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2024-07-31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精选8篇)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1

一、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何特点?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A.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逐步操控中国的财、经、政。B.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统治。

C.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D.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力量薄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也与其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E.中国实际长期不统一,各地区经、政、文的发展极其不平衡。

F.在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日益贫困化,毫无政治权利。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经验;

答:原因:A.阶级矛盾的激化:腐败的封建主义和地主阶级的长期剥削,大量的土地兼并等使人民遭受苦难。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巨额赔款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增加了农民的额外负担。C.自然灾害严重

历史经验: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时代局限性: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晚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指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经济上,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能代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上,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思想上,没有先进、科学的理论,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组织上,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长期保持团结。

三、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及其历史作用;

事业:A.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如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湖北枪炮厂。B.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从开矿、运输入手,多数以官督商办的形式,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C.建立新式海陆军,如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以及派遣留美幼童。

历史作用: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运动的先河,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教育C.冲击了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奖励工商;文化上,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戊戌变法政令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上,保护、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军事上,裁汰旧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筹办兵工厂;文化上,废八股、办京学堂,兼习中西,开设经济特科等。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同时也是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A.准备不足:理论和组织方面B.操之过急C.维新派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害怕人民群众 教训:要用革命的手段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及辛亥革命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政治主张: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其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要是“反满”却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没有正面触及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辛亥革命:1911.10.10武昌起义首义胜利到1912清帝退位,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A.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E.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力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失败原因及教训: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六、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胜利原因:A.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B.社会各阶层联合的作用C.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指导。

历史特点:A.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七、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及历史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理论依据: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毛泽东先后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阐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间的关系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必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农民阶级广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所以要从农民入手,通过土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激起革命热情。

C.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敌人的薄弱环节,中共只有在农村继续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与敌人长期抗衡。3.可行性

A.我国是一个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经济上,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独立且广泛存在,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上,农村反动力量薄弱,使红色政权有存在的可能;军阀割据,内部长期不统一,使红色政权在夹缝中发展;我国是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B.具有党的正确领导和相当数量的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不断发展的主观原因及条件。历史经验:第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三,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八、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会议主要内容: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单纯防御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意义: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在危机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没有共产国际干扰下,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九、如何正确理解国共两党及其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抗战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1.在1937年之前,国=国民党对日主要是妥协,造成了东北全境的迅速沦陷,使日本侵华范围日益扩大。2.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平津、太原、淞沪、徐州、武汉等各大会战,处于全国抗战的主力地位,对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沿海地区部分工厂,学校的内迁和大量财富的转移赢得了时间,为中共的敌后战场开辟了战机,为战略相持阶段创造了条件。

3.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抗战逐渐走向消极,无有效抵抗,并且内部出现分化,对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起了消极作用,不再是抗日的最主要力量。

4.在战略反攻阶段,消极性达到顶点,并抢夺胜利果实。

中共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和模范行为,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领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发起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3.开辟敌后战场和发展游击战争。

4.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6.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7.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十、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上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

第二,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十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A.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的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避免了被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E.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原因:A.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与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A.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苦困难、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C.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中林的基本保证。D.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但又不惧怕战争。E.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十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胜利、国民党迅速失败的原因。

共产党:人民支持,人心所向;战略策略得当: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国际大环境有利共产革命。

国民党:抗战时期精锐尽失(军队有数量没质量);1945年“劫收” 丧失民心;经济困难,通货膨胀;旧社会的毒瘤(腐败、松散、落后);“执政党的风险”(乱世执政党压力);投靠美国,丧失了民族主义的大旗。

十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①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参与。② 革命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③ 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 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党的建设。

14、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唯一的道路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这一历史性结论?

15、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6、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十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团,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以这次大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八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

成就:

① 国名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③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④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⑤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⑥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⑦ 国防和军事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⑧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⑨ 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⑩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9、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人,联系其基本生平、主要活动、历史功罪加以评析: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洪秀全、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2

新教传教士于19世纪末开始在东北三省兴办女学。创办较早的教会女校有1894年在吉林伊通创立的女子小学校;英国宣教士伊约翰于1895年在辽宁锦县东关双岔子(现市第五初中南墙外)基督教施医院内,兴办基督教立育英女校,后根据1902年清朝学堂章程规定,将学生分初等和高等两部分,改称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子两等小学堂;1897年,辽阳基督教会牧师韩弥尔在东三道街教会院内创办育才女中;英国爱尔兰宣教会付多玛牧师之妻米爱仁在沈阳创办慎德女子两级小学校(于1900年以前)。

进入20世纪,教会女子教育在华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色,受其影响,东北教会女子教育开始有所发展。较具代表性的有:由圣书公会德儒博夫人于1896年发起筹备,至1902年在小河沿北上坎正式成立奉天瞽目重明女学校,开始应用瞽字,开启了近代中国东北女子特殊教育的先河。1907年,英国人金瑞慈(女)教士在长春创办初等女校,定名长春纯粹女学堂。校址设在今长春市基督教会附近的西五马路小学。1912年添招女子师范班,这是关东长老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中等学校,即长春萃文女子中学。191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创立奉天基督教女子师范学校,后将长春基督教女师范并入(1915),改称为奉天坤光女子师范学校(今辽宁省肿瘤医院内)。教会女子师范学校的设立首开东北女子职业教育之风。1925年,苏格兰长老会派英籍邓女传道士在阿城创办女校,初定名为纯英女子小学校,后改名为文育女子小学校。1927年基督教监理会在延吉县头道沟创办半月女子学校等等。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差会(差会由英语译来,即国外布道会)和丹麦路德会(属信义宗)已发展成为东北三省势力最大的宣教会。在创办教会女校方面,前者独占鳌头。东北教会女子教育进入20世纪开始有所发展,辽宁、吉林两省学校数量居多,黑龙江次之,有幼稚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初中、高中和师范学校等类型。据统计,1901-1920年间,基督教会在东北三省共创办教会女子小学16所,女子中学3所[5]904。

初创时期的东北教会女校经费困难,设备不足,均由基督教会供给。哈尔滨保障女校,经费完全由长老沈阳东北大会支付。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经费由英国和丹麦两国基督教会供给。坤光女校则由苏格兰和爱尔兰两差会逐年募集,源源供给。后期,教会女校得到一些社会资助。如长春萃文女校于1933年就得到了当地巨商王荆山捐款,学校得以扩建,改为私立新京萃文女子国民高等(相当于中学)学校,学制四年。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重男轻女,不许女子读书,特别是东北三省相对比较闭塞,教会女子学校初期招生存在很大困难,入学人数较少,学生来源皆为基督教信徒子弟。创办较早的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子小学校,招生最初只限教民子女;吉林文化两级小学办学宗旨为招收信徒子女中的女童;而崇正女校学生中东北信义会15个教区信徒的子女占一定比例;奉天坤光女校学生则全部来自于奉、吉、黑三省基督教系统办的四、二制两级小学毕业生,其家庭成员均系基督教信徒。随着传教士改变策略,拓展办学空间,提供免费教育和生活补贴,致使贫困家庭和社会较开明阶层的女孩被吸收入学,学生来源也因此逐步改善。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学校,除免收学杂费外,对贫困学生的衣食等项,酌情提供,并按照成绩优劣,工作勤惰,给予少许酬金。辽阳育才女中后期则开始有适龄女子被送入学校读书。

教会女校管理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较多。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为了便于管理和督导,坤光女校学生一律住校,学校与外界很少接触,除礼拜日到基督教会作礼拜外,一律不准出校。育才女中学生也多在校住宿。学校中负责管理和任教的人员,一般要求为信徒和愿意从事女子教育的出色学者,且多为女性。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自创办起,至1940年皆由英、丹两国人担任,之后由齐恩荣担任(1940—1952),均系女性。坤光女校校长是英国苏格兰女宣教士廉爱邻,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学校一切事宜由她一人负责,后增设幼儿园,由一名外国幼儿教育专家负责管理。随着教会更加重视教育,教会女校逐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始适量引进中国教员,要求较高,实际权力仍由教会把持。辽阳育才女中课程中设有汉文,专门请汉儒负责教授。东北沦陷期间,长春萃文女子中学学校董事会聘中国人史子麟为校长,实际上由英国牧师张士敦把持。

东北教会女校创立之初即与女子职业教育相结合,一些教会女校设师范科,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还开设一些家政课程,如编织、缝纫、烹饪等。但所开设的课程均以宗教内容为主,不少学校规定,《圣经》课为学生必修课,日常生活严守宗教仪式,早晚礼拜。除宗教神学课以外,教会女校一般都设有西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英文、政治、算术、音乐、体育等普遍性课程。

近代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女校之初多为私塾,规模小,数量少,程度较低,宗教气氛浓厚,与社会脱节。后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奉天坤光女校,至1930年已达16个班级,包括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师范班,共计有学生400余人,教师26人。但相对于同一时期基督教会在东北创办的其他学校的发展而言,还是落后的。

基督新教在华办学,从19世纪初叶开始,直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收回教会学校的法令,才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历经了百余年的时间。传教士们是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来中国办教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传教士狄考文于1877年在中国基督教传教士会议上说:“教育不可能代替传教,传教第一位是无可争议的。”[6]466据《凌河文史资料》载,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校设校目的即进行基督教的宣传和培养基督教骨干。哈尔滨道外信义会为传道而创办保障女校。而坤光女子师范学校则以培养学生信教和有虔诚信仰为宗旨,专门为教会培养小学教师及女布道员。

教会学校“给入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成为一般人民的教师和其他领袖人物”[7]14,进而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势力范围。近代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教会女子学校,无一例外遵循了这一宗旨。传教士不遗余力地把兴办教会女校作为传播基督“福音”之平台,要求女孩信奉上帝,参加宗教活动,以培养为上帝服务的女基督教徒,为“基督教占领中国”(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或实现“中华归主”服务。教会学校为基督教会服务,长期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严重侵犯了我国的教育主权,因此尤为国人反对。随着1924年爆发全国规模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东北人民收回教育主权势在必行。“从张作霖时期开始”[8]242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的教育权经历迂回曲折才真正得到收回。

教会学校作为“基督教运动的副产品”,“其志亦并不在教育人才以促教育之进步,乃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以助其宣传福音之业”[9]157。但对于妇女教育的重视主要是由教会学校引起的,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首先,教会女子学校的建立,冲击了中国旧的道德习俗和教育制度,为妇女争取到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能够学习新学问、接受新事物,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声。其次,教会女校将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引进中国东北。实行分班、分级教学,有些女校还设有一整套从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到师范较完备的教会教育体制,成为东北教育近代化的参照品和借鉴物。再次,教会女校不仅传播基督教,还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为女子走向社会,实现自立自强创造了条件。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教导失明女学生学习技艺以及必需的文学和常识,其毕业生在就业之时有代为介绍到各处充任编织教师或作盲人指导。

余日章在20世纪初说:“中国新世,学校之创立,精神形式,悉有基督教会梯山航海,转运而东,基督教对于中国教育之一途,为今日新教育规矱,早为(下转136页)(上接132页)国民公认”[10]136。教会女校以平等的姿态吸收女子入学,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改善了少数女子的生活,并给予国人以相当刺激,为国立学校树立了一个榜样,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但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而来,用第一个来到中国的美国基督教教士裨治文牧师的话来说,“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11]1。因此,有的观点将教会学校一概斥之为文化侵略工具,对此我们应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认识。

摘要: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3

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重要史观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复习中的运用。

一、重要史观解读

(一)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又称为阶级斗争史观,它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强调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的过程。以文明史观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史,一方面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另一方面要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三)近(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近代化和现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近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城市化、平等化和世俗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强调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重视交往、交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五)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二、运用多元史观引领中国近代史复习

(一)运用多元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内容,建构多元知识结构模型

1.运用文明史观进行专题整合

注意以下两个维度:

(1)从中西文明联系角度整合:①文明的差异:中国——农耕文明;西方——工业文明。②文明的冲突:列强的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③文明的融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④文明的创新:洋务运动与西方不一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华民国三权分立模式下责任内阁制的创立、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国化(如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有机结合、毛泽东思想)。

(2)从中国近代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①物质文明: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近代工业产生、发展,社会生活剧变。②政治文明:洪仁玕“法治”、“民主”思想→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思想→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思想和维新变法实践→孙中山等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和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努力探索,体现了近代从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民主政治的趋势,法制、宪政建设逐渐发展。③精神文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思想不断解放,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发展。

2.运用近(现)代化史观进行通史整合

(1)1840~1860年,近代化孕育阶段

①主干知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外国的生活方式逐步传入中国。

②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新的经济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近代化的历程并没有真正开始。

(2)1860~1895年,近代化启动阶段

①主干知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中体西用”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大众传媒的起步。

②阶段特征: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主要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3)1895~1927年,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

①主干知识:八国联军侵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民族资本主义走向萧条。康梁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的进步,报刊业的发展,电影业的兴起,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②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的禁锢,近代化的实践上升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这一时期,近代化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这一阶段后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和探索。

(4)1927~1949年,近代化曲折前进阶段

①主干知识: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4

1.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11、12、13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民地半封建社.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13、14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2.3.4.与外国资本-5.6.活。

4.16

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5.中国资产阶级的划分及其性质15、16、86—91

1.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

2.民族资产阶级 经营企业原始积累不足、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买办压迫发展缓慢。民资具有两面性,斗争性、妥协性。

6.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71、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2、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前提,后者为前者的目标。(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要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所以要争取民族独立,而争取到民族独立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放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第一章

7.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有哪些?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略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

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8.帝国主义中国经济掠夺的方式和途径25、26、27

除了巨额赔款外还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金融业,抢劫银行,掠夺中国劳动力,发行军用券等)

9.帝国主义没有能够瓜分中国的原因 34

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0.近代我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

1、经济落后和文化保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2、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

教训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11.4

5削弱向心力和战斗力);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不科学;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不能侵略者与人民区别开来,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失败的教训:

在双半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12.洋务运动中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内容 47、481、兴办近代企业: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最大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

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工艺、军事学堂)

1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失败的原因48、49

历史作用: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早期工业和民资的发展;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化人才,近代教育的开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失败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为维护清王朝统治;其次,洋务运动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管理腐朽性。

第三章

14.旧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以及评析61、62

旧三民主义为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15.孙中山革命派与康梁改良派论战的内容62、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争论的焦点)2.3.要不要社会革命。

1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67、意义: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原因: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客观上,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中编综述

17.82-88

18.91-9

319.94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脱离中国的实际,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动员农民。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让步完全是一种幻想。

第四章

20.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98、99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发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意义: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出来。

2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4、105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2.请用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等角度谈 第五章

2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129

内容:在中共领导下农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建设

24?

这条道路的探索与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

1.因为中国革命中,敌人的主要武装力量都集中在城市,而红军与国民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在偏僻的农村壮大自己。

2.城市离不开农村,但是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 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对外没有独立,要夺取政权,就必须通过武装斗争。.25.在20年代前中期,共产党连续出现三次“左”的错误的原因。外部原因:八七会议后左倾情绪始终没得到认真清理,共产国际错误指挥与干预

践相结合。

26.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136

内容: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肯定毛泽东军事战略主张,否定批判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27.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 149、150

路线:片面抗战路线、消极抗战路线(相持)

1、战略防御阶段 日本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本进攻的主

要任务。但是其采取片面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并且没有采取积极的防御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对其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战路线。

28.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原则和策略总方针155

原则: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2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157

交息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

30.三三制民主政权156的中间派各占1/3。

31.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意义162、163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最重要,整顿学风)

里确立起来。

第七章

32.176、177

33.3

42(斗争策略有问题,配合、指挥不当)

4(内部不团结、派系分裂)

3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经验170171

原因:社会根源——帝封官压迫,中国人民要反帝反封反官;群众基础——工农城市小资是主要力量、民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个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积极作用、广大人民参与;坚强领导——中共(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外部力量——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

经验: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6.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特点、感想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

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感想:言之有理。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5

1、姚莹

近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道光初年,他结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私交颇厚。鸦片战争期间,他任台湾道员,严禁鸦片入口,积极组织抗英斗争。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呗贬官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1845年,他撰写的《康輶纪行》一书问世。该书不仅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作了考察,而且对英、俄等国的情况作了探讨。书中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他认为呀抵抗外国侵略者,就必须了解敌情,因此他致力于研究世界各国情况。他很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2、《讨粤匪檄》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所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文。在这篇檄文中,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所“荼毒生灵”,是自儒家思想产生以来对数千年礼仪人伦的严重破坏,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军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到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对太平天国发展起到不利影响。

3、祺祥政变

1861年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又以时在夏历辛酉年而称辛酉政变,亦称“北京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其子载淳即位,慈禧欲垂帘听政,遭到八大臣反对。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弟载淳离热河回京。;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䜣,部署对策,在北京发动政变,搞垮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祺祥政变后,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任用奕䜣对洋务运动开展产生作用。

4、《蒲安臣条约》

1868年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清政府派蒲安臣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7月,蒲安臣擅自越权与美国国务卿西化德在华盛顿签订该约,是中美天津条约的修订。主要内容为:(1)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2)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3)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1869年11月23日,双方在北方交换了批准书。条约确立两国之间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美国给予照顾最惠国待遇,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但同时也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利。为美国在中国掠夺华工奠定基础。

5、台事专条

1874年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条约,即《中日北京专约》。1871年(同治十年)琉球渔船遇风漂流至台湾,与当地人发生冲突。1874年日本至美国支持下,以琉球船民至台湾遭难为借口,派谁兵侵犯台湾,遭台湾人民坚决抵抗。清政府派恭亲王奕䜣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于同年10月31日在北京签订条约,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清政府赔偿银50万两。日本曲解条约上的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等依据。1879年,日本以武力非法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6、滇案

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云南事件”或“马嘉理事件”。英国想侵略云南,打通从云南通往北京的路。1875年2月,马嘉理等在未知照云南地方官府的情况下,带领武装“探路队”由英国殖民地缅甸进入云南,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英国借此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大概内容总结下)扩大了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7、二次革命

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1912年3月袁世凯之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实行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剥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刺杀了准备组织内阁的宋教仁,镇压革命势力。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发表《讨袁檄文》。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结果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二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反映了孙中山在继续革命,它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地斗争,是辛亥革命地继续,其失败也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

8、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5年,载泽、尚其享、李盛铎、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分别前往欧美和日本考察政治。在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同时,清廷又谕令设立考察政治馆,作为研究宪政的机关,探讨中西政体的优劣,提供改革方案。1906年8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在五大臣建议下,清政府进入预备立宪时期。由于清政府中央不愿放权,预备立宪最终失败了,清政府崩溃了。

9、中法新约(1885年)

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为法国陆路商埠,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法货进出中国边界,应减轻关税;日后中国修建铁路,须向法国人商办;法国从台湾和澎湖撤军

简答题

1、徐乃济和黄爵滋关于鸦片问题的态度

徐乃济:“驰禁”论:①取消鸦片输入的禁令,将鸦片按药材纳税

②准许公开购买,但要以货易货,不得以白银购买

③民间贩卖、吸食,一律勿论,只禁文武员弁吸食

④准许国内自由种植鸦片,与国外鸦片商竞争,使其无力可牟

黄爵滋:“重治吸食”: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严峻刑法,务期根绝烟患。

2、如何评价叶名琛(在亚罗号问题处理上的表现,有理有据。英国联合法国侵略。一方面迷信,一方面做了战争准备。战争之所以失败,他应该承担责任,但不能他一个人承担。虽然他战败被俘了,还是认为他有一定的民族气节的清政府的官员。他在主政广东时期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还是有一定民族气节的。

 1856年10月,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叶名琛复函据理驳斥,但为息事宁人,22日同意把犯人送交英国领事馆,而巴夏礼

拒不接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广州失陷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在吃完从家中携带的食物后,于1859年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气节堪比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时人称之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3、虎门条约英国取得的特权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低关税

4、三国干涉还辽(哪三国、内容、结果)1895年4月23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六天,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奉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出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是三国出于各自利益需要,为争夺中国而与日本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

6、中俄密约(内容、1896年)

(1)如果日本侵略俄国、中国,中俄两国陆军则互相支援,彼此接济军火和粮食(2)战时俄国军舰可以驶入中国任何港口

(3)中国允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穿越黑龙江、吉林两省,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以做这条铁路上运送兵员、军械和粮食

4、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经营矿业。在华开设工厂,倾销商品(后用一两句话进一步说明

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转危为安采取了哪些措施 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

6、东南互保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1900年,刘坤

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余联沅,同各国领事正式会商,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影响:①对外国侵略而言,“东南互保”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他们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

②对东南督抚而言,维护了他们的势力。“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③东南督抚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勾结,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帝国主义和清政府集中兵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

④从中国长远发展来看,“东南互保”的实行对当时的中国有益,避免了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发起战争,损害人民生产生活。同时,为后来清政府回归以及新政的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 7、20世纪初清末新政对习俗改革的主要内容 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12、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刊物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 8、20世纪初主要的反帝爱国运动(稍微解释(1)“拒俄”、“拒法”运动(2)抵制美货运动

(3)收回利权运动(利权指什么

 9、1905-1907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三大问题 其一,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 其二,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15、袁世凯最终能够上位的条件 ①祖荫 ②个人才华

③时势(李鸿章、张之洞已老,需要新人)

10、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1、①《天朝田亩制度》评价

革命性和对生产的阻碍

②《天朝田亩制度》出现问题后太平天国怎么办

③洪秀全毁经书怎么评价?谁阻止的

①《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首先它提出了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这个文件海规定天王的高度集权,官员的世袭制等,都表现了封建的等级关系。

②杨秀清、韦昌辉等人根据天京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向洪秀全建议在安徽、江西等地“照旧交粮纳税”。就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说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和漕粮,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③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书对正统权威进行一次冲击无疑具有革命意义。但是太平天国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任何实质性批判,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或做些枝节的文字改动,而把儒家思想中一些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都保留了下来。杨秀清阻止的。

2、维新变法

①他们要建立什么政体

②康有为1898年改革目标出现了怎样变化

③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君主立宪政体

②君主立宪→力所能及→要求推行君主立宪,最终失败 ③慈禧

光绪

主张变革的人(康梁)

论述题 

1、洋务派

①这句话是奕䜣说的还是李鸿章说的?(他们大概的观点)

②这个人(李鸿章)在军事工业(军舰)方面的贡献

③对所办军工企业进行评价(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①

②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加以扩充后改名金陵制造局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接办天津机器局,大力扩充 ③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改变了清朝军队落后的装备,增强了国防实力,对维护清朝统治,抵御外侮、镇压内乱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对后期兴办的民用工业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军事工业都是洋务派封建官僚主持创办的,又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因此就不可避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比起来,具有垄断性、落后性和封建性。

2、①甲午中国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结果,影响(条约的影响

②《马关条约》内容,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①北洋内部的矛盾,管理有问题,军事指挥有问题。根本原因:

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②

画图题 

1、一战前后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图,时间节点1914 1918解释 两到三句话概括图的走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横轴时间,纵轴经济发展水平,三段)

2、从文化解构的角度,谈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根据图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袁世凯上台后复古尊孔,打击资产阶级文化。袁世凯统治下小资产阶级分子在努力 1860年之前 1894年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篇6

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a.在政治上: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在领土、关税、贸易、司法等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主权不再完整。)

b.在经济上: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一些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看法:虽然促进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一定程度有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是人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西方列强入侵使广大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剥削了中国的利益,破坏了中国的历史文物,但客观上有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打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经济融于世界之中(被迫融入),这有利于新经济的衍生与发展。3.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评价等)a.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b.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评价:

(1).洋务使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在器物层面上接受外来文明总比固步自封要进步,应该充分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2).洋务运动的第一目的是练兵利器镇、压人民,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是一场反动运动,应该全盘否定。

(3).洋务运动是一场不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不可能达到自强的目的。中国真正要自强,不能走洋务运动的老路,但洋务运动毕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他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作用。4.戊戌变法以及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

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③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袁世凯出卖维新派。④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存在局限性。

5.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a.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b.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6.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和作用等)a.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b.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c.作用: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7.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4)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5)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6)国共两党经过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7)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个世纪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场使得日本陆军主力陷于其中,严重消耗日本国力,不但打破了日本“北进”的战略,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计划,使得英美有两年整军备战时间,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打击东南亚日军,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美英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9.如何看待两大任务?(答案在书上第十七页)10.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a.孙中山: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b.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解放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最重要的是

他的毛泽东思想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 c.邓小平:带动经济发展;主导正确方向;走出误区。

1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哪些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及是否失败,失败的原因等

大学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篇7

一、通过研究和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从单一性思维向多元性思维转变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某些中学生把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当做绝对正确的东西, 而实际上, 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的正确性永远都是相对的。进入大学后, 这种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导致大学低年级学生不能较好地转换角色, 不能较好地转变学习方法。当他们遇到与原来不一样的说法和学术观点时, 往往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不免问:是中学历史课本错了呢, 还是大学老师教错了呢?这时, 靠硬性灌输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让学生陷入进一步的迷惘之中。因此, 促使学生由中学阶段简单化的单一性思维, 向大学阶段多元性的思维方式转变, 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笔者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 运用讨论和研究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 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系统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认为是战国时期, 虽然一些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 但对于学术界来说,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只是学术界众多观点之一种, 不是唯一的说法。因此, 让学生掌握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几种观点, 是非常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首先介绍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几种说法, 如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的说法 (1)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说法 (2)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 (3)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汉时期的说法 (4)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东汉时期的说法 (5) ,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魏晋的说法 (6) 。其次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比较几种观点的不同理由, 形成基本看法。最后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 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虽然这种研究和讨论的结果, 最终并不能解决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的问题, 但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问题的基本内容, 改变中学阶段形成的历史观点绝对正确性的误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站在学术前沿的角度, 介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现在大学里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种类不少, 数量很多, 但大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容和观点老化。许多教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的, 材料不全, 观点守旧。尽管后来也陆续编写了一些教材, 但大多是过去教材的改良, 并无多大新意。比如目前所用的朱绍侯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1],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读大学时就用过, 现在还在使用, 虽然有些边边角角的修改, 但整体上来说, 换汤不换药, 从形势到内容, 在体系上并无多大变化。八十年代以后, 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黄金时期, 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也更成熟, 但这些很少反映到教材中。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所谓新教材, 仍然延续过去不成熟的, 甚至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观点, 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比如关于井田制的观点, 教材一直沿用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即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 周天子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 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 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 从而使各级奴隶主贵族成为所受封地的实际占有者;在井田制下, 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 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 不得随意买卖转让, 因而成为“公田”, 在西周中期以后, 在“公田”之外, 一些奴隶主贵族往往驱使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 增加分外的土地, 有时王室也常将一些未垦辟的荒地或者山林随意赏赐给下级贵族, 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 不征贡税, 实际承认为他们私有, 称为“私田” (7) 。二是缺少个性和独创性。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 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 很多教材只是材料和观点的集合, 难免显得涣散和粗疏。

基于这两点因素, 我认为, 目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难以达到让大学低年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应不单纯依靠教材, 而是注意介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学生尽量靠近学术前沿。

三、将考古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由于受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考古学的成果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中。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中国的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两个学科间的关系长时间以来仍然处于较严重的隔离状态, 考古学家与以研究文献为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交流应该说是很不够的, 彼此间在心态与操作层面上都有隔阂, 甚至缺少对话。”[2]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长期的弱交流态势, 不能不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共同损失。历史学, 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需要考古学的参与, 为其提供证明观点的有力证据, 考古学需要中国古代史为其提供基本方向和指引。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大多依靠传世文献, 传世文献的抵牾和错讹之处甚多, 加之古人用语的模糊和缺乏对概念界定的习惯, 使得对一些历史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得不到解决。考古学通过科学的地层分析和器物界定, 给我们提供了较为确定的历史信息, 使我们一步步走近历史真实。因此, 利用和吸收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李玄伯先生说:“解决古史的唯一方法就是考古学。” (8) 这可谓一语中的。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出现, 解决了商文化的问题;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 回答了秦律的疑问;张家山汉简的出土, 为汉代土地制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等等, 无不是考古学成果的作用。可见, 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 即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可谓慧眼独具。

具体涉及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 我们需要跟踪考古学的新成果, 及时将考古学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如讲述夏代, 应联系二里头考古发掘情况, 证明夏文化的确凿无疑;讲述《孙子兵法》, 应联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 证明其所言不虚。总之, 在讲述具体历史史实时, 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成果, 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且可以纠正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一些相对滞后的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 手段单一, 靠的是教师的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繁杂, 历史时间跨度大, 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 要面面俱到, 不仅困难, 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通过直观的影像, 配以声音信息,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 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社会时, 通过直观的图像, 可再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工具的不同形状, 使学生快速把握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差异和不同特点;可以再现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不同外形,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化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基本史料和各种流派的观点非常多, 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将其均写在黑板上, 那么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师生都会感到疲乏, 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可以节约时间,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基本史料和学术动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 涵盖面非常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存储器和更广泛的网络, 能够克服传统人力的局限, 为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看到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关的人物、器物、地图、遗址、表格、文献资料、思考题等”[3]。这正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

当然, 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优越, 它总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对其不能过于依赖。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且是师生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 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无论现代技术如何发达, 都不应该忽视师生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 取长补短, 才会发挥作用。

摘要:《中国古代史》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转变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是教师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 应用研究和讨论的方式, 介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跟踪和吸收考古学的成果,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够较好地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学术前沿,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系[J].历史研究, 2003 (1) :45-56.

中国近代棉纺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篇8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棉纺织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织布局的资料,以往虽曾有搜集,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显得十分缺乏、零散。新出版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对织布局的创办经过作了详细披露。开篇的第一则史料《黎兆棠致盛宜怀函》,足征织布局的创办始终控制在北洋集团手中。

此书不仅使我们对织布局的人事转换及其原因更加清晰,而且在其资本筹措、场屋建设、地址选定、购料建工等有关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1893年11月,织布局开工生产仅三年后,即因清花车间起火而遭致全厂焚毁,损失惨重。李鸿章札委津海关道盛宜怀赴沪规复。据悉,在12月初,盛宜怀便“已集商股银三十万两,并蒙宪台面谕,将各局闲款附搭官股银二十万两,不分官商,均作股分,一律派利”。可见华盛是有官股的。盛宜怀到沪后“拟就织布旧厂墙址烟囱建造一层楼,并就原有之五六百匹马力机器锅炉,装置细纱机七十张,约二万五千左右锭子,先行纺织,……并另选清花轧花厂一座,钱房数座,总期来年六月出纱”。这些资料反映了盛宣怀规复华盛的具体思路。盛宜怀一边建厂,一边又推行“限锭四十万,布机五千张”的主张,以期在继续实施北洋集团对棉纺织业垄断的同时,又能给集团中的一些人,当然也包括着自己和家族以办厂的权利。《上海纺织公所华商上李鸿章禀》是迄今最完整反映这一计划及设厂范围、规模的材料,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十个厂的名称,设机的数量、规模及地点,有助于解决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洋务企业的重要特点就是严重的官商矛盾。“官为扶持”既给洋务企业的兴办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给洋务企业的发展造成阻滞。《上海机器织布局》对此有比较多的披露。《布案驳议》就是其中很有分量的一篇。这篇出自经元善之手的驳文是这样写的:“龚道(即龚寿图)禀称入股五万四千两,查账上只有四万两。……龚道禀名谄附阿私,希图侵蚀,又将觊觎其后,不知所指名谄附者何人?若谓谄附郑道(即郑观应),则名方且禀请严札饬催。……尚有何事可以觊觎哉?”其他如《赵吉致盛宜怀函》中所揭示的:“在唐某(唐霖溪)架词捏禀,希图狡展,而莫公(莫祥芝)不卜,因何与阁下势不相能”;如《薛福成致李鸿章函》所揭示的:“龚如在局,恐又致散场,最妙莫如撤去,否则假以事权”等,均无不表明织布局内官对商的挟持、欺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华盛建立以后,盛宣怀秉权于一已,为规避风险,屡施招商承包。承包商马裕贵“冤单”披露:“未包以前,面禀督办、总办,厂中务需预备三个月零星物料始能接手,及至接手,察看机器动用器具,无一齐全,无一应手,……乃为此大声疾呼,而京卿仍置若罔闻”。这些则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官对商的侵夺,有利于我们认识甲午后官商矛盾的新发展。

华盛建厂以后,盛宣怀是如何一步一步将企业演变为个人私产,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限于资料,总语焉难详。《上海机器织布局》为我们提供了探究的又一把钥匙。其实早在织布局初创时期,盛就采取假公济私、偷梁换柱的手法,以矿务局的抵押公款,转换为自家钱庄的私款,楔入织布局而成为股东。其心腹赵吉的密函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机器局一事,尊意拟将四万两尽作股分,高见极是……一则将来可推入公款,不致大受亏损,二则我将此四数和盘托出,既归彼局(指彭汝琮之后的纺织新局)之股,若彭姓纠缠,彼局必帮我拒彭。”织布局火烧后,盛宣怀奉命规复,其父盛康就想乘机举为总办。他在给盛宣怀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年届八旬,精力尚健,汝系现任,万不能抽手,中堂如见信或委我会同商办,汝意以为然否,此话外间切勿响起,存而不论可耳。”后来盛宣怀委堂弟盛宙怀(字荔荪)为总办,但权力和股票始终控制在自己手里。他与盛宙怀的那些联号信及不断发生的股票转换都足以证明这一点。不仅盛宣怀的举动,从他老婆庄畹玉的信函中也可看出他们已把华盛(当然包括它的后身又新和三新)当作盛氏私产:“现今华盛你在家时只晓得折去五十一万,据永珊(盛宣怀外甥)、永韶等俱说结来共要折六十余万,想荔荪如此糊涂,由别人瞎闹。……你再不将此人(指韩仲藩)歇去,华盛越无收拾矣”(1899,12,12函);“再华盛越越不对,荔荪三个礼拜不到此,纱布公司账房管账人十分糊涂,据大少奶奶来说,华盛终不会好,大纯比华盛好,吾为此华盛十分心焦”(1899,12,16函)。这些话对我们认识华盛的性质及其演变无疑是很有好处的,这里实际上也透露着中国民族资本形成的又一条道路。

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也是织布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上海机器织布局》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宝贵资料。尤其是使我们明确了不少借洋债的问题。其实,早在1884年,织布局即有“洋商旗昌亦愿入股合办”之议,只是因李鸿章:“旗昌人股显违定章”而作罢。次年又有“向汇丰姑商借股本银二十万”之说,至于李鸿章最后是否“俯为作保”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在1888年前织布局已有洋债的进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该年盛宣怀致李鸿章电中有“拟每年拨还官款二万,洋债本利二万六千”之语。马关条约以后织布局向西方的借款继续增加,且密度、额度都有增多的趋势。这些材料对于认清织布局借款的背景、数量、来龙去脉,进而探讨其性质和影响无疑是极有帮助的。另外,在如何引进机器设备上本书也披霹了许多重要材料,不仅正确反映织布局订购国外机器设备的种类、数量、价格、产地、付款方式,也展示了招投标等近代商业规范在中国的开始运用和西商为争取货主业务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至于聘用洋匠的合同则更让我们看到了织布局洋匠的人员选定、岗位职责、薪资待遇和工作情况。

《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除了发掘了大量织布局及其后身华盛、集成、又新、三新的历史资料以外,还使我们对与此相关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棉纺织企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大纯纱厂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对大纯纱厂的创办者及其规模、生产等了解甚少。有的文章仅表明其创办者“盛某”。现在从盛宙怀、严信厚致盛宣怀函以及《大纯机器纺织厂商办说略十二则》等来看,大纯的前身系由中国电报局总办杨子萱(宇廷杲)添设的大脖纱厂(可能创始于1893年织布局火烧前)。北洋决定创设华盛纺织总厂后,改由盛宜怀的大儿子盛揆臣经办,并渐至变为盛家私产。裕源的创办亦如是。从朱鸿度与盛宣怀的往返信函看,裕源厂的肇发,系出自于盛宣怀、朱鸿度共同的意愿,且两人各占一半股份。后来在办厂过程中颇费周折,朱鸿度遂以“鄙意封河尹迩,将来往返函商事不便”为由,提出将先事定购五十张布机(后有扩大)由己独办,“一切用人、造厂等事亦暂归一手办理”,遂成为后来的“朱局”,即裕源。朱鸿度明言“往返不便”,实质是为了摆脱官势的束缚。后来李鸿章给盛宣怀电文足资证明。除了纺织企业以外,织布局与其他洋务企业也发生着紧密联结。早在织布局初创时期,湖北矿务局的押款就进入到织布局。1888、1890年北洋集团两次对织布局的账目进行查勘。至于招商局在织布局余地附设纺纱厂,“议定租价,书立租契,俾沾方便之益,而无混淆之嫌”,则更反映着两者的关系。总之,《上海机器织布局》对我们探究其他洋务企业及其与织布局的关系,也颇多帮助。

纵观以上,《上海机器织布局》一书内容翔实、丰富,是我国近代较完整、较系统的工业资料,将会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经济史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上一篇:大学心理学留学申请书下一篇:桥梁工程名词解释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