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共10篇)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1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郭碧蓉钟泽洲
在绘本教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较多 的困惑,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建构绘本实践理论,以 突破在小班教学绘本中产生的困惑,并进行不断反思、认识、体会,进而促进绘本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笔 者邀请所在幼儿园小班老师们共同寻求更有效的教学 策略,并根据自己在绘本课中针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提 出以下几点困惑及其反思。
困惑一:绘本教学是精读还是略读
朱老师的阅读课《多多什么都爱吃》,老师们提 出疑问:“如果每一幅画而都带孩子们这么仔细阅读,课不就上得好长了吗?图书阅读和看图讲述有什么不 同吗?’’我们围绕着这个困惑点进行观点碰撞:
“《多多什么都爱吃》文本内涵是什么?”
“文本中哪些画而有助于理解故事内涵?”
“‘多多变大的好处’与‘多多变大的坏处’的画 而,这两组画而,哪一组孩子理解上有困难?’’
“‘多多变大的坏处’这组画而。”
“是的,理解有困难的画而是需要精读的画而,区 为难,所以要精读,要借助若干个问题帮助幼儿通过 自己的观察获得对画而内容的理解,只有对精读画而 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多多变大的好处与坏处’的对 比中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反思:绘本阅读与看图讲述有很大的不同,看匡 讲述的画而篇幅一般为6}8幅,图画书却有20多页 这么多页画而每一页都精读,时间上不允许,也不私 于凸出教学重点,哪些画而可以作为精读?哪些画而 可以作为略读?主要与课程目标有关联的,教师想让 幼儿从故事文本中获得什么?紧紧围绕着文本中能体 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画而进行精读,这些关键画而就是 文本的精彩之处,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 师的追问下反复观察,反复思考,文本的内涵在于孩 子的观察、思考,与同伴的观点碰撞、交流、分享中 慢慢明朗,经过老师点拨、梳理而得到提升,文本内 涵就在此过程中与孩子们发生共鸣。
困惑二:如何决定画面阅读的秩序与取舍
陈老师的绘本活动《长长的》上得很精彩,最伯 得大家欣赏的是她的绘本画而删减与后置策略。陈老 师陈述了删减猴子画而的理由,首先,她认为猴子画 而在扉页中己经阅读过,不再重复,食蚁兽画而的画 风与其他画而不同,配角蚂蚁凸显了,主角食蚁兽长 长的舌头反而不明显,担心孩子们观察视点被蚂蚁吸 引,引起认知点产生分歧,致使问题回答模糊不清。其次,前而己有蜂鸟、红鹤等孩子们不熟悉的动物,多增加食蚁兽,太多新事物需要认识,会增加孩子认知 上的负担。删减部分画而使得其他环节的学习更深入,时间安排更充沛。把绘本中小企鹅页而作为师生共读的 最后一页,图书页而的后置是教学手段,作为衔接语,以承上启下的方式把上环节的师生共读与下一游戏环节 “排排队”取得衔接。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反思:图书阅读不必循规蹈矩按照文本原来的画 而秩序格局阅读,依据课程设计的需要,把某个画而 前置或推后阅读或删减,灵活处理画而既增加阅读的 趣味性,也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拓宽了新思路。
困惑三:如何达到与幼儿情感共鸣
小陈老师的阅读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故 事内涵要传递给孩子什么呢?原来,这是老鼠一家为 了给敬爱的爷爷过生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制作蛋糕的 秘密行动,做蛋糕需要轮番跑腿,购买各种材料,既 然是“偷偷”做蛋糕,当然不能太吵啦,然而不太专 心读报的爷爷还是注意到他们的奔波忙碌,但是老鼠 一家很有默契地都以“嘘,我们在运动”来让爷爷安 心。这个故事充分表达的是一家人的向心力,温馨的 家人关系和家事分工流露在字里行间,展示了老鼠家 人向心力经营最完满的状态。如何在阅读中帮助孩子 们理解老鼠一家温馨的家人关系和家事分工的合作意 义,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通常我们在让孩子停留 在理解图书文字表而的意义,我们是不是跳出故事引 发孩子进行深层思考:“老鼠一家为什么要做蛋糕?” 孩子们自然就能想到“让爷爷快乐是老鼠一家做蛋糕 的理由”。此外,怎么做蛋糕?几个人做蛋糕?怎么分 工?一个人行吗?使孩子明白家事分工合作的意义。那么,从老鼠一家的温暖中,孩子们可以联想到生活 中家的温暖,也会思考“我们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会让 他们很开心?”之类的问题。
反思:跳出图书设问故事以外的问题能帮助幼儿 从生活的细节当中去体会细节动作的意义。情感是抽 象的东西,无法用具象的东西表达,但是,情感其实 是很具体的,爸爸妈妈生活当中的一些关爱的小细节 动作,只要有心去体味,温情就在身边发生着,跳出 故事之外思考这些问题能帮助孩子们把将绘本故事中 老鼠家人温馨关系串起来,把家事分工合作的意义融 进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困惑四:如何把绘本教学与幼儿科学认知活动有 机结合
钱老师上的《好吃的水果》是一本知识类图画 书,其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对水果外形的辨识、从种子到果实的植物基本生长知识、水果的生长特点、水果的味道,还有里和外、大和小、多和少等概念。这么多的知识点,哪些是孩子们生活中能够轻易获得 的?哪些知识点是不容易被孩子记住的呢?老师们认 为水果的外形、剖而的认识,味道的感知在日常的生 活体验课就能够解决,生活体验课更能让孩子们通过 亲身体验获得,如摸一摸,尝一尝,得到的体验会比 绘本活动更加真实。水果长在哪里,怎么长?这些经 验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难于获得的,需要绘本的支持。
反思:那么多的知识点在一堂课里完成,是不大 容易的,建议对这本书庞大的知识容量进行取与舍。把生活中能够亲历体验的放在科学认知课教,把生活 中难以获得的知识作为绘本课的教学重点。绘本阅读 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习惯,让幼儿知道 书本可以让他们获得生活中得不到的知识。那么,使 用这本绘本最好的时机就是当孩子们互相分享收集的 水果,获得水果外形、剖而、种子、味道的真实经验 后,老师再与孩子们一同阅读这本绘本。与幼儿一同 梳理旧经验,在梳理的过程中获得新认知,即水果外 形与“心”的配对,归纳水果里和外、大和小、多和 少等概念;体现绘本浓缩知识和归纳概念的教育功能,这在科学认知课里是比较难办到的。“水果长在哪里? 怎么长?’’是孩子们阅读的重点,阅读这些生活中不能 获得的新知识,让孩子获得启示:书能拓宽视野,带 你到一个崭新的地方,这个地方有那么多不认识、不 熟悉的事物,书,能让孩子们认识世界,图书阅读用 途得到了彰显。书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让孩子们 惊奇,孩子往往就会对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困惑五:如何挖掘文本内涵让幼儿主动学习
李老师上的《国王生病了》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教 学策略。先让孩子们不看图书画而,用耳朵倾听故事的 前半部分,然后让幼儿回答:“国王病好了吗?’’孩子 们回答:“病好了。”是的,如果仅凭听觉是不会有国 王病没好的想法,这时,李老师给出了出乎大家意料之 外的答案:“国王的病没好,大臣们却都病倒了。”
反思:怎么会这样呢?李老师请孩子们猜猜看,孩子们有了国王把病传染给大臣的猜想,这时老师为 孩子们指出寻找答案的途径—“答案在书里,请小朋 友再听一遍故事,请注意观察图书画而,从画而找答 案。”答案出乎意料引起认知冲突,孩子们很想知道答 案,就边听故事边观察画而,观察有目的性了,这是 李老师的教学智慧,设置悬念,引发冲突,促使主动 学习行为发生。老师设疑,学生解疑,孩子们在这个 过程中主动获得对故事内涵的感悟。
困惑六:如何让幼儿体会散文诗的美
庄老师的《晚上》绘本是一首什么样的散文诗 呢?上半部写景,下半部叙事,上半部分抒情,更多 的是童趣盎然的拟人与想象;下半部分爸爸妈妈出场,从抒情转入现实生活。这首诗要让孩子们获得什么呢? 可能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什么样的语言才算美? 把话表达得完整些,把话尽量说得长一些就是美的语 言。诗歌的意境是美的,可用音乐渲染,可借助语调 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画家唯美的绘图传递,还有什么 呢?还有诗的温情。只有反复感受美的旋律,才能深 入理解散文诗《晚上》的意蕴。
反思:老师们以为这首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 节,所以句子的表述是跳跃式的。其实,这首诗的内 容是完整的,讲述的是一家人夜晚的生活:从洗澡、吃饭、看电视,到向爸爸妈妈道晚安、上厕所、上床 睡觉,一天结束了。如果能够借助图片依次摆放,以 图片秩序感给孩子们视觉冲击,让图片摆放的秩序给 了孩子“晚上”的概念。“晚上”时间概念的获得向 孩子们预示:你也可以陈述属于自己的晚上的故事,用刚学到的散文诗句式“晚上是„„的时候”叙说自 己晚上的故事,这首诗在告诉孩子们,仿编就这么简 单,只要把想到的话儿仿造诗中的句式就可以了。由 欣赏散文诗到学说散文诗句式,到仿用散文句式,到 陈述自己晚上的故事,这个过程其实是散文诗歌欣赏 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们获得美的过程。
在绘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突破困惑,尤其是对于小班教学绘本中产生的困惑的突破,力求 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建构适宜于我们自己的绘本实 践理论,进而促进绘本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2
湖南省统一使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 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task-based”教学不易操作。有一些“task”既不好设计, 也不好操作, 与教学目标联系并不十分贴近, 宛如“空中阁楼”。
困惑二:评价标准不够清晰。虽然英语课程标准对每一级别的评价标准作了具体的阐述, 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缺少评价的载体, 如合适的评价表格等。
困惑三:课程资源受局限。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要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教学, 需要一些辅助材料, 如CD-ROM、磁带、单词卡片、课件等, 课内资源可以说是相对充足, 可是, 课外资源显得较匮乏, 缺少与课内知识配套的材料。
困惑四:教材前后联系不紧密。每个模块一个话题, 经常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老师备课时就必须“思前顾后”, 增加了备课难度。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课改的深入程度不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浅尝辄止, 课上仍旧是讲得多, 让学生练得少。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问题二:课堂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低水平的认知问题较多;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让学生答, 而是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后, 没有等待时间或等待时间过短, 尤其等待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较短;教师在公开课上, 为了营造气氛, 有意识地降低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整体回答, 这样课堂的参与率高、气氛好, 就造成了讲授内容被学生全部理解的假象。
问题三:一个单元中每节课之间的衔接和前后呼应缺失, 使得同一单元中一个共同的话题 (topic) 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
问题四:课后作业的布置往往被忽视。有时因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 下课匆匆忙忙, 作业布置的环节被遗忘了;有时因为事先没有设计好就随便布置一点, 只是完成了作业的次数;作业布置没有一个全面合理的安排, 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另外, 习题性作业较多, 开放式、探究式、分工协作性作业极少, 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空间不大。
问题五:英语教学课内课外的结合还未做好。课内学, 课外丢的现象普遍存在。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上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当场解决, 还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 准备素材。学生的课外学习还只停留在应试性的作业上。学科兴趣小组、研究性、探究性的活动尚未开展好, 学科的趣味性、知识性被削弱。
三、解决现有问题的几点建议
1. 从小处入手,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但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进行强矫正和强行入轨。教师可以从学生良好的笔记习惯、收集错题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入手来慢慢培养。
2. 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并发掘学校的一切资源, 创设英语学习氛围。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利用课前duty report的机会, 让学生任意发挥, 尽量用英语在展现自己;教师要认真落实每年一度的“英语情境周”活动, 尽可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师在学期初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本学期的活动安排,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些活动, 做好分工协调和指导工作。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织自己的教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设问的难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回答为宜;问题要清晰、简洁, 不能模棱两可;设计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问完问题要有等待的时间或稍作停顿, 特别要注意因人施问;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合理使用复习提问、过渡提问、重难点提问、总结提问等, 学生回答后, 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
4. 全面了解教材体系。
教材的知识是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设计的, 教师需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各个阶段知识讲解到科学、适度的程度。另外, 还要充分了解初中的教材, 补充初、高中不衔接的部分, 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5. 合理、科学地使用电教手段。
电教媒体的使用丰富了课堂, 给学生以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 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 控制好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6. 作业布置多样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搜集;困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80-2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把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与实践活动两大板块,其中阅读教学的写作重在课内感受,而实践活动的写作则重在课外积累。语文课的实践主要指课外搜集资料,实现写作目标。但由于种种局限性,实践课,我们做的很欠缺,师生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困惑,师生交流的困惑,活动后评价方式的困惑等。现就此分析如下:
一、学生搜集资料的困惑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有:实物观察、采访调查、查找书本资料、访问网上资料等。其中,所用最多的是实物观察法,因此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也多。
(一)观察中的困惑
1.观察对象不明确
观察对象源于生活,源于周边世界,很多学生面对天天见的实物缺乏感触,发现不了某种事物的独到之处,佳作难写,学生感觉为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学生觉得很多动物都已司空见惯了,多看一眼,少看一眼,没什么区别,发现不了新意。另外也有学生认为多数人写作对象是柳树、小草等,担心选材不够新颖,所以选观察对象时很茫然。
2.观察技巧不明确
当学生终于选定观察对象了,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观察方法不够用。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强调并示范了“定点观察”“懂点观察”“观察的角度、层次“等方法、技巧,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点,随着活动的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问题也就不断出现,实际观察中千变万化,又缺乏教师的现场指导,学生自然就一筹莫展了。
3.表现技巧不明确
坚持观察的学生,会把观察到的逐一记下,的确难能可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担心抓不住重难点。有个学生确定了观察对象茶花,记录了茶花的实情和自己的感受,但那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把握不住,至于如何在写作中适当处理观察材料,表现茶花,表现生活,难度变得大了。
4.观察意义不明确
由于坚持观察记录的材料,并不能全部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很多学生认为观察有点浪费时间。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差异,部分人认为观察不观察区别不大。农村学生对那些天天见到的花花草草,不以为然,就算足不出户,身在教室凭空也能编一段文章,加一点修辞,也能生动一下了。更主要的是学生活动范围小,缺乏有力的组织,发现不了观察中的乐趣,缺乏动力,缺乏耐心、决心。所以每次提前布置相关的活动,很多学生处于麻痹状态,口头应付,缺乏实际行动。
(二)实地调查的困惑
如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和学生前前后后花费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调查。我们把这次调查分成几个大板块,有大学城、有风景区、有产业区等。除观察实物外,还可以实地调查。学生在调查中经常遭到拒绝,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包括有些家长也不配合,认为调查是浪费学习时间、无聊。周围人群的漠然,是学生在实践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更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查找资料的困惑
学生资料主要来源于课外书籍和网上资料。学校藏书不足,学生藏书也少,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难以应付。至于查找网上资料,大多数学生也很难坚持认真搜集资料,缺乏动力。很多时候,查找资料只是教师的行为,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
二、师生交流的困惑
(一)活动缺乏周密的计划
前面提到的种种难处,皆因为班级、学校缺乏对综合活动的整体规划,整个活动缺乏计划性,师生准备不周密。每月固定的课时,只限于课内,教师缺乏与学生组合,指导学生,共同体验生活,搜集资料的课外时间。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多彩的经验,发现不了活动的乐趣,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和教师搜集的部分资料,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二)教材缺乏地区差异
新教材中部分综合实践内容缺乏地区差异性。如七年级新教材中有关搜集黄河的资料,搜集马的资料,缺乏地域差异,脱离了南京地区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黄河、对马的亲身感受。所以课内交流资料时,只流于形式,实践体验变为理论灌输,索然无味。
三、评价方式的落后
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莫过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由于搜集资料集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中很少体现师生的主动、合作、探究,所以评价结果也只是敷衍,不能反映实质。学生看不到结果、提不起兴趣,积极性受挫,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评价缺乏实质性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实施。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不足,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不够。教师虽然也想方设法,但能力和经验有限,师生实践触角难以伸展,学生缺乏深厚的生活体验,写作缺乏个性和鲜明的生活色彩。
四、困惑后的反思
(一)重视综合活动
以上难题的出现,迫使师生大声疾呼:学校应高度重视综合活动。首先教师应改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里氛围。”
其次,班级、学校都“应有综合活动的整体规划,每次活动之前都有活动的周密计划”,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有充分时间与学生组合,指导实践,拓宽写作视野,丰富写作阅历。
(二)重视课程整合
综合活动提醒我们: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新课标曾强调“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求。这四大领域应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更为重要。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网、局域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三)重视评价改革
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它应以调动师生活动的积极性为主,是对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总结。“教师对这样的产物的判断,最好不是及格——不及格或一系列分数,而是像大多数形成性判断那样,它们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工作的适宜部分,以及可能改进或增强的部分。”整个评价应看重探索学习过程,看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方法的掌握,看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看重探究过程的独特性、创新性……由此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写作中充分展现个性发展。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4
阳城县横河学校李功庆
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热闹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过去的讲堂变成了学堂,所有的课堂用上了全一色的学案,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学案导学”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从课堂教学的表面现象来看,学案的使用确实为学校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学生手中的学案像一盏明灯,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技能,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在近两个月的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反思。
一、朗朗的读书声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学案导学,从表面上看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尊严、激情、自主还给了学生,真正让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却忘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把朗朗书声还给学生。
用学案导学的语文课堂多的是学生的讲评和分析,多的是练习和笔记;学案代替了老师的提问,情境的创设荡然无存。老师要将学案上的问题分配下去,学生急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学懂课文,完成老师的任务,展示讲解时也只是针对学案上的问题,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渐缺失,缺失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是一潭死水,而学生就在这潭死水中昏昏欲睡,一篇篇美文就这样变成了催眠曲。
为什么读书声在课堂中逐渐缺失了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1、朗读成为公开课的必要环节,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诵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诵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诵读,到底每一遍诵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诵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
2、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并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也并不是诵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
3、诵读中缺少点拨指导 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准、艺术涵养和想象力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品评往往会大相径庭。对于千奇百怪的诵读,教师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领会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语境中主人公的情感,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那样读,教学反思《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二、富有激情的导语没了。
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果的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设语文情境,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可是现在的课堂中正好缺少的就是情境的创设,学案包含了课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评价,指导学生在展示时如何做好过渡语的衔接。于是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课堂上各抒己见,探讨的是如何答题,答案是什么等等。一节语文公开课,任何听课的人都能感觉到学生动了起来,老师只是在有问题时引导点拨,如果学生的分析到位,不出问题,那么老师一节课的话语只是分配一下学习任务而已。课件出示的问题学案上都有,学生各组讲解各组所分配的题,课堂被小组割裂成许多版块,学生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梯度性。对于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语让学生满怀激情的走进语文课堂则不去考虑,不去精心设计。
那么我们的课堂中如何成功的创设情境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导语的设计。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言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
2、材料的引述。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背景材料。二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况介绍;三是有关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初次涉及的。材料引述的目的在于疏通障碍,把学生带到课文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材料的引述都应当不落俗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从而真正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若方法生硬,程式呆板,令人生厌,就会事与愿违。
3、问题的设置。上课时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渐明晰起来,从而起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由于教学目的明确,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
4、故事的诱发。上课之初,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作提纲挈领的叙述,既引起学生兴趣,又提示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5、朗诵的渲染。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朗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朗诵,也可以学生朗诵;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还可分角色朗读;可以放录音,也可以配乐朗诵。
6、电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利用音像功能,或介绍背景材料,或提示内容梗概,或诗文朗诵,或课文分析,录像、音响、投影等各尽所能。
三、情感体验荡然无存。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应试,可是考试压力在我们的每个老师的头上还是非常重的。所以在我们的学案设计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很多问题,学案变成题案。只要和内容相关的习题老师都会提到,我听学生讲解时,总有这样的话“做这个题要怎样。答这个题时得注意什么”,能选入教材中的都是美文,而我们学生的讲解却将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用学案的过程中忽视了文本,跟着学案的思路走,情感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学案导学的问题过多是老师的质疑,不是学生的情感体验,限制了师生的思维,成了机械的做题,所以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学案导学也体现不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平行的班级共用一份学案,束缚了老师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各科统一的学案模式让教师无从结合学科特点组织教学,从而弱化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应用“学案导学”的模式上课,完全以学案为主线,所有教师都是统一模式,我感觉那样的课堂是那么的僵硬,缺乏一定的活力,限制了教师对课堂的延伸能力。所以我觉得教学中还是应以课本为主线,以学案为辅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施展教师的教学魅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怎么写 篇5
在假期中,我曾看到这样两篇文章:《课堂越活越好吗?》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这两篇文章一看到题目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因为这也正是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在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时候,学生会为了回答问题而站得直直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有时候,学生会为了抢着答题而推开同位举着的手;有时候,学生会为了答题甚至跑到前面来,把手举到我的鼻子下面。课堂上也常听到学生喊着:我来!我答!在传统课堂看来,这简直就是乱糟糟的课堂,失败的课堂。记得我上学时,记得刚上班时,学生们不都是个个正襟危坐的吗?不都是循规蹈矩的`吗?于是,有时我也会喝斥他们:坐下,坐下举手!但这样一来,我发现学生们的热情马上就会减退,积极性也不高了,只有少数人回应我。我自己也因为这样中规中矩的课堂氛围而失去积极性。而且我发现,那种乱糟糟的课堂,反而会激起我教学的热情,使教学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于是,我困惑了,到底这样的课堂要不要压制呢?看了这篇文章,我释然了,我也坦然了。记得文章中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是啊,我们何必在意课堂上是不是整整齐齐、安安静静的学生,只要他们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维在运转,个性得到了张扬,不是更重要的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但是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要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也要注意很多问题。在活跃的氛围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真正为了参与而活动;要注意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我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是“学科教学中活动规律的研究”,这两篇文章为我开拓了新的视野,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我要着力于研究如何使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如何让课堂的实质变活等问题,让课程改革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6
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对集体的评价为主
合作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讨论时抓不住关键问题
2、有的小组人人都争着发言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有的小组死气沉沉,谁都不想说;
3、有的小组只有某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表意见,一言堂,其他人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之等着听别人的讨论结果。
5、接到一个需要讨论合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分解任务。他们只是漫无边际的东一句西一句。
应对的策略:
1、调整小组学生的搭配,学习中等生和学习特长生搭配在一组中,学习较困难但是还敢于发表自己间接的学生也可以搭配在期中,一个组基本上是一个学习特长生两个中等学生一个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三、四人组成一组,这一组老师在讨论时参与进去,以老师的启发指导为主。其他小组则是学习特长得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合作学习。
2、帮助学生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具体的思考学习步骤,以这几个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探索。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7
一、了解新课程,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 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 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 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应积极进修培训, 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纯正的语音
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关。从第一次上课, 教师大方得体的教态, 流利而标准的口音, 漂亮的书法,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在心里就会喜欢你, 喜欢你的课。
三、良好的个人形象, 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形象不能太离谱, 脱离群众, 也不能一点不注意个人形象。教师的外在形象应该让学生赏心悦目。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有威信的老师, 他的表扬和鼓励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才能树立威信。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首要前提。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如何, 对学生的情绪又直接而明显的影响。生活中难免会有琐事、烦恼, 但只要一上讲台, 就应该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 将全部身心投入热情、振奋的教学活动中去。所以,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四、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英语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 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五、多鼓励少批评, 关爱“学困生”
学生说英语时, 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 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 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所以要多鼓励。少批评, 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使他们对学习消除顾虑, 充满自信。在教学中, 对于没有准备充分或表演不理想的学生, 不要立即给他评价, 可以再给他们一次表演机会。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而且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学困生”。上课应多表扬, 多鼓励他们;课后耐心辅导, 多谈心, 让他们明白他们和别人一样, 老师同样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六、持之以恒,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英语有四个关键, 即听、说、读、写。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说英语, 让学生习惯, 多放听力材料。多做结对活动, 鼓励学生多开口。并适当的跟老师读句子、单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写单词、句子。例如, 可以让学生上黑板写单词, 也可进行小组比赛。根据所学内容写自己的句子, 写小短文,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坚持用英语上课,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 尽可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丢弃参考书和课本上的例句, 尽可能结合学生关心的事, 带领他们造出自己的例句。刚开始, 学生对英语授课不习惯, 听不懂, 教师要配合以动作、表情或适当解释。只要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老师的语言并模仿使用。这样, 整个课堂就有一个良好的说英语的氛围, 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交谈。在教学中, 也可采用适当的手势、动作或表情, 既可以避免用语言解释, 又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很好地记忆。
八、适当重整教材, 因材施教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 在教学中, 学生难以理解, 甚至无法理解, 这些内容可以适当的删减, 或者重整教材, 或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内容再教授。这样, 可以消减学生惧怕英语的心理,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 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线教师要多学习思考, 多实践探索, 多反思总结, 汲取他人精华,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8
课改中的困惑
(1)小组讨论没有实效性。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很多时候只有几个学生在思考,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讨论的问题上,做小动作的,看别人的,走神的大有人在。小组探讨失去它原有的一些色彩和作用。(2)小组评价跟不上。没有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整个课堂显得沉闷,没有那种自然的相互竞争的感觉,简单说没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3)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把握不是很好。到底每个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教师没有真正的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能纵横联系,因此对教材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有时课堂显的失控。(4)老师讲得多,给学生的发挥的空间少,生怕学生学不会,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缺乏展现自己机会。(5)学生的基础较差,计算能力弱。
反思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1)营造氛围,感受人文。①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放手”但并不“放羊”,只在学生感到迷茫时为他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为他点灯,在学生过河时为他搭桥,在学生攀登时为他架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内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问,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扬自由与民主。②尊重学生,儿童具有自我学习的本性,老师要善于发掘、发展儿童的这种本性,引导儿童自觉自愿地学习。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儿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只有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儿童才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逐步产生自我学习、探索的主动性。③相信学生,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学生也一样,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有待开发的生成资源,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理性的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利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长智慧和知识。
(2)思想方法。人文精髓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这里所说的数学恐怕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宁可说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所以,中学数学课堂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①培养实事求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个题目都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得有一点的马虎,更不能随便捏造。其次,要让学生会质疑,在让学生做题目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客观现实。最后,要让学生有自我的认知能力,哪些题目是会做的,哪些题目不会做。②培养刻苦钻研。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在数学教材中,很多题目都不是学生可以马上解答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不断的练习才可能解答。③培养多种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有比较、分类与综合、类比、对应、排列、代换、组合、尝试、估测(估算)、模型化、统计、评估、推理等,它们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通过游戏和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出现的。逻辑性思维,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一些推理、组合、尝试的题目,是环环相扣,不能有一丝的脱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推理事物发展的过程。应用性思维,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通过教材中的应用题,能举一反三,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④培养仔细严谨数学是一丝不苟的,在数学教材中处处体现出仔细严谨。我们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计算、解答,通过错误的反馈,培养他们一种仔细、严谨的精神品质是必不可少的,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养成一种仔细严谨的良好的习惯,而这种精神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⑤培养互助合作。设置障碍,促进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利用教材,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合作做实验,热烈讨论是非,学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交往、学合作的过程。⑥培养自尊自爱自信。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只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就可以实现。要让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完成,遇到困难也不要泄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信的去面对。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都是很重要的。(3)学科融合,探索人文。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4)古代文化,追忆人文。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结合数学课程各模块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数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数学对于其他各种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作用;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这是对数学教材中所应有的人文内涵所提出的要求。
《生活中的估算》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9
[活动剪辑]
活动一:课前调查,课堂开展信息交流会
师:前几天,老师请你们调查了生活用到的估算的情况,并完成了一张“生活中的估算”的调查表,现在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要说出你的估算方法和理由,待会儿选择最有意思的一个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我查出我们学校有32个班,每班大约有50个人,用“每班人数×班级个数”算出我们学校大约有1600人。
生2:通过调查我知道我们学校每天有可回收垃圾25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365天大约有可回收垃圾10000千克,相当于10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使废物得到了重新利用,真是一举两得啊!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也可以用到估算?
生:算一栋大楼大约能住多少人时可以用估算。
生:算我家和学校的距离时可以用估算。
生:算一个瓶子可能装多少水时可以用估算……
师: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看来估算的作用可真大!
活动二:估算一张报纸一版的字数
师:你留心过自己的读书速度吗?你估计一下你们读书时每分钟大约能读多少个字呢?
生1:我1分钟大约能读180个字。
生2:我1分钟大约能读150个字。
生3:我1分钟大约能读250个字。
师:为什么你们1分钟读的字数相差那么多呢?
生4:因为他们的的两人(生2、生3)一个读的速度快,一个读的速度慢。
师:是呀,用快速阅读、细嚼慢咽两种方法每分钟所读的字数会大不相同。现在就给你一分钟时间,请你选择《沈小时光报》第3版中的一篇文章来读,试验一下按一般的速度你能读多少个字?
(一声“开始”令下,全班同学开始朗读起来;一声“停”刚结束,我听见下面有一大部分同学早就等不及了,已经数了起来,1、2、3、4……,过了不一会儿,就有十几双手举了起来,稍等一会儿,我见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
师:1分钟你读了多少个字?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5:我是从题目开始数到我读的地方为止,我一共读了193个字。
师:你是一个一个数的,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很快数完的那十几个人又举手了。)
生6:我是先数出每行大约有20个字,再数数读了9行,所以我1分钟大约读了180个字。
师:大家说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比一个字一个字数简单多了,因为我们不需要很准确地知道1分钟读几个字,平时只要知道1分钟大约能读几个字就行了。
师:不错,老师也这么认为。按你刚才的读书速度,10分钟你大约能读多少个字?并把你的计算结果告诉同桌。
师:估计一下,10分钟你能读完这张报纸的第1版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猜测,两种可能,能读完和读不完。)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呢?咱们得先估算这一版大约有多少个字,对吧?如果需要也可以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
生7:我先估算出一篇文章大约有几个字,再数出有几篇文章,推算出第3版大约有2500个字。
生8:我觉得第3版的字数比他估算的要多,因为他估算的这一篇文章比其它的要短得多。我是先数出每行60个字,再数出有80行,最后用“每行字数×行数”估算出第1版共有4800个字。
生9:我认为我的这种方法更简便,我是先把这一版折成16等份,数出一份大约有300个字,16份大约有4800个字。
师:你的方法太棒了!现在谁来说说要读完这一版,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
活动三: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的估计能力特别强,现在每个小组里都有一打白纸,你能估计一下,这打纸大约有多少张吗?
生:100张、200张、500张、1000张……
师:那谁估计得更接近一点,如果让你借助尺子,你有办法验证吗?(有)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活动。希望注意以下两点:A、小组同学先要商量好验证的方法,动手操作时要分工协作;B、要填写估算报告,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工的准备。
(这下学生们开始忙碌起来了,有的拿着尺子量,有的再数量过的纸,有的算,有的记录……)
师:请简洁汇报自己的报告,说明自己组报告的长处,认真聆听其他组的报告,能合理评价。
组1: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5毫米,数出有55张,再量出整打纸有2厘米也就是有4个55张。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55×4=220(张)
组2:“1组的方法要数的张数太多了,浪费时间,先量出1毫米纸,数出有10张,再量整打纸有2厘米,也就是有20个10张,是200张。(表略)
组3:2组数得不准,我们数的1毫米有13张。
S:不一定是2组数错了,因为量的时候有的散得开,有的捏得紧。
T:“说得非常好,为了尽量测得准确些,我们可以把纸叠得整齐些,并且多量几次,数出纸的张数并算出平均数。”
组4:先量出10张纸是1毫米,再量出整打纸有2厘米,所以这打纸大约有200张。
师:刚才你们估计得对吗?(学生“耶”高兴得叫了起来,看来学生在为自己的成功而喝彩。)你能算出1200张纸大约有多少厚吗?用手势比划一下。
生:哇,1200张纸原来只有这么厚啊!
……
反思:
从本堂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有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经历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课重在突出学生的活动,所选用的素材必须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进行本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思考许多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估算,是如何估算的。这们就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事实与数学联系起来了。同时,学生收集的素材,增加了现场感,并且通过信息交流会,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实际意义及估算的作用,认识了数学的初步应用。更可贵的是,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道:“我听到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现代数学教学应致力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生产的过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记得冰心老人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个性才最大地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品尝到发现真理的成功的滋味。如:在估算一打白纸的张数这一活动中,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估计白纸的张数,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等操作实验活动,来验证学生最初的猜想。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同时让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在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对一打200纸的厚度有一定感受的时候,我接着请学生猜测1200张纸大约有多少厚,通过这样的猜测,再加上他们运用了估计的策略,学生感受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大小,也发展了他们的数感。
3、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展示个性才能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直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世界,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由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越接进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以“小卖部卖东西”为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富于生活气息的“小卖部”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二、以思为核心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于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你们现在会求三角形面积吗?你想怎么办?……”这样就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推导公式。只有当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强化。此外还可利用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一题多解小比赛,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发展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自我探究,从而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
三、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好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体验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展现自己,创造自己。
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大多数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我就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以“情”为纽带
情感往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题以及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因此,教师需要倾注真情实感,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氛围,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2009-04-19 9:24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年月日》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然后极积思维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极积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开课以《开国大典》为契机,引入课题,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在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时,不仅仅采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还补充了顺口溜和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记忆,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拓展中,学生在一系列趣味习题中不仅巩固了对平、闰年知识的掌握,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注重了情感教育。
二、大胆猜想,让学生主动分析。
本课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设计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有纪念意义的一些公历年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又让学生不能根据生活经验不用计算就一口答出,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还可以把网上资源、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上有一点猜想、梦想或者奇思妙想,比如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载满奥秘和神气的太空,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形成,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在延展课本知识的同时轻松完成学科的整合,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听得相当投入,从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再让学生阅读关于太阳历、公历的来历的知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现行的历法并不完美,如果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比现行的更科学合理更方便,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了。这样的安排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学生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极积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学懂了知识。
三、合作探索,让学生主动交流。
在学生观察年历卡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分析以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得出大月和小月、二月。并探索同样是二月,为什么有的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平年、闰年又是怎么界定?让学生在共同的问题上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通过自已极积主动的思维和实践来证明自已的能力,从而在知识的浩如烟海宇宙中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小学数学第5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发布者: 杨宁
发布时间: 2012-4-10 15:05:49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多的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
3、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研究的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大小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知识,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月历卡,2月份天数统计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11年10月9日早上09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上午)。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
月
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今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一年有12个月
(三)识记大、小月
师:这个月是10月,大家看看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啊?(生:31天)
师:那是不是每个月都有31天呢?看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且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下来。师:说说你的发现吧!(生: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2月是28天。)(教师幻灯片出示2004到2012年的年历)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年1月都有31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每年3月都有31天,每年4月都有30天,每年5月都有31天,每年6月都有30天,每年7月都有31天,每年8月都有31天,每年9月都有30天,每年10月都有31天,每年11月都有30天,每年12月都有31天。)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叫做特殊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月七后双,七个单月心中装。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三 做一做
(1)给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大月的同学请起立,小月的同学请起立。
(2)请把你的生日划在年历本上(3)观察2011年的年历 A、一、二、三月共有多少天? B、六月一日是星期()
C、十月份有()个星期零()天(4)连一连
五一劳动节
8月1日
星期四 国庆节
6月1日
星期五 建军节
5月1日
星期日 儿童节
10月1日
星期三
(5)计算2011年这个平年的全年天数,再计算2012年这个闰年的全年天数。得出结论:平年全年有365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四
小故事
给学生讲2月28天,7月和8月都是31天的来历。五
课外拓展
幻灯片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视频,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今天的日期,时刻,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此时巧妙引导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环节出示问题。适时练习大月小月等几个知识。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出示以全班集体照为背景的月历,让同学们兴趣再一次提高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采用的方法是,总结提炼出消化本节内容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即: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设计了每种算法后隐藏一题,调动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内化知识的拓展性练习。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还不够,探究学习时对学生的组织还做的不够,再就是课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锻炼,对教学方法还需要摸索。
【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08-02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12-22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07-11
美术教学实践与反思05-21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21
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01-06
教学反思 班主任的实践与反思07-13
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反思11-28
体验式教学在零售学中的实践与思考05-15