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精选8篇)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1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探讨
摘要:近年来,医院逐渐将后勤服务中的部分业务承包给具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节约成后勤管理成本,有利于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由此,医院内部对外包项目的监督管理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医院内部审计如何协助医院加强对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院 后勤外包业务 内部审计 探讨
一、医院后勤社会化现??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医院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行,医院逐渐将后勤服务中的部分业务,如病房用品洗涤、卫生保洁、保安、绿化、病人护送、空调维修保养以及食堂等业务承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特殊岗位需要专业人员的矛盾,减轻了医院管理的负担,为医院节约了运营成本,使医院能够集中精力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同时,医院后勤业务的外包,引进了竞争机制,促使医院后勤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促使医院后勤服务逐步纳入专业化、科学化。我院也在近几年中,逐步将保洁、洗涤、护工、食堂、空调维保、保安等项目进行服务外包。
但是,随着医院后勤外包的服务内容逐项增多,医院对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也越来越为重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协助医院加强对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以审计促管理。
二、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含义和目的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是指医院审计部门对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通过对后勤外包业务的审计和监督,可对参与外包业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业务外包期间的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外包管理工作的效益,促进医院内部改善经营管理。
三、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范围和方法
(一)审计范围
1、医院制定的有关外包业务的相关制度
像食堂、保洁、护送等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医院一般规定由后勤部门负责。审计时,可从后勤部门的各项工作制度入手,向后勤部门收集相关工作制度,了解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管理思路是否合理合规,对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仔细查看具体负责管理人员的工作记录,了解是否对日常管理有记录,是否定期对外包业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是否针对问题对日常管理工作做出相关调整。
2、外包业务对外承包,招投标的情况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与招投标情况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外包业务。首先,应关注医院是否建立了完备招标管理程序,该业务外包是否实施了招标程序,例如是否通过公共平台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内容是否合理,招标范围是否明确。其次,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以招投标单位的资质与业绩情况为依据,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公开招标以及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最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审计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对外承包的情况是否符合规定的流程,招标过程是否公开公正,招标人与中标人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合理等。
3、外包合同订立及内容确定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外包合同的订立情况进行审计,了解合同的内容是否全面合法,是否对承包方的承包方式、付款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于义务等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否有明确的合同期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合同的审计专业性较强,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请教。
4、外包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并依据合同内容与外包业务的日常工作记录进行进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外包业务的实际执行情况。例如,在对医院的外包保洁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对保洁的范围、保洁的内容、保洁公司的人员分配情况以及保洁工作人员的个人情况等进行检查。
5、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进行内部审计时,首先应当注意检查评价外包业务的评价条款是否足够全面,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公平以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应当注意检查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对外包业务的评价记录,查看其是否完整,是否实事求是。或者向临床科室了解对外包业务的评价情况。
(二)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审计目的而对审计对象进行检查分析,以形成审计结论的技术手段。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复算法、比较分析法、询问调查法、观察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
其中,审阅法主要用于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招投标资料审阅中标公司投标情况及资质情况;审阅医院与中标公司合同、协议签订情况;以及调阅会计凭证、账簿等,审阅支付给中标公司服务费用情况。
比较分析法:审计科可以调阅医院对各业务中标公司日常服务工作评定资料,与合同、协议签订的服务内容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标公司履约情况和后勤部门管理情况。
观察法和询问调查法:审计人员可以随机抽查和走访医院病房,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会谈,查看后勤服务现场(比如保洁),从而向审计项目关联单位及个人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的信息,形成初步判断和评价。
调查问卷法:针对后勤服务外包业务的特点,审计人员可以审计调查表,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从而推断确定目标群体满意度,进而评价本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实施医院后勤业务外包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一)事前审计:参与医院后勤服务外包事项的事前监督,防患未然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医院的相关制度进行审计,确保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各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监督;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参与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信?u、管理水平以及用户评价等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听取其他医院的意见和建议,对招标文件中有关评标要求及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并对开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签订的外包合同进行审查,重点关注合同中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外包业务的具体内容与范围、双方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有无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服务费用的计算、考核标准等是否明晰。
(二)事中审计:控制费用,保证质量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了解医院后勤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外包单位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业务,相关服务费用结算是否准确等。内审人员可根据外包业务的性质、服务对象、费用计算标准等确定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例如,我院保洁项目的服务费用是按照保洁人员岗位人数计算的,我院审计人员在此前开展的后勤外包业务专项审计中就重点复核、关注了保洁人员岗位增减变动、授权人员签字,并现场对保洁人员的在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抽查,了解岗位设置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报人数、缺勤等损坏医院利益行为的发生。又如,在对医院病房护工服务进行内部审计时,我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对医院临床科室的满意度进行重点审核。
对于在以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内审人员应及时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与后勤管理部门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及解决方案,促使审计建议及时、准确落实。
(三)事后审计:进行综合分析,以审计促管理
事后审计是指: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外包业务完成后,依据外包合同的标准进行验收与绩效评估,对整个服务期间外包业务的服务质量、服务费用,以及医院相关部门对外包单位管理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评价。结合事前、事中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原因分析,广泛听取临床科室意见,研究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该外包业务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技术水平等因素的编号以及给医院带来的影响提出前瞻性意见,为医院下一步选择外包单位以及服务方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以达到保障外包业务服务资料,降级成本的目的。
五、结束语
医院后勤外包业务内部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医院后勤外包业务的事前监督、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对医院后勤服务事项做出了客观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使员工正确认识医院后勤服务,在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和促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肖晖,黄汉津.国内外医院后勤服务业务外包的对比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05年11期
[2]韦来平,孔秋枫.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监督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06期
[3]刘莉.论医院后勤企业集团的管理审计[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2007年02期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2
随着“安然”、“世通”的破产与倒闭, 社会各界对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质疑, 而内部审计在“世通”案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令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寄予了厚望。内部审计作为公司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公司认识到由于成本的限制, 他们不能在业务范围的每个方面都保持一流水平。外聘专业人员为公司提供内审服务正成为一种趋势。
二、内部审计外包涵义及产生背景
(一) 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方法, 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 从而帮助公司实现它的目标。”按此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增加公司价值。
而内部审计外包, 指组织将其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
(二) 产生背景
外包实践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专业化分工的产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的外包给公司带来的好处。当公司无法顾及业务经营所有方面时, 只有将主要精力、资源用于核心业务, 同时借助外界人才、技术优势发展非核心业务, 它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常, 公司在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来实施审计职能。但近年来, 国际上将内审职能外包的做法己经屡见不鲜。
三、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一) 外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指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进行交易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收集交易价格信息, 为了达成交易而进行谈判和签约, 及监督合约的履行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科斯认为, 公司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无论市场还是公司, 都是有成本的。采用公司还是采用市场配置资源, 主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当一笔交易的公司运行成本低于市场运行成本时, 这笔交易将趋向采用公司, 实现公司对市场的替代;反之, 可以实现市场对公司的替代。据交易费用理论, 当公司外部存在内审服务供给时, 公司会将由自己完成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的内审业务推向外部, 寻求更好的服务, 包括等效低成本、等成本高效或者高效低成本。
(二) 外包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 而它成立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的最小化。两权分离下, 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签订雇佣合同, 即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 负责使用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詹森和麦克林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 认为代理成本的存在是由于管理者与股东动机不完全一致, 双方将最大化各自财富, 这样就会发生契约成本。从委托人角度看, 为了让代理人行为与自己目标的偏离尽可能最小, 他必须花费矫正成本, 如财务报表经由外部审计而发生的成本。而代理人为了向委托人证明其有效履行了受托责任, 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让股东充分了解其行为, 使股东其更加信任, 然而此举会产生内审费用。这样看来, 既然内部审计是因代理问题而生, 目的在于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最大化企业价值, 那么就可以推断, 只要外包审计形式比内部审计能更降低成本, 内审就可外包。
(三) 关于外包“独立性”的讨论
独立性在审计界一直备受关注。越来越多因独立性缺失所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 引发了对有关“形式独立”和“实质独立”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形式上看, 内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 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如果企业自置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 其独立性程度虽然相对比较高, 但由于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 不可能真正地完全独立于企业。因此当内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会计公司时, 由于外部公司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从形式上看, 其独立性提高了。这种形式独立性的提高, 可能会带来两大好处:其一, 公司管理者比过去更重视内审工作。当企业花了高昂成本去聘请外部机构为本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时, 出于成本的考虑以及外部公司带来的先进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理念, 管理层可能会比过去更加重视其内审工作。其二, 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任度会提高。当企业外聘公司进行专门管理咨询等服务时, 将会给外界传递一个重视管理、重视监管的信息, 从而赢得更多支持和信任。
摘要:内部审计外包动因的研究, 对解决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公司价值增值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安德鲁.D.钱伯斯, 陈华等译:《内部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1]安德鲁.D.钱伯斯, 陈华等译:《内部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
[2]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2]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 《审计研究》, 2005年第2期。[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 《审计研究》, 2005年第2期。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内部控制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还较为良好,但是也有一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要求得发展,除了要扩大销售,提高收益外,还必须从内部出发,发现并解决自身缺陷,降低现有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根据“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设想,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独立出去,由外部组织来实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
一,通过做好内部审计,优化内部控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给中小企业写明了为什么有必要施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路径,以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一些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内部审计是一种客
观、独立的咨询和确认活动,目的在于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判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外包的具体形式有四种:第一,补充。第二,审计管理咨询。第三,全部外包。第四,合作内审。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理论基础。(1)组织职能外包理论。在需要降低成本的竞争环境下,组织机构可以通过集中于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的业务承包给外部承包人,以此来更有效地管理生产并提高经营的灵活性。(2)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公司和经济市场关系的说明,告诉组织该如何选择内部审计职能的归属情况,究竟是在内部设立,还是将其外包、从市场中寻找服务提供者。(3)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保证委托代理关系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外包。(4)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将企业立于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战略的焦点所在。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要拥有核心能力、产品以及超前的市场导向。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内部审计的特点:第一,审核的及时性。第二,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范围的广泛性。第四,程序的相对简化。
(二)从需求市场上看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通过内部审计外包,解决企业自身内部审计的一些缺陷。(1)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的需求。通过内部审计外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低效率高成本的项目外包出去,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是减少了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支出。(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需求。外部承包机构的专业素质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品质,所以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面来考虑,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委托出去,也是必然趋向。(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需求。内部审计能得到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要保证其独立性,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真正实现。而将内部审计外包之后,内部审计独立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从供给市场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1)外部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专业知识。会计师事务所队伍的壮大,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人员的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的加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提供商拥有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同时经验也丰富的人才。(2)内部审计外包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内部审计外包是会计师事务所扩展业务的内在需求。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第一,有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数量不多。第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第三,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情况和内容分析。基于抽样调查分析,已有48%的企业开始对内部审计进行外包,不考虑外包以及其他的还占43%,说明,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比重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在内部审计已经较为完善的企业中,3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策略。虽然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及其外包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缺乏内审外包管理理念。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对管理和风险审计考虑的比较少,缺乏相应外包的理念。(2)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外包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许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机制,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外包决策失败的可能性。(3)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起步晚,研究范围狭窄。在实践中,对外包商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基本的风险控制系统。(4)企业缺乏系统的外包实施路径。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没有企业完整的思考过,应该如何去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才是最科学合理的,也并没有考虑过整个外包过程,缺乏系统的实施路径。
五、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路径及对策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路径框架构建如下。(1)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前。1)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企业外部的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技术和行业等环境是否适合实行内部审计外包。2)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分析。做好外包前的风险评估工作,提前预测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应对方案。(2)内部审计外包决策过程中。1)外包形式和内容选择2)外包商的评价和选择。(3)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后。1)签订外包合同。2)外包后续管理计划制定。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对策。(1)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选择恰当的会计师事务所。(2)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强化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管理理念。(3)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4)建立和完善审计外包风险控制体制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中小企业内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即填补了中小型企业的人员空缺,又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快速的增值,但同时会为企业带来很多成本相关的负担与信誉有关的风险。
(二)建议。(1)强化管理层对于外包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2)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构建明细的外包实施路径。(3)完善外包的监管制度和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 裴明珠.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规避分析[J].财税研究, 2015(25)45-47.
[2] 潘婷.基于SWOT分析法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财经纵横,2015(9)9-11.
[3] 王芬.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及改进措施[J].时代金融,2015(2)35-36.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4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一、业务外包流程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会计控制等环节。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第三,根据企业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
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
审核批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
选择承包方,是指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
所。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建立与承包方的合作机制,为下一环节的业务外包过程管理做好准备,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企业在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时,应当根据业务外包合同条款,落实双方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硬件及专有资产等,明确承包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流程、模式、职能架构、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提出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和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承包方会采取在特定时点向企业一次性交付产品或在一定期间内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交付业务外包成果。由于承包方交付成果的方式不同,业务外包过程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后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该环
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漏。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
在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第三,组
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第四,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并做好外包费用结算工作。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业务外包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业务外包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或贬损;业务外包相关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结算审核不严格、支付方式不恰当、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IT外包的利弊分析 篇5
John Eckhouse
大部分IT主管希望通过外包来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但在管理控制的同时,还是需要注意回避一些风险。
大部分的信息主管将IT部分功能外包,或至少认真地考虑过这一问题。对大多数业务来说,IT外包在财务上更有意义,特别是当削减成本成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时更是如此。但这种传统想法正确吗?看一下传统想法的某些缺陷,并与现实的实际做法做一比较。
比较一:外包的业务范围
传统想法:合适的外包是将员工不想处理的业务或没有竞争力的领域外包。
实际做法:研究表明,外包首选的是应用程序开发,因为它太费时又复杂,而许多国外和国内的外包商又精于此道。与其让自己的员工多年从事某个项目,还不如让外包商去做这种开发工作,还可增加灵活性。桌面计算机PC支持和互联网服务也位于外包的前列。
比较二:外包的意义
传统想法:外包为IT部门节约时间和部分金钱。
实际做法:时间与金钱是大多数经理们为企业寻求外援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他们却经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那么,如果你不能大量节约成本,又期望能从外包中得到什么呢?
●关注核心竞争力。
●更快地实施项目。
●无须雇用或进行培训,就能得到新的技能和最先进的技术。
●经验:外包商可能已成功处理了困扰你员工的棘手问题。
●低投资成本:外包商可以取得你的基础设施的部分所有权和管理。
●补充支持:供应商可以将规模经济转到你的组织中来。
●控制运行成本:供应商协议清楚地表明了费用,消除了臆测的成分。
●改进了服务,以及对客户、业务伙伴和内部使用者的支持。
比较三:外包的成本分析
传统想法:外包是行得通的,因为让具备特殊技能的外包人员处理一个项目,比雇佣或培训员工更廉价。
实际做法:外包的意义不仅仅是节约成本。双方在计算成本上会有一些出入:为了赢得合同,外包商经常夸大成本削减的可能,而发包方常常忽视了外包可节省一些额外的成本。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雇佣:减少招收新员工的高成本。
●效率:外包商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实现你公司无法实现的成本节约。
●培训:一项网络研究表明,要赶上用于大型网络系统的思科最先进的路由器的变化,每人每年要花5,000美元,这笔开支完全可以通过外包节省下来。
●多供应商:这一点与培训类似,因为供应商越多,你拥有的技术种类就越多,人员配置的费用就越高。
比较四:外包合同的灵活性
传统想法:决定要慎重,因为一旦你签了合同,就不能回到原来的状况了。
实际做法:大多数外包合同中包含取消条款,或是合同期短到足以让不满意的客户在定期审议后将某些外包功能拿回来。情况和需求可以是变化的,IT的预算可以增加,从而使得再去做先前外包出去的工作变得可行。
要在一个动态的基础上,对供应商工作做定期评估,可以问以下问题:
●供应商按照承诺的做了吗?
●合同是否是经济有效的?
●外包是否比预期的,或比你能节约的占用了更多管理时间?
●你的IT预算以及业务前景如何?
●外包是否引发员工的信心问题?
比较五:外包效率的提高
传统想法:外包带给许多公司相当大的红利,所以它是值得的。应当考虑将其作为在必要时采用的一个可行的工具。
实际做法:这一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经理们认为事实并不尽如此。
IT经理Rainer Mueller说:“有时候,在合同结束后,事情出错了,但是我们不能再把外包商招回来,不得不再请别人来解决问题,”但总的来讲,根据他的经验,外包是有利可图的。
如何提高成功概率?
●与外包商一起工作,不要只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然后就甩手走了。
●定期对服务协议进行评估,确保它们仍然与你的目标和期望相吻合。
●不要对利润太过计较。
比较六:外包关系
传统想法:什么事都不会出错,我们拿到了“铁板钉钉”的合同。
实际做法:Dun & Bradstreet最近调研发现,大约25%的外包关系在两年之内破裂,而在5年之内有一半破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外包商不能完全实现他们被雇佣时所要求做的工作。
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缺陷呢?
●在外包前对需求进行评估。
●确保在合同中明确地表达需求。
●订立服务水平协议,明确供应商业务、每项服务的价格、预期结果、绩效标准,以及未达目标时的惩罚措施。
●定期地对绩效进行评审。
●将业务目标放入服务水平协议,从而让供应商理解你的优先需求。
●考虑签订随满意程度而变化的工资率合同,向供应商提供激励手段。比较七:评估外包商
传统想法:合同看上去很好,因此,我们与这家公司合作很有信心。
实际做法:不要匆忙做任何事情。如果你想让一切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么,对未来的合作伙伴多点时间与精力进行评估。
确定的合同期、服务水平协议以及绩效保障,应是业务技术人员与外包供应商谈判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签合同前,还要评估几个事情,包括:对你行业的了解程度,供应商的管理技能;将要安排在你的项目上的人员;以及技术专长(供应商可能有好的人员,但他们得到最新的培训和技能了吗?)。
比较八:外包决策的参与方
传统想法:只有最高IT主管能够对是否外包做决策。
实际做法:从IT角度看,外包也许是一个战术决定,但由于它会影响企业战略,两种观点都需呈现在决策层中。
所有的持股人应参与进来,公司的许多部门可能依赖于即将外包的功能,因而应该商量着办。另外,要检验所有的优点和缺陷。外包可能节省资金,但其它因素,比如对客户的影响,可能比对金钱的考虑更为重要。
要想成功,外包必须是一个双赢战略,雇用外包商应给组织带来价值。在你开始这一过程前,要做一个深入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分析结果有保障的话,那就考虑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6
【案情】执法人员在某超市检查时,发现封口包装,整箱销售的某品牌的几款食品,其外包装箱上未见标注成分或者配料表。超市的现场促销人员表示,上述几款食品只能整箱出售,不能打开外包装封口进行零售。据查,上述食品每箱内装20个小袋,小袋上标注有成分或者配料表等内容,标签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原国家卫生部2011年4月20日发布,自2012年4月20日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对食品的标签的内容和标注方法等做了进一步明确。该标准规定“一个销售单元的包装中含有不同品种、多个独立包装可单独销售的食品,每件独立包装的食品标识应当分别标注”。就本案而言,涉案食品大包装内的小包装作为可单独销售的独立包装食品,是必须分别按照要求标注所有强制标示内容的,这一点本案食品做到了。该标准同时规定“若外包装易于开启识别或透过外包装物能清晰地识别内包装物(容器)上的所有强制标示内容或部分强制标示内容,可不在外包装物上重复标示相应的内容;否则应在外包装物上按要求标示所有强制标示内容。”就本案而言,涉案食品的外包装为全纸质包装,无法透过外包装看到内包装上的标签,而且该外包装被严密地封口,现场销售人员也不允许消费者打开外包装,所以外包装上应该按照要求标示所有强制标示内容。
该标准还规定,当预包装食品包装物或包装容器的最大表面面积小于10cm2 时,可以只标示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者(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就本案而言,涉案食品外包装的每一面都大大超过了10cm2,根本不存在可以豁免的情形,也就不能随意简化依法要求标示的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已不可能在每个业务上都成为领先者, 即便确实步步领先, 其花费的成本也将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企业完全可以将那些自己不擅长的或是非专业领域的业务外包给专门机构来执行, 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便应运而生。内部审计外包[1] (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 , 也称为内部审计外部化, 是指企业管理层将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职能通过合约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机构执行的过程。
2 层次分析法及其对内部审计外包内容选择的影响
2.1 层次分析法研究概述
层次分析法[2]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深入分析实际问题, 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层级, 即目标层、准则层 (要素层) 和方案层, 同一层次的因素对上层因素有影响, 同时又支配下层因素。目标层是最高层, 通常只有1个因素, 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措施, 要素层可以不止一层, 当要素过多时, 可以进一步分解出子要素层, 并建立关联。
2) 构造判断矩阵[3]。
从第二层开始, 把同一层级的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一定比较尺度构造判断矩阵A, 直到最后一层。
矩阵A中, aij表示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 aij表示因素j与因素i的重要性之比, 且aij=1/aij。对于aij的值, Saaty等建议引用数字1至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 见表1。
对以上层次结构而言, B1, B2, B3可构成一个相对于因素A的判断矩阵B:
3) 计算特征值、特征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B来说, 首先要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 式中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于λmax的单位特征向量, W的分向量就是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因素的相对权重。然后将W归一化, 就可以得出同一层次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某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排序, 这个过程就是层次单排序。
4) 确定层次总排序, 根据排序做出决策。
上面我们得到的是同一组元素对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 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最低层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权重排序, 从而选出方案。这就需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并, 最后得到总的排序权重。
2.2 层次分析法对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的影响
在内部审计外包活动中, 对外包内容做出正确的决策分析, 是关系到外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决策失误, 将导致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失败。而层次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将无结构复杂系统结构化, 利用层次内两两比较与层次间的权重解决多因素、主观判断的不可公度问题, 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一致性检验解决主观判断的可靠性问题, 从而提高了主观决策过程的科学性。鉴于层次分析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笔者认为该方法适合运用于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选择决策。
3 层次分析法在内部审计外包内容选择决策中的具体运用[4]
由上文可知,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进行大量繁杂的计算, 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AHP软件“应运而生”, 使用该软件能避免那些繁杂的计算, 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因而也大大提高了层次分析法的可用性, 使人们更容易获得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首先, 确定决策目标。模型的最高层即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 也就是AHP分析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其次, 确定中间层即准则层影响因素。最后, 确定最低层各因素。
2) 构造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
首先, 决策者一般会对各层级要素相对于上层特定准则或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对比较结果应用Saaty的1至9标度值 (见表1) 来构造判断矩阵。
其次, 对构造出来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I=0时, 为完全一致, CI值越大,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同时我们还需要计算出各要素所占的权重, 判断矩阵中的权重值是本人基于自己判断的结果,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根据Yaahp软件可直接得出分析结果。再依据计算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备选方案。
4 总结与建议
层次分析法操作灵活、科学有效, 大大提高了指标体系各要素权重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决策分析进行了分层研究, 经过矩阵构造、分析权值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终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最合适的备选方案。经过上文分析,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提出相关几点建议。
1)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分析, 逻辑严密, 可以较好地克服决策过程中受主观因素过大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反映出各个因素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具体操作起来也是可行、有效的。所以, 在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缺乏有效定量综合研究的情况下, 引进层次分析法可以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综合的转变, 能够提高决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也非常便于理解。
2) 模型的科学性是相对的。我们看到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如构判断矩阵时对同一层次中两个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重要性的判定, 就有个人主观判断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 在选择因素的权重时最好由决策团队成员共同来完成或聘请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价, 如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3) 层次分析法只能从给定的策略和方案中选择最优, 而不能给出新的策略, 这是该方法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重视给定的策略和方案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种局限性。综上所述, 尽管不同企业内部审计的个体现状存在较大差异, 但层次分析法还是能够普遍适用的。
参考文献
[1]蒋欣欣.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8.
[3]姚敏, 张森, 等.模糊一致矩阵及其在软科学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 1997, 15 (2) .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 内部审计 服务外包 风险控制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概述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将经营管理中的一部分职能委托给外部机构代理。社会经济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促使内部审计外包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也是组织理性选择和市场导向的结果。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中小企业实行内审外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内审外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独立性风险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通过外包可以改善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水平不高的问题。但是外部化并不能解决所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外部咨询机构的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相互牵制的情况下,外部审计机构是否还能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尤其值得考虑。为避免这种局面,只有禁止“同时进行内外部双重审计”,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同时做企业的内部审计又做企业的外部审计,这样才能打消人们对独立性的疑虑。
2.信息风险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必然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秘密泄露将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对外包的内容做好衡量,不能盲目外包。有一些职能,隐含着企业内部信息,不适于外包。否则一旦为竞争对手所掌握,将会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随着企业更多将整个流程外包,外包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不经意的外露。即使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当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向不同的企业提供内审服务时,审计人员将自己从一个企业学习到的技术和方法会不自觉地运用到另一个企业的咨询服务中。所以,企业应该选择好要外包的内容,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内容,应该谨慎外包。
3.成本风险
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评价、咨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作为组织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及时获得、传递、反馈信息,而外部提供的阶段性,内部审计服务却做不到这点,这本身就是内审外包的一种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撤消了内审部门而将内审业务完全外包给外部审计机构,双方在博弈中的谈判地位就会发生变化,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水平可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会变得越来越依靠外部审计部门,索要的佣金会越来越高。管理层在选择外部审计机构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机会成本。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之一在于降低成本,但是如上所述,降低成本并不是绝对的,显性成本可能是降低了,却可能造成隐性成本的增加。要降低成本风险,企业在决定向外购买内部审计服务之前,应该认真仔细地评估自己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外包对象、外包内容、外包形式等。
4.质量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成员,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同时他们熟悉本企业各方面的特点,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因此他们会比外审人员更加投入,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外包质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
三、风险控制
1.会计师事务所(承包方)
内部审计外包属于新兴的业务领域,从国外有关调查资料中发现,企业在选择外包方时,倾向于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外包业务的主要供应方,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因此,笔者着重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规避内审外包风险。
(1)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督和规范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内部审计服务纳入其业务管理和指导中,规范内审服务的竞争秩序,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同时,应该完善内部审计相应的准则,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再次是应明确外部审计师的保密责任,使之保持其应有的职业道德,严格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
(2)组建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团队
事务所内部通常设置很多职能部门。当接受客户委托为其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事务所应该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出专家组成项目小组,从而保证外包内部审计质量。项目完成后小组解散,各专家仍回到所属的各工作部门。
2.注册会计师协会
由于内审外包是新兴的业务领域,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服务纳入其统一管理和指导当中,规范内审服务的竞争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从而保证内审服务正确性。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服务和法定审计业务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当企业的法定审计服务与内部审计服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时,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当从一个客户那里所获得的来自非法定审计的业务收入过大时,对外部审计师独立性的损害更大。为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应要求将以上两种业务分别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
参考文献:
[1]许叶枚.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经济问题.2008(8).
[2]吴灵辉,陕西杨.浅议内部审计外部化.财会探析.2005(45).
[3]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的外包.财会经济.2005(10).
[4]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可否外部化的问题研究.审计月刊.2004(3).
【内部审计外包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内部审计外包09-27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09-18
内部审计外包选择论文08-17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09-03
医院内部审计分析05-12
国外内部审计案例12-31
公司内部审计问题分析08-24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10-11
湖北省内审师《内部审计基础》:固定资产折旧审计方法适用性分析考试试题08-22
业务外包内部控制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