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与服务

2024-06-15

行政审批与服务(共12篇)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1

一、行政服务和服务行政的概念

(一) 行政服务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与我国传统概念上的干涉行政方式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行政方式。

行政服务着重强调行政主体特别是国家政府要充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行政相对人, 尤其是关系到与人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国家施行行政服务时, 会处于和公民平等相等的地位。当然, 国家也可以高权身份来实施某些行政服务, 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典型例子, 是用公权力来强迫公民接受教育的。

(二) 行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

如果想把行政服务的事情做的很好, 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 就必须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想想办法, 在我国, 我们的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设了很多行之有效行政服务机构 (1) 行政中心的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在治理模式上的重要创新。它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发展, 对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政府一个创举。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上, 实行的是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表式办公和一体化管理等创新型的行政服务的方法。

(三) 服务行政的内容和特点

1.现代服务行政的形成和发展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在行政管理领域发起了一场新的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把市场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主要标准, 并且以其为主导,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将“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政府转化为“以满足人们需要为主要目的”服务型政府。这场运动直到现在依然持续着并且将继续影响着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在服务行政理论的指导下, 政府的具体运作, 通常采用市场竞争模式。此种模式下, 政府不再是公权力的唯一的拥有者, 将市场可以自由调节的公共资源让渡给其他的社会公共组织, 赋予他们职权进行公共管理服务活动, 从而提高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进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服务行政中公权力异化的可能性。国家行政经历了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和服务行政自身的演变, 以及到最后确立现代服务行政理念过程。这种转变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促成这种必然转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 但更是因为存在有深厚的理念基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转变:从抽象方面来说, 当代宪政体制下, 国家行使公权力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对人性的尊重, 行政权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 也是最能体现人性尊严的一种, 就可以把服务行政当作是人性尊严在行政领域中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从具体方面来说, 就是要从行政本身的范畴出发, 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民主化的发展。

2.服务行政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如果想更加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们必须先进行一些调整, 尤其是对于行政法基本理论的调整, 服务行政的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显著成就, 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打下了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不可避免的, 也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出来, 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比如说,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都有明确指出的。正是基于此,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明确目标, 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公众所享有, 发展要依靠人民, 发展要为人民, 不断促进民生的改善。服务行政要求的各种行政活动必须是以人民的权利保护为核心的, 所以我们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二、行政服务与服务行政的区别

(一) 概念不同

服务行政对与我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很大区别于干涉的行政方式, 和我国传统概念上的行政方式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行政方式。服务行政是一种具有形成性质的行政行为, 行政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权利和利益。切身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福利。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都是用人民大众一样的身份地位以实施。行政服务和服务行政比起来, 它是以一种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具体性。这种公共的服务满足了人民大众对于自己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关心。这种行政多元化的模式促进了市场的主体在我们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发展和长大, 这种行政服务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最基本价值的实现。

(二) 内容不同

行政服务是一种通过的具体的行政机构来形式行政规则的方法, 它是一种服务。它的行为就为具体。服务行政是根据行政法所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种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理论, 一种思维模式。

(三) 可诉性不同

行政服务因为有很多的具体行为和机构, 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具有可诉性。服务行政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论和理想, 比如说服务型政府等, 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不具有可诉性。

(四) 调整的关系不同

行政服务调整的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直接面对人民大众, 调整的关系和内容较为琐碎。多为一些具体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和行政法, 行政主体和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服务行政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 是一种行政理论, 没有像行政服务那的具体性, 相对来说更加抽象。调整的是行政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 行政服务和服务行政在概念, 内容, 调整的关系等方面有很多的不同, 但是行政服务也需要服务行政理论的指导, 才在行政服务中发挥更好更优秀的作用。而法务行政理论也需要用行政服务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东明, 姬建芳.注意解决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运行中的问题[J].中国监察, 2005 (6) .

[2]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2

一、存在问题

(一)部分单位缺乏具体创新措施。主要体现在缺少改革创新办法,以缺少法律依据、无其他地方经验可借鉴等为由不开展工作,对“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创新理念认识不到位。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受制约。一是电子证照应用推广慢。市级建设的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尚未全面推广;

二是“数聚赋能”专项行动由市级统一部署,区级缺乏主导权。

(三)区级不能建立独立的热线受理平台。潍坊市12345热线受理平台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建立和维护,区级只能应用。

(四)开办企业方面存在服务质量、企业开办注销便利度不高的问题。企业开办和注销涉及区审批服务局、区税务局、区医保局、区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多个事项,办理流程环节多。

(五)办理建筑许可方面存在需提报材料数量过多、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验收慢等问题。一是以工业项目为例,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审批服务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办理的用地规划、工程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17个事项一共需要提报95份材料,其中29份材料需要企业重复提报。二是企业反映项目建设涉及的联合勘验、多测合一、多规合一、联合验收、区域评估等内容,各部门未开展工作。

二、整改措施

(一)深度总结政务服务“私人定制”模式经验。将建设项目“私人定制”模式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政务服务各领域推行“定制化告知、主题式审批、专业化帮办”,打造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体系。

(二)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一是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总结前期“一业一证”改革经验做法,持续梳理行业事项,确保试点行业全覆盖。二是落实企业开办“1001”全程网办新模式。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一件事、零见面、零成本、一次好”。三是深度梳理企业注销环节,提高企业注销效率。对未开业、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毕的企业实施简易注销,简化注销流程和材料。

(三)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好”改革。根据市政府办公室确定的“一件事一次好”试点事项清单,整合关联事项“一链办理”,建立协同联动、集成共享、线上线下融合新机制。

(四)继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市级有关部署,研究推进联合勘验、联合测绘、多规合一、联合验收、区域评估等改革,确保完成任务。

(五)推动区直部门运行流程再造。印发《坊子区区直部门(单位)运行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对部门内部流程、跨部门横向流程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流程进行再造。解决部门职责任务不明确、内部流程不高效、职责边界不清晰等问题。

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现状建议

.近年来,随着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部分高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师生的服务、探索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在学校内部推出了行政服务中心(或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并取得了不错的师生口碑和校内外影响。然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高校在本体上与政府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为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还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行政服务中心的概念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产生

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大厅)是政府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革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成立的政务服务部门。在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大都产生于本世纪初,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已有不同层级的综合行政服务机构3300多家,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我国综合行政服务机构的产生,顺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的一种新的探索。

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高校学习政府经验推进行政服务理念和职能转变的产物。根据网络资料的检索:最早建立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是中国科技大学行政服务中心,于2009年9月10日正式启用,但它只实现了行政部门的集中办公;第一个实现“取号办理,一站式窗口服务”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服务中心,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启用;于2013年2月27日正式启用的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则在行政服务办事机构独立性、校内事项整合彻底性及事项办理标准化和受理平台信息化方面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已经建成或者着手建设行政服务中心的国内高校寥寥无几,并且在已经建成的也大都名不副实,实际上只是物理办公空间的集中或者是某个专项工作的办事中心(比如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严格地说,只有真正按照“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审批和服务事项,使校内师生不出大厅即可办理大部分校内事项,这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服务事项有待扩展。当前高校的行政服务中心,一方面是没有覆盖与师生关系密切的所有部门,另一方面进驻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把所有的事项都放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这就至少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生弄不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什么事情需要回原部门办理;二是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行政服务中心无法彻底办完,还要再跑其他部门;三是同一个部门的事项甚至都有可能出现行政服务中心和部门来回跑的情况。

2.事项联办有待破题。目前,即使是最完善的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实际上也只是实现了部门行政服务的集中化和窗口化,对于新教工入职、毕业生离校、校内活动审批等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事项还是由各环节涉及的部门分别审批,加上有些部门并未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就导致了办事师生依旧要跑很多门、找很多人,大大减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也可能招致广大师生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成效的质疑。

3.审批流程有待简化。高校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的梳理工作主要是由入驻单位完成的,只是对是否适宜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进行了审查,在审批流程上还是和原来在各部门办理时并无二致,各审批环节设立未必都经得起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检验,如果不加以简化和优化,必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师生满意度。

4.申报资料有待精简。与政府类似,高校在设立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时,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往往每个事项都要递交单独的申报材料,而实际上,这些表格需要采集的信息基本上都很雷同,所以,经常有师生抱怨,在学校里办事总有填不完的表格。而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之后,这些事项集中到办中心办理,这个问题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甚至会出现师生去两个相邻的窗口办理不同事项,需要交两份基本雷同的表格的情况,精简申报资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剧。

5.服务标准化有待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各部门,其本身的敬业精神、服务态度、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本来就各不相同,加之又受各自部门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为师生提供的服务上也肯定也参差不齐。而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响应师生的要求,通过推进服务的标注化来规范和提高所有窗口的服务质量,就成为了无法绕过的重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扩展。一是由高校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约谈每个进驻单位负责人,要求对部门所有审批事项进行重新梳理,能入厅办理的尽量入厅办理,不能入厅办理的说明理由;二是在学校网页对各部门入驻事项和不入驻事项进行公示,征求全体师生意见;三是针对师生反应比较集中的不入驻事项(包括不入驻部门),由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沟通,尽可能满足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四是对于扩展事项不积极,推进速度缓慢,或内部审批事项比较分散,存在具体困难的部门,建议在分管校领导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支持下要求该部门成立审批服务科,先把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审批服务科后,再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科负责对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窗口进行业务指导。

2.进一步推进服务事项的简化和联办。一是要大力缩减审批时限,全面清理精简申报材料,执行“三个取消”原则:依据不明确的材料坚决取消,此前已经审核、查验的材料坚决取消,部门间能通过网络信息共享的材料坚决取消,对于要件齐全,非要件不完善的,只要申请人做出书面承诺补齐时限,即可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建立学校“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尝试推出师生事项办理“一表制”,即服务对象在办理相关事项时,相关数据录入“登记数据交换平台”,只要数据足够,各部门可以通过交换平台获取数据,直接生成打印登记表格,避免多次重复提交信息,以提高效果,促进节能环保;三是推出审批高速专线,啃掉多环节审批的硬骨头。针对多环节审批的难题,依托业务第一主管部门,推出审批高速专线,简化办事流程,切实解决师生“办一件事,跑遍整个校园”的情况。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4

1 开展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是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法律赋予气象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气象部门应该认真履行法规, 保证审批工作和审批程序的合法性。各级气象防雷主管机构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做好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使其符合审批流程要求。首先在办理防雷审批资料前对多所需要申请行政审批的防雷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鉴定。防雷行政审批机构需要成立专门的审批服务窗口, 配备专职人员和独立的对外服务窗口, 由专门的气象工作人员持申请资料到服务窗口办理审批提交, 由窗口服务人员进行当场递交审查是否符合各项标准要求, 并退回不合格的申报材料, 发布《防雷审核资料补正通知》。只有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给予受理并发布《防雷审核受理回执》。若遇到审核需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鉴定时, 审核人员可根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要求, 使用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审核。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 黄河下游北岸, 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主要产区之一。我市地貌较为平坦, 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3℃左右。虽然我市不在雷电高发区范围之内, 但随着近些年强对流天气增多, 我市曾在1996年发生7.25雷击高压室事故、2010年发生雷击房屋事件等多次雷击事件, 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我市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安定社会, 加快地区经济增长, 开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项目较多, 为了避免雷击再次造成重大损失, 必须做好防雷安全工作, 大力开展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防雷行政审批服务人员要意识到自身肩上责任的重大, 增强审批人员工作使命感。防雷行政审批工作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气象部门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气象事业公益性的进一步体现, 行使审批义务, 完善审批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审批效率, 发挥审批工作服务价值。

2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实践

2.1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开展

开展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需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行政机构赋予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和保障。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 《河南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各级地方气象行政主管机构依法行使防雷行政审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由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本地区雷电灾害防雷工作, 全面落实防雷安全措施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 减轻地方雷击安全隐患及造成的损失, 发挥审批工作的防雷效益。

濮阳市政府在2013年与其他各县区签订《2013年濮阳市气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正式将各县区气象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中, 加强重要场所防雷安全装置年度检测, 使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同时开展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微笑之星”活动, 强化气象管理工作, 提升服务质量, 努力把气象服务工作做到企业、群众, 服务对象满意。2014年初为全面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高效服务推动各类项目建设, 我市气象局积极开展优化整改行政审批工作, 通过缩减办事环节, 推行并联审批制度;整合流程, 畅通绿色审批通道;缩减时限, 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强化督导, 积极接受社会监督的几个方面对气象审批服务工作进行优化整改, 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益和服务质量, 得到社会群众好评。

2.2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行使防雷行政审批工作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工作阻碍, 影响气象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阻碍气象事业规范性发展。在进行防雷执行中, 存在执法人员定位不准确, 不利于整个执法队伍的成长;部分防雷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熟练, 开展防雷审核服务工作能力差, 服务质量低;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简化审批手续, 对形式管理权造成一定阻力。在防雷安全监督方面, 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对防雷工作重视不够, 重地区经济发展, 轻防雷安全效益, 增加了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工作量, 要求我们气象执法人员敢于执法、善于执法。

3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建立优秀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队伍

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属于公益性气象服务部门, 行使服务工作的主体是气象行政审批人员, 因为需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防雷行政服务机构管理队伍, 确保气象行政审核工作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防雷行政审核工作的规范性、效益性。可通过建立地方独立的防雷行政管理团体, 培养专业审批人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并负责相关管理业务。深化每一位工作人员行政执法意识, 强化自身监管职责, 使防雷审核服务工作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民主性, 使其服务于防雷工作更好发展。

3.2 规范办事程序, 积极适应审批制度改革

审批服务中心一定要保持“廉洁、务实、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 以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 根据相关法律对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要严格按照各项工作环节法规要求执行工作任务, 在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的同时, 制定合理的审批流程, 规范审批行为, 大胆创新, 摸索出一条适合地方气象审核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优化自我, 不断提升自我, 确保防雷行政审核工作服务到位。

摘要: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是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行使气象管理职能的体现, 审批服务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民, 减少雷电灾害, 文章对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有利于防雷行政服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防雷行政,审核服务工作,防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孙斌, 徐万豪, 郑海芳.浅谈如何开展防雷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2]陈宏, 李家启防雷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浅析.

[3]贾金楼, 程云峰, 殷广亚.防雷行政执法实践与思考.

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启示 篇5

调研快报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编者按】为节省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时间,《调研快报》从本期起只刊登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内容摘要,读者若要浏览全文,请登陆佛山市委党校网站http://

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课题组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是世界先进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标准的集合。在企业管理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应用。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政府部门,为提高政府行政机关效能,大胆探索创新,把标准化体系导入公共管理。广东省的江门市与佛山市顺德区的勒流街道办事处两个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分别整体导入了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地方党政机关自觉推行的这种技术革新对解决当前行政机关行政效能的问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于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有何借鉴意义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江门和勒流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行政服务标准化及其相关的概念

行政服务标准化是从企业导入到行政体系中来的。所谓标准指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对活动或者活动的结果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文件。由此可见,标准针对的是通用的和重复性的活动,而不是独特的例外事件。在行政服务中,也存在这样的活动,即不同的业务具有相似的流程或者相同的业务反复出现。对这些具有共同性和重复性的活动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从而提高办事的效能和效率。标准化就是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发布及实施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这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行政服务标准化就是对行政服务中出现的共同的和重复出现的行政服务及其工作过程制定、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持续改进的一种有目的的科学活动。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增强政府工作的责任,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巩固现有成果、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破解服务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二、江门市政府部门导入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2003 年十月开始,江门市在市直机关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在市政府办公室开始试点,之后分批导入,稳步推进。截止到2008 年底,该市共有66个单位分三批全面完成了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在操作上,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的一般做法是,聘请专业机构提供专业辅导,然后各部门组织编写规范性文件。如江门市政府办公室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指导书”;江门市财政局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服务规范”。虽然各个部门的做法不完全一样,但从总体上看,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质量管理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市长对ISO工作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导入单位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导入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统一认识,市委市政府邀请专业公司为各个单位的“一把手”讲解ISO相关知识,召开了三次千人动员大会,还组织主要责任人到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认识上的统一为导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指导,注重实效。江门市委市政府将ISO导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公共服务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上。市ISO办公室联合专业咨询公司分类对导入单位给予具体指导,各个导入单位“一把手”挂帅,全员参与,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文件的编写,并以文件为依据组织实施。

(三)分批实施,稳步推进。江门市导入ISO的策略是分批导入,梯次推进。具体做法是“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2003年开始到2008年分三批,共有66个单位导入了ISO体系。

(四)强化监督,持续改进。ISO的精髓在于持续改进,满足顾客要求,行政服务更应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政府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政策法规的变更与办公手段与技术的更新,行政服务只有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让群众满意。江门市许多导入单位基本上都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修订文件体系。

三、顺德区勒流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体系标准化的推行情况 勒流街道办事处 “标准化服务体系”导入工作始于2005年下半年,负责“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机构为国际领先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SGS),勒流街道办事处经过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接触与协商,于2006年3月份签订初步协议。为了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街道办事处主任亲自挂帅,并委任了三名服务专员负责安排和进行服务标准的督导,直接向街道办事处汇报行政服务标准化的落实工作。

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导入工作经历了体系策划、文件编制及试行、体系运行与内审和审核验收等阶段。文件编制是基础性工作,是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依据。为了编制出适合勒流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部门工作要求的文件体系,有关专家入驻勒流街道办事处,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政府服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制;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了解办事流程;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办事群众的要求。在获取必要的信息之后,专家们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共同起草了《顺德区勒流街道人民政府服务标准手册》。手册包括通用服务标准和部门服务标准,其中,部门标准又分为办事流程和规范。在设计上,将办事流程绘制成流程图,在流程图的每一个环节下面标明相应的服务标准。这样一来,办事群众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有利于对服务结果进行评价。

行政服务标准化导入在勒流街道办事处部门中的经济发展办、城市建设管理办、农村工作办、社会工作办和宣教文卫办等五个办公室全面铺开。经过近3个月的试行之后,进入评审阶段。评审团由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村居群众代表和镇人大代表组成。评审团的成员经过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例如:“工作流程需要的时间要进行公布。”“在服务窗口等多久才能得到服务,等候时间应该明确标出来。”等等。根据代表的建议,认证机构对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制定出的9条服务承诺一一进行修正和完善。针对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承诺中提出,要“建立标准的处理时间,并提供案例处理状态查询,相关的标准处理时间由各部门分别公布。”同时,“对复杂和需时较长的项目和工作,责任部门需定时跟进和评估,并口头或书面通知服务对象。”反复的修改后,代表们最终拍板通过了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2006年8月,勒流街道人民政府服务标准顺利通过瑞士认证机构SGS的审核,并在总部注册。SGS授予勒流街道人民政府SGS服务标准化认证证书和ISO认证证书,勒流正式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标准化名镇”。

为了建立行政服务标准化的长效机制,勒流街道办事处主任委任了稽核员,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审核各个部门的服务标准及其施行状况;勒流街道办事处还聘任了“密查”稽核员,他们装扮成办事群众对行政服务进行密查。服务专员综合稽查员的稽查情况和办事群众的反馈信息就服务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向勒流街道办事处主任汇报,并及时进行整改。除此之外,根据SGS国际标准化认证的有关要求,标准化服务体系必须每年审核一次,最近的一次审核是在2008年7月完成的。经过严格的审核,审核组专家一致认为勒流街道办事处各个部门基本按照服务标准手册运行,各个指标符合年审要求。至此,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年审。为了更好的规划和进一步推动勒流区域标准化战略的工作,顺德区质监局与勒流街道联合在勒流街道办成立“顺德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勒流分中心”,并于2009年6月10日在勒流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四、行政服务标准化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自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之后,无论是江门还是顺德的勒流,机关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2007年年底,江门市ISO办组织对市直机关57个ISO导入单位就导入工作效果从服务理念、责任意识、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工作规范等六个方面进行测试,平均满意率为93.5%;2008年,“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全年共接入市民来电474772个,平均每天1297个,市民对热线服务的满意率达98%。勒流街道通过搭建政府标准化服务平台,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社会服务效率,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投诉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导入标准化体系,把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办法运用于党政机关的做法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概括起来,行政服务工作实现了以下“六个转变”:

(一)施政理念——由管理转向服务。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向,是现代性公共部门的重要表征。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江门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理念与日俱增,实现了从“父母官”到“服务员”的观念转变。为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服务,市政府引入ISO服务理念,先后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民生热线,还向社会公布了市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手机号码,直接倾听市民诉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把“服务”的概念贯彻到政府运行的每个环节上。勒流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服务部门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将服务流程与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清晰地呈现给人民群众。这种良性转变,体现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自我完善。

(二)行政方式——由事前、事后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导入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加强了行政机关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过程控制。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对每项工作“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作了明确的标准性规定,较好地克服了行政服务的随意性,提高了行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三)责任主体——由比较模糊转向比较清晰。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岗位职责非常明确,责任主体更加清晰。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而得到强化,基本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责任主体逐步实现了自我管理。

(四)服务质量——由间断改进转向持续改善。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每一项工作程序形成一个由计划、执行、监督、反馈组成的回路,某项工作进展到那个环节,都有严密的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从而使得服务质量呈现出持续改进的特征,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确保了服务结果的质量。

(五)工作态度——由友好应对转向主动创新。长期的机关作风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办事中基本上能够做到友好应对。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导入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时间限制,还有相应的服务标准。面对这种情况,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就要开动脑子,探求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六)绩效管理——由年终考核转向全程评估。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绩效管理工作一改年终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感情轻实绩的旧貌,实现了绩效评估的数量化和日常化,提高了绩效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和公平性。

经过几年的运行,通过对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在实践上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体系设计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工作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有些部门或人员仍在体系之外。二是标准化工作与实际工作的契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凭经验办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就推诿,或者钻牛角尖,逃避责任。三是比较费时和耗财。行政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导入、认证和年审都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费用。

五、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几点启示

导入行政标准化体系是公共管理的创新,符合党中央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江门与勒流的做法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以理念引导变革。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能否有效运作,关键在于施政理念是否真正转向“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就是要把社会公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社会公众的意志作为根本向度,倡导以公众和社会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确保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和社会共同利益。政府机关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应当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行政绩效的最高准则。江门与勒流两地在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时选用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前者是ISO,后者是SGS。无论是那一种形式,其核心理念都是“顾客中心,持续改进”。

(二)以技术促进效能。行政效能的提高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而且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ISO 质量管理体系和SGS标准体系都是被企业管理证明了的有效的管理技术,将企业管理中具有通用性的管理技术导入到公共行政中来,借助技术手段解决行政服务问题,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从江门和勒流的实践来看,服务标准化技术对于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同样是有效的。

(三)以范式保证交流。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各行政部门的行政服务具有了统一的范式。虽然各部门的办事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模块是一样的,而且与国际接轨。在同一平台上,部门之间的信息与人员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四)以稽查强化监督。行政服务标准化设立双重稽查,一是公开的内部稽查,一是不公开的秘密稽查。稽查内容可以随机选取,稽查标准来自体系文件。这样就使得对行政服务的监督更加有效。

(五)以改进推动学习。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持续改进”,要求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行政服务,以增强行政机关对环境的适应性。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导入促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停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思想,不断地提高为公众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本领。

服务型行政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它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实现主客体中心位置的转换,变管理主体中心主义为服务客体中心主义,以公众满意度作为公共行政的中心原则。

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作为公共管理技术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体制建设,旨在承载体制变革的内容、弘扬体制变革的精神。因此,在学习与借鉴时重在突出“以民为本,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ISO 9001: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2] ISO 9000:2000—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3] 陈新民.“服务行政”与“生存照顾” 概念的原始面貌[A].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Chen, C.K.Yu, C.H, Chang, H.C.(2005).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stomer-oriented service activities in the Taiwanese public sect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6(7), pp.887–901 [6] Chen, C.K., Yu, C.H.and Chang, H.C.(2006).ERA model: A Customer-Orienta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odel for the Public Servic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Vol.17, No.10, pp.1301–1322 [7] Chen, C.K., Yu, C.H., Yang, S.J.and Chang, H.C.(2004).A Customer-Oriented Service-Enhancement System(COSES)for the Public Sector,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4(5), pp.414-425 [8] Christian Korunka,C., Carayon,P., Sainfort,F., Scharitzer,D.,Hoonakker, P.(2003).Qua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from an Employee’s Perspective: Results from a Transactional Comparis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4(5), pp.541-552 课题组成员简介: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6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行政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7-02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1.概念的提出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莱昂·狄冀在其“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理论框架下提出“公共服务”这一概念,它也是现代公法的基本概念,现代国家以它为基础。“公共服务”理论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巨浪,得到了普遍的讨论和认可,为建立并且形成公共服务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1995到1997年间,中国大陆出现了“服务行政”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然后各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动。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以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职能。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由原来的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以“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体制。

2.概念的内涵

(1)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应坚持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把“一切为了人民”落实到实处,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政府的决策、措施都应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耐心倾听人民的诉求,尊重人民的意愿,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服务型政府是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有限政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冲击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不能一味的充当“全职政府”,不能一直处于“控制者”的地位,而要把权力下放,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实行。这里所说的“下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指地方;在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指企业事业单位;在党和政府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指群众组织。通过此等转变,政府、地方、企业、市场、群众等几方面关系各司其职,而政府要抓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 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协调各部分的职权冲突。

(3)服务型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有法治作为依赖。从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看,依法行政是以“人”为本得以实现的保障。依法行政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才能更加有效的约束政府行为,减少其随意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我国现阶段,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设法治政府,使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能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行政体系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法治保障

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以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职能。服务型政府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服务行政已经成为公共行政的重要内容,为了建立起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体系,应对行政法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1.根据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变更调整行政法理念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从保障和维护市场竞争的效率与安全发展到维护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两大方面。而政府的转型对传统的行政法理念和价值产生了影响。为了适应这种转型需要对行政法体系作出调整。第一,服务型政府模式下的行政法价值取向要兼顾行政权力的管控和公共服务双重职能,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要有所创新。第二,行政法基本理念应由原先的权力本位理念转变为权力与权利平衡基础上的权利本位理念,更加倾向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控制。这种价值理论符合我国宪法确立的人民政府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实现行政体现改革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是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行政法律制度不仅要为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采取多种形式,还要为保障服务型政府能够实现理性发展而设置一定的规范制度。

2.逐步健全行政法内容,完善行政法运行机制

(1)完善行政法立法内容,规范和健全行政法机制和程序

完善而健全的行政法律规范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前提,是确保服务型政府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保障条件,是对服务型政府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律武器,是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保护伞。但是,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服务型政府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行政法体系出现了自身的局限。由宪法统帅的行政法体系在内容上出现短缺,条款上过于简约、粗疏,有些条款法律含义不明确,体系上很不健全和完备,没有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应不断规范和健全行政法的立法机制和程序,不断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不断健全行政法制的具体内容,保障服务性政府建设的前行。要建立行政法制的过滤机制,如行政立法的违宪审查,确保行政法制的有效性;要确立立法原则,如人本原则、连续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中的听证、广泛听取意见制度,确保行政法制的科学性;要改革和完善现行行政法体系中的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从实际出发,制定和颁布新的行政法律文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在推动行政法制建设中的领导和保障作用,以改变行政法制建设实际上由行政机关主导,行政法成为“行政机关所定之法” 的倾向。

目前,行政法制建设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成绩斐然,在行政主体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行政救济法等各个领域都出台了一些特别有分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一系列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今后,为适应服务性政府的建设,行政法制建设的内容必然要逐渐向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发挥行政指导、行政服务功能方面转变。适应中央不断深化社会建设的需要,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行政法制建设的内容必然要在如何有效支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如何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有所作为。 此外,行政法体系是人民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未来行政法制建设的重点内容还应包括对民生的关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以及对政府自身良性建设的深入推进等。

第二、改革行政执法机制,依法行政,促进行政方式的创新

近几年,我国的法治建设日臻完善,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依法执政基本落实,但是,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造成执法队伍中隐藏着素质低下的执政人员。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听证等众多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良好制度在现实面前都遭受重挫,有的甚至还沦落为法治的“摆设”,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执法违法、徇私枉法、执法谋私、执法不公的现象;存在多重多头执法、甚至执法扰民的弊端。因此,必须从实际出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改革行政手段和方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服务型政府的权力和义务进行规范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责任政府,对多个领域都有干预的权力,也有应履行的义务。行政法体系应对它行使权力和享受的义务都加以约束和限制,让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人民服务。避免权力膨胀、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等现象的发生。行政法体系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服务型政府的权力和义务进行明确,使政府在职权范围内依法执政,并且要在满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提下保持资源的适度平衡。

2.对服务型政府的运行规则加以设定

在我国,行政法之下的服务型政府运行应当遵循公平性、透明性、连续性和适应性等规则。公平性体现在给予全民普遍的关怀,适当的向弱势群体倾斜,平等的对待每个公民等三个方面;透明性体现在实现行政过程透明,行动开放化、透明化,政务公开等三方面;连续性体现在对政府的义务进行约束,确立规范和原则,建立保障机制,保护公众的信赖利益等几个方面;适应性体现在以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定期评查或评价政府各方面的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以及公众的各种服务需求以作出相应的反映等几个方面。

3.对服务型政府的侵权赔偿机制加以完善

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服务宗旨,而不是侵权的政府。当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侵权的行为,就需要行政法对其加以约束与管制。新时期可能会出现的政府侵权行为有:(1)政府为民众提供应履行的公共服务的义务时,超出了法律范围;(2)由于政府某些方面的原因,如履行某项公共服务义务的方式、顺序或时效等存在不当情形情况发生时,行政相对人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并没有按照法律预设的情景实现;(3)政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为公众提供某些公共服务,致使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总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是协调政府和人民关系的直接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和发展行政法体系,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良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江必新.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J].现 代法学,2009,(1)

[2]赵春丽.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行政论坛,2004(6).

[3]陈玉芬.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法学研究.东北大学, 2009.5.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上审批,行政服务大厅,WebService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务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各级政府大多也开设了自己的网站, 将一部分政府职能移到网上进行, 如网上审批。这些举措大大方便了公众, 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网络分离、信息孤岛、信息分散。这些问题使得目前的网上审批系统还是存在审批手续复杂、时间冗长, 审批申请人还需要到各个政府部门分别进行申请等缺陷。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解除相关办事人员的这种负担, 提供“一站式服务”, 使得相关人员可以一次性办理多种手续。

随着Web Service技术、XML标准的出现和发展, “一站式”运行机制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已经真正成为可能。网上审批系统是指在网络系统的一个入口节点, 分布式地集成各个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中的公共服务, 实现跨政府部门的网络化、无缝式服务。用户提交申请后, 网上审批系统根据该服务的定义, 可以分别启动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进行处理。对用户而言只存在一个入口, 同时也是出口;对各个业务部门而言, 仍然是在自己的业务系统中进行操作, 从而保证了操作的方便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1 网上审批系统体系结构

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即行政办公系统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即政府门户网站。

本系统设计是以出租屋业务的一个梳理及整合各种相关资源为基础的, 系统大集中为中心, 以及对现系统功能进行参考, 也结合各个镇区、村服务站所提出比较有通用性的需求, 更好体现政府服务于民的宗旨, 让升级系统的功能更加贴近用户, 贴近群众, 系统设计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分为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和公共服务四大部分, 4部分相辅相存缺一不可: (1) 基础设施层:包括中间件、网络设备、硬件设备、安全设施、数据库、数据仓库等; (2) 支撑平台:其中包括:组织机构建模、表单定制工具、流程设计工具、统一认证、数据交换和平台管理等许多成熟的构件, 为需求的定制, 及时的应变打好了基础, 做到可以按用户的“随需而变”; (3) 应用系统:涵盖了市级、32个镇区服务中心、村服务站的全部应用, 包括以下应用:网上审批系统、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查询/报表统计打印等; (4) 公共服务:面向公众的服务, 即出租屋一站式服务门户网站和便民服务大厅。

在审批业务的提交和处理过程中, 出租屋一站式服务门户网站进行审批项目的登记和资料的提交, 门户网站通过特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同时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查询功能。用户提交的资料得到受理后, 转入网上审批系统进行处理, 工作人员通过该平台进行审批事项的审批, 核准等操作, 网上审批系统对审批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 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审批结果反馈给用户。

2 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在软件领域, 面向服务 (Service-Oriented) 是一种构建分布式系统的方法, 从技术角度讲, 服务是一个可供远程访问的独立的应用程序模块。面向服务将当前分布式的众多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和遗留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协调起来, 将“服务”直接与业务实体相映射, 并且将所有的应用都使用平台无关的公共的编程接口和互操作协议, 使已有的各功能很容易被再次利用, 能够在业务级别上而不只是技术级别实现企业复用和集成, 将大大降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

SOA典型的实现方式是Web service, 采用了SOA模型的Web services系结构。如图2所示: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系统基于SOA设计与实现,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采用SOA来构建第四方物流管理系统, 并提出基于SOA的、分层的第四方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及服务大厅的整体架构设计; (2) 异构系统间的复用与自动交互技术。分析采用Web Service技术对各类异构系统进行封装, 解除原有系统间的异构性, 使原异构系统之间能够交互, 尝试实现交互的自动化; (3) Web Services的集中存储、注册和自动获取。建立系统专有的Web Services注册中心, 实现Web Services向注册中心进行注册, 以及从注册中心自动获取Web Services的软件模块; (4) ) 各类Web Services的自动调用。为实现系统对各类不同的Web Services的自动化调用, 通过分析Web Services各元素的相关规范, 完成对Web Services动态分析和自动调用的通用软件模块, 真正发挥Web Service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3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系统特点

系统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的平台化策略, 广泛使用Web Service技术, 以应用层为依托, 以审批业务规范和数据标准为设计依据, 以行政审批的计算机管理为目标, 以浏览器为操作界面, 以共享数据为数据基础, 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各地市行政服务中心软件系统。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平台化系统。政府审批服务业务应用中时常调用的一些共同的基础服务, 系统应对其封装和组件化, 后续的业务应用扩展开发只需要调用这些基础类、组件或模块, 实现核心组件可跨平台移植, 避免重复开发; (2) 灵活性。系统界面友好, 使用方便, 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系统, 可以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组织方式定制, 操作灵活方便, 实用性强; (3) 扩展性。系统接口友好、规范。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接口进行数据上传、查询、输出等, 实现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各职能部门与基层之间的数据共享。系统能够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工作平台, 扩展性好; (4) 安全性。平台通过业务访问中间件对数据库进行访问, 而外部用户则不直接访问数据库, 而是通过Web服务访问中间件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对不同的访问用户设置了不同的权限,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基于SOA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既能为解决行政审批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也能为各部门提供网络服务大厅信息共享平台。同时, 基于SOA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系统的实现, 也是Web服务技术在城市网上行政审批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应用和探索。依托该平台的运行, 相信能够逐步改善行政审批环境, 解决行政审批效率不高的难题, 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旭, 曹元大.电子政务审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 (11) .

[2]蒋少华, 胡华平.电子政务应用中报告审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6 (1) .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这是服务型政府首次在国务院的正式文件中出现, 这标志着建立服务型政府将是今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我国行政审批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起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是国家管理、控制经济及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 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 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 财政实行统收统支, 物资实行统一调拨, 政府以其所掌握的权力实行计划并因此而实现全面的“市场替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个政府部门它的精力要是主要放在审批上, 它就不可能成为服务型政府, 所以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 政府不要去做那些市场可以做到的事情,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的疆域, 由传统的管制监控型管理转变为引导和服务型管理, 才能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社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本质上是对社会发展要求和行政审批实践的精辟概括, 但其价值并非仅仅囿于理论层面, 更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和要求。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 强调原则、明确导向、匡范运作, 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 依法原则

“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 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由法律产生、受法律控制、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遵循依法原则。一方面, 要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设立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 必须符合我国的宪法, 符合根本立法要求。也就是说, 设定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必须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及其精神相抵触。另一方面, 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 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彻底取消没有规范性文件的审批事项, 如仅根据领导讲话、指示等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只有公正公开并经过法定程序制定、通过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依照法定职权、程序制定的规章才可以设定行政审批。

(二) 效率原则

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效能, 所以服务型政府必须要求高效行政, 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高效率的行政审批应当以较少的行政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要努力改革审批方式,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 简化程序, 减少环节, 提高效率, 强化服务。一个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 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 应当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 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实施行政审批要规定合理时限, 在限定期限内及时办结, 超时则实行自动认可或默认制。

(三) 责任原则

责任政府是一个民主政治与法制时代的基本理念与要求,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强调政府要对自身行为负责, 更要对公民负责, 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也必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在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的同时, 要规定其相应的责任, 实现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不按照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甚至越权审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审批相对人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审批机关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 公开原则

公开透明是现在政府的形象, 也是服务型政府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政府的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关系到公民权利的实现, 关系到政府自身的廉洁。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 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明确行政审批的条件、程序, 并建立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监督的制度。行政审批内容、对象、条件、程序、时限等必须公开, 未经公开的, 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 并且审批结果一律公开。行政审批机关应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对行政审批机关的监督权。保证其合法、合理, 公正地行使审批权, 维护审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

(一) 审批有据

行政审批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审批有据的实质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行政审批法律体系, 这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首要内容。行政审批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 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国外各国管制改革经验表明, 法律制度在这方面无疑起到主要作用。当然,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可能是一个模式, 因此我们不可能照搬某一个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 而是要在遵循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则与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 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要求的法律法规。而且这必须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 这样的法律规范也应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予以更新和完善, 完善法规内容与健全法律体系。

(二) 审批有度

审批有度就是要求政府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并重:政府不应审批的应予以放开, 该由政府进行审批的应当强化。

实质上, 政府与市场这两种选择的边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明晰的, 实践中常常出现越界行为, 即本应当选择市场交易的方式实际上都选择了政府交易, 政府干预过度;或者本应选择政府交易方式时政府却放弃了作为, 使政府作用不到位。在经济领域, 政府审批的边界主要体现在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 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权益, 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限要不断缩小, 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应当不断减少, 让市场调节手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充分尊重市场的自由。在社会领域, 政府审批主要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福利、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 部分审批事项必须强化。必须在确立以提高行政效率、公民自由和幸福、社会安定和发展、维持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下, 加大在涉及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一些不设立行政审批可能危害公众、社会及国家利益的特殊行业、特殊产品等领域的行政审批力度, 体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三) 执行有力

一个有权威和高效率的审批机构是行政审批得到有力执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现有行政审批机构庞杂、审批主体众多。甚至多个政府部门的交叉审批, 使得审批机构大多在执行中缺乏权威和效率。因此, 提高审批机构的有效性是我国行政审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 真正实现政企分离, 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的目的, 一是打破行政垄断, 建立公开竞争的微观基础;二是避免政企同盟对政策和法律制定的干扰, 减少被审批俘虏审批者的可能性和降低俘虏程度;三是使审批机构的行政执法更具权威和效率。在所有受审批的市场上, 所有政府背景的进入者, 都必须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 使政府职能尽快转变, 保证行政执法的权威和效率。我国在许多产业已初步具备或部分具备了建立独立审批机构的条件, 如电力监管委员的成立。但有些领域相应的审批法律没有出台, 又使得独立的审批机构的设立没有法律依据。如《电信法》未出台, 独立的电信审批机构从何而设。另一方面, 以审批法律为先导, 建立法定的政府审批机构, 同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审批机构的职责并授予相应的法定权力, 保证执法的权威性。这方面, 英国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英国根据《公平贸易法》设立公平贸易办公室, 根据《电信法》设立电信管制办公室, 根据《煤气法》设立煤气供应管制办公室, 根据《自来水法》设立自来水服务管制办公室。

(四) 规范有方

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行政机构依法对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有关活动进行直接的规范和约束行为, 这些规范和约束导致各种形式的租金, 就会有寻租活动的存在。而目前我国政府集执行权、自由裁量权、准立法权、准司法权于一身。更是出现大量的寻租行为, 滋生腐败, 审批者也往往被受审批者俘虏, 使行政审批偏离了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 必须从行政程序上确立和强化对行政审批者的管制, 从程序上动态地对审批权加以规范, 以保证行政审批行为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行政程序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 初步建立了以参与、公开、公平和权力制约为原则的行政程序制度。但是在制约政府权力的意识、对行政程序制约政府权力功能的认识、尊重程序、信守程序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 并由此导致大量行政活动无序现象的存在。因此, 可用以下行政程序来规范审批者的行为:

1、完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程序原

则。如事先将采取行政行为的理由通知有关当事人, 给予当事人陈述意见进行申诉的机会, 防止行政机关拖延履行职责的时效限制以及在实施可能严重影响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之前开展听证活动等, 要逐步推广到所有涉及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中去, 以尽可能增大政府行政活动的透明度。

2、改革行政审批的程序。

将目前为止基本上封闭状态的程序改造成为允许社会参与和监督的开放程序。为此, 听证制度就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广泛引入到行政立法和其他抽象行政行为中。

3、确立和保障具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与人员的独立性。

行政机关的一些行政行为具有裁判性质, 如行政复议、行政仲裁等。目前, 这类具有裁判性质的行政行为基本上是按照普通行政程序进行的, 主持裁判监督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没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 其身份也没有特别的保障, 因而此类行政行为的威信和效用均不理想。保障裁判性行政机构与人员的独立性, 并将行政裁判程序司法化, 是提高此类行为的威信与效能、切实保障公民和租者合法权益的必由之路。

4、适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律。

法律法规是对审批者实行管制的最有效的机制, 既规范受审批者的市场行为, 也规范审批主体的行政行为, 使任意干预企业、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 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受到法律制裁。尽管目前尚不具备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条件, 也应逐步在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采用那些体现民主参与、公开以及法制精神的新的程序规则。当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达到一定数量, 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积累一定经验后, 再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参考文献

[1]、廖扬丽.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6.

[2]、王澜明.继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 .

[3]、孙寿山.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

公共服务供给与行政机构职能转变 篇9

1.1 公共服务

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常常居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如:无形和有形的角度;提供者和被提供者的角度;从行政职能的角度等等, 众说纷纭。不过, 公共服务的概念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公共物品的理解。

时至今日, 学者们广泛认同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于公共产品的概念的阐述。1954年他在他的《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提到:“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1]。在文章中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首先,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与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经济主体间的消费行为相互不影响对方, 某一公共物品的提供, 不会因消费文体的增加, 而增加了消费成本。据此, 繁衍出众多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定义, 更加精准, 并具有时代意义。本文对公共服务的理解更倾向于广义上公共服务的概念, 即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产品, 同时还包括其他内容, 如行政机构行使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的职能。

1.2 公共服务供给

在公共服务领域, 提供公共服务属于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 但行政机构并非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唯一主体。某些公共服务, 也就是被称为纯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 必须由行政机构提供, 但有些公共服务, 由其本身的市场特质决定, 由市场参与管理。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取代了仅由行政机构单一主体提供的方式。由奥斯特罗姆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2], 正符合这一情况,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产品供给的单一集权格局, 形成了多元主体相互竞争的局面, 这就构建了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与第三部门所组成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改善了由行政机构这一单一供给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导致的不足。

2 公共服务供给的三种模式

根据公共服务供给三种主体的不同相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供给模式。

第一种是权威型供给模式以行政机构作为供给主体, 以其权力运作为特征。在这一供给模式中, 行政机构处于供给的权力中心, 为社会公众生产产品、供应产品和提供消费者消费产品时所需的服务。

第二种市场型供给模式以私营组织作为供给主体, 以其商业交易为特征。在这一供给模式中, 资源配置采用市场化标准进行, 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是私人企业, 其目的以营利为准, 提供收费的公共服务;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在不同的服务供应者间自由选择, 并对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拥有选择权与决定权。

第三种是志愿型供给模式以第三部门作为供给主体, 以其志愿慈善捐赠为特征。在这一供给模式中, 为社会公众生产产品、供应产品和提供消费者消费产品时所需的服务的生产者和安排者都是些非营利性组织。行政机构在其中扮演的是维持秩序的角色。

3 行政职能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体现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不仅仅表现在生活的水平上, 尤为突出的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消费性公共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追求发展性公共需求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下一个目标。人们对几种基础性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上升, 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需求。

我国的行政机构, 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 并发挥着最大能量以满足人民大众对公共利益的需求, 更有责任督导公共部门改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分配中的公平、公证, 这是行政机构作为职能部门的重要责任。利用“有形的手”调控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满足公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 也就是公共服务, 这就使行政职能的体现, 不紧是在提供这一环节, 更重要的是在调控这一环节上。它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社会公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的保证。在享有公共服务的所有社会公众当中, 关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成为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行政机构以公平正义的原则为先, 逐步完善行政职能, 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 肩负起改善全社会公共服务环境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各国都在改革中不约而同的引进外部力量, 但无论如何, 行政机构都被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当中的核心力量。

4 我国公共服务改革进程中的行政机构职能转变

建国至今, 我国经历数次行政体制改革, 每次改革无一不把如何完善行政职能作为重要目标, 并把人民利益最大化、一切为了人民作为重要执行标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 并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公共服务模式发展的新方向。但是, 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毫无阻碍, 一帆风顺, 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条件都不完全成熟的当下, 加快行政职能转变的步伐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 应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行政机构的决策职责, 为做好下一步管理职责作好准备。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公共服务, 是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力量, 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脉搏, 把自己从相对处于劣势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并在公共服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供给效率。

其次, 深化行政机构的服务管理职责, 加快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发部相关公共服务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加大力量培养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发展壮大。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改革过程中最有效的制度保障, 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是公平、公证的原则性保障, 培养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中发挥作用, 形成公共服务供给多主体的竞争局面, 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再次, 要加强行政机构的监督职责, 最大化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 切实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有效的监管, 能够防止腐败, 保护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利益不被侵害。行政机构不仅要负担起监管的责任, 还要负责引导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进行联合监管, 形成一股牢固的监督力量, 鼓励多方监管,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自发监督的积极作用。

最后, 培养服务型行政的先进理念。在我国, 行政机构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服务型行政机构, 去除行政人员官本位和行政本位的有害思想, 端正态度, 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建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使社会公众都能够享有社会主义国家完善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Samuelson Paul The Pure Theory of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2]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10

一、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概念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 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基本职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对本单位涉及资金动向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审查, 主要针对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财税法律法规, 是否符合本单位财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等。例如, 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 会计人员要审核支出是否有预算, 签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票据是否真实合法等。会计服务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收支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的服务。例如:转账和现金结算业务、开具发票和收款收据、发放工资和纳税筹划等等。

二、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的关系

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服务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规章制度履行的一项职责, 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单位资金合理、合法、合规、高效的使用。然而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也相互矛盾。会计监督强调的是约束管理, 而会计服务强调的是有求必应。当某项经济业务活动不符合财税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规定时, 某个部门或人员的要求就有可能得不到满足。因此, 经办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的发生争执的情况在每个单位都屡见不鲜。

三、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的途径

1. 单位领导要支持会计人员正确行使职权进行会计监督, 对于违法财税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行为要进行批评制止。如果领导不支持, 对违法违规的会计活动采取纵容的态度, 久而久之, 会计人员就会失去信心,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放行各类不合法合规的财务活动, 最终的结果就是滋生了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土壤, 让会计监督成为了一纸空谈。

2. 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缓解报账难的问题。 (1) 报账预约系统。办事人员可以通过账务预约系统, 在来报账之前就先确定好报销时间和报销项目。当到达预约时间时, 办事人员来到报账地点, 会计人员只用完成单据的审核工作。如此一来, 不仅减少了办事人员的等待时间, 也大大提高了报账的速度。 (2) 设置报账专员。所谓隔行如隔山, 由于各个单位来财务部门办事的人员专业大多不是财务会计类, 加之不是经常来报账, 很多人对于财务繁琐的程序不是很熟悉, 每次来报账都是晕头转向, 会计人员如何解释都困难重重, 怨声载道。引入报账专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较好的办法。即在各个科室设置一位专门的报账人员, 其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账培训, 对财务制度和工作有较深入的学习, 既熟悉办事流程, 又能对财务活动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 能大大提高报账的效率。 (3) 不见面报账。报账人员可以先将审核签字完备的票据交付财务处, 会计人员在进行审核后直接将款项转出。报账人员只需要在网上查询报账就可以了解到相关业务的办理情况。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票据, 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修改的方式方法。此种方法可缓解办事人员等待时间长的问题, 但是要求报账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熟悉程度较高。

3. 积极组织报账人员培训, 保障报账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报账人员不熟悉报账程序的问题, 财务部门可牵头, 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报账知识培训, 提高其对报账程序的熟练程度, 缩短报账的时间, 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4. 做好财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 提高报账人员的法律意识。财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 行使会计监督的依据, 财务部门要做好宣传, 特别是本单位的报销制度流程等, 更是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让报账人员明白, 会计工作具有严肃性, 是有法可依的, 而不是随意“设卡”刁难人的。

5. 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 熟练掌握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爱岗敬业, 树立服务意识。近年来, 随着《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章制度》等财务规章制度的不断修订, 国家对财务工作越来越重视,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做好财务工作, 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尽快掌握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要想做好服务, 必须用心工作, 爱岗敬业, 以实际行动赢得好评。会计工作作为一个服务的窗口, 无论遇到什么人和事, 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心平气和。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多为报账人员考虑, 精简报账程序, 缩短报账时间。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不要简单的拒绝, 而是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说明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者, 会计人员之间要统一好思想, 针对同一会计业务, 程序和规范应该要统一, 要经得起考验, 否则会导致报账人员的误解和不信任。

依法行政 优质服务 篇11

一、成绩显著

该局领导对窗口服务工作十分重视,经常过问或现场办公指导,做到办事指南、办证程序在办证大厅电子触摸屏、办证窗口柜台和互联网市政府政务公开网、信息公开网上公开,窗口办事人员充实,去年该局窗口共办证3100个(不包括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务服务中心人口计生窗口办证数),其中办理一孩《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和二孩生育证2461个,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300个,流动人口未婚证、婚育证339个,以上均全部实现办结完毕,且做到群众来办事或咨询都有着落,事事有结果。该局窗口依法行政、优质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多次被评为“红旗窗口”。

二、打造阳光政务服务窗口

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大门入口右侧设立有醒目的纪检组长轮值岗、效能监察岗、咨询台和投诉台,通过加强管理、构建网络、设点接访等措施,打造阳光政务服务窗口。此外,通过设立指纹考勤仪、电子视频监控器、电子音频监控器、窗口人员公示栏、群众意见箱、办事群众星级服务评价仪、公布市纪委、监察局监督电话等形式,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促使办事窗口实行“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的工作模式受理审批事项。该市还同时推进“市、镇(街道)、村(居)、中心户” 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 畅通群众办事渠道。在各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安装了电子政务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在各村(居)委会建立村(居)级便民服务站, 在村民小组建立中心户, 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工作正常开展。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每天由督查室工作人员进行巡查并作好记录, 每月对窗口工作检查情况(包括工作服务、工作纪律、窗口办件情况)进行通报, 并公布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绩效考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新加坡管理模式, 考评项共29小项)每月的考核结果, 评出红旗窗口和服务明星。

三、充分授权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的通知》(桂政发[2009]15号)文件精神、以及市委、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该局实际,为最大限度地体现“能进则进、一事一地、充分授权、既受又理”的原则达到切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的目的,在该局行政审批股室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增挂行政审批办公室牌子,牵头负责所有行政审批事项,成建制地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同时授予驻政务服务中心本局窗口如下审批权限:

(一)、授予窗口‘‘受理权、审核权、协调处置权、办理结果送达权、应诉代理权、审批权、制证权”的项目:

1. 审批(办理)《计划生育服务手册》

2. 审批(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3. 审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 审批(办理)《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审核》

5. 审批(办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设立许可》

6. 审批(办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

7. 审批(办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执业证书核发》

8、审批(办理)社会抚养费征收

以上项目共8个,占本局行政审批事项88.89%(80%以上)。上述项目整个审批程序均在窗口完成,即项目的受理、审核、审批、发证、签章、发文、发件工作由窗口工作人员全权负责完成,窗口首席代表为签批人。

(二)、授予窗口“受理权、审核权、协调处置权、办理结果送达权、应诉代理权”的项目: 审核 《二孩生育证》。

以上项目共1个,占本局行政审批事项11.11%(20%以下)。上述项目在窗口受理后,窗口首席代表履行审查复核工作,并提出处理意见,直接呈报局领导批准(审批)。

(三)、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发给政务服务中心本局窗口一枚“北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批专用章”,属本单位在窗口工作的专用章,与本单位行政章在办理许可(审批)业务上具有同等效力。

(四)、凡授权进入北流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许可(审批)的项目,本单位不再在其他任何地方受理。

四、创造优质服务环境

该局窗口整理好内务卫生,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清洁办公桌面(特别是接待群众的大理石桌面),做到一尘不染,办公用具摆放整齐,所有台牌排放在大理石桌面同一直线上,所有资料台账存入档案柜,不乱堆乱放杂物,所有椅角、柜角等地方不挂蜘蛛网,以优雅整洁的环境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办事群众。

窗口每个岗位配备电脑、打印机,保持内外网络畅通。已授权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的事项必须统一使用自治区政务服务通用业务软件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必须熟练运用操作,实时录入办件信息,确保每一个事项必须要有办件数据信息录入,并接受电子监察,限时办结。

五、争创群众满意窗口

围绕诚信计生、阳光计生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服务规范化、服务效能化、窗口形象化”,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時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服务窗口的规范管理。积极推广阳光服务、微笑服务、提前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模式,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服务体系,争创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

六、做好窗口服务工作

行政服务中心管理紧,要求高,标准严,为此,该局窗口坚决按照“勤政、高效、规范、廉洁”的要求,始终坚持“服务第一”,对来办事群众有一张笑脸,想办事者之所想,急办事者之所急,严格执行中心管理制度,规范窗口人员的行为举止,他们一方面克服因工作单调、枯燥而造成的心烦气躁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始终以高昂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每一位群众,认真做到有问必答,有问必应的服务态度,努力维护人口计生局窗口的良好形象。对群众咨询问题,做到耐心详细地把所需材料以及办事程序一次性告知群众。

七、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

行政审批与服务 篇12

1 在后发展地区开展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希望构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公正”的政府。该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国家各个地区的全面发展为依托, 尤其是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就显得更为重要。

1.1 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

公众服务的主要机构即为政府, 受到传统思想和政府管理能力的束缚, 我国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水平较差,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型, 创新服务方式, 推进新型政府的设立, 并为政治改革打基础。与此同时, 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够营造一个为百姓服务的良好氛围, 维护百姓的利益, 推行公正合理的政府管理机制, 构建一个能够让百姓满意的政府。

1.2 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相较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 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能够解决管理上的缺陷, 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其他地区相比, 我国后发展地区原本就处于劣势地位, 经济政治管理较为落后, 在执行力上也不够决断, 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的领域。针对目前的发展态势, 组织各方能力,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 能够弥补原来在管理上的漏洞,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1.3 有助于改善民生

从根本上而言, 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后发展地区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通过改变原有的行政服务方式, 有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转型过程中明确百姓的重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为百姓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从而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改善百姓的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困境

现如今, 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不断彰显, 后发展地区在建立该种服务模式以后, 服务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 很多不足依旧暴露了出来。

第一, 后发展地区行政中心职能分配不清。行政服务中心在职能管理上涉及的管理工作众多, 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职能分配不清的问题。从管理上来说, 行政服务中心虽然具有职责定位, 但是具体的工作划分却不规范, 服务窗口的工作互相重叠, 民众的反馈也不能及时反映到位。此外, 由于地区行政区域的不同, 一些办公作业在名称上也不统一, 导致职能划分不够清晰。

第二, 缺乏健全的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新型的地区服务机构, 它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漏洞, 尤其是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 对整个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一方面, 政府无法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服务工作的指南, 导致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出现了冷暖不均的现象。另一方面, 行政服务中心缺乏监察体制的监督与约束, 督查机制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中心不能按照标准或者准时完成其工作, 影响工作的顺利完成。

3 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的有效对策

我国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是秉承“为民、便民、利民”为服务宗旨, 实行集中办公, 建立起“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机制。想要将这一宗旨发挥出来, 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有效的解决。

3.1 明确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

没有合法合理的地位, 就不能给后发展地区的管理提供科学根据, 当前的《行政许可法》作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唯一一个制度, 根本没有明确凸显服务中心的地位, 影响了管理的效力。针对这样的现象, 国家和后发展地区都要通过法律的手段确定其合法地位, 对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进行科学的分划, 制定符合实际的窗口工作准则, 并保证有专项的法律条文规定政府、各个窗口及行政服务中心直接责任独立, 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管理行为。

3.2 完善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程序

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涉及的内容众多, 需要管理的项目较为分散, 必须整合一套完善的工作程序, 才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对此, 政府要坚持双语服务, 对相关工作者进行培训, 避免语言障碍引起的沟通问题。同时, 还要搭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 健全电子双语服务形式, 规范工作的流程与步骤, 确立每个窗口的职能, 通过一站式服务解决百姓的问题。

3.3 坚持为百姓服务的新理念

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 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因此, 相关工作者必须转变固有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理念, 多与百姓沟通, 以人民为导向设立服务机构, 切实履行“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在此基础上, 还要转变原来的工作重心, 将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上, 规划好工作的规章, 给民众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3.4 健全中心管理制度

通过对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来落实管理, 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解决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因此, 后发展地区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行政服务中心管理规章, 分配好人们的职责, 给行政服务中心放权, 冲破部门利益的藩篱, 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提供一部分绩效工资, 并重视行政服务中心的督查机制建设, 采取重点检查、现场随访以及电话回访等形式开展监管, 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后发展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部分, 必须加强管理和服务质量。由于其长期的落后性影响, 使其服务能力有限, 无法突出科学管理, 阻碍了工作的效率。针对现阶段的问题, 后发展地区必须明确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重要性, 转变固有思想, 明确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 确立规范的工作流程, 并坚持为百姓服务, 促进地区和谐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地方行政中心的职能作用逐步凸显, 它不仅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建设, 也关乎区域服务能力和政治建设, 对区域工作和百姓生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后发展地区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重点建设区域, 这些地方的建设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接关系到地区的发展, 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行政能力的重要基础。以往的地区发展过于迟缓, 眼光不够长远, 过多的关注经济效益, 忽视了行政服务职能等政治能力的建设, 地区也缺乏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 管理能力差, 职责划分不明, 无法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些问题, 改变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困境, 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发展地区必须要转变思想, 将眼光放长远, 找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水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后发展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曾凡军, 韦彬.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趋向的整体性治理[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2) .

[2]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 2010 (02) .

[3]张建明.行政服务中心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 2009 (02) .

[4]曾维和.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理论、实践及启示[J].公共管理报, 2008 (04) .

[5]周志忍.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公共管理经典与前沿译丛》首发系列序[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09) .

[6]喻柔涓.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社会学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 , 2008 (05) .

[7]彭忠义.依托行政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制[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03) .

[8]许源源.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9]姜晓萍, 兰旭凌.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上一篇:手持式GPS定位仪下一篇:现代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