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工作机制

2024-07-07

监管工作机制(共9篇)

监管工作机制 篇1

监管项目

针对本村落实中央和地方各项惠民政策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实际,村纪检监督小组以及各村民对下列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二)住房保障政策。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租金补贴等。

(三)节日救助慰问。重点是春节期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特定对象实施的救助慰问。

(四)他惠民政策。

监管方式

(一)现场监督。针对村“两委会”落实惠民政策工作流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村纪检监督小组成员直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进行监督;

(二)公示督查。对村“两委会”在落实惠民政策工作中按规定进行公示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抽查督办。定期或不定期抽取一定比例的享受对象,采取入户查验或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村“两委会”落实惠民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投诉处理。受理党员群众对村“两委会”落实惠民政策各个工作流程中出现问题的投诉,对一般问题进行初步核实,涉及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及时报告街道纪工委、监察科,并协助进行调查核实;

违规纠偏。根据巡查组对村“两委会”在落实惠民政策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调查、处理意见,督促村“两委会”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管理内容

村“两委会”落实惠民政策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个工作环节。

(一)政策宣传环节。村“两委会”应按要求及时公示、宣传惠民政策。公示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公示的形式是否规范、及时、方便群众监督。

(二)个人申请环节。村“两委会”监督检查本村具体经办的工作人员是否熟悉掌握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对象、工作程序及具体要求。本村具体经办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规范受理居民申请。

(三)资格审查环节。包括资料审核和入户调查两个环节。村“两委会”应按要求严谨细致审核救助对象提供资料,及时对救助对象的现实状况进行入户调查。

(四)资金物资发放环节。村“两委会”应严格按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范围、标准和要求进行落实,资金及物资是否发放到位。

(五)处理投诉环节。村“两委会”应该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监管工作机制 篇2

(一)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常重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所以, 随着工作水平的提高, 我国相关部门内部监管也得到了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与以前相比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也迎来了一个大好的时机, 但是无可置疑的是,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内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关部门受到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还是无法让区级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实行监管就是为了能够让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更好地进行, 也就是为了让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本文对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相对性研究, 就是为了分析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通过这些实际性的运用来提高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 从而推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改革, 为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提高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水平, 才能促使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当然, 这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决定着资产今后发展的命运。如果区级国有发展忽视监管体系建设, 那么就会导致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产生行政命令失灵的现象。制度监管是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灵魂, 那么监管体系建设这是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骨架。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体现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能力, 也体现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信誉与形象。如果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不足, 那么一定会影响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会影响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办事效率, 也会影响我国监管体系建设的发展。只有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高度重视监管体系建设, 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监管体系建设, 才能让区级国有资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也为我国今后监管体系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 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 根据监管可以更好的加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等一系列工作安排更加得当, 从而使得监管更加系统化, 科学化, 这对于促进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进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下图看出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体现出的系统化:

三、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 缺乏监管体系建设资金

虽然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发展, 但是还面临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推行监管的问题。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监管体系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 那么就无法更新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工作机器, 这样也无法人聘请到更加专业的监管人员, 这样就会给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进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同时, 缺乏资金不利于监管技术的更新与进步, 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资金是技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关键, 然而, 在现在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那么就会因为技术更新不及时而阻碍监管技术的应用。同时, 由于资金监管不恰当, 使得很多的资金外流或者是资金浪费, 这样不仅无法置办硬件设施满足监管体系建设, 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与进步。总之, 缺乏监管体系建设的资金是现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面临的现状之一, 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 人事监管不科学

在人事监管方面, 没有调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奖惩制度来实现, 这样也有利于推进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都可以让人产生奋进的心理, 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如果不通过激励性制度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则会导致整个部门都处在一种沉闷无活力的状态。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因为人事监管不足, 缺乏一些活动组织, 使得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工作人员的身心都无法得到发展, 这也为推进新的监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人事监管方面没有实行科学的奖惩制度, 那么就无法调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人员的热情, 始终让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人员处于懒散的状态。这也会使得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失灵。

总之, 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利用监管可以更加系统的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下图。

四、完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阻碍因素

(一) 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存在矛盾

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存在矛盾也是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监管体系建设层级指的是监管体系建设的纵向, 那么监管体系建设的幅度就是指进行监管的横向。一般来说, 进行监管体系建设的层级少则有利于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的提高。相同, 监管体系建设的幅度小则有利于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由此可见, 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一个范围是固定的, 如果层级少那么幅度大, 如果幅度小那么在层级多。所以二者无法达到最佳值, 一直都处在矛盾状态。顾及监管体系建设的层级那么则会影响监管体系建设的幅度, 相同, 顾及监管体系建设的幅度则会影响监管体系建设的层级。二者永远都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 这就是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存在矛盾, 这个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无法实现完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构建国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二) 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监管力度不足无法更好地促进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与进步。而且, 由于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这会给一些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徇私舞弊的机会。同时, 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工作的热情, 可是因为没有监督部门的监管, 或者是因为监管力度不足而使他们继续产生惰性心理, 这样不仅会给区级国有资产部门监管工作带来一些阻碍, 同时还要会让员工失去自制力, 从而降低自己的竞争力。所以, 监管力度不足不仅会影响到监管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还会影响到监管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发展。

五、促进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缓解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了监管体系建设, 那么就需要缓解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之间存在的矛盾, 以此来完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构建国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如果想要缓解监管体系建设层级和幅度之间的矛盾, 那么就需要达到两者的均衡。一种方法就是忽视另一方的弊端, 既然层级少可以让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提高, 那么就忽视监管体系建设的幅度问题。相反亦然, 既然监管体系建设幅度小则有利于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提高, 那么就忽视监管体系建设的层级问题。只有缓解了二者之间矛盾, 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 从而促进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

(二) 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信息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区级国有资产监管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加强监管力度, 从而调动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 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信心。同时, 加强监管力度还可以培养员工积极努力的热情, 从而让他们具备更加专业的监管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力, 这样也有利于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工作进展。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加强监管力度也意味着培养专业的监管人员以及监管技术人员, 这对于完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构建国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在监管体系建设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监管体系建设。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也利用监管来不断的发展壮大, 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而且,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壮大我国的监管体系建设队伍, 这也为我国今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 现在如果还依旧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是无法适应现代潮流的, 所以就必须加强监管在区级国有资产中的应用。本文找出完善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且据此提出了解决对策, 这对于构建国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水平的提高,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内部分化也发生了变化, 而且对于我国区里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也要求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从而减少监管中出现的错误。而且我国监管性工作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监管体系建设不完善, 而且总体上来说综合素质偏低, 这样也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缺乏系统的监管系统, 也使得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队伍缺乏专业性;监管者待遇不高, 打压了监管者的工作积极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这些都说明了必须加大对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人才的培养, 使区级国有资产监管队伍逐渐扩大并且走向专业化。首先本文研究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现状, 然后剖析了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这对推动我国区级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夏书章.区级国有资产监管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北京:监管体系建设出版社, 2003:2.

[2]吴志宏.监管体系建设监管学[M].北京:人民监管体系建设出版社, 1997:7.

[3]杨德广, 监管体系建设监管学[M].上海:上海监管体系建设出版社, 2006:15.

[4]肖玉梅:监管体系建设区级国有资产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07-109.

[5]薛天祥, 区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8.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探讨 篇3

关键词:安全生产优胜劣汰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因素都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中,怎样才能将其做好,是社会中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将针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1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中,煤矿生产有了新的特点和变化,相关的部门确立了创新管理理念,实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中心思想。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将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将落后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技术及时淘汰。将各项安全生产治本的策略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落实各项措施,将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相关的宣传咨询活动,将平安创建,安全理念,相关的安全知识深入到企业、乡村和人民意识中。可以设立曝光台和舆论监督台,邀请社会中安全工作的代表来进行评论。

2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机制

进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的时候,也许需要把企业主体的责任明确,利于监管工作可持续发展。

2.1 煤矿企业需要把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把其中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都健全,安全科必须挂牌进行办公。煤矿中都需要至少有一名通风、机电和采煤的专业人员,对领导跟班入井的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相关的数据做好记录。煤矿企业需要经常展开矿井透水事故的模拟演戏,并且邀请公安、电力、医护和矿山救护相关联的部门来一起参加,将施工人员实战的能力提高,防患于未然。

2.2 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双委派机制。切合乡镇煤矿实际的管理技术,抓住源头进行管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国进行招聘高薪煤矿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考核、筛选。可以适当的制订一些规定:委派矿长如果连续两个月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将会有相应的处罚甚至是辞退,考核出来的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在一年最后总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重奖。

2.3 建立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很多地方煤矿在管理中,会出现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工作中出现你推我攘的现象,给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起煤矿安全管理联合执法队,在发现煤矿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的行为时候,都可以现在立即执行直查直办,利于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将煤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

3 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措施

在意识满足,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还要加上高效的监管措施,才能使煤矿安全工作得以奏效。坚持以严教、严管、严处、严关来落实措施,将效果明显的体现出来。第一点:对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十分的重视,在每次长假之后,待员工返还工作时,要进行全员工的培训。展开面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培训中聘请煤矿行业中的专家、教授等,使用现代媒体教学,进行现场指导,施工人员相互帮助等一些教学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点:近几年中,水、火和瓦斯等一些因素都是引起煤矿发生事故的重点。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时刻的提示着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预防和消除。①根据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对水灾进行防护。煤矿按照水灾的性质和危害分类,制定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危害程度大的水害作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资,引进先进的防探水技术,使预防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②完善矿井中火灾的防治系统和队伍,配备性能良好的消防水池和多种设施。对煤矿施工人员定期进行火灾防护、治理、自救和呼救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容易引起火灾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例如:电气、电缆、放炮等环节,在煤矿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③在煤矿中建立起完善的瓦斯监控中心,并且每个煤矿中的瓦斯监控都要进行联网运行。如果有一个煤矿中的作业地点瓦斯超限预警,监控中心会快速的作出防御,指示现场人员撤离该地点,与此同时,反映给相关管理者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对回采工作中的通风瓦斯管理加强,杜绝瓦斯出现集聚的现象。

4 结语

煤矿工作中排查安全隐患的方面,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出全面的方案,将责任明确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销号的原则,对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煤矿整改治理按期完成,把引发事故发生的源头完全隔离切断了事。对于有效的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遏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如果煤矿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已经超过有效期限,自行私下接通电源,进行违规整改和生产的煤矿,需要立即执行关闭处理。严厉的打击违法违规的煤矿,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业平稳运行安全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晓辉.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梅剑萱.河南煤监局郑州分局对登封市政府二季度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J].决策探索,2011(16):76-76.

[3]梅剑萱.河南煤矿安监局局长牛森营带队监督检查商丘市煤矿安全监管工作[J].决策探索,2011(12):80-80.

[4]彭朝晖.当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D].郑州大学,2009.

监管工作机制 篇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畜产品的消费数量品种不断丰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级党政和畜牧等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提高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重点,建立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2.1 强化饲养环节监管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养殖场(户)的监管,加强推进养殖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严格对饲养企业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规范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饲养场(户)免疫、畜禽标识及用药记录,推行出栏畜禽报检,补栏畜禽报告、报免制度。

2.2 强化畜禽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监管 一是加大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原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监管及销售环节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生产、销售质量监管记录,实施质量可追溯管理。二是建立饲料、兽药生产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和生产、经营情况月报制度,严禁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严禁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添加违禁化合物。三是建立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承诺制度、诚信电子档案制度和劣行“黑名单”制度,增强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投入品产业健康发展。

2.3 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要加强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监管力度,严格畜禽、畜产品交易市场动物防疫条件的监管,严格实行畜禽、畜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志入市场的交易制度,严禁未经检疫的畜禽及其产品入市销售。

2.4 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管 动物产品凭检疫证明,验讫标识出场。对分割包装的动物产品须经检疫合格,凭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出厂销售。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制度,完善入场、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记录。

2.5 强化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检测 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大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覆盖面,加强动物疫病病源学和血清学检测,提高科学预警预报能力。二是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逐步创造条件加强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含量检测,抓好畜禽养殖基地、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监控,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

2.6 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要加大生产、经营、加工、运输等环节畜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查获的“问题”兽药、饲料、畜禽及其产品按规定进行处理。对当事人或单位按有关法规进行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3.1 明确监管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要进一步强化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管工作问责制度,明确各项监管工作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凡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渎职、失职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甚至曝光,以警示他人。

完善监管执法机制体系 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安全生产执法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体系,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1、整合执法资源、优化队伍结构

在市局内部,整合执法人员力量,科室和支队实现既职责分明又联合执法,科室负责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建设、安全检查,支队负责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举报查处、科室发现移送的违法案件的行政处罚。在专项整治行动中联合行动,重点打非治违。市县执法队伍实行联合执法,注重基层执法队伍力量的加强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2、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标准内容

按照执法规则,明确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实行一证、一表、一书。一证是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持证执法,一表是要严格按照《执法检查表》逐项全面检查,不得漏项缺项;各监管科室制定行业执法检查表,支队执法检查以《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为检查内容;一书是检查结束必须填写执法文书,根据检查结果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或《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科室可以下达《强制措施决定书》。

3、推行权力清单,公示执法流程

推行安全生产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向社会公布全部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公开执法流程和行政处罚程序。在信息平台上公开行政处罚案件的办案节点,接受社会监督。

4、严格行政处罚,公开公正透明

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行政处罚的程序严格规范执行。实行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违法行为,统一法规科立案,局领导审批,执法人员认真组织调查,局案审委集中审案,严格执行告知、认真听取陈述申辩,规范文书送达,督促案件执行,对不按时履行法律义务的要及时移送法院执行。

5、应用信息平台,移动 4G执法

利用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信息平台,开发行政执法子系统,实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手机4G执法,蓝牙打印。

会计监管与反腐机制探究 篇6

【摘 要】会计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监管无疑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石。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逐渐加剧、企业不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市场监管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结合会计监管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行政策的实施情况加以分析问题根源,并分析出可行建议。会计监管与反腐建设从来不只是国家的责任,应该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协同企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

【关键词】会计监管;监管模式;反腐机制;监管措施

会计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我国会计市场出现了许多问题。另外一方面,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会计监管相对弱化。种种因素导致我国会计监管面临较大挑战。

一、我国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一,会计法规的制定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导致会计监管作用不强,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好现象。第二,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存在许多法律规定上的空白。第三,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

(二)政府监管职责分散

我国对会计信息执行的是分业监管的方式,虽然仍就主要由财政部门体现会计信息监管职能,但是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部门却是各自控制和监督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会计信息,所以由于监管部门众多,非常容易引起监管职能的交叉、重复。不仅浪费了监管资源,而且还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在检查出问题后,由于监管部门的职能难以界定,最终甚至可能一些无效监管。因为政府各部门监管分散、效率低,这就容易诱发一些人士存在侥幸心理,做出不法行为。

(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内部控制,在《会计法》中有着相关的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信息的监管制度。首先,公司从最初的会计制度就设置的不规范,单位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了正确的规范,致使出现种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其次,会计内部监管屈服于企业利益,出现会计造假。企业内部监管主体依然来源于企业,其经济利益与企业的收入相关联,当企业会计监管发现的问题与企业利益冲突时,内部监管人员极有可能服从企业利益。此时的内部会计监管无异于形同虚设;最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会计人员数量较少,出纳直接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出现问题也非常难以发现或者纠正。

(四)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现行的《会计法》中明文规定了以国家监督管理与单位内部监督管理、社会监督管理三者联合的监管模式。目前我国的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现在社会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后,企业负责人常常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求事务所修改审计报告,而目前我国存在着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压力大,事务所很容易屈服于自己的利益,违背行业原则。

二、会计监管对反腐机制的影响分析

近几年国家查处的腐败案件在数量上远超过去,但总是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怪圈里,国家不停地反腐败,腐败行为不断出现。这场国家与腐败的拉锯战,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有效的会计监管对反腐机制建设会产生以下影响:

(一)合理分配会计监管力量,制止腐败蔓延扩散

通过财政系统多级联合检查的方式,冲破体制阻碍,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检查效果。例如,按照我国现行的划分体制,地方监管部门未经授权不能检查央企。联合检查的方式是地方承担主要检查的工作,检查人员则是从相关县市中抽调,并且有祖阿难组长统一管理。这样在监管检查之中可以节约时间,避免重复,提高检查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联合检查的方式,既锻炼了地方财政官员的监督能力,提高会计监管在反腐中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会计监管的规模作用,得出会计行业和国家政治多赢的成果。

(二)统筹安排重点监管领域,提高效率节约资源

以财政的重点支出和收入为根据展开监管,争取做到增大收入减少支出。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要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在日常的会计监管工作中,不仅要检查会计相关会计信息失真的违规行为,而且还要关注那些重点税收企业的纳税情况。对于会计监管检查出的问题,应该由省财政厅和税务等部门共同商议,加强对重点纳税企业的整顿,建立纳税企业纳税情况与税务征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保证税收的及时、足额收入。另外,对于财政重点支出部分,应加强监管,节约财政支出。

三、推进我国会计监管与反腐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会计监管模式

政府监管职能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府监管要想提高监管效率,必须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避免出现职责不清、和监管漏洞,时而分工时而协调。

逐步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加强内部会计监管的作用。要真正做好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准则,约束会计工作的行为。定期实行盘点、轮岗、稽核,及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把一些不法行为从其萌芽状态就拔掉。并且,要把公司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实行“三权分立”,保证各自权力不受干扰又相互制约。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保障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权力不受干扰。在现行条件下,要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管不仅要依靠政府监管的权威性,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补充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轴的社会监管模式,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保证其得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

(二)建立国家、社会、企业监管的信息共享平台

在我国现在的监管系统中,国家监管仍然是主力,社会监管力度不够,内部监管甚至是形同虚设,而会计违法案件却是不断增多。在日益严峻的会计监管形势下,建立国家、社会、企业的监管信息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目前就应该充分依靠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内部监管的快捷性、社会监管的独立性,实现会计监管信息共享,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监管的成本。特别是,要保证社会监管实质上的独立性,必须要做到其经济来源的独立、不受他人控制,为此或许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进行。

(三)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

有效的会计监管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要及时修改、完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并且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并广泛听取群众的建议,最后再结合会计专业人员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法律条文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四)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会计相关违规行为要加大披露力度,要做到刑事追究和行行政处罚、民事赔偿“齐头并进”。明确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和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并依法对其进行追究。加大对涉及上市公司违规案件的信息披露,能够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并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要建立健全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治规定,并严格依法办事,必须做到违法必究。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者,不仅要没收其所有违法所得,并且要处以一定相对数量的罚款,最总要的是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会计做了违法行为后一定会得到相应惩处;当惩处成本大于违法的收益时,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不法行为必定有所减少。

(五)加强会计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监管效率

我国会计监管人员存在专业知识缺乏、思维单一,缺乏监管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要逐步提高监管队伍的执业水平。首先,要严格把关会计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具备充分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避免现在只依据考试成绩考核的现状。其次,监管人员入职后仍必须定期进行岗位后续教育。会计监管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的内容也各种各样。面对越渐复杂的监管形势,监管人员必须随时为自己“充电”。

【参考文献】

征信监管机制研究 篇7

征信作为一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在1828年自英国民间发端以来,经过了180多年的发展,迄今,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征信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欧美各国政府对其运作的监管力度视国情、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体是宽松型监管,这是由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因素决定的。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施行政策措施的欧美国家,因为以自由经济为社会的主流经济,提倡自由贸易,市场主体遵循自主参与,自择行业,自主经营的原则,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国政府都将征信业视为和其他行业一样的平等主体,其生存发展遵循自主选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政府监管的主要形式是长期依赖于行业自律。这从客观上形成了欧美诸国对征信业监管弱化的历史渊源、制度惯例与市场基础。

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全球经济与市场贸易在WTO架构下向一体化趋势渐进,市场交易的地域、国别阻隔被打破,传统的贸易市场壁垒崩溃,以及金融与经济发展和人们参与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凸显出了全球市场对征信服务的巨量需求和持续依赖,彰显了征信服务对金融业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征信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征信对社会、经济、金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深。这逐渐成就了征信业在社会、经济、金融中具有了较为特殊的功能作用。以美国为例,征信业的地位不夸张地说,甚至成为了“第二政府”,其服务范围已经不限于本国,而是辐射甚而影响到全球的经济、金融的运行秩序甚或方向。但与此同时,征信“双刃剑”的功效也逐渐显露:即在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提示市场风险,引导资本流向,促进市场形成合理定价机制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其“权威公信力”误导市场,从而引发灾难性后果。

为了限制征信不利的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加强了对社会征信关系及其征信业进行法律规范。政府不再是袖手旁观的观众,而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社会征信行为和征信机构的经营活动,以立法调整的形式介入干预。但总体而言,虽然有专门的法律规章体系对社会征信行为进行规范,有政府授权的执法机构专司监督管理职责,但因为执法力度偏弱,监管措施不力,因而未能发挥出法律规范的强制约束力和监管机构应有的社会管理效能。这也正是在最近十多年来,不论是在单个跨国大集团公司的造假丑闻或是业绩神话破灭中;还是在历次经济危情、金融风暴、债务危机中,总是能够看到征信业失职的恶行甚至是助纣为虐之魅影出没的原因所在。

笔者认为,欧美诸国对社会征信关系进行立法规范、调整的意志,是我国应当学习借鉴的,但其对征信业松懈的监管则是不宜效仿的。

二、中国当前的征信监管现状及其有效性讨论

(一)征信业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简述

征信这一“舶来品”登陆中国,若以开展实质业务的机构定义,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几家银行协商合作,在上海设立了会员制的“中国征信所”(1932年6月6日),该征信所受托专门为会员单位提供其客户的商业资信调查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征信所设立后业务开展较快且提供信息的效果显著,经营持续到40年代中期。其后,在间隔四十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期内,在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下,国内以信用评级为主要形式,广泛地开展过征信服务。1998年后,因人行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等原因,国内的绝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曾经历了十年的“冰封期”。在此期间,部分信用评级机构改弦更张或者注销倒闭。直至2008年,坚持下来的部分评级机构在人行的组织、指导下才又重新逐渐恢复了信用评级业务,但从业务范围看,主要局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

1997年,人民银行组织各商业银行酝酿、建设限于金融行业内部使用的信贷信息共享系统———银行信贷信息登记咨询系统,从而迈出了我国征信建设数据化、电算化、系统化的第一步。至今,经过不断研究推进和多次升级换代,已经建成覆盖全国银行系统,可联网运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两个征信数据库(也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下简称“两库”)。200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设立了中国征信中心,专门负责“两库”的研发、运行、维护、管理等职责。目前“两库”在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社会征信功能日益显著。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征信业主要是因循两条线路发展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以公共征信的形式主导的“两库”建设与应用,主要侧重于金融信息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力图降低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集中为银行业服务,同时也兼顾并正在扩大为政府的各项管理职能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二是民营为主的社会征信机构,以开展信用评级为主要形式,在有限的市场中开展征信业务。另外也有少量的专门进行信用信息调查、登记的民营征信机构,但主要是以某个城市为界,局限于较为狭小的地域范围开展征信业务,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相当有限。

(二)当前征信监管的有效性讨论

1. 市场现状。

如前所述,目前在国内市场中,以信用(资信)评估为名、专门从事信用评级(评分)同时也兼顾其他征信业务(信用信息登记、调查)的机构占据征信市场的主流,据统计,此类法人机构约有87家。这些机构均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取得了合法的法人机构营业执照,并按其不同的市场准入资格,分别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从事信用评级(评分)业务。评级的主要对象为发行企业债券或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的企业法人,借款企业、担保机构等市场主体。

与上述征信机构并存于市场中,同时也在以不同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还有会计 (审计) 师事务所、财务咨询管理公司、资产(房产)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信用信息咨询(管理)服务公司、代理服务公司等五花八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从事的信用信息业务主要集中在与其主业有关的信用信息收集、调查、加工和综合信息出售方面,严格意义上说,其所从事业务涉及了征信业务范围,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这些机构均存在超范围经营之嫌。另外,以地下活动的方式,在市场中非法收集、出售个人或企业的有关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此外,中国征信中心主要针对金融行业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有征信机构,其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信用信息的登记、咨询服务,包括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既往信用记录信息。

从现实的市场运行情况看,社会征信行为尽管在金融市场显得相对规整有序,但是在其他市场或行业,则因为无章可循而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2. 监管格局。

目前在国内, 对信用信息的收集、保存、加工、处理、使用等, 并无法定的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监管。而是以业务管辖权为依据实施条块分散管理, 但相关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运行规则、操作标准、管理规范等均缺失。以评级机构为例, 其在不同市场的评级资格均是由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认定的, 在相应市场的评级作业, 则服从相应管理部门的要求。目前, 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保监会均依据业务或市场管辖权, 分别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进行资格认定。国内只有极少数的评级机构同时具有上述四家管理机关的资格认定, 可以游刃于不同的市场开展业务, 而绝大多数评级机构则只具有人民银行认定的、只能进入信贷市场开展评级业务的资格。

而其他的政府管理部门则采取需要时才选择的管理措施,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资格进行临时性认证。

因此,目前国内对征信业的管理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管理标准千差万别,管理措施随意性强。这极不利于规范征信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对征信业缺乏权威、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制度,导致市场中征信机构鱼龙混杂,业务界线模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良莠掺杂,整体业务水平偏低,业务行为不规范,社会声誉不高,征信对社会、经济、金融的有益促进功能难以体现。三是画地为牢,人为形成市场壁垒障碍。目前对信用信息管理、存储,在国内是奉行行业管理的形式,由此形成了信用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掌控下的条块分散割据局面,而因为存在利益驱动和本位意识,致使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四是缺乏有效的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限制了征信机构的市场发展空间,削弱了征信业务在社会中普及与推广的动能。而就征信市场的监管现状看,似乎每个部门都在管,但其实是谁都不管。征信机构除了按普通法人企业登记注册时必须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报备外,其实并没有法定的行业主管机关。只是在要进入某个市场时,必须征得有管辖权的管理机关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市场的准入管辖,实际也是无法律根据的)。

因此,对征信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既无规范其行为的法规制度,又无经国家授权管辖的职能机关对其进行日常性管理,那么所谓管理的效能又何从体现呢?

3. 法律障碍。

从征信管理实践的历程看,自征信管理实施至今,时间跨度20多年,国家均未出台征信管理的成文上位法,仅是依靠各管理机关自行发布部门规章进行约束,致使征信管理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也就是说,与“依法行政”相比较,对征信业的管理,一直是在“无法行政”的状态下运行。这样的历史和现状,固然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有关,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征信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如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调整、规制,则不能保证征信业及其征信管理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不能充分发挥征信的功能,使之作用于经济建设。我国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综上所述,征信市场乱局与征信管理难以到位,管理效力削弱的根本原因,源于长期缺失征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真空,导致了征信作为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却无从体现其专业性,也使其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由于多头管辖,政出多门,政策变化快且随意性强,造成机构无所适从,市场动荡不稳,因而对征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很难突破的桎梏。同时,囿于上述两方面的掣肘牵制,也从客观上降低了征信管理的效能,极大的浪费了国家的行政管理资源和社会的人才资源。因此,正确的选择是:应当尽早结束现在由各管理机关长期依照不成文法(行政惯例)进行监管的格局,而代之以严谨的法律规范和法定的管理机构执法管理,方能利于对征信业和征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方能利于对征信监管需求、个人诉求、市场诉求等等诸方面的行政利益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进行有效调整。所以,应当努力突破征信立法的瓶颈,将征信立法作为刻不容缓的急切要务加以考虑解决。

三、征信监管机制的形成

所谓“机制”,原始涵义为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或专指由机器制造的物件,源自希腊文字。后被不同的领域广泛地引喻和应用于其研究,使机制一词的涵义有了发展变化,从普遍意义上讲,机制,是指构、征信市场、征信参与者之间,在法定的制度安排下,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和稳定的运行规律,并在相互作用下产生良性的社会功能。

通过上述讨论,应当不难看出,有效的征信监管机制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的要素:

一是专门的征信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代表政府实施管理的行为称为行政执法。在法制社会,只有依法行政,行政力才能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行政执法的效能。所以,立法规范、调整社会征信关系的问题亟须解决,否则,不论是什么管理机关对征信实施管理,均要遭遇“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管理效能难以到位的尴尬处境。因此,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及其配套的管理规章,是有效实施征信监管的第一要素。

二是要明确依法履职的执法机关。前述言及征信多头管理的不利影响应当尽快消除。笔者认为,国务院原则上应当只指定唯一的政府机关,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征信行业的主管单位, 依法履行对征信业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这样既有利于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平衡与协调权利义务对等关系,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利益纠葛,又有利于统一制定征信业运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及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 从而促进征信业和征信市场规范、稳定的在社会中发挥其功能作用,最大限度的支持社会经济快速、稳健的跃进。所以,监管机关的地位法定,职能明确,是保证征信管理行之有效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是分层次设立的、有活力的社会征信机构。现代征信业务一般包括信用评级、信用评分、信用调查、信用登记。若以从事业务的种类来划分征信机构,则国内征信机构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上述业务,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但更多民营征信机构的主流业务是信用评级或信用评分。目前真正完全、规范地从事信用登记、调查的征信机构,在国内仅只中国征信中心一家。为何?原因很简单:欲专门从事信用登记或是信用调查业务,则在财力、人力、技术、设备、数据系统、信息来源、信息收集渠道,范围、信息的加工、存储、合法使用等等方面,都要相应得到持续的强力支撑,并且信息数据要有连续性、可比性、适用性。因此,一般的征信机构对此高难度的业务是不敢、也无能力问津的。所以, 就目前的市场态势看, 业已形成的在中国征信中心以公共征信的形式主导下, 各民营征信机构以信用评级或信用评分为主业的、有层次的征信市场格局, 为征信监管的实施奠定了客观的市场基础。但是如何整合、规范、运用这些征信资源,有效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任重道远。

四是市场主体的征信需求不断增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南宋诗人朱熹的名句来描述最近几年来从沉寂变为活跃甚至可称为“火暴”的征信市场需求状况,笔者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市场主体对征信服务的持续需求,是征信市场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深化,征信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市场中要求交易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征信需求是一个无限的市场。这为征信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和长远的市场基础。但是,只有规范发展的征信业才能够刺激征信需求的不断增长,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有损于经济建设,给市场的征信需求造成负面损害。从市场现状看,在从正面鼓励征信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亟须解决征信行业规范发展的紧迫问题。

综上所述,因为存在着征信法律法规长期缺位,管理机关对征信监管的职责界限不清,缺乏权威的行业认证与管理,征信机构及其业务的定义模糊含混,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间利益纠葛等原因,导致了目前征信管理效能低下,征信业运作不规范,征信市场无序发展的局面。

建立监管机制 促进集约用地 篇8

1.认清形势,切实落实土地各项法定制度

我国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只有更加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才能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必须落实各项法定制度,严格耕地保护。一是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二是要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三是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严格依法执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制度,杜绝乱占耕地现象,坚决制止违规设立各类园区、非法圈占土地、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行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要求,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加大新增建设用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鼓励开发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已有的项目、厂房和经过审批的土地招商引资。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3.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

3.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 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3.2进一步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与措施 新上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的形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全面落实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切实稳定基本农田面积。

3.3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实行补充耕地指标统一管理 拓宽补充耕地的思路,实行“深度挖潜”与“易地补耕”并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加大补充耕地储备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4.创新机制,推进土地管理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是适应当前形势、解决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一要改进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办法,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优先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二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采取“竞标”、“一次竞价”、“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等出让形式,实现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三要制定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四要健全完善执法监察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执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联管机制。

5.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

批前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等规定,对项目用地各项指标进行审查并提出预审意见,没有达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项目,预审不通过,不予以安排用地计划;批中要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严控新增用地总量,依据省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市规定的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供地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制止浪费土地、粗放用地行为;批后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督促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的规定开发利用土地。

监管工作机制 篇9

褚晓静 王继伟 李愉

2012-8-10 15:35:27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第08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1月厦门市全民医保开始启动,目前参保面已经涵盖了在厦门市工作、生活、学习的各类人群,基本医保实现城乡一体化,拉起了一张有效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保障网”。医保定点医院是整个医保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中间环节,是医、保、患三方矛盾集中、激化的焦点,同时也是这三方矛盾缓冲、化解的场所[1]。医院医保办是医保政策的执行窗口,也是医、保、患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最终目标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健康。作为医院应与时俱进地做好医保管理工作,提升医院医保管理绩效水平,才能赢得医院发展的更大空间。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增强执行医保政策的意识

医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要让参保患者充分享受医保政策的惠利,医保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使医务人员和医保患者共同了解熟悉医保政策、法规,努力做到让全院上下达成共识。

1.1 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

医保工作涉及医院医疗行为的全过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环节,需要全院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必须使全院的工作人员了解、认可和共同努力,推动医保政策的正确实施。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医保工作,切实把医保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由医疗副院长负责医保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例会,研究政策,分析形势。作为医保办的管理人员,要经常主动向领导汇报,特别是充分利用院办公会的时机,让院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医保工作。并在各类会议上经常强调医保工作的重要性,做到逢会必讲、逢事必讲、逢人必讲,形成人人重视医保,人人参与医保的良好氛围,医保办每年将上级下发的医保文件汇编成册,发给院领导和机关各部门,便于领导和机关掌握医保政策,确保了医保政策的顺畅执行。

1.2 强化医保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水平

医保办肩负着“一手托三家”的特殊重任,即医保办的工作面对着参保患者、医院、医保管理经办机构,医保管理工作关系到医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医、患、保三方的和谐构建,医保管理人员是连接医保管理经办机构及医院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医保办工作难度大,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策水平,必须认真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规定,认真解析,逐条梳理,把握好政策的变化,协助医院领导正确实施医保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做到政策宣传到位,制度落实到位,指导协调到位,结算质量把关到位,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除了管理者自身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外,医院每年还组织医保收费、信息等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劳动保障部门、医保管理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以及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全面学习掌握医保政策[2]。同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疑问能及时与医保管理经办机构等部门协调沟通,达到正确实施医保政策的目的。

1.3 提高医务人员医保政策意识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之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准确和自觉贯彻执行医保政策。医院每年均按要求定出学习计划,定期举办医保知识讲座,每个科室都建立了“医保学习笔记本”,医保办深入各科室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并督促检查学习记录本。针对新出台的医保政策,及时邀请市医保管理中心的领导来院授课;对新招的特聘专家教授,医保办上门帮助解读医保制度和相关规定;利用科室早交班时间,下科进行医保政策及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的讲解。并将医保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编印成问答形式的小册子,人手一册,随身携带,方便医务人员查阅,目前已出版了第三册。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知晓力和执行力。

1.4 对参保就诊人员进行广泛宣传教育

为了切实让参保患者了解各类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知识,树立因病施治,合理医疗的保障意识[3],笔者在院内营造一个医保政策宣传学习环境,在门诊导医咨询台上放置医保政策宣传卡片、医保知识宣传小册子,免费发放给来院就诊人员;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医保政策相关知识;在医院宣传橱窗内设置“医保和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栏”,让参保人员随时了解最新的医保政策信息。同时医保办积极做好科室与参保人员之间的咨询、协调、宣传工作,为了方便患者,笔者把医保办的办公场所从机关楼搬到门诊楼,有了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为医保就诊人员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不断增进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保知识的了解,便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医患和谐。

强化医保管理检查监督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医疗行为的规范、合理,是医保基金支付的前提条件,医院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关口[4],要用规章制度作保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2.1 建立健全医保管理制度,量化考核指标

按照省、市医保部门的政策规定及医保服务协议相关要求,结合医院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医疗保险质量监控制度、数质量分析月讲评制度、处方审核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保住院费用预警通报制度”等,各项制度随着医保政策的变化,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医保对象细化了“医保有关具体操作与管理规定”、“医保大额病历及处方监督管理规定”、“使用非医保药品及项目告知规定”、“住院患者身份变更审批规定”等,并根据各科室专业特点、不同病种、收治患者的轻重,对全院各科医保住院患者拟订了人均费用、药品比例、住院天数等考核量化指标,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到科室,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保证医保制度的平稳运行。

2.2 加强动态监测和重点监控

一是从2004年开始设立科室医保联络员,指定科室医保专项联络员由护士长或总务护士担任,负责收集整理医保办下发的文件及做好每月医保学习记录;负责处理科室医保患者出现的各类纠纷等问题;经常和院医保办进行汇报和沟通,相关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等。二是对大额出院病历(费用超过15 000元)进行重点审核。抽调各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专家组,每月抽查大额住院费用病历,主要审核治疗、用药、检查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因病施治”原则,是否符合医保规定,有无变相违规等。三是围绕重点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对住院时间较长、费用较高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对用药量较大,超范围用药的科室及医生及时沟通提示;对超定额费用较多的科室进行动态监测,并予以“黄牌”警告,同时结合医保政策讲解和指导,促使科室主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四是控制不合理用药,加强对“大处方”的查处。开展处方点评和药品使用排名公布,加强医保病人门诊和出院带药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的处方管理规定,杜绝“人情方、大处方”。

2.3 形成检查-反馈-落实-整改的良性循环模式

医保办每月对全院各科室执行医保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汇总后,向科室提供相关数据,同时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报全院,并与相关科室主任沟通,协助科室整改。在每季度的全院医疗质量分析讲评中,把医保管理质量纳入其中,及时进行分析讲评,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把医保工作质量与医院综合目标管理相结合,与科室及个人医疗千分质量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管理成绩显著的科室年终一次性专项奖励,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开发医保基金运行监管系统,实时监控各类信息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信息系统在医保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医保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技术支持,也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体现。

3.1 开发建立医保基金管理指标体系 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各类医疗机构就诊无障碍对接的模式,同时形成了科学、系统、及时、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模式[5]。信息平台的开通,对医院医保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医院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医保基金使用监管的研究,通过对厦门市医保政策的分析,应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厦门市医保基金管理指标体系,并针对建立的指标体系开发了医保基金运行监管系统,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既有独立的软件,如为医院领导、医务部门和医院医保管理部门提供的监管工具;也有分布于不同应用管理环节的各子系统,如挂号、门诊医生站、住院登记及住院医生站等系统内的动态库或函数,在各个应用环节对医保基金运行状况进行监管[6],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

3.2 实施医保网络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医保办可在网上经办日常业务,对医保患者从挂号、门诊就诊、用药、检查以及出入院等综合信息随时监控;可在网上查阅各科室医保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治疗方案、医嘱、收费等;统计分析医保各类数据,对医疗费用进行及时有效的细化管理,准确制定相关考核指标,使管理规范化、透明化、灵敏化,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更新观念,倡导诚信服务

由于医保政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而医保就诊患者涵盖了各类人群,所享受的待遇各不相同,所以医保管理人员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设身处地为医保患者着想,在医、保、患之间架起一座健康的桥梁,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医疗服务。

4.1 尊重患者知情权,让参保患者“明白消费”

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让参保患者充分了解基本医疗保险包括的内容,费用支付范围,明白患病时能够得到基本医疗服务所享有的权利。在门诊大厅和住院大楼的电子屏幕上滚动公布收费项目、收费价格;病区内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患者随时查询就诊和费用信息;向患者提供“一日清单、出院费用清单和医保费用结算单”等,使患者随时了解费用发生情况和医保待遇支付情况,感受到医院信息和数据真实、公开、透明,保障了患者监控的权利。在使用自费药品、检查、治疗时,履行告知义务,告诉患者自费项目使用的原因、用量和金额,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使用,切实维护了医保患者的利益。

4.2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实现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医院的服务方向,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患者满意与否作为医保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在门诊大厅悬挂参保患者就诊流程图;各窗口张贴社保卡使用须知;开展门诊挂号、就诊、划价、取药、刷卡收费“一站式”服务,减少排队次数,缩短等候时间。实行出院患者清单打印、病历复印、证明盖章等的“一条龙”服务,减少患者来回跑、到处找的现象。笔者将患者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设立举报投诉信箱、举报电话、委托医疗服务办公室发放出院患者跟踪调查表、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等,收集患者对医保服务中的意见,切实改进医保工作。

上一篇:狐狸500字作文下一篇:孕情检查报告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