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2024-09-13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1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加

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县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使用工作都很重视,也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基本情况:

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中

占全州总人中的51.79%,我县也世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全县干部总数有7004人,其中公务员1821人,事业干部5183人。少数民族干部全县有2598人(妇女干部119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5.80%。其中机关公务员有805人(县直单位632人,乡镇机关173人),占全县公务员总数的44.20%;事业单位干部有1796人(县直单位1248人,乡镇单位548人)占全县事业干部总数的34.65%。其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政治情况、年龄情况、分民族情况等如下:

(一)、职务结构: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正处级领导干部3人,副处级领导干部16人,副调研员5人,科级领导干部361人(含非实职领导职数及享受待遇人员),科员411人,办事员6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704人(高级职务12人,中级职务448人,初级职务800人,员级444人),事业单位职员92人(管理8级3人,管理9级39人,管理10级50人)

(二)、学历层次: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硕士学历干部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干部有388人(公务员214人,事业单位干部174人);专科学历干部有1684人(公务员436人,事业单位干部124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干部有525人(公务员153人,事业单位干部372人)。

(三)、政治情况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中党员干部1134人(公务员550人,事业干部584人);无党派人员人1252(公务员173人,事业干部1079人)。

(四)、年龄情况

按照年龄分段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可划分为七个阶段:30岁及以下干部859人(公务员134人,事业干部725人);31岁至35岁干

部540人(公务员55人,事业干部485人);36岁至40岁干部458人(公务员168人,事业干部290人);41岁至45岁干部345人(公务员167人,事业干部178人);46岁至50岁干部255人(公务员101人,事业干部154人);51岁至55岁干部123人(公务员76人,事业干部47人);56岁及以上干部18人(公务员15人,事业干部3人)。

(五)分民族情况

全县各民族干部数分别为:

1.傣族干部1640人(男860人,女78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3.41%;

2.景颇族干部506人(男304人,女20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7.22%;

3.傈僳族干部205人(男108人,女97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92%;

4.阿昌族干部49人(男25人,女2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69%;

5.德昂族干部11人(男7人,女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15%;

6.其他少数民族187人(男105人,女8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66%

二、少数民族的管理及使用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工作,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专章专条对此作了规定。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做了更为明

确的规定,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员”等。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我县采取了诸如理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措施,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

(一)、加强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

体素质。

一直以来,我局及县委组织部门,每年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知识和科学发展观等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以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等问题;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使少数民族干部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当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头人。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和非学历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能够领导各项事业的优秀人才。

(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

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缺而少,而且在使用管理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学非所用、职业单一等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共享极大浪费。因此,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我们打破固定化、封闭化、论资排辈等僵化模式,配合县委组织部门,采取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管理和配备。对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中口较多的乡镇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工、青、妇等部门,吸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并注意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选配工作。目前来说,我县各种少数民族干部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行使着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三)、有计划地推行公务员制度,在各种招考和招聘、及职称评定工作中给予少数民族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近年来,我县在每一的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中,根据《德宏州自治条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设岗、考试录用工作中,对我州五种主体少数民族进行加分或设置民族岗位的方式进行照顾和倾斜,择优录用后分配到各单位和各乡镇工作。自2002年至今,全县通过考试、考核、录用、分配各类工作人员712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71人,占录用总数的38.06%。在职称评定方面,也给予适当的照顾。截止2006年12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3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551人,占总人数的高级职称人员有10人,中级职称人员有389人,初级职称人员有1039人。妇女干部就占了638人,占专技总人数的41.13%。

三、目前管理和使用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培养、选拔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贺国强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县实际,在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从我县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来说,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太少.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本科学历人员仅有388人,占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4.93;高职称人员只有12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0.7%。

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民族干部只适合做民族工作,这就造成了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部门高度集中,在其他部门或工作领域则十分短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现实存在,除了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原因之外,干部管理使用中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从而忽视了人才资源的组织管理科学化、配置使用合理化、功能发挥整体化,后备力量“银行”化。

三是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上中,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工作无章可行,无法可依,这就避免不了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为了使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我县应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年龄、任职时间、级别等方面予以适当地政策倾斜,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同时,对凡是有政策、法律规定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岗位,坚决按规定配备。

四、今后工作的目标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不但重要、紧迫,而且正当其时,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规定,1993年、2000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曾庆红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贺国强、刘延东同志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其次,各地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为进一步培养选拔好少数民族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干部的锻炼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我认为关键要三到位:就是思想

认识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政策落实要到位,真正从全局的高度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优先进行考虑,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加快培养选拔的步伐。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好“三台”,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干部培养选拔的普遍性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普遍性,又要照顾特殊性。坚持普遍性,就是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特别是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的降低。照顾特殊性,就是在衡量干部素质和选拔任用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德才素质,真正把坚持干部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与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有机结合起来,在坚决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好中选优,不降格以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现实基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第二,要处理好贯彻落实政策与建立完善机制的关系。既要靠政策的落实,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要求落到实处,更要靠机制的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着重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是要完善切合少数民族干部实际的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坚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坚持从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少数民族干部,着重考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原则

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还要注重考察其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要改进和完善选拔任用的方式,拓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和途径。二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包括定期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等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第三,要处理好热情关心与严格要求的关系。既要热情关心,更要严格要求。大部分少数民族干部都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提供条件。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否则,不仅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也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和形象。

建设好“三台”:

第一,重素质提高,努力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教育的讲台。拓宽学习教育讲台,就是要拓宽学习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培训教育的形式。着重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把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的总体规划,并适当给予倾斜。除了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外,在其它各类培训中都要注意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二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强与知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精心组织和挑选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三要改进培训方式,在充分运用传统培训手段的同时,注重运

用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四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获得培训的机会。

第二,重能力培养,努力拓展少数民族干部实践锻炼的舞台。就是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不断拓展实践锻炼的空间和渠道。一是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岗位接受锻炼,经受考验,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对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要采取小步快跑,不断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健康成长。三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和挂职锻炼。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交流和挂职锻炼,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把那些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经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把挂职锻炼和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凡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都要经过挂职锻炼,并将其挂职的表现情况作为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重选拔任用,努力搭建好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就是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选拔任用方式,不断完善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是要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选拔任用少数干部的有关政策规定。中央强调,民族自治地方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好少数民族干部。我县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的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应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凡是按规定应该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而没有配上的,必须把名额留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限期配上。二是对少数民族干部要贯彻同等优先原则,适当照顾和倾斜。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具备任职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放到正职岗位上;对与少数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对本地区本单位急需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一时又缺乏合适人选的,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统筹安排,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或单位领导班子,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党外干部。要注意选拔政治强、熟悉民族宗教工作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对特别优秀、特殊工作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要破格提拔使用。三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央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其数量和梯次要能基本满足各级领导班子调整的需要。后备干部中,要有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培养上。因此,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基础工作,积极地及时地把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跟踪管理

和培养。同时,要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实行“滚动式”发展。在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出现缺额时,要及时补充;对于相形见绌者,要果断调整出去;发现合适的新人选,要及时将其吸纳进后备名单,从而使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道情,特色乐器,形制与应用

道教的经典和论著很多,它们从各个角度阐述自己的教义,但最核心的宗旨是清静、无为、自然。正如道教《洞玄经》(1)所述:“种种无名似苦海,苦根不离善根存,但凭人间元通力,跳出轮回无苦门,道有无情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2)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中曾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3)根据三教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为宗教所服务的艺术也有各自的特点,“道家唱情”是以“情”为内容特点的。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运用“道情”这种曲艺形式来宣扬出世思想。

“道情”原为徒歌,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等剧中有道情的穿插演唱。明代道情作品有《蓝关记》等。清代徐大椿、郑燮、金农等人曾采用道情形式写过不少作品。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又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等,在四川则称为“四川竹琴”。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有不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的表演形式。除渔鼓、简板外,也有加用其他乐器伴奏的。

一、道情的特色乐器

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离不开乐器,因为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正与曲种或剧种特色是一致的。道情已发展了百余个曲种或剧种,其乐器的应用也各有不同。据老艺人讲,兴起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晋北“北天师道派”的道教音乐班所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曲笛、手鼓、云锣、钴子、大铙、大钹等。其中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它分大管和对管两种,有时可一人兼用。根据音乐的需要,有时演奏也换用低音大管和对管,以造成音色的对比和肃穆、庄严、淡雅的气氛。但在乐曲进入高潮时,则用管子和大管及对管轮流对奏,这时的管簧齐鸣声可传致远方,其气氛高雅而热烈。

二、道情中特色乐器的形制及应用

这里选几种道情中常用的特色乐器作介绍:

(一)简板

简板是一种打击乐器,属拍板的一类,“简”是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片,以“简”为板,故曰简板。古代称为简子,明代王圻《三才图会》:“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两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4)简板即两片竹板,每片厚三分,宽八分,长二尺二寸,一端弯曲为弧状,两片分上下,以手持之,互撞发音,用以制节。考究的简板弯头内侧雕有檐鼠或卧蝉等饰物,亦有缀以铜铃者,其铜铃为对,径约八分,随着简板的敲击互撞发音,成为简板与铜铃的合奏声,谓之“两响”。

现在道情类说唱音乐中仍使用这种简板,由两根长竹片组成,靠下端各置一铜制小拔,用左手夹击发声,常与渔鼓合用。

(二)渔鼓

手鼓的一类,因首创于渔家而得名。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截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5)郎英《七修类稿》、《宣政杂录》、《稗史简编》均有同类记述。最早的渔鼓是在一根细长的竹管上蒙以皮革而发音,其皮革相传为河豚的腹膜。鼓皮是渔鼓的发音体,鼓管是渔鼓的共振体,由于鼓皮是蒙制在鼓管的一端,因而鼓管的口径便决定了鼓皮的面积。因此,渔鼓的音色与音调和它的鼓管尺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粗而长的鼓管发音低沉,细而短的鼓管发音高亮,管长×管径=共振体内气流溶积。维持管内气流溶积不变,利用扩大管径,缩短管长之法,便可取得原有的音色、音调效果。大概是根据这一原理,渔鼓的形制得以改变。现在常见的渔鼓用长约92厘米,直径6厘米的竹筒制作,一端蒙油膜(猪肠衣)。这种膜太薄,易受气温影响,所以渔鼓的音调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北方气候干燥,竹管易裂,有的将竹管破为若干V型条片,而后以鱼胶重新粘合成鼓管,并缠以皮麻涂以大漆。有的则以厚约0.5毫米的铜板轧制鼓管,其音色与竹管近似。南宋淳熙之后,渔鼓、简板开始成为道情的专用乐器。

(三)笛

笛在北方道情中是很普及的一件乐器,在每个剧种里都会用到它。笛的种类有很多种,在晋北地区,道情一般使用“大管”,二人台乐队中称“枚”或“梅”。与普通横笛相比,它的笛筒比较粗,径约2.5厘米,笛干比较长,约40厘米,膜孔较大,贴膜较松,发音嘹亮而宏厚,演奏时讲究气灌满筒,是极富晋北地方特色的一件乐器。在整个乐队中具有勾画色彩,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演奏中,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往往离开主旋律即兴加花,形成丰富多彩的变奏效果,从而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丰富、活泼、热烈。

在洪洞地区的道情中所使用的笛多为“七孔笛”,这种笛为了演奏漪音的方便,特意在第六孔与膜孔之间又开了一孔,它的笛筒细而笛干长,径约15毫米左右,贴膜较紧,发音清脆,筒音为G,具有飘逸清新的特点。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为了达到活泼热烈的演奏效果,常常比较频繁地在主旋律的适当地方加入漪音。而在河东、关中、陕南几路道情中所使用的笛,在形制、音色、音调、及演奏形法方面都与洪洞道情中的笛比较接近,但只有6音孔,是普通标准横笛的一类。

(四)洞箫

洞箫即箫,是竖笛的一类,有竹制和铜制两种。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边棱气鸣乐器,箫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现在的箫早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御览》(卷五八0)云:“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羌笛是箫的前身,自东汉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笛则成为竖吹的篴和横吹之笛的共同名称。为了区别横吹之笛,明代时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它是单管、竖吹,目前,在上百种道情中,只有山西阳城道情使用这种乐器,是该曲种重要特色乐器之一。因为它的音量较小,在乐队中通常使用两支。箫具有柔婉、典雅、幽怨的音色,这种音色特别吻合阳城道情淡雅缠绵的风格。

(五)管子

管,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双簧气鸣乐器,古代曾有筚篥、芦管、笳管、头管之称。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形制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类,音色高亢嘹亮,音量较大,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区。其中,中音管为晋西道情的主奏乐器。

管的构造由三部分组成:管哨、侵子、管身。管哨有大小之分,小管哨用芦苇制成,大管哨用芦竹制成。侵子的形状和唢呐侵子相同,但很短,它插入管身上端,是为安装管哨而设的。一般小管没有侵子,有些大管也用软木来代替侵子。管身用长茎竹或硬质木料制成,为圆柱形空心体,上面开有音孔,上端安有侵子和管哨。管径为1.5厘米,管身长20.6厘米,筒音为D。

(六)笙

笙即笙簧,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簧管气鸣乐器。它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气鸣乐器中能演奏和声的乐器,所吹奏的和声圆润丰满,技巧多样,表现力极强。它的构造设计科学合理,品种繁多,音色优美恬静,在我国民族民间、地方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民族管乐器中,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由笙斗、吹嘴、笙苗、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笙斗和吹嘴用铜片或硬木制成,两者为一整体。笙苗又称笙管,用细竹管制成,笙苗上开有按指孔和出音孔。管内有发音簧片,吹口有含管型(俗称公笙或和尚笙)与吻口型(俗称母笙或道士笙)两种,晋北道情中的右玉剧团使用的即后者。

以上笙、笛、箫、管原是道教法曲音乐中的主奏乐器,道情使用这些乐器,很可能是受道教的影响。

三、道情伴奏乐器的作用

在整个道情表演中,乐队的伴奏各有特色,相辅相成,每一件乐器在伴奏与演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伴奏唱腔

在道情中,唱腔与伴奏就像相互映衬的红花配绿叶,悠扬动听的唱腔之所以能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往往离不开乐队对它恰如其分的伴奏。演唱是由于加进了乐队伴奏,使唱腔色彩渲染得更鲜明,把剧本要求的情绪表现得更充分。如果唱腔离开乐队的伴奏,就好像失去绿叶衬托的鲜花一样,必然失去应有的光彩。

(二)烘托剧情

多年来,各个流派、各位琴师、鼓师的方法不尽相同,各有独自的特点,以晋北道情为例,一般乐队伴奏常用“满腔满跟”与“加花补垫”的方法。“满腔满跟”是指演员唱到哪里,伴奏就要跟到哪里;演员唱什么腔,就演奏什么主旋律,补什么韵调的过门儿。这也是晋北道情伴奏中最基本的伴奏方法。在乐队演奏中,有时以弦乐为主体,演奏曲牌;有时以打击乐为主体,敲击各种鼓点;有时弦乐与击乐合奏,烘托较辉煌的气氛。

道情艺术中的伴奏乐器,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悠久的历史,以及别致的音色。作为道情艺术的一部分,它们与艺人们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它们是道情艺术的象征,民族乐器的瑰宝。

参考文献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非现役文职人员;管理

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外军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文职人员不受服役年限、军衔晋升等限制,可以灵活便捷地使用社会人才。实行这一制度,既可以把一些现役军人从机关或业务部门中替换出来,充实到作战部队,又可以有效吸引保留优秀人才,因此世界各国军队都把广泛吸纳文职人员作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决定在军队中实行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从此,非现役文职人员正式进入了我军组织构成的正式编制序列。

文职人员制度对我军来说是一项崭新的军事制度,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环境如此,小环境更是如此。如何使用和管理文职人员,是各个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从在我军内部实施之日起至今已走过了近四年的历程。在这四年中,非现役文职人员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笔者根据自己肤浅的认识谈一下几点感受。

一、学好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念

(一)有效减少现役编制员额,优化军队力量构成

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后,全军文职干部编制数量大幅减少,许多不必要、不适合配备现役干部的岗位改为聘用文职人员,有限的现役干部员额集中用于各类作战部队,为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军费使用效益,减轻军队保障负担

文职人员聘前军队无需承担培养成本,聘后实行社会化、货币化保障,有效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各级服务保障负担。同时,由于文职人员解聘不作转业安置,退休直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制度的实施,也缓解了军队干部转业、退休移交安置的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文职人员制度,是对我军人才构成模式、管理方式和保障机制的一次深刻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考核,确保招聘文职人员质量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每年应聘的人员都很多。为了确保招聘的文职人员质量,实现好中选优,应制订有效的招录措施。

招聘工作展开前,将招聘的指标、标准、条件和招聘的程序、要求等,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招聘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实行公开透明。坚持把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次的考核结果都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并采取纪委派员监督、设置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等办法,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实行逐轮淘汰,坚持好中选优。每一环节都按一定比例予以淘汰。这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招聘文职人员的质量。

三、着眼身份特点,改进方式方法,切实加强文职人员队伍管理

文职人员大多是社会流动人才,无军籍,实行聘用制,因此,应紧紧围绕文职人员的身份特点、工作性质和担负任务,及时转变观念,加强文职人员的队伍管理。

非现役文职人员虽然是军队聘用的社会人才,但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尤其是非现役文职人员也担负着现役军人同样的任务,因此,要组织文职人员认真学习军队有关基本知识、条令条例、纪律规定以及规章制度,进行军队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光荣传统和优质服务教育。

此外,依据合同加强文职人员的聘用管理,是防止随意性、增强约束力的重要手段。在文职人员聘用合同上,对岗位职责、薪酬待遇、争议处理、考评考核等都应作明确规定,并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和文职人员反复学习合同条款,熟悉相关内容,不断增强按合同办事意识。

四、围绕任务需要,注重培养使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文职人员大多刚出校门,实际操作技能较弱,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上岗之前应进行岗前基本理论、基本常识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平时,坚持把文职人员的教育培训纳入现役干部培训计划,共同施训,分类指导。并且,为文职人员搭建事业平台,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对那些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专业特长的文职人员,能够做到大胆使用、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在业务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充分挖掘文职人员的潜力。

此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文职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是激发文职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文职人员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评,可以使文职人员迅速适应军队的环境,确立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人人有目标、有动力的局面,也将促使文职人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五、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政策落实,建立健全文职人员法律法规

近四年来,军委、总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拟制下发了14个配套文件,对文职人员的聘用条件及程序、合同签订、生活福利待遇等作出相应规定,政策体系趋于完善。但很多干部和文职人员对有关政策了解掌握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在理解上还存在偏差。因此,经常性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政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对文职人员进行管理以及文职人员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才能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职能部门在落实政策时才不会出现有偏差、不到位的情况。此外,上级部门还应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有打折扣的现象出现。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5月下旬,民侨外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市、**县和经开区开展实地考察,走访察看了**“**一品”草莓种植基地、**工程、经开区**肉牛养殖牛舍等扶持项目,与基层干部、民族群众进行了广泛交流,实地了解少数民族专项资金帮扶项目的建设发展情况,听取了**市和**县民宗局、经开区管委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组织市财政局、民宗局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征求意见与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基本情况

三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坚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推动民族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将资金使用与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等有力措施,带动少数民族乡镇发展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业,推动我市少数民族地区富民项目顺利实施,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资金使用规范。一是严守政策红线。我市严格遵守《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中资金使用的各项程序和原则,不断规范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组合拳”效应。每年及时将中央、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配到各县(市)区,保障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规范审批程序。在项目申报及建设过程中,认真考察项目的可操作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普惠程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评审公司对项目预算及竣工验收进行科学评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实时跟踪,确保项目质量及资金使用安全。

(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我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直接用于产业项目资金两千余万元,实施产业主导及产业服务型项目78个,有效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平均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15万元。一是积极探索新型经济模式。在***镇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扶持打造本地品牌“**”草莓,打造全国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并积极探索以**镇为基地带动其他乡镇共同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使**一些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村、贫困人口收益最大化。二是着力提升种植产业发展。在***大力发展菌类种植产业,提升当地村民种植技术,带动本地就业,并修建气调库等产业服务型项目,有利助推传统种植产业蓬勃发展。三是引导培育生态养殖新模式。在***及经济开发区回族群众聚集地发展清真肉牛养殖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极大改善养殖新技术推广缓慢、饲养管理粗放的现状,为当地村民增收和创收提供了良好平台,进一步促进农村养住分离、科学管理、标准化养殖,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提升了产品品质,引导当地回族群众走上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在产业帮扶过程中,通过充分调研分析,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差异选定主导帮扶产业,使资金投放更加精确,切实起到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用。

(三)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市把这一使命贯穿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统筹安排产业发展项目和民生项目投资资金。一是以投入资金落实精准扶贫。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直接用于脱贫攻坚项目资金三千余万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84个,直接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村2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800余户,有力地支持了**市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二是以产业扶持实现精准扶贫。针对脱贫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在**积极探索“****”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从而实现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以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助力精准扶贫。在**县连续两年共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五百余万元用于县内D级危房改造,有效解决了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问题,为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重要目的之一。三年来,发展资金中直接用于改善民生资金两千余万元,实施民生项目63个,铺设多条道路、改造排水设施、安装节能路灯、修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广场,随着各项民生项目的不断落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热情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引导有待深入,项目实施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由于一些群众对发展资金政策了解不充分,影响了群众利用发展资金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在政策宣传上措施力度还有待加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主体与项目单位、项目监管部门与资金监管部门、县(市)区与乡镇政府等各个方面的权责,有待进一步明晰。

(二)发展资金拨付不够及时,示范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受县(市)区财政状况的影响,部分地区存在中间环节多、项目完工和与审计报账时间不同步、项目验收迟缓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资金拨付的时效性缺乏必要的监督考核,没有达到政策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各县(市)区在管理和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过程中,基本局限于上级批复多少资金就实施多少项目,发挥资金规模效应不明显,整合多部门资源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足够的产业政策引导,没有引领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项目建成后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县(市)区存在项目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发展资金在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项目实施环节管理部门多,且项目实施时间跨度长,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管机制,难以实现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对发展资金的监管多限于项目申报条件等前置要素的审核,对项目建设完成后是否按要求进行规范管理、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尚未制定详细、明确的考评、追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使用的建议

发展资金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怀。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统筹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对民族发展资金扶持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宣传,让受益的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政策温暖,激发他们带动身边群众共同富裕的奋斗意识。

(一)整合各类扶持资金集中投入。首先,要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努力扩大民族工作的影响力。立足我市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形成共识,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扩大发展资金总量。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根据各地区资源状况,因地制宜确定重点,集中整合加大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应由各部门协同解决,发展资金要重点倾斜在特色产业项目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像“**模式”这样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优势项目上,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吸引和带动民营与民间资本。要注重与其他资金有效结合,引导各方资金投入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建设中。

(二)抓好资金使用管理。要落实项目责任全覆盖。明确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政府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有效避免项目主管单位、批复单位、实施单位和监管单位分工模糊不清。要监管资金使用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发展资金的有关政策,规范资金的投放和使用范围,将资金重点用于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乡、民族村。要项目信息全公开。不断探索和加强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制度建设,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使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都能参与到项目监督的全过程。

(三)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完善发展资金因素法分配方案,把项目考评、资金绩效、群众意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资金分配真正让少数民族群众满意,力求在资金分配上更加科学合理。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探索建立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变“输血型”帮扶为“造血型”发展。在发展资金绩效评估上,坚持以提高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发展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体系,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奖励政策,将项目向成果显著的县(市)区和乡镇倾斜。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甘南州的职业教育来说,目前还存在师资力量欠缺以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这也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不能对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各方面的综合力量,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首先要取得甘南州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足够重视的,从各个方面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条件,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又带到了各方面的建设。

2.以甘南州为例,具体来说,甘南州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比较落后,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本地的职业教育在时间上发展比较晚,而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充足,导致了本地职业学校在师资以及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最近几年,我国在政策方面向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上倾斜,职业教育在生源和学校规模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当地建设发展的需求来说,甘南州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还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工作岗位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而且职校的学生在外地就业比较困难,许多学生职校毕业后都在家里务农,没有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经济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

1.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甘南州的各项教育条件比较落后。从本地各个职校的规模来看,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小,面积也比较小。从职校的硬件设施来说,由于投入较少,各方面的硬件实施都还跟不上职校发展的需要。很多职业学校在资金方面出现了严重短缺,仅有少量的资金供以办学,当地的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拨款比较少。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导致许多职业学校在教育发展方面的意识没有提高,学校之间互相争取政府的资金,教育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在甘南州当地的许多职业学校中,主要是师范类的老师,这些老师负责文化方面的教育,而对于专业课的老师来说,比例明显不够。而且这些职校的老师普遍学历比较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部分学校希望能够从外地引进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以及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很多人才没能够进入到本地的职业学校中进行任教。学校单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专业课老师的教学费用。总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专业课老师不足以及教师素质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问题。

3.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很多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了影响。甘南州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学生毕业后发现在当地进行就业比较困难,而在外地就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是由于甘南州本地的职业学校没有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办学仅仅是提供学生学历,没有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和当地的企业之间没有充分的合作,学生就业培训各方面的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不仅使得当地职校的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困难,还导致了生源低的恶性循环。

三、改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局面的对策

1.改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需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改善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府必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职业教育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范畴之中,统筹职业学校的发展路线和力量。要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搞好当地的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培养一大批经济建设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积极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发展规划,整合职业教育各方面的资源,走职教精品化之路。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地改善和提高,在这个形势下,当地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条件和机遇,着力对各项职业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对某些办学质量比较差的职业学校进行合并或者整改,将优势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学校。这个办法是十分有效而且符合当地实际的,虽然减少了当地职校的数量,但是集聚了优势教育资源,使得职校具有充分的规模和设施条件,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会大大的提高。

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要发挥职教的优势,积极推进校企的联合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以专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教育的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当地的职业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向,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专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才市场的最新动向,增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体系。以培养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当地各方面建设为主要方向,利用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和各方面的建设。

总之,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较落后,师资不足,缺乏优质生源,但只要当地政府积极予以支持,各个职业学校能够充分进行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一定会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220~227.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6

【关键词】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是单位为了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的需要,经批准开设的余额为零的账户。零余额账户的使用分三个步骤,首先由预算单位根据未来一定时期用款需求,在批复的预算限额内,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其次,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最后,预算单位在核准的限额内,通过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

一、零余额账户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显然,“清算”是零余额账户的“灵魂”,是理解零余额账户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我国原来实行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资金层层拨付的。这种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其明显弊端有:账户重复且分散,财政资金流向不透明,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各级财政收支信息分散,不能为及时调节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财政资金入库、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分散于各级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二、财政资金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的意义

财政资金实行零余额账户管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各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在零余额账户中,由财政部门统一实施管理,有效减少了以前单位违规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方便用款,便于监督。资金的拨付环节减少,资金拨付效率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同时,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的情况下,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下,从而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原 来分散在各预算单位账户的零散资金集中后,规模更大了,为财政部门调度资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为政府发展经 济、进行重大投资和解决突发事件等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保证。

三、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使用管理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做好账户备案及年度检验工作

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向上级单位申请开立零余额账户,逐级报主管单位审核,经财政部批复后,凭批复有关资料去当地代理银行办理账户开立手续。零余额账户开立、变更后,要操作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软件填报账户开立、变更内容,并上报相关书面材料至财政部驻省监察专员办事处办理备案。零余额账户属于备案类账户,虽然余额为零,但和基本账户、临时账户等要求基本相同,需要进行备案和年度检验方能正常使用。

2.要高度重视用款计划编报工作

零余额账户资金的申请,都需要预算单位通过申报用款计划来实现。在申报用款计划之前,预算单位要充分估计计划期的资金需求,既不能因资金不足原因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凭空申报过多资金,导致大量额度积压在账户里。同时也注意申报用款计划的时间要求,避免因错过申报期。

3.办理业务前,要熟悉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相关情况

要了解用款额度的项目名称、代码和额度等,切勿凭印象填写票据支付。经办人员应熟知每一位项目代码的含义,对于项目名称、信息代码较多的单位,建议设立简单的台账,随时查阅,避免支付时出现信息代码、金额等错误。同时,要关注各个项目的余额,避免超项目额度支付。对开具的超出可支用额度的支票,等同于空头支票,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有必要引起预算单位的高度重视。

4.要及时对账,并做好支付错误的更正(退回)

零余额账户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对账,特别要做好月度、年度对账,确保银行对账单和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相符,对账时要按照功能分类分别核对,如有不符应编制余额调节表;如果因技术性差错等正常原因,误支其他预算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发生退回的,应该按规定及时填写有关更正(退回)凭证,通知代理银行及时更正或者退回。

5.要加快资金支付进度并及时上报

为保证水利财政资金序时、均衡、有效、安全、有效,2012年10月,水利部制订了《水利部预算执行考核暂行办法》,对资金支付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突出了资金支付的“序时”要求,另一方面更要保证资金安全,不得违法相关财经法规。财务人员要及时申报序时进度,确保数据准确、及时,说明清楚、简要,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

6.要重视在线监控疑点的反馈工作

作为“三项机制”之一,水利部制订了《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建立了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水利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监控预算单位财政资金支付的合法、合规性,并根据在线监控情况,不定期发布监控中发现的疑点信息。预算单位要及时向上级单位反馈疑点信息核实情况,做好分析说明工作。对确实违反规定使用资金的情况,应该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试探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篇7

一、班主任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加强班干部的思想教育。

学生们往往一当班干部就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我是管别人的人。于是指手划脚、发号施令,一味地行使着“管”别人的职责,还有的学生当班干部后还会滋生“特权”的思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公正处事。事实上,班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做好表率,树立榜样。要管好班级,自身素质一定要高,这就是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班主任还要引导班干部做到心胸开阔,虚心接受批评,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工作,且不可对同学们耿耿于怀。在处理矛盾时既不能以势压人,更不可记仇报复。班主任要及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让每一个班干部都树立起这种意识来,做到“严于律己”,班主任也要做到“重槌擂响鼓”。

比起一般的同学来说,班干部的经历、见识要丰富一些,他们的思想也要复杂一点,自尊心更强。因此给班干部做思想工作切忌简单、粗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时机

要维护班干部的威信,调整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思想工作不能不讲究时机,抓住好时机可得到事半功倍之效。(1)事发之前,班主任要预测到事情的发展。在事情还未发展之前控制局面,就需要做“地下工作”。(2)事发之后的“地下工作”则须讲究技巧。如果班干部犯了错误,也一样要受到批评,绝不能因为他们是班干部就姑息纵容,但批评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他们知道班干部犯错误在同学中的影响,让他们牢固地树立“以身作则”的观念。

2.选择好对象

班主任做思想工作除了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之外,有时还要面对全体,为了肯定班干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班级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选好对象做工作也是很关键的。(1)给大家做工作时要旁敲侧击,善于疏导,以理服人。(2)利用干部做提拔干部的工作,可避开矛盾,善用人才。

二、班主任要随时提醒班干部注意工作方法。

班干部产生以后,班主任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爱好和特长以及心理特点,分配他们适宜的工作,并着重培养,放手使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指导,放手让小干部去管理班级,但不是放任,不是让小干部随便怎么管,要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在信任中使用,在使用中指导,在指导中培养,使他们发挥特长,形成合力,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班主任除了要求班干部事事带头,以身作则外,还要提醒班干部讲究工作方法,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技巧,让他们学会管理的窍门,学会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多一点激励性措施,让小干部在班级管理中锻炼成长起来。我现在教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正处于自控力和意志力都很薄弱的时候,还时常需要别人的提醒与监督,当然他们更希望得到表扬。我们班的班长是个认真负责的班长,每天早上,我还没到教室,她已经带领同学们开始晨读了。有一天,我来到教室,看到黑板上记了十几个学生的名字,我就问她这是为什么?她气呼呼地说:“他们不认真读书,我管他们,他们不听,我就把名字记下来了。”我听后轻轻地把她拉到门外,叫她把这些名字全部擦掉,在黑板上写上“表扬栏”三个字,并把认真读书的同学的名字记下来。这一小小的改变产生了不小的效果,原先打闹的同学没有了,全班每一个人都在认真地读书。早自习下课后,我问她为什么同样都是记名字,效果却不一样呢?使她明白,管理班级要注意方式方法,以表扬激励为主,树立好的榜样,表扬比批评的效果强多了。这样她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管理藝术的重要性。

三、班主任要注意培养班干部树立四种意识。

1.平等意识

既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同求学的朋友,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切不可以“班干部”自居,要让他们懂得,想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团结同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做好班级工作。

2.自律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班干部不仅是指令的发布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班主任要和班干部讲清道理,培养其树立自律意识,但班干部也是普通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可能犯错误,此时,他们的自律意识就被动摇了,班主任要抓紧时机教育班干部犯了错误不要逃避,要像要求其他同学那样来要求自己,要以诚恳的态度向老师及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3.职责意识

即要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既然是班干部,对班里的各项工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要对班干部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负其责,要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班级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同时班干部工作的着眼点是整个班集体,要教育班干部无论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班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班干部都应该当作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汇报,力争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绝不能做“甩手干部”。另外,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干部的共同职责,因此班干部必须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要让他们明白,单枪匹马不能干好事业,所有班干部都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参考文献

对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及使用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思考;对策

【中国分类号】 R5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39-01

如何合理使用护理本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每个医院需要思索的问题。但是根据近些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和使用上,医院普遍存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院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误区

目前,医院在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护理本科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22岁,服务期短,有效工作时间明显不如中专毕业生。

2.护理本科毕业生工资高,大中专毕业生工资低。医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使用大中专毕业的聘任制护士或高学历低待遇使用护理人员[1]。

3.护理管理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本科生个性较强,难于管理,不便于调谴,不如护理中专生踏实肯干,服从管理。

4.普遍认为,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临床操作能力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强,工作主动性差。

二、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艰辛"与无奈,对护本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应换个角度思考。 

1.年龄大,并不一定服務期短:首先,服务期长短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其次,三至四岁的年龄差异不会对服务期造成巨大影响;再次,护理本科毕业生与专科生相比,在护理理论基础、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竞争优势,在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专科生[2]。只要管理者培养使用得当,他们的服务期可能更长。

2.使用成本,不能仅从工资角度衡量:高学历护士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及事业的成长有持续不断的追求[3]。本科生虽然工资相对高,但从某种角度讲,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入,医院的发展需要不断购进新设备、开展新业务、提高管理水平等,而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高学历工作人员的"物有所值"。

3.个性较强,不能等同于服从管理意识差:医院护理管理层中,如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等,起始学历大多数以大中专为主,这些管理者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使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排斥。国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满一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其对医院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不断学习、巩固技能和实践的应用,而不可预测的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他们感到缺乏支持[4]。本科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技术性差,无发展前途,干护理工作有屈才感。值得强调的是,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与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本科护士与大中专护士相比,心理上比较成熟,独立性强,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临床操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程序化护理操作:这一误区存在的原因与护理专科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护理本科生较短,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岗位较早,工作年限长有关。目前,护理操作多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为主,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通过快速强化临床操作技能,提高熟练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能够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操作规程,实现护理技术更新。Matthew D. McHugh和Eileen T. Lake(2010)认为,医院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数量与临床专业技能水准密切相关[5]。

三、护理本科生的使用对策

1.扬长避短,有计划培养:为了更好地挖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潜能,在初到医院的一段时期里,还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进行更多地护理教育和训练。与传统的教室相比,临床实践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更能锻炼护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6]。在临床工作的前几年中,应在各大科室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使其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在科室内,应充分发挥护理本科毕业生医学知识基础厚、外语水平高、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等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有利于管理者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优点、特长、个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知人善任,能职相称,扬长避短。

2.关心体贴,激励帮助:护理本科毕业生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知识,较强的护患沟通能力,过硬的外语水平和使用现代化计算机的本领,他们厚积薄发。这些新生力量走进医院,无疑会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会给医院护理人群带来新鲜血液。走入新的单位,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量,护理本科毕业生们大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一环境中,他们必须友善、亲切、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比教室的学习更能提高人文关怀精神[7]。护理管理部门应安排一些素质高的同志带领他们熟悉情况,因势利导。护理本科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护理前辈们不断地帮助、教育,随着他们专业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日趋成熟,必将引领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晶.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状况[J].护理学杂志,2006,21(19):52-53.

[2] 黄谨耘,刘宏华,史瑞芬.护理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0-32.

[3] 张齐放,袁晓辉,姜瑛. 运用激励理论防止高学历护理人员流失[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3.

[4] De Bellis A,Long son D,Gvlover P,et al.The enculturation of our nursing graduate. Contemporary Nurse,2001,11(1) :84-94.

[5] Matthew D. McHugh, Eileen T. Lake. Understanding Clinical Expertise: Nurs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Hospital Context[J].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010, 33, 276-287.

[6] Wan Yim IP,Dominic Shung Kit Chan. Hong Kong nursing students'perception of the clinical environment: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2(2005) 665-672. [7] Lyn Croxon , Cathy Maginnis.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eaching models for nursing practice[J].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2009) 9,236-243.

上一篇: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下一篇: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要交哪些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