审批制度3

根据《xx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性“回头看”的通知(川审改办〔20xx〕1号)及县政府办公室安排部署要求,现将我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性“回头看”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情况

(一)落实取消项目的总体情况。

20xx年月前,我局共有行政审批事项2项。之后,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多次对本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清理后取消了行政审批1项。目前,按照省政府和县政府公布的行政权力清单,只保留了1项行政审批权力。

(二)是否存在变相审批情况。

我局不存在变相审批情况。

(三)取消的哪些审批事项需要尽快修改法律法规规章。

我局认为被取消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审查”需要法律法规确定下列,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垮塌,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国务院决定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的情况。

我局不涉及此项事项。

二、承接国务院、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情况

我局目前有1项是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即: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其他情况均不存在。

三、各市(州)、省级各部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情况

未收到州政府、省级各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其他情况不存在。

四、优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流程的情况

我局对“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编制了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通过xx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和xx县人民政府的网站管理平台公布了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权力名称、实施依据、责任主体、责任事项、责任事项依据、问责依据及监督电话。其他情况不涉及。

五、相关改革的配套联动情况

此项工作不涉及。

六、事中事后监管情况

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监管工作由县政府法制办和县监察局等单位监管,无违规违纪超越行政审批权限的情况。

七、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

行政审批制度4

20xx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第二次廉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政府权利公开透明运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我县经济赶超发展,构建和谐平安崇仁,树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的形象。行政服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及早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积极开展自查,不断规范各窗口行政审批行为。现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中心会同县监察局、法制办、物价局等单位对各类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由原27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精简为现在的203项。

二、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所有进厅单位的203项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办事“八公开”,即服务项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收费依据公开、承诺时间公开、审批依据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所有的窗口都编制系统规范的《服务指南》,并把相关资料输入大厅电子触摸屏。

三、积极推进“两集中”改革

要求进驻单位继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合并股室,成立审批股(目前中心有11个单位成立了审批股,并篆刻了行政审批专用章),真正做到“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服务”。

四、完善电子政务系统

中心建立了网上审批系统。依托政务网开辟了中心网站,为公众提供审批事项申报服务,支持网上数据传输,提供申报指南,文件资料查询及信息发布功能。积极探索“两纵一横”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县行政执法部门与市行政执法部门的纵向网络链接,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纵向网络链接、县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执法部门的横向网络链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方便了群众办事,有力的推动了便民、规范、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建设。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标准,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及时、准确地把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的行政审批工作搞好,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5

根据市政府《卫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卫政办〔20xx〕64号)和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卫政审办〔20xx〕1号)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行政审批事项逐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开展了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自纠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行政审批自查自纠。

有关文件下发后,我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形成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对贯彻执行情况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做到不走过场,求实效,并结合实情形成自查报告。

(二)制定有力措施,按章办事,注重实效,。

从自查自纠情况看,我局始终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健全行政监督机制”为宗旨,没有出现明放暗收、改头换面现象,并在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按章办事贯彻执行行政审批事项,取得明显成效,使我局行政审批程序逐步规范,行政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1.依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对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实施主体、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逐项进行了清理,对依法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明确了审批条件、程序、期限,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部门和审批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铲除了贪腐根源。

2.规范精减行政审批项目。我局坚持“精减目标不动摇,办结期限再缩短10%-30%”的原则,扎实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并对有关的审批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内容也实行了对外公示。

3.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机制。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进行论证,将审批的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严格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履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

4.优化再造行政操作流程。我局将审批程序通过精心整合,进行了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限,使原审批手续繁杂、时间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真正做到了环节上最精简、时间上最快捷、形式上最便民。

5.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依法履行了监督检查职能,撤销、注销行政许可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做到了先电话通知,后下发通知书,然后在新闻媒体上实行公告。对被许可人从事违法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依法给予处理,监督检查案卷做到了立卷归档装订成册。另外,对一些手续不完善的土地,我局会一次性告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并敦促了业主要尽快完善相关资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我局在依法行政和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将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办理许可证方面,但对取得许可后的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相对较为宽松。二在涉及多部门联审联批事项时不能主动沟通、协调。三是部分到政务服务窗口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上报的申请材料不齐全,经常需要“两头跑”反复准备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增加了单位或个人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成本,拖延了受理时间。

对此,根据我市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是要尽快制定行政许可监督配套制度,构建合法、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行政许可监督体系。

二是制定完善了联审联批事项办法规程,保证联审联批事项的顺利实施,保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三是针对单位或个人办理审批手续“两头跑”的问题。严格要求窗口人员在受理审批事项后,出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流程表,记录清楚申请人的联系方式,并告知申请人在规定办结日期内,及时到窗口领取已经办理好的审批手续。在审批事项具体办理中,我局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及时进行材料传送、办理,切实方便申请人办事,提高行政审批事项受理、办结的工作效率。

三下一步缩减计划及行政审批流程图表

(一)缩减计划。我局现仅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1个。无新增项目,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审批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及第二十三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可行性报告报批时,必须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用地预审报告。在条件符合程序合法时,实行先申请后登记然后批复的程序,对准予行政许可依法对外公开。国土局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土地划拨或出让审核、建设用地批准书。

行政审批制度6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和从源头上治理,根据省监察局《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落实情况督查整改工作的通知》(皖监明电〔xx年省林业厅下放行政许可事项6项,共计14项。4月份我局重新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调整,其中对原保留一般林木种子生产许可和一般林木种子经营许可合并为一般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对原保留省二级以下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许可和运输、携带、邮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出本市许可(省内)合并为出售、收购、利用、驯养繁殖、运输省二级以下保护野生动物(产品)许可;对省厅下放营利性治沙活动审批项目进行冻结。目前我局保留行政许可事项共计11项,分别是:(1)临时占用除防护林和特种用途以外的其它林地审批;(2)木材运输证签发;(3)植物检疫证签发;(4)核发产地检疫合格证;(5)出售、收购、利用、驯养繁殖、运输省二级以下保护野生动物(产品)许可;(6)一般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7)林区内木材经营与加工审批(省厅下放);(8)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工程设施占用林地审批(省厅下放);(9)省、市属国有林木采伐许可核发(省厅下放);(10)进入林区系统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从事科研究审批(省厅下放);(11)收购珍贵树木种子或限定收购林木种子许可(省厅下放)。

二是认真清理。按照政府245号令和市政府51号令的要求,对我局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开展一次“回头看”和认真自查,在自查当中没有发现我局对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审批或变相审批,违反规定擅自增设行政审批事项情况。

二、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监督管理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我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要求,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一是加强政务中心窗口建设。将所有林业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政府政务中心林业窗口办理,并按照行政审批项目“八公开”的要求,在窗口和网站进行公开公示,采取一站式服务,坚决杜绝体外循环,最大限度地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二是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了《XX市政务中心林业窗口相关制度》和《XX市政务中心林业窗口管理规范》,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要求“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按承诺日办结”。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对林业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原则、范围、方式作出详细规定,并要求各科室、单位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清理工作按时高效完成。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统筹组织协调,强化工作衔接,把行政审批服务清理工作作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项监督和效能监察,同时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纳入年底绩效管理考评系统,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我局在行政审批的项目管理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促进了全市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离上级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保留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坚决兑现缩减审批项目的承诺,坚决兑现改进审批方式的承诺,坚决兑现缩短审批时限的承诺,达到“依法行政、公平透明、规范操作”的目的。同时,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优良的工作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行政审批制度7

根据遂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调研的通知》(遂府法函〔xx年未收到公民、法人的申请。

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情况

一是制定了行政审批服务措施、行政审批流程图,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二是按照要求,进行了行政审批上网公示。三是行政审批后,由局纪检监察室和环境监察执法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和审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制度完善情况

一是通过惩防体系建设,完善了一系列行政审批风险防控措施,建立了《行政审批工作廉政规定》。二是制定并落实了《遂宁市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遂宁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岗位廉政风险三级预警实施办法》等制度。

四、“两集中、两到位”执行情况

我局将审批事项集中在行政许可科、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做到“一站式”审批,保障了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行政审批制度8

摘要:行政审批制度作为公安机关依法对特种行业实施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公民的权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审批、行业场所、治安管理

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历史沿革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治安管理体制也一直是以行政审批手段管理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治安行政审批项目在不断增多,一直相适应的审批方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比如治安管理部门对行业审批从过去单一的审批方式增加为审批、审核、核准、登记等多种方式,实际上仍然是“行政许可为主,事后监管为辅”的管理体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日益暴露出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与不足,甚至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治安行政审批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②20xx年11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共789项),其中,涉及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行政审批的项目有15项,主要包括:娱乐场所经营单位和按摩服务场所的设立审批;特种刀具生产许可证、购买证计匕首佩戴证的发放;管制刀具的经销审批;进口彩色复印机的审批;设立旧货企业、旧货市场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旧货特种行业行政许可;设立生产型给就金属收购企业特种行业许可;设立印刷企业特种行业许可等。

公安机关如何适应行政审批改革的潮流,改进治安管理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提高治安管理工作效率,是治安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社会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公安机关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在公安机关内部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行业场所取消行政审批就是取消管理,就是完全放开经营了。过去公安机关掌握着行业场所的治安审核发证工作,“审批就是管理”的观念在部分治安部门的领导和民警的意识里根深蒂固,有的认为要进行管理就必须进行审核发证,有的感觉取消行政审批后“手中的权力变小了,管理难度变大了”,有的认为没了审批权公安机关在进行检查管理是别人不买账。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引下,行业场所内出现了大量的治安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行业场所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违法犯罪活动大幅增加公安机关治安行政审批取消后,一些特种行业经营者认为公安机关无权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管理,于是放开手脚、大胆经营,甚至在安全措施完全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就匆忙开业。比如一些大型娱乐场所存在严重的消防设施不完备、消防措施不完善,这会给日后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而又无法挽回的损失。

职称

(三)部分违章经营者违章经营现象严重随着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的取消,公安机关失去了对行业场所的审批把关,降低了行业场所的进入门槛,部分行业也经营者认为“发财”的大好时机到来了,今后公安机关对行业场所在无权进行审批,再也不能对行业场所的经营活动指手画脚,并且工商、文化、税务、劳动等其他行政部门手中没有武力强制力作保障,无法对其形成威慑,于是匆忙找场所开张营业,收留不法分子,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出现了一些无照经营的场所,这势必会增加安全隐患、干扰经济秩序、引发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四)关于行业场所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滞后当前在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上,一方面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有关行业场所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却相对滞后,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缺少必要的法律手段,使民警在实际工作中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难以展开管理,最后甚至导致部分行业场所失去管理与控制。当然,这也与部分民警法律素质低、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或不能灵活运用有关。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的治安管理工作创新(一)打防结合,加大对行业场所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对行业场所的管理要全面落实各项治安管理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针对行业场所内所存在的治安问题,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组织力量,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消除不安全因素。公安机关要在做好预防工作(日常检查、监管等工作)的基础上,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出现在行业场所内的违法犯罪行为,狠刹违法犯罪的嚣张气焰,同时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不敢以身试法。

(二)在行业场所设立治安耳目,加强治安情报信息建设行业场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给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的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行业场所量大规模大、问题复杂、对行业场所的控制力减弱、警力不足等,因此对行业场所治安信息的收集变得日益困难。根据各类行业场所的不同特点,在行业场所的“盲点”、“热点”地区布控不同的治安耳目,发展秘密力量来收集关于行业场所的治安信息,逐步建立起覆盖主要行业场所的信息网络。

(三)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在当前国务院取消了部分行业审批项目之后,为了在行业场所管理中能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首先,制定和完善有关行业场所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行业场所的管理范围、管理重点和违法责任,特别是应当将加强行业场所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其次,要加大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禁止各级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特别是各级公安机关开办或变相开办行业场所。最后,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对行业场所管理中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认真严肃地进行查处,对公安民警在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更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姑息纵容。④(四)加强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协作由于行业场所治安管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单靠公安机关一家是不能管理好行业场所的。因此,公安机关要注意加强同文化、税务、工商、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必要的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工作协调与沟通,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本着“保护合法,打击违法,取缔非法”的原则,公安机关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对行业场所管理的执法水平和力度。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与措施,比如将对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权由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下放到公安派出所,因为公安派出所对其辖区内行业场所的接触较多、对其实际情况也比较了解;积极指导、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

取消部分行政许可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公安机关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思想,不断探索行业场所治安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力争将新时期的行业场所管好,真正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责,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公安机关的任务。

注释:

徐芳.熊远明.从行政审批的变化透析治安管理观念的转变

覃泽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思考

岳光辉.浅谈新形势下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

行政审批制度9

根据《盐池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作调研的通知》(盐审改办发〔xx年开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卫生行政审批效率,根据《盐池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卫生局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规范,进一步减少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按照“合法、合理”原则,将卫生局原来17小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减少合并为9 项,审批时限压缩54%,工作流程减少8个环节,审批要件减少12个。

二、具体措施

在xx年电子政务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卫生局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全县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卫生局领导对深化行政审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管理。

(二)压缩时间,精简材料。从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出发,对现有审批事项承诺时间进行压缩,对申请材料进行精简,对通过日常监管即可的内容材料予以取消,对类似“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材料”等笼统性表述进行了规范,使办事流程更加简化,审批时限进一步缩短。规范后的卫生局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由原来17小项减少合并为9项,审批时限压缩54%,工作流程减少8个环节,审批要件减少12个。

(三)积极推进,规范审批。对目前保留的审批事项,组织依法清权确权,编制行政审批目录,明确审批权力的主体、依据、运行程序和监督措施等。完善行政审批配套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建立完善卫生局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将卫生局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政务大厅窗口,专人负责集中受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四)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健全完善盐池县卫生局政务服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度、AB岗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对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的管理约束,及时沟通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和了解办结事项的反馈意见,做到热情接待,微笑服务,耐心解答。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加强行政审批工作。一是要加强政务中心窗口建设,充实窗口工作力量;二是要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让整个审批事项在制度化下有机有序地运行,尽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行政审批制度10

第一条、为了规范网上行政审批行为,提高网上行政审批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网上行政审批实行网上预审制度,当事人将审批事项所需要提交的材料从网上发送到行政便民中心网站,审批单位在网上对当事人提交材料进行审核,材料符合规定的,应当在2日内通知当事人到行政便民中心进行办理;材料不符合规定的,通知当事人进行补正。

第三条、审批单位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审批事项办理完毕,并通过网上或其它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四条、审批单位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堪测的,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现场堪测的时间,当事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条、审批单位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不得违反规定向当事人索取财物,不得向当事人转嫁费用,不得接受当事人宴请,严禁有不廉洁行为。

第六条、审批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因特殊原因未能办理完毕的,应当提前告知当事人,取得当事人谅解。

第七条、审批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无故不予办理的,要对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行政审批制度11

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头看”的通知》(昆软办通10号)文件及呈贡新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头看”的通知》(呈软办通字3号)文件精神,在我街道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头看”,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认真开展自检自查

街道行政审批涉及部门为社会事务办公室,涉及内部审批项目一个:审批生育一孩;涉及管理服务项目五个,分别是:《残疾人证》代办审核、生育二孩基层审核、《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审核、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优惠政策信息公开、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信息公开。以上行政审批项目严格按照新区管委会(县政府)法制办对外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范围内开展工作;对管理服务项目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变相审批。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项目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进行办理。

二、实行公开承诺

街道办事处对内部审批项目和管理服务项目的涉及部门实行行政审批工作承诺书,由主要领导就本单位的内部审批项目和管理服务项目的限时办理进行承诺,对违反公开承诺变相审批和超时审批的,由街道纪工委按照《呈贡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主要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

三、推行网上公开

街道已于今年9月份将各项内部审批项目及服务管理项目在呈贡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进行公布,行政审批工作承诺书将由领导签字后上报新区(县)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和信息产业科,由信息产业科统一在呈贡新城管委会、呈贡政府信息公开站上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建立审批档案

街道将开展的各项内部审批项目和管理服务项目工作情况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按时间段建立起全面、规范、细致的工作档案,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强监督检查

街道将对涉及内部审批项目和管理服务项目工作的部门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纠正问题。由街道纪工委对行政审批制度工作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适时进行督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行政审批制度12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行政事务管理,理顺公司内部关系,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文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员应保证经办文件的系统完整。结案后及时交专职文书人员归档。工作变动或因故离职时应将经办的文件材料向接办人员交接清楚,不得擅自带走或销毁。

第三条凡本公司缮印发出的公文一律由办公室统一收集管理。

第四条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密级档案必须保证安全。

第五条归档范围:

1、公司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科学技术、财务审计、劳动工资、经营情况、人事档案、会议记录、决定、委任书、协议、合同、项目方案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本公司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以及对外的正式发文与有关单位来往的文书。

3、本公司的历史沿革、大事记及反映本公司重要活动的剪报、照片、录音、录像等。

第六条档案的借阅与索取:

1、借阅档案要认真填写《借阅档案登记薄》。

2、借阅档案必须爱护,保持整洁,严禁涂改,注意安全和保密,严禁擅自翻印、抄录、转借、遗失,如确属工作需要摘录和复制,凡属密级档案,必须由总经理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一般内部档原因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批准方可摘录和复制。

3、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检查,如发现遗失、污损、或随意涂改情况的,要追究借阅者责任,并及时报告公司主管领导。

第六条档案的销毁:

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必须编制《档案销毁清册》,属密级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销毁,一般内部档案,须经公司办公室主任批准核对清楚后方可销毁。

3、经批准销毁的公司档案。档案人员要认真填写、编制销毁清单,由专人监督销毁。

行政审批制度13

一、档案科所有工作人员都有保护档案义务,档案属于涉及托管人员隐私,未经许可不得外借、外传。

二、各类档案的借(查)阅,必须填写《档案借(查)阅申请单》

三、个人档案一律须托管人员本人、或委托书指定的委托人,经过相关审批流程后方可借阅。

四、外单位来人借(查)本托管人档案,需持单位《档案借(查)阅申请单》并经科长签字批准,方可查阅。

五、阅档必须在档案室,不得携带外出,以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借出档案材料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必要时可以续借。过期由档案管理员催还。需要长期借出的,须经分管领导批准。

六、外借的档案借阅者必须妥善保管,借阅的档案只限本人使用,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借、拆开、调换、污损文件或在文件上圈点、划字等,要保持档案的整洁、完整。

七、外借档案一旦发生遗失、损坏、销毁等,应立即知会办公室进行处置。

八、档案室对外借逾期未归还的档案,要及时做好催还工作。

九、借出和归还档案时,应做好清点手续,由档案管理员与借阅者当面核对清楚。

行政审批制度14

为保证公司文件的完整,便于查找利用,做好收集、立卷、保管、等工作,维护文件档案的完整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设立文件档案管理专员,切实做好文件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保证文件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提高案卷质量,使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并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二、凡是公司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和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类资料、原始记录、出版物、各种图表薄册、照片以及与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上级事文等都要齐全完整地收集、整理、立卷、保管。

三、人力资源专员要做好公司员工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

四、档案管理员要对公司安全生产相关文件资料专门建档。进行管理。

五、立卷应根据其相互联系、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能反映公司的主要情况,以便于保管和利用。

六、文件资料档案的保管、查阅。

1、所有档案必须入框上架,科学排列,便于查找,避免暴露或捆扎堆放。

2、文件柜、档案室要保持整洁卫生,认真做好文件档案“八防”工作,特别是档案室防火、防鼠、防湿、防盗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定期检查、经常核对文件档案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文件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

七、公司内部员工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资料,须报请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外单位人员要查阅、复印公司档案,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并经本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公司所有档案一律不允许外借。不论是谁查阅、复印档案,公司档案管理员都必须如实进行登记,注清查阅时间、查阅内容、查阅人姓名、批准领导、是否复印等相关内容。

八、对于公司机密文件及档案的管理,要有专柜存放并单独设锁,无关人员不准接触,工作人员要严守机密。

行政审批制度15

在我国,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及给我国所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同业研究者起到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及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而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应该说,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已经走在了前列。而我国,由于起步晚、经验积累少,与他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并虚心向其学习,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一、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

研究发现,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遵循的是“行政法治”原则、“公共行政”原则以及“市场经济”原则。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在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1]

(一)行政审批权下放

美国政府对于行政审批权力并没有管得太死。对于条件成熟的一些审批事项,他们敢于大胆放权,实施审批权力的下放,而下放的方向往往就是社会和市场。即,将原来由政府所承担的一些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还给社会和市场。放权于市场方面的主要体现是:解除不必要的经济型规制,给企业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改革效率。放权于社会方面的主要体现就是:向分散在社会中的一些中介组织进行放权。当然,这种放权也不是随机的毫无资质要求的,也会对相应组织进行考核与评定,合格的才会向其放权。[2]

(二)注重对效益成本的分析

一般来说,政府设立各项规制的目的是帮助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有效配置,但却常常事与愿违,容易产生“设租性规制”,从而违背了初衷。如何来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呢?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那就是“注重效益成本的分析”。如美国政府的12291号行政令就明确规定:1亿美元以上的经济项目都要实施“规制影响分析”,通过后才能做决定或予以实施;否则,就不能通过也不能实施。这样,就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保障。其意义自然是重大的。[3]

(三)积极调整,合理设置

一般而言,各类行政规制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互动和良性发展。虽然目的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总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那么意外发生了该怎么办呢?改革。研究发现,美国对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并非一味地减少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而是有选择性地来实施——该减少的减少,该放权的放权,该保留的保留,该增加的还要增加——是“有减有增”的,“前提”与“大原则”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判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会把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与实际需要不符的规制废除掉,同时把“存在缺陷的”、“不足的”,“需要增加的”规制予以完善与确立。这样,将能更好地促进市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依法依规严格规范行政审批

事实上,美国对于行政许可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一般都是要先通过议会来取得法律设定的,任何人不能随意违背,否则必受严惩。在美国,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并不多,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事务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管理方面的。对于经济事务方面来说,大原则就是保护好消费者,维护好市场秩序。因此,只会选择对那些存在垄断、竞争过度、供求不平衡的事项设定行政许可[4]。对于社会管理方面,则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机制的负面弊端,如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这些方面,政府是会进行行政许可方面的设定的。除了以上这两个大的方面外,其他方面很少有设定。[5]

即便是在这两个大方面,美国政府也进行了改革性尝试。主要是:颁布新法案,据此对规制内容、标准实施“调整”与“松绑”。还有就是,及时有效复查、清理之前所颁布的所有规制条例,改掉不合时宜的部分,保留仍有价值的部分,添加需要的部分,以此来构建良性循环。

(五)确保行政审批的“公开、公平、公正”

研究发现,美国政府重视行政审批的程序,也做到了审批程序的科学与规范,并始终力求行政审批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公平与公正是追求的目标,而公开和公平又是保证公正的有效手段。[6]政府的行政审批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定。

1.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美国政府规定,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不便公开之外,其他信息都要予以公开,每个公民都有知情权。相应的政府机关有公开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履行,要切实确保大众的相应知情权。这样可以大大避免相应责任和权利机关的“暗箱操作”,同时也能使美国向来所推崇的“阳关政策”得以落地。相关的法律有1966年的《情报自由法》、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这些法律的颁布,为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7]

2.认真推行听证制度

行政审批方面的听证制度,在美国也是有着相应的法律支撑的。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包括核发、拒绝、吊销、修改许可证的裁决时,应当及时通知有权得到听证通知的人。在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的需要与方便。这样的法律支撑其实很重要。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请人及利害关系者的利益,让他们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意见、建议的机会。同时,也将行政决策、制度的制定放在公众的视野下进行监督,确保决策与规制制定更加具有合理性。

3.允许适度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负有向被行政人说明行政裁决的理由的责任。这样,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使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加具有说服力。理由说明必须要有“事实上的理由”和“法律上的理由”两个方面。[8]这样既保证了“合法性”,也保障了“合理性”。这一制度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让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否则就找不到理由,也就不能行使相应权力。无疑,这为合理裁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由此可知,美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下面,就谈一谈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我们国家所带来的启示。

二、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启示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式”

毋庸置疑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一边改革,一边用实践来验证;然后再改革,再验证……直至能够与事实需要相适应。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恰恰是实施了“渐进式”的策略,没有去统一要求,也没有去统一步骤,推崇着眼于个案,一件件地去落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这种务实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9]

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避免激进行为,不要一味地等待高层的指示,“需要方”应该成为“发起者”,也不要上纲上线,制定统一步调、一刀切等。否则,就违背了改革的规律与事实需要。推崇渐进式改革,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二)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行政审批制度

中美两国虽然国体与政体均不同,但在行政审批方面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此外,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方面也有很多是相同的。如:环境污染、安全消防、建筑物的抗震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相应的行政审批也就是相通的了。所以,美国的一些好的改革办法,都是可以借鉴过来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国在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具体就是各自国情的不同,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对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取“拿来主义”,若是直接拿来用,可能就会存在“水土不服”,届时利弊孰大孰小还很难界定。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行政审批制度。[10]

(三)强化“市场化”,加强科学规划与决策

鉴于现实的需要,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像美国那样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还要如美国一样加强审批的科学规划与决策,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本质所决定的。此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依法进行”,决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否则必然难以成功。

三、结束语

行政审批论证制度 篇7

江西昌九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全国最大的丙烯酰胺晶体生产基地、江西省生物医药化工和精细化工的龙头企业。公司原名江西昌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 年1 月15 日成立,四天后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9 年至今,昌九集团在昌九生化套现达8.77 亿元,截至2013 年9 月30 日,昌九生化账面总资产仅8.46 亿元,净资产仅5230.98 万元,成为空壳公司。

2012 年12 月份以来,在“赣州稀土借壳昌九生化上市”传闻刺激下,昌九生化的股价从去年12 月4 日的最低价11.12 元上涨到今年5 月9 日的最高价40.60 元,涨幅高达265.11%,随后该公司的股价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但截止2013 年11 月1日该估价仍然在29 元之上。11 月4 日,威华股份发布了赣州稀土借壳公告,昌九生化当天开盘即遭跌停,此后又连续经历了6个跌停,跌幅高达52.14%,结果是融资融劵买入的投资者面临爆仓的结局。7 个跌停之后,昌九生化紧急停牌核查。

二、事件分析

1、不恰当的财务信息披露

昌九生化于2012 年12 月28 日发布的一份公告,该公告引述赣州国资委对稀土资产注入问题的复函,称市属国有稀土企业的产业结构、资产质量等方面还不具备整合上市的条件,因此没有注入昌九生化的考虑。

12·28 公告后昌九生化的股价在几个月内依然大涨144.43%,市场的实际表现表明市场对于该公告出现了不符合事实的解读,昌九生化作为信息披露主体,应及时、充分地关注市场表现,在市场出现明显误读,特别是有媒体将稀土整合与昌九生化联系在一起时,及时、明确地进行进一步澄清和说明,这是上市公司应有的责任,在法律上表现为信息披露义务,但昌九生化并未履行其信息披露义务,涉嫌构成虚假陈述中的不正当披露。

2、内幕交易

2013 年7 月6 日,昌九集团持有的价值3.52 亿元及相关税收和费用的昌九生化股票进行公开拍卖,长期亏损、几乎是一个空壳的昌九生化,其股票最终以二十块钱左右的高价拍卖,而股票的3 个接盘方梁少群、梁耀光以及东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股权转让过户后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抛售了所拍得的昌九生化股份,获利颇丰。

此次拍卖的时间是在6 月17 日赣州稀土和威华股份签署重组上市的协议之后,而昌九集团的控股股东赣州工投与赣州稀土同属赣州国资委旗下公司,作为知情人的昌九集团等在此之后拍卖昌九生化的股权,涉嫌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利用内幕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一般是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而昌九是通过变形的方式———拍卖,拍卖之后,受让人再在二级市场上抛售,通过这种法律上的手段规避了内幕交易的方式,但是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形式上可能不符合内幕交易,但是实际上达到了内幕交易的目的的话,也可以认定是内幕交易。

三、思考与启示

1、上市公司应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不能随意也不能模棱两可。《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章程》及《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对上市公司可披露信息的时间、形式、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2)是上市公司拟公告的内容事先要经相关部门审核。(3)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潜在控股股东或潜在实际控制人均有信息披露义务。他们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进行披露,上市公司无权进行干涉。昌九生化事件存在一个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表面看,公司是无辜的,信息披露不存在违规。然而,回顾这场闹剧的始末,不难发现昌九生化没有很好保护中小股东。有投资者指出,错在公司对涉及稀土的传闻采取了模糊的态度。威华股份4 月16 日起停牌筹划重组,6 月17日与赣稀集团签署了重组框架协议,对此,昌九生化的实际控制人非常清楚。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炒作,以及相关媒体报道,昌九生化并没有对中小股东采取负责任的做法。

2、上市公司应有系统的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体系

此次事件中,昌九生化在舆情管理、危机应对方面的做法,亦值得商榷。

首先,自“重组传闻”出现以来,昌九生化一直不闻不问,任其发酵,明知稀土注入对象不是本公司,却不及时澄清,并对消息曝光之后可能引发的舆论反应和市场影响毫无预警和应对预案,未能对投资者明显过于疯狂的预期进行有效管理。

其次,当舆情苗头出现时,未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其发展和扩散,而在舆情大面积扩散之后,公司的应对动作依然迟缓散漫,无组织,无计划。11 月4 日,威华股份的公告出来以后,昌九生化做出了如下动作:两份波动异常公告,一份澄清公告,一份回复上交所质询的公告,并将于11 月15 日在e互动上召开网络投资者说明会,声称要“与投资者直接进行沟通”。这一系列动作,尚不知是出于监管部门的“建议”,还是昌九生化的主动要求。

昌九生化大错之处还在于11 月14 日《江西日报》刊发的一个专页《人间正道是沧桑———记焦点中的昌九集团及旗下的上市公司昌九生化》。该专页以组稿的形式,试图向外界阐明昌九生化当前的困境与此前所做的努力。应该说,文中对昌九生化的种种不足的叙述,颇为详实,但该文在未对投资者情绪进行安抚的前提下,希望各界人士“理解、支持、关心昌九集团”的说法,以及指责“少数媒体、网络的不良人士刻意臆测、编造、渲染”的语句,却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感。

无系统的舆情管理和危机应对体系,在危机发生之后行动迟缓,应对措施过于单一生硬,急于正面宣传、试图强行扭转舆论,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本次惨案中,昌九生化可谓一错再错。

3、强化融资融券业务市场监管制度

与以往的题材股毁灭式崩盘下跌相比较,昌九生化属于证券信用交易。截至11 月19 日,昌九生化融资余额28544.935 万元,偿还额仅162.5422 元。因此利用杠杆交易的投资者风险随之加大,面临的亏损也会更大,融资客出现爆仓的情况不可避免,甚至不少满仓的投资者会出现破产并倒欠券商钱的情况,这样反响恶劣的情况在A股应该算是首例。1996 年以前,内地市场也曾出现过类似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活动,但信用体系缺失、市场投机盛行以及监管不完善等原因,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1996 年,证监会明令禁止了该项业务。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以及信息公开透明后的今天,我们从昌九生化巨大亏损可以看到,仍需进一步加强融资融券业务市场的监管。从维持证券市场交易的基本目的来说,就是保证其交易具有有序性和安全性。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如被不法利用,可能助长股市投机气氛,滋生操纵股价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同样融资融券交易属于信用交易,如监管不到位,可能增加金融风险。我们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强调其执行力的实施,适时和适当的惩戒机制也必可不少。能真正发挥由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交易所及结算公司一线组织和监管、证券业协会行业自律管理及券商内部自律管理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融资融券交易分级监管体系的作用。

4、投资者防范危机意识的欠缺

首先是如何对待创新工具。近几年,融资融券、杠杆基金、权证等产品不断推出。专业投资者通过研究测算,可运用这些创新产品衍生出套利等多种交易策略。而个人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时间精力和资源也都有限,本来在投资股票上已经不占优势,还要研究复杂的创新产品,进行资金和杠杆管理,一不小心,风险就会爆发。

其次,杠杆具有诱惑力,但驾驭这种诱惑需要很强的自制力、交易能力和纪律性。比如在融资融券中,一般个人投资者的弱点是习惯做多,而且长年累月地融钱,哪怕市场在调整。其实,融资作为有成本的杠杆工具,只是在确定性很高时才用,并且在发生误判时要及时退出。

数据显示,上半年有约30 万名投资者进行了融资融券交易,其中,66%的账面出现浮亏,这已经很说明问题。对一般投资者来说,不必那么激进,用调节仓位的方法来加减杠杆已经够了。

5、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1)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中对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未做出规范。按照国际惯例,有关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应作为法定的信息公告于投资者。二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却很少披露。不少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关联交易做高或做低企业经营业绩,掩盖真实面目,交易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背离,人为提高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增加了市场风险。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虽对关联交易做出了一些解释,但管理层对关联交易采取何种态度,如何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性,上市公司是否应尽量避免关联交易等问题,始终未有明确的说法,《证券法》也回避了这一问题。

(2)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民事责任的缺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我国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证券法》中对民事责任制度的淡化,使证券市场投机炒作气氛深重,披露虚假信息事件屡屡发生,不能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已十分脆弱。从立法、司法实践中看,我国《证券法》在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我国关于证券民事责任立法的单薄性和原则的过强性使司法者很难操作。对于虚假信息披露者对第三者所负民事责任的性质界定模糊,没有规定对哪些受害当事人赔偿,无法确定受害人。对于虚假信息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举证责任、赔偿范围和额度未作规定,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受害当事人无法行使要求赔偿的权利,形成了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所有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从宏光实业虚假上市到银广夏包装利润的弥天大“误”,只侧重被判负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很少涉及对投资者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3)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标准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应当具有最新性,方式具有最快性,信息反映的是公司的现实状况且交付信息资料的时间不得超过法定期限。我国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中期报告在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 天内提交;年度报告在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20 天内提交,并经会计师审计。《证券法》颁布后,第60 条和61 条保留了这一规定,仅将时间分别改为结束后的2 个月和4 个月。上述条文规定了法定期限,但期限规定仍显过长,不利于投资者及时获得信息。而且弹性较大,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法定期限,如公告与事实之间的时间差。我国应尽快弥补这一立法缺陷,制定出详细的、具体的披露制度,从而更有效地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

(4)违反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标准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问题。我国《证券法》未将“及时性”直接规定到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中,实际上,违反及时性标准的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并不比违反真实性等小。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有效保护投资者角度考虑,不能不说这是《证券法》的一个缺憾,应在以后的立法修改中予以弥补。

6、逐步实现退市制度常态化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要逐步实现退市制度的常态化。要严格执行新的退市制度,实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推动存在退市可能或需要的公司在法律、规则框架内主动退市;健全完善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对接机制,疏通退市公司转板挂牌交易和重新上市渠道;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维护公司稳定、投资者稳定、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

上一篇: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下一篇:北京最新股权变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